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语文

2024-06-16

高职教学语文(精选十篇)

高职教学语文 篇1

一、对高职语文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知道, 人的一生, 是一个不断吸收环境能量和释放个体能量的生命过程, 而沟通这种吸收与释放的媒介就是语言。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口语”作为语言运用的行为及结果, 具有替代和创造功能。它能雕琢人的语言器官, 发展人的语感能力, 并融入人的生命、意志和情感, 进而促进人的德、智、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各门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既要实现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功能, 又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实践性教学, 它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说”的能力体现,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也能培养未来岗位的实战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 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切实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很多, 其中口语能力理应是高职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类的高职生, 他们必将成为生产、服务或者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口语将是他们体现自身才华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职语文中的口语教学应该成为提高高职生语文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竞争的重头戏。

二、高职语文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并未提到议事日程, 在校生的口语实际能力存在发展障碍。

1.高职教育现状制约着口语教学的深入。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生源影响,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从生源层面来看, 目前的高职教育处于相对劣势, 中学阶段的所谓优等生都以报考名牌大学为荣, 学生家长也以子女考上本一、本二或者重点高中 (针对五年制高职生而言) 而津津乐道, 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于初、高中的所谓三等公民, 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态度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后, 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混学”思想, 语文教学不同于实验实训, 没有实实在在的抓手,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更是纸上谈兵,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高涨。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领导重视技能传授, 认为口语能力是学生的先天素质, 不需要学校教育的强化, 甚至于为了所谓的实用能力发展,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都存在着弱化趋势, 将口语教学提到学校的教育主流中谈何容易。

2.部分教师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

目前的高职校许多都是原先中专校的脱胎换骨, 部分教师没有跟上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理念, 仍停留在过去的中专教学模式上。不少教师没有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学仍陷在繁琐分析、满堂灌、形式主义的泥潭中, 教学内容单一、气氛沉闷。重文轻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言机会很少, 即使有所谓形式上的学生发言, 个别教师由于自身语言素质的制约, 对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常常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肯定, 甚至扼制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产生“厌说”的心理。

3.学生缺少良好的口头表达交际氛围。

高职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 部分学校由于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课时安排等因素, 学生多彩的课堂发挥及丰富的课余活动很难有效实现, 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班会、团队活动等几乎被“实用性技能发展”的大帽子扣住, 挤出了课堂, 赶出了校门, “口语交际”的权利大部分被剥夺, 学生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缺乏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环境。

三、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对策研究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手段之一,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针对目前各高职校口语教学的实际, 笔者认为要在教学管理层面对口语教学大张旗鼓,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以求高职生的口语水平有真正的突破, 职业能力有极大的丰富。

1.制定课程目标。

随着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校的逐步推行, 口语教学应纳入高职大语文课程的独立模块, 即表达交流模块。这一模块的目标应设定为四方面。一是掌握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 口语表达吐字清楚, 语气流畅, 语调恰当, 语义明确;二是较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与交流, 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须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 与口语交际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其他专业达到三级甲等以上;三是能根据需要进行准确的复述, 从容大方地进行介绍、交谈, 积极参加座谈、讨论、答询等语言交际活动, 主动发言, 清晰表明观点, 语言要准确、规范, 能借助表情、手势等态势语提高口语交际效果。四是根据不同职业要求, 掌握职业活动中常用的营销等口语交际技巧, 准确地介绍事物、阐述事理, 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得体地即席发言, 具备基本的谈判能力, 说话符合职业语境和行业交际的表达需要, 能借助体态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 提高口语交际效果。

2.提升教师口才。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先要狡猾锤炼教师的教学口才。良好的教学口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口才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的, 一是智力因素, 二是非智力因素。前者按感知——思维——知识、智能 (包括应用) 的过程施加影响;后者按感受——情感——意志、个性 (包括行为) 的过程施加影响。优秀的教学口才, 不仅是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同时也是全方位影响学生, 使其形成良好素质的必要手段。决定教学口才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对备课环节的态度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口才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滞留于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当前,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用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之势, 一股现代化教学的新理念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于每一个课堂。但不管是多么现代化的教学, 教师的一张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教师教学口才的好坏仍然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

3.拓展教学内涵。

口语教学不同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 积极营造良好的口语教学环境, 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渗透, 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出发, 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兴趣, 尽量多创造说话机会, 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练习, 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要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达到语言能力现思维能力的互相促进。

4.规范评价体系。

对口语交际的评价, 要重点考察学生对口语交际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能否善于倾听, 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 能否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要注意了解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的参与意识和态度。评价要注意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探索口语交际评价的规律, 逐步构建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的口语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 渗透于高职生涯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 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 高职生应当能够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有如“滔滔江水”的口语交际能力, 满足瞬息万变的职业需求。

摘要: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着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说的能力是目前高职学生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因为从职业竞争形势来看, 不善言谈的职业者在同等条件下明显要逊于健谈者。高职语文的口语教学应当具备科学的目标和丰富的教学内涵, 在正确的评价体系指导下, 有序地开展口语训练, 以求高职生能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生,口语教学,目标,内涵,评价

参考文献

[1]杜雨.司法口才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2]欧阳谋.口才学大全[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

探索高职语文教学 篇2

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基本素养提升都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探究提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对于高职语文教育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语文;应用能力;策略

随着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适应社会需要,但是通过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生在就业岗位的专业素质比较符合用人单位要求,但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还有很大欠缺,这是高职语文教育的短板。

语文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为日后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所在。

一、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高职学校对语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学校作为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型学生的学校,对于应用型课程重视程度较高,对于语文这样的以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课程重视程度较低。

有些教师因为学校长期不重视语文教育,所以对于语文教育就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没有真正用心去教授学生。

课堂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和学生的互动活动很少,并且因为疏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不足,教学评价不充分,语文课堂乏味无趣,语文的美感荡然无存。

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较差。

虽然教育部允许高职学校进行扩招,给予高职学校扩大发展规模的机会,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扩招造成生源的良莠不齐,“低门槛”的进入造成生源质量较差。

许多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不过关,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普遍较弱。

另外,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强,造成对于基本的应用型文章写作都不能很好完成,写出来的文章口语化严重,缺乏规范性,并且很多以流水账似的形式为主,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读书阅读的积累有关,造成知识面狭窄、思路打不开。

二、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学校应加强对语文教学的重视。

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在教学管理、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缺失,学校、教师对于语文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语文课时不足,学生对于语文的基本认知也没有形成,更不能说感知语文的美感。

因此学校应对于语文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语文课的授课时间。

同时为了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应该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可以增添校本教材,开设职业技能语文,语文实践课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对于语文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评核机制,以制度制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

教师应有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严格控制语文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择教师人才严格按照专业素质进行考察选拔,保证进入到高职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过硬,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

教师要加强阅读训练,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展知识面,开阔自我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才能在讲授语文课中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职场语文的训练。

对于口语训练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工作交流会、演讲与口才训练和应聘面试等形式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在公众面前大胆展示自己,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应用文的训练则应当要求学生多进行写作训练,向学生讲解求职简历写作、计划书写作和实践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式,展示优秀的文体,并且布置任务让学生练习写作。

(三)加强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

首先学生应摆正语文的态度,不能因为是高职学校而忽视语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语文的应用能力对于日后交流面试,应聘竞争都有正要意义。

其次,在课堂中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通过自我的刻苦努力提升语文应用能力,能够掌握语言的技巧,熟练进行各种应用文写作。

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性课程,将语文应用能力转化为内在的能力,通过语言表达能力来展现自身清晰地逻辑思维和条理有序的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阅读方式,讲究阅读的技巧和方式,从书籍报刊中了解更广的知识,对于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

(四)进行开放民主式教育,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束缚了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成为课堂的关键点,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师生互动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技巧,将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课文,安排学生为主讲,扮演的教师角色。

预留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材有充分熟悉。

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我研究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是有步骤、有目的、有梯度性的。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能够基于教材和学生水平提问。

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避免问题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学生跟不上思维,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提问。

问题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

另一方面师生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之间有充分的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要对学生多加关心,主动了解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意见建议,多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总之,尽管我国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高,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通过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辛勤探索,相信我们的高职语文教育一定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洁.《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9月.

[2]宋刊.《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第6期.

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职语文 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革,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在传统的学习模式已离提升和解放人的教育的真意愈行愈远之际,研究性学习无疑承担起扭转学习本质、引领学习方向的重任。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引入目前举步维艰的高职语文教学,为职业教育单一、被动和陈旧的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将对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比较切合高职生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建立平等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因此,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鼓励每个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教师还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理解、信任和尊重,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使每一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居绝对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播,缺乏互动与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求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这种交流中,不但要求师生之间有知识上的交流,还要有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乐意与教师交流,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教师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方面,学生能体验到民主、平等和关爱,师生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不断融合,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心灵对话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和提升,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职校生学习的专注力不如普校生,因此高职语文课堂就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的电教资源,将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现代化工具引入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不但美化了教学手段,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感官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准确把握、调动想象等,避免不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造成误导或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三、鼓励质疑批判,提高思维能力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优势在于它那种能够培养透过事物表面判断内在实质的能力……正是通过这种能力,人们得以知道声音这种感觉和其他感觉的区别,同时,也在重点的事物和特殊的事物之间、显著的事物与重要的事物之间做出了区分。”因此,质疑批判,不盲从表面化、普遍化的观点和见解,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尝试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学习《项链》时,有的学生对课文提示中把玛蒂尔德夫人定义为反面形象有不同看法,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她爱慕虚荣,但是当项链丢失后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去承担赔偿的责任,这种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这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于是,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达成共识,把“联系本文,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的话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去找资料,进行论证。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提问的习惯,思维非常活跃。

四、尝试多种课型,丰富课堂教学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体验性、情感性的特点,启示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课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科学意识。根据高职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在课堂上尝试采用以下课型:

1.阅读课。每学期初,师生共同拟出本学期的研究问题,确立两三个研究课题。充分利用阅览室的图书资源及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课前老师制定详细的阅读目标,学生有各自的阅读课题。学生摘抄、筛选和归纳资料,然后写成小论文、做成课件等,最后汇报交流。

2.口语训练课。坚持开展每节课5分钟说话训练,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包括讲故事、小演讲、评新闻等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养成注重平时知识积累的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为写作准备了大量素材,学生的思想境界逐渐得到提升,构建了丰富的精神家园。

3.学生“讲课”。即让学生担任“老师”,上讲台汇报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一册教材的学习中,教师可与学生协商,挑选出适合学生“讲解”的若干篇课文,让学生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学生“备课”“上课”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为了能使“讲课”获得成功,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查找资料,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听课的学生也比教师“唱独角戏”时投入得多。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对所学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相互切磋,畅所欲言,印象深刻。教师的指导作用则体现在课前指导学生确定讲课的方案,把握讲课的重点上;在课堂上,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恰当的点拨。教师真正地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

4.表演课。每个班在学习戏剧单元时,由学生自己改编、导演、选演员、认真排练课本剧。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协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5.影视评论课。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影视剧《红楼梦》《水浒传》《茶馆》《雷雨》等,之后让学生开展讨论赏析,最后写出观后感或谈谈体会。

五、结合专业学习,突出职教特色

高职校的教育以职前教育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准备。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应紧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在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了一些课题:《高职生就业心理调查》《求職面试前的心理调适方法杂谈》《我校优秀毕业生现象研究》《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现实意义》。此外,还要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性和兼容性,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与专业课的知识结合,进行迁移训练。如调动计算机班学生研究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制作课件;机电专业的学生学写机械加工使用的说明文等等。

以上只是本人基于对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参考一些学校的成熟做法提出的实践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实施。因此,教师应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依据,开发出适合本校、本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型和策略,从而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威金斯.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9.

[2]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浅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篇4

一、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高职教学的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成了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1.高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专业训练, 忽视语文教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 强化专业训练, 为岗位能力服务, 培养应用和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 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专业课被放在首要位置, 作为基础型公共课的高职语文被放置在从属位置上。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 高职语文形同虚设, 有的院校甚至停掉高职语文, 即使不停掉, 也大量缩减课时, 忽视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师常常处于无课可上的尴尬境地, 有时不得不转岗, 是教师资源的一种浪费。

2.高职语文由于在教学中的从属地位, 使得高职语文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 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实用性不强。现有高职语文教材内容单一, 教师讲解流于形式, 有的简单为学生讲解字词意的分析理解, 有的讲解过于高深, 学生理解不了,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达到互动效应。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无法与专业技能教学紧密衔接, 语文教师得不到应用的培训, 教学模式墨守陈规, 对教学内容缺乏专研精神, 只为完成课时安排进行例行公事般的教学, 使学生厌倦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的甚至出现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的可怕局面。

3.高职学生忽视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的缺失导致综合能力的下降。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 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语文教学对于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等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主持智育, 支持德育, 策应体育, 支应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才是健全的语文教育观。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前提是学好语文。所以, 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高职学生忽视语文教学, 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专业技术课程就能达到就业的目的, 平时不注意字体的练习, 开会不会写总结, 活动不会写企划报告, 毕业不会写论文, 应聘不会写应聘书等等。语文学习的缺失, 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的下降。应聘笔试就难以通过, 潦草的字迹直接导致笔试的失败, 勉强通过笔试, 口试阶段, 因为不注重语言的训练, 对专业技术的陈述难免不够深入和全面, 这往往导致了应聘的失败。

二、高职语文教学面临改革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我国在世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语热席卷全球, 然而, 在国内语文教学却得不到重视。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高职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语文改革势在必行。

1.重视素质教育, 积极进行高职学生语文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 高职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朗读和表演等, 使学生通过身临其间的表演, 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积极进行素材的积累, 重点掌握应用文的不同格式及语言特点, 根据范文进行模仿式训练,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2.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综合素质,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高职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素质的提高, 文学知识渊博、文史精通, 经常性的深入社会进行考察, 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所了解, 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产生共鸣,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会写精彩的导游词, 企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会有针对性的写企划书, 应用文的写作能够与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高职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拓展阅读空间, 关心社会新闻, 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增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语文教学向外延伸, 增强语文能力的培养。

结语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一线的实用性的操作、管理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高职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竞争也越发的激烈, 如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提高竞争能力, 迎接新机遇,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军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2]黎修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研究[J].文教资料, 2008年03期.

[3]王代清.教师专业化与心理学课程改革[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6期.

[4]陈晓军.陕西高校语文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04期.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篇5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院校对外扩招促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在增大,专业技能学科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关键点,造成了许多基础课程被忽视,例如语文学科,语文教育也正在走向高职院校的边缘路。由于社会所需人才属于全面型合格人才,针对语文知识的偏颇,必须进行改革。改变高职语文的传统教育模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类型,锻造向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于保证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还需加强重视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综合素质。根据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状出发,研究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1.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状

1.1语文课程定位不清晰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变化,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语文课程均未有清晰的课程定位。部分院校甚至未开设语文课程,直接忽视国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忽略了语文于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虽开创语文课程教学,但绝大部分属于选修课程范畴,语文课程同样得重视,从基本上省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属于培养专业型高技术人才,由于该特殊性质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普通的高中和大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虽然最终目的属于锻造技术人才,但同时技术人才也需要掌握人文思想。教师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也尤为重要,敷衍了事,针对教材不细心研究,甚至随着将忽视语文的态度传染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1.2教学方法传统

语文学科属于一切学科的基础,在语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时候才更加顺利和方便。针对终身学习和工作,语文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目标为锻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全部课程均围绕该目的展开,语文课程教学也不例外。高职学生一般由中专和初中升学而来,针对语文课程早已熟记于心,故相同的教学内容,倘若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促使学生产生疲惫感。由于高职语文教育现状的弊端,造成了语文课程定位不清晰,学校针对教学方法较为[1]

传统,教材老旧,教师的教学质量较差,背离了专业和理论的融合。

1.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高职语文的教材大部分属于常规本科语文教材的缩小版或者压缩版,教材内容被缩减和压缩,教学要求或者教学大纲被降低要求,更多的属于文字故事的欣赏。根本实现不了高职教育特色,直接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特色。高职语文教材有两个相似的共通点:(1)古典文学作品较多,现代精美文章较少,尤其关于职场人生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没有实用性和针对性。(2)着重表现文学知识和作品的鉴赏,忽略语文能力的锻造。该教材显然均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不适合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造成高职语文老师的教学地位逐渐被减弱,老师对于平常的教育缺乏信心,对待教学工作没有主动性,所以于课堂上时常使用以往的语文教学方法与模式,无标准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2.1加强对语文的重视和明确定位

高职院校需加强自身教育的改革,尤其针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深度和力度,改善各项管理体制和教学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的存在感。国家教育部需重点提议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鼓励院校实施教学体制的改革,从管理制度上确保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目的实现。设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和目标,将语文课程归为必修课教学范围,然后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使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和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浓郁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高职语文教育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来确定自身的定位,不仅需要凸显能力技能,同时需具有人文情怀。简单理解为人文性作为根基,以工具性为标准,使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结合。

2.2研究特色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实施已经规划、设计和决策的方案,并转变为产品与成果。所以针对专业课的开设与人文学科的展开,尤其基础课程语文课的展开,不仅需要不同于普通高校,而且要彰显其职业的特色。研究特色教材,开发校本教材为改革的前提,打破传统教材惯有的思维逻辑,研究新型特色的现代知识,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增强人文精神,促使和学生就业完全相结合,表现高职特色的教材。

2.3增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人的精神、陶冶情操和启迪[3][2]

人生,而是智慧性、精神性的。

【参考文献】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篇6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46-02

“大学语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一门以母语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兼有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不受重视

在高职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显得微不足道,课时少,投入小。大学语文课程无法与受重视的政治类课程相提并论,也远没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备受青睐,也不是发展改革的重点课程。

(二)教材不实用

1.教材不能适应高职需要

高职院校各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没有针对性和特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所学专业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学习要有学生主体参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普遍偏深、偏难、专业性较强,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使得学生参与的可行性降低。

2.教材内容过时陈旧

比较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内容基本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涉及太少。这些内容有很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应用例文也很陈旧,甚至过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起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讨论。

3.教材内容偏多

高职大学语文一般选用的是普通高校或高职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偏多。以当前高职大学语文的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既给教师带来了教学难度,也给学生造成了负担。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要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要么完全依靠多媒体,课程内容全用ppt呈现,把课堂变成“读堂”,黑板上面空无一字。这会使学习热情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学生很快就会将课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机、杂志或小说上面,从而使整节课变成教师和学生各有所忙。

(四)教学过程程序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比较程序化,整个过程按部就班。一般程序是课文阅读、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内容分析、主题概括和课后训练,偶尔会组织讨论或情景模拟,同时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完成全部环节,真正去思考和消化的内容很少,课堂上的收获和启发更是少之又少。

(五)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高职院校特色选编教材

虽然现在已经出版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但人才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还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大学语文教师自编适合本院校专业需要、具有高职特点、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优秀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目的,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充分实践高职教育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引导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项目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思辨性和探索性。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分析、概括和鉴赏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保证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知识同时,锻炼思维,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要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采用电脑、投影机、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直观形象和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授课内容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准备充足的相关资料,通过图、声、影、评等全方位展示授课内容,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授课的单一化和枯燥化。

刍议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一直是作为重点核心学科存在。从小学到中学,最后到高考,在一系列升学考试中,语文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以后,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观念的影响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高职语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正日渐“边缘化”。高职语文与“两课”、计算机同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然而在学科地位上却无法与后两者相比。它既缺乏“两课”的国家强制性,又没有计算机的实用性。究其原因是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无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所以各学校该课程的开设相当随意和不稳定。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到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课时就随意减少,甚至停开。可以说,高职语文课程正面临“下岗”的危机。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出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处于“下岗”边缘的语文课,要想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一、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1) 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或者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说法不一。当需要向大学生补语文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与高中语文没有拉开应有的距离,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当教育部提倡思想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承载了过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荷,与思想政治课颇为相似;当国家提出人文教育时,它又成了“人文课”。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课?莫衷一是。定位的不统一,使学生无法明确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因此,高职语文需要科学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同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又不同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高职语文应介于两者之间,包含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一次高职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一位艺术系的语文教师极有感触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准备充分、内容“纯正”的一堂高职语文课,最终以睡倒一片宣告失败。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他几乎将高职语文课上成了“美术鉴赏课”(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美术鉴赏课),反而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可见,在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同时,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还必须与专业相结合。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机电、计算机、工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轻工、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高职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才能萌发出勃勃生机。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吕叔湘先生认为:“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 这说明高职语文教学需要选择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内容,要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个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及需要,宜精而适度,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清照的《声声慢》等题材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等,补充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鉴赏、画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苏州园林》等关于园林营造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文章……

这样,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就从内容上渐渐凸显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对于经典美文这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上;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诗歌的色彩美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上;同是《登泰山记》,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泰山美丽景色、古老文化美的鉴赏上;对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泰山那奇特的地理风貌又成了他们的重点……

选择适合各个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

三、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这就对高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高职语文边缘化的境况,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业务素质和学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仅有高尚的品格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否则就不能吸引学生。高职语文课的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和宗教。由于生源等问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广泛地涉猎知识,深入浅出地授课,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进而慢慢爱上语文,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次,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修养。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教师应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本人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

再次,高职语文教师要刻苦钻研、与时俱进。“教师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3) 江泽民同志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应当成为高职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研究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将语文教学融入大职业教育观中,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件非常系统、繁琐的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希望有一天高职语文会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S.布鲁纳著.邵瑞珍, 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 1983.7, (第一版) .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10.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

高职语文教学艺术浅析 篇8

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语文的美的因素, 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 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 从而激发强烈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使教学中的艺术性得以显现。

我们告诉学生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隐晦或鲜明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达给广大读者, 而且这些生活都是艺术化了的生活, 由人物、环境、景物等元素共同构成, 他们彼此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从而构成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生活图画, 例如, 江少川主编的《大学语文》收集的文章, 许多文章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在自然虚静的状态就能感受到来自质朴的生活的美的熏陶和教益, 如何引导学生, 这就看教师的教学艺术了。其中曹操的《短行歌》这一诗文立意深远, 风格别致, 作者一开头就借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 感叹年华易逝而功业未就的苦恼, 接着引古喻今, 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思念及礼待贤才的态度, 诗的开头虽然有人生苦短、借酒浇愁之叹, 这种消沉伤感的情绪逐渐被诗人渴望贤才, 统一天下的雄心所代替, 使诗篇充满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情调。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体会诗中深沉的情感, 优美的语言, 铿锵的音韵摇曳生姿, 会令师生荡气回肠, 真是无穷的审美享受啊。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时间为主线, 以江月为中心, 铺陈描绘出整体的春江月夜图、蕴含着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时代生活, 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生活美的折射。还有那《再别康桥》的忧郁, 《雨巷》的寂寥, 无一不投射出生活的美, 实实在在的真美。学生能和教师一道徜徉在这生活图景里, 宛如品味佳茗, 迎面而来的芬芳, 学生紧张的神经顿时得到舒缓松弛, 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 这不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所在吗?

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 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 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 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在课堂上让学生接受艺术形象所带来的快感, 使学生更能正确无常的释放和净化内心的痛苦情感。生活中的压抑、苦闷、焦虑和激愤, 可以借助于教师教学的艺术方式得到宣泄和净化。高职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蕴含思想的美育, 是在生活与艺术基础上获得的更高层次的美育教育, 他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 思想上深受启发和教育, 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大学语文讲授中, 许多文学作品都曾经深深冲击师生的灵魂, 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大学语文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 注重以情感人, 由情入理, 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当然语文教学其实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帮助修课学生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达, 交流与沟通能力。由于受教育者在艺术的形式下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 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美国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最忌教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为多个知识点, 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 难倒学生后教师点破。这是缺乏艺术性教学的表现, 把语文课上成纯理论课, 是语文教师的罪过, 是语文学习的悲剧。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 又可以储美, 它具有多种功能, 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 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 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 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

摘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 又可以储美, 它具有多种功能, 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 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 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 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谈高职语文互动式教学 篇9

一、互动的含义

“互动”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即借助表情、语言、文字、活动等进行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互动是发生在主体间的借助一定媒介发 生的一种 有目的活动。 而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个体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个性与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

二、主角视域

主角视域是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研究的范围包括角色意识、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行为、角色冲突等内容。 其中角色意识是中心概念, 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人与人能够进行交往活动, 是因为人们能够从自我情感认同出发, 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语言, 从而感知对方并与之进行有效交流的行为。教学领域亦然,只有当互动双方能够 理解对方 并愿意信任, 在主角视域下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进行师生互动。

三、主角视域与互动的冲突

角色与互 动是密不 可分的。教学活动中,互动双方都具备一定的 角色意识 而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会使互动中断, 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没有另一方的配合参与,角色就失去了依存条件,就无法完成既定的角色行为。

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通常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 忘记自己其实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于是教学互动的现状是: 教师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引导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念, 并做出符合自 己计划中 的互动行为。 所有学生都知道,老师设计的互动, 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时刻担心自己与那个既定答案存在差距, 于是他们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一场看似互动的过程却压制了学生的主角意识和积极性的发挥。究其原因,即是互动中学生丧失了主角视域, 成为被迫互动。

因此, 师生互动要冲破樊笼, 构建学生主角视域下的互动,打消学生顾虑,使学生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 在互动中学会思考、质疑、反省和行动。

四、学生主角视域下的高职语文互动教学策略

(一)课程设计理念更新

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素质课。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毫无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而高职院校要想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 必须把高素质、高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两翼,比翼双飞。

因此, 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 参与意识 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构建科学、人文、职业素养三方面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角色的转向

教师角色的转向———由传授者转为合作者、分享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唯一的主角,是课堂的主宰者,决定着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而在学生主角视域理论者看来, 传授知识只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才是其最本质的职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上下级传授关系,而是一个共同体,合作分享,共同成长。

学生角色的转向———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行动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师生看作水桶与水杯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处于被动、消极等待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在学生主角视域理论者看来, 师生不再是主客体关系, 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 学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自我实现的鲜活生命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有权利、有能力来选择 教学内容 和学习方法, 主动承担起学习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在自主行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三)课程内容的整合

打破教教材的传统 局面 ,转为教内容。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从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双重需求出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 将应用文写作和经典著作、职场交际等内容融为一体,优化单元结构和内容, 实施模块化教学; 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书香袭人、深度感悟、拓展历练、职场人生4个模块和相关文化专题及主题活动项目、相关文本、职场写作、职场交际等9个学习性子项目。最终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 识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专题链接 为依托了 解文学脉络、时代背景与名家名篇,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情感目标 :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感知能力, 提高审美悟性, 感悟真善美, 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从而提升综合素质与文化修养。

3.能力目标 :凸显大学语文与现实应用“理实交融”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项目进行策划、探析、互动、点评,在学生主角视域下激发学生主动性, 培养组织协调、沟通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设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同为能动研究者。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活动项目化、合作学习研讨化、成果展示化、教学情境化、考核动态化,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整合。借助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角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1. 课程活动项目化

教学中凸 显学生的 主体性,以实践为先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以活动项目形式完成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作品主题深度感悟交流、现实反思及对策、策划相关活动项目等。倡导学生“我见解,我策划,我表达”,鼓励培养学生主角视域下的思辨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及创新意识。

2. 合作学习研讨化

教学中打破教师权威者格局,师生同为学习者、合作者、分享者。打造学习共同体,把舞台还给学生,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依据活动项目课前研讨相关内容, 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并要求小组做讨论记录(会议记录),确保小组所有学生全程参与, 提升学生的主角行动能力。

3. 活动项目成果展示化

学习小组及时通过课堂展示活动成果,课上汇报、交流,师生评点。既体现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及合作情况,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通过现场小组展示评比,极大地激 发了学生 的主角意识,挖掘了潜能。同时,将活动项目扩展延伸,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素质大赛,如全市及校 园经典诗 文朗诵大赛、“书香校园”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

4. 教学情境化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尽可能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如介绍简历与求职信, 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岗位拟设不同职位, 每小组为一个虚拟公司设计招聘情境,设计问题、现场面试应聘人员,并现场公布结果, 师生点评总结。通过逼真的现实氛围,激发学生的亲历感、真实感,增强学生的主角意识及紧迫感。

5. 考核评价动态化

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

口语交际, 是人们交际活动中最主要、最方便、最有效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传达、观点的争辩、情感的沟通, 无论是工作、学习, 还是日常生活, 都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并没有被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掌握。在教学中, 很多老师发现, 学生常常是“茶壶煮饺子———有嘴倒 (道) 不出”, 羞于表达、不敢表达、不会表达、不能表达。在就业面试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就是由于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紧张羞涩, 不会沟通, 怯于交流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由此可见, 口语交际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中必备的一种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能够考验学生对语言的摄取能力、对语意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品评能力、对内容的组织能力以及对语言的调控能力及表情态势的配合能力, 它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益处。

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良性作用。口语交际教学在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 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修养和文明的交际态度, 如相互理解、倾听专注、尊重别人、谈吐文雅等。良好的沟通交流, 有利于团结他人、和睦相处,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口语交际教学遵循的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长期受忽视的大背景下, 口语交际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缺少计划, 欠缺条理, 不能持续, 显得盲目。目前, 日益发展的社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严谨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步骤、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活动。需要语文教师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口语交际的基础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 如由简单的自我介绍、复述故事入手, 再发展到演讲、访谈、辩论等。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分成不同的板块, 逐一进行训练。如“言之有物”板块,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口语交际的畏难情绪, 在生活中敏锐提取到口语交际的素材, 并大胆张嘴表达;“言之有序”板块, 在学生充分搜集口语材料的基础上, 教师帮助他们快速确定谈话主题, 选择交谈内容, 合理安排材料顺序;“言之有理”板块,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心理品质, 锻炼学生敏锐的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言之有情”板块,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 用优美的措辞、充满激情的话语、富于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去感动人, 说服人。

2. 主体实践原则

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理论知识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 比如具体语境下语速、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的应用, 不同语境状态下语言的使用特点, 话语潜在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等等。但这些并不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因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 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能完成的。它只有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运用才能逐渐形成。口语交际教学应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保证足够的训练量, 学生才会熟能生巧。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 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 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切忌以讲代练, 越俎代庖。

3. 灵活趣味原则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拓宽思路, 开动脑筋, 在口语交际训练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上多下功夫。每一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都要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形式, 创设愉悦欢快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从而保障他们的学习热情, 并最终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言之有序”板块,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泛泛地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一件事情,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个建筑物, 按照逻辑顺序讲述一个道理。在学生看来, 这套程式在自小学以来的作文训练中已经看得厌烦了, 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教师此时就要在教学活动上进行细化、具体化、趣味化, 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兴趣点, 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样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设计为“陨落的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学生可以追叙杰克逊的演艺史, 揭秘他的神秘死因, 介绍杰克逊演唱会的舞台特效, 讲述他成为偶像的种种原因, 等等。其中,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都会在学生的口语表达中出现, 并可能得到综合应用。此时, 教师要适时点评, 积极引导,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中语言安排的顺序。

4. 课堂拓展原则

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较少, 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 融入自然,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巩固课堂知识, 获得实践经验, 提高交际能力。课外实践和课内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两个不同渠道, 它们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学生只有“得法于课堂, 拓展于课外”, 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心理素质的训练。职业院校的许多学生性格内向, 缺乏自信, 不敢当众讲话。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唤起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鼓励他们大胆练习, 战胜自我。二是交际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交际技巧, 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文明修养, 做到礼貌倾听, 尊重对方, 谈吐文雅,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际形象和交际品位。

摘要:文章阐述口语交际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主体实践原则、灵活趣味原则、课堂拓展原则。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及交际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于年河, 许建中.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

[3]潘涌.直面世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新概念[J].教育科学研究2004, (8) .

上一篇:职业学校教育下一篇:废电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