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导机制

2024-05-14

动力传导机制(精选九篇)

动力传导机制 篇1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系统要正常运行,需要有强大、稳定而持久的动力,而动力机制则是众多动力要素及其之间交互关系的总和。对于企业公司治理系统,其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部动力,其中内在动力包括:股东源动力、经营者动力、要素动力;外在动力包括:市场动力、法律、社会规范动力、国家政策引导,但仅有动力是不够的,系统的目的性要求这些动力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输入输出,这就要求在这些动力机制的有效运作下,通过一定的约束,动力按照既定目标进行传导,从而提高动力传导系统运行的效率,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 企业公司治理动力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企业源动力是产生企业动力系统、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力。企业动力系统由组成企业的人(组织)和机制(制度)组成。每一个企业动力源及企业动力机制对其作用构成企业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决定子系统动力。而由若干企业动力子系统又组成一个大系统———这是企业动力与活力研究的关键。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同一般企业的动力系统一样由源动力和动力传导机制构成,分析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的特点来提高动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企业活力要素即是企业的动力源,企业动力机制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企业活力组成要素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安排。企业动力系统由动力源和动力传导机制构成。动力系统决定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决定企业绩效,企业绩效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企业动力系统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分析企业的动力系统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切人和组织的行为都是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人和组织的源动力,是人和组织活动的前提,是试图在企业中获得“合作剩余”的各利益主体的源动力。没有效用最大化,个人和组织就不会做出投资企业或控制企业的行为。企业由个人和组织构成,因而企业中的人或组织是企业的动力源,企业动力机制是企业动力源的传导运行机制,企业动力源和企业动力机制组成企业动力系统,企业活力和绩效是企业动力系统的作用结果,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3 企业公司治理的动力传导系统分析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具有系统的一切特点,企业发展表现为动力子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它的发展动力机制主要在其内部,企业整体建构的各种因素、各子系统既是发展的结构也是发展的动因。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由源动力和动力传导机制构成,企业的动力传导机制是企业为追求既定目标,对企业动力构成要素行为进行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分析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的特点,从而提高动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管理是企业的核心问题,而激励(包括起反向激励作用的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动力可以理解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机制是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关系。具体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会凭空而来,其中必有推动他的动力或动因,对于复杂的经济系统,原因往往不止一个或少数几个,而是大量因素的联合作用,情况就更加复杂,这就产生了动力机制。

以适度为目标的企业发展的动力系统运行主要有源动力的激发、动力传导、动力反馈、动力协调4个主要环节。源动力的激发,就是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各层次的需要;动力转化传导,是凭借企业运行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这些需要引导塑造为合理需要,引导约束将这些动力在方向上的合理性和程度上的适当性,适度的将动力配置到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动力反馈,通过反馈环节了解动力传导是否适度、是否方向准确和顺畅;这些动力是否推进了企业的良性和健康运行发展。动力协调性是指通过动力反馈环节回馈信息,从而适时调整动力的方向、动力强度、动力的组合和分配,以最大限度的协调个子系统的动力向度和量度。

由各种力的交互作用构成的动力传导机制给予企业的推动力应该是适度的。“适度”包括向度、量度和协调度3个指标[1]。适度动力还包括各种需要与利益追求之间的协调和优化配置。对于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上,必须要有一种系统的思维,对各种动力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协调机制,以发挥其有效有序推动企业发展的最佳效能。向度即动力方向。从企业的发展动力方向来看,判断其是否适度,即视其是否与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一致。量度即动力的大小和强度。动力不足的企业是呆滞的、缺乏活力的,而需要与利益的无限制追求则会引起企业的无需甚至毁灭。只有适度的源动力才能既激活追求利益的动力,又能将各子系统的动力和活动约束在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因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一个理想的系统在目标或要求明确之后,系统的部件就可以通过接受一系列的外界输入以及进行有效和高效率的处理之后,提供系统所期望的实现。

从动力传导机制的角度和狭义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动力机制是企业为追求既定目标,对企业动力构成要素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安排,而从广义上来说,企业的动力传导机制还包括对企业动力系统影响很大的制度机制,即国家关于企业的制度安排等。完善国家动力机制主要在于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企业在性质上属于现代企业,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动力机制就是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制定的。

企业发展表现为动力系统内部子系统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系统中的变量及子系统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内在非线性动力机制,强调系统的相互依赖性(systemic interdependence)。这一组非线性动力机制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也包含了系统变量与环境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公司治理机制系统也具有反馈性与适应性,处于公司治理机制系统中的主体会根据其他主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并且能够通过正反馈(激励)和负反馈(监督和约束)进行学习,以形成新的行为,使自身发生适应性变化。从系统对环境的适性来看,公司治理机制系统必然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到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考察。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经济机制不是激励相容的,则会导致个人行为与社会目标不一致,往往导致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和尚把经念歪了”的现象,使得制定的政策或制度不能发挥既定的作用[2]。激励约束机制一直都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关注问题,系统的目的性要求激发的动力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传导,因此激励约束只有形成机制才能够持续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一种管理者积极向上更加努力的工作范围;采取股权等激励方式能够通过信息租金的赎买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促进公司内部各要素的协调运作,消除制约企业公司治理开放型结构系统形成的“人造障碍”,让其形成治理结构的自组织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企业公司治理的动力传导机制就是实现企业公司治理目标的动力激发手段和动力传递过程,该机制是一个开放式、自组织、自适应、协调统一的循环系统,且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优化环境的基础上,保证从源动力到动力传导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作用,才能实现整个动力机制运转的顺畅。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从最初的治理缺失到治理结构的逐渐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内部公司治理的动力传导机制设计不完善。企业自身的原因和制度、环境等因素使得企业公司治理动力不足,这其中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许多来自于环境的企业发展制约性因素,应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公司治理的发展现状,针对我国企业内部特点与企业外部环境特点,建立有效的动力传导系统,分析企业发展的动力传导系统运行过程,分析公司治理动力要素和动力传导机制的特点,对企业公司治理的动力构成要素行为进行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从而提高动力传导系统运行的效率,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信礼.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功能与运行过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28-33.

中央政策的传导机制 篇2

中央政策到地方落实受阻,这是国内的老问题。过去高层曾抱怨“政令不出中南海”,其实,即使政令出了中南海,在向下传导、落实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障碍和问题,各种各样的“屁股指挥脑袋”就是最显著的证明。

基于长期而广泛的调研,安邦咨询(ANBOUND)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总结。从时间序列来看,首先是省政府一级,中央政策在这一级传导到位大致需要2年的时间。在我们看来,中国的政令执行问题主要是省级政府的问题,省级政府的工作不到位,那么中央的决策就不能到位。因为在“地方政府”体系中,省级政府的管辖力度是很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干部的升迁,一个是指标体系考核。干部也是人,干了一辈子,不可能不考虑升迁问题,在升迁的道路上有很多关卡,而省一级政府对此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在指标体系方面,既与个人能力有关,也与考核机制有关,现在有所谓“指标干部”的说法,意味着指标就是方向,指标就是表现,指标就是定位。所以,省政府的要求以及省管干部的力度,远比中央的政策方针、比中央的号召,甚至比法律更有现实的力度。

在中央与省政府的关系领域,主要是认识统一的问题。在这2年左右的时间里面,无论省一级地方政府怎样表态,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时间,而这个过程也与中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有关联。大致来看,取得协调一致的共识,需要2年时间。就此而言,中央政府与省一级政府的关系,实际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这是中国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省以下的地市一级政府,中央政策的传导则要快得多,安邦咨询(ANBOUND)发现,大致只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各项工作就可以跟上,这主要是因为省一级政府拥有远比中央更为直接的控制能力。通过会议、规划和资源调度,地市政府可以很快地施加影响力。

而到了区县一级地方政府,中央政策的传导则又慢了下来。同样也需要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原因在于,区县一级地方政府会直接面对基层,与地方各种利益组合直接相关,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利益重组,甚至是讨价还价,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区县政府有各种社会基层群众的实际工作要做,遇到做不通的,还要层层反馈,寻求上级的资源调度和各种帮助。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区县一级往往还涉及到各种项目的落地,有些项目做了一半,中央政策出现了改变,收尾的事情非常复杂,往往还会导致其他延伸性的、次生性的问题发生,而区县政府能否摆得平,这是很考验区县干部能力的事情,所谓“摆平就是水平”就是指这个道理。弄得不好,基层政府就将问题掩盖下来、拖延下来,在有其他中央政策出现的时候,再把问题表现出来。这样层层堆叠,使得区县一级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敏感度大为降低。相反,各种政策的副作用,通过这一级的反馈,最后也会再度推向中央政府,甚至使得中央政府无所适从,继而影响中央决策的实施。

所以,总体加在一起来看,中央政府的政策大致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会真正传导到社会基层,传导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的效率令人吃惊,因为它几乎要花掉一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但这是客观实际,除非中国政府进行真正有力度的改革,否则这样的现状是难以改变的。而一届中央政府一定要用两届1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做点事情,这并非虚言,而是中国的现实。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中国,一块政策的石头扔出去,要用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落到湖中,激起阵阵漪涟,扩散开去,这就是中国政治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学院派恐怕是难以理解的,但对中国基层社会来说则几乎等同于常识。认识到中央政策传导的“规律”和现实特点,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现实。(ACG)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如何破解“去产能”管不了“增产量”?】

2016年,中国迎来了10年来规模最大、最严厉、最系统的一次钢铁去产能行动,不过,近期钢铁市场“回暖”的现象,却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一边去产能一边扩产量”的怪圈。以钢铁大省河北为例,据国内《经济观察报》5月28日报道,河北省政府日前给相关市、部门、企业立下的军令状:今年再压减1726万吨炼铁、1422万吨炼钢产能。在煤炭行业,《河北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用3-5年时间,全省退出煤矿123处、退出产能5103万吨。不过,尽管河北省每年的去产能力度都很大,但其钢铁实际产量却几乎每年都在增长。产能不断淘汰,实际产量却不断增多,供需关系并没有改善。河北冶金工业协会以及有关企业人士称,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炉子一直在不停地拆,新项目又不让上了,理论上产能是逐年在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还不小”,但实际上的产量则不断在增长。相关人士表示,产能化解是政府在做,但产量增长却是市场行为带来的结果,“去产能”管不了“增产量”的事,市场做定夺,政府没办法。从河北、广西、山东等省已经公布的数字看,今年前4个月,除了煤炭在4月日均产量有所下降外,钢铁、水泥、有色的日均产量都在逐月提升,甚至一些省在未来还有新增产量的可能。有钢铁行业人士指出,各省提出的减少产能,这是很虚的数字,因为产能说不清楚。而当需求上升时,钢厂增大产量则是很实在的增长。在安邦咨询(ANBOUND)看来,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去产能”管不了“增产量”显然不是中央想要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在削弱中央政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主要的“去产能”政策强调让其他企业来兼并收购僵尸企业,而不是破产清盘、让市场出清。但这种做法把安置失业工人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责任推给了其他企业和银行,导致企业难以真正减少生产,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地方政府由于担心企业破产清算带来社会风险和经济冲击,都在勉力维持支柱型过剩企业的那一口气,而部分走头无路的企业也拿工人失业和银行债务作筹码,向政府或集团施压。而要破解上述矛盾,真正实现“去产能”和“去产量”,还是要依靠市场化的方式来操作,破产清算、资产出售、缩小业务规模等,都是可以考虑的解决思路。(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美国国防部将中美关系定义为“冷战”值得

关注】

据美国“防务一号”网站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卡特5月25日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发表演说时表示,面对中国崛起,美国力图维系亚太地区的安稳,美国与中国的战略态势“宛如与前苏联持续近50年的冷战对峙”。他说:“这将是坚决、温和但强有力的长期对抗,很可能会持续好些年”,“我们的亚太再平衡不会浅尝辄止,而会长期进行。”卡特还说,中美在南海的行动与反应不过是时代大格局中的一部分,他预言,中国的“内部逻辑”与社会终将改变,那时一切将会画上句号。稍早前卡特还曾表示,美国军机与军舰在南海巡航只是更宏大计划的冰山一角,“亚太再平衡”远不只是执行自由航行权,而是外交、经济与军事齐头并进。卡特的讲话大概是迄今为止美国在任高官对华冷战思维最全面的公开阐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直接将美中关系定义为“冷战”对峙。我们还注意到,美国国防部网站并未刊出卡特25日的这次讲话,可能因为他对中美关系的表述与美国政府的官方表态并不一致。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美国国防部网站全文刊登了卡特5月27日在美国海军学院的讲话,这一次他对中美关系的表态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则变得与美国政府的官方表态高度一致。在我们看来,卡特对中美“冷战”关系的定义,反映了相当一批美国官员和政界人士的真实想法,虽然这只是来自美国鹰派人物和部门的想法,但这种新的定义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未来的对华政策,以及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策略。美国毫无疑问将追求“亚太再平衡”的长期性,而逐渐崛起的中国是美国在亚太的最主要“对手”。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一个“内部生变”的中国,将会根本改变美国亚太战略的前提条件,这是美国所期待的长期结果,也是对美国最有利的一个结果——它不需要以战争形式,就能改变地缘政治的格局。很显然,美国国防部不仅以“冷战”来定义中美关系,也希望能重现美苏冷战的结果。(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北京可能率先推出“交通拥堵费”】

争议多年的交通拥堵费政策出台在即,北京已率先制定方案。据悉,2013年9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将治理重点直指机动车排放。该文件强调,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研究城市低排放区交通拥堵费征收方案,推广使用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引导降低中心城区车辆使用强度。不过,此后有关征收拥堵费的消息渐渐沉寂。2015年,北京征收拥堵费的话题再引各界关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施更有力度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适时出台拥堵收费政策及其他管理措施,切实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和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去年12月,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给出了明确时间表,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5月26日北京市政协召开雾霾治理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证实该市已初步制定了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目前正在组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据了解,在国外,新加坡、伦敦等已经征收拥堵费。交通部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介绍,北京确定拥堵费的费率可以参照新加坡、伦敦的经验,一般考虑的是用车成本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指标,人均交通成本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如果超过8%,很多人就会觉得承受不起。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458元。以此来推算的话,北京用车成本的费用分水岭在每年4000元左右。吴洪洋介绍,这个费用不包括购车、折旧成本,主要指油耗、过路费、停车费、拥堵费等,北京可以参考这个定拥堵费的收费标准。不过,部分有车族的可支配收入可能会高于平均水平,他们可承受的能力相对高一些。另外,吴洪洋认为,征收拥堵费就像当年的汽车限购政策一样,只要有一个城市起头,就会逐步在其他地区推广开来。(RZ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企业海外资本并购将会放缓】

中资企业在全球掀起的超级并购潮,使中国企业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群体,市场认为中国资本是不计成本的有实力的大买家,全世界市场都渴望知道他们想什么、会怎样扩张。据研究机构S&P Capital IQ的数据,2015年中国仅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近30%,创史上新高。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美国已有72个并购和私募交易结案,交易总额75亿美元,是去年同期29亿美元交易额的两倍多。不过,中资的跨国超级并购绝非坦途,中资收购情况并不如整体数字所呈现的那样好。最新的失败案例是中联重科,该公司宣布,放弃约34亿美元的对美国第二大工程机械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的收购。去年至今,已公布且完成的20大并购交易仅占这类交易总数的35%,公布后最终放弃的占20%。从单笔交易额2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并购来看,据路透社的统计,去年年初至今,交易规模排名前20位的中资企业并购仅完成7宗,包括最新宣布终止收购的中联重科交易在内,中途退出的交易有4宗,其余9宗尚待完成(美的集团已发出收购要约,标注为拟收购)。按交易额算,已完成并购的交易额仅占交易总额的14%,退出交易占17%。分析人士认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势头固然生猛,但超大规模并购案的“夭折”暴露了中资并购外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融资、监管、价值观、企业文化、敏感资产所有权,还有的企业被西方指称为有中国政府背景。高盛集团全球兼并收购联席负责人林舸(Gregg Lemkau)指出,中国买家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有钱并非是万能的,更加透明、复杂、高效、可靠的信息至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华尔街银行家表示,由于最近一些中资并购交易遇挫,加之中资收购经常引起美国CFIUS等监管机构密切审查,并购交易师们已经将中资企业的收购视为风险超出一般收购水平的交易。综合多种信息判断,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资本并购步伐可能会放缓,市场前景并不像过去设想的那么辉煌。(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扩大内需和货币政策是中美对话会议的重要

议题】

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6月初将在北京举行,美方日前透露了其关注的会议重点议题。美国财政部次长内森·希茨(Nathan Sheets)表示,美国希望藉由这次对话鼓励中国扩大内需,并为美国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希茨5月24日在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一次座谈会上预览了这一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经济轨”上美方关注的重点议题。他说:“在今年对话的经济轨上,我们将在一系列关键议题上与中方展开接触,包括全球产能过剩、投资全球化和宏观经济再平衡。总体来说,我们将继续推行可以使中国实现更为平衡、更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以及为美国出口商、美国工人和公司提供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希茨说,“再平衡”和“商业环境”是当前美中经济关系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他说,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不仅对改善美中关系至关重要,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可持续增长也是关键。美方将继续要求中方通过有利于消费者的财政政策增加国内需求和家庭收入。他说,提高家庭收入和促进消费的措施可以让经济增长更加平衡,可以进一步支持中国朝向以消费拉动增长的经济转型。希茨承认,以消费促进经济存在风险。不过他表示,这是一个宏观的考量。在改善中国的商业环境方面,希茨说,一方面,美中双方还在继续就达成“双边投资协定”(BIT)进行谈判,另一方面,美方需要中国在增加透明度和健全法治等方面取得进展。希茨还强调,美国要求中国对外商进行的国家安全审查不要对外国投资制造更多的障碍。此外,市场猜测,6月6日和7日举行的这次会谈,是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坐下来商议货币协调政策的最好机会。前IMF中国分部主管ESWAR PRASAD表示,中美有共同利益,在货币政策上让对方意外,反而会限制自身的政策施展空间。前美联储官员KOCHERLAKOTA早就表示,美国的货币政策应列入美中最高议事日程。“中美货币联盟”不仅事关中国经济,还事关全球金融稳定形势和美国经济。(LZJ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规程已在起草】

日前,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华波透露,全国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经办规程已在起草。根据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表态,今年将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工作,争取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不过,对于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来说,黄华波直言,这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经办、信息系统、资金结算清算等多个方面,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尚处于自发探索阶段,模式不统一,省与省点对点谈判对接成本高、效率低、稳定性差、推广复制难度大;其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模式不统一,进展不平衡,部分已开展工作的省份,还有少数地市未纳入。鉴于此,人社部一方面,将在业务模式上综合考虑地方经验教训,采取部级统一清算模式。部、省两级建立平台进行清算,各省只与部平台对接,不再与其他省平台对接。另一方面,争取建立周转金制度,解决就医地不愿或不能垫支异地就医资金问题。同时,跨省就医人员实行就医地统一管理,统一纳入就医地的智能监控管理体系,解决假发票、虚假就医等问题。此外,黄华波还透露,发改委已同意为异地就医所在的“金保二期”项目提供绿色通道,目前已进入评审阶段,有望较快获得第一笔项目资金。(RLN)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部分省市求人倍率上升显示产业结构软化持

续】

日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今年4月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重庆、陕西等11省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达到1.12,比上月上升0.03,岗位供给比较充分。分省份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重庆求职人数降幅高于招聘人数降幅,江西招聘人数增幅高于求职人数增幅,求人倍率上升;河南、陕西招聘人数降幅高于求职人数降幅,广东求职人数增幅高于招聘人数增幅,求人倍率下降;福建招聘和求职降幅基本一致,求人倍率不变。与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供求人数和求人倍率均有所下降。监测同时显示,国内就业结构继续呈现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趋势。产业结构软化现象较为明显。其中,河南省表现较为突出,今年前四个月,第三产业成为市场招聘需求主力,4月份,第三产需求占全部需求人数的71.2%,但仍以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中低端行业为主。5月份,随着旅游旺季到来,住宿餐饮业用工需求将有所增加,带动第三产业需求或继续上升。另外,部分省市在就业形势总体呈平稳状态背景下,显现出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去产能企业集中布局地区存在规模性失业风险,这同样也是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RSXW)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调查称国内大幅减员的企业明显增加】

日前,长江商学院发布《中国产业经济2016年一季度报告》显示:经济并未企稳,企业投资疲软。《报告》显示,只有8%的企业在一季度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而扩张型投资(即投资规模高于资产的3%)更为罕见,仅占1.2%,为历史最低。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甘洁表示,“疲软的投资将进一步持续,调研中仅有8家企业(0.4%)预计会在下季度进行投资。”不仅如此,甘洁认为,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能过剩,虽然在经历了多个季度的减产能之后,产能利用率有所好转,但是,去产能这一过程并未结束。《报告》显示,产能过剩的行业一季度为17个,而去年四季度为11个,说明一季度产能过剩的企业涉及的面更广,过剩程度更深。对于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业界担心的企业裁员问题,甘洁说,根据调研显示,大幅度减员的企业明显增加:减员超出10%的企业占3.5%,减员超过20%的企业占2.5%,均为去年四季度的两倍,创历史最高。甘洁说,根据减员企业的规模分布,我们估算总体减员为1%左右。由于产能过剩,投资疲软,企业并没有多少融资需求。《报告》认为,在一季度,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前三为有色金属、石油加工和钢铁。以同样的划分标准,宁夏、贵州和云南在一季度成为产能过剩严重地区的前三名。(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低水平投资过热”可能迅速做烂新能源汽

车市场】

经济低迷之下,中国市场的投资热点往往随政策而动。5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85批)的车辆新产品公示信息,共有21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入选。其中,纯电动轿车/乘用车方面,北汽、长城等12款车型入选;插电式乘用车方面,比亚迪、宝马、上汽等7款车型入选。这意味着,上述21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已经可以生产和销售,不过要获得补贴,还需再获得《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准入。此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还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成为其中的重点项目,提出要重点开发节能环保发动机、高效动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高性能纯电驱动系统、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等。受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成为投资热点。据了解,大众汽车决定增资220亿欧元用于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比亚迪募资150亿元用于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项目研发,力帆也斥资15亿元兴建新能源汽车基地,而万向、新大洋等一些只有专用车生产资质,或者连整车生产资质都没有的企业也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制造。此外,乐视、腾讯、百度、易车等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一些企业甚至要直接进入整车制造领域。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接近50万辆,达到全球最大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全国新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30个,规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规划的产能超过300万辆。这些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形式存在,并且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有长期研究新能源汽车的业内人士表示,“感觉像是疯了,资金疯狂地进入这个领域,地方政府也在招徕更多项目上马。”除了整车项目,电池领域的投资扩张也十分明显。从2015年开始,大约有1000亿规模的资金进入了电池领域;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充电桩等环节同样也成为资金争抢的领域。这种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市场开始担心投资过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对新能源汽车要保持头脑冷静,目前企业把过多资源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上,而不是技术提升。实际上,在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出现安邦咨询(ANBOUND)此前警示过的低水平投资过热,如果按这个模式下去,这一行业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B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G20杭州峰会有哪些重要议题?】

当前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已经进入倒计时。据报道,G20杭州峰会是中国2016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将于9月4日下午开幕,5日下午结束。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会议,并在峰会后举行中外记者会。中方将安排迄今规模最大的工商峰会与领导人峰会背靠背举行,届时习近平将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G20领导人峰会前将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外交部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中方将推动G20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向。峰会将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重点讨论“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大议题。G20峰会力争打造的十大成果包括:制定创新增长蓝图,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制定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制定全球投资政策指导原则,深化国际金融架构改革,创立三位一体的反腐败合作,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制定创业行动计划,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在治理体系改革方面,王毅表示各方已就G20结构性改革的九大优先领域达成共识,正在进一步制定指导原则,建立一整套衡量改革进展和成效的指标体系。“这在二十国集团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体现了标本兼治促增长的思路。”(RTXS)返回目录 【学界观点:扩张需求的刺激政策效果越来越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近日在金融街论坛表示,提出从供给侧去观察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问题所在,是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和思想转变。在此之前,主流的思想是从需求方去观察的,就是所谓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以此分析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得出的结论就是“需求不够”,进而应对的方针就成了扩需求、保增长,采用刺激的办法,虽然反复的用这个方法去提升增长率,但是近几年效果不佳,而且积累了大量的风险。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刺激政策的效应越来越差,投资回报递减的规律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了,从2009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一些扩张需求的刺激政策。但是效果越来越差,如果说2009年的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把增长率拉伸到8%以上,甚至维持了一段时间10%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到了近几年,这种刺激政策虽然力度并没有减少,可是效果越来越差,甚至没有效果。另外一方面,刺激政策造成的副作用越来越大了。这个副作用集中的表现就是资产负债表里的负债迅速提高,到了2013年,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到了2014年发现杠杆率还在不断的升高,到2015年一些研究表明,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总杠杆率大概在250%左右,甚至有些研究认为已经接近300%,说明杠杆里蕴藏着很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刺激政策正面效果越来越差,负面效果越来越大。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用扩需求、保增长的办法已经不能继续了,要寻求另外的办法。2009年以后,对于观察中国长期增长应该需求侧入手还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去看引发了争论,后一种意见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LZ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上海市推动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抓手】

在“互联网+工业”领域,上海有了明确目标。5月28日,上海市经信委在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上海市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孵化基地。据澎湃新闻报道,未来三年上海将聚焦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实施互联互通改造等六大重点工程,到2018年上海将会出现3-5个工业互联网样板工厂。作为率先提出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的城市,上海目前正在抓紧制定《上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未来三年,上海将抓住“一硬一软一平台一张网”(即智能装备产品、工业软件、云数据平台、工业宽带网络)等关键环节,推进工厂内互联互通、工厂间智能协作,不断提升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组织创新的资源动态配置能力、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首批3-5个样板工厂将试点应用工业以太网、工业光纤、高端传感器等新型网络技术设备,形成生产现场设备与IT系统、互联网之间网络连通、数据流通、业务联通的生产模式,构建工厂透明化、智能化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上海临港地区也将超前考虑工业互联网对网络接入的需求,升级改造公众互联网,推动高带宽虚拟专网、4G/5G、NGB-W的工业应用,满足大规模工业设备接入和联网的需求。此外,上海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等领域进行试点示范,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生产协同、关键物料上下游协同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追溯。目前,包括ABB、KUKA、明匠智能、机器人在线等在内的知名机器人产业均把总部放在了上海,历经两年的酝酿与筹备,“南翔机器人示范中心”也于近日正式落户上海嘉定区。(RTXS)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台湾造船业对“国舰国造”跃跃欲试】

蔡英文政府宣示积极推动“国舰国造”政策,让“国内”造船相关业者士气大振,近日公开展示生产成果。全台湾最具规模的中大型螺旋桨厂宏升公司董事长郑正义以朝天椒自诩,高喊“我虽然小,但我很辣”。他说,投身螺旋桨研发生产愈40年,在这一行已经是博士级的了,只差没做潜水艇,希望看到台湾生产的潜艇下水,他们就可以晋升为博士中的博士,此生再无遗憾。台湾区造船公会推动国内造船业者建构“国舰国造”组成互惠分工联盟,并对“国内”业者能力进行评估后,推荐参与“国舰国造”政策,近日对外展示生产液压系统、压力容器(潜艇压力壳)以及螺旋桨的岛内三大船舶零件建造供应商,包括协聚德、铭荣元以及宏升公司。公会并且强调,这三家都是百分之百的台资。协聚德董事长印皖金表示,协聚德曾经协助“中科院”改善生产飞弹的技术,并曾制造过“海军”磐石军舰轮控系统,船舰运动控制与系统整合是该公司的强项,未来能运用在潜艇“国造”上。潜艇的望远镜、舵翼等西永,都需要用到液压系统让其升降或是调整,该公司生产的液压系统能透过减震、减噪以及吸震等设计,减少潜艇内启用液压系统时发出的声响和震动。铭荣元生产石化业、炼油所需压力容器,在国际上颇为知名,也具有生产潜艇压力壳的能力。总经理廖士铭表示,未来潜艇“国造”时,钢材将采用中钢所生产的HSLA-80钢材,公司也已经与大叶大学等学术单位合作,经评估也符合要求,公司绝对有能力可以执行潜艇“国舰国造”的压力壳制造。(BZ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从阿迪达斯回迁看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制造转

移】

动力传导机制 篇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4; 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06-02

一、利率渠道

传统利率渠道由凯恩斯学派提出,在IS-LM模型中,M↑→↓→I↑→Y↑: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实际利率下降,降低了资本成本,导致投资增加,使总需求上升和产出提高。随着我国宏观调控逐渐转为以间接为主,利率渠道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率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郑冰(2011)选取了2000~2009年的数据,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利率传导渠道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对实际利率产生明显影响;利率传导渠道存在时滞,最终作用到实际经济变量平均需要4~6个季度。

二、资产价格渠道

1.汇率渠道

M↑→↓→本币贬值→NX↑→Y↑:货币供应增大,使国内真实利率下降,本币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导致本币贬值,这使得国内商品相对国外商品价格下降,推动净出口的增加,最终也使得总产出上升。

盛朝晖(2006)认为,我国自1994年外汇管理机制改革后,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汇率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主动性调整不多,主要以为国际贸易服务为主,作用较小。

2.托宾q理论(q=公司的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

M↑→股价↑→q↑→I↑→Y↑:货币供给增加后,人们所持有的货币超过货币需求,因而增加购买股票,使得股价上升。股价的上升表现为公司市值的增加,这使得q降低,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融资、扩大生产规模,最终提高总产出。

托宾的q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通过股市作用于投资的可能性。贺建清等(2009)使用2002-2007年q比率、M2、I和GDP,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基于托宾效应的货币政策并不畅通,尤其是“q↑→I↑”受阻。原因在于我国股市发展程度不高,股价变动对投资影响有限,以及公司融资后不能充分用于投资等。因此托宾理论短期在我国难有作为。

3.财富效应渠道

M↑→股价↑→财富↑→消费↑→Y↑:股价上升后使持有者财富增加,进而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推动了总产出。

卢永红等(2010)使用与贺建清等同样的方法,研究2002-2007上证综指、M2、消费支出和GDP,得出在我国财富效应渠道作用有限的结论。因为目前我国股市广度深度不够,股价变动对消费影响有限。并且股市未形成稳定运行格局,投资者难以对未来收益产生确定性预期。

4.房地产渠道

M↑→房价↑→财富↑→消费↑→Y↑:房价上升后使持有者财富增加,进而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推动了总产出。

王会雨等(2011)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两个阶段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中房价和住房投资的变动;房价和住房投资的变动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企业家和家庭的投资、消费,从而作用于经济总产出。

三、信用渠道

1.银行借贷渠道

M↑→存款↑→贷款↑→I↑→Y↑: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存款,也使银行贷款增加,有利于公司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陈燕的研究(2003)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不畅,银行信贷供给的增长率没有跟上M2的增长率,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疏通信用渠道会大大提高传导效率。

2.资产负债表渠道

M↑→i↓→企业利息成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Y↑: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股价上升,同时也降低利率,降低企业利息成本,增加企业现金流,。这都改善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促进贷款,从而推动总产出。

白鶴祥(2010)提出从宏观工具变量到最终调控目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微观基础环境及银行、企业、家庭等各类微观经济主体钢铁决策行为。尤其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传导效应不可忽视。需要前瞻性地分析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便微调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四、股票融资渠道

M↑→↑→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是回报率↓→I↑→资本存量↑→下一期Y↑:扩张的货币政策使价格水平上升,本期股票真是回报减少,在股东的压力下,企业会增加下一期投资,以提高利润。

刘志阳(2002)通过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检验。结论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二者关系逐步增强,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

[1]蒋敏.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0(2).

[2]白钦先,李安勇.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J].国际金融研究.2003(6).

[3]郑冰.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4]楚尔鸣.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5]卢永红,秦燕江.基于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7).

[6]王会雨,崔凯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基于房地产市场的视角[J].知识经济.2011(1).

[7]陈燕.信用传导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5).

[8]白鹤祥.关注货币传导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效应[J].中国金融.2010(18).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央银行确立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只是具备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静态条件。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经济变量动态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对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 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使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 就必然要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 进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及信用总量, 使企业、居民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的过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由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的, 并最终将这些变化渗透到宏观经济变量中去的连锁反应。20世纪80年代, 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 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 中央银行根据变化的实际, 适时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 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 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 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 物价开始上涨, 人民银行 (2004) 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 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 因此, 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2006年上半年, 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 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 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 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货币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 深入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 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和重点, 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传导过程能否畅通, 除了中央银行要选择好政策工具、操作工具, 以及准确地把握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时机和力度外, 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经济形势大环境

货币政策是由宏观经济大环境决定的, 为宏观经济形势服务。当经济活动旺盛时, 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 如出现市场疲软时, 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较大, 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 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

(二) 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货币政策目标的这一作用过程中, 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传递和衔接。可以说, 没有健全发育的金融市场体系, 就不会有完善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 其他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各种经济政策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 相对而言, 货币政策着重于总量的调节和稳定物价水平, 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地表现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现实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是多方面的失衡问题, 因此, 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有效地协调和配合, 才能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和有效。

(四)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

任何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都与政策制订者和实施者的权威有很大的关系。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政府管理金融的机构, 既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 又是执行者, 同时还有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如果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的权威, 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宏观调控体系, 要想保持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恐怕是很难做到。

(五) 商业银行的结构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对象和载体, 它处于货币政策措施与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间位置,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作用于商业银行, 传导给企业和居民, 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商业银行能否受中央银行的影响, 调整信贷政策和货币供给量, 对于货币政策是否顺利传导至关重要, 而这与整个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布局结构及各个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很大关系。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使传导机制阻滞

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及货币中介指标的运用, 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渠道来传导的, 而在货币政策从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机构传导的过程中, 由于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强, 导致货币政策信号被误解、扭曲和削弱, 从而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近年来, 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开始加强, 但是,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 各商业银行仍然把存款业务作为主要工作, 甚至为此搞不正当竞争;相反, 对贷款营销重视不足, 出现了“惜贷”的现象, 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

(二) 利率管制阻碍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率水平应当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在发达国家, 利率是市场化的, 银行可以自行根据自身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质量以及针对不同信用水平的客户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而我国事实上实行的是利率“双轨制”:一方面, 我国存在着由货币当局管理的官方利率, 主要是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利率;另一方面, 我国还存在着主要由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我国对利率变化实行严格管制, 利率变动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变动情况, 几乎起不到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三) 金融市场不发达, 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受到阻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必须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媒介。而我国金融市场很不发达,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传导缺乏市场基础。

首先, 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不发达, 造成利率信号失真。

其次, 票据市场的滞后发展, 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汇票和本票比较少, 票据市场的业务量非常有限, 影响了再贴现的政策效应。

再次, 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 结构不合理, 对利率变化不敏感, 从而使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渠道被堵塞。

最后, 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先资本市场, 后货币市场”的金融政策, 使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也使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控货币市场的基础货币投放来影响资本市场的愿望落空。

(四) 微观基础理性化的欠缺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正向传导和长久功效

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环节, 其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和配合不力, 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正向传导和长久功效都缺乏承载和依托,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企业体制方面。目前, 很大一部分国企改制有问题, 产权不明晰, 盈利能力不大, 偿债能力不高, 造成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 加大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现有3000多万户, 对GDP的贡献已达50%以上, 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 对税收的贡献也占到40%多。在市场体制健全的社会中, 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应该将银行资金等资源按中小企业对社会所作贡献的比例合理配置给中小企业, 但现实并非如此, 中小企业由于资本不厚, 财务制度的规范性不高, 缺少贷款抵押和担保, 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基本被切断, 传导效果无以承载。

第二, 消费者个人方面。一方面, 由于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预期性不断增加, 因此不得不降低消费力度, 抑制消费欲望, 从而导致消费信贷发展不畅, 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尚不完备, 因此, 面对正在到来的老年型社会, 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的巨大缺口, 又会导致向中央银行持续性的变相透支, 从而让货币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五) 宏观经济环境欠佳, 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 但是, 整个经济尚没走出供大于求的困境, 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饱和的症状, “消费无热点, 投资无对象”的问题等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企业的负债率普遍过高, 资信状况较差, 商业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五、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对策

根据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际, 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 继续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 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变单一产权为多元产权, 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 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 促进银行业的竞争。

其次, 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 可考虑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增强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再次,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 开拓银行贷款的业务范围, 区别对待客户, 既要争取高端客户, 也要帮助成长中的企业。

(二) 推进利率市场化, 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 应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直至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利率确定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 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运行状况的监管, 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 增强金融政策的透明度。

(三) 进一步加大引导, 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1、在发展货币市场方面, 首先要扩大

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 尽快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纳入货币市场交易范围, 进行金融创新。其次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规范引导票据市场的作用, 促使其健康发展。

2、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首先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 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减少对股市的干预, 使股市价格能真正体现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预期起到投资导向使用。继续发展机构投资者, 抑制资本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规范资本市场运作, 引导理性投资, 使资本市场信号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主体, 提高货币政策的效能

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对象, 在我国, 获得全社会信贷资金90%以上的国有企业, 经过20多年的改革, 风险意识虽然增强了, 但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对宏观金融的调控信号, 利率的变动仍然缺乏灵敏反应。因此, 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实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 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市场竞争主体, 提高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4 (3) .

[3]、何伟刚.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借鉴和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3) .

[4]、谭祖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 (1) .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 篇5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等。相对于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热、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从2007年初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虽然已经经历了7年多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却未完全消除。此次金融危机波及到很多国家,越是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受到的影响越是严重。世界各国对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视高于以往的任何一次。作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房地产市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始发地,之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波及范围继续扩大,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最后,实体经济也难逃厄运,终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今,经济全球化问题愈发凸显出来,金融危机的传导模式也变得与以往不同。美国作为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对其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美国金融危机传导的过程

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恐慌情绪从金融体系传导至实体经济,存在着一系列全面衰退的过程和环节,所谓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就是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综合。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包含了金融风险的形成、累积、转化以及扩散。各种经济关系也由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转变为失衡的状态,并且金融危机仍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断被放大。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二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金融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危机的类型也有所变化。目前,金融危机可以从内容上分为四个大类:货币危机、外债危机、银行业危机以及资本市场危机。

1. 以货币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

货币危机源于汇率扭曲。一开始,一国的货币价值因为国内的货币供求失衡、资金信贷失衡、资本市场失衡或者是国际收支失衡被严重高估,一国货币价值一旦被高估就预示着随时有贬值的风险。这种风险信息反映在市场中就是投资者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导致投机性攻击、资本外逃以及投资者信心的崩溃,恐慌情绪蔓延,不断加剧本就失衡的国际收支和急剧下降的本国货币汇率。货币供求、借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失衡通过货币危机的传导和扩散机制,尤其是信心危机的传导不断加剧,进而引发股市危机和银行业危机,全面的金融危机也随之形成。如图1所示:

2. 以外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递与扩散

如果一国过分依赖外资,该国的支付能力很容易就会因此下降,国际收支也会出现不平衡。信贷市场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性是一国爆发债务危机的源泉。反之,一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资本市场失衡以及通货膨胀也可能成为其过分利用外资的原因。国内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因为该国支付能力的不足持续下降,投资者纷纷将资金撤出,甚至造成资金外逃,进而引发外债危机。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也随着外债危机的传递与扩大而发生,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如图2所示:

3. 以银行业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

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极易出现过度信贷的情况,这就使银行不良贷款的额度有可能增加。再加上银行内部监管的不严格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风险,都是银行业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一旦经济出现下行的趋势或者资金的借贷严重失衡,就会引发信息危机,“挤兑”的现象也将必然发生,金融危机也就此形成。银行业危机爆发的后果十分严重,银行的资金链条断后就无法为提款的客户提供服务,个人、企业也会因为从银行得不到资金而破产,进而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和货币危机。如图3所示:

4. 以资本市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

资本市场是十分敏感的市场。正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敏感性,能够导致资本市场失衡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除了资本市场自身的原因之外,货币政策、债务危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实体经济的衰退等都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的导火索。大多数投资者会因为金融资产价格的暴跌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悲观态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出手所持有的资产,尤其是有价证券,最终引发资本市场危机。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后,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也会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而被引发。如图4所示:

(二)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般情况下,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导和扩散是通过资本流动以及投资者信心的互相传递来实现的。货币危机与外债危机主要依靠以上两种途径完成传导;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投资者信心的崩溃是危机传导的重要因素,但前提是各国之间的资本市场是相互独立的。

因为不同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同以及危机爆发的初始市场不同等因素的存在,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上传导的快慢也就不同。如果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高,那么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大,并且传导的速度也远远高于封闭式经济的国家。四大危机中在国与国之间传导能力最高的要数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这是因为货币和债务本身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就比较强。相反,银行业危机在不同国家间传导的可能性较小,而在国内市场传导能力很强。除了以上两种影响金融危机传导能力的因素外,外汇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本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

通过分析看出,金融危机的传导是时间、空间同步进行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复杂的传导机制包括空间上连锁效应、传播上的互相感染以及时间上的相互重合交叉。这种传导机制逐渐把金融危机推向顶峰,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的动荡,甚至是政治危机。因此,金融危机只要发生一次,受其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或者一条链条,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传导机制向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各个行业扩散。

三、美国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

(一)金融渠道

美国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经济大国,开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美国的金融机构数不胜数,金融市场相对有效,金融产品种类众多,而且,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金融创新程度高等等,这些有利的条件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慕名而来的重要原因。目前,美国当仁不让成为世界金融体制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不同国家的企业、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都渴望在美国的“华尔街”有所作为。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他们总会把资金的一部分投资到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等。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与美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欧洲市场率先遭到破坏。欧洲不少持有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金融机构受到了重创。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采用抛售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回收等非常规手段尽可能的规避风险,降低损失。《新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很多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额度以保持资本的充足性。由于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一家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即将破产,那么会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陷入瘫痪。此时,在美国进行投资的他国金融机构不得不调整投资结构,分散投资以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稳定,会回笼对外的投资,使得国际金融危机越演越烈。

(二)贸易渠道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据统计,美国2013年第一季度国债总额已经突破16万亿,平均每个美国公民背负着5万多美元的债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预期大幅下降,导致美元贬值。那些持有美元外汇的国家的外汇储备会严重缩水。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贸易国。2007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9652亿美元,其中进口23369亿美元,同比增长6%。由此可见,美国国内对进口货物与服务的需求很大。一旦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那些与美国保持密切贸易关系的国家的企业将面临难以出口的风险。美国国内因为金融危机,居民的收入下降,失业率急剧上升,对未来的预期大打折扣。美国居民对消费的态度决定了美国的进口需求,直接导致其他国家出口额锐减,尤其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将是重大的打击。况且,那些持大量持有美元的对外贸易企业的资产也会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而严重缩水,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大规模倒闭,进一步加剧了本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

(三)心理渠道

心理因素是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不论金融体系还是市场环境都会让投资者感到放心。在危机发生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投资者,对美国市场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人们不认为发达的美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整个美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大规模的股票抛售、“挤兑”现象的出现加速了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除了本国投资者,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也纷纷对美国的市场预期不看好,观望、消极的态度充分表现了投资者信心的逐渐下降。“羊群效应”使得投资者盲目跟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不断加剧。最终,国际金融市场被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笼罩,很多国家和地区因此陷入困境之中。

四、结论

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外债危机、银行业危机以及资本市场危机,几种危机之间相互感染,并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心理渠道等途径把危机传到世界各地。这种危机涉及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带去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

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依靠独自的力量谋求发展,更无法置身于金融危机之外。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危机对本国的冲击,首先,各国应该建立健全金融法规,并且做到严格执法,强化监督机制的作用;其次,加强投资者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投机的巨大风险,鼓励其把资金投资到实体经济中去;最后,各国之间应该加强经济交流,互相借鉴和监督,共谋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摘要: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仍未消除,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受到的影响越严重。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外债危机、银行业危机以及资本市场危机,四种危机之间相互感染,通过金融、贸易、心理等渠道将其传导到不同的地理空间及市场或领域之中。危机的传导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步进行的,并产生“连锁反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为严重。世界各国应健全金融法规,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并加大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以更好的防范金融危机,共谋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 篇6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我国, 财政与信贷是国家从客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 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 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 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一) 政策作用机制差异

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人分配的重要环节, 它的主要责任是直接参与国民收人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调节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别, 保持适当合理的分配差距, 以防止过度的收人悬殊, 并从收人和支出两部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 是在国民收人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

(二) 政策传导过程差异

财政政策措施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 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如要控制总需求, 可通过提高税率, 增加财政收人, 压缩财政支出, 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 可立见成效而要刺激需求, 则可通过减税,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率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率的自动稳定功能, 以及对个人转移支付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行为。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传导到企业和居民, 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 进而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 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 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若抑制总需求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 若刺激总需求则降低比率, 商业银行则立即做出反映, 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 影响社会需求, 从而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 政策调整时滞差异

由于政策运行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 为了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政策制定与操纵当局必须适时调整政策。然而, 从政策制定与操纵者对经济形势的确认到政策调整, 再到调整后的政策作用于市场经济行为主体进而实现政策目标, 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经济学称这种时间耗费为政策调整时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政策调整时滞差异。

首先看货币政策。尽管有时各自的看法不同, 但在一般情况下, 中央银行或者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经济形势变化情况的确认时间是相近的。但是, 中央银行一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确认形势, 它可以随时调整货币政策。因此, 货币政策的调整时滞比较短。

财政政策则不同。一般地, 财政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依法按财政年度进行。因此, 它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随时调整, 政策调整的时间比较长。

(四) 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差异

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侧重于对总量的调节, 财政政策则侧重于对结构的调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基本上是以对货币量或货币流通的规模调节为中介目标的, 诸如利率调节、存款准备金调节乃至计划手段的调节等, 最终都将导致货币规模的变动, 进而实现对需求的调节。因此, 货币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在总量。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首先是通过对结构的调节来发挥其作用的。如支出结构的调整直接引起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等等。

(五) 政策调节工具差异

财政政策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与政府产生税收和收支活动相关, 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和补贴;而短期内强有力的调节手段是增加或者削弱政府支出, 通过平衡的、有盈余的或有赤字的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运用是否得当, 不仅与财政收支在总量上是否平衡有关, 而且也受财政收支结构是否合理的影响。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通常与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业务活动相关, 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或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形式

(一)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旨在抑制社会需求的政策, 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手段来限制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以紧缩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 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等市场经济手段以及紧缩信贷计划等行政计划手段减少货币供给, 进而达到其紧缩的目的。这种政策组合通常可以有效地制止和压缩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 但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性作用。

(二)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货币政策是以扩大社会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抑制需求的作用, 所以它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一般可以起到既控制需求、又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两者也有个松紧搭配适度的问题, 过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在总量上抵消紧的财政政策对需求的抑制作用, 进而产生通货膨胀;而过紧的财政政策则可能会进一步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甚至造成经济停滞。

(三)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具有刺激需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作用, 而紧的货币政策则可以防止过高的通货膨胀。因此, 这种政策组合既可以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 同时实现对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又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若松紧搭配不当, 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四)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同时, 由于政府支出和税收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方向性, 对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松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会扩大货币供给, 进而扩大社会需求总量, 因而在方向上同财政政策是一致的。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采取这种政策组合可以起到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作用。但是, 与此同时, 这种政策组合往往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三、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一)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较为微弱, 针对这一症结, 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 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全面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 尽量减少央行对利率的直接、过度干预, 另一方面央行应当扩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的必要间接调控。

(二) 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

首先, 要加快对新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开发, 扩大市场容量, 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基础。另外, 我国的票据市场长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已经严重制约了再贴现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这也是必须大力解决的问题。

(三)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我国资本市场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证券市场, 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 上市公司结构单一以及缺乏机构投资者等原因, 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资金在市场体系内部的自我循环, 不能切实反映和引导经济, 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因此, 一方面要注意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适当调整, 以充分发挥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

(四) 证券市场应当稳定发展

应当更加重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而不能追求跨越式发展, 过分强调增加数量。在证券市场上, 应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和地方及场外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五)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 减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并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所需的交易成本, 而推动银行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当银行对企业的业务得到推动以后, 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自然顺畅。

四、结束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差异表明, 两种政策的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才能有效地对达到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长徵著, 货币政策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2]雷达,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供应链信息传导机制的研究 篇7

供应链网络模型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 存在多条供应链共同角逐终端市场, 就如国美、苏宁电器为核心企业组成的供应链, 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不仅仅是在竞争也伴随着某种程度上的合作, 共同规范、占有、培育需求市场。为了更好地分析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 这里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把握供应链——建立供应链网络模型。

供应链网络横跨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 每个供应链都包括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直到送达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增值活动构成的网链结构。这个模型说明各个供应链上不同决策者的独立行为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制造商生产一种商品, 需要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料, 并把商品出售给零售商, 最后传递到终端需求市场。

在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始末。物流是供应链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 供应链中实体的传递过程都通过物流来实现, 虽然物流只是供应链连接环节的一部分, 但却是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最终体现, 如果没有这一个环节, 供应链的价值就无法实现。资金流指的是这个流程的货币流通, 为了保障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正常运作, 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信息是整个供应链网络结构联系起来的粘合剂, 信息不仅要满足供应链网络交互的需要, 而且是供应链网络运转的中枢神经, 供应链网络运转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生产、采集、传递、储存、处理和加工以及利用的过程, 获取完整、正确、及时和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能够保证供应链网络决策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信息已成为供应链网络中一个主导性的因素。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必须保证节点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包含商流) 的畅通, 实现供应商和销售商间物流与资金流的快速的传递转换, 尽管在时间上可能存在不同步的情况, 否则供应链就会断裂, 供应链的存在基础就将失去。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根据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不同, 可以将网络模型主要分解为五种供应链模式: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以零售企业 (连锁超市) 为核心的供应链;以集成物流服务商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以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供应链。

其中后面三种供应链更强调信息的整合, 信息畅通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库存, 加快反应速度。这几种模式都是供应链网络中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服务链, 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能给链上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供应链的信息传导机制

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供应链就是通过前馈的商流等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及信息流,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模式。所谓信息传导机制, 即是对信息传递路径的制度安排, 包括信息传递过程的路径设计和中间介质。具体来讲, 一个良好的供应链信息传导机制所具有的特征是供应链成员企业共享信息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以保证供应链成员信息获取的数量充足和获取的信息质量, 信息质量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转换、加工中心, 它是整个供应链的中枢大脑——决策中心, 具有如下特点:信息传输不同步。需求信息需经制造企业加工、转换后, 再传递下去, 造成时间上的差异。需求信息反复加工。沿供应链逐级而上, 需求信息不断加工。决策环境复杂。决策中心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 供应链中多级决策, 需综合需求信息、库存信息、订货提前期等各种因素。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 要求供应链成员精诚合作, 可通过供应链契约管理 (批量折扣契约、回购契约、期权契约等) 的信息转化, 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零售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转换、加工中心, 它是整个供应链的中枢大脑——决策中心, 他与需求信息最接近, 掌握着终端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该供应链通过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经济活动的整合, 是以最低的成本, 最快、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模式, 其管理决策相对容易, 只需与供应商共享库存信息, 如采用VMI库存等信息管理手段。

3PL是该供应链的信息交换、转换、加工中心, 利用其在物流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管理整个供应链。完善的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处理、服务等功能是其运作的关键, 这类供应链是新兴的服务链模式, 发展趋势是4PL集成管理平台, 信息标准、信息系统、信息交易平台、以及信息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

供应链的精髓就在于集成与协同, 特别是信息的集成——形成高效的信息管理网络, 在信息呈网状传递的基础上, 所有信息叠加复合, 放大信息的使用价值。信息平台是该类供应链的信息交换、转换、加工中心, 电子商务平台就是这类供应链的实体模式, 比如淘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诚信、竞价、拍卖、搜索、支付机制等是供应链管理的重心,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强化信息服务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该类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是支付, 特别是在线支付能力, 具有良好的安全支付平台和信用体系建设基础。目前也有此类供应链的雏形, 比如中国银联在线就在搭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进军B2C电子商务市场, 银联在线商城可以依托遍布全球的优质商户资源和4亿银联卡持有者的中高端客户群;此外金融服务拉动了供应链的快速整合。

强化供应链信息传导的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篇8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际上就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如何影响实际经济, 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王振山、王志强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 而货币渠道的传导作用则不明显;王雪标、王志强使用协整及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和信用两个渠道同时影响经济的, 但无法区分哪一个更重要。本文通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1997年-2007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为我国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实证依据。

2 变量和数据的处理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时间为:1997年-2007年。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实体经济变量, 也是最终目标变量, 同时两者都采用季度数据。而中间变量则选取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衡量市场利率的变量 (R) ,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月末收盘价作为衡量金融市场上资本价格的变量 (P) , 以各项贷款总额作为衡量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变量 (CR) , 以M1和M2代表货币供应量, 我们选取的也是季度数据。

3 实证检验

时间序列易出现伪相关问题, 故需要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两个变量有无关系。以下数据实证分析所使用的软件是EVIEWS4.0软件。

(1) 货币渠道或利率传导机制。

检验利率和产出、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5%的水平下, 产出变动不是利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利率变化是产出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这表明利率的传导机制是起作用的;而利率和物价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这说明我国的利率变动对物价没有影响, 说明利率的传导机制不是十分显著。

(2) 资产价格渠道。

检验资产价格和产出、物价的因果关系,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5%的水平下, 资产价格和产出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因此, 我们认为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不显著;然而, 资产价格变动是物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但是物价变动不是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我国采取货币政策, 不会引起产出的变化, 反而引起物价的变动, 这种货币政策的实行, 对于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财富效应在我国不起作用。

(3) 信贷渠道。

检验贷款总额和产出、物价的因果关系,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5%的水平下, 贷款总额变化既是产出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又是物价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这证明了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既对产出发生作用, 又对物价发生作用, 这将大大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所以信贷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十分显著的。

(4) 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分别选择M1和M2来代表, 对产出和物价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得出结论:在5%的水平下, 无论是广义货币变化还是狭义货币变化都和产出的变化互为因果, 其中狭义货币变动是物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而物价变动不是狭义货币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广义货币的变动和物价变动互为因果关系, 这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但引起产出和物价的变化, 而产出和物价的变化还会反过来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这将使得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的量很难度量, 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易控制, 货币政策效果不佳, 所以货币政策无论是选择广义货币还是狭义货币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 它们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都是相似的, 货币政策的实行都不如信贷传导机制来的显著。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 在我国信贷传导机制最畅通, 效果最显著, 这是由我国的现实环境造成的。由于自身金融体系不完善, 资本市场不发达, 所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都依赖银行贷款获取资金, 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故我国一般利用信贷的变化来实施货币政策, 这与我们的实证结果吻合。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健全, 我国的企业不再只是依靠信贷来融资, 它可能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融资, 那么信贷的变动对产出和物价变动的影响就不那么显著, 而且信贷传导机制作用会越来越被削弱, 这是一种趋势。所以我们必须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就需要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 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灵活经营体制, 进一步发挥信用传导机制的作用, 同时也需要深化金融改革, 加快利率市场化, 形成比较合理的利率体系结构, 促进利率传导机制的畅通, 这样通过货币政策传导的多渠道, 货币政策的实施才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4, 3.

[1]夏斌, 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 2001, (8) .

[3]王振山, 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12) .

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研究 篇9

2004年以来, 在各项农业支持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三农问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农村发展活力初步显现。2014年, 我国农业增加值为58332亿元, 比2004年增长18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 比2004年增长236.9%, 很多地区出现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充分表明农业支持政策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 在农业支持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对于农业支持政策效果的发挥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农业支持政策的落实是农业支持政策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要加强农业支持政策的落实, 就要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促使其运行畅通。而要促使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畅通, 就必须明确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路径。基于此, 本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和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是指政策在经过各类上下级政策主体间的纵向传导后, 最终传导给政策作用对象的过程来说明的, 具体的运行路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具体的运行流程为:首先, 由高层政府部门根据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并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 制定、发布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 并将政策文件下发给下级政府部门;其次, 下级政府部门一旦接收到这些政策文件后, 应立即组织学习和讨论, 领会政策精神, 明确政策目的, 在此基础上, 结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上级政府部门制定的农业支持政策进行分解, 并出台更为细化、能促进农业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的政策细则信息, 如果该级政府部门还管辖更低层级的政府部门, 更低层级政府部门在领会学习上一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文件后, 还要进行政策的分解和细化;再次, 由底层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将适合本地发展情况的农业支持政策细则信息传达给政策作用对象;最后, 由城乡居民家庭、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力水利产业等政策作用对象接受这些政策细则信息, 并按照政策细则信息的指示改变自身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为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果的实现奠定基础。

由此可看出,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来实现的, 因而这种运行路径侧重的是农业支持政策被动的“操作”。

3 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

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是指农业支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政策工具、媒介体、政策目标之间的传导来实现的, 且具备在时间流程上的关联关系 (如图2所示) 。

首先, 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改变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工具 (包括直接性政策工具和间接性政策工具) ;然后诸如原材料价格、土地、资本、货币等媒介体对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的改变作出反应;接着由于媒介体出现变动, 导致农业支持政策的中间目标发生变动, 如农产品供给量、农产品消费量、农产品价格的变化等;进而又会影响原材料价格、土地、投资、货币等媒介体作出进一步地反应, 从而形成下一轮的农业支持政策的中间目标发生变化, 这样就可通过媒介体反应变量一轮一轮地修正政策中间目标, 当经历的传导环节无限多时, 这些政策中间目标就会越来越接近政策最终目标, 如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业经济增长等。其中, 政策环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农业支持政策, 并促使相应的媒介体对政策中间目标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有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干扰农业支持政策的传导;而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功能是积极引导媒介体和政策中间目标向实现最终目标的方向变化。

由此可看出, 基于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侧重的是农业支持政策自主的“运行”。 这与基于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来实现其运行, 有着很大的不同。

4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比较

4.1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区别

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空间传导路径和时间传导路径的区别可以从传导方式、介质、受宏观面冲击、复杂性、动态性、内因型风险、反馈功能等方面来阐述 (如表1 所示) 。

由表1 可看出:在传导方式方面, 空间传导路径首先是从上级主体开始, 将农业支持政策逐级传导到底层主体, 然后再由底层主体将农业支持政策传导给政策作用客体, 并积极引导政策作用客体作出生产决策行为的改变。 政策传导的层次感很强, 中间环节没有循环, 具有直线型传导的特点, 我们称之为链式传导方式;而时间传导路径虽然从总体上看也遵循从主体到客体的信息传递渠道, 但这里主体的功能已极度弱化, 而是将传导渠道的重点放在客体到客体的自循环式演进方面, 我们称之为环式传导方式。 而其他几个项目上的区别都比较容易理解,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4.2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联系

这里主要是通过阐述空间传导路径和时间传导路径之间的共同点, 来说明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联系。 经比较, 空间传导路径和时间传导路径的共同点主要有:①两类传导路径的起点和终点相同。 不论是空间传导路径, 还是时间传导路径, 起点都为农业支持政策主体, 终点都为农业支持政策客体。 ②两类传导路径相互依赖。 空间传导路径是前提, 时间传导路径是目标。 同时空间传导路径的运行状况也会对时间传导路径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如上下级主体因利益分歧而在农业支持政策传导过程中进行利益博弈, 博弈的结果轻则影响农业支持政策传导的进程, 重则会使农业支持政策信息在空间传导中出现失真, 进而会对时间传导路径的运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经前文分析, 我们可得到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基于行政权力的强制力来实现的, 而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侧重农业支持政策的“自主”运行。 同时,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区别主要表现在:传导方式、介质、受宏观面影响、复杂性、动态性、内因型风险、反馈功能等方面;而联系表现在:两类传导路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两类传导路径相互依赖;两类传导路径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整传导路径。

5.2 对策建议

5.2.1 对下级主体设计合理的问责机制。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 主要是依靠上下级主体之间的行政权力来实现运行的。 但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上下级主体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下级主体可能会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 有所偏离的传导执行上级主体制定的政策, 因而下级主体在接收到上级主体的政策后, 并不立即往下传导执行, 而是根据上面的政策来制定自己的 “对策”, 这样就会延长传导机制正常运行中的时滞, 使得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出现不畅的状况。 因此, 针对下级主体的这一做法, 上级主体可以设计合理的问责机制, 加大对下级主体在传导落实政策过程中失责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 并利用该问责机制约束下级主体的行为, 使得下级主体在传导落实农业支持政策时, 能够朝着上级主体期望的轨道和方向进行, 为畅通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基础。

5.2.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侧重的是农业支持政策的“自主”运行, 但这种“自主”运行的实现, 需要以比较发达的农村市场体系作为基础。 但由于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发育很不健全, 导致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在运行路径上的选择余地很小,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空间维度的运行路径来进行, 这对于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应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 为时间维度运行路径的更多运用创造条件。 为此, 应积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给农民提供更多的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的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市场分析判断能力;积极推进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 及时公布农产品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化, 让农民可以从更多渠道了解市场信息;鼓励农民根据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变化, 作出农业生产和投资决策的改变等。 通过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壮大, 为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路径提供更多选择, 在畅通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过程中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为民.宏观调控中的土地政策传导机制[J].浙江学刊, 2010 (03) :188-191.

[2]毛燕玲, 肖教燎.系统论视角下的土地政策传导机制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 2015 (02) :62-67.

[3]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10.

[4]宋艳林.我国土地市场发育的三方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03) :61-63.

[5]李细建, 廖进球.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9 (10) :44-48.

[6]唐在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 2007 (08) :24-29.

上一篇: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视野下一篇: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