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下的童年

2024-06-01

电子媒介下的童年(精选三篇)

电子媒介下的童年 篇1

一.电子媒介对文学教育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文学传播和教育的媒介不再局限于纸质了, 开始逐步的转向电子媒介, 包括广播, 电视, 电影, 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等等。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更新颖, 他对我们的文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1.有利影响

首先, 电子媒介的更新, 出现了新的文体, 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内涵和视野。过去没有电子媒介的时候, 资料难以共享, 学生的学习多数都是课本上的知识, 以及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有限的。而电子媒介的介入, 使文学教育的学习资料更加广泛, 通过网络等, 可以更多的了解我们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 电子媒介的出现, 改变了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以往学生们只能阅读报纸, 书籍, 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很局限, 但是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阅读方式呈现出来, 电脑, 手机, 电影, 电视都可以传播文学, 使我们的阅读习惯逐渐改变。

2.不利影响

首先, 形成低俗化教育环境。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方面, 电子媒介也是一样的, 电子媒介的出现虽然是文化的传播不断加强, 但是同时低俗的文化也会夹杂在其中, 这对于青少年的文学教育是很不利的, 对他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不利的。容易形成一个低俗的教育环境, 影响学生们的学习以及品格。

其次, 思想平面化, 导致文化沉沦, 传统经典文学教育的影响力渐弱。以前学生们智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 而现在, 更多的文化涌过来, 出于好奇, 学生们又不会过滤不良的文学, 因此反而对经典文学不感兴趣, 传统经典文学教育的影响力逐渐渐弱。

二.电子媒介对文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子媒介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 在文学教育上我们依旧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电子媒介包括电视, 电脑, 手机, 多媒体等等, 更有利于文学教育的传播, 在课后,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相关资料, 进行沟通, 分享, 在课上,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将文学知识通过声音, 图片等等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能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文学教育。

三.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教育方法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文学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运用电子媒介进行新的教育方法:

(一) 转变文学教育理念

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文学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步伐, 不能一直封闭, 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文学教育理念, 不能沉浸在旧有的理念上, 认为还应该像以前一样的学习文学, 应该开放的去看待, 接纳新东西。有一些地方的语文高考就很顺应时代。

(二) 更新文学教育体系, 增设电子媒介文学内容

另外, 我们要更新文学教育体系, 只有不断的改革, 进步, 适应科技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才可以更好的实行文学教育。我们应该增设电子媒介文学的内容, 将经典的著作, 优秀的国学文化增设到电子媒介中, 让学生们在高科技的基础上还能享受名著的精华和知识。

(三) 在文学教育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在信息时代, 学生们接触电子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 这些文化都对学生们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也越来愈深, 因此, 在提倡开放文学教育视野、适当增设电子媒介文学内容时, 必须同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有一个好的文学环境, 对他们才有好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技的发展, 电子媒介广泛的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文学教育上要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就需要与电子媒介更好的结合。电子媒介在文学教育上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文学教育开始逐步地转向电子媒介过度并结合, 电子媒介包括广播, 电视, 电影, 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等等。但是如何使文学教育跟电子媒介更好的结合, 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关于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教育方式与方法的讨论。

电子媒介下的童年 篇2

第四代电子杂志是相对于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的概念。它是以数字化代码方式存储,借助Internet传递图文、声像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它在视觉上保留了平面杂志的目录,用电脑技术营造出翻页的逼真效果的同时,基于宽带的内容和集Flash动画、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则令其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束缚,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在线阅读,使之具有了更多的互动性。

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虽然是无纸化线上发行,省去了印刷这道“工序”,但其新闻生产还多是在内部消化完成,比如第一代电子杂志多是由传统纸质杂志直接将自己的纸版内容照搬到网上。本质上是开辟了网络这个第二发行渠道,第二代电子杂志则是传统媒体收集整理某一集合信息发布,本质上是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生产的“新闻包”,可见,前几代电子杂志虽然跨出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但融合度还十分有限。

有学者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四个趋势性特征: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和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本文认为,趋势性特征即媒介融合的正在进行或未来发展方向,下文将依据上述趋势性特征,分析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的特征。

特征之一:实现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

这一特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多媒体信息。第四代电子杂志多媒体编排手段和内容表现形式,代表了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即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多媒体化特征十分明显。它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从受众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多媒体化是各种传统的单一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单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多媒体内容是对单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第二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将收集到的多媒体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能量互补。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以Xplus为代表的国内专业电子杂志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它们将采集来的信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制作,网状的数据库资源为这些信息的能量互补提供了保障。

特征之二:开展各类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

各大电子杂志专业网站都与国内传统媒体有着或深或浅的合作关系,许多传统媒体也愿意利用电子杂志平台商日趋成熟的发行渠道和庞大的用户群。如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的《时尚芭莎》(《时尚Cosmo》《美酒与美食》《男人装》等都与POCO等专业电子杂志网站签订了合作协议。

特征之三:鼓励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互动

第四代电子杂志出现发展的根本背后推手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过去的大众传媒一般是将信息推向(push)受众,而现在受众则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pull)自己需要的信息,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可以说,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汲取了互联网服务理念的精华,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性变革,即信息的生产线已由传统媒体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电信业、IT业。信息生产不再是传媒业的封闭作业过程,而成为技术行业提供基础平台的全社会各个行业参与的生产过程。由于手机、PDA等接收终端的加入,通信产业在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采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多媒体元素的综合运用,是媒介融合毋庸置疑的实践者和代表者,其操作流程体现了整个新闻出版内容生产的媒介融合的趋势与要求,同时媒介融合也是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的本质特征。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在媒介融合方面做的尝试和努力,势必为媒介融合日后的发展走向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路。

(作者单位系中国版本图书馆)

电子媒介下的童年 篇3

性别角色实在自身生理特征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社会所公认的某种性别应有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态度。性别指学习得来的, 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态度。

大学生是电子媒介的受众主要群体之一, 大学生可以说是在电子媒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然而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之强是其他任何群体都无法相比的。因而电子媒介所传递出来的性别角色有关信息时时包围着大学生, 并且为其吸收, 因而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在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角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也不例外, 它对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性别角色在电子媒介环境中的变化

电子媒介在个人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传媒的描述中对男女价值观的取向截然不同, 比如男性总是和权利才能财富地位等有关, 而女性总是和外貌身材等有关。男权社会中传媒对于这种等级制度社会权利社会角色的种种偏差往往容易造成了大众在性别角色和性别认识上的误区。媒体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和女性问题的反映出现了较大的系统性偏差,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意识的缺失。现代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偏差给社会及女性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再如中国实施“春蕾计划”的扶贫项目提出的宣传口号是:“今天的女童, 明天的母亲。”传递出来的信息似乎是受了教育的女童只是为了将来当一位母亲, 而忽略了女性作为一个纯粹个体的发展诉求。当这类带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容呈现在个体眼前的时候, 个体开始自发或自觉的模仿, 并且逐渐的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性别角色认知的一部分, 这就必然会加深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然而, 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电子媒介传播—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强化这样一个看似循环的模式是有缺口的, 它的缺口就在于后工业社会男女性别差异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淡化, 表现在女权主义的兴起。女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精英的一个潜在组成, 她们将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能, 在平等自由的当代社会, 从电子媒介所呈现的内容开始寻找突破刻板印象的出口, 因而我们能在电子媒体中看到各种独立、果敢、热情、干练的女性形象, 也可以看到温柔、细腻、顾家的男性形象, 这些同样是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信息来源, 这类的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者弱化了人们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三、大学生性别角色变化的利弊分析

职业倾向是一个人的职业愿望, 是对职业的一种自我概念, 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逐步形成比较清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国内外对职业倾向的测量多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霍兰德认为职业倾向主要包括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看, 有关何种性别角色类型最为理想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大致是支持双性化假设和男性化假设的, 培养男性化和双性化特质是有益的。因此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的趋势是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道路的。

四、总结

在电子媒介环境的参与作用下,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出现了嬗变, 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强化与弱化的矛盾中发展, 根据全文分析来看, 笔者倾向于大学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总体趋势是弱化的。

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明显, 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化进程是有利的。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多方向的职业道路选择。双性化是大学生四种性别角色中比较理想的一类。因此,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性别取向的均衡培养, 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大学生向双性化类型靠近, 鼓励学生多向异性学习, 通过自然的接触和交流, 取长补短, 使每个大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质。

电子媒介的非线性传播方式使得拥有非线性思维的女性得到重视, 这就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性别角色是基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态度, 它通过观察模仿习得, 在当代, 电子媒介传播的有关性别角色的信息成为个体性别角色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 大学生群体是其最主要的受众。因此,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在电子媒介参与塑造的信息环境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

关键词:性别角色,电子媒介,电子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明慧.大众传媒报道中的性别意识偏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1) :121-123.

[2]约书亚.梅罗维茨[J].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002, 182.

[3]秦启文.角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陈涛.大众传媒构建下的性别角色.[J]西南大学学报.2012.

[5]刘清泉.社会性别差异与大众传媒刍论.[J]西南大学学报.2012.

[6]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田友谊, 邱月.媒介环境及其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21 (5) :35-38.

[8]刘电芝, 徐振华, 刘金光, 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 2009, 12:41-46.

[9]田中初.电子媒介如何影响社会行为——梅罗维茨传播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1 (1) :108-112.

[10]高原.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 2011 (7) :166-166.

[11]黄会欣, 余新年, 席斌, 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角色观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32 (5) :40-44.

上一篇:高分辨雷达下一篇:试卷讲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