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课

2024-06-26

医学专业课(精选十篇)

医学专业课 篇1

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重在鼓励

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 就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独特的意见或疑问时, 教师要给予鼓励,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我班宋文波同学课上从不积极主动发言, 有一天, 课上自由发言时, 他突然站起来, 但由于过度紧张, 问题只说了一半, 便满怀羞愧地坐下, 我立刻说:“今天, 我们班的宋文波同学终于勇敢地冲破了难关, 让我们为他这种可喜的进步表示祝贺。”从此, 宋文波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要积极评价, 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 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重在点拨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意思是通过“教”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达到“不需要教”。我很信奉叶先生的这句话,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力求贯彻叶先生的这个思想。在教学实践中, 我重视点拨, 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力求识能并重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 则教学会事半功倍, 可见“兴趣”是一种“能源”。譬如:我在讲《消化系统》这一章时, 引出小肠、大肠这一概念, 将在动物 (猪) 身上所见到的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状和特点描绘出来 (因为动物猪身上的各个器官和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在形 态和功能 上相近 ) , 并结合临床 , 举一些器 官受损后 的病例及 症状 , 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 趣。这样 本来枯燥 乏味的专 业知识 , 轻而易举 地就讲完了 , 为了使学 生的学习 兴趣得以提高, 使理论联系实际, 我在没有实习标本的情况下, 亲自解剖家兔, 让学生体验到驾驭知识的喜悦。老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

四、创造适宜机会, 让学生参与课堂

以往的课堂教学, 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大多数同学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这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相悖, 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充满活力的开创型、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老师应转变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例如:在讲解剖学中各个器官的位置时, 首先以学生做标本, 争取每位学生都有上台演示的机会, 一部分学生第一次上台时, 神态极不自然, 面红耳赤, 语句不通, 第二次上台时, 已经神态自若, 毫无拘谨之态。慢慢地紧张气氛消失了, 变得非常轻松活跃。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朋友

师生间友好相处, 有利于营造和睦愉快的气氛:注重发挥师生间的情感因素, 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对待学生我坚持三个原则: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热爱学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 从不正面训斥, 而是对他们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据报载, 某中学曾对学生喜欢某学科的原因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70%的学生因喜欢某学科的老师而喜爱该学科, 可见师生间心灵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多种信息, 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媒体,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例如:在讲人体的骨骼时, 运用视频教学展示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在人体运动时呈现的各种作用等, 既能弥补现实标本的不足, 又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更能了解与临床相关的知识, 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 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 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 有利于更新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搭建技能比赛平台,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普通教育有高考 , 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使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部提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要求。每年3月, 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开幕, 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 于6月份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为了迎接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 我校于每年11月或12月份, 从各个班级及专业进行选拔, 通过宣传动员、培训辅导、初赛决赛、评分点评、表彰奖励等方式, 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积极参与技能比赛。两位同学组成团队参赛, 由医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参赛学生, 根据该项目的比赛规则, 精心设计比赛内容, 并将学生的比赛成绩作为该课程的实训考核成绩计入期评成绩。通过比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锻炼学生计划组织、交流沟通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际专业课教学中, 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合理地安排实训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 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 进一步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 主要在于教法创新, 同时, 教师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探讨了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方法, 并介绍了提高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教学,创新教学,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医学专业课 篇2

1、医学影像学专业

顾名思义,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学习CT、DSA等影像医疗仪器的操作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难度要比临床医学专业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进行检查,市场人才需求非常大。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就业选择非常广泛,而且薪资待遇非常好,就业前景非常光明,能够考上就非常幸运了。

2、护理学专业

护理学专业一直都是报考的热门专业,市场人才需求非常大,就业前景非常光明。护理学专业主要学习护理知识,还会涉及生理学、解剖学、化学等理论知识,但学习难度比临床医学专业低。护理学专业的学历要求比较低,更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就算是专科学历也能有很好的发展。护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在医院做护士,而且还能在社区、疗养院等地方工作,就业前景不比临床医学差。

3、儿科学专业

儿科学专业主要学习研究儿童的各种疾病以及预防措施,主要治疗对象是孩子,学习难度并不是特别大。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而且父母都是非常看重孩子的。但我国目前在儿科学方面缺乏人才,市场人才需求非常大,儿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光明。如果能够被儿科学专业录取,那就非常幸运了,不仅就业竞争压力小,而且薪资待遇比较好。

4、放射医学专业

放射医学专业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和放射医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对象是电离辐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相比于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专业比较冷门,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小,就业率比较高。而随和社会的发展,放射医学专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场人才需求一直都在增加。如果能够考上放射医学专业,那就很幸运了,虽然会有些危险,但就业前景非常光明。

本文编辑:阿零

医学专业课 篇3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  预防医学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1-02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 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医学专业课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试题随机抽取本院2009级护理专业98名学生的药理学试卷以及1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8名美容医学专业本科生、97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和96名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药理学试卷,并对试卷进行分析比较。本试卷共51题,满分为100分,各题型所占比例见表1。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内容基本覆盖教学大纲,全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1.2考试与阅卷考试为闭卷考试,由学院教务科统一组织安排,采用单人单桌,专人监考。阅卷由教研室组织,采用集体封闭式流水作业,严格执行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每人只负责1道试题,阅卷后由专人复查,保证阅卷的准确性。考试成绩统一输入试卷统计分析软件,做试卷分析并登分。

1.3成绩分析建立试卷分析数据库,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各题的编号、得分、答题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成绩等项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分、标准差、难度系数(P)、区分度(D)等指标。

2结果

2.1各专业学生的药理学试卷成绩和难度系数比较各专业学生的成绩见表1、表2。

2.2各专业学生药理学考试成绩护理学专业学生本次考试成绩主要分布在60~69分,占39.80%,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其他专业学生分值主要分布在70~79分,成绩呈正态分布。各专业学生成绩、各种题型得分情况和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3。

a为与护理专业相比P<0.05,b为与护理专业相比P<0.01

把成绩居前27%和居后27%的考生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计算两组每题的难度,试卷区分度护理为0.52,及格率为84.69%;临床医学区分度为0.44,及格率为90.00%;美容医学为0.40,及格率为97.37%;中医学为0.44,及格率为86.60%;中西医结合为0.45,及格率为88.54%。

3讨论

3.1命题情况分析本次药理学期末试卷共有6种题型,满分100分,其中识记类30分(名词解释10分、填空题20分),理解类20分(单项选择题15分、多项选择题5分),应用类20分(简答题),综合类30分(论述题),各题型所占比例适当,考察内容较全面,基本覆盖了全部教学章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3.2答题情况分析

3.2.1成绩与试题难度分析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反映大部分学生对该题所考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主要靠难度系数来评价。难度系数由该试题的通过率来计算。所占比例的合理性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难度系数在0.7~0.8之间反映试题难度适中。护理学专业的难度系数为0.78,说明该套试题的难度适中,但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及总分均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成绩。本次考试护理专业学生得分率较低,其原因可能与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学制短(4年制)、学时少(48学时)有关,也与护理专业学生平时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有关,造成学生对药理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3.2.2各小题得分情况分析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得分各专业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别,说明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难度适中,区分度一般,学生掌握程度基本一样。多项选择题得分率最低,其次为填空题和论述题。这3类题涵盖面较宽,包括总论药理、传出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内分泌药理、内脏器官药理和化疗药理,主要从药理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与不良反应3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目的是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3类题失分率高于其它题型,可能与涉及的药物多、药理作用机制较为繁杂、不良反应涉及面广有关。护理专业学生得分率低于临床医学、美容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细节了解不全,综合分析、灵活应用能力较差。

3.2.3试题区分度区分度(D)指试题对考生能力的可区分程度,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差异的要素[2]。D值高,提示能将不同水平考生区分开来;D值低,显示对考生水平不能很好鉴别。本次考试区分度较好,能满足试卷命题的要求。

药理学的特点有四性、三多、两快、一广。四性是药理学的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都比较强;三多是药名多、分类多、新药多;两快是指药物的临床用途和作用机制进展快、更新快;一广是指涉及面广,一个药物可治疗不同组织和脏器的疾病。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学不好药理学可能影响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对未来的临床工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设法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如适当增加理论课学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注意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药理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白建平,于肯明,张慧芝,等.信息技术与药理学教学整合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5):6,46.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论文 篇5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最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最低(2=13.42,P<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2=8.93,P<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最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2=18.23,P<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2=21.83,P<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最低(2=23.64,P<0.01)。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2=15.98,P<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2=22.19,P<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临床相关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2=13.65,P<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临床相关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2=25.47,P<0.01)。

三、讨论

医学专业课 篇6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及生命活动物质变化规律等。它比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更为精细,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所以无法通过肉眼或者借助于显微镜来直接观察,这就使得其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另外,生物化学知识具有化学名称多、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多及内容复杂等特点,导致其成为医学院校中公认的难学的科目之一。我校目前招收的非医学专业较多,文理科学生兼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时比较吃力,故本教研室教师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

1、医学概论中生物化学相关内容的设置及学习状况分析

我校目前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统计学、英语、市场营销及法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和其他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众多医学相关课程。我校针对这些专业开设了《医学概论》这门课程,按系统讲授正常人体的基本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等。

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及酶);物质代谢(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核苷酸代谢)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医学概论教材编写时,我们发现无法把这三部分研究内容编写进某一系统章节中,所以在现在使用的医学概论课本中,这三部分研究内容被分入了三个相应的章节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被编入了“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一章,物质代谢放在了“消化系统”一章里,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则被编入了“生殖和遗传”一章里。在生物化学相关内容编写过程中,我们考虑到针对的学生并非医学专业,所以内容上较医学专业更简单凝练一些。

尽管学习内容已经尽量简化了,但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这三部分内容的时候仍然叫苦连天,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学学习内容接触到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比较多,而我校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科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对这些知识储备较少,基础比较差,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2)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的,知识理论性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抽象,晦涩难懂;(3)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不大,认为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抱着消极的学习态度;(4)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不需要积极动脑思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学习状况分析的教学方法改进

(1)优化授课内容,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理科生由于在高中阶段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学习的比较扎实,所以对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而文科生则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很难掌握,有一部分同学就会随之产生畏惧或者直接放弃的心态。针对此现象,我们根据各专业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学习内容,主张“够用”即可,如对于物质的分子结构不需要同学掌握,只要能够看出代谢反应前后的变化即可;一些复杂的反应途径了解即可;不重要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等等。并且在第一堂课就和学生说明,很多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知识的自信心。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鉴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内容抽象的问题,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动画、视频等,方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DNA的生物合成过程时,在PPT中插入DNA解成单链、引发体的生成、复制的延长及复制的终止等四个Flash动画;讲授RNA的生物合成过程时,播放模板与酶的辨认识别、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和非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等动画。这些Flash动画使同学们对于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各种酶、底物、模板及一些蛋白质因子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并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

(3)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1]。在讲授过程中,我们经常将生物化学的一些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说,在学习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法商家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学生们觉得蛋白质的稳定因素难以理解时,以西瓜瓤代表蛋白质颗粒,西瓜皮代表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再比如讲糖的无氧氧化时,通过剧烈运动后腿会酸痛来理解乳酸的生成;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生物化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这种兴趣使得学生愿意投入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中来。

(4)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本教研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需坐在教室里被动的听讲。但这种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式教学法和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通过学生自行查找案例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玉红.提高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探[J].化学教育,2014(8):43-45.

通讯作者:曲洪林

医学专业课 篇7

1 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 充分强调《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医学影像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 首先要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让学生充分明白, 作为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和方法, 树立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第一次课《绪论》时, 应充分挑起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兴趣火花, 从古至今阐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在两千多年前,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易经》中曾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欲病之病, 下医治已病之病”。这表明自古就形成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预防医学三次卫生革命和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发展,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增高, 以及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控制, 突出预防医学在当代医疗卫生事业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例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曾经肆虐的“禽流感”、2009年全球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都是利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技术才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应让学生了解到, 近十年来, 由于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慢性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不少慢性病的防治都与合理的膳食、改善生活方式、个人卫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这都要求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 进行对自身和他人的防病教育。强化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不仅仅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医学工作的需要, 更是对自身的保护, 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 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

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预防医学对他们而言实用性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 重点讲解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 让他们感觉到预防知识就在身边。比如讲到饮用水消毒, 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分散式给水的消毒很有兴趣, 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 他们对职业中毒的危害和预防很关注, 这些都需举出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讲到营养与健康, 同学会比较关注如何吃得科学营养, 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也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对于这些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讲解, 比如“三鹿奶粉”事件, 甚至是购买食品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怎么看食品的包装标识等都突出了预防医学的实用性,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3 优化多媒体课件, 配合视频短片, 进行案例讨论

当前的教学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 好的多媒体课件, 图文并茂, 配合视频短片,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俣病时, 配合播放发生在日本水俣病事件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水俣病的病因、危害。在讲解地方性氟中毒时, 播放我国氟中毒的视频画面, 学生能充分认识我国氟中毒的病因、病区分布、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在介绍矽肺时, 利用当前影响比较大的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 讲解食物中毒利用发生在本校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案例讨论,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所学的内容。通过实例讲解和启发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如何探索病因和预防医学在其中发起作用。

4 开展专题教学, 互换师生角色, 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如今的教学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我们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交互式”的教学形式, 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还有情感、思想以及观念的交流[4]。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还可以是“学”, 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 也可以“教”。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创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专题”教学。如在对“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病”进行教学时, 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小专题, 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硅酸盐肺”三部分。让同学们分成三组, 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 收集资料, 做多媒体课件, 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到讲台充当老师的角色, 做专题汇报。在这过程中,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主动获取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动手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进行专题汇报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得到了增加, 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一些与学生如何互动的知识, 更加了解本班学生。

5 开展科研带教活动, 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本教研室教师的科研课题, 使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利用所学的预防医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参加课题调查、资料统计分析, 论文撰写, 培养学生解决和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并有助于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6 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医学影像专业的预防医学考核应摈弃单一的书面考试,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 并从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变为考核综合能力。建议采用测试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方法。例如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孙要武.预防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冯晓娟, 马兆明, 李宇飞,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3, 2 (3) :36-38.

[3]刘立亚, 杨渊, 胡昌军.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3) :16-18.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思考 篇8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概况

1.1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心理特点

以三峡大学医学院为例, 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专业、影像专业、护理专业。据笔者观察, 这些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1.1 学习目的是为获得学分

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所占学时和学分比重较大。但是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并非专业课程, 在其未来工作中很少会用到统计学知识。此外, 由于科研经历比较少, 绝大多数本科生无法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据了解, 大多数学生修这门课程是为了获得学分, 而非出于对统计学知识的渴求。

1.1.2 学习目的是为学好一门课程

有部分学生学习刻苦, 对所学的每门课程都会认真对待, 一视同仁, 兴趣对其学习态度的影响往往较小。这部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既不排斥也不热爱, 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

1.1.3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和厌烦心理

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形象化、具体化, 以识记为主。医学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良好训练, 而对统计学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难以理解。另外, 有部分中医和护理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 数学基础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较薄弱。这使学生容易对医学统计学产生畏难心理, 甚至感到厌烦。这部分学生在医学统计学学习过程中, 学习态度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指导[2]。

1.2 医学统计学现行教学安排及教学效果

医学统计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 实习课主要针对理论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

由于医学统计学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讲解理论所需时间较长, 因此, 学生在理论课上往往直接进入对统计学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学习之中, 几乎没有时间通过案例体会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实验课通常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结合《实习指导》上的习题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再复习一遍, 然后学生做习题, 教师批阅并给出成绩。此部分成绩即为期末考试的实验成绩。这个过程中, 虽然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案例, 但仅限于实习指导上的习题。这些习题基本上是已经整理好的资料, 学生只需选用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而不需要对数据资料进行设计、分析和整理, 不利于对统计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统计思维的培养。甚至有学生抄袭他人作业, 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实验成绩很好但是理论考试成绩很差, 或考试成绩很好但却不会实际运用现象[3,4]。

2 对策

综上所述,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激发其学习兴趣, 并最终改善教学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2.1 通过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态度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实例中进行讲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以往实验课上针对不同理论知识做练习题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利用整个实验课时完成一个简单的科研实践 (如人群调查) , 包括课题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教师参与课题设计实施全过程, 课题完成后, 学生要上交一份包括统计学分析结果和结论的调查报告。

在该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中心,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引导作用较常规教学更为重要。为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 (1) 提前设计好课题, 使课题涵盖传统实验课上所涉及的全部统计学知识。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量做到实验内容与学生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需要相对应。 (3)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首先, 避免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其次, 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间, 带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 避免因时间不够影响课题完成质量等。

2.2 成立学习小组,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果

在科研实践中, 如果不能有组织地开展调查和分析, 部分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 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个问题,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成立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4]。教师则可以通过收集每个小组的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情况及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成立学习小组有很多优点: (1) 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参差不齐,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人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在合作中增长知识, 拓宽思维, 培养能力。 (2)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课时限制,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通常仅限于教材上典型的统计方法, 而对非典型统计方法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自行查阅资料, 拓宽了信息渠道, 为接触更多的统计学知识提供了机会。 (3) 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需要展开小组分工、讨论和汇总等一系列活动,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等, 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时, 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 因此,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小组中有些学生热情积极, 通常在小组讨论中起到主导作用, 而有些学生比较腼腆, 往往一言不发, 甚至在遇到难题时, 有的学生会将难题推给别人, 坐享他人讨论的结果。 (2) 班级学生较多, 一般有40人左右, 导致实验课上小组划分和监控有一定困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学习小组组长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比如, 在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确定小组后, 要求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作用;另外, 通过督促小组长, 使小组长督促组员, 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监控转化成对小组长的监控[5]。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开展科研实践, 成立学习小组,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和协调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统计学理论知识融入科研实践,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协作与表达能力, 是值得推广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其核心内容在于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解决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但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学不能致用”现象, 主要表现为学生在科研或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仍然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体会, 探讨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建议,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小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杨伟品.浅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8) :66-67.

[3]张兵.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7 (11) :183-184.

[4]伍亚舟, 易东, 张彦琦,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35-638.

医学专业课 篇9

温州医学院从2009年起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方向的本科生开设《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旨在使分流到该方向的学生熟悉并掌握现代医学超声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技术方法和设计思路,具有初步的仪器设计理念及开发新一代产品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 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将医学超声作为《医学电子仪器》或者《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部分进行授课。独立开设医学超声仪器相关课程的仅西安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此外,上述高校由于办学优势不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而且,目前国内医学超声仪器相关的本科生教材非常少见,且出版时间大多较早,内容较为陈旧,对学科前沿知识介绍较少。因此,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难易适中又能体现学科前沿发展,就成了该课程开设初期碰到的一大难题。

1.1 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9学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8个章节[1]。(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介绍脉冲回波法成像原理,A、B、M型超声诊断仪及其异同点,超声信号形式及其特征,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及主要指标。(5)超声波束的发射、聚焦与控制:以B型超声诊断仪为基础,介绍多阵元超声换能器的组合发射方式,超声波束的聚焦、扫描方法及控制手段。(6)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7)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8)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 实验设置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本课程仅设置3个学时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熟悉B型超声诊断仪的操作。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的运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综合利用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因此在讲授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能更形象、直观,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作用显著[3]。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难免跟不上进度,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必要的思考过程,容易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辅以传统的板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在讲授知识重点难点的时候,学生可通过教师板书的间隙思考或者记笔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例如,在第5—6章讲授B型超声诊断仪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阿洛卡SSD-256型的B超仪为例子,每当讲授完基本原理后即以该机型为例引导学生对其相应部分的电路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加强师生交流。将课程教学大纲、进度表、课件、课后练习、课程通知等教学资源及时在网页发布,方便学生课后浏览下载;设置课后互动模块,方便学生提问交流;设置超声百科模块,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评价。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4]。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 结语

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医学超声仪器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及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作者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上对《医学超声仪器原理》的教学进行讨论。同时,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医学超声仪器》原理,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艳霞, 孙媛, 柴英, 王桂莲.医学物理学B超实验的新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0:193.

[3]胡晓燕.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5) :146-147.

医学专业课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信息能力,医学专业教育

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信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把信息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致力于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1 信息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为此,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将信息管理作为七大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到: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④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⑤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因此,医学生对各种信息(主要是医学信息)的获取、分析、转化能力是衡量其将来能否更好开展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将来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具备了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占有大量医学信息及其信息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医学疑难问题,进行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不可能是任何几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结果,需要在一定环境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和内化。波伊尔委员会在《重整本科生教育》报告中提出,可令学生积极“构思一个或一系列问题,积极地研究和创造性地寻找答案,并具备阐述结果的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构造的课程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不断询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判断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力[1]。因此应该把信息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2.1 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培养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内容中的信息能力目标。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还应从能力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注重达成以下目标: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2 在教学模式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决于是否给予学生自发的、自主的、独立的、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给予其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信息思维的重要前提。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实施时,要改变过去教学只重结果的简单做法,要把教学的重心由原来以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变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上来。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展开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

2.3 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拓展知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技能,即学生通过从搜集零散的信息到形成相关主题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同传统的学习模式比较,基于资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资源的学习中,资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所能获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创设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替学生整理好全部的学习资源,而是放手让医学生自己去信息源中检索信息、评价选择有用的学习素材,教师只是提示信息源的大致范围,引导医学生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通过让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检索信息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医学生的自我管理。

2.4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和机能学为依托的科学,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大量的形态与经验性的知识内容、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的过程性知识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如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切片,临床上的CT片、B超,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机能学实验中机体功能改变过程的记录和模拟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三维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网络交互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促进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而且还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对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5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课堂教学即课本教学”的传统观念

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也不应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由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教学内容,从他们的世界中挖掘更适合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介绍专业新动态,培养学生敏捷的信息意识。医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更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很多新技术已经运用于临床,但教科书中未涉及。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把本专业当前的发展概况及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强化医学生的信息需求,推动其学会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掌握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在存在争议的医学问题上,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参考给学生讲授,鼓励学生课后查询其他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回到课堂中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吸收包含在各种观点中的科学因素和真理价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3 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渗透信息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理论体系,医学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医学实践活动。医学实践课包括课程实验课和临床实习。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近1∶1,因此,医学实验课是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将信息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实验教学,需从实验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上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

3.1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上,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即由两个以上教研室联合开展,包括多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应用,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思维不限于单一学科的单一实验方法,而是将各学科知识实验技能复合应用。比如,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教研室一起设计综合基础医学实验。

3.2 加强学生课前实验设计环节

实验指导教师提前将实验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阶段中,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与同学互相讨论,向指导教师咨询求助,设计正确实验方案,并以书面的形式与实验报告一起递交教师进行批改。

3.3 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中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自由组合,小组协作。各自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补充,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充分,分享学习的收获,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教师及时了解进度情况,并给与相应技术理论上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知识深化和拓宽,为理解、记忆知识,获取、发展知识打下基础。

3.4 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改变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的书写,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电子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重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InfoLit-Chinese.pdf,2006-12-25.

[2]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R].Chicago: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1989.

[3]姚红,黄紫华,王士才.医学生学习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

[4]周健,张静波.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06(10)∶133-135.

上一篇:土地产权理论下一篇: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