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血肿

2024-05-07

皮下血肿(精选五篇)

皮下血肿 篇1

1 临床资料

2010年我科收治的重型肝炎病人16例, 男10例, 女6例;年龄29岁~71岁;四肢高度水肿2例;16例病人凝血时间延长, 其中1例凝血时间太长测不出。经过冷敷、热敷、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喜疗妥乳膏) 、马铃薯片外敷等治疗。16例病人皮下血肿24 h基本消退, 血管均能正常使用, 12例病人48 h~72 h完全消散, 4例病人1周后完全消散。

2 治疗与护理

2.1 皮下血肿形成后的治疗与护理

2.1.1 冷敷

静脉穿刺或采血时出现皮下血肿立即压迫止血。24 h内冷敷袋局部冷敷, 冷敷袋用柔软的纱巾包裹后敷于血肿处, 24 h内先冷敷30 min, 再间断冷敷。冷敷使血管收缩, 一方面减少血液的继续渗透;另一方面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 控制局部炎症, 减轻渗透部位的肿痛[2]。冷敷过程中注意穿刺点的清洁干燥, 防止发生皮肤感染。

2.1.2 热敷

皮下血肿24 h后改用热毛巾热敷, 3 min~5 min更换1次毛巾, 共做30 min。热敷能使局部血管扩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渗漏的吸收, 减轻局部水肿, 从而起到保护局部组织的作用。热敷过程中注意控制水温, 防止烫伤。

2.1.3 马铃薯贴片

冷热敷期间可用马铃薯贴片。方法: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后去皮, 用刨刀刨成片状, 1 mm~3 mm厚, 敷盖在血肿处, 马铃薯切片干燥后应立即更换。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马铃薯片应尽量薄。太厚不易随前臂围包裹, 最好用刨子刨。用刀切, 一则厚度不易控制, 二则刀切的马铃薯片汁少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还应注意贴片外不宜包扎敷料, 因敷料可吸收马铃薯汁影响疗效。生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糖类、纤维素、龙葵素、乳酸、柠檬酸及维生素 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 C。其中维生素B12为细胞合成核酸过程的重要辅酶, 对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同时维生素B12还可以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维生素 C可促进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的合成, 保持细胞间质完整, 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 降低其通透性、脆性。而其含有的丰富的淀粉具有高渗作用, 能加速局部水肿的消失[3]。

2.1.4 喜疗妥乳膏外敷

局部组织肿胀、疼痛可加用喜疗妥乳膏外敷, 每日3次。喜疗妥的成分是磺酸基粘多糖, 具有抗感染, 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能迅速消除疼痛, 缓解肿胀, 吸出渗出液体, 促进机体组织的复原[4]。

2.2 浅表静脉穿刺的护理

2.2.1 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抽血或输液时, 病人常由于紧张或护患沟通不畅产生不信任感。所以护理人员在穿刺前要给病人讲解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和穿刺的方法, 让病人充分了解静脉穿刺的重要性, 建立对护士的信任感, 使病人主动配合。这是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和预防皮下血肿的重要保证。

2.2.2 选好静脉血管和穿刺部位

不同病人的静脉血管选择有所不同, 成人一般选择手背静脉网、贵要静脉、前臂及肘正中静脉, 或小隐静脉、大隐静脉等。手背静脉网位置表浅, 周围组织少, 止血相对容易, 不易形成血肿。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位置相对较深, 不易掌握进针方向, 如穿刺失败或压迫不妥, 会造成血肿, 影响静脉回流, 导致组织水肿, 肘关节活动受限。

2.2.3 严格制动

静脉穿刺成功后, 如果输液一定要固定好穿刺针局部和肢体, 保持针尖正确位置;如果要静脉注射药物和抽血标本, 首先应妥善固定针头, 拔针时要充分压迫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对于初次穿刺的病人, 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阐明主动配合的重要性, 从而使其主动配合。手背部静脉穿刺扎止血带后, 不可用力握拳, 拳心呈空心状态。如用力握拳, 手背皮肤被拉紧, 压迫血管使血管变扁, 进针后易穿透血管。

2.2.4 严密观察, 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渗漏等情况。最好15 min观察1次, 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输液完毕或穿刺拔针时, 在针眼处粘一输液贴或棉签, 按压时用直压法, 用拇指按压穿刺针眼近心端1 cm~2 cm处, 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被压, 正常人凝血时间为3 min~5 min, 拔针后应压迫约 5 min;有出血倾向病人, 由于血液成分改变, 血管脆性大, 血液凝固时间长, 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10 min~15min, 甚至 30 min[5,6]。或按压时将输液侧肢体举高, 以减少皮下淤血。用力要适中, 太轻易皮下血肿, 太重易致皮下淤血。

3 讨论

重型肝炎病人由于凝血时间延长, 自身血管条件较差、全身水肿, 静脉穿刺或采血过程中较易出现皮下血肿、淤斑。杜绝或减少局部淤血现象的发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是极其重要的, 同时也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应加强宣教, 通过宣教提高病人对血管的保护意识, 说明保护好静脉的必要性;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静脉输液或出血拔针后嘱病人按压时间不得少于4 min。凝血酶原时间>20 s的病人需按压10 min~15 min;按压方式由以往采用的交换式按压法改为非交换式按压法, 即拔针后嘱病人或家属直接按压[1]。在平时的技术操作中, 应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在技术娴熟的前提下, 结合工作实践中的经验, 避免皮下渗血及血肿的形成, 这样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也提高了护士自身的价值。牛明华[7]报道, 三七膏加喜疗妥治疗皮下血肿明显高于常规组。以上方法我们没有用过, 在以后尝试使用并观察效果。

关键词:重型肝炎,静脉穿刺,皮下血肿,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晓惠, 黄小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1.

[2]谷瑞金, 赵立平.早期冷敷在药液外渗引起的皮下血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6) :21.

[3]程亚菲, 潘恬, 王晓梅.马铃薯贴片与湿热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皮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09, 29 (7) :143-144.

[4]张锦霞.喜疗妥治疗住院患儿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08, 6 (11B) :2945.

[5]程久琪, 张帆.真空法周围静脉采血形成皮下血肿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0) :1277.

[6]赵爱花.人为因素致静脉穿刺后皮下渗血及血肿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57) :80-81.

皮下血肿 篇2

[关键词] 股动脉穿刺;延迟性皮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08-02

冠状造影(CAG)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CI)在目前临床技术上具有术后恢复快且创伤面小的特点,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1]。经股动脉途径TFA是较为广泛的经皮介入途径。尽管股动脉是相对深部、远端的血管,经此入路发生缺血性并发症较罕见,但出血和血管并发症较常见[2,3]。心脏介入手术后一般在24 h内会出现皮下血肿现象,>24 h发生的皮下血肿则称为延迟性皮下血肿[4]。作者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及围期护理经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0例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男120例、女60例,年龄45~86岁,平均65.5岁。PCI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的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包含20例假性动脉瘤、12例动静脉瘘,8例发生严重的皮下组织坏死。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和干预组,分别为16例与24例。进行术前、术后系统护理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效果良好。

1.2护理

1.2.1 常规护理 按照常规进行病房巡视、药物配给、观察病情,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与家属,并进行常规性清洁护理。

1.2.2 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知识宣传、康复锻炼指导以及营养支持,以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工作。①患者术前生命体征指标评估 术前患者进行三高、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生命体征指标检测,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指标变化,确保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提醒医生术中控制或减少使用肝素的剂量[6]。②术后延长生命体征检测 患者术后首先进行常规护理、24 h心电图功能监护,并每隔半小时进行1次监测记录。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穿刺点皮肤,并且定时进行患者脉搏以及皮温的详细记录。观察术后患者合并疾病症状表现,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③ 预防皮肤感染 患者术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抗生素注射,连续3 d。注意患者穿刺皮肤点的清洁护理,禁忌沾水,避免其对穿刺点皮肤污染。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组t检验。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术前指标常规组显著低于干预组(P < 0.05)。术后指标也是常规组显著低于干预组,且差异极显著(P < 0.01 ) 。由此可知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患的病情,加快其恢复速度。

3 讨论

目前,股动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法之一,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不断的改革创新,PCI操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常规护理与干预护理两组试验结果得出:常规护理组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16例,出现皮肤感染的患者达4例,干预组24例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皮肤感染仅1例。表明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与临床观察并进行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干预性护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或预防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因此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术前、术后的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命体征进行临床检测;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术麻醉苏醒前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数,如果出现病变或者延迟性皮下水肿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最佳时间抢救,稳定患者生命指数;同时要做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进行轻松术后恢复。

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临床实践操作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有效、微创等优点。虽然存在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6],但由论文结果可以看出,对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可以减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皮肤感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1] 高佩凤. 介入诊疗术的适应范围及护理进度[J]. 职业与健康,2007,7(23):1150-1151.

[2] Doyle BJ, Ting HH, Bell MR, et al. Major femoral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cidence, predictors,and impact on long-term survival among 17,901 patients treated at the Mayo Clinic from 1994 to 2005[J]. J Am Coll Cardiol Intv,2008,1:202-209.

[3] Elbarouni B, Elmanfud O, Yan RT, et al. Temporal trend of in-hospital major bleeding among patients with non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Heart J ,2010,160:420-427.

[4] 赵芝香,唐迎红. 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术后并发延迟行皮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J]. 现代医院,2010,10(3):87-88.

[5] 郑耀珍.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56.

[6] 侯桂华. 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2-137.

皮下血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应用第一代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穿刺部位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皮下血肿患者12 例, 均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中男8例, 女4 例, 年龄50~80 岁。

1. 2 方法采用经股动脉留置导管行溶栓治疗5 例, 采用经肱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7 例。给予患者0.9% 生理盐水30 ml+ 尿激酶25 万单位以120 ml/h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泵入, 泵入后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2 次/d。应用溶栓药物后24~48 h内动脉穿刺处出现皮下血肿, 均通过超声检查定位。局部皮肤均出现面积为10×20 mm大小的紫红色瘀斑, 触之硬, 伴有红肿胀痛, 皮温升高, 并有散在水泡。查体:肱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7 例患者双侧挠动脉搏动有力, 穿刺侧肢体无麻木, 手指活动自如。出现皮下血肿后立即给予穿刺处再次加压包扎6~8 h, 严格交接, 严密观察及积极采用对症治疗

1. 3 观察与护理

1. 3. 1 再出血的观察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血肿观察, 如范围、大小以及质地等的变化, 用记号笔在血肿的局部做好标志[2], 每2 小时在固定点测量腿围、臂围并与健侧对比。如有异常, 立即通知医生, 并严格交接班。

1. 3. 2 末梢血运的观察对于肱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患者, 观察患侧肢体的末梢血运情况, 以软枕抬高术侧手臂45~60°[3], 促进血液循环。观察患侧皮肤温度及颜色, 有无动脉搏动。每2 小时观察1 次, 并作好记录。如有皮温下降、皮肤发紫等缺血情况, 立即通知医生。因血肿可能压迫臂丛神经, 观察患者有无肢体麻木及手指活动情况。

1. 3. 3 护理

1. 3. 3. 1 止血的护理出现血肿后首先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 h, 观察位置是否合适, 力度是否合适, 受压部位皮肤是否正常, 术侧肢体动脉搏动是否正常等。重视患者主诉, 若患者出现术侧肢体肿胀、疼痛, 应该积极查找原因, 缓解患者不适, 减少出血的发生。

1. 3. 3. 2 肿胀的护理硫酸镁直接外用给药可降低或解除肌肉收缩作用, 同时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的作用[4,5]。首先用防水创可贴保护穿刺处, 用50% 硫酸镁浸泡纱布, 取出后拧干 ( 以不滴水为宜) , 覆盖在患处, 在纱布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防止硫酸镁结晶, 每2~4 小时观察湿敷的局部皮肤情况, 并更换硫酸镁纱布。

1. 3. 3. 3 水泡的护理皮下血肿引起肢体肿胀, 导致皮肤张力增大, 产生张力性水泡。如水泡较小, 用0.5% 碘伏皮肤消毒, 行无菌处理, 让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 用0.5% 碘伏消毒后, 用1 ml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后, 局部吹氧, 保持创面干燥后涂美宝, 再给予无菌纱布包扎, 以防感染, 换药1 次/d。注意包扎松紧适中, 不影响肢体末梢血运循环。

1. 3. 3. 4 疼痛的护理评估患者的疼痛分级, 每班对患者进行评估, 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0.9% 生理盐水100 ml+ 罂粟碱1 mg 20~30 滴/min, 静脉滴注, 缓解因动脉血管痉挛引起的疼痛。同时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 减轻压力, 保证患者的舒适卧位等。

1. 3. 3. 5 功能锻炼对于上肢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 出现血肿前1~2 d, 肘关节需要制动, 但手部可轻微的做抓握动作, 每日数次, 3~5 min/ 次, 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 血肿控制的后期, 鼓励患者适当做抬举动作, 每日数次, 3~5 min/ 次, 促进上肢的静脉回流。循序渐进;对于下肢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 对肢体进行被动运动, 如按摩下肢, 防止血栓的形成。

1. 3. 3. 6 心理护理出现皮下血肿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 患肢制动, 需要床上大小便, 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 护士应多关心、安慰患者, 了解患者的需要, 鼓励家属陪伴, 告知卧床制动只是暂时性的及其重要性, 并且告知患者相似疾病的预后及成功的实例, 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增进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处于最佳的舒适状态。

2 结果

12 例患者经观察并采用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 血肿再未扩大。15~20 d皮下血肿自行吸收愈合。皮温恢复正常, 无肿胀疼痛症状。出院后随访3~6 个月, 均无不良后果发生。

3 小结

皮下血肿的产生除与使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致凝血功能障碍、压迫时间不够、肢体活动过早有关外, 可能与术中动脉双透壁穿刺有关。有文献报道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率达38.4%[6]。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可以使出血得到有效的控制, 大大减少血肿的进展, 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总之, 患者出现皮下血肿, 会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 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 多与患者沟通, 做好心理护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春娥.溶栓治疗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993, 9 (10) :13-16.

[2]朱林峰, 唐慧.1例经肱动脉穿刺行PCI术后致上肢迟发型血肿及水泡的观察及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6) :128-130.

[3]陈佩.高龄患者经桡动脉行PCI治疗并发前臂血肿及水疱1例的护理.岭前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3) :236.

[4]李清, 陶玮, 潘慧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1) :26.

[5]吴基良, 罗建东.药理学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97.

皮下血肿 篇4

讨论

盐酸异丙嗪肌内注射后发生大面积皮下血肿临床虽有报道, 但肌内注射后发生皮下血肿及注射后1个月再发血肿者鲜有报道。笔者认为, 此例患者出现大片皮下血肿原因可能为:进行性凝血功能障碍;肌内注射时可能刺穿小动、静脉或毛细血管导致出血;另外注射后按压时间过短及热敷使血管扩张加重出血;臀部肌肉组织疏松, 间隙较大, 注射后血肿位于肌肉间隙内, 初期皮下瘀斑症状不明显, 局部疼痛易被误认为针刺痛或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而延误病情, 且臀部较难压迫, 绷带压迫止血效果不佳[1]。因此, 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应尽量减少肌内注射等有创操作, 若治疗需要应在肌内注射后延长按压时间, 另外臀部肌内注射后出现疼痛时应警惕局部出血的可能, 加强监护, 必要时可行CT或床旁F型超声检查, 一经证实为皮下出血应积极止血、输血, 局部可给予冷敷, 禁止热敷, 注射点加“花生米”加压包扎, 以增加按压止血效果。

关键词:肺癌, 晚期,盐酸异丙嗪,肌内注射,血肿, 皮下

参考文献

皮下血肿 篇5

1 资 料

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完成CAG及PCI术2 543例, 其中男1 322例, 女1 221例, 血肿及出血发生率为2.16 %。

2 术后血肿原因分析

2.1 操作因素

穿刺操作不当, 穿刺点过高, 多次反复穿刺, 导致血管壁损伤, 压迫止血困难[2]。 压迫方法不当, 拔管时只压迫皮肤穿刺点, 却未能按住血管穿刺点。 压迫时间过短, 压迫止血沙袋重量在1 kg~1.5 kg为宜, 压迫静脉时间为4 h~6 h, 压迫动脉时间为6 h~8 h[3]。

2.2 药物因素

术中、术后大量使用各种抗凝剂, 使穿刺处刚修复的皮肤及动脉管壁血痂溶解而出血。术后肝素使用时间超过6 h, 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程度提高3倍[4]。

2.3 生理因素

年龄, CAD患者多为老年人, 动脉弹性差且多合并高血压, 血管张力大, 穿刺点不宜愈合。 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 腹股沟过深, 无法充分的加压包扎。老年女性由于缺乏锻炼, 皮肤松弛弹性较差, 压迫时找不准出血点, 或加压包扎位置固定不好。凝血机制异常, 易出血。 高血压也是一个出血的独立因素[5]。

2.4 其他

术后剧烈咳嗽, 打喷嚏, 用力排便等造成穿刺点出血。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3天下床进食时因打喷嚏时腹压增高导致出血、血肿。

3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对将行PCI术的患者进行PCI术常规知识的教育, 讲解手术的方法。 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术侧下肢伸直并制动至拔管后8 h, 结束制动后可左右旋转或取健侧卧位, 避免大小便时屈膝屈髋, 24 h后方可下床活动, 但应避免下蹲及增加腹压的动作, 以防穿刺点出血, 造成皮下血肿。在患者术侧肢体制动期间, 细心观察患者体位。减少家属探视,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伤口情况, 若术后穿刺点有进行性发展的渗血及血肿, 未拔除动脉鞘管者应提前拔管, 挤压血肿使之消散, 然后加压包扎。对于出血、血肿患者, 要仔细触摸伤口周围有无细震颤, 听诊有无收缩期血管杂音, 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发生。若有应立即用手指压迫止血, 直到杂音消失为止。本组血肿患者有1例并发假性动脉瘤, 予以外科手术切除后痊愈。

观察术侧肢体末梢循环, 如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颜色、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 并与健侧肢体进行对比。 不能在常规24 h后下床者应做好皮肤护理。本组血肿患者有1例因出血渗至骶尾部皮下导致骶尾部出现直径2 cm×3 cm压疮, 经过加强抗感染治疗及皮肤护理后痊愈。

4 讨 论

CAG与PCI术后患者由于股动脉穿刺, 血管完整性遭到破坏, 加上患者术中、术后使用大剂量抗凝剂以至处于肝素化状态, 出血、血肿是难以避免的。血肿导致的疼痛, 长时间卧床, 肢体活动受限, 给患者造成了精神痛苦和心理负担。因此, 术者要熟练掌握穿刺及压迫技术, 合理使用抗凝剂, 监测凝血功能。术后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血管杂音,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颜色、温度, 严密监测血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予以处理, 适当的护理可以使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肿、出血发生率降低。分析本组观察病例, 血肿发生率仅为2.16%, 考虑可能为充分重视术前、术中、术后各种准备工作, 积极避免了血肿因素等。因此认为对于CAG及PCI患者术后护理措施得当, 可减少出血及血肿发生情况。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资料以减少冠脉造影 (CAG) 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43例行CAG及介入治疗 (PCI) 术患者发生出血及血肿的原因。结果2543例行CAG及PCI术患者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仅为2.16%。结论加强术前和术后护理, 可以减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

关键词:冠脉造影,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血肿

参考文献

[1]苏红颜.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志, 2002, 7 (1) :61-62.

[2]王希锐.介入放射学问答[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59-60;67-68..

[3]周莲, 蔡晓莲.心血管病介入术后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3) :56-57.

[4]Dacle JE, Goldin J.Complicating transfemoral cardiac parcedures[J].Clin Radcol, 1994, 49 (11) :779.

上一篇: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下一篇:增加饮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