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

2024-06-18

生本理念(精选十篇)

生本理念 篇1

一、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简析中职教育现状

数学一直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是各类专业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就其教学现状而言, 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承教单位和相关教师的高度关注。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教材式样基本采用高中模式, 只是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而使得教学重点依然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加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上。这种缺少实践应用元素的教材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和及其学生的特点。二是教学方式传统陈旧, 既具有中学教学方式的陋习, 又存在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明显特征, 仅仅把学生当作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机器, 也谈不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极端忽视了主体学习地位和学生个性。枯燥无味的教学加快了恶性循环现象。三是从生源素质来看, 大多是暂时“无大路可走”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又深刻地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品质落后、自控能力差, 对学习数学严重缺乏兴趣和信心等。据抽象调查, 笔者最近任教几个班学生的中考数学人均分都近超红线一点点。许多学生对诸如韦达定理之类的重要数学知识都几无印象。所以进入职校后压力骤减, 要想让学生能够重视数学学习, 的确“任重道远”。

二、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优化课程教学

在“以教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念下, 中职数学因为长期使用近似化教材, 相同专业的教案教法一用就是多年, 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从而形成了“人面不知何处去, 挑花依旧笑春风。”俗话说,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如今在“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下, 我们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和学生实际, 对数学课堂教学作出相应调整;二是要以提高学趣为抓手, 围绕社会市场的直接需要, 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难度作出适当调整。三是要努力联系社会实际, 加强数学与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如数控专业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 外贸专业要用到四则运算和线性规划知识, 计算机和网络专业要用到等差数列知识, 等等。实行“潜近职业”教学, 不仅能增强实用性, 还会因避免“纯学科化”教学而增强学习兴趣, 从而收获一举两得的效果。当然, 中职数学的基本教法有许多, 如“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对此我们要因需而用。有媒体曾经报道:2007年12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对RMB的存贷款利率作出新的调整, 当时的许多储户对此茫然:定期存款要不要转存?是取出来重存合算, 还是存单到期后取出合算呢?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情作为案例加以引用, 带进课堂交由学生讨论, 让他们就此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这一具体案例,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把握。

三、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程的促进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 篇2

时间:2010.3.25

地点:会议室

主讲: 唐

一、生本教育是什么?

1、是一个在研课题。“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是一个整体改革项目)

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2、是一个理论体系。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它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师本、考本、本本我们统称为师本教育休系)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天性: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同)

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区别)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 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人类的规范的那样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双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进行,这都取决于内部的需求,是内部的矛盾运动。

在课堂上学生的意志服从教师的意志。但他还有自身规律所反映的自然意志,人的自然意志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只要你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自然,人的自然就要加心报复,并且表现为一种隐性而长期的过程。譬如,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儿童彻底地对这门学科感到厌烦了,而且永远地成为差生了。这是儿童自然意志的宣示,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正像今天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威胁生存,我们对此始料不及一样。

抛秧的启示——尊重人的内部自然

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插秧插得太密了,油多煮坏菜了。

作为人的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否则 我们的工作,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从这一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

成人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的不同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

从整体上讲,一般成人接受完了基础教育,他们通常是运用既有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因而,他们的认识的基本走向是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儿童必须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他所认同的规范。(自然的,同时又是最好的。)这样的学习,具体而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他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成人认识的理智律与儿童认识的情感律:

成人具有较多的历炼,心理品质更为稳定,处在复杂的情形下,亦不为所动,即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小。儿童与此不同,他们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的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较为基础的“爱”来说,儿童会因产生对学习的“生产性的爱”。人们在一生之中,会有友情之爱、爱情之爱、亲情之爱。在其中,我们可以抽象出爱特性:深切的爱总是具有生产性的,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遵从生产性的爱的规律。(如父母对儿女爱得刻骨铭心,来源于生产和养育;作家把他的作品视同自己的孩子,其原因也在于此;)儿童也是这样,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智慧传给他们,然而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

儿童产生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至情至性而至行。

师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教学的不同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

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一般来说,截流式培养的人是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例:西方故事:精神病医生出题:克拉克船长环球航行三次,死于其中一次,问是哪一次?我对厉史不熟悉,你还是另出一题吧。离开书本不能思维。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只有把握了事物本源的人才能彻底理解事物,才能有最大的幅度去开拓深奥。当然,作为间接知识的教学,我们在许多时候,不能回到事物的本源去,但我们却要有能提示本源就要提示本源的指导思想。

师本教育的连动式机制与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

师本教育:是像皮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连动式)。生本教育: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激发式)。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

师本连动法的特征:

一、认为教师和学生活动可以是同步的一致性。

二、认为学生的学是可以分解为线性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有机性。

三、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知识,也就必须用间接方式来认识,因此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聆听间接知识。

(须知凑十也罢,不是凑十也罢,对于未来的计算来说都会变成历史陈迹,一个计算器,就掩尽了当日的风光,然而这样的思考过程却还在,它所形成的学生的进取、探究的精神,会成为他们永远的财富。)

这时候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的新的教学角色和新的知识地位。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价值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2、学生观

儿童的起点非零,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不可限量.。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有困难找学生——设计游戏)

3、教学观:教皈依学(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有害功。(例喝水和教喝水一人没有生命的需求,也无生命的本能。)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3×5=15、3×5=?、3×5=14)

4、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基础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必备,毫不含糊的让学生掌握)(小立)

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高,而且知识的约定性或规定性不如工具知识更新强烈。(必要,通过活动寻找)

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如如何写景,如何写文章等。(不成熟的或未定型的 感悟)

第四种是在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产生的应考的技术性知识。基础教育的教育阶段一结束,它也就消失了。

5、,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辩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辩认”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能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一般来说,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

人在冥相的时候,是思绪最迅疾的时候。年轻人之所以感到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内部快——头脑运转得快,而老年人感到时间过得快,就是因为思维较慢。

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讨论是最佳学习方式之一。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感悟 :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是人才能做到。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把深刻的道理附着在浅显的事物上——这就是深入浅出。感悟的东西是难以

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

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想,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想才能享有。

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

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是强调学生资源,强调尽早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6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是生命的牧者。在生本教育下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还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他用一种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或制约学生,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三,生本教育研究的成效

影响广: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它不 但在中、小学可行,在中职学校同样可行。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 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兰州市教委主任王友伟在交流时说:生本教育,振救教育。)

成效大: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经验得以极大的扩展;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丰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分化;实现了教学的主观效应,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

开发的有生本教材:小学有语文、数学、外语。而且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许多可以推广的经验。

语文:

1、把握一个中心——大阅读,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

文实践活动。只有大阅读,才能使学生能旁征博引,此精据典。

2、打牢两大基本石——先学、小组。回家作准备,上课早交流。学生的任务就是做好三件事:阅读、思考、交流。识字教学:小意义识字——读文识字。大意义识字——生活中。全面提高——将听说交流融入生本课堂。阅读教学: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引读:教材,是阅读的引子,不是考试的依据。引说:说要有准备、有内容、有感受,表达。引写:有感就写。(如小日记。)

3、三重保险:有大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练笔。时时评研。4四阶段:一年级:识字教学,只要认就行,对课文不作分析。二年级,过度阶段,阅读教学以口头表达为主。三至五年级:大提升阶段。六年级成熟阶段,备教阶段(用生本上人教版教材)

5、五句话:一心一意奔认字,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年级只识字)不要深挖洞,要主积粮,(二年级阅读教学,不分析课文)回家作准备,上课早交流(先学后教)不做纤夫,要做牧子。(导)五年不开花,一开就开大红花。(成绩可喜)

数学:教材三部分:感受、认识、熟悉。课型:感受课(激活)认识课(新授)练习课(练习)知识调整(复习)评研课(备考)四步唱:人(30%——40%)组(50%——60%)班((70%——80%)师(90%以上)六步唱:回顾反思——出题互考)小组内互批互改。(例:备课、前置性小研究)

生本理念,缔造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理念;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初期,基本内容是数字运算和应用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藏区孩子对学习重视度不够,再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呆板,让课堂陷入了低迷不振的境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我们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核心,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初期,他们以形象认知为主,对耳提面命的抽象说教不感兴趣,我们要结合他们的这些认知规律采用形象、灵动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我们从下面几个角度說一说生本理念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形象

小学数学虽然抽象概念并不对,但是它注重逻辑思维,因此,对于认知初期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再以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肯定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结合藏区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设置形象认知的数学课堂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兴趣,还可以提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参与度和体验度,从而变抽象为形象,提升学习效率。

就拿“面积”一课为例。我发现许多孩子对周长概念认知很明确,但是对面积理解不到位,不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所以导致知道怎么算,却不知道怎么用。结合这种情况,我决定以形象的教学方式进行启发和引导:一方地有5行树,每行9株,那么这块地一共有多少树呢?提出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就开始数,别打断让他们数出结果,然后再启发认知:如果我们把树连起来就成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9,宽是5,那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和你数的是不是一样呢?

这样一引导,孩子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面积的概念和实际意义,在以后遇到实际应用问题时就知道怎么用了。这样就完成了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可以借鉴。

二、对比

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就得深入知识的细节,小学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并不多,但不代表知识细节少。小学生毕竟处于认知初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尚待完善,因此,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迈步过去”。例如,有一个常见的脑筋急转弯:一斤铁重还是一斤棉花重。很多学生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铁重啊。这就是没弄清对比的是什么概念,没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学生容易出问题的细节,然后整理成容易对比理解的典型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归纳、整理,最终完成深刻理解与认知。

譬如,到了小学高年级,很多学生学了比例知识以后,在做应用题时往往分不清具体分数值和比例,这就容易造成理解错误。为此我就这样整合经典例题,启发学生进行对比理解。例题:

(1)一条大渠长20千米,维护了■还有多少千米?

(2)一条大渠长20千米,维护了■公里还有多少千米?

这样一对比,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看似一样的习题实际有一个区别:第二题比第一题的■多了个单位。这时我们要趁热打铁进行引导:分数后面带单位的是具体的数值,不带单位的就是比例关系。这下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不会再混淆啦。数学中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们都可以这样总结,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学习和认知,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三、实践

小学生比较感性,许多数学知识点记住了,但是涉及生活实际情境可能就不知道怎么用了,这就是能力问题。从知识到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所以数学课,不光要注意理论输入,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这样才能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进行认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进而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给出不同长度的小棍,让孩子们摆一摆。尝试几种在确定两个边长的情况下,第三边长度能不能大于两边之和,学生经过实践不但激发了兴趣,更提高了认知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动手实践和数学思维能力。学习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同底等高情况下将圆锥体里面的沙土导入圆柱体,让学生观察能导多少,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圆锥体的体积怎么计算了……通过具体的实践,我们能抓住学生的认知情趣,更容易引导他们找到规律,深入探究数学原理,达成教学目标。

此文是我结合我区小学生认知特点及生本理念总结的三个角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提效经验。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探究[J].江西教育,2015(18).

[2]席娟.高效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4(6).

生本理念 篇4

1. 以情趣性策略为指向。

“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无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情趣性教学是一项极其适用的永恒性原则。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一方面认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自有性资源,一方面努力开发利用各类生成性因素,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元的具有情趣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赢得不可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如教学“氨基酸如何形成多肽的过程”时,可把游戏形式融入其中:首先让学生根据人体结构联系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用左手和右手表示—NH2和—COOH,两腿表示氢原子,躯干表示碳原子,头表示R基,头不同就表示氨基酸类型的不同;接着让学生左手拉右手代表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然后对于手拉手的游戏进行合作化研究,共同探究“氨基酸、肽链和肽键数量关系”和“氨基和羧基的数量判断”,从而较好地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再后,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进行探究和总结。显得既有趣又水到渠成。

2. 以生活性策略为指向。

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对于日常生活现象还是社会性重大问题来说,生物学与它们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大到全球性的艾滋病科学难题,小到宠物狗随地大小便等现象,无一例外地都属于生物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范畴。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本着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施教原则,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相互通融起来,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学习意识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家庭生活中的常用食谱,引导学生讨论“食物含有的营养物质是否相同,其中最有益的是哪一种?”再如,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内容时,笔者特地把自己种植的一盆盆栽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其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并让他们努力地尝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探讨、获取结论。如此而为,在生活气息中培养学生观察、析解和应用能力。

3. 以自主化策略为指向。

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而要切实追求自主化能力培养目标,我们除了坚持课堂教学主要阵地平台外,还要本着“内外互通、相辅相成”的指导思想,有效整合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中赢得事半功倍和渐进渐强的实质性效果。如教学“细胞的癌变”内容时,教师可围绕“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点”、“癌症的防治”、“癌症与心理健康”等五个课题,分别让五个学生多人小组开展合作性探究活动。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则给予相应的引导、启发和点拨。再如,在“果酒和果醋制作”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选择并完成葡萄酒和草莓醋的简单制作过程。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和引领学生就家乡生态状况开展社会调研活实践动,让他们重视和关注对家乡的生态发展状况,努力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能够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等。

4. 以科技化策略为指向。

自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以来,以其信息密度高、交互强度高和反馈效率高等独特的优势功效,为各类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其他传统教具无法相比的教学作用,日益博得众多师生的认可和推崇。如今,多媒体参与教学的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潮流和不能阻止的发展之势。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等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实施整体,既可从中攫取“1+1>2”的综合性实质效果,又能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现代化科技素养。如教学“光与光合作用”内容时,笔者通过下载的相关软件,在课堂导入环节把光合作用的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扉,有效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再如,教学“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或“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内容过程中,可以动画模拟方式把演示过程或周期性变化过程直观演示出来,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有效性掌握。

5. 以人文性策略为指向。

2002年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说法,用火碱与硫酸严重残害北京动物园的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一事情凸显了现代学生并非科学知识匮乏,而是人文精神严重滑坡。再说,建设高校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轻松愉悦的良好心态,而积极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助于形成和推动一种高效学习课堂。换言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培育学生生物素养的根本需要。如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森林、草原、苔原和海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图景,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再如,向学生展示在人所共处的“地球村”里长期出现废污排放、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掠夺自然等破坏生态坏境和生物圈结构平衡等严重不良行为引发的各类自然灾害,以有效激发他们爱护生命环境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这是学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新方式新理念:生本教育 篇5

新方式新理念:生本教育

作者: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思想也在不同的更新,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是一种很成功的教育。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

刍议孔子与“生本教学”理念 篇6

笔者和学校几位骨干教师曾经参加“广东省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的学习,听了广州华阳小学教师的几节生本教育示范课。学生在生本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让我们大为赞誉。一节节探究性、趣味性的课堂展现了他们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积极高效的生本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顿悟的喜悦。这次学习让我们心动不已,跃跃欲试。回到学校,笔者选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进行尝试。《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树立志向的故事。我在课前备课、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也有先进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

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他对弟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弟子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孔子游春》一文读后,让人深深感受到:孔子激发弟子内在动力的教学功底深厚。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说各自的志向时,也是仔细地倾听、积极地回应,“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等。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学习的关键是教为领、学为主,让学生各自舒展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张扬和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平等学习的深入。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这次泗水游春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教导弟子们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一切可谓水到渠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孔子并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与生本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

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所选择的教学载体是大自然这一美妙神奇的绿色生态文本——“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孔子的教学方式也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没有灌输,没有压制。这不正和生本教学的风格异曲同工吗?

践行生本理念, 打造生态课堂 篇7

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只是一味地借着“给予”的名义“塞”给学生一些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而是要切实贯彻生本理念, 给他们营造一种自由、主动、健康的发展空间故打造生态课堂很有必要。

一、开放, 让学生自由驰骋

生本教育必须扎根于肥沃的、有生命力的土壤, 而生态课堂就是这样一块丰厚的土壤。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率为中心的同帮互助、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开放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 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教学时,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大胆革新教材, 抓住课堂效率单位时间,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 使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如在教学《运动的相对性》时, 我设计了古诗接龙比赛。 (教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 (1)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并让学生从每句诗词中找出涉及到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说出所选的参照物。同时增加“看电影, 学物理”的环节, 从《憨豆先生的假期》中截取片段, 当学生沉浸在憨豆诙谐、精彩的表演中时, 请学生说出片段中憨豆的运动或静止情况和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指出片段中其他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这样处理教材可增加所学内容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创新的学习方式学习, 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

2. 开放思维。

帕斯卡尔说:“人是大自然里最弱的一根芦苇, 但是它是根会思考的芦苇”。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利于探究的学习内容,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挑战,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开放评价。

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 将过程评价、诊断评价、结果评价贯穿在日常学习中, 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在自评、互评、师评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 增加学生物理学习的成就感, 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学习。

二、尊重, 让学生自主学习

生态课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对待的课堂,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面向个体差异;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天是否快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其核心成分就是要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地开发每位学生的各种潜能, 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生态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空, 让学生有独立沉思的时间,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构建。此外, 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探究, 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探究和获取的过程。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 开启学生智慧的生态过程。如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后, 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

问题一:如图所示, 用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 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匀速拉至位置B, 阻力G的力臂怎样变化?动力臂怎样变化?动力F怎样变化?

问题二:当F始终沿水平方向作用于A点, 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匀速拉至位置B, 阻力G的力臂怎样变化?动力臂怎样变化?动力F怎样变化?

问题三:用始终沿竖直方向力F, 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升到B位置的过程中, 阻力G的力臂怎样变化?动力臂怎样变化?动力F怎样变化?

通过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串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根据教学要求及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较简单的问题由基础差的学生回答, 使学困生得到锻炼, 树立学习的信心;较难的问题三组织合作学习 (开展讨论和交流) , 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有利于主动建构的方向发展。在合作学习中让会的同学教会有困难的同学, 再让被教的同学讲解, 这样可以吸引所有学生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位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用心倾听, 进而都能得到发展, 打造生态课堂。

三、守望, 让学生充满智慧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老师要做一个忠实的守望者, 智慧地把握“意外”, 创造不曾预约的精彩。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他们是作为“人”而存在, 并尊重他们的课堂权益, 才可能实现和学生同步健康发展。课堂是师生彼此沟通、相互交往的生活场所, 是师生合作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 是师生和谐发展、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 这时候, 教师不要急于否定或肯定, 那样将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允许他们在寻找答案时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的内容时, 教师将对电流表的观察及使用方法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在观察电流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电流表有负的刻度, 对此教师不应多加解释, 而让学生继续学习使用方法, 学生提出在连接时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 从“负接线柱”流出时, 教师提问:若“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问题?若学生找不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也不要急于解释, 待学了电流表使用方法后组织学生测小灯泡的电流实验, 在实验中有学生将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他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反向偏转,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 瞬时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有义务给他们自我发现的时间, 不要随意打断, 也不要急于肯定和否定。同时, 教师应用赞赏的目光和言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学习中。

生本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 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 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 合理解决和利用, 只有这样, 课堂才是活的, 教学才是美的, 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让我们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让智慧闪耀光芒。

生本理念下的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激扬生命、发展学生的课堂,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资源, 呈现给学生“慢慢品的时候, 微微醉的享受。”学生获取的是关爱、成长、领悟、点化和升华, 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 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成功的人性光芒。学生的学是快乐的, 教师的教是享受的,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随着教师角色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认真践行生本理念, 打造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

初中数学生本理念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本理念,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本理念指导教学,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自主思考, 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有效提高数学能力。

一、以生为本, 充分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制订教学策略

1. 以生为本, 掌握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现有学生的基本能力, 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通过测试, 应用能力的测验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测验, 把握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 教师要能够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 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

2. 以学定教, 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 不论是新授课, 还是复习课的教学模式都可以采用以学定教、以案导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及教学方法, 并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确定教学策略。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确定最优的教学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堂数学课中都能够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导学案引入, 让学生积极地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1. 导学案的设置,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思考中来

数学导学案的设置, 要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要让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能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导学案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大纲, 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根据现有的知识基础完成课前的预习、课中的授课思考、课后的教学延伸。

2. 教师要分层次地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要分层次地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再根据现有的知识层次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使学生能够自主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如, 在初中数学《整式的加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整式加减法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使学生更容易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 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以使讲授的时间大大缩短,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 积极探究的时间不断增大,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四、小组合作,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等方式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并且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形成更好的数学能力。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本理念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虞建中.用目标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24) .

践行生本理念 构建高效课堂 篇9

一、强化理论培训,转变教师理念

为了打破教师的固有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培训: 第一,开展生本理论学习培训。学校印发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和《教育激扬生命》读本,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活动。同时,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时间,观看生本教育课堂实录,开展研讨活动。学校领导做生本教育报告,引导教师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论。通过读书、观摩、学习、交流,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传统课堂的弊端更加清晰。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生本教育学习。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赴余庆县太平小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广东教育研究所、广州市花都区育才学校等地考察学习“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学习后写反思, 组织讨论,并将所学切实用于课堂教学。老师经过培训,更加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等方面得到了落实,教师教学观念明显改变。

二、学校高度重视,树立“生本”课堂典范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生本教育”实验小组,并出台了“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工作方案。学校要求教师大胆实践“生本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生本教育”的学习为载体, 深入探索生本教育课堂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在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上,给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经过教学实践,“生本”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

三、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不仅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还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生本教学模式:

一是认真组织前置学习。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教师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它近似于预习,但又超越了预习。生本课的前置学习包括三个重要方面,即出示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该怎么学; 初读感知,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 合作学习,在教师出示目标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二是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生本课堂教学流程一般分为“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师生共评———归纳总结”五个步骤。导入新课就是要求教师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学习目标中提到的重难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 小组展示就是在各探究小组完成阶段性探究成果后,推荐一个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作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征求别人的意见; 师生共评就是建立与“生本课堂”相应的“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才能,努力营造出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为了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评价完之后,都要进行口头表扬、掌声鼓励和计分鼓励; 归纳总结就是根据各探究小组学习情况,老师吸收各个小组的长处,对该内容作一个归纳性的总结。

三是及时跟进学情反馈。维纳曾说过: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我们的学情反馈环节就是在学完一节课,通过分层作业; 学完一个章节或单元之后,结合评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摸底,随时调整教学思路,清理教学欠帐,提高教学效率。经过研究小组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学校总结建立了“课前小研究———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应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这样老师们就有了可供参考的操作模式,很快就顺利的进入了实验状态。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边实验边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四、加强教学研究,切实解决“生本”疑难

在“生本教育”课堂实验推进过程中,教师们遇到了一系列的疑惑、问题,学校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如: 前置性学习内容的设计、有效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等。

首先,对前置性作业的设置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开放。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实现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那么容易,刚开始,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有组织无纪律,问题设置小、繁、 细,缺乏探究价值,分工失衡,课堂时间难以掌控,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我们通过组织学习小组的创建专题研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专题研讨,对出现的问题细致研究。老师们共享了很多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老师要对小组进行培训,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 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 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 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走向生本化是必然趋势,让我们坚持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不完善中蓬勃生长”,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本教育”而更精彩、更高效!

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何充分利用生本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本校实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

生本理念下的“慧教学·5S课堂” 篇10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就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多项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网络技术在中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图记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尝试英语课堂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画图、识图、用图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学科教学中影响学生学力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的研究”,努力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学力水平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构建科学、系统培养初中生学力的模式。通过研究,我校归纳出“慧教学课堂”立体化的基本特征,简称“四动三三制”,所谓“四动”,主要是教师的情动,学生的主动(学生情动、心动、行动),生生的联动,师生的互动。所谓“三三”(即三个三),第一个“三”代表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与程序,即为课堂教学“三部曲”:(1)创设意境,明确目标,激活学生思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2)指导分析,释疑点拨,优化学生思维(针对难点,教师“精讲”);(3)知识运用,发散学生思维,师生互动,反馈评价,升华思维(当堂反馈)。第二个“三”代表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为“三主一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第三个“三”寓示课堂教学的外显形态为“三空一时”,即每节课要留有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空间与教师的辅导空间,留足学生的自学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对“慧教学课堂”做出更细、更具体、更务实的研究,需要我们从“智慧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拓展课题研究的新领域,为此我们正着力构建“慧教学·5S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以生为本,构建“慧教学·5S 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以生 为 本 ,慧 教学 。

“慧教学·5S课堂”的目的在于激活需要成长、应当成长的人,它以生为本,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潜能开发理论,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前提,以调动学生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为宗旨,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从教师的“慧教”和学生的“慧学”两条主线出发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给课堂三个定位:(1)基点:让每节课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2)落点:努力解决好学生的每一个问题;(3)关键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慧教学就是教与学两位一体,师生、生生多维度合作,在教师的情动、学生的主动、生生的联动、师生的互动中情智交融,智慧共享,以期达到“心随课动,课随心动,动感课堂,慧教慧学”的境界。在“慧教学”中,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实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用教导学,教学发挥科学功能,让教学从“重教轻学”向“教学相长”转轨;用学激智,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从“若即若离”转向“亲密无间”。以学定教,让“慧教学”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发展的前景。

2.以生 为 本 ,构建 5S 课 堂 。

“5S”代表的是课堂的五个最基本的元素,即自主学习 (Studying Independently)、合作探究(Squad Cooperation & Inquiry)、展示反馈(Show &Feedback)、归纳质疑(Summary & doubt)、巩固拓展(Strengthen & expand)。

(1)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根本是“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具体要求为:激情导入,把提问的权利艺术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主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2)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的环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解决了提出的问题,或者还在思考,同时他们可能也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组长带领组员解决组内的问题,讨论要轻声;组间交流,即每个小组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协助解决。

(3)展示反馈。这一教学环节与上一环节紧密相承,“合作探究”环节是学习这节课的知识,而这一环节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设计典型问题,让学生当堂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质疑。这个教学环节要求教师主要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反过来去质疑学生,让学生在被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与思考。这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他们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5)巩固拓展。通过上个环节的教学,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地制宜地布置一些练习与思考,让学生在练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使本节课知识系统化。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地进行拓展,发散学生思维,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这五个元素的排列组合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课改思想,其核心是转变教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合作精神,从而使教与学真正做到“播撒智慧、体验智慧、收获智慧、分享智慧”。

二、团队合作,构建“慧教学·5S 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师 团队 合作 ,是 构建 “慧 教学·5S 课 堂 ”的前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非常成功。下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的确,一堂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凝聚了一个教师一辈子的心血。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深入钻研学科教学内容,备出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案或课件,需要一备、二备、反复备、反复改。基于此,构建“慧教学·5S课堂”强调教师团队合作,其重要体现形式就是集备,我校实施的“1+1+X”集备模式就是变个体为团队、变单干为合作、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的有效做法,做到经验和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低能低效、高耗低效的教学顽症,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研讨与反思中得到不断提高。

“1+1+X”集备模式分为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1”为“带动式”个性上课。备课组在集备前先确定一位教师为主备人,由主备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上研究课,并将其设计的教案供组内教师比较反思。第二个“1”为“互动式”合作评课。同组教师在听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实践进行反思,各抒己见,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X”为“改进式”探究备课。在听课和评议反思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最后形成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案。

“1+1+X”集备模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研究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带有浓浓的、含金量很高的教研气氛;二是设置了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这既有利于开课教师本身的提高,也有利于组内其他教师的成长。

“1+1+X”集备模式促使教师的集备从单一的备教案走向多元的上课、评课、反思;从封闭的办公室集备走向开放的教室———办公室———学校集备;从只关注眼前的教学效果的集备走向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集备。这种集备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备课组通过组织教师上课、评课、反思,整合不可多得的、最为丰富的一线实践资源。通过反思、二次整合后的教案,又成为教师们赖以振翅高飞的“空气”。“1+1+X”集备模式要求教师在勤奋工作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起码素质。当然,保持和培养这种兴趣和热情需要动力、空间和氛围。同时,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前提要素便是学习与研究的群体和组织。对此,备课组成了应需而设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出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还是考虑个人发展的自我设计,备课组功能的准确定位和充分发挥都是必要的依凭。反之,无论是学科还是整个学校,都难以走出色调灰暗、局面僵化和效益不高的困境。

2.学生 团 队 合作 ,是 构建 “慧 教学·5S 课 堂 ”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提出了一个技巧和理论相结合的沟通模型———乔哈里模型,它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这个窗子有四个区域:公开区(TheOpen Area):展示的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比如名字、住址等。隐藏区(The HiddenFacade):展示的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比如愿望、隐私等。盲区(The Blind Spot):展示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信息,比如留给别人的印象等。封闭区(The Closed Area):展示的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神秘的信息,比如潜在的能量。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目前具有的知识层面只有公开区和隐藏区,公开区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你知我知”的领域,而隐藏区是学生“我知你不知”的领域,盲区是学生“你知我不知”的“他知领域”,未知区则是学生“我不知你不知”的全新领域。乔哈里模型清晰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班级课桌拼排形成小组,组员在教师的安排下形成一个学习联合体,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使他知变成我知,我知变成他知,扩大公开区,缩小盲点,共同探讨未知领域。因此,“慧教学·5S课堂”中,倡导通过团队(即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共享学习收获,发现认知盲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确立新的学习起点,帮助学生开展新知的探索,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上一篇:班级文明建设下一篇:高速检测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