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

2024-06-19

自然科学(精选十篇)

自然科学 篇1

揭示技术的认识兴趣必须对受其指向的自然科学进行反思, 而最早对自然科学进行反思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查理·山德尔斯·皮尔士 (C.S.Peirce) 。皮尔士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反思, 对揭示认识的技术兴趣富有启发意义, 因此哈贝马斯正是在对皮尔士的相关思想的评述中阐发他的技术兴趣观的。

在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 实证主义借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取得的巨大成就, 认为自然科学是科学的样板形式, 甚至是唯一的科学。哈贝马斯认为, 皮尔士的最突出贡献就是, 在自然科学知识受到曲解, 特别是在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公认的巨大进步, 而且在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进步之上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及其科学观占据哲学认识论的统治地位的时候, 自觉地反思自然科学。中世纪之后, 自然科学认识的进步, 为我们提供了公认的知识的样板;自然科学知识方法论的成功, 促使康德追问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问题, 即探究认识的先验条件和构成要素。虽然康德由之确立了认识论的合法地位, 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对形成知识的先验条件予以彻底的批判反思。康德非反思的认识论遭到了黑格尔的批评。黑格尔重点批判了康德认识论的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条件是:规范的科学概念, 即既定的知识范畴, 这种既定的知识是由自然科学发现的;规范的自我概念, 即成熟的认识主体, 它是建构科学知识的先验自我意识。黑格尔指出, 无论是认识还是产生认识的主体都不是既定的, 而是通过精神现象的形成史确立起来的。为此, 黑格尔追溯了精神现象从感性的确定性到绝对知识的发展史。但黑格尔对绝对知识的神化表明, 他也没有把认识的自我反思贯穿到底。在黑格尔之后, 马克思接过了黑格尔的认识批判, 推进了黑格尔的自我反思的进程。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代替了精神现象学, 因而精神不是自然界的前提, 相反只有自然界才是精神的前提。联结主观自然与客观自然、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不再是先验自我的综合统一 (康德) , 也不是绝对精神的运动 (黑格尔) , 而是社会劳动。“因为[人的]周围的自然界只是在同人的主观的自然界的联系中借助于社会劳动过程构成了我们的客观的自然界, 所以劳动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范畴, 而且也是认识论的范畴。”[1]劳动的认识论意义就在于, 劳动不仅造就了认识的主体 (自我) 和认识的客体 (对象) , 而且把两者联系 (综合) 起来产生实际的知识。

然而, 哈贝马斯认为, 在康德之后, 科学 (自然科学) 在哲学上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 没有得到认识论的正确反思。本来, 在康德那里认识与科学知识是相区别的, 科学知识不过是认识的一种可能形式, 认识批判还没有凝结为方法论的基本命题的总和。但到了黑格尔那里, 哲学的绝对知识成了最高的知识, 科学知识不过是隶属于它的有限知识而已, 认识批判只是论证绝对知识的必然性和科学知识的局限性。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论在科学进步的事实面前暴露了其固有的缺陷:“科学进步的形象已经戳穿了被[黑格尔]始终误解了的要求, 证明他的要求纯系幻想。”[1]黑格尔这一学说自身固有的缺陷, 为实证主义者所利用, 实证主义者用知识学代替了认识论, 因而认识论成为科学哲学。实证主义的知识学是“一种在科学的科学主义的自我理解中所运用的方法论”[1], 也就是说, 实证主义知识学不再是对认识的批判和反思, 而是对自然科学进行的方法论说明的集合。实证主义表现为“科学主义”或“唯科学论”, “即坚信, 我们不再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可能认识的形式, 而是必须把认识与科学等同看待”[1]。马克思虽然对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作出了区分, 但由于他把知识的基础单纯地归结为劳动, 对认识的论证限定在工具活动的范围内, 因而总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明人的科学, 将人的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 所以马克思的认识批判也没有阻挡住实证主义知识学的高歌迈进。

根据上述分析, 哈贝马斯指出:“认识论上, 这就是说:当人们不是言过其实地把认识同伟大哲学的绝对知识等同看待时, 或者不盲目地把认识同实际研究活动的科学主义的自我理解等同看待时, 科学才能被理解为一个可能的认识范畴。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科学的认识论概念能够得以形成, 即科学从可能认识的视野中能够得以理解和合法化的那个维度封闭了。”[1]皮尔士既熟悉传统哲学及其认识论, 也了解科学进步的事实, 所以他力图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 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研究科学的方法论, 反思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哈贝马斯称皮尔士为第一位涉足自我反思的知识学 (sich reflektierende Wissenschaftsteorie) 领域、从认识论上来理解科学的人。皮尔士和实证主义者一样, 也重视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但他有别于实证主义的地方在于:“方法论不仅应说明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 而且还应说明程序的逻辑 (die Logik des Verfahrens) , 借助于程序, 我们能获得科学理论。”[1]因为皮尔士是以科学的进步为他的方法论的知识学的出发点, 所以他必须从方法论上证明认识进步的可能性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的知识学, 可以理解为说明科学进步的逻辑的尝试。”[1]

皮尔士的科学进步的逻辑就是他所说的“研究的逻辑”, 他是以研究的逻辑的形式来研究他的科学的方法论的。根据哈贝马斯的解释, 这种研究的逻辑既不同于仅仅局限在分析逻辑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形式逻辑上, 也不同于康德所论证的完全纯粹抽象的先验逻辑上, 而是介于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之间。一方面, 研究的逻辑的主旨在于解释人们借以获得关于实在的真正的陈述——真理的规则, 所以研究的逻辑是关于真理的学说, 是真理的性质以及真理如何被发现的方式方法的学说;另一方面, 研究的逻辑和先验的逻辑一样, 涉及认识的结构, 但它不把这种认识结构看成是纯粹先验的, 而看成是在经验中形成的, 即在发现真理的人的具体生活中形成的。这就是说, 在皮尔士那里, 研究的逻辑来源于人的经验或现实生活过程, 但在认识过程中却起着同先验逻辑一样的作用。

由于皮尔士把研究的逻辑归结为人类的生活过程, 所以他对研究逻辑的分析其着眼点不在于这种逻辑所提供的知识本身的结构, 而是承担着这种逻辑的主体, 从主体的角度阐明现代科学。在皮尔士那里, 研究逻辑的主体也就是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是“试图通过交往解决他们的共同任务的研究者的集体”[1]。科学的研究者即认识的主体存在于交往的共同体之中, 在研究活动中, 研究者们只有在取得了明确的一致性, 因而获得了自由和持久的“共识” (Konsensus) 时, 才算得到了科学知识。

认识的主体建构着认识的客体。如果只有那些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自由的持久的共识才是真实的陈述的话, 那么科学的对象领域——科学的事实并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纯客观实在, 而是纳入到研究过程之中的实在。所以, 科学的可能经验对象的构成, “是通过研究过程——作为自我调节的、累积性的学习过程——的机制确立下来的”[1]。这种研究的逻辑使皮尔士与实证主义的事实的本体论分道扬镳。在实证主义者看来, 事实是纯客观的、与主体无关、不受主体影响的实在的集合。皮尔士反对实证主义把事实本体论化, 他“清楚地认识到, 现实只有在全部研究过程的条件下才能使自己成为科学客观领域”[1]。现实与我们的解释有关, 无法解释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实在整个来说“是由推论和解释的原则上最终的过程来决定, 由参与研究过程的人的集体努力来决定”[1]。

皮尔士从真理的方法论推论出实在的概念, 建立起概念与事物的同一性。“皮尔士坚信, 实在东西同我们对实在所陈述的真的东西 (Wahres) 是一致的。”[1]由之, 他把同全部真正的陈述相一致的东西理解为实在。所以, 所有的实在都是可以认识的, 而且我们可以就它本来的样子来认识它, 处在认识之外的实在不过是虚幻之物。真理与实在共同由交往着的主体陈述出来。

皮尔士的主体观、共识说与实在论粉碎了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知识的客观主义幻想, 它使哈贝马斯得出结论:“我们应当揭示出隐藏在认识背后的认识兴趣, 为的是消解虚假的、所谓客观的认识, 因为, 认识不能脱离一种现实的兴趣而产生”[13];而我们从某种特殊的角度把握实在, 指导系统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认知策略, 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自然历史中, 植根于现实生活中。[14]

皮尔士对自然科学反思的研究的逻辑是一种程序的逻辑, 这种逻辑的推论过程不是狭义上的命题的逻辑推论, 而是“论证”, 我们借助于论证获得关于实在的真正陈述——科学知识。皮尔士区分了三种推论形式:演绎、归纳和外展 (Abduktion) 。“演绎证明, 某物必然以既定的方式而存在;归纳证明, 某物事实上是这样存在的;外展证明, 某物估计是这样存在的。”[1]从研究逻辑上来看, 归纳和外展是最重要的, 因为通过它们能够获得科学的新知识, 体现了科学进步的程序。

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推论形式获得科学知识, 也就是这些推论形式的有效性根据何在?这个问题就是关于可能的认识条件的先验逻辑的问题。推论既不能从形式逻辑上加以证明, 也不能从经验上给予解释, 因而, 皮尔士从他的实在论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坚信迄今为止已经存在一种累积性的学习过程, 而且这个学习过程, 如果它在方法上作为研究过程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它就必然导致对实在的完整的认识;我们的这种基本信念, 恰恰表达了研究过程的规则的有效性。”[1]推论形式的有效性就是研究规则的有效性, 研究规则作为方法的规定, 具有可能的经验对象的先验条件的意义, 但它决不是从纯粹的意识结构中推导出来的。这种条件的“先验性”只是就研究过程来说是先验的, 而就其产生来说则是经验的, 即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 所以有时哈贝马斯称其为“准先验的” (quasitranstendal) 。在皮尔士看来, 科学知识、真理或确定的信念 (fixation of belief) 不是产生于研究过程的逻辑规则, 而是首先产生于客观的生活联系, 研究过程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生活联系中提供出科学知识来的。逻辑形式在基本的生活过程中获得它的各种功能, 因此, “逻辑形式从范畴上讲也属于基本的生活过程”[1]。认识与生活的联系, 就展示在“兴趣”这一概念中。[18]客观的生活联系, 就是产生科学知识的目的理性活动的活动范围, 皮尔士正是用目的理性来论证研究逻辑的有效性。

目的理性活动也就是工具理性活动。“推论形式不仅事后同工具活动的活动范围相吻合, 相反, 工具活动的活动范围包含着推论形式发挥作用的条件。”[1]工具活动可以理解为在经验条件下进行的、有规则的一种操作活动。科学知识并不是事实的简单复现, 它体现了操作的成功或失败。工具活动是一种先验框架, 这种先验框架保证了对现实的东西的可能的陈述的客观条件。因此科学研究不过是借助于工具活动进行的学习过程的反思形式。“工具的活动按照技术规则来进行, 而技术规则又以经验知识为基础;技术规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包含着对可以观察到事件 (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上的事件) 的有条件的预测。这些预测本身可以被证明为有根据的或者是不真实的。”[20]哈贝马斯认为, 只要皮尔士承认认识同工具活动的先验联系, 他就能很好地说明得到证实的经验陈述的有效意义:“认识能够稳定客体化的环境, 即技术可能支配的环境中的目的理性活动和可以有效监督的活动。”[1]因为研究过程的先验框架是由工具活动的活动范围确定的, 所以研究过程的这个先验框架, 为技术上有用的知识——经验分析科学 (主要是指自然科学) 知识的可能的获得和扩大规定了必要的条件。经验分析科学的目的在于从控制客观自然的可能的技术观点产生技术上有用的知识和揭示实在。只要给予一定的初始条件, 经验分析的科学就会使预测成为可能, 因此, 经验分析的知识是一种可能的预言知识。[14]

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是认识的兴趣, 技术上有用的知识即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认识的技术兴趣。技术的兴趣是人们试图通过技术占有或支配外部世界的兴趣, 它促成并决定着经验分析科学的知识和研究;经验分析科学中包含着技术的兴趣, 技术的兴趣为经验分析科学奠定了基础。哈贝马斯解释说, 工具活动产生于人类的自然进化史中, 这种活动先验必然地把我们的自然知识与控制自然过程的可能技术兴趣联系起来, 使我们从技术上有用的知识角度产生自然科学知识。“兴趣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方向, 在这一视角下, 现实被科学地客观化, 从而使经验能够被纳入。”[13]经验分析的科学服从于对客观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兴趣, 通过技术兴趣建构自己的形式与内容。“经验科学理论的主要兴趣是使可有效地加以控制的活动有可能从信息上得到维护和扩大, 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这就是对技术上掌握对象化过程的认识兴趣。”[20]皮尔士的研究的逻辑实际上揭示了指导人们获取有用知识的认识的技术兴趣,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论证和回答了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但是, 哈贝马斯认为, 虽然皮尔士反思了自然科学, 为揭示支配经验分析科学的认识兴趣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皮尔士本人却没有明确地把认识的兴趣表达出来。这主要是由于皮尔士仍然受着实证主义的束缚, 而且囿于实用主义的局限性, 所以他没有达到一种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自我反思, 没有认识到认识与兴趣的统一。哈贝马斯指出, 皮尔士受局限的原因在于, 他没有自觉地把研究者的交往视为一个在经验条件下形成的先验主体, 这种先验主体在达到共识时以主体通性为基础。皮尔士的研究的逻辑只不过是研究者的独白。“然而, 研究者的交往, 要求语言运用是从社会化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自己的;社会化的主体, 以符号为中介, 作为不同的个人, 他们相互认识、相互承认。这种交往活动, 是一个不能归结为工具活动的框架的坐标系。”[1]科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者的交往获得的, 对研究者交往共同体的反思要求摧垮实用主义的框架, 超越工具活动的先验框架, 认识到研究者的主体是在主体通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获取有用的技术知识的前提是以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框架。

从哈贝马斯对技术的认识兴趣的阐释中, 我们可以看到, 他既论证了科学知识产生的前提条件, 又说明了经验分析科学的理论地位和局限性, 所以通过这一学说, 他一方面批判了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绝对化和普适化, 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前辈社会批判理论家在工具理性批判的名义下否定自然科学的片面观点, 将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5][16][17][19][21][25]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23, 20, 3, 3, 2, 88, 91, 92, 92, 92, 98, 105, 110, 114, 118, 118, 129, 133.

[13][23]得特勒夫.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M].章国锋译.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2000.43, 41.

[14][22]T.McCarthy.The Critical Theory of Jurgen Habermas[M].Cambridge:MITPress, 1978.55, 64.

[18]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M].郭官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9.

基础科学自然科学 篇2

含义

基础自然科学

fundamental science

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6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边缘科学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

特点

基础科学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与其他科学相比,抽象性、概括性最强,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②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需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③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们忽视。④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和连续性。⑤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一般公开发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七大类学科属于基础科学

数学:包括代数学、分析学、几何学、统计学、拓扑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等。

逻辑学:包括逻辑的运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物理学:包括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广义相对论、场论、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包括宇宙学和宇宙起源学、天星学、射电天文学、太阳系学等。

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包括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地学、空间科学等。

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自然科学短文阅读训练 篇3

100多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挺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对1—2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奧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是一场科技革命。

B、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

C、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塑料袋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污染物不可降解。

D、垃圾袋的处理,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

2、不能用作“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树立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塑料袋有便利之处。

B、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

C、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D、目前,还没有推行塑料袋“禁用法”。

3、对第3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

B、现在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C、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

D、不要企图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要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使用塑料袋问题。

4、根据文章内容,论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B、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塑料污染,是治理白色污染的科学方法。

C、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的塑料袋是指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

D、由于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于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因此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参考答案:

1、D(只有用不可降解物生产的才大多用这种方法。)

2、D

3、A

自然科学 篇4

20世纪50年代前, 科学基金制的作用主要是集社会财富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存在形式往往以民间基金会为主, 最典型的代表是19世纪成立的一些基金会, 如德国的洪堡基金会、英国的贝特基金会、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等 (1) 。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有所创新, 与本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 推动高新技术的起步, 稳定壮大科学研究队伍, 吸引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1 科学基金制的含义

科学基金制通常是指由政府拨款或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形成基金, 通过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等方法配置科技资源, 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管理活动。 (2) 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而建立的自然科学基金。它支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基础研究, 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 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 为科技发展孕育源头。

2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现状

2.1 承担主体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各大科研院所

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 辽宁省共批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00项, 其中高等院校承担了250项, 占比总量高达83.3%, 科研院所承担了23项, 占比总量为7.7%, 企业、医院、机关和其他单位承担了27项, 占比总量达9.0%。

2.2 各学科领域所获支持呈均衡态势发展, 医学、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等仍占有优势地位

2009年后,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统更新升级, 申报项目学科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40个领域, 统计口径更加细致详尽。2011年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分别为24.1%、9.8%、5.8%、4.4%, 与2009年相比, 临床医学和材料科学分别下降了6.9和3.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增加相对较大的有化学、环境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能源科学技术, 分别增加了2.6、1.7、1.2和1个百分点。

2.3 项目申报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

1993年以来, 辽宁省共有2209人累计2777人次获得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93年以来, 辽宁省有25名院士累计48人次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03年至2012年, 共有院士35人次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是1993年至2002年 (13人次) 的2.7倍。

在中科院属高端人才 (3) 中, 共有106位学者先后获得251项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其中18人21次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占中科院属各类高端人才总数的17%。

2.4 科技产出成果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1~2011年,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共616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 省级科技进步奖591项, 分别占全省获奖总量的4.1%、95.9%。“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能力显著提高, 分别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 省级奖励283项, 与“十五”期间相比, 分别增加了5项和23项。

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研究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地方科技管理部门, 虽然提高了对以自然科学基金为主要代表的基础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但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不能全面认识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 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 在科技投入上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

3.2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 辽宁省没有针对自然科学基金出台过管理办法, 2005制定的《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已远不能适应当前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需要;基金资助项目单位日常规章制度不健全, 激励措施不到位, 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相对单一, 没有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相匹配, 灵活性明显不足。

3.3 资助数量不足

自辽宁省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以来, 批准项目数逐年提高, 近年年均资助数量已达到300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年度资助项目数超过400项的地区已达到6个, 由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西;有一半省份年度资助项目数在200~400项, 辽宁省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中部。 (4) 随着辽宁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 从事科研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需要省自然基金扶持的项目和人才层出不穷, 但每年自然科学基金的限项申报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 各科研单位对增加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的需求十分迫切。

4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在强调研工作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省级科学基金与基础研究工作实际, 将调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在调研的基础上, 出台《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进一步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增加基金工作公开、公正程度。完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 建议增设重点资助项目和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 并适当增加自然基金项目支持数量, 扩大覆盖领域。

4.2 大幅提高经费投入力度

一是保障财政经费稳步提高。适当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财政科技拨款中的比例。二是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扩大联合基金试点范围, 积极引导省内各市科技行政部门、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建立省市、省校、省所、省企等联合基金, 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基金投入体系。

4.3 科学修订评价体系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对自然科学基金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修改完善自然科学基金的评价体系。一是完善评审专家库和评审专家选择机制, 建立专家库信誉评价机制。二是推行通讯评审中“双盲”评议办法, 积极推进网上评审,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维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的公正性。三是建立有别于传统同行评审的评审机制, 关注可能产生新思想的前沿性研究, 关注有创新潜能的人才培养, 实现基金项目立项评价的科学性。

4.4 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是切实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改进创新研究和人才评价体系, 营造平等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大科学工程、科技文献数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研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为科技人员创造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三是加强宣传, 扩大基金工作影响, 出版《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画册》, 总结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年来的经验和成果, 让全社会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历程。

摘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体制经过二十年的运行和不断改进, 为自然科学基金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几点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体制,基础研究

注释

11 赵红州, 等.论科学基金会[C]//马素卿, 等.中国科学基金年鉴 (1990)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71-77.

22 胡明辉, 乔冬梅, 曾国屏.我国科学基金制的演变、评价与政策建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0.

33 此数据由辽宁省科技厅提供, 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百人计划”、何梁何利奖获得者、陈嘉庚奖获得者、周光召奖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

自然科学论文 篇5

廖艳霞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小碧中心小学 417002)

摘 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人类健康的新问题、人类安全问题、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我们应全面发展自然科学,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谐;发展

人类面对的世界是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在内的世界。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还要认识人和人类精神活动自身。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但又密不可分的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和以人与人类自身的精神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科学。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人在现实活动中产生的思想、理论、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1]。2004年6月2日,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2]。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提出人文科学概念,并首次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协调和集成为科学的整体。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问题。

一、自然科学发展与人文科学发展的不和谐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这是二者的主要方面。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许多问题。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加速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外环境,而与此相应的人的体内进化,如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对自然科学的把握能力及对社会的调控能力的发展速度,却不能与之相适应,这样就逐渐出现了二者的不和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新问题

毫无疑问,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保护了人类的健康。如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为人类提高物质文明创造条件,人类对自己的生老病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无能为力的状态;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措施日新月异,曾经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人工器官、器官移植技术能使失去某一器官功能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续。但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许多致病因素得到了侵袭人的机会。如化学肥料、农药提高了农业产量,工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带来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从多方面影响着人的健康。

(二)伴随自然科学发展而来的人类安全问题

虽然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而且人类在利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同时,不断化解危险、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但是自然科学不合理利用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威胁。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借助各种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其活动空间从地表扩展到天空、海洋和地下,甚至到了太空和海底,不安全因素猛然增加。不论是化学品,还是产生粉尘、放射性的物质等新的材料,不论是在矿井、油田、水下、高空,还是在与有毒有害的物质为伴的车间等新的生产环境和作业场所,人的安全和健康都时刻受到威胁。

(三)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

随着信息科学、能源科学与生命科学横向联系不断加强,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严峻挑战,人类在发展和利用自然科学时经常会遇到现实利益与生存价值、经济效益与人道精神等一系列冲突,有时难免为了单纯追求现实利益或经济效益而违背人道精神。比如,Internet实现了人类崭新的网络生存方式,却否定了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和不可编码的思想交流。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由于自然科学的恩惠使人们倾向于理性,人类对技术的信任感大大增强,实用主义迅速膨胀。人类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开始偏移。全球规模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就是人类在价值取向上偏移所造成的恶果的最好证明。

二、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离不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应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一)全面发展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正确认识自然科学与人类道德的关系,认为自然科学对社会主义新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物质基础和动力的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促进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观的确立,而且促进人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只有自然科学发展了,才能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手段、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微电子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材料消耗和环境污染,新能源开发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无污染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缓解自然资源紧缺状况许多国家正在运用科技力量,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并取得了成效。

(二)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

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已经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如何把握自然科学而不使其失去控制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当前,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为了不使自己在竞争中落后,必须加速发展自然科学以提升综合国力。这样就使自然科学有可能成为脱疆的野马,成为不可控制与驯服的怪兽,超出人类可能控制的范围,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比如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显露出此征兆:克隆技术、针对人种基因缺陷制造病毒的可能、转基因技术对人体长远的影响的问题等等。再比如,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仅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把自然科学发展带来的更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没有全面顾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全面考虑其是否超出了人类的把握能力。这样不仅破坏了自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实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383所以,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把握控制自然科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三)重视人文科学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谐发展

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程度决定的。否认或忽视人文科学是传统的工业文明视人为机器的附属物并日益物化,特别是将客体改造论推至极端和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功利主义泛滥、理想的泯灭造成的。然而,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追求的多是对自然环境和一部分社会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从而造成了人类与环境的严重对立和对抗,致使当今人类面临着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自我危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科学发展。重视人文科学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自然科学和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现在也有人说,最近100年全世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科学和技术对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样,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呼唤发展人文科学,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人的身心素质问题、决策能力问题、思维能力问题、人的道德品行问题等等。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对人文科学研究急迫的需求,促进了人文科学发展。在研究改革开放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看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作用同样重要,不可替代。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手段、不同的研究内容,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仍然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603。

[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050315。

科学精神 科学管理 科学发展 篇6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谋事创业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结合淮海集团自身实际,对照“严谨、踏实、认真”的要求,我们确实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缺乏科学精神,执行力不够,办事拖拉;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发展上不协调。这些具体表现,有些是子集团层面的问题,有些是科研线条、分厂的问题,有些是子集团与各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以上率下,深刻剖析原因,找准症结根源,强化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秉承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管理、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促进工作态度转变。要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促进执行能力的提升。要倡导自上而下的执行文化,以严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实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严格制度落实,促进企业整体执行力的提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加强企业科学管理。要持续推进精益研发,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推进军品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精益研发综合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军品科研技术突破、完善薪酬激励制度等措施,促进科研项目的“三提升、三降低”。同时,要以提升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实现流程为核心,从精益设计、精益试制、精益试验等方面入手,对不同阶段的研发流程进行逐步完善与优化。建立以产品领域及项目研发的核心团队和研究室专业化团队。健全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质量师、工艺师、会计师等不同系列的研发团队组织结构,明确各系列研发团队的定位与职责分工,优化协同开发的团队运行机制,提升研发沟通效率和五师系统协同效率。要内外结合推进精益生产,在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只有加快推行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严控产品质量,降低废品损失,加快军品产出才能使企业摆脱困境。要脚踏实地推进精益管理,对科研、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堵住“漏点”、填补“盲点”、挤出“无用点”,把利润一分一分抠出来,把竞争力一点一点提上去;坚持用数据说话,以实实在在的指标改善来检验精益管理成效;切实落实集团公司的“九降低、三改善、一杜绝”要求,逐个环节、逐个岗位制定改善目标和具体措施,工作成效要体现在成本费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金”占用等绩效指标的改善上;学习借鉴系统内外单位在集中采购、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扎实推进公司的精益管理工作。

三是以严谨、踏实、认真为标准,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要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准确把握武器装备信息化、体系化、实战化的新要求,客观、准确、科学研判军工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贯彻国家和集团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的新要求,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做大、做强特种车辆、建筑用型材、汽配零件机总成等相关民品产业,做实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精兵简政、打造虎狼之师为目标,在子公司、研发中心和各分厂人力资源优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使能力绩效工资在明年得以全面实施。同时,强化两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考核,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完善研发中心组织架构,变垂直管理为矩阵管理,优化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强化项目研发组织力和协调性。要以划小核算单元、剥离辅助业务为目标,积极推行辅业资产市场化运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要以有序退出、移交社会职能为目标,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三供一业”移交事项。通过坚定不移地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工作,将淮海集团真正打造成区域内有影响力、行业内有竞争力,集团内有贡献力的一流企业。

人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 篇7

交叉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统一, 生物化学使生物学与化学连成一体, 化学键的量子力学解释使化学有了物理学基础。科学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分裂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裂, 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可能促成它们的统一,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而认知科学所解决的恰恰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说, 不消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断层, 认知科学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认知科学研究人脑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包括意识、感情、思维这样的高级神经活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科学, 涉及哲学 (认识论) 、心理学、人类学、脑神经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 (人工智能) , 还可以加上进化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

另一方面, 认知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是用科学的方法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而“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元素,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释将促进入文学科的科学化, 促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成统一的大科学。

“人”正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界线上, 成为二者之间的隔离带, 但如果对“人”能有科学的解释, 那么“人”就可以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

“人”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人”当然不是指人的生物学特征, 而是指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的部分, 即人的精神世界, 或者说是人的“意识”, 也就是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个人的那种功能。

近年来, 关于意识的研究正在逐步引起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医学、认知科学等各相关学科的重视。关于意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即意识是人脑的功能。但是, 达到这个基本共识的道路并不平坦, 所以克里克会称之为“惊人的假说”。

曾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诺贝尔奖的克里克在《惊人的假说》一书的头一句话就说:“惊人的假说就是说‘你’, 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 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 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这一假说和当今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如此的不相容, 因此, 它可以真正被认为是惊人的。”当然, 克里克所说的“大多数人”是指西方等受宗教影响较大的地域。就中国人而言, 自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以来, 中国的知识界向来不把超自然的鬼神灵魂之说看成可以认真对待的正经话题。因此在我们看来, 克里克的说法完全合乎常理, 并无惊人之处。

但是, 我们也不可低估怪力乱神在西方的影响力。例如, 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克尔斯、著名哲学家波普尔、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 (《皇帝新脑》作者) 都坚持“心脑二元论”。他们秉承笛卡儿、莱布尼兹的传统, 认为存在着与物质世界独立的精神世界, 灵魂、意识、自我、自由意志都是精神世界的特有现象, 遵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规律。

进化论提醒我们, 虽然进化并不创造完美无缺的生物, 但生物的多数重要性状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由此可以推测出意识的功能可能对于提高人类 (或其他不同程度具有意识的生物) 的适应度起到很大作用, 而了解这种作用对于理解意识的机制会很有帮助。

对此, 理查德·利基在《人类的起源》中有如下的说法:

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我们不能回避意识是“为了”什么而出现的问题, 如同丹尼特所提出的:“是否存在着任何一个有意识的实体能为他自己做的事情, 而那个实体的完美的无意识的模拟物却不能为他自己做的事情1”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也承认这是令人困惑的。他讲到生物体需要能预见未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用计算机来模拟脑子是同样可以得到的。他宣称:这个过程是不需要有意识的。

他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代生物学面临的最深奥的问题。“也许当大脑对世界的模拟变得如此完美以至于它必须包括一个它自身的模式时, 意识就出现了。”

看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最深奥的问题”, 对此很难有一种单刀直入的解决方法, 需要两方面的迂回包抄。一个是进化论的启示, 一个是人工智能的成果。

动物与机器也具有学习的能力, 但与人相比其学习倾向于一次性和非持续性。持续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此次学习的结果当成下次学习的前提条件, 或者说是转移学习焦点的机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意识”就是这样一种机制。

克里克在《惊人的假说》一书中说:“早在一百年前, 三个基本的观点就已经盛行: (1) 并非大脑的全部操作都与意识有关; (2) 意识涉及某种形式的记忆, 可能是极短时的记忆: (8) 意识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上述的第 (1) 条, 我们可以认为人脑的绝大部分信息处理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通过简单的内省就可以发现, 我们从内部只能观察到信息处理的结果, 却不可能观察到信息处理的过程。

关于第 (2) 条, 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意识只与短时记忆有关。记忆分成短、中、长期不同的方式。短时记忆内容较全, 然后根据其短时内表现的重要性被转为中期记忆, 再根据中期内表现的重要性转为长期记忆。这种转移不是单纯的复制, 而是抽取重要部分加以结构化, 占用较小的存储容量而达到较显著的效果。中长期记忆在被使用时仍然被调入短时记忆, 因此意识只要与短时记忆有关就可以知道一切。短时记忆的内容取决于“注意”的方向。

第 (3) 条在直感中也容易理解, 对于学习而言, 注意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古人也说过: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但是, 注意对于学习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的所有学习算法, 都是NP完全或NP困难的, 这意味着对参与学习的神经网络的规模必须有所限制, 可以称之为学习的局部化, 而注意机制恰恰起到了约束信息规模的作用。

关于第 (3) 条,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注意的方向由“谁”控制1这个问题不解决, 我们很容易回到二元论的“灵魂”学说。控制注意方向是运行于无意识中的“技能”。这种技能就像开汽车的技能一样, 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的。

总结这三条, 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超循环”:无意识的技能控制注意的方向操作, 注意方向所决定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由学习算法的精炼进入中长期记忆, 从而改进和提高长期记忆中存在的技能, 其中包括控制注意方向的技能。就是这些各自无意识的功能的循环作用产生了意识, 产生了自我的感觉, 也实现了持续学习的积累过程, 使得人类在具有意识的同时获得了超群的智力———持续学习能力。

自由意志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最难以统一的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或称为心—脑问题。董光壁在论述这一难题时列举的第一个困难是“协调两种世界图像的困难”, 即“价值观、伦理体系和法律规范都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条件的。

然而作为自然科学描述的客体, 我们受着普适的自然规律的控制;如果确定论的意见是正确的, 原则上作为原子集合的人的行为应该是必然的和可预见的, 不可能有什么自由意志。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自由的, 有责任感的人;而科学则告诉我们或似乎告诉我们, 我们是遵循严格因果律的运动并相互作用着的原子集合。人类的自主性与自然的必然性之间的这种明显的不相容性, 能够用以支持下述两个结论中的任何一个:因为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所以自主性肯定是一种幻觉;因为自主性是一个事实, 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属于自然界, 人类本性一定具有精神的或非物质的方面”, “因而人类自主性与自然必然性协调一致的问题便向哲学和科学提出了挑战。”

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 站在自由意志对面的不只是“决定论” (确定论) , 还包括非决定论的因素, 例如随机性和混沌。如果一个人的所有决策都根据抛硬币的正反面来做出, 那么他依然没有责任可言。

自由意志主要涉及的焦点问题是“决策”, 也就是说, 不是“怎样做”而是“做什么”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决策的结果, 但不知道决策的计算过程。

“自由意志”在中国的文化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外因论”。但在西方文化之中, “自由意志”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有了自由意志, 人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仅仅是决定论或概率论的机器, 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都将崩溃。所以, 西方人要接受“惊人的假说”非常困难。当然, 这只是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化的缺陷, 只要我们考虑会学习的机器, 善恶、奖惩都自然会出现在必要的地方, 完全不需要“自由意志”的假说。

消除两种世界图像对立的关键在于机器学习的问题, 也就是能否把人脑看成机器的问题。一般的机器没有“责任”可言, 但如果机器具备了学习能力, 同样存在赏罚问题, 所有的学习算法都离不开评价与赏罚的机制, 当机器具有多个可学习的部分时, 学习算法就存在责任局部化的问题。更复杂的学习机器不仅能修改自己的行为方式, 还能自行修改评价体系, 此时机器也要处理价值观的问题。多台这样的机器以非集权的分布方式进行合作时, 就需要处理群体中个体间的评价, 即广义的伦理问题。可见“价值观”、“责任”、“伦理”应该以学习的需要为前提, 没有必要建筑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所谓“自由意志”只是基督教世界图景中的一个概念, 对科学而言只是毫无意义的多余假定。

人文学科要科学化, 必须抛弃“自由意志”假说, 承认人完全属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裂源于前述的两种世界图像的对立。如果认知科学能够说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那么社会作为人的组合也不会需要非物质的解释。因此, 自然科学所遵循的游戏规则也应该适用于社会科学, 例如不接受任何超自然的解释, 任何权威的言论不能作为初始的证据。如果讨论伦理学问题还需要参考各宗教的意见, 只能说明伦理学本身还处于前科学的阶段。

自然科学 篇8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

自然科学以物质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它起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困惑, 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 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主体是人, 因而具有价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具有的功能。这不仅为深入探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与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而且也为在科学研究中更好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主导的方法不同

所谓主导方法是指“在同一领域, 在众多的方法中, 经常被用到的起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类方法。”自然科学把实验 (试验) 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学领域, 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科研资料, 往往是通过试验而获得的。而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则以观察或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 例如问卷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

实验方法与观察方法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内容上看, 实验方法是简化、纯化、强化、优化研究事物的自然过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体。而观察方法是在对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不进行人工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 尊重客观的社会过程。从特征上看, 可重复性是实验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说,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实验结果决不会因人, 因时, 因地而变化。重复此项实验, 应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再现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作为相关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支撑点。而社会现象则因时间和地点不同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 即社会历史不具有重演律。

当然自然科学研究中也会运用到观察的方法, 为了将二者进行区分, 笔者将自然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科学观察, 将社会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社会观察。就研究主体的身份而言, 科学观察是一种非参与式观察。而与其不同的是, 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研究, 社会观察还包括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 同时也是研究的客体的一部分。

此外, 自然科学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社会科学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 还大量使用访谈、参与观察等定性的方法。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的对象领域是物质世界, 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人类社会中参杂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复杂性之外, 还具有凭借人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内在调适和学习的复杂机制。尽管其中存在着内在的量化关系, 但是这种内在的量化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因而, 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进行。

2 研究方法的结构不同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 它适用于一切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例如观察、实验 (试验) 、模拟、数学等方法 (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 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 。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 且在每个层次里, 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 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 通过科学抽象, 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 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 (如SPSS)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 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

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 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 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 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 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3 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3.1 刚性与弹性

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 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 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 运用适当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 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 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

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 尽管在同等条件下, 运用同样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 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 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 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3.2 精确性与价值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 在经典数学中, 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 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 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 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 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 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 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 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 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 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 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 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 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 访谈中, 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 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 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 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 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4 结束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 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 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 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 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 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8) .

[2]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6) .

[3]唐盛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9) .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 (第三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11) .

[5]刘国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比较研究[J].探求, 2004 (3) .

[6]梁枫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嬗变及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 2003 (4) .

[7]刘伟伟.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 2008 (8) .

构建初中自然科学高效课堂 篇9

一、在课堂上适当地设置悬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思维活跃, 好奇心异常强烈的年龄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这一心理优势, 恰当地设置一定的悬念, 就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得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浮力”这节的内容时, 就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块小铁片放进水里, 铁片会怎样?”“会沉到水底。”根据日常的经验, 学生很快回答了出来。“既然一块小铁片都会沉入水中, 为什么由钢铁制造出来的万吨巨轮却能够在海面上航行而不会沉没呢?”我接着问道。同样根据常识, 学生知道, 轮船肯定不会沉没, 但是至于为什么不会沉没, 则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就这样, 通过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就为学生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悬念, 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 所有的讨论焦点都逐渐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 那就是“影响浮力大小有哪些因素?”通过悬念的设置,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起来。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重要的内部驱动力,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会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相比, 在主动心态下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能, 有利于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 可以使得自然科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注意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

我们所学习的各种自然知识事实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都是对生活实际或抽象或具体的概括。与课本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相比,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 我们要想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就要注意把一些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在学习重力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人跳起来以后会重新落在地上而没有飘向太空?为什么杯子倒过来, 杯子里面的水会洒在地上?为什么在陆地上举起一个重物比在水中举起同样的重物要更费力?这些现象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或者说听到看到过,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这些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引进来, 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科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 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 一方面, 会更进一步坚定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兴趣, 另一方面, 会让学生逐渐形成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和

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自然科学史上, 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是创新的结果, 因此, 教师在自然科学课堂上, 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来源于大胆的假设,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 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摩擦力不存在, 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时候, 学生就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 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 人无法行走、汽车无法前行、房屋的砖头瓦片会四处横飞, 等等。通过这种有趣的假设, 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在开阔的思维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手段辅助教学

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很多的科学概念、规律等都来源于科学的实验结论。与理论讲授相比, 实验手段往往来得更加生动直观, 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然而, 受到实验条件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实验, 很多教师会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开展实验课, 这样, 就使得学生虽然熟记了每个实验的步骤, 但是真正地让他们动手去做, 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是“纸上谈兵”所造成的后果。因此, 在自然科学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 通过实验的开展,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要想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光是凭借口头的讲述, 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的, 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因此, 在上到这部分的内容时, 我就采取了实验教学手段, 一边讲解, 一边进行实验, 让学生制作临时装片, 并教给学生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 等等。这种通过实验手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理论讲授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在实验手段下,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 还能够培养出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升实验技能和素养。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自然科学课堂, 适当的实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自然科学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 在传授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作用的发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 作为自然科学教师, 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争取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课堂。

摘要:初中自然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 在自然科学中, 会给学生初步介绍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 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同时, 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结合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总结了几点构建高效自然科学课堂的建议, 希望为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自然科学,高效课堂,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碧云.浅谈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方法[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1, (2) .

[2]蔡玲芬.浅析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新思路[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 (7) .

自然科学 篇10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 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自然科学的直接来源。科普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众多文理科知识, 包含选题、实践到编写总结体会的过程, 有主题会、实践展示、竞赛、考察调查活动、演讲辩论、征文等内容。它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种活动形式互动的过程。不同学科方向的科普实践活动, 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践, 为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科普实践活动除了运用传统教科书课程资源之外, 还包含对自然科学研究及各种科技竞赛等形式联系起来。科普实践活动是指从主题选择、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撰写总结过程。在不同形式内容的生物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中, 虽然学生参与的内容有所不同, 但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亲自进行实践。使学生能深入参与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科普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有论文撰写、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图表绘制、文字音像编辑等内容, 需要参与者团结一心、分工协作完成活动内容。

科普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本地人文风情、地理风貌、自然生态等, 其中包括自然、数学、地理、历史等文理科知识。这些知识既可做素材性课程资源, 也可做条件性课程资源, 因此要优化自然科学教材课程的内容, 更好的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培养学生想探究的热情, 促进学生对周边环境认识的多样性。可组织他们对本地河流进行水质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含了解不同年代水质的文本资料, 用PH值等化学方法分析水样从水中细菌含量或藻类、鱼类变迁情况等内容调查。也可以对周边不同海拔高度的动植物记录调查。由于这些都是熟悉的地方, 学生就有兴趣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秘密。

在学生科普实践活动培养记录调查数据和学习分析研究的能力。如在科普实践活动中, 可以用水仙花、月季、九重葛等花卉作为培养学生探究方法的实验素材。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先学习花卉的相关知识, 然后让学生自己开始种植养护, 并定期进行观察记录, 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心得, 最后写成花卉栽培报告。经历科普实践过程后, 学生学会提出栽培设想, 制订栽培方法, 实施栽培, 最后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的方法。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学生有了探寻的兴趣和掌握了调查研究基本方法后, 就利用周边环境加强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如开展多角度观察本地出产的柑橘活动, 可就从业者种植经验, 各种农药和肥料使用情况, 柑橘生长期等内容进行研究后写出研究报告。进而关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科普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要密切相连, 选题要围绕一个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领域从不同维度展开联想找到有意义的主题。科普实践活动的内容切忌单调乏味, 首先活动题目就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其次是要考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活动内容, 最好是能让学生把每次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后学习到的知识了然于心而且还能传播到社会中去, 使科普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热爱家园、爱护绿化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为例, 其活动具有以下活动目的: (1) 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保护绿化植物, 美化家乡环境。并通过宣传和劝阻破坏绿化行为, 进行城市文化建设。 (2) 培育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 了解植物相关知识。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要找到本次科普实践活动中创新的方式方法, 主要能反映出活动的独特性和参与性。使参与者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开展可分为以下阶段:

a.宣传发动阶段:运用有效的宣传工具和渠道广泛进行宣传推广活动, 让学生了解绿化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树立爱护绿化植物、保护环境的思想。

b.活动阶段:先由绿化专家对活动指导老师进行业务培训, 指导教师返校建立课外兴趣小组, 辅导学生开展爱护绿化活动。

c.走向社会阶段:利用节寒暑期, 学生走出校门去调查研究, 写出各种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d.竞赛评选阶段:先在校内开展单个活动内容的校内比赛, 再校际复赛。展评要求为:

(1) 主题墙报设计:以竞赛内容为主, 其次考虑版版面布局、文字、插图。

(2) 爱绿护绿演讲:时间不宜过长, 以内容与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相结合为评判标准。

(3) 绿化实作能力:为实际操作考评学生植物繁殖方法, 以及苗木日常管理养护等内容。

(4) 植物识别:现场或进行标本识别常见植物, 注明学名、科属名、用途等。

(5) 植物标本及叶贴制作:将植物进行采集、记录、干燥程序后, 进行标本制作。

(6) 插花艺术:比命题确切性, 比构图造型及工艺。

参加科普实践的学生还可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如自己家周边绿化情况如何?怎样为美化自家阳台或小区绿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做一项什么调查 (包含目的、范围、方法、步骤) 。

科普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懂得分析重点和途径, 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所要求的任务, 总结出现象背后的规律。在整个科普实践活动结束后指导老师要从先进性、教育性挖掘出本次活动内涵, 把活动中的亮点提炼出来为以后的活动开展提供经验。

科普实践活动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教育、科委、环保、共青团、妇联等单位都有相应的业务部门。相关的能源、地产等领域企业也可对相关行业主题进行资助。还可以与国际学生科技教育项目相衔接, 以开拓科普实践的新局面。

科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既能与科学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也可以使他们展现互动协作、自主活动的风貌。这有利于他们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 接触和了解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为他们在科学成才之路上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更能培养热爱祖国真挚感情, 为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家亮.科普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J].东方教育, 2012 (1) .

[2]董尼.浅谈校外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2.

上一篇:现代企业物流审计研究下一篇: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