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

2024-06-05

双一流(精选七篇)

双一流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转型发展

西安翻译学院以建设“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为目标, 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为了认真落实转型发展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结合学院实际, 紧紧围绕建“双一流”、“转型发展”这一中心, 结合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 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几项举措问题,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及本人自身工作, 提出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1 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问题

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 将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联系, 一方面要对高校在合作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1]。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 由于企业不能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直接获得物质利益, 加上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任何鼓励措施, 导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 更多的企业将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 对于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耐心, 学院也不例外。[2]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都划归到学校身上, 政府、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职责不明确, 政策法律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导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了高校一厢情愿的事情。

2 实现校企合作的作用

校企合作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搭建的, 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 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平台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体, 能够对校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一方面能够推动企业生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 校企合作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 满足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有助于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 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适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与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互对接, 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促进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社会经济繁荣[3]。

其次, 有利于校企资源整合。从企业的角度看, 学校有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从学校角度看, 企业拥有信息、技术以及设备等优势, 开展校企合作, 能够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 这对于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 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 同时也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而民办本科院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同时能够在企业内部为学生开辟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生产和技术需求,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最后, 有助于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这系统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求教师也必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但这一方面往往是民办高校所不具备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则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高校教师将理论付诸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 为了弥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现状, 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

3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应当采取四项举措

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民办院校的生存, 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与企业之间通过优势资源有效整合,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当然,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推动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全方位合作的态势。

首先, 不断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民办院校需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道路, 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培养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要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模式切实加强。此外, 学校也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次, 积极加强专业建设。民办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社会调查分析, 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民办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优势专业。

再次, 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学生层面上, 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并根据他们的合理建议, 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每个系应成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 制定课程标准, 落实课程开发与设计, 担任相关的教学任务, 监督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应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教学科研团队, 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选定相关课题, 联合攻关, 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运用[4]。同时, 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本校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职后学习,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最后, 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企业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 要对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与企业一起建设好实训基地。一方面, 民办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学校内部可以模拟建立企业的生产车间, 并按照企业的实际管理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性时间训练基地, 高校开设的部分课程在企业内部完成教学, 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互通、“教学做”一体化[5]。同时, 行业企业为学校教师的顶岗实践提供了场所, 学校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了培训。

4 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根据转型发展要求, 学院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四合作、五共同”, 深化校企合作。“四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合作模式;“五共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最终实现校企共赢。

学院不断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 建成了112个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4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仅2015年, 学院就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外包实务教学工作委员会就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达成协议, 并批复成为考培点, 与阿里巴巴签约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试点院校”, 河南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 陕西省第五人民医院和苏州明慈医院 (中德合资) 、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西安华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无锡明慈医院、陕西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单位签订深度合作协议, 并与阳光雨露教育集团等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翻译人才和双语幼儿教师的协议。首届“亚朵酒店订单班”初见成效, 36名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 顺利走上酒店管理工作岗位, 有2位教师成功挂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显著提高,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5 结语

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不仅是学校管理层的十强,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不断增加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的机会。同时, 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挂职锻炼,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够及时解决民办高校的科研问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魏世宏, 严欣平.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8) .

[2]冯建业.对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 .

[3]盛振文.实现三个转变, 推进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 (01) .

[4]俞国锋.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 2014-07-07.

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一览 篇2

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

第一轮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名单

给予公开警示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

●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大全

返回目录>>>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序号

学校名称

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1

北京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2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3

清华大学

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

4

北京交通大学

系统科学

5

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自定)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7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8

北京科技大学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9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10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12

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林学

13

北京协和医学院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14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15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

16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

17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18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19

中央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

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自定)

21

外交学院

政治学(自定)

2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学(自定)

23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学

24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25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自定)

26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设计学

27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

28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

29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30

南开大学

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31

天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32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33

天津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自定)

34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35

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36

河北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自定)

37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38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自定)

39

辽宁大学

应用经济学(自定)

40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41

东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42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43

吉林大学

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44

延边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45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47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48

东北农业大学

畜牧学(自定)

49

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工程、林学

50

复旦大学

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

51

同济大学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

52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

53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54

东华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55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

56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中药学

57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58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59

上海财经大学

统计学

60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学

61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62

上海大学

机械工程(自定)

63

南京大学

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64

苏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65

东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6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

67

南京理工大学

兵器科学与技术

68

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69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70

河海大学

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71

江南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72

南京林业大学

林业工程

7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

74

南京农业大学

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75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76

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学

77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

78

浙江大学

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79

中国美术学院

美术学

80

安徽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82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定)

83

厦门大学

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84

福州大学

化学(自定)

85

南昌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86

山东大学

数学、化学

87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水产

8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9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自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化学(自定)

90

河南大学

生物学

91

武汉大学

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92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9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94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95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96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

9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自定)

98

湖南大学

化学、机械工程

99

中南大学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100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101

中山大学

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102

暨南大学

药学(自定)

103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

104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105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

106

海南大学

作物学(自定)

107

广西大学

土木工程(自定)

108

四川大学

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109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110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111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112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13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学

114

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学(自定)

115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116

西南大学

生物学

117

西南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自定)

118

贵州大学

植物保护(自定)

119

云南大学

民族学、生态学

120

西藏大学

生态学(自定)

121

西北大学

地质学

122

西安交通大学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123

西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5

长安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1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

127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自定)

128

兰州大学

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129

青海大学

生态学(自定)

130

宁夏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131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定)、化学(自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定)

132

石河子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13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13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3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36

宁波大学

力学

137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138

国防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139

第二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

140

第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自定)

返回目录>>>

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予以撤销,根据学科建设情况调整为“教育学”)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予以撤销,根据学科建设情况调整为“应用经济学”)

宁波大学:力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西藏大学:生态学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疆大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公布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对一些学科做了公开警示,并没有退出建设范围,请问有何考虑?给予公开警示的建设学科又是如何确定的?

答:从首轮建设的成效来看,所有建设高校都取得了明显建设进展,整体上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公开警示是其中重要内容。首轮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经“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严格评议,个别被公开警示的建设学科按要求结合学校定位、首轮建设成效和学科特色优势,作出调整,原学科撤销。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返回目录>>>

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是什么?

答:与首轮建设范围认定的程序相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建设学科进入的条件后,以认定方式对第二轮建设范围提出了咨询建议。本次认定中,新增建设学科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切合急需。学科方向需要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有较为精准的匹配度。二是水平出色。对应领域的一级学科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贡献水平等各方面表现均应比同类显著,突出建优促强。三是整体达标。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门槛之上,学科认定多维度设置条件,不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根据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三部委研究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轮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原来“双非”,将来“双一流”? 篇3

“双非”机遇多,重在亮底牌

仔细分析,我们粗略地将双非院校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性较强,综合能力弱,在排名与评选中易处于弱势,如我们一般所说的语言类、师范类、农林类等大学;二是地理位置不占优,尽管有传统优势学科,但难以形成竞争力的一些大学;三是专业学科较为冷门,或有较高针对性的院校,虽然已是国内专业佼佼者,但受众较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双一流”的出台对于双非院校的鼓舞是历史性的。相比于985、211这种更利于综合院校的评价体系,“双一流”更看重学校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如何在大局势下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不同学校正牢牢攥紧手中的底牌,借助学科优势等待最佳出牌时机。

首先是第一种专业性较强,但综合能力弱的院校。这些学校往往规模不大,属于“小国寡民”类,从资历上来讲也比较年轻,但有着强大生命力与创新意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北京市语言类学校里名列前三甲,各地高考分数线也力压许多985、211院校,以至于鲜有人知这是一所双非院校。北二外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教授针对本校“双一流”建设问题时说:“我们学校推行了‘外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了中东欧十六个语言,在横向上推行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要求学生既学习非通用语,又学习专业,造就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可见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对专业要求的提高,更是学科发展方法论上的突破。

同样,上海师范大学也在自身寻找机遇发展点。上海市首批共支持96个学科,上海师范大学获批数超过全市的10%。该校教育学院夏惠贤教授表示:“在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将立足上海师范大学60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以及与上海中小学的密切合作,以教师教育为重点,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国际化教育科学研究,贡献教育知识。”

第二类是地理位置不占优,却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大学。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我国国防做出过卓远贡献,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却缺少为更多人所知的机会。校长刘宏民在阐释本校“双一流”建设时说道:“重点在于‘双一流’和‘双特色’。‘双一流’是指我校的机械、材料等学科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整体办学要达到中国一流水平;‘双特色’是指我校的学科特色是机械、材料等优势学科,办学特色是学研产协同。”

湘潭大学是一所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创办的综合^生全国重点大学,现今,如何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是该校“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党委书记章兢所说:“一是要从‘劳动建校’‘住农舍、点油灯’中感悟艰苦创业的精神,并继续保持这种宝贵的精神。二是要拓展办学视野,创新办学思路,政治优势的文化基因与追求学术的文化基因应当相得益彰。”

再如黑龙江大学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75年来,黑龙江大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已有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ESI排名居全球前1%行列。刘德权书记主张在“双一流”建设中延续这一优势:“要抢抓一流学科建设机遇,整合对俄办学资源,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责权匹配,激发学院发展动力和活力。要抓住国家国防科工局和省政府共建我校的机遇,服务国家战略,拓展我校发展空间和实力。”

对于第三类专业学科较为冷门,或有较高针对性的院校,双一流则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与走向世界的机会。北京印刷学院就是典型例子。北印副校长王关义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就放在了“人无我有”上,强调推动工、文、艺、管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和特色、有发展潜力、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一流学科。“聚焦行业产业重大战略需求,找准‘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下的印刷出版领域切入点,设计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方案。”

同样具有较高针对性的还有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将“双一流”的建设眼光放眼全世界,以此来把握这独一无二的机遇。副校长吴仁彪说:“运输航空的人员需求很大,通用航空也即将迎来大发展。民航院校不仅要提高自身质量,为民航培养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输出行业学科专业标准,为社会办学的民航学校培训师资力量,起到引领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瞄准的目标,是世界三大著名民航学校——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

“双一流”到底给了双非院校多大的机遇?这恐怕难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计算,也难以保证双非院校一定会一鼓作气跃然顶峰,但最起码让众院校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有了信心,再重新审视自己与一流的距离,这便是意义所在。

面对新挑战,致胜需新招

“双一流”带来的不是一味的自信与希望,挑战也会接踵而至。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岳建华表示:“很多985高校虽然只有一到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但其位居全国前5名、前10名的学科占到学科总数的70%~80%以上。整体水平高,学科发展协调性强,学科生态良好,是985高校的普遍特点。”因此,想要成为“双一流”,对于双非院校来说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流”归根到底是比较,如何在比较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创造出独特的学科氛围,避免“干校一面”是最基础的挑战。以语言类为例,虽已经算是较小类别,却依旧竞争激烈,新老院校层出不穷,于是各个学校力争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则把重点放在比较体系的建立上,从比较中推动“一流”:“没有比较就无所谓一流二流。一流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可比性的问题,国内国际有可比较的学科,应去主动适应;没有可比较的学科,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推动比较体系的建立,使其获得话语权,获得可比性。”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英语系系主任在窦强谈及这个问题时说:“中国不会有第二个北大,第二个清华。我们要想做第一个西安翻译学院,就一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即坚定不移地走‘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和‘专业+英语+创新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线,注重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业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双一流 篇4

今年6月28日, 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有关文件。这引起社会舆论对“985”“211”工程存废的又一次关注。

“985”“211”工程的利与弊

我国推出“985”“211”工程的用意, 是为集中少数优质资源, 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但从具体实践的效果看, “985”“211”工程, 对改善我国高校的硬件条件、发展学术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

首先, “985”“211”工程, 使高等教育的等级化管理更为严重, 人为制造了学校不平等和歧视。列入“985”工程的高校, 不但享有更多国家资源, 而且地位也比其他高校高一等。在“985”高校推出之后, 我国高校就被各种工程、计划排出等级座次:“985”高校 (具体还分一期、二期、三期) 、“211”高校、小“211”高校 (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高校) 、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 这使高校陷入不平等竞争, 也让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结更浓。鉴于进入“985”“211”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以及今后就业拥有学历优势 (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提出“985”“211”高校学历要求) , 不少学生把“985”“211”高校作为奋斗目标, 非之不读。

近年,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提出3个“985”的要求——“985”本科、“985”硕士、“985”博士。而对于这种就业中学历门槛、等级, 舆论意见不一。在反对学历歧视的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这体现了“985”“211”院校的价值, 是学生努力考取“985”“211”院校应得的回报。其实, 赞同学历门槛者, 更多是站在“985”“211”院校立场说话。拥有身份特权者, 总会为身份特权辩护, 这不可置否。可这种优势, 本来就不应该有。以学历论英雄, 这是学历社会陈旧的人才观, 难道名校所有学生的能力、水平都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吗?

其次, “985”“211”工程, 说到底, 是政府部门推行的行政性计划, 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评审意图。进入“985”“211”工程, 既意味着获取资源, 也提高了学校的“地位”, 因此, 很多高校就把跻身“985”“211”工程作为办学奋斗的目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 高校都追求“高大全”, 在申报“985”“211”工程过程中弄虚作假, 搞形式主义等。教育部在多年前就宣布, “985”高校在未来10年不再扩容, 一时打消了“211”院校跻身“985”高校的念头。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985”“211”工程的负面影响愈发明显。

“双一流”计划要废除高校特权身份, 更要消除行政思维

2015年10月, 我国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下文简称《方案》) , 该《方案》明确指出, “985”“211”工程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和重复交叉的弊端, 用新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替代“985”“211”工程, 是为了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局面。我国原来实施“985”“211”工程的文件被废止, 这是启动“双一流”建设的信号。

不少舆论认为, 我国“985”“211”工程被废除了, 就不再有所谓的“985”“211”工程高校了。实际上, 废止建设“985”“211”工程的相关文件, 并不意味着就废除了高校的“985”“211”身份。在笔者看来, 如果废止了“985”“211”工程建设文件, 却依然保留“985”“211”高校身份, 我国“双一流”建设根本不可能消除高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的问题。因此, 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宣布废除“985”“211”高校的身份, 也不再在官方文件中提“985”“211”高校。

而比废除身份更难的是废除行政计划办学思维。我国的“985”“211”工程、科研计划、人才计划出现变异, 是因为由行政主导, 对学校、教师进行行政评审、评价, 才会有入选工程、入选计划, 而学校的办学, 又只对上负责, 不对教育和学校师生负责。所以, 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治校。

因此, 推进“双一流”建设, 要想和原来的“985”“211”工程不同, 就必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不能采取原有的行政计划方式来实施“双一流”计划。最近已有专家预测,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之后, 学校和学科会有新的“双一流”标签, 这是必须警惕的问题, 即要防止“双一流”建设重蹈“985”“211”工程的覆辙。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 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同时, 在学校内部推进现代治理改革,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具体而言, 必须进行两方面的重大改革。首先, 我国应该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 负责根据高校的办学任务和实际业绩进行拨款预算, 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如果有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 那么, 高校就不会担心与政府部门关系不好, 或没有列入某项计划而没有拨款。与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应, 各高校则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模式, 负责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预算, 并监督学校行政执行预算, 要求财务信息公开透明, 实行独立的财务审计。

其次, 要在大学里推行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 对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 而不是由行政领导和行政机构统管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 这会让学校严重行政化和功利化。以前在建设“985”“211”工程时, 我国高校出现了合并潮, 还有不少高校追求“高大全”, 增设了很多学科做大学校体量, 这都是行政推动的结果, 有的学校合并和学科建设, 根本不符合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规律。在“双一流”建设中, 会不会有学校为入选“双一流”又搞学科合并呢?如果不推进学校现代治理改革, 很难说有些高校不这样做。

2022全国双一流大学名单 篇5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一流高校名单(名单不排先后)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考生和家长、老师心目中重点大学的标准是就“985”和“211”,但随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正式公布,重点大学和好专业的标准也发生改变,重点大学的档次也发生了巨变!

985/211“双一流”区别在哪里

区别一985/211侧重对大学的评定,“双一流”侧重对学科的评定

无论是“985工程”的39所大学(含国防科技大学)还是“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学,都是基于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评价。尽管之前也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评定,但社会对一所大学的整体认知,还是只看“牌子”不看学科,影响并不大。

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则是先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37所),再在此基础上选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也就是说,先看一所大学有没有若干个很强的学科(专业),再主要根据学科综合实力来评定一所大学的强弱。

区别二985是211的“升级版”(211包含985),“双一流”则不存在交叉

如果说211是重点班,985就是重点班里的重点班。“985工程”大学均为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委直管,也称部属高校;除985外的“211工程”大学则多为省部共建高校,地方属性更强一些。但985大学都是211大学。

“双一流”则是两个平行的评价体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共计42所,在原来39所985大学基础上新增3所。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共计95所。除了之前的大部分“非985”211大学,主要增加了26所特色明显的高校——

区别三985/211是固化的标签,“双一流”则是有进有出

985/211高校名单确定已有近,这两项工程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缺陷也有目共睹,很多非985/211高校发展很快,但是受制于“非重点”“非部属”的标签,学校办学实力并不为社会所认可。很多地方和大学对此多有不满。

而“双一流”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的。教育部明确提出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排名的依据

首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排名会高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跟高校的发展定位有关。另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里,A类高校会高于B类高校,这就是实力的差距了。

“世界一流学科”数量是一个参考,其中“非自定学科”数量更具有参考意义。学科自定怎么看来都像是国家的照顾,让人有胜之不武的感觉。

双一流 篇6

有专家指出,“双一流”建设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身份限制。而对于云南这样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未有高校入选“985”,“211”也仅有云南大学一所),“双一流”建设是否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在本期策划里,我们通过选取一组文章,审视媒体和专家眼中的“双一流”。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两个“985工程”文件和4个“211工程”文件,立即被外界解读为“985”“211”两大工程将被废除。

6月28日,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一经披露,立刻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调。支持者认为,“双一流”会改变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一些不知名的大学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本的‘985‘211高校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告诉记者,河南省高考考生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没有“985”大学,“211”大学也仅有一所,“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不管以前有什么分歧,但在这件事儿上,大家的意见空前一致:这次我们河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能真的要来了。”

质疑者的担忧和支持者的喜悦来得同样激烈。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记者,201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教育界别对“双一流”的争议很大,“一些地方院校担心‘双一流会造成新一轮的不公平竞争”。

“时机刚好成熟了”

“双一流”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度,主要是国家对两个“985工程”文件和4个“211工程”文件“宣布失效”四个字。

记者梳理教育部网站公告公示信息发现,对规范性文件的处理,教育部有废止和宣布失效两种提法。例如,2011年2月24日,教育部曾废止和宣布失效386份规范性文件。

至于废止与宣布失效的区别,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司曾专门做过解释,废止就是已经被明确代替的,与上位法是相互抵触的,必须予以废止,带有明令的性质,“而出现适用期已过、调整对象已经消失等情况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宣布失效。”教育部网站在宣布文件失效时也曾同时说明,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针对外界关于“将要废除‘985和‘211”的质疑,教育部在回应时透露了“双一流”建设将在年内启动,“目前,教育部等正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事实上,有关“双一流”建设的想法早就在教育界流传。一位中部省份教育厅副厅级退休干部告诉记者,学术界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提法很早就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过一次高校校长、书记集体表态潮,“有些排名在国内前十的校长和书记,表态要用十五到二十年,或者最多三十年时间,把自己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表态潮最盛时,一度有一家西北省会城市的民办高校校长计划用一二十年把学校建成中国的哈佛大学。”

“当时我就写文章说他们过于乐观,那个民办高校校长的表态甚至很可笑。”上述教育厅退休干部认为,从欧美教育强国的著名大学发展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有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和周期,不是在有限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就能建成。

不过,“双一流”建设的想法一直在决策层酝酿之中。到了“十三五”规划咨询意见阶段,教育界就已经得知,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中,“双一流”建设将取代已经存续二十多年的“985”“211”工程。

从官方文件中,“双一流”取代“985”“211”也有迹可寻。媒体梳理教育部工作要点发现,从2007年至2013年,教育部每年都会在工作要点中提及“985”和“211”工程,但在过去两年工作要点中,已经找不到相关描述。

直到一年前,中央关于要建设“双一流”的构想正式提出。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设计分2020、2030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最终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上述教育厅退休干部对记者说,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干预措施历经三次变化,从最初的重点大学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推出“985”“211”两大工程,再到2015年8月提出“双一流”建设,“我们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到《方案》设计的本世纪中叶实现‘双一流的目标,周期是足够的。现在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机刚好成熟了。”

饱受诟病的“985”和“211”

多年来,对“985”和“211”两大工程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

“985工程”始于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次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11工程”则是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它的主旨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所有的“985”高校都是“211”学校。

“‘985‘211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是全国高校都面临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两大工程吸引地方财政投入大学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一流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说,“但是无论从哪个排行榜看,中国能入选的大学就那么几所,我们并没有实现两大工程的规划目标。”

两大工程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其中掺杂了太多非学术因素。“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后,既不再增加,也不再淘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其身份的固化,弱化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和学校的绩效意识。

“‘211工程尤其明显,从最初的几十所到现在的一百多所,评了五次,实际上从刚开始评的时候很多大学就发现问题了,也公开提出过不公平、铁饭碗的问题,但它就这么评出来一百多所。”储朝晖说。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告诉记者,“211”的问题在于,评选时需要照顾地区平衡,每个省份至少要评出一所“211”大学,造成“211”大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落后地区的‘211大学和老牌强省的‘211大学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他说,受非学术因素影响,“985工程”最后几个批次入选的学校和第一批次入选的学校综合水平相差也很大。

对于高校来说,一旦入选“985”或者“211”,学校相当于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在科研经费、招生就业、师资建设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是非“985”和“211”学校根本无法比拟的。

在两个工程实施前,原本相差无几的两个高校,如果一个入选,另一个落选,经过若干年发展,两者差距会愈发明显。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润喜举例说,“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二者之前实力相当,均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湖南师范大学入选‘211工程,湘潭大学没有入选。经过若干年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新入选5个,而湘潭大学只新入选了2个。”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211”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获得的财政科研经费,约为每个学校4亿元,而其他本科高校平均的科研经费仅为一年3 000万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对记者回忆,2005年,他所在的学校经第三批次评选入选“211工程”,“当年光科研经费就多了将近两千万,整个学校沸腾了,觉得进入了另一个俱乐部,跟别的学校不一样了。”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光宇直言,“高校一经入选‘985或者‘211,经费、科研、人才各方面的特权就滚滚而来。但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而且大树也没有长好,因为没有竞争,没有淘汰。慢慢地,‘985和‘211成了终身等级制。”

乐观的期望

“双一流”建设对“985”“211”的反思在于,盲目追求规模不如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先要有世界一流学科。不过,《方案》只设定了发展目标,而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发展规划细则、学校与学科评价体系等关键因素目前均未出台。

“教育部门一直在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的指标体系,目前仍在讨论之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向记者透露,教育部两大官方智库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不同的场合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两家的指标研究成果出入并不大,而且与民间的研究成果也很相近。此外,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也一直在做世界大学的排名。”

“一流大学更多的是社会认同,从专业的角度看目前没有评价体系,相比之下,一流学科的可评价性更强一些。”储朝晖说。

一流大学是以一流学科为依托的,“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学科,你有了若干个一流学科的支撑,才能说是一流的大学。”周洪宇认为,至于一流大学,则需要世界上几大排行榜都认可,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国QS排名等。

根据国外的学科评价体系,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事实上已经具备了一流学科的潜力,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领域就是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对引力波的研究也处在世界第一方阵。

照此逻辑,在“双一流”的游戏规则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来的“985”大学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周洪宇对此很有信心,“即便不看国际排名,只看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对学科的排名,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文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比很多‘985高校的相同学科排名都高。”

民办教育界同样对“双一流”持乐观态度,他们期望“双一流”打破只评学校不评学科的评价壁垒。2016年全国“两会”,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应代表建议时表示,“双一流”应该包括民办大学和职业高校,这让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大受鼓舞:“民办院校一些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有希望进入‘双一流,比如我们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我自认为不比公立大学办得差。”

“从全球范围看,不谈欧美那些著名的民办大学,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民办大学也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李光宇对记者说,得益于校企合作的优势,韩国现代集团创办的蔚山大学的海洋、船舶相关专业学科,都已经建设成世界一流水平。

“双一流”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教育界也有人对“双一流”不那么看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就是其中之一。

何兵每次到清华大学讲课时,都会讲同样一些话: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规划像一座大山,山顶是“985”,下面是“211”、一本、二本、三本,孩子刚要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你就摆一座山在这,孩子们就要往上爬,孩子和家长都被绑架了。

“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应该是把这座山削平了,把‘985‘211和一本、二本、三本都取消,应该是扶弱,而不是再助强。”每次何兵讲到这里时,台下的大学生都掌声如潮,“因为所有人都对这件事深恶痛绝。”

然而,无论是“985”“211”还是“双一流”,在何兵看来,结果都会把高校分为国家重点扶持和非重点扶持两种身份,仍然没有改变“助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讲,‘双一流更看重学科是一种进步,但它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完全是另一码事,它不是在松绑。”

何兵觉得,国家和地方已经不再适合给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太多的扶持政策,而应该把教育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省都有几所优质大学,而不是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高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像河南这样每年高考考生人数都是全国第一,但本省没有‘985大学,‘211也只有一所。”

一些中西部高校同样有这样的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记者,“2016年全国‘两会上,我所在的教育界别一组对‘双一流争议很大,地方院校特别担心被淘汰,他们认为不是公平竞争。”

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也在今年“两会”上公开表示,“‘双一流怎么建,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都特别关注。(我们)既希望能抓住机遇,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又因为处于劣势地位,怕进一步拉大差距。我们感到很纠结,压力很大。”

周洪宇并不认可这种担忧。他觉得,“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选一流大学的基础是是否具有一流学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学科取决于大学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一些高校不是因为‘双一流才发展不起来,而是自身学科建设实力不足。”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院研究员曾润喜对记者说,“双一流”实际上是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工程,但高等教育不是搞一个工程就可以进步的,高等教育发展所遵循的是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双一流 篇7

“双一流”建设实际上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2.0版方案,过去建设“985”“211”,也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是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的问题。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里,已承认“985”“211”工程建设的一些弊端。如不废除 “985”“211”,继续保留它们的身份,或者在此基础上建设“双一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只能是奢望。

当前高校被分为三六九等,在招生中,“985”“211”高校安排在第一批次(一本),二本是一般本科院校,对基础教育来说,制造了严重的名校情结,对高等院校来说,导致了学校不平等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5年已达到40%,到2020年会达到50%,但是基础教育的高考焦虑依然非常严重。过去是上大学独木桥,现在成为名校独木桥。这一点再不解决,会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严重影响。

其实,2014年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就提到了要取消一本、二本,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上海已从今年开始取消录取批次,浙江和山东明年取消。在此趋势下,如果还维持“985”“211”的身份,那大家只会更加追逐“985”“211”。

目前来看,名校获得的国家财政支出比例很高,而一般地方本科普通院校获得的资源较少。这就导致高校竞争的不公平,一般的院校要办出高水平非常难。这也连带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学历歧视,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提出要三个“985”(博士、硕士、本科毕业学校都为“985”),这是十分明显的学历歧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一流】相关文章:

建一流国税队伍 创一流工作业绩04-28

上一篇: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研究下一篇:青少年与网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