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2024-07-02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精选十篇)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1

1 "思修"课创业教育目标与路径

"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思修"课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提高大学生潜在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为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服务。 "思修"课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路径要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创业实践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组织教学活动, 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 充分认识创业实践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为大学生未来成功创业积累能量、夯实基础。

2 "思修"课创业教育教学理念

要在"思修"课中融入创业教育, 需从教育价值理念、课程设计与构成体系、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渗透。首先, 要将创业教育"强调主体性、尊重个性差异、凸显个体价值、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引入"思修"课教学改革中, 使"思修"课从"注重社会价值"向"社会与个体价值并重"的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次, "思修"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四性", 即:"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学习参与性、实践锻炼性"。 实现"三个转变", 教师要从单一的讲课者转变为启迪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践行者;课堂教学要从听讲的教室转变为探索热点、碰撞思想、交流成果的场所。

3 "思修"课创业教育内容设计

在国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扶持下, 大学生要不断树立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本领, 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在充分挖掘和提炼"思修"课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在各章节中渗透、增加和扩展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与创业实践等相关内容, 系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 (1) 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形象塑造, 重点阐述并使学生明确, 创业素质是其实现历史使命的必要准备, 创业能力是其成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形象是其崭新形象的体现。教育学生萌发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为未来创业打基础。 (2) 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 重点讲解并使学生认识到, 创业是其成才的重要模式、创业理想对其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创业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创业梦"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创业理想, 敢于创业, 善于创业, 同时要对创业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增强抵御创业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3) 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 通过分析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爱国理想和情怀, 勉励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培养爱国主义;结合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梳理创业精神与创业传统, 提炼创业思想, 挖掘创业素材, 使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形象, 避免抽象、空洞、生硬的概述。 (4) 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 通过讲解创业的价值和意义、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业者面临的主客观环境,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端正创业动机和态度。 (5) 在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中, 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创业者的借鉴意义、创业者的荣辱观、创业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创业实践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使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6) 在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中, 通过讲解宪法、民法、刑法与创业者的权利维护, 民商、行政、经济、刑事等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 主要是在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强化创业法律意识, 树立创业法律思想, 养成健康的创业法律心理, 具备较高的创业法律认知, 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7) 在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中, 通过分析我国法治环境、法治建设与创业活动、国家安全与创业活动、创业者的法治观念与法律修养,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增强大学生创业中的守法意识和用法能力, 降低法律风险, 提高创业竞争力和成功率。 (8) 在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道德"中, 通过讲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及法律对创业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 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树立良好的创业道德。

4 "思修"课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容能否真正融入到"思修"课教学中, 关键在于教育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独特、多样。 SYB (创办你的企业) 、GYB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创业培训课程将传统的讲授、练习、讨论等一般参与性教学方法, 与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模块等高度参与性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激发学员兴趣, 启发学员思考, 使整个教学在生动、活泼、趣味中完成。这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实用, 对改变目前理论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此外, SYB、GYB创业培训课程根据教学对象"量身定做"模块化教材, 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编配了完整的创业故事, 大量的例证和练习, 将创业的实践搬进课堂,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 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技能。

(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就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 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SYB、GYB创业培训课程运用一般性头脑风暴法和结构性头脑风暴法使学员打开思路并帮助产生很多不同企业想法。一般性头脑风暴法是从任意一个词语或一个题目开始, 运用发散式思维将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写下来, 即使每个想法似乎毫不相干或者十分奇怪。 结构性头脑风暴法大多用于思考一个特定的产业, 一般从一个特定的产品出发, 尽力想出所有相关联的企业。 在"思修"课创业教育中采用头脑风暴法, 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创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和思考, 探讨创业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创业法律理想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增强学生践行创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性。

(2) 游戏模块法。 SYB、GYB创业培训课程采用游戏模块进行创业的实际操作。 以游戏模块1 为例, 按照生产、经营、管理等企业基本循环周期演练, 游戏一般分三组, 生产经营帽子或飞机;游戏环境中设有原料批发店、成品收购店、银行、诚信超市等;游戏道具有企业循环图、超市购物显示卡、现金储蓄盒, 账薄单、情景卡、模拟纸币、小组评估表与成绩表等;游戏人物为张刚批发店、李玉收购店、大富豪钱潇、存钱迷孙守、自私鬼赵财、精明者李聪;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演练, 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游戏讨论阶段分别总结销售、资金、利润方面经验教训;游戏总结阶段进行打分评估和表彰奖励。 这种游戏模块法兼用了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学员参与性极高, 它让学员亲身体验创业流程, 分享经营成果, 培养团队精神、诚信和服务意识等。 在"思修"课创业教育中借鉴游戏模块法, 能够启发引导大学生主动认知与探索,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全过程, 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3) 案例分析法。 SYB、GYB创业培训课程采用大量案例来讲授知识,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 相互启发, 彼此分享感受和体会,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案例是理论的动态呈现, 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 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置于实际的生活当中。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 使理论活起来, 激发学生兴趣, 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 锻炼对事件的决断能力,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修"课创业教育中选取的案例应紧扣所讲内容, 并且要贴近实际生活, 符合学生需求, 尤其是校友或身边熟悉的创业典型, 让学生觉得有亲切、 真实、可信, 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即创业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4) 综合运用法。 SYB、GYB创业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而是将讲授、练习、讨论等一般参与性教学方法, 与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模块等高度参与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由发言、热烈讨论、激烈辩论、相互点评,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感, 参与性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使学生真实感到课堂学习是快乐的、轻松的、有趣的。

5 "思修"课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创业是一项开拓性事业, 创业教育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 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激情, 使其积累更多的创业知识和经验, 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 必须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市场,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磨练意志毅力, 才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 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 努力提高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只有通过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锻炼、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和学术科技竞赛, 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科技公关、咨询服务等企业实践, 参观创业实习实训基地, 开展校园代理, 支持学生组建有专业技术和专利的团队, 鼓励学生基于爱好特长自发组建创业社团等, 才能将创业构想付诸实践, 才能为将来走入社会储备创业能量。 与此同时, 提高"思修"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实践教学,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都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 在自己不断的认知和探索中, 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基层、走近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增强创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锤炼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推动"思修"课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 对提高"思修"课的教学效果、拓宽高校创业教育的受益面、 培养更多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 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 篇2

第一节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道德水平

(三)有利于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四)有利于培养会计道德情感

会计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会计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的培养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情感的核心内容。

(五)有利于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 第二节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更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八个方面)

三、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通过开展对违法会计行为典型案例的讨论,给会计人员以启发和警示。

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五、爱岗敬业的教育

会计人员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在会计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六、会计职业精神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责任感。第三节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一)接受教育——外在教育

(二)自我教育——内在教育,实现由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过程。

【例题1·判断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形势教育和品德教育。()

【答案】×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岗前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学历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

(2)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目标(可简单看看)和措施(3点):

①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

③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测试和评价。

(二)岗位职业道德教育

1.财政部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

(1)针对性。

(2)适应性。

(3)灵活性——在培训类型上、教学内容上、培训组织上、培训方法上、时间安排上、师资选聘上、教材选择上,都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但提高了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也缓解了会计人员的工学矛盾,保证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例题2·多选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具有()特点。

A.示范性

B.灵活性

C.针对性

D.适应性

【答案】BCD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形势教育。

教育的重点是要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精神,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意识。

(2)品德教育——最基础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必要补充。

品德教育主要包括:会计职业信念教育、会计职业义务教育、会计职业荣誉教育、会计职业尊严教育和会计职业节操教育。

【例题3·单选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最基础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

A.法制教育

B.形势教育

C.自我教育

D.品德教育

【答案】D

(3)法制教育。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

一、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自觉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品质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例题1·多选题】道德修养要求人们自己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主要在()面进行自我改造、教育、提高。

A.道德标准

B.思想意识

C.道德行为

D.道德品质

【答案】BCD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思想意识活动。

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并维护国家和集体根本利益的需要。

三、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一)对会计职业道德和对会计地位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认识

主要是指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概念的掌握和对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是进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起点。

2.会计地位的认识

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往往关系到众多的利益分配问题。会计工作直接涉及国家、企业、其他业务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

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会计人员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在处理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指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将“不得不为”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自为”的行为)和职业荣誉感(光荣感和自豪感)的培养。

(三)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信念的培养

1.会计职业道德信念,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的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会计职业的理想目标的坚定信仰。

2.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就是会计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和坚持精神。

(四)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和会计职业环境的适应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包括道德意志方面的修养,也包括道德行为方面的修养。

1.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调节下所采取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反复持久、习以为常以后,就会形成职业习惯。

2.会计职业环境指的是对会计职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都影响和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活动。另外,会计人员还要适应内部职业环境,包括熟知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增强岗位责任心等。

【例题2·单选题】会计职业环境指的是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A.职业道德

B.会计职业

C.会计人员

D.专业技术

【答案】B

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

1.实践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2.实践可以检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

3.实践是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

4.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是随着职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勤于学习

勤于学习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必要条件。

1.深入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理论。

2.学习专业知识。

3.虚心学习先进人物事迹。

(三)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开展两种会计道德观念的斗争

自觉进行两种会计道德观念的斗争,是会计人员道德修养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内省)、敢于剖析自己

开展自我批评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环节:

1.认识自我——是会计人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前提和起点。

自我认识的基本方法就是对照——理论对照、实践对照、榜样对照。

2.自我斗争——是贯穿会计人员全部自我教育活动的矛盾运动。

三个层次:是非观上的自我斗争、价值观上的自我斗争和知行观上的自我斗争。

是非观只是从认识上解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而价值观则要求从全部思想意识上解决“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问题,它是更高层次的自我斗争。知行观上的自我斗争是最高层次的自我斗争。

3.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要提倡慎独精神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慎独”是指在失去外界监督,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情商教育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篇3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加上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高,重视智商开发、忽视情商教育的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导致中学生情商严重缺失,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心理缺陷严重、人际关系紧张、道德滑坡严重等。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情商素养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修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必须注重对中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一、加强情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中学生情商教育有利于教会学生做人。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学生要成功地与人交往,首先必须学会做人,这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立足的必要条件,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中学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而言,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是教会学生懂得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据此能够作出适当反应与行动;懂得判断该不该妥协,学会与别人相处,得到别人的认可;懂得激励自己,用情绪来说服他人、安慰他人、激励他人;懂得不要为一点小事而烦忧,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懂得与他人合作,在与人合作中发挥自身潜力,不断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等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事业的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另外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商。情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情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情商教育被教育界公认为当前教育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实践证明,那些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善于合作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而当前的中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孩子,他们的共同弱点正是情商方面的不足。如果在学生时代没有形成良好的情商,不利于将来的择业和工作。

二、加强情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情商教育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良好的情商教育能使學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情绪的由来、优势及缺点,进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通过情商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要有“自知之明”的观念。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则易产生自满、主观武断和轻举妄动;反之,则易产生自卑、信心不足、行动软弱无力。人首先是社会的人,从某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价值、观点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同后才真正成其为个人的内容,这方面的教育,对当前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尤为重要。

良好的情商教育能使学生及时察觉他人情绪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理解他人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心、同情、理解他人,避免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或孤独,不利于日后的工作、学习。因此,注意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交往中生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处理学生交往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引导学生多作自我批评。面对学生交往中的纠纷,教师不能一味的指责他的不是,甚至和其他学生一边倒地声讨。这可能会负向强化学生的观念,日积月累,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都不能以成人的观念来判断学生间的是非,应与学生异声相教,引导他们多作自我批评。

三、加强情商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情商是道德的基石。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且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感悟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同时也要强调集体意识、社会公益意识,避免因道德和人格的发展发生偏差而形成某种不健全的心理,走向极端、狭隘或偏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增强公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 篇4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现状

自我国实施课改以来, 对法律基础、思想教育也愈加重视起来, 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 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亟待解决。

(一) 认识不足

学校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 对学生的发展与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认识的缺失, 对学生与教师均造成极大的影响。

1.教师

备课授课的动力降低, 资料准备不充分, 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案例以及国家发生的时事。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 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2.学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利用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等。

(二) 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内容的重复与单一,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材的两大方面, 然而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重复了中学课本的内容, 导致教学内容无新意, 尤其是文科学生, 在理解了某部分内容之后, 很容易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满足感, 从而忽视了后面内容的学习,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教材印刷排版比较单一, 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常常会产生厌倦感, 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与质量, 不利于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

(三) 集体课程影响教学质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在我国很多大学采取的的大多是集体教学, 经常进行合班上课, 虽然节省了资源与空间, 然而大大降低了授课的质量。

1.由于班型过大, 学生过多,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便不易对学生的教育基础进行了解, 不能够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解惑。而有些学生逃课、说话也不利于教师管教, 反而还影响了教学的秩序, 降低了教学水平。

2.由于合班上课的缘故, 会对学生造成此门课程不重要的印象, 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 便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3.合班型教学一般采用阶梯教室教学, 由于空间比较大, 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时, 不能够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 有些学生甚至看不清屏幕上的内容, 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很大不便。

(四)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从事思想道德修养研究与法律研究的专家教授的人才资源有限,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比较传统, 纯粹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讲解, 既失去了思修课程的与时俱进价值, 也失去了时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 不应该采用同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而应该根据所受课程内容的特色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例如法律基础教育可以采用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的案例进行讨论, 采取辩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则可以通过国家评出的“感动中国”的人物进行精神激励, 而不应该照本宣科, 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规律

(一) 教学规律的把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教学规律具有哲学价值,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应该实事求是, 按照教学发展的现状以及目的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并予以改正,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发展规律。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 因此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从学生的思考角度以及价值体系进行分析, 采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 生活的时代不同, 所产生的价值观也不同, 因此很多大学的教授不应该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教学, 而应该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 社会的变化规律, 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的规律与方法,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教学看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教学规律的有效发展。

(二) 特殊规律的把握

1.掌握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 是教学的一种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他教学课程相比, 具有特殊的目的性, 授课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也承担着教育育人的重大职责, “教不严, 师之惰”。教师应该对国家的相关文件进行钻研, 对教学目的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以及思想道德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现其自身价值, 培养遵纪守法, 奉公执法的好青年。

通过执行这个教学目的, 从而体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核心与意义。

2.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既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又包括了法律基础方面的知识, 两个方面既拥有共同点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拥有各自的规律与特点。如果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 则不能够体现两种教学内容的独特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遵从教学发展的规律, 具体问题具体温习, 既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整体性, 又保证思想教育与法律基础的独立性。

3.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过程中, 应该从实际生活中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与话题, 通过提出论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 并非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素质, 而是为了通过考试, 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使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弥补思想上的缺陷。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因此应该结合这门课程的相关规律, 找到解决的方法,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培养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青年。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 应该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解决方案。

(一) 提高认识

学校应该在国家教育目标的指示下, 进行教学改革, 并提高学生与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认识。

学校: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实施小班授课法, 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资源条件。举办有关思修方面的座谈会以及演讲比赛,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通过领导者的重视从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关心国际大事, 重视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特点, 采取有趣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 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 通过预习理论知识, 提出问题从而对自身思想意识进行反思, 查看新闻并利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解释, 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程学习的意义。

(二) 充实教材内容

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避免照本宣科, 而是应该搜集相关文献与资料, 就某一个问题充实教材内容, 打消学生因为预习过相关内容而认为课程没有意义的观念。

道德修养课程理据颇多,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既可以从古人故事中寻找共鸣, 又可以从现今生活实例中寻找正面教材。

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任务的形式增强学生名辩是非,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习惯成自然, 对学生具有隐性的促进作用。

(三) 改变授课模式

班型过大, 教师不易掌握学生的信息、资料, 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改革中, 应该将集体型授课改为小班型授课。教师既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也能够发现学生思想意识上的不足, 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四) 钻研有效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型的教学方法, 采用实践教学法、资料查找法、演讲辩论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自身思想价值与知识学习的不足,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体会

(一)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有利于提高生命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课程的开设, 能够提髙学生的生命意识, 让学生辨别自身所需, 并且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发挥自身潜能。这门课程具有引导性作用,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 能够指引其从生命的角度去关注问题、理解问题以及解释问题,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 提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寻找生命的意义即找到生活的动力, 找到对生命真谛的回答, 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以后, 依然对存在的一些恶劣现象视若无睹, 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以及自身所做是否不足, 从而使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意义。因此, 教师在授课之初就应该增强学生的思考意识, 对生命的探寻与质疑, 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论结果, 教导学生从理论中体会其中的经历与见解。学生遵从教师教导, 对每一堂课进行思考性小结, 从而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寻, 在增长知识的层面上, 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二)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有利于回归日常生活

这门课程的出发点源于生活, 也终将回归生活,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为学生解释教材中的理论, 从而增强学生现实与书本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德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其不仅是对生命的探寻, 也是对生活的回答。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遵纪守法意识的形成与其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 教师在教授理论的过程中, 不应该将学生圈在书本这一方天地中, 而是应该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 进行理论的实践, 通过拟题进行实践活动, 从而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培养优秀的品质。只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的人, 才真正实践了专门课程, 提高了思想境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应该将这门课程作为一种负担, 而是应该作为一种生活的历练, 在生活中发挥自身最好的表现, 通过增强自身生活技能、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意识来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理论, 成为生活的主人。

(三)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有利于增加心灵美感

心灵美, 才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真正的实践。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与心灵美感的增加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心灵美感, 从而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 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心灵美的体现, 从而让课堂知识成为实践, 有利于增强社会人文气息以及道德意识, 有利于建设和谐共处的社会。

因此, 教师在倾听学生心灵话语的同时, 也应该规整学生的理论系统,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使其成为有为青年, 从而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价值。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规律,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教育体会的总结, 从理论上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性, 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价值。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被提上了教学日程, 作为高校而言, 既应该重视其本身具有的普通课程的一般特质, 也应该重视思想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特有的规律性, 这门课程作为大学课程的必修课程, 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观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规律,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教育体会的总结, 从理论上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价值。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20 (11) :329-330.

[2]孙志娟.整合与导向:发挥法律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4) :116-118.

[3]居桐.浅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J].职业时空, 2009, 5 (9) :103-104.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5

2012年1月思修试题

2014-2-26G-港陆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所持有的基本理念和对于理想社会制度的向往与追求,指的是()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形象地说明()A.理想就是现实 B.现实不能成为理想 C.理想是可以自发实现的 D.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3.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戚继光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全民族抗日战争,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A.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B.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C.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D.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4.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这一任务反映到爱国主义的内容上,就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题。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救亡图存 B.实现共产主义 C.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D.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如何处理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爱国主义已经过时 B.民族国家的界限已经不太明显 C.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D.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主权和利益

6.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的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是()A.为人民服务 B.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 C.为个人求权利、求享乐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7.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道路上的基础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个人只能被社会所决定 B.社会的存在不依赖于个人 C.个人可以不依赖于社会而存在 D.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个人的生存发展

8.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也产生和发展了道德。下列选项中科学说明了道德起源的是()A.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或欲望 B.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

C.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或“神”的启示

D.道德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9.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多种功能。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道德的()A.调节功能 B.认识功能 C.激励功能 D.沟通功能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警句,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A.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容 B.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内容 C.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的内容 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内容

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A.以集体主义为核心 B.以公民道德为核心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D.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 12.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称为()

-新世界教育

2012年1月思修试题

2014-2-26G-港陆

A.公共秩序 B.公共领域 C.公共道德 D.公共场所

13.外出旅游时,游客主动把瓜子壳、水果皮等收拾干净,放到垃圾箱里。这种行为是()A.多此一举,因为有专人打扫

B.保护环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 C.勤奋劳作,自觉遵守家庭美德的表现 D.服务群众,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现

14.从业人员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这是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中()A.办事公道的要求 B.爱岗敬业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 D.奉献社会的要求

15.男女双方的恋爱行为,客观上对社会负有相应的道德责任,有着基本的道德要求。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男女恋爱...中基本道德要求的是()A.坦诚交流,真诚相待 B.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C.互相尊重,人格平等 D.文明相爱,健康交往 16.“亲愿亲好,邻愿邻安。”亲属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是家庭美德中()A.尊老爱幼的要求 B.邻里团结的要求 C.勤俭持家的要求 D.男女平等的要求 17.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努力向模范人物学习、作出高尚行为的时候,也对自 己从情感和道德上作出了深刻的评价。”这句话体现的道德修养方法是()A.省察克治 B.学习榜样 C.积善成德 D.慎独自律 18.“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句话阐述的是()A.依法治国的内涵 B.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下 列选项中,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的是()A.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20.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 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称为()A.法律思维 B.法律意识 C.法治理念 D.法律文化

21.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律 B.法是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简单相加 D.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22.法的内容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 素是()A.历史传统 B.基本国情 C.统治阶级意志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3.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下列 属于非正式解释的是()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行政解释

-新世界教育

2012年1月思修试题

2014-2-26G-港陆

24.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进行行政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 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称为()A.法律适用 B.法律执行 C.法律遵守 D.法律制定

25.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A.民法 B.刑法 C.宪法 D.行政法

26.居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多层结构的核心,并决定着国家性质的是()A.政体 B.国体 C.政党制度 D.基本经济制度

27.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在我国国家 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机关是()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28.在犯罪构成中,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是()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客观方面

29.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称为民事权利能力。根据我国《民法 通则》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A.出生 B.10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30.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是()A.管制 B.拘役 C.罚款 D.没收财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2.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主张爱国,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的精 神品格加以敬仰和推崇。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有()A.爱祖国的河山 B.爱人类的一切 C.爱自己的同胞 D.爱自己的国家

3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这因为,诚信是()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B.安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基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34.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知荣知耻,树立荣辱意识。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就有重视荣辱的观念。下列格言警句中包含了这一观念的有()A.士可杀不可辱 B.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新世界教育

2012年1月思修试题

2014-2-26G-港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

3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 现在()

A.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B.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C.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D.奠定了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

36.良好的个人品德体现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遵守。下列选项中,属于良好个人 品德表现的有()A.勇敢进取 B.敬业好学 C.骄傲自满 D.勤劳节俭

37.传统的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其内容有()A.政治安全 B.国防安全 C.经济安全 D.生态安全

38.法的作用可以分为社会作用和规范作用,下列选项属于法的社会作用的有(A.指引作用 B.制裁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39.人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下列 选项属于人权范畴的有()A.自由权 B.财产权 C.生存权 D.发展权

4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下列选项 中,属于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有()A.罪刑相当原则 B.程序正当原则 C.行政合法性原则 D.行政合理性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42.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43.简述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44.简述法律程序对于维护正义的价值。

4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6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修养;道德的层次性;权利义务

中国政法大学的“10•28事件” 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论和思考。虽然2009年3月7日,原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该案例只是个案,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笔者认为,大学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有联系,不能孤零零地看大学本身的问题。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学系主任、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说:“我觉得这个应该引发社会对师生关系,以及青少年法律边界、道德底线的思考。” 的确,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但为什么能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学生中的佼佼者)身上却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为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今后健康成长成才,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如何使该课程教学真正深入学生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道德底线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道德底线”及“道德底线教育”的涵义

所谓“道德底线”,是对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们的行为最起码的最低限度的界线,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一种伦理标准,也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更是人类社会道德的最后边界和屏障,冲破了这一底线,就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说的就是做人的底线。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整天躲在家里,窝头咸菜,思考人生。看起来无所作为,对他人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孔子说他是在做好事,因为世道这么乱,一个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对道德底线作了如下评说:“底线是属于内心的,就是我不作恶,决不作恶。我做事情再怎么样,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突破。” 这是对道德底线的生动诠释。

二、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但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统一人的思想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体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困惑:

㈠教学目标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片面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形成了“高、大、空、远”的教学目标。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基础道德教育。功利化教育严重,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一边是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大谈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理论。一边是比比皆是的大学生不讲文明道德甚至冲破道德底线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反而是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反感,导致学生到课率低,一些学生就算到了课堂也是为了应付点名,上课忙背英语单词或学习其他专业课,甚至是收发短信。

㈡课程考试考核价值错位。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利工具,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的考试,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检验标准应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并能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但纵观全国高校,目前该课程考试考核价值错位,主要表现在功利化倾向明显,考试目标狭隘化、内容教条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不高;考试题型规范化;考试评价标准僵硬化、评分精量化。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后全忘记”。显然,在这样的考试方式下,考分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低与法制观念强弱是不能划等号的,“10•28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为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其形式基本上都是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其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分析思考社会问题。但由于该课程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均实行大班上课,一般每个教学班都在9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50人,老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根本无法指导,最后的结果是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调查,直接下载一篇调查报告交差了事。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三、道德底线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㈠正确认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和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但长期以来我们却静止、孤立地看待这一任务,以为完成了授课任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法制观念就会增强。“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可见,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表态的状况。德育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塑造工程,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反映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就是教学目标和要求。道德底线教育要求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对人的普遍要求,从道德的最低层次抓起,因为最低层次做不到,最高层次的道德教育也无从谈起。

㈡运用道德底线教育,突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难点。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是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感觉到十分困难,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一些教师干脆照本宣科或者仅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使学生觉得这些要求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而社会实际与理论的差距与恰好验证了他们的观点。在处理这些教学难点时,如果能运用道德底线教育的方法,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在讲授人的理想、信念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讲透“人为什么会有理想?”这个基本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接受了人一定会有理想的观点后,再从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学生能感受到的内容讲起。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原理导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使学生能接受并乐于接受。

2、在讲授人生目的、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一部分内容时,不少老师往往都是举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为典型,一些教师甚至不讲这部分的内容,只是播放一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然后让学生讨论或者写心得体会。这样的方法固然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但一方面又会使学生觉得这些人物离自己太远,高不可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虽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的力量太高了,就会失去他应用的作用。根据道德底线教育的原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这一难点:

⑴深入阐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这是学生理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基础理论前提,有了这一理论前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⑵运用道德的层次性原理,教育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我们从小学的德育教育就开始教导孩子们要做好人好事,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大学生连做人的“底线”都不达标,这与我们在教育中忽略了道德的层次性这一原理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道德是具有层次性的。一代圣人孔子就将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从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可程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人的道德层次分为:A、大公无私、B、公而忘私、C、公私兼顾、D、利己不损人、E、损人利己、F、损人不利己。显然,E和F是为道德所反对的范畴;A和B是为道德所倡导的范畴;D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第一层次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第三层次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将这一原理贯彻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觉得道德修养是可以实践,是可以做到的。克服传统思想道德修养课“假、大、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向学生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并使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自觉实践共产主义道德,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预期目标。

3、运用道德底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如果说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那么,守法就是一个人最低的道德底线。显然,法律知识与法治观念之间不能划等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治观念。普遍的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对此笔者不否认。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相对于法律权利而言,大学生们法律义务的提高却相对滞后。2000年以来,出现了一股学生告学校的热潮,但大多数均以学生的败诉而告终。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只看到学生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自己的义务。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甚至认为听课都成了自己的权利,学校以旷课为由而取消自己的考试资格也是违法行为。法律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00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明确规定了学生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该规定明确规定学生要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因此,听课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行使权利,也要教育学生履行义务。做到了这一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才能实现和写成。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就是最低的道德底线要求。

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道德底线教育的效果测评

针对该课程中的教学难点问题,笔者从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尝试运用道德底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一,学生到课率普遍较高。学生到课率低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这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效果将无从谈起。由于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了道德底线教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笔者所任课的班级的到课率每次课均在95%以上;其二,学生评教普遍反应良好。根据两个学期的统计,学生评教的满意度和优秀率均达100%。学生普遍反应“贴近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事实解释理论知识” 。

当然,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贯彻道德底线教育,只是为了突破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并非否认榜样的力量。相反,笔者认为,应该在贯彻道德底线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该课程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密切关注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调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⒈邵景霞《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透视》,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⒉嵇芹珍《略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载《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⒊韩高波《情景教学下的道德底线教育》。载《基础教育》2007年第8期

⒋魏文芳《应切实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8月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道德修养,文明行为,教育

道德,千古话题,历久弥新。在有文字记载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道德不是先天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及熏陶教育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的教育实践培养锻炼提高的。

一、新形势下五年制高职生道德行为现状

当前不少五年制学生存在有违公德、有损形象、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等不文明现象,还有的学生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讲究公德、保护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如:肆意涂鸦现象,食堂就餐缺乏秩序,在校园内随意丢弃杂物,在借阅的图书上任意标记涂写或撕毁,食堂浪费严重,不注意保持餐桌干净整洁,为了抄小道随意践踏草坪,在教学楼的门、墙壁及桌面等处随意涂鸦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影响五年制高职生道德修养主要因素

首先,五年制高职起点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4—15周岁左右,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他们年龄小、社会阅历低,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不足,对人和事的评价较简单片面。但自我意识更为明确,学习动机多倾向于兴趣型,意志力较薄弱。五年制高职录取分数较低,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的教育,学习基础差,各方面素质相对较低,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文明行为难以真正养成。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错误的、片面的、不道德的思想和言行也在迷惑着学生的思想,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销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冲击较大。最后,如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使他们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减少与杜绝不文明行为、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对策

1. 陶冶教育法

1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倡议“不让一片纸屑落地,校园美丽你我共同努力”。要求大家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使垃圾减量并减少二次污染。2开展“我不乱丢,你丢我捡”活动。自己的垃圾及时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当看见身边有人丢下垃圾时,主动帮他捡起并致以规劝的微笑,以达到捡起一片纸屑,净化一个心灵的目的。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口香糖,不带早餐和零食进教室,不使用一次性快餐盒,老师和学生会干部每日进行检查,对乱丢乱扔的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4从各学院挑选学生干部组成校园环境护卫队,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并拍照曝光。

2. 实际锻炼法

1发出倡议。通过召开“杜绝浪费,光盘有我”主题班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光盘”倡议,让学生认识到餐桌上食品的来之不易,对学生进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2做好宣传。学校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电子屏幕、宣传横幅等媒介,充分宣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同时,号召学生做“光盘行动”的宣传者,动员身边的人一起行动起来。3加强监督。招募“光盘”行动志愿者,分批次轮流到餐厅开展志愿活动,维持就餐秩序,劝导学生按需购买饭菜,将饭菜吃光并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

3. 说服教育法

1要求所有师生在校园内讲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对人热情礼貌,提倡使用“谢谢、请、对不起”等谦辞、敬辞;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老师要热情回应,平等相处;不讲粗话脏话,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2提倡师生不抽烟,严禁在公共场合抽烟;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不得在学生面前吸烟,并做到相互之间不敬烟、不劝烟,发现学生吸烟,及时劝阻和教育。3提倡学生不饮酒,禁止学生酗酒;对酗酒者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应给予纪律处分;学生有酒后打架、损坏公物等违纪行为,给予警告以上处分;因聚餐中过量饮酒,导致伤害事故的,对聚餐召集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对聚餐同桌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的,相关责任人要予以赔偿和承担法律责任;严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组织、召集或参与学生的饮酒聚餐,严禁带学生外出参加聚会娱乐,违者学校将予以严肃处理。4教育学生不践踏草地,不攀爬树木,不摘花折枝,共同维护校园的良好环境。

四、总结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总体要求,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我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提出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基础课教育生活化的原则是,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出发,以问题引导思考,以理论分析生活,以价值引导选择,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体化、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成为学生的信念,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具体环节是,首先,将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以教育部指定教材内容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结合本学科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重新整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七个教学专题,包括,大学与大学人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角色定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就业创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素质养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质养成;我国的法律体系与实体法解读。每个教师选择有研究基础和专长的一个专题,在全校循环授课。其次,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主要内容是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并与社会现实紧密关联的社会热点、与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关的问题,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人际交往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训练、名著选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模块,自己设计实施,写出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成绩按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试验,教育生活化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调查结果显示,基础课成为大学生最喜欢也最受益的一门课。笔者认为,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经验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融入教学,实现教学宗旨与学生需求的结合,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价值引导与情感感染的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

二、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教学宗旨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教育宗旨能否实现,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接受这种教育。大学生非常渴望在课堂中学到有助于他们成长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成效的关键是怎样把学生的期望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问题引导,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哪些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一是关于自身成长的问题,例如,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要自己独立地处理学习、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学习目标的确定,怎么样制订学习规划,如何使大学生生活充实而有效率?这些大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成为基础课的基本内容。二是关于社会现象分析和价值引导的问题,如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扭曲现象如何解释,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处理?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讨论中认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能力作出合理的令人信服而又科学的价值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分析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问题,分析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学生才会感觉这种课程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才会有兴趣。在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成长现实,解决学生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契合学生的需求,这就实现了教学宗旨和学生需求的结合。

(二)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也是生活的,从它的功能“改造世界”来说,它归根到底还是生活的。基础课的教学过程要体现以生活解读理论,以理论指导生活。首先,以生活解读理论。要使当代社会的宏大时空和学生生活的时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教学内容中感同身受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的冲击,心灵上受到震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理论。例如,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全面发展”这一专题中,教学设计首先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教师对大学新生一进大学校门师哥师姐热情接站、周到服务的入学场景以图片方式再现,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入学的第一堂人际交往课。这种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得学生能够现实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一些原则,如诚信、助人、宽容、合作等,使得这些原则鲜活起来。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不同交往方式中体会到交往态度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因此,理论的生活化可以促使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在讲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时,教师讲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故事,因为她善良而真诚地尊重别人,甚至是一个几乎是人人都要躲避的求乞者,从而获得用人单位对她人格的肯定,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工作。在生活场景的再现中传递了价值引导,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和影响是深刻的。

其次,语言表达生活化、时代化。在话语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理论话语要反映社会生活,将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置于讨论中,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比较、判断、选择。另一方面,话语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生活,将理想道德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诚关爱与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教育提供内化的情感动力。因此,传播话语应建立与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只有这样,理论话语本身才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语言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时尚化的语言表达因其强烈的语感冲击力往往产生出奇的教学效果。生活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零距离接触,接受世界各地即时传递的信息。人们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使网络语言不断催生着另类的表达,“给力”、“神马都是浮云”、“雷”等这些最初产生于网络的词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种语境中,甚至逐渐演变成为大众所认可并被主流媒体接纳的语言文化,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态度的公共话语。鉴于这一事实,基础课教学也应汲取语言表达中的时尚元素,根据现实需要充分弥合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交流距离,尽可能通过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体系,实现教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最佳契合。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学生熟知的网络流行语信手拈来,辅助讲授相关理论,这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提升了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无疑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价值引导与情感感染相结合

对于基础课来说,要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需要对学生思想和心灵产生影响和冲击,在情感的感染中渗透价值的引导,促使学生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当教师怀着真情、热情和激情对学生传递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时,这种真诚是能感染学生的。针对大学生刚刚走进大学的迷茫、不知所措,教师为他们读了“一封母亲写给世界的信”,当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阅读这封信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用心在体会母亲对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孩子的那份牵挂和希望,母亲请世界教育自己的儿子,“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氓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战”[1]。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那种心灵的震撼。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这种情感的震撼能激发学生对其中价值内涵的仔细品味,这种情感的力量会使得学生的知识转化为价值和信仰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当代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针对这样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是引导式的,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会由于受众的情感得不到尊重,或者受众只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没有话语权的地位,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失效或反效。因而,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关爱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学生会有被尊重和肯定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以价值的分析和引导。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才能真正成为联结传播者与受众的桥梁,作为传播者的教师才能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交流者、对话者。

首先,要做到以问题引导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引导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时会感觉很困惑,如何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包括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现象,他们会希望教师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能给一个正确的引导。面对学生的这种需求,在讲授“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素质养成”这一专题时,教师以两个案例开始,一是药家鑫案件,药家鑫的举动、药家鑫案件后其同学的“雷”人语言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当药家鑫用伤害别人的生命来维护所谓个人的利益时,人们对他的看法却有争议,这是为什么?这样的追问启发学生思考,并检视自己的价值观。广州佛山女童小悦悦被两货车碾压,18个路人经过看到却无动于衷,导致孩子死亡。通过这个案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种冷漠是否是当前社会的一种常态?这是一种什么价值观?传统的美好道德还有多少存在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中?什么是现代人最核心的道德价值?这两个案件对学生的内心冲击非常强烈,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对“什么是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现代道德规范、大学生道德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讲授,大学生就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感受到自省、慎独以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意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内容和思想层面上,表现为能带动学生思考;所提出或者引发的问题要有内涵,要有思考价值,如社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提高整个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是否应该掀起一场全民良心自救行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并有同学自发开始进行大学生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

其次,实践教学的自我教育。在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必须自己实施的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实践模块,自行设计、规划,然后按照规范的格式提交实践活动报告。无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选题,他必须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或者自己组织活动,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分析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基础课教育生活化的层次性

基础课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这些指导生活的精神力量是通过信念、价值、思维方式体现出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信念对生活进行指导

信念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当一个人对某一个东西产生信赖、信任并把它奉为圭臬时,这种信念便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一种理论被作为生活和行为的指导时,是以对这种理论的信任或信念为前提的,而理论具有科学性并体现出对生活的指导价值学生才会“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的讲授一方面要体现出理性的逻辑力量,另一方面要表现出对生活的指导价值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也正因为它的科学性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而被信仰。基础课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树立、人际关系的处理、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等,这些都体现出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对生活进行价值的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它所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体系转化成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础课各专题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价值现象的分析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现实生活中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认识的引导

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不仅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一种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方式的过程。许多经典话语具有相当强的思想冲击与震撼力,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引用经典话语,以其简练与深邃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方式的“内在美”。对这种经典话语的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其形成对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态度,从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化、现实化、生活化,在解决学生思想之困惑、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基础课教育生活化模式因为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有亲和力、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也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安妮.斯通;罗顺文译.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J].深圳青年, 2003, (1) .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学发展观教育,教学

科学发展观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曾明确提出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也将“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为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在教学中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 是推动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

深入认识科学发展观教育的重要地位, 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基础

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是由科学发展观自身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决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 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 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 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武装要赢得青年, 赢得未来, 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群体的武装。

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 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 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 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大学生能否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直接关系到青年人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我们更应该看到,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也直接影响着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贯彻和落实情况。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教学中,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应坚持以下两点:

1. 要着眼于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2.要着眼于从贯彻落实的角度把握科学发展观。实践是我们理解阐释科学发展观所必须把握的基本范畴, 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和客观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实践发展的产物, 必将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发展。只有从贯彻落实的角度把握科学发展观, 才能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把握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方法,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由于科学发展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没有集中的体现, 这就使教学工作存在一定困难。笔者认为,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化理论为方法”。科学发展观是最根本的生命力决不体现在它的一些具体结论上, 而是体现在它的理论范畴、命题以及基本原理所蕴含的方法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将理论转化为方法, 而决不在于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现成的结论。否则, 就很难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功能。这也正是一些著名的理论家、科学家所以反复强调学习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把书本上所讲的知识、理论“变成活生生的方法和工具”的根本原因。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只注重对学生传授和考核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结论, 就不仅会使教育活动变得枯燥乏味, 而且会扼杀理论的生命力。

2、“化理论为德行”。

科学发展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此基础上, 逐步引导学生不仅视科学发展观为自己理解一切发展的观念模式, 而且也同时是自己内心中关于发展的一种信念体系。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在理想、信念的推动下, 促使自己自觉自愿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体现者。而要使大学生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需要教师达到这种境界。据此, 教师必须首先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坚定地信守和践履科学发展观的信念, 真诚地、锲而不舍地在自己的言论、行动和一切社会交往中去贯彻科学发展观, 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使之习以成性, 从而使科学发展观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真正做到“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德行”。

参考文献

[1]曲澎,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阐释[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年第5期 (总第113期) .

[2]孙恩恩, 徐琳,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

[3]蔡振亚, 董振华, 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9.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篇10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必修课程, 通常开设在新生入学后, 旨在通过课程教学, 引领大学生建构良好的精神文明思想体系。显然, 这并非易事。大学课程教学时间十分有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果。那么,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突出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则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大学生思想现状

革命传统精神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它引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是中国得以继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是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上最优秀的精神文化, 既有西方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有中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 更有中国革命者和建设者的独创, 因而, 它极富生机与活力, 具有长远的价值, 起着长久的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 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一切。……从延安到新中国, 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 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 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的摇篮, 是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国家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 宣扬我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都会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实在是令人不太满意。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实际上, 通过分析, 这些问题可以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 集体信念缺失。在大学生当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 究其根本, 就是集体主义的观念淡漠。这其实与社会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有着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和生活领域, “集体”的概念具体而清晰。而近三十年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其流动性大大加强。同时, 现代社会媒体的发达, 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络变得十分容易, 无须见面就能传递信息, 现场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大为减少, 于是“集体”的概念逐渐模糊和褪色。人们从过去极为重视集体利益、集体荣誉转向了对自身利益和荣誉的关切, 逐渐变成个人的概念压倒了一切, 乃至于提到国家、民族、集体这些字眼时就引来很多人的莫名其妙甚至嗤笑。而作为与社会接触较多的大学生, 必然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因而, 与集体观念紧密关联的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着。

其次, 人生价值观模糊。由于集体观念的淡漠, 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必然转向个人。而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因此, 人生的价值观呈现出随意性和多样化的特征, 失去了积极的、主流的人生观的引导, 人生价值观模糊。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 缺少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历练, 或者受周围人群的影响, 或者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确立人生价值观。这就容易造成两种人生态度的倾向:一种是依赖他人的安排, 因而遇到什么就干什么;另一种就是对自我实现尤为注重, 因而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于是, 在大学生中往往造成了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再次, 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主义。如今的大学生群体, 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在家庭里大多属于独生子女, 备受他人宠爱而长大, 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生活态度, 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 常常以自己的好恶、利益为中心, 缺少对他人的体贴和负责任的态度。同时, 自我主义又使得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因而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又常常是大学生的主要烦恼之一, 造成了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的路径

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以上这些问题, 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任务之一。而根据本课程内容和特点, 在教学中突出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 不失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 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毋庸置疑, 大学生应当德业双修。经过高考的遴选, 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 但在道德修养方面, 由于缺乏考评, 重视不够。所以, 进入大学以后,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树立其道德意识, 培养其道德品质。

在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和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环节中, 我们就应当把中国革命传统精神中的品德教育渗透进去, 树立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荣辱观念, 从而树立追求道德完善的理想。比如, 绪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是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的专题。另外, 在课程的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的环节, 则是强调道德学习中自我修养的内容。在这些章节的授课中, 有意识地讲解白求恩、张思德、雷锋、孔繁森、钱学森等等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则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们必然懂得:要加强自我修养, 就要赞同英雄们的崇高品德, 学习他们不为名, 不为利, 一心为人民的崇高精神。此外, 中国人民群众在近代的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优秀的革命传统, 并在当代面对自然灾害时期尤其发扬光大。比如:抗洪精神、抗非精神、抗冰精神、抗地震精神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 大学生必定在思想方面有所触动, 在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有着明显和深刻的提高。

此外, 尽管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 但懂得做人的道理, 具有良好社会道德感是任何一个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个体的社会化, 让社会的共同价值内化于学生个体, 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心、义务感及相应能力。和谐是新世纪教育的旗帜, 它要求培养既能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能体现人自身的发展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发扬, 在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面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们可以遵循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无论是在理想目标的塑造上,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都应该使我们的大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意识。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中, 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学习或者是回顾近代以来爱国者的光辉历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先驱者们, 从林则徐、洪秀全到孙中山, 无数的爱国志士, 怀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 前仆后继, 英勇奋斗, 同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 中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道路, 经过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代价, 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些历史大学生们其实并不陌生, 但每一次的回顾都会让他们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精神, 使这种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 这些用先烈们的生命谱写的历史, 每读一遍, 都能深深地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三) 进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从紧张的中学时代进入相对松弛的大学生活, 目标不再那么具体而鲜明, 而关于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态度的思考却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迷茫和消极的情绪。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中涉及人生观方面的内容是非常积极和向上的, 如果把它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其效果无疑是显著的。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众多革命志士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生的光辉篇章, 给我们以人生的指引。尤其是当代的英雄们更是我们的榜样, 在课堂上介绍他们会给大学生们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宣传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开国少将甘祖昌同志夫人。她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 后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当人民教师。任教期间, 经过介绍, 她和开国少将、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相识并结婚,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跟随丈夫回到了江西莲花县老家, 扎根山区当“农民”。1961年, 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任小学校长。此后一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县, 投身教育, 爱心奉献。2013年9月26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全国道德模范, 号召向将军夫人学习, 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在课程讲解中, 应用案例教学法, 把这样一些内含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人物和事例讲解给大学生们, 并展开相关讨论, 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热门的人物事迹, 更是能够得到大学生们很热烈的反馈。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环节, 或者其他章节, 都可以应用以上的方式和手段, 把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道德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这样, 大学生的思想必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综合素质也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国之栋梁将是他们无愧的称号。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90, 368.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为何火下一篇:计算机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