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热

2024-06-15

投资过热(精选三篇)

投资过热 篇1

1 水泥投资过热的隐患

在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下, 2009年1~7月水泥产量迅速上升, 达到了8.78亿t, 同比增长15.90%。需求快速增长, 但是产能增长的更快, 2008年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132条, 新增水泥产能达2.1亿t, 这些新增产能的释放增加了2009年水泥市场的供给压力。致使市场逐渐走软, 形成有市无价的尴尬局面。

虽然国家提出了支持大企业集团的并购重组, 但是跑马圈地式的新建显然对水泥企业更具吸引力, 2008年10家大型水泥集团新建生产线44条, 其中5 000t级的37条;新增产能占全国新增产能40%。这些大企业无疑成为了产能扩张的领跑者。面对着水泥行业数以千计的大中型企业, 由此产生的“羊群效应”不可小视, 投资水泥的热潮后浪推前浪。

2009年1~7月, 全国完成水泥投资881.63亿元, 同比增长65.84%。投资规模比2008年同期净增350.35亿元, 前7个月的净增值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度。2009年水泥新增产能将大大超过2008年的势头已经显而易见。

当前, 水泥市场走软、企业效益增幅下滑尚未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主要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 在7.1%的GDP增长率中, 6.2%是由投资所拉动的 (需求拉动3.8, 外贸拉动-2.9) , 显然这种状况不会持久, 预期国家保增长和调结构二者重心的微调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合理回落, 水泥投资过热的隐患将会逐渐浮出水面。

2 话说水泥产能过剩

水泥投资过热, 势必造成产能过剩。但产能出现过剩也有它的道理, 对此, 在行业内外曾经多次讨论。水泥产能总量大于需求, 多年来也一直存在。首先, 就水泥的需求而言, 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 在一年中又因施工的淡季和旺季而不同, 对于不可长期储存的产品, 按照最大需求配置生产能力, 在一定时期出现产能大于需求的状况可以说并不意外;第二,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没有充裕的产能, 就难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因此有人说, 产能过剩是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产物, 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 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日前, 在工信部举行的2009年1~6月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 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他指出, 从市场经济本身来说, 只有过剩才会有竞争, 但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考虑市场情况, 盲目投资, 片面地扩大生产能力, 造成产能严重过剩, 就可能会给社会的生产力带来很大的损失。

20世纪90年代, 水泥产能利用率平均达到81%的水平, 当时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 运转率低、日产不达标并非是个别现象。进入新世纪, 水泥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大幅增长都有利于水泥产能利用率的提高。

但是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统计, 2008年末全国水泥生产能力21亿t, 而当年水泥产量只有14亿t, 水泥产能利用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利用率的下降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这就是市场对产能过剩的鞭挞。

3“浙江现象”的根本问题是产能过剩

“十五”期间,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 对水泥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当时浙江水泥工业相当落后,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只有2%, 水泥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也迫切地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撑。浙江水泥行业在省政府和全国水泥行业的支持下, 在满足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求的同时, 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新型干法取代落后的立窑工艺, 成为水泥工业技术结构调整的先行者。但是从2005年以来, 浙江省水泥市场不旺, 企业经营困难, 全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由此引发了全行业对浙江水泥结构调整成果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关注。

在当时水泥行业内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正处于发展、提高阶段, 发展新型干法资金短缺, 而浙江新型干法水泥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 浙江省运用政策法规和财政支持, 在较短的时间内, 大力发展新型干法, 平稳地使立窑等落后产能退出, 一跃成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全国领先的省份, 通过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化了行业的资源配置, 改善了地区水泥产业的布局, 改变了立窑时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状况, 所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对限于当时条件和经验不足而导致的问题, 不要求全责备而应在结构调整的框架内逐步地加以解决。

浙江省水泥发展最被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近年来市场长期萎靡不振、企业效益低下, 这是在技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后发生的, 因而也出现了对于浙江水泥结构调整的争议。如果把上述问题和浙江水泥结构调整笼统地捆绑在一起来说的话, 最大的问题是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更确切地说, 浙江水泥市场的长期疲软不是由于结构调整本身的问题, 而是产能过剩的结果。当时由于过高地估计市场、过度地进行水泥投资, 新型干法产能的扩张过大地偏离了市场, 因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始终受制于市场的矫枉。今天我们重提此事, 就是要从浙江水泥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 防止“浙江现象”的复制。

4 通过调结构来促发展

结构调整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 因此结构调整必须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通过结构调整又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正在积极向前推进, 但是认识上的不一致和行动上的背道而驰会给结构调整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 通过交流求同存异, 共同推进结构调整来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浙江水泥市场的变化深刻地说明了产能过剩给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危害。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3]103号) 中指出, 钢铁、电解铝、水泥等3个行业的在建项目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预期需求, 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和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隐患。

如果不是当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产能过剩的范围和带来危害会更大, 今天, 103号文件对水泥行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令人深省的是, 为什么时隔不久产能过剩又卷土重来?事实说明, 如果脱离市场来搞结构调整, 脱离市场的需求盲目发展, 就难免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浙江现象”复制品。

从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技术结构调整时机往往先于组织结构调整的时机。浙江水泥在技术结构调整中, 出现了一批不大不小 (百万吨上、下规模) 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 彼此之间势均力敌, 没有明显优势。用新型干法取代了立窑工艺之后, 浙江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虽然超过了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 而产业集中度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使后来的组织结构调整难度有增无减。

如果在立窑企业退出的过程中有整合重组的引导、有大企业集团的布局, 就有可能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我们不能苛求浙江水泥, 因为即使现在国家一再倡导并购重组, 许多有实力的水泥大企业仍然公开表示“以新建为主”, 在结构调整的运作层面上, 至今仍存在着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在节省资源和能源方面, 既要考虑产品的能耗水平, 又要考虑综合因素, 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例如, 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 从土地的征收、居民搬迁到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等所消耗能源、资源的代价是要使它能够长期运转 (例如30年) , 如果它运转几年就被迫退役, 显然是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现在, 美国的水泥行业尚有一定数量的湿法窑在运转, 拉法基在北京地区的两个1千t级新型干法窑其产品仍颇具竞争力。难道我们的一些新型干法线不久就应该面临淘汰吗?

大中小企业的互相搭配和合理布局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这在不少的行业中形成共识。具体到水泥行业, 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否要使小企业全部出局?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投资过热加速房价飙升 篇2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所有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较大的主要城市有,北海15.1%、深圳12.3%、温州10.9%、北京10.3%。特别是深圳,2007年1-4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各月同比上涨都在10%以上。

对于各地房价短期内快速上涨,尽管市场指出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比如股市资金流向楼市、城市化加快导致居民对住房需求快速上涨等,但是目前国内不少地方房价上涨的原因是投资者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

从最近房价上涨最快几个一线城市来看,目前不少楼盘一开盘就销售一空,其原因在于许多购房者多已不是自住而是投资。比如,这几天北京的一个楼盘开盘,购房者多是一购就几套;在深圳,由于关内住房新盘开盘比较少,住房的投资者已经由早些时候炒作一手楼盘开始炒作二手楼盘。

我们知道,政府几年来一直都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热,一些地方房价上涨过快,也一直在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希望遏制过快的房价上涨。但是,政府在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时,没有认识到住房产品的特殊性,即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而是把住房理解为一般市场产品来调控。

比如说,希望调整住房的结构来增加市场产品的供给,希望增加市场产品的供应量来缓解市场的供应矛盾,特别当这种宏观调控是以“价格稳定”为目标时,那么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会看到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无风险的投资市场(因为住房价格的稳定实际上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作了一个完全的隐性担保)。

当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零风险投资市场时,投资者便会利用银行金融杠杆进入房地产市场。大量的投资者涌入导致房价的飙升也就自然了。特别是今年不少民众借助股市的繁荣获得一桶金之后,更是为不少投资者进入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地的房价岂能不飙升?也就是说,最近房价快速飙升,尽管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相悖有关。

国内各地房地产的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有可能引发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本轮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所带动的,加上房地产关联的行业有50多个,因此,房价上涨必然会导致房地产投资开发进一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进一步强化,产业结构逆向选择。

随着近期房价快速飙升,国内绝大多数居民必然越来越无能力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对住房保障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当住房市场仅仅是投资品市场,当房价水平远离一般居民的支付水平时,政府想通过廉租屋、经济适应房及限价房来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那么可能是杯水车薪,所起到作用不会太大。

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市场对土地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而任何一个地方的土地既定性,为了增高土地供给,就可能进一步刺激城市拆迁热,从而引发城市新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房价快速上涨,不仅会带动相关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也会可能由此带动整个市场物价进一步上涨,从而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甚至诱发严重的危机。

此外,房价快速上涨,会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效应,从而诱使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房地产,使得国内房地产的泡沫进一步吹大。

流动性与房地产投资过热 篇3

1.1 房地产投资概况

房地产投资可分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置业投资两类, 本文的房地产投资是指房地产开发投资。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我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的问题。房地产投资过热早已引起了政府与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为防止局部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中央政府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一系列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措施。尽管遭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重创, 2008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一度低迷, 但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笼与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在经历了2008年下半年短暂的低迷之后, 在2009年初又重拾升势, 投资力度强势崛起, 2009年11月当月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达到1.62亿平方米, 较10月份环比增长98.73%, 同比增速竟然达到了194.5%, 房地产投资又重新走上了快车道, 地王记录被不断刷新, 引发了政府、企业与理论界又一次的空前关注。

关于房地产投资的研究, 学者们比较关注的是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如皮舜、武康平基于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得出了我国区域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在1994~2002年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1]。宁焱、许鹏 (2008) 运用VAR模型研究了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房地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着很大的贡献, 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影响了房地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2]。黄忠华等采用省级面板数据, 分析全国及区城层面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全国还是区城层面, 房地产投资都能引起经济增长;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存在区城差异;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3]。梁云芳等 (2006) 指出, 近年来, 房地产和国民经济两者之间互动关系有一个结构性的变化, 由于利率缺乏弹性, 通过利率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成效不大, 但是信贷规模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有较大的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 而且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也比较大[4]。林乐芬、张越 (2007) 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性分析》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房地产市场与流动性过剩的文献, 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有效地分离流动性过剩[5], 但关于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投资影响的研究很少, 学者们大多关注流动性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1.2 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为“流动性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 其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变化的影响, 这些变化在近几十年里异常之快”Ferguson, 2005) 指出, 流动性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 但是, 在狭义上, 流动性可由中央银行货币来度量;在更广义上, 它应当反映乘数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有时候, 也可以由政策利率水平来衡量[6]。拉斯姆斯·卢菲尔和利维奥·斯特拉卡 (Rasmus Rüffer和Livio Stracca, 2006) 根据货币主义的理论, 将过剩流动性定义为货币需求超过当前名义支出的部分[7]。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对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有一个经典的定义, 费雪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 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20世纪初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的。

根据费雪方程式:

ΜV=ΡY (1)

两边取对数:

lnΜ+lnV=lnΡ+lnY (2)

两边求导得:

ΔΜΜ=ΔΡΡ+ΔYY-ΔVV (3)

方程 (1) 是货币数量方程, 其中M为货币存量, V为货币流通速度, P为价格水平, Y为实际产出水平。

方程 (2) 是方程 (1) 的对数变形, 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增长速度等于该时期内的名义产出增长速度减去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如果该方程内的名义产出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都处于长期均衡水平, 那么对应的货币存量增长率也就处于均衡水平。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名义GDP增长率, 那么就意味着流动性出现过剩。

则可以用ΔΜΜ-ΔΡΡ-ΔYY表示流动性过剩, 即流动性过剩=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产出增长率, 本文就采用这种方法表示流动性过剩。

3 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3.1 理论分析

近2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增长, 资本市场持续繁荣 (中间有很短暂的低谷) , 投资旺盛。从根本上分析, 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投资过热等经济失衡问题互为因果、密切相关。我国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我国企业具有的低生产成本特征, 使得我国为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各个地方政府展开的经济发展竞赛使这种赶超战略进一步升级为一种地方政府的一致行动, 各地为追求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与招商引资力度, 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其运行机理表现为:经济增长过热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度, 产能增加, 从而加快外贸出口增长;出口增长一方面通过加速数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带来巨大贸易顺差, 顺差又导致外汇储备过多, 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升值货币资产成为国际资本的首选, 升值预期引发热钱流入, 而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 导致了流动性泛滥, 使得相当部分意图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外资更多地选择短期行为, 参与到房地产等资产投机当中去, 助长了国内房地产、股市等资产投资膨胀, 价格上升;同时泛滥的流动性加剧了银行放贷压力, 而银行放贷又进一步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并导致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因此, 我国经济基本上重复着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的“三部曲”。

2008年四季度以来,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 从根本上缓解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瓶颈。同时, 充裕的流动性也阻止了房地产价格的下滑, 带动了投资性需求。使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急速反转, 经历了从谷底到巅峰, 从冰点到沸点的冰火两重天。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最大的看点不是GDP进一步加速, 而是房地产建设速度的大幅度加快, 2009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几乎全是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 基本都是基建投资, 但是到了第三季度, 房地产的投资速度明显加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同比升幅逐月扩大。

3.2 实证分析

①指标、数据及计量模型

因变量为房地产投资额 (IE) , 用各年的房地产投资总额表示, 自变量为流动性过剩 (LE) 与国际收支即新增外汇储备 (FR) , 用M2的增长率代表货币憎长率, 用1978年为基期零售价格指数计算出通货膨胀率 (p-p0p) , 用经济增长率表示产出增长率。因为, 自1994年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汇率改革,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故汇改前后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 因而研究的数据区间是1994~2007年, 均为年度数据。各类指标名义量、指数的数据选取均来自各期《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零售价格指数对房地产投资额进行平减, 外汇储备用各年末的汇率 (以本币表示) 换算成人民币然后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通货膨胀率用环比的零售价格指数减去1表示。

为考察对外经济失衡以及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用下面的计量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 IE表示房地产投资额, FR表示外汇储备增加额, 由于数据时间不够长, 不具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条件, 故只对数据进行拟合以观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ΙE=C+αFR+β (ΔΜΜ-ΔΡΡ-ΔYY) μi (4)

②回归结果分析

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 所得回归方程如下:

ΙE=0.78FR+86.77 (ΔΜΜ-ΔΡΡ-ΔYY) (5) t23.325.42R2=0.96R2¯=0.957DW=1.75

回归方程各系数通过了1%置信水平的检验, R2调整后的R2¯=0.957, 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DW=1.75, 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不存在低阶自相关。由回归系数可以得出:外汇储备每增加1亿元 (换算后) 会导致房地产投资额增加0.78亿元, 流动性过剩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导致房地产投资额增加86.77亿元, 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额也对流动性具有解释意义, 所以由回归结果表明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增长与流动性过剩有很强的联系。

4 结论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国家的宏观政策从紧缩向扩张实行了180度的转折, 并在4万亿元投资扩张计划和货币政策重大调整后达到新高潮, 标志着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已转向扩张性, 以服务于 经济增长“保八”目标。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银行带来汹涌的流动性。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 央行已经连续5次降息并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每下调0.5个百分点, 将释放银行流动性约2000亿元。在此背景下, 中国的银行在2009年前11月, 信贷投放达到了创下历史纪录的9.22万亿元, 新增贷款对GDP比率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中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拉动中国的A股成为世界第一、升幅最高的股市, 之后资金又向房地产流动, 推动房地产地王频出, 投资兴旺, 价格飙升。

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 我国基于比较优势和赶超战略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才是导致经济失衡与流动性过剩主要原因, 因此我国政府的政策应该在这种“两难”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提升国内消费水平, 形成既有利于促进出口与吸引外资, 又不至于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 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局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触底反弹, 房地产投资过热趋势开始凸显。在介绍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基本情况后, 总结我国经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然后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度量, 在此基础上对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投资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表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过热,流动性,过剩

参考文献

[1]皮舜.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 2004, (3) .

[2]宁焱, 许鹏.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6) .

[3]黄忠华.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8) .

[4]梁云芳等.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3) .

[5]林乐芬, 张越.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性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7, (11) .

[6]Ferguson R W.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liquidity[Z].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2005.

上一篇:廉租房的后期管理下一篇:控制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