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2024-06-17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精选三篇)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篇1

一、现代显微技术概述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成长,无论从市场规模看,还是从参与广泛性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代显微技术是将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与显微技术相结合,以图像分析为基础,图像处理为手段,综合性较强的分析处理技术。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有效融合是现代显微技术的一大特色,加上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引入,将简单的显微观察变成了具有特性分析和数据对比能力的新显微分析技术,现代显微技术已在纸质文物鉴定和修复工作中崭露头角,必将引领纸质文物鉴定和修复工作走向新高度。

现代显微技术应用到文物鉴定和修复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文物鉴定精度和修复质量,由于纸质文物原料成分和工艺特点差异性比较小,鉴定工作比较复杂,因此,在应对特殊生产工艺鉴定中鉴定效果比较难把控,需要借助现代显微技术细化文物鉴定步骤,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更细致的分析报告,还可以为造纸技术的成长史提供实验依据。进口设备的应用,给无损、微损检测技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各种小型、微型显微设备出现在国内各大文物鉴定台上,让纸质文件鉴定充满科学性。杨海艳等利用XWY-VI纤维测量仪分析了古代手工造纸过程中的剪切、舂捣等工艺形成的纤维形态。郭金龙等在研究新疆博物馆的纸质文物时,利用纤维测量仪、偏光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分析了几个纸样的纤维成分、填涂物等。为此,本文选取了国家图书馆藏几件善本和专藏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显微技术进行了数种无损或微损的分析研究。

二、显微技术在纸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中国的纸质文物具有种类多、存量大、年代久、价值高和影响因素复杂等特点,这也是纸质文物鉴定和修复难的原因所在。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纸质文物鉴定的需要。显微技术的数据化、微观化和系统化给无损和微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选取了国家图书馆藏几件善本和专藏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显微技术进行了数种无损或微损的分析研究。

(一)样本选取

本文利用现代显微技术进行了数种无损或微损的分析研究,选取的国家图书馆藏几件善本和专藏文献样本,几件样本残片均为修复过程中自行脱落。如图1~3所示,样本信息说明如表1所示。

(二)仪器设备

本试验选用了新型的XWY-VIII造纸纤维分析仪,该仪器针对于纸张纤维分析的特点,内附系列图像处理软件,包括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配比、纤维帚化率等的自动或半自动测量系统。其他仪器有:Hi Rox KH-7700型视频显微镜,Sartorius ME614-S型分析天平,瑞士Elrepho分光白度仪,压力纸张测厚仪,哈纳9025表面PH计等。

三、研究方法

纸质文物的研究方法包括外观分析、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纸的成分、表面结构和纤维显微测量等。

(一)外观测量

外观性质包括颜色、白度、匀度、杂质情况、触摸手感等。

(二)物理化学性质检测

本工作所涉及的物理化学性质有纸样面积、厚度、定量、紧度、表面p H值及抗水性等。

计算方法有:

面积。方格式计量。

厚度。根据国标GB/T451.3-2002,用厚度仪测量纸样厚度。

定量。根据国标GB/T451.2-2002,以质量与面积比值计算定量。

紧度。即表观密度,以定量与厚度的比值计算,单位为g/cm3。

表面p H值。根据国标GB/T 13528-1992,测量纸样的表面p H值。

防水性,是指纸张抗水润的能力,本文中的鉴定试验,使用的是定型测试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就是将水珠滴到纸面上,观察水珠流向和深入纸张内部情况,通过事先定义好各种扩散等级参数,以强、缓和弱为指示,判断纸张的防水等级。

(三)纸张纤维性质观察

包括纸表面结构特征、纸纤维特性及其测量。具体辨别方法如下:

涂布。涂布就是将涂料涂抹在纸张表层的过程,涂料成分可以是矿物质或黏胶。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纸表面和浅层有颗粒状或黏胶状物质,这就是涂层,由于涂料成分不同,涂层状态也不一样。

加填。加填就是翻抄颜料和纸浆的混合物,所填颜料多为矿物质,其作用是降低产品成本或改善纸张平滑度和吸收性能。

施胶。通过使用胶料对纸张进行加工,即为施胶。施胶又分为表面施胶和内部施胶,使胶料作用于纸张表面的加工叫做表面施胶;使胶料作用于内部纸浆的加工叫做内部施胶。那么,实际操作中如何鉴定二者呢?在显微镜中有一层薄膜附于纸张表面的就是表面施胶。而表面没有一层薄膜,且表层下有胶料粘结显微痕迹的即为内部施胶。如果纸样以单纤维形式出现,施胶鉴定需要仔细观察胶料膜片。书画古纸大多采用施胶方法,以提高纸张的润墨性和防水性。

砑光(或捶纸)。砑光就是指对湿润纸页进行磨压处理,增强纸质的致密性。通过显微镜观察纤维间的孔隙会缩小,甚至无孔隙,纸张紧密度比较高。

四、结果与讨论

应用上述方法研究表1所列的四件样品,得出分析结果如表2物理化学性质和表3显微特性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4种样品纸张试样面积、试样厚度、试样重量、定量、紧度和表面p H值参数对比值。表3表示材质、纤维长度和宽度的显微特性值。注意:由于纸质文物无法测量原料纤维数据,因此通过现代原料替代实验纤维检测,结果可取相应量的半值进行数据参考,最后得到切断和老货断裂的半定量信息。

通过表2可以清晰看到各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信息,如通过纸样的p H值高低可以判定纸样的酸碱程度,得到纤维特点、制作工艺和纸质形态等信息。从表面显微图像可以观察到纸纤维的覆盖情况、涂胶情况、显微破损、显微磨压和显微着色情况等。由此可见,现代纤维技术可以应用到纸质文物的鉴定和修复中。

经过文物鉴定采样分析,得到实验鉴定结果,可以看出,显微技术的使用增强了纸质文物鉴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方位鉴定分析综合过程,让文物鉴定工作变得复杂而又生动。现代技术引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障无损或微损鉴定,而鉴定实践过程又反推了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技术已是文物鉴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会有更专业、更实用和更精确的显微技术产品出现,以适应文物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让文物鉴定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传承任务有序前行吧。

现代显微技术对纸质文物的分析已不仅仅包括成分和工艺,还包括对纸质文物的受损程度、纤维覆盖情况、涂胶范围和磨压类别等方面的鉴别。分析结果是纸质文物的甄别和断代的重要依据,在完善和修复纸质文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实例分析入手,采用高效的实验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纸质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显微分析,得到各分析样品的显微参数值,使纸质文物鉴定更直观,更精准。

摘要:纸质文物不仅体现了时代的文学内涵,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艺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纸质文物的特殊性给文物鉴定和修复增加了难度,如何将最完整和最真实的纸质文物流传下去是文物鉴定者研究的重点。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纸质文物的观察和分析,使用各种维度图像分析手段,得到体现纤维特点的参数,对纸质文物鉴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显微技术,纸质文物,鉴定修复

参考文献

[1]姜维.浅析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2(3):130-131.

[2]郭金龙,孙延忠,杨淼,等.新疆博物馆新获纸质文书结构与成分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3):41-46.

浅谈铜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篇2

关键词:铜质文物;修复;保护

铜质文物在各类文博机构保存,但是受到保存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灰尘、紫外线、有害气体、霉菌等对文物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铜质文物受损问题严重,必须加强对其的修复,做好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基于此,加强对铜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铜质文物的修复

(一)对铜质文物表面的修复

第一,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除锈法、超声波洁牙机除锈法、去离子水法以及激光除锈法。每一种方式各不相同,适用的情况也不一樣,还需要根据铜质文物表面锈蚀的程度、具体位置等进行合理选择。其中机械除锈法依靠手工机械,操作十分简单,但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激光除锈法主要运用在小面积除锈领域;去离子水法能够在不破坏文物表面绿绣的基础上,将锈蚀原去除。

第二,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倍半碳酸钠法、氧化银封存法、苯丙三氮唑法等,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将铜质文物表面的锈蚀发生反应,然后将有害的锈蚀去除干净。

第三,电化还原法。以锌粉或铝粉为还原材料,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电解质,先将还原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混调成糊状,敷在青铜器锈蚀的部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用蒸馏水反复擦洗干净即可。此法适用于青铜器表面局部有害绣的处理,特别是有复杂纹饰及精美铭文的部位,除锈彻底又不伤铜胎。

(二)矫形

铜质文物的矫形是修复工作中关键的环节,是后期做旧、焊接以及粘连工艺的基础。在铜质文物矫形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工具,采用最佳的矫形方法。现阶段,我国对铜质文物矫形的方法共有五种:第一,捶打法,对于同胎延展性较好,且具有高强度的韧性的铜质文物;第二,模压法,利用液压机、台钳等对其进行加压整形;第三,工具整形法,使用不同种类的工具,采用扭、扳、定压、撬等方式对文物进行整形;第四,加热整形法。采用烘干箱,将温度控制在200~250度范围内,对文物进行加热并整形;第五,锯解法,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弹性差、延展性弱,且发生严重变形的铜质文物。

(三)补配修复

在经过上述的过程后,还需要采用粘合、焊接等技术,将破损的碎块进行拼接,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同时通过做旧手段,保持文物原有的历史风貌。这是青铜文物修复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工作程序,大致上分为焊料及焊锡的选择、锉焊口、焊接、粘连、补配和做旧等几个步骤。可以说铜质文物修复的各个步骤与环节都十分关键,对保证文物的历史传承性、价值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铜质文物的保护建议

近百年来,中外文物保护专家,加强了对铜质文物保护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做了大量的试验性工作,逐渐摸索出一套关于铜质文物保护的方法体系。根据笔者多年相关工作的经验,现提出几点关于铜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铜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

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低湿度控制对青铜器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抑制锈蚀部位的发展。同时,通过对有害锈蚀部位的测定,在干燥恒温条件下,不同湿度环境中,腐蚀残片在湿度低于35%的环境下较为稳定,锈蚀部位发展性也不够大。因此,一般来说,在铜质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中,需要保证其湿度低于35%,如果没有条件对大环境进行控制,可以采用小环境封闭保存。

(二)加强对铜质文物腐蚀原理的研究

随着我国铜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铜器腐蚀层进行有效的检测分析,对腐蚀机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包括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作工艺的铜器,其腐蚀机理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其差异具体体现在哪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铜器的腐蚀进行更加全面的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方案。

(三)加强对铜质文物的抢救工作

现阶段,在发现的众多铜质文物中,存在大量已经损坏的铜质文物,加强对这些文物的技术处理和抢救十分必要。但是,在具体的抢救过程中,配方以及工艺的选择,必须事先进行有关的试验,确保文物的安全性后,再在具体的文物上实施。严禁采用对铜器具有损害的配方和方法。当今社会中,绿色环保、经济等都是常见的词汇,对于铜质文物的保护也应该体现绿色思想,为其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保护。尤其是采用化学方式进行保护中,应该保证化学原料的绿色化、配方的绿色化等。在绿色化保护原则下,研究出更多保护铜质文物的方式与技术。

(四)建立健全的铜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铜质文物受到人为的损害,在文物出土后就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在铜质文物进行修复工艺处理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制定有效的铜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等,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对铜质文物的保护质量,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等,避免铜质文物遭到更加严重的伤害。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用智慧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瑰宝,现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文物。铜质文物是我国文物系统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腐蚀、容易破坏等特点,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修复和保护。关于铜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包括了除锈、矫形以及修补等过程,同时必须从发现文物以及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保护,为我国铜质文物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叶奇.用电铸法进行铜质文物的补配和修复[J].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学术年.2012,14(2):74-75.

[2]陈毅,马伟军.铜质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清洗除锈技术[J].清洗世界.2015,2392):65-66.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篇3

关键词:青铜器;保护;修复;中外比较

青铜文物伴随时间的推行受到腐蚀而需要对其进行修复,而这种技术自诞生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经过几代人的打磨不断完善,在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与改进,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近些年来,国外青铜文物保护措施被逐渐吸收与应用,而且还加入了许多现代材料,这在某种程度促使上述技术得以不断传承。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中外针对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差异性,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通过经验总结概述彼此的优缺点,进一步促进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工艺更为完善。

1 青铜文物清洗去锈对比

清洗去锈处理是青铜文物非常重要的一道工艺,目的在于去除表面污物,还有浮土与沉积物,与此同时,去除表面锈蚀物,这样做是为了维持青铜表面美观性。通常来说,清洗去锈方式相对比较固定,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机械去锈,其二是化学去锈。

在西方国家,较为原始机械清除涵盖两种形式:其一,借助凿子,其二,使用锤子,借助上述工具可以有效消除沉积物,对于影响美观的锈蚀也能起到极好的去除功效。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去锈的工具也在逐步优化,比如玻璃纤维刷子、绘画刷子,还有木质雕塑工具等,这些精细工具能够有效去除锈蚀物,在处理工作开始之前,应用酒精,或是蒸馏水,目的是为了湿润表面。后来更多的机械方法不断被提出。Weil采取玻璃喷砂技术,借以达到清洁青铜器目的;还有人提意应用较为软的腐蚀材料,比如碾碎的核桃壳。针对室外相对大型的青铜雕像,通常情况下采取高压水清洁措施,很多激光清除术也逐渐被使用,比如二氧化碳。此外,国外采取辉光放电措施,主要是将以下元素混合,包含氢气、甲烷、氮气、氩气等,通过效应形成辉光放电,借以覆盖青铜锈块。

我国针对青铜文物清洗去锈处理基本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而选择的工具主要有:锋钢刻刀、手术刀、各式小锤、钢针等等,具体操作工艺如下:剔除、敲震、水砂纸打磨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属于手工去锈方法。而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去锈方法得以有效改进,现如今应用的设备或是仪器主要有:激光除锈仪、等离子体除锈设备、悬挂式吊钻等等。例如:有学者采取红宝石脉冲激光,以达到去除污垢层及粉锈的功效,应用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此外,在以往的青铜文物除锈中还应用了化学方法,主要应用陈醋调乌梅软膏,将其置于锈层上,待锈逐步松软后,可以剔除锈层,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有效,但是时间过于漫长,可以采取如下化学除锈方法:醋酸施以清水浸泡、碳酸铵去锈法。

近些年来,很多国外化学去锈方法被引进与吸收,从现状分析,青铜文物化学去锈逐步优化,涉及的试剂有2A、3A溶液,选取材料主要有EDTA钠盐、罗歇尔式盐等等,去锈方法有浸泡法、涂抹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机械与化学有效融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清洗去锈功效。

2 青铜文物整形复原中外技术分析

整形修复技术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矫正形式,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而国外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逐步加快,青铜文物的整形修复技术也随之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较为完善的修复技术。而整形矫正的基本原理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借助施加外力,从而促使器物恢复原有形状,一般情况下,较为普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锤击法、模压法、加温法、顶撑法等。而对于青铜文物的整形修复,可以将以上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 青铜文物作色做旧处理对比

针对青铜文物修复而言,上色作伪锈是非常关键的工艺,这对于修复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对最后一道工序修复完成之后,还需针对已经修补好的位置进行完善,由里而外进行作上锈色,目的在于掩盖修饰,这样可以保障修补部分能够在整体上保持一致性,形成浑然一体感觉,不会让人看到破绽,这种修复工艺是我国特有的技术,相较于国外技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近些年来,国外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其做旧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在器物表面实施着色,然后将以下物质进行整合,分别是补配材料、矿物颜料,或是应用后者单独实施补色。在国外关于去伪锈报道相对较少,Weil选择以下元素进行混合,主要涵盖稀硝酸铜、硝酸铁、硫化,然后采取刷涂或是喷涂形式,继而对青铜文物实施做锈。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青铜文物相关工艺正在逐步完善,通常情况下,做旧技术选取的工具有以下几种:各类修具、调刀、油画笔、毛笔、牙刷、羊毛刷等,涉及的材料主要有:矿物颜料、酒精、漆片、三氯化铁、硝基稀料等,而对于漆片和酒精来说,它们属于黏接剂、溶剂。作锈方法具体如下:喷笔法涂抹法、弹拨法、拍拓法,如果有需要的话借助点泥作锈法,借以突出层次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青铜文物修复的目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对应的上色作锈技术也在逐步完善,针对以往补配之处有了新的研究,在其内外位置上施以上色伪锈工艺,这样可以增加陈列的视觉感,除却患者看到的部分,对于看不见的位置也进行了上色伪锈,具有鲜明的对比性,这对于日后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利的。

4 青铜文物缓蚀处理比较

我国在青铜文物缓蚀处理方面起步较晚,而国外学者则研究较早,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有学者将BTA应用值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之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主要选取3%BTA酒精溶液,将其浸渗青铜器之中,再借助Incralac封护,从反馈结果来看效果很好,除此之外,该学者还提出如果不存在真空汞的前提下,可以退而选择浸有BTA的纸板,包裹器物,使其处于BTA蒸汽氛围内。在此之后,其他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例如,有学者之处,提升BTA浓度,借以来提升侵蚀较为严重的青铜器。其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数据限制应用BTA实施青铜器清洗时,可以起到保护基体金属的作用,而且具有极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至此之后,很多国家对于上述保护方法逐步认可,并且认为这是最适用的措施。与此同时,BTA自身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酸性环境下,缓蚀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步弊端,学者通过研究能够借助碳酸钠实施预处理。我国学者积极引用上述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现如今BTA试剂在我国青铜文物缓蚀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5 结语

总体来说,青铜文物的保护及修复技术对其长久传承与发扬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针对青铜保护与修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进一步促进青铜文物能够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梁宏刚,王贺.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15(01).

[2]陈仲陶.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原则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03).

[3]陈淑英,张然,柳敏.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护剂抗腐蚀能力的比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04).

[4]陈淑英,张然,王辇,柳敏.关于青铜文物深层有害锈形成与转化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03).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一篇: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