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原则

2024-06-13

税法原则(精选八篇)

税法原则 篇1

公平是描述人类对生产道德和善的诉求的应有的分配行为, 是一种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与分配行为准则。[1]本质上税收公平属于分配正义的范畴。罗尔斯在论及分配正义的背景制度时, 将政府部门分为四个部门, 其中一个是分配部门, 其任务是通过税收和对财产权的必要调整来维持分配份额的一种恰当正义。这又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征收。其目的不是提高财政收入 (将资金让与政府) , 而是逐渐地、持续地纠正财富分配中的错误并避免有害于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和机会公正平等的权力集中。另一个方面是用来提高正义所要求的财政收入的税收体系。社会资源必须让与政府, 这样政府可为公共利益提供资金, 并支付满足差别原则所必须的转让款目。税收负担要被公平的承担, 并旨在建立正义的安排。[2]量能征税原则是税收公平的重要原则, 量能征税是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在税法上的体现, 其基本要义可理解为是在纳税人之间实现纵向公平。国家的征税权力只有在实现量能赋税的基础上方能具有实质上的合法性而获得实现。这种“量能”意味着不以形式上依法征税、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 而应在实质上实现税收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因承担纳税义务而遭受的财产损失或经济福利牺牲。税收负担与税收收入是纳税人与政府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的解释。在税法上重平等, 亦可能过当, 而侵及财产权。如高达99%的所得累进税率的平等适用。[3]目前, 各国普遍以纳税人负担能力来作为税收负担的主要标准, 即使所有的纳税人按照其实质纳税能力负担其应缴纳的税收额度, 简言之, 税收负担根据纳税人的承受能力进行分配, 能力强者多纳, 弱者少纳, 无能力者不纳。即差别纳税, 此为实质意义上的平等赋税。

然而, 量能征税原则固然有税收正义方面的考虑, 但长此以往, 其所固化的收入与支出相分离的财政观, 也完全剥夺了纳税人在法律上监督税收使用的可能。[4]同时, 也破坏了税收的目的性。税收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 对于维持政府主要职能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前述及, 国家财政需要, 由国民来公平分担。但是, 满足公共财政需求的税收必须是适当, 因为“征税仅为国家谋取收入之手段, 而非国家的目的, 故租税需求之额度系于国家目标与及任务”。[5]因此, 要充分反映税收公平思想, 就应在税收的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引入税收适度原则, 使社会公共资源 (公共产品或服务) 的提供和税收的获取与使用存在着一种总体对应关系。如果以税源的多寡, 人民负担能力的多少而随意开征税收, 就无异于等于口衔天宪, 必将会导致对人民权利的侵犯, 有悖国家税权合法性要求。征税不论出于何种理由, 客观上存在利益的对立和抵触。如果政府征税不公, 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很大, 偷逃税收严重, 甚至引发社会矛盾乃至政权更迭, 从而危及政治及征税权力的合法性, 历史上因征税暴敛而引发革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 国家征税应适度而为。

二、税收适度性原则的要义

税收适度性原则要义主要体现在税收的规模、税收的深度和广度三个方面。

一是税收的规模。国家及政府通过税收组织的财政收入总量应是公平合理, 应体现国家及其政府提供公共资源产品所支出的财政成本与全体纳税人购买公共资源所付的税款价值具有的相当性。一般税收并无自身目的, 只用以满足公共支出之财政需要, 其合理相当性取决于税负与财政支出之间的比较。如果征税过度, 财政支出成本远远超过税款价值, 说明纳税人支付了高额价格, 这对纳税人不公平;反之, 如果征税不足, 为满足全体纳税人而提供公共资源产品所需要的财政成本不足, 无法实现国家职能, 难以满足纳税人的需要, 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从国家职能的角度看, 国家根据人民授权享有国家税权, 征税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实施。如果‘赋税一经被政府或其官员消费, 对整个社会来说, 价值便消失了”。[6]这就是说, 适当原则要求目的与手段间具有合理相当性, 国家征税规模应与对人民权利的保障相适应。具体征税规模的设定, 应对国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能够提供的公共资源或提供的保障能力作出判断, 在此基础上, 确定全体人民承担的税收负担是多少。适当原则实际上反映了源于社会契约论的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说思想,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国家根据需要来确定税收规模的思想, 国家需要说将破坏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税收平等交换关系, 进而会侵蚀到国家税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二是税收的深度。税收应避免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不当影响, 并充分考虑纳税人的税负能力。税收来源于人民的财产, 而财产又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及发展。当税收的比例增大时, 它对私人生产和就业的阻碍作用也在加大, 当这个比例超过了可以忍受的程度, 它就不可避免地对生产力产生消极破坏作用。[7]更何况, 征税还意味着对私人财产的侵犯。不管是哪种税赋, 多少总有些有害的影响。税收不可避免地具有破坏性作用, 原因很简单:它会减掉私有工业的部分资产。因此, 国家征税, “必须兼顾到国家和国民两方面的需要, 计算国家收入的尺度, 绝不是老百姓能够缴付多少, 而是他们应当缴付多少。如果用老百姓能够缴付多少去计算的话, 那么至少也应当用他们经常的缴付能力作标尺”。孟德斯鸠甚至还说过:“一些公民纳税较少害处不会太大, 但纳税过多, 其破产将有害于国家。如果国家把自己的财富和个人的财富的关系调剂得相称适宜的话, 则个人的富裕将很快增加国家的富裕”。[8]这就是说, 征税应以维护自由市场体制为基本指导思想, 充分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不得影响其基本的生存权、平等权, 尽可能避免伤及资本积累和妨碍经济活动进行, 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不影响纳税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税收公平, 实现正义,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税收的广度。征税客体和比例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应与其相适应和协调, 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是税收的源泉, 经济增长、税源的扩大决定着税收规模的增长。根据经济学的理论, 扩大征税范围或提高征税比例并不必然导致税收的增加, 反而会带来税收的减少。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美国经济学教授约瑟·拉弗设计了一条曲线, 即拉弗曲线 (见下图, 图中的曲线OEA即为拉弗曲线) 。通常情况下, 税率与财政收入成正比, 但是税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 人们承受税负能力达到极限, 自然以降低所得来避开高税负, 因此, 经济会出现滑波, 税源的破坏必然使得财政收入水平降低。高税率对经济危害极大, 可能造成企业投资减少, 储蓄缩减和劳动积极性下降。[9] (见下图)

拉弗曲线的重要作用, 就是减税效应和最适税率的选择, 以此确定国家财政收入的度。

由上可见, 税收规模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而不能随意开征或提高税率, 否则这种滥用税收权力的结果将造成对纳税人权益的严重侵害, 无法实现社会正义, 使国家征税在实质上失去了合法性。当然, 税收规模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处于何种比例关系才是合理, 还需要结合各国的实际作出具体的判断。

三、税收适度性原则的定位

适度性原则作为税法中公平原则的下位原则, 强调的是总体上对国家征税权的限制, 因此应定位为立法层面上的原则, 通过对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和纳税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两个方面来形成对国家税权的制约。

一是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 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与政府职能大小成正比, 如果政府职能越大, 对税收的需求越多, 纳税人的负担将因此随之加重。在公共财政理论看来, 政府的职能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诸如公平等问题。因此, 对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就是要缩小政府支出, 实现有限政府职能, 尽量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退出, 任何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的扩大所带来对税收收入增加的要求, 意味着宏观税负的加重。[10]此外, 适当性原则还应要求政府在既定职能下, 维持政府正常职能的费用支出及社会公共资源的供给成本应当富有效率, 实行公共财政。如果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拖拉, 不仅会降低政府职能的运转效率, 而且会增加社会公共资源的供给成本, 致使政府对财政需要增大, 从而不合理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对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实际上起到了限制税收权力作用, 从而维护了纳税人正当权益。

二是纳税人监督权。适度性原则要求对税收的形成及流转过程, 即对私人财产从纳税人通过缴税成为政府财产, 政府因此得以使用财政经费提供公共资源以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过程的总体考察。从理论上看, 这种转移交换的过程应当能够增加社会总体的经济利益, 但在实际生活中, 因对政府监督不力、失职或决策失误等诸多原因, 可能会造成征税与提供社会公共资源不对应的情形。这就是说, 在私人财产经纳税人通过税收形式转化成国家财产、国家财产经由公共产品的提供而转移到纳税人的这一过程中, 存在着损耗或浪费现象。这种损耗和浪费违反了政府收取税收的根本目的, 成为社会经济总体的额外负担, 甚至会造成新的财政需求, 加重纳税人税负。适度性原则要求政府的财税收支过程应受到严格监督, 贯彻“取民有度, 用之有止”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东国法家提出的, “取于民有度, 用之有止, 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 用之不止, 国虽大必危”。[11]“取民有度”反映了对税收权力的约束, 是一种公平的思想;“用之有止”, 这是取于民有度的前提, 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 税收的使用应有限度, 不应浪费和无度。由此可见, 适度性原则作为一项立法原则促使了纳税人的监督权得以确立, 纳税人直接或间接地如通过代议制参与与税收财政收支有关的立法活动并对有关财政收支预算及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有效保证了政府的定税、收税及用税整个过程的公平合理性。

四、结论

适度原则要求国家税权与纳税人的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以确保国家征税目的的合理性。税收负担的总量规模应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质量与效益以及社会分配相适应。就社会整体而言, 纳税人因付出税款而减少的价值至少应与纳税人获得的因税款使用而增加的福利相一致, 这是对征税规模和税款使用合理性的一种制约。如果社会资源的提供和税收的获取在总体上不对应, 就会破坏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税负过重而社会公共资源提供过低会造成税源流失或萎缩;税收过轻而社会公共资源提供过高会造成政府“破产”或自然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12]超额负担是征税上的不公平, 它在事实上掠夺了纳税人应享有的资源和财富, 伤及了成本, 侵害了纳税人的利益。这就需联系政府职能和财税支出来考察。市场经济的理念在于政府去干预市场无法做的事情, 政府的干预应适度, 立足于维护市场自由体制, 税款的用途是用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这种税收的适当性或比例性, 实际上限制政府职能扩张、限制税收权力, 以确保纳税人不被随意加重税负。政府使用税款的须接受纳税人监督。只考虑征税的合理, 不考虑税款使用的合理的税收公平观是不全面的。国家不能随意使用纳税人的税款, 需要使用时须受纳税人的监督, 保证用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全体社会成员方面。换句话说, 如果过度征税, 不受监督和制约, 滥用征税权, 不仅颠覆正义、败坏道德、毁灭个人自由, 而且必将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基于财政需求, 征税不可避免。但仅基于财政需求, 不足以作为课征之正当依据。同样理由, 租税亦不能仅因税源丰沛而具备课征的正当性。因此, 征税权的行使遵循适当性原则, 接受纳税人有效监督, 防止征税权的滥用及其对经济的损害和国民财产权的侵害, 从而彰显国家税权的德性。可以说, 赋税公平是国家税权合法性的试金石, 要确保国家税收权力合法性, 必须征税有度, 赋税有度, 实现赋税公平。

[注]本论文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税权合法性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书明.公平与效率的抉择及其背后[A].刘隆享主编.财税法论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7.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278-279.

[3]葛克昌.国家学与国家法[M].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996.64.

[4]刘剑文, 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37.

[5]葛克昌.所得税法与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9.

[6][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02.

[7][美]亨利.黑兹利特.10分钟学习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22.

[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257.

[9]刘小川.税收理论与制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5-26.

[10]周全林, 王乔.我国政府征税规模的公平合理性分析[J].税务研究, 2006, (1) .

[11]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02.

试论税法上的诚信原则 篇2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私法领域的所谓“帝王条款”,在私法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该原则能否同样适应于公法领域,能否适应于税法?本文试图从诚信原则的定义及功能、诚信原则从私法领域延伸至公法领域的适用问题、诚信原则在税法立法、司法及守法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利用所学的浅显的法律知识予以论述。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关键词」税法,诚信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通常被称为“帝王条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税法不同于民法,税法按照传统理论,应属于公法范畴,诚实信用原则是否能够同样适用于属于公法范畴的税法,并在税法的立法、税收征管及守法方面发挥一般性原则的指导作用呢?这就需要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涵义及功能、其在公法领域的适用问题及其对税法的立法、税收征管及纳税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等进行讨论。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涵义及功能

(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涵义。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当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益和生活资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一切市场参加者符合于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并维持市场道德秩序。诚实信用原则性质上属于一般条款,其实质在于,当出现立法当时未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法院可依诚实信用原则行使公平裁量权,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1].其内容体现为:①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②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当事人在法律和合同规定不明确或未作规定时,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保障市场有秩序、有规则进行的重要法律原则,也是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的原则[2].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梁慧星先生认为诚信原则具有以下三个功能:① 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功能。②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功能。③解释和补充法律的功能。[3].王利明教授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如下功能:① 填补法律和合同漏洞的功能;②确立行为规则的功能;③衡平的功能[4].综上,我认为诚信原则应具有如下三个功能:①均衡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重新分配风险,特别是交易风险负担的功能。②解释功能。诚信原则解释功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司法领域。法官通过对事实和法律依诚信原则来加以解释,以阐明事实之应有的法律含义,以及法律应有之价值含义,从而使案件得到公正之裁决。③立法功能。尽管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法官造法”之功能,但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意味着授予法官以相当大的衡平立法权,由此形成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二元的立法体制。因此,一方面诚信原则实际上发挥着“造法”之功能,不断发掘法之应有含义,不断补充法律之漏洞;另一方面即使其立法功能未得到国家认可,但依诚信原则所形成的大量判例也势必将影响将来的立法,或推动立法活动的开展,或为未来立法提供大量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作为私法领域帝王条款的诚实信用原则同样适用于公法领域

如果要在税法上适用诚信原则,就需要对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税收法律关系,尤其是税收征管法律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关系,如果诚信原则在公法上的适用不成问题,那么它在税法上的适用就没有问题,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的推理过程,所以关键在于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还能否继续扩大至公法?源于私法的诚信原则能否在公法适用?关于这一点,学者有不同观点。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私法上多为任意性规定,公法上多为强行性规定,法律规定的就必须严格遵守,实行严格的法定主义;而诚信原则在于补充法律的不足,因此若将其适用于公法,必然会破坏公法的严格性,为公权力的扩张提供途径。正因为公法与私法在性质上截然有别,所以决定了诚信原则不可适用于公法。持肯定说的学者虽然都认为诚信原则可以适用于公法,但在据以适用的理由上仍存在差别,大体上有三种观点[5]:

1.由私法类推适用的理论。法的类推适用可以分为内部类推和外部类推,内部类推即特定 法中相互类推适用的情形,比如民法内部的类推;外部类推就如将私法中的规定类推于公法领域,诚信原则适用于公法领域即是一个外部类推的问题。

2.一般的法律思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诚信原则在法律秩序中普遍存在,不论在私法领域还是在公法领域。因为私法的发展早于公法,诚信原则因而在私法中被较早发现,而公法的发展较私法而言相对晚近,因而发现也较晚。

3.由法的本质来考察。这种观点认为公法与私法之间不存在差别,以国民而言,公法私法作为法而存在其相互间的不同只不过是法的事实,因而诚信原则乃基于国民法的意识所成立的根本法的要求,而于法之所有体系中均妥当。

第一种观点认为诚信原则在公法中的适用属于类推适用,第二和第三种观点均认为诚信原则可以在公法中直接适用,只不过在为什么可以直接适用的理由上有所不同,即第二种观点承认公法和私法的区别,而第三种观点否认公法和私法的区别,其实这种不同更多的.是在学理上有意义,在实际适用及其效果上并无不同。所以从理论上看学者们大抵都对诚信原则在公法,包括在税法上的适用持肯定态度。但是税法毕竟不同于私法,所以诚信原则在税法上的适用必然会有一个界限问题,而不可能像私法上那样居于帝王条款的地位。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上的具体适用问题

在现代税收国家,由于税收广泛而深入地存在着,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安排何种形式的交易行为,其相应的税负的高低,是否享受税收优惠等,均会纳入个人的成本效益分析。但由于税法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是一般人所易于理解;并且现代社会有大量具有财政目的和社会政策目的的税法规范,因其政策性而经常发生变动;再者,为解决税法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税法解释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各种通知答复意见等变动不居。这些都决定了在税法上很有适用诚信原则的必要。比如,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申报交纳税款时甚至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因听从了征税机关的指导意见或依据征税机关一直以来进行的课税处分而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了一

定的安排,但是后来征税机关以先前作出的指导或课税处分是错误的为由而要对纳税人课以新的征税处分,纳税人难免会因此遭受经济上的损失,这时就很有必要适用诚信原则以保护纳税人对征税机关所作的意思表示或征税处分的信赖。

我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上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在税收立法方面,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为税收法定主义的社会道德来源。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纳税人纳税义务之确定,以及其发生税收效果的诸项要件,一律得由民主代议机构颁行的法律明定。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导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灵魂和精神[6].税收法定主义通俗意义上即指国家不得征收法律没有规定之税、国家应该征收根据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应该征收之税。

一方面,国家不得征收法律没有规定之税。这好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命题,但根据中国的实践,即使在现代社会,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广泛存在,仍然有许多地方出于本位主义和小集团、小区域利益的需要,钻法律空子,擅自设立、征收或变相征收各种名目的税种,不仅破坏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的简单要求,在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文要求降低农业特产税,在三年内逐步取消该税种。但在内蒙等一些中西部地区,少数地方政府将降低的农业特产税额度变相增加到农业用水费用之中,造成了当地农民的极大不满,以至于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对当地社会稳定构成了危害,而且严重亵渎了国家法律的尊严。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征收根据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应该征收之税,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收立法上的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且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如果国家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税收立法,增减税种,就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此亦可为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收立法上的另一大功能。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官方披露的吉尼系数已接近0.4(该数值是一个分界线,超过的话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但根据西方国家权威机构的估计,中国社会的吉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针对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我们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及时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开征诸如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加大对贫富阶层收入的调节,加大对社会贫困阶层的福利补贴,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在税收征管法规及实践方面,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了在法律的呆板与威严之中透露出些许人性的温情。例如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2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这一条规定既体现了依据诚信原则保证经济管理机关行使权力的公平合理性,以及对纳税人的信赖利益的保护,同时又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收征管领域的具体适应。

(三)从约束纳税主体方面,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可以与其在私法上的“帝王条款”地位相媲美。在当今中国社会,在促进诚信纳税方面,急需树立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那样威严而至高无上的地位。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二方面来实施:一是从舆论宣传上下大力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诚信纳税观念。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依赖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但这必然是彻底解决偷税、漏税等由于诚信缺位而引起税收征管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从司法实践上有意识地培养、树立诚实信用原则。简言之就是对诚信纳税的主体予以表彰和鼓励,对偷税、漏税主体予以严惩,从司法实务上逐渐倡导诚信之风。

「注释」

1、梁慧星:《民法总论》版,第46页;

2、王利明:《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月第一版,24-25页;

3、梁慧星:《民法总论》年版,第263-264页;

4、王利明:《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25页;

5、城仲模(主编):《行政法学上之诚实信用原则》,载于《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

6、刘剑文:《税法学》,人民出版社版,36页。

浅谈税法上的诚信原则 篇3

关键词:税法;诚信原则;税法关系

诚信原则应用于税法关系,要求税收关系义务人恪守信用,遵守规则,充分披露信息,不得违背对方基于合法权利合理期待。诚信原则适用于税法领域具有理论上可行性及实践中必要性,对其在税法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涵义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当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益和生活资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一切市场参加者符合于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并维持市场道德秩序。诚实信用原则性质上属于一般条款,其实质在于,当出现立法当时未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法院可依诚实信用原则行使公平裁量权,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内容体现为:①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②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当事人在法律和合同规定不明确或未作规定时,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保障市场有秩序、有规则进行的重要法律原则,也是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的原则。

二、诚信原则的必要性分析

人们在我国进行经济活动时,税收是作为如何安排其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税收广泛而深入地存在,税法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是一般人所易于理解的,并且现代社会有大量具有财政目的和社会政策目的的税法规范,再者,为解决税法具体适用过程中的问题,税法解释层出不穷,各种通知、意见等经常发生。这些都决定了在税法上有适用诚信原则的必要。不论从外国的司法实践来说,还是从我国社会现实来看,在税法上适用诚信原则都有必要性。

三、诚信原则在税法上的具体体现

1.立法中的诚信原则传统法律不支持国家对立法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但随着公共负担平等观念的传播,人们认为如果法律规定使特定人利益受到损失,国家应负赔偿责任。目前已有不少国家的立法确认国家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过程中,造成对个人权益损害的,国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损害可能是因行政法规命令与基本法、法律抵触而引起的损害,也可能是因为行政法规、命令自相矛盾引起。只有因为立法变化引起的赔偿责任,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赖保护范围。我国目前对立法变动造成的损害没有法律上的保护,税法中也是一样。由于国家的立法行为使部分纳税人遭受损失,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保护纳税人对于国家税收立法的信赖。

2.执法中的诚信原则遵循诚信原则

对信赖利益进行保护,要求征税机关为了维护法律秩序安定性和保护纳税人正当利益,当纳税人对征税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产生信赖利益,即纳税人因信赖税务机关的特定行为,而据以实施了无法回复的财产上处置,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具有正当性而应当得到保护时,征税机关不得撤销或废止,或者如果撤销或废止,必须补偿其信赖利益。

当然,法律并不禁止征税机关对税收行为进行撤销、废止,但这种权力要受到严格限制。我们可以借鉴行政法的相关规定,将征税行为区分为授益税收行为和设负税收行为。对授益税收行为,一般不能撤销。因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已使受益人获得法律上保护地位,依诚实信用原则不得随意剥夺该地位。如果因为征税机关原因导致撤废,则应赔偿纳税人的信赖损失。对于设负税收行为,一般可以撤销,因纳税人的权利不会因此受损。但如果有特别撤销禁止,或由此会导致再次宣布内容相同的税收行为,则为例外情形,不得撤销。

3.程序上的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要求征税机关在纳税人的参与下严格按法律程序来做的意思是,要求纳税行为程序化。由于诚信原则本身是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税法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要通过税收程序才能转化为行为事实。只有征税机关按程序征税,纳税人按程序纳税,才能在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一个公正的程序,不仅需要立法上建构,还需要执法者诚信执法。因为税法作为征纳关系的首次调节,不可避免会存在漏洞,需要诚信作为二次调节,最终实现税法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覆盖,在根本上构建一个公正的诚信税收程序。

税收执法中,程序违法现象大量存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中忽视程序问题,表现为程序虚无主义和程序工具主义。前者认为程序是累赘,只要税能收上来,通过什么方式不重要。后者认为程序是针对纳税人的,是国家用以收税的工具,不认为程序也是制约执法权的机制。这两种认识,仍然是国家本位思维作祟,不利于对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是加强和完善我国税收法治建设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树立纳税人权利意识,关键在于建立起征税机关诚信执法意识。这种意识既是构建公正程序的必须,又需公正的程序予以保障。

四、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条件

1.纳税人因信赖征税机关的意思表示做出某种行为,已经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适当安排

若纳税人尚未对财产进行任何处置或安排,仅是信赖征税机关错误的意思表示,纳税人利益状况并未发生任何变动,这时就没必要适用诚信原则。只有纳税人因信赖征税机关意思表示,并进一步有所行为,原有的利益状况发生变动时,才有对纳税人进行保护的必要。并且,征税机关的表示,纳税人产生信赖与行为之间必须具备因果关系。

2.纳税人对征税机关的信赖必须是值得保护的

即纳税人对征税机关信赖必须是正当的。正当指人民不仅对国家的行为和法律状态深信不疑,而且主观上是善意无过失的。若信赖是基于当事人恶意欺诈、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方法获得的,或当事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信赖基础违法,或税收行为预先保留变更权等情况均属不正当信赖,即使这种信赖形成,也不能获得保护。

参考文献:

[1]潘晓燕.税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律.上海交通大学,2006.

[2]张晓君.关于税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J].《理论探索》,2008年1期.

从税收基本原则看车船税法 篇4

关键词:车船税,税收法定,税收公平

一、新《车船税法》中的税收法定原则

《车船税法》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形式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车船征税权进行了规制,改变了我国过去对车船税的征收只有行政法规没有法律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是税收法定主义的体现。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社会,税收法定主义是约束政府征税权和保护纳税人财产权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学着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日本税法学家金子宏先生认为,税收法定主义包括:[1]课税要件法定主义;[2]课税要件明确主义;[3]合法性原则;[4]程序保障原则。[1]我国台湾学者葛克昌认为,税收法定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类推禁止原则、溯及禁止原则、法律优位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2]但是总结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可概括为:第一,税收的构成要素只能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课税的实体要素和程序要素都必须由人民或者代表民意的机关制定,即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而不得授权行政机关决定。第二,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只能由法律明定。第三,没有法律依据,国家不能征税,国民也不得被要求缴纳法律之外的税款。

(二)新《车船税法》体现了税收法定主义

1. 法律保留原则

2011年的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车船税法》,取代了200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随着车船税法位阶的提高,纳税人财产权的保护力度得到了加强,相应的对政府征税权也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之前,我国在税法领域只有三部是由全国人大及其长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他的都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甚至部门规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是中央政府和部门制定的税收暂行条例,政府征税权得不到制约和限制,导致近年来“加税”倾向难以得到有力的控制;在地方税收征税过程之中,有随意减免地方税甚至是中央税的行为,虽被视为违法现象,但受地方利益的支配,这种现象从来就没有根绝过,最多就是变化了一下形式。[3]在车船税领域也存在着上述这些问题,但是随着新《车船税法》的颁布实施,在限制政府征税权的行使中将会起着一定的作用。

2. 程序保障原则

新《车船税法》是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起草的,并于2010年12月25日交予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审议,3天后人大常委会将意见稿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这是人大第一次将税收相关的法律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正是程序上的公正性使得公众特别是纳税人有机会行使立法参与权,为将纳税人的声音传递至立法者的耳朵里开辟了路径。一审意见稿已经公开,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发现在其划分的7个排气量阶梯中,除了排量在1.0升及以下的乘用车税费有所降低,其他6个排量等级的车辆税负均有“大幅增加”,社会对此《车船税法(草案)》的质疑和批判声不绝于耳,在一个月之中,光来自网络的意见就多达9万多条。在此背景下,《车船税法 (草案) 》经过“大修”并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二审时,在税率的确定方面尊重民意,对2.0升及以下车辆的税负没有“提价”。

《车船税法》的审议修改时遵循了合法程序原则,意见稿的公开为纳税人提供了充足的税法信息,给予纳税人充分的参与权,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车船税在内的税收法律的提案权都是由行政机关掌握的,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审议的,那么保护纳税人利益的税收出台的基础就是:立法机关遵循民主选举的途径组成,能够真正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而人们代表也真正能够代表纳税人的意识。然而,这种假定只是逻辑上可能性,并不能排除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相妥协,以合法形式损害纳税人利益的可能性。[4]因此,在税收法律的制定上,不仅应该关注程序的公正合法,还应答强调法律实体内容的合宪性,防止税收过度,损害纳税人利益。

二、《车船税法》应体现公平性原则的要求

(一)公平性原则的内涵

按照学界的一般观点,税收公平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代法律思想在税收领域的体现和发展,是以法的形式对税收公平理念的确认和规范。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税应使各个纳税人的税负与其负担能力相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5]传统的税收公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普遍征税的原则,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例外的特权存在,除非有法律的规定,任何人都必须根据税法规定承担纳税义务并切实予以履行, 不得因其身份、地位等情况而享有某种特别优惠的税收待遇。[6]第二是平等纳税原则即税负的公平负担,这种公平负担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横向的公平即纳税人的条件相同其应纳税额应答相同,更加体现于纵向的负担公平即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来收取不同的税收。这一点在台湾税法学者葛克昌先生的《税法基本问题》中有这样的表述:“由于租税欠缺具体对价给付,所有纳税义务,只有在符合平等负担要求(即基于公共利益之平等牺牲义务)时,始有其合理正当性。课税是否平等,须依其衡量标准,依个人之支付能力课税即为衡量标准。”[7]

(二)车船税应以公平性原则为导向

1. 财产税的价值在于使纳税人的负担公平

财产课税是对财产持有和财产转移课税的税种总称。财产这一概念的外延很大,它既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也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甚至还包括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的财产。作为财产税征税对象的财产,一般只能是价值容易确定的财产如建筑物、土地、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属于财产课税的税种中国内地主要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物业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契税等,国外还有动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证券税等等。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财产,即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经济资源,也就是纳税人财富的存量。一般来说,财产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筹集财政收入,财产税对财产的存量和转移收税,因此丰富的税源和稳定的税基赋予财产税很强的收入效应,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就是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贫富分化状况的产生既源于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是财富存量的累积所致,财产税使得纳税人因财产的有无和多寡缴纳不同等级的税收,对整个社会的分配是一种调节。

财产税的首要价值应当是使得社会财富的保有更显公平,凸显纳税人的公平负担税收的原则,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其调节社会公平的意义更大。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表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城乡、行业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现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升到目前的0.48,不仅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于财产税通常只针对高收入者征收,或者财产多的人缴纳的税收要高,而且具有累进的特点,因而能够起到分散财产、分担税负,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是纳税人根据其负担能力承担税负的具体体现。

2. 车船税以排量为计税标准不完全体现财产税以公平为导向的原则

在这之前,我国的车船税是“按数量征税”,这种征税方式忽略了财产的价值属性,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财产税的公平属性,而新的《车船税法》提出对汽车“按排量征税”的方式无疑是对以前数量计征方式的修正和进步,但是却承载了更多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功能,也就是说汽车排量越大,税额越高;排量越小,税额越低甚至免税。这种征收方式给不同排量汽车的拥有者带来了不同的税收成本,因而可以在汽车消费上起到“抑大扬小”的作用。[8]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显失公平之处:虽然同一品牌的汽车排量与其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不同品牌的汽车中,尤其是在那些国际著名品牌的汽车和一般品牌的汽车之间,其价值量和排气量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再者,“按排放量”征税并不一定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最佳路径,汽车尾气的碳排放量并不仅与其汽车本身的排放量相关还与汽车本身的使用次数相关,使用次数的车因为排放量的相同而缴纳了相同的车船税,表面公平之下却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因此,从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按排量征税只能成为节能减排的“辅助”而不是“主要”工具,因节能减排而损失其作为财产税应有的公平价值追求也实无必要。

3. 车船税法限制不了高档公车的消费

在我国公车消费成为社会的诟病,在城市日益拥堵的今天,公车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公车的私用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车船税法以中、高档汽车加税的方式来引导人们购买排放量更小的汽车,但现实的情况是公车的排放量都是在2.0以上,而且公车的车船税都是以公款来缴纳的,丝毫没有影响官员个人的财产,因此为公车车船税买单的恰恰是普通的纳税人。这对于普通私家车的纳税人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现象,违背了税法的公平原则。

三、小结

《车船税法》的通过是税法领域法治化的一进步,为未来其他税种法律层次的上升提供一个示例,“按排量”的计税方式也是以前按数量征税的一大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新法也有其可上升和改进之处,这部新法对汽车的征收标准是排放量,适应了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给予购车者以环保的政策导向,但是正是如此,车船税过多地被赋予了国家政策的目的,而忽视了车船税作为财产税之一所应当具有的调节社会贫富分化的目的,并且排放量并不一定与汽车价值成正比例,在部分情况下丧失了税收公平性原则。在国家促进节能减排的众多政策性工具中,车船税应该只是辅助性的、配合性的工具,因节能减排之目的而损失其作为财产税应有的负担公平则显得舍本逐末。车船税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承载了过度的政策目的,显得失去了财产税本来应有的调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未来的车船税的发展和改革方向依然值得学界研究。

参考文献

①[日]金子宏.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日本税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第59页.

②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M].台湾月旦出版公司, 1996年版, 第127-163页.

③刘剑文, 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第111页.

④刘剑文, 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第97页.

⑤刘隆亨主编.税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第53页.

⑥王鸿貌.税收公平原则新论[J].浙江学刊, 2005, (1) .

⑦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第98页

税法原则 篇5

A、2 B、3 C、4 D、5

2、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下列支出中,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是()

A、人民法院所判的罚金 B、银行加收的逾期还贷罚息

C、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处的罚款 D、税务机关加收的滞纳金

3、单位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情况包括().A、临时存款 B、设立临时机构 C、异地临时经营活动

D、注册验资 E、对特定用途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

4、库存现金限额的核定天数最多不得超过()天。

A.15 B.10

C.8 D。20

5、我国根据会计档案的特点,将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和()两类。

6、托收承付是指根据()由收款入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A.购销合同 B.加工承揽合同

C.代销合同 D.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7、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

8、根据《票据法》规定,可以使用商业汇票的当事人包括().A、银行 B、公司 C、团体 D、个体户 E、个人

9、支付结算的基本原则是()。

A.恪守信用、履约付款

B.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

C.银行不垫款

D.保障资金安全

K.保证资产增值

10、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即可以在同城使用,也可以在异地使用。()

11、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是()

A、纳税人对外投资的支出 B、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C、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 D、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E、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12、汇入银行对于向收款人发出取款通知,经过()仍无法交付的汇款,应主动办理退汇。

A.3个月 B.2个月

C.1个月 D.4个月

13、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若是买方,本人为承兑人,出票人若为卖方,买方为承兑人。()

14、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法不同可分为()o

A.一次凭证 B.汇总凭证

C.自制凭证 D.累计凭证

E.转账凭证

15、某省财政部门为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决定对该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所有审计报告进行一次普查。该决定违反了《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16、下列各类收入中,个人所得税适用20%比例税率的项目为()

A、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B、工资所得 C、个体工商记经营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E、国库券利息收入

17、下列各类收入中,个人所得税适用20%比例税率的项目为()

A、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B、工资所得 C、个体工商记经营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E、国库券利息收入

18、下列各类收入中,个人所得税适用20%比例税率的项目为()

A、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B、工资所得 C、个体工商记经营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E、国库券利息收入

19、某企业2003年销售收入净额5000万元,其业务招待费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最高限额是()万元。

A、15 B、18 C、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项目是()

A、销售自来水 B、进口小汽车 C、销售房地产 D、加工粮食

21、转账结算的起点为()元。

A.2000 B.3000

C.1000 D.500

2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的原则。

23、库存现金限额的核定天数最多不得超过()天。

A.15 B.10

C.8 D。20

2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的原则。

25、会计账簿按其用途可分为()。

A.序时账簿 B.分类账簿

C.联合账簿 D.备查账簿

E.日记账

26、允许坐支的单位包括()。

A.饮食店等服务业的找零款项

B.邮局以汇兑收入款支付个人汇款

C.医院以收入款项退还病人的住院押金、伙食费等

D.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E.出差人员交回的多余差旅费

27、银行本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批准办理银行本票业务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8、对于县级政府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29、委托代理记账的单位,须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30、由于票据是记名证券,其转让不能仅凭单纯的交付方式,因此背书方式是我国票据的法定转让方式。()

31、公民王某购买体育彩票,中奖60000元。王某中奖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为()元。

A、12000 B、18000 C、20000 D、24000

32、下列企业会计档案中,属于应当永久保存的有()

A、财务报告 B、现金日记账 C、会计移交清册 D、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E、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33、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34、票据丢失后,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有()。

A.行政诉讼 B.挂失支付

C.公示催告 D.普通民事诉讼

E.行使追索权

35、以旧换新方式销售商品,计税销售额为()

A、旧货市场的公允价 B、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

C、新货物同期销售价扣减旧货物收购价的差额 D、新货物同期销售价同旧货物收购价之和

36、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的原则。

37、委托代理记账的单位,须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

38、我国会计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

39、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论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6%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40、以下属于现金开支范围内的支出项目为()。

A.购置固定资产 B.职工工资

C.采购物质 D.上缴税金

41、根据《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内容不包括()

A、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B、各单位经营的业务项目是否合法

C、各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D、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42、5%.()

43、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若是买方,本人为承兑人,出票人若为卖方,买方为承兑人。()

44、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购置国家规定的专控商品,可以采用现金结算方式,也可以采用转账结算方式。()

45、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审核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时,应当根据要求查验()

A、采购证明 B、计划证明 C、纳税证明 D、验收证明

46、在会计核算上,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为()。

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未分配利润

E.资产

47、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自主决定是否单独设置会计机构。()

48、汇入银行对于向收款人发出取款通知,经过()仍无法交付的汇款,应主动办理退汇。

A.3个月 B.2个月

C.1个月 D.4个月

49、()支票既可以用来支取现金,也可以用来转账。

A.转账 B.普通

C.现金 D.特别

50、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若是买方,本人为承兑人,出票人若为卖方,买方为承兑人。()

51、假发票的开具方和索取方都是违反《会计法》规定的责任主体,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52、我国根据会计档案的特点,将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和()两类。

53、下列企业会计档案中,属于应当永久保存的有()

A、财务报告 B、现金日记账 C、会计移交清册 D、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E、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54、关于原始凭证的错误更正,《会计法》有哪些规定?

55、关于原始凭证的错误更正,《会计法》有哪些规定?

56、签发与其预留本名的签名式样或印鉴不符的支票,银行应予以退票,并对其处以按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2000元的罚款。()

57、广告公司经营广告业务收入应征收营业税,其适用税率为()

A、3% B、5% C、10% D、20%

58、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者为()。

A.财务会计部门 B.财务主管

C.行政部门 D.审计部门 59、2万元。

计算分析:

(1)该企业伪造记账凭证,隐瞒实际收入和支出属于什么行为?

(2)列式计算该企业2003年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以及当年少缴的所得税额。

(3)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应如何作出处理? 60、《会计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制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特征。61、统一负责全国发票管理工作的是()

A、国家物价总局 B、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C、国家税务总局 D、国务院财政部 62、根据《票据法》规定,可以使用商业汇票的当事人包括().A、银行 B、公司 C、团体 D、个体户 E、个人

63、本票分为定额本票和不定额本票,定额本票的面额中不包括()元。

A、1000 B、2000 C、5000 D、10000 64、单位会计机构对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之后,在保管()期满后移交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机构。

A.3个月 B.半年

C.1年 D.2年

65、不需要提示承兑的票据有()。

A.银行汇票 B.银行本票

C.商业承兑汇票 D.支票

E.银行承兑汇票

66、财产清查范围是指全面清查。()67、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相比,具有的特征是().A、强制性 B、财产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E、公平性

68、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列各项中,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税金包括().A、消费税 B、营业税 C、增值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E、资源税 69、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70、我国的银行账产分为()、一般存款账产、临时存款账产和专用存款账产。

A.基本存款账产 B.支票账产

C.存款账产 D.现金账产

71、下列各类收入中,个人所得税适用20%比例税率的项目为()

A、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B、工资所得 C、个体工商记经营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E、国库券利息收入 72、不需要提示承兑的票据有()。

A.银行汇票 B.银行本票

C.商业承兑汇票 D.支票

E.银行承兑汇票 73、《会计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制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特征。74、信用卡销户时,单位账户的余额应()

A、转入一般存款账户 B、转入基本存款账户 C、转入临时存款账户 D、提清现款 75、半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76、根据建立新账的要求,总账和明细账都应每年更换一次。()77、下列各项中,应作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的是()

A、广告代理企业向委托方收取的全部价款

B、歌舞厅的门票收以及烟、酒、饮料等进销差价

C、无形资产投资入股时的评估价

D、从事外汇买卖业务的买卖差价净额

78、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列各项中,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税金包括().A、消费税 B、营业税 C、增值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E、资源税

79、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可以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没有户籍的纳税人。()80、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由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代替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81、公民王某购买体育彩票,中奖60000元。王某中奖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为()元。

A、12000 B、18000 C、20000 D、24000 82、签发与其预留本名的签名式样或印鉴不符的支票,银行应予以退票,并对其处以按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2000元的罚款。()83、《会计法》规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必须进行财产清查。()84、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85、如果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支付票面金额的

()作为赔偿金。

A.5% B.2%

C.7% D.10% 86、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结算的纪律有哪些? 87、支票的出票人不可以在支票上记载自己为收款人。()88、单位或个体经营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劳务,属于营业税的应税劳务。()89、委托代理记账的单位,须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90、按照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期间可划分为()。

A.月度 B.旬度

C.季度 D.半

E.

91、根据建立新账的要求,总账和明细账都应每年更换一次。()92、现金管理应当遵守的原则是()

A、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

B、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除规定可以使用现金外,应当进行转账结算

C、开户单位有现金收入时,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中直接支付

D、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机构严格履行金融主管机关职责,负责对开户银行执行现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稽核

E、开户银行负责现金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开户单位收支、使用现金进行监督管理 93、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万元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

A、100 B、150 C、180 D、200 94、违反会计制度规定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

A.责令限期改正 B.罚款

C.给予行政处分

D.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E.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5、由于票据是记名证券,其转让不能仅凭单纯的交付方式,因此背书方式是我国票据的法定转让方式。()96、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97、采取赊销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

A、收到销售款的当天 B、货物发生的当天

C、合同约定收款日期的当天 D、取得索取销售款凭证的当天 98、以下属于现金开支范围内的支出项目为()。

A.购置固定资产 B.职工工资

C.采购物质 D.上缴税金

99、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如果企业上一发生亏损,可用当年应纳税所得予以弥补,按弥补亏损后的应纳税所得额确定适用税率。()100、以下属于现金开支范围内的支出项目为()。

A.购置固定资产 B.职工工资

C.采购物质 D.上缴税金

101、贷记卡持卡人非现金交易,免息还款期最长为()天

A、15 B、30 C、45 D、60 102、存款人出让和转租账产的,除责令其纠正外,按规定对该行为发生金额处以5%但不低于()元罚款。

A.100 B.500

C.2000 D.1000 103、根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基本要求,在填写月、日时,月为()的,不应在其前加“零”

A、壹 B、贰 C、叁 D、壹拾 104、关于原始凭证的错误更正,《会计法》有哪些规定? 105、我国的银行账产分为()、一般存款账产、临时存款账产和专用存款账产。

A.基本存款账产 B.支票账产

C.存款账产 D.现金账产

106、贷记卡持卡人非现金交易,免息还款期最长为()天

A、15 B、30 C、45 D、60 107、《会计法》规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必须进行财产清查。()108、广告公司经营广告业务收入应征收营业税,其适用税率为()

A、3% B、5% C、10% D、20% 109、《会计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制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特征。

110、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行()、()的原则。

111、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若是买方,本人为承兑人,出票人若为卖方,买方为承兑人。()112、单位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情况包括().A、临时存款 B、设立临时机构 C、异地临时经营活动

D、注册验资 E、对特定用途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 113、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法不同可分为()o

A.一次凭证 B.汇总凭证

C.自制凭证 D.累计凭证

E.转账凭证

114、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得从收入额中扣除任何费用的项目是()

A、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B、存款利息所得 C、红利所得 D、偶然所得 E、股息所得 115、关于委托收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城、异地都可使用 B、款项的结算方式,分为邮寄和电报两种

C、银行在办理划款时,发现付款人存款账户不足支付的,应难过被委托银行向收款人发出未付款通知书

D、每笔结算的金额起点为1万元,新华书店系统每笔结算的金额起点为1000元 116、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A、财务会计报告 B、半财务会计报告 C、季度财务会计报告

D、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E、旬度财务会计报告

117、个人转让商标权应缴纳营业税额,该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118、下列企业会计档案中,属于应当永久保存的有()

A、财务报告 B、现金日记账 C、会计移交清册 D、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E、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119、单位或个体经营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劳务,属于营业税的应税劳务。()120、贷记卡持卡人非现金交易,免息还款期最长为()天

A、15 B、30 C、45 D、60 121、对于县级政府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可免征个人所得税。()122、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具体环节,称为纳税环节。()123、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得从收入额中扣除任何费用的项目是()

税法原则 篇6

一、税收公平原则的制约

税收公平原则, 是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 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西方学者提出了“利益说”与“能力说”。“利益说”认为纳税人应纳多少税, 应依据每个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的利益来确定;而“能力说”则认为征税应以纳税能力为依据, 能力大者多征税, 能力小者少征税, 无能力者不征税。能力的标准又主要界定为财富的多寡。我国主要采用“能力说”。税收

■提要:物业税是否开征、何时开征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税法原则是税收立法、执法、司法乃至法律监督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本文从我国房地产税制及权属登记现状、信息共享受限及社会大众纳税能力较低等国情出发, 对我国开征物业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公平原则应包括两个方面: (1) 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 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 没有税法之公平, 就没有税收之公平。税收公平原则具体又包括纳税地位平等原则与赋税分配公平原则。赋税分配公平可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指能力相同的人应纳相同的税, 纵向公平指能力不同的人应纳不同的税。 (2) 税收执法公平原则, 也称为平等对待原则, 即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法时必须公正合理, 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应给予相同的对待。

量能课税是税收公平原则的应有之义, 它强调税收应在纳税人之间相对公平地分配。易言之, 国家征税必须有限度, 不能侵犯纳税人的基本生存权为底线。物业税应顾及纳税水平与收入水平、税负能力的对称性, 若房屋成为如同汽车一样的“买得起用不起”的“奢侈品”, 显然违背了物业税征收的初衷。以纳税能力来衡量, 经营性房产与纯消费性的自住房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有收入来源, 后者则属于纯支出, 在房产升值的情形下, 自住房产无法变现其增值部分。因此, 从我国普通社会大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 第一套住房根本不可能征收物业税。虽然已经颁布实施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登记制度, 统一了登记的范围、机构和登记办法, 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房屋产权的登记往往与真实状况不符。若按照现有登记情况对第二套以上房产征税, 必然有大批的纳税人能轻易逃避纳税义务, 这对于广大依法纳税的公民而言有违公平, 甚至抵制纳税。

二、税收效率原则的背离

税收效率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税收收入, 并利用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的效率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额之间的比率而衡量, 即表现为征税收益与税收成本之比。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征税对纳税人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价值影响程度为最小。

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物业税开征必然使税收行政效率低下。我国的征税成本在5%-6%左右, 在国际上属于高成本之列。而物业税的征收对象是所有房屋, 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征税成本。此外, 物业税的征收以房地产市场价值为依据, 而目前国内物业价值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房产价值随之上下浮动, 评估值也应作相应调整, 房产评估可能每3-5年进行一次, 评估人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以北京为例, 即使只开征商业物业税, 其评估人力就需要100万人, 而目前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物业评估队伍。鉴于我国不可能对于第一套住房征收物业税, 而房屋产权登记不实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何核实纳税人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费时费力, 而经济适用房、两限房、房改房等各种产权性质的房屋, 还很难区分物权。总之, 物业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牵涉到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税收行政效率低下不可避免。

物业税的开征也有违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我国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 培植完备的市场竞争环境应是重中之重。对于我国而言, 如何协调好税收宏观调控职能与税收效率原则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近年来税法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也是我国物业税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点。税收效率原则的核心在于如何把税收对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首先, 国家在征税时, 除了使纳税人因纳税而发生税赋负担外, 应尽可能少地使纳税人再承受其他额外的负担或经济损失;其次, 理想的税收不应对资源的配置起任何作用, 让市场规则充分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最后, 在处理国家间的税收关系时, 不应因税收而影响或阻碍商品、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回顾历史, 我国曾经为了配合阶段性的经济政策而开征过不少税种, 但从实证分析上看, 过于偏向税收干预职能的税收 (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等) 实施效果的低效率导致该税种或废止或名存实亡即为佐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反应。任何一国的税法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下构建的, 其核心是税收法律关系应适应一定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各项经济活动都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进行。经济决定税法, 税法又反作用于经济, 这是一条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经济决定税法, 就是要求我们在制定税收法律法规、确定税收负担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依法办事, 依率计征, 充分发挥税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国提出开征物业税, 似乎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民生需求———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 物业税成为抑制房价飙升的应急之举。暂且不论开征物业税能否抑制房价, 未充分论证物业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匆匆开征, 违反税收经济效率原则可能难以避免。

三、税收法定原则的制肘

税收法定原则的内容具体包括课税要件法定、课税要素明确、课税合法正当和禁止溯及既往。正是由于税收法定原则的制约, 对物业税开征前已经拥有的第二套房屋是否征税必然陷入两难境地:若对物业税开征前已经拥有的第二套房屋征税, 必然违反税收法定原则中禁止溯及既往的要求;若对物业税开征前已经拥有的第二套房屋不征税, 则无法实现物业税开征的意图———通过增加房产的持有成本, 促使拥有多套房屋的家庭基于持有成本的考虑抛售房屋, 市场二手房供应量增加, 可引发一手商品房价格下跌。由于征税会导致纳税人财产利益减少, 因此税法是一种侵权性规范, 必须受税收法定原则的控制, 溯及既往则会破坏人民生活的安全性和行为的可预测性,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不利于纳税人的税法规定禁止溯及既往。事实上, 若对所有的房地产一律按新法收税, 也意味着重复计征, 不仅使大量“有产者”承受额外的税收负担, 而且也违背了税收法定原则。

根据我国《立法法》第8条、第9条的规定, 财政、税收的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尚未制定法律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立法, 对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由此可知, 开征物业税的前提是出台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根据立法程序, 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出台, 需要经过立项、征求意见、提出草案、审议等程序, 而目前物业税尚未进入立法程序, 近期欲开征物业税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有违税收法定。

四、结论

从税法基本原则看我国扩征房产税 篇7

建国后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几经变革。1950年, 政务院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首次提出房产税, 同时开征地产税。1951年, 政务院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将房产税与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1973年, 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被并入工商税。1984年, 进行工商税制改革时又将房地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此时房产税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税种。1986年, 国务院颁布《房产税暂行条例》, 现行房产税就是出于该条例, 但该房产税的纳税主体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 上述主体的房产仍适用1951年《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2009年上述《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被废止, 中国境内统一适用1986年《房产税暂行条例》, 实现房产税内外税制的统一。

同在2011年1月28日上海市政府和重庆市政府分别颁布《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和《重庆市关于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 在本行政区划内试点“开征”房产税。取消部分“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的免税优惠, 也扩大了《房产税暂行条例》所规定的房产税征税对象范围。因为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房产税暂行条例》现行仍有效, 房产税并非一个新税种, 所以上海和重庆的试点房产税实际上是扩征房产税, 而“开征”房产税的提法并不适宜。

二、房产税扩征的税收法定原则探析

税收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税收法定原则中的“法”应作狭义理解, 仅指法律, 即最高权力机关所立之法。《宪法》第56条和《税收征管法》第3条是该原则的具体体现。依据该原则, 扩征房产税应提高法律效力位阶和规范行使税法修改权。

(一) 应提高房产税立法的效力位阶

依据税收法定原则, 房产税应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进行规定, 而授权行政机关规定只是极其例外的情况。我国现行房产税的依据有三部规范性法律文件, 一部是1986年《房产税暂行条例》, 另外两部是《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和《重庆市关于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 前者属于行政法规, 后者是地方政府规章, 法律效力位阶过低, 明显不符合税收法定原则。笔者认为房产税应由人大或者其常委通过法律加以规定。理由如下:一是从理论上讲, “有税必须有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被认为是税收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达, 由此可见房产税唯有由法律规定, 方符合税收法定原则;二是从立法趋势上讲, 税收由法律来规定是大势所趋, 如我国新近制定或者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等均由法律规定;三是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 日本、希腊、荷兰、巴基斯坦等国家也认同税收由立法机关规定。

(二) 应合法行使房产税立法权

上海市和重庆市分别颁布地方政府规章扩大房产税的征税对象的范围, 是对现行《房产税暂行条例》的修改行为, 税法的修改权是税收立法权的内容之一, 从理论上讲, 依据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 税收立法权应主要由立法机关直接行使。从现行法来看, 《立法法》第8条第8项也体现了这种主张。由此可知在通常情况下, 房产税的立法权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享有, 此谓“法律保留原则”。虽然依据《立法法》第9条, 经由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的授权, 国务院可以行使房产税的立法权, 但是依据该法第10条, 国务院不得进行转授权。该条的立法精神在理论上也得到支持, “授权立法不能没有标准和节制, 被授予的权力不能再转授, 这是公认的法律原则”。 (1) 可见国务院将人大的房产税立法权转授给上海市和重庆市政府在法律和理论都是没有依据的。所以为充分体现税收法定原则, 以修改权为重要内容的房产税法立法权应由人大或者其常委行使。

三、房产税扩征的税收公平原则探析

税收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纳税人的税负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 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税收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的内容。横向公平是指经济情况相同、纳税能力相等的人, 其税收负担应相等。纵向公平是指经济情况不同、纳税能力不等的人, 其税负也应不同。为贯彻税收公平原则房产税课税要素应作如下改进。

(一) 应扩大征税对象范围

《房产税暂行条例》将“个人所有非经营用的房产”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根据当时的国情该规定固然存在其合理性, 但25年后的现在该规定是否仍具备合理性, 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在房产的投资属性明显化, 房产投资或者投机盛行的现状下, 对该类房产仍不作区分的免征房产税, 有违税负的横向公平。虽然试点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有所扩大, 但范围仍十分有限, 如上海只针对增量房产征收房产税而对存量房产免征, 使得试点之前已经持有多套房产的人成为免征的受益者, 而试点之后的购房人将承担更重的纳税义务, 对其明显不公。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扩征房产税时, 如何避免上述不公平现象,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依据人均住房面积来划定征税对象的范围, 因为房产税作为典型的财产税其征税对象应是静态财产即财产的存量, 新购房产是房产增量, 既有房屋面积更能体现房产存量。

(二) 应以房产现值为税基

依据《房产税暂行条例》, 房产税的税基有房产租金和房产原值两种。从租计征以租金收入额的12%计征与按原值的1.2%计征相比税负过重, 笔者认为, 今后房产税改革宜取消“从租计征”, 理由有二:一是有利于调动闲置房产资源。取消从租计征房产税可以减少房产出租的成本, 调动房产所有人将闲置房产投入租赁市场的积极性, 从而减少房产空置率。二是有利防止“阴阳合同”等违法行为。采从租计征, 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为逃避房产税签订两份出租价格不一的租赁合同并以价低者申报房产税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取消从租计征则可避免。

房产税以房产原值为税基也饱受诟病。首先以房产原值作为税基有违量能负担原则。在房产价格总体上持续上涨的现状之下, 房产的市场价值和房产原值会出现相差甚远的情况, 以房产原值作为税基, 无法体现房产市场价值变动, 做不到量能课税。另外, 房产税的税基采原值, 在现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 以下现象将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如某甲的房产和某乙的房产在同一地段, 两项房产2011年的评估价格均为400万元, 但是某甲的房产是在2000年以200万元买受的, 而某乙的房产是在2010年以380万元买受的, 假设原值依《房产税暂行条例》扣除30%后计征房产税, 两者的应缴纳的税金分别是1.680万和3.192万, 后者以较高价格买受反而其缴纳的房产税近两倍于前者, 明显不公平。而房产税采现值作为税基则更合理和公平, 一方面, 采用现值作为房产税的税基, 更能体现房产税作为财产税应以存量财产作为征税对象的特点;另一方面, 对于房产税的税基,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均采用现值, 对于我国亦有可借鉴之处。

(三) 完善差别税率

税收公平原则的集中体现是税率设计。通常来讲, 差别税率更能体现该原则, 因此外法域多采用差别税率, 如美国的房产税税率的最高为3.05%、最低为0.12%。我国《房产税暂行条例》采用的是固定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 税率为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 税率为12%”, 固定税率无法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灵活的科以不同的税负, 有失税收公平原则的纵向公平。2011年上海市和重庆市的试点房产税虽然采用差别税率, 但是如果今后扩大征税对象范围和采房产现值作为税基, 上述税率也应做相应调整, 以充分发挥差别税率之作用。

四、结语

在房价畸高的背景下, 为进一步发挥房产税的宏观调控功能, 房产税扩征有其必要性, 但是应遵守税收法定原则依法扩征, 否则难以保证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 人们对房产税的宏观调控功能期待过高, 反映在试点房产税上, 就是对税收公平原则的忽略, 但现代税收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法律规定要求税收公平原则必须一以贯之。简而言之, 今后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应严格遵守税收法定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这两项税法基本原则。

摘要:我国房产税现行法律依据主要是1986年《房产税暂行条例》和2011年以上海市和重庆市为试点扩征房产税分别颁布的地方政府规章, 其中诸多法律问题仍须探讨。依据税收法定原则, 我国房产税立法的效力位阶应当提高, 房产税的立法权应由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行使。另外, 为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应扩大征税对象范围、以房产现值为税基、完善用差别税率。

关键词:房产税,扩征,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延荣.房地产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守文.财税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翟继光.税收法定原则比较研究[J].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4]饶方.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J].税法研究, 1997, (1)

[5]傅樵.房产税的国际经验借鉴与税基取向[J].改革, 2010, (12) .

[6]沈晖.改革我国房地产税制的法律思考[J].政治与法律, 2002, (3) .

税法原则 篇8

一、税收公平原则下的三种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比较

(一) 分类制税制模式

分类制税制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税制模式, 将纳税人个人所得按照其来源进行类别划分, 对于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征税方法、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 分别计算税款。虽然分类税制广泛采用源泉课税法, 征税简便且征收成本低, 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但从税收公平的角度来看, 此种税制模式导致不同类别的所得所承担的税负不同, 违背税收横向公平。由于分类税制模式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整体收入水平及经济实力, 也就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导致税收流失。

(二) 综合制税制模式

综合制税制模式是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加总, 扣除成本、生计等费用后的余额作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而后按照累进税率进行纳税的税制模式。这种税制模式将纳税人的各种所得汇总征税, 扩大了税基, 真实全面的反映了纳税人的收入状况和税负能力, 而且还考虑了纳税人的生计费用多少等因素, 与我国现行的分类税制模式相比, 综合税制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 与税法中的量能负担原则相符合。但问题是此种税制模式征税手续繁琐、征收成本较高。同时因此种税制模式必然要求纳税人对个人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情况自行申报, 而现阶段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还有待提高, 纳税人在自行申报环节可能对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隐瞒, 导致税收流失, 所以综合税制建立的前提是纳税人具有较强的纳税意识, 税务部门征管手段、技术成熟, 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健全。

(三) 混合制税制模式

混合税制模式结合了分类税制和综合税制两种模式的特点, 在此种税制模式下, 要先将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按源泉扣缴办法分类征税, 再将纳税人的全年各项所得进行综合, 若达到一定数额, 则按照累进税率进行征税。混合税制模式能够集中体现上述两种税制的优点, 更加有利于促进税收公平。其缺陷在于纳税人还是可以通过将其收入划分到分类项目来进行逃税漏税, 而且综合项目对整个税收征管制度的完备也提出了挑战。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现状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所采用的税制模式是典型的分类制税制模式, 将个人所得按照收入来源分为11类, 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及其他所得。以上各类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 采用不同的计税方法。这种分类税制模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所得状况和纳税能力, 导致纳税人的税负不公平。此外, 收入渠道和形式的多种多样, 也为所得分类带来了困难。目前世界上采用此种税制模式的国家已经较少。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不利于税收公平的实现

在税法领域, 税收公平被认为是税收的合理性基础, 各国税法无不强调公平原则。 (1) 税收公平的内涵在于经济实力相同的人所承担的税负也相同, 不同经济能力的人则承担不同的税负。审视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 其分类税制模式不利于税收公平的实现, 问题具体体现在税收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

(一) 分类税制模式导致的税收横向不公平

收入相同的纳税人因收入来源的多少而导致税收负担不公平。在我国分类制税制模式下, 通常有多个收入来源的纳税人相比和其总体收入相当但收入来源单一的纳税人税收负担轻。收入渠道较多的纳税人其收入分别按不同类别可以多次扣除免征额, 从而使其收入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收入渠道单一、涉及收入类别少的纳税人会因扣除金额少要多纳税。例如, 纳税人甲的工资薪金所得为每月4000元, 而另一纳税人每月收入为3200元工资薪金所得, 800元劳务报酬所得, 在分类税制模式下则前者需要纳税, 后者无需纳税。这显然有失公平。

收入相同的纳税人因来源不同导致同一性质不同收入税收负担不同。例如, 依照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 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不同性质的所得来源, 要按照不同的计税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这就导致同为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税额产生差异。

(二) 分类税制模式导致的税收纵向不公平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分类税制模式表面上体现高收入者适用高税率, 低收入者适用低税率的原则, 较能体现税收公平。然而, 在实践中这种累进税率制度通常是针对以工资薪金作为收入来源的纳税人。有多种收入来源的纳税人往往因为收入分类项目较多, 从而多次扣除免征额而缴纳的税额较少。现代的中国广泛存在从事第二职业获得单位之外收入的现象, (2) 但分类税制模式下的个人所得税法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纳税人的净所得不同导致税收负担不公平。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规则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纳税人的收入即使相同, 但由于其家庭情况的差异导致各个纳税人之间收入的净所得状况会有显著差异。因此, 纳税人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房屋按揭等方面的支出应作为个人所得税费用项目进行扣除。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在未来的改革中, 应该充分考虑将医疗、教育、住房、赡养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支出项目作为费用在个人所得税中予以扣除。

四、有利于税收公平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选择

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的选择, 即要有利税收公平原则的实现, 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使得贫富差距缩小, 又要与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和征管技术、手段相适应。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出发, 对分类税制来说, 由于各类所得的计税方法不同且无法真实体现纳税人的总体收入水平, 因此不利于税收公平的实现;在综合税制中, 纳税人将个人全部的所得纳入应税所得额, 然后再用累进税率公式计算出应纳税额, 这种计税方法贯彻了量能课税的原则, 因此在理论上综合税制模式体现了税收公平;混合制在将收入分类课税的前提下对纳税人的总体收入再次进行汇总并在其超出一定数额时再次综合征收个人所得税, 其税收公平性介于分类、综合两种税制之间。从我国现实的税收征管环境来说, 个人所得税分类模式、综合模式分别与征管条件对应。发展中国家征管能力和水平低, 适应于分类模式;发达国家征管能力和水平高, 适应于综合模式。 (3)

笔者认为, 在选择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时, 必须综合考虑个人所得税法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以及我国税收征管的水平、技术的现实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 税制模式还应顺应国际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改革的方向。纯粹的综合所得税对征管条件和纳税遵从有很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尚不完全具备这一配套条件;纯粹综合所得税不区分所得类型统一适用税率也存在公平性问题。 (4) 因此, 我国未来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应当选择即能够促进税收公平又对征管水平相对没有太高要求的分类综合税制模式。但在具制度设计中, 也应着重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合并部分收入来源项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将所得来源划分为11类, 但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大类———纳税人的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笔者认为, 对于纳税人的勤劳所得, 应该划分为分类项目, 在法律上给予较多的费用扣除。具体说来, 可以将目前11项所得当中的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纳入综合所得项目。将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利息、红利、股息所得, 承包承租所得、及其他所得纳入分类所得项目。同时, 将劳务报酬和工资薪金所得等性质十分相似的所得来源项目予以合并, 更加有利于税收公平。

(二) 完善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规则

在分类综合税制模式下, 纳税人的各项所得仍需要进行成本费用扣除。为了促进税收公平,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规则进行构建和完善就十分有必要。工资薪金所得在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中没有相关必要费用扣除的规定。对于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来说, 工作单位通常都会将员工在工作期间发生的差旅费、通讯费等项目报销, 因此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就没有费用扣除的必要。同时, 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制度也尚未健全, 公民的纳税意识、诚信意识还有待提升, 因此就目前来说, 工资薪金所得可以不设必要扣除费用。未来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规则的设计重点应在于对生计费用扣除方面, 其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宽免额, 即纳税人本身的基本扣除;二是考虑负担人口、家庭生计的扣除。总之, 在设计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时, 应当注重扣除费用的细化, 真正让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彻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中来, 使我国的个税税负更科学合理, 并且具有人性化。然而, 当前由于我国征管条件的限制, 不能立马就实行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联合申报, 因此生计费用中扣除项目的细化也不能一蹴而就。在目前我国税收征管的具体国情下, 考虑生计费用的扣除应当可以具体到考虑纳税人的人口负担情况上来。

摘要: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六年间经历了四次修改, 力图通过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 促进社会公平, 但其效果却很微弱。因而,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促进税收公平实现的税制模式并在收入来源项目设计和费用扣除规则制度设计上进行优化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法税制模式,税收公平费用,扣除

注释

11 刘剑文.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制创新[J].中国法学, 2011 (5) .

22 冯曦明.从公平视角看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J].财会论坛, 2009 (5) .

33 李波.公平分配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模式选择[J].税务研究, 2009 (3) .

上一篇:街区发展下一篇:分娩结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