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教学人才

2024-05-02

高素质教学人才(精选十篇)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1

一、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㈠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观念的守旧制约着创新行为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观念规范着教学工作全过程, 制约着教学管理的行为模式、实施手段和运行效果。只有思想观念真正创新, 才能扫清在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 突破旧观念、旧思想、旧规范的束缚, 才能立新破旧, 才会在教学管理上大胆创新, 勤于摸索, 敢于追求管理思想上的新突破、新理念, 形成一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既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 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创造性学,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 激发学生全面成长。

㈡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是教学管理观念创新的关键科学的教学管理是需要具有一定的严格和规范, 但过度的严格规范就会显得呆板、僵化, 缺乏灵活性、主动性, 会导致教学管理上的教条主义, 观念就会受到规范的约束, 不能解放, 教学管理创新就无法实现, 高校的教学就会落后于时代, 缺乏发展性、科学性,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达到。事实上, 严格规范与灵活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一定的灵活性必须有一定的规范作基础, 否则灵活性就会导致无序性、无原则性, 而在规范性内本身就富有丰富的灵活性, 因此在教学管理上, 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严格的规范的适应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 让教师、学生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又要不拘泥于制度, 不生搬硬套, 要灵活运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让教师充分拓展自己的教学潜能, 让学生能充分张扬自己的良好的个性,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营造一个紧张活泼的、宽严有序的、治学严谨的学习环境。

㈢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教学管理观念创新的重要一环如何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高校管理者如何定位对教学管理创新将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教学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领导、院系教务处及教务干事, 他们制定、解释并运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领导”地位。被管理者主要指学校各级各类教学、教辅人员和学生, 他们是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手段的执行者, 处于被动地位。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充分协调, 管理者把教学管理创新观念、制度有效传达给被管理者, 有利于被管理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教师开拓性地教, 学生积极性地学。如管理者居高临下, 惯于发号施令, 指手划脚, 被管理者就只能被动执行各项指令, 不敢越雷池一步, 创新意识就会消失, 教与学就会变为一池死水, 教师缺乏教学激情, 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 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引导意识, 准确把握服务对象, 正确处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被管理者才有广阔的空间, 灵活性地履行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更新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㈠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形势的需要近几年,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为了人力资源。按照中国教育十五发展计划的目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 在校学生数达到1600万以上, 中国的高等教育将由精英教育向精英与大众教育并举的局面转变, 这样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 由于生源学识水平的差异性、学生求知欲望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就业前景的难以预测性, 从客观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应实行更加灵活的、适应多种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制度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坚持用制度创新来保证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从封闭性、强制性管理向开放性、引导性管理的根本性转变的必要手段,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 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 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上认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制度创新与质量效益的密切关系, 把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放在教学创新的突出位置,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人才”也是产品,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任务和目标决定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着力点, 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环节的良好运作都要服从于市场需要这一导向, 探索适应新时期学生培养和社会需要的教学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方法及手段等, 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适时创新。大学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三元齐上。从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 实践教学的地位相对突出, 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适应这一需要,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注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更新教学管理手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

㈠更新教学管理手段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高等学校理应成为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先进管理的代表, 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以利于培养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手段要超前。

㈡加快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更新教学管理手段的必然途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大力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 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 促进教育现代化。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 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网络体系, 建成以教务处为中心、各院系及主要部门为终端的教务综合管理网络系统。

㈢更新教学管理手段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然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实行计算机管理, 各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网上进行教学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学生可利用校园网选修课程、查询教学等方面的信息, 提高了教学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人才素质测评》 教学大纲 篇2

课程中文名称:人才素质测评

课程英文名称:Talent Quality Assessment 建议最低学分:2学分

建议开设时间:一年级第一学期

二、课程基本性质

1.“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定位

作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程之一,“人才素质测评”是一门基础课程,如果从管理咨询实践以及我国领导人关于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来看,该课程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强、实践性新的特点,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带有分析工具等手段,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起到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重要内容。“人才素质测评”属于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技术层面的课程。它有自己的测评和评价手段,并通过各种方法以及工具、软件等恰当形式来完成和实现它技术层面应有的作用。比如,通过学习人才素质测评,MPA学生应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各种方法、品德、知识与能力的具体测评技术,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等有所掌握。因此,该课程旨在阐释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测评的方法和手段有更为精确的理解和应用,致力于培养MPA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测评技能。为此,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实践应用的讲授。

2.“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的人员测评与选拔对MPA学生的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略资源,只有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评价新机制,才能高效的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客观评价人才以及开发人才,才能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现。

人才评价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凡是存在人才选拔与考核的需要的地方都有人才评价活动。基于人事管理并有文字记载的人才评价工作,我国西周以前就存在了。但是科学的人才评价,则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才出现的,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现代人才评价的基础和前身。

国内外的人才素质测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期,大约在公元前165年以前,二是初创期,大约在公元前165年至公元627年,主要以中国的汉代的察举制度、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隋代的科举制度为代表,三是成熟期,大约是公元627年至公元1940年,主要以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为代表,四是改革发展期,时间是1940年以来,主要以西方心里测验、面试与评价中心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代表,以评价的专业化、多元化与广泛应用为标志。

人才素质测评是人才评价的科学手段,是人才评价方法的现代化形式,本课程的特点是力求兼顾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既注重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又有较多的方法技术强调量化分析与应用,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建议授课教师注重训练MPA学生熟练使用测评方法和工具对人才测评和选拔进行分析。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1.“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作用

本课程建议围绕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人才素质测评对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等模块,从理论、工具、方法和技术等层面,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讲述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类型、原理、历史发展、模型方法、测评内容、测评方法、测评分析以及应用等,使MPA学生熟悉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了解公共管理的人才选拔实践,掌握人才测评和选拔的要领,能够将人才测评和选拔的方法和技术等应用于工作实际,懂得各种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懂得使用测评系统和测评软件以及使用统计软件(如Excel和SPSS)进行描述、解释。借此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为从事公共事务治理、政府管理实践,以及参与公共管理类人才选拔、测评等奠定基础。

2.“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地位

“人才素质测评”的教学实践建议安排在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属于MPA课程体系的第一序列。

在MPA教育培养体系中,该课程的地位是有效地服务于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现实需求,在提升政府人员测评和选拔方法,发现和培养人才以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为公共实践服务。

四、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设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围绕思维养成、理论养成、知识养成、能力养成、方法养成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培养目标来进行。

MPA学生应完成必要的专题阅读和小组讨论活动,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大部分MPA学生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能够将特定的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议题转化为或形成一个“可研究的问题”(2)能够设计和开发人才素质测评软件,或者使用已有的人才素质测评软件来完成一项人才选拔的任务。(3)能够参与涉及人力资源领域定性和定量社会研究实践的讨论。(4)能够运用本课程获取的技能与知识对人才培养、选拔、测评等进行实质性的操作。

五、课程预备知识

总结我国开半MPA项目的建设历程,参考“人才素质测评”课程典型MPA 2 院校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人才素质测评”课程对于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生且具有三年以上公共部门工作经验的MPA学生的要求是,应具有大学文科的统计学知识,具备数理逻辑基础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在本科未接受过统计学课程或未接受过方法论训练的MPA学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应在推荐至少两本不同难度的教材基础上,给出辅助性的专题阅读,以适应MPA学生不同专业知识背景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辅助阅读材料的范围可以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

六、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根据2011年颁布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MPA课程“人才素质测评”不少于2学分。本课程教学单元为2学分、36课时。

第一单元 理论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类型、功用、原理、历史发展与量化理论。了解我国古代人才选拔与任用的案例,了解西方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发展以及近代中国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人才素质测评有一个理论基础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需要学生掌握人才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人员测评和选拔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了解我国古代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以及方法,熟悉人员测评的原理。通过这些知识的掌握,使MPA学生了解人才素质测评这门学科的基本逻辑框架。

(三)教学内容

1.人员测评与选拔导论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结构与素质的特点。(2)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与操作。(3)人员选拔、人才素质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的异同之处。(4)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有效发挥的条件因素。

2.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特点(2)中国古代人员选拔中的测评思想与方法(3)西方人员测评选拔的发展历程(4)我国近代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的发展(5)当前人才素质测评的发展趋向

3.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原理与基础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1)人员测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人员测评的学科基础与实践中的原理

(3)工作分析对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应用性作用(4)胜任特征模型对人员测评与选拔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素质测评的类型以及素质测评的原理是这部分的重点,难点在于西方人才素质测评的思想研究。

(五)建议思考题

(1)素质与绩效、发展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其分类情况如何?

(3)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的主要功用有哪些?

(4)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的素质测评思想有哪些?

(5)结合人员分析技术来谈谈测评与选拔指标的设计。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以讲授和提前布置阅读材料为主。通过提问MPA学生或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其思考相关问题。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第二单元

对象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了解素质量化的理论与方法,了解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的标准体系。通过理论、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人才素质测评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实证的人才素质测评方法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阐释人才素质测评量化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从思维方式上真正接受人才素质测评的量化研究是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教学内容

1.素质量化的理论与方法

(1)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量化及其作用(2)人员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与广义量化(3)测评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4)差异检验的方法(5)多元统计分析

(6)综合测评量化的数学模型

2.人员测评与选拔的标准体系设计

(1)人才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设计的基本问题(2)人才测评与选拔标准的步骤(3)胜任能力模型理论

(4)人才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设计案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重点在于掌握测评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难点在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建议思考题

(1)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量化在人员测评中的作用。

(2)结合某一案例,应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测评数据,并具体阐述其中的量化思想与方法。

(3)为什么说工作分析是构建测评标准体系的基础?

(4)试一试,能否对一位营销经理的品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体质素质三个方面的测评指标划分层次结构。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课前设定讨论议题,授课教师运用所承担课题的研究成果做示范性讲解。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第三单元

方法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需要了解心理测验方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履历档案分析等方法,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和选拔人才。同时要学会其他测评和选拔方法,如书面分析、物理测试、员工推荐等。另外,知识测评、品德测评、能力测评也非常重要,学会了这些方法,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选人用人标准会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篇,对于学生掌握实证的人才素质测评具体应用方法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阐释人才素质测评具体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人才测评的细化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1.人员测评与选拔的主要方法

(1)心理测验法(2)面试法(3)评价中心技术

5(4)履历档案分析

2.其他测评和选拔方法

(1)书面信息分析(2)操作能力分析(3)物理测试(4)员工推荐

3.知识测评

(1)知识测评概述(2)常用试题的编制方法(3)测评试卷的组织

4.品德测评

(1)品德的概念及品德的含义(2)品德测评的理论依据与量化(3)品德测评的方法(4)品德测评的案例分析

5.能力测评

(1)一般能力测评(2)特殊能力测评(3)职业能力倾向测评(4)领导能力测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掌握人员测评与选拔的主要方法和能力测试方法。难点在于评价中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五)建议思考题

(1)什么是心里测验?进行心里测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卡特尔16PF测验和艾森克人格测验相比有什么异同点?(3)评价中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4)怎样设计一份具有良好测评功能的申请表?(5)怎样的推荐信是有价值的?

(6)怎样理解智商的含义?怎样表示智商?(7)能力倾向测评对于选拔人才有什么意义?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课前设定讨论议题,授课教师做示范性讲解。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第四单元

技术篇

(一)学习意义和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需要了解心理测验方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履历档案分析等方法,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和选拔人才。同时要学会其他测评和选拔方法,如书面分析、物理测试、员工推荐等。另外,知识测评、品德测评、能力测评也非常重要,学会了这些方法,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选人用人标准会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篇,对于学生掌握实证的人才素质测评具体应用方法十分重要。教师通过阐释人才素质测评具体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人才测评的细化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1.人员测评与选拔质量检验与分析

(1)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可靠性分析(2)人员测评与选举结果的有效性分析(3)人员测评与选拔项目的质量分析(4)其他质量指标的分析

2.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的报告与运用(1)测评与选拔结果报告(2)测评与选拔结果的运用(3)测评与选拔结果的跟踪分析(4)案例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人才测评与选拔的可靠性分析和结果报告的创作。难点在于人才测评与选拔项目的质量分析和测量选拔结果的跟踪分析。

(五)建议思考题

(1)什么是测评信度?信度包括哪几种类型?(2)什么是测评效度?效度包括哪几种类型?(3)如何分析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4)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总结编写人员测评与选拔结果报告的思路。

(5)怎样进行测评与选拔结果的跟踪分析?

(六)教学活动类型及时数安排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课前设定讨论议题,授课教师做示 7 范性讲解。本单元建议教学时数为6课时。

七、课程教学方式

(1)鉴于本课程理论性和方法性兼具的特点,建议每单元课前布置理论性性的阅读资料,课堂以讲解案例分析和方法运用为主。同时,配合教师分享课题(或项目)的研究经验,部分单元辅以测量软件使用的演示教学。学生的讨论分组,应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情况。

(2)各单元教学采用分组研讨(课上、课下皆可)、案例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程主持人选取的进行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研究项目)。

(3)课程主持人在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课程的方法论特点、重要的知识点和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选用相关资料,提供理解典型案例,有效分析研究对象,合理选择对策思路。

八、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

(1)鉴于本课程的理论性和方法性,建议采用MPA学生期中、期末评估方式。

(2)作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选修课程,考虑到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建议采取全体选课学生期末考试(可以开卷)方式,同时,结合学期初确定分组研究选题,期末提交研究报告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九、课程参考文献

(一)萧鸣政等.人员素质测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凌文輇,方俐洛.心里行为与测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二)翻译著作

[美]雷蒙德.A.诺依等.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三)外文著作

Mark Cook,Personnel Selection(Third Edition),John Wiley&Sons,1998 Talya N.Bau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John Wiley&Sons,1998

十、课程要求配套设施

(1)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器材,有教学实验室,每位学生可以上网网或上机。(2)本课程在定性与定量分析教学环节,教师使用的计算机预装测量分析软件,教室的桌椅能够移动以进行分组讨论。

十一、课程评估

(1)本课程采用学生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双向评估方式。

(2)课程评估时间:考虑到课程的整体性、逻辑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建议采取其中征求部分学生意见反馈,期末填写课程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评估。

(3)课程的评估指标和指标体系,各学校按照《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方案》要求,根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特点自行拟设。

十二、课程教学团队

(一)课程主持人

主持人是整个课程的设计者,负责整体的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对于该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该课程主持人设置为1名。

1.专业背景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据此,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讲授“人才素质测评”的课程主持人的教育背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专业设定。

本课程主持人的专业教育背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2.主要职责

(1)负责设计“人才素质测评”课程,包括设计课程内容、讲授章节、讲授重点、讨论问题;设计课程的讲授方式、课程时数;规定课程要求、考试方式、计分方法;主持教学过程;安排答疑。

(2)安排课堂教授,承担课堂教授任务;主持课堂讨论。

(3)安排助教工作任务,明确助教工作要求和规范,领导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4)批阅学生作业和结业论文(或者考试卷),给予课程成绩。(5)解决教学过程和课程结业的其他问题。3.资格要求 副教授1名。

(二)助理教师

“人才素质测评”课程的助教可以由专任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具有以下专业教育背景或学习以下专业的研究生担任。

1.专业背景

(1)研究生专业教育背景。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 9 管理办法》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因此,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该课程助教的研究生专业教育背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设定。

本课程助理教师的直接相关专业:公共管理、应用经济、社会学等。2.主要职责

(1)协助课程主持人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课件和讲授方式、课时安排。(2)收集和准备相关案例、议论议题、参与课堂讨论,主持小组讨论或主持分组汇报。

(3)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及时在课程主持人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沟通。(4)协助课程主持人批改学生平时作业和课程结业论文(试卷)。(5)协助课程主持人解决教学中的其他问题。3.资格要求 讲师1名。

(三)兼职或客座教师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程“人才素质测评”的特定教学环节,可以由兼职或客座教师担任。

1.专业背景

该课程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应该具有国内外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背景,其学历或学位证明必须合法有效。

2.主要职责

(1)参与该课程教学或讨论内容的规划。(2)围绕该课程内容,组织相关的讲座。(3)积极提供课程学习材料和典型案例。3.教学方式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3

关键词:电工学;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技师院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技师院校电工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工学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改革电工学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创新能力。在电工学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要结合电工学教材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合适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需的器材,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热情很高。例如:在学习完楞次定律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感应磁场的方向总是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是否正确”“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和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是否正确”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特别是对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意要认真对待,积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二、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学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引导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电工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实验竞赛等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加速培养一批知识面宽、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工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下多观察、多思考。例如:在学生学习电源端电压与负载电阻关系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中电灯晚上有时变暗这一现象进行讲解,即家中电器使用较多,致使负载增多,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线路内阻消耗的电压增大,所以路端电压减小,电灯变暗。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笔者在讲授“安全用电”内容之前,就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让他们思考三孔插座中的三个孔各有哪些作用。相对于书面作业,这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让学生们更乐于接收。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弊端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信息量小。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形成交互系统,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满足了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教与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当然,教师所做课件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图声同步、交互性好。例如:在讲授“叠加原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叠加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加强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技师院校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技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技师院校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在的电工学教材中的实验多数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电工知识的,所以教师在进行一些演示前,要引导学生对可能发生的现象或结果进行猜想,然后再做实验。例如:在进行电阻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预测一下决定电阻大小的可能因素,然后再利用实验检验学生作出的各种预测。由于学生在作出预测前就思考了若干种现象或结果,所以长期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电工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一些电器元件结构复杂,而学生对实物接触较少,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即教师亲自动手拆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器元件的结构和特征,然后再根据结构和特征讲授基本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脑并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例如:通过动手做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单相交流电路等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写实验报告,把抽象的定律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五、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他们的电工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还是对基本定律的理解,都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考。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在电工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电工学和其他各科的教师要合理利用一切机会。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重要部分。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总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在学习“直流电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要先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电动势的概念,接着分析电流通过内外电路使电压下降的情况,从而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是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学生对电路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才获得了较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以及运用电工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归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方法。电工学中的许多定律都是运用归纳法得出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做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直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另一个是线圈中磁场发生变化产生电动势,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最后归纳概括出电磁感应的定义。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电工学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师院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技师院校的教师则要时刻铭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4

一、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做到难易有度

学生是教活动的主体, 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取舍素材, 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研究教材、案例, 把学生放在一边, 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正如教育学理论中讲到的“备教法的同时也要备学生”。

备课既要备学生, 同时还要备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容准备充分, 教学思路明晰;教学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认真备课, 课堂设计混乱或不当, 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你教你的, 我听我的, 教和学不能融为一体,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对会计基础这门缺乏感性认识的专业课来说,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工夫。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刚接触会计基础这门课时, 会感到新鲜感、好奇感。所以, 教师要重视第一堂课对后续教学的影响力, 努力做到在这关键的第一堂课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的信心和热情。首先, 备课时要选择典型案例, 用案例开好场, 用精彩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要教态自然、语言生动, 把情感投入到教学中, 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受到感染,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站到讲台上, 教师要面带笑容, 和蔼地讲好开场话, 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 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第三, 在平时的授课中, 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亮点, 对学生应尽量多鼓励、多表扬, 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更多的学生在褒扬中增强学习欲望, 提振起学习兴趣。

三、注重启发和激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意识, 要讲究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耐力。当教学内容不断向复杂和抽象展开、难度加大而又比较单调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弱而进入一个“疲劳区”, 这是正常的, 但这时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可以说,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

学生能否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在此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讲授采用计划成本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时, 准备这样一个案例:某公司当期计算有奖金3 000元, 要在40名职工中进行分配, 问其中15名男职工能分配多少元?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来 (先计算每人分配数, 再乘以男职工人数) 。此时, 教师可以把话题引向计划成本法计算:全部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要全部材料进行分摊, 那么, 其中本期已经发出部分材料应当分摊多少材料成本差异呢?经过启发和引导, 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计划成本法。其实在每个章节的内容中, 教师都可以设计些简单的问题或案例, 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学生会比较活跃, 有时也能引发教师的即兴发挥, 把课讲得更生动。

四、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 调节课堂氛围

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而言, 它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和活跃度, 更能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提高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尤其是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方面, 是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在实习课上, 会计凭证制作、账簿操作等技能训练方面都比板书更加直观和方便, 学生更容易接受。

但是, 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把握好度, 如果把握不好, 反而会适得其反。如学生较长时间盯着屏幕, 也容易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疲劳。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讲课活动中灵活性的发挥, 限制教师的思路。所以, 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课件, 更不能盲目地强调课件的“新”和“奇”。当然, 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仍有其独到之处, 它便于教师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 面对面地交流。对于学生而言, 由于教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些思考和放松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缓解疲劳。

所以, 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既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也不能盲目地一味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选择相应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或意义不大的教学内容, 采用板书的方式;概念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或有合适素材的内容, 宜采用多媒体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式中, 要注意每间隔10分钟~15分钟, 穿插些动画以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间再采用一些提问或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互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活跃课堂气氛。

五、结合《会计基础》学科特点多开展实践活动

《会计基础学》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在讲授会计基本理论时, 涉及到很多表、账、证, 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让学生感性、直观地认识到它们, 再通过演示和动手各种填制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习, 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填制相关的账表、凭证, 切忌只讲不练或只练不管。

另外, 在学生进行了模拟实操的基础上, 还可以模拟创设一些较为典型的经济业务, 按核算程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合训练。比如从建立科目到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到登记明细账和总账、编制出各类会计报表, 直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这样, 便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的系统内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加深对该课程关键内容的理解。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5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中央实施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深入人心,造成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区,没有资源和资金优势,也没有地域优势,如果要建成农业强区,就必须依靠人才。前几年,**本地人才已经出现了不少“孔雀东南飞”和“走西口”的现象,导致了本地人才结构失衡,特别是高级人才引进的难度和成本加大,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大力倡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人才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了现有人才队伍的,保障了人才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视人才引进,实现人才总量增加。我们这几年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等方式,设立人才引进奖励专项基金,用于招聘重奖优秀拔尖人才。出台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妥善解决经济待遇、住房、配偶子女就业就学等问题。实行“候鸟”政策,对不愿定居的优秀人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灵活政策,以“假日专家”、“客座教授”、“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引进智力。通过努力,我区人才总量有较大程度增长,截止2004年底,**区人才资源总量约2.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6%,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在职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14607人,占总人口的1.7%,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6.4%。党政人才、国有企事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别为2600人、12010人、6000人、1508人。

三、重视机制与配置,实现人才存量的盘活。通过制度创新,加大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积极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我们一是努力做到能者有其资。据能力和现实工作表现分配工资,按能绩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对智力、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对停产、破产企业的科技人才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全区乡镇站所、卫生系统、水利系统已经完成分配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年底前也将完成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完成后,将有12000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54.5%做到按其岗位和贡献获得报酬。二是能者有其位。制定倾斜政策,通过考试、考核,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择优提拔重用。近几年来,我们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学校校长、区直医院的领导班子、有关企业和单位的负责人等都实施竞争上岗甚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改革,具有一定研发水平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状大,涌现了一批成绩突出的人才和成果。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肝病专家吴忠文、农业专家陈嘉铭、水利工程专家武令如,著名地方戏曲作家黄士元,湖南省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黄道芬等。

四、重视教育培训,实现人才质量的提高。我们一是加强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根据我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认真做好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计算机知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了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积极鼓励在岗自学。二是根据本地需要,有关企事业单位选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到相关学校、医院脱产深造培训。三是校企、校地联姻,实行定向培养,为本地“量身定做”实用型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我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五、重视市场导向,实现人才流量的调控。首先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建设,近几年来,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区人事局筹集30余万元,投入人才服务中心的建设,建成了计算机培训基地、联接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网络、可容纳10000册人才档案的档案库,区人才交流中心已基本建成集交流、培训、测试、储备、代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服务场所。其次,积极引导了人才向民营经济领域流动,弥补该领域人才的严重不足。**区民营经济中管理、销售,工程技术人才占民营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为3.5%,远低于国企10.2%的水平。通过大力工作,我们为国有企业下岗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积极提供民营经济需要人才的信息,为他们再次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他们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第三,加大农村产业人才倾斜力度。**属典型的农业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的大力发展,创立农业品牌,走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军。近两年来,我们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有关部门一道抓好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先后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期,开展实用技术讲座8次,培训人员达2800多人次。组织开展专家下乡服务活动23次,服务对象达2200余人,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我们还认真做好了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对符合技术职称评定的实用技术人才,主动为其提供职称评定服务,现已评定农民技术人员240人。大力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向市里推荐了牛鼻滩镇棉花大户李正球和十美堂镇珍珠大户李正军两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今后,我们已做出规划,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发展能够创办高新技术农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引导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各类农村经济人才。通过建立农村生产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科技平台、服务平台、加工企业平台等,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化人才的增长。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74-01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素质和护理教育的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医院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我院不断进行探索,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规范化管理,护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健全医院三级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由于我院接受的护生层次多且数量较大,要完成临床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全教学管理体系是取得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我院成立了三级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①一级管理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及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习大纲,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检查、指导、征求意见,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②二级管理组织--由总护士长和带教总辅导组成,负责本科室实习计划的制定和管理。③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组成,按实习计划带教,并保证实习计划的落实。从而使临床教学层层有人管。

2 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保证

2.1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临床实践的启蒙者,他们的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较强的及沟通能力。经科护士长、护士长、带教总辅导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临床带教老师,并签订临床带教老师责任状。

2.2 加强师资培训 随着护理教育的进步,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带教老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分层次进行师资培训。我们每年举办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班,重点培训带教老师的素质、护理教育理论、实习生的护理安全管理,请优秀老师交流经验,探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教学方法等问题,规范基护与专科操作,更新护理观念,提高带教老师的理论、操作水平和带教管理能力。

2.3 建立临床带教老师激励机制 根据激励理论,一定的外部刺激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通过给予临床带教老师情感和物质激励,可以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2]。建立带教激励制度,如实施带教老师优胜劣汰,实习结束后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并进行全院表彰;评选结果与带教老师的年度考核、晋级、评先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临床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

3 抓好實习生的培养与管理,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根本

3.1 岗前培训 护生进入临床科室之前均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教育可使护生了解医院护理工作概况,明确实习目标,减少护生无所适从感,在课堂和临床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培训主要内容为:医院概况,现代护士的素质,护士礼仪与行为规范,护理安全管理,有关护理管理制度等。认真组织护生学习并签实习生责任状。通过岗前教育增强护生的责任意识,文明优质服务意识及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3.2因材施教,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及量化指标

3.2.1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生制定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 把培养护生良好职业道德、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制定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的指导思想,并落实在临床教学各个环节中。

3.2.2强调备好三本 要求学生备好三本:笔记本、心得本、实习手册。把每天在科室所学、所感都记录下来。一方面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老师通过查看笔记与周记也可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解决现存的问题。

3.2.3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老师先教授护生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护生运用所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每天至少进行个体健康教育1次,每月至少进行1次群体健康教育并评估,使其学会了与病人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巩固了理论知识。

3.2.4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实习始终。每一次大科轮转实习生集中时,都将临床护理安全问题摆在首位,采取实例教育,不断强化其安全意识,要求带教老师和护生发生差错应及时报告科护士长与护理部,不得隐瞒,并及时分析、解决、总结,确保了临床实习的安全。护生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

3.3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护生基护操作能力,在实习前三个月每周给护生演示并练习一项基护操作,让其在实习初期就能掌握基护的规范化操作,有利于护生后期实习的需要。

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4.1临床护理查房 每次查房老师都精心挑选病例,认真准备相关内容,并要求护生积极参与。护理查房要求每位实习护生亲自看病人,翻阅病历,了解病人情况 。并采取了多样的查房方式:①问题导向式;②案例分析式;③情景模拟式;④英文查房。

3.4.2 论文指导 采用老师与护生“一对一”的模式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各位指导老师均是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并多次参加省或医院的科研项目。同时我们还开设了论文撰写与统计学知识专题讲座,使护生更好的掌握了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增强了护生科研意识与写作能力。

3.5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3.5.1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契机,制定护生生活护理记录单,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及能力,并评选 “优质服务之星”。

3.5.2护理部每月组织专题讲座,使护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3.5.3师生健康教育演示赛 每年开展师生健康教育演示赛,护生运用所掌握的临床知识,编写健康教育剧本,师生同堂表演。演示赛让护生学有所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凝聚力。

4 健全考核制度,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保障

有效的考核制度可以鞭策护生更好地学习,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护理技术考核。每周由带教老师考核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使护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每次出科前由带教总辅导进行出科理论和操作考试,并进行综合考评,让老师们了解护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护生实习完后进行综合理论考核和临床综合技能的考核。

5 重视教与学的反馈,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手段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发挥。认真征求师生意见,及时反馈与总结。对反馈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到科室,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对策。认真总结对临床教学的意见,调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各级人员严格的层层的质控,保证了教学计划的落实,加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促进了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了护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教学质量[3],培养的护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雁斌 .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106-107.

[2] 许琴,邓华丽.新时期护理临床教学改革与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7(1):212-214.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7

一、提高思想认识

对于一名刚踏进校门、对幼教专业一知半解的学生来说, 了解舞蹈课程教学目的和认识它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可以说, 舞蹈是幼儿的本能需要。几乎每一个健康的婴儿在还没有学会语言之前, 都会在父母的怀抱中欢快地跳动———这其实就是舞蹈的一种形式。而幼儿园活动中, 舞蹈游戏、舞蹈欣赏、舞蹈表演和幼儿集体舞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舞蹈教育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实践证明, 在一定时间内听节奏、想动作、做动作能促使儿童的小脑和大脑同时启动, 提高注意力和促进思维发展。舞蹈教育还可以促使幼儿骨骼发育, 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奋发向上的心理素质。因此, 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阶段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开设舞蹈课程是为了提高幼教学生的从教能力, 认识到这些, 学生就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学好舞蹈这门课程。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每周安排两个课时, 在160课时内, 必须完成以下教学内容:第一, 基本能力训练, 即常用基本动作与舞姿和把杆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 从整体上训练学生, 克服身体自然状态, 同时训练学生动作时所需的软度、力度、开度, 为以后学习舞蹈打下良好基础。第二, 民族民间舞, 即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这六大民族的组合, 通过组合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点, 并掌握一些儿童民族民间舞, 为创编具有民族风格的儿童舞蹈打下基础。第三, 幼儿舞蹈及创编, 要求学生通过幼儿舞蹈步法、律动、歌唱表演、集体舞的学习之后, 具有创编幼儿歌舞的能力。

三、掌握正确教学方法

(一) 从乐感方面入手

舞蹈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时间都是在音乐课里完成的, 这是因为音乐与舞蹈有着最密切的关系。《乐府杂录》说:“舞者, 乐之容也。”形象地表述了这种密切关系的内涵。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旋律的变化和情绪的表演都有赖于音乐。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这三大要素来表达感情, 而舞蹈则是依据音乐所提示的情感, 用动作表达出来, 可见乐感是舞蹈内在的基础。

学习音乐、舞蹈最先接触的就是节奏, 没有节奏就不成音乐、舞蹈。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出现节奏不稳和听不懂节奏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经常采用一些4/4、3/4、2/4拍, 柔板、慢板等不同节奏类型的音乐, 要求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打出各种节奏型, 从而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乐感, 比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快慢的变化, 等等。此外, 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渗透极为重要。对此, 我经常播放一些舞蹈名著让学生欣赏, 如欣赏《江河水》这个舞蹈时, 先分析舞蹈的主题, 让学生根据主题体会乐曲中悲伤哀怨的情绪,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诸如什么是乐感、如何根据乐感发挥想象力塑造舞蹈形象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塑造出舞蹈形象, 使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

(二) 重视基本能力训练

舞蹈基本能力训练可以使学生舞蹈时初步具有健美的体态、饱满的情绪, 同时协调舞姿动作。学习舞蹈, 基本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能力训练质量和舞蹈能力成正比。但是, 好演员未必是好教师。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幼儿, 而幼儿是以模仿老师的动作来获得知识的。因此, 要求学生具有优美的舞姿、饱满的情绪、准确的示范动作和讲解动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肌肉强度、关节软力度, 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而且要注重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掌握每个动作的名称、动律、动作运动路线, 以及动作完成过程, 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 而不是照搬教科书上的专业用语。比如在教山膀手位时要让学生说出该手位在肩膀略低一点的位置, 从手指尖到小臂、肘、上臂要保持圆弧形, 整个手臂要有四个人抱着一棵大树的感觉。兰花手力量贯穿到指尖, 中指指尖向着斜前上方。

其次, 纠正错误动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我经常让学生互相观摩, 指出不足, 并进行比较说明。通过训练, 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更准确, 纠错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 加强表演能力训练

幼儿园舞蹈教学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 使幼儿获得生活经验知识, 促使幼儿生理、心理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营造各种情境使孩子获得感性知识和美好体验。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经常面无表情地做着一个又一个动作, 别人根本无法了解他们所表现的意境, 这又如何能给孩子们带来美的感受?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表演能力的训练。首先, 要求学生用眼神来表现喜、怒、哀、乐等神态;其次, 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情表现出一个单一主题, 如选取一小段欢快的乐曲, 用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在动作练习中表现出欢快喜悦的情绪, 又或者让学生在律动开火车中表现出开火车时那种神气的表情;最后, 通过一些舞蹈作品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如教学生跳“采茶扑蝶”舞蹈, 让学生通过动作神情体现采茶扑蝶的欢乐情景, 重点表现出小心翼翼扑蝶、扑不到蝶和最后扑到蝶的三种不同的表情变化。当然, 表演训练是在舞蹈练习中进行的, 教师要明确要求, 通过自身示范, 带给学生直接的体验, 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表演能力。

(四) 培养即兴舞蹈能力

即兴舞就是此时此地随着兴致的舞蹈, 它无需准备, 也不必刻意记忆。通过即兴舞学习, 可以培养对舞蹈的兴趣, 拓展想象空间, 提高感觉灵敏度。幼儿思维的特点是自由和即兴。即兴舞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对于即兴舞蹈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训练。第一, 即兴模仿, 在每一堂课前五分钟, 我经常采用各种不同的音乐, 由教师即兴表演各种动作, 学生跟着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 舞蹈动作不是事先传授的, 而是随意发挥的。通过该训练, 学生可以提高模仿能力和对动作的感觉灵敏能力, 同时也不断地积累一些舞蹈元素, 为即兴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 即兴表演, 在即兴模仿的基础上, 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舞蹈动作和初步具备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后, 逐步进行即兴表演的训练。在课堂上, 我选择好音乐, 提出各种要求, 却不教一个动作, 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进行想象发挥, 从一两个动作开始不断地把舞蹈演化下去。如在《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曲中, 我先让学生听三遍音乐, 并启发学生用动作来体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 自己即兴想象主题和情节, 然后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表演。在同一首曲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 创编了不同的舞蹈作品。

(五) 培养创作编导能力

舞蹈创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它是客观生活通过人的头脑经过加工后的再现。幼儿舞蹈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的特点。幼儿舞蹈创编的题材、歌词、音乐和动作等方面都要健康活泼, 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防止创作的成人化、专业化倾向。

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要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拟定内容和方法, 由浅入深有效进行。第一阶段, 由模仿入手进行启蒙训练:模仿课堂里学过的动作重新组织小组合;模仿课堂的幼儿集体舞重新编排幼儿集体舞, 这是学生编舞活动的开始。第二阶段, 以课外作业形式开展启蒙训练。首先,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布置不同程度的乐曲, 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的节奏、情绪和内涵, 从所学课堂内容中选择适当的动作组织小组合, 形成一个崭新的组合式舞蹈。其次, 重组动作练习。以课堂中一个熟练的单一动作为例, 在学生中开展重组动作的练习。重组动作即在原来动作上进行变化, 扩展派生出几个动作, 引导学生从节奏变化、改变部分动作、改变方向、夸张变形和改变顺序等几个方面进行。第三阶段, 加强编导理论的学习。选择一些简单、浅显、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具备一定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一定的编舞理论。同时, 要讲述幼儿舞蹈的特点、形式和创作过程与方法。第四阶段, 要通过练习与实践, 让学生按要求开展编舞活动, 或开展幼儿舞蹈创作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自编自演, 从而提高编舞能力。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8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美育,高素质人才

原国家教委早就指出:“各科教学中, 都可以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进行美育。”可见, 学校实施美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是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也应贯彻美育的原则, 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品篇章, 处处充满着美的激情、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创造、美的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既可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感受美,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高素质人才。下面, 笔者就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实施美育。

一、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 实施美育

在对作品进行阅读欣赏时, 置身于情景当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视觉来感受美、愉悦美, 教师往往是通过对词句段的分析来创设情境。而多媒体集声像于一体, 通过艺术再现, 让学生透过动画音乐等, 能够将抽象的想象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中学语文中的篇章都是精品、都是美文, 在教材中有一篇写景的优美散文———《长江三峡》, 在教学这一课时, 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 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长江三峡独具魅力的风光:长江纳百川容千流, 穿山越谷, 浩浩荡荡, 气势磅礴, 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 造就了雄奇壮丽的三峡百里山水画廊。

我通过查阅资料收集资料, 经过加工处理制作, 让三峡的特有风貌在多媒体屏幕上一幕一幕的播放, 尤其是瞿塘峡, 它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 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瞿塘峡山势雄峻, 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 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 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 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 直观的画面投射出瞿峡的壮美。看多媒体屏幕上, 江水滔滔汹涌澎湃, 船工们在激流漩涡中冒着生命劳作, 这是和死神搏斗的精神。雄壮的画面, 险峻的地势, 紧紧地扣住了学生, 我乘机进一步诱导学生:“此时此刻, 假如再能给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解说词, 效果会更佳!下面,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语言来描绘来解说这荡人心魄的画面。”这样, 一句句、一段段精美的文字在激情高涨的美中诞生, 学生通过文字把瞿峡的画面美、雄壮美、自然美和人的美连为一体, 既使他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了三峡的美景, 又在美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要点。实践证明,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让教师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揭开遮盖物让亮点闪烁, 渗透美育, 欣赏优美

前面讲到的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那么在没有条件下, 仍可在传统教学中实施美育。如教《荷花淀》一课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法, 不是单一的去分析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而是从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个方面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 从整体和局部的结合把握整个文章表现的意境美、人的美。

《荷花淀》第一部分有两个重要的场面描写, “月亮升起来……平静的很。”“她像坐在一片……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这里既是环境描写, 又是一种美的意境塑造。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欣赏美的意境, 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美感, 将其带入美的境界。这是因为意境有生动的形象:升起的月亮, 柔滑的白苇, 坐在苇席上的水生嫂。这种水乡特有的清新优美的环境, 既是对主人公美好形象的暗示, 又是对下文人物展开活动背景的一种铺垫。

这样, 师生共同在朗读、讨论、分析、品味的过程中把握意境, 便可以受到作品的感染, 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

接着再谈谈指导学生欣赏人物美的做法:人物描写是小说创作的重点, 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往往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理想和情感。在完成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也包含了思想教育的过程。但这种教育是在陶冶情操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

如第一部分“夫妻话别”的场面里, 作者描写人物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男女主人公, 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心灵美、情操美。可以说, 夫妻两人的对话既简洁朴实, 又很有内涵, 加上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与之配合, 能让人触摸到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情感变化。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水生嫂的语言, 才能使学生逐渐体会到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骄傲之情, 还有她对家乡对乡亲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在对话描写中, 作者没有直接站出来讲, 而是通过精心设计, 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的。因此, 只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 精读细品, 就会感觉到人物脉搏的跳动, 那种识大体明大义的情操在字里行间中闪光。这种崇高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也给人以美的力量和鼓舞。这是形象的美感教育, 也是生动的思想教育, 但这些教育是通过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来完成的。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9

一、人才培养合理定位, 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光电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高素质”表现在思想品质好、综合创新能力强、视野开阔适应性广, “应用性”体现在满足社会需求、在创业就业方面有竞争力。在专业教育中关注专业技术领域, 侧重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由于实践课程往往具有“实战性”, 涉及产品的设计、制作、推广应用等方面, 因此适合从专业教育延伸到创业教育,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满足创业需求。我们将学生能力分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 构建了实践教学的五大模块, 即课程实验、大型综合设计、实习教学、创新训练、毕业论文模块。在各个环节中, 我们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剔除陈旧落后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和更自主的学习时间, 实现个性化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积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 传授基本的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课程内容改革, 完善适应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应该体现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在专业基础课中, 要体现知识的可用性, 既要简化抽象难懂的专业理论又能满足知识应用的实际需求, 后续课程不用、又难以在实际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尽量删除, 而在理论与应用之间尽可能搭建便捷的桥梁。在专业课中, 我们注重产业发展的趋势, 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应用热点以及创业的潜在领域, 在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创业教育的内容。以《照明光源》课程为例, 在给学生讲解传统光源和新型LED光源的发光原理、制作工艺、照明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为学生介绍LED照明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以及利用此契机成功创业的案例, 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创业教育内容, 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实践课程环节, 专业实验单独设课, 即将分散于多门课程中的实验, 集中到单独的一门课中进行, 这样便于安排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课外教育环节, 我们还外聘专职教师进行创业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邀请知名专家和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 完善适应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科研优势推进实践教学, 在科研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创业理念

我们所在的光学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并建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利用这一科研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增长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动手应用能力, 学生在科研项目中产生新的想法, 我们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让学生慢慢成长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骨干力量,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 我们要鼓励学生将科技发明成果写成专利, 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将来进一步的创业实战打下坚实基础。近几年, 我们每年都有数名学生获得专利授权。我们还在本专业的学科性公司 (杭州欧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设立了产品制作室, 每年选拔一些学科成绩优秀、技术功底深厚、管理沟通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公司参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和成本利润分析等整个企业运作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同时, 我们也联系了多家企业建立教师流动站和校企合作研发中心, 鼓励青年教师带学生下企业, 切身体会产品开发流程, 进行系统的创业训练。如计量学院—天元光通信实验室、计量学院—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计量学院—中宙光电研究中心等, 近年已先后有多位青年教师带学生下企业进行创业实训,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四、创业竞赛和光电设计大赛, 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丰富载体

创业竞赛可以是新技术、新研究、新产品的上市策划, 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我们每年都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浙江省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杭州市“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实战营销争霸赛等, 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用创业者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模拟创业过程, 把一些优秀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基于浙江的产业特色, 我们率先举办了校级光电设计大赛, 并已成功举办五届, 2008年我校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升级为全国光电设计大赛。这一新的实践载体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项目管理能力, 为学生充分发展创新思维与能力打下基础。同时, 还能与其他院校的优秀学生进行学习与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受益匪浅。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我们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 本专业学生在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 本专业学生领衔的“精诚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荣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今年3月, 本专业学生组成的“脚印团队”在杭州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实战营销争霸赛中凭借一份创意十足、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推广计划书, 从34所高校的102支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 一举赢得10万元创业基金。07级在校生袁沛权创办“杭州逸澄创娱科技公司”, 其创业故事《正处创业“山洞期”, 光明正在前方!》于2010年8月在浙江经视新闻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校友邓南平创办LED相关产业公司已具相当规模。另外还有多位成功创业的年轻校友, 如03级的裴照平、武鹏、瞿学士等。这些毕业生创办的公司均属光电行业, 都能将专业所学用于创业实践。近年来更有多位优秀校友回母校经行创业咨询、交流创业经验与心得, 我们欣慰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走上创业之路。

创业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学体系, 推进基于专业背景的创业模式与创业教育研究, 营造高校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辑, 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1) .

[2]尹忠红, 郝振河, 郝欣.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 教育探索, 2010, (12) .

[3]杨金焱, 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 2010, (12) .

[4]曹宪荣.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1) .

[5]宁小银, 彭杏芳.我国大学生创业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05) .

高素质教学人才 篇1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种高级技术人才具有自身的特点, 与本科教育类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性, 应用性。相比同样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理论基础更加宽厚, 技能熟练程度更强, 层次更高。然而,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弊端,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缺失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培养出的学生理论不扎实, 实践能力不强, 不适应或不适合社会需求。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被动学习。不论是教还是学, 都脱离了实践, 脱离了做, 教师越来越不清楚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 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 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 不能提升技能。

因此, 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从加强实践性做起, 重视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利用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 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所以, 笔者认为, 要做好高职教育改革, 就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以需求为导向, 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 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 是学院设置专业的原则。同时, 专业课程的设置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立有生命力, 发展稳定, 前景广阔的专业。 (2) 设立能与时俱进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的课程。 (3) 师资队伍符合专业设立要求, 教学设备能够满足专业需求。如果为赶潮流而跟风设立, 脱离当地实际情况, 脱离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专业, 必然陷入困境。

二、体现岗位群变动要求, 优化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 企业岗位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是办好专业的保证。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产业中, 飞快的产业化促进了行业和企业的飞速发展, 因此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书本知识与课程设置相比之下, 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尽可能地跟上工作岗位更新变化的步伐, 就必须时刻把握企业生产的节奏, 实时跟进, 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技能上, 为了保证质量, 除了制定明确的训练考核判断标准外, 必须实行相应的课时单列制和师资单列制。所谓课时单列就是每门课必需明确规定训练的标准是什么, 时间是多少, 具体安排在什么时候;所谓师资单列就是技能训练课必须有专职的指导教师保证, 而师资单列是保证训练质量的关键。人有主观能动性, 有了师资保证、时间保证才有实际意义。

三、教、学、做一体化

打破传统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 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和想法, 将高中教学的中心转移到时间上。以实际生产为中心, 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视教师而忽视学生, 注重知识而忽视实践, 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的弊端。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 更要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实践, 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以用促学, 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 将理论与实际联系, 使得教学效率提高, 也让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让教学内容变得有实效性, 针对性。以实际锻炼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做到教中学, 学中做, 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

由于生源问题和一些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浓重的厌学情绪。教、学、做一体化要坚持以人为本, 灵活调整变通的理念, 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岗位要求为载体, 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以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还应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 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四、加大投入, 建设“零适应期”的实训教学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大量的教学设备, 毫不夸张地说, 这是需要舍得投入, 舍得用“银子铺路”的工程。首先,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 更加强调实践环节, 这点毋庸置疑。其次, 不可否认的是, 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差, 新生的高中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能力差, 进入高职院校之后, 接受新知识困难重重。如果继续使用普通高校的理论教育模式, 会加重高职学生的失落感和厌学情绪。只有从能力训练入手, 通过动手能力的锻炼,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认识到自身价值所在, 才能让他们重新立志成才。再次, 高职院校的实践条件与普通高等院校的验证性的实验设备不同, 需要使用到现代企业中正在使用的、与时俱进的设备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职院校的实践实习设备需要不断更新, 投入必然很大。完善的实践实习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物质基础, 否则培养高技能人才将成为空中楼阁。不仅如此, 由于高职生源质量的特殊性, 教条式的理论传授也必将步步走入困境。

总之, 高职教育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面临新的课题,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 做好以上几点, 才能将高职院校变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温床,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不足, 层次不高, 定位不明确。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不合理, 教学方式急需改革。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教学, 学生在做中学, 将教、学、做化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学为主, 不轻视做, 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将高职教育变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温床,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上一篇:工程造价控制综述下一篇:电子商务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