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的变革

2024-06-16

MIS的变革(精选三篇)

MIS的变革 篇1

Intranet这个名字自Internet商业化以来, 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日常管理的必要工具, 由于Intranet本身的特点, 多数人总容易与MIS 的概念混淆区别。若按一般的理解为:“防火墙之后的Internet”, 确实与初级MIS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本人认为Intranet不能与MIS相提并论, 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对比说明:

(1) 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技术之上, 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特点, 所开发出的增强应用技术平台。它侧重于平台技术。

(2) MIS构件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OS、通讯协议等, 它是一个综合系统, 而且更注重于网上内容及网上管理。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Intranet的出现只是更丰富了MIS的吸引力, 完全代替MIS的含义范围的说法从应用与理论角度都是不正确的。

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概念上的混淆, 目前在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

(1) 将Intranet等同于MIS, 认为MIS就是指C/S (客户机/服务器) 模式, Intranet代表了新技术B/S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以前的所有系统设计方案都可用B/S模式来解决, 全部系统在B/S模式下开发。

(2) 将Intranet与MIS对立, 认为B/S侧重于信息文本发布, C/S数据库信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发布过程, 主张数据库信息进出仍用C/S模式。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偏激的, 是对Intranet新平台的缺乏认识所致, 有必要给予充分认识才能正确对待。

2 C/S和B/S 之比较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是美国 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 B/S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目前, 这两项技术以被世界各国所掌握, 国内公司以C/S和B/S技术开发出产品也很多。

2.1 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 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 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 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 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 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 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 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 并向其发出请求, 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 送回结果,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 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 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 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 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 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 (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运行数据, 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 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 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 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 是“透明”的, 他们无须过问 (通常也无法干涉) 背后的过程, 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 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 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的下, 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 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 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首先, 采用C/S架构, 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 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 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 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 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 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 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 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 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 维护成本很高, 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 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 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 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 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 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2.2 B/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 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目前, 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 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 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 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 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 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 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 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 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 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今后, 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 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 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 惊人的。因此, 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 “胖”服务器。

(2) 成本降低, 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 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 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 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 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 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 这就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 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 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 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 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 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 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 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3)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 (Server) 上, 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 (Server) 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 (Browser) 实现, 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 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 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 以防万一。

3 C/S与B/S将长期共存

在传统的C/S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和信息, 例如各类数据库和各种格式的文件, 而Intranet必须能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应用和信息。Intranet技术基础由于其通用性, 能提供的标准接口是不多的。例如访问数据库的办法归根结底仍是CGI, 而直接用CGI不仅编程麻烦, 而且维护更困难, 对于极大多数的企业是不适用的, 至少是不够用的, 还要有一系列的应用接口工具。而 B/S模式目前只适用于信息发布, 对于如在线事务处理 (OLTP) 应用尚有实质性困难。所以说, C/S与B/S模式还将长期共存, 而二者间的接口工具也是一种长期需求。

3.1 全文检索数据库的集成

Internet的技术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 可以说, Hypertext就说明了这个优点。全文检索是Intranet的一个基本组成, 关键是指定检索条件, 还有就是能把各式各样原来的文件 (库) , 方便地转换并装入全文检索数据库。虽然现在有一系列的接口工具, 但由于原来文件的格式种类几乎是无限的, 这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方案, 只能靠开发厂商不断完善和优化。也有以 (超) 文本文件为基础信息的管理系统, 由于没有合适的平台, 勉强使用关系数据库或Lutos Notes这种专用平台来建设, 但要么开发困难、效率低下, 要么则会使用户陷入专有平台固有的各种苦恼之中。Intranet技术在这方面是无可比拟的。

3.2 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Intranet与关系数据库的接口是MIS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里我们不具体阐述, 这也是Intranet与Internet的区别最大之处。互联网上常常是一些不规则文本的发布, 而企业内部更注重于对有序数据的发布, 这是 MIS的灵魂, 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三条路径:

(1) 许多数据库厂商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特点是基于各自的专有技术, 与其数据库产品以及开发工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企业只用或主要使用一种数据库, 这条途径是可行的。但Intranet的开放性将大打折扣。

(2 ) 使用所谓的OLAP工具, 即独立于数据库产品的分析工具。但目前出现的OLAP工具的Intranet版本都不够成熟, 应有一番竞争乃至到成熟的过程, 但必须应用于多种数据库及需求比较复杂的用户。但这样做投资较大且需专门培训。

(3) 在Intranet平台中提供访问关系数据库的通用接口工具, 这是最理想的做法, 但目前产品仍没有达到前两种工具的性能, 希望尽早有一个功能强的通用接口工具产生。

3.3 工作流接口

对于大部分企业, 全面、完整的工作流工具并不太需要, 因为全文检索和关系数据库的接口工具已解决了信息的存储和共享使用。而工作流中“工作”是属于OLTP的, 目前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技术。如属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 最自然的是采用Office套件;为收集原始数据, 还得需要Form工具。而Intranet的“消息传递”工具是一大缺项, 目前可行的只是利用电子邮件系统, 而现在主要问题却是企业中通常采用Lotus Notes等邮件系统, 而不是直接使用Netscape等浏览器中的电子邮件功能, 因此需要一个工作流接口工具, 能实现基本的工作流功能, 能综合调用Office或Form工具, 完成基本工作。利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工作消息传递, 利用Intranet调阅信息。

4 C/S与B/S的结合策略

根据上面对企业MIS开发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B/S在MIS中的一个重要用途即是WEB, 而目前企业WEB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

(1) WEB Browser根据用户操作对WEB Server提出访问请求。

(2) Server将请求分析处理, 通过CGI访问DBMS以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或事务的提交。

(3) CGI根据DBMS返回的结果生成HTML文书经过Server向客户的Browser返回结果。

(4) Browser将HTML结果显示给用户。

对于上述流程, 工作量主要在Server部分, 而对该部分的处理目前也有好几种方法, 有用CGI访问DBMS, 也有依靠Web Server自身具有数据库处理能力, 也有混合访问DBMS, 但总的来说, 对Web Server端的应用开发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在各个子系统应用上, 我们仍然推荐用Client/Server方式, 无论你用小型XBASE类数据库, 或大型的Oracle 、Sybase类数据库, 在客户端你仍然要装实用程序用于数据服务器的信息联系, 而同样对于大多数管理类用户, 则可安装浏览器, 编制一定的CGI程序, 甚至利用新出现的JDBC或ASP技术, 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安全机制, 在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中, 安全性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 而Web Server, 我们可以对用户请求进行过滤 (包过滤、域过滤、主机过滤等) , 而由于Intran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 如果用户直接通过IP地址, 绕过前述的管理平台, 直接访问信息的话, 那么Intranet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在MIS中, Intranet应用与传统的C/S应用二者的安全性问题怎样合起来一起解决, 而无需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访问权限和需求对Web Server进行手工配置, 最好能在Web Server中有一种可与传统C/S 应用无缝结合的方式, 使开发人员在企业MIS 营构中对二种应用的各方面进行集中一致的管理维护。

5 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B/S应用, 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 特别适用于系统同用户交互量不大的应用, 对于需要大量频繁、高速交互的应用系统, 采用这种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采用Intranet应用模式并不一定要全部取代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 从某种意义特别是从近期的发展看, 二者应用界限并不清晰, 而且往往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事实上, 企业MIS采用B/S模式并不是要求把应用都转到WEB Server上来, 而是要根据情况来选择。那么, 在应用中新的B/S模式就需要能同传统的C/S模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信东.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曹汉平.信息系统开发与IT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MIS和ERP的比对 篇2

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MIS构成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IPC)、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ernet,但Inter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MIS核心

传统的MIS系统的核心是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的核心是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BS架构比起CS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MIS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BS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够操作MIS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Internet上的MIS

基于Internet上的MIS系统是对传统MIS系统概念上的扩展,它不仅可以用于高层决策,而且可以用于进行普通的商务管理。通过用户的具名登录(或匿名登录),以及相应的权限控制,可以实现在远端对系统的浏览、查询、控制和审阅。随着Internet的扩展,现有的公司和学校不再局限于物理的有形的真实的地域,网络本身成为事实上发展的空间。基于

Internet上的MIS系统,弥补了传统MIS系统的不足,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时代的特点。随着Internet技术的高速发展,因特网必将成为人类新社会的技术基石。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必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前景极为乐观。

市场营销的MIS

市场营销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企业或组织整体MIS的一部分。MIS是一个信息系统,它通过程式化的程序从各种相关的资源(公司外部和内部的都包括)收集相应的信息,为经理们提供各层次的功能,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所应该负责的各种计划、监测和控制活动等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这个表明MIS的本质是一个关于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帮助经理们做分析、决策、计划和设定控制目标。因此重点是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而不是如何形成这些信息。MIS是管理的有效工具

最有效的MIS能够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部程序的改变,外部的变量如何改变,也就是说,时间和内部变量是否会对外部的变量产生影响。这就建立了一个强大而且有效的知识库,它可以帮助进行预测。虽然建立和维护MIS是非常耗时和昂贵的,但是与其带来的潜在利益和对决策准确性的提高相比,对一个组织来说这还是值得的。Internet为建立和维护MIS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具,而MIS也是网络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编辑本段MIS(管理信息系统)和ERP的区别

ERP和MIS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许多文章的描述中经常混合使用,易于造成混淆;有的将MIS作为技术落后、信息孤岛的代名词,则有失偏颇。MIS、MRP与ERP的概念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系统。其特点是建立了企业数据库,强调达到数据共享,从系统观点出发,从全局规划和设计信息系统。实际中MIS 的开发和应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不能把它和单项开发、部门分割、“信息孤岛”联系起来。要正视企业应用MIS的发展过程,许多MIS 是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翻版,是由于早期观念和认识的局限。

后来提出的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作为一种库存管理技术,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计划系统,即MRPII。它既是企业的管理哲理和运行模式,又是实现这一哲理的商品化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系统。MRP-II可以看作MIS在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种实现模式,一种系统的规范化的模式。

在九十年代,又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它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这是因为考虑到仅靠企业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把经营过程中有关各方如供应商、销售网络、客户、市场等纳入系统。尽管它的概念不断更新,内涵不断扩大,其核心还是针对制造业的生产控制管理模块,出发点依然是将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有机整合,以实现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生产脱节、降低延误交货时间的目标。在一些宣传中,ERP成为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复杂无比的庞大系统,而这样没有明确范围界定的系统,就会出现什么问题都要解决,却什么问题都解决不好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正本清源是必要的。

MIS、MRP和ERP的区别

MIS定义比较宽,是一个原则框架,而后来的MRPII、ERP针对某些行业的需求,有着具体的实现模式,和SCM、CRM一样都属于广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

重要的是,当前一些有影响的商品化企业管理软件都采用了ERP的思想和原理,而MIS则没有一个明确对应的产品,都是针对具体用户企业定制开发。因此,大部分关于MIS和ERP区别的讨论就转移到是定制开发,还是应用商品化软件上。

近几年在IT相关的媒体上关于ERP和MIS的讨论甚为激烈,有的说mis已经没有出路erp才是企业信息化的方向;也有人主张抛弃空中楼阁的ERP回到现实的MIS之路上来。更有趣的是一个几千人的大厂仅有5-6台PC且集中在一个10多平方的房间里工作也号称ERP。那么究竟什么是ERP什么是MIS呢?要明确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难。现在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谈谈我们的看法。

MIS与信息流

首先,MIS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企业信息流的掌控,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质量。而信息流是对企业内的物质流,资金流,增值流的运行状态的表达。因此,MIS基本上可以游离于物资流,资金流的日常运作之外,不涉及业务流程的变动。也正因为如此,“原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的翻版”这一说法使MIS一度成了为人诟病的话题。

其次,MIS可以按企业内的职能部门划分模块。在统一规划好数据关系,编码方式和共享的单一数据源后可以按职能模块分别开发,某些条件不成熟的部门甚至可以不参与MIS系统的运行。

最后,MIS的作用是向各类管理人员提供更快,更准,更有价值的经过提炼的信息,因此,除了减员增效以外,MIS的经济效益必须有管理人员的中介才能产生。MIS不会改变或优化物资流和增殖流的运行状态,而应有管

理者运用MIS提供的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更有利于企业效益的决策。所以称为“信息管理系统”。

ERP与信息流

ERP实施的目的是对企业内的物质流,资金流,工作流进行最优控制,它理所当然的包括了对信息流的全面地,甚至动态和实时的掌控。根据企业的这些状态信息和外部的环境信息再加上ERP系统本身的科学理论(如存储,决策,平衡等)把他认为最优化的采购,销售,生产调度以及人员,资金的需求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的提供给管理人员。显然,这是事关企业生存的根本大计,不是某个部门的孤立信息所能决策的。因此按流程而不是按部门来划分模块是它的一个特征。

ERP直接对物资流进行操作,即直接参与或指导了企业内物资形态转化的增值活动(如在棉纺织行业是原棉,棉条,粗纱,细纱等的转化增值),势必将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底层元素上。而现行的ERP系统大多是依据某些管理思想或模式来设计的,那么与原来的带有行业特点的管理流程就不可能完全吻合,为了迎合这个新的管理思想,企业内相应的业务流程也就不得不作出相应改动。同时,也正因为ERP与物资流的紧密耦合,ERP系统的软件就不可能是按部门来划分模块。

ERP是一个整体推进的综合系统,它不仅要求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要求全员,全流程的协调运作,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计划,调度,需求方案也必然是企业内各层次人员必须执行的实际方案,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参考意见。否则企业资源计划将是一句空话。

MIS成功实施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成功标准,实施策略

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 管理信息系统 (M a n a g e m e n 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近几年可谓风光无限。不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都在争相实施本单位或本行业的MIS的建设, 一时间, MIS成了各单位最热门的话题。然而, 如果我们细心的查看, 会发现其中一些单位的MIS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管理上的变化, 相反可能还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于是, 一些人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方法来排斥MIS, 使得已经建设好的MIS成了高级摆设。究其原因, 不同的单位可能会罗列出不少具体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MIS认识的片面性, 导致MIS的实施策略选择不当, 最终出现了各种问题而使MIS实施失败。

笔者结合近几年在MIS开发和实施中的经验, 在对MIS深层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成功建设和实施MIS的策略, 供研究MIS实施策略的人员参考。

一、正确理解MIS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会对MIS有不同的理解, 这并不稀奇。但它们应该有一点是共同的, 也就是承认“MI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如果做不到这点统一, 说明他们对MIS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这种偏差会给MIS的实施带来沉重的打击。

MIS的概念最早并没有与计算机系统联系起来, 瓦尔特·肯尼万是从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的解释, 这应该是MIS最本质的内涵。直到1985年, 高登·戴维斯才在MIS的定义中加入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使得MIS与计算机系统之间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强调的是计算机系统是辅助完成管理任务的工具, 而非MIS的本质。因此, MIS的目标仍然是完成“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把MIS看成是一个纯技术的系统, 更多的原因是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所致。在我国, 最早进行MIS开发的是计算机技术人员, 他们在MIS的建设和实施时自然会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久而久之, 使MIS的开发和实施偏离了应有的方向, 完全变成了一个计算机软件项目的开发。对任何单位而言, 要成功地实施MIS, 就必须对MIS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否则即便实施了MIS, 也很难保障其实施的MIS能够成功。MIS实施的核心是流程重组, 也是评判我们是否正确理解MIS的标准。那么, 应该怎样来正确理解MIS呢?翻开MIS的教科书, 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解释: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人机系统, 而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很显然, MIS作为一个技术系统并无争议, 而作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各人的理解就不尽相同了。成功实施了MIS的单位可能最大的感受是“整个组织行为的变革”, 而MIS在其中成为了组织变革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 如果MIS只是一个技术系统, 将很难完成这一壮举。

正确理解MIS, 不仅是单位内领导者的事, 还必须成为单位内部从上到下所有人员的事, 才能保障大家协调一致地行动, 才能成为MIS实施成功的保障。

二、MIS实施成功的评判标准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MIS的开发和实施已经形成了几套完整的方案, 例如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这些方法都已经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进行了完善, 作为一种技术方案, 这些方法都是高效且实用的。于是, 人们视乎认为按照这些方案进行MIS的开发, MIS一定开发实施成功。然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用系统中的人员对系统的依赖程度来评判MIS是否成功的话, 我们会发现有近80%的MIS是失败的。

例如某大学建设的“教务管理系统”, 应该是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制定的方法来建设的, 软件运行也没有问题。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均不没有对这个系统形成依赖, 甚至有时感觉这个系统是一种多余, 没有可能会更好。因此, 这样的MIS能算成功的MIS吗?为什么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用该教务系统呢?调查发现, 该系统除了学期结束时老师进行成绩录入和学生选修下学期的课程操作正常, 系统提供的许多功能只有菜单而没有实质内容, 根本无法通过该系统完成相关操作。比如教师申请调课、选教材, 学生查看教学大纲、请假、提交作业等, 这些功能均不能实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通过该系统沟通 (更不要说协同) , 他们又怎么会对系统形成依赖呢。

MIS实施的成功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的层面, 一是非技术的层面。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 不论那一个层面出了问题, 都将影响MIS最后的成功。技术层面的成功相对而言比较好制定标准, 毕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软件技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这些理论和方法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按照这些理论从技术上去评判MIS是否成功应该不成问题。困难的是非技术层面的成功评判, 由于不同的MIS有不同的应用环境, 因此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评判。由于笔者长期从事MIS的开发和实施, 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总结, 从非技术的层面提出几两条评判MIS成功的标准, 力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业务对MIS的依赖程度:

系统中的业务有多少是离开了MIS就不能做的?如果这个数据达到了80%的话, 这样的MIS是成功的。这里我们不能要求MIS能实现100%的业务, 因为业务的需求变化往往比MIS的升级快, 所以过高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要求过低, 过低的话说明MIS在业务处理中可有可无。

2. 人员对MIS的依赖程度:

系统中的注册用户是否天天在使用系统, 特别是组织中的高级领导, 如果他们都不用, 其他的人不用也就无可厚非了。如果系统的注册用户到了离开系统就无法工作的地步, MIS就算成功了。

笔者考察过某上市企业, 该企业在全国有多个分公司, 他们的文件、报告等都在该企业内网和租用的VPN网络中完成, 一个需要经过多位身在不同地区的高级领导会签的报告, 通常在半个工作日就能完成。这样的MIS应该是成功的。

三、MIS实施成功的策略研究

MIS的开发要成功实施, 首先必须有技术的保障, 毕竟MIS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没有技术的保障是不可能来探讨MIS的成功问题的。其次是管理环境的保障, MIS还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它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都必须有人和社会的参与, 同时它还将给实施的组织带来管理环境的变革, 所以没有管理环境的保障, MIS同样不会成功。

对于MIS而言, 系统的大规模建设是一次性的, 而系统的运行、维护、升级、变革则是长期性的。作为一个成功的MIS, 首先要做好一次性的工作, 这是今后长期工作的基础。然后更应该重视长期性的工作, MIS实施后带来的企业流程重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果忽视了它的长期性而想一蹴而就, 最终也将导致MIS实施的失败。因此, MIS的实施要取得成功, 必须有良好的实施策略来保障,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那么什么是良好的实施策略呢, 笔者认为良好的实施策略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长远的规划

MIS的实施将给组织带来管理上的变革, 不管这种变革的大小、强弱, 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千万不要指望在短期内将原有组织来一个改头换面, 这样做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不仅作为MIS实施的部门应该认识到这点, 组织的最高领导也应该认识到这点, 因为这是打开MIS成功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一旦我们把它丢掉, MIS成功的大门将对我们始终关闭。

长远规划的期限长短应该根据MIS改变的规模决定。有的组织可能是一年, 有的是两三年, 不同的组织由于结构的不同、变革程度的不同, 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期限, 千万不要生搬硬套或依葫芦画瓢, 更不能搞一刀切。规划的合理性将成为MIS成功的关键。

2. 完善的制度

在不同的组织内部, 实施MIS所带来的变革对组织的影响是不同的, 有的可能很激烈, 有的则要温和得多。不管是激烈还是温和, 变革中制度的保障是必须的。组织的领导者不能够抱有发几个红头文件就能解决问题的思想, 这样不仅不利于MIS的实施, 相反还会给MIS的实施带来危害。

MIS实施中的要求, 一定要制定成“操作规范”、“使用规范”等规章制度, 用这些规章制度来规范MIS实施过程, 从而保障MIS的有效实施。实施制度中还必须包含奖惩制度, 对于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员工必须给以处罚, 但更多的是从正面给以鼓励, 使员工能积极地参与到MIS的实施过程中来, 这样才能保障MIS实施的成功。

3. 合格的MIS管理团队

合格的MIS管理团队也是MIS实施成功的重要一环。MIS团队的任务不仅是建设, 更重要的是服务。MIS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为业务部门提供很多服务, 如果没有合格的MIS管理团队的支撑, 业务部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就会降低他们使用MIS的信心, 为他们弃用MIS创造借口, 就会是MIS前功尽弃。

合格的MIS管理团队不仅是技术上合格, 还应该是管理上合格。组织的领导者必须赋予该团队一定的权限, 使他们能审查各个环节执行MIS的情况, 保证他们有对部门或个人的处罚建议权,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MIS的实施。

4. 充足的资金

MIS的实施不是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买一个MIS软件这样简单的事。MIS实施可能会涉及到组织中流程、人员、设备等改变, 这些变革就意味着需要资金的支持, 没有资金的支持有些变革将无法开展, 从而影响MIS的实施。

人员培训也是MIS实施中占用资金的一个方面, 而且这个方面的资金会难以估计。由于组织的规模不同、要求不同, 所以人员培训的费用会差异很大, 在实施方案中如果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 将给MIS的实施带来不可估量的障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MIS成功的实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管理的支撑, 更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有时我们发现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组织, 就是不能成功实施MIS, 使得该组织的CIO困惑不解, 其实原因可能是CIO们过多地关注了技术问题, 而忽视了管理问题所致。导致MIS失败的原因很多, 笔者认为其中大多数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策略所致。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

上一篇:前牙外伤下一篇:多相光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