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2024-06-30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精选十篇)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1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

1、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 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规定农村土地属于三级所有, 即“乡集体、村集体、村民小组”。这些规定虽然明确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表, 但“农民集体”在法律上的具体内涵很模糊, 由谁来代表集体实施其权利与义务却难以确定, “集体”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 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代表。目前的土地集体所有, 对于农民来说, 某种程度上是虚无的。从所有权主体来看, 村委会作为当地村民的社区性自治组织, 充当集体土地财产的所有者代表, 在村民现有民主法制知识积累有限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下, 土地集体所有往往成为实际上的村长和村委会少数人所有。从实践看, 有的基层政府借土地集体之名, 违背农民意愿对土地进行大面积流转。

2、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 土地市场化不充分

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 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 国家出台了国有土地流转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 然而, 却未出台相关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政策, 造成了集体土地管理薄弱。有关法规对农村承包地的流转也只是抽象规定, 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流转中各方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并没有明确规定, 致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利益和意志倾向, 有关部门也难以对集体土地流转实行全面有效的管理。集体土地使用权发生权属纠纷时也很难从法律和行政上进行解释和处理。同时, 流转农地的用途也缺乏有效管理, 一些农户随意改变土地用途, 将转入的农地用于非农项目,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秩序。此外, 农村还存在着一些农户不愿种地也不想把承包地流转出去的现象, 致使土地闲置、抛荒而无人问津, 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

3、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过强

我国是农业大国, 目前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呈缺位状态,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 承包土地不仅具有就业生存功能, 而且具有社会保障福利功能。农村土地无论面积大小和土质状况, 农业户口一律按人头分得一份土地。从实践上看, 这也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也导致了农民过分的恋土情结, 只要没有一个稳定、长期的工作, 一般不愿轻易放弃承包地。

二、当前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困难与应对措施

1、当前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困难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在安徽考察时指出, 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实行农村土地流转, 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和耕地抛荒问题,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业发展, 并促进农民增收。但是,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面临以下困难。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产权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是在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工业化条件下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收益日益下降, 是产生农村土地流转最大的制度压力,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承包经营权的本质特征和固有缺陷, 构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约束。

二是运作难规范。绝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 习惯于自种自收, 参与土地流转的愿望不强烈。目前我国部分农村还没有像城市一样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 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生活甚至生存必须倚重的物质资料, 离开土地, 其生产、生活甚至生存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 在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可以替代土地产出以维持农户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 农民是不会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并且现行政策对土地流转没有规定程序和手续, 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之间的转包, 多数情况是自找对象, 私下协商, 很容易引发农户间的矛盾, 造成农村许多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监管难到位。有些地方在乡村集体组织的流转中, 忽视承包农户流转收益的主体地位, 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 与农民争利,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的地方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随意变更甚至撤销农户的承包合同, 集中土地搞对外招商, 强迫承包农户集中流转, 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有的地方借农村土地流转, 绕过国家有关法规, 大量占用耕地, 改变农村土地用途。上述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缺乏对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 有效监督, 各种制度和规范缺乏约束力。

2、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措施

第一,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完善土地流转立法。缺乏制度保障, 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一大问题。修改和创制法律, 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 然而至今没有成形的政策法规对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规范调整。因此必须尽快依法规范农地使用权流转,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第二,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管理机构,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管理。为了避免土地流转与集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垄断, 避免官僚资本对农民的排挤, 杜绝强势资本的欺行霸市, 有必要对进入主体的身份、进入方式与进入空间作出明确的界定, 并建立相应的规治机制。规范地方政府、村委会等特殊主体行为, 能有效减少流转隐性成本, 保护农民利益, 促进土地流转。

第三, 积极培育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重要环节, 应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运用土地评定等级, 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价格, 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标准。成片土地流转, 可引入竞价承包、招标租赁等方式, 培育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第四,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了让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有意愿在农村租赁的龙头企业和业主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经商环境越来越好, 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能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出去。因此, 应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为双方提供服务, 使土地流转双方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信息。

第五, 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基础上, 运用市场机制、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 采取农村土地使用权入股, 农民变为股民, 参与龙头企业、业主从事规模经营;成立农业股份公司、探索“村企合一”管理模式, 实现农民“持股分红”, 使土地使用权逐步向具有高生产种植技术的专业化公司、协会和业主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不断提高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 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集体所有制框架内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探索与实践

1、以农户拥有产权的土地股份制是较好的制度安排

我国农村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与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相矛盾的现实问题, 而土地私有化和国有化两条道路又走不通, 那么, 现实选择的可能性就在于对传统的集体所有制进行产权制度的根本改变上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这种改革不是一般地否定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而是努力把那种人人都有, 人人都没有感觉到的抽象的集体所有制改革为农民可以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的、具体的、人格化的集体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里, 农民个人是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成为土地的现实的所有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股权化, 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头上, 农民既切身感受到自己是集体土地的真正所有者, 是集体土地的真正的股东, 其股权又可以转让、可以抵押, 同时农民个人又不会完全与集体相脱离。农民集体是土地股份制的董事会, 它由股东构成, 同时又可以决定每个单个股东对土地所拥有的产权的流转和最终处置权。这实际上是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高度自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之间既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土地股东与股东的关系, 又是一种土地合作关系, 即土地股份制。在这种新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中, 农民在土地上的切身利益交给农民集体讨论投票决定, 农民是拥有土地股权的, 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股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进行自由处置的股民, 是自己土地真正的实际所有者。

2、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 让农民个人作为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其土地权益的实践在广东珠江三角洲, 以及四川、山东、福建、浙江等地区扩展, 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1) 土地折股。将土地作价投股, 即按征地价或者按不同土地的年纯收入计算以及按各种综合因素折算, 使土地实行货币化。

(2) 股权设置。基本股权结构为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指原集体资产折价入股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持有的股份, 持股者是股份合作组织。个人股一般分为土地股、基础股、贡献股等几种。土地股是农民将原来承包的土地折价入股后所占有的股份;基础股是原集体资产折价后, 配给农民所有的股份;贡献股是根据农民对集体经济的贡献大小, 以年龄或参加土地承包次数为依据配给农民的股份。

(3) 产权界定。社区组织股份合作制的土地使用权全部收归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对农地采取家庭或专业队投包, 社区成员享有的土地股份不具有完整意义的所有权, 不能买卖、转让和继承, 只能分红。

(4) 分配方式。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分配方式, 是在缴纳有关税费、偿还到期债务、弥补上年度亏损、扣除生产发展基金和公益金、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行政开支和干部报酬的基础上, 以其总余额实行按股分红。

(5) 组织管理。土地股份制实行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管理制度, 股东由农户或村民小组产生, 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是股份合作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监督机构。

3、土地股份制的主要模式

(1) 南海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根据不同的资产条件选择不同的折价形式, 主要是对集体土地和固定资产进行评价入股;二是根据每个农民不同的情况分别配置股权, 具体配股方法有因素配股法、两级配股法、综合因素配股法;三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股份形式, 主要形式有社区组织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

(2) 苏州模式。其主要特点;股权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民以纯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土地一般不作价, 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整合后实行对外发包或租赁, 所得收入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二是以农民土地入股为主, 资金、技术等参股的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一般要作价折股, 合作社经营收益按股份进行分配。

(3) 上海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集体内部的农民将承包土地入股给其所属的村 (组) 集体, 村 (组) 集体将农民入股的土地连同未发包到户的机动地打包以后, 以集体的名义再入股到特定的经济组织;二是特定的经济组织将集体入股的土地集中起来, 打破原有的界限, 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后, 以出让、出租等形式将土地推向市场, 形成一级农村土地市场;三是土地经过一级市场到使用者手中后,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使用者可以依照法律和合同规定有偿流转。

(4) 成都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村民小组成立由村民自愿组织的集体经济合作社, 行使最基本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是集体经济组织和现有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剥离, 村民以其所有权或使用权收益股份入股组成 (组级) 集体经济组织即合作社, 总合成 (村级) 集体经济组织即合作联社;三是乡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委员会, 行使集体资产的监督权。产权主体明确后, 集体经济合作社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向村民进行确权公示, 最后由有关的政府部门登记颁证。

4、对土地股份制内涵和性质的认识

土地股份制也叫“股田制”, 是指在保持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经营法律法规及其基本制度不变的基础上, 根据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对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并以股份制形式明晰农村土地权属和建立经营分配机制的一种新型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土地股份制是以土地承包权或将集体土地所有权从价值形态上量化为个人股权的形式来克服家庭承包制的缺陷, 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它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中的较好形式。

土地股份制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社区农户土地股份共有;二是持股资格的确认以本村农业户口为准;三是土地作价折股的方法灵活多样;四是股权结构上的集体股和个人股并存;五是人口的增减采取动股不动地的原则;六是集中的土地经统一规划和开发后, 向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专业队发包, 多以投标竞标办法, 或由投资者直接用于粮食或其他农作物的企业化生产经营;七是利润分配按照股权平等、同股同利的原则, 根据盈利情况进行分配, 也可以取得固定的股息;八是在组织机构上, 设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股东会一般能在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持股人中按一人一票的原则行使表决权。

5、当前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中央对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一些地方对土地股份制心存疑虑。一些地方, 虽然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 但没有改革的动力, 也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认识。

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自发行为, 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指导措施, 有一些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规范和完善。

三是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法律地位不清晰、政策不明确。由于国家对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没有立法, 不能得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机关的承认, 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注册。同时, 税务部门按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 对村民获取的股金红利将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是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有益探索,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通过推进土地股份制, 既能使集体经济和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能随着农村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开发, 尤其是随着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还有利于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 进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消除土地股份制改革后顾之忧

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土地换社保”的做法, 这种做法其实否认了政府应该承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农民的基本权利。因此, 在加强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与管理的同时,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 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保障对象的特点和要求, 实行不同的生活保障。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和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既要严格规范, 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二是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以地方为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省级人民政府应加大投入。

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创造土地股份制改革条件

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必须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 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中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以适应城镇就业竞争的需求。二是要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免费职业教育, 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 从而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能力。三是要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指导、网络调节、机构合作为一体的社会化培训机构, 在发挥引导功能的同时, 将职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考核纳入市场的统一运行过程。四是要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 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明确土地产权主体

以《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为依据, 将“集体”界定为乡 (镇) 、村和村民小组三级, 保证集体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明确集体的法律地位, 保障和实现完善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同时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 并在集体与农民之间建立新的契约关系——土地承包关系,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进一步明确集体委托与农民代理的权利与义务。突破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经营形式, 将传统的集体与农民之间对土地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委托代理关系, 并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权责, 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合同关系, 将农村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定格为市场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适应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应当慎重决定土地股权的界定和再分配问题。土地股权问题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这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建议按照集体土地和户籍关系的管辖范围, 在社区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份权, 以体现农民在同一地域内对土地的收益享有平等合法的权益。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问题, 新增的人口如果没有承包到土地, 可以参加集体组织的再分配以保障基本的生活;而在并不解除农户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基础上, 已故的农村人口不再参加土地股权的分配, 从而保证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性。

5、促使土地产权的价格化

建立现有农业土地产权的价格市场, 引入土地价格的评估机制, 通过市场竞争科学地确定农村股改土地的市场价格。股份制改革实际上以资本合作为基础, 无论是在决策过程中还是在分配形式上均强调资本本位, 符合土地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 实现土地产权的价格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资本化, 通过价格评估确定土地产权股份的划分和流转, 决定在决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流向和收益分配环节中收益分配的问题。

6、确定土地资源增值的经营主体

明晰土地产权股份、确定产权价格后, 通过公共选择将土地划分为适合个体经营以及规模经营两种类型。这样在不宜规模经营的地区可以维持小农经济满足落后地区的需要, 逐渐推进改革, 以免激进的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又可以在适宜规模经营的地方通过土地产权的合理转让建立农业股份制公司, 吸引工商业资金投入农业, 促进农业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允许承包权长期不变并自由转让后, 外来资本就会进入农村土地市场, 从农民手中购买或租赁承包经营权, 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 实现农业机械化。

7、保护农村耕地, 限制农业用地的用途

股权化以后的农村农业用地原则上应以农业生产、开发为主。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 必须由国务院统一规划、批准, 以确保农村土地的合理、合法用途。国家应不断完善土地政策, 通过修改《土地法》和《土地承包法》等, 对非法征地、低价征地、无偿圈地、以公共利益征地后又改变土地用途或卖给开发商、肆意违反法律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禁止城市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农村圈地, 建立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督体制, 确保地方政府严格、有效执行国家的土地改革措施, 杜绝基层机构腐败现象的滋生。

将农业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引入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 为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设想, 不仅可以建立新型的农村生产模式、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而且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建设、引入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如此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红旗出版社, 2008.

[2]李晓冰:公有制框架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评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6 (3) .

[3]迟福林、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农村改革发展新起点[M].红旗出版社, 2008.

[5]周向军等:探索与创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6]成都市社科院: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之路[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7]刘从政、阎星: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有待全面推广 篇2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有待全面推广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 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 2011 年 11 月 22 日 09:28 作者: 林春霞 作者

林春霞 股份合作改革是近年来农村集体土 地所有权一种主要的制度创新模式,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农民自主建设制 度与政府政策引导合力作用的结果。海南以及江苏的苏州、南通等地农村 土地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探索,并取 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尚未全 面推行。日前,国土部副部长王世元公开 表示,国土部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成立集体 土地农业经合组织、股份合作社或股 份公司等,使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充 分的股权,通过完善和强化土地用益物权,使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实现最大化。股份制能否全面推广有待观察 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 严金明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予以充分肯定。严金明说,“股份制本身不是新鲜事,近年不少地方虽陆续试点土地股份制 改革,如江苏苏州、南通和海南等地很早就进行改革和探索,但利用股份形式来 配置土地资源在全国还不是很普遍,目前只局限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局部地区。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将分散的农村土地以股份形式集中起来,农民以股东身份参与进来,并按股份比例分红,突出股权,弱化行政手段,使土 地更加高效利用,让土地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农民利益也能得到保障,这是一条 值得探索的方式和途径。” 严金明表示,土地本身是资产,也是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农村土地主要是 农民集体所有,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通过股权取得更高的回报,农民也 会拥护。过去建设用地往往走征地途径,对农民补偿很少,因而在征地时阻力很 大。此外,农民使用土地比较分散,很难发挥整体和规模效应,股份制是一种比 较积极的值得探索的方式,也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严金明认为,搞股份制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必须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先搞试 点。他建议,首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看农民是否愿意入股;其次农民在集体组 织里要有发言权;此外,还要以一定产业发展为依托。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需要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譬如,农业产业化需要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就需要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种植,搞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可在合作社打工,又可以按股权比例分红;又如,在符合规划条件下将农用地变为产业用地时也可 采用股份制方式,让农民从中受益。一些比较成熟的地方如海南省和江苏苏州效 益

已经显现,但还没有全面推广。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以广东南海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率先进行了农

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由此打破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的桎梏,催生出蓬勃发展的民营 经济,加速推动了整个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这些先行地方的经验却未在全国推广。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 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秦中春研究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改 革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与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还没到转型阶段,土地股份制改革只能在发达地区先行。今后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土地使用权需要进行新的流转和重新组合,使用权关系会有所改变,会往好的方面发展,土地通过交易完成,大家都能受益。至于股份合作制是否是一种最有效最完善的制度,现在还很难断言,还有待观察。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改革的需求模式也有所不同,应该实行多 样化。“并非所有地方一‘股’就灵,这也正是政府没有在全国大规模推行农村土地 股份制改革的原因所在。” 在合约变化中保护农民利益是关键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问题,如何确保农民利益是大家关 心的焦点。秦中春说,农村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股份和约应由农民自主选择,政府不 能介入太多行政手段,但在合约变化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损。这其 中要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土地要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二是合约制定要在合理、合法、公平的框架下进行,怎么定权、定股都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估,切实保护 农民的利益。三是保护好耕地资源,不踩红线,在发挥土地最大效能与价值的同 时,要着眼于土地的永续利用。严金明也强调,在具体运作时关键要把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好。农村土地改革 本身属于利益调整,可能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要从保护农民利 益的大局出发,首先还农民土地的真正权利,保证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 益、处置等权利。然后要保护农民土地自身的回报,现在我国还存在城乡土地产 权不对等,同城同乡不同价等问题,新一轮土地改革必须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秦中春认为,我国城乡土地存在很大差别,随着股份制等多种改革模式的启动,城乡土地差别也会逐渐缩小,在同一个区域、同样用途的土地,它的管理方式和 市场价值也会趋向相同,但不同区域的土地,其价值差异在所难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利益;规范要点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丰富多彩的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围绕保护农民利益的制度安排,归纳出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十大政策规范要点。

一、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主体,实践中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被赋予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没有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授权所发),使其在对外经营中处于尴尬地位,因此,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首先就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过渡性安排,可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暂行条例》或由工商部门授权农业部门(如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进行注册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二、明确界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农村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一个区域范围(或打破内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界限),将集体全部资产作价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或者不作价入股,把集体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和经营,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通过股权实现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享。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构成要件):一是自愿入股;二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三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四是按股分配,并以重点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股东代表大会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是由农村集体所有权性质决定的,农村集体成员应当以民主的方式参与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中,必须强制规定,并细化到“重大问题必须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在决议中由代表签字(或画押),且签字记录由政府授权部门备查”的规定,唯此,才能将保护农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必须有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比如只以集体其他资产(包括非承包土地)入股暂不纳入土地股份合作制范畴。

三、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有本质差别,在股权设置上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股区别开。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本质差别表现在:第一,取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依法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中,本质上发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所获得的股权,不仅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經济功能,更具有投资功能。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是以社员权为基础获得,根据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农村集体成员可以平等的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因此其股权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不具有投资功能。第二,股权流转上的不同。由于两种股权获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应当具有开放性,可以不受社区的限制,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允许依法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在转让时,同等条件下本社区农民有优先购买权(根据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原则的规定)。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具有封闭性,可以限制社区外的流动,但是应当允许在本区范围内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第三,红利分配上的不同。虽然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的权利,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无论在法律规定上,还是在中央政策规定上,都作为农民一项重要权利给与强保护,因此,在红利分配上应当给与倾斜。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资产量化股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收益权“大于”或“优先于”其他资产量化股的收益权。因此,法律政策安排中可以考虑“鼓励(或强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低于入股前土地收益或在保底基础上的分红。”也可以规定“用一定的比例限制其他资产量化股的分红”。特别注意,随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与社员增量资金、甚至社会资本进行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必须规定要对量化的集体资产(尤其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甚至是必须“由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四、真正落实盈余返还

盈余返还是合作制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因此,在股权设置上,没有必要保留集体股。集体股(量化后留出一部分归集体或原集体资产没有量化部分)存在产权主体模糊问题,现实中既设集体股又提取公积金,从道理上讲不通,且不易透明。因此,在法律政策上应规定“鼓励取消集体股,用统一的法定公积金和定比管理费的方式,维持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行”。“如果仍保留集体股,则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必须托管给社会专门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所需费用政府给予补贴”。为此,才能建立起一个既廉洁又低成本高效运行,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五、如何解决入(退)股自由问题

农民是否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应当由农民自己决定。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强调“与每个土地承包权人签订入股协议”,而不能被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取而代之。关于退股问题,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一般退股,即股东在具有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为保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的稳定性,以不允许退股为宜;二是特殊退股,即失去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直接从集体经济演化而来,其股权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或由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本社区社员身份的丧失而丧失,本社区社员身份消失,自然也失去平等获得本社区集体财产收益的权利,因此,后者实质上不存在“退”的问题,而是“失”的问题。后者在退股时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关于什么情况下“失股”和补偿多少的问题,应在章程中自行明确规定。

六、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

章程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宪法”,不仅内容规范而且要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章程内容一般包括: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及住所;股金总额及每股金额;股东资格及权利义务;股份种类设置办法;股东代表大会的组建、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及监事会的选举产生、人数、任期、职权和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和经理的任免及职权;财务管理及利润分配办法;股份流通及退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股东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事项。建议政府出台示范章程,以指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

七、防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现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的经济交往中,出现了村干部既是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又是外部主体(如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现象。这样在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谈判中(包括合资、合作、土地租赁、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有可能出现“非公允价格”,形成利益输送,损害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所以,法律政策应规定,“凡构成关联交易行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必须依法披露,不披露或迟披露、不完全或不真实披露均构成违法;如果依法披露,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必须回避”。

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破产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特别规定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事物,且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所循。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没有建立起全民覆盖社保体系下农民保障功能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中,暂时应规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得进入破产资产”。

九、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能力素质

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经营能力和素质,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在与其他经济组织交往中,信息不对称、领导人眼界和知识结构是影响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效能的最重要变量。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选用职业经理人,政府财政适当给予职业经理人工资收入补贴”。

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法制轨道

目前实践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极大影响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是当务之急。在法律规定中,应当明确以下几方面:根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规定设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设立和登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机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等内容。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保护农民利益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钱钟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理,2005(8).

4、劉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7).

*本文系农业部软课题项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问题研究”(编号:Z2000808)和北京农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法律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4

土地股份合作制, 是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长期稳定, 不断完善, 同时提出了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 经发包方同意, 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 这就导致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从根本上说。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强调的是土地这种资源要素作为股份在股份合作制度中的运用。

2 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议

当前在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机制, 实现土地经营绩效最优。

2.1 限制集体对土地的处置权力

法律赋予了基层集体组织享有土地所有权能, 但并不是任集体为所欲为。当前我国法律只注重农民这一主体对土地的相关权利内容, 而忽视了对集体组织行使土地权利的界定, 缺乏必要的限制性规定。因此, 在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同时, 进一步界定集体组织对土地的相关权利, 防止基层干部滥用权力, 搞土地权钱交易, 滋生腐败现象:要注重在禁止集体私自处置集体土地、土地资源收益分配不公、强制调整农民土地、征地补偿不合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2.2 增强农民土地处置权能

“处置”即处理的意思, 体现在对某一对象的支配程度。当前, 我国亟待对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加以明确规定, 以发挥土地的使用功能。

第一, 农民土地处置权能不完整。当前, 在农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农民不可能完全享有土地处置权, 只能是依照农村土地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实施, 主要体现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几种流转方式。农民土地处置权能实际上是在集体统一意志支配下的一种附和行为, 处于被动状态。正因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缺失, 造成了土地征用制度不公平、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现象。因此,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要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必须增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第二, 扩大农民的处置权能范围。目前, 众多学者呼吁要放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事实上确实需要进一步放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但其最终目的并不单纯是维护农民的承包权, 而是要让土地能够活起来, 搞活土地经营, 充分体现出土地的资本性。要实现土地资本性功能, 法律应当赋予承包农户享有排他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并且享有包括使用权继承、有偿转让、转包、入股、联合经营、抵押等权利在内的较充分的处置权, 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于一体的土地财产权。第三, 建立完善的处置权配套制度。放开土地处置权能会不会导致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农民失地而流离失所?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 使农民的土地处置权在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稳步实施。

2.3 赋予农民土地资产性权利

土地不仅有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 还具有极强的资本增值功能。如何实现土地资本功能, 维护好农民土地资产性权利, 是完善土地产权功能的重要途径。

第一, 确保农民拥有土地资产性权利。通过界定土地产权关系, 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的前提下, 将土地的物质形式转化成股权化的资本形态, 让合法享有土地产权的农民都能平等分享到土地权益, 以实现土地的资本化。土地股份既可以作为资本, 参与社会资本或市场流动配置, 实现股份合作经营, 也可以兑现成土地资源, 对其直接占有和使用, 实现土地经营效益。第二, 实现土地资产市场化经营。通过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建立起平等的土地产权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切实将土地作为社会生产要素, 鼓励土地在合法前提下自由流通, 提升土地资本增值功能和经济效益。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在稳定承包经营使用权的基础上, 用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经营使用权, 解决人地矛盾。第三, 健全土地资产实现途径。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 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很难实现土地资本增值功能。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土地经营利润有限, 农民要使土地价值变现, 只能通过转让、出租等流转方式, 而不能买卖、抵押。因此, 在产权不完整的前提下土地资产价值并没有完全实现。如何实现土地资产增值功能。除了完善市场机制外。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建设。通过稳定农民对集体土地的股权, 实现股权收益长期化, 确保农民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另外, 土地地力评估和定价也是农村土地市场化、资本化的一项前提工作, 是健全和发展农村土地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2.4 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针对我国农村现实, 农村土地现在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仍然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因此, 我国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建设过程中, 不能犯冒进主义错误, 也不要搞一刀切, 而是要按照农村发展实情稳步推进。

第一, 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农村土地调整、承包权利的不稳定性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农民对土地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 需要加快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经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 也就是永远不变”, 这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土地使用权长期化设置, 逐步实现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物权性质, 稳固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 限制外部主体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第二, 以法律形式固化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性。目前, 我国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法律对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界定为承包关系, 规定了耕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 期满后由承包经营权人继续承包。“承包”是指接受工程、订货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负责完成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出农民是被动接受集体组织给予的表面性的土地经营权利, 而不是处在真正的主人地位上对土地行使经营权, 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 如何实现农民的土地经营长期稳定性, 是摆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面前的最迫切问题之一。当前, 在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期限长期化的基础上, 加快农民土地使用权立法进程, 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从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法律后盾。在立法过程中, 要注重对土地所有权主体、农民土地经营方式、农民享有的土地处置权能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 并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政策, 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法。

摘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特别是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给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开辟了新的途径, 拓宽了土地流转的形式。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流转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1]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2]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5

【终审日期】2008.03.01

【调解日期】

【全文】

丘碧华诉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

广东省梅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8)梅民初字第78号

原告丘碧华。

委托代理人李永岳,系广东盛世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江北弯咀塘。

法定代表人李江平,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杨辉,公司法律事务所主任。

原告丘碧华诉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于2007年10月8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代理人李永岳、被告代理人杨辉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丘碧华诉称:2002年3月,原广东梅县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后改为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为由,多次与原告协商后订立一份《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该合同约定原告将家庭承包的水田1.17亩,旱地1.08亩租赁给被告集约经营,租赁时间从2002年3月1日起至2028年12月31日止,租赁补偿款为:被告以每年每亩水田400公斤,旱地250公斤干谷的标准按当年国家粮食收购指导价格(注:2006的指导价格为(144元/百公斤)上浮10%折款补偿给原告)。合同签订后,被告将租赁的土地进行大面积平整,开挖排水渠道等并部分种上经济林木。被告亦依约支付了2002至2005的租赁土地补偿款。2005年后被告以公司改制、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为由不再履行合同义务。迄今为止仍欠原告2006、2007租赁土地补偿款共2337.98元,被告的违约行为客观上给原告生活带来较大的实际困难,损害了原告应有的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上述款项,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告丘碧华对其陈述事实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有:

1、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证明被告租赁原告水田、旱地的事实,及被告拖欠2006、2007租赁土地补偿款的事实。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文件特急发改经贸(2006)1814号文,证明按合同约定被告应交的干谷按规定折算为钱的计算依据。

3、广东省工商局信息中心证明原广东梅县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于2004年9月13日变更为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4、企业登记材料证明被告工商登记情况,及被告主体资格。

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答辩称:原告诉称的《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属无效合同,理由有:

1、该合同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表现在:

(1)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二)、(四)规定,我公司的经营范围内没有农业经营范围,也就是没有农业经营能力。违反了第三十七条规定,合同既没有取得发包方的同意,也没有发包方备案。

(2)违反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2条的规定,国务院于2004年亦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明令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3)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8月31日颁发的《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标准》的第一条:非法转让土类

(三)规定,应当予以查处。

(4)国土资源部2007年9月12日发出的《全国土地执法日行动方案》中亦以查处“以租代征”的行为查处重点。

2、该合同未具备生效条件。

根据原告提供的合同第十条:“本合同壹式叁份,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后生效”。的条款约定,该合同乙方无代表签字,说明合同不具备生效条件。

3、该合同并未履行。

我公司根据以上事实,于2005年在雁洋镇人民政府发出[2004]16号文、[2005]5号文等一系列如何保护耕地的文件后,通过雁洋镇政府干部及时告知原告,该合同无效,我公司已停止履行合同,我公司终止履行合同的行为亦符合《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

综上,原、被告签订的《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是无效合同,我公司于2005年通知原告解除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的,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驳回。

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未提交证据。

经过开庭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交的四份证据真实性没有异议,但认为

1、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是无效合同。

2、认为如果被告要承担责任的话,同意按此方法计算干谷折款。

经审理查明:2000年3月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合同时名称为广东梅县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租赁位于梅县雁洋文社村的河堤内水田旱地,与文社村的村民签订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合同约定:被告租赁原告丘碧华的水田面积1.17亩,旱地面积1.08亩,租金双方约定每年以干谷折款补偿。干谷折款补偿按当年国家定购粮价格计算,如无定购粮,按当年公粮折款的价格上浮10%计算。租赁时间为27年(即从2002年3月1日起至2028年12月31日止),乙方从2002年起,每年8月15日前一次性付清当年该土地的补偿折款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被告对租赁的土地部分进行平整,开挖排水渠道,部分种植经济林木,大部分丢荒未使用至今,被告亦按约支付了2002至20054年的租赁款给原告。2006、2007未支付租赁款给原告,经原告催收,被告至今未付。原告遂向本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2006、2007的租赁款2337.98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被告则作出上述答辩意见。

另查,1、原广东梅县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于2004年9月13日经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变更为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电子科技、生物工程、教育、医药、通讯、电力、稀土、交通运输、化工、建筑材料、房地产、旅游、餐饮业、高新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金属制品制造、销售。

2、被告租赁的梅县雁洋镇雁上村、南福村、塘心村相类似的水田、旱地已解除合同的复耕费按每亩200元标准已补偿给其村民。原、被告对梅县雁洋镇雁上村、南福村、塘心村村委出具的证明未提出异议。

本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从被告的营业经营范围看,被告不具有农业经营能力,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第(四)项“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的规定,且在实际履行中被告未对土地进行农业经营,致使大部分耕地从2002年丢荒至今,合同违反法律规定属无效合同。被告应将水田、旱地返还给原告,并支付2006、2007的土地补偿款给原告。由于被告租赁土地后开挖排水渠道,部分土地平整种植经济林木及部分土地丢荒未使用,对原告恢复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当支付复耕费,复耕费参照当地被告已补偿给其他村村民的200元/亩计算为宜。案经审判委员会讨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原告丘碧华与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租赁水田旱地合同书》无效,被告应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租赁的水田、旱地返还给原告

二、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份有限公司应支付2006、2007土地补偿款合计2337.98元给原告丘碧华,限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

三、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应支付复耕费450元给原告丘碧华,限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50元,由被告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广东省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黄英辉

审 判 员 李庆琛

代理审判员 肖 锋

二OO八年三月一日

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 篇6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上林村是个纯农业村,原先3500多亩耕地都由农户分散经营,主要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每亩年收益仅在250元左右,扣除人工费用,农民种地经济收益几乎为零甚至是亏本。

为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引导农民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盘活土地资源,改变传统小规模的经营方式,2006年上林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步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的问题。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布局,有效地推进以规模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从原先三个组试点扩展覆盖到全村。经过三年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面积近3200亩,全村农户入股率100%,解决本村农民就业318人。

上林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通过成功组建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来打造“太湖恬园”,将土地规划成四大生产区,即500亩常绿水生花卉基地(已试点250亩)、800亩生态瓜果采摘区(已建成500亩)、1000亩生态林基地和近1000亩水稻丰产区。

壮大合作经济发展

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沿太湖六万亩现代农业整治及开发要求,合作社加大投入力度,借助村村通公交这一契机,健全道路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好基础。规划建设园艺基地1100亩,修建、拓宽、铺垫生产道路5公里、绿化建设5000平方米、生产沟渠5000-8000米、建造电力泵站10座、建造农用桥6座、钢管大棚搭建500亩等配套基础设施,平整坑洼土地1100亩,迁移祖坟近6000多穴,总投入1500多万元。

招商选资,壮大合作经济发展。上林村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整体规划布局,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招商选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建设,发展并壮大上林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引进2家农业企业和22户种养大户发展规模农业,整个合作社范围内的土地共生产14 种优质农产品,其中市级名牌 4 只。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规范制度,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在实行合作组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合作社以“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广蔬菜新品种、新肥药,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带动农民致富。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指导、技术专项培训等。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理事会监事会按规定行使职权,对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全面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打造上林“太湖恬园”

2012年预计合作社可实现净收入400万元,亩均分红800元。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完善统一发展规划布局。将分散的有限土地资源集中整理起来,统一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逐步改造成片、规整、标准化建设;搞好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鲜明的片区特色产品;对土壤实施科学检测,对土壤进行改良,推行科学配方施肥。今年,上林村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再扩大种植规模1000亩,向临近最适合片区发展,并以农产品产业为依托,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合理有效规划,着力打造上林“太湖恬园”。结合沿太湖六万亩现代农业整治及开发,合作社将加大投入力度,以村村通公交线路为依托,规划建设3.7公里长的泾南路、新光路、泾东路,更好地健全道路网络建设。进一步科学合理、有效规划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四大生产区,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彰显特色的上林“太湖恬园”,将使农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大招商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招商与合作,招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农业项目,继续宣传推广桑林牌系列农产品,打响一村一品,把“富硒大米”、“生态草鸡”、“太湖大闸蟹”、“上林葡萄”、“龙虾养殖”等“桑林”牌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推向市场,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

加快市场运作,稳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对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在确保无公害生产的前提下,向绿色健康产品发展。二是打响品牌,拓展市场。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评比,力争在下个三年计划里荣获省级以上名牌或著名商标称号,全力打造“桑林”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三是加快产品科技创新。加大对产品的科技投入,建立产品科技创新基金,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技术合作,开展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品技术推广普及,定期开展成员技术培训,培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和新型农民队伍。

合作社面临问题

合作社通过多年的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碰到很多的矛盾与苦衷,需要得到上级帮助。主要是 :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合作社当前还处于成长阶段,资金短缺是现阶段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尚未成熟的特殊原因,合作社硬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难度大。

需完善用地政策,合理规划定位。上林村全部是基本农田,无法操作,合作社现有32户零星种植租赁户,在整体看来不成规模型。急需降低用地成本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定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7

关键词:农村所有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股份合作制

一、回顾我国农村所有制改革

马克思认为,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 所有制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显然, 在马克思看来, 在现实中首先存在的是一定的物质生产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它实际上是对一定历史阶段上经济形态的社会性质的概括。所以, 所有制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适用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所有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都是为了顺应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逐步地变革所有制形式和结构, 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三大肯定私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提出了多种经济为补充,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生产力的提高。十五大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十七大上在坚持以上观点基础上, 提出平等保护物权, 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在当时生产力情况下,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制度暴露了许多弊端, 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质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事实上也是一种小农经济。我国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农制国家。按照恩格斯给“小农”所下的定义, “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 这块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 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这既是一个包涵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双层面的“小农生产方式”的科学概念, 也是一个富有时代包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动态历史概念。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 我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 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 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小农经济天然地是一种保守制度, 它难以摆脱其分散经营小块土地的特征, 这就造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 家庭联产承包制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 目前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今天, 家庭联产承包制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土地的碎化式经营。

从表面看,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公平地分配了土地。但从与规模经营比较分析来看, 这种碎化式经营对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 生产成本高。在部分地区依然是简单的耕作方式,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经营效益的产生。农民的农产品绝大部分只能用于自给。

2、土地大量浪费。

由于土地的碎化式经营只能解决温饱而得不到过多收入, 农民的医疗费用、孩子上学费用等难以支付, 许多青壮年只好外出打工。有些外出打工者干脆把土地荒掉不种, 有些找人代种土地。由于代耕的年限不定, 谁都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过多投资, 这就妨碍了土地的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3、土地产权不明。

由于土地所有者的产权不明晰, 所有权和使用权都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从而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混乱, 导致对土地经营者的监督缺位, 致使农民随意用地、掠夺式经营、在承包地上建房, 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导致各种土地纠纷事件的出现。

总之, 现在的土地经营方式, 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迫切需要新的集中经营土地的制度出现。

三、土地集中经营的主要困难

土地问题始终是农民最关注的问题, 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是土地集中经营的主要困难。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应该关注农民的想法。

(一) 对土地无形的挚爱

主要是些老年人, 他们视土地为生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甚至披星戴月, 一辈子以土地为生, 自给自足, 其乐融融。

(二) 小农思想

一些人认为土地集中, 尤其是被少数人耕种, 是历史的倒退, 是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无法接受“历史倒退”的现实。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

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保障, 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失去了土地, 他们一无所有。他们认为集中经营或交予少数人经营后, 自己将成为“三无农民”———无地、无业、无收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担心失业后回来沦为“三无农民”;很多不想耕种土地的老年人想放弃土地使用权, 但没有了可以依赖的土地又没有养老保险, 他们不能放弃土地。

前两个是观念问题, 可以在尊重他们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开导。后一个则是社会问题, 是农村土地改革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村人口庞大, 实现全面保障, 单靠财政拨款是不行的。所以, 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 来确保农民的利益。除了继续增加农民生活、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外, 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农民“人人有保障, 人人有股份, 小有所依, 老有所养”。所以, 在农村施行土地股份制, 是一条有效的安民之路。

四、土地改革的重要实施措施:土地股份合作制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按人口确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 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 农户依据所持有土地股权参与集体土地经营收益的分红。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城乡结合地区还是偏远农村, 都可采用这种形式。

(一) 农业土地产权股份制合作公司

1、集体农业土地产权合作股份公司

可按照自愿、自主、互利、平等的原则组建集体性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对生产资料经营形式上的共同所有, 每位股东具有利益终享权, 各项决定根据股份公司要求进行操作。

2、收回、评估土地价格, 把土地全部价值货币化, 定额分成若干人口股。

统计村中在户人口数目, 进行人均分股。股份随本村人口的变动而变动, 保障人人享有经济受益权。

3、公司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 实施一体化经营。

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

(二) 实行集体农业土地产权合作股份制的优越性

1、集体农业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公司的成立, 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 避免了碎化

式小土地经营带来的效益低、成本高的缺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使农民人地依附关系彻底解放打破。

农民享有土地股金的同时可从事其他工作, 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4、为农民养老提供基本保障。

有利于减轻国家在农村的财政支出。既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 也让子女安心地从事其他工作。

五、结束语

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非常棘手。集体农业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公司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但任何理论最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补充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始终本着“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的思想。不断地在改革中吸取经验, 完善制度, 农民问题才能解决得更好, 生产关系就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3]、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8

一、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主体, 实践中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被赋予法律意义上的主体 (没有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授权所发) , 使其在对外经营中处于尴尬地位, 因此, 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首先就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地位, “名不正, 则言不顺”。作为过渡性安排, 可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暂行条例》或由工商部门授权农业部门 (如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进行注册登记, 发给营业执照。

二、明确界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在农村乡 (镇) 、行政村、自然村的一个区域范围 (或打破内乡 (镇) 、行政村、自然村界限) , 将集体全部资产作价入股, 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或者不作价入股, 把集体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和经营, 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 通过股权实现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享。其本质特征表现为 (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构成要件) :一是自愿入股;二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三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四是按股分配, 并以重点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其中, 最核心的特征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股东代表大会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 是由农村集体所有权性质决定的, 农村集体成员应当以民主的方式参与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 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 在法律政策规定中, 必须强制规定, 并细化到“重大问题必须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在决议中由代表签字 (或画押) , 且签字记录由政府授权部门备查”的规定, 唯此, 才能将保护农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必须有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 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 比如只以集体其他资产 (包括非承包土地) 入股暂不纳入土地股份合作制范畴。

三、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有本质差别, 在股权设置上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股区别开。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本质差别表现在:第一, 取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获得,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 依法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中, 本质上发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所获得的股权, 不仅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 更具有投资功能。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 是以社员权为基础获得, 根据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 农村集体成员可以平等的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 因此其股权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 不具有投资功能。第二, 股权流转上的不同。由于两种股权获得的权利基础不同, 因此,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 应当具有开放性, 可以不受社区的限制, 在法律政策规定上, 应当允许依法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 在转让时, 同等条件下本社区农民有优先购买权 (根据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原则的规定) 。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 具有封闭性, 可以限制社区外的流动, 但是应当允许在本区范围内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第三, 红利分配上的不同。虽然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的权利, 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无论在法律规定上, 还是在中央政策规定上, 都作为农民一项重要权利给与强保护, 因此, 在红利分配上应当给与倾斜。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资产量化股时,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收益权“大于”或“优先于”其他资产量化股的收益权。因此, 法律政策安排中可以考虑“鼓励 (或强制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低于入股前土地收益或在保底基础上的分红。”也可以规定“用一定的比例限制其他资产量化股的分红”。特别注意, 随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进一步发展, 有可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与社员增量资金、甚至社会资本进行对接, 在这种情况下, 法律政策必须规定要对量化的集体资产 (尤其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 进行评估, 甚至是必须“由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四、真正落实盈余返还

盈余返还是合作制的本质规定性之一, 因此, 在股权设置上, 没有必要保留集体股。集体股 (量化后留出一部分归集体或原集体资产没有量化部分) 存在产权主体模糊问题, 现实中既设集体股又提取公积金, 从道理上讲不通, 且不易透明。因此, 在法律政策上应规定“鼓励取消集体股, 用统一的法定公积金和定比管理费的方式, 维持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行”。“如果仍保留集体股, 则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必须托管给社会专门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等) , 所需费用政府给予补贴”。为此, 才能建立起一个既廉洁又低成本高效运行, 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五、如何解决入 (退) 股自由问题

农民是否以土地承包权入股, 应当由农民自己决定。因此, 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强调“与每个土地承包权人签订入股协议”, 而不能被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取而代之。关于退股问题, 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一般退股, 即股东在具有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为保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的稳定性, 以不允许退股为宜;二是特殊退股, 即失去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直接从集体经济演化而来, 其股权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或由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而获得, 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本社区社员身份的丧失而丧失, 本社区社员身份消失, 自然也失去平等获得本社区集体财产收益的权利, 因此, 后者实质上不存在“退”的问题, 而是“失”的问题。后者在退股时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关于什么情况下“失股”和补偿多少的问题, 应在章程中自行明确规定。

六、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

章程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宪法”, 不仅内容规范而且要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章程内容一般包括: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及住所;股金总额及每股金额;股东资格及权利义务;股份种类设置办法;股东代表大会的组建、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及监事会的选举产生、人数、任期、职权和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和经理的任免及职权;财务管理及利润分配办法;股份流通及退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股东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事项。建议政府出台示范章程, 以指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

七、防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现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的经济交往中, 出现了村干部既是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 又是外部主体 (如公司) 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现象。这样在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谈判中 (包括合资、合作、土地租赁、承包等经济活动中) 有可能出现“非公允价格”, 形成利益输送, 损害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所以, 法律政策应规定, “凡构成关联交易行为, 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必须依法披露, 不披露或迟披露、不完全或不真实披露均构成违法;如果依法披露, 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必须回避”。

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破产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特别规定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事物, 且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所循。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命根子, 也是没有建立起全民覆盖社保体系下农民保障功能的主要来源。因此, 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中, 暂时应规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 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得进入破产资产”。

九、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能力素质

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经营能力和素质, 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在与其他经济组织交往中, 信息不对称、领导人眼界和知识结构是影响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效能的最重要变量。因此, 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选用职业经理人, 政府财政适当给予职业经理人工资收入补贴”。

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 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法制轨道

目前实践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极大影响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 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是当务之急。在法律规定中, 应当明确以下几方面:根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规定设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设立和登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机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等内容。

综上所述, 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保护农民利益是重中之重。

摘要:文章紧紧围绕发展和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的核心命题,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十大规范要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利益,规范要点

参考文献

[1]、钱钟好, 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 2006 (8) .

[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理, 2005 (8) .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篇9

1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1.1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评价因子选择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发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受到地区土地总面积 (km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hm2) 、农业产值 (万元) 、粮食产量 (万t)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农用机械总动力 (万k W) 、城镇集体经济 (万元) 、机耕面积 (hm2) 、农民受教育程度 (a) 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本文在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 选择了8个可量化的指标 (见表1) 。采用地区土地总面积 (X1) 反映区域资源禀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X2) 、第三产业增加值 (X3) 反映了地区宏观经济环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X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5) 、农业产值 (X6) 、粮食产量 (X7) 、农用机械总动力 (X8) 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 进而反映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微观环境。

1.2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评价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 使用SPSS 20.0软件, 选取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在进行因子分析前, 首先对选取的因子进行共线性检验 (见表2) 。KMO检验结果为0.644, 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0, 拒绝原假设, 说明选择的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提取前三个公因子 (F1、F2、F3) , 其累计贡献率95.667%, (见表3) , 前三个公因子可以代表原来8个因子的绝大部分信息。从转轴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到 (见表4) , 第一主因子F1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5) 、农业产值 (X6) 、粮食产量 (X7) 、农用机械总动力 (X8) 上有较高的载荷, 这四个指标反映了影响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机械化水平, 因此可称为规模经济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X2) 、第三产业增加值 (X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X4) 上有较大的载荷, 而这三个指标反映了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外在宏观环境, 因此可以命名为宏观环境因子。土地总面积 (X1) 作为第三大主因子F3, 体现了区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自然禀赋因素, 因此称自然禀赋因子。

2 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能力评价

为进一步对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利用上文得到的三个公因子 (F1、F2、F3) 得分和总体得分 (F) 对全省11个地级市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 全省11个地级市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能力, 按本文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 石家庄、唐山和邯郸居于前三位;保定、沧州、邢台、衡水和廊坊居中;张家口、秦皇岛和承德居于后三位。 (见表5)

石家庄、唐山、邯郸三个地区在规模经济、宏观环境和自然禀赋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均较高。从自然环境上看, 三个地区平原面积较大, 土地质量好, 农业播种面积大,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 适于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耕种, 其在规模因子的得分, 分别为5.213453、2.038118、3.557554。从经济基础上看, 石家庄为河北省省会, 唐山为中国老工业基地, 邯郸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势头, 三个地区均为河北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其在宏观环境上的因子分别为3.644658、6.283358、0.787591。这些因素为区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石家庄, 作为河北省省会, 在耕地面、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宏观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禀赋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保定、沧州、邢台、衡水和廊坊属于在三个因素上各有特点。保定和廊坊地处平原, 具有良好耕地资源,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且临近北京具有良好的宏观资源优势, 这些都为两个地区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沧州土地面积较大, 平原多, 适于发展种植业, 容易实现机械化种植和规模经济, 其自然禀赋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衡水和邢台虽然处于山区和平原地形交混状态, 但平原地区土地肥沃, 农业产量较高, 经济价值大, 规模效益明显, 更加适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要求[2]。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因三个城市所辖地区地处山区, 耕地面积少,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更适于发展林果类等精耕细作农业, 不适于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 因此在规模经济因子上的载荷均较低, 分别为-3.63182、-5.70547、-4.94342。

3 结语

规模经济、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禀赋是影响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这三个因素在全省不同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权重和特点。因此, 河北省在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 因地制宜, 厘清缓急, 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提升全省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刘承礼.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过渡性质: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理论的评说与前瞻[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11) :31-35, 79.

苏州农村兴起土地股份合作社 篇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央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被许多媒体称为中央的“土地新政”。海外有些媒体对此做出种种猜测, 说中国将掀起新的一次“土改”。国内也有媒体跟上热炒。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农村实行的基本土地制度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现在真的要改变吗?

细读中央《决定》就会发现, 中央完全没有改变这一基本制度的意思。相反, 《决定》还明确指出, 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经营体制,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显然, “土改”之说, 纯属耸人听闻。

那么, 中央推行“土改新政”的用意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会给农村的改革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在苏州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中找到答案。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产物

在采访中, 苏州市委农办的同志说,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保障农民权益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种体制创新。

随着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现行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脱节, 农产品的“卖难”成了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农民在吃尽苦头之后, 逐步认识到联合起来, 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发展商品生产、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过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带来了土地经营规模细碎化。一家一户几亩地、十几亩地, 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严重制约农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工业及第三产业。但是,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了, 但所承包的土地并没有随人的流出而流转出来, 留下的农民并未能随人口的减少而增加耕种的土地数量, 土地规模经营没有形成。从全国来看, 这种问题非常普遍。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方, 农民要常年离乡外出打工, 只有在播种、收获的大忙季节才回乡经营土地, 被称为“季节性农民”。而在苏州这类工业化发达地区, 农民几乎全成了“兼职农民”。这两类农民虽都还是农民身份, 但他们的劳动时间、谋生手段都已不在农业身上。所以他们虽有承包土地, 却不可能精心耕种, 造成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 如不能及时改变这种状况, 即使能够保住18亿亩耕地, 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农产品供应仍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采访中, 我们得知, 苏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通过土地承包权的流转, 使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实现规模经营。但是这个办法说起来简单而实行起来并不容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 苏州市下属昆山、常熟等地都有一些农民把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 形成一批种田大户或家庭农场。但总体上看一直没有形成气候, 苏州农村仍然是“有地的不好好种, 想好好种的却没有地”。想承接流转的找不到土地来源, 而想流转出去的, 又找不到人接受。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农民要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别人, 却还要贴钱的怪事。土地似乎已经不是财富, 反成了包袱。

真的是农民不爱惜土地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根基, 是目前多数农民最主要的一笔财富, 是他们唯一的“社会保险”。农民内心是十分珍惜土地的。所以, 不少人虽然进城务工经商了却不愿丢下土地承包经营权。

十几年的实践使苏州市委认识到推动土地承包权流转,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通过深化体制变革, 制度创新来推动。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加强农村集体承包土地流转管理的意见》, 2002年年初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 提出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改革, 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入股、转让、转包、互换、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权。本世纪初土地股份合作社兴起, 这才找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既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又能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益的有效途径。现在苏州全市已有土地股份合作社175家, 入社农户3.66万户, 加上其他办法, 实现规模经营的土地年年增加, 种田大户年年增加, 他们所经营的土地也年年增加。

土地股份合作社举例

苏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建立的, 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于2001年1月。这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前提下,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组建的。主要形式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土地不折价, 对外招租。合作社每年将租金按股分红。这种形式的合作社约占苏州土地股份合作社总数的70%。

太仓市河溪镇米中村有一连片土地共400余亩, 十分适合苗木种植。花木公司想承租过来种植花木, 但这些土地分属100多户农民承包, 公司无法与100多农户一一沟通, 农户虽然也有流转的愿望, 却又怕单独与公司商谈吃亏。于是镇有关方面便引导这100户农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民以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再与花木公司进行谈判。2004年春, 米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 130户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 称为社员, 又是股东。合作社成立理事会、监事会与花木公司签订合同, 确定当年每亩土地每年租金, 所得租金每年按股分配。

还有一种是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合作社, 并参与土地经营开发;再有一种类型是土地与社区集体资产统一入股或量化, 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其做法是:在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时, 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入股社区股份合作社, 社区股份合作社内设土地资源股。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或发包, 年终按股分配。

张家港市是苏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快的地方。2006年, 张家港市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58万亩。2007年, 新增10.05万亩, 各类规模经营户队伍迅速壮大。据2008年7月统计, 该市共有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7.9363万亩, 其中粮田13.9875万亩, 其中蔬菜、果品、苗木、水产及畜禽养殖农业经营大户共有1929个。塘桥镇5万亩耕地中已有4.6万亩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1.5万户“兼业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250个种田大户。这些专职农民的规模经营效益比“兼职农民”分散的“穷对付”生产效益大大提高。有的一亩田的产出超过原来的两亩田。而流转出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土地合作社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始彰显

在这里,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苏州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是单兵突进, 也与目前全国各地以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做法不同, 苏州是“三大合作” (即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同时推进, 相互渗透、影响, 其着眼点也不局限于为农产品开拓市场, 而是有着更有深意的改革设计, 其中突出了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制度创新。

苏州农村原来集体经济有较强的实力, 尤其是乡镇企业发达, 各乡镇及村一级都有一些多年来农业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积累的集体资产。经过农村改革、90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改制, 农业普遍实行土地家庭承包, 乡镇集体企业也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公司, 但不少乡村集体仍占有一定股份, 即使是完全改成了私人企业, 企业的用地、厂房等基础设施仍然属于集体, 每年有一定的租金收益。这些集体资产, 尤其是村一级集体资产, 名曰集体所有, 但产权不明晰, 由少数村干部管理, 农民却没有权力过问。他们对此非常不满。这些问题往往成为某些地方干群矛盾、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兴建社区股份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社把集体资产产权量化到每个农民。到2007年6月, 全市共有807个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涉及农户65.7万户。与社区股份合作社同时兴起的还有土地股份合作社。这两种合作社使苏州农村集体资产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产权明晰的股份化, 量化到每一个农民。这标志着苏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已成为继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之后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 也标志着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

现在, 苏州的农民都有了一份可靠的财产性收入。除了种田收入, 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外, 还有从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得来的股权收入。连那些散失劳动能力的老弱人群, 也都成了股东, 有了自己的恒定财产和收入。

土地规模经营不仅使农业、农民得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也使得那些转入非农产业的人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工商行业的劳动或创业。土地规模经营对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相关文章: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05-29

农村土地土地租赁05-22

农村土地证明05-21

农村土地征收05-22

农村土地承包协议05-22

农村土地整治范文05-30

案例农村土地纠纷06-22

农村土地性质分类07-10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07-10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07-10

上一篇:和谐城建下一篇:暴力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