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企业

2024-07-01

涉外企业(精选十篇)

涉外企业 篇1

关键词:涉外企业,外汇风险,防范

引言

外汇风险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是指指一个金融的公司、企业组织、经济实体、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的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 以外币表示的资产 (债权、权益) 与负债 (债务、义务) 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 或是获得利 (Gain) ;或是遭受损失 (Loss)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 截止2010年3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24471亿美元。一旦汇率发生变动, 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必然受到极大的风险考验, 对于涉外企业也是如此。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 以及加人世贸组织的进展日渐加快, 我国企业的涉外活动及对外投资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可避免的外汇风险,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以便加强管理和防范。

1 外汇风险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的因分类标准不同而不同, 如按其承受主体不同, 可分为银行风险和企业外汇风险两大类。而本文主要剖析企业的外汇风险, 而企业外汇风险又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1.1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在运用外币计价的交易中, 由于交易发生日的汇率和结算日的汇率不一致, 导致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风险, 具体又分为买卖风险金融性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商业性风险。出口商进行以外币计价的贸易时, 因将来结算地所使用的汇率没有确定而产生的风险。对外贸易结算风险包括出口汇率风险和进口汇率风险。外汇汇率上升使进口商面临风险, 外汇汇率下降使出口商面临风险。

1.2 折算风险 (会计风险) 。

企业外汇风险的第二种类型是折算风险, 也称会计换算风险, 即在做会计期末报表时, 因期末与期初汇率不同, 使会计折算所导致的汇率差。这类风险主要在跨国公司中, 母公司做子公司的会计合并报表时尤为普遍。

1.3 经济风险。

企业外汇风险的第三种类型是经济风险, 也称经营风险, 是指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产量、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如果一国本币汇率上升, 会使出口企业承担风险, 使其预期的外汇收入折成本币的收益减少反之则会使进口企业成本上升, 从而承担风险。

2 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企业外汇风险的类型, 不难看出, 导致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外汇风险产生于外币与本币间兑换。一般来说本币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共同货币指标, 如果企业在某笔对外交易中未使用外币而用本币计价收付, 则因未涉及外币与本币的折算, 这笔交易就不存在外汇风险。

其次, 外汇风险产生于外汇汇率波动。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融资活动中, 发生外币与本币的折算, 若汇率无变动, 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就不会发生价值上的变化, 因此在原固定汇率制下, 汇率风险较小, 在浮动汇率制下, 汇率变动带来的外汇风险就大, 在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下, 影响汇率变动, 也是影响外汇风险的因素, 主要有国际收支状况好坏, 通胀率高低, 利率水平高低, 及政府干预能力大小等。

第三, 外汇风险还产生于时间因素。通常, 交易达成到应收帐款的实际收进, 应付帐款的实际付出, 及借贷本息的最后清偿均有一个期限, 这些期限就是时间因素。在这一期间, 外币与本币的折算比率可能发生变化, 以至产生外汇风险, 通常时间越长, 汇率波动越大, 外汇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外汇风险包括时间风险和价值风险两部分, 由此可看出, 改变时间结构可减缓外汇风险, 但因外币与本币折算的汇率波动风险依然存在, 价值风险不能消除, 因而外汇风险就不能得到完全回避。

3 外汇风险防范的措施

3.1 有利货币选择法。

这其中包括在进出口合同中尽量促使采用本国货币计价, 选择计价货币时首先要力争以本币计价, 如果不能以本币计价, 要力争在出口收汇中用硬货币, 而在进口付汇中使用软货币。以本币计价的实质是回避了外汇交易, 从而避免了外汇风险。在以对方货币计价时, 若付汇时选择软币-汇率趋于下降的货币, 收汇时选择硬币-汇率趋于上升的货币, 同样可以达到既避免损失又取得汇率变动利益的目的。

3.2 打时间差, 采取提前和滞后政策, 由

此调整外汇受险额, 达到避免外汇风险的目的。这一政策是一种按未来货币变动的预期来调整收进应收款与支付应付款时间, 以减少外汇风险的技术。主要有对软币加快收取, 托延支付, 反之对硬币尽快支付, 托延收取。也可理解为对预计要贬值的外币快收缓付, 及对预期升值外币快付缓收。但这要基于有关国法律的限制性规定及对汇率的合理预测, 才能选准外汇收支的有利时机。

3.3 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对意料外的汇率

变动所致企业资金的影响, 可以通过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多样化避免风险, 因而企业的多角化经营, 走多元化道路, 不失为防范经济风险的有效举措。

3.4 远期外汇交易法。

对于进口付汇中的汇率风险可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如某企业从日本进口设备, 当时合同金额以美元折算, 就可以用人民币买进美元, 存放在办理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 然后委托此行购买一笔远期日元。如果半年后支付, 可按半年后日元对美元的远期牌价签订远期合约。半年后, 无论美元对日元汇率怎样变动仍按合约中牌价交割。这样, 企业支付时, 既避免了外汇汇率的风险, 又避免了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风险。如果企业拥有美元外汇, 但进口支付其他货币, 企业可委托外汇银行按其进口付款的货币和时间购买一笔远期支付货币, 从而达到保值的目的。

3.5 多元货币组合法。

采取多元货币组合的方法, 即进出口交易中使用不同货币成交, 由于同一时间内各种货币汇价波动方向不同, 通过各种外币汇差相抵, 减少汇率风险。

3.6 保值法。

保值法可以分为货币保值法、货币市场保值法和资产负债表保值法。货币保值法是指在签订贸易、信贷、投资等合同时, 为避免外汇风险对支付货币加列保值条款的一种做法。货币市场保值法是通过在货币市场借入外币资金或进行外币投资, 以平衡外币债权债务来防范汇率风险的做法。资产负债表保值法是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实现对受险部分的控制, 从而减少外汇风险。资产负债表中可调整帐户, 可以通过调整债权债务币种、期限和金额, 使同一外币的债权债务在期限、金额上均衡, 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3.7 外汇保险法。

我国凡是具有外币债权债务的境内企业可以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 海外企业可以向所在地境内保险公司投保, 此为属地原则。

此外, 在防范外汇风险时还可采用“福费廷”交易法、提前或延期结汇法等方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涉外企业存在外币交易的业务, 所以外汇风险就不可避免。但外汇风险的产生有其原因, 所以它又是可以控制的。企业采取积极主动的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各种外汇汇率变动趋势的研究, 充分合理地选择和利用各种适合本企业类型的外汇风险控制方式, 就可以增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国际金融[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5.

[2]卢汉林.国际投融资[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11.

涉外企业文化调查 篇2

调查目标:通过调查了解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调查时间: 2011年2月22日至2月26日

调查对象:湖南中粮可口可乐公司

调查方式:访谈法

导语:它是国资委评选的“管理系统创新奖”得主之一,是中华英才网评出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它更是中国饮料行业实践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在世界发展的步调不断加快的今天,它依然从容地站在中国饮料行业的前端,笑看市场风云变幻。它就是——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而今,我本着好奇的精神,拜访了这所湖南百强企业中的佼佼者,去探索贯穿着该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好让自己明白,到底是怎样的文化体系,使得它蒸蒸日上、越显辉煌,成为求职者争相跃进的大公司。

一、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公司概况

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覆盖地域最广的可口可乐装瓶业务投资公司。它是中粮集团和可口可乐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的结晶,于2000年正式成立。其中,中粮控股65%,可口可乐占股35%。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自成立至今,一直全心致力于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销售和市场拓展工作。而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则是由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经可口可乐公司授权,以生产和销售国际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系列产品的装瓶公司。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于2001年6月注册成立,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000万美元,占地面积105亩,年生产能力为6600万标箱,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软饮料外商独资企业之一。

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目前管辖湖南、江西和贵州三个省区可口可乐系列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是中国第26家可口可乐装瓶厂。公司以配制、生产、经营、销售可口可乐系列饮料为主,亦销售带有公司经授权使用的可口可乐标志及可口可乐产品标志的宣传纪念品。作为中粮可口可乐的装瓶企业,湖南中粮可口可乐拥有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瓶装水、桶装水及糖浆等各式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可口可乐、雪碧、芬达(果味汽水)、健怡可乐、醒目(多口味汽水)、美汁源(果汁型饮料)、酷儿(儿童果汁饮料)、冰露(矿物质水)及雀巢茶(茶饮料)系列。其中,碳酸型系列饮料有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健怡可乐和醒目等,非碳酸型饮料有冰露、酷儿、美汁源系列果汁和雀巢茶饮料。

二、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

(一)使命

作为中国饮料工业的领跑者,湖南中粮可口可乐践行“奉献时尚饮品,共创永恒价值”的企业使命。公司旨在通过提供时尚、高品质饮料,与客户缔结长期友好的利益联盟,为消费者带来舒畅、怡神与活力,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为股东创造持续满意的投资回报,成为所在社区的模范企业公民,从而形成股东、员工、客户、社会之间循环共荣、不断改善的和谐状态。

(二)愿景

湖南中可希冀拥有最受赞赏的专业团队,员工们能够做到诚实守信、训练有素、热情敬业、创新进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最有价值的营销网络,成为最佳效益和健康繁荣发展的饮料集团。公司总裁栾秀菊女士曾发表声明:中粮可口可乐梦想给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确保所有人都能饮用干净水源制造出来的可口饮品。

(三)管理理念

有序、高效、专业、互动。

(四)核心竞争力

湖南中可有严格的质量体系(严格执行可口可乐及中国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快速的改进机制和高效的营销体系。在中国,中粮

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广阔,几乎到达全国每一个角落广泛。深入的市场覆盖,最优的成本、快速及时的供货,公司激情的文化体系,人才济济的专业团队及员工积极敬业、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些比之其他企业的强烈优势,使得中粮可口可乐客户满意度达到饮料行业最佳。

(五)组织能力

湖南中可具有领导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最佳专业能力,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组织目标明确、高度团结统一、充满激情,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的凝聚氛围,使员工愿意长期为其服务并且对自己的“家”深感自豪。此外,它的组织能力还包括精准执行、完善系统、不断创新、互赖协同。

(六)核心能力

湖南中可管理层定义了八项“核心”能力,把它们作为实现公司愿景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它们就是:诚信力、专业力、执行力、影响力、协作力、沟通力、培育力、超越力。

(七)核心价值观

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言而有信、业绩至上、以人为本、共创多赢。公司的大多数员工都敢说敢做,在工作中努力超越自我,奋争向上。

(八)企业社会责任

在中国持续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负责任的企业是社会的支柱。湖南中可也将紧跟时代步伐,履行自己的责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坚持创新和改进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志在成为中国市场上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一个有着几百号员工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了公司员工队伍素质、提高了公司的核

心竞争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规范了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使得公司的各项工作保持着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局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肯于倾听的领导,敢于上报的职工,人人坦诚相对,上级和下属互相尊重,不论是办公场所还是休息娱乐场所,整日都弥漫着一股祥和的气息。此外,公司还强调以人为本,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了解干部员工的疾苦,“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真正解决员工面临的实际困难。如若有员工生病住院,公司就会让他带薪休假,并且派人送上真挚的问候。公司还不断加大物质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了美化,室内装订了指示牌、文明标语、宣传照片等,为员工营造了一个整洁、安全、舒适、温馨的办公环境。公司始终相信利益是要共同分享的,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这才是真正的“赢”。

其次,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湖南中可也从未忘记过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公司本着根植当地、回馈社会、守法经营的经营宗旨,以做好长沙的好公民而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关注各公益事业和文明建设,积极参与教育、体育、环保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活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从2007年冬的雪灾送水到2008年夏的汶川捐助,从水资源等还到不增碳排放,从乡村小镇的希望小学到贫困大学生助学计划,再加上对弱势群体的日常关怀,对自然资源的环保行动,湖南中可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向社会证明了他们的承诺。

(四)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近年的文化活动和所获奖项

(一)文化活动

2010年8月4日上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却挡不住湖南中可员工积极献血的脚步。9时,长沙市星沙无偿献血点爱心涌动、热情洋溢,员工们自发组织在这里纷纷献出热血。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参加无偿献血时,大家一致的答案是,献出一点爱心,增添一份关怀,挽

救一个生命。是的,无偿献血,终生荣耀。可爱的人们,我被你们感动。

2010年8月14日,继2008年湖南中可参与到可口可乐赞助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办的湿地使者行动以来,湖南中可的22名员工组成的湖南中可2010年湿地使者行动志愿队前往东洞庭湖国家级保护湿地参观,对湿地的三大作用,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以及湿地使者行动的主要任务绘制湿地绿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活动过后,湖南中可产生了更多的环保主义者,并增加更多从内心上推崇环保的倡导者,与企业共同践行社会责任。

2010年9月15日,湖南中可与湖南大学、长沙晚报共同策划的“大学第一课”在湖南大学大礼堂内举行,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淼向湖南大学的1000多名大学新生发出了争做自立、自信、自强优秀大学生的倡议。刘总在倡议中说,“积极乐观,美好生活”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它要求我们不断改进积极的工作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把这种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实现为全人类谋福祉的目标,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所获奖项

2008年,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给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颁布了“湖南省爱心企业”称号;湖南省企业质量信用登记评定委员会评定湖南中可为“湖南省质量信用A级企业”。

2009年,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荣获“2009中国饮料行业节水优秀企业”。

总结: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旗下产品那独特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企业文化。正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对其世界各地装瓶公司说的那样,我们只卖两种产品,一种是碳酸水饮料,另一种是这种碳酸水饮料所包含的文化。公司的胜利由文化决定,公司未来的财富也要靠文化创造。由此来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相信在往后的道路上,有着不断创

涉外企业 篇3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2005年汇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涉外企业被推到了汇率风险的前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长期性、常态化的风险并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营。

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存在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暴露头寸愈来愈多;加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已处于明显的升值周期中,我国企业更是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然而,经历了汇率改革和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涉外企业,在二次汇改中能否经得起考验?本文在分析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策略。

一、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全球经济从由政策拉动的“快速回升期”步入到“低速增长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业率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仍将使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外部需求难以迅速恢复,国际贸易不活跃。2011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0.4%和0.1%,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和0.1%;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0.8%和0.2%,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2%和0.1%;日本经济分别下降0.9%和0.3%,个人消费支出分别下降0.6%和0.1%。2011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4万亿美元的金额,贸易盈余下降了1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布《世界经济展望》称,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全球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增长率将从12.8%降至5.8%。

(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重新抬头

由于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不一,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日益显示出自顾倾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逐渐升温,我国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主要对象。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除了遭受普通贸易保护主义外,还将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遭受到额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去年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案共计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涉案产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科技产品扩散。就在2012年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裁定我国违规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预计今年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外贸环境将更加严峻。

(三)人民币步入升值周期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出于各自政治的需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中国汇率施压,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各主要国家汇率博弈将加剧。此外,许多国家还利用本币贬值手段来促进出口以提振经济,这也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企业的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2011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达到5.11%,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也升至107.97,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打住,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62”时代,人民币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四)生产成本和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考虑到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一是能源原材料成本,2011年1月至9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二是劳动力成本,2011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18个地区上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三是融资成本,2011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不少企业通过地下钱庄等其他渠道融资,利息很高。同时,国内也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物价稳定仍面临流动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等诸多挑战。巨大的通胀压力会传导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这对于涉外企业微薄的利润构成严重威胁。

综合来看,以上的新趋势不利于我国涉外企业的涉外经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必须及早着手,练好“内功”,应对可能来临的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GDP因素

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与中国GDP增长速度趋于一致,2006年、2007年快速增长后,2008年、2009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2010年再次快速升值。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恢复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国受冲击严重,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GDP增长率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6个季度持续下降,至2009年四季度才恢复为正增长,而2011年全年GDP增速为9.2%,创两年新低。除了金融危机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一段时期外,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比率与中美GDP增率差保持了良好的协同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

(二)国际收支因素

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长期保持顺差,这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欧美等国家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依据之一。但是进入2011年以后,我国顺差的局面发生了变化,2011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同比下降14.5%,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环比出现大幅下降,非直接投资项目呈现逆差。此外,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欧债危机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也势必影响我国的涉外企业,未来几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仍有可能继续缩窄,从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国内通胀因素

汇率是调控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进口的动力,降低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抑制物价上涨。近两年,为了抑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先后出台了多种货币政策,如上调存款准备金,连续加息等,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资金难以全面放松、猪肉价格回落等现象的判断,预计接下来我国通胀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这可能使得我国央行暂时不需要借人民币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水平。

(四)热钱投机因素

国际热钱在各国间的快速流动可以反映出汇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将吸引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再加上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利息不断降低,中美利差的倒挂增强了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力。自2010年3月后我国外汇出本增加额与国际热钱的差额减小,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可能主要是热钱的投机流入引起的。国际热钱的投机资本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同时可能会加大汇率波动的幅度。

(五)境内外官方博弈因素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复苏、刺激就业增长,纷纷把矛头指向世界出口大国——中国的汇率体制,指责我国操纵汇率。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央行目前为人民币选择了“政治性”升值方向,这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稳固人民币汇率。因为一旦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预期,可能会引发购汇热潮,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过度贬值,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升值的保证有利于人民币与其它币种的货币互换,并且激励一些国家直接使用人民币交易;第三,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中美之间贸易摩擦。

三、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一)企业内部风险规避策略

1.交易的定价策略。涉外企业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对产品价格采取一定措施以规避汇率风险:(1)选择合适的结算货币。汇率风险的大小与结算货币的币种存在紧密的关系,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不同。企业结算时尽量采用收硬付软、直接用本币或者软硬币搭配的折中方式。(2)采取保值措施。企业在合同中设定外汇保值条款是一种直接简便、可行实用的汇率风险规避方法。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如黄金、硬通货等),结算时按支付货币的当时汇率予以调整,效果取决于企业对汇率走势预测的准确性以及交易方对销售价格变化的接受程度。

2.调整企业进出口策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企业的出口因价格劣势而削弱,出口比例很大的涉外企业应该考虑调整其出口产品策略:第一,开发及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从粗放的低价竞争转向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二,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以减轻原出口地贸易量减少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第三,增加进口比重,根据进口付汇的时间和金额保留相应金额的外汇,尽量使得收汇和付汇相平衡。

3.外汇收付时间选择策略。外汇头寸的暴露时间是汇率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应在外汇收付时间上留有调整余地,通过改变汇率波动的时间结构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当结算时,在合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提前或延期收付货款,通过更改外汇的收付日期来规避外汇风险。例如对于进口商来讲,当结算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争取提前结汇。当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应推迟发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

4.市场多元化策略。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与资产负相关的资产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风险。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若公司的涉外对象分为不同的市场,且这些市场使用的货币存在负相关,同样也能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可以尽可能的使购、销市场分散化,只要各市场的汇率不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变化,公司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

(二)运用外部金融交易的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1.利用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和掉期交易,合称为期汇市场交易。如果企业在未来预定时间内要交付货款或偿还外币债务,可以选择即期外汇交易来改变企业持有的敞口外汇头寸的大小,也可以在进出口交易合同的基础上再做一笔买入或者卖出该货币的远期交易,也可以将即期外汇买卖与远期交易组合(掉期)。当外币贬值时,企业应用该方法可以规避一定的损失,但是当外币升值时,企业则会错失一定的收益,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汇率风险规避手段,适合较为保守的涉外企业使用。

2.利用外汇期货交易避险策略。与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不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针对其将要收付的外币币种,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展开“对冲”交易。交易后企业可以持有一个与将来在现汇市场上准备交易现汇相同数量和相反交易位置(卖或买)的期货合约,这样就可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利用外汇期权交易避险策略。在汇率风险防范上,外汇期权交易具有较强灵活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选择权合约,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期权买方有权在合约期内按协定汇率向卖方购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同时卖方收取期权费。如果行市对买方不利,可以不行使权利,使其到期作废,损失的只是预付的期权费。涉外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可根据结算币种特点购买相应的期权,若汇率的变动对企业有利,则在合约到期时不执行期权合约,从汇率变动中获得好处;相反,则在合约到期时执行期权合约,避免风险损失,但其缺点是购买期权支付的费用往往要比远期交易高很多。

[1]魏爱东.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6(3):46-48.

[2]赵玉平.涉外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适应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9(7):59-62.

[3]吴丽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企业汇率风险防范 [J].中国经济问题,2009(2):3-10.

试论石化企业涉外人员培养 篇4

石化企业通常都是生产线式企业, 经常会出现外事服务人员不够的实际情况, 因此, 平时做好外事人员储备尤为重要。在设备安装、技术实施中也以国外专家为主, 要实现外宾和我方人员的有效沟通, 翻译人员的能力素质至关重要。但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翻译人员在进行现场翻译时, 出于“惰性”和方便的原因, 不再使用标准译名[1]。因此, 针对石化企业情况, 让石化人员有机会学习石化英语, 制定一种有效可行的翻译人员培训方式十分必要。

1 ESP理论设计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通过ESP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具备在该学科内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学习者因自身的特殊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 并以学习者达到能实际运用为首要原则[2]。在设计中, 调整为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协作为中心, 以石化单位内部装置为基础, 制定教和学共同推进的培养方式。

2 培养方式构建

2.1 外事礼仪与外事纪律的培训

外事主要是和外宾打交道, 这时候翻译人员的一言一行意义重大。同时在相互接触中也要注意做好对外保密工作[3]。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自身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外事礼仪:

(1) 维护自身形象。对于外事人员而言, 维护祖国和单位形象, 是第一位的。

(2) 尊重隐私。

(3) 会议和谈判时, 要有会议记录, 但不可谋求个人利益。

2.2 石化英语的系统化培训

2.2.1 双语教学的应用

当新员工初到施工现场, 翻译经常遭受挫折, 不是英语没有学好, 而是缺乏相关背景知识, 所以课堂主要侧重与现场联系密切的内容。采用双语教学, 根据学员实际确定是否需要汉语解释, 合理安排双语使用比例。

2.2.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布局

翻译理论与资料笔译和口语结合, 外文语法逻辑与技术逻辑结合。现场翻译过程中, 同一个名词可能有多种不同意义。比如:grid, 可指下水道的保护网格, 还可指芳烃PX催化剂支撑的格栅;类似情况, 在课堂多加涉及。

2.2.3 石化翻译人员培养模式

现场翻译提倡基于信息传递, 要熟悉装置设备工艺, 会议主要基于把握内容和语气原则。可以采取如图1所示的闭环反馈培养方式。

石化涉及的一般都是基于合同的项目, 翻译既要准确, 又要精炼, 合理加大技术和施工内容所占比例。

2.2.4 如何对待会议翻译和合同谈判

对翻译人员来说, 要使会场翻译和技术谈判取得成功, 必须在谈判前、谈判中和谈判后3个阶段积极准备做好各项工作。谈判前, 积极阅读并消化资料。谈判过程中, 保持镇定、清醒的头脑。谈判后, 及时将谈判成果整理成文字协议。教学中, 进行会议现场模拟, 提出日常采购销售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2.5 现场矛盾处理方法

由于石化装置通常施工的时间长, 参与部门繁多, 矛盾不可避免。

现场交流过程中, 如生产厂家考察时, 领导和厂商沟通时, 双方瞬间脱口而出的话语, 受现场的环境的影响较大, 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悦, 这种情况下, 既要考虑各自文化背景, 又要及时准确的传递信息。处理现场翻译的矛盾需要翻译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求翻译人员协调各种不和谐因素。

3 组织沟通能力培训

石化单位项目施工或运行中会涉及多个单位, 组织沟通能力尤为主要。首先, 态度严谨, 考虑全面。其次, 安排事情有提前量, 但也不过早。最后, 组织沟通要有准确性、完整性、通俗性和感染性。

4 结论

本文提出一种适合石化单位企业的翻译人员培养方式, 避免了所有水平学生都同一进度的传统做法, 为石化企业翻译人才储备提供了一条途径。

摘要:针对石化企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提出一种适合石化企业的涉外人员培养方式。将外事纪律、石化专业英语和组织沟通有机结合, 有效利用石化企业人力资源, 实现了综合性人才培养。

关键词:外事纪律,石化英语,涉外人员,组织沟通

参考文献

[1]刘三玲.大朝山工程机电设备现场翻译工作漫谈[J].水利水电施工, 2002 (3) :110-111.

[2]胡咏梅.ESP理论在旅游英语口译专周课程设置中的应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5 (3) :34-36.

[3]杨珍.论技术英语口译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上, 2006 (z2) :239-441.

论我国涉外企业避税手段及防范措施 篇5

【摘要】避税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即纳税义务人)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安排及管理,达到规避或减轻税务负担的目的。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外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涉外企业的避税行为及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严重。避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利益驱动”则是其直接动因。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的缺陷及疏漏则是造成避税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加强对涉外企业的反避税工作及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针对涉外企业的避税问题,分析了涉外企业的主要避税手段,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涉外企业避税防范引言

目前,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利润都在增长,惟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在下降。涉外企业在我国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理应赢利,但事实却恰好相反。据全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发布的结果,2003和2004,外资企业亏损面分别为47.07%和44.73%。若按照经营常规,发现亏损就应停止投资或改变经营方向,但许多外资企业投资热情却越来越高。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许多外资企业似乎乐此不疲,专作“赔本买卖”,越“亏损”越增大投资。亏损不仅没有把这些外资企业逼上绝路,很多企业甚至活得十分潇洒。对此,有的国税局的官员直言不讳:“这些亏损里面,大部分属于非正常亏损。”跨国公司正是通过“亏损”把利润转移出去,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从涉外企业避税的经济影响来看,避税在减轻外商税收负担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与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其避税行为破坏税收公平,造成内外资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侵犯中方投资者的利益,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避税虽然是全球现象,但我国涉外企业的避税问题,特别更突出些。例如,利用转让定价转税利润一般是从高税区流向低税区,我国的税负较国际水平低,经济特区更低,涉外企业的利润却逆向转移。这说明我国反避税工作还很薄弱,涉外企业即使将利润转向高税区仍能有利可图。可见,加强对涉外企业的反避税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避税的概念与性质

1.1 避税的概念

避税包括国内避税和国际避税,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纳税主体躲避的是否是跨国、跨境纳税义务”。在广义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或免除税负所采取的一切正当和不正当的行为。一般进一步将其区分为正当避税与不正当避税,其中正当避税也称合法避税或顺法避税,也即通常所指的“节税”概念,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所作出的符合税法宗旨的,旨在减轻纳税义务的各种行为。不正当避税是指行为并不违反法律的形式规定,行为人利用的是税法的漏洞,策划法律所未预定的行为方式,以达到与通常行为方式同样的经济效果,因此又称为违法避税或逆法避税。狭义的避税,则指不正当避税,目前国际组织大部分持此观点。持此观点的一般将避税和节税、逃税截然分开。本文所说避税,为狭义的避税。

涉外企业避税,是指外国投资者利用涉外企业这一中国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外在形式采取的合法或者至少是非违法的手段来逃避中国税收,具有国内避税和跨国转移税收即国际避

税的双重特点。其避税行为与国家的课税意图和税收导向相违背, 造成了国家立法意图的落空,影响了税收优惠的政策效果。

1.2 避税的性质

关于避税的性质,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即合法性行为,违法性行为和脱法性行为。认为避税是合法的学者,其理由是避税是私法上适法有效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认为避税是违法的学者,其理由是避税虽然形式上合法,但是实质上违反了税法的宗旨,应定性为违法行为,并在法律上予以规制;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避税既非合法行为,也非违法行为,而是一种脱法行为,即行为虽抵触法律的目的,但在法律上无法加以适用。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避税是纳税人利用私法自治、契约自由原则对于法律形式的形成可能性,在欠缺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而选择与经济交易的常规形式相异的法律形式,达成与通常交易形式同一的经济结果,同时因规避了对应于通常使用的法律形式的课税要件,实现减轻或排除税收负担的行为。这种行为具备形式的合法性,实质违法性,故具有合法与违法的边界性。它脱离并溢出了税法的文义规定,无法的到法律的直接适用。涉外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

涉外企业避税的方法较为隐蔽和巧妙,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从近几年的涉外税收征管实践上看,涉外企业避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利用“转移定价”避税

转移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人为地控制定价,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等。这主要是反映在母公司能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将商品销往低税区的子公司,或者高于市场价格从子公司购进商品。这样做的结果,使高税区的母公司利润减少而亏损,低税区的子公司则盈利颇巨,从而实现总体避税。这种转让定价避税方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即已存在,但至今仍是方兴未艾,这也是涉外企业最常用的避税手段,其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纳税,大体上占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

3.2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资本弱化是指涉外企业对其外国子公司的融资主要以提供贷款而非股权投资的方式。我国税法规定,对企业支付的利息,一般允许作为费用抵扣,而支付的股息则不得扣除,需计入应税所得总额中去。故而许多涉外企业采用了资本弱化的作法,即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境外银行大量借贷,加大借入资金比例,扩大债务与产权的比率,增加成本列支,从而向母公司支付的是巨额利息,而不是股息,这样子公司支付的贷款利息便可以在计算其纳税所得是作为费用扣除,减少账面盈利;而如果向母公司支付的是股息,则股息只能在其税后利润中支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调查,目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60%以上是借贷资金,自有资金比例并不高。这种资本弱化避税的手法大大降低了资本最低回报率,成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增加利润的手段。

3.3 利用“避税港”避税

“避税港”,又称国际避税地,是指为跨国投资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或地区。涉外企业通过在避税地,如维尔京群岛、西萨摩亚、开曼群岛等国家或地区设立基地公司,再通过其与中国子公司的商业、财务运作,帮助子公司将销售设备、收取费用所获得的利润从设在我国的合资公司那里转入基地公司,逃避高纳税。或将在避税地设立的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中转地,实现“低进高出”,也就是从中国子公司以低价买进产品,然后加高价格卖到目的地同一企业下的销售公司,从而使大部分利润被留在了避税地。

3.4 利用“税收优惠”避税

我国税法规定对生产性涉外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连续

5年向后结转亏损的税收优惠。一些涉外企业便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人为地调整利润来逃避国家税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部分涉外企业在优惠期满后,或更换厂名或搬迁厂址,或将其主要车间划出把一个旧厂变成几个新厂,而产品品种及其销售渠道等均未改变,却要求再次获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

3.5 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

我国同许多国家所签定的税收协定中,对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大多以连续超过6个月的为“常设机构”,只有构成“常设机构”的才征收所得税。因此,涉外企业将一个工程项目人为地分成若干小项目,把每一个小项目均当成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签定合同,极力地将提供劳务的时间控制在六个月以内,从而规避这部分所得税。

此外,我国税法规定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限纳税义务,一些外商便通过少报居住时间,或利用我国地区之间缺少联系,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居住,使其成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达到其仅负有限纳税义务的目的。

3.6 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目前全球已有50%多的企业先后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交易无国籍无地域性、交易人员隐蔽性、交易电子货币化、交易场所虚拟化、交易信息载体数字化和无形化、交易商品来源模糊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当局提出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

4.涉外企业避税问题的防范措施

2009年前,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国税发(1998)59号文、国税发(2004)143号文和国税发(2004)118号文,以三个文件来进行外资企业的反避税调查和调整,对外资企业的部分不合法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这三个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执行上的模糊问题。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税发(2009)2号文——《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以此代替上述三个文件,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执行力的反避税调整。

针对目前涉外企业常用的避税手法,我国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4.1 不断完善税收立法

税法是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是减少和防范避税行为的前提。完善税收立法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完善流转税的立法。一方面增值税应当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另一方面要从避免重复征税、税负、失衡等方面加强立法,真正做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第二,要统一企业所得税。我国应当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将所得税政策予以统一,建立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企业选择不同的所得税政策避税,又能为企业之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涉外税法,正确确定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应既有利于吸引外资目标的实现,又不会影响我国的利益。

4.2 加强反避税立法

完善反避税立法是防范和打击避税的根本措施,也是国际上反避税的通常做法。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偷税、逃税、避税的严重情况,国家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的反避税法规和政策,强化涉外税收管理。反避税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关联企业的定义以及关联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明确。

第二,国家应当制定避免转让定价的法律措施。

第三,明确规定涉外税收的检查范围和处罚标准。

第四,进一步明确外商企业的纳税报告义务和明晰纳税申报项目及其内容。

第五,防止国际间的避税, 除了单边制订反避税法规和加强税务行政管理外,还必须采取双边或多边的措施。

4.3 强化税收征管

加强涉外税收的征收管理,是反避税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重视涉外税收管理的综合治理。一是要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随时掌握和了解外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纳税动态,以及相关的国际商品价格信息、外商个人收入水平及外商、外籍工作人员跨地区经营活动资料和住宅迁移等等信息;二是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对外商的牵制机制,同时要加强企业外部各管理部门的合作以及对外商的管理,加大对非法避税的打击力度;三是要充分依靠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组成协税护税网络,保证涉外税收的贯彻实施。

第二,将纳税人报告义务的规定系统化和规范化。在规定纳税人报告义务的前提下,应采取措施使纳税人承担报告义务。

第三,密切各经济部门的横向联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反避税工作。纳税人转移收入和利润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反超税工作只靠税务部门是难以防范的。

第四,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我国涉外税收起步较晚,缺乏经验,提高征管人员素质十分必要。

第五,加强涉外税务审计工作。涉外税务审计是反避税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吸取外国反避税的经验,重视对跨国公司的审计工作。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审计队伍,及时查出使用不恰当的申报和不正确的账务处理等避税行为,以维护国家的正常税收,维护国家权益。

4.4 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作

我国已与许多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立和参加与协定国家间的税收合作。一是签订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为了减少和消除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应切实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与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双边或多边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二是交换税收情报。国际之间交换税收情报,有利于相关国家及时了解、掌握跨国纳税人的纳税和避税情报,并为我国及时采取反避税行动提供信息保证。

5.结语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不仅造成我国税款的大量流失,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破坏了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秩序,违反了税收公平原则,同时还造成中国投资环境不良的假象,影响了我国对外经贸的声誉。因此,必须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加强反避税立法,强化国际税收征管,逐步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确保我国的经济权益和经济秩序得到维护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曾露,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及法律规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李长林,论涉外企业的避税及其防范,许昌师专学报,第17卷第4期

3.张银霞、葛秀明,如何加强涉外企业反避税管理,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

4.李一军,涉外避税税制研究,财经纵横,2007年1月

5.余筱兰,试论我国三资企业避税之手段及对策,财税纵横,2009年第7期

6.帅姝,外商投资企业避税及其防范对策——解读国税发(2009)2号文,消费导刊·财会纵横,2009年8月

古代的涉外理念 篇6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也就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条)。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按:指金、木、水、火、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襄公二十七年”条)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讲“王道”可以“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言下之意,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亲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王天下”“教天下”“治天下”“威天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礼记·中庸》)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礼记正义》)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人之所欲、所恶者,即是人之“利”;而以其道、不以其道,即是人之“义”。所以,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孟子·梁惠王上》)。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明太祖实录》卷一五四)

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第一,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第二,儒家的“亲仁善邻”思想,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周边邻国的和谐相处;第三,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指导世界各国人们承认并尊重相互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别,进而协调相互间利益,从而达到国际关系的和谐;第四,儒家的坚持王道而反对霸道的主张,以及“以力辅仁”的思想,有助于指导国际问题的沟通、协调与解决;第五,儒家的“义先利后”的思想,有助于持续推进国际经济合作。

涉外企业中英语营销的类型探索 篇7

关键词:涉外企业,英语营销,类型

在涉外企业的发展营销过程中, 英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行业英语人才, 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利益。涉外企业营销的途径多为国际合作, 因此, 英语营销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前景。英语营销具有独特的语言环境, 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客商达到良好交流, 从而加强与国际企业合作是个重要的问题。涉外企业英语营销中, 不仅仅要注重英语水平的高低,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英语的技巧来达到营销的目标。在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的背景下, 涉外企业英语营销的类型被广为重视。只有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营销模式, 才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的营销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一、涉外企业英语营销的特点

(一) 涉外英语营销的专业性

在这里, 所谓涉外英语营销的专业性指的不仅仅是在涉外企业营销中所具备的外贸知识, 而且还包括技能。我们知道,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工具, 是被用来服务于某个领域的。既然是涉外企业的英语营销, 就必然要把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把涉外商务营销的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结合起来, 从而发挥有效的营销模式。一方面, 涉外英语营销的专业性要求充分发挥英语语言优势尤其是日常口语的运用, 充分运用有效的营销技巧, 发挥涉外商务知识的系统性, 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另一方面, 涉外英语营销的专业性要求具备有关的涉外基本专业知识, 尤其是商务与外贸知识, 要讲究实用性与针对性。谈判某个领域, 就对该领域有基本的了解, 并且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 主要是一些涉外营销的专用词汇, 从而在营销谈判中得心应手, 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 涉外英语营销的地域性

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当然随着竞争的加强, 合作的步伐也并没有减弱, 竞争与合作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途径。涉外企业不论是在生产还是在营销中都与国际接轨, 那么, 在这个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 英语营销的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英语营销的手段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在国际上的含金量。在这个国际竞争中, 在许多企业的眼里, 并非只是与一个国家在合作或者进行贸易, 而是跟许多国家进行接触。因此, 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上取得优秀的品牌, 就必须打破区域限制。有些涉外企业把企业的营销重点与路线限制在亚太地区, 或者欧美地区, 并非不见得就打不起企业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只有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 与时俱进, 跟世界各个国家接轨, 打破地域限制, 才能够施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交易对象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发展背景下, 打破区域的限制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腾出更为宽广的发展出路。

二、涉外企业中英语营销的难点

(一) 语言与文化差异影响谈判

首先我们先来看语言差异。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是不同的, 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当你要到某个国家去谈一场生意的时候, 很大程度上需要通晓那里的语言,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障碍, 虽然英语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通用语言, 但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语言上的问题有时候难以避免。在涉外企业英语营销过程中, 全程都是用英语交流, 但各个国家语言的交流方法可能不太一样, 诸如语法等等。在营销谈判过程中, 语言上的障碍很有可能会出现, 或者会错了意, 或者没听明白, 导致谈判的结果双方各有各的说词, 影响了营销的结果。

其次说的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在涉外企业英语营销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往往在交流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摩擦, 这些都会影响了最终营销谈判的结果。

(二) 涉外英语人才供不应求

在涉外企业营销过程中, 不管是商务英语还是通用的外贸英语, 很多时候, 只有具备专业性的高端人才才是一些知名的涉外企业所需求的。然后往往不如人意, 当前, 随着涉外企业的发展加快速度, 对涉外英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仅要在语言上沟通无障碍, 更要能够在营销谈判中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尤其是各种商务知识, 外贸知识等等涉及一些专业词汇, 商标等等。正是对涉外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 才导致了现如今的涉外英语人才的供不应求。一方面, 在当前涉外营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 缺乏对某一领域的英语知识的了解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营销人才。更不用说能够为涉外企业带来多大的营销利润。在涉外企业英语营销中, 跟外商谈判中, 很大程度上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用语, 如果外贸英语不够精通与熟练的话, 很难听明白外商的谈判意思与目的, 就会错失达成交易的机会。另一方面, 涉外企业越来越注重加强培养自身的人才资源,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实现在涉外企业中的市场竞争地位, 追求企业的最大利益。而涉外英语人才远远无法满足涉外企业的高要求。其一在营销体系中, 既要精通英语又要懂得营销的人才较为匮乏, 有些人学的是英语专业, 但对营销行业一知半解;有些人则学的是营销专业, 但对英语则不感冒, 导致在营销竞争中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二, 涉外企业在营销战略中, 追求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营销与英语技巧的人才, 而一些英语营销人员无法适应这样的营销模式, 加之在激烈的竞争中, 到最后只能被淘汰。

(三) 涉外英语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前述涉外英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销的价值,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 在涉外企业经营中, 很多都是老客户, 也会有新客户, 外商在谈判中, 很看重的是信任二字, 如果他信任你, 你就会获得成功的交易。因此, 营销人员的素质如何很可能决定着谈判的成败。一个优秀的英语营销业务员, 不仅仅是在坦诚自己企业的相关情况, 而且不会诋毁自己的同行, 这是营销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此外, 一个优秀的英语营销人员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懂得尊重对方, 不会随便诋毁对方, 即使在说到对方企业存在一些问题的时候, 也能够较为客观的谈论, 不会通过恶意的言语进行攻击。这样一来, 外商就会产生了信任。一旦给客商留下良好的印象, 对方就会乐意与你合作, 甚至会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然而, 当前一些涉外企业的英语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淡化, 在营销过程中往往带有欺骗隐瞒的目的, 为了达到营销的目的, 为了多订几个单子, 为了自己的营销量, 往往不择手段, 素质低下, 对整个涉外企业的营销效益极为不利, 急需提高。

三、涉外企业中英语营销的类型

(一) 英语与营销双向结合型营销模

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化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贸易联系, 寻找全球发展机会。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因而, 在涉外企业中如何用英语营销成为一个格外重要的问题, 然而, 英语营销的效果如何往往因企业而异, 也会因人而异。一方面, 外贸英语水平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 营销的水平也提高了。在现当今涉外企业如此竞争的背景下, 要充分发挥英语与营销双向结合的营销模式, 英语水平的专业性与营销手段的灵活性都不能忽视。如前所述, 英语的专业性指的不仅仅是在涉外企业营销中所具备的外贸知识, 而且还包括技能。而营销的手段则多种多样, 当然这是建立在英语的基础之上。在英语与营销双向结合的模式下, 一个优秀的英语营销业务员不仅仅要熟练精通外贸英语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在不同行业营销领域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营销的能力, 尤其是实际运用能力, 一方面, 要掌握基本的外贸营销知识, 了解所要交易对方的基本情况, 了解有关产品营销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 要利用外贸英语水平的差异性, 以较为正规的英语水平赢得对方的好感, 从而建立良好营销的基础。

(二) 营销为主, 英语水平为辅的营销模式

很多时候, 在与外商交流过程中, 一个好的英语营销模式并非单纯依靠精通的英语技能, 而很多时候营销的技巧显得更为重要,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症下药, 良好的营销模式, 就是首先要了解目标顾客。我们所要交易的外商往往具有多方面的需求, 只有在首先了解目标顾客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够事先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首先, 一些外商更乐意用通俗的口头形式的英语交流, 这个时候就只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口语就好, 对外贸英语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可能并不高,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英语语言水平与交易本身不相关。这个时候营销的技巧, 营销的灵活性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其次, 外商谈判一项业务, 往往是有任务期限的, 并非急于一时就要签约, 如果是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谈判的话, 外商则会显得这样的营销环境对其是极为尊敬的, 能够为营销目标的达成增加一些砝码。因为外商很多时候更乐意与营销技巧灵活的人才交流。最后, 外商往往对中国的文化不是很了解, 尤其是一些风土人情, 他们都多为好奇, 如果能够通过与其较为客观地探讨双方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 是外商很乐意接受的一件事情。所以, 营销为主, 英语水平为辅的营销模式, 重在营销的手段与技巧。要懂得了解目标群体, 从而了解与目标群体相关的内容, 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让对方觉得你是有备而来, 是诚心实意的要谈好一项生意, 这样更容易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更容易赢得营销的利益并且为今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的可能性是极为可观的。一个良好的英语营销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l) 效益性, 能为对方带来较高效益; (2) 诚实性, 应当讲诚信; (3有针对性, 明确目标顾客; (4) 可买性, 在顾客的购买能力之内; (5) 利润性,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此外, 涉外企业英语营销重在讲究营销的灵活性。涉外英语营销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般英语营销那样简单, 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在营销谈判中讲究一定的技巧, 不然很有可能商务英语或者外贸英语再好也会达不到营销的真正效果。既然是英语营销, 目的就在于通过英语语言征服我们的交易对象, 即谈判对象, 那么, 如何用英语语言达到营销的目的, 使得对方最终选择我们, 也就是认可我们的营销模式, 就需要在谈判中讲究一定的灵活性。一般情况下, 营销过程中, 贸易双方看重的往往有许多因素, 最终选择哪一家很大程度上要靠一定的营销技巧。如客商比较看重供应商的报价问题, 报价跟订单需求是相对应的, 通常客商派遣来谈判的是一名代理人, 代理人是根据客商, 即委托人的需求来跟供应商谈判交易的。代理人不能违背委托人的意志, 所以如何说服代理人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倘若客商委托给代理人的报价限定在420元, 订单则只需要500个。虽然供应商公司规定的价位也在420元起, 但订单量最少都在1000个以上。那么, 如果这个谈判谈不拢, 很可能这场交易就无法达到目的, 营销也就作废。因此, 如果真的想拿下这个订单的话, 就需要注意用英语营销的灵活性。比如可以说, 如果客商订单1000个, 则可以考虑价位降低一点;如果只订购500个, 则价位则高一点。那么很有可能代理人会转达供应商的意思给委托人, 这比交易很有可能就谈成了。这个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涉外英语语言的技巧, 在营销谈判中灵活运用, 方可取得不菲的效果。

(三) 英语水平为主, 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

前述营销技能的重要性不得不加以重视, 当然不同的企业营销模式也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模式, 如果营销模式过于单一, 就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 就很难达到营销的目标,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 第三种模式就是英语水平为主, 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在涉外企业营销中, 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是极其重要的, 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如果外语水平不够的话, 就很难营销。之所以要注重英语水平的作用, 是因为一些涉外企业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与大量的国际外企接触, 将会频繁运用较为正规的书面英语, 尤其是一些较为大型正规的国际贸易竞争中, 如果一个涉外企业能够有英语水平极高的营销人才, 那么, 就会令一些外商刮目相看, 有些外商甚至会惊叹, 你的英语水平简直比一些来自母语国家的营销人才说的更标准, 这样营销谈判的效果自然而然就会上升一个档次, 就能够为接下来的谈判奠定一个轻松交流的基础, 甚至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营销利益。当然, 我们所称英语水平为主, 营销为辅, 并非只关注英语水平高低, 而忽视了营销的重要性。一方面, 需要积极引进精通外贸英语的英语专业的人才, 对这些人才积极训练涉外企业的基本的营销技巧。另一方面, 广纳深知营销技能的营销专业, 且懂得基本的外贸英语的人才, 对这些则辅以专门的英语培训, 不断精通如何用英语做好营销, 告诉他们在营销中英语的重要性以及发挥英语的技巧。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表现在我国涉外如何在国际贸易中遵循基本的国际企业营销规则, 同时给我们的涉外企业敲响了警钟, 就是如何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尤其是如何更好的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展示我国涉外企业的魅力。在涉外企业营销模式中, 事实上就是英语与营销的战略性竞争, 谁能够更好的掌控英语与营销相互促进的营销战略, 谁就能够胜出。涉外企业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涉外企业人员的英语专业水平与技巧, 更要熟练掌握英语营销的手段与技能, 具备娴熟的英语营销能力, 学会在不同的营销环境下, 面对不同的交易群体, 灵活运用适当的英语营销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够不断提升涉外企业的竞争力, 让涉外企业稳固于国际舞台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仇龙妹, 外贸英语与涉外商业营销, 商场现代化, 2009 (7)

[2]檀文茹, 国际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涉外企业 篇8

一、DF与NDF的基本特征

(一)DF——远期结售汇

远期结售汇简称DF(远期外汇契约,Foreign Exchange Forward Contract)。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业务。申请办理远期外汇买卖业务的客户必须有合法的进出口贸易或其它保值背景,并提供能证明其贸易或保值背景的相关经济合同(如进出口贸易合同、标书、海外工程承包合同、信用证或贷款合同等)。

例:某客户为出口企业,预计在2个月之后(即2012年7月10日)有一笔100万美元的货款到账,目前2个月后的远期结汇汇率是6.3600,该客户预期2个月后的即期汇率会低于6.3600,比如可能会达到6.3500。于是该客户叙做两个月的远期结汇业务,就锁定了6.3600的结汇收入。账面上的收益为(6.3600-6.3500)×1000000=10000元人民币,相比用6.3500结汇要好,这就避免了由于人民币升值过快造成的少收入的损失,达到了保值增值的目的。当然,也可能2个月后的即期汇率是6.3700,这就需要企业及办理相关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对汇率变动能够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但不管怎样,公司均可以通过远期结汇价格锁定未来收入的人民币金额。

(二)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

1. NDF的定义及其特点

NDF(Non-Delieverable Forward),主要用于实行外汇管制国家的货币,从事国际贸易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衍生出来的金融手段。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由银行充当中介机构,供求双方基于对外汇看法(或目的)的不同,签订非交割远期交易合约,该合约确定远期汇率,合约到期时只需将该外汇与实际汇率差额进行交割清算,结算的货币是自由兑换货币(一般为美元),无需对NDF的本金(受限制货币)进行交割。NDF期限一般在数月至数年之间,主要交易品种是一年期和一年以下的品种,超过一年的合约一般交易不够活跃。NDF交易从1996年左右开始出现,新加坡和香港人民币NDF市场是亚洲最主要的离岸人民币远期交易市场,该市场行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期。人民币NDF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欧美等地的大银行和投资机构,他们的客户主要是在中国有大量的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也有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内地企业。虽然中国政府是明确禁止境内中资和外资企业从事NDF交易的,但操作NDF交易并不涉及人民币和外汇的跨境流动,企业交给银行的外汇担保,无需汇到境外,只是作为这些银行通知其境外分行进行NDF交易的一种凭证;赚取的利润也只需存到境外银行的账户即可。因此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执行监控的过程中的难度较大,实际上NDF受到的管制较小。

2. NDF的益损情形

具体来说,投资者在与银行签订合约时,先协定一个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即远期汇率,承诺将在结算日以该汇率进行交收。到了结算日的前两个营业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就作为结算汇率。然后计算结算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差额,以美元进行结算和交割。

结算货币金额=合约面值×[(结算汇率-远期汇率)/结算汇率]。

如果结算金额>0,那么人民币买方需支付结算金额给人民币卖方。

如果结算金额<0,那么人民币卖方需支付结算金额给人民币买方。

假设目前1美元兑人民币6.53元,客户甲一年后需要用人民币投资,且预期人民币届时会相对于远期汇率升值,他可以协议一年后按远期汇率买人民币卖美元,以对冲人民币升值的风险,相应地,银行将卖人民币买美元。合约金额为一万美元,远期汇率为:6.62元。

情况一:结算汇率为一美元对人民币6.65美元,则结算金额为1万美元×[(6.65-6.62)/6.65]=45.1128美元。人民币贬值幅度加大,预测错误,客户损失。

情况二:结算汇率为一美元对人民币6.6美元,则结算金额为1万美元×[(6.6-6.62)/6.6]=-30.3美元。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预测正确,客户获利了30.3美元。

(三)DF与NDF的区别

不交收远期合约(Non-Deliver able Forward,简称NDF)与传统外汇远期合约最大的区别在于,到期只交收协议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额,不用交割本金,结算是用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不需用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合约没有标准化的买卖差价,差价由银行自行决定。银行不赚取客户的任何手续费。

二、NDF+DF的组合套利

由于境内与境外对人民币的价值看法不同,国内远期外汇市场一般跟随中国人民银行报价,并非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境外NDF市场由于加入特别的需求因素及预期升值的溢价在内,其价格完全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它反映了海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如果把境外NDF价格和境内远期报价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套利机会。企业叙作该组合产品,到期日境外NDF轧差交割,境内远期结售汇全额交割,即可实现无风险获利。

1.“境内(DF)远期结汇+境外NDF远期购汇”

当境内远期结汇价高于境外远期售汇价时,境内企业就预期中的未来收汇向银行申请远期结汇,同时其境内关联企业向境外银行申请相同金额、相同期限的NDF远期购汇,在到期日分别执行远期结汇和境外NDF交易,最终效果:客户相当于按NDF汇率决定日外管中间价加点的优惠价格进行结汇,优惠幅度取决于DF与NDF的价差。

2.“境内(DF)远期售汇+境外NDF远期结汇”

当境外远期结汇高于境内远期售汇价时,境内企业就预期中的未来购汇向银行申请远期售汇,同时其境外关联企业向境外银行申请相同金额、相同期限的NDF延期结汇,在到期日分别执行境内远期售汇和境外NDF交易,最终效果:客户相当于按NDF汇率决定日外管中间价减点的优惠价格进行售汇。优惠幅度取决于DF与NDF的价差。

3.简单的案例分析

实例一:2006年4月5日签一笔200万美元的DF和NDF。2006年4月5日的报价:一年的远期结汇价为7.7475,一年的NDF报价为:7.7375,交割日为2007年4月6日,汇率为7.7251。

汇差=7.7475-7.7375=100点

如果没有办理DF和NDF,其结果如下:

2000000.00×(7.7251-0.0040)

=15442200.00

如果办理DF和NDF业务,其结果如下:

到期得到的人民币数为

=7.7475×2000000.00=15495000.00

由于到期汇率7.7251

2000000.00×(7.7375-7.7251)/7.725

1=3210.31

实例二:2006年4月6日签一笔200万美元的DF和NDF。2006年4月6日的报价:一年的远期结汇价为7.7415,一年的NDF报价为7.7231,交割日为2007年4月9日,汇率为7.729。

汇差=7.7415-7.7231=184点

如果没有办理DF和NDF,则结汇结果为:

2000000.00×(7.729-0.0040)

=15450000.00

如果办理DF和NDF,则结果如下:

到期得到的人民币数

=7.7415×2000000.00=15483000.00

因到期汇率7.729>NDF的成交价7.7231,所以,银行向公司支付轧差金额为:

2000000.00×(7.729-7.7231)/7.729

=1526.72

三、DF与NDF业务的风险管理

涉外企业 篇9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以开展涉外业务的天津市企业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深度访谈为辅。问卷由该企业中负责或熟悉涉外业务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来填答,采用匿名形式填答,以降低其答题顾虑和拒访率。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中的系统抽样方法(或称等距抽样)。课题组在天津滨海新区人才服务中心的配合下,以其提供的开展涉外业务的天津企业名录作为抽样框,每隔10个企业抽中1个企业作为调查样本。由于本次调查对象被限定在开展涉外事务的企业范围内,所以调查难度较大。因此,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现实条件的情况下,最终确定抽取120家企业作为问卷调查样本。

调查的实施时间为2015年5月4日到6月28日。问卷的发放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上门发放纸质版问卷、电子邮件发送电子版问卷、网络问卷在线填答等。最终,回收问卷56份,回收率为46.7%。经过问卷质量复核,废掉8份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8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4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受访企业基本特征

(一)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与规模

被调查企业的注册类型共有6类,分别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2个)、有限责任公司(16个)、股份有限公司(6个)、私营企业(2个)、股份有限公司(1个)和国有企业(1个)。其中,外资企业22家,内资企业26家。

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为:大型企业18个、小型企业18个、中型企业12个,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比为3∶5。

(二)外资企业涉及的国家和地区

在本次调查的22家外资企业中,共涉及14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日本投资的企业最多,为6个;其次是德国和美国投资的企业,分别为3个和2个;中国香港、韩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丹麦、瑞典、瑞士、捷克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的企业各1个。

(三)企业的行业分布与高新技术领域

被调查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为:生产制造业占总体的65%,服务业占总体的35%,比较符合天津市生产制造业所占比重大于服务业的现实情况。

在服务业中,医疗卫生行业有4个,软件IT和批发零售行业各有2个,邮电通信、金融、贸易、旅游、法律与咨询、能源、环保、科技服务和集成电路设计等行业各1个。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30个,非高新技术企业有18个,两者之比5∶3。30个高新技术企业分属于以下技术领域:先进制造技术(9个)、电子与信息技术(7个)、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4个)、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4个)、新材料及应用技术(2个)、高新技术服务(2个)、环境保护新技术(1个)和海洋工程技术(1个)。

(四)企业的总体效益与未来展望

受访企业对本企业总体效益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好”(62.5%)和“一般”(29.2%),还有8.3%的企业认为“不太好”。如果从不同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的总体效益情况最好,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最差,总体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均出自小型企业。由此可见,继续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植力度的必要性。

同时,受访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均值为3.77,可以被解释为接近“比较乐观”,对本企业的发展前景表示“比较乐观”的企业占总体的70.8%,与表示“非常乐观”的企业合占总体的79.1%。其中,中型企业的乐观程度略大于小型企业,两者差距不大,而大型企业的乐观程度最低。由此可见,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都表示“比较乐观”,中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更乐观。

企业对天津市投资与发展环境的评价

(一)企业选择在天津投资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7位的原因依次为:开拓中国市场、降低生产成本、看好天津未来的发展前景、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拥有地缘和人脉优势、建立全球生产基地、利用本土资源。相对而言,寻求战略合作、技术研发和转化优势、商业机遇较多、大量优秀人才储备、硬件及基础设施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竞争对手较少等原因没有获得太多认可。

以上因素体现了被调查企业“本地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本土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地缘和人脉优势,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外来投资企业则意在“开拓中国市场,建立全球生产基地”;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二)受访企业对天津投资和发展环境的评价

1.受访企业对天津市投资和发展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

数据显示,受访企业对天津市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总体满意度的加权平均值为3.71,接近“比较满意”。其中,表示“比较满意”的比例最大,约占总体的62.5%。表示“一般”、“非常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为27.1%、6.3%和4.2%。

2.受访企业对生活环境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在“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满意度排在前4位的生活环境评价指标依次为:社会治安、公共交通便利性、购物便利性和丰富性、居住条件。而满意度排在最后3位的指标分别是:子女入学及教育水平、物价水平和生态质量及环境保护。此外,教育、物价、餐饮和医疗等仍是企业员工最关心的问题。

3.受访企业对天津市投资与发展“硬环境”的满意度比“软环境”相对偏高

数据显示,31项“软环境”指标的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为3.56,12项“硬环境”指标的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为3.82,均值表示满意度处在“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也说明受访企业对天津市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的满意度略高于各项政策与服务水平。

在31项软环境评价指标中,受访企业对“人员出入境服务”、“物流配送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满意度最高;对“国际化发展程度”、“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水平”、“劳动力、中层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可获得性、素质与价格”的满意度最低。在12项“软环境”评价指标中,受访企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油、气、煤、电等能源供应”、“海运”和“空运”。相反,“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恐怕也是全国各地共同面对的问题,互联网提速和加强环境保护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

4.小型企业对天津市投资及发展环境的改善程度最为认可

受访企业评价天津市投资及发展环境改善程度的加权平均值为3.52,认为总体改善程度为“改善一般”偏“改善较大”。其中,大、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值分别为3.39、3.23和3.83,可见,小型企业对环境改善程度的认可度最高。以上数据从侧面反映出,近5年来,天津市对小型企业的扶植政策受到广大小微企业的充分认可,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三)企业对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前景的预期

数据显示,52.1%的受访企业对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前景表示“比较看好”,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表示“非常看好”的企业,约占总体的25%,两者合计77.1%。乐观程度的平均值为4.0,含义为“比较看好”,充分说明了被调查企业对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同时,受访企业也对“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否能给本企业带来机遇”做出回答。比例最大的是“一般”,约占总体的37.5%;其次是“较大机遇”,约占总体的33.3%;认为“很大机遇”的企业比例排在第三,占总体的22.9%。各项均值为3.73,数值在“一般”和“较大机遇”之间,偏向于“较大机遇”,说明受访企业把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和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企业开展涉外事务的现状、评价与需求

(一)企业正在开展及拟开展的涉外事务

在被调查的48家企业中,“进出口贸易”是开展最多的涉外事务,共有34家企业开展,远多于其他涉外事务。综合来看,受访企业正在或曾经开展的涉外事务主要集中在以下15大领域:(1)国际贸易,包括:产品进出口、通关、退税、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2)涉外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海外人才招聘、引进、培训、劳务输出等业务;(3)海外技术引进与转让;(4)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资、对外投融资等业务;(5)国际物流;(6)涉外业务咨询与代理服务,包括:咨询、委托与代理服务、服务外包、资产评估与鉴定等业务;(7)涉外谈判、考察与文化交流,包括:涉外商务谈判、海外会展、海外考察、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涉外口笔译等业务;(8)涉外文档管理,包括:涉外合同、文件、档案管理等业务;(9)涉外市场调研,包括:国内外市场调查、消费者调查、企业调查等业务;(10)国际金融与财会,包括:跨境结算、国际会计、国际财务管理等业务;(11)涉外业务申请及审批;(12)涉外法律服务,包括法律诉讼、国际仲裁等业务;(13)涉外知识产权管理;(14)涉外承包与租赁,包括:海外工程承包、涉外融资租赁等业务;(15)境外并购与上市。

在以上事务中,公司境外并购与上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涉外知识产权管理、涉外人才及业务培训、涉外业务申请及审批、涉外合同、文件及档案管理等是企业在未来最想开展的几项涉外事务。

(二)企业对开展涉外事务状况的总体评价

在受访企业对开展涉外事务的满意度评价中,表示“比较满意”的企业数量最多,约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50%;其次是表示“一般”的企业,约占总体的43.8%。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为3.6,说明受访企业对开展涉外事务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偏“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因此涉外事务仍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三)企业对推动涉外事务发展的政策需求

数据显示,需求度均值最高的政策或措施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权平均值为4.27,处于“比较需要”偏“非常需要”的水平上。需求度较高的政策或措施还有:“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国际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服务模式”、“整合执法力量,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强涉外企业投融资服务,提升便利化”、“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增加互联网及移动网络涉外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降低准入门槛”等。

从以上结果可知,受访企业最需要的政策或措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在基础设施方面,急需“一站式”、“单一窗口”、“综合性”的涉外业务服务平台;在功能或作用方面,集中体现了降门槛、集成化、便利性等特征;在技术支持方面,融合了“互联网+”的新思想;在外部支撑环境方面,强调了“依法治理”的法治理念。因此,为企业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涉外业务综合服务平台,是提升企业涉外业务质量、效率和满意度的关键性措施。

(四)企业在未来5年内增加涉外业务的意愿

在受访企业中,有62%的企业表示,在未来5年内有计划增加涉外业务,表示“无计划增加涉外业务”和“说不清”的企业同占19%。其中,表示“说不清”的企业可以被视为具有潜在需求,或许能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以上结果说明,涉外业务服务业具有较为乐观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是否能提供集成化、便利化、综合化、专业化的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是涉外业务服务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推动天津市改革开放及国际经济合作进程贡献智慧:

(一)加强涉外企业所在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解除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

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不仅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还影响外商在当地生活的适宜程度,是构成投资环境的必要因素,也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在继续巩固社会治安、公共交通等优势之外,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涉外企业所在地区的居住条件、城市卫生、文化娱乐、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力度,尤其是在文化氛围、子女受教育、物价水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更要着力解决。

(二)减流程、降门槛,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政策环境和服务水平

相关研究发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投资规模,与企业投资规模的提高呈非线性关系,并且其对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更大。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市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步伐,降低内、外资准入门槛,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尤其要着重提高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水平,加快吸引各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三)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环保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

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交通物流保障、能源资源配合都是外商投资企业看重的。只有当基础设施能够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时,外商投资企业的业务才可能获得顺利发展。保持油、气、水、电、煤等生产资料和能源的稳定供应以及海运、空运和陆运系统的畅通,着重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资费水平,拓展带宽流量;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增加环保设施和措施,努力改善天津市的宜居程度。

(四)建立“天津市涉外企业调查网络和样本库”

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完善的调查网络与样本库,本次调查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较高的拒访率。鉴于此,市政府相关部门应选择部分在津的涉外企业组建调查网络和样本库,并将部分外籍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纳入样本库,为实现长效机制打好基础。

(五)建立“天津市国际形象与投资环境评价与反馈”机制

要想切实地提升天津市涉外事务服务水平,就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涉外事务的实际需求、开展现状和评价情况,以此作为依据来改进工作质量。委托天津市高校或科研机构,依托“天津市涉外企业调查网络和样本库”,定期(如每年)对在津的涉外企业和外籍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分析,从中发现天津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新建议,定期向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反馈,辅助相关部门决策。

(六)搭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天津市企业涉外事务综合服务平台

本次调查显示,非常有必要搭建一个集各项涉外事务于一体的中介性在线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国际贸易、涉外人才招聘、引进、输出和培训、海外技术引进与转让、招商引资、涉外业务咨询与代理服务、涉外谈判服务、涉外市场调研、涉外业务申请及审批服务、涉外法律服务、涉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涉外承包与租赁服务、境外并购与上市服务等业务,以此整合天津市涉外服务资源,减少办事流程,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天津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天津市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满意度的涉外事务服务。

参考文献

[1].潘霞,鞠晓峰.基于招商引资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4):121-126.

[2].范少君,杨有红,刘晓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所有权性质与企业投资效率[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8-56.

涉外企业 篇10

当前, 涉外随着我国涉外企业的快速发展, 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发展所不可忽略的助推力。近几年来, 涉外企业为我国税收所做的贡献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还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形势, 为没有工作的人们增加了工作岗位、方便群众生活、推进了税收的形势, 同时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并且增加了财政收。因此, 本研究将从当前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情况, 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征管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我国涉外企业税收征管的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1. 当前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情况

近年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的涉外企业户数逐年增多, 地方地税局也加强了对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 规范涉外税收审核审批行为, 严格执行各项涉外税收政策。面对涉外企业收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涉外局在有关领导的正确指引下, 全局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 为企业机构的组建工作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且全面超额完成了税收收入任务。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规范办事流程, 提高办税效率, 实施个性化、专业化内外部培训, 按规定适时将纳税人应该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执行到位, 让纳税人真正享受到各项税收优惠所带来的好处。做好对外籍人员、取得境外应税收入的纳税人涉外税收环境。除此之外, 地方税务局都能都做到认真开展税收政策调研及参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工作。做好企业情况调查摸底工作, 全面掌握了解涉外企业纳税人的经营情况。但是, 通过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 在对中小涉外企业的税收管理中, 还相当程度的存在着管理不深、不透、不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研究, 及时解决, 必将制约税收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由于地方税务局涉外征收税款的工作人员所实行的权利和其所对应的职责不对称, 导致其对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开展税收评估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工作失误, 这不仅因为涉外税收工作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多, 同时也说明了涉外企业税收工作人员对涉外税收业务接触较少、实践较少, 对相关业务知识掌握较少, 但是企业财务规范又多, 这就造成其不能很好的应对涉外税收所应有的分内工作。特别是对外籍人员申报的或其他情形涉及的个人所得税无法准确确定并进行控管。这上述矛盾和问题, 在对中小涉外企业的管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2 造成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原因

涉外税收管理工作中不能正常开展对涉外企业纳税评估工作, 使得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期内的纳税情况不能进行动态监控和综合评定, 这就造成了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 涉外税收管理工作信息互动机制不健全, 与涉外管理部门未建立定期互换信息机制, 容易造成管理缺失现象。而且涉外地方税收收入照之前相比明显后劲不足。涉外企业数量增长较快, 但经营业绩不够理想, 涉外税收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个地方的等通讯业, 二多数企业应纳税额在下降。部分企业处于无收入状态。新增企业对地方税务局的涉外地方税收收入贡献不大。由此看来, 只有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纳税环境, 加大税法宣传和涉外税务审计工作, 才能避免造成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流失。

3. 加强我国涉外企业税收征管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涉外企业税收征管工作

伴随着我国入世, 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外资的流入、技术进步、经济的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兴起等, 对目前的涉外税收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积极转变涉外税收职能, 实行国际税收管理是必要的、紧迫的, 已成为大势所趋。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的管理是确保地方税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 认真抓好对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的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税收的重要性对外宣传, 根据工作实际, 在借鉴上级机关及相关单位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岗位职责, 制定严格的征税计划, 并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 这样才能使各项税收工作能够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加强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具有非常必要的意义。

3.2 应对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税收流失问题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涉外企业户籍管理。实行涉外企业户籍归集管理办法, 成立涉外企业税收征管组, 将全局涉外企业实行统一管理, 建立涉外企业户籍管理信息化责任制, 确保纳税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等征管信息的准确完整。其次要结合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需要, 要求管理员及时掌握涉外企业的动态情况, 建立涉外企业税务登记、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纳税申报等全面的动态资料档案;加大宣传、咨询、辅导的力度与深度。国际税务科人员深入涉外企业普及涉外企业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 切实解决不同涉外企业的政策需求。除此之外。加强与商务、工商、国税、外汇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 加强涉外企业税务审计。按照国家税务局制定下发《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以涉外企业审计评估为切入口, 将企业所得税与其他税种审计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定期相互传递涉外企业登记、变更、注销等信息, 避免漏征漏管现象出现;切实开展好一年一度的联合年检工作, 督促各基层征管单位认真核查涉外企业年度的纳税情况, 做到一税审计各税兼顾, 从源头上抓好管控。

结语

综上所述, 本研究从当前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情况, 当前地方税务局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情况以及加强我国涉外企业税收征管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究, 总结出地方税务局要加大对涉外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 全面提升地方涉外税收征收管理的服务功能, 这样才能使涉外税收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 改进和创新税收服务。

参考文献

[1]乔丹丹.我国外资企业逃避税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 2009.

上一篇:初中学生赏识教育下一篇:传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