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标准体系

2024-06-10

管理标准体系(精选十篇)

管理标准体系 篇1

标准化体系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为落实国家要求,发挥标准化对相关产品研制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使标准化成为提高各相关企业、单位科研生产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成为其科研生产行业管理的基本准则和依据,依据国家标准,各企业、单位将编制自己的标准体系表,为其科研生产提供依据标准。

为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方针的实现和质量目标的达到,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它包括:技术标准体系表、管理标准体系表和工作标准体系表。它是企业最基本的基础性、指导性企业标准,是企业制定质量升级规划和新产品开发设计研制技术工作计划的依据,是不断开展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必备标准[1,2]。

建立标准体系管理系统,有利于标准化规划工作的深入,为企业和部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描绘蓝图,使其明确自己科研生产和产品研制应该具备、使用的全部标准,现已有什么标准、还需制定什么标准;明确今后标准化工作的努力方向及工作重点,做到标准化工作胸有全局。通过对企业、单位标准体系的计算机管理,为现有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平台,使其标准体系的组成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并能规范产品研制和科研生产中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方便标准化信息的收集、查询,为企业和单位的科研生产服务。

1 业务描述

标准化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建立标准体系目录框架,下发到各个生产部门进行标准的明细录入,完成后各个生产部门导出明细上传到标准化管理部门,再由标准化管理部门业务人员导入明细到标准体系框架的相关目录下。

标准化管理部门、各生产部门相关业务人员都具有建立录入标准明细、数据导入/导出、标准明细查重与合并、查询、统计等功能,但针对标准化管理部门业务人员还具有建立标准体系目录框架的权限,标准体系管理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2 技术架构及功能

2.1 技术架构

根据对系统业务及特点分析,采用了轻量级的J2EE的技术架构[3,4],如图2所示。其中表现层采用了基于AJAX的dorado页面展示工具,应用服务器采用通用的开源产品JBOSS,数据持久化层采用目前应用广泛的Hibernate,数据库采用Orcale;系统界面友好,易于扩展与维护;

该技术架构具有以下优势:

(1) 表示层:采用基于AJAX技术的Dorado表示层技术实现,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

业务层:采用面向构件的编程、面向接口编程等特性,降低业务构件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扩展性。业务对象是POJO,运行在轻量级容器里,不依赖于容器的API,使用更加灵活[5]。

(2) 同时采用基于状态机的任务推送机制,方便灵活,可扩展性强。

数据持久层[6]:通过Hibernate实现,Hibernate是一个ORM工具,它不仅仅是实现了数据库访问性能优化和与数据库交互的常用操作(CRUD),还将数据表与对象进行关联,使操作脱离数据表,而直接针对对象来与数据库交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对象操作。

(3) 业务对象仅仅通过接口来访问,当更改具体业务对象的实现类后,业务对象无需修改,系统便于维护与升级。

(4) 数据访问机制可以通过轻量级的O/R Mapping,该层能提供透明的持久化,该持久层实现了对数据访问方式JDBC的轻量级封装[7,8]。

(5) 轻量级架构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同时也提供“收缩”的能力,例如当应用简化时可以直接使用容器提供的声明式事务管理,无需使用JTA。而需要使用JTA管理事务时,无需修改代码,只需要在XML文件中配置即可。

(6) 架构提供完善且易于扩展的WEB层接口,形成明确的逻辑分层。

(7) 在系统设计时,主要采用了基于DORADO的MVC设计模式[9,10,11],该模式下系统的处理过程示意如图3所示。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步:

(1) 请求(Request): 当Client 端(浏览器)发起请求时, 该请求将首先被Dorado 的控制层(Mapping)接受;

(2) 分发(Dispatch): 控制层会根据用户的配置决定激活哪一个Action;

(3) 转向(Forward): 业务逻辑执行完成后,Action 将根据业务逻辑的执行结果将Request 转向给具体的视图(ViewModel),具体的转向方式由Action 的用户配置信息决定;

(4) 提取(Extract): 视图(ViewModel)被激活后会通过其中的Dataset 对象到Module 中提取业务数据. 同时视图也会根据配置信息自动创建各种可视化的控件用于展现提取到的业务数据;

(5) 反馈(Response): 视图的Server 端准备工作完成后会自动将各种信息输出到Response 对象中反馈给Client 端。

2.2 总体功能结构

针对标准化管理部门实现标准体系目录框架、明细的维护管理;对各生产部门上报明细进行查重、归并,确保标准的正确使用信息;同时可完成审核、查询统计、数据交换等功能。

针对各生产部门实现在标准体系目录框架下的所使用明细的维护管理,总体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2.3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标准体系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该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如下:

(1) 标准体系目录框架:实现标准体系目录分类的维护管理功能。该功能模块授权于单位标准化管理、各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目录框架由标准化管理部门下发,各生产部门可新增小类及细类。

(2) 标准明细管理:由业务人员对目录分类下的标准明细进行维护管理;该功能模块授权于单位标准化管理、各生产部门业务人员;标准化管理部门下发标准明细,各生产部门可新增所用的标准,新增的明细用突出标记;标准化管理部门可对所有明细进行维护操作;生产部门业务人员只能修改、删除部门新增的标准明细。

(3) 标准明细查重管理:对上报的标准明细进行查重和归并操作;该功能模块授权于单位标准化管理、各生产部门业务人员。

单位标准化管理对上报的所有标准明细进行查重,并把当前的重用明细归并成一条,同时对重用明细中的所有型号产品进行归,使查看者能直观地获取到该标准有哪些产品引用了,便于查询统计。

各生产部门业务人员对本部门产生的标准明细进行相应的查重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相应归并操作,归并主要对应用型号和应用单位进行合并,对下发获取的标准明细不能进行归并。该功能的主界面如图5所示。

利用该功能查重、归并后,使用户随时能获取该标准有哪些部门、哪些产品型号采用,为标准化工作规划提供依据。

(4) 标准明细动态更新。将国军标和国标、企业标进行自动更新。实现标准体系明细动态更新功能,将标准号相似的标准自动添加到标准体系明细中。

(5) 查询统计。根据条件获取查询统计结果。业务人员根据选择的菜单项(按部门、按标准、按产品、综合查询、按类型统计)进行相应的查询统计结果获取。

(6) 数据交换:业务人员完成标准目录框架或标准明细的导入、导出功能(zip压缩文件)。

(7) 部门标准体系目录框架。各生产部门业务人员实现部门标准体系目录的维护管理功能。该功能用于各生产部门记录不必上报的目录分类信息。

(8) 部门标准明细管理。由各生产部门业务人员录入部门标准系统框架下的标准明细,可实现标准明细的维护管理等功能,该功能用于记录各生产部门记录不必上报的标准明细信息。

3 特 点

(1) 多源数据交换。实现了Excel,xml的数据交换方式,方便用户的使用。

(2) 通过配置,实现了加密/明文的在线数据交换与离线数据交换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在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交换数据包中,可根据需要进行加密传输,防止用户查看、修改;反之,可用明文交换,接收用户可直接查看数据包,进行数据离线修改、维护。

4 结 语

利用标准体系管理系统为企业或单位建立科研生产和产品研制依据的标准提供技术平台。通过对各企业、单位标准体系表的制定与管理, 完善其现有标准体系,使其标准体系的组成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为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标准化管理提供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其科研生产服务。

摘要:标准体系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标准化规划工作的开展,在完善现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使各相关企业、单位标准体系的组成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并规范企业单位的产品研制、科研生产中的使用标准和产品设计定型标准化体系表的制定工作;同时方便标准化信息的收集、查询,有利于标准化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科研生产服务。在此详细介绍了标准体系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关键技术及实现。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目录框架,标准体系明细

参考文献

[1]邓家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表》及其编制的几个问题[J].中国标准化,2002(11):12-14.

[2]张彬.论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集体经济.管理创新,2010(15):27-29.

[3]孙卫琴.精通Hibernate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李刚.轻量级J2EE企业应用实战:Struts+Spring+Hiber-nate整合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JOHNSON R,HOELLER J,ARENDSEN A.J2EE appli-cation framework[EB/OL].[2009-05-14].Http://static.springframework.org/spring/docs/2.0.X/referenc/index.

[6]林青,许锁坤.基于J2EE的企业级系统持久性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7):1732-1734.

[7]JOHNSON Rod.J2EE设计与开发编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GULZAR Nadir.Practical J2E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M].[S.l.]:McGraw-Hill,2003.

[9]张宇,王映辉,张翔南.基于Spring的MVC框架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36(4):59-62.

[10]刘宁,陆荣国,缪万胜.MVC体系架构从模式到框架的持续抽象进化[J].计算机工程,2008,34(4):107-110.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篇2

引 言

本标准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旨在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

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 PDCA)”方法,有助于其实现管理承诺和能源方针,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其中:

——策划: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施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等。——检查: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监视、测量和评价;识别和处理不

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

——处置:基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基于“PDCA”方法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

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

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

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术语和定义

GB/T19000和GB/T240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3.2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3.3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

3.4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3.5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3.6 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3.7 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3.8 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3.9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2 管理职责 4.2.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

a)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

b)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c)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d)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

e)进行管理评审。4.2.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4.2.3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

4.3 策划 4.3.1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

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

要求。

4.3.3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

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

4.3.4能源目标和指标

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

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

4.3.5能源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

a)有关职能与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等;

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4 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为使能源管理工作人员是能够胜任的,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

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

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4.4.3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

沟通:

a)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

4.4.4文件和文件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c)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关联关系。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以便:

a)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

4.4.5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

管理绩效。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

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4.4.6运行控制 4.4.6.1 总则

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

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

指导书;

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4.4.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

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适用时,应:

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4.4.6.3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

有效控制,包括: 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b)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

4.4.6.4能源采购控制

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组织应:

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

和充分性;

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

括:

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

保存相关记录。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

4.5 检查与纠正 4.5.1监视、测量与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c)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 d)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4.5.2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要求: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其造成的影响;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重复发生;

c)对于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

合的发生;

d)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4.5.3内部审核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应规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

间隔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便:

a)判定能源管理体系是否:

1)符合组织的需要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2)已经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b)确认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其内容可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

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c)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应根据对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和过去内部审核结果,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并形成审核方案。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应记录内部审核的结果并将审核发现和审核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纠正措

施。4.6 管理评审 4.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4.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c)组织的管理承诺和能源管理绩效;

d)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f)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

h)改进的建议。4.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a)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的持续改进措施;

b)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方针、目标、指标变更的重大决策;

关于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思考 篇3

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既是对电子文件实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目前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标准是确保电子文件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相应标准的制定在国内国际都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一、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英国国际数字保管中心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

电子文件标准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有理论基础,其中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文件、档案领域历来是理论研究的基石。2008年,《国际数字保管期刊》(International lour-nal of Distal Curafion)发布了英国国际数字保管中心(Distal Curafion Centre)研究提出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最新模型,该模型在国际标准《ISO 14721:2002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OAIS)》的总体框架下,根据电子文件的自身特点,建立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见图1。

该模型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流程分为两个层次:电子文件核心流程层和特定流程层。核心流程层指贯穿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流程,即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进行的流程活动。核心流程层用封闭圆圈表示,围绕着中心的电子文件从外至内依次为:“电子文件管理和保存”、“电子文件标准规范控制”、“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计划”、“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这四个圈针对任何类型的电子文件,是共性流程,亦即它们是贯穿整个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

特定流程层指仅在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涉及到的职能活动,这些职能活动在整个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有先后顺序,所以也被称为顺序流程(Sequential Ac—fions)。特定流程层用模型外层的箭头围绕成圈表示,包括文件的“创建与接收”、“鉴定与选择”、“销毁”、“移交”、“保存”、“存放”、“利用与再使用”、“迁移”等。特定流程,由于其是特定的,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特殊性而有所变化。

该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不同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单层一维架构,分为了核心流程层和特定流程层两个层次,其中,核心流程层相对稳定,特定流程层相对灵活,既能兼顾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共性流程,又能兼顾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特定流程,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依据。

2、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核心流程与特定流程

根据国际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结合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核心流程与特定流程,可以设计如下:

第一,核心流程层:

(1)管理范围,是指明确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所要涉及的范围;

(2)管理原则,是指制定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管理原则;

(3)逻辑文件与物理文件元数据需求,是指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捕获电子文件的管理元数据、描述元数据、技术元数据和长期保存元数据,以确保对电子文件的长期控制。

(4)保管与长期保存需求,是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电子文件的管理需求与长期保存需求,具体是指为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制定保存需求与长期保存计划,例如电子文件的鉴定需求与计划、移交需求与计划、迁移需求与计划等。

很显然,以上这些都是贯穿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职能活动,没有这些贯穿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职能活动,电子文件就无法实施具体的管理。

第二,特定流程层:

(1)概念计划阶段,主要是制定电子文件的创建计划,包括捕获方法和存储方法;

(2)创建阶段,主要是电子文件的捕获、鉴定与选择、分类、著录及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

(3)保存阶段,主要是电子文件的接收、再次鉴定、存储、迁移及更新。该阶段应采取措施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和可用,进而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长期保存。

(4)利用阶段,主要是电子文件的检索利用即利用权限控制与使用。该阶段可以采用利用控制和验证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方法,确保电子文件可以被特定对象利用或再使用。

(5)销毁阶段,主要是销毁不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为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销毁,销毁必须遵循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指南。

以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电子文件管理期间必然要涉及的阶段,各个阶段中的各项具体职能活动,是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特定活动,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根据以上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生命周期模型核心流程层及特定流程层的设计,我们就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见图2。

对应我国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核心流程,我们可以建立起贯穿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类标准体系;对应其特定流程——即概念计划与设计阶段、创建阶段、保存阶段、利用阶段和销毁阶段,我们可以建立起相对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相应阶段的四个标准子体系,并且根据电子文件具体的职能活动,一方面通过调研归纳出相关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功能需求分析演绎出相关标准,形成一系列标准规范,最终形成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

二、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

1、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需包括:

(1)电子文件管理全程类标准:包括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标准、电子文件管理范围标准、电子文件元数据需求标准、电子文件管理需求标准、电子文件保存需求标准。

(2)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类标准:包括电子文件管理概念计划与设计阶段的标准、电子文件管理创建阶段的标准、电子文件管理保存阶段的标准、电子文件管理利用阶段的标准、电子文件管理销毁阶段的标准。

其中,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对应见图3。

2、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

根据以上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展开细化,就可以构建出更为全面详尽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

(1)电子文件管理全程类标准体系

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标准子体系,包括通用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标准和专门电子文件(如CAD电子文件、卫星地图文件、电子邮件等)管理原则标准。

电子文件管理范围标准子体系,包括通用电子文件管理范围标准和专用电子文件(如CAD电子文件、卫星地图文件、电子邮件等)管理范围标准。

电子文件元数据需求标准子体系,包括通用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需求标准和专用电子文件(如CAD电子文件、卫星地图文件、电子邮件等)管理元数据需求标准。

电子文件保存需求标准子体系,具体指电子文件长久保存标准,包括通用格式电子文件长久保存标准和专门格式电子文件(如图像文件、视频电子文件、多媒体电子文件等)长久保存标准。

电子文件管理需求标准子体系,具体指基础保障类标准,包括电子文件管理术语标准、电子文件管理评估标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标准、电子文件鉴定、移交与迁移标准等。

(2)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类标准体系

电子文件概念计划与设计阶段标准子体系,包括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及其文件管理需求、电子文件分类方案、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电子文件命名规范等标准。

电子文件创建阶段标准子体系,包括电子文件登记标准、电子文件捕获标准、电子文件整理规范、电子文件著录规则、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标准及其他标准规范。其中电子文件著录规则又可细化为数据值标准规范、数据内容标准规范、数据结构标准规范(又可分为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电子文件保存阶段标准子体系,包括电子文件再次鉴定标准、电子文件移交归档标准、电子文件转换标准、电子文件更新标准、电子文件存储标准及其他标准。

电子文件利用阶段标准子体系,包括电子文件检索标准、电子文件存取标准、电子文件使用标准及其他标准(如电子文件利用权限、电子文件的密级管理等标准)。

电子文件销毁阶段标准子体系。包括电子文件处置标准、电子文件销毁权限等标准。

管理标准体系 篇4

企业标准体系是将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它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为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并管理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义为组织全部管理体系中专门管理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的部分, 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安全卫生方针所需要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的资源。从定义上看, 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整体, 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其一个分支。

推行GB/T19001、GB/T24001和GB/T28001标准是通过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各个过程进行控制, 使产品质量达到产品标准的要求, 使重要环境因素得到识别和控制, 使危险源得到识别和控制,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 使企业生产和管理有章可循, 达到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方的需求, 提高经济效益。它们都强调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 强调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控制与效益的统一。在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中的7.6条、7.13条7.15条明确指出:“GB/T19001、GB/T28001和GB/T24001所规定的手册、程序文件, 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 企业按照GB/T19001、GB/T28001和GB/T24001规定建立形成文件的质量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 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管理标准, 并将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在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引言中指出:“该标准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 在GB 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引言中也指出:“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 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这些论述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者之间是目的统一、利益共通、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在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时, 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紧密结合起来, 将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看作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首先, 各管理体系关注的焦点和负责的对象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关注是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 重点是对顾客负责;环境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重点是对社会负责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应重视减少、消除危险源, 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 重点是对员工负责。企业标准体系关注的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否运用标准化原理, 把那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 能够按其内在联系, 形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 重点是对标准化负责。

其次, 企业标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也有所不同。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标准个体, 按业务性质分工,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呈横向排列, 各标准之间均为并列的, 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纵向流程性不是很明显。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开展质量或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其基本构思本身就是一个流程性的活动, 建立相应的保证能力, 按与产品质量或环境控制或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纵向展开。

第三, 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不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围相对窄一些, 而企业标准体系涉及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领域, 如技术标准就要包括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标准等16大类, 管理标准则包括经营综合管理标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等17大类, 工作标准又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人员管理标准三大类。因此企业标准体系比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涵盖的范围要大的多, 从一定层面上看, 企业标准体系包含了质量和环境等管理体系的许多内容。

二、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理论基础

企业各类管理体系虽然关注重点不同, 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但它们间普遍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在各类标准体系中对各自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兼容性都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 为各管理体系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1、企业管理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GB/T19001-0.3指出:“GB/T19001和GB T19004已制定为一对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他们相互补充, 但也可单独使用。GB T19001所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而GB/T19004为质量管理体系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了指南。除了有效性, 该标准还特别关注持续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与效率。”

GB/T19001-0.3指出:“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 如环境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

GB/T28001-0.2指出:“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应成为孤立的管理系统。本标准并不强求也不限制将职业安全与卫生的内容纳入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

GB/T15496-5.2指出:“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各管理体系, 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 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GB/T19000-2.12指出:“优秀模式包含能够对组织业绩进行比较评价的准则, 并能适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和所有相关方。”

GB/T19580-3.1指出:“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 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 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 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从以上几种管理体系可以看出, 企业管理犹如一座大厦, 它是由多个管理体系组成, 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卓越绩效模式等。各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目标是统一的, 只是考虑角度不同, 在企业各自的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各管理体系可以整合, 但不能替代。在诸多的管理体系中, 企业标准体系是各管理体系整合的基础, 整合的目标是运用卓越绩效模式, 使企业达到长期的、持续的成功。正基于此, 笔者总结出企业管理体系发展路径图:

2、以过程为基础的企业各管理体系整合模式

GB/T19000-2.4指出:“为使用权组织有效运行, 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 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 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称为过程方法。”企业管理者应跳出贯性思维, 将企业各类管理体系视为“过程”, 根据标准化“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理, 运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参考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模式, 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系整合模式。该模式以顾客、社会、员工和合作伙伴等相关方要求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作为输入, 通过企业各类管理体系运作过程, 并把企业标准体系作为各类管理体系整合的基础, 通过“企业业绩改进指南”等改进工具, 最终输出是企业整体绩效和能力的提升, 达到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及利益平衡, 并持续改进各类管理体系, 促进企业逐步实现卓越绩效。

三、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方法

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模式的关系, 企业可结合具体情况, 运用方法、展开、学习和整合的过程方法, 以企业标准体系为框架进行管理体系整合:将GB/T19001、GB/T24001、GB/T28001等合格评定体系要求融入其中, 综合GB/T19004和合理化建议等持续改进和创新方法, 建立高度整合的卓越管理模式。

1、统筹兼顾, 将管理体系文件拆开归类

在企业标准体系表时, 应该将各类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拆开, 以单独标准的形式分别列入各大管理标准类别中。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例, 有的“程序文件”可能涉及面已经超出了质量管理范畴的界限, 如有关“人力资源程序文件”放在“经营综合管理标准”, 比放在“质量管理标准”更合理;“设计开发程序文件”放在“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标准”, 比放在“质量管理标准”更合理。这些程序文件可保留原来的编号, 确保体系的一致性。

2、协调一致, 管理标准实行双编号的形式

为保证企业标准体系中的标准系统性, 在保留各管理体系的手册、程序文件原编号和原内容的基础上, 将其分别纳入企业标准体系各类别, 应同时给予新的管理标准编号, 即实行双编号的形式, 在封面标准名称原编号下方, 以仿宋体四号字编上另类标准的编号。例如:

3、灵活运用, 实行信息化管理

企业建立专用的标准信息管理系统, 体系结构与明细表关联, 组成各类体系的文件模块, 当企业需要对某个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认证和复审时, 一经点击, 不同的体系、不同类别的标准将自动分门别类, 提供给不同场合的需要。这样, 既保持了体系文件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又满足了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这正是我们将各类体系文件整合的最终目的和最好结果。

生鲜经营管理标准体系 篇5

生鲜经营管理标准体系

一、管理标准

在超市管理工作中,每做一项工作都应达到或恢复其所应保持的状态,这就是完成工作的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包括:

商品和原料验收标准

自制产品质量标准

商品陈列(质量/数量)标准

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管理标准

卖场营业标准(灯光、卫生、岗位、设备、商品价格)

清洁卫生标准

设备维护保养标准等。

二、工作组织

为了确保陈列标准的实现,需要进行一系列工作组织,最重要的是人手安排,一般的早8:30到晚9:30的工作作息时间是无法满足早9:00至晚9:00营业时间能够达到开关门陈列标准的,所以要做出特别的工作安排。例如:

1)面包部的散装面包有效期如果只有一天,早9:00AM前要生产出新鲜的产品;

2)蔬果部要准备早晨5:00至6:00之间收货,并有足够的时间加工处理,保证开门时的陈列要求。组织方法有二:一是安排夜班生产;二是安排早5:00的早班。

由此又进一步产生了相关管理标准:

1、恢复性陈列标准:据销售规律,每天不同时段的恢复性陈列标准

2、交接班工作标准:每个工作班次交接时的卫生标准、岗位工作标准、陈列标准、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服务标准等。

管理标准体系 篇6

关键词:技改工程;配电网;标准化;帕累托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75-03

在“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引领下,电网建设受到升级拉动,国网公司发展进入以“三集五大”为特征的新时期。随着电网工程大规模投入建设,其受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国家电网公司开始逐步加强对财务集约化的管理工作。工程标准成本的建立是财务部加强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创新,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快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际一流企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两年,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部加强工程标准成本的实践活动在各省电力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实践证明科学指导了工程概算编制,切实提高了工程成本的可控、在控能力,极大提升了电网投资效益。

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部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工程成本管理,挖潜增效,通过实地调研、专家研讨,建立了较为严格的主网工程(变电站和架空线路)内部成本管理标准──工程标准成本,该标准通过对大量实际工程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各地区工程建设实际特点,梳理了各工程类型下实用的典型方案,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实际结算与概算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剔除非相关因素影响,由财务、技经、设计、物资等不同专业专家共同测算确定对应典型配置方案和可调模块的工程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建立了输变电工程造价标准(尺度),控制工程投资,合理评价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水平,加强电网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控制,方便工程决算评审,提高电网工程建设效率,为建设坚强和优质的国家电网创造有利条件。

在国外,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能够完成自身的管理和投资结构的调整。政府不直接管理市场,市场中的诸多因素(如价格、质量、工期等)都由业主承包商自主决定,政府对全社会工程造价的宏观管理是集中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间接管理。国外电力行业内民企和国企共存,而且企业众多,各电网项目设计、咨询通过招标由不同单位负责,电网工程成本控制的方式多样化(基本不同投资来源的项目可以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方式),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从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依据河北省公司财务资产部的自身科研力量,充分借鉴和吸收主网工程的标准成本研究建设成果,完成技改工程标准成本测算体系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模型搭建,实现技改工程流程、成本和管控的标准化管理,建设满足电网工程建设全面成本管理的要求,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项目研究方法

单项费用金额的造价标准应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因此标准成本计算模型设计思路分为样本数量较多(5个及以上)和样本数量较少(5个以下)两类。样本数量较多时,采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模型设计;样本数量较少时,采用较为简单的、通过人工干预的极值区间定义法。

1.帕累托分析法

帕累托分析法应用了“柏拉图法则”关于做20%的事可以产生整个工作80%的效果的法则。柏拉图分析的结果得出百分之八十的后果是由占百分之二十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因此帕累托分析法又称“80-20原则”。具体到技改数据的分析,由于类型相同、改造设备型号相似的单项工程可能存在的多组实际工程数据,在此情况下,可以应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1)对多样本数量的某同类型、同参数工程进行归集,这里定义为集合A。现在针对集合A的三项单项费用(安装工程费、在安装设备费、其他费用)分布分别进行一般性规律分析(根据资料,地区技改工程不涉及建筑工程费,下同),这里取其中某项(例如安装工程费)并定义为费用a。

(2)由于集合A内不同工程间的费用a不太可能出现完全一致的情况,因此需要将集合A内所有费用a归集,并以归集后的[min,max]区间按a的样本数量进行一定比例的小区间划分,当各小区间内a的数量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时(如图1所示),可以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将小区间按a的出现频数进行排序,选择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费用金额。若出现频数相同的小区间时,按照与频数最高的小区间偏差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排序。

(3)按照正态分布概率,以正态分布峰值为中心,在[-σ,+σ]内所包含的面积为总面积的80%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费用水平,据此,以频数最高点作为正态分布的峰值,确定价格统计窗口区间[-σ,+σ]。以频数最高点为中心点Pi,按照约束方程计算频数占比:

(1)

约束条件:ki是的单项费用金额出现次数。

按照以上计算过程,继续选择次高点进行下一次迭代计算,若频数次高點包含在高点统计窗口范围内,则不再以次高点进行迭代计算,而应选择不在窗口内的频数次高点参与计算。

(4)取单项费用a出现频数最高的窗口作为标准成本控制范围。

2.极值区间定义法(人工干预)

当样本数量较小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样本以供进行帕累托排序,因此采用另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处理,这就是人工干预的极值区间定义法。

人工干预的极值区间定义法指的是:在样本数量较小时,先以人工方式排除可能出现的异常值(在帕累托分析法中,异常值在80-20法则下已被排除,但样本数量较小时此方法不再适用),再以剩余所有样本的极小值和极大值直接作为标准成本区间。

(1)对小样本数量的某同类型、同参数工程进行归集,这里定义为集合B。现在针对集合B的三项单项费用(安装工程费、在安装设备费、其他费用)分布分别进行分析,这里取其中某项(例如安装工程费)并定义为费用b,假定存在b1、b2、b3、b4四个样本。

(2)对集合B内的费用b进行人工分析,发现b2值显著区别于其他三个样本,且工程信息中对改造内容描述不清晰,无法作为典型样本,因而排除。

(3)在剩余样本b1、b3、b4三个样本中,假定b1最小,b3最大,则定义集合A的标准成本控制范围为(b1,b3)。

通过对已建成竣工或在建的技改工程各阶段造价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一系列能反映技改单项工程特点的基本参数和造价指标体系。基本参数用于表现单项工程的实际特征,而造价指标(一般为造价值)则能够反映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实际发生的造价水平。例如更换变压器单项工程的基本参数可以包括设备型式、改造台数、单台容量等,而造价指标可以包括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拆除工程费等等。

按照提取的单项工程,针对技改单项工程的不同条件(即基本参数值的每种可能组合),研究计算其对应的造价指标的单位决算金额,即单个数量下的费用金额。单位费用金额是标准成本控制范围计算的基础。

根据对提取参数的设备进行单项费用的统计,10kV的单位决算金额分别如下:

表1 10kV技改交流变电单项工程单位决算金额统计

项目类型 单项工程类型 设备归类 数量 单位决算金额

合计=①+②

+③+④ ①建筑工程 ②安装工程 ③在安装设备 ④其他费用

交流变电 更换变压器 5490KVA 23 30758.9 17493.1 10873.5 2391.3

交流变电 更换变压器 315KVA 5 208860 80190 118263 10407

10kV技改交流变电单项工程决算金额统计图如图2所示:

情况说明:更换10kV变压器(5490KVA)安装工程费单位造价范围[17493.17,17493.17]、在安装设备单位造价范围[10873.57,10873.57]、其他费用单位造价范围[2391.30,2391.30],合计单位造价范围[30758.04,30758.04]。

情况说明:更换10kV变压器(315KVA)安装工程费单位造价范围[80190,80190]、在安装设备单位造价范围[118263.38,118263.38]、其他费用单位造价范围[10407.44,10407.44],合计单位造价范围[208860.82,208860.82]。

计算帕累托分析表“单位决算金额”的标准差,计算时需考虑每个单位决算金额的频数,公式如下:

(2)

(3)

(4)

T——平均单位决算金额;p——单位决算金额;i——频数;——总频数;S——单位决算金额方差;σ——单位决算金额标准差。

完成样本数据分析后,取帕累托分析结果的最高峰值区间,极值区间定义法的极值区间作为技改单向工程标准成本值。对各单项工程进行标准化的编号处理,并附加上每个单项工程的电压等级,单项工程类型、设备参数等信息,形成规范统一的技改工程标准成本模块。

表2 10kV技改交流变电单项工程模块

工程类型 单项工程 基本参数 参数值

技改交流变电工程 更换变压器 改造设备电压等级(kV) 10kV

规格型号

造价指标 评价标准(min-max)

安装工程费 80190 80190

在安装设备费 118263.38 118263.38

其他费用 10407.44 10407.44

二、结论

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增长,保证电力供应的电网工程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的投入越来越大。本项目利用现有的标准成本理论体系,通过研究技改项目特点和设备型号参数进行分析,针对技改工程搭建一个成本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对于指导地区技改工程标准成本工作的开展,提高地区技改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技改工程的标准成本体系建设思路是在现行的新建工程标准成本测算方式之外,制定新的技改工程标准成本测算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指标评价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对实际的技改单项工程进行成本管控。该方法在确保实用的基础上,为总部全面推进工程成本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标准成本的应用模式,具有典型的技术先进性。

从电网技改工程入手,大胆创新,以历年技改工程信息数据为基础,根据相应的设计规程规范、运维标准等,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科学确定各技改单项工程边界条件,工程典型,边界清晰,以此建立起一套紧贴现实需要的电网技改工程标准成本测算体系。该体系使用灵活、简洁适用,为地区技改项目提供了统一、公开、透明的指导依据,提高技改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工程成本标准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金林.220kV南京路变电站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欧英龙.H供电局配网技改工程的计划与控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仇斐,刘令富.电网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中國电力教育,2009,(22).

[4]杜永平.高压断路器检修与技改项目的最优策略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5]陈虎.供电企业大修及技改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6]罗昌,贾素玲,张成,等.航空制造企业技改项目管理动态特性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7,(24).

[7]李欣,刘崇明,陈运辉.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电厂技改项目成功度后评价研究[J].华东电力,2010,(9).

[8]陈海涵,李孝宇,王维军.基于LCC理论的电网技改项目准入模型研究[J].陕西电力,2013,(8).

[9]郝洵.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变压器技改经济评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柳璐,王和杰,程浩忠,等.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力系统经济性评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5).

探讨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 篇7

管理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管理标准是针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论述已有很多, 但建立实践中, 笔者认为培训、组织、体系关系和信息化是关键点, 值得关注。精心培训, 解决认知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一般先于企业其他体系建立起来, “质量第一、环境至上, 安全优先”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上大质量观念的引导, 致使程序文件数量多、范围广, 几乎涵盖企业管理方方面面, 导致员工片面地认为只要抓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企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一切目标都可以实现。由于各体系关注焦点不同, 过分突出单一体系, 必然导致企业管理体系的整体失衡, 例如:《设计开发程序》对质量管理过细, 而对技术管理过粗。要改变这些片面认知, 培训是有效途径。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 需要全员参与, 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专家, 决策层只需要了解体系建立的意义、作用;管理层只需要知道部门职责、主要工作及协调;操作人员只需要熟悉与自己相关的管理标准;而专 (兼) 标准化员 (或管理标准体系项目团队成员) 除掌握上述要求外, 还要掌握管理标准编写的结构、规则、技巧和方法, 所以培训要因人而异。我厂对培训进行了精心策划, 周密安排, 对职能部门主管人员、管理标准体系项目团队成员, 外送参加标准化机构组织的培训, 并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决策层、管理层、操作人员, 由工厂聘请知名专家, 在厂内分批集中培训, 同时辅以有力的宣传, 有效解决了领导、职工的认知问题。

合理组织, 决定效率

建立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应成立机构、配备人员。组织形式, 前期工作量大, 采用项目团队;转入常态, 工作量小, 归口业务部门是比较合理的。企业没有必要因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 单独成立一个机构, 或增加太多标准化员, 造成资源浪费。项目团队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建立的组织, 目的性、临时性、松散性是其主要特征。为保证管理标准可执行、易操作, 防止“两张皮”的现象, 项目团队要由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经验丰富, 横跨业务部门、执行单位的人员组成。为保证执行力, 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勉励大家向着期望的目标努力, 引入正负激励机制、辅以行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工作进度, 防止外部干扰, 有关体系的文件, 必要时需要专人、专地、专时进行编写。我厂在建立管理标准体系之初, 由厂部办公室牵头, 抽调技术、质量、生产、人力、财务、计量、基建等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项目团队, 组长由厂部办公室主任担任, 团队工作直接向主管副厂长汇报, 并专门配备办公室, 封闭近1个月时间, 集中完成了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

理顺关系, 少走弯路

首先, 理顺红头文件与管理标准的关系。红头文件并非书面用语, 是大家对企业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 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安排、表彰通报等都习惯用红头文件下发。二者的联系是:很多红头文件可直接转化为管理标准, 如规章制度;管理标准“也可采用管理活动的主题与‘程序’、‘控制’、‘办法’、‘制度’等的组合, 例如:合同评审程序、采购控制、能源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 (GB/T 15498-2003第6.3.2条) , 这与规章制度命名一样;管理标准编排顺序通常为“前言、范围、规范引用文件、职责、管理内容与方法、报告和记录, 必要时增加附录” (GB/T 15498-2003第6.1.4条) , 除“前言、范围、规范引用文件”的特有要素外, 其他编排顺序与规章制度一致。二者的区别是:并非所有红头文件都应该转化为标准, 管理标准化的对象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 而像一次性表彰通报等不具有重复性, 它就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转化为管理标准;红头文件按照行政文件规定格式编写, 而管理标准一般参照GB/T 1.1规定格式编写。

其次, 理顺管理标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企业标准体系应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 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各管理体系, 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 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GB/T 15496-2003第5.1、5.1条) 。管理标准体系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子体系构成的, 包括经营管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信息管理, 我厂根据实际还增加了保密管理、党群管理, 它涵盖了企业主要管理活动。“GB/T19001规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 企业按照GB/T 19001规定建立形成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 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企业管理标准, 并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GB/T 15498-2003第7.6.1条) 、“GB/T 28001规定的安全管理手册、安全管理程序文件, 是安全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 企业按照GB/T 28001的规定建立形成文件的安全管理体系, 并将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GB/T 15498-2003第7.13.1条) 。“GB/T 24001规定的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形式, 企业按照GB/T 24001的规定建立形成文件的环境管理体系, 并将其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GB/T 15496-2003第7.15.1条) 。

由此可见,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是其他管理体系的基础, 管理标准或由原来的诸如技术、生产、财务等规章制度转化而来, 或由质量、环境等体系的手册、程序文件转化而来。所以, 理顺红头文件与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可以避免管理标准体系建立时走弯路。

利用信息, 提升管理

标准化离不开信息化, 标准的生命周期是制定、实施、修订、替代和废止, 实际是标准的P-D-C-A循环, 标准只有充分贯彻、实施、发现问题 (不足) 、改进其有效性, 标准才能充满生命力。以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管理为平台, 我厂建立起标准化集成管理系统, 它基于企业标准体系, 实现了管理标准体系维护与管理, 管理标准在线检索与阅读、监督与反馈, 管理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 管理标准复审自动报警, 管理标准模板下载、管理知识下载等功能, 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提高了办事效率, 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环节。

三项管理体系标准的区别 篇8

管理对象不同

ISO9000管理对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 关注对象是使用产品、服务的顾客, “八项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ISO14000管理对象是企业在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如废水、废气、噪音、废渣等, 关注对象是受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方, 如周围的居民、社区、上级主管部门等。

OHS18000管理对象是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危害, 如工作场所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工业辐射、危险化学品腐蚀、危险作业、易燃易爆产品意外释放能量等, 关注对象是生产场所的员工、外来人员等。

总之, ISO9000管理对象是产品, ISO14000管理对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副产品、废弃物, OHS18000管理对象是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

管理方法不同

ISO9000强调过程的方法, 即系统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使用的过程, 如产品实现过程、监视过程、控制过程、测量过程、服务过程、改进过程, 并对关键过程重点控制、对特殊过程予以确认, 将顾客或其他相关方的需求作为组织的输入, 再对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进行监测, 并测量过程输出如产品、服务是否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ISO14000针对组织活动、过程、产品、服务, 通过生产过程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物料平衡法、专家咨询法、现场观察法等, 按照岗位、工序、班组、车间 (分厂) 的顺序, 考虑过去 (遗留的有害环境因素) 、现在 (可能存在的有害环境因素) 、将来 (可能带来的有害环境因素) 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 (如试车、停机、检修、故障等) 、紧急 (如火灾、洪水、地震、事故等) 三种状态, 辨识向大气、水体、土地排放的固体废物、噪音和消耗资源能源情况, 并采取是非判断法、多因子打分法以确定重大环境危害问题, 采取制定目标、指标和方案, 员工培训教育, 与相关方进行信息交流, 日常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 按期监测和测量, 合规性评价等方式, 进行控制。

OHS18000同样针对企业的活动、过程、产品、服务, 按照根源和状态进行危险源辨识, 准确表述危险源发生危险的特性, 即通过某种方式、途径, 造成某种能量失控, 造成某类人的某种伤害。辨识时要考虑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进入危险场所的所有人员 (包括送货员、外来维修人员、检查访问者) , 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特质, 人的意识和能力, 人与人、人与机、人与环境配合等情况, 并分析过去发生的事件、现在的状态, 预见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以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情况, 采取询问和现场观察、查阅工艺文件和资料、获取外部类似危害信息、安全分析、事件 (故) 树分析、危险预知、如果-怎么样等方法, 辨识危害, 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和发生危害的途径、规律, 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即LEC三因素法) , 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L) 、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率 (E) 、事故严重程度 (C) 三者赋值后的乘积, 划分危险等级。对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采取制定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控制、培训教育、监视和测量、穿戴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等措施, 加以控制。

对相关方的管理不同

ISO9000的理念是关注顾客、追求顾客满意、给顾客以惊喜, 通常采取召开顾客代表例会、座谈等方式, 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 并采取措施提高顾客满意度, 满足相关方如所有者、员工、供货方、合作者和社会的需求。

ISO14000一方面追求对受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方如周围组织、社区居民、环保局、主管部门的满意, 通过公开、通报、交流有关环境影响 (对大气、水体、土地排放的废物及厂界噪音) 的信息, 作出符合性或持续改进的承诺, 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要对影响企业声誉的相关方如合格供货方, 承担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的搬运、运输任务的物流企业, 承担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的组织, 承担弹药外场试验的组织施加影响, 确保不发生危险化学品、废气、废水、危险固体废物的意外泄漏、丢失、抛洒, 以及火灾等危害环境的行为, 维护企业的社会声誉。

OHS18000关注的是进入工作场所特别是危险作业场所的外来人员, 包括送货、施工、检查、访问、实习、设备维修等人员。企业要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或风险, 如噪音、粉尘、辐射、能量意外释放等进行安全告知, 使其知悉偏离规范带来的危害, 并佩戴防护装置;必要时还要进行培训, 使他们不做出危险行为, 不引发如动能 (如旋转车床) 、热能 (如火工药剂) 、化学能 (如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 等的意外释放, 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的生产作业环境。

对不符合安全要求及发生紧急情况的处置不同

ISO9000对质量问题, 除了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外, 还对可修复的产品质量问题, 采取返工、返修甚至让步接收等方法予以处置。

ISO14000要求建立、实施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考虑在发生紧急情况如洪水、地震造成废水溢流, 管道破裂引起废气泄漏, 固体危险废物遗失、扩散, 以及火灾等事件, 进行应急准备和响应。通过制定应急预案, 配备应急响应资源如活性炭、沙土等吸附物和个人防护器具, 建立与专业监测、处置、医疗救助机构如环保局、消防部门、医院的接口关系, 及时疏散周围居民, 减少、控制环境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及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OHS18000同样要求建立、实施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控制程序, 考虑在紧急情况发生时, 如地震造成的危险建筑物坍塌、工业粉尘排放、工业辐射、火灾和爆炸等, 进行应急准备和响应。通过制定应急预案, 配备应急响应资源如沙土、个人防护器具, 建立与专业监测、处置、医疗救助机构的接口关系, 开展自救、互救, 减少、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及事件造成的伤害。

监测、测量和监视的内容不同

ISO9000重点关注对产品生产过程输入资源 (如原材料) 、输出 (产品) 特性的监测和测量, 对产品工艺过程的监视, 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 以及必要时对监测、测量和监视结果, 运用统计技术进行分析, 制定预防措施。

ISO14000对重要环境因素 (如危险废物和废水、厂界噪音排放等) , 主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利用率等, 定期进行监测, 以掌握其趋势, 制定控制措施, 促进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绿色生产。

OHS18000特别强调对源头的监测, 对产品和服务过程符合性进行监视, 而不是末端治理;对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重要特征 (如工业粉尘浓度、压力容器安全阀) 、防雷和防静电设施等进行监测、测量和监视, 以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

其他不同

ISO9000要求产品质量要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通过设计评审、工艺评审、产品质量评审等, 对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特性、可靠性、安全、环保等指标的符合性进行评价。

ISO14000、OHS18000要求企业收集、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 摘要选择具体条款和指标 (如废水排放、噪音排放的标准) , 并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

安全标准化如何植入企业管理体系 篇9

为安全, 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近年来, 我国化工行业不断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是, 危险化学品事故依然频发, 尤其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 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因此, 促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据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副秘书长常虹介绍, 2008年9月,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双基”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此后,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根据《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分别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人员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等系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法规标准,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法规标准体系。

“在各地相继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二、三级企业达标评审工作的基础上, 协会已着手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达标评审准备工作。”常虹说,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近期开展了部分地方和中央企业报送的拟培植创建标准化一级企业单位调研。先后走访了重庆建峰化工有限公司、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化工公司甲醇厂和聚甲醛厂、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分公司等企业, 解答了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秘书长路念明表示, 各地标准化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 降低评审标准, 更有甚者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过程中, 协会将严格评审标准, 细化评审规则, 真正在最典型的企业、全国安全生产的标杆企业, 创建危险化学品一级标准化企业, 同时通过一级标准化的评审, 引导二、三级标准化企业的评审创建工作。

落实中, 与企业安全体系排异

由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尽管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法规标准体系, 但在标准化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很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解决。一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 也吐露了自己的苦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副处长张德全告诉笔者:“中石化现有的管理体系相对比较健全, 所以我们不可能彻底打破原来的体系, 只能把目前没有的东西按照标准化将其完善, 这就存在标准和体系相互融合的问题。目前来看, 这项工作我们总体推进得比较慢, 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都要遵守地方的政策, 但是各个地方的政策都不一样。”

“目前, 我们集团ISO9000、ISO14000、ISO18000几大体系各自为政, 如果只靠企业自身整合, 有很大难度。”河北石家庄华北制药集团安全管理部科长赵惠如是说。

上海华谊 (集团) 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张伟民表示:“在推进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过程中, 不管谁来检查, 我们一直坚持一套体系。目前碰到的最大困惑在于, 执行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执行到位的方法。”

山西天脊集团安全环保部部长周劳锁则坦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并没有出台鼓励性政策, 企业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 导致安全管理部门很难推动具体工作。”

面对在标准化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些企业也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及应对之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QHSE部副总经理赵宝顺表示, 2012年安监总局要求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在企业达标, 进行取证。2013年, 中国海油将在岗位达标和专业达标方面更深一步, 也更接近实际。由于岗位达标需要很多部门配合, 希望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在这方面做一些指导工作。标准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只有让它落地, 坚持下去, 才能体现出实际的效果。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刘贵春表示, 通过云天化的实践可以看出, 企业内部要将体系的精髓融会贯通, 只要真正理解了体系, 标准化还是可行的。但是, 政府应该容许企业对标准化有一些变通的做法, 因为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果只是机械化地照搬, 效果不一定好。

刘贵春进一步指出, 应该允许企业有一定自我开发、应用的灵活度。企业会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提升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目前, 云天化在做班组安全标准化的达标, 班组安全标准化是落实岗位达标和基层达标的重要方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副总经理邹敏认为, 标准化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将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标准化结合起来, 无论是标准化还是HSE管理体系, 只要所有要素或制度能够覆盖安全管理的全部节点, 使安全管理不存在漏洞, 就可以起到效果。

邹敏建议:“企业尽量用一个体系来规范安全管理。如果一项工作有几个体系并列运行, 这样难度太大, 管理上也会出现很多纰漏。”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刘利民也表示, 非常理解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一方面, 很多业内企业, 特别是“三大油”不可能抛弃HSE管理体系, 因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准, 特别是在企业已经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情况下;另一方面, 企业又不能不执行安全标准化, 这是我国政府的要求。但是, 管理体系只能运行一个, 不能两个体系同时运行, 如果同时运行, 企业就会乱套, 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只要把必要的内容都包含进来, 一网打尽, 采用哪种体系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把制度变成流程, 流程变成可操作的程序文件,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把安全工作做到实处。”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岫华说。

不矛盾, 有机融合解管理难题

对于企业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如何驾驭的困惑, 国家安监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标准化处处长曲福年认为, 首先, 安全标准化与一些企业现行的HSE管理体系并不矛盾, 两者都是对安全工作实行规范管理的方法, 其宗旨是一样的;其次, 两者的区别在于, HSE是一个体系, 通过体系化进行管理, 具有一定的框架, 而标准化是管理的方法或手段, 除了按照模式运行之外, 还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才能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曲福年指出:“那些已经建立了HSE管理体系的企业, 在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时候, 应该首先在多年来自身已经形成的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对标。看看体系中有哪些是符合标准化要求的, 有哪些是不符合要求的。符合的按照原来的体系继续运行, 不符合的要想办法进行完善, 进行补充。”

曲福年特别强调:“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标准化工作, 不能自成一体, 否则会给企业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弊端。应该通过有机融合的方式, 来完成标准化工作。”

刘利民也认为, 企业一定要把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化整合, 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原来体系运行的同时, 也能满足安监总局的要求。有关部门将几个体系的要素及基本要求整合成文字材料, 体系要求比标准化高的, 继续采用现有的体系;体系要求比标准化低的, 或不具体的, 以标准化的要求为准。

据悉, 2013年, 国家安监总局将重点推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执法工作, 以《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的考核要点为主线, 督促企业认真落实考核要点提出的要求, 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笔者了解到,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将就此展开一系列工作。路念明透露, 下一步协会将重点突破企业标准化创建评审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如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及HSE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化的关系、一级标准化要素的细化等, 及时反馈行业意见, 争取国家对一级标准化达标企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协会已开发出安全管理系统与标准化双标融合的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 配合安监部门的安全标准化执法, 组织标准化监督执法实施指南的编写及执法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微访谈之食品安全管理与体系标准 篇10

对食品的安全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据《礼记王制第五》记载, 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 果实未熟, 不粥于市。”这里所讲的“不时”是指未成熟。为了保证食品安全, 周代严禁未成熟果实进入流通市场, 以防止未成熟的果实引起食物中毒。这一规定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文字记录, 在世界食品安全史中也算是早的了。

对食品的安全管理, 由经验、到律法有上千年历史, 但最终形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一门科学, 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更确切地说是从美国决定将人类送往太空时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考虑到飞船远离大陆, 食品安全对保护宇航员健康非常重要, 因此, 委托皮尔斯伯 (Pillsbury) 公司H.Bauman博士与美军陆军Natick实验室, 开发一套以预防为前提, 基于危害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法, 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所食用的食品是绝对安全的, 这个预防性控制方法就是HACCP的雏形。

美国FDA于上世纪70年代初, 将这种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引入了低酸性罐头、水产品等食品加工领域。随后由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署 (FSIS) 、美国陆军Natick研究所、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美国海洋渔业局 (NMFS) 4家政府机关及大学和民间机构的专家组成的美国食品微生物学基准咨询委员会 (NACMCF) , 在1992年将HACCP归纳为7个原则, 作为食品安全管理指南。1993年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批准了《HACCP体系应用准则》, 并在1997年颁发的新版《食品卫生通则》中, 将《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作为附件, 向全球推广。

进入21世纪后, 许多国家、各类国际组织、全球大型食品企业, 开发出各种食品安全标准, 数量达几百种。如Dutch HACCP (荷兰) 、BRC (英国) 、IFS (法国、德国) 、SQF (美国) 、ISO22000 (国际) 等食品安全管理标准, 更是获得“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GFSI) 推荐, 成为“一经认证, 全球承认”的指定认证标准。

标准的价值

产品标准是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产业分工的产物, 低廉的福特汽车就是产品标准化的结果。而管理体系标准, 则是后工业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1为标志。

标准的社会化过程, 是社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要求, 是提高整个社会效率的前提。而标准的国际化过程, 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组织, 能够有同样的语言, 来沟通产品质量、员工健康、食品安全等管理要求, 在更广泛的地域、领域进行合作。标准如同语言, 让利益相关者沟通更为便利。

食品安全各类标准比较

标准种类繁杂、分类方式各异。可以按照产品类别区分, 如电子类、食品类、纺织类等;可以按照交付方式分, 如工业产品类、服务类等;可以按照颁布的组织分为, 国际性组织、国家、行业协会、商业机构等。可以按照管理对象分, 如产品标准、流程标准和管理体系标准等。在管理体系标准中, 又分为质量 (ISO9001) 、环境 (ISO14001) 、职业健康 (OHSAS18001) 、食品安全 (ISO22000) 等。

食品安全标准是各类标准中, 种类最杂、数量最多、要求最高的标准之一。其原因是“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 食品安全性问题往往导致社会整体焦虑。另外, 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世界各国, 冠冕堂皇进行贸易保护的挡箭牌, 增加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复杂性。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制定食品安全类标准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标准的类别大多属于产品类 (如图1) , 如饮料、白酒、糖果等。在国际性食品安全标准中, 管理体系标准属于最高等级, 如ISO22000、Dutch HACCP等。而BRC、IFS、SQF等标准, 按照严格意义上讲, 只能属于技术类标准 (Specification) , 而非管理体系标准。二者的区别在于, 管理体系标准是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而技术标准是指导审核者, 完成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估。

管理体系标准与流程管理标准的重要区别是, 在标准中对方针、目标和职责等有明确的要求, 如图2。可以将ISO9001和ISO22000中所有标准条款要求, 归纳为7个步骤。

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方向

虽然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种类繁多, 但其核心原则都是CAC颁布的《HACCP原理及实施指南》中的HACCP原理。如同河南话与北京话, 虽然语调不同, 但都是以汉语、汉字为核心的语言。粤语虽然也是以汉语、汉字为核心, 但与北京话发音却有极大的不同, 以至于完全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为此, 需要双方按照统一的发音标准进行沟通, 这就是普通话。

ISO22000就是在全球范围内, 承担沟通食品安全管理“普通话”的角色。需要正视的是, 由于管理体系标准与第三方认证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ISO22000发布于2005年, 相对于BRC、IFS、SQF等标准属于“小弟弟”。

许多食品经营者困惑于不同国家、不同客户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认证, 所依据的标准不同, 往往需要申请多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全球最有影响的食品安全非政府组织之一, “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GFSI) , 提出“一张证书, 全球承认”的倡议, 并考虑各利益相关方要求, 将BRC、IFS、SQF等标准 (图3) , 作为食品经营者可选择的认证标准。近来, GFSI又接纳以ISO22000为主的标准FSSC22000, 供全球食品经营者进行认证选择。

食品安全管理极为复杂, 涉及到法律、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需要在全球范围内, 整个食品链各个环节共同完成。食品安全标准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将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的开发。以FSSC22000为例, 以往的食品安全标准, 如BRC、IFS、SQF等标准制定过程中, 零售商往往是主角, 而FSSC22000则更多地考虑到食品制造企业的利益。

(2) 食品安全标准来自于对行业最佳实践的总结, 对推动整个食品链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有指导意义。在推进食品安全标准过程中, 管理体系认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世界级食品制造商已经要求其供应商, 在规定时间内, 获得GFSI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上一篇:住宅低碳发展趋势研究下一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