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

2024-06-17

闽南童谣(精选四篇)

闽南童谣 篇1

关键词:音乐教学,闽南童谣,渗透,融合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乡土气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弘扬和继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我根据闽南童谣所具有的音乐特性,尝试着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闽南童谣,把闽南童谣与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闽南童谣的无穷魅力,感受与承传闽南民间文化遗产,这既是时代向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本人在探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感受与承传闽南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些尝试。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题材,是教好童谣的前提

首先,必须选择短小精悍、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题材。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闽南童谣具有韵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鲜活,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短易学等特点,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生活气息和闽南方言色彩。它既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于是,我尝试着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童谣,并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研究,我觉得小班上学期,最好选择的是四句或六句,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如,《挲头挲圆圆》《溜溜吃目啁》《月娘月光光》等短小精悍、句式工整的童谣,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到了小班下学期,就可以是八句或十句的童谣,如,《请外婆》《元宵圆》《一只蟳子八只脚》等生活气息浓厚的童谣。

其次,必须进行适当的改编或创新。本人在尝试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作为教育资源进入幼儿园,因为闽南童谣包括的种类很多,有亲情类、诙谐类、风俗类、生活类等,有些童谣的篇幅较长,有些童谣音乐特色不鲜明,凡此种种都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改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羊仔》这首童谣篇幅较长,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但它的游戏性、趣味性较强,深得幼儿喜爱,于是,在不改变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本人对原作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变成句式工整、游戏性强、短小精悍,适合幼儿学习的作品。

再次,必须对闽南童谣匹配或创作谱曲。专门为幼儿量身打造的闽南童谣素材是非常有限的,在选择、改编童谣的基础上,我面临搜集本土音乐素材难的尴尬,这就需要对作品进行创作,选择与之匹配的富有闽南特色的旋律,做到语言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二、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是学好童谣的关键

幼儿虽然所处的环境是闽南地区,对闽南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所了解,但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从小就对幼儿进行普通话教育,能说出一口地道闽南话的幼儿是极少的,而且闽南童谣中出现的一些词,对幼儿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如,街头巷尾、蟳拱等,只有让幼儿理解了这些词的实际意义,才能体味出闽南童谣所特有的韵味。

首先,可以借用视觉符号,加深幼儿对闽南童谣内容的理解。所谓的视觉符号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图谱”,图谱就是根据某个活动内容而创造的幼儿易懂的、直观的符号,也包括与童谣内容相符的图片。运用图谱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谱具有形象性与可视性, 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闽南童谣词句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语言与画面沟通,并能有效地支持幼儿学习。例如,小班童谣《请外婆》教学中,“猪肚炖莲子。莲子清又甜,豆腐煮豆生”。我很好地运用了有关童谣内容的图片(美食的图片)。每一句都用一张生动形象、一看就明了的图片提示幼儿,孩子们在图片的帮助下,很快地理解了童谣内容,没有任何难度地学会朗诵这首童谣。图谱中有趣的图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主动吟诵童谣。

其次,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幼儿加深理解。闽南童谣《溜溜吃目啁》,这首童谣诙谐有趣、比喻形象贴切,幼儿容易理解,只是第二句童谣,幼儿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不容易理解。于是,为了让幼儿理解麻薯是一种小吃,我特意买来了这种点心让幼儿品尝,对幼儿理解童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慢慢地理解了童谣所表达的内容。

再次,可以采取直观动作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小班下学期初,我选择了闽南童谣《请外婆》这一教材。在进行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动作、突破难点的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童谣中几个关键的词先让幼儿理解,如,猪脚、莲子、豆腐、豆生、笑吻吻,这些词都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幼儿平时较少用闽南语进行表达,我主要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词,而对于较难念准的字音:笑吻吻,我则更多运用示范讲解的方法,让幼儿注意老师的口型,跟着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是指图文声象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直观的表现力。将多媒体运用到闽南童谣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童谣《老安公》,通过上网查找有关闽南童谣的资料,视频上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画,配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朗诵,把“老安公”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非常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幼儿一边看课件动画,一边吟唱童谣,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能更好地理解与感受闽南童谣作品。

三、音乐活动中渗透童谣,是教师创新的重点

怎样赋予闽南童谣更多的教育功能与鲜活的学习形式,让学习与承传闽南童谣成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让闽南童谣“动”起来、“舞”起来、“活”起来,是我们现正在尝试和努力的。

首先,可采用与不同童谣旋律匹配的形式突破难点。我们所接触到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歌谣只有那么两三首,而大部分的闽南童谣是没有谱曲的,虽然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音韵,但如果把闽南童谣与音乐活动融合起来,就具有更多的教育功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为童谣谱曲。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童谣《一只鸟仔》《草蜢弄鸡公》深得幼儿喜爱,我试着把这些童谣的旋律与其他的闽南童谣进行匹配。如,用《一只鸟仔》的旋律与童谣《溜溜吃目啁》进行匹配,《草蜢弄鸡公》的旋律与童谣《请外婆》进行匹配,尝试后发现幼儿还是很感兴趣的。

其次,可采用部分修改的形式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发现有的童谣匹配较合适,但有的匹配不太合适,这就要进行再度创作。如,童谣《元宵圆》在与闽南语歌曲匹配时,出现了乐曲长、童谣短的状况,于是,在不改变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我试着在童谣的句末增加叠词,原作是“小孩小孩嘴甜甜”,改编后变成“小孩小孩嘴甜甜呀嘴甜甜”,经过改编后的歌曲《元宵圆》乐句工整、富有童趣,幼儿很喜欢。

四、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是有机融合的渠道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我根据闽南童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它们设计成集体游戏或两两互动游戏。小班幼儿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通过有趣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鼠仔,钻壁空》这首闽南童谣生动有趣,深得幼儿喜爱,让幼儿扮演老鼠,边唱着童谣边和着歌曲的旋律、节奏,围成单圈做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用手指与同伴互动,幼儿用眼神与老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搭建家园桥梁 同唱闽南童谣 篇2

闽南童谣是闽南一带的一种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深受幼儿喜爱,世代流传久而不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家园协同教育是必然的趋势,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开发、实施闽南童谣课程,能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资源,搭建家园协作的桥梁,营造家园同唱闽南童谣的良好氛围,能更好地发挥家园合力让幼儿从认识本土民间艺术,感受乡土情怀,发展到爱家乡、爱祖国,从而陶冶美好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以下谈谈个人对“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幼儿闽南童谣教育课程”的几点体会。

一、多渠道挖掘家庭资源,丰富闽南童谣课程教育内容

闽南童谣是发源于闽南一带的一种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泉州地处闽南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会、家教宣传、网站信息、活动现场解说等途径,引导家长参与课程建构中,拓展课程资源收集范围,挖掘家庭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教师根据家长的实际引导家长利用职业特长收集相关材料,为班级课程开展获得了许多优质教材。如,请在电视台工作的家长协助录制各类与闽南童谣相关的节目内容,供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观看。

(二)教师广泛阅看资料,在挖掘收集资源过程中,围绕课程开发的目的性收集整理资源,注重资源的优先性选择,确保在家园协同挖掘闽南童谣资源的可利用价值,有利于课程的开发。

(三)在幼儿园的集体中搭建共享的平台,使得来自不同的家庭一些有益的闽南童谣教育资源在幼儿群体、家长群体中得到分享。如活动《童谣大家说》中通过“闽南童谣小舞台”激发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让幼儿能展示自己在家中对闽南童谣的学习经验,而且丰富了幼儿对闽南童谣的认识,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价值,让有益的闽南童谣亲子游戏形式也在家长群体中得到分享。

二、多形式家教指导,促进闽南童谣课程协同开发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和家长围绕幼儿发展需要,是一对教育合作伙伴。作为幼教专业人员的教师要注重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指导,使家长在认识和教育方式方法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家园协作,更有效地开发闽南童谣教育课程。

(一)家长会、家教宣传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为家长讲解闽南童谣课程中家庭的教学,以及家园配合的方式,让家长了解闽南童谣课程开展的目的,提高家长参与闽南童谣课程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现场指导,展示班级特色课程成效及教育价值,并通过教育现场开展家教指导,让家长直观了解闽南童谣课程的活动的主要形式、方法以及在家针对幼儿适宜的指导方法,提高家教能力。其次,通过教育现场引发家长之间对家教经验交流,树立“榜样”,通过同伴榜样指导,提高整个班级家长群体对闽南童谣课程的教育能力。

(三)通过家庭亲子活动,延伸闽南童谣课程,引导家长在幼儿在园学习的基础上,借鉴班级课程指导形式,在家开展相应的闽南童谣教育活动。这样的形式,使幼儿在幼儿园所学的童谣在家中得到巩固认识,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解决了有些家长不了解童谣,在家“无从教起”的情况。

(四)版地宣传,抛砖引玉,教师利用“家教园地”为宣传平台,为家长介绍优秀的闽南童谣和闽南童谣游戏,以及童谣所隐含的教育意义。让家长有所借鉴,能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和幼儿一起了解优秀的闽南童谣,从中起到举一反三的拓展性作用。

(五)网络环境下我们通过网络的即时性、敏捷性、互动性特征,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快捷地双向互动活动。通过班级网站设有专栏,每个月不同内容。如:引导家长关注网站,帮助家长提供适合幼儿学习、游戏的童谣,以及指导的相应建议,让家长知道和孩子学什么童谣,怎么学童谣,怎么玩童谣游戏。

三、整合多样的活动载体,拓展闽南童谣教育课程形式

闽南童谣课程并不是单一领域的课程,教师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闽南童谣课程中整合多领域教学目标,并以不同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在过程中引导家长参与课程建构,家园协同拓展闽南童谣课程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一)有趣的闽南童谣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和家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并在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语言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理解并说清闽南话,用闽南话朗读童谣,感受闽南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和诙谐的情趣,同时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如《老鼠仔》、《戽虾》等闽南童谣,孩子和家长可以边诵读边做游戏动作,给幼儿带来了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幼儿闽南童谣展示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帮助幼儿树立自信。教师通过“幼儿能力展示活动”,鼓励家长帮助幼儿做好活动准备,幼儿按意愿大胆上台表演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闽南童谣。活动中幼儿增进了对闽南童谣的了解,也让同伴之间多了一份交流,同时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契机,发挥家长对幼儿教育能力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有效经验资源,激发家长参与闽南童谣课程的意识和兴趣。教师有意识的选择对个别家长,以亲子同台的形式一起表演唱闽南童谣,引发幼儿和家长一同学习。活动中教师以点带面,在家长群体树立优质的教育榜样,通过家长影响家长、家庭带动家庭的亲子教育的形式,讓家长身在其中,真切地了解幼儿园闽南童谣课程的方式方法。

(四)结合地方媒体特点,开展家庭闽南童谣课程活动。由于电视节目形象生动,普及度高,利用家庭中的媒体资源——电视节目,开展闽南童谣课程方便易行。如,泉州闽南语频道中定期播出闽南童谣教学节目,教师通过组织家长和幼儿在家中观看电视,利用节目中的生动讲解自学自唱闽南童谣,大大拓展了闽南童谣课程在幼儿园中的时空限制,也有利于营造闽南童谣教学良好的家庭氛围。

闽南童谣与教学 篇3

闽南语是我国重要的方言之一,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是体现闽南乡情、亲情的语言工具。“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多少年来,勤劳勇敢的闽南人民,用心灵和智慧创编和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闽南童谣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童谣优美动听,通俗易懂,简短易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它既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受到现代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少青少年、儿童只会追赶时尚,追捧流行歌曲,而方言则逐渐被冷落,甚至被遗忘。我们在挖掘本土资源的新课程的指导下,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让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与弘扬。

一、立足本土,选择内容。闽南童谣蕴藏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情感教育等。不同地域又有着独自的特色童谣,我们在选择内容时,首先要以幼儿的兴趣入手,选择最本土的童谣,本土的童谣中所讲述的内容、情感都能体现本地域的民俗风情的,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能让幼儿接受和理解,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例如《东山渔歌》讲述的是每个月份的一种渔最好吃,这首童谣适合生活在海边的幼儿(铜陵)掌握,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的鱼的种类多,对每种鱼的外形特征熟悉,易于理解,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其次,在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新的组合。童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们在保持童谣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要使之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例如闽南童谣《白米饭》“吃饱大汉打敌人”这句里的“敌人”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他们不懂,不易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把它改为“吃饱大汉读书棒”,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能充分发挥童谣的教育价值。开阔了幼儿的眼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二、立足现实,做好活动前的准备。(知识前准备、物质准备)做好活动前的准备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在开展闽南童谣教育过程中,应创设相应文化背景的活动环境,营造学习氛围。许多闽南童谣创作较早,讲述的内容或童谣里面所指的事物都具有时代性,现在的幼儿不一定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如语言活动闽南童谣《东山特产展不完》,在活动前要做好知识前的准备,开展“东山知多少”谈话活动,让幼儿了解东山县里的各个村的地名和各地特产;又如童谣《挨罗挨》里指的“磨”,大多数的幼儿都没有见过,对“磨”的外形特征及功能都不了解。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就要做好物质准备,收集磨的图片和实物,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幼儿了解“磨”的外形特征和功能。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童谣的难点,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体现开展闽南童谣活动的真正目的。

三、立足实际,把闽南童谣教学融进幼儿日常生活当中。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限制于集中教学活动,要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一日各个环节,把闽南童谣教学有机融进。

1、早操时,可以利用闽南童谣句式押韵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特点,把它融进早操的游戏里,如让幼儿边朗读闽南童谣边按童谣的节奏跳橡皮筋、跳圈、跳格子等。

2、点心环节,利用分点心时巩固复习童谣,引导幼儿朗读,避免幼儿枯燥的等待。

3、课前的情绪稳定,让幼儿边朗读童谣边做动作,集中幼儿注意力,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4、区角活动,在活动室的语言区里投放录音磁带、自制贝壳打击乐器,引导幼儿在晨午间活动时,用自制贝壳打击乐器朗读童谣。

5、融进三大游戏里,把学过的童谣进行改编成童话剧、课本剧、三句半等,投放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表演。充分利用多种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学习,掌握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闽南童谣与音乐教学

(一)把闽南童谣引进教学

闽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童谣中,有游戏题材的《抛沙包》有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一瞑大一寸》,有将文字环环相扣、紧紧相连的《连锁歌》,有概括动物特性的《十二生相》、《小蜜蜂》、《田鸽仔》、《白鸳鸯》,还有过中秋节搏月时唱得《中秋饼》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赞美传统美德,如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反映现代人生活情感内容的题材也都融进了民歌童谣中。如由本地工作者创编的《厦门八大景歌》、《文明歌》、《扒龙船》、《果子歌》、《月亮月光光》、《看新娘》等等。这些民歌童谣写得很逼真、很生动,符合现实生活,深受人们喜爱。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少青少年甚至儿童也在追赶时尚,迷恋流行歌曲,闽南童谣几乎已经被遗忘了,我们的先辈一代一代传唱的歌谣,到了今天几乎没有几个人还能记得,更不用说传唱了。然而当今艺术界,无论国内国外都把振兴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作为音乐创作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匈牙利的柯达伊、德国的奥尔夫,他们的教学法都是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通过学习民族的民间音乐传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把提高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目标。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音乐研究的课题。学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乡土民谣的一个重要阵地,音乐教育要通过学校的音乐教学得以完成。

(二)编写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

编写一套系统的由浅入深的乡土音乐教材是把闽南童谣引进音乐教学的前提。童谣最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体验,使他们乐学易会,以至有不少专家呼吁“逾早学音乐逾好”,如果我们抓住童年时期的教育,让学生从小耳闻目染,朗读、吟唱、感受民间童谣,学生会在无意识中,适应环境,并且把所见所闻记入头脑。童年时期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格发展的基础阶段,利用儿童早期教育的优势,让他们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继承当地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的中华灵魂和全球视野,是进行闽南童谣教育的宗旨。创设多种闽南童谣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把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新教材和本乡土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爷爷奶奶是唱着什么歌谣长大的,是哼唱着什么歌谣多日子的。

1、互教互学教学法

演唱闽南童谣,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必须用方言爱演唱。方言是最自然、最有亲和力的语言。闽南童谣语言质朴、自然、率真,用方言朗读,朗朗上口,演唱出来韵味无穷。为了解决学习闽南童谣的方言难题,应该充分开发教育资源,调动班内厦门土生土长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轮流当小老师为同学们做示范朗读。这样生生互教互学,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了互动互促,不仅贯彻了审美教育的相互交流性原则,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而且创造了一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意象图示教学法

闽南童谣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很多学生不懂闽南方言。而童谣里意象又相当丰富。就可以利用图画的直观性特点,以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歌词。如闽南童谣《火金姑》是一首连锁歌,以拟人的描述法,从邀请萤火虫来喝茶开始,以各种食物的特性和声音的趣味来制造丰富的意象。它后一个短句和前一句的韵脚,配上一个押韵的食物名称,听起来非常有趣味。可以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一只萤火虫,一碗茶,还有香蕉、龙眼等水果,学生眼看着简笔画,耳听着音乐的旋律,手击相应的节拍,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里贯彻了审美教育的形象性原则。

开展闽南童谣课外活动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延伸与辐射,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组织全校学生共同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的歌咏比赛,能够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音乐课外活动还包括校外活动。由于厦门特殊的地域文化,可以充分利用闽南童谣的文化功能,带领学生开展校际交流和海峡两岸交流,充分利用传统美德、民间习俗和乡土亲情,加强团结,呼唤统一。

咱兜的大瓦厝》表演

闽南童谣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 闽南童谣 渗透 融合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乡土气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弘扬和继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我根据闽南童谣所具有的音乐特性,尝试着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闽南童谣,把闽南童谣与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闽南童谣的无穷魅力,感受与承传闽南民间文化遗产,这既是时代向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本人在探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感受与承传闽南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些尝试。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题材,是教好童谣的前提

首先,必须选择短小精悍、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题材。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闽南童谣具有韵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鲜活,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短易学等特点,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生活气息和闽南方言色彩。它既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于是,我尝试着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童谣,并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经过多年的研究,我觉得小班上学期,最好选择的是四句或六句,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如,《挲头挲圆圆》《溜溜吃目啁》《月娘月光光》等短小精悍、句式工整的童谣,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到了小班下学期,就可以是八句或十句的童谣,如,《请外婆》《元宵圆》《一只蟳子八只脚》等生活气息浓厚的童谣。

其次,必须进行适当的改编或创新。本人在尝试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作为教育资源进入幼儿园,因为闽南童谣包括的种类很多,有亲情类、诙谐类、风俗类、生活类等,有些童谣的篇幅较长,有些童谣音乐特色不鲜明,凡此种种都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改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羊仔》这首童谣篇幅较长,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但它的游戏性、趣味性较强,深得幼儿喜爱,于是,在不改变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本人对原作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变成句式工整、游戏性强、短小精悍,适合幼儿学习的作品。

再次,必须对闽南童谣匹配或创作谱曲。专门为幼儿量身打造的闽南童谣素材是非常有限的,在选择、改编童谣的基础上,我面临搜集本土音乐素材难的尴尬,这就需要对作品进行创作,选择与之匹配的富有闽南特色的旋律,做到语言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二、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是学好童谣的关键

幼儿虽然所处的环境是闽南地区,对闽南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所了解,但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从小就对幼儿进行普通话教育,能说出一口地道闽南话的幼儿是极少的,而且闽南童谣中出现的一些词,对幼儿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如,街头巷尾 、蟳拱等,只有让幼儿理解了这些词的实际意义,才能体味出闽南童谣所特有的韵味。

首先,可以借用视觉符号,加深幼儿对闽南童谣内容的理解。所谓的视觉符号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图谱”,图谱就是根据某个活动内容而创造的幼儿易懂的、直观的符号,也包括与童谣内容相符的图片。运用图谱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谱具有形象性与可视性,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闽南童谣词句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语言与画面沟通,并能有效地支持幼儿学习。例如,小班童谣《请外婆》教学中,“猪肚炖莲子。莲子清又甜,豆腐煮豆生”。我很好地运用了有关童谣内容的图片(美食的图片)。每一句都用一张生动形象、一看就明了的图片提示幼儿,孩子们在图片的帮助下,很快地理解了童谣内容,没有任何难度地学会朗诵这首童谣。图谱中有趣的图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主动吟诵童谣。

其次,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幼儿加深理解。闽南童谣《溜溜吃目啁》,这首童谣诙谐有趣、比喻形象贴切,幼儿容易理解,只是第二句童谣,幼儿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不容易理解。于是,为了让幼儿理解麻薯是一种小吃,我特意买来了这种点心让幼儿品尝,对幼儿理解童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慢慢地理解了童谣所表达的内容。

再次,可以采取直观动作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小班下学期初,我选择了闽南童谣《请外婆》这一教材。在进行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动作、突破难点的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童谣中几个关键的词先让幼儿理解,如,猪脚、莲子、豆腐、豆生、笑吻吻,这些词都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幼儿平时较少用闽南语进行表达,我主要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词,而对于较难念准的字音:笑吻吻,我则更多运用示范讲解的方法,让幼儿注意老师的口型,跟着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是指图文声象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直观的表现力。将多媒体运用到闽南童谣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童谣《老安公》,通过上网查找有关闽南童谣的资料,视频上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画,配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朗诵,把“老安公”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非常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幼儿一边看课件动画,一边吟唱童谣,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能更好地理解与感受闽南童谣作品。

三、音乐活动中渗透童谣,是教师创新的重点

怎樣赋予闽南童谣更多的教育功能与鲜活的学习形式,让学习与承传闽南童谣成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让闽南童谣“动”起来、“舞”起来、“活”起来,是我们现正在尝试和努力的。

首先,可采用与不同童谣旋律匹配的形式突破难点。我们所接触到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歌谣只有那么两三首,而大部分的闽南童谣是没有谱曲的,虽然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音韵,但如果把闽南童谣与音乐活动融合起来,就具有更多的教育功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为童谣谱曲。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童谣《一只鸟仔》《草蜢弄鸡公》深得幼儿喜爱,我试着把这些童谣的旋律与其他的闽南童谣进行匹配。如,用《一只鸟仔》的旋律与童谣《溜溜吃目啁》进行匹配,《草蜢弄鸡公》的旋律与童谣《请外婆》进行匹配,尝试后发现幼儿还是很感兴趣的。

其次,可采用部分修改的形式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发现有的童谣匹配较合适,但有的匹配不太合适,这就要进行再度创作。如,童谣《元宵圆》在与闽南语歌曲匹配时,出现了乐曲长、童谣短的状况,于是,在不改变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我试着在童谣的句末增加叠词,原作是“小孩小孩嘴甜甜”,改编后变成“小孩小孩嘴甜甜呀嘴甜甜”,经过改编后的歌曲《元宵圆》乐句工整、富有童趣,幼儿很喜欢。

四、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是有机融合的渠道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我根据闽南童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它们设计成集体游戏或两两互动游戏。小班幼儿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通过有趣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鼠仔,钻壁空》这首闽南童谣生动有趣,深得幼儿喜爱,让幼儿扮演老鼠,边唱着童谣边和着歌曲的旋律、节奏,围成单圈做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用手指与同伴互动,幼儿用眼神与老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小班音乐教学中渗透闽南童谣的教学,可以将语言教学与音乐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可以将闽南传统优秀文化的承传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可以将幼儿园的教学与促进幼儿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是值得探讨和尝试的。

作者简介:

陈梅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泉州市骨干教师。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BOT融资方式下一篇:安全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