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事件

2024-06-28

冠心病事件(精选八篇)

冠心病事件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男78例, 女42例;年龄42岁~82岁, 平均年龄61.5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左前降支、左主干、左回旋支或者右冠脉中至少一支狭窄程度超过直径的一半以上, 即可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超过140 mm Hg, 舒张压超过90 mm Hg, 同时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将其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34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86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 日间每隔30 min测试1次, 夜间每隔60 min测试1次, 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运用夜间血压下降率来表示[6]。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现心血管事件组的冠脉病变积分、患者年龄、24 h动态收缩压 (SBP) 、夜间动态SBP、日间动态SBP、24 h动态脉压 (PP) 、夜间动态PP、日间动态PP均比无心血管事件组的数值高 (P<0.01) 。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观察血压参数可对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对血运重建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7]。临床上已经证实血压的水平、昼夜节律变化以及脉压等指标与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但是目前对血压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报道较少[8]。

虽然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为独立因素, 但是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可由于血压增高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 高血压性微血管病变引起冠脉储备降低, 使得大动脉血管狭窄的情况更加明显, 进而引起心肌缺血, 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心脏事件增加[9,10]。本文结果显示, 冠脉病变积分、年龄、夜间动态PP、24 h动态收缩压 (SBP) 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P<0.01) 。

综上所述,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冠脉病变积分、年龄、夜间动态PP、24 h动态SBP, 对以上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黄凤荣, 欧阳阳钢, 徐姗, 等.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2 (22) :512-513.

[2]王淑霞.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2, 24 (20) :679-680.

[3]谢玉霞, 武刚.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3, 34 (6) :106-107.

[4]漆军华.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 2012, 16 (6) :452-453.

[5]马松权.脉压对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31 (8) :589-590.

[6]张倩, 宋梅.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1, 28 (3) :87-88.

[7]赵凯.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中的效果研究[J].海峡药学, 2012, 21 (11) :963-964.

[8]刘志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疗效[J].吉林医学, 2013, 42 (9) :756-757.

[9]屈志萍, 刘新民, 张燕杰, 等.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 2011, 24 (1) :55-56.

冠心病事件 篇2

【关键词】氯吡格雷;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9-0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也有了更多的关注[1]。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我院开展本次的临床治疗试验,对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2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选取时间均在2013年7月~2015年4月之间,通过抽号的方式随机将129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冠心病患者64例,观察组有冠心病患者65例。

对照组中有39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64例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跨度为46~78岁,病程跨度为3~17年,平均年龄为(62.18±3.54)岁,平均病程为(8.43±1.65)年。

观察组中有41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65例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跨度为47~79岁,病程跨度为3~18年,平均年龄为(62.41±3.22)岁,平均病程为(8.65±1.28)年。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数据差异,均需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可判定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即在介入治疗前,先行给予患者噻氯匹定以及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的使用方法为口服,使用剂量为250mg,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也为口服,使用剂量为100mg。介入手术结束后,每天加用75mg噻氯匹定以及100mg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

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即在介入治疗前,先行给予患者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使用方式为口服,使用剂量为600mg,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为300mg。介入手术治疗后,每天加用150mg氯吡格雷以及100mg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氯吡格雷的使用剂量在第三天后调整为75mg。

两组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均需接受一周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整个治疗过程,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进行密切的关注,对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2]。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其中临床总有效率越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时,可判定治疗效果越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两组冠心病患者的各项对比数据,均接受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的处理,临床总有效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通过卡方检验,当能求得P<0.05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44%(47/64);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2%(3/6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3%(10/64)。数据差异通过统计学软件包的处理,可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通过介入手段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虽然具有显著的预后效果,但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损伤,在对血小板聚集进行诱发的同时,引发一系列的心血管不良事件[3]。面对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不断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即是对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进行分析。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临床具有强效性的特点,在冠心病患者的使用中,能够直接与患者体内的二磷酸腺苷受体以及腺苷环化酶进行结合,在抑制糖蛋白GP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同时,对血小板的控制进行干预[4]。另外,氯吡格雷具有生物药效的特点,不会受抗酸剂以及食物的影响,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时,能够快速显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降低[5]。

总而言之,在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对患者的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抑制,在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同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冷建洪,邓小军.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77-78.

[2]芮浩淼.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疗效[J].中國实用医刊,2014,41(1):111-112.

[3]白杰,刘庆利,于慧春等.氯吡格雷在预防2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679.

[4]钱晓蓉,杨素云,贺清明等.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2):30-31,37.

冠心病事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D患者330例。纳入标准[1]: (1) 符合CHD的诊断标准; (2) 年龄40~70岁; (3) 无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 (3)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以患者的出院顺序进行编号, 编号为1、2、3号及其倍数排号的患者为观察组 (共248例:电话组85例、E-mail组80例、QQ组83例) , 4号及其倍数排号的患者为对照组 (82例) 。观察组中患者可自行选择随访方式, 其中选择E-mail和QQ随访的患者要求有条件并愿意上网, 且会使用电脑打字。330例患者中男120例, 女210例;年龄40~70岁, 平均 (59.00±9.50)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前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CHD相关知识介绍、休息与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病情自我检测指导和定期复查等方面。观察组通过电话、E-mail、QQ进行随访一年, 由专人负责, 每周一次。每次设定一个主题进行随访和健康教育, 了解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有无CHD心脏事件及不适, 患者的睡眠、运动、情绪、服药和饮食等情况。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纠正和指导。E-mail和QQ组要事先在计算机上建立好健康宣教的Word文档或PPT, 方便沟通。

1.3 评价指标

1.3.1 再住院率、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1.3.2 生存质量[3]

评估量表选择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 (WHOQOL-BREF) :内容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4个领域26个条目问题, 按程度从低到高记1~5分, 生存质量总分为以上26个条目分值之和, 分数越高, 表示总体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两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再住院率、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1年随访期间4组患者再住院率、病死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观察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患者共发生21例心脏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5例, 急性心力衰竭6例, 再次血运重建4例, 严重心律失常5例, 爆发性心肌炎1例) , 观察组中电话组、E-mail组、QQ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 生存质量

入院时4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1年随访时, 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观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a与对照组相比, P值<0.01

注:a与对照组相比, P值<0.01

3 讨论

目前,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健康教育已从医院延续到社会和家庭, 院外健康教育随访已成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4]。研究表明, 出院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跟踪随访, 可改善CHD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 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目前未见关于CHD患者出院后随访方式的系统研究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出一种针对CHD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随访新模式, 从而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提高其生存质量。

考虑到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普及, 本研究设计分为电话、E-mail和QQ 3种随访方式。电话健康教育随访是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患者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5], 已被证实尤其受一些无网络条件或不愿意接受网络健康随访患者的欢迎[5]。E-mail和QQ随访因事先可制作好健康教育的文档或PPT, 邮件便于群发, 可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 患者可自行选择学习时间, 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欢迎[6]。

对CHD患者随访1年, 观察组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 但观察组内部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这说明, 通过电话、E-mail、QQ随访干预可明显降低CHD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出院后, 随着环境的改变, CHD患者自我活动能力增强, 自我护理能力明显减弱, 虽然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但出院后在某些知识的运用上仍存在困难[6]。通过出院随访进行延续性的健康教育干预, 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提高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知识水平, 激励患者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进而减少某些危险因素的发生[7]。因此, 对CHD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其不良生活习惯, 全面、系统地进行干预, 逐渐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出院1年后随访结果说明, 通过电话、E-mail和QQ随访干预均可显著提高CHD患者的生存质量。CHD病程长、病情复杂, 危险因素多, 针对CHD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加了对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及缺少体力活动等CHD危险因素的内容, 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CHD患者的客观条件和喜好, 让其自由选择可以接受的随访方式———电话、E-mail和QQ, 提高了患者配合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保证了随访质量。通过丰富随访方式, 大大拓宽了健康教育的形式及手段, 拓展了护理工作的范围, 是出院患者及时获得康复保健指导与咨询的最佳途径, 满足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需求,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8]。

综上所述, 电话、E-mail及QQ院外随访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 选择合适的院外随访方式, 可帮助CHD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和信心, 促进患者康复, 是一种很好的院外健康教育模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亚梅.系统护理干预对低收入人群中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2]全翔凤, 文雪霖, 伍瑞连, 等.出院随访对留置双J管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2, 19 (7B) :48-50.

[3]郝元涛,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IEF) [J].中国行为科学, 2001, 10 (2) :67-69.

[4]ChenH, EisnerMD, KatzPP, etal.MeasuringDisease-SpecificQuality of Life in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VersionoftheAirwaysQuestionnaire20[J].Chest, 2006, 129 (6) :1644-1652.

[5]梁桂琴, 张秀敏, 马爱芬, 等.网络化糖尿病教育对中青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0, 32 (23) :3402-2404.

[6]李荣华, 陈琪尔, 万丽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 2012, 19 (4B) :71-73.

[7]陆素青, 经霁, 唐艳梅, 等.留置双J管病人院外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12A) :3258-3259.

冠心病事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7 月-2014 年3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00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9 例, 女61 例, 年龄27~89 岁, 平均 (68.4±9.8)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联合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中的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则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及《中医内科学》中有关于“胸痹心痛”的内容确定。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住院患者, 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 (2) 临床表现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功能不全; (3) 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 (4) 行冠脉造影显示至少有1 支冠脉狭窄超过50%。排除标准:患者的住院原因不是冠心病, 或入院后第一诊断不是冠心病。

1.2 研究方法

中医辨证根据笔者所在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在分析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将中医复合证型分为血瘀、火热、寒凝、水饮、血虚、气虚、痰浊、气滞、阳虚、阴虚、痰热等11 个证候要素, 患者出院后进行12 个月的随访, 观察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其中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再行血运重建术。

1.3 统计学处理

对记录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 ±s) 表示, 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采用主成分Logistic1 回归分析对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00 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火热17 例 (8.5%) , 寒凝1 例 (0.5%) , 痰浊112 例 (56.0%) , 血瘀163 例 (81.5%) , 痰热16 例 (8.0%) , 阳虚17 例 (8.5%) , 血虚9 例 (4.5%) , 气虚114 例 (57.0%) , 阴虚62 例 (31.0%) , 水饮5 例 (2.5%) 。提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

2.2 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200 例患者随访12 个月内共有12 例发生心血管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 例, 心源性死亡8 例, 再行血运重建术1 例;188 例患者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

使用主成分Logistic分析对11 个中医证候要素分别分析, 取相应该主成分引起变异的方差>1 以上的6 个主成分, 其累计贡献度>75%。通过主成分分析, 根据结果经方差最大化政教旋转后, 迭代6 次, 得到旋转后公因子的因子负荷, 其中6 个主成分分别为, (1) F1 :痰热 (97.1%) ; (2) F2 :气虚 (82.0%) ; (3) F3 :阴虚 (79.1%) ; (4) F4 :气滞 (82.4%) ; (5) F5 :血瘀 (53.6%) ; (6) F6 :寒凝 (92.3%) 。将急性心血管事件作为因变量, 未发生心血管事件=0, 发生心血管时间=1, 以上述6 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1 回归分析, 见表2。表2 显示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显著的为F2, P=0.035, OR=1.310 (95%CI为1.021, 1.691) , 且F2 主要为阴虚和气虚, 这说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可能为阴虚和气虚。

3 讨论

中医中的证候是一系列有相互关联的症状综合总称, 通过对患者进行四诊获得疾病过程汇总变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以及运动、变化[3]。证候在中医中是由病因病机得来, 承接诊断与治疗。对冠心病中医证候的深入研究, 了解其分布特点, 对于提高其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 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等研究逐渐增多, 常用其来对疾病和危险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分析[4]。冠心病的中医证候较为复杂, 各个要素之间常常相互兼夹, 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使用主成分Logistic1回归分析能够降低直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带来的不可靠和不稳定。主成分分析通过将原有的绝大部分信息使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 并将发生事件贡献度大的变量确定为主成分, 从而复杂的变量信息简化为简单的几个因子。本研究中则通过主成分分析, 取累计贡献度超过75% 的特征值为1 以上的6 个主成分, 进一步进行Logistic1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虚和气虚的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这为中医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 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一次为血瘀、气虚、痰浊和阴虚等;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与未发生的患者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无显著差异;气虚和阴虚组成的主成对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久病气血, 无法推动血液运行, 血瘀进一步加重, 从而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痰淤阻滞、久病耗损气血、灼伤真阴等都会导致阴虚, 阴虚内生热, 进一步灼伤津液, 促使液化为痰, 加重血淤, 并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5]。

总之, 中医临床对冠心病患者早期应该重视对阴虚和气虚证候的干预, 以帮助进行痰浊、血淤等的防治, 并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可冀, 史大卓, 徐浩, 等.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3) :313-314.

[2]徐浩, 曲丹, 郑峰, 等.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2) :125-129.

[3]李鸥, 徐浩.冠心病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5) :603-606.

[4]赵志宏, 王阶.再论冠心病的辨病与辨证论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85-488.

冠心病事件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科住院89例T2DM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43例, 平均 (56.7±6.8) 岁。诊断符合:①需符合ADA推荐的T2DM指南;②符合AHA/ACC的CHD诊治指南;③同时给予T2DM及CHD药物治疗。排除疾病:①心功能分级在NYHA2级以上;②有心脏瓣膜疾病或心内膜炎;③慢性房颤患者;④严重肝、肾、肺部功能不全。

1.2 分组

将89例患者,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 47例, 其中男30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4.9±6.8) 岁;研究组, 42例, 男27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7.1±7.3)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内科基础性疾病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3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给予以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扩张血管、降糖、降脂、改善微循环及抑制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神级系统活性。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罗格列酮降糖治疗。

1.4 随访指标观察

出院后患者均随访1年, 观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包括缺血性心血管事件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1.4.1 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的心梗发生率、卒中发生率、接受血运重建术 (revascularization and remodeling operation, RRO) 发生率及猝死发生率。

1.4.2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评价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NYHA) , 记录NYHA 2级以上的例数。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每搏输出量 (SV) 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 测量采用心脏彩超取5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并以LVEF与SV作为左室收缩功能指标, LVEDd作为左室舒张功能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指标, 如心梗发生率、RRO发生率、卒中发生率以及猝死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心脏彩超充血性心力衰竭指标, 如LVEF、SV、LVEDd皆小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NYHA 2级以上患者例数明显较对照组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讨论

由于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生活方式的改变, 导致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并且临床统计发现合并有T2DM与CHD疾病的患者也逐年递增[2]。T2DM作为CHD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认可, 目前对于CHD的规范治疗中就提出要严格血糖管理, 使血糖控制达标, 这样也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罗格列酮药理学上分类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能通过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3]。近年来一项质疑罗格列酮心血管安全性的荟萃分析引发了人们对于临床应用罗格列酮的争议。直至现在对于罗格列酮在T2DM患者中应用的心血管安全性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 尚无统一意见, 甚至意见是相反的。T2DM患者冠脉旁路血运重建研究 (BARI 2D) 分析指出, 根据4~5年的随访罗格列酮与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风险增加无相关性, 并且能使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上述这些临床研究皆是以欧美人群为研究对象, 针对中国人群的罗格列酮的心血管事件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较为少见。故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T2DM合并CHD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明确应用罗格列酮对国内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安全性。

从结果可见, T2DM合并CHD患者应用罗格列酮后的随访1年, 与未应用罗格列酮患者相比, 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指标, 如心梗发生率、接受血运重建术发生率、卒中发生率以及猝死发生率均无明显增加, 甚至有所减少, 但减少无统计学差异。而各项心功能指标, 如LVEF、SV和LVEDd均明显较对照组差, 显示应用罗格列酮会降低患者的心功能。这一点在NYHA 2级以上的充血性心衰例数明显增加也可证实。因而罗格列酮对于T2DM合并CHD患者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无明显负性影响, 但是对于患者心功能仍有负性作用, 且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加。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标本数不足, 故结果仍需要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王梦然, 李敏.罗格列酮相关心血管事件概述.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 11 (1) :31-34.

[2]郑仁东.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8, 29 (2) :71-75.

冠心病事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在2012.12—2015.10收治的8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 89例中男57例, 女32例;年龄为54~85岁, 平均 (67.3±5.1) 岁。入选的89例符合胸痹心痛诊断标准:胸闷心痛由气血不畅及邪痹心络所致, 诱发因素包括感受寒冷、多饮暴食、抑郁恼怒及操劳过度等;症状以心前区或膻中憋闷疼痛为主, 可痛彻上臂内侧、咽喉、左肩背部位, 伴有喘息、自汗、心悸气短等症, 重者可见唇甲青紫、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等症;同时经运动试验、心肌酶谱检测、冠脉CT及心电图检查等确诊。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急性出血病变、恶性肿瘤、急性心梗者, 对中药成分过敏者及不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89例的病程为2~9年, 平均 (5.8±2.4) 年;NYHA分级情况为I级36例, II级53例;合并糖尿病9例, 高脂血症54例, 高血压47例。

1.2 方法

采用中药方剂畅流方治疗本组89例患者, 基础方剂包括蜈蚣8 g、全蝎5 g、川芎10 g、莪术10 g、三棱20 g、当归10 g、枳壳10 g、桃仁20 g、薏苡仁15 g、丹参45 g、黄芪55 g;辨证加减如下:如血脂升高, 则加决明子8 g、生山楂12 g;如合并血尿、尿糖, 则加小蓟5 g、大蓟8 g;如肝阳上亢, 则加栀子12 g、黄芩10 g、钩藤8 g、天麻10 g;如手足麻木, 则加鸡血藤20 g、羌活18 g;如心悸盗汗, 则加柏子仁15 g;如心悸气短, 则加五味子12 g、麦冬10 g;如畏寒肢冷, 则加红参8 g、桂枝15 g;如腰膝酸软, 则加淫羊藿10 g、仙茅20 g;如心神不宁, 则加远志15 g、酸枣仁20 g、木香18 g;如胸痛彻背, 则加葛根10 g、郁金20 g、元胡22 g;如胸闷烦躁, 则加胆南星18 g、竹茹25 g。上述中药均为云南滇乾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生产, 产地为云南昆明。

水煎前先浸泡上述药物, 浸泡时间为0.5 h;浸泡后以武火烧开, 后以文火煮0.5 h, 每剂药可水煎两次, 取汤汁600 ml, 分三次温服, 服用时间为早餐、午餐及晚餐后0.5 h。1剂/d, 连续服用30 d。服药期间告知忌食海鲜、油腻辛辣及生冷之物, 避免饮酒、吸烟及摄入咖啡、浓茶, 注意休息及保持情绪平静。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89例患者的IMT变化情况及脑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的变化情况, 同时比较了治疗前后颈动脉中的斑块指数。脑血管、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脑梗死、心肌梗塞、脑出血。测定IMT时采用的是美国PHILIPS公司生产的IE33型彩超仪 (供应商为湖南宏康科技有限公司, 国食药监械 (进) 字2011) , 探头频率为5 MHz~9 MHz, 在检查前让患者安静休息15 min左右, 检查时保持仰卧位, 并让患者放松颈部, 尽量使头部向后仰, 在颈动脉充分暴露后可以利用探头进行检查。先利用探头对乳头肌与胸锁肌前缘进行扫查, 以确定颈动脉所在的具体位置;随后对颈动脉近端、分叉部位及远端进行扫查, 并测量动脉中膜外膜、管腔内膜之间的距离, 以计算中膜厚度[3,4]。斑块指数:IMT<1.2 mm—0级, IMT为1.2~2.0 mm, 且斑块为1个—1级;IMT为2.1~4.0 mm, 斑块在1个以上为2级;IMT>4.1 mm, 斑块达到2个以上—3级[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组89例治疗前后IMT的变化情况与血管事件情况, 对比IMT变化情况±s时采用t检验法, 对比不良血管事件[n (%) ]时采用2检验法, 如P<0.05, 则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 结果

治疗后IMT及斑块指数明显降低, 且脑血管、心血管时间显著减少, 治疗前后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表2。

3 讨论

冠心病为中医“真心痛”“胸痹”, 经过历代的积累, 治疗冠心病的中医疗法已经变得非常丰富。气血两虚是胸痹发生的主要原因, 气虚则推动不力、血虚则心脉失养, 心脉不充、失于濡养, 加之阴津不足、阳气自亏, 故心脉无以润泽、温煦, 久之则胸中痛、胁下痛、肩胛间痛, 若心痛甚, 可致夕发旦死或旦发夕死[6]。饮食不当、感受寒邪、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可致邪之所凑、正气虚脱, 或五脏六腑受寒气所侵, 上冲胸间;瘀血内停及血脉不通为胸痹心痛之病机, 故治疗应重在益气活血、畅通心脉[7]。

该研究采用了具有益气活血及畅通心脉作用的中药方剂畅流方对89例患者进行治疗,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IMT明显减小、斑块指数明显降低, 且不良血管事件也明显减少。治疗前IMT为 (1.26±0.04) mm, 治疗后为 (0.81±0.03) mm, 治疗后IMT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前斑块指数为 (2.97±0.05) 级, 治疗后为 (1.72±0.06) 级, 治疗后斑块指数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0.34%, 治疗后为15.37%, 治疗后脑血管、心血管不良事件显著减少, 与治疗前对比差有异统计学意义 (P<0.05) 。IMT增加的原因为血液凝滞, 在应用畅流方后可以实现活血、减轻血液凝滞症状, 因此可以减少IMT, 同时可以降低斑块指数[8,9]。另一方面, 在IMT增大的情况下, 血流受阻的情况可得到明显改善, 有助于增加冠脉血供量, 因此可以有效预防心肌缺血及缺氧问题, 这就有助于减少心绞痛、脑梗死、心肌梗塞及脑出血等心脑血管事件, 该研究的结论与上述报道[10,11]大致相符。

综上, 应用畅流方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的IMT增加以及减少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凌琳, 承艳, 康丽娜, 等.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Periostin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 21 (5) :440-444.

[2]林成仁, 任建勋, 李磊, 等.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 (24) :4357-4361.

[3]经子兰, 任丽丽, 赵昕, 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PCI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 40 (4) :266-270.

[4]李颖, 董耀荣, 黄桢, 等.胸痹3号方对痰阻心脉型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4) :697-699.

[5]王祉, 董梦青, 王忆勤, 等.基于舌、面、脉诊图像参数的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3) :693-695.

[6]何雁, 李小晶, 彭红艳, 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9) :775-778.

[7]石亚飞, 闫荟, 孙世光, 等.两种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其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 (3) :287-291.

[8]夏常泉, 张薇, 武云涛, 等.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高龄老年冠心病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服用替格瑞洛的疗效[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 7 (4) :487-492.

[9]孙龙飞, 安冬青.炎性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机制与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 23 (11) :1177-1181.

[10]邱林, 王智, 龚艳君, 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 23 (1) :59-63.

冠心病事件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1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确诊CHD患者398例。男性282例,女性116例,年龄32~86岁,平均(62.96±10.17)岁。CHD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9例,稳定性心绞痛44例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CHD确诊条件为:(1)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酶学的酶谱变化而确诊AMI或OMI;(2)经心电图证实有明确心肌缺血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史;(3)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按明确的标准进行。其它如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脉造影确定的无症状的冠脉病变患者归入稳定性CHD组。

凡有下列情况者予以剔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等,入院前两周内使用降脂药物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随访内容和方法

随访自病人入院日期开始,平均17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入院前及出院前患者病情、诊疗操作和用药主要通过查询住院病例的方法收集,并辅以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作为补充;出院后患者的用药等情况主要通过门诊约访或电话联系本人及其家人获得。

1.2.2 预后指标

包括因心绞痛急诊或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死亡,其他事件(如卒中、肿瘤、心衰等)。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先进行对数转换,再行比较。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或等级相关分析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双侧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CHD危险因素作用的大小,分别计算各自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OR的95%CI不包含1为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

2.1 CHD随访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398例CHD患者随访17个月时,共有274例得到完整资料。发生不良事件者情况如下:其中因明确心绞痛急诊或住院有29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死亡19例,其他发生如卒中、肾衰、心衰和肺栓塞等11例。未发生事件者为192例。

2.2 non HDL-C水平与CHD再发心血管事件关系

CHD患者随访17个月后发生不良事件者有82例,其中因明确心绞痛急诊或住院有29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死亡19例,其他发生如卒中、肾衰、心衰和肺栓塞等11例。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再发心绞痛患者non HDL-C明显高于无事件者,而其他血脂指标(TC、TG、HDL-C和LDL-C)之间未见显著差异(见表1)。

LDL-C增高是CHD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美国NCEPATPⅢ提出LDL-C是调脂治疗第一目标[4]。本研究仅观察到CHD再发事件组non HDL-C明显高于无事件组,但总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之间没有差异,这提示non HDL-C在与CHD再发事件关系优于其他血脂指标。国内张勤寂等的报道也显示作为CHD事件的危险因素观察指标,non-HDL-C要优于LDL-C[5]。Horne等对985例CHD

注:与无事件组比较,*P<0.05(血脂mmol/L)

随访后CHD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与无事件患者之间,在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病史比例以及进行血运重建、随访时使用他汀比例比例没有差异。

2.3 non HDL-C(≥3.36mmol/L)与CHD发生心血管事件关系

CHD降脂治疗的次要目标是non HDL-C降低至3.36mmol/L以下。按照non HDL-C≥3.36mmol/L将CHD患者再发各心血管事件所占比例为心绞痛组72.6%,MI和死亡组60.0%,无事件组58.1%,其他组52.2%,与无事件组比较,P<0.05。

2.4 non HDL-C和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通过单相关分析显示,non HDL-C与CHD事件成单相关。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能显示相关性。

3 讨论

血清non HDL-C是指除HDL-C以外的各种脂蛋白胆固醇的总和,其计算非常简便,即总胆固醇(TC)-HDL-C。non HDL-C包括极LDL-C(VLDL-C)、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LDL-C和脂蛋白(a),是除HDL-C以外一切有动脉粥样硬化致病作用的脂蛋白胆固醇的总和。从理论上讲,non HDL-C应该是比当前所重视的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LDL-C意义更大。

我国学者李健斋等在较大样本的人群中对non HDL-C与CHD发病危险进行15年的前瞻性研究[1],结果显示CHD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与CHD死亡)发病率随non HDL-C水平的递增而上升,non HDL-C对CHD事件的预测略优于LDL-C。non HDL-C是一项简便实用的CHD危险评估及急性CHD事件(包括死亡)预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观察了non HDL-C对于CHD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表明对于明确诊断的CHD患者在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生需要就诊的心绞痛与non HDL-C浓度有关,non HDL-C越高,发生心绞痛的风险增加。Bogalusa心脏研究中分析,non HDL-C与其他脂蛋白检测用于检出青壮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结果表明,在用于检出青壮年中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非HDL-C具有与其他推荐的脂蛋白测定一样甚至更高的价值。不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中,non-HDL-C、apoB/AI和TC/HDL对于LDL-C而言提供相似的预后信息[3]。患者随访3年研究也显示胆固醇水平不能预测患者生存预后[6]。还有研究认为[7],在TG≤2.26mmol/L时,non HDL-C与LDL-C具有类似的临床意义,而在TG>2.26mmol/L时,non HDL-C与LDL-C相关性下降。所以non HDL-C更能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中,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组non HDL-C未见明显升高,实际上偏低,这可能与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组的病例较少有关。

non HDL-C包括除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性作用的HDL-C之外的所有其他脂蛋白胆固醇之和,实际上包含ApoB脂蛋白中的全部胆固醇,含有ApoB的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另外,富含TG的脂蛋白VLDL等也是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non HDL-C反映的是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胆固醇之和。与LD-C相比,non HDL-C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风险。

non HDL-C由于是总胆固醇与HDL-C之差,计算简单,不受TG影响,也不需要空腹,是简单、实用和经济的一项很有临床价值的血脂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健斋,王抒,曾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于评估及预测冠心病危险[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963-966

[2] Frontini M G,Srinivasan S R,Xu J h,et al.Utility of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versus other lipoprotein measures in detecting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adult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J].AM J CARDIOL,2007;100(1): 64-68

[3] Kausik K Ray,Christopher P Cannon,R Morrow,et al.Proghostic Utility of ApoB/ AI,Total Cholesterol/HDL,Non-HDL Cholesterol,or hs-CRP as Predictors of Clinical Risk in Patients Receiving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sults From PROVE IT-TIMI 22[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424-430

[4] Na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Expert Panel.Executive Sum 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hel on Detection,Evaluath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Es][J].JAMA,2001;285(l 1):2486-2497

[5]张勤寂,冯武.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国际检骄医学杂志,2008;29(8):760--761

[6] Home BD,Muhlestein JB,Carlquist JF,et al.Statin therapy,lipid levels,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c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Am Cnll Cardiol,2000;36(6):1774-1780

冠心病事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216例冠心病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 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08例。其中男120例, 女96例;年龄45~7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8.51±5.32) 岁;病程2~9年, 平均病程 (6.25±1.40) 年。100例患者有吸烟史, 58例患者有高血压, 28例患者有合并糖尿病, 30例患者血脂升高。经过相关检查,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 入选患者均没有急慢性血液系统疾病, 7 d内没有服用过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及其他影响人体血凝的药物, 所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单独的阿司匹林用药治疗, 患者每天服用100 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给予观察组在阿司匹林用药的基础上, 再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阿司匹林用量与对照组相同, 嘱咐患者每天服次10粒复方丹参滴丸, 1 d服用3次。然后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消除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 平复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嘱咐患者每月进行1次复诊, 做好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

1.3 疗效评定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12 h在清晨抽血, 抽取的血液由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器 (日本日立公司产) 检测血脂水平。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消失, 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血脂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症状表现明显好转,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回升0.05 m V以上, 24 h内心绞痛发作次数有所减少, 血脂水平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的转变, 甚至有加重的情况, 心电图检查结果、血脂水平的改善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经过2个月的治疗以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调查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2.59%,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患者进行1年左右的随访,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70%、14.8%, 从这点可以表现出来,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老龄化历程的加快, 心血管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冠心病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阻塞现象, 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冠心病的发作往往与季节变化、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密切的联系,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变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或心衰, 甚至可能出现休克或猝死。冠心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抑制的方法, 阿司匹林是治疗心血管的主要药物, 能很好的防止血小板聚集, 从而防止冠心病的复发。但是, 目前阿司匹林出现抵抗现象, 给予冠心病患者常规量的阿司匹林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血栓素的聚集和形成。对具有阿司匹林抵抗内外因素的患者, 在用药过程中注重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特别在血小板聚集功能未被有效抑制或者仍反复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 应警惕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对于已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 可能有效的治疗包括增加阿斯匹林剂量和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 临床上开始使用传统中成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 它具有稳定血管内皮、活血化淤、抗自由基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 各有效成分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近期的临床研究表明, 复方丹参滴丸另有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扩张冠状动脉, 阻滞钙通道, 改善心肌缺血, 抗心肌细胞凋亡,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 因其价格便宜、疗效肯定在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为了防治阿司匹林抵抗及由此导致的临床不良事件, 设想将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 对是否能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观察。该试验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 所有入选患者中80%有吸烟史, 50%患者饮酒, 合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均占到35%以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有些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也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 这说明防治冠心病, 应从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着手, 限酒戒烟, 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

复方丹参滴丸由冰片、丹参、三七组成, 属于中成药剂, 它的主要功能是疏通、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等, 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另外, 复方丹参滴丸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疗效周期长。丹参的主要药理成分是丹参素, 具有促进纤维蛋白降解、降低血粘度等功能;三七的主要成分是为三七总皂苷, 它具有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等功效;冰片散郁火、消肿止痛、开窍醒神, 主要功能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耗氧量, 增加心肌血供等功能, 临床效果良好。有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管阻力和血液黏度, 提高人体内红细胞变形能力, 有效的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 而且能有效的降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 从而提高人体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2]。复方丹参滴丸通过丹参和三七的综合作用实现了多靶点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目的。具有关研究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发现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降低全血高切、低切粘度, 改善高脂状态与微环, 减少脂质沉积及血栓形成。复方丹参滴丸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人体血栓的形成, 而且增强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提高治疗疗效;同时减少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

在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方式, 治疗冠心病的总有效率可达92.59%, 与对照组77.78%的总有效率相比, 具有明显的效果。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两组患者中, 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试验从临床角度研究了复方丹参滴丸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证实了复方丹参滴丸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板活化及聚集功能的进一步抑制作用。因此, 对于阿司匹林现象及其不耐受等情况, 可以阿司匹林和复方丹参滴丸合用, 以控制AR并减少由此导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综上所述,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 不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而且安全性较好,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单彩云.浅谈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6) :178-179.

[2]孙宏慧, 周和, 黎丽芸.复方丹参滴丸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11) :1383-1384.

[3]王迎红.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62例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6) :90-93.

[4]王建全.复方丹参滴丸预防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3013 (8) :482-483.

[5]王超.复方丹参滴丸在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治疗中血小板聚集率的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7014-7015.

[6]滕显娥, 安丽萍.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8) :145-146.

[7]谢晓燕.复方丹参滴丸与丹参片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34) :169-17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冠心病事件】相关文章:

冠心病05-08

冠心病患者04-11

冠心病护理06-20

冠心病绞痛04-30

冠心病合06-03

老年冠心病06-15

冠心病综合护理05-08

冠心病介入诊疗06-04

冠心病高危患者06-12

肺心病并冠心病06-20

上一篇:班组成本下一篇:青霉素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