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

2024-06-20

建筑设备(精选十篇)

建筑设备 篇1

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建筑节能的关系

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和运行能耗两部分, 前者指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用能、房屋建造和维修过程中的用能, 后者即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给排水系统, 以及办公设备和电梯等设备的能耗。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改造过程中, 执行节能标准, 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 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及空调制冷、制热系统的效率, 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 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 空调制冷、制热, 照明, 热水供应的能耗。

业内专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结果表明, 规划、设计、施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25%, 而运营使用成本占到75%。因此, 建筑运行能耗应是建筑节能关注的重点。

据相关机构调查, 民用建筑运行电能消耗情况大致如图1所示。显然, 在建筑运行能耗构成中, 空调和照明能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BAS) 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对建筑冷热源、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梯、变配电、照明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控、综合管理与统一协调, 通过分布式的直接数字控制器 (DDC) 对建筑内的空调、照明等机电设备进行信号采集和控制, 从而发挥改善系统运行品质、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运行管理费用、降低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运行能耗的作用。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自上世纪引入我国后, 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大型公共建筑中约有90%安装了这类系统, 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节能技术措施

2.1 空调系统节能

空调系统包括冷热站、空调机组、空调末端。空调系统能耗是建筑物能耗中最大的一项。BAS能够使之得到最大可能的降低。

(1) 台数控制:BAS能够根据实际供冷量需求, 实时加减冷水机组运行的台数, 从而实现节能。

(2) 变频控制:对设有冷冻水二次泵的系统, BAS可采用变频技术, 实时调节水泵的转速, 降低其能耗。

(3) 变风量系统 (VAV) :采用压力无关型变风量箱构成变风量系统, 基于变风量箱 (末端) 的送风量与风道压力无关的特点, 在保证处于“最不利点”处末端的送风量足够的前提下, 依据令各使用中的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均保持为85%~95%的原则, 调整变风量空调机组的转速 (此即变静压自动控制) , 可降低变风量空调机的风机能耗。

(4) 采用节能设定值:从节能角度出发来确定室内温、湿度的设定值, 通过BAS来保证室内温、湿度维持在设定值范围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规定: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 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据测算, 夏季空调室温设定值每提高1℃可节电5%~10%。

(5) 新风量控制:在过渡季节采用焓值控制系统, 使用最大新风量以节约能源。

(6) 热交换控制:夏季, 由于新风温度较高而排风温度较低, 可利用两者的风道热交换降低新风温度, 以节约能源。

2.2 照明系统节能

照明系统包括室内照明、走道和应急照明、室外景观照明等。照明系统的能耗在大型建筑中往往仅次于空调系统。

BAS可以对照明系统进行灵活的自动控制和管理, 在保证照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照明系统更节能。例如, BAS可以根据预设的时间表自动定时开闭灯光;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度传感器感知现场的光亮度, 并据此自动调整区域内开闭的照明回路数量;可以根据节假日分级管理, 变换预设的场景亮灯模式;还可与门禁系统联动, 结合梯控, 根据人员进出情况控制照明等。

引入BAS进行照明控制后, 通常可使用电量减少30%以上。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根据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厦门市被定为全国23个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从2007年11月起全面开展涵盖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耗动态监测等内容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设。厦门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目标, 是截至“十二五”期末, 总能耗下降20%。厦建节[2011]24号文件规定, 自2012年1月1日起, 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必须经建筑能效专项测评, 凡达不到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 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显然, 不管从建筑运营自身需要的层面还是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 建筑节能都势在必行。

笔者建议, 从以下几方面改善BAS的建筑节能效果。

(1) 相关部门应重视BAS的作用, 在设计、施工图审查、监理、检测、验收等各个环节把好关, 推动系统建设水平的提高。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专业设计、调试人员应及时学习理解政府建筑节能相关规范、要求和行业技术发展, 以节能的理念实施最佳的控制。

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讲义 (10) 篇2

(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 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三、四级不应小于 14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肢长度的 1 / 12,三、四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 20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16 ;

三、四级不应小于 16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12;

三、四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12。

(2)一、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不宜大于0.5;

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

(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l)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箍率均不应小于0.25 % ;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2)抗震墙厚度大于 140mm 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600mm,直径不应小于 6mm;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 1 / 10且不应小于 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0mm。

(5)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特合下列要求: 1)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 8-17 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按图 8 一 l 采用,韵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 8 一 18 的要求。)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 8-17 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 8-19 的要求(参照图 8-2)。

(6)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 3 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 300mm 时,尚宜全高加密箍筋。

(7)跨高比较小的高连梁,可设水平缝形成双连梁、多连梁或采取其他加强受剪承载力的构造。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伸人墙体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五)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和边框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 16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底部加强部位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 20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16;

2)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 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前述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2)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 300mm,并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

(3)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4)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尚应符合前述对抗震墙的有关要求。

(六)板柱一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l)板柱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节对抗震墙的有关规定; ,柱(包括暗柱)和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前述对框架柱、框架梁的有关规定。

(2)板柱一抗震墙结构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 18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 / 20;房屋高度大于12m 时,墙厚不应小于200mm;2)房屋的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楼、电梯洞口周边宜设置边框梁;)8 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 16 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 4 倍板厚及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4)房屋的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3)板柱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房屋高度大于 12m 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 12m 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 20 %;2)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 1 / 4;3)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人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板柱的增大系数分别取 1.7、1.5、1.3。

(4)板柱一抗震墙结构的板柱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l)无柱帽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 15 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 50 %,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 1 / 2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 3 / 4 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 2 倍板厚,在暗梁两端应加密;)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 2 倍板厚以外连接,采用搭接时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A 一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

NG一在本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8 度时尚宜计人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柱轴压力设计值; Fy一楼板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板柱节点应根据抗冲切承载力要求,配置抗剪栓钉或抗冲切钢筋。

(七)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l)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板宜采用梁板体系,部分楼层采用平板体系时应有加强措施;)除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按框架核心筒计算分析的框架部分各层地震剪力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 10 %。当小于 10%时,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应适当提高,边缘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应适当加强;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 15 %;3)加强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9 度时不应采用加强层; ② 加强层的大梁或析架应与核心筒内的墙肢贯通;大梁或朽架与周边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性连接; ③ 结构整体分析应计人加强层变形的影响; ④ 施工程序及连接构造上,应采取措施减小结构竖向温度变形及轴向压缩对加强层的影响。

(2)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其抗震墙除应符合对抗震墙曲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当侧向刚度无突变时不宜改变墙体厚度;)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一、二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且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宜取墙肢截面高度的 1 / 4 ;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宜按转角墙的要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内筒的门洞不宜靠近转角。(3)楼面大梁不宜支承在内筒连梁上。

(4)

一、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跨高比不大于 2 的连梁;当梁截面宽度不小于 400mm时,宜采用交叉暗柱配筋;全部剪力应由暗柱承担,并按框架梁构造要求设置普通箍筋;当梁截面宽度小于 400mm且不小于 200mm时,除普通箍筋外,宜另加设交叉的构造钢筋。

二、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一)震害特点 1 .多层砌体房屋(1)墙体的破坏。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与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平行的墙体是主要承担地震作用的构件,这时墙体将因主拉应力强度不足而发生剪切破坏,出现 450 对角线裂缝,在地震反复作用下造成 X 形交叉裂缝,这种裂缝表现在砌体房屋上是下部重,上部轻,房屋的层数越多,破坏越重。横墙越少,破坏越重。墙体砂浆强度等级越低,破坏越重。层高越高,破坏越重。墙段长短不均匀布置时,破坏也多。

(2)楼梯间的破坏。

楼梯间开间小,水平方向刚度大,所承担的地震作用也较大;同时楼梯间的墙体缺少楼盖与其形成空间结构,墙体的自由高度较大,在房屋的顶层,楼梯间墙为一层半楼高;若楼梯踏步板嵌入墙体时,削弱了墙体的截面;因此楼梯间墙体的震害比房屋其他部位墙体的震害重。

(3)墙体转角处及内外墙连接处的破坏。

墙体转角或连接处,刚度大,应力集中,易破坏,尤其是四大阳角处,还受到扭转的影响,更容易发生破坏。内外墙连接处,有时由于内外墙分开砌筑或留直搓等原因,地震时造成外纵墙外闪、倒塌。

(4)楼盖的破坏。

砌体结构中有相当多的楼板采用预制板,当楼板的搁置长度较小或无可靠拉结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很容易造成楼板塌落,并造成墙体倒塌。

(5)突出房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破坏。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及附属结构,由于平面尺寸和侧移刚度的突变,高振型的影响和变形集中显著,震害普遍而严重。出屋面的烟囱、女儿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较差,由于地震作用的边端效应,一般破坏较重,尤其女儿墙极易倒塌,产生次生灾害。.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1)震害多发生在房屋的底层,房屋上部震害与多层砌体类似,其破坏强度比底层小;(2)房屋层数越多、高度越大,震害越严重;

(3)底层为框架结构时的震害比底层为框架一剪力墙时的震害大;剪力墙少的房屋震害比剪力墙多时严重;

(4)底层的震害表现为:墙比柱严重,柱比梁严重;(5)底层为内框架的房屋破坏严重。

(二)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1)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房屋是指由烧结普通钻土砖、烧结多孔黏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结构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 8-20 的规定。)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 8-20 的规定降低 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 4.20m 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 40 %以上。)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 8-20 的规定采用。)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 8-20 的规定降低 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

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 的房问占该层总面积的 40 %以上;其中,开何不大于 4.2m 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 20%且开间大于4.5m 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6、7 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 8 一 20 的规定采用;)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 70 %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 3m ;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

(3)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3.6m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层高,不应司过 4.5m ;当底部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 4.2m ;当使用功能确有霭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 3.9m。

(4)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表 8 一 21 的要求:

注: ① 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② 建筑平面接近正加衫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5)房屋抗震墙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 8-22 的要求:

(6)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 8 一 23 的要求

注 ① 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

② 出人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且最小宽度不宜小于 l / 4 层高和表列数据的 80 %。(7)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l)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2)纵横墙砌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宽度宜均匀。②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 25 %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③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④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

⑤ 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面积、6、7 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 55 % , 8、9 度时不宜大于 50%;⑥ 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 60 %(高宽比大于 4 的墙段不计人)

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100mm: ① 房屋立面高差在 6m 以上;

②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 1 / 4;③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4)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5)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8)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6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四层的底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筑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人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并进行底层抗震验算,且同一方向不应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其余情况,8 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6、7 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配筋小砌块硬体抗震墙;)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计人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5 , 8 度时不应大于 2 .0,且均不应小于 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计人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0 , 8度时不应大于 1.5,且均不应小于 1.0;5)底部框架杭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

建筑设备节能设计之我见 篇3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飞快,全世界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节约能源已受到我国以及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建筑是用能大户,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在我国,建筑能耗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且呈递增趋势。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出发,如何在满足使用者舒适度的基础上,提高建筑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同时降低对外界热环境的影响,亦即建筑节能的问题,是当前每一个建筑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建筑设备节能

1.1 空调

家用空调器选用节能型(高效制冷压缩机、换热器和风扇,采用变频调速,并匹配良好):空调器的安装位置宜不受太阳直射:不设定过低室温,经常清洗。采用热泵技术,同时满足夏季制冷与冬季采暖的需要。

1.2 电气

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高效照明光源及灯具。

1.3 卫生器具

尽可能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1.4 废弃钢材、钢筋及废金属材料再利用或回炉加工

将废弃的钢材、钢筋等金属材料从建筑垃圾中分离出来,直接用于小型或临时的建筑设施,也可以回炉后加工生产新产品。

二、节能型居住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节能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总体规划设计;2)、建筑单

体设计;3)、建筑设备设计。

2.1总体规划设计

2.1.1建筑选址

建筑基地不适宜选择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处.因冬季冷气流在凹地里易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位于凹地的底层或半地下层建筑为保持所需的室内温度所消耗的能量,就会相应的增加。所以建筑基地应尽量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为建筑争取日照创造必要的条件。

2.1.2建筑布局

利用建筑楼群合理布局,充分结合特定地点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和建筑物功能。人的行为活动特点等,建立自然一人工生态平衡系统。具体体现在通过楼体排布的方案组合中,按以下原则挑选规划方案:充分利用和争取日照;避免风漏斗的出现.合理组织气流,减少建筑热损失;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辐射。对夏季炎热气候考虑充分。在规划布局中.可以通过建筑的手法来尽量改善日照条件,比如.a.多排多列楼栋布局中,采用错位布置,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j嘏;b.点、条组合布局时,点式住宅布置在朝向较好位置,条式布置其后,争取日照。

2.1.3建筑形态

节能建筑的形态不仅要求体型系数(外表面积/体积)小,同时需要夏季日辐射得热少,冬季还需要对避寒风有利,但满足此三项需要的建筑形体常不一致,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当地夏季气温和日辐射照度、建筑朝向、各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和局部的风环境情况。需要具体权衡得热和失热的具体情况,优化组合各项因素后得出结论。仅从夏季得热的角度,建筑应有合适的长宽比。加大进深由8m增加到14m,可以使建筑耗热指标降低11%一33%,因此对于1000—8000m2的住宅,进深控制在12~14m有利于建筑节能。

2.1.4建筑间距

阳光对于个人不仅有卫生学的意义,同时对人的心理及精神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但是热源,同时还可以提高室内的日照水平,保证住宅室内具有~定的日照量,从而决定建筑间最小间距。并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建筑群体的布置。建筑采用斜屋顶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可以缩小住宅问距。

2.1.5建筑通风

适当布置建筑物,冬季降低冷风风速,可减少建筑物和场地表面热损失,节省能耗;夏季可以组织良好的通风,在建筑物之间及建筑内部形成良好过堂风。

2.1.6环保概念的体现

环保一个重要的体现方面是小区绿化。小区绿化要综合考虑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植被的生态效应等诸多因素。可以考虑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同时建议多布置立体绿化,见缝插绿;步行道、停车坪、水体护岸和水底地面不宜一概“硬化”,应该给大地以透水透气的余地。屋顶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小区的环境绿化条件。还能改善建筑屋面的热工性能。

2.2 单体的节能设计

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设计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设计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设计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建筑各部位的节能设计构造设计:建筑各部位的节能设计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设计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一)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节能设计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措施;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

(二)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三)建筑外围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

(四)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据统计资料, 在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解决好门窗节能设计的问题相当重要。

(五)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的节能设计。细部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节能设计也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各部位着手:①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与“断桥”措施;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③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④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⑤门、窗框四周与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⑥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保温材料。

②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设计目的。

③选用建筑节能设计材料:合理选用建筑节能设计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设计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设计效果。

三、结束语

建筑节能设计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宋丽娟.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03.

简析智能建筑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篇4

1 智能建筑概述

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相关单位和部门对于智能化建筑也提出了一套系统、科学、全面、权威的概念, 即智能建筑是一种以建筑物作为基础平台, 兼备了各种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的辅助设施, 从而使得各种设备和电气系统在工作中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最终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个高效、安全、舒适、环保的建筑环境。

1.1 智能建筑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 建筑施工技术也日新月异, 智能建筑概念也日益成熟。在早期的建筑工程项目中, 人们常说的智能建筑主要是楼宇的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而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 人们在传统的三项自动化技术上新增了防火系统自动化和灭火装置自动化两种新型体系, 从而形成了整个建筑结构的智能化技术。目前, 在社会发展中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定义, 就是以建筑作为平台, 兼备建筑设备、办公、通信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要求, 使得建筑结构形成集服务、系统、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体系, 为人类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和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 在智能建筑工程中, 人们主要追求的便是结构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便利, 这也是建筑物施工中一直都深受人们追求的建筑物。但是, 这个定义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又出现了其片面性, 由于其中不存在节能环保要求, 从而使得其施工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 专业人士人为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的、全面的建筑工程, 其包含了建筑结构、水、采暖、通风、电气、节能等多个子系统, 是由这种多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支配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这些子系统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出应有作用, 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系统化、全面化和综合化。

1.2 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是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结构, 因此其在发展中离不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就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其在发展中主要经历了电气化发展阶段、自动化发展阶段和智能化发展阶段三个环节, 其中智能化发展阶段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处的这个阶段, 这也是现代化科学技术达成的主要体现。其在施工建设中, 主要的优势在于各子系统的有机组合, 从而使得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且在工作中强调智能化系统的统一性和综合性, 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来相互连接、沟通、操作, 从而得到资源共享和施工成本的降低。

2 智能建筑设备检测系统的主要内容

在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中, 建筑设备检测系统的施工与布置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是确保工程效率得以发挥的首要基础。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1]:

(1) 空调与通风系统; (2) 变配电系统; (3) 公共照明系统; (4) 给排水系统; (5) 热源和热交换系统; (6) 冷冻和冷却水系统; (7) 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 (设备) 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 (9) 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 (10) 系统实时性; (11) 系统可维护功能; (12) 系统可靠性; (13) 现场设备安装质量; (14) 现场设备性能; (15) 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虽然, 从现实来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 可是, 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 住宅 (小区) 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 (小区) 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 应依据住宅 (小区) 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 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 在住宅内部, 家庭控制器 (Home controller) 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

3.1 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 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 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2]。

3.2 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

(1) 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 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 (2) 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 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3) 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 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 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

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3.4 系统检测的流程。

(1) 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 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 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 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 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4 结论

在目前智能建筑工作中, 要想完善建筑设备监监控系统, 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 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 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 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 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1]GB/T50314-2000、2006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1]GB/T50314-2000、2006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建筑设备 篇5

2.采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3.空气调节:

4.设计秒流量:

5.室外排水工程的任务是什么?建筑排水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

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6.蒸汽采暖与热水采暖比较,有哪些特点?

7.通气管有哪些作用?

8.画出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原理图,并说明制冷的原理。

9.在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中和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中膨

胀水箱的作用各是什么?

10.建筑给水系统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

11.建筑室内通风的分类有哪些?什么是自然通风?

12.画出膨胀水箱与机械循环系统的连接方式图,并说明膨胀水箱上

有哪些接管?各管的作用是什么?

13.简述空调系统的分类方式。

《建筑设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6

【关键词】《建筑设备》;内容;方法;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整体提高的同时,也对的建筑结构的功能、舒适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供暖、空调等设备在现代建筑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建筑设备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方面占比不断增大。建筑设备的多元化应用和发展,对《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科学实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课程教改势在必行。

一、建筑设备教学内容改革

1.结合专业制定大纲和教案

从实践来看,建筑类学校和专业中关于《建筑设备》方面的课程非常的较多,而且各专业特点显著,对建筑设备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课时设定大相径庭。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对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专业的大纲和教案,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

2.教学内容专业性

从当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建筑教材来看,尤其是建筑设备专业的教材专业性不强,教材内容非常的繁杂,虽然面面俱到,但是篇专业性、细致性较差,加之课时安排比较少.所以教学难见成效。针对该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当在有限时间内安排更多的课时,对主干结构抓住,针对特点有的放矢。从建筑学的视角来看,重点教学任务应当关注建筑舒适性、功能性以及安全可靠性,对建筑设备进行统筹布局,而且在内容上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给排水工程等内容,以此来有效满足特殊功能需求下的建筑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要求。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应当重点考虑建筑设备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建筑设备与施工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基础理论讲授应当少而精

虽然《建筑设备》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但是也应当学习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实践中可以看到,若不讲理论、不学理论知识,一味进行应用实践,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茫然,无法有效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建筑设备课程而言,其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多,但因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若能够系统地完善讲授的基础理论,则显然安排的课时和授课实践明显不够。就基础理论而言,结合专业知识,应当以够用为度。比如,流体力学方面只讲授关于静压强分布、能量方程以及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公式及其推导仅讲明实质,公式应用讲解时一带而过。根据教材和大纲教学要求,所讲的专业知识以及设计出的例题和习题,其它知识点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4.教学内容应当反映出建筑技术应用和发展要求

近年来,随着建筑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建材与建筑设备不断更新,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应用,更加的广泛。从实践来看,教材内容非常的陈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介绍非常的少。在建筑设备课程教学实践中,应当及时全面地讲授建筑设备技术发展研究方向、动态以及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并且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丰富以下内容。第一,建筑设备中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第二,满足增效节能要求的建筑设备;第三,因电子技术、新能源的采用而产生新技术;第四,新型建筑设备优选与配套应用;第五,建筑设备的应用价值与经济评价。

二、教学方法方式改革

1.实物教学

《建筑设备》内容教学过程中,大多讲述了计算公式、设计原理以及建筑设备和建筑配件的构造、特点。就这些内容概念而言,学生对此没有感性上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在建筑设备课程教学实践中,建议采用实物教学法,在课堂上多采用用实物作为教学工具。比如,给水管道阀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材中主要包含了闸阀、止回阀以及截止阀和浮球阀等阀门特点、构造以及适用环境等,通过绘制构造图,学生看到以后仍觉得非常的复杂,而且对构造图根本不懂。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拿几种阀门给学生展示,学生就会对其一目了然,对其构造也会比较更加直观的了解。在水泵构造讲解过程中,教师将小型水泵拆开以后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水泵构造非常清楚,这不仅会节约授课时间,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对于《建筑设备》而言,其涉及面非常的广泛,而且内容繁杂,如果只是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则难保教学质量和效率。从实践来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辅助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原本比较抽象的理论制作成课件,将建筑设备施工安装过程进行拍摄,通过数字、文字以及图像和声音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愉快和轻松,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掌握设计方法、施工方式。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传输量,而且还可反映出建筑设备的构造及配套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实物形象。

3.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建筑设备》是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可给学生讲述典型的设备以及系统的工程案例,以此来拓宽他们的视野。比如,在给排水施工相关内容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建筑物给排水施工图.并且结合实例,对图纸的内容、符号以及图例进行讲解,讲授识图方法。通过该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学会看图,并且如何将图纸内容变成具体的工程项目建设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可聘请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来校讲座。其中,讲授内容应当包含设计以及施工中的具体细节,并且对系统进行优化调试;将成功经验、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和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三、习题与教学考核改革

1.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优化设计习题

对于建筑设备等专业课程而言,其教学实践中应当学以致用,以此来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然而,课后习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基本原理、公式运算以及基本设计规则等方面的理论问题,而且实践性问题非常的少。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设计习题。比如,在厕所冲洗水箱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教学实践中,针对教材中提出的水箱类型、特点以及构造原理和适用环境条件,在课后让学生观察家里水箱类型以及构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等。通过该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完成家庭作业,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考核方法

基于对《建筑设备》的特点分析,对教学考核应当逐渐淡化细节,加强基本原理以及技术方法应用的考核,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应当加强重视。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应当与期末考试密切结合起来,采用闭卷+开卷、考场内+考场外以及考试+作业等形式进行考核,这有利于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备在现代建筑业中的应用重要性和地位日渐凸显出来,在当前的形势下,各类高等院校应当不断加快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步伐,使之既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又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从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改革,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炎锋,孙育英,边江,谢静超,李俊梅.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02).

[2]金斯科.基于建筑设备专业探索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5(05).

[3]陈晓刚,赵海云,林辉.MOOC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测绘通,2016(04).

沃尔沃建筑设备发力新疆 篇7

2010年10月27日,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授权新疆鼎源设备租赁有限公司使用“沃尔沃租赁”商标。这是沃尔沃建筑设备租赁业务在中国授权的第一家合作伙伴。

作为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在中国的首家租赁授权经销商,新疆鼎源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将以机械调配为主体,引进沃尔沃租赁品牌及高端服务模式,立足于新疆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机械高端租赁基础性业务,积极开展建筑、矿山、商业和工业等一系列有关项目工程的设备租赁业务。

同日,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北区能力发展基地启动仪式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该基地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为沃尔沃经销商输送专业人才。

建筑设备 篇8

1建筑环境中热回收技术系统的构建以及其工作原理

1.1转轮式的热回收器工作原理

对我国的空调进行调查就会发现, 中央空调系统基本上都是组合空调机, 组合空调机是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组成, 这组空调机有效的解决夏天房间闷热这一问题。在下级空调引入的新风温度比较高, 湿度比较大, 直接将其引入房屋内就会引起房屋的热湿负荷加大, 这样会加大耗能, 如果热湿没有合理的处理, 这就会造成房屋的闷热, 运用转轮式热回收器能有效的解决房间闷热这一想象。

转轮式热回收器主要是由两个呈半圆柱的蓄湿蓄热芯体所构成, 在空调工作的过程中, 这两个半圆主体同时都会有新风和排风吹过。在冬季的时候排风的含湿量以及温度都远远高于转轮中的含湿量和温度, 再依据传热传质理论, 由于两个圆柱体处在温差和湿度差, 这就导致排风中的余热余湿向转轮传送, 从而增加了转轮中的温度和湿度。当转轮转过半圈时, 排风区就会进入新风区, 而且由于新风区的温度和湿度远远小于转轮中的温湿度, 这就存在温差和湿度差, 在两者的压力下, 湿量和热量就会通过转轮传送给新风, 这就达到将外界新风加热加湿的目的, 从而减少了耗能, 而且在转轮转动的过程中, 进行新风和排风的交换, 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

1.2板翅式热回收器的工作原理

板翅式热回收器的工作原理相对比较简单, 而且结构简便, 能同时进行热湿的交换, 具有过滤除尘的功效, 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常用。

板翅式热回收器在冬季工作时, 排风的温度和湿度是比较高的, 而且远远要大于新风的温度和湿度, 所以应该很好的利用。板翅式热回收器组成主要是由金属平板片和高分子平薄膜两部分组成, 这就使它具有透湿传热的性能, 而且在两个薄膜的两侧分别传递着新风和排风, 在水蒸气分压力和温差共同作用的情况下, 将排风中的余热余湿逐渐传递给新风, 这就达到了新风加热加湿的目的。此外高分子薄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 能进行过滤除尘, 减少排风中的空气残渣对空气的影响。

2显热回收器的工作原理

2.1管状式的热回收器

管状回收器主要能高效地利用余热。虽然管状式的热回收器不能有效的利用排风中的余湿, 但是它能高效的利用余热, 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一种工质的相变性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其主要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紧促, 而且单位体积的热量比较大, 不需要动力系统提供动力就能实现热量的回收, 这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工业排风中的温度在冬天相比较高, 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的将其排放到大气中, 这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而且还会影响大气环境。如果将工业中的排风管道通过管子的一端, 再将管子进行加热, 管中介质的温度也会相对的提升, 在不断的加热过程中, 管中的液态介质就会逐渐的变为气态介质, 气态的介质就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高温的气态介质在经过管子中的绝热保护层之后就会进行冷却释放热量, 从而将气态介质变为液态介质, 可以进行循环流动, 接着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就会从管子的放热段流过, 这样就吸收了气态介质冷凝所放的热量, 新风的温度就会提升, 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2中间冷媒体式的热回收器工作原理

中间冷媒显热回收器是一种最巧妙的热回收装置, 它主要利用的是中间冷媒来达到传热换热效果的, 这种热回收器不仅效率高, 而且排风和新风之间的影响非常的小,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排风和新风之间交叉的污染, 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显热回收器。

这种热回收器的构造巧妙在于新风和排风的两侧都有一个相同的相变换热器, 当高温的排气流过相变热交换器时, 就可以对系统中存在的液体进行加热, 有效的将热量给排风侧的换热器, 这样热量就储存在液体中。当新风流过新风一侧的相变热交换器时, 就会被液体泵从排风侧热交换器输送过来的液体流过新风侧的换热器, 这样就可以给热量传递给新风。中间冷媒能有效的将余热传递给新风, 这就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液体进行换热后温度就会下降, 在液体泵的作用下就可以进行循环利用, 而且还能有效的避免排风对空气质量的污染。

2.3直接复合双冷凝器的工作原理

空调压缩机出口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是一个很好的热量能源, 它的主要作用是在风冷冷凝器中对水进行提前加热, 从而达到冷却的目的, 而且还能更好的对热量进行吸收, 达到热量最大化利用的目的, 同时在热回收冷凝器中对热量最大化的吸收, 达到成活用水的标准传送给用户, 有效的实现了冷凝器中的热量循环利用。在传统的双冷凝器中热量的回收只是单单的在冷凝器中进行热量的交换, 没有对风冷冷凝器的余热进行很好的利用, 这样不仅会增加起初的投资而且还会导致机构之间的复杂性, 从长远和经济两方面进行考虑, 利用风冷冷凝器对水进行预热, 能充分的对热量进行回收, 重复的利用。这项技术不仅操作简便, 而且具有节能减排的效果, 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2.4热泵回收的工作原理

热泵技术在很多的地区都普遍运用, 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蒸气式制冷的冷凝器作为冷却水的热源进行对热量的吸收, 最后在冷却塔放出热量, 这样就可以给热泵提供热能, 热泵工质吸收热量以此制作热水, 进而将热水提供给用户, 从而完成整个热泵回收热的作用, 热泵回收实现了热能的循环利用, 有效避免了热能的浪费。这项技术在国外发展的时间比较长, 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 研制上还不够成熟, 存在一定的缺陷, 特别是在材料的选取上, 尤其是传热效率比较高的新型清洁材料, 所以我国应该将重点放在清洁材料的选择上, 不断研究, 使这项技术更加成熟。

3结束语

21世纪今天提倡的节能减排, 要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所以回热技术是当前我国重点研究的技术, 它能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变废为宝, 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上还能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积极研究这样技术, 使技术不断的成熟, 最终造福于人类, 造福于社会, 进一步提升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瑞平.浅析热回收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 2013 (23) .

[2]康松, 朱绚丽, 王胜.冷水机组热回收技术应用展望[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 .

[3]夏增域, 浑志强.热回收技术与应用[J].上海节能, 2002 (6) .

建筑设备 篇9

1 项目概况

琶洲会展中心位于广州, 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 二期工程于2006动工, 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 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会展二期智能化系统工程包括了十三个子系统, 总造价达2亿元。其中BA及BMS两系统合计造价达2000万元, 规模国内少见。

2 系统设计遇到的问题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建筑设备的高效管理, 实现建筑节能。会展二期内安装了大量的机电设备, 这些设备广泛分散在建筑各区域内, 包括空调通风、给排水、照明、供配电等常见设备及排烟窗、绿化喷灌等特殊设备。同时由于展馆属于重要展览场所, 其机电设备运行要求高度可靠, 一旦在展览过程中控制出现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对BA系统的稳定性要求也远比一般商业建筑高。

3 系统设计

本项目BA总监控点数达23120点。由于系统监控设备量大, 监控点多, 将所有设备集中在一个管理中心是不可想象的。为分散监控风险, 便于管理, 本项目将BA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进行建设, 分别为空调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中低压监控系统和综合设备监控系统。其中, 空调监控子系统针对会展的中央空调系统相关设备进行监控, 总点数近6000点, 是整个BA系统的重心;照明监控系统对会展内所有公共照明、展馆照明和路灯照明进行监控, 总点数7000多点;中低压监控系统负责对会展内9个配电房内的供配电设备进行监视, 总点数8300多点;综合监控系统负责对电梯、盘管电源、排烟窗、水泵、绿化喷灌阀及机房环境等其他设备进行监控, 总点数1700多点。这四个子系统均单独配置服务器和工作站, 独立管理, 同时又采用同一品牌和系列的产品, 共用网络资源, 可以非常便利地共享数据。经过系统细分, 各子系统监控管理的点数更合理, 系统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由于采用同一套产品, 也不会增加集成和维护管理的复杂性。

4 总线选择

会展二期面积大, 设备很分散, 系统监控总线如采用传统两芯双绞线, 会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手牵手连接方式需要来回走线, 加大总线长度, 而双绞线总线超过1200 m必须增加中继器, 而串接过多中继器会导致总线稳定性差, 一旦中继器故障会导致整段总线通讯中断;另一方面两芯双绞线总线带宽较低, 一般不超过76.8 Kbps, 当设备监控量大控制器多时, 系统反应更缓慢。因此, 本项目选择以太网 (LAN) 总线作为主要总线形式, LAN总线的数据通讯带宽可高达10 MB, 且采用星型连接方式, 单个节点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通讯, 网络交换机通过光纤通讯, 不再受长度限制。但考虑交换机造价较高, 一些距离弱电间较远的控制器, 我们也结合双绞线总线作为补充。

5 产品选择

会展二期的BA系统最终选用了霍尼韦尔的Excel 8000系列产品, 该产品有IPC及SPC两种带32位处理能力的现场控制器, 其中IPC是以太网控制器, 采用开放性的BACnet IP通讯技术, 支持点对点通讯, 并内置BACnet IP路由, 可支持连接3条独立M S T P总线, 连接多达9 0个S P C。S P C是BACnet MSTP总线的控制器, 同样支持点对点通讯。本项目BA系统共使用了222台IPC以及282台SPC以及644个EXPIO扩展模块, IPC由于支持复杂的HVAC算法, 因此, 主要用于监控空调机组等控制复杂的设备, 同时也作为SPC的通讯网关, SPC则多用于照明、给排水等其他算法较简单的设备监控。另外四个BA系统的服务器间通过标准LAN连接, 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 (DSA) , 支持B/S和C/S两种管理方式, 灵活方便。

6 网络稳定性措施

为保证BA系统LAN总线网络稳定性, 采用独立的智能网, 与其他办公网物理隔离。智能网核心采用双机热备, 接入层交换机以双光纤链路与核心连接, 任何单点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

7 集成设计

本项目的BMS以按需集成为原则, 除集成BA外, 还集成停车场、安防、消防、电子公告、漏电火灾报警等系统, BMS定位以数据采集为主, 不干预子系统进行控制, 避免控制冲突。由于集成BA监控点最多, 为实现BA的无缝集成, BMS采用与BA同一品牌产品, 其他子系统再通过接口开发集成, 大大降低集成复杂性。BMS最终选用的是霍尼韦尔的EBI系统作为核心, EBI是工业级监控软件, 可管理超过120000个监控点的实时数据库和SQLServer关系数据库。可以完全满足本项目的使用需要。

作为整个智能化的管理中心, BMS配置了2台服务器做双机热备。系统所有服务器均放置于带精密空调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机房内, 以保证其稳定工作。

8 结语

会展二期自2010年投入运营至今, 经历了多届广交会的运行考验, BA及BMS均运转情况良好, 得到业主的好评。可见, 大型建筑的BA/BMS系统由于被监控设备量大, 设备分布广, 不能只在规模数量上的简单扩大, 在设计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功能要求, 在结构、选型、集成设计上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及其集成在大型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设备监控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建筑设备 篇10

1 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总体构建框架

1.1 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组成与结构的简要介绍

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电梯系统这六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控制, 并监控它们的运行状态[1]。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统一分布式管理的同时, 借助路由器将子系统的独立功能分开, 实现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自动化功能, 有助于系统高检测功能的实现。

1.2 各设备监控子系统应该实现的具体功能

1.2.1 配供电系统功能

配供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智能建筑的各个设备提供电力, 保证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智能建筑的每个楼层都分布着楼层配电设备, 而主配电设备通常放置在建筑底层, 通过对每个楼层配电系统中配电电源、蓄电池状态和数据变化以及配电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控, 对可能出现异常的楼层和设备进行报警, 保证建筑设备的供电正常运行。

1.2.2 照明系统功能

照明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建筑内的各个空间提供照明服务。设备建设在不同的平面上, 保证满足建筑内各方位的照明需求。照明系统的监控工作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外室照明监控, 对于建筑内的公共照明设施进行监控, 根据不同地点的不同需要通过安装声控装置和感应装置的方式, 实现对外室照明的监控工作。另一部分是内室照明监控, 通过对数据分析运用总线控制内室照明度。

1.2.3 冷热源系统功能

冷热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建筑提供适当的冷源和热源, 因为系统设备的噪音较大, 通常被设置在建筑底部的地下室中。系统通过对不同时间段采集到的温控数据进行分析, 自动控制不同季节的冷热源供应时间与供应强度。

1.2.4 给排水系统功能

给排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建筑内部提供良好的水源供应以及污水的排放途径, 设备在建筑顶部、底部或者楼层夹层均可。给排水系统负责对水泵、管内水压以及水池水位进行监控, 根据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来确定供水情况、排水情况以及设备运行情况。

1.2.5 电梯系统功能

电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建筑提供快捷的交通服务, 电梯设备置于建筑顶部的垂直竖井当中。电梯系统监控着电梯的运行状态, 在电梯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报警, 为管理人员显示电梯故障的地点、时间等信息, 确保电梯的及时修理, 保障电梯内部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建

2.1 各监控子系统控制功能参数

要实现智能建筑的自动化管理, 统一系统数据必不可少。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求对所有子系统监控点的分布情况、数量和位置等信息有着准确的认定, 根据对子监控技术的应用提高监控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实用性[2]。自动化控制系统要以节能环保作为系统的核心理念, 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作为基本要求详细的将子系统的各项功能参数、技术参数以及控制参数进行归纳和整理, 为搭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完整、可靠的理论依据。

2.2 监控系统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确定

监控系统中的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应用是实现自动化监控系统构建的基础。控制器作为控制系统操作的重要开关, 在各项子系统的检测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合理控制安装, 即使在系统及时发现问题之后报警装置也无法正常启动。传感器检测着子系统中各个检测任务的各项数据和状态, 对传感器的安装不合理有可能出现系统敏感或是系统迟钝的情况, 将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建设造成很大麻烦。执行器的核心功能在于对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是系统工作判断与执行监控任务的核心[3]。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设备特点, 对于关键的设备必须使用可靠、稳定的智能型传感器和执行器才能有效的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控制质量。而在能够达到普通设备需求的情况下, 合理采用非智能传感器、执行器可以有效降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成本。

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构建

因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各节点都拥有通信能力, 能够在系统中构建完整的系统网络, 所以系统中的控制和管理中枢能够通过总线实现各子系统的相互协作, 通过数据的交流, 帮助各子系统完善监控信息, 实现自身职能。这种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网络构建, 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立体职能, 通过分布式的布置监控点, 让系统的控制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帮助建筑管理人员全面的掌握建筑动向。

3 结论

综上所述, 智能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打开高科技建筑大门的一把钥匙。它的出现满足了民众对于建筑舒适性与便利性的要求, 是建筑行业随时代不停进步的一种体现。可以预见, 未来的智能建筑将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用中成为主流建筑, 并帮助国民提高生活质量, 造福于社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大众对于建筑舒适度和便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智能建筑与建筑设备的出现满足了民众对于建筑舒适性与便利性的要求。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建筑功能的实现意义重大, 本文将针对智能建筑与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框架构建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框架

参考文献

[1]曹冰.OBIX智能建筑服务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周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4.

上一篇:广播电视信息下一篇:物业管理经营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