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

2024-06-27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精选十篇)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 篇1

说起备课, 很多人会想起在电影中看到的老师在灯下伏案备课的形象, 大多数教师会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写到的那位历史教师用一生备课的例子。作为教师, 我们深知备好课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 如果照搬照抄教案, 做文字搬运工, 上课时照本宣科, 将“备课”等同于“背课”, 那么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局限于教师的提示, 课堂很有可能变成一言堂, 学生的思维被局限, 所得自然很有限。

现在的网络资源铺天盖地, 有的教师图省事, 下载现成教案、课件, 甚至是教学参考资料, 上课时跟着课件走, 不仅没有领会课件出示意图, 也不顾本班学生实际。例如, 有教师教学《清塘荷韵》时, 课伊始, 课件显示让学生将本文与《荷塘月色》一文对比, 找找写法上有何不同, 而教师自己却不知季羡林一文侧重的是“悟理”, 而朱自清一文侧重的是“言情”。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 做了不少抄写工作, 进行低效备课, 而上课和备课又是两张皮。备课, 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无论如何要精致化。

现在各校都提倡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让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让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切磋争论得以解决。不少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 在组长分工下, 教师分别备几个专题, 再将教案组合, 就变成了集体备课教案。当然, 备课组要定期研讨, 一般采用方式是一人主备主讲, 其余人提出自己观点, 共同研讨, 最终做到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统一。

在实际操作中,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程式化, 缺少“集体”对话, 使得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 变成了流水账式的集体会议, 主备人讲完后很少有讨论, 变成了集体沉默。而很多教师也非常喜欢集体备课这种形式, 只要备很少一部分课, 就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备课工作量, 至于效果如何, 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采用“小组预备———大组研背——个人再备”模式, 因为各班学生实际情况不同, 统一的目标、作业不利于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集体教案可用, 各方面又都是统一的, 就没必要钻研教学了。集体备课前, 教师要能了解教学重难点, 对自己存有疑惑的地方要事先记录下来, 现场拿出探讨。如《听听那冷雨》一课, 文中多次意象表达, 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 文中的意念表述很有必要进行争论, 要让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 这是一次“集体会诊”的过程,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这是集体备课的要义所在。

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 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备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会有不少无法预计的情况出现, 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样设计比较完美的教学流程, 而是要站在学生角度, 想想如果我是学生, 学习这篇文章时会遇到哪些难点, 会提出哪些问题, 需要教师提供哪些帮助。

当然, 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直接决定了备课质量的高低。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君”究竟作何解释就有很多种阐述;《阿房宫赋》结尾用4个“后人”和4个“哀”所起的作用;《老王》一课中主人公品质中“善良”在当时动乱大背景下有何深意。这些都有可能是学生不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解读的。

语文教师的备课和其他学科备课有很大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需要阅读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 大量的阅读, 尤其是名著的全文阅读也是一种备课。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草叶集》需要你大量的时间, 但是这对提高你宏观把握文章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 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成为读书俱乐部的一员, 日积月累, 也会像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 这时的教师就是一本博大厚重的书。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不读书, 从教时仅有的一桶水经过日晒、泼洒, 不知还能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现代教学的要求?

写好教学反思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教师抄三年教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 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 几乎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工作看起来周而复始, 如果不对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 你的教学水平有可能一直维持在刚开始从教的水平上;反之, 你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 每天做一个新的自己, 成功离你并不遥远。

教师写教学反思时要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 记录下自己认为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尤其是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思考如果以后碰到类似情况会如何艺术地处理, 理论依据是什么。写教学反思要及时, 可以在教案旁边批注, 也可单独成文;可以写成课堂诊断形式, 也可综合评述;可以进行二三百字提炼, 也可写成千字文。当然, 反思的内容要深刻, 忌蜻蜓点水。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备课中的误区进行了阐释, 提出了规范集体备课形式、以生为本设计教案、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勤于反思等提高备课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备课,以生为本,反思

参考文献

[1]王芬.把握三重身份贴着文本教学.教学月刊.2011.6

[2]廖海燕.浅谈高中语文备课中的无效现象及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备课心得体会 篇2

组教师:吴

地点:铜

时间:高 考 复习备 课 培 训 心 得 体 会运江仁二中

近日,我参加了在铜仁二中举行的高考复习备考培训会,听了高英姿老师历史老师的的一节示范课《近代中国中国的近代化》,又听了高老师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对今后我们历史教学的建议,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对我今后的教学却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在此,我说说我的心得和收获。

一、关于听课的收获:

1、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如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时,教师让所有的学生都自学讨论,然后个别质疑,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整个流程带动了很多学生的的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大的转变。

2、教师要有较强的基本素质。在此次听课过程中,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教师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语言准确,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3、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的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今年历史高考试题分析的收获

高中语文备课浅议 篇3

【关键词】备课;思想境界;教学方法

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提炼,优化整合,并融入自己个性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一种讲课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系列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语文备课应备些什么?该如何去备?怎样才能备好?

一、备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情感和心态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改进其落后的思维方式,培养人的情感,让人在群体生存和生活中拥有一份健康向上,积极乐观,与事、与人、与世和谐的心态。据此,在我们语文教育这一领域,更应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教师备课中,渗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性质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爱己爱人爱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笑对人生成败起落的平和心态,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境界高尚、思维方式灵活、情感纯真、心态平和的时代新人。

二、备教材知识

备教材知识,绝不是简单地对教参和其它教辅资料上现成的知识进行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把教材知识通过大脑的思考作用进行二次、三次、多次的反复融炼、加工整理,最后凝结成纯之又纯、精而又精,易于学生课堂上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精华。何谓针对性?简言之,就是针对具体讲课过程中学生极可能不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某些艰深冷涩的教材知识要花大力气去备,这些内容才是每一科教师应该着眼的备课方向。何谓选择性?就是教师对教材知识应有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点和未知点的把握和选择。很多教师,只要是课本上所涉及的内容都认为该讲,不敢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地舍弃和择选革新,其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要次要分不清,重点难点搞不明,盲目地不加筛选的一股脑将教材知识滴水不漏地填鸭给学生,最后,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苦不堪言,于教学成绩提高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更是有害。

三、备高考

备高考,主要是指教师对高考命题人的命题思想、命题思维和命题角度进行深度研究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三个问题渗透在所备知识中,最后以随堂测试的形式把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进行高考化、习题化、模拟化处理。除此而外,备高考还应把备课的重心放在备高考试题的解题方法上。对于一道高考题或高考模拟试题,需要我们教师从多个角度,多条思路去备它的解题方法,形成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多元解题法。

四、备教学方法

要上好一堂课,需要处理好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分别是:知识——教学方法——检测落实。教学方法是三个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当一位教师把课备得十分精熟时,下一步就需要考虑该用何种方式、方法把这些纯熟的知识精华快速高效地传给学生,进而在学生身上转化成一种能力。在课堂上,如果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方式多多,处处时时都给学生一种新奇善变的感觉,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渴望发现、渴望求知的状态,那么,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新鲜感、神秘感、兴趣感、探索感便会极大增强,有此感觉,何愁学生不认真听,何愁学生把课堂知识掌握不好呢?可见,

若不重视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知识备的再充分,也难以传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因为从知识讲授到知识落实这一过程必须要有一个桥梁作传递和沟通作用,实现知识的软着陆,而这个桥梁就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应做到因材施教,以变制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下来,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五、备知识落实

知识落实是教学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落实程度的大小是检验教师上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所以,应把备课的最后一个着重点放在备知识怎样落实这个问题上。而要备知识落实,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把知识落实的程度、落实的检测方法都体现在备课之中。例如,常见的随堂测试法,随机提问法,默写法,请学生回忆复述法等等都不失为落实检测的好办法。总而言之,备知识落实的实质就是备怎样使知识达到落实的方法。

六、备生活

农村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模式探究 篇4

一、个案辅导式语文集体备课

个案辅导式语文集体备课是语文集体备课最早、也是最基础的一种模式。它大致有这样的流程:个人初备——集体研讨 (含主备人说课, 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主备人修订教案——打印成稿发给各位老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集体研讨, 交流教案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反思得失。

这种备课模式比较简洁方便, 易操作, 平时备课基本采用这种方式。

这样集体备课的模式在农村高中是最基本的、最常规的形式。这种集体备课的方式比较简洁方便, 比较省时间, 弊端就是研讨不够充分, 仅限于教案的讨论, 课堂实施都是个人去完成的, 没有其他人的听课评课,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很难发现, 课后反思仅限于教师自己的认识, 很难充分总结和思考, 教师的进步不是很明显, 尤其是课堂操作层面的问题。

二、“主备试教”式语文集体备课

“主备试教”式语文集体备课也叫“磨课式”语文集体备课, 是现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在采用的还算比较新颖的一种备课模式。它是在个案辅导式语文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弥补了个案辅导式语文集体备课的不足。个案辅导式语文集体备课比较注重教案, 只是从教案层面来研讨, 落实在理论上, 实践没有兼顾到。教案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要注意哪些教学细节, 这些不经过实践是无法预料的。“主备试教”式语文集体备课就是考虑到实践的重要, 加强了实践这一环节。它的主要流程是这样的:个人初备——集体研讨 (含主备人说课, 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主备人修订教案——主备试上, 集体听课——集体研讨, 集体评课——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集体研讨, 交流教案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反思得失。

这种模式注重了实践, 也注重了实效,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去钻研教材, 钻研教法, 很好地体现了研讨, 有了个性, 也体现了创新。但这种模式也有缺陷, 这种“主备试教”式语文集体备课耗费的时间很长, 要提前一到两周备课, 教师要费很多精力去备课, 上课、评课也很费时, 至少也要2-3课时。只能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 甚至一个月一次。频率过高, 教师的负担过重, 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三、主题研讨式语文集体备课

主题研讨式语文集体备课在区教研室组织的研讨活动中采用的比较多。活动的流程是这样的:教研室确定教学模块 (苏教版是模块教学) ——在各个学校物色上课人选——各学校备课组集体研讨——拿出教案, 体现教研组思想——组内磨课——在教研室指定学校活动, 各学校展示自己的课——全区研讨, 集思广益——针对这一模块教学各学校作专题发言——总结反思。这种研讨模式多有自己的专题, 这样研讨就有方向。在同样的专题下, 有时各个学校选择的课不一样, 有时是相同的, 是“异课同构”, 但都是通过课来诠释各学校或个人对本专题的理解和运用。这种模式打破了学校的局限, 让学校和学校牵起手来, 让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扩大化, 也让各学校能开阔视野, 互相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网络化语文集体备课

语文集体备课一直处于低效状态, 存在很多问题, 而网络化集体备课解决了现有集体备课中时间相对较死、内容相对较狭窄、集体备课的完整性不够、教师的自由度不够、资源也是相当有限的问题。所以, 语文集体备课必将实现网络化。

网络化语文集体备课方式现在正在摸索中, 笔者也试图揣测一二。笔者想, 这种备课模式首先得建立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开始可能是局域性的, 随着模式的成熟, 逐步开放。其次这种模式在初步阶段得有一个核心人物来引领, 比如一段时间定一个主题, 可以探讨课文或教案, 可以探讨教法或学法, 可以研究学生学情或心理, 可以交流心得或困惑。第三, 这种网络化集体备课模式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第四, 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慢慢地打破校园网的限制, 可以在某个区域内开展集体备课, 各教研室也可以组织名师论坛, 充分发挥那些学科带头人、各区级市级骨干教师的作用, 带动一方的教育教研向更理想的的方向发展。

这种模式虽然还不成熟, 还在摸索中, 但它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及时交流和共享。所以, 笔者坚信, 这种网络化集体备课的模式一定会慢慢地走向成熟, 成为集体备课的明天。

摘要:语文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新课程需要语文集体备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语文集体备课的模式:个案辅导式语文集体备课;二、“主备试教”式语文集体备课;三、主题研讨式语文集体备课;四、网络化语文集体备课。

关键词:集体备课,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郑利霞《探究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11期。

[2]李国华:《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拷问》, 《教学与管理》, 2005 (10) 。

[3]朱丽梅:《关于集体备课的思考》《文教资料教育教学研究》, 2008年10月号中旬刊。

[4]刘静:《关于集体备课改革的再思考》, 《基础教育参考》, 2008.5。

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以不同形式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备课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有效备课更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新课程下的备课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甚至发现不少老师对备课的认识失之偏颇,把备课视为“例行公事”,把编写教案当成应付检查的“苦差事”,自觉不自觉地把备课当成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以致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资料→教案→黑板→学生→笔记→考试卷子”的分数“生产流水线”,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整体于不顾,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

就我校而言,2007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老师们在备课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等,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我校已结题的省级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学案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如何让“学案式”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效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高效作用,我们仍存在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找到二者完美结合的有效路径。本着进一步完善我校“学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提高备课质量开始的设想,在原课题结题之后,我们又提出“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探讨不同类型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基本理论、形态、模式,以期达成实施语文课堂有效备课、有效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本课题作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后续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

1、“备课”: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也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等

2、“有效备课”:这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主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行动,在此基础上,创建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行动过程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梳理。在备课重心上,要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要处处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有条件可以把部分家长参与到备课行动中,吸取他们对备课的指导意见;在备课内容上,教师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材不是备课的“枷锁”,要开发丰厚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需要创新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备课时间上,要舍得下工夫,备课时间是没有标准的,直至达到比较满意为止。工夫舍得越多备课效果越好,不存在侥幸心理。

本课题所强调的有效备课要求关注教学实效性,教学实效性主要表现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得好”。只有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才是最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

3、“高中语文有效备课”: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效益提升的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教师能挑战传统,超越自己,大胆创新,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扬弃“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且能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尽快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本课题着重讨论在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处理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策略等,正确回答课堂文本教学中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形成区域内课堂文本教学前备课的基本策略和规范。

三、理论依据和假设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有效备课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目的,课前备课要把握“我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的原则,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等,课后备课要注意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质疑、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备课的策略及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激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有效备课就是不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且还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的备课,是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的备课。

3、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理论。文喆的《课堂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理论,余文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理论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情景时能作出决策。

(二)基本假设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总结出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策略,找到影响语文有效备课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地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备课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备课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备课策略,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基于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背景,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目的,而进行的有关语文课堂教学前备课行动的研究。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课堂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等;课堂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确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教学准备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理念和原则的研究;

3、高中语文有效备课基本要素的研究(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自己和备设计的策略研究);

4、高中语文无效备课与有效备课的研究;

5、高中语文有效备课团队建设的研究;

6、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流程与实施研究;

7、高中语文个性化备课行动的有效性研究;

8、高中语文备课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

9、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案式”教学设计;

10、高考语文有效备考“自助式”学案设计。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检索、个案研究为主,兼及比较研究、分析研究、分类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图书馆、数据库、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语文备课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备课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个案研究法。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规律,依托备课团队的力量进行分项研究,将同类课型备课设计及教学效果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备课策略,及时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高中语文有效备课行动的基本策略、基本形态和评价指标体系。

3、比较研究法。对新旧备课设计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备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4、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分类研究法。将课题研究目标分成若干个“点”,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点”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6、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成效进行研究,以教学设计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教学设计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备课反思、心得。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两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前期实施阶段、后期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写开题报告。

2、前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后期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4、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召开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和典型课例等,编著《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

课题组组长:奚家福

课题组成员:刘志胜、姚跃进、丁坚、潘明球、姚红兵、杨倩。

六位年富力强的高级教师,一名年轻有为的新教师组成的本课题组,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有校长的直接参与,有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全程参与和指导,有课题组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课题研究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课题组长是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对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心理和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较长时间的思考,1989年就有《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论文发表,2006年开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和有效对话策略及“学案式”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09年4月,完成省级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本课题作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后续研究,,有较广泛的信息资源,丰富的经验积累,资料准备充分。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检索、个案研究为主,兼及比较研究、分析研究、分类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学校有专项科研经费,课题研究经费有保障。

八、预期的成果

高中体育教学备课的艺术 篇6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就是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青年体育教师首先要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和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的同时,依据学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好一学年和一学期的初步教学任务。再依据任务挖掘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青年体育教师在结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的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研究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及主要培养目标,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观看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较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查阅。

教材分析包括对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的分析,教师应有统筹的安排。计划构设得周密,每一次备课才会有条理。尤其是课时计划,从目标的实现到内容的安排都应有系统的构思,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前的课能够顺利衔接,使得每一次课都能有的放矢。在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在分析教材基础上我们制定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为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发展等五个领域,所以确定的目标需要包含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方面。

二、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用”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束缚学生,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教学中,教师把动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后,就应该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被动地接受,逐渐丧失了个性和创造。

三、备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做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不等于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如何运用。新课标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改变现行体育课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体育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让学生喜欢体育课用统一的竞技标准来考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各自要求,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也没有满足学生的自身爱好。上体育课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训练,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走,前脚掌着地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同样在跳跃、短跑等练习中,有的同学学了跳远,还想试做三级跳远,有的学生之间还想进行比赛。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培养了学生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四、备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在丰富教学手段方面主要有两点:(1)激发练习兴趣。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练习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无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练习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2)灵活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很多,贵在得法。无论何种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同一个班级中针学生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 篇7

一、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提高英语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

国际互联网络为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高中英语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存在着丰富、新颖和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海量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开拓了英语教师的视野, 弥补了课本教材的不足, 使英语实施电子备课成为可能。通过对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下载、加工和创造, 英语教师可以博采众长, 去粗取精, 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 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 设计出高水平的教学环节。

二、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业务素质,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 发展

在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以后, 所有的高中英语教师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样新的教材, 新的理念, 新的评价标准。因此, 创新备课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英语教师个人发展甚至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推行电子备课制度, 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实现分工合作, 资源共享, 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师转变观念, 提升能力, 提高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也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师实施集体备课, 开发课程资源, 创建资源共享的平台, 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学科组。

三、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提高学校电脑的使用效率, 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和电子备课室等。为实施电子备课提供了物质条件, 打下了物质基础。因此, 各个学校要建立电子备课室使用的规章制度, 提高学校电脑的利用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科学引导中青年老师合理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教学创新, 加速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向更深层次整合。

四、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建立学校动态电子资源库, 有利于减轻教师 的备课负担

实行电子备课制度, 英语教师就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获得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已经完成的电子教案中去, 实现已有教案的修改和完善。整个电子备课系统就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完善和升华的动态系统。实施电子备课, 有利于发挥同年级每一位英语教师的力量, 大家对同一个教案共同进行研究、完善, 非常容易形成优秀备课资源, 进而形成电子备课资源库。电子备课资源库的形成, 会极大地方便英语教师的教学, 从根本上减轻英语教师的备课负担, 有需要的教师只要把电子备课资源进行下载和修订就可以直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

五、做好英语学科组集体备课, 建设电子备课制度

要实施好电子备课, 必须做好英语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日常教学内容由主备课提前编写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切实可行的电子教案, 经学科组集体讨论通过后予以使用, 并及时将编写好的教案、课件、习题等储存到电子备课资源库。学科组其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电子教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适当调整,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 篇8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1. 学无止境, 交流可以更新观念。

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与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再者,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无论是谁总有知识的死角, 要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 学习专业知识, 学习社会知识,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备课组应通过集体备课, 进行教学课题沟通, 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成果交流平台, 集中大家的智慧, 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起探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突破重难点,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 集思广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集中众人智慧, 取长补短, 择优弃劣, 就是进步的过程;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集思广益, 才能实现超越。“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会更上层楼。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

1. 备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学实践, 又对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 是基于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其突出体现人的“发展性”,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备课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而且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怎样处理教材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们在讨论《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时, 一种观点是教师给出图像特征, 总结出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然后举例训练, 这种方法学生听得懂, 掌握得快, 短期内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另一种观点是教师通过一组图像的比较, 让学生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各组图象规律, 逐步归纳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尽管后一种教法耗时多, 表面上看效率低, 但从长远来看, 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即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因而是我们教学的必然选择。

2. 备教学方式。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 这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早已为教育界所唾弃, 然而时至今日, 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的仍不乏其人, 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时, 应讨论如何设计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过程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等等。即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同时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不应成为学生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 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 否则教学必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集体备课时, 我们还应充分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 讲解时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等等。

3. 备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期望, 它应该表现为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的收获。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 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 教师备课时对学生估计要么过高, 要么过低, 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通过集体备课, 调整目标设计, 使之更能接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 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二是教学内容数量的多少;三是教学内容难度的高低。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是由教学进度确定的, 而进度是早就排好了的, 不必在集体备课时多讨论, 因此集体备课时要着重对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节课教师准备讲几个例题, 讲什么样的例题。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两个层面, 一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二是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 很好地突破难点, 乃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点讨论的话题。教学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 在学生已掌握该知识要点的情况下, 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 而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 或一带而过, 或省略为自学。集体备课就是要避免, 至少要减少此类问题发生;备课时, 还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 在此基础上确立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 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5. 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 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作业不仅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 而且是使学生巩固“学得”的重要手段, 作业的设计包括两个层面问题。

首先, 作业的量。作业太少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多的课业负担, 学生要做无谓的重复劳动, 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业, 尤其是家庭作业, 要应严格控制数量, 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完成。备课时教师还应讨论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何设计作业层次更合理, 使之既达到巩固所学之目的, 又有利于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其次, 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既要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 又要切合学生实际, 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题目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业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基础性, 又应兼顾发散性,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集体备课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集体备课的探索实践, 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1. 初备。

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即为下周的教学内容, 主备人要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 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 集体交流。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 资源共享, 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一是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二是个由主备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 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交流。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学案, 又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3. 形成教、学案。

集体交流之后, 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形成教、学案。所撰写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 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

4. 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坚持的是求同存异的原则, 考虑较多的是年级学生的共性。“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 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备课组统一一个教案显然不符合教学原则, 也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进行二次备课, 即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认真修改, 合理取舍, 这种修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更换, 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 等等, 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

三、集体备课的成果的展现

集体备课的最终的成果体现于教案和学案。而如何使用教、学案以实现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教、学案的预习。

教、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 要追求“实效”。要学生预习什么, 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 都必须明确。

2.注意教学案的载体功能。

教学案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集体备课成果的展示。因此, 教学案必须精心选材, 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逻辑性原则。选材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

(2) 层次性原则。教学案的编写要兼顾的各个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3) 多样性原则。教学案的题型应多样性, 不拘一格。

(4) “教”、“考”不分离原则。教什么就考什么,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便于及时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所教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采取相应措施。

3.教、学案的复习功能。

在使用教学案过程中, 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 反复强化, 充分发挥教学案的复习功能, 做到“堂结”、“日清”、“月结”。

四.让集体备课“真”起来

1.要有良好的心态。

我认为在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中, “心态决定一切”。不管什么样的教科研形式, 良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个体参与活动的生命活力, 纵然没有制度的约束, 个体的智慧活动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之, 缺乏主动、积极的心理准备, 消极应付集体备课活动, 即使有严厉的制度规定, 也无法激发个体的心智。因此, 良好的心态是集体备课赢得真实的前提。

2.合作意识。

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 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 要根据各位教师的长处, 备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 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3.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里的准备者不仅仅指主备人, 而是指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成员。大家都应该有备而来, 不能满足于只做听众。既然人人都是备课活动智囊团的成员, 活动时就应该提出困惑、发表见解, 这要求合作者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和理解。

4.要创造展示的空间。

任何活动的开展和延续必须有相应的价值观支配。同样集体备课要真正“真”起来, 必须让老师们承认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成长有用。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备课,和谐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明确提出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培养提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体现出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和谐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 其中四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法) 相互之间构成六种关系, 它们之间只有通过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处于和谐状态, 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 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因此, 在备课阶段, 教师要考虑如何使教学的各种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达到和谐, 使和谐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一、心中有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托, 恰当使用和处理教材是进行和谐教学的前提和关键。《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这就必须要教师用好教材又超出教材, 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大纲要求, “吃准、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逻辑力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中的智力与情感参与度;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和谐内容, 使学生耳目一新并开阔视野, 最终使教材和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1. 采用纲要信号组织教材。

和谐教学提倡教学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要减轻学生负担。为此, 生物教学中纲要信号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纲要信号图表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沙塔洛夫提出的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它信号组成的, 直观性很强的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图表。要求备课时将重点、难点知识以简练的语言表述, 列成纲目, 教学中研究问题的思路由图示、箭头的指向深入展开, 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信息集中、思维对号”的教学特色。通过教学实践“纲要信号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生物概念和规律,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智能有很好的效果。如在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中, 纲要信号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 (见图1) , 对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发现规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 关注和谐理念挖掘教材。

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贯穿和谐的教学理念。高中生物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和谐内容, 让学生领悟到和谐可以体现在每一生物个体上。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内容体系。既然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膜就是该系统的边界;各类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是细胞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组分;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是该系统自身的调控和发展、消亡的规律;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是维持该系统存在的基础。除了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体现和谐统一以外, 在每一节中也蕴含着如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和谐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以及每个生理过程也是多个结构和谐统一完成的过程等等。

二、目中有人

知人才能善教, 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对自己教育的对象了解和熟悉, 才能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和谐教学思想得以落实。

1. 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 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 决定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备课时关注学生的情感, 也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人生观出发。教师可通过请学生先预习即将要学的新课, 请学生写下最感兴趣或最想弄明白的知识点, 再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新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加以讲解或作为开场白引入新课。如在讲授基因的本质时, 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亲子鉴定、刑侦案件中利用DNA来侦破案件等引入新课, 从而提高学生对DNA中抽象枯燥知识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主动而愉快地学习生物学, 提高学习效率。

2.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划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即称为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准确把握知识的“固着点”与“增长点”, 利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创设新知和旧知的联系情景, 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 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以通过设障立疑, 立足于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冲突, 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高中生物模块二中“遗传定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其中自由组合定律相对于分离定律更难理解。因此在自由组合定律这节备课时, 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学生已有分离定律的知识中寻找生长点, 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 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三、手中有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在备课时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 精心选择、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效应, 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并发挥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率。以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过程为例 (见表2) 。

总之, 生物教学备课中贯彻和谐教学理念, 不仅需要教师树立新理念, 掌握新知识, 而且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关爱学生, 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 还需要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自己的热情、心血和智慧去启迪学生, 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 篇10

当我第二次再讲电动势时, 便改弦易辙。我开门见山地把电动势的定义讲了, 轻描淡写地说了它的物理意义, 就立即交代闭合电路内外电压的关系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最后用大量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在反复解题中去搞熟电动势这个名称, 记住内外电压、电流的关系。用这种生吞活剥的办法一时倒也混得下去。但是只要问题一涉及电动势的本质意义时, 学生们便不知所以。这种把结论的发生过程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着重于结论的运用上的做法, 只能使学生暂时地孤立地记忆有关知识, 只能模仿效法, 而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内在意义却茫然不知, 因而在新情境下缺乏独立、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第二次教法仍然是下策。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我进行第三次的备课, 在第三次教电动势时采用“发现法”教学。我没有采用课本原来的安排顺序, 而是先简单复习一下电源的作用, 然后指出电源内部有内电阻, 整个电路上有内电压U'和外电压U, 接着告诉学生, 我们以前常把电源两端的外电压U当作是不变的, 这仅是一定条件下的近似, 实际上电源的外电压是随外电阻、电流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是学生原来不知道的, 因而激起了他们的疑问。紧接着便让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来认识这个新问题。我出示了研究电源内、外电压关系的实验装置及相应的器材, 交代了实验的要求和做法, 学生们便分组动手实验。待他们把多组测量数据 (U', U) 记录在表内后, 我便要求学生研究这些数据, 问他们能否发现什么线索, 学生们很快就报告汇总了他们所发现的情况:

(1) U, U'都是随着外电路电阻的改变而改变的, 看到了U可变这一事实。

(2) 实验数据表明, 随着U'的增大, U减少, 但U与U'两者之和却几乎不变,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认为是个定值。

(3) 不同种类的电源, U、U'之和不等 (实验时, 我提供了铅蓄电池和干电池盒两类电源) 。

用这个实验引路, 这节课的教学便十分顺手。这是因为:

(1) 从教师提出问题, 到学生做实验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其间突破了电源“两端电压U不变”这个旧观念, 建立了“U+U'才是不变的”这一新观念。

(2) 认识到同种电源U+U'=ε是个定值, 不同电源有不同的ε, 这样的特性与以前学过的电场强度、电容、电阻等概念相仿。 (同一处的场强、同一电容器、同一电阻, F/q、Q/U、U/I是个定值, 不同处的场强、不同电容器、不同电阻, 这些比值不同) 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 他们很容易凭借联想想到, ε是反应电源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从能量守恒的观点来看, U+U'是闭合电路中每通过单位电量所消耗的电能, 那么ε自然就是闭合电路每通过单位电量电源所提供的电能了。由此定义电动势便水到渠成了。

(3) 学生从实验看到了只有在外电路断开时, 外电压U=ε为最大, 在外电路接通时U<ε。这就为以后分析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而变化打下了基础。课上完后, 学生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路端电压变化规律等只需少量练习, 便能熟练准确地应用了。

回顾前两次教学, 之所以效果差, 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师只着眼于如何去灌输。而第三次教法摆脱了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规律。这种教学方式除了能使师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外, 还具有以下优越性:

(1)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 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验, 学生应该体验物理概念和原理形成的过程, 而不应该一味简单地接受已有的结论。发现法教学正满足了这一要求。

(2) 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有发现的兴奋感, 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使学生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3) 学生在取得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有所发现, 这就培养了直觉思维能力。

(4) 直觉思维并非无本之木, 它是新问题 (如电动势) 与原有基本模式 (如电场强度、电容、电阻) 之间的沟通, 反过来又使原有的信息贮存得到加强和巩固。

上一篇:计算机模型设计下一篇:网络营销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