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

2024-06-16

高职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高职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 ——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 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 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1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一句话。为人师者, 莫过于传道、授业、解惑, 尽管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进步, 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赋予“教师”更完美的阐释, 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和使命是不会更改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是否能够始终贯彻这些基本原理呢?我们的高职教学有没有遵从最基本的教学法则?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对学生有所裨益?以下, 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二、常见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 多元解读文章法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社会各界普遍关心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价值, 个人本身的体验、感悟、思考, 显得愈发重要。这种认识也为大多数语文教学工作者认同, 并将这种理念引入课堂。于是, “风乍起, 吹起一池春水”, 文章的多元解读成为衡量课堂效果, 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杆, 因为在这样的方式下, 学生对课文有了不同的感官认识体悟, 同时对于学生的多重认识, 教师也志得意满, 因为这完全打破了以往文本分析单一性的格局, 更是将“填鸭式”教学彻底击碎, 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二) 品读玩赏文本法

社会与时俱进, 教学也是如此。在近几年的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人文情怀越来越受到关注, 学生的问题就是最有价值的问题。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看到最有价值的问题, 但现如今教师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我欣赏、自我解读、自我感受, 最后学生再把问题反馈给老师, 而聪明的老师总可以不着痕迹地将它变为课堂的核心命题, 这是一种高明, 也是一种智慧。然而由于这种模式的前瞻性, 大多数老师上课时或多或少都试图采用此法。尽管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的课堂不尽如人意, 不是学生文不对题, 就是老师一手包办, 草草了事。

(三) 小组讨论总结法

共性与个性应当高度统一, 集体与个人的和谐也是当今课堂所格外追求的,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小组讨论”的遍地开花, 一堂课45分钟, 很多老师会分配给小组讨论20-30分钟的时间, 有的老师甚至是全部割爱, 完全发挥“小组讨论”的魅力, 课堂自然十分热闹有趣, 嘻哈过后, 学生的总结或者是老师的总结都是给充斥讨论法的课堂一个支撑点, 否则就有头重脚轻之嫌, 听课者则也听得饶有趣味。如果要给这种方式一个定义的话, 那就是“热闹”。讨论声的此起彼伏也成为了衡量课堂的一个指标。

三、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上我列举了比较常见的几种课堂模式, 这些模式之所以会在几年之内就迅速窜起并直逼传统教学, 很大原因是源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修订, 我想先引用《全日制高中语文大纲》中的一段话:“高中语文教学, 应在初中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对这段话仔细研读后, 我们就可以发现, 正是因为有了新课标的指向, 以上所说的三种模式才会如“雨后春笋”。也就是说新课标提出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竞相达到的目标, 无论是高中还是高职, 所有学校都严格执行新课标。由于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通过实战经验便形成了一些特定模式, 并且努力践行, 且不说高中老师是否全部都完成了转型, 或者说完成得怎样, 这些模式教育下, 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和热情是否已经全部扭转, 就高职院校而言, 在新课标面前能否完全参照高中标准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这样几方面:1.学习条件不同。这里主要说的是主观学习条件, 高中学生相对高职学生而言, 主观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都要强于高职学生。他们有着自发的学习愿望, 并且由于多数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比较牢固, 因而就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就更加游刃有余, 而高职学生在这方面则要弱势一些。2.学习目的不同。高中学生完全是以高考为风向标, 高考的指向性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趋势, 例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频频出现课外读物上的内容, 考题不再是“一眼收底”的内容, 而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后又能灵活运用, 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高职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就业, 所以语文不应该成为他们的负担, 而应该让他们学有所用, 并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做好铺垫, 字词积累的多少、文字表述的能力等这些基础知识的灌输也许比天马行空的想象, 作者背景的识记、分析文章的能力来得更为重要和实际。3.学习行为不同。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科目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努力付出紧密相连, 所以自主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 老师是拐杖, 学生才是行路者。而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现今还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的境界, 更多的时候老师既是路标, 又是鞭子, 学生则是一辆马车, 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学习的目的也是学生老师共同达到的。

三、实施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对策

基于以上三点的分析, 我们现在的高职语文教学向高中语文教学一边倒的行为——完全效仿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术业有专攻, 人各有所长, 我们的教学如果盲目跟风, 看到高中特级教师就“拿来主义”, 那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 最多也就是“神散形聚”。再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说的“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如果也一味采取一些既定的模式, 跟随高中语文教学, 高职语文教学将不能给学生以任何帮助。那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要达到“真实课堂”的良好效果, 要给予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就必须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采用适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我以为可以在高职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 识字教学的不可替代

语文的确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但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 课堂上的人文性一再被提及, 而导致语文最基础的识字教学被忽视, 这似乎有违语文课的本意。高职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有时不尽如人意, 很大程度上除了积累知识较少之外, 还是由对文字的陌生引起的。试问一篇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 字词一个不教, 这是一堂好课吗?这是真的在教给学生知识吗?字词的积累巩固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可以被抹杀的。严格意义上来说, 识字教学为任何形式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朗读教学的不可忽视

校园的美好除了它的纯洁之外, 让许多人陶醉其中的是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 那种声音是天籁, 是享受, 但现在的校园里不太能够找到这些声音, 原因正是教学上的错误引导。“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是一种愉悦的感官活动, 过多地分析, 华丽的语言都不及有情感地朗读来得直接、具体, 高职学校开设口才课、应用文写作课, 但连读书都不会的人怎么练好口才, 怎样运用文字?任何冗余的探讨有时都不及读书来得奏效, 唐江澎校长就说过, “诵读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 很多时候, 听学生读书就已然明白老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得怎样, 而高职学生出于就业的需要, 练好口才的前提就是会读字, 读好字。培养朗读不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而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投资, 一个乐于享受陶醉课文的学生怎么会不懂体验、体悟呢?

(三) 一元解读的不可或缺

如果说多元解读课文的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那么传统的一元解读就不能培养探究能力了吗?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就应该倡导“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在课堂上实践以后, 我们可以发现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印象, 为什么呢?因为往往这种多元解读弄巧成拙后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 为了有探究而去探究。高职学生本身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是特别强, 那么这时候他们可能更加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如果东鳞西爪, 学生其实等于毫无收获, 看似热闹大团圆的课堂也许就是一个舞台剧。相反, 如果我们能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大家普遍认同、理解的那一个见解进行深层次挖掘、深层次解读, 也许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需要的是深度而不是广度, 学生需要的是切实的知识, 而不是旁敲侧击的茫然。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正是需要在这一步步的正确引导中得以提升的, 这种理解能力对于将来的就业是一个储备, 是一个基础。

(四) 实践写作的不可遗漏

高职学生由于就业的需要, 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书写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以外就是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那么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 高职学生不需要依靠写作技巧去赢得高考作文的高分, 也不需要具备很多典雅的词句来堆砌文章, 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学到实在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将来。那么诸如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就对他们很有用处, 而这样的教学则应该走向社会, 走进企业, 紧密和实际结合, 如果学生呆在教室里总是在分析写作手法, 而不去和社会交换情感;如果总是在指导学生如何为企业进行文化建设, 却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那么高职学生永远不会学好写作, 因此实践写作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是不可以被遗漏的, 尤其对高职学生而言。走出去, 请进来, 高职语文课堂不应是局限在课堂里, 而应该让学生与社会焦点、社会问题时刻碰撞, 我们培养的就业人才是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实用性人才, 而非沉迷于学校生活的考试人才。

语文其实就是包含读、写、听、说这四种技能的一门课程, 以上的四点归纳梳理正是针对了四种技能的培养, 我们如果能够重视这些内容, 我想, 高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熠熠生辉的。任何时候语文教学都应该是以“读写听说”为根本, 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更何况是高职语文教育。以学生为主, 不应该是一句空话, 要学生有最美的唱音就应切实考虑到学生的状态和需要, 并非教师意志的先行, 而是学生真正的快乐学习, 学有所得, 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探索高职语文教学 篇2

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基本素养提升都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探究提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对于高职语文教育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语文;应用能力;策略

随着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适应社会需要,但是通过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生在就业岗位的专业素质比较符合用人单位要求,但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还有很大欠缺,这是高职语文教育的短板。

语文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为日后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所在。

一、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高职学校对语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学校作为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型学生的学校,对于应用型课程重视程度较高,对于语文这样的以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课程重视程度较低。

有些教师因为学校长期不重视语文教育,所以对于语文教育就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没有真正用心去教授学生。

课堂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和学生的互动活动很少,并且因为疏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不足,教学评价不充分,语文课堂乏味无趣,语文的美感荡然无存。

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较差。

虽然教育部允许高职学校进行扩招,给予高职学校扩大发展规模的机会,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扩招造成生源的良莠不齐,“低门槛”的进入造成生源质量较差。

许多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不过关,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普遍较弱。

另外,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强,造成对于基本的应用型文章写作都不能很好完成,写出来的文章口语化严重,缺乏规范性,并且很多以流水账似的形式为主,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读书阅读的积累有关,造成知识面狭窄、思路打不开。

二、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学校应加强对语文教学的重视。

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在教学管理、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缺失,学校、教师对于语文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语文课时不足,学生对于语文的基本认知也没有形成,更不能说感知语文的美感。

因此学校应对于语文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语文课的授课时间。

同时为了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应该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可以增添校本教材,开设职业技能语文,语文实践课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对于语文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评核机制,以制度制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

教师应有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严格控制语文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择教师人才严格按照专业素质进行考察选拔,保证进入到高职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过硬,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

教师要加强阅读训练,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展知识面,开阔自我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才能在讲授语文课中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职场语文的训练。

对于口语训练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工作交流会、演讲与口才训练和应聘面试等形式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在公众面前大胆展示自己,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应用文的训练则应当要求学生多进行写作训练,向学生讲解求职简历写作、计划书写作和实践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式,展示优秀的文体,并且布置任务让学生练习写作。

(三)加强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

首先学生应摆正语文的态度,不能因为是高职学校而忽视语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语文的应用能力对于日后交流面试,应聘竞争都有正要意义。

其次,在课堂中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通过自我的刻苦努力提升语文应用能力,能够掌握语言的技巧,熟练进行各种应用文写作。

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性课程,将语文应用能力转化为内在的能力,通过语言表达能力来展现自身清晰地逻辑思维和条理有序的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阅读方式,讲究阅读的技巧和方式,从书籍报刊中了解更广的知识,对于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

(四)进行开放民主式教育,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束缚了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成为课堂的关键点,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师生互动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技巧,将一些简单、贴近生活的课文,安排学生为主讲,扮演的教师角色。

预留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材有充分熟悉。

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我研究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是有步骤、有目的、有梯度性的。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能够基于教材和学生水平提问。

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避免问题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学生跟不上思维,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提问。

问题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

另一方面师生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之间有充分的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要对学生多加关心,主动了解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意见建议,多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总之,尽管我国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高,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通过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辛勤探索,相信我们的高职语文教育一定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洁.《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9月.

[2]宋刊.《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第6期.

高职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职机械 教学改革 教学效率

一、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及缺陷

随着相关专家和教師对于高职教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学校和国家对于高职机械教学的关注和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机械教学质量相比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目前我国的高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随着人们对于机械认识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由最初的手工作坊机械劳动方式,逐渐融入电工学知识、计算机编程、三维绘图学知识及力学知识等,让机械专业变得更加繁杂和综合。现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自动化机械设计技术在我国的工业部门中越来越重要,机械制造这门学科的内容变得更加繁杂和博大精深,变得更加深刻。然而,在我国的很大一部分高职机械专业中,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多半时间还是在理论教学,这就导致忽视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方法。当代的很多先进课程没有加入到教学计划中或者说是学习的程度不深,例如计算机辅助绘图、计算机设计和Pro-E等,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与当前的社会需要脱节。

2.教学模式存在不合理现象。在目前的高职机械专业教学中,课堂讲课还是采取比较老式的方式,大部分还是采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的传统模式,这样比较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考核过于侧重理论测试,也就是考核的方式,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统一组织教学和进行学习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实际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革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机械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企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素质要求正在不断提高,高职机械专业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以往的思维禁锢,力求推陈出新,不断提高高职机械专业教学质量。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工业人才,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师和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使得所学课程能够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配合,能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学校还要增加与现代化机械专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例如计算机技术、工业自动化、Pro-E、数控机床技术、金属切削机床、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技术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最新机械技术知识。

2.注重实践,增加实习机会。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要参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一些复杂的知识不容易理解,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更清晰地让学生理解透彻,因此,高职学校要提高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和升级学校的机械设备,建立数控学习中心、CAD设计活动中心等现代化机械学习场地,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与此同时,学校可以与周边的机械工厂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让学生到厂房进行机械参观和学习调研,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目前机械市场的行情,让他们对于国家的机械现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关专家和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机械行业与教学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械专业教学的新方法,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当下,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多媒体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CAD技术等,让机械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机械行业的魅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会更加流畅和频繁。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机械技术人员来学校给学生答疑解惑,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机械行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机械专业素质。

推进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国家和企业都有深远意义,因此,对于高职机械课堂教学,我们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不断进步,力求创新,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工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铭,张淑会.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8:105-106.

[2]燕金华.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子测试,2013,13:155-156.

高职语文教学 篇4

以“职业”为核心,制定适合高职生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高职生的语文素质普遍不高,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相对薄弱,接受能力较差,课外阅读量少,文字的表达能力也较差。因此,其学习往往有一定难度。大学语文教学要正视这一现实,在制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差距,从而制定出适合高职生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一)高职大学语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输送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科学,讲求实际。在专业设置上强调与市场相衔接,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高职大学语文不应忽视高职教育的性质以及与其他非高职类高校语文教育的区别。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故专科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该以工具性、综合性为主,并兼及人文性。专科大学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侧重于语文如何与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够用为原则,走“应用语文”或“实用语文”的路子。这里把“专科大学语文”换成“高职大学语文”同样适用。如何使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能切合高职生的语文水平,笔者认为,把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所谓职业汉语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与“全面的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相比,职业汉语能力更注重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职业汉语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专业开发、设计的工作。因而,从高职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来看,他们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这里的沟通与交流,当然更多地是指用汉语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即职业汉语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语文教育看重语文考卷上的分数而不是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这导致很多学生语文考试得高分,但却表达不清、言不达意,甚至连一些常用的文字、文章都不会书写的现象。高职生的语文能力本来就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差,如果还把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定得过泛、过高,那么在过去语文学习里没有解决的问题,更加不会有任何的改善。因此,我们应根据高职生的实际,调整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在素质养成的基础上并锤炼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从而切实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基础学科”的作用,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大学语文应加强学生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促进行业的发展、维护和提高行业的信誉且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有报告指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中属于职业道德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排在了首位。但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独生子女众多,很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责任心、意志力、独立性、纪律性等方面明显不足,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就业、择业和守业方面出现较多难题。刚签合同就毁约、频繁“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高职院校则高达45%。因而,在校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现在各高校都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但语文的人文性使高职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我们不应忽视高职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中独特的作用。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忠诚、守信、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渗透,将语文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以达到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

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定位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在培养学生语文基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同时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未来职场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以“有效”为导向,探索适合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

教学的低效是当前大学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加上当前高校实用主义流行,课程的实用性成了学生选课、选专业的标准。计算机、英语、会计这些看起来较为实用的课程被众多学生追捧,大学语文这种看似没用的课程无人问津。实际上,大学语文并非无用,只是语文能力提高靠的是积累与养成,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确实较难。要使学生体会到大学语文的作用,就要以“有效”为导向,探索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具体来说,高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基础较差,长时间纯理论的课堂讲解他们很难接受。传统的讲座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高职生的特点,也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于正襟危坐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高职生更喜欢动手、小组合作等活动。要使教学有效,在课堂上就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有想、看、做、讲的空间,让学生有互动、活动的时间。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式大学语文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边做边学的有效教学方式。

所谓项目式大学语文教学,就是把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项目,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内容,教师再进行点评的教学。例如,教学《诗经》一课,笔者设计了“把材料中自己喜欢的一首诗翻译成一首现代诗”这一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解决在自主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合作完成翻译现代诗的过程,教师适时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中。完成后各小组把本组的作品抄写在白纸上并张贴于黑板,让其他小组欣赏及评价。在教学《汉乐府诗》一课,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改写一首汉乐府诗”这一项目,学生兴趣十足,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小组同学一起出色地完成这一项目。有些小组把《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篇颇为感人的小说,有些小组把《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了表演,有些小组写了妙趣横生的现代版《陌上桑》等等。这些以项目活动组织的大学语文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其原因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符合了高职生好动的特点。而这些项目的设计,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学生的协作与表达、合作与交流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进行项目活动的同时,又能在语文能力及其他相关的职业能力上得到锻炼,一举多得,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实效。

“以赛促学”,激发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动力

高职生由于种种原因就读高职院校。他们当中有些可能因为高考失利,万般不情愿地读了高职;有些因为中学阶段学习动力就不足,因而高考不理想也是情理之中,只能就读高职院校。不管哪一类型的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如果能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力,教学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可通过“以赛促学”,即通过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资格证考试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笔者曾多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与专业和课程有关的写作竞赛、职业技能大赛,报考秘书资格证书、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等,同时也发动学生组织各种小型的比赛和活动,如“模拟招聘会”、“文学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学生为了在比赛和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必然会对所讲授的知识认真学习和练习,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包括语文在内的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笔者曾见证过多个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后脱胎换骨的过程。以赛促学,赛学一体,可以实现“以竞赛带动学习,以学习获取技能,以技能开拓事业,以事业成就人生”的目标,是结合高职生特点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以情激学,增强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信心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来源于他们高考的失利,也来源于社会上许多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偏见———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二流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无缘就读普通高校的落榜生的无奈选择。正因为他们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内在心理需求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强烈。大学课堂大多是“一言堂”,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对老师常常是敬而远之。师生关系淡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亟待解决。1921年,毛泽东同志就曾经非常激烈地批评过类似的教育现象。他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讲道:“学校的第一个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大学语文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应该考虑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在情感方面多鼓励,以赏识教育为主,体现教师的人情味;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民主、平等的教学,师生之间多互动,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学生保持愉快的关系,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也会大增,教学也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在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关注高职生的特点,制定切合高职生实际的课程目标,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实现高职大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摘要: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区别于后者的特点。在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把握高职生的特点制定课程目标,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实现高职大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罗蔓,林忠文,莫薇,宁文珍.高职院校新课程形成机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11).

[2]彭书雄.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52.

[3]王旭明.语文是一种技能[DB/OL].[2012-12-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02f740100c8bm.html.

[4]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DB/OL].[2012-11-13].http://www.cqrc.net/showxw.aspx?xwid=10852.

[5]麦可思.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DB/OL].[2012-10-10].http://news.buildhr.com/1284520914/829 17/1/0.html.

[6]傅春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5(4).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篇5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院校对外扩招促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在增大,专业技能学科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关键点,造成了许多基础课程被忽视,例如语文学科,语文教育也正在走向高职院校的边缘路。由于社会所需人才属于全面型合格人才,针对语文知识的偏颇,必须进行改革。改变高职语文的传统教育模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类型,锻造向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于保证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还需加强重视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综合素质。根据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状出发,研究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1.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状

1.1语文课程定位不清晰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变化,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语文课程均未有清晰的课程定位。部分院校甚至未开设语文课程,直接忽视国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忽略了语文于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虽开创语文课程教学,但绝大部分属于选修课程范畴,语文课程同样得重视,从基本上省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属于培养专业型高技术人才,由于该特殊性质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普通的高中和大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虽然最终目的属于锻造技术人才,但同时技术人才也需要掌握人文思想。教师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也尤为重要,敷衍了事,针对教材不细心研究,甚至随着将忽视语文的态度传染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1.2教学方法传统

语文学科属于一切学科的基础,在语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时候才更加顺利和方便。针对终身学习和工作,语文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目标为锻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全部课程均围绕该目的展开,语文课程教学也不例外。高职学生一般由中专和初中升学而来,针对语文课程早已熟记于心,故相同的教学内容,倘若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促使学生产生疲惫感。由于高职语文教育现状的弊端,造成了语文课程定位不清晰,学校针对教学方法较为[1]

传统,教材老旧,教师的教学质量较差,背离了专业和理论的融合。

1.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高职语文的教材大部分属于常规本科语文教材的缩小版或者压缩版,教材内容被缩减和压缩,教学要求或者教学大纲被降低要求,更多的属于文字故事的欣赏。根本实现不了高职教育特色,直接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特色。高职语文教材有两个相似的共通点:(1)古典文学作品较多,现代精美文章较少,尤其关于职场人生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没有实用性和针对性。(2)着重表现文学知识和作品的鉴赏,忽略语文能力的锻造。该教材显然均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不适合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高职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造成高职语文老师的教学地位逐渐被减弱,老师对于平常的教育缺乏信心,对待教学工作没有主动性,所以于课堂上时常使用以往的语文教学方法与模式,无标准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2.1加强对语文的重视和明确定位

高职院校需加强自身教育的改革,尤其针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深度和力度,改善各项管理体制和教学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的存在感。国家教育部需重点提议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鼓励院校实施教学体制的改革,从管理制度上确保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目的实现。设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和目标,将语文课程归为必修课教学范围,然后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使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和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浓郁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高职语文教育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来确定自身的定位,不仅需要凸显能力技能,同时需具有人文情怀。简单理解为人文性作为根基,以工具性为标准,使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结合。

2.2研究特色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实施已经规划、设计和决策的方案,并转变为产品与成果。所以针对专业课的开设与人文学科的展开,尤其基础课程语文课的展开,不仅需要不同于普通高校,而且要彰显其职业的特色。研究特色教材,开发校本教材为改革的前提,打破传统教材惯有的思维逻辑,研究新型特色的现代知识,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增强人文精神,促使和学生就业完全相结合,表现高职特色的教材。

2.3增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人的精神、陶冶情操和启迪[3][2]

人生,而是智慧性、精神性的。

【参考文献】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篇6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46-02

“大学语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一门以母语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兼有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不受重视

在高职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显得微不足道,课时少,投入小。大学语文课程无法与受重视的政治类课程相提并论,也远没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备受青睐,也不是发展改革的重点课程。

(二)教材不实用

1.教材不能适应高职需要

高职院校各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没有针对性和特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所学专业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学习要有学生主体参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普遍偏深、偏难、专业性较强,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使得学生参与的可行性降低。

2.教材内容过时陈旧

比较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内容基本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涉及太少。这些内容有很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应用例文也很陈旧,甚至过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起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讨论。

3.教材内容偏多

高职大学语文一般选用的是普通高校或高职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偏多。以当前高职大学语文的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既给教师带来了教学难度,也给学生造成了负担。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要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要么完全依靠多媒体,课程内容全用ppt呈现,把课堂变成“读堂”,黑板上面空无一字。这会使学习热情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学生很快就会将课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机、杂志或小说上面,从而使整节课变成教师和学生各有所忙。

(四)教学过程程序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比较程序化,整个过程按部就班。一般程序是课文阅读、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内容分析、主题概括和课后训练,偶尔会组织讨论或情景模拟,同时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完成全部环节,真正去思考和消化的内容很少,课堂上的收获和启发更是少之又少。

(五)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高职院校特色选编教材

虽然现在已经出版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但人才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还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大学语文教师自编适合本院校专业需要、具有高职特点、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优秀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目的,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充分实践高职教育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引导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项目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思辨性和探索性。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分析、概括和鉴赏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保证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知识同时,锻炼思维,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要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采用电脑、投影机、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直观形象和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授课内容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准备充足的相关资料,通过图、声、影、评等全方位展示授课内容,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授课的单一化和枯燥化。

浅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篇7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1、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处于被动状态

一直以来, 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力图走出困境, 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 但是收效甚微, 一是缺乏理论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 有关高职语文教育的研究机构较少。二是各个院校在人文课程的开设上极不统一, 其改革的方向与力度也不一致, 一直在困境中摸索, 只有极少数学校的能积极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 主动探索高职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 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看, 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就没那么幸运了, 基本上仍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 基本上没有自主权, 在连课程的开设、课时都不能保证的前提下, 又怎么能很好地推进改革呢?

2、教材缺乏针对性

第一、文学作品比例过重。编纂者为了兼顾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一味突出教材的所谓“广度”、“宽度”, 往往忽略高职教材的总体容量控制和办学特色, 致使教材内容比例失调。

第二、古文比例过重。目前一些大学教材, 古文教学内容成为教材的重点, 其所选内容又过于生、涩、冷、难。有的编纂者既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 也意识不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层次、专业差异等特点, 把本科院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一些内容编入高职教材, 给审美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体验和想象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接受知识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第三、应用性教学材料“轻描淡写”。有的教材注意到了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安排, 但分量严重不足;有的教材对应用性教学材料的编排缺少科学性和目的性, “少而全”且不深不透。

3、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课堂抽得过空, 缺乏熏陶感受。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模式固定单一, 基本上沿用“填鸭式”教学, 采用中学语文的教学套路来组织课堂:先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 然后分段理解、提炼主旨, 最后是背诵名段或习题演练。在这种“高四语文”式的整个教学环节中, 课堂时间全部被教师的讲解塞满, 没一点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体会, 对篇章或文学现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过程显得肤浅而没有意义。

二、课程定位

目前,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地位似乎比较尴尬。因为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与专业课相比, 学生认为是公共课, 可有可无;教师感到无专业方向, 教学和科研难以很好地结合, 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门课的教学。这样一门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的课程, 其地位从何谈起呢?

为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做好大学语文的定位, 那就是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所谓工具性, 语文即是语言文章, 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会说会读会写;所谓人文性, 就是通过文章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 培养人文素养。从上述视角来看, 就很容易对“大学语文”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位。“大学语文”定位应以工具性为基础, 以本民族的语文文字为载体, 以中外历代优秀作家作品为内容, 让大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训练语言运用技能, 增强听、说、读、写和鉴赏、分析、评价的能力, 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 感悟人生哲理, 提升文化品位, 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掌握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方法, 养成良好学习和运用祖国语文的习惯, 增强荣誉感。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建构“人文语文”教育观

教育思想是一切的行动的指南, 观念先行是改革的基础, 没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变革, 没有创新的教学思想, 大学语文改革将寸步难行。为此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创新。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已发生了重大转型, 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也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当今的社会对学生的就业提出了综合性素质的要求, 面对上述情况,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调整教学思路, 创新教学模式, 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 更应当在“新”字与“文”字上做文章, 不仅形式要新, 内容要新, 而且教法要新。要使大学语文与传统语文相比, 真正做到脱胎换骨。只有做好、做足了“新”字这篇文章, 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变要学生接受大学语文为学生要学大学语文。

2、改革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针对性

第一、目的性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材要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上做文章, 在教材编排的功能上以辅助、推动和支持学生掌握技能为目的, 思路上以方便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为目的。

第二、应用性原则。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 但高职语文教学应把应用性放在第一位,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并把工具性、应用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 就是要增加应用文、说明文教学内容, 将最常用的应用文作为高职教学的重点, 同时适当增加说明文内容, 让语文教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对文学作品和古文的处理, 则应从“简”从“易”。

第三、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也是教材编排的重要依据。教材编排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状况, 把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作为编纂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要注意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 做到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见、乐听。

3、凸显学生学习感受、重视课堂交流互动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 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法。课堂必须凸显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过程突出作品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和熏陶。如果是议论文, 让学生先去感受它讲得到底有没有道理, 能不能被它的道理所折服。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急着下结论, 甚至搬出许多前人言论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对于散文或诗歌, 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 把作品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 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和品鉴能力。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评价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利用课堂或社团活动安排师生的交流互动, 鼓励学生在感受中熏陶感染领悟, 并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 让学生直接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 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

总之, 高职语文教学是加强高职教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只有认真地处理好高职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而最终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孔庆东.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8) .

刍议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一直是作为重点核心学科存在。从小学到中学,最后到高考,在一系列升学考试中,语文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以后,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观念的影响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高职语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正日渐“边缘化”。高职语文与“两课”、计算机同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然而在学科地位上却无法与后两者相比。它既缺乏“两课”的国家强制性,又没有计算机的实用性。究其原因是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无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所以各学校该课程的开设相当随意和不稳定。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到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课时就随意减少,甚至停开。可以说,高职语文课程正面临“下岗”的危机。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出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处于“下岗”边缘的语文课,要想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一、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1) 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或者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说法不一。当需要向大学生补语文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与高中语文没有拉开应有的距离,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当教育部提倡思想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承载了过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荷,与思想政治课颇为相似;当国家提出人文教育时,它又成了“人文课”。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课?莫衷一是。定位的不统一,使学生无法明确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因此,高职语文需要科学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同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又不同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高职语文应介于两者之间,包含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一次高职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一位艺术系的语文教师极有感触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准备充分、内容“纯正”的一堂高职语文课,最终以睡倒一片宣告失败。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他几乎将高职语文课上成了“美术鉴赏课”(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美术鉴赏课),反而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可见,在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同时,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还必须与专业相结合。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机电、计算机、工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轻工、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高职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才能萌发出勃勃生机。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吕叔湘先生认为:“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 这说明高职语文教学需要选择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内容,要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个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及需要,宜精而适度,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清照的《声声慢》等题材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等,补充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鉴赏、画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苏州园林》等关于园林营造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文章……

这样,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就从内容上渐渐凸显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对于经典美文这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上;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诗歌的色彩美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上;同是《登泰山记》,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泰山美丽景色、古老文化美的鉴赏上;对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泰山那奇特的地理风貌又成了他们的重点……

选择适合各个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

三、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这就对高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高职语文边缘化的境况,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业务素质和学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仅有高尚的品格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否则就不能吸引学生。高职语文课的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和宗教。由于生源等问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广泛地涉猎知识,深入浅出地授课,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进而慢慢爱上语文,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次,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修养。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教师应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本人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

再次,高职语文教师要刻苦钻研、与时俱进。“教师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3) 江泽民同志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应当成为高职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研究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将语文教学融入大职业教育观中,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件非常系统、繁琐的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希望有一天高职语文会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S.布鲁纳著.邵瑞珍, 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 1983.7, (第一版) .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10.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施 篇9

1.1 坚持活动的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具体的教学环境, 设计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并且将教学活动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语言的交流。其次, 教学活动的创设应该紧贴生活,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具体的生活细节, 从而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轻松的交流, 这样一来, 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语言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 高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活动

高职生的语文基础往往比较薄弱, 要想提升他们的语言基础, 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活动组织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 课堂活动的设计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学生的语文语言基础进行深入的了解。活动中, 对于语文基础较好, 并且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互动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但是对于语文基础较差并且交际能力不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启发, 在活动中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 鼓励他们勇敢的站起来, 积极思考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并且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支持和肯定, 这样能够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走出困境, 摆脱自卑。高职学生平时采用语文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并且经常会出错, 课堂活动中教师如果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就会打断学生的发言, 并且还会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畏惧心理。为此,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学生语文表达流利性和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并且适当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的发展优势,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当中。

2.2 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 课堂不仅能够让教师控制学生的情感因素, 提高学生学习行为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质量的提升, 同时还能够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和教学目的选择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分为四种, 分别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结对子活动四种。在开展集体活动时, 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性,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对学生的互动能力难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改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活动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

2.3 教学深化学生专项能力, 提升教学针对性

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 小组共享资料并且能够讨论各自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辨活动提供支持。帮助学生测试学习的思路, 对于正确的观点和想法应该进行记录并且开展写作活动, 对于不成熟的想法, 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思辨讨论活动进行评价, 并且指导学生重新组织想法。

在成文创作阶段, 教师应该开展系统组织归纳想法的相关探索活动,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一分为二的运用, 使处理问题更加成熟化。高职语文教学法运用活动中, 开展问题化阅读教学工作,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活动中, 强调三位一体问题化阅读的精准设计, 并且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化的阅读过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的积累。开展问题化阅读教学, 需要开发学生的思辨能例, 帮助学生在问题化阅读学习阶段对文章的主体进行评价。在同学完成阅读任务之后, 开展文章主体的相关问题讨论, 能够显著提升对于文章立意和主体深度的把握程度。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且学生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探讨价值的评价。在问题系统的引领之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并且结合教师评价和同伴的评价, 帮助学生找出解决文章阅读疑惑的方法, 从而在课堂环境中学生进行阅读效果的汇报。

参考文献

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探析 篇10

一、对高职语文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知道, 人的一生, 是一个不断吸收环境能量和释放个体能量的生命过程, 而沟通这种吸收与释放的媒介就是语言。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口语”作为语言运用的行为及结果, 具有替代和创造功能。它能雕琢人的语言器官, 发展人的语感能力, 并融入人的生命、意志和情感, 进而促进人的德、智、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各门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既要实现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功能, 又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实践性教学, 它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说”的能力体现,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也能培养未来岗位的实战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 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切实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很多, 其中口语能力理应是高职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类的高职生, 他们必将成为生产、服务或者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口语将是他们体现自身才华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职语文中的口语教学应该成为提高高职生语文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竞争的重头戏。

二、高职语文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并未提到议事日程, 在校生的口语实际能力存在发展障碍。

1.高职教育现状制约着口语教学的深入。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生源影响,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从生源层面来看, 目前的高职教育处于相对劣势, 中学阶段的所谓优等生都以报考名牌大学为荣, 学生家长也以子女考上本一、本二或者重点高中 (针对五年制高职生而言) 而津津乐道, 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于初、高中的所谓三等公民, 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态度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后, 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混学”思想, 语文教学不同于实验实训, 没有实实在在的抓手,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更是纸上谈兵,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高涨。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领导重视技能传授, 认为口语能力是学生的先天素质, 不需要学校教育的强化, 甚至于为了所谓的实用能力发展,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都存在着弱化趋势, 将口语教学提到学校的教育主流中谈何容易。

2.部分教师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

目前的高职校许多都是原先中专校的脱胎换骨, 部分教师没有跟上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理念, 仍停留在过去的中专教学模式上。不少教师没有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学仍陷在繁琐分析、满堂灌、形式主义的泥潭中, 教学内容单一、气氛沉闷。重文轻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言机会很少, 即使有所谓形式上的学生发言, 个别教师由于自身语言素质的制约, 对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常常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肯定, 甚至扼制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产生“厌说”的心理。

3.学生缺少良好的口头表达交际氛围。

高职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 部分学校由于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课时安排等因素, 学生多彩的课堂发挥及丰富的课余活动很难有效实现, 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班会、团队活动等几乎被“实用性技能发展”的大帽子扣住, 挤出了课堂, 赶出了校门, “口语交际”的权利大部分被剥夺, 学生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缺乏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环境。

三、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对策研究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手段之一,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针对目前各高职校口语教学的实际, 笔者认为要在教学管理层面对口语教学大张旗鼓,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以求高职生的口语水平有真正的突破, 职业能力有极大的丰富。

1.制定课程目标。

随着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校的逐步推行, 口语教学应纳入高职大语文课程的独立模块, 即表达交流模块。这一模块的目标应设定为四方面。一是掌握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 口语表达吐字清楚, 语气流畅, 语调恰当, 语义明确;二是较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与交流, 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须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 与口语交际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其他专业达到三级甲等以上;三是能根据需要进行准确的复述, 从容大方地进行介绍、交谈, 积极参加座谈、讨论、答询等语言交际活动, 主动发言, 清晰表明观点, 语言要准确、规范, 能借助表情、手势等态势语提高口语交际效果。四是根据不同职业要求, 掌握职业活动中常用的营销等口语交际技巧, 准确地介绍事物、阐述事理, 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得体地即席发言, 具备基本的谈判能力, 说话符合职业语境和行业交际的表达需要, 能借助体态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 提高口语交际效果。

2.提升教师口才。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先要狡猾锤炼教师的教学口才。良好的教学口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口才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的, 一是智力因素, 二是非智力因素。前者按感知——思维——知识、智能 (包括应用) 的过程施加影响;后者按感受——情感——意志、个性 (包括行为) 的过程施加影响。优秀的教学口才, 不仅是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同时也是全方位影响学生, 使其形成良好素质的必要手段。决定教学口才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对备课环节的态度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口才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滞留于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当前,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用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之势, 一股现代化教学的新理念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于每一个课堂。但不管是多么现代化的教学, 教师的一张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教师教学口才的好坏仍然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

3.拓展教学内涵。

口语教学不同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 积极营造良好的口语教学环境, 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渗透, 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出发, 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兴趣, 尽量多创造说话机会, 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练习, 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要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达到语言能力现思维能力的互相促进。

4.规范评价体系。

对口语交际的评价, 要重点考察学生对口语交际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能否善于倾听, 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 能否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要注意了解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的参与意识和态度。评价要注意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探索口语交际评价的规律, 逐步构建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的口语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 渗透于高职生涯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 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 高职生应当能够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有如“滔滔江水”的口语交际能力, 满足瞬息万变的职业需求。

摘要: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着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说的能力是目前高职学生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因为从职业竞争形势来看, 不善言谈的职业者在同等条件下明显要逊于健谈者。高职语文的口语教学应当具备科学的目标和丰富的教学内涵, 在正确的评价体系指导下, 有序地开展口语训练, 以求高职生能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生,口语教学,目标,内涵,评价

参考文献

[1]杜雨.司法口才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2]欧阳谋.口才学大全[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化工厂下一篇:自我指导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