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下

2024-06-13

创新理念下(精选十篇)

创新理念下 篇1

一、学校必须创新管理

1. 创新教育思想, 拓宽办学视野

教育思想是构成办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育思想、重发展、求创造”作为办学目标, 把“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有创造意识、有个性特长”作为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 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开设各种创新的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 将研究适当引入教学。

2. 创新管理意识, 营造发展环境

创新管理意识就是要彰显人文色彩, 积极形成“老年教师恋校, 中年教师爱校, 青年教师兴校”的良好局面。学校管理者要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做教师成长的评价者、促进者、服务者和生活上的知音。学校服务育人风气要浓, 逐步形成发现人、鼓励人、培养人的管理氛围, 疏通管理者、教职工、学生的情感交流渠道, 规范教职工自觉自主工作行为,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平台, 促进教师学习, 使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

3. 更新管理理念, 追求管理绩效

更新管理理念就是坚持以教师成长发展为本, 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 开发教师的潜能,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管理者可以用描述性、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教师、肯定教师的成绩, 提出由衷的希望, 及时收集教职工的信息反馈, 为教职工解决好实际问题, 重点抓好由强调“应该怎么做”的刚性管理向强调“怎么做最有效”的柔性管理的转变, 淡化过多过细、整齐划一的过程管理, 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的绩效。

4. 实行校务公开

校务公开必须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进行公开。例如学校改革发展方案, 学校的近、中、远期规划, 学校财务收支, 学校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 学校大宗物资采购, 学校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选先、奖励, 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办法,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的相关政策及操作程序、办法, 其他需要监督执行的有关政策、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必须公开。从而使广大教职工真切感受到他们是学校的主人, 促进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团结, 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

二、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 勇于探索创新

1. 提高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

一个教师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教育理论的修养和教育经验的积累, 教师必须在工作中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和教学, 然后找出有效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成长与创新。强化终身学习, 这才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师理论修养和经验概括, 有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扬。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 教师要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必须勇于探索和学习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知识, 及时将获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经过筛选、加工、提炼、综合后融入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要利用获取到的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结论, 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 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注重研究、反思与创新相结合

教师要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富有创造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思, 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使自己的劳动更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也才会更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4.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创造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教师的关爱、尊重, 学生的选择得到教师的支持。在课堂上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学生有了缺点或错误, 教师帮助其分析原因, 教师在讲课中有不足或出现错误时欢迎学生指出, 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渠道是课堂和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需要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 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 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 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最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使之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5. 改革评价学生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成长具有极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常常竭尽全力去做某件事。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的是同一把“尺子”, 那么学生便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创造。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一定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出题、阅卷时都应体现对创造性思维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答案中创新性的结论要予以肯定和合理的评价, 以鼓励学生突破旧有的理论观念束缚, 积极创新。

6. 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走自己的路”, 既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又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总结, 发扬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克服缺点和劣势, 自觉地扬长补短, 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经过不断锻炼、研究、反思与创新, 形成独具一格的教育教学风格与教育艺术, 并将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不仅让自己乐教, 还要让学生乐学, 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

三、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学生在学校中应该锻炼自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1. 具有独立人格

学生对现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 不能是简单地接受和信奉, 而应该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 由质疑进而求异。只有这样, 才能另辟蹊径, 创立新说。

2. 具有自由精神

精神自由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 也是创新型人才思维活动的重要特征。具体说来, 就是学生在探索创新过程中, 精神是自由的, 不受定式的束缚。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多项性, 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设想, 多种方案, 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3. 具有广泛兴趣

兴趣浓厚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特征。在兴趣的驱动下, 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可以转化为一种热爱的情感, 并由此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认真钻研的态度。浓厚而广泛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宽厚的学术基础和更为独特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在创新活动中能够调动更多的知识积累, 形成更新奇的联想。

4.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获得深刻、准确的感性材料,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敏锐的观察, 也没有创造性的发现。

5. 具有坚强的意志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学上得以“物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 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

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3. 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4. 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 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数学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内容中融入算法的内容.

此外,应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又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同时,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3. 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事实上,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可以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

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数学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4. 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

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 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 篇3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现在的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创新的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结合自己所积累的教学实践分别从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方面对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进行反思。

1 导入新课营造教学情境

新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师要找准教学内容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点,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和是8的加法)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明明和哥哥到外婆家玩,外婆拿出8块糖招待明明和哥哥,想一想,外婆会怎么分呢?并说明理由?

生1:明明4块,哥哥4块,这样公平。生2:我想应该哥哥5块,明明3块,因为哥哥比明明大,应该多吃一些。

生3:不(很急切地),应该哥哥2块,明明6块,哥哥要照顾弟弟给他多吃一些。生4:明明2块,哥哥3块,剩下地3块给外婆吃。

2 探究新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3 在练习处理的过程中,施展学生腾飞的翅膀,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练习的设计可按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由易到难进行分层练习。

案例:(口算加、减法的练习课)

师:口算:570-390

生1:500-390=110 110+70=180 生2:570-300=270

270-90=180 生3:因为57-39=18,所以,570-390=180

师:谁还有不同想法?生4:用390-70=320 500-320=180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是巧合呢?还是存在道理呢?(学生激烈讨论)生5:我认为正确,因为我用这种方法又试了三道题,两种算法得数相同。生6:我也同意,因为500-320同570-390相比,被减数、减数同时减少70差不变。不料生7:我还有一种方法:用90-70=20,500-300=200,200-20=180 师:你真有新意!

生8:我不同意,如果口算如890-240时,40-90没办法算。(毫不示弱)生9:我发现了,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十位上的数不够减的算式。生10:噢!这种算法只适用于退位减法。

4 案例引发的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4.1 教師的角色应该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要自觉地完成从被动地教教材到主动地灵活运用教材地转变,教师应善于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实现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使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历练、辨析等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形成浓厚的探究欲望。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

教师应和学生建立新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型"关系。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4.2 学生的学习方式登上了崭新的舞台。

《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地重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应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质疑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课堂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实现思维的"再创造"。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操作、调查、猜想、验证、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学生在探究时要明确目标、掌握方法、敞开思路、交流内容、总结结果。

(3)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的操作、讨论、交流、争辩等形式,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共同体。

新理念下激活学生语文创新思维 篇4

一、兴趣激活思维

毋庸讳言,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语文教学处于“满堂灌”、“填鸭式”、“封闭式”的状态。语文教师的因循守旧, 照本专科, 按部就班, 课堂上仍然没有彻底转变。教师有时也提出一些问题, 采取启发式教学, 但是学生却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兴趣索然, 到头来, 教学效果仍是事倍功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我对新课程理念有所接受、有所体验、有所改进。在语文教学中, 我努力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以“情”与“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积极营造轻松、愉悦、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激励。我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爱好兴趣等特点, 运用精美的图片、动画、事例、猜谜、童话、故事等多种形式, 直观、形象、生动、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变枯燥乏味的“朗读式”、“讲解式”、“填鸭式”为充满童心童趣的“情境式”、“活动式”、“探究式”的教学。例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 我拿出几种草, 脸带笑容地问:谁能认识这种草?同学们见过草地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接着, 出示草地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地?学生 (1) 说:“我看到的草地很美丽”。学生 (2) 说:“我看到碧绿的草地。”值此之际, 我顺势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神秘的自然世界, 一起学习《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

又如《秋天的雨》一文, 教学伊始, 我激情导入:同学们, 你喜欢什么样的雨?雨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猜一猜:“线儿有粗又有细, 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 庄稼见了笑嘻嘻。”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雨”。好, 真棒!同学们都猜对了。这节课, 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 这样的开场极大地诱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学习思维。

二、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生疑。”“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 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教学实践的经验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会质疑, 善于质疑,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动脑, 善于思考, 善于寻找, 质疑问难: (1) 从题目方面质疑。因为题目是文章的中心、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词语方面质疑。可通过换词、辨析、描绘、模仿等寻疑。 (3) 从内容方面质疑。理清文章脉络, 分段的依据, 段之间的联系关系。 (4) 从写作方面质疑。揣摩体会作者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怎样写? (5) 从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如《灰雀》一课, 通过学生的“读、思、画、悟”的研读学习后, 有的学生说: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 却问灰雀?有的说:男孩送回了灰雀, 为什么还低着头?还有的说:小男孩捉那只灰雀多么高兴, 还要送飞?等等。作为教师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要把学生的不同看法, 不同的问题或是错误的问题, 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说、大胆问, 使学生自由自在地、兴趣盎然地在质疑的氛围中激活思维, 砥砺思维。

三、激活想象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 我依照新课程理念, 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使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向自己的多形式、多思维的练习与提高, 向家庭、向社会的方方面面迁移和拓展。例如《乌鸦喝水》这一课中, 在掌握语言与字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这个句子, 比较分析出口渴喝水要用嘴, 所以“喝”是口字旁。这样使学生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如学了《一次成功的实验》后, 我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在日记本上, 课后, 还可以和周围的小朋友玩一下这个游戏。又如学习《秋天的雨》后, 让学生模仿写一段秋天景色的文章。学习了《小摄影师》、《蜜蜂》等文章, 让学生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 注意句子通顺, 用词准确。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篇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全员培训教案)

2006 年4月说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我们不得不提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下面我们首先

一、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UGG shoes,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里我们还需补充几点:

5、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mm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也可以说是 1.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 2.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 3.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6、评价理念:(1)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归纳成四个特点:

1、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3、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4、课程标准留有空间,利于发挥创造才能.(四)课程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

1、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Discount UGG boots,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2、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4、口语交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UGG boots,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5、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

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我们把这一阶段目标特点加以归纳就是:(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2)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3)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6)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7)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这些特点.下面我们在对比一下

二、《新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的区别 表

1、《新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的 内容标准

各领域 /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中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课改的方向.下面,我们再看一看《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一书中有关内容.三、《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是学作,(二)”学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实学作历来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又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克服难点,提高能力呢?

1、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1)从学生实际出发;(2)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3)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2、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三)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研究性学习.2、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研究性学习

3、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

四、语文新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场合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强调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教材是阅读的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同时要注意向课外拓展,UGG bailey button,充分利用当地的语文资源,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资源,自主的探索语文,在实践中积累和感悟语文.强调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文本与非文本的关系.无论怎么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条件下,课内还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内打基础,在课外求发展.要防止课内的语文教学泛化的倾向,建立语文跨领域的学习的平台,但必须立足于语文,语文教学决不是漫无目标”大杂烩“的教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非文本的教学越来越显得突出,因为,人文精神的生成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如社会活动、音像传媒、网络信息,都是学习的平台.但文本更具有特殊性,从阅读的心理来说,阅读文本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况且,在很长时间内还是阅读的主要资源(主要是方便).所以,非文本的教学,要考虑时间、场景、条件、手段,最重要的要考虑实效性,确实是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是指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某种条件下还是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究竟谁在发挥主要的作用,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场景以及学生实际.我们过去过于注重了教师的“讲”和“训”,把学生看成了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主体的行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中生成的,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标新立异,这是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权威,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满足于学生的需要,如,需要你主导的一定要主导,需要你组织的一定要组织,需要你帮助的一定要帮助,需要你讲解的一定要讲解.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多种形式体验,珍惜独特的感受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行为,那么我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愿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怎么

表达就怎么表达.如对文本自己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可能是独立的、可能是合作的、可能是探究的、可能是品读的、可能是表演的、可能是“突发奇想”的.总之,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教师不仅要做领路人还要做调控者,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学“实”与“活”的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质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评价的尊重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3、评价的参与性.改变教师的单一评价,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4、评价的延缓性.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展开,为了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教师的评价要迟缓一点,这也是改变过去教师过早下结论的做法.《新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那么,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当怎样做呢?

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一)转换角色: 主角mm配角

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或者说是:(1)转变教学观念,创造、寻求和选择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2)正确认识语文教师的主导功能,加强语文教师群体的合作性.(3)谋求体现和达成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确实将语文新课标理念深入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三)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四)新课程教师应如何备课

1、备课方法mm五备(《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备教材??做到六个弄清(1)弄清课标精神

(2)弄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3)弄清教材体系(4)弄清教学重点、难点(5)弄清教材特点(6)弄清教材疑点 备资源mm掌握四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

(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3)观点事例科学可靠,避免错误 备学生mm做到四个了解

(1)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2)了解班级基本情况(3)了解学生的差异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备教法mm掌握教改动态mm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体验式学习备学法mm通晓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

(1)学法指导内容:①指定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②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③学科学习方法(2)学法指导的原则: ①自主性 ②针对性 ③操作性 ④差异性 ⑤巩固性(3)学法指导的方法: ①渗透指导 ②讲授指导 ③交流指导 ④点拨指导 ⑤示范指导 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材料分析)(1)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2)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2、如何进行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

程.(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3)教学设计构想: ①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②教学内容设计(载体)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呈现方式” ③教学组织设计(措施)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④教学评价设计(强化)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4)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 ①关注学生学mm以学定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的创新教育 篇6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创新教育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创新教育目标,这是实现初中美术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是机械性的学习,而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虽然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可以积累一定的美术技巧,但是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而且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艺术创作的发展。

为了改变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使得美术学习增强趣味性与吸引性,教师必须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并且根据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育观与学生观。在初中美术教学形式的选用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全面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另外,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所以,在初中美术创新教育理念和目标的确定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

在初中美术的创新教育中,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中,教师应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基本要求,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与冲动,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根据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要求,教师应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结合初中美术的教学特点,尽量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方法的完美结合。

但是在各种教学资源的应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工作中自身的引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严禁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另外,在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强调基础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但是绝不是让学生简单的照抄或模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并结合自身的发散思维,进而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中,将初中美术的鉴赏课教学分成五个模块,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识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重要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多次组织学生到本地的艺术馆观赏古今中外名人画作,并且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等进行讲解,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激发了学生探讨美术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中指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所以,在教育创新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促进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由直观层面上升至理论层面。

四、采取正确、合理的评价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初中美术教育创新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合理的评价方法。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评价环节中,教师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与问题,例如,某些教师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和创作给出较为严厉的批评,不但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导致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停滞不前。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自己创作的思路,给予学生正确、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进而获取学生的信赖,提升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环节和作业批改中,教师应做到仔细观察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适时给予表扬或赞赏,并且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协助学生找出画作中存在的不足。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尺度,过多的褒扬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骄傲自满心理,而过多的批评则有可能使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美术知识的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现状,并且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完善策略。同时,教师应加强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初中美术教育创新提供必需的条件,并且在教育创新中敢于打破传统思想与观念的束缚,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做出贡献。

创新理念下的企业品牌提升 篇7

一、我国企业品牌存在的问题

(一) 淡化了注重品质的传统观念

树立品牌大致有两大关键——内核与传播。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 本身的功能和效用, 或者说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 一定是品牌成功的根本, 即内核。传播是品牌内核与消费者交流的手段或策略, 建立在内核基础上, 同时使品牌内核得以赢得消费者的心智空间。没有内核, 品牌无以依托;没有传播, 品牌无以广布。两者缺一不可。然而, 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 中国企业品牌传播意识提升了, 品牌传播策略纯熟了, 注重品质的传统观念却淡化了, 以至于靠品牌传播成名的企业多了, 因品质事故困扰甚至没落的企业也多了。

(二) 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个行业产品和营销甚至品牌形象的严重同质化战略导致了竞争的趋同, 即意味着这一产业中的所有竞争者互相模仿, 这种竞争侵蚀了价格破坏了利润, 这种同质化现象在我国各行业严重存在。它主要表现在:产品定位同质, 缺乏独特的核心诉求;目标市场同质, 企业片面追求市场覆盖率, 市场定位没有细分;传播途径同质, 无非是明星代言、媒体轰炸、展会狂砸三部曲。

(三) 销量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

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 使许多企业来不及思考, 就在销量与品牌之间迷失了方向。追求销量, 就得跟上膨胀的需求, 扩大产量, 扩大销路。追求品牌, 就应该思考生产什么, 销售什么。保证品质, 满足需求, 那才是品牌。因此, 销量并不是衡量一个品牌的唯一标准, 除了销量以外, 还有让消费者持续购买、连贯购买和推荐购买的能力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 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品牌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创新理念下提升我国企业品牌

(一) 树立品牌意识

所谓品牌意识就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 它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从经营理念的角度而言, 企业的品牌意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品牌使用意识

也就是企业对品牌效用与价值、使用品牌的重要性的认知和认同。毋庸置疑, 品牌对企业经营确实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企业对品牌的具体使用基础之上的, 即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创立和使用品牌, 唯有如此, 品牌才能成为企业或其产品的代表或象征, 并使品牌的其他作用得以发挥。

2. 品牌保护意识

就是指企业对保护品牌重要意义的认知和理解。品牌的创立是发挥品牌效用的基础, 但更需要对品牌的有效保护, 从而为品牌发挥效用提供保障。如果产品质量低劣、企业信誉低下, 或是品牌任由他人假冒, 则品牌信誉很难建立, 而品牌发挥其应有效用的前提正在于其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公众评价。

3. 品牌发展意识

品牌发展意识是指企业牢固树立发展品牌、增加品牌深度、不断创新品牌的思想, 以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形象和品牌竞争力, 使品牌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品牌创立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 没有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 要么会形成品牌效用得不到延伸而止步不前, 要么就是品牌被遗弃而如“昙花一现”。国内相当部分曾一度辉煌而如今却踪影难觅的品牌的发展史已经明白无误地昭示了“要么创新, 要么死亡”的道理。

(二) 由“营销主导”型战略向“技术创新主导”型战略转变

转变发展模式, 建设创新型企业, 是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中国企业不仅要和国内企业竞争, 还要和国际企业竞争;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 还要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打拼。和国际品牌较量, 达价格战是不行的, 必须依靠技术和品牌。一直以来, 中国企业的竞争多停留在营销层面, 看谁的广告做得漂亮、谁的销售网络庞大、谁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现在不同了, 竞争重点必须转移至产品及技术层面, 比的是谁的产品更有竞争力。而不是谁的广告更吸引眼球。

所以, 作为企业决策者必须关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首先, 企业决策者应当对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予以充分的关注。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扩大其自身产品的差异程度, 提高品牌竞争能力, 扩大盈利空间的最根本途径, 对传统技术的过多依赖只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其次, 企业决策者还应当对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予以充分的关注。在企业内部资源条件既定的情况下, 企业可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吸收以及利用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并巩固自身的品牌优势。而且, 由于技术创新往往建立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之上,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经验、技术的积累必然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 对外部资源的吸收利用也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 对品牌进行整合规划

我国企业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做过很多努力, 但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没有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 只是一些片面的、补漏式的努力, 哪儿有问题就往哪儿去, 不断为问题而奔命。看上去没完没了, 忙个不停, 但最后仍然没有建成一个成功的品牌, 因为他们片面地理解品牌, 忙忙碌碌, 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 或广告, 或包装, 或渠道, 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 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

但事实上品牌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 品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是所有因素的总和。所以仅产品好、包装好、概念好, 或仅广告好、销售渠道好, 都是不够的。品牌是消费者认知中有关产品经验的总和:从产品性能、品质、包装、价格到销售环境;从产品陈列、售点广告、卖场气氛到销售说辞、服务态度、员工行为;从企业声望、媒介舆论、大众口碑到广告气质、设计风格,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 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因为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 一旦发现一点不足就有可能弃你而去。要成功得更快更久, 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 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四) 采用品牌激活策略

当消费时尚变化, 出现新的竞争对手, 新的革命性技术等对市场环境的影响过于激烈时, 品牌所依赖的根基将会动摇, 品牌再加强策略将失去作用。这时往往需要实施品牌激活策略来重构新的品牌认知与品牌联想, 赋予老品牌新的生命力。

品牌激活策略主要有两种方法实施:一种是挖掘与拓展品牌认知的深度与宽度。通过挖掘品牌认知的深度, 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宽品牌认知的宽度, 增加品牌的使用场合与使用数量, 达到激活品牌的目的。另一种是改善与建立新的品牌联想, 重新构造品牌所依赖的基础。随着品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动荡与变迁, 品牌原有的正面联想往往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某些负面联想开始与品牌相连, 品牌的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时, 就必须通过改善与建立新的品牌联想来重建品牌的基础。

随着竞争环境与竞争要素不断发生深刻变化, 客观上要求中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竞争观念与战略, 重塑品牌形象。中国企业追求数量与速度的时代即将结束, 质量与品质的时代正在到来。树立创新理念、提升品牌内核才是王者之道。

摘要:随着竞争环境与竞争要素不断发生深刻变化, 客观上要求中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竞争观念与战略, 重塑品牌形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创新理念下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品牌,提升

参考文献

[1]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创新理念下 篇8

把广告学中的“微创新”理念运用在语文公开课的课堂目标设置、教材选择、教法设置和教师语言设计上,这不是石破天惊的技术,不是颠覆教学格局的新思路,而是课程设计者在课堂环节中设置一个点,直接打入学生内心达到课程目标的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单点突破概念。它没有脱离教学内容的本身,可以说,它是创新理念对传统设计方式的一种温和调试和变革,这样的设计更能因为教学内容的饱满和形式的突破而为学生接受。

一、利用“微创新”导入在五分钟内把课堂氛围营造起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了解课堂内容,为课堂预热。

本课是语言文字运用选修教程。在对这堂课的导入处理上我放弃了课本的“上海方言笑话”以及侯宝林的相声选段,而是结合江西赣方言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情,设计了一个“请学生猜各地方言”的导入形式,分别运用了北京话、天津话、长沙话、南昌话等等共八种方言中的一句较具有本土气息的语言念出来让学生猜,这种导入形式优势在其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比单纯放个相声小品有价值,有指向性。在说了一句不是很正宗的宜丰话(比赛在江西宜丰举行)后,凝重严肃的课堂开始有了热度。

二、利用“微创新”设计课堂环节,把课程从过于拘泥教学参考书和课本知识点的教学泥潭中拔出

有很多人认为,公开课不像传统课一样中规中矩,必须个性突出。但我认为语文公开课仅仅强调“个性”是不够的,课堂设计不必剑走偏锋、大刀阔斧改造教材。往往,我们在对教学文本纵深研究挖掘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多教学灵感,对其进行“微创新”改造就能得到异常好的效果。

在进行普通话与方言重要性的探讨环节中,我本来准备利用“课后思考”中的“普通话和方言应保留哪一个”的辩论形式进行,但在具体试验过程中,因为不能设置预习环节,学生课前毫无准备,信息量不够,导致这个多向性的探讨环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重要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经过多方面考虑,我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对这个部分进行局部改造,把辩论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探讨:(1)语委会工作人员为了解决方言给我们带来的交流障碍的问题,决定取缔方言。请同学分组探讨这个提案的可行性。(2) 语委会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方言意义重大,他们又设想了另一种方案:取缔普通话,独尊方言。这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这种“引君入瓮”式的引导多层次、单向性地把学生引入到了对方言以及普通话的重要性的思考与探讨中,最大程度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微创新”理念对教学文本进行纵深挖掘

我们在上公开课时,都会有这样一种矛盾的思想: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陌生学生,掌控课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思维能够活跃起来,但课堂内容容易流于浅显;反之,如果内容太深了,课堂氛围容易凝重,学生不易接受。协调它的办法很简单——深入浅出。当然,在掌握足够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好具体的切入点,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方能做到深入浅出。

例如,在提到方言地位时,教材很笼统地概括了其作用与意义。我把所搜集的零散材料进行信息整合,从“说方言学入声字”“事物的性状描绘传神”“情感用语表达层次丰富”“地方戏曲小品文化深受欢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选取的例子或是源于同学身边,或是出自经典文本,或是取于通俗戏剧,使课程趣味深度兼备,课堂精彩纷呈。

四、利用“微创新”理念整合自身优势保持语文课的“语文性”

这是一堂语言课,如果没有优美的语言陪衬,它不足以感染人。而多媒体课件播放的视频语音是相对平面的,不足为奇的。怎样才能让这堂课闪耀出我的独特见解个性,不做陈腔滥调又不显得表演性质过重呢?

在第一个探讨环节中,当学生提到地方戏曲小品的特色时,我适时唱了两句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段,学说了大兵的双簧中的湖南方言,让学生感知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往往比普通话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第二个探讨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现代诗歌的普通话方言对比朗读,用26秒时间展现了自己普通话朗读的功力,其他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用各自的方言朗读林徽因的《笑》选段,然后饶有兴味地探讨了普通话的重要性。

这堂课每个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搭建了合理的平台。教学流程中的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各环节间的过渡设计,或来于身边,或出自经典,或源于戏剧,自然而巧妙,诙谐而不失庄重。学生大面积的参与,争先恐后的表现,使课堂激情充沛,跌宕起伏。全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的每个程序及细节之中。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电工测量教学 篇9

《电工测量》作为一门专业课, 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结合教学实践, 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改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创新意识

在《电工测量》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变灌输式为启发式, 并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做笔记, 而是让学生手拿一支笔, 在听课过程中将老师讲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书本上划划, 做做记号,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将严格, 死沉的课堂气氛改为生动活泼, 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重视设问, 及问, 启发, 诱导, 点拨, 分析和总结等富有节奏感的教学停顿, 有效控制教学节拍, 善于引导学生想象, 思考, 发现问题, 讨论, 争辨, 形成生动活泼的双向交流的学习环境, 增强课堂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利用电工, 物理中的历史人物, 典故, 科学家的趣闻事, 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产新兴趣, 强化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动手能力, 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 综合, 推理, 想象, 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 发现新的规律, 提出新知识, 新方法, 创造出新产品, 新工艺, 新成果。对于学生而言, 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 一个新颖的解题方法等等都是创新。

而创新能力是建立在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 且相互关联的。如在上伏安法测电阻这一课时, 因为有初中物理的基础, 但都有深化, 就让学生去自学, 事先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最后让他们总结, 得出一些结论, 并与实训课配合, 让学生们做一些装配电路的实验, 有同学就建议同时用万用表比较测一下电阻。这小小的新颖的想法, 作为老师及时肯定与表扬, 通过比较测量发现, 伏安法测电阻比用万用表测电阻, 不但需要计算, 且测量误差较大。但它能在通电的工作状态下测电阻, 这在有些场合很有实际意义。

三、加强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 相互联系促进

《电工测量》是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学科, 它建立在《数学》, 《物理》, 《电工基础》, 《电子线路》等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的, 大多是这些知识在《电工测量》中的应用, 在讲解到这些知识时, 常常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 联系这些知识, 如讲解到万用表测交流电压的原理时, 就应用到《电子线路》中半波和全波整流电路, 就设几个问题:“什么是整流?”, “谁能画出半波和全波整流波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 跃跃一试, 有的甚至翻开了《电子线路》的书。又如在讲解到直流双臂电桥这一节时, 要用到《电工基础》里的基尔霍夫定律, 这时就让学生回忆定律的内容, 然后立出方程。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 在这里学过的知识得到了温习和巩固应用, 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加强了各学科在《电工测量》中的联系渗透, 更使知识融会贯通。

四、辨证法指导下师生的教与学

辨证法教人明辨是非, 更明智。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有利学生从哲学理论的髙度来理解, 教授电工测量知识。在《电工测量》的教与学中, 给我们指明一种有效的学习途经。辨证法中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就有效指导了《电工测量》教学。如在学习电阻这一章教材安排上就体现了量变到质变这思想, 将电阻按其阻值的大小分成三类:1欧姆以下小电阻, 1欧姆~100欧姆为中电阻, 100千欧姆以上为大电阻, 不同范围的阻值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如小值电阻的精密测量用双臂直流电桥, 中值电阻用直流单臂电桥, 大值电阻用兆欧表。使学生能站在辨证唯物主义的髙度学习, 相互对比地学习掌握。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学习三相无功功率的测量这一小节体现了这一思想, 它有一表跨相法, 两表跨相法, 三表跨相法, 经过分析发现后两者都是在一表跨相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从而一表跨相法就成为主要矛盾, 只要这一法讲深刻了, 其它两法作为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这样学习就重点突出, 强略得当, 学起来就轻松愉快。

五、加强企校合作,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技工学校的学生定位就是面向企业单位, 企校合作, 以企业为依托, 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 使学生学到更有形的知识, 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应用。在实践中学会相互协作, 待人接物, 为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做好心理准备和能力训练, 我校05电工班的学生二年级下学期就到一家民营企业去实训, 去装配电路, 学生学会了怎样如何选择和使用一些电工仪表, 使课本知识得到了活学活用。

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 篇10

一、营造创新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时, 态度必须和蔼可亲, 保持幽默, 这样学生上课如沐春风, 必然勇于表达, 相互激励, 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如, “已知1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时,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怎样画线段图?把谁看作单位“1”, 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设谁为“x”?等给学生创设环境, 让学生思考、探索, 使教育水到渠成。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学生问:“老师, 还有求最大公约数的最佳方法吗?”这一质疑激起千层浪, 顿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因此, 教师要把记忆性教学变为思考性教学, 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创设学习情境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 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喜爱数学。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 王、张和魏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 王花了这笔钱的32%, 张花了这笔钱的3/8, 魏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 谁花的钱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 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 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 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 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 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 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 接着问:那么, 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动手合作操作讨论, 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 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 因此, 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 结果3次才倒完, 因此, 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反过来说, 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1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学生自主探究, 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数学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吴正宪.《我与小学数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建筑土方工程下一篇: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