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2024-05-30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精选十篇)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篇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诚信文化就是以诚信的道德观念和经营理念支配并调节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合作商、企业与社会乃至国家之间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的价值标准和法律规范。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 诚信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可以用来规范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共关系。企业诚信文化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 也就是要坚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诚实守信为原则, 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时, 还要尊重国家和人民的切实利益。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资产

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发展的道德规范, 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本, 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企业只有始终坚持诚信经营、讲究信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除了占据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外, 企业文化、企业口碑等无形资产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首先, 诚信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个信用度高的企业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 同时还能增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 在当前讲究效益的市场经济中, 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企业是在经历了无数次不确定性因素之后依然能够遵守诺言的企业。诚信是企业的生命, 发展诚信文化理念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口碑, 使这种无形的资产得到积累、升华,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可以与企业的技术、资金、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一起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 企业诚信文化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市场经济是各个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只有在市场有序、健康的运行时, 才会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市场经济越发展, 就更需要企业的诚实守信, 如果没有诚信, 货不真, 价不实, 最终就会违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此, 需要加强经济主体特别是各个企业的诚信意识。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要树立质量至上的诚信理念, 坚持敬业、守信、互利、平等竞争等市场规则。只有使市场经济主体有了诚信的道德责任意识, 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 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都需要建立在公平诚信基础之上的, 因此, 诚信文化是企业加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诚信经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企业发展中提高客户保持率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有诚信, 始终坚持以货真价实、服务周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 企业在诚信经营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好的合作伙伴。当今, 企业和企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合作伙伴、实现共赢的局面, 最根本的是他们坚持了诚信发展的基本原则。企业间以诚信为基础的合作, 可以避免危险的商业诈骗、减少不必要的商业纠纷, 同时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和收益。

4. 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有效通行证

企业诚信经营可以使企业更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竞争终究是信誉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经尖锐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从长远看, 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而是信用, 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只有坚持诚信经营, 企业才能在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 同时, 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赢得国际市场。

二、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诚实守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只有坚持诚信经营, 才能保持客户率。首先, 通过制定企业诚信准则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该理念。诚信准则是一个企业基本的价值观, 可以作为判断企业政策、行为以及个人行为的标准。通过企业诚信准则这样一种约束手段, 把诚信文化观念逐渐渗透到经营管理中。其次, 在诚信准则建立的基础上, 企业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员工们意识到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使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意识。

2. 提高企业管理群体的诚信文化素养

提高企业的诚信文化水平, 关键是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一个企业能否诚实守信, 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诚实守信, 那么, 企业诚信又何从谈起呢?只有企业管理群体成为企业诚信经营准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诚信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经营理念, 才能贯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 在践行诚信文化价值观时不断影响员工、感染员工。

3. 建立健全诚信经营奖惩制度

要想在企业内外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 企业必须要建立一种健康持久的、奖惩分明的诚信经营制度。在奖惩制度基础上, 企业可以对那些违背诚信道德的人或事进行批评与适当的惩罚, 对践行诚信的先进个人或集体加以奖励和表彰。建立健全诚信经营奖惩制度, 对企业员工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4. 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构筑企业诚信文化的重要基石。客户对企业的评价通常是在使用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要想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 保持客户率, 就必须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好的产品和服务会赢得好的口碑, 好的口碑就会带来好的销售。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美的、海尔、格力等品牌产品足以证明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终将会给企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2

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目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本文从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完善诚信的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企业;诚信;信用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产力,也是现代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能使企业高效益地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诚信理念,在经营活动中损害了客户的利益,那么虽然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看,它则是一种自我毁灭。实际上,诚信理念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完善。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1.生产领域:⑴炮制虚假概念,蛊惑消费者。对一些高科技行业企业而言,一个新的概念似乎就代表了技术的领先和产品的独特,但其中的很多往往是虚假和错误的概念,例如前些年出现的所谓“健康空调”、“数字电视”玩的都是一些概念,一方面有些概念根本就不成熟就急于抛向市场,另外一方面有些技术缺乏相关技术部门的鉴定,并不能带给消费者实际的利益。⑵偷工减料,欺骗消费者。小企业、小作坊盛行模仿和造假,一些大企业却擅长偷工减料,从而降低成本.对于那些食品、饮料产品不出现问题也许还属侥幸,一旦质量问题被曝光,企业将面临生死抉择。⑶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在2000年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中,查获的假冒伪劣主要商品多达70多种,从食品、药品、卷烟、到化妆品、棉花、服装,到家用电器、汽车配件、劣质钢材、计算机、航天飞机零部件等应有尽有。

2.销售领域:⑴虚假承诺,不实宣传。广告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但由于广告内容与事实不符、夸大宣传等问题导致的消费者投诉现象却日益增多。当广告中宣传的内容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时,消费者就会对企业产生不信赖,企业的信誉将受到损失。⑵偷换概念,制造假象。在商业领域,竞争的加剧导致商家进入“促销战”的怪圈。如今的商家越来越精明,在很多诱惑巨大的促销背后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陷阱,消费者按照商家事先设定好的规则购物,最终却发现商家承诺的那些优惠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己。⑶包装上做手脚。目前社会上送礼盛行,有的企业借助收礼人的“虚荣”心理,在华丽的包装下面却是劣质,甚至过期的产品,坑骗消费者,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企业损害的却是长期的发展。

3.企业之间:⑴贷款和债务拖欠日趋严重。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高达5%以上,而且这比例被远远低估。在国企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改制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则愈演愈烈。而且拖欠势头正在向银行利息、国家税收方向发展,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瘟疫。⑵信用方式退化。在欧美国家中,信用关系已

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支付活动和交易过程,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而我国国内企业却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任何信用交易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方式、以货易货等原始交易方式退化。

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是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内在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永续存在性,诚信建设也离不开对赢利的追求和对社会成本的权衡。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欠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的行为,利令智昏,使其丧失了职业道德。他们只盯着短期利益,根本不懂“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不懂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不懂诚信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2.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市场制度和产权机制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市场监管的权利真空,转型期不成熟的市场制度成为企业信用缺失的导火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许多经济主体置信用于不顾,肆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及任意毁约,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但合同的履约率仅有6%左右。与此相应,企业上当受骗,经济纠纷频繁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交易的实质就是产权交换。明确的所有权制度和公平合理的交换是市场游戏运行的前提。目前,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是由于企业和银行的产权改革都没有到位,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要靠银行信用维持,造成亏损严重,信用恶化。即使当前我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相当多的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信誉之间也没有长远的关系,对未来收益也不具有分享权,追求眼前的利益就是决策者最优的选择,从而失去诚信的动机。

3.企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当前,我国已实施的法律中,《民法通则》、《票据法》、《合同法》、《担保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从整体看,有关企业信用体系的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隐私等方而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对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严重。如一些地方的基层法院受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在司法中存在随意性和不公正性,损害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策略

1.树立企业诚信的理念,建设诚信文化。企业的信用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是社会的接受程度。从占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诚信至上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时时处处关注诚信,并把不断加强企业诚信的可能性付诸实践。这种关注和实践,虽然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作用,但最好能够是文化规范的结果,即把诚实信用、义利兼容的原则贯穿于整个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像血管一样流向躯体的各处神经末梢。它是一种企业精神的内核,也是一种企业的价值取向。使企业自觉形成一种重合同、守信用的社会风气,塑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2.构建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信用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的交易到证券市场的支付等,无不体现有信用。目前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等尚未很好建立。同时,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必须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企业改制,企业将真正成为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有利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的财产权益,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尊重私有企业的财产权,承认私有企业及其所有者的合法存在,承认并保护他们的财产,赋予他们公平合理的法律地位。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建立个人与企业的证信系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先进经验,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有序实现社会保障的个人基本账户与税收账户、收入账户、银行账户等并轨,使个人所有信用资料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编码上。充分利用工商、财政、银行、质检、审计、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系统,出台强制性的数据收集政策,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可靠性强、权威性高、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

4.完善诚信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必须制定信用法律法规,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有涉及诚信的内容,但规定得很不整,需要对有关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要加强信用立法,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为有关机构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评级、服务等方而提供法律支持和依据,使信用服务有法可依。

在征信国家良好的征信服务总是和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相结合的。我国虽然尚未有全国性的征信体系,但各个地方己纷纷先行试点建立地方性的征信体系。比如2001年7月,北京市工商局试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并下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管理办法》。到2002年7月,试运行期间,己有346家企业和60名自然人被登上“黑名单”。甘肃、江苏、浙江等省都打算建设地方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在经济与社会交往关系中,只要查一下有关信息数据库,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状况一目了然,使守信者道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这将对诚信体系的建设起激励和鞭策作用。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建立起一种合理、合法、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加强国有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诚信文化;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中,企业要做优做大做强,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核心竞争的提升离不开诚信原则,离不开企业诚信文化的支撑。大力培育企业诚信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企业潜在价值最大的无形资产,良好的诚信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企业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能够把企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品质、顽强作风挖掘和提炼出来,成为大家认同和遵从的价值规范,通过精神层面的感召力,使企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和发展。诚信作为中国石化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从业的基本道德,反映了中国石化内部紧密团结的思想基础、亲密融洽的宽松氛围;外部回报投资者、服务全社会的坚定信念,树立起守信誉、重承诺的良好形象。

二、企业诚信建设的主要方面

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企业可以从六个方面,着力构建企业诚信体系。

(一)对国家诚信

国有企业对国家负责是企业的根本职责。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地运作企业;要做到经营诚信,不欺诈,不失信,认真履行合同;要做到税收诚信,主动按时足额缴税,不欠税偷税漏税逃税;要做到金融诚信,不骗贷欠贷,不逃废债务。

(二)对社会诚信

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要向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满足客户要求,创造客户需要,展示靓丽形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主动治理污染,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自然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对员工诚信

真心帮助群众、真情服务群众是企业对员工诚信的基本内容。要为员工尽可能地提供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合理的工资;企业改革改制方案等涉及职工企业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职工大会审议;深入推行厂务公开,保护好职工的民主监

督权。

(四)对用户诚信

坚守对用户产品质量的承诺、服务的承诺,不断地开发和生产出更优良的产品,全方位地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出厂、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做虚假广告;以诚信待客,认真做好售后服务,诚恳地征求对产品的意见,培育用户的忠诚度。

(五)对股东诚信

坚持回报股东、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利益的原则,不以虚假投资和虚假财务报表欺骗股东,按《公司法》和企业章程的要求召开股东大会,定时向股东披露真实信息,每年保证分红派息,实现股东与企业双赢。

(六)对合作伙伴诚信

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增进了解,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坚决防止为了自身短期利益的需要,而损害供应商、经销商和广大的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三、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途径和方式。

(一)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

建设企业诚信文化应该从培养诚信精神、诚信意识入手,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的振兴而攀登、奋斗。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培养和强化企业员工的诚信服务意识,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个人和企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二)重视企业诚信管理

要把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资源、一个无形的市场来看待,对其进行培育、维护和控制。首先,要培育企业的诚信文化,以诚信指导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在企业生产、营销、安全、服务等等细节中体现诚信的丰富内涵。其次要采取具体措施对企业诚信进行监督管理,制定各项细化制度,确保诚信文化持续健康成长。

(三)建立激励诚信行为的制度规范

制度对企业诚信文化的形成、巩固和加强能够起到强化作用。诚信应当纳入企业的规章制度,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宣传和销售之中,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另外,在建立诚信制度的过程中,还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诚信奖惩制度,加强约束和激励机制,形成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诚信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失信者进行批评和处罚。

(四)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

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诚信文化形成的关键。塑造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诚信价值观,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管理人员要树立法律诚信意识,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竞争与协作;要树立道德诚信意识,把“真诚为人,无信不立”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内敛为个人的崇高信念。

(五)加强外部公关,塑造诚信形象

塑造企业诚实守信的形象离不开良好的公共关系。企业要善于用新闻媒介向公众传播企业经营信息,沟通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有效地塑造企业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要慎重处理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公众投诉;要做好公益事业,塑造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

理论和实践证明,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是一项系统的、全员的、长期的工程,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不断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试论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与诚信建设 篇4

一、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诚信建设的基本认识

(一)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于企业组织中的现象。一个企业在其成立、发展、成熟的进程中,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创建着自己的企业文化,而有意识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则往往是那些发展较为完善、经济水平较高、物质文明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准的企业所注重的。

电力工业是基础型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在我国,它具有公益性与专营性的两大传统特点。供电行业依电力工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电力工业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是这两项行业特性的反映。因为公益性,国家对供电行业有各种政策、法规方面的优惠,所以,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因为专营性,使供电企业在市场拥有更多的垄断性,经济效益明显地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因为公益性,供电行业企业必须要有较高的企业价值取向,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专营性,供电行业企业更应注重内部管理与外部形象。在电力走向市场的今天,打破垄断、提倡竞争正在成为电力行业改革的走向,这会对电力行业的传统特点与企业文化建设产生新的影响,使其具有新的内涵。

供电行业企业文化是指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供电企业,在长期的供电、用电管理与监察、营销等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有供电行业特征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以此为核心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传统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等。它包括三个层次四大功能。三个层次,是指企业物象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功能是它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它能够把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社会目标结合起来,从企业道德角度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员工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形成,从而使职工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因此,供电行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供电企业自身特点的共同要求。

(二)供电行业的企业诚信建设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的意思。我国源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其中就包含着“诚”与“信”的精髓。古人早就有“心诚则灵”、“言而有信”等之说,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被代代相传,如今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规范的一部分,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诚信理念及其建设要求已经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被各界所重视。朱总理在国家会计学院就要求全国会计人员“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李勇认为,“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灵魂”,失去这个根本点,不要说摆脱信任危机没有希望,“整个行业将毁于一旦”。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先生曾说:“信用关系市场大局”。长江实业总裁李嘉诚先生也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将事业做大?答曰:无它,一字而己一信”。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如果诚信是一个经济主体的必需品,那么至少大部分人应该拥有这种素质才显得合理;如果诚信成了“奢侈品”,那么拥有它的人可能是糟糕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可见在一个整体构建诚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么供电企业诚信建设包含哪些内容和要求呢?如果把“诚信”两字分开要求,我认为,“诚”相对于供电企业员工至少有三层内容:1)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电力事业,热爱本职工作;2)诚恳善待与自己电力工作有关和无关的人们;3)热诚勤勉地做好岗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信”相对于企业员工至少也有三层内容:1)讲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2)树立良好的信誉,创建个人品牌,提高公信力,让公众信服;3)信任他人及企业潜力,把自己溶入到企业中。企业诚信建设首先要求员工的“诚信”,如果每个员工都能切实以诚信为本,则企业的诚信建设将达到预期的目的了。企业的诚信建设也要求形成一整套完备的道德规范与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诚信品质和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企业也必须要为诚信建设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因为诚信本身对处于其群体的人有这样的要求:正直客观立场,公正平等意识,独立自主人格,笃信虔诚态度和执业判断与责任能力等。

二、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与诚信建设的关系

所谓企业文化,从宏观的哲学角度看,它包括了企业一切主观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而诚信本身作为思想领域的范畴,自然就属于企业文化要求的部分。

诚信是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品质或品牌的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更是供电行业企业文化的根本。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包含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结构层次可以由表及里划分成三层。外层主要是以视觉传播力作为感染媒体的物象文化。中层为管理文化,它包括企业在其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建立起来并形成文字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与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以及上下级、同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文化。内层为理念文化,主要包括职工与领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是外层物象文化与中层管理文化的源头,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构架。如果将一个企业“人格化”,那么企业文化的三层次可以这样比喻:物象文化是外表(其中物质文化是躯体,企业形象设计文化是服装,服装应体现人的气质),管理文化是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精神文化是人的思想水平。显而易见,企业的精神文化决定着物象文化和管理文化,而又受后两者的影响。同样,诚信作为企业内层理念文化的的基本要素,也必将始终贯穿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和各个层次,对企业文化的诸方面发挥着约束和指导作用。

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向多经企业和市场化方向的迈进,电力服务和营销日渐成为供电企业的重头戏,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成为沟通千家万户的桥梁,日益与客户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就对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尤其诚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个不能树立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良好形象的供电企业,如何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开放环境下拓展电力市场、吸引客户呢?如果企业内部没有诚信,员工之间你欺我诈,处处疑神疑鬼,不能坦诚相待,那么企业的一切运行机制将显得软弱无力,企业文化也就形同虚设了。纵观世界上的一切优秀企业,哪一个的成功因素里不包含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一份功劳?哪一个企业文化里面不渗透着诚信的品质呢?毫无疑问,诚信理念将越来越被企业文化所吸纳。

在供电企业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的进程中,企业文化也经历着萌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诚信建设也必然始终伴随着企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一座大厦,那么诚信则就是其深厚牢固的根基,它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创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供电行业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创建以诚信为本的的供电行业企业文化

当前,我国大多数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或发展的初期,缺少系统的规划和指导思想,存在不少问题,但也有好的形势基础。根据对部分供电企业调研、访谈的信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我想针对如何创建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企业文化的策划和实施委员会。

要由电力企业领导人召集并亲自领导,精心组织规划企业文化的战略方案,确立诚信为本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地在企业内外部推行。不光省市公司要制定方案和指导思想,县级供电企业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将总方案和指导思想进行细化,确保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也要注重方案实施的效果,及时做好对企业文化的评价判断和跟踪诊断。

(二)定期加强对员_工的诚信教育。

为了有效地弘扬诚信,可以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定诚信再教育培训学习网络,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明白电力工作的服务性和市场性,诚信事关企业的形象和品质,切实感受到诚信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能自觉以诚信做人,以诚信待人,以诚信沟通客户,以诚信坚守岗位,以诚信捍卫企业。

(三)企业负责人带头讲诚信。

企业负责人个人道德修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诚信水平。因此,领导更要带头开展“讲诚信”的自我道德教育和修养教育,把党长期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做到对本企业的诚信度负责。

(四)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质基础,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形象建设。

如建立并健全体现供电企业诚信特色的标识系统,包括企业标志、宣传口号、企业歌曲、徽章、旗帜等,并将相应标识分别体现在企业车辆、工具、设备、制服及电费清单上,使企业形象标志在公众传媒中得以传播。要坚持内外结合的思路。

(五)切实提高员工素质,努力营造企业文化与诚信建设的内部环境。

可以按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分类制定规章制度、部门职能制度、日常工作制度与奖励惩罚制度,渗透诚信理念,形成以诚信为本的约束、规范氛围:还可以策划、试行企业诚信礼仪制度,通过各种节庆、企业代表性纪念活动日、文体例会等各种形式提高企业诚信力。要坚持系统优化提高的思路。

(六)积极推行窗口部门诚信建设活动,建立诚信档案。

企业把诚信建设目标层层落实到各服务窗口部门,定期对其建设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测评,对达到预期目标表现出色的窗口部门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反之给以适当的处罚和再培训教育。同时还要对企业范围内的全体员工和窗口部门建立一个诚信档案,对其诚信状况进行严格的登记,作为员工从业、升职的考核依据。还要建立相应的失信行为和处罚的披露制度,使诚信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使失信者声誉扫地,受到市场的惩罚。

(七)借鉴先进企业诚信建设的经验,完善企业诚信监督机制。

对那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文化尤其诚信建设表现突出的企业,要善于借鉴,从中吸取经验,结合本企业实际,加以消化吸收,从而为己所用。当然也要经常与同行企业和其它非同行企业切磋交流,相互学习补充,这都不失为一种明智可行的捷径。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要有“两只耳朵”,不仅能从企业内部真实地反馈出诚信建设的信息,还得能够从企业外部比如公众、市场等真实地反馈出诚信建设的信息。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篇5

关键词诚信经营企业文化诚信意识诚信管理我国当前企业“诚信”经营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方面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诚信缺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社会各界对诚信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因为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作为一个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诚信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尤为重要。在当今的经济交往中,许多企业被迫放弃现代信用,重新选择了如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原始交易方式。这些行为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动摇和打击了人们对企业的信任,恶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损害了守信企业的利益。什么是诚信经营

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基础质量承诺、推行服务承诺、塑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只能在顾客消费者认为是可靠可信的基础下.才能得到丰富的收益与回报.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就会让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上层领导与下层领导.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同样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下.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反之如果缺乏互信.企业整体就会失去战斗力与凝聚力.首先,要把保证质量和满足顾客要求放在第一位,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营销服务应对系统,及时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实现以客户满意为理念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体系:第三,要积极更新经营理念,推动企业诚信建设。通过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全员信用观念,使诚信变成员工自觉行为,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企业建设诚信文化的必要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 “—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赋予了诚信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

1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企业才能拥有比较广泛的客户,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使企业高效益可持续地发展。一个缺乏诚信理念的企业,短时期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利益,但”轻言必寡信”,长此以往,必将自我毁灭。只有诚信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格局。诚信企业文化的建设

那么,知道了企业文化的现状及一些相关因素后,怎样才能建立好的诚信企业文化呢?这就需要在价值观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管理方式上加以改进与完善,最终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的文化体制。

4.1 价值观诚信化

诚信的价值观必须深入人心。建立在诚信基石上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能提供人与人相互信赖、相互悦纳、相互认同的意识纽带,能使个人在诚信文化中获得归属感,获得作为社会一员、企业一员的自豪感,获得与他人在一起共同创业、实现价值的依托感以及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的血肉联系和共生共长的整体感,从而排除戒备感、孤独感、无力感、压抑感和失落感。要使诚信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必须在科学定位、舆论氛围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和形式。

4.2 品质诚信化

“市场竞争最终是名牌瓜分天下”。这是红豆集团董事长周耀庭曾经说过的极有体会、富含哲理的话。现代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更是名牌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有的是自己的品牌,但缺乏名牌。成功的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能给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吸引大家关注、欣赏、品味的目光,能促成公众购买消费的行为,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和竞争的法宝,谁拥有成功的品牌,谁就拥有一定的市场;谁拥有响当当的名牌,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

名牌产品不仅使用价值可靠,而且是文化品位的标志。名牌效应本质上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诚实守信的企业品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或新的资本形态,特别有助于名牌效应的发挥。

4.3 宣传诚信化

知名度是一个企业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企业“名气”大小的“量”的客观尺度。知名度包括公众对企业的名称、标记、产品种类或服务内容、企业领导人等情况知道和了解的程度。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一项日常的、长期的任务。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在信息的海洋里航行的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使尽可能多的公众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

诚信的宣传得“美名”,欺骗的宣传得“恶名”。宣传是必要的,但宣传未必是好事,问题在于宣传什么,怎样宣传。知名度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有好的、肯定的方面,即“美名”,也有坏的、否定的方面,即“恶名”。就一般意义而言,企业所追求和得到应该是好的、肯定的方面,这才是对企业有意义、有价值、有作用的知名度。而这种美名的获得,不论选择什么媒介,采用什么方式,花了多少代价,归结到一点就是两个字:“诚信”。诚信的宣传亮出了企业的“真心”,赢得了公众 的信赖,得到了顾客的“真心”。

4.4 服务诚信化

美誉度是一个企业获得公众信任、赞许的程度,是评价企业“名誉”好坏的“质”的客观尺度。在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少企业在热衷于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同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美誉度的提高,结果造成了不该发生却又经常发生的遗憾。

诚信的服务是提高企业美誉度的最有效的途径,虚假的“服务”则是伤害企业美誉度的自残性利器。两种不同性质的服务,其区别性表现及客观性效果大相径庭。

首先,诚信的服务具有真诚的态度,企业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体现着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面对顾客,工作人员言语上热情耐心,态度上和蔼可亲,但虚假的“服务”则不同,这种所谓的“服务”,以欺骗顾客的心理,用过份热情的态度和夸张掩饰的微笑,紧紧盯着顾客口袋的银子,稍不如意,则会“晴转阴天甚至狂风暴雨”。

其次,诚信的服务信守诺言,真诚到永远,不论售前、售中服务还是售后服务,都能体现一颗真诚的心,尤其是售后服务则会更加迅速及时、便利体贴、周到全面、保质保量,绝不违背诺言,但虚假的“服务”则视“承诺”如儿戏,售前容易售中难,至于售后则更难。

再次,诚信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赢得顾客的最大满意,从而能够赢得顾客的心,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而虚假的“服务”则会令顾客失望、伤心,最终失去顾客,使企业的美誉度受到自残性的伤害。最终只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销声匿迹。

4.5 管理诚信化

诚信的管理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根本途径。在当代社会,企业管理的理念层出不穷,企业管理的办法丰富多彩,但所有理论、所有办法能够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共同点、基本点,归结起来还是两个字:“诚信”。

欺骗性的管理失人心、损形象、没文化。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认识到诚信管理的作用与价值。仅从拖欠民工工资这一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来看,就暴露了企业管理上的巨大黑洞,损害了这些企业的形象。由此可见,诚信的管理对企业的形象作用之大。

总之,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经济时代,诚信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讲,诚信的文化不仅能够吸引住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而且对本企业的员工也有一种激励作用,使员工觉得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所以在企业的价值观、管理、产品与服务上都注重诚信的建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果能尽快完善企业的文化,那企业也将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向军.论科技企业领导者诚信建设[J].科技与管理,2006

[2] 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 定雄武.企业文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篇6

一、会计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诚信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从北京“长城事件”、海南“琼民源”到“蓝田股份”及广东国际信托公司被关闭等事件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问题普遍存在。导致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增多、会计诚信状况与先进文化的要求相距甚远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切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会计人员在做账或查账时,就会有意无意地站在有利于個体或局部利益的角度,中庸之道根深蒂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所列举的:“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在审查有关会计账务时,对出现的错误知情不报或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单位领导做假账行为视而不见。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的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中实用主义、颠倒黑白、弄虚作假思潮极大地冲击了会计的执业环境,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出现扭曲,经济生活中的欺骗、失信现象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包括会计领域蔓延。多数会计人员往往在传统文化的引导和个人自身利益的驱动下选择后者。

(三)制度建设的滞后

公司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能完全避免,而且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善,对会计失信的处罚较轻。直到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才明确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总体上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不仅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也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

二、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项工作来共同支撑,需要统筹各方力量来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学认为,通过合理配置区域内有限资源,可以实现区域内自生性要素、再生性要素、牵动性要素和制动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与经济有着密切关系的会计专业,受到的影响会很大,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支撑,需构建十大支撑体系: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从以上十项战略支撑体系可以看出,无论是现代产业中的农业、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还是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中的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工作的支撑。

三、按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会计诚信文化

(一)重视会计诚信文化培育,净化会计执业环境

重视传统文化与会计制度的协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到会计制度的建设中,融入到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育中。同时,净化会计执业环境还需要全社会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要严格履行“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上彻底杜绝行政干预,还会计人员一个“宽松”的工作空间。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严格按会计程序处理业务,认真对待道德风险,坚决抵制有损于会计诚信的外部影响;需要依靠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提高和各行各业诚信建设的加强,促进和监督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

(二)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做诚信守诺的榜样

高层管理者的地位和职权决定了其言行对于企业组织诚信文化建立的重要性。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多向下级宣讲诚信理念,并且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诚信守诺的典范。美国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说:“我认为最好小心谨慎,不能兑现的诺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有通过企业管理高层的言行对企业员工的潜在影响,企业诚信文化才可建立起来。

(三)注重会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要使诚信尽可能地成为一种可操作的规范,就要通过法律建设,硬化诚信的约束力,增加守信行为的收益,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使其不再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为此,首先,必须完善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法规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次,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再次,要尽快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对单位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对有关信用关系进行严格管理。最后,构建信用网络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有偿共享,使信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四)在企业内部大力表彰诚信行为,树立诚信榜样

企业诚信文化是抽象的,而诚信榜样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在企业内部大力表彰诚信行为,树立诚信榜样,通过诚信榜样使诚信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和带动作用。此外,企业可以开展领导和员工共同参加的各种诚信活动,形成企业诚信文化。如长虹公司的倪润峰亲自率领员工回访用户,向顾客和企业员工传递长虹“对用户负责到底”的信念;日本的松下公司有一条规定:公司总经理每年必须参加三次公司为顾客组织的向松下公司产品挑毛病的诚信活动,以向公司员工传递企业的诚信文化。

(五)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发展先进文化

企业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7

“企业诚信”这个词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潜移默化地在人脑的意识中形成的一种概念、意识和愿望。会计诚信原则的产生, 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无处、无时不在的契约关系。会计诚信是行为主体在会计信息的生产和运用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行为主体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态度真诚, 二是行为主体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信守承诺, 遵守会计法、会计制度。

二、企业会计诚信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会计诚信体系也逐渐完善。但是, 企业发展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会计法规不完善。当前, 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 有些从业人员, 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调整, 已达到偷逃国家税收。会计人员的失真。

(一) 市场失信, 实施力度不强

我国市场经济, 旨在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 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平台。当前, 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制定了许多相关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譬如:《会计法》、《经济法》等, 这些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受我国法律实际操作中存在缺陷的限制, 对企业会计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虚假等问题处理较轻, 在一定程度上蔑视了我国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二)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现阶段, 我国企业基本上实施的是厂长负责制或者经理负责制。厂长 (经理) 在企业发展中的权利无限放大, 在人事方面可以随意处置和任免。作为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厂长 (经理) 的会计人员, 对厂长 (经理) 提出的虚假的会计信息, 只能按照厂长 (经理) 的要求来实施, 否则, 给他们带来的就是降职或辞退的处境。此外, 一些企业家、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思想意识淡薄, 不能充分地认识到会计失真, 对国家、企业产生的危害。

(三) 企业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 我国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好坏主要还是通过对一定阶段企业的获得利润, 对国家缴纳的利税以及对员工的收益等方面, 然后这些方面的评价, 往往容易忽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市场环境, 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以及对国家税收的总体影响。这些的评价系统往往会影响到企业对员工的业绩考评。员工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 往往会使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造成忽视, 往往会容易造成他们为了这些指标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 甚至产生违规的交易信息等行为的发生。

三、企业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提升企业内涵, 塑造企业诚信会计

企业诚信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的发展, 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发展。会计诚信文化的缺失, 不仅仅要求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外, 而且还要求企业自身提升企业内涵, 塑造以诚信为本的发展路线。提升企业自身的内涵就要求企业,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 要注重企业发现的内涵和目的, 要明确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什么, 只有明确这些内在的东西, 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 塑造优质的企业文化氛围。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的建立, 能为企业会计诚信文化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能使企业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在追求物质方面, 而是更高层面——精神方面,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长远的发展战略, 获得更多的社会收益。

(二)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

当前,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参差不齐, 有些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偏低, 有些会计人员职业诚信意识较差, 甚至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执业判断力。这些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 有利于塑造我国企业优质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有利于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诚然, 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需要国家、社会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坚持不懈, 勇往直前地开展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三) 完善会计诚信的法律法规制度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 因此, 完善的诚信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是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体系建立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会计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 当前我国在会计诚信管理制度方面的立法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这些漏洞导致了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诚信环境存在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中的信用记录制度、征信组织制度和监管制度, 能够有效地解除我国企业在发展中的瓶颈。当然, 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譬如概念和内容的模糊不清、过于抽象化, 这些误解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执法的困难。因此, 建立完善的会计诚信的法律法规, 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四) 强化监管人员的执法观念

完善的会计诚信法律法规,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但是监管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法观念, 这些法律法规也只有仅仅流于形式。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监管人员, 他们能否正确履行人民所赋予他们的权利,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监管人员能否正确有效地秉公执法, 关系到企业会计诚信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这些管理者, 在执法过程中, 正确地、有效地实施在经济上的权利, 才能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 强化监管人员的执法观念, 能为企业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当前, 会计诚信问题不仅仅是会计的问题, 同时更是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的问题。只能立足于环境, 立足于会计之外的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 才能解决会计诚信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需要改善环境、健全法律和社会道德教育三管齐下, 三者同时进步,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环境下, 企业会计诚信才能健康发展建设, 重塑会计形象。

电力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探析 篇8

对于快速发展、竞争格局激烈、人才流动频繁的电力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尚存观念认识和建设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当前,在不断完善的建筑行业市场规范化运作环境下,我国电力建筑施工行业通过做大做强、行业内合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得到长足发展。电力建筑施工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合并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建设特色选择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以某电力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进行探析,以期为建筑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企业诚信文化内涵与表现

(一)企业诚信内涵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信表现为一种品行、责任、道义、准则,更重要的是一种声誉资源。企业诚信资源通过高尚人格化力量,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经营带来经济利益,即收益增加或降低交易成本。从社会经济角度看,一方面,诚信作为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本身需要诚信文化作为运行基础,企业作为市场参与基本单位,需要具备诚信的基本条件,方能长久经营成百年老店,因此,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持久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追求诚信企业文化内涵应包括,首先,要以诚信的态度处理和对待企业各方面事务关系,包括对内处理企业各项事务诚信、以契约为基础对外的信守承诺以及社会责任承担;其次,要追求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第三,要追求双赢角度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即不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另一方当事者的利益诉求。

(二)企业失信原因

近年来,中国企业内外部出现大量失信事件,导致企业巨额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诚信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与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与诚信文化匹配发展有关:

首先,中国市场信用国家管理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我国现行信用市场管理体系存在多头管理、信息不共享的孤岛现象,对外不公开等资源割据问题,导致失信人约束成本低,限制了信用市场的完善,不利于诚信经济的建立;同时,企业诚信建设缺乏统一引导,缺少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标准,我国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

其次,企业诚信管理与企业信用服务市场化程度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意识薄弱,内部专业信用人才培养起步晚,信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企业缺少专业诚信管理人员甚至没有,更多的是对外信用调查人员,用于对外授信,更勿论企业诚信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的落实,诚信管理体系根本无法形成。同时,信用服务市场既包括企业信用评级和为企业信用建设提供服务两个方面,我国信用服务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提供权威信用评级服务机构较少,同时在市场上也难觅提供企业信用服务建设产品机构,诚信管理服务相对滞后。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诚信理念缺失。中国历史诚信文化内涵丰富,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等大量积淀深厚的诚信文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外来理性经济人观念冲击以及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便利条件,造成对原有文化观念体系的冲击,新主流文化观尚未得到认同,社会大众对快速变化观念出现应对失措,在利益诉求、技术防范不够以及法律规范不完善导致成本约束较低时,必然产生短时期失信增多现象。

(三)电力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需求

在我国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电力建设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建设施工市场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了以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等特大型电建单位为主、众多中小型电力建设企业共存的格局,并将进一步趋于集中,而特大型电建集团几乎包揽了电建市场大部份额。同时,行业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行业利润微利,企业经营由劳动技术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尤其是大型火、水电站以及设计、施工与采购总承包模式建设项目,启动铺垫资金巨大。另外,电建市场具有“企随市场、人随项目”、经营项目遍布全国世界各地、地点较为偏僻条件艰苦等特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迅速发展变化也带来一系列诚信问题,从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深层次角度看,是诸如企业重组诚信文化融合、诚信文化建设选择立足点以及诚信文化建设滞后造成的。

首先,企业合并重组诚信文化建设处于融合阶段。近年来,不仅大型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众多中小型电力建设公司为了生存也在走向地区强强联合,各企业联合重组前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特点企业文化,对诚信理念的态度、认识、实现方式和诚信企业文化建设渠道等问题均有不同,需经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融合出得到市场认可的诚信声誉;另外,由于企业文化的特殊性,往往造成合并重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合并重组时并未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和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导致诚信文化认同与执行混乱,因此,在此阶段冲突造成失信以及诚信标准矛盾现象也属必然现象。

其次,工程质量信誉诚信要求立足点不同。电力建设施工主体由于技术经济实力不同,其自身对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大型电力施工企业技术力量强,施工技术手段先进,建设优质工程、样板工程愿望强烈,通过资金与技术实力缩短工期减低施工成本,具有强烈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需要;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实力限制,往往以工程质量合格为基准,尽量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甚至部分电建施工企业出现短视行为,对诚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第三,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本质内涵缺失,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外流现象突出,表面看主要是因为:施工企业建设项目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与高福利待遇期望不一致造成;或者把企业作为培养跳板;或因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种种弊端,发展前途渺茫;或工作地点流动频繁造成无法安家、耽搁婚姻等问题离职。但从深层次诚信角度看,则是社会与企业一系列诚信文化制度的缺失。劳资用工双方充分沟通,意思表达一致、诚信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企业获得员工贡献并支付薪酬,员工提供长期稳定劳务,获得满意(非最优)薪酬、被有计划培养、关心和爱护,获得自我价值实现和归属感。显然,双方良好互动效果需要在理解认同基础上付出不懈诚信努力方能达到。然而,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部分企业不仅对内诚信流于形式,诚信意识淡薄,相关承诺待遇条件不到位,对内失去诚信基础,最终导致骨干优秀人才流失、市场流失。

可见,对电力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信誉可谓获得市场的基石,要想取得信誉,必须打造企业诚信文化。

二、电力施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内容

从以上电力施工行业市场格局、企业失信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诚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当前一项紧迫而长远的战略性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建设企业诚信文化。

一是对内建立以人为本诚信文化。企业员工只有对自己所在的团队诚信,团队才是一个诚信的团队,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施工行业尤其是电力施工企业,员工对工程项目部诚信,对自己的组织诚信,才能形成信任团结的具有凝聚力的建设团队,才能创造工程建设质量优、人才素质高、市场信誉好的企业生存环境。

二是对顾客建立质量责任诚信文化。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其重要性涉及很多潜在顾客内涵,修建各种电力设施不仅涉及投资方利益,更是涉及投资项目未来使用受益顾客群体,他们才是最终评价者,因此企业必须对工程讲质量,对顾客讲责任,树立对顾客诚信文化。

三是对业主建立密切合作诚信文化。电力施工企业要靠市场求生存、谋发展,必须与项目业主方密切合作,通过优质的品牌、高质量的工程、良好的沟通、密切的合作取得业主的信任,为获得业主后续投资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四是对监理建立信任至上诚信文化。监理对业主负责,但监理通过施工单位工程完成情况来体现业绩,双方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在严格规范施工上高度一致的统一,因此取得监理信任,利用好监理技术优势,对促进施工进度、质量和改善施工技术都是有利的。

五是对分包商建立合作共赢诚信文化。电力施工企业大都有长期合作的外协劳务组织,共同组成系统管理的施工产业链,作为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对其诚信文化建设值得注意,企业应在管理上内部化,内外队伍统一协调管理、关心保护,获得彼此之间的诚信,实现合作共赢。

总而言之,电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应以利益相关者诚信服务为对象,最终目的都将体现在提高企业工程项目营销和履约的综合竞争力上,诚信文化建设应以“以人为本”的内部诚实守信为基础,以诚信守约的外部长期战略合作为手段,建立内外结合的诚信文化体系。

三、诚信文化建设案例简析

某电力建设施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电建公司)多年市场实践中,坚持走“诚信”之路,树“诚信”美名,不断地赢得市场,短短5年时间,市场中标份额从2006年的2亿元,发展到目前产值30亿元,项目70余个,多次获省、部、行业协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其中诚信文化建设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我们总结其诚信经营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培育诚信意识与文化

电建公司在多年经营中清醒地认识到,经营既要靠企业综合硬实力,企业诚信软实力也不可少,在经营过程中注重诚信意识和诚信文化培育,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全员法律法规教育。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只有守法才谈得上诚信经营。多年来,企业坚持实施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员工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培养了一支专业管理队伍,为生产经营提供法律保障,为诚信文化建设工作奠定意识基础。

二是培育企业诚信文化。通过“诚架连心线,精创一流业”企业精神、“诚信第一”经营理念、“诚信守约,追求卓越”质量方针,始终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建立“恪守诚信,依法经营”的企业道德观,将诚信意识升华到全员职业道德高度来恪守,总结出“优质铸精品,精诚创未来”的深刻诚信意识,形成一套以诚信为主题的企业文化理念。

(二)注重建立诚信制度与体系

电建公司以工程产品质量诚信为基点,展开对内部人、顾客、业主、监理、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诚信体系建设,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胜赢得了市场和品牌形象。

一是落实诚信能力与动力基础。首先是每年制定培训计划,狠抓工程技术管理培训,严禁流于形式,提高工程建设的诚信能力。其次是完善并严格质量考核奖惩制度,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落实诚信动力。第三是强化审核重点,定期认证质量体系,全项目经营内审,落实诚信动力的客观基础。

二是建立合同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合同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制定完善了合同实施、评审、工程项目管理、法人委托书管理、证照管理、印章管理、档案管理办法等十多项保障合同履行制度,在合同洽谈、签订、项目实施、工程竣工验收以及保障服务的过程中都严格执行制度,保证里合同执行力度,确保诚信履行合同。

三是实施工程动态诚信控制。工程项目开工前按照项目法施工管理的要求选配项目管理班子;项目部组建后,确定项目管理班子各成员职责和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效益等各项指标以及质量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办法,明确责、权、利以确保工程质量有保证;施工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检查监督为辅”的方针,做到预防与把关相结合。

四是做好项目保障诚信服务。为建立良好服务保障体系,公司制定了《服务实施程序》,严格规定了服务实施程序和服务保证体系,其中详细周全的工程质量回访制度深受业主好评,甚至对部分项目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扩大服务范围,得到用户良好评价

摘要:电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实践中应以利益相关者诚信服务为对象, 最终目的都将体现在提高企业工程项目营销和履约的综合竞争力上, 诚信文化建设应以“以人为本”的内部诚实守信为基础, 以诚信守约的外部长期战略合作为手段, 建立内外结合的诚信文化体系。

关键词:企业文化,诚信

参考文献

加强医院诚信文化建设的探讨 篇9

1 医院诚信文化的概念

1.1 什么是诚信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 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 “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人内在的德性, 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 必信于外。因此, 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 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

诚信文化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诚信文化正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

1.2 什么是医院诚信文化?

医院诚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核心, 是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的标志, 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方面。对医院来讲, 诚信是一种以默契关系为基础的诚信, 是一种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 是医院最大的无形资产[1]。医院诚信文化是医院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 是文化与医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医院广大员工认同的医院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诚信文化的医院是“人体修理厂”[2]。进行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统一员工的价值观, 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 培育医院特有的精神内涵, 打造核心竞争力, 为医院的飞速发展提供文化和精神的保障。

2 当前医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程度不同的形式主义倾向

大而空导致医院诚信文化建设死气沉沉。目前, 相当一部分医院过于追求精神形式, 总以既高又大的标语为旗号, 空喊“救死扶伤”、“质量建院、科技兴院”等使用频率极高的普遍性口号;而忽视了医院内在的特殊性和具体的人文因素, 则显得空洞和不明确, 造成职工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无法激发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失去了医院诚信文化的激励和凝聚的功能。另有一部分医院则只重视制度的拟定, 常出台大篇幅的规章制度、约束机制、治理措施、行为规范等, 而不是具体抓落实、看效果, 成为一种纸上谈兵的虚张声势, 成文制度则沦为张贴的框架和文件柜里的重叠, 根本起不到实际的功用。还有一部分医院由于文艺骨干组织能力较强, 则侧重于搞文体活动, 但由于领导者不重视, 活动就缺乏了精神层的主导作用和制度层的规范作用, 常导致文体活动没有凝聚力和生动性, 最终不欢而散, 使组织者的积极性大受挫伤, 致使集体活动越来越少, 越来越死气沉沉。

2.2 诚信缺失

医卫系统职工受经济社会唯利是图思潮的浸染, 个别医护人员和医院为获得高收入, 变医患之间的“救助服务关系”为“救助买卖关系”, 所谓“医院之门大打开, 有病无钱莫进来”, 违背了社会主义医院“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原则, 诚信缺失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1) 认钱不认人, 人情淡薄。 (2) 夸大病情, 要求患者多检查、多买药。 (3) “医药代表”高额回扣, 哄抬药价, 使得药价居高不下, 药品的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 (4) “潜规则”盛行, 私下收费。有钱好办事, 患者个个深喑其道。 (5) 法制观念淡薄, 造假行为经常发生。一旦由于失职造成医疗事故时, 为逃避责任, 有些医务人员就造假记录, 伪造医疗现场, 蒙混过关, 常引起医患官司[3]。

2.3 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医患关系是指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近10年来, 在改革开放的劲风催促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学科学卫生事业的突飞猛进, 医患关系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医患关系不再像原来那样友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而是日趋紧张, 矛盾层出不穷, 扰乱正常医疗市场秩序, 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差甚远。

据有关报道,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有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 威胁院长人身安全;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医疗费用;有61.48%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去世后, 患者家属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部分省市出现职业“医闹”, 为弱势群体“撑腰”, 从中牟取利益[4]。

3 医院诚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医卫系统中, 诚信缺失的表现处处存在, 这是整个社会诚信危机在医卫系统中的反应,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医院是独立的, 又是社会的、开放的, 它不是一块净土, 社会的每一次风浪都波及到了医院, 社会主流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可在医院里找到影子。

3.1 对医院诚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低

不少人对医院文化的基本属性, 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仍然把它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仍然认为这是党组织和政工干部的事情。这种认知程度如不尽快提高, 就很难把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医院管理工作之中, “以人为本, 以文化人”的核心管理理念就很难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作用。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在同等条件下的竞争中, 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将是诚信文化。部分医院诚信文化建设呈现“四化”现象:政工化、形式化、普泛化、外来化。

3.2 重业务, 重效益, 忽视了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激烈的医卫市场竞争中, 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水平的医技人员是一所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企业的医院, 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 不可忽视的, 但这种“经济效益”往往模糊了一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的双眼, 忽视了“社会效益”, 忽视了社会主义医院的本质特征。

3.3 社会诚信危机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社会性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使得医卫人员怀疑党纪国法的有效性。我国正处于划时代意义的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转变的过渡时期, 利益的再分配、权力的寻租、执政党监督机制的乏力、政府官员腐败大案落叶般的显现, 吃了原告吃被告的司法腐败、警匪勾结的治安腐败、收费站林立的交通腐败、买官卖官的仕途腐败、索拿卡要的公务腐败、明一套暗一套的选举腐败、高收费乱收费的教育腐败等等, 整个社会出现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局面, 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社会公德受到严重挑战。医卫人员是社会的一分子, 吃、喝、拉、撒都要钱, 谁不向钱看呢!

3.4 医疗纠纷增多的主要原因

一是院方因素。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 在追求经济效益时而忽视社会效益, 甚至出现见利忘义的现象, 存在开大处方、乱开检查等现象, 从中寻经济增长点。二是医方因素。主要有医疗质量问题、医风医德问题、医患沟通问题、“以药养医”问题。三是患方因素。患方对医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的不了解, 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 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 从而迁怒于医院和当事医师。四是政府和社会保障因素。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据报道, 2003年, 医疗总费用6600亿元, 政府只负担17%, 2/3以上的中国人要靠自己支付医疗费用。2004年12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医疗服务成为居民第三大消费。

3.5 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医患冲突中诚信缺失的根源可以从3个层面来剖析。第一, 卫生体制建构的不完善, 支撑诚信发挥作用的机制没有保证。医患冲突中, 诚信缺失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伦理道德问题, 更深层次的则是体制和制度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发展了, 诚信原则植根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了, 也就是说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体制和管理制度被打破了, 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体制和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导致支撑诚信原则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保障条件也相对滞后, 使医方得不到有效监管, 患方的不正当要求得不到有效遏止。对挑战诚信的违法违纪行为也不能及时予以制裁,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 (包括医方和患方) 利用体制上的空隙和管理上的疏漏以失信的低成本发不义之财的气焰。第二, 卫生立法建设滞后, 缺乏强有力的饯行诚信的法律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和诚信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法律的基础是国家暴力, 而诚信则靠舆论、制度、法律得以实现。我国卫生立法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 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卫生法;医疗机构管理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还很不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法律适用疑义重重;医德医风建设还只是个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 医患双方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诠释法律, 很难保证做到诚实信用。第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在价值追求上, 医院无疑应该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医师则应该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如果说这种价值追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由于医院的资源主要靠政府支持、医师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靠国家提供而比较容易得到实现的话, 那么, 我们也应该承认, 当今,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也对原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冲击,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在一些医院和医师中时有表现, 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不惜牺牲患者的利益。在各种利欲的强大冲击下, 诚信显得软弱无力, 不堪一击。应该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不能苛求医院和医师只考虑社会利益。如果没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不仅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成问题, 医师的积极性也难以保证。

4 加强医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4.1 打造诚信社会, 优化医卫环境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语录》, 医卫系统职工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诚信”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制定出一系列的诚信法规, 引导行政、企事业单位、商贸市场等部门, 把诚信作为办事的“帝王原则”, 大力加强对全民的诚信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诚信素质, 使国民把“讲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4.2 加强现代意识, 创新医院理念

创立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先进管理理念。通过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的科学知识, 树立现代化医院管理新理念, 建立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内部管理架构, 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利对等、奖惩与绩效挂钩的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患者需要的, 就是医务人员应该做的”的理念。精心提炼和塑造医院哲学、医院精神和医院价值观。

4.3 以德治医, 建设和谐诚信医院。以德治医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

4.3.1 转变医院经营管理观念

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重新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狠抓医疗安全、质量、技术建设, 维护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依法办院, 诚信经营, 一切为患者着想。

4.3.2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创立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

建立职工诚信档案, 建立个人、科室诚信评先 (评优) 制度, 每年评定一次, 发给荣誉证书和物资奖励。

4.3.3 狠抓行风建设, 遏制违法违纪行为

帮助医务人员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投身改革, 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职工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从而实现医院工作“以患者为中心”和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院宗旨, “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职业信念, 廉洁行医、恪守信誉的医德规范[5]。

4.4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及患者共同参与。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以政府为主导, 加大财政投入, 解决医院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困难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动员全社会参与, 加强医院监管和医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大众对医学服务行业特殊性的认识, 净化医疗服务环境, 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4.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

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投入, 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福利性特征, 发挥医疗卫生主渠道作用, 坚持患者利益。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和医药器械供销市场的监管, 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和医药供销秩序, 打击医药供销领域的假冒伪劣、医疗假广告、医疗服务欺诈、行贿促销行为, 为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创造健康向上、依法办医、依法行医、依法就医的社会医疗服务环境。

4.4.2 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正确引导广大人民对医患纠纷的认识

多宣传和报道医院为人民健康所做出的努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更多地宣传和报道医务人员文明行医、救死扶伤的风尚以及他们为革命的人道主义所承担的责任、压力和风险。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 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负担, 确保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

4.4.3 采取政府和社会联动机制, 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

在医疗纠纷处理中, 建立以医院为主体, 卫生行政部门为指导, 政法委、公安、司法、信访、卫生行政部门、患者及其家属的单位或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积极参与处理医患纠纷的政府社会联动机制, 开通医患纠纷处理绿色通道。遵循预防为主、属地管理、依法处置、保障权益、果断处置、法制教育等原则有效化解医患矛盾, 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落实相关部门职责, 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 切实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建立处理医疗纠纷联系会议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建立恶性医疗纠纷处理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政法委将恶性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内容, 并对其实行考核[6]。

因此, 加强医院诚信文化建设, 改善医患关系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 就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共同做出不懈努力, 才能使医疗事业尽快改善现状, 搞好医患关系, 杜绝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我们期望政府重视、部门协调、社会关注、社区参与, 共同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医患关系而努力。

摘要: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昌, 医无信不仁, 诚信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诚信文化在治国方略中处于基础地位, 在医院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医院诚信文化是依法治院和以德治院的结合, 体现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但目前医卫系统的“诚信从医, 诚信为民”受到严重挑战, 空洞的形式主义、诚信缺失、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日趋严重, 并表现出自有的特点。本文从医院诚信文化建设的内涵入手, 多角度分析医院诚信文化建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社会后果, 并提出医院诚信文化建设的一些方法措施。

关键词:医卫系统,诚信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董日生, 熊东亮, 王燕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1 (5) :340-343.

[2]王国平.医院管理的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程湘晖.论新形势下医卫系统职工的诚信教育[J].政工探索, 2009 (1) :22.

[4]李泽平.现代医院文化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5]秦岭.以德治医, 打造和谐诚信医院[J].思考与交流, 2008 (6) :34.

弘扬儒商文化 打造诚信企业 篇10

近日,就“三农”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艳军。

据张艳军董事长介绍:公司所在地车站镇位于夏邑县西北22公里处,西依京九铁路,北临310国道,南枕连霍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30个行政村,89 个自然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6.1万;总面积69平方公里。

多年来,经过车站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工作成绩斐然,已形成食用菌、蔬菜、养殖三大支柱产业,其中,食用菌产业已发展食用菌标准棚近万座,500万平方米,产年量1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全镇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60多家,其中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一直为市、县发展重镇,全国四大石棉保温建材生产基地之一。新兴的食用菌加工、面粉加工、木材加工产业方兴未艾,已形成产业优势。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通过招商引资,引来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旧城区、城中村进行改造,投资开发建设。新兴花园、富民小区、美景花园、府佑花园、东方家园等住宅小区相继建设完成。新型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和谐社区已建住房20万平方米。镇区四纵四横八条主干道已经形成,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布局合理且具相当规模,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功能较为安全,现代化小城镇已经构成,并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在镇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已达7000余人。科技、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车站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2012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800元;居民储蓄存款近10亿元;在全市187个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位列第10名。1998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小镇”;2006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全国小蘑菇生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07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乡”;2009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城镇化发展20快乡镇”,车站镇党委被商丘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2010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授予“城镇化发展20强乡镇”。

谈起食用菌科学种植技术,张艳军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给人一种痴迷的感觉。从2002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艳军带领他的企业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菌种厂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双孢菇生产基地。

艰辛创业,换取今日飘菇香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对于张艳军而言同样如此。2010年他抓住实施现代农业项目的机遇,积极发展食用菌规模化生产,他投资1100多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90座,在随后的两年里,他连续实施了现代化农业项目,他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继续扩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为做大基地规模,带领附近农民走上致富路,他付出常人所未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建设资金不足他把家里房子抵押,变卖了1处房产,甚至把父亲养老钱也全部用到发展食用菌生产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目前,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已发展至占地300亩,种植面积18万平方米,年产量500多万斤,年生产菌种100多万瓶,带动周边几十个自然村2000多个种植户,菇农每座菇棚年收八纯利润在4万元以上,年产值8200万元以上。2012年被河南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荣誉称号,由于他全部推行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他的食用菌产品以其优良品质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在食用菌上市季节,吸引了南京、扬州、上海、杭州。亳州等地客商前来收购,成为远近闻名的食菌生产基地。

勇于创新,打造食用菌行业新亮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提高食用菌生产科技水平,他多措并举,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了全县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是开展校企合作。张艳军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与大专院校联姻,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2012年,他成立的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与商丘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成为商丘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商丘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给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开展孢菇菌架层结构研究。传统的8架8层栽培模式,由于层数多,给菇农上土、上料、上水、采菇等生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克服这一缺点,张艳军开展了7架7层栽培模式技术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获得了成功,双孢菇产量每平方米达40年,草菇产量每平方米12-15斤,减少了菇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种植效益。目前,双孢菇7架7层栽培技术已在夏邑县大面积推广。三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提高食用菌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他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物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基地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2012年夏邑县开展了“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作为该县最重要迎检单位,他又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连续奋战几昼夜,由于准备充分,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赞扬,为该县“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四是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年来,他先后示范推广了双孢菇二次发酵技术,菇棚整体消毒、双孢菇粪草机械化翻堆技术等新品种、新技术1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30多场次,免费培训菇农3000人。

致富一方,为农民增收致富撑起一片蓝天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乡亲们富了才算真正的富”,张艳军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食用菌基地,默默无闻地为广大农民服务,带领附近村民奔上了小康路。凡愿意进入生产基地种植食用菇的农户,他无偿提供种植大棚、菌种、稻草、牛粪等生产原料,农户只负责建堆、翻堆、上水、上土、采菇等生产管理费用。收获时,与菇农按实际产量5:5分成,并与菇农签订回收合同,保护价收购菇农的产品,千方百计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对生产基地外的其他农户,他优先提供菌种、稻草、牛粪、机械翻堆、技术指导和信息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受到种植户的一致好评。2012年,他基地的种植农户达28户,户均年收入8万元。车站镇秦院村村民冯留新一家人种植了6座菇棚,年收入过50万元,目前,他已带动周边杨集、王集、李集等10多个乡镇200余个村,发展食用菌大棚1000余痤,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乐于奉献,致富不忘众乡亲

靠勤劳致富的张艳军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常说:“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发展。我的成绩取得是和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分不开的”。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村内道路年久失修,无法通行,他跑上跑下协调资金,自己损款10多万元,新修了村内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他创办的食用菌菌种厂每年安排附近60岁以上劳动力210人,年收入近2万元,还安排多名残疾人就业,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富裕农民,体现了张艳军朴实、积极奉献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农民形象。

张艳军在这些年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群众谱写了致富的乐章,也为夏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他当选为县十四届人大代表。

上一篇: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下一篇:人体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