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2024-05-29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篇1

一、高职院校成本费用核算的现状

2012年3月12日, 据新华社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认为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计算方法、分配结果、使用情况等标准和数据公开程度不够, 因此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应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公共查询系统, 进一步提升其公开性与透明度。罗和安校长十分准确的指出了高等院校成本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

1. 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不适用其成本费用的计量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一规定意味着高职院校日常教学活动支出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非日常教学活动支出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但是, 经过多年的实践, 收付实现制核算高职院校成本费用的弊端日益显露。高职院校某些成本费用, 使用对象直接、易确认, 如教材费;某些成本费用使用对象不能够直接确认, 需要按照配比原则, 先归集然后再分配。这些成本费用有时还会出现跨年度的现象。而高职院校在分配这些间接费用时, 其准确性较差, 是因为采用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支为标准来处理这些经济业务, 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 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的实际收支情况, 并不考虑这些成本费用是否属于本年, 由此计算出的某一时期的成本费用并不准确。

2.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不科学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 高职学校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或建造时一次性记入有关支出, 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在使用的收益年限内不计提折旧。按照这一处理方法, 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资料和固定资产卡片都不能完全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已损耗的价值。而在办学过程中, 尤其是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学实训的日益重视, 房屋、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电脑等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在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此项支出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损耗成本应是其成本费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磨损价值的处理方法显然不科学。

3. 高职院校成本费用计算口径不一

教育成本既然是政府部门确定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那么高职院校计算其教育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将成本费用分为教育成本支出和非教育成本支出;其次是教育成本支出的计算口径的确认。

目前, 高职院校在计算成本时一般不会按照严格的标准区分教育成本支出和非教育成本支出。通常会把一些不属于事业支出项的内容列入其内, 比如培训班的成本和日常支出, 把这部分成本记入事业支出, 会造成教育成本虚增。

教育成本支出在具体计算时, 计算方法也不统一。某些高职院校按照学年计算, 一部分高职院校按照专业计算, 还有些高职院校按照一个会计期间即从公历1月1号到12月31号。计算方法的不同, 同一院校计算出的教育成本支出肯定不相同。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不同, 还会影响到上级部门财政拨款的标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拨款标准东西部相差有十倍之多, 不仅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到上级部门财政拨款的标准, 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4. 科研成本是否应计入教育成本存在争议

某些专家认为横向的科研也就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及其他单位合作承担的科研, 与教学关系不大, 其成本应剔除, 不应记入教育成本当中, 而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的纵向科研这部分可以记入教育成本。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本记入科研事业支出, 计算教育成本时也包括这部分支出, 并未严格区分科研与教学活动关系是否密切。目前国家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至于科研成本是否应记入教育成本尚需探讨。

5. 财务软件不统一

目前, 高职院校使用的财务软件没有统一规定, 由各校自行决定。根据调研情况来看, 部分高职院校用的是天大天财软件, 这部分院校普遍认为这个软件相对而言比较适合院校使用;部分院校用的是用友公司的财务软件, 还有少部分高职院校用的是自己开发的财务软件, 通用性较差。不管采用何种软件, 目的都是一样的:能够将本院校的收支核算及时、清楚、准确。但是使用不同的财务软件, 在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上会有不同, 这些差异会导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计量结果不准确。

6. 成本费用的审计不透明、力度不够

目前, 高职院校财务收支活动审计一般以所属地审计厅审计和内部审计为主。所属地审计厅派审计人员对高职院校进行审计, 其审计效果较为明显。一是行使审计监督权力具有强制性, 若发现业务处理不符合要求, 提出改正意见, 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予以更正, 具有强制性;二是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具有很高的自主性, 一切财务收支活动都是审计对象;三是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先进, 审计效率较高。

但是目前的审计方式其弊端显而易见。内部审计相当于“裁判员”和“运动员”都是院校自己人, 即使审计发现重大问题, 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 什么问题都可协商解决;所属地审计厅派来的审计人员相比较于学院自己的审计人员而言, 审计结果要透明一些, 但是同属于一个地方, 同属于一个系统, 照顾、消化问题的现象也不少见。并且审计厅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不能够保证职业院校每年至少审计一次, 甚至会出现十年才审计过一次。如此种种弊端, 审计人员的审计作用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二、高职院校成本费用管理的措施

1.“收支两条线”管理

因为历史原因,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 对事业性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即“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票款分离管理办法;对专项经费支出实行专款专用, 并建立和完善专项资金使用责任制和定期反馈制度, 在项目完成后, 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分析, 并写出书面报告呈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预算的编制、执行, 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 规范项目的申报、审核、审批程序, 国有资产的管理等。

高职院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把所有收费收入纳入学校财务集中管理, 统一核算, 有利于院校汇集资金, 杜绝自收自支, 增强对预算外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规范校内经济活动和分配政策,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防止学校资产的流失;还可以促进干部廉洁自律, 避免干部由于这方面的问题犯错误, 对当前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科学进行预算

科学、合理、真实、完整的预算, 对于高职院校合理安排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的财务人员, 在做预算时, 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预算与实际收支情况相符。在国家预算框架内, 真正以基层预算单位为主体, 建立充分体现预算单位实际管理需要的“零基”预算模式, 使预算更符合基层单位实际, 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应细化相关报表, 使预 (决) 算报表能全面、真实、综合地反映出预算单位真实的财务收支情况。细化基本支出明细表, 以使报表内容能清晰地体现单位运行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支出情况。

3. 统一财务软件

高职院校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有助于成本费用统计口径的一致。现在财务软件多种多样, 高职院校使用何种软件核算收支活动, 取决于管理层的意见和财务软件的价格。高职院校财力不尽相同, 若由院校自行决定选择财务软件, 必然造成财务软件不一。因此可以考虑, 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推荐几款财务核算口径基本一致的软件, 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费用才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

4. 引入外部审计

虽然高职院校所属地审计厅审计和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院校成本费用的使用, 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 限制了审计厅和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作用的发挥。

鉴于此, 高职院校应引入社会审计, 即独立的会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目前审计业务主要以上市公司审计为主, 而中国的上市公司数量截至2011年仅有2342家, 会计事务所这部分的审计业务不算大, 有充裕的力量保障高职院校的审计工作。再者, 会计事务所独立于高职院校, 其审计态度客观, 审计意见科学, 对高职院校成本费用的有效使用是一剂良药。并且会计事务所审计人员大都是注册会计师,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其审计方法先进, 审计效率较高。由此会计事务所对高职院校进行审计, 可以向外界传递客观公正的高校成本数据。

三、结束语

199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高职院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紧张, 科学核算和管理院校的成为费用关系到院校的资金使用效率, 甚至于生存问题。因此,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规范高职院校成本费用的使用, 不仅于高职院校自身有益, 也关乎我国整个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正英.当前高等院校费用支出管理控制之我见.财经界, 2009 (2) .

[2] .吴学玲.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西南大学, 2009 (11) .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篇2

摘要:通过相应的方式算法从而规划出生均培养成本,并且对其生成结果进行科学的验证,从宏观角度来看,制定具有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高的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参考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这一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制度规定来加以衡量,不仅能够促进学费制度的形成还能够对财政拨款制度的完善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最后还能够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学校的整体办学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生均拨款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地方高职院校的全年经费支出为28亿元,生均支出为13429元,《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的相关通知对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教育培养成本的界定、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界定

1.教育成本的内涵。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成本的内涵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资源消耗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培养成本是分阶段来看的,不同阶段下的受教育者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可以是说其产生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了成本的主体不同,生成的教育成本也是体现不同的教育内涵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劳动资源体现的价值总和就是高校教育的成本,而受教育者为了维持自身学习状态从而需要支付的学习费用这是个人成本,政府提供给各高校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帮助、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公共使用资源等都是机会成本。

2.教育培养成本的构成。高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体现方式不甚明显,从高校会计报表中是无法找到相应的体现方式的,但是在高校会计报表的事业支出中能够看出,因为事业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费等,从这些方面教育费用的支出能够看出教育培养成本的基本构成,分别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中人员支出的内容为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津贴以及相关社会保障缴费等;公用支出主要涉及设置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交通费以及劳务费等;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设置离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以及设备折旧科目明细账。

3.教育培养成本界限的划分。根据上述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与构成,能够分析出各个高校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是否在教育费用项目中,下面是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方式:一,对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界限。收益性支出指的是在办学过程当中物化性劳动的产生支出,并且属于成本构成内涵的就要划分到教育培养成本当中,而资本性支出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获取采取的支出方式;二,对当前的教育成本与以往的教育成本进行划分。当前所产生的耗用或者受益费用,应视为待摊费用并纳入到教育成本当中,如果当前产生的耗用是为了支付之后的费用那么则算作预提费用。

4.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各高校会计报表对高校财务基本状况与收支状况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宏观描述,财政部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一报表了解到高校的基本运作情况,并且对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校也可以在这一会计报表对下一学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初步的预算,但是会计报表并不是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依据主要有以下材料:得到批准的会计报表、经过审核的原始记录凭证、按照预算项目进行辅助核算的相关账目。

二、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核算

1.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原则。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提出了要求,要保证核算具有公正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核算的过程当中,要依据相关性原则、分类核算原则,采用这些原则能够使成本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众多高校中,一般采用的除了上述两个原则之外,还包括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制度能够较为合理的分析经济业务的成本使用情况,并且将相应的使用费用也做到初步的预测。当前教育成本下的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作用结果都属于当前的教育成本,并不会产生任何费用,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款项即使已经收到也不能算作当前的成本。

2.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程序。第一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操作对象。核算对象为学生,学生人数的总和是一个年度中全校平均学生数量的全部,主要对象有高职学生、预科生、函授以及网络教育等类型学生;第二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期限。高校会计年度报表的核算期限应从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并且计算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年度报表只有与相应的学年进行仔细核对之后才能够发挥其主要作用并保持核算的准确性;第三步,确定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就是教育主体,从属性上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3.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年度教育总成本。学年度所生成的教育成本就是当前教育培养成本的总使用费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的总成本是实际的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总和,而实际支出成本又被分类为实际生成的费用与摊入费用,因此年度教育总成本的核算方法为实际支出成本加机会成本;二,年度生均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教育总成本除以年度标准学生数;三,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乘以学期制。

三、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

1.人员支出成本核定。人员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对编制数进行核定。相应的数据显示核定结果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职工的人数比为9:1,学生与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66:1,学生与校级党政方面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100:1,而学生与其他后勤员工的人数比为33:1;二,对教职工的人均收入进行核定。教职员工的人均收入包括个人的基本绩效工资、享受津贴、获得奖金、社会保险缴费以及其他类型的福利待遇。2.公用支出成本核定。公用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对公用支出进行概念上的确定。公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各个高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所要使用材料的费用支出以及教职工人员的劳务支出,主要包括印刷费用、取暖费用、交通费用、会议费用以及物业管理费用等;二,对公务费以及使用业务费用的剩余金额的使用用途进行核定;三,对单位相应的预算核定进行指标上的规划与管理,并制定管理标准,保证预算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使用并且要运用到指定项目之内,不得挪用到其他项目,除此之外,超过预期设定的金额标准需要进行预算的追加申请。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学生个人和家庭得到的无偿性补助支出,例如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是核算成本的一部分;二,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核定只能包括学校提供的部分,而国家按规定发放的个人财政补助与离退休人员的公共医疗经费补助则不能列入到成本核定当中;三,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的助学金是成本核定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相应的留学生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维持基本生活状态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学校承担,这些费用也要纳入到成本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培清.浅论高等学校院系预算的编制[J].财会通讯.第3期.

[2]王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职业培养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而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实际的需要,应该对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理解和重构,使之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新需求,这是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会计现状的合理选择。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主体假设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主体,是指企事业单位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事业单位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一般而言,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提供者,高职院校应该是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但成本核算的主体又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分析。具体到教育产品,大家都知道其提供者是学校,这样学校就自然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又将院系各专业作为了记账主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将院系单独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各高职院校系部不能独立地提供完整的教育服务,它必需通过学校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才能提供教育产品,如离不开学院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等各项服务。而高职院校各系部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二是高职院校各系部都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上和学费的收取,都是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的,各系部的支出绝大多数是学院统一进行核算发放的,而各系部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二级分配资金可独立使用,所以各院系掌握资金的所得权及支配权,在成本核算上还是具有局限性。

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角度上考量,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主体的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块来进行:第一块就是高职院校,主要核算各类公共成本,包括行政管理单位和教学辅助单位的成本支出,并按学生比例分摊到各级院系的教育成本中。第二块是各系部专业,作为具体的教育主体,核算各类直接教学成本,包括凝结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第三块就是高职院校的各附属机构,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会计核算,如学院医院和卫生所、校办工厂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持续经营假设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事单位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对于继续经营,一般来说会计主体是指企业,而对于高职院校来,持续经营就是能够持续办学,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院校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运行下去,不会停办或者撤销,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教学业务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校是否能够持续办学对高等教育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巨大,只有假定高职院校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才能够使得由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所引申的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否则就无法核算出准确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职院校在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则是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样,如没有引进“持续办学”的假定,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同样,只有假定了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如某高职院校购买一台校车,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考虑到该高职院校会持续办学下去,因此可以假定该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的办学中长期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高职院校就应当按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的费用中去,而不能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将会使购买月支出高估当月实际支出,使费用发生和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

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破产、撤销、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能持续办学的可能性也总是存在的。因此,如果可以判断高职院校不能持续办法的,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分期假设分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事业单位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而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将公历年度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期间。但是对高职院校会计分期按以上公历年度进行核算分期不妥,应该主张会计核算分期为学年。因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是按学年进行组织的,政府部门对各高职院校的行政性拨款是按学年(年度)进行划拨的,在校生的学费是按学年进行收取,进而将几个学年的高等教育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不同培养年限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另外如学院还有各周期不同的培训或在职教育等,可以根据实际教育周期按月编制成本会计报表,并合并到当学年的财务报表中。此外,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不能相一致的问题,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期间为学年,可以采取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需要及政府部门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货币计量假设分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进行核算,这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而言,货币计量的会计假设就是指会计运用货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进行计量、加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应该主要以货币计量来进行成本核算,这样才有利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用同一口径的标准来衡量比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对于货币计量假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货币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货币计量来说,货币计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数字化浪潮带来的非货币化信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浪潮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学院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将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也将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物价变动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货币计量的基础是假定用于计量的货币价值稳定不变,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使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代表的教育成本水平各不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依靠新技术为解决非货币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会计上除可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此外,也可依靠传统会计方法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如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经济寿命计算的加速折旧法等。

以上主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学费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收费制度顺利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姚建华.试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J].财会通讯,2006(5).

3、于敏.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杜新宇.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编号:09C1207)阶段性成果。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篇4

一、产品视角下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前提

高校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与企业十分相似。从产品角度看, 毕业生是大学的终端产品, 大学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从经营的角度看, 大学也有招生宣传、人财物的管理和经营;从销售角度看, 学校向受教育者推销教育服务、向社会推销科研成果, 毕生生就业率则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适销对路情况;不同的是企业侧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侧重社会效益。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以企业经营的理念来配置利用教育资源, 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社会效益。

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则可像潘序伦先生提出的将学校看成是生产人才的工厂, 可以采取工厂成本的会计方法来核算某一系、某一班组、某一学生的培养费用。各类高校因其定位不同, 教育产品也有所不同, 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核算的范围。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要真实、清晰、准确和及时反映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为政府评价各高职院校的绩效、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及高职院校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付, 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 相关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即应该考虑到各项支出与教育活动的相关程度, 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教育成本, 间接成本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专业的教育成本。

(三) 分类核算原则

培养不同专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教育投入需求相差较大, 高职教育成本应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四)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高职院校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消耗的物资和人工的货币表现, 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价。

(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支出仅与本期收益相关, 应计入当期教育成本;资本性支出是指其支出效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 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出, 应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其受益期的教育成本。

(六) 重要性原则

对教育成本有重要影响的项目, 应重点处理, 力求准确, 而对教育成本影响不大的项目, 则应简化核算, 提高核算效率。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为保证信息客观准确, 根据相关性原则, 应明确高职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将教育经费支出中不构成教育成本的内容剔除。

(一) 应该计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直接人工费。教学部门直接从事教学、实验、实训的教师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各项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其二, 直接教学费。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费用。如实验实训材料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实验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费用, 能明确受益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的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方法分配到各受益对象中。

其三, 辅助教学费。属于辅助教学费用项目, 主要反映教学管理部门、图书馆、计算中心等为组织和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培训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教学研究费、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的科研经费等。

其四, 科研经费。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科研应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 重点应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这方面的研究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但单纯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支出、横向科研经费支出等不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

其五, 行政管理费。学院行政管理和服务于教学区的后勤服务费用。包括行政和相关后勤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等管理业务费支出。

其六, 学生事务管理费。在教学业务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性的各类费用, 如学生各类社团活动费、学生管理工作经费、就业指导费等。

(二) 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剔除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与教学没有关系, 属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 应该计入社会保障支出。

其二, 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款贴息等并非教育过程中消耗的资源, 而属转移支付范围, 不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但学生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勤工俭学支出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支出。

其三, 与教学无关的后勤部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后勤服务支出如饭堂、宿舍及其管理支出, 教职工生活区绿化、卫生补贴等, 其与培养学生无直接关系, 属于社会化服务,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其无偿占用学校的房屋、设备以及学校为其负担的人员工资福利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剥离出来, 。

其四, 校办企业支出。校办企业作为学校对外投资的实体, 为独立企业法人, 其财务也应独立核算。若高校为校办企业提供房屋建筑物、为其职工发放工资福利、提供后勤服务, 相应支出应由校办企业承担,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其五, 其他与高校教育无关的费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社会服务成本支出、赔偿捐赠支出和灾害事故损失。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一)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承载的客体,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首先需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以便按每一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 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 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因此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是保证成本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就高职教育产品而言, 对不同专业学生, 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核算高职教育成本, 应视不同专业学生为不同的教育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开设教育成本明细账, 将一学年中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 计算出不同专业每一学生接受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

(二) 设置成本核算项目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没有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 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高等学校会计要素归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也没有设置成本核算类会计科目, 但将费用类科目设置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其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等科目核算范围都涉及教育成本核算内容, 却又包含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经费开支, 为保证既能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又能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建议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开发高校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时, 按教育成本项目设置辅助核算,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为了直观反映教育成本各项费用发生情况, 教育成本项目可设置直接人工费、直接教学费、辅助教学经费、学生事务费、教学相关科研经费、教学相关后勤服务费、行政服务费等项目。在每年的教育经费统计表中, 增加教育成本计算单, 在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分别列示各项直接费用和分摊的公共教育费用。

(三) 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原则

在归集与分配时, 按专业、院 (系) 、学校三个层次进行归集和分配。能分清为某专业发生的费用, 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成本;院 (系) 发生的为全院 (系) 各专业服务的费用, 应分配计入受益专业的成本;学校层面发生的为管理全校教育事务发生的费用应分配计入全校各专业教育成本。在各专业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应单列直接成本、分配院 (系) 管理成本、分配学校管理成本, 其中分配学校管理成本中还应分教辅科研管理成本、行政后勤事务管理成本和学生事务管理成本。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归集和分配:

第一, 归集直接教育成本和公共教育费用。首先将高校发生的直接教育成本归集到各专业或各教学部门, 公共教育费用按照用途和发生环节分别归集为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 资产折耗可根据资产用途和服务对象直接归集到各专业、各教学部门或公共教育费用中。

第二, 分配公共教育费用。高校的公共教育费用包括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费用,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教育辅助费用, 指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辅助教学部门为提供教育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可按照各专业学生人数或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计入各院系教育成本。科研经费根据受益院 (系) 先分配计入院 (系) 成本, 再通过分配院系成本计入各专业成本。学生事务费、行政管理费和后勤服务费, 可按各专业学生人教比例或其他合理方法分配计入各专业教育成本。

第三, 各院系之间交互分配教育成本。因为各院系除为本院系学生开设课程外, 还为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因此, 应按照各院系分别为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以及接受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对其相互提供教学服务而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交互分配。

第四, 计算各专业学生教育培养成本。对经过上述步骤归集、分配到各院系的教育成本, 再按照各专业、年级的学时数或学生人数分配至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 计算各专业每一学生教育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高职学院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初探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均培养成本 成本核算

课 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学院生均成本核算体系研究(09YBB134)。

一、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问题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12年为例,普通高校共招生688万人,其中高职学院招生人数为314万人,占46%。但我国的高职院校有80%由中专升格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规模得到大幅扩张,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升,管理模式的单一,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瓶颈。

在高职院校管理的众多问题当中,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令所有高校的学费、住宿费不得高于2006年标准。此后七年间,中国高校的学费确实做到了“不准涨”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的宏观政策要求,高职从财政取得的投入在不断增长,这部分增长初步解决了高职的基本建设投入、培养成本提升、物价上涨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共财政政策日趋完善,教育投入不会无限期地不断增长,高职院校自身如何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认真核算生均培养成本将是解决高职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与出发点。

生均成本从字面理解,就是学校一年的培养成本总和除以学生数而得到的成本数。但按此方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的。一是无法区别各专业的实际成本,不利于确定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无法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三是无法甄别哪些是合理成本,哪些是不合理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生均成本计算方式,当前恰恰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高职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确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 1998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核算学校的收支,却无法按权责发生制归集相关成本,是核算生均成本的最大瓶颈。一是收付实现制度只能统计收支,核算收支,而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很少有人问津。学校是非营利单位,不需要考虑办学的效益,通常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

为合理制定高校的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在总则中明确三条核算原则。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二是相关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三是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这一办法基本明确了高职生均成本核算原则,但这一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迄今为止,尚无一所高校公开过按此原则核算的数据。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财政部公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新制度中,再次明确了高校的核算原则将由收付实现制转变到权责发生制。虽然大家对这一制度充满期待,但这一制度仍没有正式出台,即使正式出台,如何督促落实好这一制度仍然是个难题。

三、确立以专业为核心的成本中心

要提高成本核算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就必须要划分成本核算单位,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传统的成本核算理论是将所有费用分为生产成本与制造成本,生产成本以车间为单位归集,制造成本相当于管理部门的费用,在期未时将制造成本分摊到各生产车间。但这种成熟的方法在高职实施尚存在较大困难。

高校有其特殊性,学生本身并不是产品,学生只是享受着专业教育和服务,专业或课程才能称之为产品,学生只是购买了课程或专业。核算生均成本,实际上是核算生均购买或消费的课程或专业的服务费用。为此,归集成本必须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

最为合理与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以课程为中心来核算,但一般高职均有600~1000门左右的课程,犹如企业的零件,种类太多,如按此方法来归集成本,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得不偿失。因此,以专业为单位来归集成本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首先是一般的高职只有30个左右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掌控与核算;其次是专业教研室是高职的最小行政单位,基本具备了人、财、物的管理职责与能力,有内容进行核算。

但如何以专业为中心归集成本,在高职仍然是一大难题。由于资源有限,高职学院绝大多数实行财务统管。以湖南省为例,在72所高职学院中,只有13所学院部分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只占到高职总数的18%。如果以专业为成本归集中心,必须适当下放学院的财权,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两级管理能充分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将系(部)建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能有效推进教研、教改的深入。这种管理体制虽然会削弱学院的统筹能力,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只有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才能有效地以专业为中心归集直接成本,成本核算的数据才能发挥有价值的作用,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才能显现。

四、研究标准成本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该通知对生师比、专任教师、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基本办学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胡汉祥、杨海芬、王红敏根据此标准测算出高职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830元。2012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韦光莉、李刊宏根据该院成本统计数据,分析测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052元。

他们从标准生均成本与实际生均成本两个不同角度对高职生均成本进行了估算。标准生均成本是培养一个合乎一定教学质量标准的学生,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实际生均成本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得到的生均教育成本。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更多地探讨了如何对现有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但这些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足够,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首次明确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假定以40人为一班,在校生200人左右计算,需要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30人,实训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备价格约2000万元。按此标准计算,生均最低培养成本达到了21000元。

这一数据与实际统计计算的数据有较大差距,一是成本统计不规范,尚有部分费用未计算进成本;另一个更大的原因是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存在欠缺,没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培养的设施设备或师资存在较大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大联.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1).

[2]董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以标准生均成本为基础[J].财会月刊,2010(10).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教育部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 我国高职 (专科) 院校1297所, 比上年增加17所, 在校学生总数7597626人, 在校学生平均规模5858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吸纳和利用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状况, 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效能而强调办学成本概念, 加强教育成本核算, 构建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是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资源配置, 增强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作业成本法核算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做法是从作业确定到作业成本归集, 再通过成本动因选择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其优点是高职院校内部作业流程能全面掌握, 便于核算和控制成本, 核算的教育成本能细分至不同学科、专业及层次。作业成本法可对高职院校作业链进行增值分析, 其关键是降低增值性作业本, 剔除非增值性作业,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影响高职教育成本的因素可以从人员、物质、规模以及制度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1、核算人员开支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教师, 而教师这一职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因此教师的收入 (包括工资收入和课时费收入)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中占主要比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素质, 因此, 教育成本核算的关键环节是人员成本的核算。

2、核算物质资源

教育资源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实习实训车间的建设, 以及共享资源。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 在教育教学的方法、设备的合理购置等方面且尚处在摸索发展的时期, 必然导致其物质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普遍偏低, 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 全面加强物质资源核算。

3、核算高职院校规模

高职院校规模的核算是指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核算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 以便充分使用高职院校的现有资源。从教育教学的效果上看, 如果学校规模过小, 很难在教师中产生良性的竞争机制, 难以发挥教师在教学生的创新性。但是, 如果规模过大, 学生激增所引起的大规模引进教师, 这样也难免有水平不够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 也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要对高职院校规模进行核算, 合理安排控制规模, 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控制成本, 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4、制度的核算

高职院校应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上进行改革, 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行业办学为辅, 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 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同时, 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使其更加合理, 进一步强化绩效制度, 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 进行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在获得最大教育产出的前提下努力控制教育成本。

三、H高职院校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教育成本核算应用分析

2012年H高职院校在校生共计11000余人, 其中高职学生9000余人, 中职学生约2000人, 均为3年制学生;专、兼职教师共470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共196人, 讲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教师共184人, 助教、研究员等初级教师共90人;全院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共233人, 学生管理人员共107人, 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共128人。

1、确定主要作业中心

H高职院校的每一个部门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作业中心, 为简化计算, 现将所有的独立部门按照管理目的进行合并, 共建立六项作业中心, 包括:教学作业中心、教学管理作业中心、学生管理作业中心、设备管理作业中心、行政管理作业中心、科研培训作业中心。

2、确定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

一是要从财务账户中提取资源耗费并进行调整。根据H高职院校2012年度的会计资料, 扣除不属于教育成本的项目 (如离退休人员工资等费用项目) , 计算出H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支出项目及金额汇总表。

二是H高职院校为满足学生实训课程的需要, 学院购置了大量成套的仪器和设备用于学生的实验和实训, 这就要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计算出包括房屋、建筑物、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在内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H高职院校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计算方法如下:

(1) H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中房屋和建筑物的折旧年限均确定为30年, 折旧期满时的预计残值率为其原值的5%;

(2) H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中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的折旧年限均确定为10年, 折旧期满时的预计残值率为其原值的2%;

(3) H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中电子类设备的折旧期均确定为5年, 折旧期满时的预计残值率为其原值的2%;

全部固定资产均使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则:

房屋、建筑物的折旧率= (1-5%) ÷30×100%=3.17%

实验仪器、实训设备等一般设备的折旧率= (1-2%) ÷10×100%=9.8%

电子设备的折旧率= (1-2%) ÷5×100%=19.6%

(4) 图书资料按每年新购置图书费用计入教育成本。

3、对各资源库内的汇集价值进行分解

在对资源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资源库内的汇集价值进行分解并将其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内。

第一, 计算出各资源项目的金额、通过分析确定资源动因。对与“教育事业支出”、“科研支出”相关的明细账户和“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进行分析。

第二, 对各项资源进行分配, 并计入各作业中心。

约当教师人数=中级职称教师人数+高级职称教师人数×2

约当教师人数=184+196×2=576 (人)

约当教职工人数=576+233+107+128=1044 (人)

(1) 非专属作业资源的计算和归集

教职工总数=470+233+107+128=938 (人)

工资经费的分配率=2156.232÷1044=2.07 (万元)

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分配率=535.920÷938=0.57 (万元)

教学办公费的分配率=204.019÷470=0.43

(2) 需要按照实际的消耗量计算的资源归集。需要按照不同作业中心的实际消耗量进行归集和计算的资源包括图书资料费、日常消耗、低值易耗品、差旅费和水电费、取暖费等项目。

(3) 专属作业资源的计算和归集。设备管理专属作业包括设备维修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 计入设备管理作业的金额为6826.976万元;科研培训专属作业包括与教学相关的科研经费, 计入科研培训作业的金额为231.616万元;将其他费用纳入行政管理支出范围, 计入行政管理作业的金额为343.149万元。

归集后的作业成本库如表1所示:

4、确定作业动因

作业内容及动因如下:

教学作业:系部教学, 实际课时量;教学管理作业:日常教学管理、实训教学、考务、图书馆管理, 约当课时量;学生管理作业: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发放、发展学生党员、学生社团、学工部、就业服务, 实际学生人数;设备管理作业:设备购置、固定资产折旧、资产维修与保养, 按设备使用者分配;行政管理作业: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组织宣传、保卫安全、信息中心、综合协调规划, 实际学生人数;科研培训作业:科研处、培训处, 约当学生人数。

5、计算出资源动因的分配率

计算出资源动因的分配率, 将各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进行分配, 计入成本对象, 最终得出教育总成本和平均成本。

现在仅以H高职院校能源化工系、经济管理系和信息工程系的成本分配为例, 计算和说明不同对象消耗的作业结构不同。

2012年度, 各系的学生总数为:能源化工系共800人;经济管理系共1200人;电气工程系共600人。

(1) 分配计算直接按作业动因进行分配的作业中心

计算作业成本, 即根据作业动因分配率对教学作业、教学管理作业、学生管理作业和行政管理作业进行分配。

(2) 分配计算先归集到各系部之后再按成本动因进行分配的作业中心

设备管理和科研培训两项作业与其他作业项目不同, 需要首先根据明细科目归集到不同的使用者 (即各系部) , 然后再依照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首先, 从明细账得知, 设备管理作业中:能源化工系设备占160万元, 经济管理系设备占10万元, 电气工程系设备占100万元;科研培训作业中:能源化工系立项占16万元, 经济管理系立项占5万元, 电气工程系立项占10万元。

能源化工系设备管理分配率=160÷800=0.2

能源化工系科研培训分配率=16÷800=0.02

经济管理系设备管理分配率=10÷1200=0.008

经济管理系科研培训分配率=5÷1200=0.004

电气工程系设备管理分配率=100÷600=0.167

电气工程系科研培训分配率=10÷600=0.017

间接按作业动因分配如表2所示:

(3) 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表3)

6、编制成本报告并进行成本分析

成本报告即表3。

对H高职院校的应用情况进行成本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系部的学生教育成本不同。在H高职院校, 能源化工系、经济管理系和电气工程系各自作业的差异比较大, 尤其是教学、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三个作业方面。教学和教学管理作业方面, 经济管理系由于学生人数比其他两个系部多, 专、兼职教师人数也相比较多, 因此人员方面的开支较其他两个系部大, 使得教学作业和教学成本作业成本较高;设备管理作业方面, 由于能源化工系的课程设置中实验实训课程占比重较其他系部大, 所使用实训设备也较其他系部多、成本高, 造成设备维修及折旧成本都比较高;电气工程系主要使用电气设备, 单件设备造价较高, 也导致设备管理作业成本的提高。

2) 教育成本核算的实际结果高于教育成本预算较大。H高职院校的案例反映, 导致实际教育成本高出教育成本预算较大金额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 人员经费比较高; (2) 实训设备等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存在浪费现象; (3) 行政管理费用较高。H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本分析, 找到导致教育成本高的关键因素, 对相关作业加以控制。

按照成本习性不同, 可以在作业成本法下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反映学院投资办学的规模, 与学生人数没有必然联系;变动成本则随着H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数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增减, 因此学校保本学生人数可以通过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方法得出。

通过计算, H高职院校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为52739204.47, 单位变动成本为3247.25, 单位生均成本为10245.55。根据上述资料可以计算出:学校盈亏保本人数=52739204.47÷ (10245.55-3247.25) =7537人。

3) 计算出不同系部的实际教育成本并加以控制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计算出不同系部的实际教育成本并加以控制, 有利于H高职院校的管理层更加合理配置现有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此同时, 也可以为制定学生的学费标准提供依据。通过计算出盈亏平衡点, 可以得出H高职院校取得盈亏平衡的合理生员数, 可以为制定以后年度的招生计划提供依据。此外, 通过分析各专业的实际成本支出, 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各专业的最佳招生人数, 在保证现有学院规模的基础上, 通过扩大招生来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以达到利用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办校经费已经从经费来源单一, 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方面是学院经费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是学院建设高速发展, 因此对于学院的管理者, 就可以通过财务、成本分析, 比较以往不同年度的成本支出, 为制定新学年的财务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减少非增值的作业项目, 增加可以增值的作业项目, 根据各专业的成本支出差异, 有针对性的改善教育资源投入量, 同时可以寻找更多的渠道减少教育资源耗费, 核算教育成本, 提高教育教学的最终效益。

四、问题及改进策略

1、人员经费

H学院在校生人数10000人, 专兼职教师人数470人, 生师比为21.27, 这个数字反映出H学院教职工人数偏多, 是H学院的人员经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改进策略:对非教学人员则要压缩绝对数量, 将教师与教职员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行岗位聘任制, 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竞争与活力;在工资待遇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推行绩效工资制, 激发教师活力。

2、物质资源

H高职院校物质资源成本共计7846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成本占据3801万元, 在除土地建筑物以外的成本费用中占较高比重。

改进策略:设备由管理部门统一采购、集中管理。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 将维护设备的责任落实到系部, 明确各部门使用和维护的责任;将资源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 集中管理, 才可以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降低教育成本;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使用的前提下, 将现有设施设备进行出租或对社会开放, 以赚取额外的收益, 再将这些收益应用于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 可以有效减少学院经费中的设备管理成本支出。

3、学院规模

H高职院校现有三个校区, 校园占地面积670亩, 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 拥有固定资产2.7亿,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约5000万元。在校生人数近10000人, 专兼职教师人数500余人。现阶段学院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因此, 核算H高职院校规模的适当性,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在减少人员、减少组织层次和缩短决策时间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教学和管理效果。

4、学院制度

H高职院校还应重视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实行办学者和经营者之间、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相分离的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 确立校长作为学院教育法人的代表地位。此外, 对教师实行劳动合同聘任制, 有利于在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促使教师在各院校之间的自由交流和流动。同时, 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之间的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 充分调动教职工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在保证教学和管理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1]许立兰.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孔祥鹏.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 (20)

[3]李全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5)

高职院校成本核算 篇7

1、确定人才成本核算对象和人才成本计算期

人才成本对象可以确定为学校所提供的一个学年的教育服务量,即核算学年的人才成本。如果人才成本信息要求精确,就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视为不同的教育产品,作为不同的人才成本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其计算期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学生平均年人才成本,期间为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的8月31日。其二为学生平均人才成本,期间为同批学生入学时间到毕业所需时间。

2、合理设置人才成本核算科目和人才成本计算单

高职院校确定人才成本核算对象后,需依据人才成本核算要求,进行设置人才成本核算的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设置人才成本计算单。同时,对于两级核算的院校而言,其必须设置人才成本核算科目,并确保学校和院校两级具有项目的成本项目。

3、记录、归集、分配费用

当高职院校设置人才成本核算的科目和人才成本计算单后,需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一个学年内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记录、归集、分配,其具有步骤如下所示:

(1)将高职院校的全部费用划分为教学费用和非教学费用。高职院校需将全部教学费用计入人才成本核算科目中,任何非教学费用均不得计入人才成本科目中。

(2)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费用划分为本期费用和非本期费用。对于高职院校本期费用来说,需要依据“待摊费用”科目对其进行摊销;对于本期未支付但必须由本期承担的费用来说,需要依据“预提费用”科目将其计入本期成本;对于购置教学用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来说,需要依据“固定资产”科目将其计入本期人才成本。

(3)将高职院校本期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教学费用和公共教学费用。对于直接教学费用而言,其可直接计入人才成本科目和人才成本计算单;对于公共教学费用而言,其可先计入公共费用科目,之后,依据规定的分配标准将其计入各人才科目和人才成本计算单。

4、计算人才成本

上述已将高职院校人才成本进行有效的记录、归集和分配,并且,将需由本期教育产品承担的费用均归集到人才成本科目和人才成本计算单中,从而计算出总成本。高职院校人才平均成本是总成本与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服务学生学年总数之商。

5、编制人才成本报表

对于人才成本信息使用者(学校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其通常十分关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年成本、学校总成本以及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消耗的成本等相关成本信息。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编制教育单位成本表、教育总成本表、毕业生单位成本表,以便于人才成本信息使用者更容易把握和了解相关成本信息。

二、人才成本核算的财务处理设计及选择

在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下,高职院校需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理论指导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并结合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同时,由于人才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不利于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账务处理。为缓解这一弊端,本章将按照总账和明细账双轨制设计的思路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以此,不仅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国家教育经费支出,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人才成本核算的高效性,准确性。

其中,高职院校开展人才成本会计核算时,其总账和明细账均需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双轨制,其他业务的核算需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为理论指导,严格依据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其具体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思路如下所示:

1、科目设置

会计核算科目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会计核算的基础。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会计科目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需求,需增设一些总账科目和相应的明细科目:

(1)人才成本。人才成本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培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人才所支付的各项教育费用的总和。在总账科目下,高职院校需依据教育产品、学生年级和专业的不同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依据成本项目(工资、业务费、公务费)的差异设置三级科目。

(2)公共费用。通常情况下,需将各教育产品的直接费用计入“人才成本”总账和明细明细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各教育产品的直接费用相对较少,其大多数教育费用用于公共支出,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依据合理的标准在不同的教育产品中分配公共费用。同时,高职院校需结合“人才成本”总账科目的要求,在“公共费用”总账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

(3)内部往来。高职院校进行二级核算时,为增强各教育产品成本核算准确性和提高考核各部门资源利用效率,需设置“内部往来”账户,并按照单位设置“内部往来”明细账,按照高职院校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各部门成本的合理分配。

(4)待摊费用。待摊费用又称之为预付费用,其指已经指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各项费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待摊费用主要表现在公务费和业务费两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需依据“人才成本”的要求设置“待摊费用”明细科目,并以支出的有效期为依据,确定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

(5)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是指高职院校按规定预先提取单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如逾期未交的取暖费、水电费等。

(6)累计折旧。累计折旧是指高职院校在报告期末提取的各年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其高职院校需依据固定资产类别或使用部门设置二级明细账。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折旧额。

2、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双轨制”账务处理原则下,高职院校人才成本业务通常采用权重发生制,而人才成本与现行会计制度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的核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会计成本支出业务来说,需以相同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计入“人才成本”相关科目,按照收付实现制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成本的记账凭证记账时仅需对借方科目进行登记,不需登记贷方科目;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将其计入本期教育产品成本,对于未在“教育事业支出”中记录的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折旧费),高职院校需将其计入人才成本科目中。

高职院校至学年末时,其公共费用需依据规定的标准分别分配给各人才成本对象,以此,将能够“人才成本”总账及明细账上充分反映出全学年应计入人才成本的费用,从而,准确得出高职院校各种教育产品的成本。

三、“双轨制”核算人才成本的存在的问题

这一思路的好处是考虑了教育成本核算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衔接,保证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连续性,和教育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如前所述,部份人才成本账的记账凭证只登记借方金额,不登记贷方金额,与常规记账方法不一致。第二,“人才成本”账的余额无法结转,由于核算人才成本而不核算学校损益,导致“人才成本”账的借方余额无处可以结转。不过这一数据的价值不大,每一期的“人才成本”账都应从零开始,记到期末最后一项费用终止,让本期发生额完整地保留在当期人才成本账上。

显然,这一思路所提供的教育成本的会计信息还不够充分和准确,自身的核算过程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但在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过渡性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万欣, 王娟.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11)

[2]李方旺.美国税制和税收征管的特点及启示[J].税务研究, 2007, (08)

[3]孙承.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J].税务与经济, 2008, (02)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述评 篇8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概括起来,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

(一) 数理统计法

国外采用数理统计法核算教育成本的研究多与成本分析联系在一起, 纯粹研究教育成本核算的文献很少。Coombs和Hallak (1987) 所做的教育成本分析, 是利用数理统计法对统计调查获得的教育经费及相关资料做简单的分类和计算, 然后进行算术处理, 从而得出相应的教育成本。

我国用数理统计法核算教育成本的研究不多。韩宗礼 (1988) 是我国较早关注和计算教育成本的学者。他利用统计数据对全国及部分地区的学生和高校教育成本进行过计算, 并在计算时考虑到了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问题。朱学义 (2005) 核算出一个1999年本科毕业的22岁的大学生全部的教育成本为23.4万元 (含机会成本) 。成刚 (2006) 采用二次成本函数模型, 使用事业支出度量总成本, 选取教育部直属的68所院校的资料进行研究, 得出2001~2004年分学科教育成本。

笔者认为, 数理统计法的最大好处是利用统计资料建立数学模型, 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教育成本数据, 还可以估算出教育的机会成本。这一方法的弱点是所得到的教育成本数据不准确, 作为统计指标的教育经费, 包含了一些不属于教育成本的内容, 又缺失一些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的项目。

(二) 会计法

会计法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法、会计调整法、作业成本法。

1. 会计核算法。

这是指利用会计系统, 通过设置科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耗费来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在该方法下, 根据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方法的不同, 具体有两种思路:一是双轨制核算;二是单轨制核算。

(1) 双轨制核算。王耕 (1988) 提出:在同一会计主体内, 同时采用两种会计原则、两套会计制度进行双轨制核算, 分别反映教育成本和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日常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组织明细分类核算, 期末 (或定期) 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 通过调整表编制进行必要的账户调整, 使总账与明细账在现行制度下保持一致。袁连生 (2000)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总账、明细账双轨制核算的设计思路, 即在涉及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上, 总账和明细账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其余业务的核算仍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按这一设计, 除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外, 为核算教育成本, 还需增设一些总账科目和相应明细科目, 如“教育成本”、“公共费用”、“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由于按双轨制核算思路, 仅涉及教育成本的业务才采用权责发生制, 而教育成本与现行会计制度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的核算密切相关, 为减少工作量, 可将教育成本核算与教育事业支出核算结合起来。对于大多数支出业务, 根据相同的原始凭证, 一方面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记入“教育事业支出”总账及相关明细账, 另一方面记入“教育成本”或其他成本总账及明细账。到学年末, 将公共费用按合理的标准分配到各教育成本对象, 并使全年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在“教育成本”总账和明细账上反映。通过结算“教育成本”总账和明细账, 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教育产品的成本。

双轨制核算解决了现行会计制度收付实现制与成本核算所要求的权责发生制之间的矛盾。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部分教育成本科目的记账凭证只登记借方金额, 不登记贷方金额, 属于“单式记账”或“三式记账”, 不符合常规记账方法; (2) 只核算教育成本而不核算院校的损益, 导致“教育成本”账户的余额无法结转, 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院校的财务状况; (3) 只在学年末分配结转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与会计分期不一致, 无法做到对各单位成本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 导致成本核算与管理相分离。

(2) 单轨制核算。对于教育成本核算还有一种改革性的思路, 就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明确规定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将成本核算作为院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按这一思路, 高校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大大靠近, 会计科目设置、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报表设计都会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有较大差异。高校的各项经济业务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日常核算, 费用支出在“教育成本”等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便可以实行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

实行单轨制核算,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是提供系统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最佳办法。但是单轨制核算要求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目前情况下条件还不成熟。

2. 会计调整法。

这是利用现有的财会资料与非财会资料, 按照成本会计的要求进行数据转换调整、计量教育成本的方法。国外利用高校现有会计资料调整计算学生教育成本的研究成果很少。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有一些学者尝试用会计调整的方法计算学生教育成本。曹方、谢玉英 (1994) 根据高校会计数据计算过广西大学1980~1993年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教育成本。虽然他们没有考虑科研支出、学生资助以及我国特有的教职工福利费用等问题, 但教育成本中包含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崔邦焱 (2006) 在现有的会计制度框架下, 采用会计调整法对四所高校2002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进行了核算, 得出由付现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影子成本三个部分构成的教育成本。这种教育成本核算涉及固定资产折旧、福利费用调整、科研经费等公共费用分配、不同层次学生费用分配等复杂问题的处理。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不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通过对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整来核算高等教育成本的会计调整法是一种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从理论上讲, 既然能核算出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教育成本, 也就应该能够核算出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3. 作业成本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 核算作业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我国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唐恒书、任晓平 (2004) 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教育成本非常必要, 并初步提出了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设想。朱小平、林钢、宗文龙 (2004) 及王博 (2006) 、龙力钢 (2006) 等学者提出将高校作业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 并将支持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直接作业, 将直接成本与支持作业总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吴赛英 (2006) 进一步将资源分为13项、资源动因分为7项, 将各项资源耗费分配计入本作业中心, 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分配率, 将作业分配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 核算出教育成本。

笔者认为, 虽然学者们对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 但在现行会计制度以及目前的管理水平下, 多数作业成本动因的数据都难以获得, 若运用作业成本法, 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反而使核算成本加大,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作业成本动因选择较少, 又失去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二、总结

笔者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多数只是立足于理论的探讨, 只有崔邦焱计算过几所综合性大学的年生均教育成本, 牟伟计算出一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本,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目前还是空白。虽然部分学者尝试着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但比较笼统, 难以提供分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成本的信息, 尤其是关于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年生均教育成本信息。从决策需要的角度来看, 院系成本和专业成本是非常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缺少院系成本和专业成本信息会大大降低教育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另外, 有些学者设计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体系要么过于简单, 要么过于复杂, 可操作性不强, 应用价值不高。

从几种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来看, 数理统计法的好处是可以低成本短时间内核算出教育成本的数据, 但准确性低, 成本数据使用价值低。单轨制核算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最好的方法, 通过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成本核算制度, 可以获得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但高等职业院校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有赖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整体改革, 且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本身会增加管理成本, 因此在近期内还难以推行。双轨制核算最大的缺点是“三式记账”, 不符合会计记账规则, 且实施成本高。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能较好地解决共同性费用的分配问题, 能够核算出院系成本与专业成本, 且核算出的数据准确性高, 但作业成本法对各项管理工作要求高, 需要使用大量的成本动因, 在当前高校还没有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情况下, 多数成本动因可获得性较差, 故该法应用价值较低。会计调整法则基于准确系统的会计资料, 按照成本核算原则对会计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 因此得到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准确。采用会计调整法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基本能为政府制定学费标准和经费拨款提供依据, 帮助学生家长了解教育成本信息、做出教育投资决策, 为高校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服务。因此, 选择会计调整法核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袁连生.教育成本核算探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崔邦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计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耕.高等全日制院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 1988;3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 篇9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作业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统, 以成本对象 (产品、服务、客户等) 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为理论原则, 以作业为中介, 确定成本动因, 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 再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 从而摆脱了传统成本核算无法分配复杂而高额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的困境, 使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分配的更为合理, 以便较及时、准确、真实地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成本概念模糊, 成本核算意识淡薄

近年来,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缺位一直困忧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制度对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项目、方法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 从而使得高校相关人员的教育成本核算概念非常模糊;另一方面,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 法律地位不明确, 办学经费靠国家财经拨款, 收费标准, 招生规模也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动力, 成本核算意识淡薄。

2. 成本核算项目不明确

长期以来, 由于非营利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合理的成本核算制度, 从而使得成本核算的项目并不明确。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把学院的实际支出当做是教育成本, 然后这些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属于教育成本的, 如科研开支, 后勤支出等, 这无疑会过高地估计其教育成本。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过高的收费标准, 侵犯学生的利益。

3. 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近十多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 由于发展时间短, 发展方式也比较粗放, 加上成本控制体系不是很完善, 导致教育成本普遍提高。如, 科技进步, 高职院校新增固定资产价值不断增加, 人员经费增长, 物价上涨, 高职院校的“外延式”发展道路, 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以及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给学校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些都是由于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

4. 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职院校转变而来, 其主办或主管部门往往是各级行业部门或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 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由政府来主管。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高职院校经费获取方式的单一, 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 学校收入为辅”的模式使得所获取的经费难以维持高职院校生均教育成本支出。

三、大力推行作业成本法, 完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 强化成本核算意识

高职院校要增强成本意识, 就要根据学院的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各项经费, 通过制定各种项目指标, 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控制。遵循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 大收大支的原则, 各项支出按经济性质、用途和内容进行归集, 统一管理和核算。有效的安排和控制是提高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意识的必经之路。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 主要是突出账面的平衡要求, 在这种体制下, 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与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毫无关系, 所以成本意识淡漠。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高校教育成本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到全校教职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这就要求全校教职工, 尤其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意味着学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其他各个部门。形成全校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 形成纵横贯穿学校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 并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 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这是一个立足于经济社会高等学校的根本。

2. 明确成本核算项目

高职院校教育产品成本项目是指应当归集到教育成本对象的成本类别或内容, 凡是为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项目, 都应属于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确定核算项目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 以便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具体来讲成本核算项目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直接费用, 如学生支出、人员支出与业务支出等;间接费用, 如公务支出、科研支出与教学辅助支出等。除此之外, 非资本性的教育贷款利息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支出、与学校无关的附属机构支出等不能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某项成本的费用是否应该视为教育成本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3. 加大政府经费投入

我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政府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可能性就大大的提高了。收入是成本的函数, 只有政府加大投入, 收入才会提高, 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巧凤.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的几个问题[J].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刘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张英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

[4]霍骁象.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成本核算及控制分析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0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的回归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 结构

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经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高职教育成本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成本结构的规律性,特别是以功能划分的高职院校类型成本结构更强的规律性,这对以功能划分的高等教育类型和以生均事业支出划分的学校类型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费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是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采用一定的划分标准对高职院校这一组织对象的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及其形成的比例关系。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是成本分析的重要内容,但孤立地研究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成本只有与分析高等教育投入、目标、产出就效率相联系,才能判断教育系统效率的高低。

(一)高职院校的类型是影响高职教育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大致形成国家示范性和国家骨干、省级示范性和省级骨干、一般三个层次,如国家示范性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政府扶持、招生、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教育成本投入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高职院校的富裕程度是影响高职教育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富裕程度通常用生均成本来表示,高職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由生均财政预算内拨款标准和学费收费标准两部分组成。

(三)高职院校的规模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效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证明,高校普遍存在规模经济。侯龙龙(2004)研究的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的经济和范围经济表明,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规模经济。用学生的平均成本作为反映一所院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指标,用学生人数作为衡量学院规模的指标,当规模扩大时学生平均成本降低,即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回归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将高职教育成本划分为业务成本、设备成本,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投入不大,重视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助学金扶持较小,两者在教育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大,所以主要分析业务成本、设备成本。

(一)回归模型的确立

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设计4个回归模型:

1.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所占比例=b0+职生比*b1+平均工资*b2+生均事业支出*b3+折合在校生人数*b4+∑riSi+∑piDi+∑qiLi

2.业务成本

业务成本所占比例=b0+在校五年高职人数*b1+生均实验实训成本*b2+生均事业支出*b3+折合在校生人数*b4+∑riSi+∑piDi+∑qiLi

3.修缮成本

修缮成本所占比例=b0+生均教育资源支出*b1+折合在校生人数*b2+生均事业支出*b3+∑riSi+∑piDi+∑qiLi

4.设备成本

设备成本所占比例=b0+在校五年高职人数*b1+生均实验实训设备*b2+生均事业支出*b3+折合在校生人数*b4+∑riSi+∑piDi+∑qiLi

Si∈{0,1}。S1=1表示示范性学校,S1=0表示其他;S2=1表示非示范性,S2=0表示其他。

Di∈{0,1}。D1=1表示长株潭地区,D1=0表示其他;D2=1表示非长株潭地区,D2=0表示其他。

Li∈{0,1}。L1=1表示理工类,L1=0表示其他;L2=1表示文科类,L2=0表示其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业务成本结构影响因素

由表4,决定系数0.734,因此回归方程可以解释73.4%的变异量,sig值小于0.05,该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性水平。

由表3可得回归方程为:

业务成本比=0.196+0.072*生均实验实训支出+0.07*生均事业支出+0.016*S1-0.02*D1

VIF值均小于10,所以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回归方程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1.业务成本所占比例与生均实验实训支出、生均事业支出、S1和D1显著相关,表明生均实验实训支出、生均事业支出、S1和D1对业务成本所占比例有显著的影响。

2.从回归方程自变量系数的符号看出:生均实验实训支出与业务成本所占比例正相关,表明生均实验实训支出越高,业务支出所占比例就越高;生均事业支出与业务成本所占比例正相关,表明生均事业支出水平越高,业务支出所占比例越高;S1(示范性)与业务成本比例正相关,说明示范性学校总体业务支出所占比例较高;D1(地区)业务成本所占比例负相关,表明长株潭地区的学校业务支出所占比例比较低。

(二)设备成本结构影响因素

由表7,决定系数0.500,因此回归方程可以解释50.0%的变异量,sig值小于0.05,该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性水平。

由表8可得回归方程为:

修缮成本比=0.187+0.436*生均实验实训支出+0.033*L1

VIF值均小于10,所以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回归方程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1.设备成本所占比例与L1、生均实验实训支出显著相关,表明L1、生均实验实训支出对设备成本所占比例有显著的影响。

2.从回归方程自变量系数的符号看出:生均实验实训支出与设备成本所占比例正相关,表明生均实验实训支出越高,设备支出所占比例就越高;L1与设备成本所占比例正相关,理工科学校设备支出所占比例较高。

四、结论和启示

以上对四个教育成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所有的模型都通过了检验。通过以上对四个主要成本建立回归模型,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高职院校类型主要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与人力成本、业务成本和设备成本正相关,与修缮成本无关。

2.高职院校富裕程度即生均事业支出与人力成本负相关,与业务成本和修缮成本正相关,与设备成本无关,

3.高职院校规模与人力成本、业务成本、修缮成本和设备成本不相关,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关。

通过高职教育成本结构的回归分析,得到学校类型和学校富裕程度对教育成本结构有显著影响,而学校规模对教育成本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可以直观看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的规律性,特别是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成本结构更强的规律性,对湖南的高职院校提高产出效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教育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48

[2]李晓波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9(7):27-29

[3]PhilipH.Coombs(1987).CostAnalysisinEducation:AToolforPolicyandPlanning.

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WorldBank.

[4]陈敬良、李正明.对优化高校教育成本结构的几点思考.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4

作者简介:

周剑(1965年--),女,长沙县人,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与经济管理

上一篇:设计中光对身心的影响下一篇:科研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