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价值

2024-06-26

艺术文化价值(精选十篇)

艺术文化价值 篇1

关键词:民间剪纸,文化价值,传承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世代创作, 积累而成的文化结晶, 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依附于百姓的民俗、生产、生活的一门大众实用艺术;它是在二维空间上努力表现二维效果的装饰艺术;它是民间美术的造型基础, 有人称之为民间美术中的素描, 它集中全面的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哲学观念, 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遗憾的是, 当前民间剪纸艺术面临失传境遇。其窘境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 许多人不了解民间剪纸的艺术价值是重要原因。为此, 笔者拟就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作一系统梳理, 以便人们对其提高认识。笔者认为, 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 是中华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自阶级社会以来, 中国历史文化可分为雅、俗两类。这是中华历史文化一体两面, 一鸟两翼。官方文化艺术、专家文化艺术可视为一种雅文化, 而民间文化艺术则归于俗文化。雅文化充满了道德、修养、情操的流露;俗文化则充满了生命力的迸发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表现率直、强烈、直露。二者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中国历史文化艺术。被称俗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反映了劳动人民多彩的生活, 在劳动群众中广为流传, 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民间剪纸艺术包括民间传统剪纸和现代刻纸艺术两大类。民间剪纸艺术, 自古以来, 就是中华文化成就卓异的一部分,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剪纸艺术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 发展历史悠久。其民间剪纸艺术既有各兄弟民族的不同特色, 正如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风”, 也有广泛的民族融合, 丰富多彩, 生机勃然。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有反映神农时代、唐尧时代、禹舜时代的, 门类众多, 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兴衰、道德理念和品德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健康向上、中庸和谐、爱家卫国、尊老爱幼、勤劳俭朴、勇敢善良的民族文化精神, 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调, 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富有民族底蕴。它的绵延不断、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 它的琳琅满目、门类繁多的珍贵遗存, 至今以其独特的辉煌享誉世界。

三、民间剪纸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智慧

中华民间剪纸艺术从原始的“混生”, 到分门别类发展, 虽

感受二人合作创新的乐趣, 激发幼儿的创新积极性。这种合作也可以应用到两个孩子之间, 既建立良好的同伴协调关系并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多人合作的乐趣, 对其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学习钢琴的兴趣与音乐知识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有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一把是音符。”随着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钢琴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而得到重视。钢琴训练能促进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活动, 增进整个大脑的功能。钢琴训练能培养儿童坚强的毅力, 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 他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需要勤奋苦练, 在克服每个难点的过程中, 培养儿童顽强的性格, 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钢琴训练能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 感受能力, 想象能力, 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跌宕起伏, 时有兴衰, 却绚丽多姿历久弥新。而且还各以其色彩斑斓的审美形态占据一个时代的艺术峰巅。历朝历代婀娜多姿的剪纸艺术, 说不尽的巧夺天工, 道不尽的文才菁华。有的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总体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匠意和丰满富丽的形态特征;有的表现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工艺美学风范;有的受尚武的游牧文化影响, 则表现粗犷、豪放和风劲;有的则表现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 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也是我们至今学习的精典。

四、民间剪纸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

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载体,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精神上的寄托、美好的愿望和对真善美的求索。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以自然崇拜、趋吉辟邪、娱乐趣味为三大表现内容, 表现了人类活下去、传下去、活的好一些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让人看到人类最原始的冲动, 听到人类最原始的呼唤, 使人返朴归真, 回到初元的感觉。从泛神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宗教崇拜。宗教思想渗透到民间剪纸艺术中来, 与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情感结合起来, 传达了劳动人民喜怒哀乐, 反映了人民的呼唤, 人民的渴望, 人民的追求, 人民的信仰, 人民美好的想往, 产生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五、民间剪纸艺术结晶着中华民族风情

民间剪纸艺术与人类的一切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尽管许多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早已消失, 但表现那些内容的民间剪纸艺术却流传至今, 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时代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民间剪纸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民风民情民俗, 有血有肉, 有情有景。如果说雅文化提供了历史文化的经线, 那么民间剪纸艺术则提供了纬线。只有经纬结合, 才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历史民间民俗画卷。

总之, 没有民间剪纸艺术, 我们就不能真正全面了解中华历史, 承传民俗精神, 展现辉煌的祖国历史文化。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剪纸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以上是我在钢琴幼儿教学的一点点体会与见解, 幼儿钢琴教学任重道远, 愿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 为祖国的幼儿钢琴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谈儿童钢琴启蒙教育》《儿童文艺心理学》姚全兴重庆出版社

2.《儿童趣味音乐教学》袁善琦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魏廷格人民音乐出版社。

3. 郑希付:《学校心理卫生学》[M],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5.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艺术文化价值 篇2

途径一:企业文化通过打造凝聚力提高企业创造力体现商业价值

企业创造力是体现企业文化商业价值的首要内容,是企业获取商业价值的直接途径。企业文化通过引导、凝聚和激励员工,把员工从各个方面凝聚起来,在企业共同的使命、愿景、信仰、追求和价值观等指引下,形成“心往一块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处使”的创造力,为企业获取商业价值创造首要条件、主观基础。

途径二:企业文化通过强化约束力提高企业执行力体现商业价值

企业执行力是体现企业文化商业价值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获取商业价值的主要途径。企业没有执行力将无法获取商业价值。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员工的心理状态、思想言行起到约束与规范作用,在约束与规范中提升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从而逐步提高企业执行力。

途径三:企业文化通过加强渗透力提高企业管理力体现商业价值

企业管理力是体现企业文化商业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企业获取商业价值的关键途径。企业没有管理力等于没有获取商业价值的实力。已成气候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企业文化立足管理源头,通过影响企业决策者与领导者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经营管理行为,由内而外,由此及彼,层层渗透,提高企业管理力;通过凝聚、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各种内部力量,让企业练就一种获取商业价值的实力。

简言之,通过文化渗透力提高管理力,通过管理力“理”出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从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跨越,推动企业实现商业目的。

途径四:企业文化通过建设夺目力提高企业形象力体现商业价值

企业形象力是体现企业文化商业价值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获取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创建一些诸如内刊、专题片、文化手册、宣传窗和办公环境结构布局等企业文化传播载体来抓住受众的视线、赢得受众的普遍认同与赞誉。这种用载体来抓住受众视线、赢得受众的力量就是夺目力和形象力,久而久之,夺目力和形象力如影随形。

途径五:企业文化通过塑造文化力提高企业品牌力体现商业价值

企业品牌力是体现企业文化商业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企业获取商业价值的间接途径。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是“龙凤胎”、“连体人”——文化做成熟了往往形成一种品牌,品牌做成熟了同时又象征着一种文化。于是,企业文化入主企业品牌,通过文化力让企业品牌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文化张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刚柔相济,让企业品牌变得灵动、丰富和强势起来;企业品牌肩负弘扬企业文化的使命,承担诠释企业商业价值的责任,把企业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融为一体,企业品牌力(品牌值)必然提高。

浅析艺术价值表现之艺术营销 篇3

何谓艺术?

艺术的价值及价值的体现?

《现代汉词典》说: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1999年版《辞海》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

“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艺术是注重感知的,是需要充分发挥人类想象力的思维形式,而其中“发挥人类想象力”也赋予了艺术崇高的价值。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绘画,只不过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材质作为媒介来“创作”,如同在布上或纸上留下颜料的痕迹,那些痕迹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被附上了“发挥人类想象力”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艺术必须带有许多发挥想象力的引爆剂。

同样,我也认为艺术的价值是由不同时代的审美观点和经济能力来决定的,但又不能代表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按照当今世界的发展,艺术不过是个奢侈的娱乐,正是消费水平的提高,才使得艺术品市场发展呈现一片勃勃生机的场面;也正是艺术是奢侈的娱乐,所以艺术的顾客是极奢华的有钱人。

买艺术品的都是有钱人,比如比尔盖茨拥有达芬奇的作品对享尽荣华的富贵的经营者来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吧!

有钱也会变得比较了解人的感情,就在这种时候,人才会开始在意起艺术。为什么?因为只有人,还有其真实的内心,才像是海市蜃楼一样,感觉才刚到手却又被逃走了一样。

人类能做的时候,有钱人都做到了,会想要“超越人类”是很自然的发展;在探索过去的超人时,会想要看到天才痕迹,而希望获得突破现实界限的灵感,这样的愿望也是非常真切的。所以成功的人会走向艺术或运动,都是跟超人愿望有关。

作为艺术家本人,更重要的是时刻明确自己的“艺术创作目的”。

在刚进入美术大学时,相信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生都是喜爱美术的。明明想再美术的最前线竞争,却在无法接触艺术核心的状态下就被社会所放逐了。

我们可以反思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学校死板的教育,只教学生技法而不是思想,把艺术看做是一门工艺、技术;还是教导学生毕业后会有不断增加的美术学校教师职位在等着他们。

我们一定要找到艺术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不管什么样的技术也派不上用场。

其实他们都只要知道“艺术创作的目的”,再有就算远离文化人或知识人动不动就说出口的“话是这么说没错......”这句话,大胆放手实际去行动,这才是能通行于艺术世界的胜利法则。

为什么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卖十万、百万、一个亿?

艺术是借由与社会接触而成立的,光艺术作品本身是没有办法自立的,没有观赏者就无法成立;当然,作品销售也是要有顾客才会成立。不管在什么样的领域,这都是理所当然的销售铁则,到了艺术的世界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艺术营销是一种美的表现。她不同于整合营销,也不同于文化营销,她是家具行业特有的一种营销方式。“整合营销”是一种传播产品的操作方式,是传播工具的整合运用。文化营销是塑造产品的价值观,来取得客户心里上的价值认同。而艺术营销呢?艺术营销是自我的一种表现。是欣赏与补欣赏的一种互动关系,是细致与完美的优势组合,是独特的优雅展示。

另外就是要讲“速度”,“卖家具要象卖冰棍一样”,“卖家具就好比是客户走进麦当劳”,“简单、便利、速度”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种特性。那么企业就应在第一时间内把家具的特性展现给客户,第一时间内把品牌文化展示于客户,第一时间内让客户了解企业和服务文化,第一时间……

成功老板的艺术运作,也就这么简单。只要你的眼睛准,只要你的思路清晰,你的步伐才会快,在正确的道路上运作生意,偶尔会“惊”,但绝无“险”。所以,各位企业家应当细心的洞察市场上的变化,灵活操控,常常处在“赢”的状态,才能大声说“我是商人”,也是成功的艺术家!

中国插花艺术文化价值探析 篇4

中国花文化历史悠久, 涉及面广, 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物质形态上, 中国有着悠久的食花传统, 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花卉美食, 花卉的药用价值为人们利用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医药学, 香花疗法也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精神形态上, 花卉与中国民俗、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 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花文化。”此外, 花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花卉文学、花卉绘画、插花艺术、花卉工艺品、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其中, 插花艺术作为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体现了花文化的深刻内涵, 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远播海内外。

以目前来看, 随着中国花文化的日趋繁荣和日本花道的影响, 插花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部分学者追溯了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历史发展;大部分学者从农学、园艺学的角度将插花作为一种专业技能进行了讲解和阐述;还有少数学者从美学角度进行了探讨;此外, 还有一些比较中西、中日插花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和方法的文章。总体来说, 专门研究插花艺术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的作品并不多见, 即使有, 也大多是在探讨花文化或园艺时略有提及, 并且较为分散。然而,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它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 作为一种技艺, 可以用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 它还是一种文化活动,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 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因此, 探求插花艺术的文化内涵不仅对花文化研究有推动作用, 并可以此为媒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插花艺术的文化价值

文化有广狭之分, 狭义的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花艺从选材到制作, 每一个部分都承载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作为一种艺术, 它必然具有艺术价值;而它之所以可以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并继续传承, 则是因为其中所蕴涵的巨大人文价值。

1.艺术价值——和谐之美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 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天人合一”。中国文化认为:万物虽千姿百态, 光怪陆离, 但均在循环往复之中;人们应顺从自然, 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发展便衍生出“天人谐和”的思想;此外, 中国文化也是一种源于“太极”的阴阳平衡的文化, 而“阴阳平衡的文化个性具有较高的和谐属性”。因此, “和谐”可以说是一种美学标准。插花艺术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美的感受, 然而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价值绝非易事, 必须使插花如画, 插花如乐, 具有“和谐”之美, 其中的搭配与布局都应顺其自然, 和谐相成。这种颇具中国文化特质的美使中国插花具有了独特的风貌。

中国传统插花与中国绘画、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绘画离不开构图、线条的组合和颜色的搭配;音乐离不开韵律和节奏的调和。所以, 完美的绘画和音乐无论从小处着眼还是从整体来看都透露着和谐之美。插花艺术也是如此。本文将根据花艺的基本原理来探究插花布局中所体现的和谐之美。

第一, 多样与统一。“多样与统一是插花的最基本原理”, 插花艺术的奥秘在于变化, 因为只有变化才能使在有限的材料与空间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卷成为可能, 然而变化中必须有一致性, 这样才能使插花作品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变化和统一不只针对花与花, 还包括花与花器, 甚至插花作品与周围环境。从小到大, 从部分到整体, 无不体现和谐之美。

第二, 协调与对比。“协调与对比是插花构图中最重要的原理, 它是整体美感的保证”。如绘画一般, 其中形体的协调与对比通过点、线、面来实现, 综合运用各种线条带来的不同感觉来配比;而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则更加重要, 颜色的搭配对视觉的冲击和思想上的联想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品是否能保持和谐,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的组合。此外, “高低错落、疏密有秩、虚实结合、仰俯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这些插花的基本技法也是协调与对比的忠实反映, 使插花作品部分相异, 整体和谐。

第三, 动势与均衡。“动势与均衡”也是插花构图中的一个原理, 简言之, 就是既使作品有一种动态之感, 又保持平衡与稳定。如将火百合为中心、白玫瑰伴左侧、星点木为点缀、书带草微微上扬, 带枝石榴花置于左右, 则可出现霓裳羽衣、轻歌曼舞之感, 如美人舒广袖, 长袂翩跹。插花作品虽是一种静态之物, 但是却可以通过线条与颜色的对比来创造动态之美, 这种动静结合的和谐美带给人的艺术审美和视觉冲击可见一斑。

第四, 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构图美感与稳定感的主要因素”。基本花型的制作主要掌握枝条的长度比例关系和插枝的位置, 花型一般都由三个主枝构成骨架, 然后再在主枝周围插些辅助枝条以使作品丰满。通过三个主枝的上下位置、角度变化可以调整出不同的花型, 然而, 这三个主枝无论怎么变本质上都保持了天、地、人三点一线的布局, 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

第五, 韵律与节奏。插花中的节奏表现在“人的视线在插花作品色空间构图做有节奏的运动, 通过线条流动, 色彩搭配等来完成”;韵律则是若干节奏的结合, 节奏上排列的线条越丰富, 韵律感就越强, 艺术价值也就越高。韵律和节奏本是用于音乐, 但是运用在插花艺术中使整个作品成为了一支和谐的乐曲, 悠扬动人。

2.人文价值

一件好的插花作品,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更应该给人以思想的交流, 心灵的震撼。这不仅是一种艺术, 更是文学、美学、人格、精神的承载物, 这种诗性的人文内涵给予了中国插花艺术无限韵味与深邃意境。

第一, 插花艺术的文学、美学特质。观赏一件插花作品, 不仅是看到自然的花草, 更是要体验其中的形外之意。正如诗词曲赋一样, 插花艺术也离不开“意境”二字, 只有具备了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 才能冲破视角的牵绊, 达到形神兼备之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讲求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力求形神兼备, 那种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 也是花艺所追求的目标。

构意。与吟诗作赋一样, 插花必须先构意, 即想好了要表达的主题、感情, 才能寻找表现这种意境的材料, 并通过运用插花原理创造出意境深邃的作品。意境的表现方法有很多, 一般来说, 会根据花材、造型、季节和植物自然变化、色彩等来表现。如利用柳条、水仙、桃花、牡丹、迎春等春季开花的植物来表现“春”的主题。再如以两朵月季配上独独一枝茶花枝, 在红与绿, 明与暗, 热闹与孤寂的对比下表现大雁南飞, 怨归迟的意境。

随景。创造文学作品, 特别是诗词曲赋时, 往往是意随景出, 因周围环境的刺激有感而发, 插花作品同样要考虑周围的景。具体表现在花器的选择和摆放的环境。只有花、器、景融为一体, 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意境。

插花与文学。插花艺术与文学可谓伴随始终, 中国诗词名句、传说典故, 内容丰富, 语言精练, 意蕴深邃, 博大精深。插花不仅运用文学、美学中“意境”理论, 更常常以文学作品的内容为主题。例如, 在下垂造型作品中点缀一些满天星, 令人联想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名作《枯藤·流水·人家》《老骥伏枥》等都是以插花来表现诗歌内容;《奔月》《舒袖》表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些承载着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在给人以美的享受, 心灵充实的同时, 更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

第二, 插花艺术与人格精神。“内圣”和“逍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 这种理想人格之极致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天地就是所谓的“境界”。孔子周游列国, 颠沛流离;颜渊一箪食一瓢饮, 穷居陋巷;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 他们都身处逆境, 物质匮乏却能自得其乐, 体悟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驰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 同其体, 也就是直观自身、认同自身, 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 及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千百年来, 这种人格精神为人所追求, 诗人、画家们也常常在作品中寄托情怀与精神。而插花如诗如画, 既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描摹, 也是对自己感情的描画, 创作者赋予作品人格情志, 赋予灵魂。精神皆自意中生, 因此插花所构建的是人品、人性、人格精神。

插花之所以与人格精神密切相关, 首先是因为“花”是一种人格化的产物, 人们赋予了花各种各样的文化意义, 即所谓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 在花卉交流中, 花语虽然无声, 但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花语还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花的这些特性为插花能成为一种表现人格乃至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 (松、竹、梅) ,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 “花中十二师” (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 , “花中十二友” (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 , “花草四雅” (兰、菊、水仙、菖蒲) , “花中双绝” (牡丹、芍药) 等, 每一朵花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寓意, 这就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花材来表达志向、性格。插花一般都是两种以上花材的搭配, 根据每种花的文化意义加以组合, 创造出更丰富的内涵, 也更能表达感情。如海棠配芭蕉:怡红快绿;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相配:玉堂富贵;桃李相配:桃李满天下;桃与柳相配:桃红柳绿 (春季代表组合) ;牡丹、梅花、兰花、海棠相配:春花四绝等等。可见插花艺术不仅表现了审美趣味和文学素养, 它还是传统的伦理美德和典范的道德人格的写照。

第三, 插花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自古以来, 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生活、价值观念的看法都通过哲学思想来反映。可以说, 哲学影响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也必然使插花艺术这项文化具有一些哲学特性。

插花之“静”。儒家以静为本, 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智慧的渠道。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高逸境界。“静”更是道家的重要范畴, 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虚静则明, 明则通。“静”在佛学思想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法来追求顿悟。这些思想无疑也影响到了插花艺术, 想要创造和欣赏插花作品, 必须保持内心的祥和宁静;此外, “静”还是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也是插花艺术所要表现和追求的。

插花之“乐”。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义》中说过, 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是由原处的、感性的、物质生活的美感愉悦, 向拓展的、理性的、精神生活的美感升华的转变, 推动这种转变的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理趣’”。在理性的控制下寻找人生的乐趣,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乐感文化就是要找寻“活”的快乐;道家思想对人的个体生命的肯定, 寻求生命存在之乐;佛教则是“大彻大悟”, 尽除烦恼, 到涅槃彼岸, 追求一种至高的快乐。中国的插花艺术, 是中国“活”文化的一种代表, 赏花、玩花既可以调节、丰富生活, 还可以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心灵的沟通对话来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插花之“雅”。“雅”是在静与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 所呈现的一种神韵。“雅”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礼乐文化追求的也是一种“雅”。道家和佛家也讲求雅, 道家的“清”、佛家的“静”, 所呈现的风韵都与雅密切相连。道家的养生修炼, 佛教的清心寡欲都是雅的境界。插花艺术正是形成“雅”的一种理想途径, 以花之雅来培育人之雅, 人之雅寓于花之雅, 人性与花性相契合, 花道与人道相融汇。

三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 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插花艺术作为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正是由于插花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文化性、民族性, 使其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文化战略中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两个方面对插花艺术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 结合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插花艺术的和谐之美;并从人文内涵角度讨论了花艺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学美学、人格精神、宗教哲学的关系, 使插花艺术的文化内涵得以显现, 对进一步研究花文化提供了一些思路。

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 从艺术和人文内涵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插花艺术的文化价值。首先结合插花艺术基本原理讨论插花作品的艺术价值即和谐之美, 然后分别探讨了花艺与文学美学、人格精神、哲学的关系, 阐明其人文价值。

敖包的文化价值 篇5

——以鄂托克敖包为例

敖包是具有显著草原民族特征的原生型信仰文化截体。从相关的考古学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高山顶部或台地上建造圆形,方形祭坛祭典天地,祖先诸神的信仰习俗。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在“高处”设坛祭祀的天地崇拜,祖先墓冢崇拜习俗广泛影响后期草原民族文化,演化成北方游牧族群信仰文化的一大传统和特征。古代匈奴、鲜卑、高车、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均有过祭典“圣山”、“祖山”或以高山竣岭为祭坛祭拜天地祖先的“高祭”习俗和“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的夏祭秋祭传统。据考古发现,在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东至长白山,西到中亚的广袤草原地带相继出土建于山丘台地顶部的青铜器时代三重圆锥形石质祭坛遗址和为数众多的圆形石堆墓,石圈墓,石栅墓等古游牧人的墓葬和祭祀遗址。综观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敖包是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天地祖先崇拜的原生型信仰形态,与当时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的渊源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敖包和敖包祭祀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逐渐演化成集祭祀、娱乐、聚会、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从而其原有宗教祭祀功能被消弱,社会文化功能日渐突出。如今,除蒙古族外,鄂温克、达斡尔、锡伯、哈萨克、图瓦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仍旧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祭祀敖包的传统。当今的敖包和敖包祭祀不只是昨天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对草

原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地方之一。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诸如成陵祭祀,苏力德祭祀,敖包祭祀以及成吉思汗八白室、白骏马、阿拉担嘎达苏(金马桩),夏季祭典等宫廷和民间祭祀,祭典较完整地延续至今,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敖包祭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其它地区相经比较,鄂尔多斯的敖包和敖包祭祀无论数量、种类,还是保存、恢复状况都是首屈一指的。据阿日宾巴雅尔,曹纳木编著的《鄂托克敖包》一书,在鄂托克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近600多座大小不同类型的敖包,是内蒙古地区敖包数量最多一个旗。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和一面镜子。透过敖包,可以看到该地区文化的今昔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鄂托克敖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较多、较全。大至有行政区域性质的旗敖包、哈喇敖包、驿站敖包、村落敖包、官员敖包;有佛教性质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部族、氏族性质的部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边界地界性质的边界敖包、标志敖包和诉祷牲畜平安繁生的五畜敖包、镇邪敖包、泉水敖包;祭祀神灵、旗纛的天神敖包,龙神敖包、苏力德敖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英雄敖包、纪念敖包及妇人祭祀的可敦敖包(夫人敖包)等不同性质、特征的敖包。鄂托克地区拥有如此多数量和种类的敖包,应与其历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是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和陵寝的达尔哈特部族的后人。约在13纪世中叶起开始驻牧

于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十五世纪中叶北元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后,将鄂尔多斯部划入右翼三万户,并设“济农”官统领右翼三万户。由于他们世代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奉命从事成陵祭奉事宜,所在鄂尔多斯蒙古人中以“白八室”祭典为中心的各种祭祀,祭典礼仪才能够传承到今天。在当今的乌审、鄂托克、杭锦、伊金霍洛等各旗蒙古族当中依旧保留和延续着不少有别于其它蒙古旗地区的祭祀礼仪和信仰习俗。就敖包而言,从外在的形制到祭祀的内涵、形式、时间,次数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原鄂托克旗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三个省区交界地带,是当时内蒙古土地面积最大的牧业旗。由于这种地理特征在鄂托克旗与陕西、宁夏二省和乌审、杭锦、阿拉善等邻领盟旗的接界地带曾经有过近100处边界敖包和其它地界性标志物。此类边界,地界敖包是在清朝以后才出现的区域性敖包。一般很少有祭祀,只是在某一规定时间双边人员前来共同或各自添置石块进行修缮。此外,在陕西省靖边县,大马兴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尔胡县及内蒙古的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境内还有近50座原鄂托克旗所属敖包。其中的部分敖包当年随鄂托克蒙古人北迁时被迁移到现在住地外,大多数敖包留在原建造地。这些遗留在外省、外盟、市、旗地界的敖包,如今已经演化成两旗蒙古族群众和两地各族民众共同朝拜、祭祀的圣地。尤其是对陕西、宁夏境内的部分敖包,仍有原鄂托克旗相关哈喇、氏族后人每年都前去祭祀外,所在地的汉、回民众按着蒙古族习俗在农历5月13日等规定日子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他们在焚香祭拜敖

包神、关老爷、财神爷、药王神等诸神的同时按着汉族传统开展占卜间挂,唱大戏、集市等活动。目前,在原鄂托克敖包中由蒙汉民众共同祭祀或当地汉族人继续祭祀的敖包约有近30个。这种有趣现象在乌审、杭锦等地的遗留敖包祭祀中也普遍存在。2008年6月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区、神木县、靖边县等地考察原乌审敖包时也看到两地蒙汉群众共祭敖包的奇特情景。蒙古族的传统敖包祭祀一般都禁止外地、外姓、外族等“外人”参加。而在鄂尔多斯边缘地区出现的这种两地民众和各族群众共祭敖包的独特现象,不仅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与敖包文化本身的演化有关的新的发展动向。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和谐共存的时代音符。也是敖包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的研究课题。

鄂尔多斯地区是受佛教文化影响最深的蒙古族地区之一。自土默特部安答汗于1578年在青海湖边的仰华寺与西藏佛教格鲁派领首索南嘉措会盟后右翼土默特和鄂尔多斯便成为格鲁派黄教的最早根据地和主要传播地。一时寺庙林立,喇嘛成群,对该地区的文化曾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在原鄂托克敖包中曾有过100余座与佛教信仰有关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经文敖包等名目繁多的敖包,约占敖包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查巴干其敖包(尼姑敖包)在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佛教传入蒙地后,对敖包祭祀等萨满教信仰进行竭力改造,使之最终演化成佛教与萨满教相互融合、僧俗共祭的综合性祭祀场所。敖包文化的这种佛教化演变在鄂尔多斯敖包中尤为突

出。一是,敖包的形制发生变化。蒙古族原生型敖包的外在形制一般都以三重圆锥形为主。这里的“3”和“圆”来源于萨满教的“天圆”宇宙观和生命宇宙“生—死—再生”运行理念。而在鄂尔多斯敖包中有不少方形、塔形敖包,与佛教的灵塔和西藏苯教的山神祭坛十分相像。并且这种方形、塔形敖包多见于寺庙敖包。二是,敖包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蒙古族原生型敖包以“1、3、5、7、9、13”等奇数敖包为主,很少有偶数敖包。在鄂托克、乌审等地的敖包中有部分“2、4、8”等偶数敖包,并多见于寺庙喇嘛敖包中。三是,敖包的祭祀时间和祭祀次数。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在畜群膘肥体壮、水草丰美的夏季、秋季进行夏秋季祭典活动,祭祀天地祖先诸神,祈求人畜平安繁生的传统。蒙古族地区的传统敖包祭祀同样都在夏秋两季举行,而且多数在农历5月、6月祭祀,很少有一年多季多次祭祀。但是鄂托克的敖包普遍有一年中多次祭祀习俗。其中,大部分敖包在农历5月13日举行“大祭”外,还在正月初3、5、8、13和农历5月25、6月21、8月13、9月13、10月13进行“小祭”,甚至有些敖包在每个季度的初月初

一、每月初一都要举行“小祭”仪式。鄂托克敖包的这种一年多祭现象与别的地方有着较大区别。可能与佛教的月祭、日祭理念和成吉思汗“四时祭典”传统有渊源关系。四是,祭祀形式、内涵的变化。佛教对敖包祭祀进行改造时首先将建造敖包时候以活人、活畜、兵器、铠甲等作“松”压于敖包底的萨满教殉葬式的“压松”仪式替换成以五谷、五宝、五畜鬃毛,佛经等作松的佛教化的“压包木”仪式,并将原来的血祭改变成为白祭,用喇

嘛的经文替代萨满的咒语,祝文。鄂托克的敖包中除极少数氏族敖包外几乎所有敖包在祭祀时都要请喇嘛主持或请喇嘛来念经做法,并按佛教教义僧俗共祭。其中的大型寺庙敖包、行政区域敖包、家族敖包还专门供奉佛教神仙,并在祭祀时举行3~5天的念经做法和修练“金钢经”、转“甘珠尔经”等纯粹的佛教活动。五是,在鄂托克敖包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而且还有与****和修行喇嘛、坐禅喇嘛故事有关的为数不少世俗敖包。由此可知,佛教对该地区文化的影响力之大,渗透之深。

由于鄂尔多斯蒙古人坚守鄂尔多斯高原,世代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白八室”圣地的特殊历史原因,在鄂尔多斯地区自古有诸多有关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的祭祀礼仪,禁忌习俗,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在鄂托克敖包中有不少与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的战争经历及成吉思汗八匹黄骏马,成吉思汗哈喇苏力德(黑纛),哈撒尔阿拉格苏力德(花纛)相关连的祭祀敖包、苏力德敖包。在乌审敖包中也有诸如“金肯敖包”、“特木尔敖包”、“萨冈陵敖包”、“小坟滩敖包”等与成吉思汗及其后人有关的原生型敖包。再如“敖包”和“苏力德”结合成一体的现象只有在鄂尔多斯地区才能看到。敖包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坛。而“苏力德”则是古代的纛。在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时期曾拥有黑白两纛。其中的白纛为国旗,象征皇权和和平,黑纛为战旗,象征征服和战争。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多数敖包中央一般都立置一个黑苏力德或酷似苏力德的铁制三叉矛状物。而在其它地区的敖包中央则立置一个叫做“陶克”的神杆,该“陶克”神杆是一个在

顶端雕有红色、黄色桃状物的木杆,类似满族、赫哲族的“索伦杆子”、“祖宗杆子”,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迹象。在敖包上立置黑苏力德,并将“苏力德”和“敖包”一同祭祀的这一鄂尔多斯地区独有习俗,应来源于该地区发达的祭祀文化,是敖包祭祀的一种地方变体。除此之外,在鄂托克、乌审敖包中还有与六世**,九世**,清末宁夏回民暴动,早期革命者希尼喇嘛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部分敖包。这些纪念性敖包不仅是鄂托克地区历史沧桑的记忆,而且也是鄂尔多斯人敬重祖先,爱护和平,崇尚自然的特有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篇6

关键词:当代文化价值;装饰艺术传统;中国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15-02

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装饰艺术传统逐渐被外来文化影响,原有的传统艺术逐渐被忽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在保护中国装饰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装饰艺术,同时进行文化传播,为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的发扬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中国装饰艺术传统简介

(一)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内涵。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社会发展中最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传统装饰艺术不是完全的艺术现象,还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体现在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生活物品的过程中,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该时代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显现。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人类在装饰艺术领域也进入了更高的层面,为装饰艺术传统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之后,在设计领域的各项活动中普遍采取“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全面接收和继承国外的现代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创作作品大多显露出简洁抽象、点线面几何构成、构成主义风格、功能主义观念的设计风格。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逐渐成为设计中的主流创造思潮。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崛起,人们周围被各种高新科技技术产品所环绕的同时,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装饰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降低了文化竞争的软实力,对我国进入国际市场非常不利[1]。

(二)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发展现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是各国的艺术创造出现趋同,各自具有特性的设计界限不再清晰,对我国设计领域影响非常大,传统装饰艺术逐渐受到全球化的侵蚀,渐渐失去主体地位。阻碍了设计行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相关认识加大了对装饰艺术传统的关注。中国装饰艺术传统是源于生活实践活动、传统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最原始、淳朴的艺术样式,例如剪纸、蜡染、泥塑、陶瓷、漆画等,将民族文化的精髓精妙的表現出来。而在当代社会其特有的生命力逐渐被显示,与现代设计风格也有着相似的特性,因此,装饰艺术传统成为现代设计创造的灵感来源[2]。

二、中国装饰艺术传统表现出的当代文化价值

(一)文化价值表现形式。

文化艺术的价值通常用人的精神和物化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利用人的精神表现主要是传统思想流传下的诗词歌赋、古色古香的山水画、富有传统思想文化的书籍等。而物化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是古代遗留的雕塑、建筑等实物。例如传统文化艺术中刺绣、剪纸等,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内涵,人们对其接受和熟悉的程度是其他装饰艺术作品无法替代的,而且其中特有的文化信息还能够使人立刻心领神会,高效的实现设计的目的。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装饰艺术传统在人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创造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

(二)装饰艺术传统中促进文化的发展。

装饰艺术传统不仅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密切,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沟通日益频繁,传统的地域等局限被打破,设计语言和手段趋向国际化,但这中国际化是由多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产生的,是人们在进行设计的同时加大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装饰艺术以其单纯的概括性、形式的秩序性、形象的抽象性,凸显了设计的创造价值,例如在衣服的设计中,鸟类的羽毛、走兽的斑纹等处理的想到那个细致,条理非常清晰,与现代机械制造的质感相比,更具美感。在任务形象描绘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倡简洁的变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手段。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增加对装饰艺术传统的文化的兴趣,引起人们对装饰艺术传统的重视。另外在设计中融入各国的民族文化,人们引起热切关注的同时,为现代设计风格提供了思想来源[4]。

(三)装饰艺术传统中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的各个社会阶段中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主要是讲求平和的高尚思想,追求重主体、重传统、重德的生活方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可度高于外来文化。现代设计也借助设计不同风格的作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和关注,根据不同背景下人们不同的文化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例如中国传统图案中“凤”和“龙”图样的广泛应用,象征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民族形象,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需求,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影响。又如现代招聘海报、广告中应用“狮子”“结绳”等图样,不但给人一种亲切感,还能拉近彼此在文化心理上的距离,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由此可以看出装饰艺术传统对现代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5]。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的研究,深刻认识到装饰艺术传统的重要价值和发展的重要性。在设计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加强设计设计作品的文化气息和说服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和装饰艺术传统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旭.谈谈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当代文化价值[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2:102.

[2]马骏.中国传统吉祥装饰艺术的当代文化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2,05:105-108.

[3]姚远.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夏凤连.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5]鲁晶.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梦圆,(1984——)女,学校: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艺术研究

桂林摩崖石刻文化与艺术价值 篇7

(一)以军事战争为题材

“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这是以文清代诗人在游览桂林山水后发出的赞叹。以军事战争为题材的摩崖石刻记载了桂林“昨日”弥漫的硝烟,战士们英勇抗战,誓死保卫祖国的精神。如《抗元纪事碑》和《象鼻山诗札》。

《抗元纪事碑》记载了宝祐戊年(1257)李曾伯奉命守桂,李曾伯率领宋兵一鼓作气将元兵大伤元气,在黄沙、衡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桂林守军依靠坚固的城池,将士同心同德,共同抗战方才获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正如碑文所述“广南亦岌岌甚矣”。所以,为此次抗击元军做出贡献的将士们,他们的精神、功绩、英勇无畏的形象将永远被人们记住和传承下去,将永载史册。

《象鼻山诗札》描绘了桂林保卫战悲惨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江山落入敌人之手的痛惜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同时寄托了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今天当我们在去读李任仁先生的诗文时,我们仍能感受到战士们洒热血,抛头颅的英风烈绩,仍能被李先生的爱国之心所折服。

(二)以教育发展为题材

桂林文化在广西扮演者处于领头羊的角色,文人才子层出不穷,这应该归于桂林发达的教育事业,重视社会教育和具有兴办教育的良好风气。如《独秀山新开石室记》、《秀峰宣成书院碑记》。

《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独秀峰的胜景和教育育人事业的兴起。碑文有语“三年改成,乃考宣尼庙宇山下,设东西庠以居胄子”,此语是指李昌巙为桂林教育事业做出了斐然的成绩。当时此地“民风强悍”,李昌巙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故而他认为读书可以使本地区淳化民风,于是开办学宫,建立了桂林第一所府学,培育了一代代文人,他们负荷着这里的“文教遗风”奔向祖国各地传播中华文明。

《秀峰宣成书院碑记》记载了雍正十一年广西巡抚金鉷为执行雍正在全国各省建立书院、发展教育的政策而兴建的,其办学目标是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为统治者培养合格人才,因此秀峰宣城书院成为了当时广西人才的聚集地。朱椿对秀峰和宣城书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教育事业所采取的措施在今天仍有借鉴之处,尤其是在他注重教育的为政作风。

(三)以历史史料为题材

桂林两千多件摩崖石刻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如《元祐党籍》和《芙蓉石刻》。

《元祐党籍》记载的是宋中后期朝廷党派之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碑文的党人姓名,便能清楚的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统治阶级党争情况。此碑刻出之后,凡游览者必会抒发内心的不满与愤懑,明代学者胡直曾感慨说:“彼京者,凭天子命,谓足以贬斯人百世矣,不知反褒且远。自今观之,则孰褒孰贬,孰容孰耻?余曰:‘天下有道,则是非在上,在当时;天下无道,则是非在下,在后世’”此语是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提出的批评。

《芙蓉石刻》记载的是宋代崇宁五年、明洪武元年和光绪乙酉年水位线上涨的具体位置和时间。第一则碑文内容是“大宋崇宁五年丙戌岁六月二十九日大水泛至此”,第二则碑文内容是“光绪乙酉年洪水至此”,第三则刻于芙蓉石之上,因残损已无法识别,《天柱峰·五古》诗文为“弹丸溪山峰,一枝森寒玉。上游摩崖书,临流几回读。依稀洪武年,水浸古苔绿”此处的天柱峰即芙蓉石。以上三则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利在农业生产中有这重要的地位,所以把发生洪水的具体情况记录下来,刻出最高水位线。

二、桂林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

据文献统计,桂林地区现存南朝至清代的摩崖石刻有两千余件,其中南朝1件;隋唐五代28件;宋代497件;元代26件;明代432件;清代472件;无纪年碑刻164件。其主要分布于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龙隐岩、龙隐洞、普陀山、隐山、西山、南溪山、虞山、铁封山等25处,整个桂林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宛若一座摩崖石刻博物馆。所以叶昌炽在《语石》中曰:“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大夫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桂林摩崖石刻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广西本地书法史料的补充以及对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十分重要。

(一)传承经典,心手追摹

纵观桂林摩崖刻石作品样式和书体可谓十分丰富,样式有小幅不及尺者,也有高十几米,宽两米以上者,书体上篆、隶、楷、行、草皆全,艺术风貌彰显出多样性的结构元素,桂林摩崖石刻内容涉猎十分广泛,其包括中国封建社会及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达一千四五百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宗教、文化及桂林山水名胜与城市规划建设。

桂林摩崖石刻数量之胜,作品之优,从书体传承的角度看,是对唐、宋时期书法艺术的传承,体现出唐、宋的缩影。从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分析,为地方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先决条件,选取经典之作,可作为桂林高校、高中、初中、小学临摹的佳本,不仅学习和深刻感受本土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同时也呼应了国家对文化及传统艺术的弘扬与发展。如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并序》、《壶天观铭并序》等;张孝祥《朝阳亭诗》(三首)、《张安国冷水岩题名》;陆游的《陆游诗札》等经典的作品均可成为地方课程开设的优秀范本。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曾评价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董史在《皇宋书录》称:“(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二人的评价如出一辙,可见范成大书法艺术水平之高,以上两幅作品体现了范式清新俊秀、沉稳含蓄、端庄典雅的艺术风貌;陆游评价安国:“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朱熹赞曰:“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从以上对张孝祥的评价,可见他在当时是十分受欢迎的,其次世人对他的早逝感到无比的悲痛与惋惜,从以上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传承了颜平原的遒劲爽利,雄强浑厚,气势磅礴之形态,同时也彰显出了米芾书法风格的笔势奔放,风樯阵马,秀拔爽朗的艺术面貌。朱熹曾评价陆游:“笔札精妙,意致深远”,此语道出了陆游的书法作品受到苏、黄、米的影响,追求“意”形态,在《陆游诗札》中体现出了他所追求的“意”境,笔力遒健奔放,纵敛互用,秀润挺拔的艺术风格特征。通过传承经典,心手追摹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鉴赏能力,从多角度认识艺术背后的含义。

(二)打破局限,引入课堂

挖掘桂林摩崖石刻,充分发挥在本土的优势,将其引入教学课堂,让学生零距离的感受摩崖石刻所记载的文化历史,感受书法艺术和自然风光的融合之美,感受其书法风貌和艺术价值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模式与地方课程本土资源结合,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此举使其书法艺术让更多的人熟知。在书法教学中,以观碑刻之帖学习书法为主要的形式之一,以写生的形式进行教学,仍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此为突破点,选取优秀的摩崖石刻进行现场书法教学,使学生感受更加直观,感受原生态样式、感受笔画的生动,感受其磅礴的气势。例如“南天一柱,紫袍金带”,其笔法刚劲有力,气势宏大,雍容典雅,线条厚重雄强,劲健挺拔,具有很强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是不可多的摩崖作品;黄庭坚的行书《五君咏》,此碑为后人翻刻,其用笔凝练,行笔抑扬顿挫,节奏感强烈,结构奇特,长枪大戟之势,呈四缘发散的结字样式,章法富运用位移之法改变单字之间的界限,故具有特殊艺术魅力;颜真卿的“逍遥楼”,其雄强浑厚,遒劲爽朗,雍容典雅,宽绰博大的艺术风貌。经过大量的摩崖石刻作品的学习,学生对桂林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对书法艺术有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昌炽.《语石》[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2]黄家城.《读史观石》[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 篇8

文化是人类痕迹的总和。而文化的传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留在地上的、山里的文化,也有留在纸上的文化。其中,前者是重要的原生态的第一手文化,也是需要人类高度重视的真善美的文化;后者作为人类积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日趋丰富也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细节。而档案作为留在纸上的一种文化,更以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档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档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历史记录。自人类出现,档案就一直充当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期间所特有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一种手段……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认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比如中国商代甲骨档案、古巴比伦石刻档案、古埃及纸草档案等文化财富,尤其是档案中涉及的王位继承、宗教活动、外交、经济、科学和文学等重要内容的发现和保护,不仅见证和记录了上述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脉络,也得以使当时的文化流传至今。可以说,自档案问世伊始,就不仅仅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的记录载体,以及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

2.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现象,没有传播,文化生存的土壤就会枯竭。特别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由于文化传播方式的简单,文字记载形式的档案成为最主要的传承历史的手段实属必然。为什么中国的历史那么悠久,而且甲骨文和金文三千多年没有中断过,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断了,乃至18世纪才被发现?研究认为这与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形态是互相促进的,这种观念就是精神永存。怎样传承呢?开始依赖的是口耳相传,这是不可或缺的;而后就是依赖文字,依赖印刷,依赖雕版,依赖石碑,等等。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果缺了档案,文化代代相传的原证就不会存在,譬如司马迁、班固编写的《史记》和《汉书》正是得益于汉代档案的贮存和保护;而我国的灿烂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则得益于各个历史时期档案的积累和流传。这意味着档案是文化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文化延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档案的每一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传播,都会给予文化发展以巨大影响[1]。

3.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

档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面对非常真实而又非常直观的档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面对的也就是事物本身,因为无论是一片纸、一本书,还是简牍文字资料、民间书信和簿册,人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遗韵,闻到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不仅如此,档案信息的传承还在于对档案所进行的诠释,“因为档案文本往往会掺杂一些个人或集体的诠释,或者存在信息的遗失或缺疏……因而,文本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前人的文字记载,也存在于后人对文本的真实和潜在意义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档案文化获得一种延伸和重构。”[2]这就是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在艺术档案上呈现得最为明显:一些珍贵的艺术档案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不仅使我国许多艺术流派和经典剧目得以弘扬光大并永久流传下来,而且在原有的档案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更使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品质得以提升,并形成美的艺术氛围,使传统艺术文化在艺术档案的提领下大放异彩。可以说,直面真实而又直观的档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人们仿佛可以嗅到原始文化的历史气息;而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源,则能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触动人们的心灵,尤其是档案中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内涵既能给人们带来意蕴绵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也能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档案的这种文化价值是其他事物难以企及的。

二、档案的存而致用

综上可见,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真实性、权威性、原始性的自然属性也赋予档案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魅力。档案作为一种承载了丰富信息的知识文化,在当代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存而致用。

1.赋予档案应有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档案所具有的神秘色彩使各类档案馆主要围绕着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代表社会最广大利益的社会民众的档案需求。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各类档案的认识和渴求也在不断变换、转移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不断完善,原有单调、沉闷、墨守成规式的档案资源运作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丰富、清新、蕴藏多元内涵的现代档案的不断涌现、不断解密。不断拓展档案功能、不断赋予档案应有的文化内涵已势在必行。赋予档案应有的文化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添加文化问题,而是在体现档案个性、传递档案知识时,把文化气息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档案开发利用的各环节都融入文化的涵量,使档案文化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档案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人类档案信息、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这对人们了解历史、解读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历史文明意义重大。

2.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

档案资源的留存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过程,档案的文化功能表明档案必须满足利用者的某种需求,若不能做到这一点,档案就不会被人们所利用,档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原本意义。基于档案所面对的生存发展环境的不同,注重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作用,积极利用档案中所展现的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更好地享受文化成果已成为各类档案馆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应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档案信息的开发应利用多种传播媒介,采用多种传播方式,譬如可以利用报刊、广播、影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更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其中,影视以及网络传播的效果最为明显,因为影视以及网络传播易于大众接受、理解和识读[3]。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影视以及网络传播日益普及、转化为新型的电子出版物的档案资源将以快捷便利高效等优势占有一席之地的今天,传统形式的档案文献仍将以其特有的文化优势长存于世。

3.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研究。

一些档案信息受其形成及保存过程的原始特征的制约,要顺利地阅读档案、准确地理解档案、正确地利用档案并非易事,也使一些利用者望而却步。这就要对档案信息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梳理和编纂,以使编纂后的档案信息能够为广大利用者所接受。当然,找到档案与当下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再现“历史的光芒”。而如何让“历史的光芒”再现?首先,档案编纂人员要有创新意识。目前,各类档案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就会让人们产生雷同之感。档案资源只有在创新上下工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清人李渔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编纂人员具有独立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跳出档案文献汇编的旧思路,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意识,进而遴选出大众需要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在档案信息的深度上下工夫,不断发掘出新的信息资源,这也可以显现出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其次,优化馆藏结构。目前,大多数档案馆藏都是以文书档案为主,很难满足编研工作者的需求。因此,丰富馆藏以优化馆藏结构至关重要,其中,完整齐全的文字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档案、音像档案、人物档案等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石珂.从文化传播的实现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2003,(2).

[2]张芳霖.档案的大文化视野[J].档案学通讯,2009,(3).

艺术文化价值 篇9

青歌赛最初是由央视举办的比赛, 但是近几届变为了由政府出资筹备的比赛, 足可以看出国家对其的重视, 因为出现较早, 青歌赛的风格也一直都和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所吻合, 歌手选唱歌曲, 大多是弘扬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的, 积极向上的歌曲, 其中, 有很多都是我国近现代创作名家的经典曲目, 亦或是曲调优美的民族歌曲, 青歌赛所弘扬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 一直为我们社会所推崇提倡, 符合我们主流的价值观。而反观近些年, 银屏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电视歌手选秀节目, 它们的舞台风格大都潮流前卫, 参加选秀的也都为俊男靓女, 但选手参加选秀的歌曲, 大多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这些歌曲歌词, 大多简单粗俗, 虽然也有押韵, 但全无一丝艺术气息, 且多为男女爱情之类, 而且这些歌曲寿命极为短暂, 大多只红极一时便销声匿迹, 根本无法与传统歌曲相比。但正由于其曲风符合潮流, 所以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其主要受众也多为青少年。但是这些选秀节目所带来的除了娱乐性的效果之外, 几乎无一丝积极向上的东西包含其中, 这些东西被灌输给我国的青少年, 对他们少有帮助, 不利于他们对社会正确认知的养成。

二、选秀作品的文化底蕴

青歌赛参赛者所选用的曲目大多是近现代中国最优秀的音乐作品, 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动人, 歌曲的歌词制作也极为讲究, 引经据典, 把我国千年来的文化都包含其中, 很多作词家在制作歌词的时候, 大多讲述的是我们中国的古典故事又或者现代的英雄事迹, 通过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激励人心亦或动人凄美的故事。因为这些作品宣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 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也正基于此, 这些作品才能这么多年一直为人们所传唱, 经久不衰。而反观现代电视歌唱选秀, 参赛主流作品大多为流行作品, 其不仅曲风大多雷同, 且歌词亦是如此, 选秀的流行作品, 其歌词大多为直白的表述, 用词粗鄙, 不仅全无一丝意境, 甚至大多上下语意不连贯, 使人完全不知所云, 一味追求旋律上的优美, 但是歌曲却无任何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思想, 歌曲没有了灵魂, 就如同一杯白开水, 饮之虽然解渴, 听众听之很舒服, 但是却毫无一丝营养。更有甚者, 选秀者为吸引观众的眼球, 公然歌唱带有露骨词句的淫词艳曲, 这给社会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尤其是对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少年是极为不利的。两者相比之下。青歌赛歌曲中宣传表达的是老少皆宜的正能量, 是真正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弘扬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艺术价值的沉淀

举办歌手选拔比赛的目的便是选拔出中国民间优秀的歌唱家, 而青歌赛与其它电视歌手比赛选拔出的选手质量也是有明显差别的, 青歌赛歌手参赛所采用的歌曲大多是具有很高的难度, 且设有不同的分组, 评委的水平十分专业, 比赛要求十分严格苛刻, 其中所筛选的都是真正具有实力的选手, 在青歌赛中所取得优异成绩的歌手, 在后来的发展之中也是证实了这一点, 如宋祖英, 韦唯, 谭晶等等, 她们都是百姓家喻户晓的歌手, 在现代歌坛之上占有稳固的地位, 而反观现在电视流行选秀节目, 这些节目选手的寿命就如同他们参赛的流行歌曲一样, 虽然红极一时, 但是很快又如同流星一样坠落, 所取得的成就远不及青歌赛的获奖选手, 而这些电视歌手选秀节目本身亦是如此, 活动举办方注重的是商业利益, 他们借用国外的成熟模式, 完全以一种商业模式来运作, 短期内快速地用钱把节目炒热, 然后赚得利益之后, 如果见节目没有发展前途, 便立即摒弃, 这些节目可以说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四、创新意识的与时俱进

青歌赛是我国原创的歌曲选秀节目, 青歌赛的举办形式完全是由我们国人自己原创, 甚至远远早于一些其它的国外节目, 虽然其仍有不足之处, 但是青歌赛举办方一直都在努力地探索新的方式, 使青歌赛变得更具特色。举目四望, 中国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其它电视选秀节目, 几乎全部都是抄袭国外的节目, 因为这些节目已经经历过国外观众的检验, 节目在移植到中国播出之前, 投资者就已经清楚不会有风险的存在, 因为高额的利润, 所以导致了现代中国银屏上几乎都是模仿国外的节目。但是我们有位媒体人说过,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电视也是我们的文化阵地, 原创节目的缺失, 就是我们阵地的失守!国人现在缺少的是创新能力, 但是电视节目不可以一味模仿国外, 我们可以自行摸索, 就如同青歌赛一样, 青歌赛的导演组为了对节目进行调整, 甚至延后了第十五届青歌赛播出时间, 调整取得了成效, 虽然还不理想, 但是青歌赛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新的方法,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青歌赛举办方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不仅是其它电视节目的榜样, 也是我们中国各个行业同样需要学习的。

结语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 一切都在向前快速发展着,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观众的口味一直在变化着。青歌赛和其它的电视歌手选秀节目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生存下来, 但是在变化的同时有些东西是要坚守的, 那就是音乐所弘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好的音乐, 可以传授给人们许多美好的东西, 教授给人们美好的品德, 培养好的品质, 净化人的心灵。此外, 电视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不仅仅是音乐有关的节目, 其它的一些娱乐节目, 都应像青歌赛学习, 学习它的创新, 并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朴实, 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 传播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摘要:央视的青歌赛, 是一项选拔优秀青年歌手的电视歌手比赛。自1984年首次举办, 距今已经举办了十多届, 它代表着中国歌手选拔比赛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中国原创的电视选秀节目, 这三十年, 它的节目形式也从稚嫩走向成熟。但青歌赛这么多年来一直未变的是它所弘扬的社会正能量。在生活节奏较快的今天, 银屏上各类歌手选拔节目盛行, 并且一度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捧与喜爱, 但是, 就这些节目与青歌赛相比, 这些电视歌手选秀节目所传播的思想和价值观却有待思量, 下面我们就以青歌赛所弘扬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观念, 与当今电视歌手选拔赛所传播的价值观进行比较, 从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青歌赛,电视歌手选拔,艺术价值,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丛慧.电视歌手大赛赛制之我见[J].理论界, 2010 (08) .

[2]张萌.众评委评说央视青歌大奖赛[J].人民音乐, 2012 (07) .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艺术价值初探 篇10

关键词:陇东,窑洞民居,建筑艺术

陇东即六盘山以东, 现指甘肃庆阳大部以及平凉的一部分地区, 该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中游,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这里自古交通不便, 从而使得该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得以封存。从该地区现存的大量窑洞民居身上我们依稀可见中华民族房屋建筑中最原始、最朴素, 近乎不受任何外来文化侵蚀的美。本文通过对陇东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室内格局以及门窗进行研究, 通过挖掘民间建筑艺术精华, 揭示民族传统文化, 旨在希望能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做出一些启迪, 并呼吁大众对其予以重视和保护。

1 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

1.1 建筑布局概况

陇东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式的形制模式。即以院为中心, 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的奇数窑洞, 中间最高处为主窑, 两侧较低处为边窑。有的还在主窑之上再挖小窑, 人称高窑。高窑与主窑相通, 可蹬高远眺院外情形或凌空鸟瞰院落全局。院的左侧为左膀, 右侧为右膀, 左右膀能挖窑洞的则挖窑洞, 不能挖窑洞的便建偏房。窑或偏房门脸均向院内。院的前面通常不建房, 多用黄土坯垒成高围墙, 只留一道门供人和畜禽出入。在窑洞院落内, 有菜园、果树等, 一些侧位或阴面的窑洞、偏房还可作为灶房、仓库、庖厩、禽舍等。另外, 陇东窑洞多向阳或朝南, 而大门却多与院落成一定角度, 不直面门外大道。

1.2 建筑布局成因

陇东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沿袭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观念。首先, 由于长期的封建私有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窑洞建筑力求封闭与内向, 表现在窑洞的建筑布局往往呈现四合院的模式并使得窑洞的院落及其窑舍的分工十分明确, 人的衣食起居、禽畜的庖厩均在其中, 力求自身无所不能, 又与外界无所求。尽管窑洞布局力求封闭保守, 但自身的防卫性却也十分明显, 窑洞往往高墙深院, 围墙与偏窑 (房) 将主窑怀抱其中。另外, 古代建筑风水学的观念也在陇东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上有所体现。在开凿窑洞时讲究“负阴而抱阳”即面南为尊, 以阳为上。因此陇东窑洞建于阳山的大都背北而面南, 建于阴山的则大都背阴而向阳。窑洞的大门也很有讲究, 以向院落东南或东北方向为最佳, 所以大门往往与院落成一定偏角, 而不直面门外大道。此外, 受长期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窑洞的建筑布局也讲究尊卑关系, 例如主窑往往较边窑高些, 建筑上的装饰也多。主窑为一家之长所居, 也是接人待客之所, 边窑由子媳晚辈所住, 当地人称这种布局模式为“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陇东窑洞民居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规”之美。

2 窑洞民居的室内格局

2.1 室内格局概况

陇东窑洞有正偏之分, 功能有别, 所以室内格局也不尽相同。现以窑洞厨房和寝房为例予以说明。厨房的格局很简单, 厨房右侧大都设有土炕, 灶台与土炕相通, 中间有一高台;厨房左侧放置酱罐、水缸等。寝房右侧亦为土炕, 但不设灶台, 直接在炕下开设灶洞, 炕后多摆设一些家具, 寝房左侧也摆有家具。左右山墙上多贴挂字画。窑洞背墙前多设有中堂。

2.2 室内格局特征

陇东窑洞民居的室内格局别具一格, 特征分明。第一, 室内格局设计注意因地制宜。由于窑洞空间狭长, 空间内的全部陈设均顺势纵向排布, 在视觉上给人以修长、贯通之感。此外, 由于窑洞较高, 采用悬挂中堂形式的绘画也迎合了空间的挺拔感。第二, 室内格局安排注意以人为本。例如, 在厨房中高台的作用就不可觑视。一方面可将油盐酱

醋置于高台、设于高处, 以节省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阻挡小孩淘气从炕爬落在灶台上。此外, 在寝房中直接在炕下开设灶洞, 提高火炕温度也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第三, 室内格局注意装饰与文化, 这一点可从窑洞内壁所挂字画看出。陇东百姓崇文重教, 陇东地区亦是著名的书画之乡, 窑洞所挂字画多为当地名家所作, 主题多寓意吉祥或反映民间传说, 如“富贵牡丹”、“梅兰竹菊”、“麻姑献寿”、“八仙过海”等, 极具文儒和神话气质, 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想望。另外, 传统土窑四壁、地面多为生土抹平, 而新式的窑洞的墙壁多以白灰刷新, 地面也多用红砖砌衬, 使窑洞更加明亮清洁且防潮防鼠。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厨房、寝房, 窑洞室内都为弧形穹顶, 空间左右对称, 体现出一种“中矩”之美。窑洞室内的这种“中矩”之美与窑洞院落的“中规”之美与相融, 恰恰迎合了“天圆地方”的自然观。

3 窑洞民居的门窗

3.1 门窗概况

陇东窑洞民居院落门体多砌成砖木结构的角楼。楼檐下设有门匾, 两侧立柱上多有砖雕图案, 大门为木制, 设有两扇, 中间安置铺首。从窑洞的院落大门踏步而至, 映入眼帘的就是窑洞唯一外立面“窑面”了, 窑面多开有“一门二窗”, 门多开于左侧, 右侧和上部各开一窗。为了使窑洞内保温性更好, 陇东窑洞门窗较其它地区窑洞门窗小些。窗体多为木制格子, 图案各有不同。

3.2 门窗艺术特色

陇东窑洞民居的门窗别具艺术特色。首先, 门窗多就地取材, 不同木材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其中院落大门多用楸木, 楸木节子较多, 因此大门多通体髹漆, 掩盖木材生理缺陷且可防止木材腐朽。窑面上门框和窗体用材首选椿木, 椿木质地坚硬, 边材有暗黑色常条纹, 心材为红色。用椿木钉制的门窗结构牢固, 窗体通常不做任何髹饰, 仅有个别予以透明烫蜡处理, 尽量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与色泽, 显示出木材温和而又宁静之美。其次, 门窗装饰部位与装饰手段多样, 满足人的多种需求。除前文所述门窗的漆饰和烫蜡处理以外, 门匾、门柱、铺首、窗棂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例如门匾, 不同人家门匾的书体有别, 内容也不尽相同, 有如“武魁”、“进士”、“福禄寿”、“吉祥如意”、“耕读传家”、“崇德”等等, 用以显耀门第、取意吉祥或家传古训。砖砌门柱上多雕有牡丹、莲花、蔓草、云纹、几何纹等图案。另外, 铺首多为铜制, 造型有“兽面衔环”、“如意纹”、“日月同辉”等等。大门的黑色与铺首的黄色相搭配, 显得古朴而不失艳丽。此外, 窑洞的窗棂图案多为镂空的格子, 格与格之间交叉嵌套, 结合严密, 造型有“灯笼格”、“一串红”、“回字格”等。这种格子窗棂适合贴窗花, 红色的民间剪纸艺术贴于窗外, 外看喜庆艳丽, 内观舒坦明快, 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总之, 陇东窑洞师法自然, 就地取材。既秉承传统风水观念, 又饱有一定科学依据, 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在当地古老文明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陇东窑洞民居依循祖典、因势导利使建筑布局明朗大气, 室内格局优雅别致, 门窗做工细致精巧。陇东窑洞民居的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现代科技观念, 从而创造出更具价值的人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怡, 赵群, 何梅, 杨柳, 刘加平.传统与新型窑居建筑的室内环境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3 (4) :309-312

[2]张晓超, 杨尽, 徐钟, 冷旭勇, 刘小娜.浅谈窑洞住居的特点及其生态问题[J].四川建筑, 2007, 27 (1) :13-14

[3]齐爱国.人文生态的理想生态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05

[4]李建勇.陕北米脂窑洞古城民居聚落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07

[5]朱丽博.窑洞民居中的生态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12-14

[6]赵宝玺.镇原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203-206

上一篇:智能电力系统下一篇:广播电视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