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制教育

2024-06-17

学校法制教育(精选十篇)

学校法制教育 篇1

一、提高认识, 依法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就是要本着依法治校的态度, 将学校行政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把学校的一切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在校规校纪的制定上多下功夫。学校应当组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 下设教师、学生代表以及聘请一些专业的法律从业人员来共同制定规章制度, 从而保障学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在建立规章制度时, 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一) 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密切结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 高度体现民主, 确保被管理人员能够参与校规校纪的制定。 (三) 注重教育, 以教促学, 以教促改。 (四) 整体性协调, 将学校各方面工作均纳入法制模式, 让各项行为都有据可依, 要使制度在法律的指导下进行, 法律在制度的执行中得到体现。

二、转变观念, 规范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关键因素, 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一些教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而导致重大后果的案件也屡见不鲜。很多教师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自己作为课堂上的绝对权威, 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冒犯, 并且一些教师还继续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 认为教师体罚学生, 对学生严格管理是理所当然。然而随着社会的法制化建设的深入, 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许多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自己, 也正是由于教师对教育法制化的忽视和学生一知半解盲目用法所以才使得师生矛盾得以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们,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法制建设。

三、促进落实, 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法制保护工作, 一直以来都是各级院校的重点任务。我们国家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在学生中间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正是应为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所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一直是个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品德的修养。大中专院校的法制教育逐渐由了解、认识、遵守向着熟悉、运用、掌握转变。社会的进步给在校学生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尤其是正在处于人生转折点上的大学生们。他们经过了高考的“独木桥”终于进入了大学, 成为了所谓的“天之骄子”, 在新的环境中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 在大学生中贪图享受, 盲目攀比为了追求享乐而滑向犯罪深渊的大有人在。再加上处在转型期的大学教育, 由过去每年只招几十万人的“精英教育”变为每年招收数百万的“大众化教育”。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但招生的迅速扩大、生源标准的降低、学校基础设施达不到、收费高、贫困生由于负债上学而经济思想负担沉重、大学由过去集体封闭型的管理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管理等, 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注重实效, 保障学校长治久安

面对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制度, 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才能保障学校建设的长治久安。例如, 我们可以把每年的法制教育列入工作计划设置专门的法制教育月、普法宣传周, 并能够按照计划积极宣传, 真正落实, 并做好工作总结。每月各单位会议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法制教育活动, 让教师们共同学习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共同研讨妥善的解决方案。可以就教师守法用法的问题聘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来提高教师认识水平。对于学生的宣传除了安排必要的课程以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站开设专门的栏目来进行普法宣传。学校也应当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室来解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制问题。

五、寻求配合, 共建和谐校园

学校在法制建设和学院规范管理方面还应当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配合。学院可以与所在地政府和社区配合,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普法宣传, 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法律修养和认识。此外学校也可以和当地的法制部门进行联系, 组织学生对一些案件的审理进行旁听, 或帮助一些治安案件的当事人做思想工作, 也可以邀请一些失足人员进行现身说法等等。除此之外, 学校也要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定期走访或电话联系一些家长听听学生在家期间对学校管理以及教师工作的意见, 并做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一些思想不够稳定的学生, 应当建立档案, 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 随之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 只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才能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基础。

依法治校, 规范管理,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 寻求改进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保障学校教育平稳有序的进行。加强法制教育, 促进学校规范管理, 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段建平, 《全面实施依法治校, 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2].曾志坚, 《加强在校大学生德育法制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学校法制教育 篇2

固安县柳泉镇中学张振波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应该树立大的安全教育观,逐步提高全社会(学校、家长、社会各部门)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把握校园安全教育的“三实性”——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建立并落实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1、纳入课程管理,开发音像教材。

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开设了《专题教育》课,这门学科整合了多种教育,包括生理卫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等。国家规定:地方课程也要做到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案。因此,各级行政部门也严格按照这“四有“的标准进行检查。由于本学科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教育的效果如何,无从考证。由于各级部门开始重视校园安全,有人提出:将其列入考试科目,或者出一张问卷测试知识掌握程度。我认为此举不妥。由于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设,在安排并落实课时计划时已经产生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教师不足,课时紧张,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因此在落实上出现了难度。加之各校对地方课程本身的重视确实存在差距,教学内容的编排简单枯燥,缺乏必要的教辅材料,导致教学效果出现问题。安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和教育方式更易于为广大中小学生接受。因此,建议开发音像课程与体验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及讲述,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构建文本、音像、体验活动于一体的校本课程。

2、落实常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6个模块。具体到校园安全,不仅包括校园内的校舍安全,教学设备设施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安全,大型活动集队安全,周边环境安全等,更包括日常的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自救等。因此,对安全教育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除必须的安全教育常识外,还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确保安全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安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广义的范围说,学校里的每个老师、学生的家长都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都是安全教育的主体。

学校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并完善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因地制宜,讲究务实高效。制度一旦定下来了,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相比之下,执行并

落实制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提倡大家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工作理念,因此,细节管理是决定管理成败的关键。5.12大地震中的某学校就因为常年坚持对学生进行安全演练,在这场巨大的地震灾难中学生及时自救,无1人死亡。这就是坚持的价值,它换取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3、注重实践体验,熟练掌握生存技能。

安全教育的特点是实用,仅靠书面教育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因此,要注重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我们都听到这样一句话:看过的,忘记了;做过的,记住了。因此,校园安全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大型的安全演练要定期举行,无论是消防演练,还是地震演练,都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还可以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亲自上交警岗体验交通安全的意义,与消防部门联手开展正规的消防演练等。在教育形式上,尽力设计模拟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活动中、实践中指导学生形成技能。

4、体现协同教育,落实各部门职责。

校园安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当整个社会都能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并且落实好本部门的职责,那将会改变和影响一代人。教育应与公安、消防、交警等各部门共同携手,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社会环境,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近些年来,消防队和公安、交警部门特别重视学校安全,定期到学校进行安全讲座,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为学生上了一堂堂教育课。这些活动要深入下去,坚持下去,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名师生的心中,切实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件功在现代、利在千秋的基业。、浅谈如何抓好学校 法制安全教育工作

固安县柳泉镇中学

学校法制教育 篇3

摘要: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教育基地,以子女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塑造孩子的宗教、道德、智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并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论述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传统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62-02

作为美国诸多教育选择形式的一种,进人21世纪以来,家庭学校(homeschoo1)愈发引人瞩目。据美国家庭学校协会统计,2005年至2006年,约有190万儿童在家上学,2007年增至240万人。据美国教育部预计,到2016年前,学龄人口将增加9%,家庭学校的增长率仍将维持下去。由于其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家庭学校甚至被一些美国教育研究者视为“当今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之一”。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

有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定义形形色色。但核心的意思都一样,就是“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而不是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

追溯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一直是美国教育的支柱,但随着公立学校的普及,家庭学校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伴随着家庭学校运动重新出现,它的重新兴起既有理论上的背景,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般认为家庭学校运动直接起源于两个思想流派,一是由雷蒙德·穆尔及其妻子多萝西发起的宗教右翼思潮,另一个是由约翰·霍尔特发起的反文化左翼思潮。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作品来宣传它们的思想,同时它们的追随者也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并努力为家庭学校争取法律上的认可。这些努力逐渐使家庭学校在美国各州全面解除法律限制,成为合法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家上学现象的兴起反映了美国社会广泛的对公立教育的不满。公立学校培养了大量文盲学生和没有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的学生,同时其中的犯罪问题相当严重,贩卖毒品、侵犯老师、校园枪击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改革方案不断出台,比如实施教育券计划和建立特许学校。尽管如此,美国教育仍旧陷入困境,于是很多家长失去了等待改革的耐心,开始把孩子的教育事务和权力收归自己。于是,很多孩子开始在家上学,家庭学校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而且越来越被公众接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家庭学校的蓬勃发展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研究它的目的不是研究这种现象的本质如何,也不是要非此即彼,而应该是从家庭学校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一)传统学校教育让儿童产生强烈的学业竞争焦虑,扼杀了他们爱学习的天性

爱学习是儿童的天性。“没有人天生愚笨,只需仔细观察那些婴孩,认真思考他们的所学和所做,你就会明白:除了极端的智能迟缓者,他们所展示出的生活风格、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如果是出现在年长一些的人身上,这些人会因此被我们称之为天才。”然而,学校成为“社会的压力锅”“社会的筛选机”。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直接表现在学校里,学生们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攀比分数的高低。孩子们厌烦学习,许多孩子被贴上了“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弱智”等标签。

约翰·霍尔特认为:传统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学业水平有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充满竞争和评价的学校环境,而儿童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切。“学习的能力不是被其他,而是被我们误称为教育的过程中所破坏……是我们成人对儿童的所作所为以及指派儿童所做的事情,破坏了他们大部分的智能和创造力。确切地说,是由此产生的恐惧感破坏了儿童的这些能力。他们害怕有负他人所望,害怕发生不愉快,害怕犯错误,害怕失败。”

(二)传统学校教育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正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倾向于对接受教育的儿童提供平均化、“一刀切”的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此外,“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局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成为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不是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约翰·霍尔特认为,如果学校认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就是告诉儿童哪些东西必须学习,那么学校里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学习。只有儿童自己才真正了解哪些学习内容是他最需要的。成人的任务仅仅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帮助,让儿童了解学习的线索和途径。但实际上学校只使学生整天重复乏味的作业,忙于应付机械操作似的功课,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真正的思考。

(三)传统学校的安全性遭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怀疑

在美国,学校教育的看守环境日益恶化,低俗文化泛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揭露,有相当多的学生早在一年级就成为校园威吓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受到嘲骂,被塞进衣帽柜,被罚不许与大家一起吃午饭,而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调解。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所以,他们拒绝将孩子送到正规学校进行学习。

(四)传统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化方面存在不足

传统学校成了反向社会化的机构。学校生活并不是为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管理、安全、秩序的需要,甚至是教师的需要。学校经历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社会化经验,他们没有感受到团结、友爱、宽容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强势者的欺凌弱小,少数人的优越感,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过早体验到世间的“人情冷暖”。

三、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种种缺失相比,家庭学校具有传统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取得成功,因而成为父母们的合理选择。

(一)家庭学校的学生不存在学业竞争,因而可以更好地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

家庭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内所有的孩子,3-4名甚至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年龄不同,导致学习内容也不同,因而根本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家庭氛围也是温馨、轻松的,家长允许自己的孩子以他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强制也不压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与学校不同,家庭信仰和价值观处于孩子社会情感学习的中心地位;家庭生活服从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屈从于学校的要求;孩子学习的天性得到培养而不是压抑;孩子可以享有无限的教育资源,世界就是他们的课堂,资源存在于社区。

(二)家庭学校能克服传统学校教育“一刀切”的现象。满足了儿童个性化的需要

家庭学校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他们真正用小规模的个体教学代替了大规模的班级授课,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培养。由于教学对象很少,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认识孩子的特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并用合适的方法对之加以培养。来自芝加哥一个家庭学校的母亲兼教师鲁思·克雷比尔说到:“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个班级通常都有二三十来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对一个孩子给予足够的关照。而在家里,教学是一对一的,效率很高。懂了,我们就往前学,不用等别人的进度;遇到困难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集中解决。”家庭学校的非正规化教育是一种灵活、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由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基于孩子习惯、爱好、兴趣、特长等个体因素而设计的,而且因为家长们更熟悉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比教师更能与孩子达成心理和感情上的亲密和信任感,所以这种培养势必是以孩子学习需要的满足为结果的。

(三)家庭学校完全避免了儿童遭受侵犯,安全得到保障

家庭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场地,家庭氛围轻松、温馨,当然也更安全。孩子们不必担心被其他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因为他的同伴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也避免了来自同辈团体的压力,他们将其他人视作自身世界的一部分,看作自然的学习伙伴。家长们则不必担心学校暴力的发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孩子当中。

(四)在社会化方面。家庭学校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家庭学校有积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学校并不是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把儿童单独关在家里,每天接触的仅仅是作为教师的父母。事实上,很多家庭学校的儿童比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年龄、种族和信仰的人。研究证明,家庭教育的父母比政府更加担心孩子被孤单地封闭在家里,很热心让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向不同年龄的人群展示自己。由于经常和各种年龄的成年人、儿童进行社会互动,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比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而在传统学校里,儿童反而会感到孤单和封闭,因而也较幼稚。莱恩斯的研究表明,家庭学校的儿童参与的社会活动包括下午或周末与公立学校学生在一起的活动(体育活动、童子军组织、教会活动、芭蕾舞表演、志愿者工作、钟点零活)、白天的野外旅游以及与其他家庭学校学生的团体合作项目。还有研究显示,有98%的家庭学校学生每周会参加两次或更多的社会活动。

四、结语

在评价家庭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儿童的品德、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美国很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学术性测验、成绩水平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国家级标准测试,都认为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成绩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有资料显示,1998年春,39607名家庭学校的学生参加了依荷华州K-8年级基本技能考试和9-12年级的成绩水平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学校。2000年全美中学生单词比赛的前三名均来自家庭学校。可见,家庭学校的儿童在学业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家庭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家上学,而是一种自由学习、选择学习、轻松学习和愉快学习的体现。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它也有其不足,如“家长老师”管理不当。导致儿童过分依赖网络,容易偏离学习的主题,知识的系统性难以把握等。但这些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随时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学习工具,使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满足儿童个性化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Patrick Bashan.Home Schooling:From theExteme to the Mainstream[J].(http://www.fraserinsfitute.ca/admin/books/files/homesehoo1.pdf)

[2] Lyman Isabel.Home Schooling:Back to theFuture?[M].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Jan7,1998

[3]John Holt.How Children Fail[M],New York:Dell,1964

[4]陈竹,蓬勃兴起的美国家庭学校[J],中国新闻周刊,2006,9

浅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篇4

一、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阶段的招生顺序是:重点高中, 普通高中, 最后是中职学校。这也就是说中职学生是普通高中选择后剩下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致使他们在某此方面上差了一些, 成为同龄人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长期来受到多方面的冷遇。

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在入校之前的成长道路上都会经历其中以下的几方面原因:1.家庭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受西方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 有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好) , 这样的家庭对子女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同龄人面前孩子背负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家长关心孩子再不够, 有的只提供物质保障, 有的连物质都不能保证。致使这部分学生舍弃了学业, 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2.学校原因。虽然当前国家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很多学校依然把升学率当做办学的一面旗帜, 从而忽视了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习惯不好, 思想素质落后的学生的教育力度, 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教”, 采取放弃的方法, 对之听之任之, 漠不关心。致使其敌视学校, 敌视老师, 处处与学校老师做对, 成为班级的“坏孩子”3.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孩子的智力再不断的发展, 然后他们却缺乏完全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社会上一些个别的腐朽的社会现象, 能过网络、媒体、书刊等渠道, 熏染着学生。血腥游戏、黄色书刊、暴力影视时刻在侵蚀着学生。这些原因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歪曲的价值观, 以自我为中心、封闭、孤独、忧郁、古怪、甚至有暴力倾向。对一些腐朽现象刻意的摹仿, 迷失了方向, 变成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差生。

二、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现存的问题分析

1. 急于求成。

中职学校大多数的教育观念都是重专业轻德育, 很多学校知道学生的现状, 于是急于求成, 采取“一讲众听”的这种方式, 通过召开几次法制大会组织学生听, 或者搞几次活动, 通报一下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等等。这是一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法制教育学生们被动的一次次地接受这样枯燥的法制知识教育, 其效果可想而知。

2. 缺少针对性。

现在中职生普遍早熟, 其活动能力超过认识能力, 法制观念上存在大量模糊认识的实际情况, 削弱了法制教育的一般预防功能。而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主要是限于《法律基础知识》课本中的少量法制知识为主, 以《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为辅, 内容既单一又不系统。教师也只注重法律条文的传授, 而不注重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启蒙和培养, 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没有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相联系, 特别是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得不够, 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 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3. 缺乏系统性。

对于中职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而就学校这个教育主体而言, 大多数的法制课教师基本是由政治教师兼任, 而这些人员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制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 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与中职生法制教育要求对中职生进行法制知识的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是完全背离的。这样的法制课和法制教育主体如同虚设一般。

4. 社会影响性。

社会生活的非法治化和庸俗低级趣味的文化制约法制教育的成效。一方面, 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最高权威,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司法不公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另一方面, 在一些社会传媒和文化市场中传播的暴力、色情、赌赙、毒品等不健康的东西, 毒害青少年学生灵魂, 诱导学生违法犯罪。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三、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

1. 法制教育必须规范化。

中职校应健全法制教育机构和加强法制教育队伍的建设。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 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 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学校法制教育队伍。还要制定法制教育总体规划, 编制目标体系。以课堂为主渠道, 通过新方法、新策略, 进一步加强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认识水平, 坚持用好法制教育教材。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选择典型事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以这事例学法、说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 认识法律、会用法律。

2. 教育方法必须有所创新。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加大活动课程的比重, 建立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基础。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法制教育要达到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的要求, 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加大活动课程的比重, 多让学生参与其中。因此结合教育目的和社会生活实际而采取的创新形式教育既能有效传授学生法律知识, 又能使学生了解社会实际生活。例如:国家新的法律、法规颁布时, 把中职生学习新法和宣传新法有效的结合。凡是能够由他们自己做的事, 尽量组织他们去做, 从而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了解新法特点;法制教育与各种主题日相结合, 加强学生专项法制学习。通过社会诸多的主题日活动与学生的法制教育有效结合, 利用主题日宣传活动的社会效果把法制知识教育与宣传日密切结合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即学到了知识, 又了解主题宣传日的内含, 从而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3. 学校与家庭建立互动联系。

对于学校, 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特别是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 定期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 通过家庭信息反馈, 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 制订相应的对策。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 可以正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 对学生采取具体的监控, 矫正措施。只有通过学校与家庭结合、支持、依靠、互补互进, 才能把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 篇5

本,我校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规划之中,广泛动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了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增长势头。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在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中,结合五五普法工作,全面贯彻了关法制教育的各类文件,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校一年来的法制教育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办事机构,制定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机制,为做好学校法制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我校法制教育主要由校长办公室牵头德育处组织实施,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师的考核目标,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检查考核制度,明确各位教师的责任;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法制教育进行布置,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聘请派出所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建立健全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长监督、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德育处组织班级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全社会各方面配合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符合客观实际,是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

二、抓好班主任队伍的法制教育是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关键。

在学校,班主任是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他们知不知法、会不会用法、执不执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校在抓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十分重视法制教育。本学期我校组织班主任进行了“学法守法用法”专题研讨会。通过学习研讨,大家的收获都很大,特别是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不仅增长了法律知识,还知道了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处理突发事件。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每位教师均完成了两万多字的法制学习笔记。

三、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阵地的资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对学生从正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国旗法》、《国徽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了教学有计划、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课时有保障,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解这些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法制体系,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能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同时,利用校园广播、电视、黑板报、展板、宣传栏等阵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大量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这些阵地向学生进行宣传的,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视节目,阅读法律书籍,使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我校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授律知识与提高法律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普法教育与依法执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我校的法制教育特色。

四、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做到内容丰富,并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注重实效。

学校法制教育 篇6

关键词:加强;法制教育;遏制;校园暴力

近年来,中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养缺乏,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校园暴力的愈演愈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遏制此类事件发生。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可见,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增加,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心智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败;法律知识和意识缺乏等。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表现较为明显,也最令人焦虑和担忧。

从某种意义上说,忽视了法制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学校或者家庭一味地强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不注重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即便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人格是残缺的,或者不懂得自我保护而受到伤害,或者很容易走上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之路。可以说,实施法制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学校应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有效遏制校园暴力和犯罪事件的发生呢?

一、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的前提

1.净化社会环境

学校必须主动与公安、工商、文化等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建立综合执法机制,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治理整顿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防止暴力、色情、赌博、恐怖等内容的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净化校园环境

(1)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教师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所以必须抓师德建设和教师法制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禁止教师打麻将、赌博、体罚学生、衣着不整、在教育教学场所吸烟、说脏话等,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举止文明、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2)学校通过开设法制教育课、法制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教师应认真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远离网吧等娱乐场所,严禁学生吸烟饮酒、谈情说爱、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从日常行为抓起,从小事抓起,控制不良倾向,避免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齐心协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3.净化家庭环境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的确,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一周里在学校接受五天教育,而双休日在家无人管教或者教育不当,使五天来的那点教育效果就化为了泡影。所以,强化父母对孩子的监管责任,提高家长的素质可以有效防止学校教育的功亏一篑。学校应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举行家长培训班、家长会等形式,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和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的暴力、溺爱,耐心不足、放任自流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家能够享受到爱的温馨,使心灵充满阳光。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由专职或兼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社会、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教学中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相应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当然,法制教育并不是一两堂法律常识课能全部解决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录像、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案件的审判活动,尤其要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育。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都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复杂、极不稳定,模仿、叛逆、斗狠、享受、玩笑等心理很容易使其犯错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已经考虑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希望学校能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比如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等心理训练课,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还可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活动,有效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王涵之.遏制“校园暴力”亟待法律教育补位[J].山东教育,2015(25).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浅析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

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

依法治国, 首先, 要有法律和根据法律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 才有可能在国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项事业依照已经制定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办事;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法律秩序, 形成法制环境;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然而, 要创造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和法制观念, 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普及法律常识, 对全体人民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实现依法治国, 就要: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的精神实质是强调公民要普遍守法, 依法办事。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展法制教育,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法制观念, 进而促使人民群众 (包括青年学生) 依照法律、法规,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正确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 主动协助维护法律的尊严,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对象是青年人, 是我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希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具备法律意识的公民。因此,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 加强法制教育, 对实现依法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

1.2 加强法制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 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重大, 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 在我国各种违法犯罪人员中, 青年学生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更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职校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是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经过初中学习考核, 成绩优秀、素质优良的学生大多升入了高中学习。相对来说, 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要差些。加之, 近年来, 随着职教改革, 面向市场, 招生不再须考试、政审, 使部分思想素质较差、文化水平低、染有不良习气的学生进入到职教校园。如果不对他们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而是看之任之, 听之任之, 恶习蔓延, 将严重影响职校生的健康成长, 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其后患更无穷;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法律意识是各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增强法纪观念,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毕业求职以及将来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 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企业要依法从事生产经营。各行业各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是要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职业学校必须培养出有较好的整体素质的学生,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法律素质又是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 那些法律素质差, 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甚至违法乱纪的人, 是难以谋到职业的。职校生毕业后, 无论从事哪样技术工作, 都必须自觉守法, 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知法守法, 才能忠于职守, 对工作尽职尽责, 精益求精, 做出出色的成绩;只有知法守法, 才能使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避免渎职现象和责任事故。如果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 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三资企业越来越多, 这些企业管理、经营方法都较先进, 对人才的法律素质的要求很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 行政管理制度、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法都将逐步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接轨, 对人才的法律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和发展趋势面前, 职校生急待于加强法制教育, 学习法律知识, 培养守法意识, 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 加强法制教育是职校生成为“四有”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2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和新的社会现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思想并不很稳定, 法制教育尚存有薄弱环节和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智轻德、重技能培训轻法纪教育。由于学校在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差距和误区, 致使学校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守法表现呈现出如下状况:据对近几年来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在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守法表现等方面的初步调查分析。法制观念较强, 能自觉遵纪守法的学生约占10%左右;有一定法制观念, 基本能遵纪守法的学生约占58%左右;法律意识淡薄, 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学生占32%左右, 其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存在强行索要他人钱物的现象, 极个别的有偷窃财物行为, 参与赌博和变相赌博, 偷看淫秽书刊、影像, 甚至个别学生在校期间即发生性行为、早孕现象, 以及非法私自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2.2 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的学校在教学中安排了极少课时的法制教育课, 且又多在读法律条文, 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的具体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致使法制教育的效果很不理想。

2.3 受社会的影响, 学生自身“重能轻德、轻法”思想严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职校生在中、小学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甚少, 因为社会普遍存在重能力、重技术, 致富心强烈。现今的招工单位很少进行法律知识要求和德才兼备的全面考查。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 也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对学校的法律教育主观上重视不够, 不投入和不关注, 认为对以后的就业和人生影响不重要, 忽略法律素质的提高,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贫乏。

2.4 学生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及影视作品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中某些负面效应日渐显露, 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渗入中国。尚处在未成年的职校生辨别能力差, 抵抗能力弱, 面对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风气,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别地方黑恶势力猖獗等等现象, 同时学校对学生课余管理放松, 文化娱乐活动单一, 使他们容易接受负面影响和被传染不良习气。

学校法制教育的几个注意点 篇8

1. 必须坚持目标设置“素质化”

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学校法制教育活动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是青少年普法教育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 师生、家长对此并没有认识透彻, 总以为不违法犯罪就达到了法制教育的基本目的。这种模糊、错误的认识, 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被弱化, 目标被片面化, 甚至目标缺失。进而导致了对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简单化、单一化, 法制教育观念的功利主义、教条主义。不少学校把法制教育等同于部门法教育, 等同于刑法教育, 等同于法律条文的记诵, 忽视了法的精神、法的真谛, 导致不少学生产生了“法律是残酷的”、“我不犯罪, 法就与我无关”等错误观念。因此, 要正确把握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 理清法制教育“惩戒”、“导向”、“信奉”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师生、家长认识到“惩戒”、“导向”只是法制教育的低级、中级目标, “寓教于信”, 发挥信奉功能, 塑造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 培养公民的法律精神和对现代法律的信念, 才是法制教育的根本战略目标和最高目标。提倡学校法制教育目标素质化, 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 使学生重视自身和他人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 确立法制意识和法制理念, 自觉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捍卫法律。

2. 必须坚持法制教育“课程化”

虽然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但与其他课程相比, 法制教育课程意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法制教育内容散见于品德、政治等学科的教材中。强调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化, 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 也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夸美纽斯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 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的。”因此, 要整合法制教育资源, 让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 使法制教育在课程设定、课时分配等方面都能得到明确, 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 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如皋市不少“少年学法工程”试点学校,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历和法律知识需求, 开展法制教材“校本化”研究, 编制校本法制教材, 开设校本法制课程, 让学生在直面现实中自然愉快地提升法律素养。法制课程的确立, 强化了课堂这一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地位, 改变了师生、家长的教育观念, 让他们自觉地认同、接受法制文化的熏陶, 自觉信奉、维护法制的权威。

3. 必须坚持教育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写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法制教育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 长期以来, 法制教育缺乏活动课程, 在方法上大多依靠灌输, 没有形成系统的、形象的、直观的、立体的教育模式。学生仅仅处于消极学习、消极守法之中, 对法律并没有真正形成发自内心的信仰。因此, 法制教育要达到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的要求, 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加大活动课程, 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在“少年学法工程”实践中, 有的学校增设了活动课程, 开展案例教学、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 让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有的学校通过校报、黑板报、法制专栏或专刊, 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有的学校还致力于法制文化建设, 建立法制长廊, 建立“模拟法庭”、合议庭、律师团、仲裁小组, 在校内、校外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 将法制教育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 让青少年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4. 必须坚持教育平台“立体化”

法制教育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不断优化法制教育环境, 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因此, 学校要与社会各界联系, 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 各单位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格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实施家校共建、社校共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法律知识平台。有的学校以家长学校为阵地, 举办家长培训班, 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引导家长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提高家长法律素质, 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的学校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及让学生将法制宣传资料带回家的办法, 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孩子和学生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在学校内部, 动员师生员工树立“全员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 坚持以身立教, 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些立体化的互动桥梁, 充分发挥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最终实现“大手抓小手、小手牵大手”的良性互动。

5. 必须坚持教育评估“多元化”

学校法制教育 篇9

改革开放后, 百废待兴, 高考制度的恢复, 给我们的学校教学无疑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地学子如饥似渴, 奋发图强, 不畏艰苦, 创造了历史奇观——踊跃参加高考, 以求为国效力.这正是:“耕牛自知夕阳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而现在的情况, 却发生了变化, 在一些学校里, 主动学习的少了, 被动学习的多了;以前的学生是往教室外赶, 歇歇吧, 该休息了!现在的学生是往教室内撵, 学学吧, 该上课了!原因何在?

本世纪初, 素质教育唱响大江南北,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那么新形势下, 学校教学到底该如何实施, 才能正确贯彻这一理念那?作者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 提出如下设想供探讨.

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展现教学过程魅力, 遵循学生发展规律

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 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同时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 是有培养前途的, 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 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这要求教师努力学习,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理论, 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依据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法制意识, 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 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教学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看待, 就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这正是学生的个性本质特征, 即学生是存在着差异的, 差异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 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而不应该搞一刀切.

三、加强师德建设, 展现个人魅力, 还学生以责权主体

论生命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 篇10

据2008年10月15日《扬子晚报》报道,上海市奉贤中学一女生因学习成绩排名常在一男生之后而将其刺死。再有2008年10月29日网上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一男生因怀疑某教授同他女朋友有暧昧关系,乘该教授正在上课丝毫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用刀将他刺死。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例屡见不鲜。面对一幕幕发生在花季少年身上的悲剧,我以为这与我们的教育对生命的关注程度不够有一定的关系:即我们并没有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因此,关注生命、提升生命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管理的头等大事。

一、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青少年处于人格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同步增强。由于身心快速变化和社会经验的缺乏是一对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通常会经历一段迷茫、苦恼、沮丧和失落的时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没有必要事事都问家长和老师,但在大人眼里他们仍旧还是个孩子,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心理无助感。他们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而追求“轰轰烈烈”,渴望同别人交流却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心灵容易闭锁。

中国青少年自杀的比率在国际上处于中间偏上的位置。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自杀不仅仅带来自杀者宝贵生命的丧失,更引发出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的和睦生活是重大的危害。除了自杀现象有升高的趋势外,有过轻生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数目也让人震惊。有资料显示,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5位的原因。在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而有轻生念头的人就更多了。

二、教育改革给生命教育带来了必然

处于现代化大背景下的现代教育,被日益工业化和技术化,过去强调“应试教育”、“文化快餐”式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仅仅是学生竞争的“战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包袱。他们不能亲近大自然,不能亲近其他生物,不能同其他同学、父母、师长进行情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也仍然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容忍度,轻则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逃避、或消沉,重则报复他人或自我毁灭。

目前许多学校仍实行应试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是在“考”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运转。尽管目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迎来了生命教育的试点,但在舆论宣传上还不够,没有进行素质教育的学校和地区的大多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师生对此不了解、认识不够。

三、关注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学科教学要与生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观教育。注重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观教育内容,如语文课上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地理课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充分发挥专题教育的重要作用,即通过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再次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班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营造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生命观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陶行知批判中国教育脱离生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生活中、在自然中实施教育。他认为,人生不是为教育而生活,而是为生活而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注重发展,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已经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注重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生命观教育的良好氛围;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观教育的合力。

在学校里要利用媒体,如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对生命观教育进行宣传,在一些醒目的地方书写警示语或在温馨提示中提示大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健康学习和工作;大力倡导尊师爱生的风尚,老师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老师与老师间、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让亲情与温暖溢满校园。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让学校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媒介素养能力下一篇:全球碳交易市场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