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特点

2024-06-13

流失特点(精选七篇)

流失特点 篇1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1 水土流失面积及分布特点

辽宁省规划区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41099.18km2。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其中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 风蚀、冻融侵蚀、工程侵蚀所占比例很小。水土流失程度可分为5级。其中:土壤侵蚀模数在500~2500t/km2·a之间的轻度侵蚀面积23627.1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7.2%;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2·a之间的中度侵蚀面积12106.3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9.3%;土壤侵蚀模数在5000~8000t/km2·a之间的强度侵蚀面积为4098.0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9%;土壤侵蚀模数8000~15000t/km 2·a之间的极强度侵蚀面积为1 0 8 1.0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6%;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之间的剧烈侵蚀面积为186.7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5%。

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2 1 6 0 9.86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2.6%;一般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19489.44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7.4%。

轻度侵蚀面积占全省土壤侵蚀总面积比重大, 是我省土壤侵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般以面源侵蚀 (非点源侵蚀) 为主, 全省分布相对比较平均。绝对面积最大的是朝阳市, 为3376.15km2, 占全省轻度侵蚀面积的14.2%。

中度侵蚀一般表现形式为沟蚀和面蚀, 是侵蚀发展的中级阶段, 若不采取有力的措施, 极易演变成强度以上的侵蚀。我省中度侵蚀面积最大的两个城市为朝阳市4173.79km2、葫芦岛市1768.74km2, 分别占全省中度侵蚀面积的34.5%和14.6%。

强度以上级侵蚀是水土流失的高级阶段, 具有强度大、破坏力强、不易恢复原地貌等特点, 主要表现形式有西部山区的陡坡开荒、东部山区的森林皆伐、陡坡栽参、蚕场沙化等, 表现形式为源侵蚀。全省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面积占全省总水土流失面积的比重较小, 仅为13.0%。

由于强度以上级侵蚀成因大都由于人为因素造成, 土壤已基本流失殆尽, 土地大都岩石裸露, 岭突沟深, 治理难度大。

强度以上级侵蚀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 这反映了西部山区历史上侵蚀严重的事实和中部经济发展对水土扰动破坏在加重。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当上述因素处于不利状态时, 便产生水土流失。我省年降雨量分布不均, 7 0%降雨集中于7、8月份, 且暴雨频繁、集中, 暴雨强度大。我省地形山丘面积比重大, 西北部的山丘区, 有大面积的黄土性物质分布, 全省大部分地区山丘区林草覆被率低且郁闭度又小, 土层薄, 抗蚀能力差, 遇到暴雨径流, 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 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加剧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为:

坡地垦植:辽东和辽西山丘地带在清初都是林区, 辽西是清朝皇族的围猎区, 至道光年间才逐渐移民垦植。由于人口不断增长, 平缓耕地粮食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 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 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进一步增加, 这种恶性垦植不断蔓延, 形成了辽宁西部目前的严重土壤侵蚀。另外, 东部地区大量的开荒耕种也加剧了当地的土壤侵蚀。

砍林为薪:根据统计, 全省年需生活用燃料1774万t, 而我省每年从现有林木资源中只能合理提供539万t, 可供生活能源只有488万t, 仅占所需量27.3%。因缺薪柴而出现了过度修枝、搂树叶、草皮、甚至盗砍盗伐等现象。辽西朝阳、锦州、阜新三个市农村每年仅搂树叶多达90万t, 从而破坏了自然能量的转化和地面覆盖, 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

过度放牧:放蚕使草场、蚕场退化、沙化。我省各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超载放牧现象, 特别是辽西普遍超载一倍左右, 草场得不到恢复、改善, 年复一年, 草场普遍退化、沙化, 水土流失严重。东部山区是我省的重点柞蚕产区, 长期以来, 产茧量比较高, 近一时期, 蚕场沙砾化面积逐年增加, 主要是蚕场只用不养, 缺株少墩, 柞场退化, 造成局部沙化, 加剧水土流失。

开矿采石:在东、西部山丘区无序开采, 破坏地表, 且不采取防治措施。根据1 9 8 7年全省统计 (水保部门) 调查共有11088处, 总破坏面积达2667km2, 如中部辽南镁矿, 东部凤城钢厂等厂矿的尾矿, 长期乱堆, 被洪水冲进河道, 把河床抬高而成乱石滩。辽西医巫闾山,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山体两侧采石场星罗棋布, 仅北宁一侧就有37处, 破坏面积近千亩。另外, 乱挖煤、挖土等掠夺式经营行为, 也严重地破坏了植被, 加重了水土流失。

2.2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 耕地减少、肥力降低

根据资料显示, 由于水土流失、水冲沙压造成耕地减少、肥力降低。如凤城市建国初期耕地面积816km2, 到2000年耕地只有546km2, 减少33.1%, 其中60%以上是因水土流失所造成的, 宽甸县从解放初期的640km2, 到2000年减少为315.9 3 k m 2, 在减少的面积中, 水冲沙压达1 0 0 k m 2, 因水土流失, 坡耕地被迫弃耕146.3km2。坡耕地因表土流失使耕层土壤养分含量逐年降低。根据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在清源县的调查资料, 坡耕地开荒头一年亩产粮食3 0 0 k g, 到第四年不足80kg。大凌河流域每年流失土壤的养分损失, 仅有机质即损失约25.3万t, 氮素养分损失约2.2万t。

2) 河床抬高、水库淤积

辽宁省的大多数河流均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如流经阜新和内蒙的柳河, 自闹德海水库以下河道淤积严重, 彰武河段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 0 c m。进入辽河干流后, 也因淤积, 辽干河床逐年抬高, 其泄洪能力由50年代末的5000m3/s, 下降到不足3000m3/s, 1985年、1986年两年洪水, 其流量只有2000多m3/s, 就全线告急。

东部山区的小河道, 也因河床抬高, 由窄深型变成宽浅型, 由长流水变成季节河流。根据调查凤城县有大小河流2200余条, 建国后, 河床普遍抬高1~1.5m, 河床拓宽几倍到几十倍。

伴随水土流失产生, 水库因淤积而报废或减低防洪标准, 或被迫改建, 或改变运行方式。下游河道及水库淤积, 既影响水库使用寿命, 又抬高河床, 影响行洪。下游地势低洼, 洪水泛滥, 沿河两岸平缓耕地被冲毁, 造成土壤养分流失, 农业大幅度减产, 从而被迫毁草开荒, 形成恶性循环。

3) 灾害频繁, 损失加重

由于水土资源遭破坏, 山丘区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洪水和山啸、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根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发生9次, 平均4年一次, 而1978年到1987年则发生4次, 平均2.5年一次。东部山区自1960年以来共发生山啸及泥石流11次, 其中1960~1980年21年间发生5次, 而1981年到1987年发生6次, 频率增大, 危害加重。

3 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省内各市、县水土保持职能部门协同当地的农业局、林业局、城建局等有关部门, 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紧密结合的科学方法, 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期、分片治理。截止2000年底,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9 1 5 1.3 5 k m 2, 全省共修筑水平梯田3 4 1 8.45km2, 塘坝2390座, 各类谷坊236492座, 淤地坝6 7 1座, 蓄水池9 6 2座, 灌排水渠4865.92km, 水平截水沟23459.03km, 沟头防护6018.24km。营造水保林15595.64km, 经果林4739.29km2, 种草984.9km2, 封禁管育2540.31km2, 保土耕作1033.81km2, 其它治理措施929.0 6 k m 2。

流失特点 篇2

对策

“>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特点原因及对策2007-02-10 16:47:0

2近年来,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主要是法官的流失,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法院人才流失现象发生在法院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更显得耐人寻味。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法院基层基础建设和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公正与效率主题就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准确分析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特点、原因并及早提出对策,对于树立和落实中央提出的正确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快法官队伍职业化建

设,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更加紧迫。

一、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特点

(一)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存。前者是指人才因某种原因离开法院另谋他就,从而影响法院工作的发展;后者则是指法院现有人才因激励机制不够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法院后备人才枯竭。相对而言,隐性人才流失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更大,因为它会给别人带来心理冲击,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更多人才流失的危险。

(二)具有审判资格和较强业务能力者流失的居多。如西部一县法院从1993年开始至今先后有28人调出法院,其中获得法官任职资格后调出的人员有24名,占外流总人数的%。且离开法院者大都是审判经验较丰富,司法技能较强或者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法官。

(三)年轻化、高学历者流失的居

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年龄在40岁以下,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优秀年轻人才都陆续调出或干脆辞职。对某些地方的某些法院来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已异化为出口关,不再是进口关了。陕西省法院系统每年因此调出约数十人。人才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断层现象,如笔者所在法院,1993年以来只进了一个法律大专生,30岁以下的审判人员只一人,两者均不到法院在编审判人员的1%。有的法院甚至已到达“无法官可任命”的窘境。

二、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原因

法官吃“皇粮”,法官职业是铁饭碗,法院曾经是法律职业者神往的圣地,为何时至今日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呢?

(一)没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的法院领导对中央提

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贯彻不够,没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没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

一资源的观念,偏重使用人才,不重教育和培养,没有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改革法院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有的法院在用人上搞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不够,关心、爱护、支持人才干事业不够,只允许他们出成绩,不容忍他们犯错误,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差。

(二)缺乏应有的职业保障。一是缺乏职业权力保障。表现在法院内部不独立,法官审理案件经常受到来自内部行政管理的干预、其他法官及上级法院的影响;法院和法官外部不独立,办案中经常受到外界不正当的干预、影响和控制。二是缺乏职业地位保障。表现在党委、政府总是习惯于视法官为公务员,把法院当成政府部门使唤!法院和法官独立的、专业的、尊荣的职业地位没有应有的保障。三是缺乏职业素质保障。表现在没有真正优胜劣汰的有效的职业准入、继续学习教育、晋升、考核和淘汰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难以确保法官

在长期的任职期限内始终不懈怠和保持很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质。

(三)法官的经济待遇差。这是法院不能吸引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最根本原因。1999年3月份最高法院面向社会高素质法律人才公开招考10名高级法官,因经济待遇差而报名者寥寥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西部基层法院呢。另据报载,供职于某税务局的一位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差而批评他道:“你如果还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当个穷法官算了!”可悲的是,该家长所指“穷法官”还是高级法院一副院长。这不但说明当今中国法官待遇低的现实,而且“不让下一代人当法官”竟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有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的法官参加工作十五年了,月工资也仅800元左右!其收入还不及一个农民临时工,部分法官所虑及的是基本生计问题,远不是维持法官职业的体面和尊荣了,那是多数法官所不能奢望的!”因此,法院里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几乎都是毫不

犹豫地选择辞职当律师,因为律师的收入比法官实在是高得太多,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待遇差别时,又有几个法官能够坚守当一名清贫法官的选择呢?

(四)工作生活环境差,个人发展空间小,欠人性化关怀。有的法官,经济收入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相反,审判事业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才是他们的主导需要。他们只求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能有一个公平的职务晋升机会,更多的业务培训机会;只求法院领导对他们的成长多一份关心和爱护,用自己所学知识独立运用于审判中,以发挥聪明才智更多地报效国家。然而现实却是,审判管理行政化,法官职业大众化,队伍管理缺乏人性化,职务职级晋升论资排辈,法院提供的学习、培训、考察机会廖廖。优秀者没有受到激励,平庸者没有受到鞭策。所有这一切,使法院人才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肯定。这样,高素质法官要么随波逐流,淡化自己的职业意识、职业秉性

和职业思维,被同化、大众化,要么调换环境走人!

(五)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低,无职业尊荣感。“一府两院”中法院、检察院与同级政府平等的宪法地位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各级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的职级始终比同级政府首长低。法院系统内部依据《法官法》评定的法官等级,与法官工资、福利、等级津贴及政治地位毫无联系,实质上未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现实中,仍套用党政系统的模式管理法官,且法官处于这个系统的边缘地带。法官的职级待遇远远差于警察,而警察的职级待遇还在自上而下继续大幅度提高,法官的政治地位低于警察是目前不争的现实,这与宪法规定和法治化进程是不相符的。法院和法官的整体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高,也是法院人才流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西部基层法院人才流失的对策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西部基层法院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一项带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是想方设法吸纳、留住、培养和重用高素质法律人才,防止人才流失。要按照“三人代表”要求,认真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法官评价体系和业绩考核标准,实现法院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破除种种思想障碍,解放思想,根据法院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创新观念、制度和机制,激励人才努力工作,发挥聪明才智。领导干部要善于识才、用才、爱才、聚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要关心、爱护、支持人才干事业,大力改善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允许他们出成绩,也要容忍他们犯错误,有效留住人才。

(二)强化法官的职业保障。一是强化法官的职业权力保障。法院外部,要建立独立、统一的司法经费、人事管

理保障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地方行政权力对司法的干预。法院内部,要实行队伍分类管理,规范审判委员会职能,取消案件层报审批和判前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制度,最大限度地还权于合议庭和独任庭依法独立审判。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法官申诉、控告权利保障制度。二是强化法官的职业地位保障。法官一经合法任用,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得给予免职、辞退、降级或其他处分,以保障法官身份的稳定性。对高风险的法官职业要建立职业风险保险和优厚抚恤制度,让在执行职务中遭受意外伤亡事件时得到经济补偿。落实法官合理的职业“特权”,确保法官在履行审判职责过程中免受不合理的指控、追究、评论等。三是强化法官的职业素质保障。实行严格的法官准入和选任制度、持续教育培训制度、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以抬高职业“门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司法技能,提升道德素养,严格考评任用,保持法官

整体素质的可持续提高。

(三)提高法官的经济待遇。要从体制和制度上确

保法官成为高收入者,这是法院吸引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最根本的措施。因为“人,无法靠精神鼓励幸福地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财产来维系。”很难想象一个背负沉重生活负担、面临生存艰难的法官能够毫不分心地专注于审判工作,能对法官这一职业有所依恋!因此,不能让超负荷工作和超常人道德要求的法官的工资、津贴和各项福利等保障大打折扣,确保法官享有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体面与尊荣,确保法官无后顾之忧地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侍”,法官的待遇提高了,人才便会不请自来。我国目前法官完全可以享有高薪制和高津贴,国家财力也不应该成问题。警察比法官多几倍,优厚的警衔津贴尚且可以推行,而且还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为什么法官就不能实行高薪制和高津贴呢?!根据国情,完

全可以可循序渐进地每年提高一定幅度的工资,同时每年选任淘汰一定数量的法官。可从法院以外吸收高素质法律人才进来,把淘汰法官节省下来的钱补充到选任的法官身上。

(四)提供个人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人的最高需求是价值的自我实现”,人才往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实现成就的动机。法院要创新机制,为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这既是防止人才流失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法院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法院要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富有挑战性的实践锻炼机会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公平晋升机会和良好的生活条件。要为法官提供办公所必需的联网电脑、打印、通讯和足够的书报费等软、硬件物质技术装备。以保障法官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注重对法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放手让其承办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刻意培养其高超的司法能

力。在法官等级、工资、职务和职级晋升以及评先评优和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做到向高素质法律人才倾斜,优先予以考虑。尊重、关心、体贴法官。一些法院遇法官生病住院,很好地体现了对法官的人性化关怀。一些法院为法官提供工作餐、专门的娱乐和健身场所等同样地体现了对法官的关爱。只有关心、体贴法官的工作落到实处,人性化管理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流失特点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特点原因

1 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的特点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竞争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一些人才在企业中 也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因而,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流失的人才中大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 业的中坚力量。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所做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 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人才流失已取代融资困难、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而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受传统儒学文化、港台企业管理方法、西方管理理论以及我国建国后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既与当前企业 发展相适应又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弊端。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因此在人员管理 上比较灵活,人员的调动和安排以及命令的下达和执行比较及时;岗位设置饱满,人员浪费的现象较少。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制管理色彩较 浓,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很多地方不适合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环境下长期发展。

2.1 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陈旧,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角色未受经营者的重视。经营者将员 工视为公司的附属物,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员工也只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企业的决策只有无条件的执 行,忽视了人的需要和感受。主张“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本得不到重视。由于经营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认识不够,在现实的管理中,以一种“我是管你的,你是被我管”的思维去对待自己的员工,表现出极强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工作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员工个人的特长、兴趣及需要。

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 、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 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影响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 聘的不良循环中。企业也处于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的境界中。

2.2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总 经理办公室或行政部兼任。虽然有很多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将原来的“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但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 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即使有,他们也是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操作。有一些 企业主也尝试着制定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努力加以贯彻执行。但从其内容来分析,大都是员工考勤、奖励制度、工资分配、工作 规则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从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以求得员工发展和 组织目标的实现。尽管员工心存不满,但由于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实,大部分员工只得接受各种条件限制。在某种意义上,目前一些企业的人 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片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配备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甚至有的企业还在沿袭传统的一些做法,使人力资源管 理部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些特殊人员的“安置所”。

3 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3.1 激励机制 美国学者阿姆克尼科特和阿利在对制造业雇员辞职率的较详细的分析中发现,决定雇员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因素中,最为重要的 就是相对工资水平。大多数的辞职者是为了谋到比原来更高的薪水而寻找新的工作的。对流动者来说,他们能获得的净的正收益是他们流动的 最重要原因。

不尊重员工的价值,薪酬不能反映他们的贡献或不公平的薪酬,薪酬福利激励不到位。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薪酬福利能满足生存需要,而 且反映了工作价值和经济地位,金钱的激励作用在人们生活达到宽裕水平之前是十分明显的。各种保险、保障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保 障。不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企业不能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员工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制度的不合理,奖惩不分明,员工不满公司激励制度而离去。

3.2 企业的管理 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管理混乱,一盘散沙,只围绕利润转,看不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企业管理混乱,精神焕 散,整个一团糟,员工呆在公司的心情不舒畅,员工没有凝聚力,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也不好,做起工作来也十分被动。做工作不顺利,离职就 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为员工制订和分配任务是为了给员工一定的紧迫感,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为企业最大化的创造利润。但是如果 制订的不科学,它本身的作用起不到,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旦工作分配不合理,员工自然会受不了,而另谋高就。

3.3 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 不尊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缺乏对员工的重视和培养,内部成长空间不充分,使得相当一部分员工在为公司 服务一段时间后感觉职业上升的空间狭小,当外界条件合适时,离开就成了非常自然的选择。

3.4 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认可 企业认为员工是雇来为企业赚钱的,不尊重员工的人格,在企业遇到困难,认为员工是企业的负担。担心 员工在有能力后会离开公司,不为员工进行培训,只是利用。要求员工招来后立即就能解决问题,给员工的压力过大。企业主与员工之间也缺 乏沟通与联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观点和意见也有日益隔阂的趋势。

3.5 承诺不能兑现,不讲信用 在合同签订时,劳资双方明显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有些口头承诺不能兑现,会给员 工一种难以描述的挫折感和伤痛,导致员工流失。

3.6 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员工只有认同和赞同并接受企业价值观的人,在一个企业才会有良好的互动和发展,才能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 能促进个人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缺乏,企业和员工在共同价值观上不一致,员工不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无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发 展中去。

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严重缺失,整个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良好风气。沟通与协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工作 交流少,相互合作少,企业内部关系复杂,一些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缺乏亲和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郑惠珍.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浅谈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与防治 篇4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是一个以人为主体, 以空间利用和自然利用为特点, 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 集合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加, 城市商业用地的过度开发, 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绿化植被, 遇暴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造成市政雨水管道堵塞、边坡坍塌等危害。城市发生水土流失不仅影响生态景观, 而且削弱城市的抗洪能力。

城市水土流失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由于破坏地表植被, 造成地表裸露、以及不合理临时堆土、建筑垃圾等而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流失。城市水土流失具有人为性、突发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

人为性指城市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主要由于工程建设中进行高挖低填、基坑开挖, 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回填及搬运所造成。突发性指城市的水土流失有不定时发生特征, 其主要以隐患的方式存在, 特别是在雨季暴雨期。严重危害性指城市是宏观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人口密集, 一旦发生大规模水土流失, 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 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城市中, 水土流失逐渐放在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首要位置, 目的在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2 城市水土流失的产生因素

2.1 开发项目中的弃土不合理处置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建筑项目也随之增多。建筑项目中的大量弃土, 建筑垃圾等不合理堆放, 露天堆积或自然填埋, 造成随风飘扬的现象。而且未经处理的弃土和建筑垃圾长期堆积会造成土壤“渣化现象”, 降低土壤的农业使用率和侵蚀土壤内层。二是选择将弃土和建筑垃圾倾倒于河湖之侧, 不仅会直接污染水体, 而且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 增大了城市的抗洪压力, 加速了城市的水土流失进程。

2.2 不合理的市政工程与商业用地的过度开发

目前, 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 忽视生态建设, 不能协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注重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效益, 造成不合理的市政工程与商业用地的过度开发, 导致了城市绿化面积减少, 不利于调节城市气候并造成土壤侵蚀。二是某些市政工程的建设者和商业用地的开发者, 只注重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忽视了在城市绿地面积大面积减少时会导致城市水文循环障碍, 致使不透水地面大量增加, 容易形成潜蚀的现象, 造成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三是在城市施工建设过程中, 大规模利用地下水, 或大范围内施工搬运土方, 均加剧了城市的水土流失。

2.3 城市缺乏水土保持建设

城市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土工开发作业, 原有土壤表面被侵蚀和破坏, 致使土壤内部出现大量空隙或渗透大量水, 在承受较大荷载的时候会使土体失稳。在没有与城市工程建设配套的水土建设设施的情况下, 一旦出现暴雨、山洪之类的自然灾害, 城市将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是泥石流现象。如果在新填方坡面上, 一场暴雨可能会形成的冲沟, 使大量泥沙在短时间内流失, 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城市生态环境。同时, 城市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地下管道的质量, 在暴雨冲刷下的地面渗水会渗透地表, 从而使土体失稳, 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水土流失。

3 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3.1 科学处理、转化利用城市垃圾

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的第一步是科学处理、转化利用城市垃圾。城市生活生产中造成的污染性垃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必须在原有的治理基础上加大力度, 及时清理。其治理的主要方法有:一是通过环境部门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强制性法规的方法, 减少生活生产过程中城市垃圾的产生和工业作业中“三废”的排放;二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增加城市可回收垃圾站点, 在城市郊区建立垃圾中转站或者回收站, 科学合理处理各类垃圾, 建立无害焚烧、无污染填埋的分类垃圾处理机制, 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三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对垃圾实行转化利用, 减少处理垃圾的经济费用, 也起到了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3.2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蓝图

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的第二步是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蓝图。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涉及范围广, 其成败决定于协调和监督管理。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 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科学管理, 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政策法规, 使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城市水保持的特点在于多学科综合性, 它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核心, 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目标, 为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科学规划, 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全面规划”的水土保持方针, 对已经存在水土流失的城市统一规划, 分期进行治理。城市水土保持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等, 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以加快城市水土保持的建设步伐,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品位, 吸引投资,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强绿化建设, 保证植被覆盖率;对城市垃圾堆积区和土壤表面破坏严重的区域, 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能力为主要目的, 栽种适合城市环境净化、易于生长、光合作用强的植被;在必要的地区, 如工厂和郊区等部位, 采取必要的保护性绿化措施;在十字路口的空地建设花圃和绿化带, 选择适宜的花草种子, 提高城市的绿化保护措施;在工程建设结束的空地栽种恢复性植被, 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城市的绿化面积。

3.3 提倡预防为主, 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

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应注重预防为主, 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首先, 在市政工程建设上, 必须尽量避免场地硬化, 即使硬化必须尽量选用透水材料。然后所有人工环境设施, 必须低于已建设路面, 并且应多设一些工程建设以便承接雨水, 在有经济条件的小区域内应建设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再者, 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力度, 培育城市水土保持方面的技术人员, 与此同时推广适应本地区的植被, 提高植被成活率与保存率, 增大城市绿化面积, 净化城市空气质量。在生态环境措施没有明显效果的的区域,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强临时拦挡、排水、沉砂措施布设等工程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

4 结语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是由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对城市系统发展来说, 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 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 这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水土保持具有防止土地荒漠化、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作用, 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水土流失现象是现阶段城市区域内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均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在城市化不断提高的进程中, 城市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阻碍着城市在环境、经济等发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水土保持。应该不断总结经验, 践行实际, 在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城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遏止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同时应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坚决制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汉生, 王冬梅, 苏新琴.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 2002 (S1) :57-59.

[2]吴长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 1995 (12) :38-40

[3]徐刚.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 (5) :40-46.

流失特点 篇5

㈠项目概况 红沙梁露天煤矿项目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6°32′00″~96°38′00″, 北纬41°38′30″~41°45′00″之间。煤田西起吐鲁—红沙梁一线, 东临驼马滩, 东西长约11千米, 南北宽约6.91千米, 面积为75.92平方千米。

该工程主要由采掘场区、排土场区、工业广场区、道路区、供水工程区、供电线路区等组成。露天矿工程建设期末, 各项工程占用土地面积5111.25亩, 其中永久占地4605.75亩, 临时占地505.50亩, 占地类型全为裸地。工程建设期间土石方开挖总量1136.34万立方米, 填方总量52.85万立方米, 借方2.51万立方米, 弃方1086万立方米全部堆放到东排土场, 区间调配利用方量19.39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2.81亿元, 其中土建投资1.46万元。

㈡项目区概况 红沙梁露天煤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边缘, 为河西走廊北山山系的一部分, 在蒙新高原天山—内蒙古褶皱系北山褶皱带上, 项目区总体地势大致西南向东北倾斜, 海拔在1917米~1994米之间, 地表全为第四系砂、泥、砾覆盖, 植物不发育, 仅在盆地低洼处有稀疏的杂草。项目所在地属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年平均温度4.8℃, 多年平均降水量96毫米, 蒸发量3070毫米, 年平均风速5.0米/秒, 最大风速23米/秒, 风向以西北风为主, 无霜期145天, 冻土层深度1.5米。项目区土壤主要以灰棕漠土、盐土和风沙土为主, 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植被类型属温带荒漠植被, 经现场调查, 项目区范围内植被稀疏, 地表零星分布有红砂、珍珠、合头草、沙生针茅、白刺等, 丛状疏生, 覆盖率约8%, 生态环境脆弱。

二、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㈠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内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并存, 以风力侵蚀为主, 由于处于河西走廊西端边缘的肃北县马鬃山镇的荒漠戈壁上, 地表植被稀疏, 地表裸露, 加之土壤主要为风沙土, 结构性差, 含水量低, 由于砾石间粉砂土土壤颗粒较细且结构松散, 因此裸露地表遇到起沙风速时极易起沙, 是典型的风力侵蚀区, 据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 原地貌平均侵蚀模数3500吨/平方千米·年, 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 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根据《甘肃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报告》, 肃北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境内总面积的90%以上, 其中微度侵蚀占1.52%, 轻度侵蚀占9.35%, 中度侵蚀占22.72%, 强度侵蚀占29.31%, 极强度侵蚀占31.47%, 剧烈侵蚀占5.64%。

㈡水土流失成因 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水土流失主要与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有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因素:形成当地风沙地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首先是气候因素, 尤其是大气降水少是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干旱少雨多风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单一的植被群落结构和极低的植被覆盖度, 同时冷热剧变的沙区气候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 使地表处于裸露状态, 加之当地大风日数多, 裸露地表遇起沙风速易被吹扬形成风沙流。地形地貌因素:因项目区地处河西走廊平原地带, 地形平缓开阔, 地表多覆盖沙质或沙砾质物质, 入渗率强, 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形成地表径流, 只有在强暴雨条件下才会产生洪流, 对地表冲刷切割, 但平缓开阔的地形极有利于风沙流的形成, 使风的作用成为塑造当地地貌的主要外营力。土壤因素:项目区地表多被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所覆盖, 春季大风日数多, 但这一季节正是少雨季节, 土壤含水量低, 干旱的沙质地表容易被吹扬。在长期的风力侵蚀作用下, 使地表粗化, 土地生产力降低, 但地表覆盖的砂砾石对抑制沙尘吹扬非常有效。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是:建设过程中, 人为扰动原地貌、毁坏植被, 弃渣等改变原生地表形态, 将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尤其是戈壁滩经车辆碾压后, 将表层粗粒不可蚀物碾压于下层, 而使下层细粒可蚀物翻至上层, 裸露于地表, 风蚀会加剧。

㈢水土流失特点 本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项目区占地为戈壁荒漠, 主要为风蚀;二是原地表由于砾石覆盖和结皮, 风蚀不太严重, 但人为扰动后, 改变了原地表的物质组成, 地表覆盖层被破坏, 在起沙风速的作用下, 极易产生严重的风蚀;三是由于大风的季节性, 产生较强风蚀的时空比较明显, 在风季进行施工, 运输车辆在戈壁滩碾压后易将地表大粒径不可蚀沙砾石碾压至下层, 而将细粒的可蚀物裸露于表层,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易引起扬尘, 遇到大风扬尘会加剧, 必须防治在土石方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风蚀。

三、水土流失防治的指导思想

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保障西部地区能源安全, 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项目所在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的长治久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文件, 坚持以预防为主, 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预防监督和开展动态监测相结合为原则,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对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对未来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全面规划, 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四、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选择与布设

遵循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局原则, 依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结果, 共分为六个防治分区进行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局, 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三大类。

㈠采掘场防治区

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在采掘场区防洪堤西侧修建梯形排水沟903米, 将地表径流排至防洪堤外侧, 以确保采掘场的安全。

㈡排土场防治区

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对排土场平台、坡面随着分台阶排土的结束, 进行土地整治, 面积774.15亩;在排土场排土平台周边设计截水围埂9465米;在排土场平台表层用岩石进行压盖, 压盖面积774.15亩。

㈢工业广场防治区

1. 工程措施。

为疏导工业场地径流, 在工业场地北侧和西侧设计了砼排水沟746米;对工业场地进行垃圾清理、土地整治39.90亩;为了保证植物措施的成活, 以管理区东北角矿坑排水的处理后的水为水源, 对绿化地配套管灌系统1套。

2. 植物措施。

对场地内储煤场、办公区域周边等可绿化区域及工业场地大门外空地, 进行绿化美化, 面积39.90亩。

㈣道路防治区

1.工程措施。对进场连接道路两侧一定扰动范围进行土地整治、碾压, 面积244.20亩。

2.临时措施。施工过程中的洒水降尘, 洒水面积244.20亩, 洒水量814吨。

㈤供水工程防治区

1.工程措施。对供水管线管槽开挖回填扰动面及水处理车间需要绿化的区域, 进行土地整治、碾压, 面积215.40亩;为了保证植物措施的成活率, 以水处理车间处理水为水源, 对绿化地配套低压管灌系统1套。

2.植物措施。对蓄水池及水处理车间周边采取绿化、美化措施, 面积3.60亩。

3.临时措施。施工洒水降尘, 以促进地表结皮, 洒水面积211.80亩, 洒水量706吨。

㈥供电线路防治区

1.工程措施。对供电线路塔基占地, 施工完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坑凹回填, 整治面积49.50亩。

2.临时措施。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 洒水面积49.50亩, 洒水量165吨。

五、结论与建议

㈠结论 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 预计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6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66%, 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5, 拦渣率达到98%, 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04%, 植被覆盖率达到0.85%。完全达到水土保持的治理效果。

流失特点 篇6

陕西是全国的教育大省,也是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较早和较快的省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迅猛,迄今已有民办高等院校53所。民办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已超20万人,有教职工人数近2万人,其中专职教师占全省高校教职工总数的20%以上,因此陕西民办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然而,陕西民办高校有三种办学模式,使其在发展中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和办学水平。第一个层次:创办本专科学历教育的17所民办普通高校,其中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大学,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和西安培华学院7所为民办本科院校,其余10所为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特别是7所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校园环境优美、硬件和软件建设相对完善,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影响也很大。第二个层次:公办普通院校以新模式举办的12所独立学院。相比较而言,虽然其办学历史尚短(1-5年),由于其依托公办高校的支持,起点都较高,基础建设都较强,这些民办院校建设和管理已趋于完善。第三层次:全日制非学历高等教育的24所助学机构。办学历史虽然不短,但是受办学条件、资金来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学校现处于维持现状,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民办高校,提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实施不同的政策机制和激励机制。

2 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教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教师流动频繁的现象,合理的教师队伍流动,可以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新力量、新血液,为高校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可以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但是,如果教师队伍流动频繁,会对削弱高校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为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需要了解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2.1 陕西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2.1.1 以女教师为主的专职教师性别比例不平衡

西安是高校聚集的第三大城市,陕西高校云集,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在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男教师所占比重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呈现下降趋势,女教师在教师中所占比例超过50%,导致男教师所占比例很低,性别比例结构不合理。

2.1.2 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职教师年龄呈现年轻化

陕西民办高校教师年龄的特点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重呈现增长的趋势,36岁-50岁教师呈现下降趋势。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教师比重接近50%,36岁-50岁教师比重不到20%,50岁以上的教师比重相对稳定。说明,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流失的比重相当严重,年轻教师次之,高校的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态势。

2.1.3 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呈现层次性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历在高校教师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教师学历结构的不断提高,是近年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的新趋势。调研结果发现,目前陕西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学历结构中硕士研究生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在高校教师中占到近25%,本科学历教师比重有所下降,多数为紧缺专业。由此说明,这几年各高校聘用教师的逐渐转向硕士研究生为主,为培养民办高校的学生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

2.1.4 专职教师初级职称占多数,导致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结果得知,陕西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所占比例很小,而初级和未定级教师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比重占到了一半以上,致使民办高校的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影响民办高校教学的发展。

2.2 陕西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2.2.1 兼职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协调

据调研结果显示,民办高校聘用兼职教师的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男女比例相对平衡,缓和了民办院校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现象。

2.2.2 兼职教师年龄结构现状

近年来,民办高校聘用兼职教师的年龄总体上保持较好的结构。由于专职教师中以青年教师为主,因此,聘用兼职教师时基本上是30岁以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为主,弥补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保证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

2.2.3 兼职教师学历结构层次高

民办高校聘用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视野的兼职教师,其学历层次良好,高级职称中本科生为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重占到30%以上,大专学历层次的教师所占比重下降。

2.2.4 兼职教师职称结构现状

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民办高校聘用兼职教师的职称较高,教师队伍基本上以副高级以上职称为主,队伍相对比较稳定,缓和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陕西各民办高校聘用高级职称的比例大致为40%以上,同时还聘用具有一定经验的中级职称的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层次较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视角,保证了民办院校教学质量,同时是低层次职称教师教学的模范,有力的提高了民办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3 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为了促进陕西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十一五”期间,政府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及《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然而,随着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民办高校培养并拥有一支高素质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因此,近几年,陕西各民办高校不再是规模化发展,而是依靠内涵式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为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吸纳更多的人才。随着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其发展也呈现出许多特点。具体表现为:

3.1 政府出台鼓励性政策,为民办高校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政府颁布了教师聘任规定,严格规定了教师聘用的资格和任职条件。

3.2 各民办高校在战略高度上提出加强院校内涵式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民办高校的纵深发展,已经从规模化、重数量发展走向内涵式、靠质量发展的阶段。因此,建立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成为各高校长远发展的共识。据调查,目前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不拘一格,创新理念,形式多样,以有计划的招聘适合各院校教学的优秀人才为主。

3.3 加强教师队伍的入职前培训和入职后继续深造,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陕西民办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大多数院校为教师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样化的短期教学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4 为了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各高校同时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院校每年不同程度的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等,选拔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3.5 通过各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福利待遇。近几年,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高校领导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到院校建设的战略目标上,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待遇,具体表现在为教师解决“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提供住房或者紧缺专业的教师发放安家费以及提高其他方面的待遇,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虽然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陕西民办高校教师师队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不稳定,且其与公办院校教师相比,民办教师缺乏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及幸福感。因此,各民办高校要加强“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教师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频繁,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本文以陕西为例,分析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现状和特点,旨在为陕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现状,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淑凤,陈桂英.我国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4,(2).

[2]韩忠春.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激励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04,(5).

流失特点 篇7

1 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1.1 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风电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兼有点式和线性工程的特点。点式工程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场区、升压站建设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场和弃渣场的场地平整、基础开挖回填、建筑材料堆放、临时弃土和永久弃渣堆放等活动,扰动地表并破坏占用土地的植被,使裸地面积增加,极易成为风蚀和水蚀的策源地;线性工程主要为场内道路和集电线路建设,由于风电场的场内道路较长,占地面积较大,扰动时间较长,地形起伏较大,在道路修建过程中需要采取表土剥离、挖高垫低,使土体抗蚀能力明显减弱,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风电场工程的建设工期一般为2年左右,需经历风季和雨季。在风季,由于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造成的大面积地表裸露、临时堆土和永久弃渣,在大风作用下极易造成扬尘,产生风蚀;在雨季,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裸露面和弃土弃渣,也形成水土流失。

因此,风电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为点状、线状侵蚀及风蚀、水蚀并存,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1.2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时段为施工期

根据风电场工程建设工期的总体安排,其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为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由于风电场的建设工期一般为2年左右,施工期不可避免跨越雨季(4~8月),且施工期是扰动地表、破坏地表植被和挖填方集中的时期,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工程影响范围内原地表被破坏,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迅速降低或完全丧失,形成大量的裸露地表及松散堆积物,强降雨和大风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自然恢复期由于地面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结束,地面植被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强度减缓并趋于稳定。因此,施工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

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为了更好、更具针对性地对风电场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根据主体工程总平面布置、施工工艺、各项工程生产建设特点,结合工程建设时序及水土流失防治特点,将项目区划分为风力发电场区、升压站建设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场和弃渣场等6个防治分区。特别说明的是,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集电线路一般采用直埋电缆方式,布置在场内道路一侧,沿道路走向敷设,与场内道路一并进行建设。因此,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把集电线路和场内道路合并为一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即道路及电缆建设区。

1.4 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

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的风电场一般装机容量为49.5 MW,发电机组多为25台或33台,风机间通过场内道路连接,风力发电机组至箱变、各箱变之间以及箱变至升压站采用电缆敷设,场内道路及集电线路较长,扰动面积一般占总占地面积的72.34%~79.09%,水土流失量一般占水土流失总量的74%。弃渣场、临时堆土场、风力发电场区、升压站建设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的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8%、6%、2%和1%。因此,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

2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着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形成布局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同时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下阶段水土保持工作奠定基础。

2.1 风力发电场区

①工程措施:在建筑物基础开挖前及施工场地平整前进行表土剥离,临时堆放于吊装平台一角的空地上,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填方高度较大的填方边坡坡脚设置浆砌石挡土墙,吊装平台四周设置土质截水沟,平台截水沟与边坡下坡侧自然沟道之间修筑顺接浆砌石排水沟,空地绿化前覆土。②临时措施:吊装平台挖填方裸露边坡采取密目网苫盖。③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清理恢复施工迹地、平整土地,空地撒播草籽绿化。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草种以牡荆、映山红、茅冬青、五节芒、黄茅草为主。

2.2 升压站建设区

①工程措施:在场地平整开挖前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围墙内的空地上,站区挖方边坡设置浆砌石护坡防护,填方边坡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挡护,站区四周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挖方边坡坡顶设置浆砌石截水沟,站内空地绿化前进行覆土。②临时措施:施工期间为了疏导站内排水,在站内四周设置土质排水沟,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剥离的表土四周用装主编织袋拦挡,表面采用密目网苫盖。③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站区内在不接近构支架的围墙边、道路两旁以及主建筑物附近种植低矮灌木和草坪。

2.3 道路及电缆建设区

①工程措施:施工前首先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道路沿线的高陡挖方边坡采用浆砌石护坡防护,填方边坡采取浆砌石挡土墙挡护,坡度较陡的挖填方边坡采用格梁灌草绿化护坡进行防护,根据地形情况在道路两侧和排水沟与自然冲沟顺接处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挖方边坡坡顶设置浆砌石截水沟,道路沿线排水沟末端设置消力井,空地绿化前进行覆土。②临时措施:施工期间根据地形情况在部分道路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③植物措施:低缓的挖填边坡坡面、高陡填方边坡坡面和道路两侧的裸露地采用播撒草籽防护,草种可选用山毛豆和狗牙根等。

2.4 施工生产生活区

①工程措施:施工前先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施工生产生活区附近的临时堆土场,施工结束后场地内空地绿化前进行覆土。②临时措施:填方边坡设置装主编织袋拦挡,场地周边设置临时排水沟及沉沙池,砂石料加工系统堆料的周边用装主编织袋进行拦挡。③植物措施:场地开挖形成的挖方边坡撒播草籽防护,施工结束后场地内空地撒播草籽绿化。

2.5 临时堆土场

风电场工程的临时堆土场防治分区主要是吊装平台、场内道路一侧和施工生产生活区附近设置的临时堆土场。由于升压站的临时堆土场位于升压站围墙内,临时堆土占地面积纳入升压站占地面积。

①临时措施: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四周用装主编织袋进行拦挡,表面采用密目网苫盖。②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清理恢复施工迹地、平整土地,并结合该区域原土地利用情况恢复植被,主要是采取撒播草籽绿化的方式。

2.6 弃渣场

风电场工程弃渣主要来自风力发电场区和道路及电缆建设区开挖的弃土,按地形、风机分布、施工特点和交通运输等情况,在风电场范围内设置弃渣场,使弃渣相对集中堆放,尽可能减少弃渣运距,防止因弃渣分散堆放、乱丢乱弃、随意倾倒造成的水土流失。

①工程措施:弃渣之前对土壤较为肥沃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在弃渣场一角,弃渣场底部边缘修建浆砌石挡渣墙,渣场边坡设置平台排水沟,周边设置浆砌石截水沟,截水沟末端设置消力井。②临时措施:临时堆土四周采用装主编织袋拦挡,表面采用密目网苫盖。③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平整渣场场地进行绿化,坡面撒播草籽,顶面种植水土保持林,林间撒播草籽,树种可选用杉木、胡枝子、白刺花、小叶女贞等,草种可选用狗牙根和结缕草等。

参考文献

[1]广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广西风能资源评价报告[R].2005.

[2]史彩霞,苏志,黄梅丽,等.广西风能资源总体评价和开发利用建议[A].第四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下卷)[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430-43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失特点】相关文章:

流失现象06-07

员工流失情况04-28

客户流失原因05-01

人才流失论文05-12

一线员工流失05-20

酒店员工流失06-10

如何应对人才流失05-22

酒店员工为何流失05-27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05-11

关于客户流失论文05-12

上一篇:股权现金流量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