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2024-06-02

高校学生管理策略(精选十篇)

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管理改革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高了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 高校不仅要培养具有高等技能的人才, 而且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提出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原则和相关策略, 能够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一、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外界因素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但是, 他们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是由于网络的不良影响, 很多学生认为传统的美德不再重要, 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精神在当今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攀比主义、享乐主义和“公主病”等体现, 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不良因素的影响, 开始产生扭曲的、不健康的价值观, 而且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严重;三是很多大学生出现逃课、逃学、沉迷网络等现象, 这些现象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必须要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二) 社会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的教育制度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主要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充分遵循了素质教育的原则,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社会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 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和教育体制的要求, 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满足教育体制中教育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等等。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一)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因素,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 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但是随着高校向着服务型高校的方向转变后,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多个方面的管理;二是经济因素, 目前高等院校需要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 将学生看成是被管理的对象, 学生的需求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得到满足;三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沿用“教师讲课, 学生授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 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高等学校仍然采用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中很多方面不再符合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给予一定的改革;二是目前, 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所以必须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改正这些弊端, 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遵守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民主原则, 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遵守民主化的原则, 将学生同时当作管理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二是科学化原则, 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将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不断融合和渗透, 从而研究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的理论, 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三是系统性原则, 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讲, 不仅仅涉及高等院校, 而且社会和企业都有责任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因此必须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 从而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和完善。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策略

(一)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改革。

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 在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中, 还存在很多错误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这些理念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改革: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位置, 从而使得高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 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要将教育和管理充分结合起来, 高等院校需要明确教育和管理的概念, 然后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结合起来, 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三是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特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因此在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同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管理。

(二)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体制中还存在很多弊端, 这也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因素。因此, 为了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 必须要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制度为导向, 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大方向不变, 同时高等院校需要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动, 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二是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只有制定详细的计划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需要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等不同层次的计划,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更好地进行;三是在实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改革后的结果, 从而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稳健地进行。

(三)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一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这样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负责人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二是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 网络的不断发展, 不仅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也可以被用作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能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仅仅是外部手段, 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提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原则和策略, 从而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发展, 能够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相信随着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学历毕业生的素质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选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4

[2]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大学管理决策与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篇2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并不熟悉,态度并不积极,甚至是漠不关心。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大学校园的一个过客,没有必要去参与学校管理,只需要服从校方安排,消极待命,顺利毕业。很少有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学校管理,即使有,也是迫于学院压力或者是为了加学分,参与态度很消极。

2.2学生实际参与内容有限,层次不高

学生参与的范围和内容都非常有限,学生的参与大部分仅仅集中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浅层次管理上,例如学生宿舍管理、食堂质量监督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在更高层面的决策上,基本没有学生参与。

2.3学生自身存在局限性,效用不高

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不具备管理相关的知识水平、才能和经验阅历,容易“纸上谈兵”。②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产生不良后果。③学生在做出一些决策时,容易顾及眼前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决定。

2.4缺乏相关制度和机制保障

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要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就业能力。在政府宏观计划的指导下 ,高校要建立培育德能兼备的现代大学生为己任,贯彻“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培育大学生的德、智、体。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学生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学校管理的水平以及学校毕业生质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持续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以及大学生,需要对学生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持续为培育优质大学生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下学生管理遇到的挑战

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发展给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信息化发展,移动网络的普及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学生工作管理中,网络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工作提供崭新的工作平台,开阔了工作空间,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信息传统的快捷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学生管理者在获取相关信息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庞大的网络信息,占据了德育教育的空间,大量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冲击者学生管理部门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影响了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的效果。

其次,学生管理体制正在经受市场变革的考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高校市场化改革的持续进行,原来的高校教育运行机制日显僵化,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难于适应在市场经济变革下的高校发展,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变革,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体制的创新正在引领高校管理的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正在由管理职能想服务职能改变,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奖学金等经济手段的实施,这一序列的变革必须配备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时,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标準,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达到学生管理预期效果,需要从学生出发,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当前学生实情的管理体制。

再次,全球化的发展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挑战。中国加入SDR,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越发重要,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汇集碰撞,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趋势下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各学校相继建立的国际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专业等彰显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不在是单方面的中国学生的管理,可能涉及到不同国家留学生的管理,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比如有跟世界接轨的必要性,给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改变,管理理念的革新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四,高校后勤经济化以及高校新区的建设都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困难。高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成本分担机制。高校按市场经济运作,运行社会人员,资金,项目进驻校园,为社会开发。大学校园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基地,还是一个集教育,经营一体化的小型社会,学生在学校除了要面对学业压力意外,还大量接触到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在学习之余也在树立自己的教育投资意识,自然就对学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情况下再按传统方式进行学术管理,比如会引发多方矛盾。同时,新校区的建设,改变了原来按院系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在同一区域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术进行公开教育,这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新的学术管理体制和方式。

最后,教育改革,特别是学制该给也给学管理代理诸多问题。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虽然,目前学分制仅仅在部分高校开展,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样趋势下,学生管理体制也面临新的变革。在学分制下,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彻底改变,不在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批学生进行,而是同一门课程涉及到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听课群,学生管理工作就不局限在本专业或者本年级,对学生的要求也由定向变为自主选择。

二、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转变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首先,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原有管理者的角色,将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转变,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单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详细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在学校里享有怎样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自己应尽的义务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第二,发挥学生积极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好,需要在工作中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地位,让学生积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不在单纯的将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客体,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消除逆反心理。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角色的转换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前不久,南昌某高校在大学生中选聘校长助理,协助学校管理开展学(下转第275页)(上接第272页)生工作,既拓宽了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又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第三,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在新形势下,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稳步发展,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高校发展方向来看,学生管理工作队伍需走专业化道路。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有奉献精神的人,而高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以教学科研为重点。因此,要实现大学的目标,必须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对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应对办法。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人员数量很多,但在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从制度化方面入手,逐步建立一只符合当代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实情,能管理,懂科学,会调整,能学习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

三、总结

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策略 篇4

学生宿舍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抓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 对高校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 并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策略。

1 重视学生德育教育

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学校中进行德育工作的不仅仅是学生辅导员以及各学科教师的责任, 也是全体高校教工的责任, 因此, 进行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宿舍管理员也应当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广大的宿舍管理员要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 用自己真诚的服务和关心的态度感染每一位学生, 并让广大的学生们感受到来自于宿舍管理的温暖, 并逐渐的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 形成和谐的学生宿舍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是非常有利的。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 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教育十分重要, 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十分有利, 比如在新生刚刚步入大学的时候,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忽然的有了较大的改变, 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陌生, 这时候有些学生会感觉到心情很低落, 并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这个时候, 如果宿舍管理员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上给予关爱, 虽然宿舍管理员所做的事情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却总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例举一些宿舍管理员应当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注意的事情: (1) 在阴天或者下雨的时候, 宿舍管理员可以帮助那些没有及时收回被子的学生把被子收回来, 避免淋湿;在晴天的时候, 提前通过黑板报通知学生们可以晒被子。 (2) 宿舍管理员要及时的关注天气预报, 在前一天将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在黑板报中通报给广大的学生, 并让学生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 预防感冒等疾病。 (3) 要主要在日常的宿舍管理工作中, 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 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 并多与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4) 要多注意对于一些性格相对孤僻的学生的关心, 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可能难以和他人融洽, 也许是在内心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 作为宿舍管理员, 要及时的给予这些学生关心与爱护, 并了解其内心, 通过交流逐步的帮助学生融入到宿舍这个大家庭中。

因此, 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需要宿舍管理员日常工作的配合, 这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2 建立好管理制度

既然是一种学生管理的手段, 那么肯定就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 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是高校做好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是建立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其次, 是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科学完善的制度能够使得学校的宿舍在合理的制度下进行活动, 并更加明确学生哪些该做, 哪些不能做;而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旨在提升宿舍管理员的个人综合素质, 以便于宿舍管理工作的开展。

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起到合理的规范作用, 使得整个学校宿舍都能有章法、有制度。通常的情况下, 学生的宿舍管理制度都是强制执行的, 学生在这种制度下, 是被动的遵守着制度下的一切规定。但是在这种学生被动的被管理的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学生和宿舍管理员之间的矛盾, 显然这种现象对整个宿舍管理工作来说, 是极其不利的。因此, 我们在制定学生的宿舍管理制度时, 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首先, 要确定在宿舍管理工作中, 学生是整个工作的主体, 要在制度的制定中, 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 为学生的方便着想。其次, 要做好日常的信访工作, 在新的宿舍管理制度执行之后, 可以先有一段时间的试用阶段, 在试用期内, 学校的管理者要对学生对新制度的意见进行及时的回访, 并通过这种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来对现行制度的弊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后, 我们也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党支部, 团支部的作用, 学生党员要积极的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 严格遵守宿舍各项规章制度, 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为广大的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对于学校的用人机制来说, 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安排非常的重要。首先, 宿舍管理人员需要具较高的品质特征, 能够和广大的学生融洽的相处, 并乐于帮助学生们处理在宿舍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琐事;对宿舍管理员的管理, 可以通过竞争和评优的手段,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并按照他们工作的效果按等级发放薪金, 对于不负责任, 态度不佳的管理员要及时的解聘, 对于在宿舍管理中有重大贡献, 并经广大的学生反映都非常满意的, 要给予表彰以及物质上的奖励。

3 整合好管理资源

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具体工作, 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 要事事落实到各个部门, 具体到某一个人, 并且要求大家要互相通气。有情况一定要上报到各部门, 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 整合管理资源的同时还应优化管理资源, 虽然通过整合管理资源已经将责任分开到位, 但是各部门是否能完全负起这个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管理资源。优化管理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加强各部门职业技能的培训, 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同时还要求职业素质过硬; (2) 加强有效的监督保证体制, 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给与监督, 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察和评议, 为不断提高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4 建设好宿舍文化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宿舍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极其必要。良好的宿舍环境, 对校园整个的校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感染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在这里, 我们提倡进行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 主要指的是在高校的宿舍内能够呈现出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这种积极的文化氛围, 对于广大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宿舍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 分成三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文化, 这三种文化互相发挥着作用, 最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这就是宿舍文化的本质所在。对于宿舍文化的建设, 高校应当重视起来, 并动用学校各个部门, 加大宿舍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要积极的通过一些课外活动的开展, 来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 让宿舍文化影响到每一位在校学生, 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的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和校园文化一样影响着学生的点点滴滴, 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必须要杜绝低级宿舍文化的出现, 并积极的对宿舍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保证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宿舍管理工作是一个对于学校的发展, 对于学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许在以后的学生宿舍管理中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但是只要学校继续重视宿舍管理工作, 继续从制度上、资源上以及宿舍文化上下功夫, 宿舍管理员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就一定会在宿舍管理工作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贡献。

摘要:学生宿舍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 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社会交际的主要平台以及进行学生德育的重要基地。因此, 在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极其受关注的背景下, 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的管理中显得异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德育、制度、资源和文化四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生宿舍,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中.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四个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07) .

[2]李邵武.后勤社会化环境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04) .

[3]郑现镇, 张朝喜.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 2008 (04) .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策略论文 篇5

大学班级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后备军。辅导员不仅要有识人的慧眼,更要有使用、培养、激励人才的良策,要将“管理”贯穿于班级队伍建设的始终。同时高校辅导员在确保自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之外,更应该学习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借鉴国际名企当中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来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打造一支高绩效、高素质的班级干部队伍。

一、班级队伍管理

(一)高校班级队伍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的队伍管理目标

高校班级队伍由党支部队伍、团支部队伍、班委队伍三大块组成,为指称方便,通称他们为“班委”。党支部队伍管理应该着眼于充分发扬决策民主,着眼于党支部干部对班级工作的整体把握,对班级长远发展提出有效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和带动其他工作。团支部干部队伍总体上应该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团支部干部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如何有效的配合校团委做好班级工作,活跃班级气氛,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以及协助党支部完成相关任务。对班级委员队伍的管理应该着眼于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着眼于如何有效的规范班级行为,打造班级文化,协助辅导员处理好班级事务。

(二)筛选合格的学生骨干

优秀的班委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生命力。对高校班委的择才标准应该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表里如一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专业成绩、高度的责任心、必要的工作经验、可预见的发展潜力、强有力的实践者、团队精神、领导力、感染力、亲和力以及恰到好处的创新精神等。具备了这些条件,还要通过辅导员的观察、与学生互动交流、重视学生评价等方式对班委进行选择。

(三)班委队伍的组建

班委队伍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民主选举,班委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优点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且群众认同度较高。缺点是:选举质量不一定有保障,会错过那些愿意为班级服务但不喜欢选举这种形式的学生,班委不听从辅导员的指挥,因为他们是由同学任命的,还可能出现班委之间不一定和谐的现象。其对策是辅导员要事先动员一部分合适的同学参与选举,并且帮助这些同学提高群众认同度。第二种是辅导员指定+组阁,辅导员指定班长、团支书,由班长、团支书组阁产生其他班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辅导员指定班委骨干可以保证班委质量,而且有利于贯彻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同时组阁的方式会提高班委之间工作和谐度。缺点是:由班长、团支书招募的班委的质量不能保证,有可能在班级形成小集团。因此,辅导员要为组阁过程把关,提高班委工作透明度和辅导员的监控,增进同班委的沟通。第三种是民主选举+组阁,选举产生班长、团支书,由班长、团支书组阁产生其他班委。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群众认同度高,班委之间工作和谐度也会相对比较高。而缺点是班委质量不能保证,有可能在班级形成小集团不听从辅导员指挥。所以,选举之前,辅导员要和适合人选谈心,鼓励合格同学参与竞选,同时为组阁过程把关,提高班委工作透明度和辅导员的监控,增进同班委的沟通。总之,无论用那种方式产生班委,辅导员一定要加以指导,而且事先一定要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并且考虑到各个班委之间的性格或工作方式是否存在严重冲突,考虑该班委队伍能否有效配合。

(四)班级队伍的培养

1.培养的必要性首先,从班级工作需要来看,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准确度、工作效率、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法等。其次,培训有利于打造积极的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此外,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班级干部都希望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得到更多工作经验,接受更高的工作挑战,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和自我实现。2.培训的层次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培训。高中和大学的班级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班委在工作范围、数量、频率、强度、层次都有很多不同,大学班委需要提升工作意识,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有必要接触并吸收最新的管理方式,补充自己在管理方面知识和技巧的不足。具体培训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岗培训、专项培训、特殊培训、素质拓展等。具体培训依据培训时间以及培训对象的数量分为集中培训、长期培训、统一培训、个别辅导等等。另外辅导员一定要记住的是:培训是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其实平日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无声的培训。3.培训前后的准备工作辅导员在开展培训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及需要,尤其是专项培训和特殊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培训后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总结。每次培训后要向学生发放书面的培训效果调查表,并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找同学当面了解培训对实际的帮助效果,为以后培训的调整做好准备。总之所有培训要以有效为最终原则。

(五)对班委的激励与考核

激励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在进行激励之前,辅导员要了解必要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做到科学激励,避免无效激励甚至引起反感的激励。辅导员激励班委的方法主要有:转换任务法、兴趣切合法、目标提升法、语言鼓励法等。放在工作最后的考核,是对工作全过程无形的监督,是工作质量的保障机制,同时,考核也是对班委的激励和再次筛选,是班级工作不断前进的推动力。所以,为了提高班级队伍管理的水准,辅导员一定不要忽视对班委工作绩效的考评。考核应该将班委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绩效综合起来加以评定,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后进班委,以及激励那些没有将能力完全发挥的优秀班委。

二、班级信息管理

(一)比信息管理更重要的信息意识

信息传递的畅通、及时、准确、全面、到位对于班级管理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日益“松散”的大学生班级以及更加“自由”的大学生而言。辅导员和班委要提高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掌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他们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学校、院系、社会的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二)班级信息管理

班级信息的管理要做到努力追求信息直航;以充分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强大支撑;“刻意”公开班级信息,增强学生对班级工作的信任;搭建信息平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交流,提高班级建设的参与度;及时了解信息,化危机于无形。此外,在信息对流中应达到“辅导员―班委―学生”之间的低阻碍交流。首先,辅导员要了解你所带班级的这一代青年人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追求些什么,然后要适当地“放低”自己,融入他们中去。记得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到复旦做讲座时,提到了当时正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立刻拉近了与年轻学子之间的距离。第二,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本班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背景、未来期望等信息,否则也许在你跟他大谈曾荫权如何从推销员成为香港特首并流露出仰慕之情的时候,立志成为严肃学科学者的他可能正在心里翻白眼笑你俗气。第三,信息流出去,也要流回来。及时对班级工作思路、班委工作方法、活动展开状况等进行专门的或者口头的绩效评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对工作加以改正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完成工作,而是培育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否则,工作水平只能在原地徘徊甚至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班级制度管理

(一)班级制度的功能

班级大部分制度是可以量化或明文加以规定的,这些属于正式制度,班级还有一些较难准确量化的制度。此外班级当中一定还有一些类似社会风俗的隐性制度,这些隐性制度并不是班级的必需品,但是有了他们的存在班级会显得更加生动,而且隐性制度大都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相关联。班级的这些制度不一定都是以“制度”的形式或字样出现,它们还有其他的名字,例如:“规定”、“条例”、“要求”、“公约”、“注意事项”、“倡议”等等,甚至是一些活泼、亲切、容易令同学接受的名字。班级制度不应该只是约束,它们还是一种参照标准,是同学们前进的指南,是班级为同学的奋斗道路设立的导向,这是在进行班级制度管理之前需要明确的前提,这也是班级制度管理同其他组织制度管理的显著不同。首先,班级制度应是作为一种行动约束的制度。其次,班级制度作为模范参照标准的制度。再次,班级制度应该作为学生前进指南的制度。最后,班级制度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制度。

(二)班级制度管理

1.班级制度的创建班级制度的创建是使班级工作有“法”可依的第一步。在班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班级制度的`制定要合乎国家的法律,不可随意而为,班级制度的大方向一定要和学校制度保持一致,不能有所冲突。在建立制度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在制定班级的重大制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以确保制度代表全体同学的利益和意见,同时也是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制度要避免漏洞,制度中的条文、标准尽量做到全面、细致,不要让同学有空可钻,造成不公现象。制度制定之后要广泛宣传,不仅让大家知道班级出台了新政策,更要让同学了解新政策的目的、内容并确保相关同学对制度的全部内涵的真正理解。2.班级制度的执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体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重要的是“执行”。在制度执行之前,再次调查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没有疑义的时候,制度进入执行环节,那么所有条款将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学生必须遵守,而且在制度确定下来之后、修改之前,不要改变它,就按照它“是”的那个样子去执行。实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奖惩分明,奖惩适度。因为无论怎样强调规章的重要性,永远有人破坏制度,当然也永远有人做得比制度规定的更好。惩罚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是人利用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所以,在制度接受检验之后要及时听取学生对制度内容以及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制度的评价和调整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因为穿着不合适的鞋走路,感觉一定不舒服。另外,制度的微调常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学生不够活跃,如果你感到他们学习不够努力,如果你感到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很差……不妨从班级众多的制度中挑选一两个合适的,稍稍动点“手脚”,那么事半功倍的效果等你去收获。不过在动手脚之前别忘了加点“心计”,调整过大或者调整手段不当是会引起公愤的。

四、班级事务管理

(一)辅导员开展班级事务管理的总体原则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被形容为“千条线,一根针”。辅导员在开展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时候应该掌握一些总体的工作原则,从而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1.在开展班级事务管理之前,一定要提醒自己,进行班级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增强班级凝聚力或者是完成班级/学生向下一个目标的过渡。辅导员应该沿着班级目标前进,用针对性的方法,做该做的事情。2.依据辅导员在不同性质班级事务工作当中的不同角色,辅导员应该有几个不同的定位:当协助学校院系完成各类任务的时候,辅导员应该是服务人员的面孔,做好服务工作或者桥梁沟通工作;当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大学事务的时候,辅导员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是领导者,甚至是一个不容反驳的指挥官;当辅导员辅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的时候,辅导员只是起到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3.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一定要做到规范、有序,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4.辅导员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时,当然要遵守学校总体要求,遵循科学教育管理方法,同时也要有经过个人认真思考,融合进个人对班级期望的工作理念,作为班级的个性和班级工作的灵魂。

(二)班级事务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班级事务的管理原则

1.辅导员协助学校、院系完成的各类任务学校、院系有大量工作是需要在辅导员的协助之下完成的,这部分工作包括日常教务、学习管理、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参与、对学校各类重大活动的支持、参与院系党团工作的统筹、配合学校院系做好稳定工作、完成各种招募工作等。在进行这类工作的管理时,辅导员主要起到“协助”和“桥梁”的作用,帮助学校院系去管理班级学生,处理相关事务,是事情的“代理人”和“策划者”。2.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的各项大学事务这类事务主要包括学生在大学时的必经事务,如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奖勤助贷补工作、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军训工作等。在这类事务中,辅导员既不是协助者的角色,也不是辅导者的角色,辅导员是活动的直接负责人,是学生的指导者。所有活动要在辅导员的直接带领下完成,并且需要确保事务完成质量以及达到预期效果。3.辅导员辅导学生开展的各项班级活动辅导员辅导学生完成的班级事务主要包括寝室文化建设、各类实践活动、班级文体活动等。在这类事务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主体,辅导员只是辅导者,为活动提出建议,接受咨询,要避免直接指挥。

(三)提升班级事务管理有效性

辅导员在班级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80/20原理。80/20原理是一条重要的法则,甚至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金科玉律。我们的工作成效的80%是用20%的时间完成的,而我们把80%的时间花在了另外的20%的事情上。举例来说,可能你用了2小时就完成了一篇工作总结,但是你却花了两天的业余时间来为总结配上合适的PPT。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的是:通常我们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这就提醒我们应该找更合适的人去完成那些琐事,节约自己时间,也节约整个工作团队的时间。

五、结语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对于辅导员来说,感慨一定是“思想工作难,难于上青天”。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这样一份工作未免有些艰巨,也有不小的压力。但是如何把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把工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学生问题的经历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成功的关键。班级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班级建设和管理是大学生以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辅导员就要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动态、新特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原则和办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做好指路的明灯,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一、前言

“改革”是当前高校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强调优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依托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强化预算管理建设,关系到改革的稳定性。当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重视,预算编制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弱化了预算管理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就如何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建设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领导足够重视、工作充分开展。但从事来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陈旧的管理意识不适应高校发展需求。(1)在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采用在旧有基数的基础之上增加的编制模式,这就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脱离;(2)预算执行不到位,财务支出计划变动频繁,计划调整、费用追加等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也难以实现对预算管理的科學考评;(3)二级学院等部门往往基于自身预算考虑,强调预算额度自己能够申请多少,而对资金使用效益大小鲜有关注。

2.程序不合理:预算编制程序不合理,弱化了预算管理作用

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依托于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但由于预算编制工作缺乏重视,导致预算编制往往流于形式,预算编制数据在过去基数的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倍数增加,进而编制出各部门及二级学院的预算。这样以来,预算编制与实际相脱节,各部门缺乏参与,对各部门、二级学院的调研工作开展不足,所编制的预算与部门实际存在矛盾冲突。因此,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一是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从组织开展,到预算编制落实,都缺乏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预算编制缺乏规范化的流程制度,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项目模糊、明细不清、定额指标缺乏等问题,造成预算编制漏洞百出。

3.分析不全面:预算编制数据分析不全面,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于预算编制的真实性、有效性,能够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但是,高校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是预算编制的数据来源不全面,财务收入、支出等数据难以全面掌握;二是财务数据分析不全面,被动的工作现状,导致预算编制所取数据失真,进而影响预算管理的影响下;三是财务预算执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而对于预算编制的审批、规划等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三、高校优化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流程,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预算编制流程的科学化建设,是强化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首先,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流程的制度化保障,有助于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通过建立“两上两下”的制度模式,从预算批准,到预算执行,都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之下;其次,高校应建立“预算编制审核委员会”,强化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进行评审,进而严把预算编制质量关,规范预算编制工作;再次,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与工资福利、职务晋升挂钩,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2.逐步增强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强调高校一是要注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就要转变态度,从预算管理的工作开展,到预算管理的落实,都应明确职责、规范思想行为;二是强化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基于人才引进等方面,招聘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满足当前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需求;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一方面,要提高广发干部职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在思想上主动参与到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完善考评机制,依托完善的考评制度,改善当前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环境。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效性

预算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有力监督,既要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又要监督好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其次,明确职责,从部门到岗位个人,都应建立明确的职责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提高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再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性,并确保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设与完善,在于如何以创新发展的思维,突破当前的工作困境,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可持续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深化建设,一要夯实内部环境,强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二重视外部环境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奎.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3(08).

[2]杨波.绩效管理视觉下的高校财务预算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5).

[3]宋晓满.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管理世界,2013(09).

高校问题学生甄选策略探讨 篇7

1 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 顾名思义, 就是指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由于切入点不同, 不同学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问题学生的定义不同。概括起来, 主要分为3种类型: (1) 单要素界定论: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业成绩、品德行为、个性心理等要素中的某一个要素进行界定, 且以个性心理要素界定的较多; (2) 双因素界定论: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业成绩、品德行为、个性心理等要素中的某两个要素进行界定, 且以品德行为、个性心理要素界定的较多; (3) 多要素界定论: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业成绩、品德行为、个性心理等要素综合进行界定, 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且通适。

在现有研究文献中, 还有特殊学生、困难学生、危机学生等概念。有人认为, 问题学生的称呼有歧视之嫌, 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 不能在正规场合使用。笔者经过研究认为, 这几种称法是为了区分大学生正常群体而言的, 为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需要, 有必要对其进行仔细的区分并形成清晰的内涵。特殊学生之“特殊”, 在于其在学习、行为、心理或情绪方面存在特优、特差、超常、反常等特殊之处, 比如特长生、特优生、身体残疾学生、富二代学生;困难学生之“困难”, 在于其在学习、行为、心理或情绪方面存在影响发展的障碍、阻滞等困难之处, 比如学困生、贫困生、迷恋网络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问题学生之“问题”, 在于其在学习、行为、心理或情绪方面存在明显偏离、偏差等问题, 比如经常旷课、搞传销、患自闭症的学生;危机学生之“危机”, 在于其在学习、行为、心理或情绪方面存在潜伏或可能随时爆发的危险, 比如心理存在严重疾患、仇视社会、信奉邪教的学生。特殊学生、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危机学生在逻辑上具有大小包容关系, 在程度上具有层层递进关系, 反映了大学生群体从一般向特殊的变化过程, 也说明了管理者从全体指向个别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 每个层级学生的表现不同, 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问题学生的问题类别

目前, 教育界对特殊学生、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危机学生概念的使用比较宽泛, 基本以特殊群体这一范畴冠之。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翁倩等将特殊群体划分为:经济特殊群体、成就特殊群体、身体特殊群体、心理特殊群体等;广东海洋大学的孙学甫等根据特殊群体学生的表现特征划分为: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生理缺陷、行为偏激、学习困难、优秀骨干等;广东海洋大学的肖晓哲划分为:思想偏激、家庭特别、家庭困难、生理残缺、心理疾患、精神疾病、严重违纪等;洛阳师范学院的林国建划分为:经济问题、学业问题、交往问题、家庭问题、就业问题等;浙江农林大学的徐宜宜划分为:贫困生、富裕生、单亲家庭学生等;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王树立划分为:学生干部群体、贫困生群体、恋爱群体、网络游戏群体等;湖南商学院的张漾滨划分为:诚信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组织纪律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学习风气问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陈灿芬划分为:厌学、心理障碍、租房住宿、网络成瘾、违纪违法等;中山大学的漆小萍划分为:情绪和行为异常、有严重身体疾病、经常违纪、经济困难、学习有障碍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的樊富珉划分为:遭遇突发事件 (如家庭出现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 的学生, 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的学生, 个人感情受挫的学生, 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支持的学生, 严重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 家庭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身体出现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患有心理疾病 (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的学生, 由于身边同学出现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 出现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等等。

综合以上各位学者和学生工作者对特殊群体的认识, 虽然划分类别千差万别, 但他们都顾及和重视对学生自身存在突出问题的判定。从学生学习、行为、心理或情绪发展变化的角度看, 我们可以将问题学生的问题划分为5类: (1) 思想上偏激, 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现状表示强烈不满、对现有制度表示强烈愤怒或提倡个性发展, 被视为“另类”等; (2) 学习上厌学, 主要表现为旷课、挂科、作弊、学分极低、沉迷网络等; (3) 交往上不适, 主要表现为自闭、逃避、自恋等; (4) 行为上违规, 主要表现为酗酒、打架、盗窃、男女同居等; (5) 心理上患疾, 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淡漠、躁狂等。

3 问题学生的甄别策略

问题学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行为、心理或情绪转折方面的分水岭, 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十分关键, 需要高校认真甄别, 严加防范。

3.1 构建信息网络

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区分和把握学生的特点, 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动态, 客观、发展地记录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的信息来源渠道, 建立学生动态数据库,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学生的预防预控工作。

首先, 建立工作调研制度和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例会制度。调研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座谈会、走访、观察等灵活形式, 目的是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在调研的基础上, 学生工作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认真研究分析, 预测发展趋势。其次, 建立信息反馈网络。高校要建立宿舍、班级、学院、学校4级预警网络体系, 从最基层的监测点抓起, 层层落实, 自下而上, 形成信息链条, 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 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消灭在事发之前。最后, 畅通学生诉求表达渠道。高校要通过校领导接待日、见面会、师生对话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来积极创设一个学生表达诉求的和谐环境, 以解决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在学生、教职工和管理者之间建立双向的沟通渠道。通过学生信息员、意见箱、热线电话、BBS、博客、微博、QQ、MSN、手机短信等途径将信息传递的触角延伸至学生所有的活动空间。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宠儿深受大学生青睐, 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可以随时收集学生所晒心情, 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 达到微博问管、微博促管的目的。

3.2 开展心理普查

在南京召开的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 有关专家指出, 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比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23%, 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30%, 且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有学者曾对大学生自杀意向做过调查, 发现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 过去几年曾有过自杀想法的人高达34.3%, 有自杀经验的比例达到4.4%[2]。2006年上半年, 甘肃某高校开始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获得了2006级以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据分析, 该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3]。

鉴于此, 目前很多高校较为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 对新入校的学生尤为重视, 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心理测评检验检测流程 (见图2) 。一般在每年新生正式上课两周后, 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经统计分析, 对筛选后认为需要被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预约访谈、重点关注, 对在普查中发现问题的学生, 学校会同学生家长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3.3 监控重点变化

可以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以下几方面来动态监测个体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 看学习上的变化。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当学生上课无故缺席、经常迟到早退、成绩突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时, 说明其学习意识淡化, 丧失了学习能力。其次, 看行为上的变化。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 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学生出现行为异常, 如饮食、睡眠反常, 个人卫生习惯改变, 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 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 就要注意其是否出现心理问题。最后, 看心理上的变化。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当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 出现不良情绪反应, 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时, 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或将发生。

另外, 不同时期的监控工作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每学期开学阶段, 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了解他们的交费情况和贷款情况;新生入学期间, 要重点关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情况;奖 (助) 学金发放期间, 要重点关注学生消费情况;课余闲暇期间, 要重点关注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节假日期间, 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外交往情况;毕业生择业期间, 要着重关注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这些时期, 是学生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 也是学生工作的敏感时期、学生管理的薄弱时期, 需要加强监控。

参考文献

[1]转型条件下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分析[N].中山日报, 2009-03-30.

[2]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

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策略 篇8

一新时期高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1.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落后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以日常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常规事件为主, 注重的是班级里的一些内部和局部以及一些学生单个的班务事件, 这种班级管理的方式极大地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 因其从班级外部到班级内部、从组织上再到班级个体的管理形式, 有着单向性和权威服从性。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精神贯彻落实的效率;另一方面, 面对新时期带来的各种新情况, 这种原有的管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显得捉襟见肘。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参加班级管理, 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浪费了学生个体的潜力, 也让学校和班级成员之间难免缺少直接对话、互相理解的机会, 甚至有可能制造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不理解, 引起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高校学生个体差异大, 难以管理

近年来, 由于各种文化的冲击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 学生的个性非常强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差异非常明显。再加上近年来的大学扩招情况, 虽然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 但也造成了班级中个体差异明显, 素质、思想觉悟良莠不齐, 班级成员的变化必然给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 给高校班级管理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 教师和学生的数目相差极大, 班主任日理万机, 只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任课教师教务繁忙, 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管理学生, 而辅导员也有着大量的学院的事务需要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学生的力量, 学生的事情由学生自己解决。但是这种方法也有许多弊端, 学生由于经验不足, 处理事情的方法往往不够合适, 在面对一些特殊状况时一样是无可奈何。这样, 学生管理往往难以落实, 就算是发动班委会、学生会也无济于事。

3. 学分制与宿舍影响了班级管理

在大学教育里学分制是一个亮点, 也是大学教育管理的一大特点。学分制使得同班同学也会因为选修了不同的课程而在不同的教室上课, 这样, 班级这个集体自然就不像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中那样坚固。班级的集体概念也在学生的感觉中渐渐淡化, 利用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也越来越艰难。即使在上自习时, 也会因为流动教室的原因, 同班同学不会在一起上自习。班级活动受到了限制, 班级管理自然也难以落实, 这也会引起很多的学生问题。基本上大学生一天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寝室。晚上要在寝室休息睡眠, 白天去上课, 上课之后又要回到寝室, 闲暇之余在寝室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所以, 寝室作为一个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活动场所, 以寝室为小组的关系已经形成, 寝室的观念渐渐影响了班级的观念, 更加干扰了班级的向心力。

二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1. 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

要想让班级管理落实下去, 就要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要想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 就必须要加强班集体活动, 这样班级里的学生才会对班级渐渐产生依赖, 进而共同为班级荣誉而奋斗。可以由班长组织每天到一个教室一起上自习, 鼓励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解答疑难问题。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深, 班级的凝聚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当佳节来临之时,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系列如晚会、歌唱、演讲之类的娱乐活动, 也可以一起去看电影、野外烧烤、溜冰、游泳, 同学们长时间在一起, 感情自然就深厚了, 对班级的依赖性也就建立起来了。

2. 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

校方为了深化班集体的地位, 也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班级活动, 如踢毽子、篮球赛、足球比赛等集体性活动;也可以号召学生们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到环境优美的室外一起放风筝, 比一比究竟哪个班级的风筝放得好。还可以举行庆祝晚会, 让每个班级准备集体节目, 在全班学生一起排练时最容易培养集体凝聚力。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最容易培养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当全班学生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时, 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就一点点壮大了, 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班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学生的努力为班级带来了荣誉时, 不知不觉中, 学生就会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 这是班级管理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高校管理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

3. 以人为本, 切实解决学生问题

在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时, 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良好的管理方式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新时期的科学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以人为本, 以班级学生为本, 以班级的学生为主体来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 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 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班级管理, 可进一步树立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发动教育、管理、学生自我管理, 以班级管理掌控一切, 以求同存异的理念把大家结合成一个牢固的班集体, 变管教为人性化的疏导,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更新管理思想, 让高校班级管理变得科学化。班级管理应发动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活动中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这样才能让高校管理在班级这一块走得越来越远。在这个过程中, 班委会应当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带头搞起班级管理, 主动承担班级管理的责任, 主动关心同学,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多思考, 多为同学办实事。不断对班级管理活动进行反思, 让一切行动变得更加理性, 更加人性化。

三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有着与往常相比完全不一样的特点。高校管理的对象变了, 高校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思想也要跟着变化, 我们要更加重视班级管理的地位,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新的人群, 班级管理也要焕发出新的光芒。这对于班级管理来说, 不仅是一次挑战, 更是一次机遇,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不断加强班级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制度化, 这样高校管理教育工作才能向着中国特色教育的目标大步迈进。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育中, 高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班级是高校管理落实的重要单元, 是高校落实各项管理教育工作、落实管理精神的重要阵地, 班集体更是让学生对所在高校产生良好归属感的关键。本文从高校管理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班级入手, 提出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作岭、张传艳、李高飞等.“双主型”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

[2]董福龙、陈皓云.浅谈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 (11)

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篇9

1. 以闲谈和幽默增加自己与同学间的亲和力。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不仅要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带领好自己的团队,还要建立起自己与员工间的关系。学生干部的本职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身份领导学生固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而学生干部必须建立起与同学间高度亲和的关系。由于学生之间本身年龄相仿,文化素质相近,同学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共同语言,因而学生干部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成的资源。要多和同学沟通,这样彼此都可以打开心窗,达到心理互换与相容。另外,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幽默成分,这样以微笑和交心建立起来的将是坚不可摧的关系,而且在交谈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获取大量的信息,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从事今后的学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以信誉和公德树立起自己在同学中的威望。

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曾经说,你信任人,人们才对你重视。确实,对于一个企业,员工需要带领一落千金、讲究信誉,具有一定的公德之心。同样,对于高校学生干部而言,自己在与同学的交往或者组织活动中,一定要讲信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赖与重视。因为学生间彼此需要的就是以诚相待、平等交往。另外,公德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能被大众尊重,而这种公德就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因而,高校学生干部要树立威望,就必须从个人的修养做起,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提高,从而强化个人魅力和威望,更好地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使自己所处的桥梁作用更加坚固。

3. 以智慧和处世风度不断增加自己的涵养。

日本首屈一指的管理大师畠山芳雄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职责是支持下属工作。因为对领导者成就的最终考量,并非领导者个人或某些团队成员取得的成绩,而是团队取得的成绩。这就明示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一方面领导者本身属于团队工作的领头雁及工作骨干,必须以相当高的智慧及经验引领自己的团队迎难而上,干出业绩,另一方面领导的处世风度直接关系到下属的工作态度,因而领导要以自己无私的处世风度做员工的榜样。学生干部也属于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要让同学们认可自己,心甘情愿配合自己,就必须以独有且卓越的智慧及出众的才华服众,以身示范引领同学正面发展。另外,高校学生干部应该在拥有高智慧涵养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翩翩风度,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必将高效促进学生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4. 以群策群力的谋略不断增加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高校学生活动很多,但很多时候由于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干部组织策划不善,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参加,使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也激起了学生的反面情绪,给学生工作带来各种不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干部就很有必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群策群力的谋略。由于学校内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及文体活动本身属于一种群体参与性活动,学生干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正面引导,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多了解同学们对活动的意见及建议,然后在组织及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这样“群策”出的活动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大家才会有兴趣参加。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高校学生干部可以以群策群力的方略组织一些可高效执行性及有意义的活动文化。因为这些活动基于学生们的心理要求,基于学生团体的智慧,况且学生在对自己所提出的建议有更大的热情实施,从而高校学生干部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己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教育阶段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所以在今后的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管理及培养工作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而学生干部群体作为高校中的一批先锋性力量,其在日后复杂多变的形式下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大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国家的未来建设中,就必须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重视学生干部队伍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干部将各项学生工作落到实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程。

参考文献

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策略浅析 篇10

一、更新理念, 实现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科学发展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既是记录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凭证, 又是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既是对学生客观全面评价的主要载体, 又是用人单位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实现新形势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一是统筹兼顾, 切实把学生档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校要把学生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 克服重教育教学过程、轻教育教学成果, 重学校硬件发展、轻学生成长的错误观念, 适当扩大学生档案归档范围, 改进学生档案记录方法, 逐步扩大学生档案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比重, 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二是以人为本, 紧紧围绕学生成长和就业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大学生就业, 是学生、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事关学生健康成长, 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服务学生成长、就业, 不断促进和改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针对学生做了什么、做得如何和用人单位需要了解什么、如何方便用人单位查阅等问题来开展工作, 突出人性化、实用性、生动性、快捷性特征, 为学生、用人单位提供更加有效、有用、有益的档案服务。三是着眼实际, 努力提高学生档案管理水平。要彻底转变目前高校学生档案归档范围窄、档案内容陈旧、查阅手段落后的现状, 系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研究制定解决办法,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在促进教育教学、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现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丰富内容, 全面真实记录学生学习生活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 既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生档案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应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因此, 高校档案部门要进一步拓展学生档案归档范围, 提高学生档案质量, 在提升学生档案利用价值上下功夫。

一是拓展学生档案归档范围。结合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 将学生科研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学生表现评价、学习过程表现、课余学习成果以及个人信用情况等内容作为学生档案归档的必要内容, 科学评价学生能力、品质和学习成果。做到既重视学习结果, 又重视学习过程;既重视知识水平, 又重视品德修养, 通过学生档案内容全面体现学生整体素质, 为学生公平参与就业竞争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使学生档案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改进学生档案记录方式。摒弃那种公式化、术语化的评价方法, 尽量采取描述性语言, 采用量化数据, 适当运用对照评价的办法, 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 使学生档案记录更加完整, 内容更加丰富。对原来没有涉及的个人信用档案, 要设计一套学生信用征集、评价体系, 将学习诚信 (包括考试是否违纪、借阅是否按期归还、奖学金获得等级、是否保研等情况) 、财务诚信 (包括注册缴费、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费、医疗保险、社会资助等收支履行情况) 以及社会实践诚信 (包括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爱心捐赠等情况) 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 进行客观记录。特别要保持档案记录的连续性, 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期间的重要表现、阶段性学习成果等都应该作为学生成长轨迹加以记录, 并力求真实完整。

三是增强学生档案可信度。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重视学生档案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生档案实用性差、可信度低, 起不到记录学生历史面貌的作用。因此, 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使学生档案重新回归到还原事实、启发未来的档案管理真谛上来。一方面, 要提高全体师生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氛围;另一方面, 要扩大学生档案记录的民主性、开放性, 定性评价、关键评价要慎重、科学, 建立和完善学生档案管理的监督机制, 避免人情评价、虚假评价, 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改进手段, 提高高校学生档案服务效能

一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 逐步实现学生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加大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 建立网络化管理系统, 将档案纸质化管理上升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水平, 依托校园局域网、学校外网等网络平台, 扩大学生档案信息容量, 建立学生档案信息检索调阅系统, 方便用人单位网上查阅。

二是完善检索工具体系, 建立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建立多层次的学生档案检索系统和各类数据库, 方便用户查找。如对新生入学登记卡、学科成绩、诚信记录、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等, 应分专题进行编研汇集, 进行学生档案的多层次开发, 全面总结分析学生整体情况, 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使学生档案信息成为就业的“通行证”。

上一篇:通货紧缩形成原因分析下一篇:蓄电池的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