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

2024-06-21

幼儿艺术教育(精选十篇)

幼儿艺术教育 篇1

幼儿由于年龄小, 受自身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不足的局限, 单纯从一首歌曲、一幅画里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比较肤浅的、单薄的;只有当儿童的具体体验与艺术作品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时, 他们才能深刻地领会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理解和感悟艺术之美, 从而自主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艺术。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与艺术活动意境相一致的环境, 让幼儿如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艺术的意境, 让幼儿受到情感的熏陶。

2. 利用家长资源, 帮助幼儿储备知识经验

在“春天的童话”主题活动中, 我组织了一个绘画活动:春天可以干什么?活动开始, 我引导孩子回忆有关春天的经验:你知道春天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春天很暖和, 春天有蝴蝶……这些答案都让我很满意, 我把事先画好的画展示给孩子们看之后, 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了。可这时我注意到一些孩子拿着笔却无从下手。我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鼓励孩子们:“试着画画看, 画错了也没关系, 你们刚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画呀。”可孩子们还是露出茫然的样子。我发现很少有孩子画刚才所表达的生动情节, 大多孩子都是照着范画画了一些事物。

通过反思活动过程, 我意识到, 关键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对“春天可以干什么”缺乏相应的知识铺垫。这时, 我们可以请孩子的家长带领孩子寻找春天, 带着孩子们出门踏青, 让孩子对春天有更好的了解, 切实地感受、体验“春天可以干什么”,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孩子学习表现春天主题画提供“支架”, 适时、适当地使教学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3. 取材于生活, 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大部分都源于生活。如线描创作活动“快乐的小鱼”, 我们在活动开始时, 以体育玩具彩带导入, 在挥舞的彩带中引导幼儿观察“弹簧线”, 在弹簧线的形态中联想到小鱼, 再在一圈一圈的弹簧线中进行大胆添画创作。

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也是幼儿进行创作的良好素材, 既可以变废为宝, 又可以使幼儿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老师要做生活中素材的发现者、搜集者、引导者, 不断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创造灵感。

4. 多形式评价, 提高幼儿参与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 还可以有幼儿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形式。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幼儿在创作完作品后, 教师可以通过问幼儿:“你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来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要肯定幼儿的作品, 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不但让幼儿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也容易让幼儿愿意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同伴的互评是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之后, 与他人的作品进行, 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作品, 引导幼儿从各方面进行评价, 不但提高幼儿对作品的认识, 更使幼儿萌发初步的审美能力。评价活动结束后, 可以让幼儿将作品带回家, 让家长进行评价。久而久之, 孩子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会更高。

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是在一个个教育活动中, 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教师要能踏实认真地组织好每一个艺术教育活动,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使艺术教育促进幼儿能力发展落到实处, 让幼儿园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摇篮。

摘要:在艺术活动中, 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自由地表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 获得许多经验。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是在一个个教育活动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老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使艺术教育促进幼儿能力发展落到实处, 让幼儿园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摇篮。

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指导,创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7/201210/xxgk_143254.html, 2012-10-09.

幼儿艺术教育 篇2

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的理念。遗憾的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尤其是现代幼儿素质教育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实践模式。我认为,幼儿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它以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素质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素质教育应该对幼儿进行人生起点教育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在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阶段中,幼儿教育也是个体的人生起点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必然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接轨,自觉地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素质教育是基础性、奠基性、启蒙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做好此项工作势在必行。

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幼儿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幼儿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些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而不仅是单纯的智力训练,或者是对琴棋书画等单方面的训练。以“四个学会”为代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着眼点都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的素质。“四个学会”的具体内容是:“学会认识”,幼儿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继续学习、不断发展的智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做事”,对幼儿来说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重点培养幼儿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对幼儿来说就是培养他们适应变化、学会变化的态度,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应该说,以“四个学会”为代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从基础抓起,着眼于幼儿未来的发展需要。

二、幼儿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本来没有“应试”任务,但现在受到社会上盲目攀比的风气和“天才教育论”的影响,也出现了单纯重视智力发展,或者只是突出发展某个方面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育应该指向幼儿良好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幼儿的各种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幼儿园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的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一些基本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此,幼儿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两全”,即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幼儿出生时就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除遗传因素的差异外,其他差异很小。因此,幼儿素质教育应该面向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其次,幼儿素质教育应该使幼儿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包括体能素质、社会性素质、心智素质、审美素质等,这些素质为幼儿今后接受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如社会性素质,包括形成初步的社会认识、与社会的情感、健康的自我意识与开朗活泼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其中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并不十分细化深刻。在实践中要力争做到: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兴趣;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加速智力开发;善于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

使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从单一素质的培养走向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幼儿素质教育应该使幼儿得到整合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地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整合性的发展,所以,幼儿素质教育在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使幼儿得到整合性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 篇3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在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地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

幼儿园教育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二、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與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拓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地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幼儿艺术教育 篇4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 一) 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 二) 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 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 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 一)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 二) 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 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 三) 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 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 一) 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 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 二) 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 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 三) 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幼儿艺术教育 篇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

陈鹤琴(1892——1982),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提出“活教育”理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

什么是“活教育”?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1】

“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课程应为目标服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教学。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体现了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学习观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2】“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陈鹤琴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明确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活的教学法。陈鹤琴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教学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3】陈鹤琴以上教学原则体现了科学性、灵活性、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民主性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与意义。

“活教育”的训育原则——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上可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他提出了13条训育原则: 从小到大;从人治到法治;从法治到心理;从对立到一体;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从自我到互助;从知到行;形式到精神;从分家到合一 ;从隔阂到联络;从消极到积极;从“空口说道”到“以身作则”。

“三大纲领”和“两大原则”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国情和幼儿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以长期的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西方的某些思想理论,因此具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

二、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启示

幼儿教育不仅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受到重视和关注。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生活化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态度、情绪都已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得不好,健全的人格就难以建立。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源于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客观地尊重了幼儿的特点,体现了学习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2.综合化教育

陈鹤琴先生的“整个教学法”也是针对分科教学的弊端提出的。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幼儿园里的课程像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我们应当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特点及认知成长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3.主体性教育

陈鹤琴要求教育者不仅要让儿童多做事,还要使他们多思考,因为光做不想,收获不大,故“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试验、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只是在一旁加以指导,解答孩子们的问题,以赞许的目光鼓励他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兴趣。

4.创造性教育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设置“富于弹性的课程”。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而国民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则是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因此,陈鹤琴提出:“现在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已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于诱导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4】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且科学严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认真地吸收营养。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中幼儿的挫折教育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挫折教育;幼儿

只有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放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样才能走出困境,孩子们才能正视未来的挑战,所以在我们的學习中挫折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如何让挫折教育成为幼儿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呢?

一、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抗挫力

我们挖掘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1.创建“欣赏、激励”的校园环境

在幼儿园里我们创设了一条“艺术活动回顾墙”,这条长廊上贴满了从幼儿园自办园以来所有的“小明星”以及各种艺术活动的回顾照片,每当幼儿受到挫折的时候,一看到这些就能引以为豪,让这些照片成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消除不好的情绪。

2.创设“熏陶、互动”的角色环境

孩子们每天主要生活学习的场所就是学校,因此在学校开展科学性的“挫折教育”专题活动是十分关键的。

如,我们以自编《小青蛇》这一角色游戏作为载体,让幼儿和教师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的情绪。我们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扮演小青蛇、小狐狸,其他幼儿扮演其他小动物,然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幼儿不断地再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尝试到遭到挫折后成功的那种喜悦,从而消除对困难的惧怕。

游戏性的活动情节既主动地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到游戏里,不仅具有趣味性,也非常富有挑战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克服挑战了困难。

二、家园共育,使幼儿在活动中越挫越勇

1.家长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

如平时孩子因为受到挫折不想学习的情况,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你跟妈妈说说看,是怎么一回事?妈妈相信你能自己战胜困难。”或者利用睡前故事的时间给孩子讲些励志的故事,正确地去引导孩子。这样的行为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另外,我们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家长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也要以平复的心情去解决,这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勇敢,增添了战胜困难的自信。

2.家庭与老师的配合

家长要与老师充分交流,避免造成家长发现孩子在学习技能时吃了苦,回到家后便加倍关爱,使得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完全抵消。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计划地实施园内的挫折教育,又要科学地指导家长,使家长保持和教师相同的赞扬态度,长时间维持幼儿在心理上的兴奋期,提高教育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会向家长宣传、分享一些关于挫折教育的知识,并且请家长介绍自己对孩子挫折教育的经验,做到家园共育。

三、开展各科整合活动,增强幼儿抗挫力

艺术教育的内容分别落实到各类途径和方式中,有效地促进幼儿战胜挫折的能力。

1.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一是“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即以某一艺术领域为重点的活动中(如美术)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意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二是“多科综合”,如,在“我爱大自然”单元中,有美术欣赏、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内容,让幼儿在多个活动中慢慢积累相关艺术知识、获得艺术技能技巧、提高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

2.教学措施多样化

注重从幼儿兴趣出发,从幼儿生活经验切入、从幼儿情感体验入手,为幼儿创设感受、体验、交流的氛围,调动其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交流的手段、方法,并允许幼儿运用绘画、肢体语言表演、歌唱等多种形式自由表达,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3.教育资源开放化

每年11月份的时候,我们幼儿园都会举行一次新苗大赛,让幼儿在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我,在比赛的过程中认识到挫折,在挫折中成长,为什么这么说呢?比赛肯定会有输赢,会有强弱之比,有些幼儿肯定会遭受到挫折,在事后我们给予一定的意见和正确的应对方法也是形势所趋,让孩子们从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端正遇到挫折的态度和改善自己的不良习性。相信我们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会越挫越勇。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挫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我们的孩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尽早认识挫折、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是适应高效社会的基础。因而挫折教育是针对现在孩子教育模式的一个科学教育方法,具备科学性、可行性、教育性,将成为教育界的一次新的革新,也将成为孩子们在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幼儿艺术教育 篇7

一、正确区分分享与伪分享的概念

分享是体现幼儿待人接事的一种重要行为。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幼儿普遍被灌输 “孔融让梨”的思想。在主观意义上,分享应是出于自愿的,客观上来说,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在调查研究中显示,能够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分享的幼儿往往有较好的人缘我,有较多同伴愿意同他亲近,其性格也更为容易相处,其本人也能在分享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伪分享”则是幼儿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对其他同伴进行分享。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父母、老师冠冕堂皇的道理。幼儿在进行这种分享时不是出于自愿的,他们从这种分享中体会不到分享的快乐,甚至会衍生出一种怨念,责怪他人剥夺了只属于自己的权利。 这种行为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

二、“伪分享”教育普遍存在于家庭教育中

( 一) 分享建立在利益交换上。许多幼儿在与他人分享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出于利益互换的基础上,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很多则是由于父母的错误引导。在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例子,例如,邻居孩子或者其他熟人的孩子与自己孩子玩的时候,会因为喜欢同个玩具而发生争执,这时候很多父母往往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 “某某的妈妈平常对你多好,有好吃的好玩的总会想到你,你应该也把这个玩具给某某玩。”于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的分享就产生了。这并不是真正出于主观意愿上的分享,而是父母强加于幼儿的利益分享,这种引导不利于幼儿成长, 容易使幼儿变得自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 二) 分享违背了本身的意愿。很多时候,幼儿会进行分享, 并不是出于自身意愿,而是父母对他们进行强行的道德绑架。当幼儿因为一件玩具或其他东西与别人发生争吵时,若是对方年龄比自己孩子年龄大,父母则会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我们应该跟孔融学习,把东西让给哥哥( 姐姐) 。”若是对方比自己的孩子小,父母则会这样说: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尊老爱幼。”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家长总是习惯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出于被迫的分享是不会感到快乐的,自己愿意、主动的分享才会是幼儿真正体会分享的快乐。强加于幼儿身上的分享只会适得其反,使其与他人分享的意愿更低。

( 三) 分享是碍于面子的一种行为。有时候分享则是出于一种比较的心理。孩子被拿来互相比较的状况由来已久,家长总是认为别人的小孩很优秀,先入为主地代入与自己孩子的比较中。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比较早已司空见惯。家长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 “你看人家某某多好,懂得把自己的东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可能会碍于面子问题或者出于一种比较心理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家长的这种诱导容易使幼儿产生一种攀比心理,不利于其成长,甚至使其自尊心盲目作出祟。

以上的几种分享行为都是 “伪分享”行为,他们的分享是由于父母错误引导,皆不是出于自己意愿的分享。这些状况普遍存在于许多家庭中。

三、少 “伪分享”,重塑家庭分享教育

( 一) 家长理性对待分享,对幼儿分享进行正确引导。首先, 家长应该改变其固有的、不正确的分享观念,幼儿的思想很大一部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世界观又指导其今后的行为、处事方式。因此,家长能够理性对待分享,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2 - 4岁的幼儿,出于某种本性,这时候他们的行为首要考虑的是是否会损害自己的某种利益。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在父母的要求下进行分享行为。5 - 6岁的幼儿许多表现往往很吝啬,对东西的占有欲也表现得很强烈。他们对分享的理解还很局限,认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自己则失去了这个东西的使用权,他们并不懂得分享是一些人共同使用一个东西。这个时期,家长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他们既要用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幼儿分享的真正意义,还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引导方式要求温和有效。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找到简单正确的方法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 二) 家长的言传身教可以促进幼儿分享心理的形成。家长本身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在生活当中,我们容易发现,如果父母善于与他人分享、富有善心,那么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父母喜欢与他人分享并且能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幼儿耳濡目染容易形成一种快乐的分享心理,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幼儿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均很强,这要求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有正确的分享态度。大人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分享行为往往带有更多目的性,因此,能有正确的分享态度并且能够做到对家长是一种考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伪分享作为一种分享误区仍然普遍存在于许多家庭中,端正分享态度是每个父母都应首先做到的。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对幼儿的分享做出正确的诱导,使幼儿真正懂得分享的意义,在分享当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分享观念的形成,让幼儿的分享还原到最本质的分享中。

参考文献

[1]张珍珍,王翼,王俐.幼儿“伪分享”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家庭幼儿分享教育误区的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5.02 15.

刍议幼儿艺术与幼儿生命的律动 篇8

除了上述的生命力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二者还在本质上有着共通点。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机体, 他的心脏无时无刻不在有规律地跳动, 血液随着一次次心脏的起搏通过血管涌向全身各处, 直至身体的各个末端, 这样循环往复, 生生不息, 心脏的跳动和节拍, 血液的流动和旋律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就可以理解, 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孩子居然会跟着强烈的音乐节奏手舞足蹈, 摆动身体, 因为这是一种原始的本能, 是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艺术的世界中, 总是动与静的体现, 动与静的结合, 而生命力, 从心跳、呼吸到规律的作息不都是动与静的结合吗?大而言之, 延伸到整个世界, 整个宇宙不都是在运动与静止中相辅相成、相互交替吗?

举个例子, 照相机捕捉到运动员奋力冲向终点那一刻的特写镜头, 运动员身上的汗珠呈流线型在风中挥洒, 运动员充满坚定信念的双眼, 充满动感的画面, 在静态中呈现, 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极具感染力。不仅在结合形式上, 在画面中, 甩动的汗珠和运动员炯炯的眼神也在动与静中相互映衬, 从而达到拍摄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说, 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是通过静态的方式来表现动态的生命力, 把动态的生命图像化, 定格, 分解, 就像动画和电影的制作一样, 连续播放一组渐变的人物运动图片, 通过影像的视觉停留形成动感的效果, 让观众感觉看到人物在跑动, 其实是一组图片的连续播放而已。

在文学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上, 动与静的结合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这样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远方友人的帆船已经远去, 眼前只剩下滚滚的长江波涛, 这滚滚长江的动, 与作者怅然立于江边伫望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场面的刻画显得更加情感化。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如骆宾王的《鹅》中有“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白毛浮绿水”本是静态的描写, 显得色调鲜明而娴静, “红掌拨清波”则在前句的映衬下显得生动鲜活, 尽显鹅的美丽色调和可爱的形态。再如“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方法, 在这个静悄悄的画面中, 加入敲门声来衬托这个愈发显得宁静的夜晚。

对于绘画, 中国画较之西方油画的热情奔放而言是喜静的, 尤其推崇山水, 追求闲隐, 但这并不表示中国画里缺少生命力这个重要的元素, 恰恰相反, 中国画正是通过巧妙地运用对动与静的把握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体现在内心宁静的境界中去生发对细微、幽隐的动态的欣赏与玩味。比如说, 山水画中总不乏点缀着浮云, 白鹤, 流水, 即便是一寂静的江面, 也总有几叶小舟, 或一渔翁垂钓, 表面看来, 船不动, 人不动, 可这吊钩下的鱼儿也许真正悄悄地小心地试探着鱼饵呢!这种暗藏动感的艺术形式是在求得内心真正的平静的层次上, 对生命力的一种阐述。

如果说摄影、文学和绘画是艺术的静态形式, 那么舞蹈则更加直接地, 用身体, 在旋律起伏中, 在节奏的击打中, 展现动与静之间关系的本质, 生命的律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或急或徐, 且行且止, 或静思, 或狂喜, 表现的都是生命力的尽情释放, 和释放后身心的一种超脱的宁静, 思考。可见一切都是因生命力而起, 一切又随生命力的消耗而归于平静。

从上面多个艺术形式上来看, 艺术与生命力之间在动与静的角度确有非常本质的同一性。而儿童与成人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无疑, 恰恰是在生命力上。

儿童是不成熟的生命, 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的生命:成人则是成熟的逐渐走向衰老的生命, 虽然它比儿童的生命强悍, 但其前进发展的动力却远不及儿童。和孩子在一起, 我们常常会对其内在的旺盛的的生命力惊叹不已。除了睡觉, 他们几乎一刻不停地在运动、探索、体验, 你不妨留心一下那些玩滑梯的幼儿, 他们绝不满足于一种玩法, 而是变换着坐、躺、爬、蹲, 并为每一次新的发现和体验而兴奋、激动, 就在一声声尖叫和欢笑声中, 他们的身体灵活、结实了, 头脑充盈了。儿童这种内在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是其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实践证明, 人类在幼儿时期, 即大脑发育最佳时期, 所受的教育是有着无比旺盛生命力的, 婴幼儿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 是因为婴幼儿处于一种阴阳和合的状态。《老子》中说, 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怒, 精之至也”————婴幼儿虽然还不知男女两性的事情, 而小阴茎却经常搏起, 这是元精旺盛的表现。“终日号而不嘎, 和之至也”————虽然整天地号哭而嗓子却不嘶哑, 这是阴阳二气和合的表现。“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婴儿的躯体肢节虽然柔弱, 但这正如同春天柔弱的枝叶, 充满蓬勃生机;相反, 躯体肢节僵硬坚脆, 如同秋天以后的枝枯叶黄, 意味着衰败和死亡。所以, “复归于婴儿”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持阴阳和合的状态, 而这也正是中医所认为的最佳健康状态。

一方面, 生命力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是不竭动力, 另一方面, 儿童又是最具生命力的个体, 所以说, 儿童与生俱来就与伟大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作为儿童, 是初生的花朵, 他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 而艺术教育对于尚处在对周围新奇的一切惊讶不已, 而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儿童来说, 它提供了一种最自然而然, 最易于被孩子接受, 最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 让孩子在音乐的韵律中, 在舞蹈的动作中, 在图画的色彩和线条中, 找到了符合自己, 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艺术之于孩子正如杜甫的诗所说“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幼儿通过艺术的形式, 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在精力的宣泄中, 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 通过自由的表达形式, 创造出最原始, 最本能的艺术作品。

谈到幼儿艺术教育, 就不得不触及到这样一个话题, 艺术教育作为一个不同于读书写字、科学等科目的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门教育, 艺术教育更重自然、和谐、创造、愉悦, 更重视情感的体验, 更重视过程, 这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特点, 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的难点, 如何激发幼儿的艺术热情, 如何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这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世界各地的儿童, 不管属于什么文化或什么地域, 都在差不多的年龄开始学习绘画、书法、音乐, 或者学习摄影、舞蹈等种种艺术, 而且他们所显示出的形式和发展的模式也很类似。儿童是以自发的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 他们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加强的标准做出反应, 儿童的艺术作品中蕴涵着令人感动的活力, 愉悦和思想, 充满了自发性, 儿童则通过这种创作获得了满足感, 这是儿童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 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进行艺术活动呢?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一下非洲的经验。比如非洲人参与创作歌曲时可以唱或不唱, 可以使用或不使用乐器, 但一定包含着某种身体的运动。乐器被看作是身体部位的延伸, 声乐、器乐与身体运动被融合在产生歌曲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学习不是靠成人解释或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和技巧, 而主要是通过看、听和不断的尝试来掌握的。学习演奏乐曲时, 孩子开始是尝试模仿这种曲调和手指的移动, 当他们的手指动作协调时, 身体内感觉平衡时, 乐曲就很快地奏出来了。当孩子出错时, 成人不是厉声地说“不对, 重来”, 打断孩子对艺术活动的投入, 而是让他们继续愉快、大胆地前进。其实这正是一种生态学、生物学的教育方式, 它是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的艺术本性的教育。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 让孩子发现艺术, 发挥艺术, 靠的不是强制性的枯燥训练, 需要的是一种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氛围, 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作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个体, 通过积极地模仿, 加入到这个艺术环境中去。

幼儿歌舞艺术的审美教育 篇9

关键词:幼儿歌舞艺术,审美教育

对幼儿进行歌舞综合艺术的审美教育, 它主要是提供给幼儿自娱自乐和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深得幼儿的喜爱。

一总论

幼儿歌舞通过歌舞教学, 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意识与欲望, 培养幼儿健美的身姿和动作的协调性, 发展其对节奏的感受力,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幼儿审美活动的特点

幼儿的审美活动在本质上不同于成人, 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中所依靠身心素质的不同。幼儿身心发展未完成的事实, 形成了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1. 直觉性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所以审美心理不能从一般的心理机能中独立开来。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7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期,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审美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做出反映, 只会从一个特例推到另一特例, 并将互无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

2. 情感性

“幼儿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 他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1) 4~8岁的幼儿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泛灵化”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幼儿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这一时期的幼儿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 将一些僵死的事物生命化, 与之对话并付诸感情和行动。

3. 创造性

幼儿在审美表达的过程中, 常常“不合规矩”, 一方面他们审美时是按照自己的灵感进行灵活的调整;另一方面, 幼儿由于个体的审美心理发展不成熟, 使他们对既定形式和成人经验的依赖更小, 自主创作的灵活性更大。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主要在于说明幼儿的审美表达更具有审美创造的意味。

三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

幼儿歌舞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它除了舞蹈艺术具有的特性外, 又有它自身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点。幼儿歌舞是幼儿表演的、幼儿观看的, 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一般来说, 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幼儿歌舞的直观性

幼儿审美的直觉性特点决定了幼儿歌舞的特点具有直观性。舞蹈形象本身就是直观的艺术形象, 它是幼儿通过眼睛、耳朵、身体直接进行审美感觉的。幼儿正处在成长阶段, 大脑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

2. 幼儿歌舞的童趣性

童趣性即幼儿的兴趣、情趣。兴趣, 即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或活动时的意识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幼儿歌舞艺术活动中, 要着重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另外, 还应讲究歌舞语汇的趣味性。

3. 幼儿歌舞的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幼儿舞蹈艺术最显著的标志, 因为幻想 (又称憧憬) 是幼儿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幼儿幻想题材的歌舞艺术中, 他们可以像大狮子一样在“森林”里走来走去, 也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幼儿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 正是构成幼儿歌舞艺术特色的基础。

4. 幼儿歌舞的模仿性

模仿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能力最主要的手段, 幼儿歌舞活动中想象与联想所揭示的知识性内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 因此说幼儿歌舞具有模仿性。

5. 幼儿歌舞的综合性

幼儿歌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它集中了演唱、表演、舞蹈、语言等艺术形式, 其题材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 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和童幻世界中的一切, 歌舞节目大多都能被幼儿接受。

四结束语

在幼儿眼中, 歌舞不仅是艺术, 更是一种游戏。幼儿感兴趣的不仅是歌舞动作, 更多的是深入幼儿心灵、产生共鸣的内容、情节。在幼儿园中, 一节优秀的歌舞表演课必定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 必定是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为起点的, 必定能引起幼儿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贾任兰.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幼儿素质 篇10

幼儿园的大环境、 小环境都是显现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精心创设的具有审美艺术化的环境。 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创造和谐、美丽的环境, 将综合艺术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环境里,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 在环境创设中, 我们使用色彩艳丽、明快的材料, 选择生动活泼, 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内容, 使幼儿一走进活动室就感受到美, 心情也随之愉悦。 而且环境也无时无刻地传递着隐性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爱老师和认识自我的教育, 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礼貌、学会同情。在室内环境布置中, 我们还采用古典名画来装饰, 让幼儿从小感受大师的风采, 受到古典艺术的熏陶。 同时, 我们将审美艺术综合教育目标渗透到区角活动中, 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区, 通过教师提供的多样性材料, 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变废为美。 我们十分注重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发现、探索和学习, 利用双休日带领家长、孩子们走进自然, 感受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美, 感知生命的丰富多彩, 使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爱护共同的家园。

二、探索艺术与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提升幼儿素质。

日常教学活动将各学科与艺术互相结合、渗透, 让知识在综合艺术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而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解决和拓展, 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 在“虚”和“实”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即使在我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也贯穿着审美教育, 例如:我园的进餐环节, 每个班都会播放轻柔、优美的轻音乐, 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的一举一动更优雅, 在安静的环境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进餐, 提高了生活的情趣。 洗手环节, 在盥洗室里, 会传出孩子们朗朗的儿歌声:“手心手心搓一搓;手背手背搓一搓;搭座小桥搓一搓;拧个螺丝搓一搓;包个饺子搓一搓;炒个花饭搓一搓;扭个麻花搓一搓, 再用清水冲干净, 一二三甩三下。 ”这首儿歌是老师、孩子一起创编的, 在洗手环节时孩子们就会边洗手边念儿歌, 既掌握了洗手方法又营造了文化氛围。 通过这些小小的过渡环节, 真正做到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三、开展综合艺术教育活动, 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素质。

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 他们能将经验与认知合并于一体。 他们用独特的方式重新组合和排列的图式和新奇的意象, 绝不是成人所能代替的。 单独的教学领域往往局限了孩子的想象和创造, 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体现的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整合, 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综合艺术活动《小鸡》, 不仅仅是绘画活动, 它融入了语言、科学领域的知识, 在观察小鸡出壳、小鸡的外形特征的前期经验之上, 老师将绘画步骤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小圆妹妹找妈妈, 大圆姐姐托着它, 一个圆点一个把, 小圆变成拨浪鼓, 大圆长出两条腿, 原来是只小鸡娃。 ”有趣而形象的儿歌让幼儿一下子掌握了绘画方法, 很快画出小鸡来。 再如:水墨画的活动中, 将绘画与游戏结合起来。 幼儿对宣纸上的晕色尤为感兴趣, 在作画过程中, 教师播放古典音乐渲染气氛, 激发幼儿的创作情感, 幼儿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个劲不停地画, 当幼儿出现了墨团时, 老师并没有批评指责, 而是启发他们大胆想象, 进行添画, 在老师的鼓励下, 墨团神奇地变化成老鹰、蛇、荷叶、山峰……思维在一点一点地开拓, 创作从这里开始延伸。 在《这是什么动物》的歌唱创编活动中, 融入节奏儿歌、科普常识。 老师用抽象画激发幼儿的想象, 然后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创编歌词, 这就是在一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各方面的审美经验与能力来进行创造活动。 综合艺术活动《中国娃》, 是一节以舞蹈为主的综合艺术活动, 融合了舞蹈、绘画等领域, 而且将我国的京剧国粹融入其中, 首先让幼儿了解、欣赏京剧中的音乐、唱腔、服饰、脸谱等多元文化, 然后让幼儿画脸谱, 自制舞蹈服饰和道具, 最后幼儿创编了具有京剧神韵的舞蹈。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萌发了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美的情感、情趣, 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通过大型艺术活动,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充分挖掘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艺术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幼儿, 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活动中, 注重个别与集体相融, 发现有特长的幼儿,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例如:童话剧《小夜莺》《 白雪公主 》 《 小熊过生日 》 等, 孩子们在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将故事中的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 迎新艺术周、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大班毕业汇演等, 其中既有团体的, 又有针对不同幼儿特点和个性而设置的艺术活动, 教师能够不断思考和创新, 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地进行生成与调整, 促进幼儿个性成长和发展。 “孩子眼中的世界”大型幼儿画展, 给全园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在那一幅幅童趣的画面中, 展现的是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让观看的人不由得沉浸于梦幻般的童话, 感叹孩子们卓越的才华。

四、寻找适合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提高幼儿美的感受能力。

游戏化:幼儿学习的特点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游戏。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 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引导幼儿, 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观察法: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活动, 离不开观察。 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生活, 寻找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并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美术创作, 使幼儿绘画作品更具有童趣。

美工区自主式游戏:美术活动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一种活动, 游戏又是幼儿的天性。 所以, 美工区自主式游戏就成了孩子一日生活中特别“流行”的一项活动。 在美工区我们投放了丰富的材料, 这些材料多取之于生活, 如:瓶盖、纽扣、毛线、纸杯、豆子等, 幼儿自主选择, 在游戏化的情境中, 利用熟悉常见的材料制作出了充满童趣的作品。 如:中班幼儿利用废旧纸杯制作小乌龟, 幼儿使用剪刀进行裁剪加工, 使用双面胶进行粘贴组合, 最后进行添画涂色。 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间相互讨论、互相合作, 不仅提高了幼儿美术方面的能力, 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

五、营造浓郁的氛围, 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提升幼儿的素质。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 丰富环境, 变化环境, 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 使幼儿感受到本土文化美。 首先, 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乐曲、戏曲等, 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 其次, 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 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 便于幼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 根据的不同时间开展的主题活动, 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 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 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 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的设计活动中, 让幼儿动手制作高甲戏服, 或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 在表演活动中进行自编自演。 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 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 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 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 体会到家乡的美, 先人的和, 传统的乐。

总之,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会以幼儿素质的提升作为拓展园本课程的途径, 通过园本教研引导教师研究幼儿素质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探寻引导幼儿主动性的更有效的方法, 同时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月昆.教师的审美情趣与教育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010, 8.

[2]陈慧玲, 主编.审美教育: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11.

上一篇:PVC生产技术的优化下一篇:表面纳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