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社会治理

2024-06-23

县域社会治理(精选六篇)

县域社会治理 篇1

1 乡村污水处理的对象、目标与任务

首先需要对两个名词做一个简短的分析,一个是传统农村,另一个是现代乡村。农村是一个传统概念,它隐含着落后的产业及落后的生活状态。农村的污水处理面临严重的发展滞后问题,需要有乡村污水处理体系来带动农村污水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将乡村与城镇同等重要地看待。乡村污水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业管理的角度,乡村环境整治包含污水、垃圾、粪便及面源污染四个方面的整治。但是站在系统的角度,这四个方面必须统筹综合治理。就乡村污水治理而言,是社会发展进入中等阶段之后的基本需求。其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为了满足乡村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卫生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含义;其次是面对乡村发展滞后,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为了满足整个国家特别是目前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整个生态环境的需求。

虽然污水处理是公共的基本需求,但还是要区分一下责任,即哪些需求是个体需求,哪些需求是社会的需求。在面对大量的污水问题时需要分轻重缓急,乡村污水的治理要适应公共的需求,不可滞后,也没有必要过于超前。

乡村污水处理的对象与任务。首先我们需要给乡村污水下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不是学术的定义,是规划上的定义,乡村污水是乡村聚落内围绕居民生活需求所产生的综合性废水,包括家庭生活污水、公共生活污水、雨污水、庭院经济废水等,这里面也有三层含义,第一,乡村污水治理肯定是围绕生活需求来开展的;第二,现今规划的对象主要是乡村居住区范围以内的,对于居住区范围以外的可以暂时不考虑;第三,对现状生产性污水,比如小的养殖、生产要引起关注。我国目前在乡村地区雨污水管理以自排为主,兼顾处理后回用。这是乡村污水处理的方式。前面是以水的特性对乡村污水处理进行的界定,下面需要从阶段性和公共属性两个角度进行进一步的界定。我认为纳入现阶段污水治理范畴的村庄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居民对卫生设施产生普遍需求,目前大家熟知的就是水冲厕所,对此我想提醒的是水冲厕所已经违背了现代社会的用水宗旨。二是聚落内的污水治理具有显著公共需求的属性。现在制订的规划的重点主要是针对人口规模在100 人以上、居住密度大于50 人/ 公顷,对于那些比较偏远,比较散居的聚落,目前由他们自己解决污水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对于现状3 万人以上的聚落,从技术的角度宜纳入城镇污水治理的管理范畴。乡村污水处理的建设任务和具体的内容包含系统设施的建设,还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一个群体,公共服务是根本,这两个任务是很容易理解,但是我想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制订规划的时候进行考虑,一是设施系统建设,乡村污水处理的设施系统,包括卫生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末端排放设施,这个系统必须协调,差一块都难以落实。二是乡村污水处理在做规划建设方面要考虑后续的恢复,因为乡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是采用分散农业的方式,它与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或者城市的排涝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规划的时候也要将后续问题考虑进去。

2 当前乡村污水处理规划难题

在目前相关治理中主要面临两方面的结构性难题,一是技术性的难题,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乡村污水自动分散所决定的,我们国家目前缺乏合格的污水治理企业。二是缺乏有效的行业引导、技术支持和监管,这是第一个结构性的难题。第二个问题是管理方面的过渡阶段的农村社会问题所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筹集比较困难,还有一点是居民动员问题比较难。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好,最终会导致相对治理效果更差。

目前我们在污水处理、规划,特别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主要有相对成本高,我讲的相对成本就是说目前建设的设施,实际上是50% 到100% 的情况,原因主要包括技术模式选择存在问题、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以及对要求的出水水质偏高的问题。还有一点是目前所建成的乡村污水处理设施总体上质量不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几年国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用我的观点来看,成功的不多,原因一是资金保障不足;二是行业支撑能力不足。

3 如何构建合理的污水治理体系

我把乡村污水处理的决策过程分成五个层次的决策,第一是卫生模式的决策,第二是排水模式的决策,第三是处理模式的决策,第四是工艺模式的决策,第五是技术形式的决策。首先卫生模式的决策与排水模式的决策紧密相关,可以融合在一起。卫生模式的决策是常规卫生模式和资源化模式之间来进行选择,这样一个决策问题可能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因为我们从学习污水处理或者说垃圾治理开始所接受的一个概念,是西方人在19 世纪中叶所建立这样的一种以收集开发处理排放的居住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常规卫生模式,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追求自己的干净,对于是不是污染别人它没有考虑到,因此存在较多弊病,某种意义讲它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在上世纪90 年代学术界提出了资源化模式的设想,主要思想就是通过源头分离、分类收集和后端的资源化处理利用,实现卫生与资源环境的双重目标,被认为是下一代污水和逻辑治理系统技术的发展核心,虽然目前在系数上面还不如常规系数程序,但是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面向资源化乡村污水处理的系统,我们试想了一种可以演进的技术系统,这个系统将全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分成三个系统,就是经尾水进行资源化管理的系统,其中最关键性的就是生物性资源化处理系统,实际上就是粪尿的处理,在常规污水的处理目标就会实现,其他包含80% 和90% 以上乡村垃圾,我们可以解决80% 以上乡村垃圾的治理。在一般的经济还不够好的村庄,我们建立一个人工收集系统,把粪尿和垃圾收集到一个村庄收集站,发达的村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叫做真空的资源化处理系统,把厨房和厕所这两部分东西收集到村收集站,村收集站收集的物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区域化的处理中心,把它处理完了再进行利用,第二个村庄旁边有农田,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系统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方式,将来很容易把它演变为管道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它可以同时将乡村的粪便,还有农业的面源污染统一到一起,所以我想它是比较理想的污染治理模式。

第三个层次的决策问题是处理模式的选择,乡村的处理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就地处理,出户管直接接入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第二种村组处理,就是以村组管网收集后接入处理装置;第三种集中处理,村组管网收集后接入城镇管网。管网成本是污水处理投资的大成本,所以就存在一个经济优化的过程,实际上它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理论上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污水处理的总成本曲线,然后来取得一个临界点,成本保持在临界点内来建管网,之外的就不划算。实际上运用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容易,我认为任何的一个低空作业,在地图上圈一圈就可以把这个模式做下来,其实很难做到,关键是这个浓度系数,它需要到现场,并且收集污水,所以这个工作还是比较困难。这里我还是想给出决策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快速解决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快捷的程序,第一步首先分户处理进行设计,并做投资概算,这个比较容易做,因为没有管网。第二步做一个村组处理的管网设计,测算管网成本,如果这个成本比分户处理总成本的80% 还高,就不需要往下算了。第三步,测算从村庄接入主管网的干管造价,如果这个造价高于4000 到5000 元,就采用其他的方法。处理的模式选择旨在强化自然反应器和构造型反应器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总体来讲,所谓强化自然反应器,就是利用自然资源、湿地或者土地来进行处理,有人叫生态处理。我的观点是如果自然资源很丰富,当然我们应该采用以自然处理的方式,但是自然资源在我们国家总体上还是比较稀缺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制造成本越来越高,资源更是越来越紧张。

决策的第四和第五融合在一起,就是工艺模式和技术构型选择,工艺模式较多,主要看适不适合。同一个地区要看工艺模式要相对统一,结构相同工艺的主题结构,主题单元社会要尽可能统一规格,这是基本的统一,要均衡、保守。目前有很多公司都存在虚假宣传,选性能指标的时候,建议选择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低。技术与经济的重要性,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的运行维护体系,在编制区域总体规划时就要明确专业化、集约化运行的原则,提倡第三方委托运行。在建设的时候就应考虑后期的运行。接下来简单的谈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治理的成本问题,谈具体的数字之前,有几个基本的认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是前提,如果质量不能保障,再便宜我认为也是昂贵的。第二乡村污水处理的成本总体上要高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但承认这一点比较痛苦。第三评价乡村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成本应以户均投入为主要依据进行核算。乡村污水处理的主旨和监管的成本实际上是很高的,特别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看不见的成本,比如管网维护成本等。我这里列了一个我国不同乡村污水处理的计算模式,这里面列的一个成本还是一个边际成本,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一个成本,上面所列的成本是不可能把乡村污水治理好的。我觉得乡村污水治理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做这件事很值,能够把5 亿人口的基本生活居住环境提升到一个基本的水平。

4 对乡村污水处理的展望

第一,构建乡村污水治理的国家技术体系,主要指产业技术体系;第二,构建乡村污水治理的国家管理体系,其中有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强化行业指导,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的能力;二是以县域为最基本的单元,城乡统筹,集约化组织实施;三是普遍建立建设形象移交寿命期质保运行的PPP运作模式;四是建立国家、省统筹的滚动发展基金,支持县域开展乡村污水治理。

县域社会治理 篇2

以顶层设计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强调,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面对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崇高使命,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新老问题叠加的复杂形势,必须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更加自觉地运用顶层设计这一重要方法,不断开创县域治理变革的新局面。

顶层设计源自工程学领域,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这一概念引入公共治理领域,逐渐衍生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其本质内涵,就是站在全局高度着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确立科学的方略和思路,集中系统资源、整合系统要素、调整系统结构、协调系统功能,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合力,高效快捷地实现治理目标。

当前县域治理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按下葫芦浮起瓢”以及“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问题,从作风养成上看,是“四风”突出的表现;从政绩观上看,是不敢担当的表现;从领导素养上看,是本事不大、办法不多的表现。而忽视顶层设计,缺乏对岗位职责的系统谋划和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是重要原因。

对此,去年以来,我们把增强顶层设计意识、提高顶层设计能力,作为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学习研究,积极实践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坚持以上率下,进行层层设计,进一步健全县域治理体系

区委坚持把方向、议大事、管大局,切实加强对各方面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一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顶层设计。区委是全区的领导核心,常委会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头在所在班子、部门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区委决策部署,实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常委会是决策部门,常委会成员所在班子和部门党组都是常委会的执行机关,常委会成员的执行力决定常委会班子的领导力,是常委会班子是否坚强有力的具体体现。常委会通过其成员所在班子部门党组实现其对各班子各部门的领导,实现执政目标。区委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履职尽责,通过制定区委和各班子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做好各班子各部门在各自轨道运行的顶层设计。二是抓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包括科学定位、奋斗目标、实现路径),提出实施大城区、大园区、大民生、大生态、大环境五大建设,实现美丽、智慧、幸福新离石的“五三发展战略”,对“建设什么样的离石,怎样建设新离石”初步作出科学回答。三是抓区四大班子分工履职、合力攻坚的顶层设计,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实行五大建设领导组体制,分管工作、专项工作、重点工作、“五包联”工作实行牵头区级领导负责制和重点项目、重点信访案件区级领导包联制,由牵头领导主持制定工作落实的顶层设计,明确责任领导、主体部门、主要方法、时限要求、指标任务和问责体系,形成区委统一领导、各方密切配合的治理格局。

区政府强化执行意识,围绕“五三发展战略”,加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和区委决策在行政层面落实的顶层设计,落实区人大决定、议案、建议的顶层设计,答复回应区政协议案、建议的顶层设计;按照法定职责,加强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顶层设计;针对当前市区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城建、国土等监管责任下放的趋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有序承接、无缝对接的全局性顶层设计,指导、督促部门和乡镇(街道)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地段、重点村实行重点监管的顶层设计,重组监管结构,强化区级监管功能,在具体实践中创新监管体制,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主持制定以总体规划、近期规划、专业性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突出加强简政放权,特别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民生财政的顶层设计。同时,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尽职履责的顶层设计,对每个政府组成部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积极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的顶层设计。

区人大、区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通过提案、议案等方式,对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重大课题、重点工作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突破上提出事关全局的顶层设计,为党委分忧、为政府解难、为群众服务。

各乡镇各街道办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区委战略决策部署。做好基层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配合区直监管部门做好对重点村、重要领域加强日常监管的顶层设计。制定乡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配合区直部门做好景点开发、园区建设、项目落地的顶层设计;指导帮助所辖各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收入倍增计划、移民搬迁规划、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规划;紧跟新一轮农村改革趋势,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做好各村“三资清理”“三务公开”的顶层设计,做好村重大项目、重大资金支出、重大征地补偿分配有效管控的顶层设计。

各街道办还要适应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新变化,整体谋划失地失业居民安置、就业、保障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社区的新机制,以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股份制经济的新格局;指导帮助所辖社区做好社区建设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配合区直相关部门落实失业人群就业培训计划和困难人群的救助帮扶计划。配合区直监管部门重点加强对土地无序开发、房屋乱修乱建行为的监管。

农村(社区)也在区、乡两级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下,制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五个一”建设规划、社区网格化管理方案、农民(居民)创业增收计划、村容整治规划。做好“三资清理”、“三务公开”的顶层设计,做好重大项目上马、重大资金支出、征地补偿分配的顶层设计和信访事项化解预防的顶层设计。

二、坚持登高望远,进行科学设计,进一步完善县域治理方略

区委、区政府集中全区干部群众的智慧,提出了推动大转型大跨越的“五三发展战略”,为全区提供了顶层设计的范本。大城区建设顺应吕梁城市化快速演进的实际,着眼发挥离石作为吕梁市政府所在地的独特优势,是破解离石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大园区建设顺应新型工业化和离石产业经济进入集聚发展阶段的要求,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顶层设计。大民生建设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全面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的顶层设计。大生态建设顺应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呼声,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大环境建设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致力解决软环境不软、硬环境不硬的问题,是培植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顶层设计。

在这一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我们制定了《离石区转型综改总体规划暨行动方案(2014--2020)》。《行动方案》明晰了项目支撑园区建设、园区支撑产业发展、五大产业支撑五大建设的总体思路,即:通过布局无人机、微纳卫星、能源互联网、高性能云计算项目,加快建设数字生态科技园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上马大土河热电联产项目、云计算自备电厂项目,加快建设信义工业园区和西山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核桃经济林、设施蔬菜、规模养殖、食用菌栽培、林下中药材种植,加快建设吴城农业精品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上马太原铁路局吕梁分局综合项目、太中银铁路集运站项目、旭海物流项目、天源物流项目,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千年景区、白马仙洞景区、宝峰山景区、安国寺景区、晋西文化苑五大景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为推动《行动方案》实施,我们加强了相应配套措施的顶层设计,组建了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和石州文化研究院,前者重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硬支撑,后者重在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与此同时,组建了政策研究、规划、法律、金融四大智囊班子,为全区转型综改提供政策咨询、规划指导、法律支持和金融服务。

至此,我们在“五三发展战略”的决策、执行、落实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顶层设计。今年以来,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制定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区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主抓了《区委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全区重点工作》、《全区重点项目》、《全区重点信访案件》和《全区重大改革事项》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形成了一个抓《行动方案》落实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对应区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做好本岗位职责范围的顶层设计,实现了任务层层分解、权力逐级下放,形成了转型综改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治理态势。

三、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系统设计,进一步增强县域治理能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自觉。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通过顶层设计破解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是检验治理能力强不强的试金石。

针对信访高发多发易发这一老大难问题,我们一是强化制度设计、加强源头治理。实行了企业投资项目履约保证金、矿山资源型企业村矿矛盾保证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五个保证金制度,遏制了工程建设和项目实施领域因前置条件不完备、管理措施不完善引发的上访;二是发扬协商民主、创新信访机制。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民调机构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行信访三级评审机制,拓展了解决信访问题的思路,促进了信访形势的好转;三是细化信访流程、规范信访秩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按程序办理和依法终结制度;四是明确政策导向、强化奖励约束。健全各级干部到信访部门和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制度,提拔重用在信访一线经受考验的优秀干部。同时层层落实信访责任,加大问责力度,实行末位淘汰,强化了各级抓信访的自觉性。

针对基层组织软弱、基础工作薄弱这一根本性问题,我们围绕干群矛盾、村企矛盾、宗族矛盾这三大矛盾的解决,瞄准基层组织设置不科学、组织建设不健全、作用不发挥等问题,先后打出“后进村整顿转化年”和“基层组织提升年”的顶层设计“组合拳”。在狠抓农村两委会建设的同时,全面展开村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群团组织建设,构筑了五位一体的基层组织体系;健全了区、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部门联动抓、工作组重点抓的纵向联动、横向共管的领导体系;集中开展农村“三项工作”,大力推行“三会治村”模式,建立群众诉求“三级评审”机制、农村干部“三位一体”激励约束机制、“三级干部双向承诺”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积极构建创新体系,探索形成了企业帮扶、新城吸纳、能人引领、强村带动、机关帮建等基层党建新模式,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下转15版)

(上接14版)

针对企业改制中操作无序这一困扰全局的重大问题,严格政策落实,兼顾离石实际,提出了“三个分开、四个不改”的改制原则。“三个分开”,一是新旧分开,就是把过去的改制和现在新的改制、已经改制的和没有改制的企业分开处理;二是安置处置分开,由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由政府国资部门对企业资产按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置;三是改制开发分开,改制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以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重点要做好的职工安置工作按照相关政策来执行。开发是国资、国土、城建部门按政策和程序招商开发,遵循市场规律。两者并行不悖,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改制与开发、改制与安置不能混为一谈。“四个不改”,即:职工不同意不改、改制程序不规范不改、改制政策不落实不改、改制中不评估重大信访风险、不排除风险不改。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有效防范了官商勾结侵吞国家资产、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一举扭转了改制中的混乱状况,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肯定。

实践出真知。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对“什么是顶层设计,如何以顶层设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顶层设计并不神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预”,通俗理解就是顶层设计;上至中央和国家机关,下至地方各级机关,乃至村级组织,任何承担公众事务的单位和个人,都是顶层设计的主体。我们共产党人搞顶层设计,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这是就其理论遵循而言的。在工作层面,我们讲顶层设计,首要反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由此,方法论意义上的顶层设计,不仅是中央的事、上级的事、领导的事,也是每个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每个直接面对群众的同志们的共同职责。大到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小到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单位和部门工作思路,乃至一次招商、一次调研、一次会议、一个信访案件的处理、一个批件的办理等日常公务活动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精心设计在前、精细执行于后,做到层层设计、事事设计、时时设计、人人设计。

第二,顶层设计的核心,在思想、理念、招数和举措,表现方式因事制宜、多种多样,没有一定之规,既可以是规划、计划,也可以是决议、意见、方案,还可以是一种创意、设想和办法。通常而言,顶层设计多以规范性的文本呈现,其构成要件包括八个方面:一是主题,明确工作指向;二是主体,明确责任单位或领导;三是目标,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四是载体,确定工作抓手;五是流程,明确工作步骤;六是路径,明确工作切入点、突破口和路线图;七是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落实领导责任;八是考核奖惩,明确量化考核项目、分值权重计分办法、督查验收程序和考核结果运用。上述构成要件是就一般形态而言。工作中,每一个顶层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具体形式,不可机械照搬,拘泥定式。

第三,顶层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顶层设计的多重特性。比如,从行政层级看,可分为中央和国家一级的顶层设计和地方的顶层设计,地方顶层设计又可分为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乃至村(社区)顶层设计。从适用范围看,可分为全局性整体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度性顶层设计)、局部性单项工作和具体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性顶层设计)。从时间跨度看,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阶段性工作的顶层设计。从实施主体看,分为组织的顶层设计和个体的顶层设计,组织的顶层设计又包括部门、行业的顶层设计。从主要内容看,可分为侧重工作内容的实体性顶层设计,侧重工作程序的程序性顶层设计,囊括工作内容和程序的综合性顶层设计。

第四,顶层设计涵盖公共治理全过程,是做决策与抓落实的统一;顶层设计不是用来搞理论探讨的,而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就没有任何意义。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强调设计能力,后者强调执行力,这两个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顶层设计才算真正有效。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也要具体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使顶层设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贯彻执行、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实施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要跟进到哪里。凡定下来的事,都实行建账、查账、交账制度,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和复查。正在进行的查进度,已经完成的查效果,没有完成的查原因,盯住要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坚决防止重设计轻落实、有责任无追究的状况。

第五,顶层设计必须自始至终走群众路线,“顶层”只有建构在坚实的“基层”之上,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可信、可靠、可行。在调研谋划阶段,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实际情况摸清、摸透、摸准,把群众中无序的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研究形成有序的系统的意见,这就是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推进实施阶段,要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动员,使作出的决策和部署为群众所理解和拥护,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团结带领群众向前进。在考核评价阶段,要把群众的接受度、舒适度、满意度作为最高的检验标尺,这就是从“学生”到“先生”,再到“学生”的实践循环。如此,顶层设计的过程就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

当前县域治理面临三大挑战 篇3

第一,角色转型——从发展主导型政府转向服务主导型政府。长期以来,基层政府为70%以上的中国人提供了70%以上的公共服务。基层政府具有贴近当地人民的独特优势,这使其最适合担当服务型政府的主角。经过30多年的成长,多数基层辖区中的民间部门得到长足发展,矫正协调失灵和资本投资的能力大为增强。基层政府继续扮演发展型政府角色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然而,妨碍政府角色转型的因素很多、也很强大,包括重经济问责轻服务问责、自有财力不足(诱使基层政府把创收放在首位)等;缺乏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最低标准和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管机制,也是重要因素。此外,相对于亲民色彩较浓的服务型政府而言,“亲资本”的发展型政府创造了大得多的寻租和腐败空间,这使地方官员更青睐发展型范式而不是服务型范式。后者在逻辑和实务上都要求权力与资本保持距离,这无疑会大大缩减地方官员获取灰色收益的机会。

第二,有效分权——从部门主导型集权转向基层主导型分权。中国的政治与行政体制强调对基层政府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这有其合理性,特别是当控制的目的锁定为约束地方官员向当地人民负责。但必须看到,控制取向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分权取向之间,存在显而易见和持久的冲突。基层政府必须有两类基本的决策自主权:财政决策权和地方规划权。两类权力的下沉在当前背景下变得日益重要和紧迫。主要困难在于:上级政府的哪个部门愿意将其掌控的财权和事权让渡给基层政府呢?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纠结与对立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成为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

中国的中央集权本质上是部门集权。高层级政府直属的、数目庞大的部门,将中央政府整体的事权(政策与规划制定与实施)与财权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部门权力与利益网络,地方政府也被强制纳入到这个网络中。部门集权与地方分权间的冲突,严重削弱了地方自主治理的能力、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言而喻,只有高层级政府部门将基层事务的决策权,特别是规划权和财政拨款与支出权,一篮子下沉到基层政府,同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时,有效分权的格局才能逐步形成。

第三,部门间整合——政府职能在各部门间分配的合理化。县域治理的有效性还高度依赖于部门整合:基层政府的职能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原则上,职能部门只管事不管钱,职能集中于部门(战略)规划,财权即拨款和支出权完整地整合到财政部门;后者既管钱又管事。财政部门不管具体的部门事权,而是基于政府政策和战略优先性,引导和约束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好部门战略规划,以此作为部门预算和拨款的基础与依据。在此过程中,部门间协调机制非常重要,该机制应在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运作。

职能整合后的财政部门拥有巨大的权力,特别是制定预算和分配拨款的权力。财政决策权的集中化对于加强基层治理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基层政府能够在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自主地决定全部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向、重点和优先性。这在目前体制下无法实现。然而,如同其他权力一样,财政决策权的集中化也会带来风险。因此,制衡和监管机制的设计非常重要。财政权力在人大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分配,必须能够满足有效制衡和监管的要求,透明度与参与机制同样必不可少,进一步的部门整合还要考虑党委和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分配,审计部门、央行国库以及其他监管者的财政角色与职能也需要澄清、改进和强化。不幸的是,人们经常关注权力与责任的政府间分配,横向的职能分工与整合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逻辑上可以推断,即使政府间的纵向分工十分合意,糟糕的横向分工也会导致基层政府缺乏起码的治理能力。

县域社会治理 篇4

郡县治,天下安。县、乡、村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和神经末梢所在,也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薄弱环节和治理难点所在。如何有效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如何打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中共苍南县委以实践作出了回答。县委班子以“谋事布局一盘棋、工作热情一团火、党员形象一面旗”的执政理念,构建党建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机制,着力打造政治生活新生态、激发干部创业新状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结合当地实际,不折不扣地贯彻和落实,使之在苍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基层广大农民和普通群众直接感受到中央惠民政策的温暖、爱民情怀的执着、富民政策的实效,推进县域治理迈上新台阶。

一、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薄弱环节,优化基层政治生态

县级机关是党执政的关键环节,上通中央和省里,下联乡村和百姓,直接面向千家万户,需要处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各种大小事情,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部位。如果县级班子心系群众、风清气正、以上率下,就会赢得民心;如果县级班子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以权谋私,就会伤害民心,损害群众利益、败坏党的形象。

然而,基层一些县份在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中梗阻”和“神经末梢炎”等现象。一些部门和乡镇对中央部署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能制定接地气的实施细则,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一些部门和乡镇在落实重大政策部署前时,囿于局部利益,相互推诿扯皮;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折扣、搞变通、合口味的执行、不合口味的不执行、有利益的执行、没利益的不执行、容易做的执行、难做的不执行”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县份,山高皇帝远,很容易躲进小楼成一统,搞成所谓独立王国。与之相伴的还会滋生“庸政懒政惰政、不作为、乱作为、一推二拖三议、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等各种不良现象。这些无疑都直接影响了中央政策落地的进程和效果,不仅成为阻碍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而且有碍社会和谐稳定和党的执政成效。

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前些年,基层党建工作虚化、弱化、边缘化,宽、松、软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一些地方把基层党建工作庸俗化、甚至娱乐化,“三会一课”制度成摆设,有的农村党支部一年才开一次组织生活会;有的地方党员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地方党员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导致党员进出口不畅通、考核问责不严格;一些乡村在红色阵地建设方面,还面临着地方宗族、宗派、宗教势力的严重渗透和干涉,这些无疑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央政策的落地落实。因此,抓好县级班子和机关建设是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苍南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全县陆域面积12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83平方公里,辖17个镇、两个民族乡,总户籍人口132万,少数民族人口3.1万,少数民族族群37个,是浙江第一人口大县。与我国其他县一样,苍南县也面临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

新一届苍南县委班子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优化基层政治生态的突破口和最有力的抓手。他们一经上任,就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要求,把党的建设作为“磨刀工程”来抓,聚精会神抓党建,强力推进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在县委书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的团结带动感召之下,整个班子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干事创业,以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转作风、正党风、扭政风,爱民为民,亲民惠民,想实招、破实难、求实效,开创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是以铁的作风抓队伍。2017年初,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表彰各类先进典型,鞭策三级联评末位单位,吹响了“铸铁军、打硬仗、出实绩”的集结号,营造了全县上下比干劲、比业绩、比贡献的浓厚氛围。针对少数党员“不在组织、不像党员、不起作用、不守规矩”等问题,探索实行党员退出机制,将252名警示党员、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关系迁入19个党性教育支部回炉重塑,对29名不合格党员进行了除名。二是以铁的实招抓整改。县委针对部分党员党性修养弱化、一些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开展“十招破十难”专项行动,并完善系列配套制度,集中力量化解一批老大难问题。针对党员学习“坚持难”,建立健全经常化固定化的学习制度;针对党员作用“发挥难”,把党员干部派到攻坚一线,推行“五个一”工作方法,实施责任捆绑攻坚;针对互联网运用“融合难”,组建苍南县党员E家,建立网上学习的平台、组织生活监管平台、村务管理监督平台,等等。为推动农村党员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苍南县委把每月15日固定为全县农村党支部的“集中夜学日”,每月首个工作日固定为全县机关企事业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日”。今年以来,全县916个农村党组织已经形成了每月一次集中夜学的制度化常态化机制,严格规范了农村党内政治生活。三是以铁的要求抓支部。以“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基层党建薄弱环节大起底”,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示范创建“以奖代补”、整治不达标活动场所、集中转化经济薄弱村和软弱落后村,并建立责任捆绑机制,确保逐村整顿转化。建立县委抓基层党建“1+2+3”机制,即每位县委常委联系一个乡镇党委、两个后进村、3个月召开一次基层党建现场会,做到定期研究,经常性到点指导,使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苍南县委结合苍南实际,将中央各项要求化为一项项务实举措,推动了全县党员自觉践行“四讲四有”,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提高,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升。短短8个月时间,苍南县广大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更加有激情和活力,不仅优化了基层政治生态,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经验和做法

(一)谋事布局一盘棋

苍南县委坚定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苍南实际,从班子队伍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推动上着力下好谋事布局一盘棋,打好全面小康攻坚战。

1.班子队伍一盘棋。新一届苍南县委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特别要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县委从班子建设着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铁的纪律抓换届选举,实现了县乡村党政一盘棋、县乡村三级班子一盘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打造了一支名副其实的红色“铁军”。县委把乡村换届作为“铸铁军”的首战,全县776个村、82个居民区,全部顺利完成换届选举,选齐配强新一届村居党组织班子成员2827人,村委会班子成员2821人。换届完成后,县委第一时间召开了村主职干部培训会,给新任村主职干部立规矩、交任务、压担子,提出要争当干事先锋,带头做好“五件实事”。面对县域治理的重点难点,全县19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在“十大硬仗”中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以实战亮实绩。与此同时,下派14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软弱落后村、重点扶贫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4088名干部深入企业发展第一线担任驻企服务员。县、乡、村三级班子同心同向,保证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2.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县委着力弘扬敢为人先的苍南精神,全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围绕全面小康决战突破薄弱环节,实现县、乡、村发展规划一盘棋和发展理念一盘棋。根据省委的要求,苍南县委明确提出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的战略目标。县委班子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精心谋划,确立了苍南今后五年的“1+5”目标定位,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全线退出“三高一低”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以产业转型推动发展,以有效投资支撑发展,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重点以龙港新城产业集聚区、苍南县省级工业园区、台商小镇、绿能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平台为抓手,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工业项目的建设;以放心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为抓手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入开展“平安苍南”建设,打造和谐社会,力争把苍南打造成温州大都市区南部第一副中心、浙闽省界交通枢纽、全国绿色能源发展师范基地、浙江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浙江接闽连台先行区。2017年第一季度,全县GDP同比增长8.8%,财政总收入冗笔增长15.1%,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8%,县域经济在201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各乡镇、村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强村之路。利用各乡村资源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乡村集体经济普遍增长。各乡镇都制定了“强村惠民三年行动计划”,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逐步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薄弱村。

3.工作推进一盘棋。自上而下建立“县领导及部门联系乡镇、乡镇干部联系社区、社区干部联系村、村干部联系网格”的五级责任捆绑机制,形成全县一盘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重点难点工作。推进县领导“1+6”责任捆绑制度,每位县领导都分管一个乡镇,督导协调推进“两学一做”、城中村改造、信访积案化解等6项重点工作,与所分管的乡镇和所捆绑的项目同奖同罚,并接受县委随机抽查。制度实施以来,已有5位县领导因未及时到点督导被实名通报。为保证工作推进到位,抽调一批退休干部组建基层党建巡查组,实施定期巡查,每月至少一次以上对乡镇、村居党建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并跟踪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实施村级党建月报,对活动场所建设、党内组织生活、村干部管理、制度执行和台账记录等5个方面27条基本指标进行每月自查,县委组织部每月进行抽查,及时跟踪掌握全县各村党建工作的主要信息。制定驻村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问责办法,对存在谎报、虚报、错报的驻村干部,予以严肃追责。

(二)工作热情像一团火

苍南县委一班人把对党忠诚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责任统一起来,用担当诠释忠诚,一心一意办实事,尽力竭力解难事,对人民群众充满真心真情真爱,满怀激情、不知疲倦、迎难而上,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焕发出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和旺盛活力。

1.干事创业一团火。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苍南县委把县委班子建设成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指挥部,增强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实干意识、精品意识、团队意识,坚持“工作推进项目化、项目推进时间节点化”,以打造基层铁军为目标,把推动中心工作作为铸造基层铁军的主战场,实行乡镇、部门“1+5”重点项目责任捆绑考绩制度,将工作任务推进情况和成效作为乡村干部日常考核和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明确奖惩办法,每月一考核、每月一排名,激发乡村干部攻坚破难的工作热情。探索建立村干部待遇报酬调整机制,完善村干部评价和退出机制,制定《苍南县不胜任村干部退出办法(试行)》,提高村干部队伍管理水平。

2.攻坚克难一团火。县域治理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拆迁、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除推行县领导“1+6”责任捆绑挂钩工作制度外,每位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认领一个攻坚项目,并对完成时限做出承诺,领导带头克难攻坚。在“从我做起,向中央看齐”活动中,全县700多名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认领1125个攻坚项目,并将推进措施、完成时限和预期目标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共破解难题1089个。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关键时刻豁得出去。在投资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项目落实过程中,300多名党员干部主动请战,蹲点驻村,沟通群众,推进项目落地,展现出令人赞叹的顽强意志和战斗力,创造了重大敏感项目攻坚的“苍南速度”和“苍南力量”;“大建大美”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啃下了一大批“硬骨头”。现在,苍南的党员干部已经锤炼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劲旅。3.排忧解难一团火。苍南县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抓住群众的急需急盼开展服务,用解决问题的实效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互联网+政务”为抓手,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支撑、大数据共享,努力实现“一站引导、一网通办、一库共享、一端服务、一键操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仅“社保、不动产查询”两项证明,每年可减少全县群众跑腿21万次。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以村为单位构建全科网格,建立网格事务准入制度,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所有党员作为网格员,负责承接基层党建、信息排查、信访维稳等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变“基层一根针”为“基层一张网”。针对老百姓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建立“五站式民情服务机制”,分级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一般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

(三)党员形象一面旗

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在基层的体现。苍南县委特别注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言行感染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与此同时,开展“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活动,进一步提振干部队伍的精气神。

1.县委书记一面旗。县委书记坚持经常直接深入到村,是苍南县干部干事创业的一大特点。在每月15日的集中夜学活动中,县委书记黄荣定采取突访的方式,下到各个村里,与基层群众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现场一片火热。同时,作为县委书记,黄荣定经常与广大干部群众直接面对面交流,在各个场合给大家上党课,以自己的火热激情点燃普通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热情。截至到目前,黄荣定已经分别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全县村主职干部培训会、钱库镇项东村、龙港镇中对口村、宜山镇宜一村、灵溪镇大浃头村等村居累计给上万名党员干部上了党课。为了当好全县一线总指挥,黄荣定在苍南担任县长、县委书记的四年半时间里,一直坚持住在值班室。

2.县委班子一面旗。在县委书记身先士卒和带头感召之下,县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出党员领导干部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强化理论中心组学习,县委常委带头研读原文原著,每月一主题制定学习计划,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开办“玉苍大讲坛”,将参加对象覆盖到县四套班子成员、全县所有县管干部。同时,以520学习、节节高讲坛、四合院沙龙、同心圆行动等为载体,开展统战“落实年、创新年、基础年”活动,充分发挥统战法宝作用,为苍南改革发展稳定画好最大的同心圆。为强化县级领导干部抓党建的责任意识,苍南县委实行县领导“党建月访”制度,重点包括督查学习、指导工作和推动发展等。每月15日每位县领导必须深入所分管乡镇,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一个村支部,形成抓支部一竿子插到底的常态,有效保证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3.党员干部一面旗。在传播党的声音、展现党的形象上,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都要有党员意识、先锋意识、模范意识。苍南县委在全县开展“党员亮身份、阵地亮标识、服务亮形象”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为党“代言”,争当表率。一是发声茶余饭后。全面推广党员“十条禁语”,要求党员“在党言党、爱党、护党、为党”,在茶余饭后、笑语闲谈中敢于发声,理直气壮同错误言行作斗争。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县委讲师团和市民宣讲团,开展微党课比赛和巡回宣讲活动,把正确的舆论传达到农村基层。突出典型示范,开展“最美村干部”等优秀“红色细胞”系列评选活动,打造了基层优秀党员的“名人堂”。二是亮相街头巷尾。在车间地头、街头巷尾都设置明显的“红色细胞”标识,有效展示党员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坚持亮相农村,打造了一个“红色细胞”主题公园、两条党建示范带、60个村民服务中心和一万多个红色标识,真正做到了“一点红带动一片红”。坚持亮相企业,设立党员活动角、党员先锋岗等载体,让党员在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克难攻坚中树好形象。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公园和车站等地段设立11个“红色细胞”服务驿站,安排7000多名党员入驻开展志愿服务,既展示了形象,又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感悟与启示

1.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县委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和领路人至关重要。县一级在党和国家的组织架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全国的发展稳定就有了可靠基础。县委书记作为一把手、班长和总指挥,在中央政策的落地落实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从苍南县的实践和做法中可以看到,新一届班子上任后,苍南县党风政风出现如此大的转变,就在于县委书记黄荣定以身作则,调动起了县委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县委书记带县委班子,县委班子带乡镇,乡镇班子带村支部,县委班子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一级带着一级干,大家同心同向、戮力而为,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攻不了的难关。此外,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也至关重要,苍南县委把讲党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法,鼓励督促领导班子成员时刻注意加强学习,及时紧跟深跟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县领导和县机关主要领导坚持到分管或联系乡镇的行政村讲党课,乡镇领导要到联系社区或片区的行政村讲课,都为中央政策的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2.坚持不懈抓党建,抓严、抓实、抓党建,是推进县域治理的重要法宝。历史反复证明,党的建设既是革命成功的法宝,也是建设和改革的法宝。用好这个法宝,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丢掉这个法宝,我们党就会遭遇挫折。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居于总揽全局的核心地位,党的建设抓的如何,直接影响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抓好党的建设是各级党委履行执政使命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所在,县级党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则是推进县域中心工作、完善县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中央治国理政各项方针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也是优化基层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的重要途径。许多地方工作打不开局面、经济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党委不善于抓党建因而导致执政能力缺失,没有把党建作为自己的主业来抓,或者是抓党建与抓实际工作脱节,两张皮,甚至是种了别人的地,却荒了自己的田,削弱了党在基层执政的基础。苍南县之所以比较好地优化了基层政治生态、激发了干部干事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不懈抓党建,通过抓住抓好关键少数带动整体转变,通过抓党建推进县域治理,通过抓政党治理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县委书记黄荣定把基层党建工作比作“磨刀工程”,“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要像磨刀一样,常磨常新、常抓不懈,把闪亮的刀锋磨出来,把共产党员的干劲磨出来,把党组织的活力磨出来。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基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县级作为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与老百姓直接面对面,打交道最多、遇到问题最多、办的实事也最多。因此,在县级,党群、干群关系最容易出问题。面对老百姓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开门迎客、即答即办,不仅能解民忧、化民难,还能优化党员干部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干部活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苍南县委通过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建立民情问题“五级联办”协调化解机制,及时“知民难、解民忧”,进一步赢得群众信任,也使党员干部在乐享“为民服务”的成就感中不断焕发活力。县、乡、村三级班子都各司其职、各履其责、各尽其能,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较好的帮助人民群众化解了许多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了、理顺了,下情才能上传,上情也才能更好的下达。

4.县委班子对党忠诚、对人民真心是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所在。中央政策出台后,为何在有的地方落实难、产生“中梗阻”,因为这些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没有真正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真心,而是时时想着自己的乌纱帽,处处想着自己的得与失,要么不敢担当、不作为,要么言行不

一、乱作为。县委班子对党忠诚、对中央忠诚,不能只是说在口头上,而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忠诚,对人民群众也要真心实意的关爱和付出。两种真心实意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一团火的激情和一面旗的言行,苍南的领导班子就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对党和人民怀有真正忠诚和真心的人,才能抛却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心向党、一心为民,把中央惠民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基层实际贯彻、落实,执行到位、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耍花样,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央的温暖、中央政策的准确、中央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关爱和体贴。也只有如此,才能根本解决“中梗阻”、“神经末梢炎”的问题,才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5.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一招。老乡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对农村来说,选好一个党支部书记,可以改变一村面貌、温暖一村群众;选错一个支部书记,伤害一村群众、耽误一村发展。支部书记作为带头人,是强村富民、加强基层党建的关键。苍南县龙港镇中对口村党支部提出了抓严党建增强凝聚力、抓实党建创造生产力、抓强党建激发战斗力的“三抓三力”党建工作法,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建的带领下,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村风正、村民富、村貌美,中对口村悄然蝶变,成为苍南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缩影。这就告诉我们,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至关重要,一把手是关键、是核心。有一个爱党、爱民的村支部书记,就能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位,把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最小单元治理好。

6.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党员干部不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苍南,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通过“红色细胞工程”激发出来的。苍南县委在温州市率先开展“红色细胞工程”,实行“县领导+机关干部+乡镇干部+科室站所干部+村干部+普通党员”组团式服务,深化村居小组管理和乡村干部“双包双联系”工作模式,在全县构建起一张由33名县级领导、一万多名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3.3万名农村党员以及27万户群众组成的“红色细胞工程”网络、塑造了一批“三红党员”,即对党怀有一颗红心、为民服务像一团火、在群众中树立一面红旗,进一步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红色细胞工程”可以说是激发党员干部活力、增强党的肌体健康的务实之举。每一个党员都是一个“红色细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普通党员,普通党员联系老百姓,这样就建立起了一张严密的“红色细胞网”。苍南县委将“红色细胞工程”纳入网格化治理之中,有效实现了以政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的目标,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同时也推动了党员干部重心下移、扎根群众,有力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7.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村级治理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模板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最基础单元,村级治理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路子,盘活、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苍南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农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要积极消除经济薄弱村。帮助薄弱村和经济收入不稳定且经营性收入偏低的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方案。通过拓展发展渠道、创新经营机制、加强资产项目管理、培养经营队伍等方式,切实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用资源开发、产业经营、乡村旅游、村落建设、产权制度改革等模式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等按照保底分红等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全面规范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规范村级集体资产合同和项目建设,防止村集体资源资产浪费和流失。

县域社会治理 篇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人口结构、城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影响着城乡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或学生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进城就读,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学位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育如何深化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简政放权,由单一的对学校实施自上而下管理向为学校提供服务促进其自主办学转变?学校如何依法办学,由以前简单的被动听从指令向积极主动思考自主管理转变,从而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农村教育吸引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川省蒲江县围绕“城乡均衡、学有良教”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

一、以“托管、领办”为办学试点,

创新现代学校治理机制

2012年9月,蒲江县在成都市率先实施跨区域委托管理试点工作,将县内唯一的一所职业中学,也是全国重点职业中学,委托给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将敦厚金钥匙学校委托给青羊区金沙小学管理;2014年,引进青羊区泡桐树小学领办蒲江寿安小学。以“办好一所学校,服务一方百姓”为宗旨,明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责、权、利,逐步构建“政府指导、校本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一是政府完善和保障对学校的宏观指导、考核办法和经费投入、师资配置。按照创建全市乃至全省优质学校的目标要求,配齐配足师资、教育教学设备,优化办学条件;设立托管专项经费和学校发展经费,购买专业服务。二是学校托管和领办团队在事业规划、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享有充分的权利,同时托管领办协议中的办学目标也是其必须应尽的责任。三是社会评估考核团队对被托管和领办的学校定期开展督导、监测与考评,实施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保障和推进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如期达成协议目标。评估考核团队由教育、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专兼职督学,国家、省市级教育专家,“两代表一委员”以及乡镇、村(社区)和家委会代表组成。

短短两年时间,蒲江借助成都市中心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职业教育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大大提升。在2014年四川省和成都市举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蒲江县职业中学获得成都市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8个。周宇豪同学荣获四川省“汽车维修基本技能”一等奖。学校获评首批“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双选会签约率100%。金钥匙学校特色传统舞蹈《戏娃》参加“蜀韵绵承 童言戏述——成都市中小学生川剧艺术教育展演活动”,获高度评价。对于处在成都市三圈区域的农业县来说,取得这些成绩很不容易,这要得益于政府放权,购买服务,引进专家办学,引进专业团队治理学校,引进社会评估考核机构督导考评学校,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指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

二、以“联盟、集团”为发展路径,

创新县域教育治理机制

2010年1月,蒲江县全面启动学校联盟发展工作。组建了“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多所学校为成员”的8大学校联盟,实施“管理互促、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五大工程,形成常态化的干部、教师、学生、家长交流互动机制,推动了教育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共建共享。2011年3月,在联盟发展基础上,启动学校集团发展,组成以县域名校为龙头,以联盟内1所发展好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为成员的7大名校集团。有的集团实行一个法人主体、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事由龙头学校统筹调配、统一管理,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等实现一体化办学。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学校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012年,蒲江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南街幼儿园集团和北街幼儿园集团在成都市教育集团发展考核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北街幼儿园西来分园成功创建成成都市一级园,开创了全市农村园创建市一级园的先例。

三、以“法制、民主”为核心理念,

创新学校内部治理机制

建立县级教育督导委员会,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挂牌督导。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和全面工作学年度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和教育国际化监测体系等。学校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价值,制定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意愿、办学特色鲜明、发展目标明确的现代学校章程;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代会、校委会、工会等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文化制度等现代学校管理系统,保障依法办学、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目前,全县有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7所,占全县学校的28%,县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6所,达64%。其中,寿安中学围绕“信任教育”特色创建,建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民主管理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将学校建设成为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独具特色的农村高完中。其“科学治校,民主管理”模式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媒体关注,先后获得成都市校风示范校和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

四、以“家庭、社区”为重要依托,

创新社会教育治理机制

将“家校共育、校社共建”作为建立社会大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构建纵向贯通终身教育,横向覆盖社会全域的教育工作体系。成立家长总校,加强家长分校建设,举办家长课堂,实行全员大家访,开展“一场讲座、一本教材、一篇体会、一点建议、一次参与”、“小手拉大手,共同受教育”、“家校共育周”等主题活动,积极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素养的合格家长。遴选行业精英、社会贤能、教育专家等建立社会教育人才资源库,进学校、进社区定期开展教育讲座与咨询服务,深入推进“全民同学习,文明润蒲江”系列活动。深化“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的“四位一体”蒲江教育模式,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区,服务企业,搭建“人人都是教者、处处都是课堂、时时都能学习”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教育支持系统。2013年成功创建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素有“绿茶之乡”美誉的成佳镇获得全国学习型乡镇光荣称号。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有如下建议:一是建议启动教育系统干部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为构建现代学校治理机制,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建议以公益化为目的,建立以国家教育研究机构为主体,吸纳高校教育专家、基层一线教育专家、社会优秀人才等组成的国家、省市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为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办学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价和决策支持。三是建议从国家或省市层面,敦促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支持和指导,逐步构建公民意识较强、社会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全民化、全境化教育生态,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县域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篇6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实现均衡服务的重要基础。2014年,四川省筠连县通过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投入,规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全县18 个乡镇、14个社区建立了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配备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43人。其中专职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23人,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20人。覆盖城乡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初具规模。

问题:平台差,资金少,人才缺

目前,筠连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网络延伸不足、资金投入较少、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

——信息化网络覆盖面较小。信息化服务手段滞后,尚未建立通过互联网提供公众信息服务的渠道。乡镇(街道)、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还未实现网络专线连接,使服务不能下延,无法正常使用系统。

——现有系统使用效率不高。信息化设备配置相对落后,办公设备也相对老化,现有网络系统使用频率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

——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普遍不高。各镇乡、社区业务工作人员流动频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水平普遍不高,镇乡、社区基层平台缺乏专职的计算机系统维护、操作人员,制约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基层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还存在专人不专职的情况,影响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数据存储不统一。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经办业务中,在就业登记、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基础数据采集上涉及人员多,结构复杂。数据存储方式也多种多样,信息资料保护措施薄弱,没有专业的存储备份机制,安全的防范措施比较薄弱,技术人员水平相对低下,在设备运行、维护上基本上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

——信息共享程度低。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衔接渠道不畅通,特别是在失业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缺乏业务与技术之间的结合,镇乡、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业务间的信息衔接不完善,阻碍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业务的有效开展。

——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县、乡两级财政预算中,均没有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的日常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

对策:人才是关键

管理是重点

总的来说,筠连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信息化程度仍处于低端水平,仅能满足基本业务和基础数据的录入与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公共服务为目标,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更便捷、更及时、更高效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展网络覆盖面。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起完整的网络、畅通的信息快速传递通道,业务专网在基于网络整体安全的角度上向镇乡、街道、社区(村)级延伸。

——集中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进一步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操作系统,加强业务管理,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各项数据录入准确,把就业服务工作重点前移到社区和村,实现服务前移,管理集中,统一操作平台,信息资源互通、互融、互享。同时加强网络维护,及时、准确地发现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地维护保障网络安全、无故障运行。

——加强基层平台规范化建设。在场地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人口集中、交通便捷等因素,按照上级规定的平台建设规划标准建设,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健全业务工作规范。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做到场地达标、设备齐全、人员到位。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网延伸至所有的基层平台,配备网络专用设备,确保基层工作正常运转。

——建立专项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转。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多方筹措资金等方式,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添置信息网络必备设备,确保基层信息网络正常使用、高效运转,使其更好地为城乡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各基层站所应配备专门或相对稳定的信息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县级部门应加强对镇乡、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人员网络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畅通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渠道。要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各种数据录入准确、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真实、信息更新及时,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准确性,为上级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依据,为城乡服务对象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省筠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一篇:现代会计管理下一篇:成本管理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