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2024-06-06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精选十篇)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篇1

DSP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DSP的硬件结构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 尤其是存储空间结构、寻址方式和通用的目标文件格式, 此外还要熟悉DSP的相关指令系统, 了解DSP在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逐渐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DSP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诞生, 使得DSP技术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之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DS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较晚的, 在我国很多的理工类高校当中还是属于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

(1) 硬件架构很独特

对DSP的学习重点来说, 除了CPU结构, 还有一个就是掌握存储空间配置的相关知识, 这些地方的知识和相对传统的单片机知识是有一定差异的。

(2) 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很强

对DSP的学习, 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基础, 因为课程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所以只有在掌握数字信号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才可以去了解DSP架构, 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而且DSP的学习除了要学习硬件结构之外, 还会涉及到较多的编程, 因此还需要我们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

(3) 比较关注与实践应用

整个课程的教学方向就要偏重于实践这一块, 要对实验内容的规划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关注, 而我们的教学教师们除了要精通DSP的相关知识, 还要拥有良好的工程设计素养。由于DSP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发展的步伐。

2 DSP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DSP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内容都要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还要能适应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教学内容不是特别合理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的设置大都是32学时或者48学时, 但现在的DSP教材大多数都是以TI的官方芯片手册作为基准, 还增加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这些实例的增加虽然能让学生对DSP课程在理解上不再那么困难, 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 如果教师将实例多了,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DSP课程教材部分的讲授, 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教材部分的内容, 对实例部分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参考的话, 那么这些实例就没有什么出现的必要了, 所以说这中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 现阶段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延长DSP课程的课时教学, 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课程的课时都是固定的, 如果想要增加DSP课程的课时, 那么必然会缩减其他课程的课时, 而且DSP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DSP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的不紧密

DSP课程是目前已知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 因此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 DSP课程的教学时间, 有百分之70左右都是理论课程, 剩下的时间为实验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的制约, 使得整个教学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教学都是对理论性的验证,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注重实验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算法方面的设计, 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缺乏的。

(3) 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各大高校对于DSP课程的课程设置时间并不是很长, 一般情况下都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下半学期, 有的学校会将其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 而很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修满了学分, 对DSP课程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而且本科生毕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所以说学生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找工作, 这一情况会对大四的课程形成一种冲击, 也就间接地造成DSP课程的到课率下降。

3 DSP课程设计的改进

(1)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现阶段我国各道高校的DSP教材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 而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那些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的, 教学的内容不要单纯的局限于教材中, 要根据自身教学的目标, 结合DSP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 此外, 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授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而且随着DSP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的内容也要逐渐的更新,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的给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资料, 通过自身的这种做法来拓宽知识面, 还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2) 创新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实验, 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操作上更偏重于实际的应用项目, 目前在DSP课程上采用课程设计的院校并不多, 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中的实际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题目, 例如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处理, 区别于课程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说明上对设计内容给出指导性意见, 不给出详细的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篇2

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该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网上机试、题库设置和网络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作 者:刘华蓥 衣治安 卢爱平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107(1)分类号:N4关键词:程序设计 教学理念 网上机试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一、前言

由于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学设计的技巧,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服装教学旧模式的分析

在服装教育发展初期及发展过程中,一些服装设计教育观点使许多学生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片面地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在艺术和工艺方面出现服装课程设置的比例失重。在突出艺术、轻视工艺技能的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味追求完美、带有幻想主义色彩的服装设计。这一类服装设计作品过于前卫,不能被企业所采纳,造成了服装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现象。一些学生直到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才体会到工艺结构的重要性。

在工艺结构设计课程中,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工艺结构的学生作品华而不实,注重工艺结构、忽略艺术美感的学生作品则过分呆板。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计课往往达不到为工艺结构课服务的要求,专业课之间缺少相互的补充。

这样的现状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也给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多阻碍与错误的导向,所以改良这些旧的教学模式无疑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服装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分析

1、提升服装教学工作者的综合水平

教师是引导学生设计创作的引路人。因此,要提升服装设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服装设计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理论学识、自身有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等,还要有好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达到好的传道授惑解疑的水平、并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优化构建服装设计的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是一门讲求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它具有交叉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它要求学生由宽广的专业基础、有娴熟的动手能力。拓宽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做到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化,从引入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着手,保证教学的质量,提升服装设计的教学水平,切实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好的提高,完成“模仿――个性化设计――创新”的快速转化。

3、深入设计服裝教学的内容

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三大板块,从打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属性有基本掌握,到授予学生设计的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的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这一个过程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引入新的元素,引入服装设计教学的新方法而活新手段,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四、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方法

1、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性教学法是完善传统教学法的突破口,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实例化,对企业在线产品进行筛选,引入有实用价值、学生感兴趣和根据企业实际在线生产产品而精心设计的“典型实例”,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命题设计,以该“实例”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为动力,以综合实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将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融合,工艺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把所学专业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协调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内容的衔接与穿插,相互合理衔接,确保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满足市场对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要求。

3、专业协同设施的配制

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校需要为其创造实践平台,积极建立校企协同式的综合考核机制。服装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扩充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为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服务,满足服装各种制作工艺的基本要求,营造实践环境,促进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源于美术教育,根深蒂固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在二十年的设计教育发展中总是无意地影响着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评价。只有服装设计类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打破课程界限,采用全开放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将市场需求及时介入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命题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力度,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加入典型的实践性综合性题目,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综合运用水平,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及学生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术能力。

4、以情创意——浪漫手段灵活运用丰富设计思想表达

设计中用什么方式和手法体现想象力至关重要,设计思想的丰富和深动会使服装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而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服装设计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浪漫的表现手段能够让所设计的服装更具有生命力。

服装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它所需要表现出来的艺术功能的力量是无穷的,服装是人的一种着装状态,情感上的美好寄托,精神上要让人有愉悦、陶醉感是需要在设计中运用浪漫的手段来完成的。服装设计教学中通过造型的技巧,配饰和图案的点缀,以及色彩的协调配置,和更多的趣味性的大量浪漫手段都可以设计出引人入胜,使人着迷的情感意境。

设计元素之一的造型设计,是可以利用浪漫手段灵活表现的。例如:可以通过无序结构排列的造型手段,形成一种自由情绪,反流行的浪漫情调,其中可以将领型的造型元素可以移到袖型的设计上,造型上不规则排列,错位,以及解构等手段的运用,让人感到造型特异更具个性魅力。也会让服装有一种惊奇和意想不到的浪漫,不会平淡无味,服装造型设计更加具有艺术思想的升华。

而服饰和图案的点缀也是服装设计中更加情趣化的浪漫手段,有如画龙点睛,是出奇制胜的美妙技巧,例如:同材质的留梳的运用,绳饰、一个靓丽的扣花、钻空,缀珠等手段的配合,使得服装有穿着行走过程中产生起伏生动的感觉,形成一种运动、自由的浪漫情趣,让人心旷神怡。图案中还可运用不同空间或不同类别以及不同风格的形态相互冲突碰撞等方式会产生情趣化的浪漫,例如在服装图案设计的表达中运用花中之王牡丹的造型与兽中之王虎头形象的结合,产生一种强势另类的效果,让人有种出奇制胜和意想不到的浪漫意境。

五、结束语

服装设计课程的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学设计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会使得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那么对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11

[2]付洁,李有为.服装史课程体验设计思考[J].科技信息,2013(22).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篇4

嵌入式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家电领域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所以我国的各大院校都已经将嵌入式课程作为了电子、通信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涉及到数字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所以其实践性是非常强的, 而嵌入式系统对于学生及时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 获取职业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1国内外嵌入式课程设计的现状

从国外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来看, 对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非常的重视, 任课教师会设计一些实验和任务, 不断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他们不会让学生简单的回答课堂上讲到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书本上知识的同时, 还解决了在具体问题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而随着嵌入式系统的不断开发, 使得开发人员往往要对计算机技术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现阶段国外的很多高校都已经引入了嵌入式课程教学, 这一教学的引入会增强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是大有裨益的。

2嵌入式课程教学的缺点

(1) 嵌入式课程的教材并不太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所使用的教材中, 主要的教学主线是理论教学, 基本上都是从概念和原理上进行讲解的, 因此这类教材缺乏直观性和相应的例子,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非常的抽象, 很难理解。

(2)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并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为现阶段所使用的实验设备都是以实验箱为主的, 而实验箱所能做的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实验, 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进行实际的设计和操作。

(3) 对于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试卷为主, 因此对于嵌入式系统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 考试的方法无法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 也无法促进学生自觉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 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 逐渐地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嵌入式课程设计将实验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验单独教学的方式, 将其改为了以实验、实例为主, 实行讲授和实验为一体的教学。其具体的实施为:将教学的课堂都搬到了实验室当中, 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再根据嵌入式课程的相关知识, 由任课教师进行调试之后, 整理成为实验项目的形式, 并以实验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编成要讲的内容, 以讲义为主, 教材只是作为辅助。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仿真器或者实验箱等实验项目, 先让学生看到实验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的具体, 将之前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 这样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最后围绕着实验的内容, 讲解这一实验当中所涉及到的硬件以及实验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做实验,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就能够用得上知识, 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之前的被动学习逐渐地变为主动学习

(1) 选择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生活难题来作为话题, 一般这一类话题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说学生经常会接触的家用电器, 在家用电器中大部分的电器里都嵌入了嵌入式系统作为整个电器控制的核心, 而我们的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用这一实例来给同学进行举例讲解, 还可以将所讲授的知识和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有机的进行结合。

(2) 增加实际训练的环节, 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的教师可以先选择一部分学生先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 对这一项目进行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而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讨论解决这一项目课题的思路。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自己去查找资料, 而每进行一个项目, 就可以掌握一个知识模块。

(三) 改进嵌入式课程的考核方式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要学生在理解相应结构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才能设计出实际应用的系统。所以在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时, 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始终保持对课程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摆脱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将平时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一般平时成绩的组成以及分配情况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规定而定。

(四) 鼓励学生参与竞赛

嵌入式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嵌入式课程当中的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 不仅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是计算机教学效果的体现。随着各大高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深入, 也逐渐的加强了实验平台的建设, 不断的改进了实验课程的设置, 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的方法,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嵌入式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嵌入式课程的特点, 结合现阶段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对嵌入式课程设计进行相应的探讨, 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嵌入式,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网页设计课程;改革探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早已进入千家百户的生活领域之中,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面对这种社会需求情况,大学的《网页设计》课程实则是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而老师对教学的方向选择、对学生能力的培育选择和对学科的实践研究方向选择都会决定着这门课程的质量和最终呈现的完整程度,因此如何该课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融入到当下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去这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教研力量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老师都是供给侧的主体,老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所以立足于当下的高强度社会需求,想要让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育能够协调于这种需求,迎合这种需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花功夫下力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让教师拥有足够的视野,能够及时针对当下的社会风尚改变教学的方向,革新教学的开展方式,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想要做到这些,高校方面必须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拔高培训,要多方面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上的网页设计类竞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的数字艺术交流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还要积极和相关企业取得联系,争取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网页项目以合作科研的方式引入到高校内部,这样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引进高端人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

二、革新教学的目标和规划

网页设计是高校教育中很重要也很热门的公共基础课程,这个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与设计的能力,但是在大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进行的是理论教育,培育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是否顺应了时代主题的发展方向,是否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来。教师们必须做到在教学的设计与规划中,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有计划的引导他们联系社会,调动他们的创造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的方向协同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革新教学实践项目与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部分高校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们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能力上的要求而忽略掉了兴趣的培养,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会最终支持他们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求知,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注意到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及时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采用启发性的、实践性的、创意性的综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老师应该尽量在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上面保持适中的力度,减少地域教育差异,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之中。[2]

四、革新《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估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一门课程的考核评估决定着他们一个学期的努力程度,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而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属性非常强的公共课程,它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考核评估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的能力开展需求,要革新传统的“分数型”考核方式,让课程的评估联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联系到大学生的动手表现,联系到学校合作项目的研发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才能够让他们重视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要求,及时扭转传统型的学习思想。因此,只有革新对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估方式,建立起一套实践与理论、创新与团队合作所协调、所联系的综合化考核体系,才能够有效推动这门课程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将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项目作为期末考评的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最后的评测中,教师再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表现,参考他们的自我评价,使考核的结果综合化、立体化,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考核方式上的水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是很重要的公共课程,而放眼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协调市场的发展,协调人才需求的发展,将教学的方式立足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的目标和规划立足于长远的社会分工需求,才能够最终正确地找到教学开展的方向,才能够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逯杉楠.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1):228-229.

初探高职院校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设计基础课程 改革

前言

2013年被媒体称作是“史上最难就业年”,随后腾讯网络媒体报道“专科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大于研究生”,这句话的背后引发了笔者对中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相互关系的思考,本文以这句话为线索,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与当今艺术设计相关行业的能力要求——二者关系进行探讨性分析。

一、传统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1. 手绘课程偏重

当今的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结构要追溯到建国初,建国后共有“八大美院”开设关于美术类的专业,主要有绘画和工艺美术两大类,即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个范畴。随着市场的需要、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扩招、学校之间的合并或升级等客观因素,全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日益壮大,虽然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的相关专业,但是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却依然是原来的教学班底,教学设施也没有较大的改进。如何在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并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专业及进行教学?那么只有继续走美术类的绘画课程模式,致使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手绘课程偏重,甚至有些教师拒绝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介教学。

2. 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密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玫瑰副院长曾经说过,“1933年的时候,广东教委就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80年后的现在,却没有统一的规范。”笔者搜索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确有“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没有教育部的统一标准,每个学校会按照自身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去设置课程,而出现的问题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合理的研究,导致有很多课程太突兀,或是给学生造成“这门课到底学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的错觉,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设计类的基础课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作为教学者,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严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基础课程是为后续课程作铺垫准备、服务的,甚至会对毕业设计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考虑在基础课程授课时,如何能够将专业方向结合的更为紧密、合理、有效。

二、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因

1. 时代需要

当今网络时代又被称作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日新月异,艺术设计类相关职业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20、30年前的设计是处于手绘、刻字、手工排版等专业技术性阶段,那么当今的设计类职业却处于入门较低、时代性较强的阶段。

前文中说过很多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具备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持续扩招,很多教师对高新技术也存在抵触、排斥心理,或是不愿意转型或是自己一知半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的最终成果还不如在设计公司实习3月”的现象出现。而当今设计类职业普遍存在借助高新技术的特征,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类科目均有相对应的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的特征是:操作相对简单、入门较低、效率高。就目前就业市场对于设计类专业的要求来看,熟练运用3门及以上的设计软件是就职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就必须尝试打破传统与常规,基础课程不能继续以往的“坚持传统手绘是唯一途径”的教学理念,尝试与当今职业要求相结合,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2. 提高学生兴趣

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时都会有“学生对于设计基础课程兴趣不大”的看法,笔者从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观察到此类现象,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总结出此现象的原因。

第一,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并不是对此感兴趣,而是基于文化课不好、想考个学校的心态,所以进入大学后兴趣依然不大;第二,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第一学期课程基本只有美术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教师通常会采取放羊式教学,布置作业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很多学生平日不认真练习,等到要集中上交作业时疯狂加班,只为交齐作业修完学分,对专业没有积累;第三,传统的手绘模式作业量较大,且需要安静的心态完成,而当今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浮躁,手绘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学环境。

综合上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学有所用”的理念,学生明白学了这个就有用,将来在职业上、生活上能用得上,客观上就会主动地学习。在教与学的环节中,学是最重要的。

3. 课程衔接

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和奠定基础的,所以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多院校开设基础课程时仅仅是为了开课而开课,授课教师对后续课程也不关注也不理解,将整个课程体系独立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不断的质疑、困惑。因此,为了使课程体系更为严谨、科学、并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系统规划课程,尤其是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要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才能够从最初的专业导入到毕业设计作品呈现的一系列环节中有效,学生不觉得课程无聊、索味,教师不觉得教学无效,用人单位不觉得学生纸上谈兵、与职业脱节。这样,“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岗位要求——行业动态——行业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具体改革方案

1.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具有设计特性的手绘

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和中国教育现状,大多院校坚持将素描、色彩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某些学校虽然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命名课程,但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是按照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在西方国家的设计类教学中,绘画已经退出设计课程的舞台,他们借助数码软件制作出或是写实或是抽象的“美术作品”;“素描”这个名词在西方教育中也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结构素描、明暗素描的概念,而是与设计相关概念,重在创意和诉求点。endprint

针对现状,要对传统的手绘课程作出一定的调整,以“设计思维”为课程的核心点,重点培养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而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为判断标准。

2. 三大构成——数码技术与手绘结合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被称作是三大构成,学术界认为是约翰·伊顿最先研究并在教学中推广,至今已有将近100年。中国设计类教育采用三大构成课程是从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80年代到广州美院演讲时推广,尹定邦教授编订教材继而在全国推广,历时已经30年了,连尹定邦本人都对市面上三大构成的教材斥责,编书者甚至还用他的教学案例、题目,不少学校的教师一直采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手绘模式。可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并不是说手绘能力在当今艺术设计类专业不重要,而是它究竟有多重要?数码技术已经日趋稳定,教学课程和就业岗位均对其有具体要求,那么为什么不将传统手绘和数码技术相结合?一定比例的安排传统手绘和数码软件制作的三大构成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二者区别和联系,也让学生提前了解软件,为后续课程作一定的准备。

3. 摄影——手机等新媒介的介入

摄影课程主要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能力、感性收集与理性思考结合的能力。摄影最开始出现时是对绘画的一个挑战,很多画家转行做了摄影师,那时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师的要求都很高,但是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摄影器材不断扩大,手机也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介。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或是有故事点的场面,并即时发表微博,和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通过转载和评论分析摄影作品的独特性,使得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交作业、修学分,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思考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结

回到本文开头“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就业不仅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市场问题,也有毕业生是否“学有所用”的基本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挈合职业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实事、与时俱进,只有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生命力强大,使得“教学——岗位——教学”良性循环,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能够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矿物加工课程设计的改革初探 篇7

一、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的现状

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制度, 当前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指导教师统一给出设计题目。由于统一题目、统一进度原则, 部分学生根据设计指导书只需依照已有例文步骤设计、搬例题公式计算, 按照样板书写设计说明书, 既可完成设计任务, 又无需花费大量精力深入思考;二是设计课程集中安排在教学课程后期, 学生考试繁多, 复习压力较大, 占据投入到课程设计的时间和精力, 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导致课程设计含糊或仓促完成, 未达到该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设计题目布置过后, 教师一般都不再授课, 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 又不好意思单独向老师请教, 使有些学生难以按进度独立完成任务;四是采用原始手工计算, 浪费大量时间且准确率不高。随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课程设计中借助日益普及的CAD绘图技术, 操作方便且制图美观, 利用Office操作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以解决数据复杂难处理的问题,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课程设计上是必然之势;五是使用CAD制图软件绘图时, 忽略需要掌握设计基本问题和训练基本绘图的技能, 未能清晰了解矿厂布置图, 以至绘制的图纸错误重重;六是由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以及计算机强大的复制功能, 加上最终成绩以图纸和说明书作为主要评定依据, 学生抄袭现象屡见不鲜。

二、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1. 提前布置设计题目, 结合实际出题, 做好知识储备。

矿物加工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 在时间上显得过分紧迫而且相对集中,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设计内涵的了解和吸收, 有必要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好时间。如可布置设计题目于开始课程教学前, 学生即可最早了解设计任务, 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有充分时间计划课程学习安排, 探索、构思创新思路。导师详细介绍设计题目和须学习掌握的内容并强调考核标准, 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搜索相关资料, 做好知识储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且同课堂单一的授课方式比较, 说服力强, 学生易接受, 亦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选题方面, 以往课程设计题目大多是单一的而且变化不大, 这样就给了同学抄袭的空间, 同时也埋没了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选好题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设计的前提:首先准备好几个不同的大题, 将班级分成若干个组, 每组一个大题, 学生根据课题内容和自己的兴趣及想了解的方向进行选择。而每组可将课题分成几个不同的工艺参数, 让组内的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参数, 也就是同组人在大题相同的情况下工艺参数不一样, 做到每大组一大题, 每人一小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设计, 有助于学生独立完成设计。

2. 适当增加授课, 采用多渠道辅导、答疑方式。

课程结束后, 虽然前期准备了很多工作, 但仍有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因此, 导师答疑尤为重要。可要求指导教师清晰了解学生设计进展和计算结果, 分段时间集中讲解答疑, 掌握设计进度, 着重发现指出存在的问题, 帮助改进设计方案。还可针对有潜力的学生, 适当增加设计内容, 使之设计更优异。另外, 除集中讲课和课余辅导答疑之外, 还可利用手机、E-mail、论坛、QQ等交流网络方式为学生受惑解疑。总之, 导师应不辞辛苦, 正确发挥主导作用, 增加与学生互动时间。

3. 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设计。

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在矿物加工课程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首先, 在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鼓励学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进行课程设计的计算,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计算时间更可以提高计算的精度;其次, 在绘图过程中, 教师细心加以指导,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规范的使用CAD等相关软件;最后, 在初期的文献查询、后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和答辩的讲稿等方面都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加以完成。

4.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在设计过程中, 要加强阶段性检查, 做好相应记录工作, 以控制进度, 全面掌握设计具体情况, 促使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 激发自觉性和积极性。其中记录的内容包括计算数据、计算结果、完成进度、阶段检查情况、学生出勤率及答辩表现等。该方法可帮助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同时, 亦作为合理全面准确评估依据和评定成绩参考指标。导师应对设计初稿论证其方案可行性、实用性和是否具有创新点。对不完善或不成熟甚至不合理的设计方案, 要充分肯定大胆的设计思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经导师指导分析问题所在, 提出不足并探究解决方案, 还要对类似同学加以鼓励继续创新勇于提出假设但严谨求证, 以至找到正确设计的方法, 切忌草率判定此类设计为不合格作品。导师在答辩前将图纸收齐认真审阅, 结合学生设计过程中表现情况, 对课程结果进行初步评价且注意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在答辩时可以针对性地再向学生提问, 进一步复察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为最后评分获取更多依据。考核标准中突出的重点主要有:一是实行动态考核设计全过程, 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 兼顾设计态度、出勤率、进度、总结表现;二是考核标准具有相对固定性但无局限性, 课程设计初衷是要求设计方案、结构合理, 鼓励学生敢于合理创新。三是答辩前对学生设计的相应情况做一个摸底调查, 在答辩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最终的评分做到更合理、更公正、更具体、更准确。

通过上述课程设计的改革新思路新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CAD绘图技能和对Office办公软件等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熟练使用,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的有机结合, 使设计效果具有鲜明特色, 实现了学习课程设计的目的。另外由于时间比较充裕, 学生能够很好的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并且对其他功课的学习和考试都不会有影响。通过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 使学生对课程设计更具有积极性, 并且从多个方面评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学生抄袭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摘要:矿物加工课程设计是矿物加工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着时间紧、内容繁杂、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为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笔者采用提前布置设计题目、多渠道辅导和答疑、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设计、动态考核等方式方法改革矿物加工课程设计, 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篇8

1化工设计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化工设计是根据一个化学反应或过程设计出一个生产流程,并研究流程的合理性、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 再根据工艺流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管道和仪表等, 进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工艺专业与非工艺专业密切合作,最终使工厂建成投产,这种设计全过程称为 “化工设计”[2]。化工设计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把一个抽象的化工单元变成可实施的规划过程。化工设计的成果是图纸、 表格、数据和相关文字说明,可用来指导非标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试车、生产运行等。化工设计是一项多专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化工工艺流程、化工设备、车间布置、电气、仪表、 土建、技术经济等方面,设计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由此可见, 化工设计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并且与国家产业政策、企业行业标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都密切相关[3]。因此,化工设计课程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化工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在实际教学工程中的经验,目前在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1) 课程学时有限,设计内容多、知识面广、技术性强, 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化工设计的课时少,导致了课程内容的规定、标准和规范多与课堂教学信息量不大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不能充分交互,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化工设计知识[3];

( 2) 课程实践性强,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化工设计课程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过程中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致使学生无法对课程有良好的认知能力[4];

( 3)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中是设计的环节与规范,在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不突出,和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知识较为空洞, 容易与学生的现有知识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

( 4) 在考查环节,无论采用试卷考试还是大型设计作业的形式,均不能确切地体现学生化工设计的能力[4]。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对化工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两方面的改革。本文旨在改变化工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法,增强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此提高化工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为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6]。

3化工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3. 1完善考核方法合理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核方法要在总体上能够反映学生对设计思想的把握、化工专业知识运用的技能、创新能力和总体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考核方法上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化工设计成绩,平时成绩分为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化工设计成绩根据学生选择化工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开题报告情况、提交的大型作业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7]。各个考核环节比重的合理分配,具体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

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化工设计绪论讲完之后,学生建立化工设计概念之后提出课程考核方法,要求每个学生自定化工设计题目,进行化工设计大型作业,选题的难易占设计总成绩的20% 。随着教学进程,完成工艺路线选择、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计算、设备设计和选型、车间布置等化工设计内容,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化工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化工设计知识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增加了开题报告环节,开题报告占设计总成绩20% 。每班选取2名学生做开题报告,教师当堂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知道设计应包括的内容。教师对每个学生所选择的题目进行把关,规范学生的设计内容及要求, 使设计的内容符合化工设计课程的要求,同时深度和广度也要适中,使设计题目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答辩环节模拟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让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项目做出相应的讲解,由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3. 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开题报告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化工设计课程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化工设计案例的讲解。在化工设计各环节的讲解过程中,按照设计顺序,引入实际典型化工过程的设计实例,增加学生对于化工设计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例如笔者有多年从事脱除工业废气H2S的工程经历,可根据具体工况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铝厂焙烧气中H2S脱除的可行性报告,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计、管道布置、车间布置、经济核算等部分内容,根据开题报告的内容和答辩的情况给出成绩[1]。

近年来,通过在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对实习所在工段或岗位的主要设备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以便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厂实践中; 化工设计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有意识的针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4]。

3. 3增强计算机软件应用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tuo CAD是流程图和设备图绘制的基础,本软件课程学生在大一已经学习,但缺乏结合专业训练。我们要求化工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运用该软件进行流程图和设备图的绘制。通过工艺流程的模拟软件PRO/II和三维工厂辅助设计系统PDMAX的上机训练,学生掌握两个软件的相关操作方法和技巧。目前,随着工科回归的热潮,学生只有通过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工大型通用流程模拟系统Aspen Plus,才能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化工设计接轨,为学校化工专业的国际认证做准备。教学过程中,软件的训练集中在学院机房进行,学生根据事先布置的设计内容进行软件操作,老师在现场进行指导和讲解,学生反馈效果很好[4]。

3. 4以化工设计大赛为契机,提高设计能力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对学生的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化工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全方位考查,要求学生用现代设计方法,应用仿真、模拟、设计、校核等软件,贯穿 “环保、节约、安全、创新” 的理念,设计出一座现代化工厂。具体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典型设备设计计算说明书、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厂区布置、车间设计、管道设计、自控设计、经济概算等设计内容。

在2014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 我校65名同学组成13支代表队参赛,1支代表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其他代表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4项,成功参赛奖7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赛事全国一等奖, 也是化工设计课程改革以来取得显著成效的证明。同时这批参赛学生在2015年本科毕业设计答辩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 他们中除保研或考取研究生以外,都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在这两年异常严峻的求职形势下,这些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了竞争优势。

4结论

根据多年来教学经验对化工设计课程考核进行改革,笔者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得到如下结论:

( 1) 理论联系实际,将实际的化工设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设计的规范化程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工设计能力。

( 2) 学生自主选择化工设计题目,将课程考查与学生的兴趣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篇9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优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是其的核心目标, 课程建设与改革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因此,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须从培养机械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让学生对所学机械机构具有“懂原理, 能运用, 会维修”的基本能力。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较大

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授课时大都沿用传统教学理念, 在潜意识中认为类似于“机械设计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身就应该以理论为主, 排斥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状况进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组织教学。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高深的理论知识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的确过于枯燥, 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又不会运用, 导致学无所用。显然, 这与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违背, 改变这一现象已成为该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专业特色不突出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整个专业应该具有指导作用, 它的知识点应该贯穿于专业学习的整个阶段。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机械设计基础”也不应例外, 应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产品的设计中, 且能够为后期的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加工、设备操作维修课程提供机械基础, 使他们在掌握了通用机械常用知识技能后, 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专业基础课程和自己所学专业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例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学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认为该课程对后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意义不大。因此, 如何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并能恰当地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揉捏在一起是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3. 教学手段单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课件加习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 与模型相配合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然后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 让学生练习巩固。虽然能让学生从感观上对所学内容有表层的了解, 却无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我们常常会在课程结束后用一周的课程设计予以辅助, 利用减速器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加以串并。这样的教学手段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来说明显力不从心,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多种机构的工作原理, 但却无法真正学会运用。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化改革的探讨与尝试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为了便于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吸收和消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添加工程力学的相关知识, 但不宜过深, 以“够用”为准则。工程力学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之前, 我们曾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单独开设, 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好, 遇到问题时依然不知如何运用, 既浪费了资源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了障碍。于是在后期我们将该课程作了调整, 把工程力学中的相关知识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进行讲解, 并恰当地处理好难易程度。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时, 应遵循所传授的知识“从企业中来, 到企业中去”,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我们根据企业调研情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总结了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常用机械设备类型, 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作了调整, 以“实用”为准则, 适当删减理论知识, 重点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职业能力。

2. 引入典型专业元素的教学项目

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和机械专业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以就业为导向, 模具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主要从事模具设计、复杂零部件的数控加工以及冷冲压、塑料成型生产操作与维修的,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模具专业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是将模具与机械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我们进行该课程改革时应从专业出发考虑课程项目内容。

首先, 教学项目围绕着“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进行选择, 项目内容突出该课程中理论知识在专业学习中的综合应用, 结合企业的调研结果, 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典型项目实践, 感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其次, 教学项目的选择应该突出模具专业的特色, 为培养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服务, 从最大层面上拓展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对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发现与模具设备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样存在着理论性较强, 比较抽象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诸如冲压设备和注射成型设备的工作原理, 但无法真实地看到其内部的结构,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掌握效果也不好。基于这个思路, 我们对课程作了以下改革:将“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 对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中的各机构进行认真筛选, 找到典型的机械机构能够与机械设计基础中的内容相匹配, 便于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见图1所示。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 能够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地起到了指导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两门“平行”的专业课程真正地相互包络。

3. 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我们通过多媒体理论课与计算机室的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在上理论课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 并以周边企业的工作内容为基础设计练习, 借助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及Pro/E软件的功能, 让学生直接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软件强大的仿真功能,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构思下这些机械机构的运动效果, 并能够自己查证设计计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 以培养职业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学目标, 采用从易到难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的培养模式, 以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校企平台”, 让学生走入企业, 让企业人员走入课堂, 这种互通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随时了解企业的需求状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还安排了“机械课程设计”课程综合训练。在训练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 自主选择设计命题, 按自已的想法进行设计。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 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 这种角色的互换, 让学生在真实的产品设计过程中, 检验自已的综合机械设计职业能力, 并将机械设计与加工联系起来,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 学生能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好专业课程, 并利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真正理解与模具专业相关设备的内部结构、原理及机械故障检测的一般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同时, 了解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知识, 在职业技能方面又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实践表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它在揉合各知识点的同时, 能够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 使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也更具有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有发.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 篇10

一、优化教学安排顺序

“零件图”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和核心, 与后续专业课程密切相关。而这部分内容又相当抽象和琐碎, 学生不易掌握。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缺少机加工的实际操作经验, 不易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 为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穿插金工实习, 做到“学中有做, 做中有学”, 通过实践操作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本着“突出应用、服务专业”的指导思想, 对原有教材中的“零件图”、“装配图”内容进行必要修订。调整如下:

1.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避免专业认识的局限性, 原有教材内容基本不变, 只对零件图、装配图图例进行适当删减。

2. 为改变过去零件图、装配图图例分散、不够系统的缺点, 结合生产实际, 选编成套模具图例作为教学素材, 图形涵盖了轴类、盘类、板盖类等零件类型。

3. 为达到讲练结合, 选择了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注塑模的模具结构图例作习题训练, 让学生充分了解冲压模及塑料模的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提高学生专业读图能力。

4. 编写模具零件测绘及模具装配体测绘实训指导书, 从测绘的步骤、测绘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方案的改进

“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是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零件是装配体的细胞, 零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是为了保证装配体功能的实现, 因此在“零件图”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借助一定的实物或三维装配模型加以辅助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 零件图教学

“零件图”包含视图表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知识点, 各部分知识点较为繁琐, 为此选取典型的模具零件图作为教学案例, 借助三维装配模型的动画演示, 对模具零件视图表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具体性。

2. 装配图教学

(1) 装配图的图样画法和视图的选择

装配图的图样表达旨在说明部件的装配关系。模具装配、图样画法一直以来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难点, 通常情况下装配图的图样表达没有唯一性, 只有合理性。为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具体作法为:选用同一结构不同表达的模具图例进行分析比较, 结合课堂讨论,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并给予归纳总结。

(2) 装配图的工作原理演示

为达到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模具装配图的工作原理时借助三维设计软件, 构建模具装配、运动、材料成形全过程, 让学生全方位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 装配体内部零件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

3. 实践教学

零件测绘与装配体测绘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是对制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在学生动手测绘前,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的指导:借助多媒体软件等教学手段对测绘对象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功能分析;介绍测绘工具的使用;讲解测绘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测绘数据的处理。学生在测绘过程中, 一边模仿老师的操作步骤, 一边在工作单上进行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将从测绘工作单、测绘实验报告和所画草图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反映。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穿插多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注重教与学的配合。如在装配图的图样表达中, 以模具装配模型为实际案例, 借助三维动画进行直观教学, 通过对不同表达方案的比较教学,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及图样表达技能的培养。

2. 教学手段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帮助学生提高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除利用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外, 充分借助三维造型软件构建动态、逼真的教学模型, 形象生动地传递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如利用三维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装配体的虚拟装配、模具装配体的拆装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模具装配体工作原理, 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直观和浅显易懂。

模具专业《机械制图》“零件图”、“装配图”教学改革,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改进, 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改变了过去教学时教师讲授枯燥、学生学习空洞的局面, 增强了教学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模具专业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受到了学生和专业课程老师的很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胡迎花, 陈永权, 郝钢.“模具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8) .

[2]郦银花, 蒋庆斌.《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2) .

上一篇:烧毁故障下一篇:《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