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24-05-06

小学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精选十篇)

小学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1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 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 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 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一、加强片断之间的朗读训练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 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 或总分关系, 或并列关系, 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 却春意融融;《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 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 因果关系十分明显。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 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 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 因此, 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 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 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 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 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例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在按顺序朗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因此, 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 并把握训练的“度”, 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加强对片断中词语进行调换的朗读训练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 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这时, 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对片断中词语进行调换, 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 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删成“人们常常看到周总理”, 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另外, 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 可使学生获得暗示。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 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 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 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 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凭着生活经验, 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 再读课文时, 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 因此, 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 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 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 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三、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性朗读训练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 他们会在阅读时, 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 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 在读课文时, 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 所以, 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

读得不好允许重读, 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 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2、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

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 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 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 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 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然,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时, 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感知性朗读与感受性朗读, 一个层次较低, 一个层次较高, 在要求上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 理解程度有高低, 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 要注意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2

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作者:张惠华 文章来源:张惠华 点击数:2917 更新时间:2008/1/8

在现行考试制度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从事普通教育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于无奈而往往特别注重语法解析,单词背诵、默写和习题的操练,忽视了对学生朗读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结果就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优良但开不了口的一种普遍怪现象。在七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学生在朗读时拖音很重,没有感情;有的学生不敢大声朗读,声音很低,害怕出“洋相”;有部分学生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少数学生大声叫嚷,不按意群读又无节奏,大大地破坏了语言的美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朗读教学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研究。他指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小时以上。著名的语音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的翁贤青教授有较重的口吃毛病,但是他朗读名作《百万英镑》时以一口纯正的伦敦音而乱真,这就是他用了300遍的朗读模仿功夫而修成的正果。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谓英语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大声地念出来。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的朗读更能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要每天坚持朗读英语三四十分钟,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必能使舌头听从大脑的指挥而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

一、重视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一)朗读能克服语音不准造成的歧义。早在1962年,当时的共和国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在一次对外语学院学生的讲话中就曾指出“学外语要学地地道道的外语,中国人学外语要学外国人说话的那个调儿。调儿学好了,你也就过关了。„„发音一关先要突破,发音不正确,人家就听不懂,结果就搞成中国人听到你讲外文,外国人听到你讲中文。” 英语语音如同汉语拼音,不同的字母拼在一起就会发出不一样的音,也会具有不同的含义。音读错了,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例如,work和walk两个音很容易混淆。假如把“I can work with my hands.”读成“I can walk with my hands.”就会闹笑话。语调不同,也有不同的含义。如降调yes,是肯定的,而升调yes,则是疑问的口吻。单词的重音不同,那么词性就会发生变化,词义也不同了。例如:“'record”是名词,“a school record”是“成绩报告单”,而“re'cord”是动词,是“记录或录音”的意思,“re'cord a speech”是“将演讲记下来”。这说明语音和词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只要多朗读,语音就会准确,表达的意思也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

(二)朗读能克服个别孩子的语言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完成脑、眼、耳、口等协调的过程,也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在视觉上,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在口语表达上,它要求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得到。在大声朗读时,朗读者口中发出的声音能传到自己的耳朵里,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训练,朗读者不但能听得见自己朗读的材料,还能检验出自己的读音准确与否,纠正自己在发音、甚至是语言结构、表达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克服自己的语言障碍。通过反复朗读,朗读者的模仿力会愈来愈强,音质变得越来越准,节奏感越来越强,读起来也会越来越流利,英语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小学二年级时才发现他的左耳失聪。刚与他接触时,他连一句汉语也说不完整,英语交流则更不用说了,“walk”读成“/wk/”。于是我就着重培养和训练他多朗读,跟录音读,跟我读,自己读;读单词,读句子,读语段;读课内的,再读课外的小片段。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他的单词发音准确清晰了,句子朗读连贯有停顿了,甚至对于熟悉的故事,他还能带有感情,带有节奏地朗读出来。现在,他朗读时不但带有一点外国味,还能自己辨别对错,并能及时纠正发音和合理调整语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再也不会嘲笑他、看不起他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如今,在班里朗读声音最响的是他,语音最准确的也是他,感情最丰富的还是他,到后来他还能做起小老师,纠正其他同学在语音和语义上的错误。最可贵的是很多同学为了赶超他,在课余时间也养成了多朗读多练习的好习惯,一到课堂上更是争先恐后地争取表现一番,从而在班内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机会,如:拼读单词、朗读课文、角色扮演等;或让学生个别朗读后集体朗读。这样,既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又能使后进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所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收获,学生才会学有味道,学有动力,学有成就感。

(三)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思维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不是简单的单词加语法,它是经过长期朗读训练而逐步养成的。学生只有有了正确的语感才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而经常性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教学中也可省去许多用语言来解释的语法规则。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牛津英语》第八单元“Look and say”中有这样两句话“Look at the snow.Listen to the wind.”中文翻译是:“看雪花。听风声。”学生对 “look at”和 “listen to”的理解会有些困惑,使用起来也会经常犯错。有些学生会刨根问底:“at”、“to”是什么意思?确实这两个词有其自身意义,但当它与其他词搭配使用时,其自身意义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失去了自身的词义,也没有对应的中文解释。所以,象这种固定搭配词组也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它,没必要做大量的解释,学生只要多读一些句子就会理解和运用,如果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介词词组,也不会再斤斤计较它的单独意义了,而会整体地理解其意。因此,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英语的思维能力。

(四)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英国的亚历山大曾明确提出,如想进入他编著的《新概念英语》第三、第四册,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朗读英语短文的能力”,并且“应当很好地掌握英语节奏、重音、语调,在即使遇到生词、读音有误时亦能如此”。朗读是把一种文字体系转变为语言的过程,也是语言联系的过程。多朗读,可以加深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多朗读英语(尤其是背诵)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读得越多,积累的词汇和句子就越多,见识就越广,想象力就越丰富,可供选择的写作材料也就越充足,写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在“牛津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中有一课是关于 “plant”的描写。原文是这样的:“Look at the plant.It has a flower.It has leaves.It has roots.” 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相同题目的写话任务。第二天,我收到的作业并不是我想象中千遍一律的“a plant”,有的写花,有的写草,还有的写树,因为这三种事物学生都已学过并熟记在脑子里。最有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写的是 “my apple tree”,她说 :“在上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们的英国老师教过一首歌叫“Lemon tree”,它给了我灵感取这个题目。‘apple’是我喜欢吃的水果,而且我在很多英语报刊、书籍中读到过有关苹果的描写,我想可以把它们加进去。” 她在文中有机结合了水果和植物的描写,把一棵树描写得生动真实、贴近生活,既紧扣题意又不失创意。因此,一旦学生学会写作,就表明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英语思维方式,那么理解一些由英语思维模式产生的固定搭配的词组、短语等,就不会觉得力不从心了。事实上,朗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多朗读多背诵就一定能够较快地提高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变换朗读形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

朗读往往是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如何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去朗读呢?这是我们做英语教师必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我们可以变换朗读的形式来提升学生朗读兴趣。

(一)模仿录音朗读。

现在的英语教科书都配有原版的录音磁带,录音者的发音准确,腔调纯正,而且角色多样: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动物和其它声音的配备。让学生多模仿录音里的语音语调,与传统的纯粹单一的教师发音和朗读课文相比,其学习效果和感觉要好得多,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多,那种枯燥、乏味的朗读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开展朗读竞赛。

除了模仿录音朗读外,还可以开展朗读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组与组竞赛,或男女同学间竞赛。通过领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的集体朗读竞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还可以把朗读竞赛活动拓展到班与班(同一教师所任教的几个班)或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与其他教师任教的班级之间来进行,通过竞赛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朗读的动力,切实提高英语朗读的兴趣。

(三)照顾个别,带动全体。

照顾个别,带动集体,也是朗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做教师的往往在提高集体朗读水平的时候会忽略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培养。其实对于朗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些领读或担任角色朗读的机会,这在提高他们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集体朗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发现和注意到他们,并能真诚地与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和期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不断地激发其心灵之光,提高成功的几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讲,却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技巧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必须靠科学的安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讲多读。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教师的讲要有针对性,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学生已经懂的不讲,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2)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或有些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的句段,无需教师作详尽的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3)要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中要以读为基础,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几个环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意境,欣赏精华。

二、要选准多读的内容

(1)重点的句段要让学生多读。教学中不能平均分配时间,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精讲多读。如《一夜的工作》、《再见了,亲人》等课文中一些内涵丰富、情感强烈的句段更要让学生多读,入情入境地读,从读中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在课文中,有一些作者的精彩描写,它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一些句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除了教师作精当的讲解外,要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体会含义,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收获。

(3)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许多课文中都有一些写得很美的片段,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感情去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生动优美。

三、要恰当地选择读的方式

(1)教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才开始起步,很多低年级学生一读书就习惯于唱读、顿读、抢读,时间一长,错误的读法一定型,纠正起来非常麻烦,事倍功半。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存在错误的读法,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尽早克服。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教会学生正确朗读,从重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详细指导。长期坚持,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2)范读。一些课文,感情强烈,或激昂,或深沉,还有的语调语气变化大。这类课文适宜教师范读。教师必须读

得正确、投入、感情饱满,才能以情动人。有的课文教师要整篇范读,有些课文只需范读部分重点、难点句段。

(3)领读。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多领读,让学生逐步领会读书的技巧,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虚实浓淡等。到了中高年级,教师的范读要逐渐减少以至无需领读。当然,对于课文中比较冗长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也有必要进行领读,领读是重点强调如何根据意群处理好停顿,不要读破句,以免造成歧义。

(4)指名读。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代替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也可以请朗读较差的学生读,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课堂调控。

(5)齐读。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或表现中心、语言优美、感情强烈、语气激昂的语段。齐读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相互感染,提高阅读兴趣,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6)分角色读。适用于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使用时要指导学生明确每个角色的对话内容,处理好对话的语气,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表情来增强朗读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提高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4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觉朗读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绿绿的草,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绚丽的色彩中能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的美妙的心境。文章最后“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一句,短短9个字,虽然字数较少,但是充分表现出老舍一行在蒙古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感情十分火热,十分真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的蒙古人民的赞美之情,阅读时要充分读出这种感情。又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境,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从而感悟到父亲的执着、父亲的了不起,感受到儿子在险恶的环境里不怕苦难、坚强不屈、对生命不放弃的了不起。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做到了意文兼顾,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九寨沟》、《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桂林山水》重点词和关键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入情入境,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前两句,第一句要读得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得激昂,以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美产生共鸣,领略到自然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扬科对小提琴热爱的动作、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扬科的悲惨命运和对音乐的热爱。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扬科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益。

小学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5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方法是关键

1.1 尝试朗读,理解课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

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

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1.2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1.3 咀嚼课文,细品佳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这些规律在千古诗人,文豪手中往复交织、精雕细刻、推敲锤烧,构成了文质兼美、千古留传的大文章,成为滋养千百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食粮。

1.4 反复朗读,激情增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1.5 示范朗读,注重语感。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只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重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都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把握三条线

2.1 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2.2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2.3 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抓住三个点

3.1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

3.3 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韵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最终目的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朗读训练

摘要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朗读又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示范朗读,优化朗读的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课堂充满读书声,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重视朗读,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朗朗的书声。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 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表达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应把握三条线

(一)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抓住三个点

3.1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6

关键词:感知语言;激发情感;促人思维;培养语感

读,包括默读、略读、浏览、诵读、朗读等,其中朗读更为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朗读训练更不能忽视。因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心理学角度看,朗读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从“读”与“讲”的关系上看,讲解是个别分析,朗读是综合训练,朗读更能使人感悟。显然,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知,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通过多次朗读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感受。培养学生的朗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朗读是促人思维、加深理解文章的有效方法

朗读时,脑、眼、口需协调并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一篇文章通过反复地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朗读既加深理解了文意,又提高了朗读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朗读是激发情感、构筑意境的好方法

学生在朗读时能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进入角色,入情入境,自我感染,自我陶醉,受到教育。特别是课文的重点段,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构筑意境,使学生深受感染,进而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朗读是理解文意、感知语言、加深记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一篇文章的含意通过朗读方能知晓。有时候,一篇文章较深的主题和蕴意,一些较生疏的词汇的含义,常常通过朗读而心领神会。有许多时候,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而理解的东西更具体、更直接、更全面、记忆更深刻。

朗读既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言语能力,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智力活动;既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又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既是一种教学目标,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朗读训练。

参考文献:

王雪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7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 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 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 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 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 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 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 朗读也是讲解, 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经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 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 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 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 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 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 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 因此, 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 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以达到理解, 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 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

二、层次性

1.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 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

初读课文时,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 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 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 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

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 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 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 但却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 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什么样的感情, 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 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 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 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实效性

1. 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 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 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 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 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 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但是,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 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 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 严格说来, 这不是朗读指导, 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 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摘要: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浅谈朗读训练的几点原则。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8

1. 在朗读中学词、学句, 感知全文

认字学词最关键的是要在语境中学习掌握。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精读课文时, 通过具体、形象的说明来理解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时, 可以通过语气表达来理解字词。不同的朗读可创设多种语境, 不但促进字词的掌握, 而且能分散难点。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 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 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儿干什么?”教学时, 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责怪”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 读的时候, 不能太重了, 否则, 不符合护士的身份, 且他们毕竟素不相识;又不能太轻了, 不然, 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学生在朗读时, 字音读对了, 不把词语读错, 语气语调前后自然, 就可以知道, 朗读者对词语大体理解了。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注意的是, 通过朗读认字学词, 尤其是对词语的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如果把已经会听写的词语放到课文里, 学生把它给读“破”了, 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 朗读能够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朗读中享受、思考, 体验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 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重在感受体验, 整体把握。学习语文就是要多读, 多读才能懂得书中的道理, 感悟书中蕴涵的情感。

首先, 学生朗读要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 使他们能无拘无束, 静下心来, 仔细体会课文的内容。学生朗读时, 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 阅读者神游其内, 才能有会心的微笑和感动的泪, 才能留下深远的记忆, 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正是学生自己的朗读, 通过他们摇头晃脑、抓耳挠腮、轻声漫语, 甚至手舞足蹈, 学生与作者才会得到心灵之间的沟通, 达到阅读教学中“意会”的目的。

其次,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学习《可贵的沉默》一文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孩子们突然沉默了?为什么孩子们做得不好还说他们“可爱”呢?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的神色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范读, 注意把握住孩子们情感的两次起伏, 开始要读出孩子们的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得低沉, 让其现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时, 要读得欢快欣喜。在朗读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好, 感到难为情。而这内心深处要回报父母的蒙目龙的意识, 正是作者要寻找的“那极为可贵的东西”。通过朗读, 疑惑将一一化解,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们在朗读中会得到准确的体验。

3. 在朗读中记忆、积累, 厚积薄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学不好语文。

4. 在朗读中理解、感悟, 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而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的重要过程, 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 要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熏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9

阅读教学, 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 还是从阅读教学理论和阅读分析理论来看,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能力的好坏是衡量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标准。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二、朗读能力训练的方法

要做到朗与读同时开展, 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抓起, 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识字量。小学阶段学生能达到两千字的识字量实属不易, 又不包括识字过程中遗忘因素的存在。所以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词典, 喜欢学习字典、词典非常重要。有了识字认字的兴趣, 理解的喜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才有发展的长足空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训练的另一要素就是普通话的运用。如果在朗读过程中不能清晰标准的把握普通话的发音, 便会减弱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文章的感情与理解。通过了识字量与普通话发音标准这两重难关, 那么接下来学生语感这一知识环节的培养与锻炼就成了重中之重。语感的培养首先要做到适时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 鼓励学生多读少年读物、励志书籍、文学名著等, 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汲取与获得, 可谓一举两得。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 说得生动形象, 合乎逻辑, 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就得先朗读课文, 先学习书面语言, 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三、正确引导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 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 认识的汉字不多, 又很陌生, 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 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 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 边读边认字, 就形成唱读。学生读正确流利, 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 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1. 要重视示范朗读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 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 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 可以由教师范读, 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 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 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 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且终生难忘的。

2.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 甚至做到以读代讲

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 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 加强朗读, 多读, 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 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3. 要学生能理解地读, 深刻领悟课本

教会学生理解地读, 边读边思考,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学生读书常心不在焉。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 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 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 使全篇富于节律美。

4. 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 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虽然朗读这一环节很重要, 但对生字、新词的理解也不可小视。只有对生字新词的理解透彻明了, 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体会。这就区别于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读通熟读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前要全面分析生字、新词的意义, 做到意思明白、全面运用、举一反三。接着再融入到课文中去,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生字新词所在段落的大意, 意思明晰了, 朗读起来感情自然就会深刻, 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陶冶。

5. 注重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的总结与总体段落的汇总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程的要求并不只是让学生充分朗读就可以了, 它还有更高的一层要求。那就是要理解朗读内容的真正意义与深刻含义。因此, 每一自然段的总结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通过初读、熟读、精读这几个步骤, 深刻理解每段的思想意义, 为理解全文作好充分准备。朗读时切勿齐读, 齐读只会让学生机械地重复课文, 而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这样的教学环节就显得没有意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感能力, 是培养每个学生各自的能力, 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10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呢?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以读时声音响亮而有别于默读,而且要借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传达课文作者的立场、观念、感情,让接受对象通过听觉准确、鲜明地受到生命的感染。对小学生的朗读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要读准字音。朗读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受方言读音干扰的字词、一字多音的字词、有着特殊读音的人名地名等词语。口齿清楚, 吐字吐音清晰有力, 韵尾收音完整。

2. 要忠实于作品的语言原貌,不掉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做到语言流畅,表达自然。

3. 音量有控,既不能大得刺耳,又不能小得模糊难辨,速度适当,节奏自然,当缓则缓,当急则急。

4.要深入理解作品, 力求在朗读中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 段、篇的旋律要力求和谐。作为语文教师, 只有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目标明确的有效训练。

二、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激发小学生的朗读热情是朗读训练的首要一步。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眼观教师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使学生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思想感情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深刻的感知课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再饱含深情地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感染,陶醉在教师的范读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2.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了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小组内评议读、开火车轮赛读、配乐读、表演读、默读、速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堂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让学生体验读的快乐,使学生愿读,乐读。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读课文。

3. 练评结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指导中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师评、生评、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评议时,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那么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我们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中 (可以说: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 。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水平,也提升了朗读的兴趣。

上一篇: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下一篇:内部审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