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

2024-05-30

小先生(精选十篇)

小先生 篇1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当时中国的乡村教育, 并为此专门在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提出了要改变一百万个乡村, 而且身体力行, 先后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山海工学团等学校, 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开展了平民教育, 等等, 创造性发明并推行了艺友制、小先生制等极富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形式。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精华, 他创造的“小先生制”就是其重要体现和实现形式。 “小先生制”不仅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而且在实践上推动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全国的传播和发展。 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肯定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 以指导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

1932年, 陶行知于上海创办上海工学团, 开展普及教育运动,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他主张“工以养生, 学以明生, 团以保生”, 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了“即知即传”的方法, 初步创立了“小先生制”。 先生即教师, “小先生制”意为以学生、小孩为师, 让小孩教小孩, 小孩教成人, 这既是一种教师教育方式, 又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 陶行知认为, 小孩子有很大的力量, 小孩子能做先生, 做先生的不局限于师范毕业。 “即知即传”是小先生制的一个重要原则, 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人, 一面温习, 一面把学问传给他人。 后来, 陶行知在创办其他学校时, 进一步发展了“小先生制”, 并为此编写了适用于当时农村的识字课本, 而且实验效果良好。 何谓“小先生”, 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话就是:“生是生活。 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 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 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 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 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 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 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先生了。 ”他又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 不是我, 也不是你, 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从中可看出他浓重的“生活教育”思想, 他认为学生并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也可以做“小先生”, 也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 每个学生都可以并有义务进行文化知识的交流和传承。 陶行知先生曾说:“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 便是小孩能做先生。 自古以来, 小孩是在教人。 但正式承认小孩为小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这正式的承认, 到现在, 还只是限于少数的实验学校。 我们必须使大家承认小孩能做教师, 然后教育才能普及, 小孩的本领是无可怀疑。 我们有铁打证据保举他们做先生……”所以,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与发展, 其中蕴涵了“即知即传”、“教育民主”等基本价值和理念, 这些思想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 更是现今构建高效课堂的宝贵思想资源。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使教学事半功倍, 是自从有教学活动以来人们的追求目标之一。 孔子有“因材施教”;张载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即“教之而不受, 虽强告而无益”;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教育家蔡元培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要 “像注水入瓶一样, 注满了就算完事”, 而必须“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 只有当学生有困难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 教师才给以帮助。 从中都可看出这些教育家对学生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充分重视。 陶行知先生虽然没有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进行过专章论述和阐释, 但是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实践都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 “小先生制”正契合了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

首先, 即知即传。 “天下为公, 文化为公”, “即知即传, 自觉觉人”, 这是陶行知“小先生制”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他说:“干民众教育, 便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般, 弥漫于宇宙, 洗荡于乾坤, 普及众生, 人人都得呼吸, 空气是不要钱买的, 人人都可以自由呼吸, 教育也就不能以金钱做买卖, 人人可以自由享受。 ”他认为知识是天下之公器, 属于大家的, 是公有的, 他曾教育学生有担任“小先生”的义务, 识字的人有教不识字的人的义务。 现今, 当然不可能机械模仿当时的做法, 但这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天下为公, 热心于公益和公共事务的理念和情怀却是当今社会急需的。 在高效课堂中, 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 先进辅后进, 先知喻后知, 先觉帮后觉, 在合作和竞争中共同进步和提高。 因为学生的进步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虽然有很大关系, 然而与班级学习氛围, 同龄人的相互影响, 同学的感染有莫大关系。 这种影响既有知识上的, 更有价值观、语言、心理上的部分。 因为同龄人在这些部分很相似, 更容易相互影响。

其次, 教育民主。 人人都是教育者, 人人都是受教者。 陶行知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 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 这叫做‘小众教育’, 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 为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这种人人争当“小先生”在全社会普及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课堂教学的范畴, 但仍可以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这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强调大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是有广泛的用武之地的。 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 他说:“教师要跟小孩子学习, 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 教学也无十分界限;人们只知教师教授, 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 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训。 ”他又指出:“教师对学生, 学生对教师, 学生对学生, 精神都要融洽, 都要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一校之中, 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 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 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师生在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第三, 能者为师。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这是先师孔子的远见和觉悟, 我们也在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中重温到这种思想和远见。 在谈到儿童教育时他曾指出:“应该‘承认小孩子有力量’, ‘不但有力量, 而且有创造力’;所以教育者必须向儿童学习, ‘不拜儿童做先生, 就做不好先生’。 ”陶行知先生还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 便发现了小孩子有力量, 而且有创造力。 ”陶行知曾经写诗祝贺一学校:“有个学校真奇怪, 小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 先生不在学如在。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身上蕴涵着极大的创造力。 因此, 陶先生创造了著名的“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 毕生倡导施行推广。 这在遍地文盲的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就是在文盲率大大减少的今天, 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中, 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个最新的教学尝试就是“翻转课堂”, 这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 一般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 老师更多的责任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普及, 使得知识获得过程得以重构。 “小先生制”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翻转课堂中则有更加有效的运用, 是新教改的有益尝试。 这当然需要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和标准, 考试考核制度的配套改革, 这些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人人争当小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搭建“小先生”施展才能的平台, 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学习程度; 结成帮扶共学的形式实现新时代的 “小先生制”, 培养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如可在班级中定期设立最佳资料收集奖, 最佳合作奖, 最佳口才奖, 最佳组织奖, 等等, 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主体性。 这些都是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 对陶行知“小先生制”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怎样做小先生.陶行知全集 (第二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1.

[2]怎样知道小先生.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1.

[3]小先生与民众教育.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4]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小先生开讲感悟 篇2

我们的小先生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感觉很新鲜,想讲课、抢着讲课,到后来感觉小先生讲的内容不透彻,问题设置不合理,同学配合不起来,课堂效率低下,不想讲也不想听小先生讲课。之后我们改变了思路,小先生课堂侧重分享学习成果,指导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先生讲堂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小先生开讲,颠覆了我对传统教学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了我的课堂观

以前我的课堂观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在备课时设置了许多问题,还会预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理想中学生或畅所欲言,或见解独到,或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收获满满。然而课堂现实是学生反应淡漠,许多活动流于形式,老师讲解无趣,学生收获甚微。

小先生课堂,则将我的课堂观改变成“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我想小先生讲课,局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水平,讲解肯定粗浅简单,不会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究思考。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小先生在备课中对问题的深究细研,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在课堂中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分享学习收获的深度广度,都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杨丽媛同学在讲解文言文解词译句时,对重点词语逐一落实检查,而且还就字形字义做详细的解说,妙趣横生,吸引学生,加深了记忆。楚杰同学则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文章内容的梳理,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联系实际拓展延伸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富有生气与活力了。

小先生讲堂,让《大道之行也》这篇简短的文章由之前的没得讲变得讲不完,由没得问,到问不完,由索然无味到乐趣无穷。

二、颠覆了我的教师观

一直以来,我觉得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对教材的熟稔让自己可以做到操控课堂游刃有余。因此,非常自信自己的教学水平会高于小先生。当小先生分享自己的自学收获时,我才意识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看各类参考书、互相讨论,对知识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从教参中得到的知识以及我多年的教学积累。我是站在与学生大致等同甚至低于学生的水平上在给学生讲课。至此,我才醒悟到,其实每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都可以是老师的老师,都能达到老师教学的水平。

三、颠覆了我的备课观

以前我觉得备课就是熟悉一下教学内容,安排课时数,把重点问题明确一下,想想先后顺序,预设一下学生的活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体备课就是把问题的理解统一一下,达到最优化的解答。通过小先生开讲,与小先生一起备课,我感受到备课的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小先生备课中,他们通过看参考书、练习册,都能找到课文中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并且能够准确地解答。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会反复与我探讨怎么提出这个问题更有利于同学们思考,让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相似文章的方法。这样,自己备课就变成了多次备课、被动备课、帮学生备课、深层次备课,由备内容转变为备方法了。

四、颠覆了我的教学观

作为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基础,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我一直奉行的教学观。因此,讲课最终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让学生牢记这个答案。

小先生的开讲,让我认识到探根究因,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寻正确答案的重要性。在小先生讲堂上,学生对“大同”“大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注解和参考书的讲解,而是从理解“大”的意思:极、最,指最大范围、最大程度、最高境界、最高层次等意思。然后解释 “大道”最高准则、标准;“大同”最高境界的和平、统一、和睦。这样更能加深理解认识,记忆更深刻。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篇3

用小先生普及教育,还有四点比大先生好的地方:

第一,中国最难普及的是女子教育。乡下十七八岁大姑娘,或是二十几岁的大嫂子,一位年青的男先生去教,乡下人是看不惯,不欢迎你去教的;即有较开通肯受教了,不多时,谣言来了,女学生不敢上学了,甚至把学堂封掉了,男先生失败了。女先生去教固然是很好,可是女先生太少了,而且女先生大都是些少奶奶、小姐,肯下乡的真是难得。有勇气下乡的怕蛇,怕鬼,怕小偷,又吓跑了。如果是男校长请女教员,那又有困难问题。夫妻学校最好,可是又太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现在小先生来了,女子教育就如雪团见太阳,一见冰消,问题一笔解决。广东百侯中学有三百小先生,教二千多民众,其中女人就有一千五百人之多。由此可见小先生,对普及女子教育问题解决之一斑。

第二,有人说,中华民族现在是衰老了。我推究其原因虽多,但有一个原因,便是被人教老了。六岁小孩子,大人就教他要“少年老成”,而这小孩子也就无形中涂上两个八字胡须,做个小老夫子了。我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他到一个女子中学去当教员,可是年纪太轻了,很不为人敬重。后来教员不当,找了一件别的事做,便养成一嘴胡子来,本来是个美少年,一变而为美髯公,因此很受人敬重而做了许多年的事。所以中华民族衰老,便是社会教人变老,教小孩子做小老翁。用小先生教人便不同了,大人跟小孩学,无形中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个个变为老少年。本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样一来,朝气必格外勃勃。前天在上海西区小学开小先生会,有一位小先生教一个八十三岁老太婆。又有一位孩子,教其德国母亲认中国字,写的故事均非常生动有趣。南京有一个丁广生小先生,教他父亲。他父亲有一天用笔画一个乌龟,画一角菱角。小先生不懂,问他父亲什么缘故。他父亲告诉他说:“我画着玩的,这意思是说:菱角怕乌龟,乌龟爱菱角。”后来丁广生便把这几个字写出来教他,父亲读得非常有趣。前天下午两点半钟,我未吃午饭,正想出去买两块烧饼充饥时,忽接西桥小先生来的信,我便坐在门外一个竹椅上拆开来看:有一位小先生教他六十二岁的祖母。他的祖母能读能认不能写字,小先生便代祖母口里说的意思写信给我,精神非常好,我看得饭也忘记吃了。在这许多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可以因小先生而转老还童,而得一种新兴的少年精神。

第三,刚才我已经说过,过去甚至现在,教育是被少数有钱人把它当为私有财产占有。小先生一出来,“即知即传人”,立即把这种观念撕得粉碎,要知识公有,不再私占。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机会。“天下为公”的基础,第一步便要知识公有,这一点小先生是可以帮助我们,一个钱也不要花地做到。

第四,一般乡村小学要和学生家庭联络,很多困难,教师感觉孤立,学校感觉单调。利用小先生那便好了。小先生是一根根流动的电线,这一根根电线四方八面伸展到社会底层构成一幅生活教育网、文化网,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可以交通。它把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所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再把学校里的知识技能带回社会去。这样一来,如有一位教师,三十位小学生,而这三十位小学生便是三十位小同志,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实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训练班诸位同学,现在最要紧的一件事,便是“怎样把小先生的办法得到?”“怎样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打成一片?”将来到一处办民众教育馆,最要紧的,便是要和当地的小学校联络,私塾联络,店铺里的能看报的掌柜联络,要发动他们都负起教人责任,即知即传人,共同普及教育。还有一点,办民众夜校,开学后学生只见少而不见多。我们也得要教学生去做先生教人。最后我还有几句话要向诸位贡献。

我们现在办民众教育必得要承认:

农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

工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工作便是:

帮助进步的农人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农人一同进步!

帮助进步的工人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工人一同进步!

帮助进步的小孩子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小孩子及时代落伍的成人,一同进步!

“小先生制”互助模式的实施 篇4

一、人员有保障——一师一徒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实验表明, 在一名教师对30名学生的群体教学中, 成绩优秀的占20%;而在师生一对一的个别教育中, 成绩优秀的可达98%。可见, 一对一的个别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为了防止两极分化的情况, 我们将班中的后进生和优等生一对一结成师徒小组, 并安排他们为同桌, 同时给每个结对小组以一定的职责、任务和评价奖励等机制, 以保证师徒结对的实效性。

二、制度要落实——一步一法

“小先生制”的有效推行关键是要通过建立适合学生特点又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以调动学生参与这种学习模式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活动中能动手、能交流。同时, 通过一定的激励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增强团队合作学习的荣誉感和能力。为此,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尝试着从“手拉手”“日记本”“菜单式”“做加减”四个方面入手, 让学生真真切切尝到“小先生制”的甜头。

(一) “手拉手”落实分工

小先生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学习带头人, 他既是学生, 又要给别的同学当小老师;他既要带头学习, 又要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正所谓“小手拉小手, 学习大步走”。这里的“小手拉小手”既有组内的师徒结对, 又有组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

组内分工:在小先生制正式实施前, 一定先要让小先生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1.督促小徒弟完成课堂中相互交流的口头作业和课后完成的书面作业。

2.师徒间互检作业, 小先生填写徒弟的学习情况记录单。

3.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帮助解决小徒弟学习中的困难。

4.和小徒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共同进步。

这些职责保证了小先生和小徒弟一起学习, 一起作业, 一起检查, 使“小先生制”贯穿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之中。

组间连环:为了激励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教师以批改作业的方式将组与组互相勾连, 使各小组的小先生既把握本组学习情况, 又能了解另一小组学习情况。例如, 教师让小先生参加批改词语抄写和答案唯一的题目, 每个批改作业的小先生只负责自己组内的小徒弟和外组中一名学生的作业批改, 量小, 工作自然精细。除了批作业, 检查背诵默写和口算等口头任务都可以纳入进来。全班各小组通过“车轮转”的方式形成一个循环圈, 既推动了本组师徒的发展, 又形成了组间有效的竞争。

(二) “日记本”记录过程

日记本是发给每位小先生的, 其实每页上印刷的是一份量化的记录单, 内容简单, 就两个部分:

1.当天的作业本是否做完。 ()

2.课堂中是否主动参与同伴间的交流。 ()

小先生每天对照记录单中的要求, 看看徒弟是否已经完成, 如果完成了就在相应的括号中打钩, 没有做到的就打圆圈, 表示要及时加以提醒和督促。自从发下这本特殊的日记本后, 在课堂上, 偶尔听课走神的孩子, 同桌的小先生便会提醒他认真听讲;当小组讨论交流时, 徒弟也不会因听不懂而呆呆地坐着, 小先生会耐心地讲解给他听。课余, 当徒弟因为贪玩而不完成作业时, 小先生便会好心地劝说他完成。每天下午再由每一组的组长负责检查, 放学前老师统一收齐小本子, 了解徒弟的每天表现, 便于及时指导小先生的工作。

(三) “菜单式”布置作业

采用菜单式量化作业内容, 要求小先生和小徒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挑选作业, 作业有基础题目, 也有能力题目, 以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的作业为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作业既有相同的, 也有明显的差异。小先生的作业较之小徒弟, 其难度和容量都比较大。这样做的目的一则体现了作业分层的教学原则, 二则小先生立足自身的作业, 再来辅导小徒弟的作业, 显然对其作业的督促和辅导就更加充分。自从采用这一方法后, 班级中漏写作业的人少了, 不做的更是没有了, 后进学生完成基础性的题目也比较轻松了。

(四) “做加减”闪耀进步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先生制”互助教学更需要激励、唤醒和鼓励, 以促进小先生和小徒弟们投入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加星星”“减作业”是我们选择的两种主要方式。

“加星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加星星”虽显得有点不时髦, 但一旦使用这一手段, 明显可见的是形成了孩子们“争优创先”的良好局面。

恰当而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 激励和鼓舞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便成为“小先生制”互助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拿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来说, 刚接手时, 班级里有一女孩, 因为基础差成了掉队的孩子, 各科成绩一直在三十几分处徘徊。一天, 小先生发现她作业字迹端正后便告知了我, 我立马给她的师徒小组加上了两颗星, 还把她的作业投影出来。自那以后, 只要有点滴进步, 我和她的小先生便会表扬她。一段时间下来, 他们组都以有了她而感到骄傲。上学期期末考, 四门主课中, 两门竟然及格了。而且她的小先生也变得更加优秀了。

“减作业”: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它能激发师徒的斗志。当徒弟表现优异时, 小先生便会减去一定量的作业, 徒弟也会相应地有所减少。这里所减的作业是指抄写这种类型的作业, 以减少量为学生腾出时间。其实, 小先生在辅导、检查徒弟作业的同时, 无形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 少做些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有时, 甚至可以免去小先生一周的抄写和口算作业, 只要所教徒弟有明显的进步。

三、评价讲规则——一清一评

“日日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把当天学过的知识落实到位, 并由组长或老师亲自检查, 以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日日清”以两个师徒组即四人小组为主要单位, 小组按照“组内不同质, 组间同质”为原则搭配四人小组, 两位小先生轮流当组长, 小组长把组员“日日清”的结果计入日记本。小组内采用“兵教兵”“兵强兵”, 小先生帮助小徒弟, 小先生之间相互帮助, 小徒弟互相提醒, 从而出现了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中等学生互帮互助提高成绩的局面。教师利用小先生的“日记本”检查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 以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周周评”:对于每组师徒, 除了进行一日的小结外, 每周五的第三节课是雷打不动的一周总结会。回顾一周中师徒结对的典型例子, 评选出其中的一组授予“一周最佳搭档”的称号。要得到这一称号并非容易, 每组师徒必须拿出“日记本”列出铁定的数据, 把徒弟在一周内的表现通过投影仪的展示, 供全班学生进行监督和审核。自从开展“周周评”之后, 小先生们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徒弟们更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成绩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

“小先生制”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认真审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自觉性, 在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系统地对后进生进行辅导的效率。同时, 也树立了以学生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观。另一方面, 也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自豪感, 后进生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先生制”互助模式的实施 篇5

一、人员有保障—— 一师一徒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实验表明,在一名教师对30名学生的群体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占20%;而在师生一对一的个别教育中,成绩优秀的可达98%。可见,一对一的个别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为了防止两极分化的情况,我们将班中的后进生和优等生一对一结成师徒小组,并安排他们为同桌,同时给每个结对小组以一定的职责、任务和评价奖励等机制,以保证师徒结对的实效性。

二、制度要落实——一步一法

“小先生制”的有效推行关键是要通过建立适合学生特点又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调动学生参与这种学习模式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活动中能动手、能交流。同时,通过一定的激励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增强团队合作学习的荣誉感和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着从“手拉手”“日记本”“菜单式”“做加减”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真真切切尝到“小先生制”的甜头。

(一)“手拉手”落实分工

小先生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学习带头人,他既是学生,又要给别的同学当小老师;他既要带头学习,又要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正所谓“小手拉小手,学习大步走”。这里的“小手拉小手”既有组内的师徒结对,又有组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

组内分工:在小先生制正式实施前,一定先要让小先生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1.督促小徒弟完成课堂中相互交流的口头作业和课后完成的书面作业。

2.师徒间互检作业,小先生填写徒弟的学习情况记录单。

3.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解决小徒弟学习中的困难。

4.和小徒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这些职责保证了小先生和小徒弟一起学习,一起作业,一起检查,使“小先生制”贯穿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之中。

组间连环:为了激励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教师以批改作业的方式将组与组互相勾连,使各小组的小先生既把握本组学习情况,又能了解另一小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让小先生参加批改词语抄写和答案唯一的题目,每个批改作业的小先生只负责自己组内的小徒弟和外组中一名学生的作业批改,量小,工作自然精细。除了批作业,检查背诵默写和口算等口头任务都可以纳入进来。全班各小组通过“车轮转”的方式形成一个循环圈,既推动了本组师徒的发展,又形成了组间有效的竞争。

(二)“日记本”记录过程

日记本是发给每位小先生的,其实每页上印刷的是一份量化的记录单,内容简单,就两个部分:

1.当天的作业本是否做完。( )

2.课堂中是否主动参与同伴间的交流。( )

小先生每天对照记录单中的要求,看看徒弟是否已经完成,如果完成了就在相应的括号中打钩,没有做到的就打圆圈,表示要及时加以提醒和督促。自从发下这本特殊的日记本后,在课堂上,偶尔听课走神的孩子,同桌的小先生便会提醒他认真听讲;当小组讨论交流时,徒弟也不会因听不懂而呆呆地坐着,小先生会耐心地讲解给他听。课余,当徒弟因为贪玩而不完成作业时,小先生便会好心地劝说他完成。每天下午再由每一组的组长负责检查,放学前老师统一收齐小本子,了解徒弟的每天表现,便于及时指导小先生的工作。

(三)“菜单式”布置作业

采用菜单式量化作业内容,要求小先生和小徒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挑选作业,作业有基础题目,也有能力题目,以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的作业为例。

《桂林山水》的作业菜单

小先生小徒弟

完成练习:

1.抄写词语,摘抄句子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3.用排比句描写同一景物的三个特点

4.阅读写景的其他文章完成练习: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3.摘抄优美片段

4.预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从表中可以看出作业既有相同的,也有明显的差异。小先生的作业较之小徒弟,其难度和容量都比较大。这样做的目的一则体现了作业分层的教学原则,二则小先生立足自身的作业,再来辅导小徒弟的作业,显然对其作业的督促和辅导就更加充分。自从采用这一方法后,班级中漏写作业的人少了,不做的更是没有了,后进学生完成基础性的题目也比较轻松了。

(四)“做加减”闪耀进步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先生制”互助教学更需要激励、唤醒和鼓励,以促进小先生和小徒弟们投入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加星星”“减作业”是我们选择的两种主要方式。

“加星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加星星”虽显得有点不时髦,但一旦使用这一手段,明显可见的是形成了孩子们“争优创先”的良好局面。

恰当而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和鼓舞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便成为“小先生制”互助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拿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来说,刚接手时,班级里有一女孩,因为基础差成了掉队的孩子,各科成绩一直在三十几分处徘徊。一天,小先生发现她作业字迹端正后便告知了我,我立马给她的师徒小组加上了两颗星,还把她的作业投影出来。自那以后,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和她的小先生便会表扬她。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组都以有了她而感到骄傲。上学期期末考,四门主课中,两门竟然及格了。而且她的小先生也变得更加优秀了。

“减作业”: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能激发师徒的斗志。当徒弟表现优异时,小先生便会减去一定量的作业,徒弟也会相应地有所减少。这里所减的作业是指抄写这种类型的作业,以减少量为学生腾出时间。其实,小先生在辅导、检查徒弟作业的同时,无形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少做些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有时,甚至可以免去小先生一周的抄写和口算作业,只要所教徒弟有明显的进步。

三、评价讲规则—— 一清一评

“日日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把当天学过的知识落实到位,并由组长或老师亲自检查,以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日日清”以两个师徒组即四人小组为主要单位,小组按照“组内不同质,组间同质”为原则搭配四人小组,两位小先生轮流当组长,小组长把组员“日日清”的结果计入日记本。小组内采用“兵教兵”“兵强兵”,小先生帮助小徒弟,小先生之间相互帮助,小徒弟互相提醒,从而出现了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中等学生互帮互助提高成绩的局面。教师利用小先生的“日记本”检查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以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周周评”:对于每组师徒,除了进行一日的小结外,每周五的第三节课是雷打不动的一周总结会。回顾一周中师徒结对的典型例子,评选出其中的一组授予“一周最佳搭档”的称号。要得到这一称号并非容易,每组师徒必须拿出“日记本”列出铁定的数据,把徒弟在一周内的表现通过投影仪的展示,供全班学生进行监督和审核。自从开展“周周评”之后,小先生们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徒弟们更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绩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

“小先生制”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认真审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自觉性,在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系统地对后进生进行辅导的效率。同时,也树立了以学生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观。另一方面,也让成绩优异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自豪感,后进生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在深深地思考。要想更好地推广做实这一模式,必须做好梯度管理。校长室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导处要将这一模式跟平时的校本教研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各教研组应该定期召集学科组成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上而下,步步落实,层层推进。

小先生 篇6

一、一视同仁, 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小学五六年级时,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并掌握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方法。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学习优势。长期以来, 笔者的班级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性, 已经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教师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策略, 因此学生们很愿意参与到笔者的课堂教学探索中来。比如, 在笔者设置“小先生”教学方式时, 在课上首先向学生透露:“老师的课堂教学要进入新的探索环节哦, 所以急需同学们的协作和支持!因此接下来, 老师会选拔出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大家的‘小先生’, 与老师一起努力提升大家的语文水平。”学生们对此非常欢迎, 并积极地表示愿意参加到本次尝试中。学生们对“小先生”这一称号和可以掌控的权限非常好奇和向往, 很多学生当场就举手报名希望参与, 为了向大家证明本次选拔的公平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笔者特意制订了选拔的条件, 如基础分值、特殊技能分值、特殊经验分值等。不同的设定均有比较清晰的内容要求以供学生们参考和选报自身竞选的职位, 不参与选拔的学生, 笔者特设了“小先生”选拔监控小组。

笔者此种设定公布之后, 班级里浓浓的语文学习竞争气氛自此出现, 无论是在课间、课堂还是在课下作业时, 都能看到学生们努力学习的身影。班里的学生们诵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了, 作业的撰写更加认真了, 上课回答问题更加积极了。每名学生都在进步, 每名学生无论竞选“xx小先生”职位还是参与到监督过程中来的, 均积极主动参与到笔者的“小先生”制探索中来。即知即传, 让每一名学生在此次竞选中均能深刻地认识自我学习、方法研究和经验分享的要义。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 笔者又设计出精美的“小先生”身份识别卡片, 一旦学生竞选成功成为“小先生”, 就可以在笔者处领取到一枚精美的身份卡片, 并将自己满意的照片贴上, 成为如班委等的“x道杠”的身份识别方式。

二、有针对性培养, 激发“小先生”能力

在“小先生”竞选结束后, 为了让“小先生”们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小先生”们进行岗位培训。首先, 笔者帮助“小先生”们明确自身学习和教学的目标, 以此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知识传递。比如, 在识字“小先生”的培训中, 笔者就此类“小先生”的职责需要, 从如何快速完成识记、如何引领学生快速进行字形记忆、如何在初次阅读一本书或者一个新的课文时快速地进行字形、音标、课本内容等的识记等多个方面帮助“小先生”们总结经验, 确定自我探索和讲解的方法、方案。而练字“小先生”的选拔和培训,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 应该选择书法比较好的学生担当“小先生”, 可是在笔者的班级里, 笔者所选择的却是日常作业字迹比较工整、笔画比较流利的学生作为练字“小先生”。练字“小先生”需要为大家指导如何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 间架结构应该如何处理, 写字时如何分析和处理字形, 下笔时如何运用腕力等, 在笔者的引导下, 练字“小先生”为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练字小窍门, 笔者在听“小先生”们讲解的过程中, 也收获了很多平时没有注意或者并不曾想到的经验, 可谓受益匪浅。

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们如何更快地适应和熟练各自的岗位, 进而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此过程中, 笔者主要从方法、需要、方式等角度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比如, 课文诵读时如何把握句子、段落的停顿, 音阶应该压在哪里, 如何押韵, 如何进行范读等, 笔者与课本识记“小先生”们分享着自己读课文时的心情和想法, 讲解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诵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方式和方法等的教学,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笔者都习惯性地为学生进行示范性的讲解。比如, 在一些生词的识记方面, 笔者指导识记“小先生”如何区分字形、如何区分会意字和象形字, 如何区分表意、表音等, 在笔者的释义和示意下, “小先生”们逐步领悟到即知即传的方法, 并按照自身的讲解特点予以了改革。此后, 笔者班级上语文学习竞赛更加白热化, 相对于以往的自主学习, 大家在各类“小先生”的带领下, 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方法的研究、经验分享上来。笔者惊讶地发现, 很多学生的见解和视角明显大幅度地超越了原来的水平。

三、即知即传, 为“小先生”创造传递机会

所谓“即知即传”就要为“小先生”们制造出“小先生”们应有的教学机会。例如, 在预先学习和备课的过程中, 笔者教会“小先生”们如何撰写知识讲解的小教案, 在笔者的认真批改和示意后, 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撰写小教案的能力。但是此后如何为学生提供上台讲解机会呢, 如何安排课程, 每堂课程应该安排几个“小先生”, 频次如何, 此类均需要在讲解之前做准备。一些“小先生”无法在课程上控制学生们的情绪, 在此之前笔者帮助学生们进行了课堂演练,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变色龙》为例, 各类“小先生”们为了为课程做准备, 熟记课本, 尤其是对字形、字音、字义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反复的研究和探索。负责课文内容识记的“小先生”甚至查找了大量的关于变色龙的资料, 识字“小先生”则按照笔者讲解的形声字、象形字等对生字进行了分析, 此堂课程在“小先生”们的一致努力下, 笔者仅仅作为旁听者和引导者, 以《变色龙》课程观摩的形式充分见证了“小先生”们的即知即传能力。

小先生 篇7

“小先生制”最初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陶行知先生根据当时中国普及教育的现状, 即大量缺少师资的问题, 提出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主要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 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 “小先生”的责任不是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 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 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绵延推广, 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提出的。而目前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跟当时的状况有点相似, 将“小先生制”引入小学英语教学, 的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 “引入”不是简单的“照搬”, 而是一种“创新”, 这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赋予“小先生制”更丰富的内涵

根据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 在引进“小先生制”的过程中, 除了保留其原有的内涵外, 还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以致用

原先的“小先生制”中“小先生”主要是“授”, 体现在为他人服务, 而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小先生制”的实施, 为学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 学生在承担“小先生”职责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和能力的价值, 感受到过程与方法的乐趣, 提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他们不仅在于“授”, 还在于“受”。

2. 多向互动

原先的“小先生制”采用的是“即知即传”, 一般是单向的, 即“小先生”将自己所学的文化向他人传授, 接收到“知识”的人再向其他人传授, 这样延续下去。而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小先生制”, “小先生”不是固定的那几个, 人人都可以是“小先生”, 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面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主地担任“小先生”, 也就是说, “先生”与“学生”的身份是会经常转换的。

二、体现“小先生制”更重要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 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普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而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引进“小先生制”, 它不仅是借助于“小先生”让更多的孩子尽快赶上先进, 还应该有更大的价值。

1.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 也就是使学生在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农村小学学生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 很少有机会运用语言 (英语) , 而“小先生制”的实施, 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同学间的互帮互学, “教学相长”, 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势必会得到提高。

2. 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养成

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合作, “合作双赢”“合作多赢”将成为生活的常态。“小先生制”的实施, 比平常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尤其是具备一定优势的“小先生”能够主动地与处于“劣势”的“学生”合作, 更是难能可贵, 有了这种合作, 孩子进入社会后就不会“唯我独尊”和“高高在上”。

三、创设“小先生制”更灵活的形式

基于“小先生制”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重要的价值, 在实施“小先生制”的过程中, 我们要创设“小先生制”更实用的形式。我们要鼓励学生间结成学习“对子”, 让学生自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担任“小先生”。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加强。

1. 将“小先生制”融入学习过程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之间差异很大, 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更难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因此, 要将“小先生制”渗透进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每个环节都有“小先生”的身影, 使“小先生制”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这学习方式中, 师生、生生双方交流合作, 同质互激, 异质互补, 各展其能, 共同发展。

2. 将“小先生制”融入课外活动

按照课程计划, 小学英语一般每周安排三节课, 这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 作为农村孩子来说, 要他们课外独立学习英语这门在农村没有任何“语言环境”的学科,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我们要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英语课程标准》) , 而要达到这些目标, 有必要引进“小先生制”, 让“小先生制”成为课外活动的重要活动方式, 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英语课外活动中获得发展。

摘要:针对农村小学师资不足、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现状,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小先生制”, 但“引入”不是“照搬”, 而是“创新”, 也就是要赋予“小先生制”更丰富的内涵, 体现“小先生制”更重要的价值, 创设“小先生制”更灵活的形式。

小先生 篇8

“小先生”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革命, 我从事中学英语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多年。通过对课堂动态的描述与梳理, 研究中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力争使得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走向成熟化。

研究目的:1) 让语言超越传递信息的工具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 融化人的情感和精神成为一种自在的沟通方式。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实践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参与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 让学生明白团结互助才能共同进步这个道理。

在实践过程中, 我首先走进学生, 了解他们的喜好, 掌握他们的特点和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分层指导。从每节课中的小环节入手, 如:带读单词、课文;读英文报和观赏英语原版片等等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发音;设置问题由学生帮助老师为其他学生答疑解惑,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我还会布置一些问题需要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每学期我还设计一些英语综合实践课。如“包饺子”、“做西餐”、“爱心义卖”等等活动, 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扶的形式组成团队意在培养他们互助合作、共同发展, 成为“共同体”的意识, 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认识到团结才是力量。教师示范性激励评价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公正和公平地对待他人, 通过他人和自我评价能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度;在生生之间的竞争中, 我极力教导和培养他们本着良好的心态、客观的认识、互相学习的精神参与“小先生”的课堂中来, 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和自主学生的环境。

下边呈现一位小先生执教案例。

教材内容组成:外研版的英语教材里一个模块由3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的学习侧重点不同, U1知识重点是放在听、说;U2知识点为掌握阅读技巧;U3着眼点是语法巩固, 加强本模块的语言点练习。

1 小先生教学案例

执教“小先生”情况介绍

执教小先生:张一凡

班级:05 (2) 班

该生基本情况介绍

优势:有着超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听课非常专注, 善于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思维活跃且缜密;表达能力强。

劣势:缺少领导、带动意识。

教师课前指导:

◆小先生自己先提出对此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活动安排的基本构思。

◆此课型以强化语法训练。

过去式的使用是在文体中出现最为多的语法点。通过自学让同学了解该语法的基本概念、结构变化、用法。然后举例说明幷加以练习。接着小组内分别做题, 分组上报答案, 错题集体订正。量化做题的正确率。

◆导入要有趣。

用说一个过去时态使用较多的故事, 让同学猜出和本课相关的语法点, 可顺利导入新课;也可参照老师平时对此类课的处理方法。

◆互动要广泛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与组互动。

◆其他要求

1) 课堂用语要尽量使用英语。

2) 教案要详尽, 避免紧张时忘词。

3) 板书设计要简洁, 要突显本课中的重点。

4) 小组活动时, 要走进他们, 及时提供帮助。

5) 有效组织教学, 注意及时给予评价。

◆提供教学材料:

磁带教学机教师用书教学挂图

课题:Module10 Life history

Unit3 Language in use

By Zhang Yifan

1.1 教材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为FLTRP——New Standard English七年级下册Module 10——Life history, Unit 3——Language in use.本单元内容主要根据学生阅读例句、完成并订正练习题以巩固Unit1、2中所学习的知识, 同时系统性地了解一般过去式中助动词+行为动词表达语义的语法知识。

1.2 教学目标

1.3 教学重点

语法结构的运用与会话

1.4 教学策略

1) 通过流行歌曲导入语法知识, 再让学生自学, 最后归纳总结束语法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讨论练习题的答案, 巩固和实践所学知识;

3) 运用所学知识造句、开启会话,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4) 阅读, 体会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5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6 教学过程

Step 1.Into subject.【导入新课】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Class begins!

AS:Good morning, teacher!

T:Boys and girls, have you ever sung a song called“Yesterday Once More”?This is the most famous song of Karen Carpenter.Who can sing it now?

S1:…… (sing)

T:Good job!Please sit down.Now let’s read the lyric.In this song, which tense is always appeared in this song?

AS:The past tense!

T:Great!So today we’ll learn the past tense.

Step 2.Language practice【语法教学】

T:First, please read after me.

T:Did you listen to the radio?Yes, we did.

(Students read again)

Did you play computer games?No, I didn’t.

(Students read again)

We didn’t travel by car.

(Students read again)

They didn’t have a computer.

(Students read again)

T:Now let’s watch them carefully.Who discovered something in common among the sentences?

S2:All of the sentences are in the past tense, and the word“did”or“didn’t”is in every sentence.

T:Excellent!Now please turn to Page 151, and read the“Language Use”of Module 7.

(2 minutes for reading.)

T:Are you OK?I have some questions.First, what auxiliary verbs do we use in the present indefinite tense?

SA:“Do”, “does”, “don’t”or“didn’t”.

T:Right!How about the past tense?

SA:“Did”or“didn’t”.

T:Right.So these ar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past tense.

(blackboard writing)

Statements:Sb./Sth.+did (not) +do sth.

General questions:Did (not) +sb/sth.+do sth?

Special questions:SQW.+did (not) +sb/sth.+do sth?)

Step 3.Check the exercises.【分组讨论, 订正练习】

T:Now let’s turn back to Page 66.Check the Activity 1, Activity 4 and Activity 5.

(10 minutes for group discussion.)

T:Any questions in exercises?

(s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

Step 4.Make conversation.【会话练习】

T:We’ve already learnt the language structure.Now let’s have a race of making conversation.Give you 10 minutes to use the grammar we learnt to make a conversation in groups, and later you can perform in front of class.

(10 minutes for making conversation.)

T:Now which group is ready for performing?

(3 leaders hand up.)

T:Which first?

S3:Our group!

(3 groups performed in turn.)

T:Who can give a suggestion to the 3 groups?

(Students evaluated, and elected the best group.)

Step 5.The ending.【总结本课】

T:Boys and girls, let’s sum up this lesson.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T:Who can us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we learnt to write a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Choose 4 students, then check the sentences and review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Step 6.Read and improve.【阅读提升】

T:Finally, please read the“Around the world”, and see the changes of the world in the past 50 years.Do you know what makes the changes?

AS:Science!

T: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It’s the science that changes our lives!It’s the science that greatly changes the world!

T:Now class is over!Thanks for listening!Goodbye, everyone!

AS:Goodbye, teacher!

学生自评

本次授课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教学策略, 积极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对知识及时的运用, 进行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授课的最后,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科学的敬仰, 以此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过,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仍较为老套, 缺乏创新意识, 希望能继续探索、有所突破!

学生评价

胡润洲:这节课开头导入部分很精彩, 通过歌曲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高树玉:这节课很紧凑, 语法知识讲的很透彻, 课堂的速度不允许有任何开小差的行为。

卢书宇:小对话的环节很有趣。希望能语速慢一些, 口语句子尽量多用一些熟词, 让更多的同学能跟上节奏, 参与课堂互动。

郑雨倩:张老师上课时, 谈吐风趣, 使同学们感到很轻松, 师生互动时大家都很兴奋, 一点没觉得无聊。

张程璐:此节课的优点很多, 我只说其中的三点。一是他把课堂气氛调解的很好, 而且尽可能的使用英语。第二他的问题是分层提出的, 面很广, 不都是提问好同学, 能照顾到那些从来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 给他们机会锻炼。第三, 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在我们中间走来走去, 随时帮助我们, 这是以前小先生们没做到的。缺点是要控制课堂, 不能让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 这个环节纪律有点乱。

教师评价:

此节课不失为一节好课。小先生的英语功底非一般的扎实, 上课的感觉非常好, 很老道, 应变能力强, 足以看出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环节安排科学合理, 目标明确, 重难点突出, 活动也很多。从你的课堂上, 老师也收获许多, 感叹许多, 同时也感受到了后生可畏的压力, 是你们推动着我们不断的创新、更好的研究探索, 好为同学们奉献更精致的课。再次感谢小张老师!

家长评价:

这种教学形式很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长期以来, 都是师说生听、生问师答, 现在让学生走上三尺讲台, 亲身体验上课的感受, 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 也能通过自己亲自备课、授课,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中“学”, 深化巩固所学知识, 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同时, 这样的经历也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教学之辛苦, 从此认真听课、把握上课的40分钟, 认真学习。真可谓一举多得呀!

2 案例分析

2.1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等待教师们的挖掘与正确引导

凡是参加过“小先生”执教的学生虽然他们所执教的内容不同, 但不难看出他们对待此事的认真态度, 从教案中可略知一二。虽然他们的教案在初期阶段还不是那么规范, 也不那么尽善尽美, 这丝毫没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机智表现。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以课本的内容为蓝本;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 部分是“小先生”课前经过与老师和同学们“协商拟定的”, 部分是独立完成的。课堂上“小先生”还真的有几分老师的风范——自信、从容、富有条理。从教学前的热身对于文中讲解不是那样逐字逐句的读, 而是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并且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阐述其中的要点;而那些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个个也都那样兴致勃勃, 那积极的学习态度已到达最佳状态。在互动环节中, 他们选出本组里的好学生相互抗衡, 我没有见过他们这副认真专注的样子……就连那些平日里懒洋洋、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学生们竟然也像换了个人, 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目的一是为“台上”的“同胞”们鼓励加油;二是为找他人的“茬”, 好为自己的组夺冠铺平道路。

在课后的点评环节中, 同学们给予“小先生”更多的是肯定, 是赞扬, 当然不是无根据的赞扬, 听了他们的点评, 你会惊奇的发现同学们的点评已不再是模糊的概念“好, 不好, 还不错”之类的话语, 而像个专业人士点评的那样细致到位, 头头是道, 如:导入的环节很新颖, 很流畅、紧凑;互动的形式很多样;教态很自然;板书很清楚;讲解语法时还可以多加一些例句说明, 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等等。细心地同学发现了哪怕一点点的可取之处, 然后放大, 给予鼓励, 这些鼓励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是多么的意义重大呀!当然也有对此节课提出中肯意见的, “小先生”们都欣然接受, 那个场面真的是和谐。这对日后“小先生”们大胆、自信的走上讲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次活动, 张一凡同学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和敬佩, 同时他也发现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是多么愉快的事儿, 现在的他是大家课下公认的最牛的小先生, 也是老师最得力的助手。

2.2 课堂“小先生”是真正拥有自主的, 拥有课堂组织管理权力的小老师

学生们走上讲台上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 我的课堂小先生们却是真正拥有自主的, 拥有课堂组织管理权力的小老师。我们设置小老师的课程不是封闭的、固定的, 而是开放性的、可调整的、随活动情境而变的, 与课程有着关联性。在小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虽然时时会表现出对语言使用的稚嫩甚至误用, 但却都在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情感, 价值观念。此时, 语言不再只是“固化的知识”, 而是“流动的思想”;学生们不再为了说英语而说英语, 而是在与老师和同学在平等的交流“生活的经验, 成长的困惑, 人生的感悟。这样的课堂不是被理论话语束缚的僵化课堂, 而是一个流动着思想情感的鲜活的课堂。此时, 外语超越了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成为心灵沟通之桥梁。口中的言辞也不是作为一种学习的目标和工具, 而是融化人的情感和精神的一种自然的表达。课堂上的我并没有舒舒服服的坐在那里当观众, 而一直在倾听, 一直在班级里走动, 协调, 随机应变地走进到小组活动中, 为他们出谋划策, 改善语言表达。

“小先生”在课堂上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样得到了锻炼, 他们在上课时能关注到每个角落、每位同学, 时时提醒这个, 鼓励那个;批评这个, 表扬那个, 整个课堂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也就是因为他们的投入, 让“小先生”的课堂热闹不失有序, 紧张不失有趣。

2.3 课堂“小先生”促进学生自主学生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有益的尝试

这些小先生不是老师的“傀儡”——去带领同学们去完成老师设计好的一切活动, 而是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并且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的真正的“老师”;而那些依然“做学生”的学生们在“小先生”的带领下, 都在努力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因为他们也将要走上讲台, 需要台下同学的配合;更因为小老师们课堂活动的设计经常是他们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乐于加入其中的活动。这是一种生生互惠互赖的语言学习“共同体”。目前05级81名学生中, 已经有67名走上了讲台, 到下学期结束前, 基本实现人人可做小先生的愿望, 我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他们收获的将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还有“看不见的”“无法被分数来量化的”持久的学习的动力, 张扬着个性自由的学习热情,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同时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协作的意识和技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这也将有助于他们增强自我的认知度、提升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个有益的尝试。

小先生 篇9

一、“小先生”变身“小记者”提出问题

“只有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会更有创造性”。现在教育改革情况下,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大大增加,有了更多预习新课的时间,而这一方法适合于提前预习过的课堂。我们要将教学案中的预习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在预习新课过程中难免会发现问题,在听课时学生是有备而来的,让他们充当小记者提出他们的疑惑,无疑可以调动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当然也会让教师因材施教。比如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有同学就提出“为什么是矛盾的个性包含共性呢,水果是共性,苹果香蕉桃子是个性,而水果包含苹果香蕉桃子,不正是共性包含个性吗”,这个问题引起不少同学的共鸣,借由这个问题,引起班里的讨论,大家逐渐把共性与个性这对矛盾和整体与部分这对概念比较起来,最终在老师的补充解释下,同学们解开了疑团。原来共性是从形形色色的特殊性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共性的普遍性,而整体是由一个个局部围绕某项功能有机组成的。举例说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这是一个从千千万万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人的共性,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普遍性。人体是由四肢、头颈、五脏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在整个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学生是快乐的、有思考力的,更是主动地。

二、“小先生”变小组“发言人”

课前课中课后,老师都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而学生们自己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方便和省时间。我曾经直接解答,但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更加不会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收效甚微。而今天,很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都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小组发言人总结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充。

在讲到政府职能时,我们讨论了2013年福建文综39题:有关“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问题。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题以“美丽中国”为背景,突出考查学生的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政府这一主体,根据材料中存在的奢侈浪费之风抬头,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以及政府审批争议问题,从政府的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我的解析提示,学生们的小组讨论卓有成效,每组派出代表发言,多个发言人交流发言后,答案就比较理想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勇于纠错,不仅得出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思路,总结了方法与规律,而这种总结与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讲到《哲学与生活》规律的客观性时:课本上说,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那么:水往低处流,那么引水上高楼是否违背了规律?还是改变了规律?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各小组的发言人基本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其中,有一个小组发言人的观点非常经典:引水上高楼不是改变了规律,而是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改变了规律的条件,即用水泵对水的压力大于地球对水的引力,从而使水往高处流。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来改变客观世界,趋利避害来造福人类。

三、“小先生”当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天长日久的教师讲学生听,已经使很多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了,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有很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他们加以培训即可成为小先生。这一方法,我们在讲选修六《公民道德与伦理》时用的较多,效果很好。尤其在讲如何面对生命伦理难题时,小先生就几个常见的伦理难题如“父亲是否应该给孩子捐肾”“换脸有必要吗”等实例,在班级组织了充分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积极有效,各抒己见,成果显著。如在讨论伦理难题“父亲是否应该给孩子捐肾”时,主要分成两派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捐,从伦理亲情方面,自己的孩子怎么能见死不救?捐献一个肾脏并不能威胁生命,然而孩子如果没有肾脏就会死亡。另一种认为不捐,理由是,肾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亲不仅是儿子的父亲,也是爷爷奶奶的儿子,失去一个肾脏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及其影响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失去一个肾脏也未必能救回自己的孩子。小先生在辩论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主持人的作用,每次都能很好的总结小组的辩论点并加以适度的点评。

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全班总有几个佼佼者能顺利解答,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发现他们思路的闪光点,纠正其偏差,小先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一个飞跃。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到理论难度不高并且接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让学生过一把先生瘾,教他们备课,搜集资料,找习题。并且发挥小组的团队力量搜集材料,“出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并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做法,一举多得。

四、“小先生”来批阅

批阅作业是老师的日常工作。经常批阅时会发现同样一个问题会在不少人身上重复出现,每当这时,总感到无奈。“讲十遍不如让他批一遍”,让他自己发现错误是如何在自己和别人身上出现,真正发现问题,才能认识解决问题。当然,让小先生来批作业不是让学生包揽教师的批改工作,而是在批改过程中找出同类错误的犯错者,让他们来批改这类错误。比如,在讲《政治生活》时,我们常强调纠正几个错误观点:“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等,但总会有人一错再错。在一次作业中发现有9个人出现这些错误观点,找来其中两个人批改,在他们发现别人的问题后,自己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组员充当小先生来批阅本组作业。尤其是主观题,我把答案给小先生,并和他讨论好答案要点和分值的划分。然后,让他来批阅本组十个同学的试卷。批阅时,小先生会发现很多卷子中出现的不同答案和错误观点,并和老师讨论这样的答案对不对。批阅完成后,回答这个题的答案,更深刻地理解并会帮助以后自己答题形成自己答题的逻辑顺序。

总之,在教学中用好“小先生”教学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主体地位,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相信“小先生”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的形式出现,让我们共同来探索吧!

摘要:新课改精神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倡导和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契合,应该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阐述“小先生制”的起源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希冀能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具有实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先生,主体性,积极性,小组

参考文献

[1]许世桐.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M].福州: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1988.

[2]张金珠.推行“小先生制”,促进主体发展[J].福建省陶行知研究,2013,(Z1).

[3]伍时勇.“小先生”教学法的探索和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05).

小先生 篇10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还是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由于班级中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有差异导致了学习基础各有不同,对于同样的教学进度,接受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而接受能力差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又有“无法全部消化”的现象。因此“班级授课”对于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便成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先生制”教学的尝试,经过反复调整教学手段,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几点做法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更深入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创造性地学习、实践。

一、开展“小先生制”教学的实践

(一)提倡学生即知即传 争做“班级先生”

“即知即传”是小先生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即用自己读的书教人,一面温习,一面把学问传给他人。[1]

首先,在班级中倡导“知识共有,共同进步”的思想,提倡学生好为人师、善为人师。在教室里准备一本“小先生问答簿”,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让有答案的“小先生”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可做“先生”。其次,在课堂上充分为“小先生”提供“讲台”。如每天课前3分钟,安排一位“小先生”以自命题方式进行English speech,把自己所掌握的英语故事、词汇或兴趣爱好与大家分享;每个单元开展一次“知识大回放”,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提出问题或疑问,其他懂的学生便做“小先生”,一一作答;一些常见题型的错题评析也可邀请“小先生”为大家讲评。为了能清楚地回答别人的问题以及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小先生”们课前会主动整理资料,认真复习、巩固,理清解题思路,透彻分析题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为“小先生”开拓课后互助学习的舞台。“小先生”答疑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这样一旦遇到单词不会读,有身边的“小先生”教读;阅读或练习中遇到问题不会解,有身边的“小先生”随时帮助解答,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得以解决,避免了问题积少成多,学习越来越“堵”的现象。为了促成“小先生”持久的积极性,把它形成一种“制度”,一些鼓励和激励的措施也必不可少。在起步阶段,笔者为每位学生都建立了一个“先生档案”。作为学生,能做一次“先生”,就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表现,是了不起的“成绩”,应该记录下来作为学习成效之一,并予以鼓励,及时表扬。每个月及每学期都评选一次“最佳小先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争先创优!

(二)组织小组合作互助 发展“小组先生”

充分发挥班级中优秀“小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他们为龙头,将全班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组成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如优秀生1~2人,中等生1~2人,后进生1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差能充分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教师指派学业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固定“小先生”,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教学中笔者会给“小组先生”分配具体的任务并进行方法指导。他们也要定期向笔者反馈小组的学习情况,笔者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培训、提高。比如早自习英语早读时,“小先生”在组内领读单词、课文,确保每一位组员会读、读熟;在课堂上,“小先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队员开展对话交流、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等学习活动;课后,“小先生”督促组员完成背诵、练习、默写等学习任务,及时针对问题进行辅导和方法指导。课堂上也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每个月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这样不仅能促进各小组成员更好地合作互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促进全班竞争氛围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促使全班学生在“小组先生”的带领下更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教互学 形成互补

学生可以当先生,那么教师也可以当学生。“小先生制”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小先生”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没有“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形象。而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大学生”,认真聆听“小先生”讲课,更能起到鼓舞作用。当“小先生”在讲台上讲解时,有这样一位“懂得多的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点评,及时表扬或纠正错误,弥补缺失,“小先生”会更严谨地“讲课”,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会更用心地倾听并改正。这样,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师生不断互补,共同提高。此外,教师也需要加强对陶行知“小先生制”等相关理论的学习,采用丰富的形式组织好、指导好、评价好“小先生”的教学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当然,评判要适可而止,否则会约束了“小先生们”的步伐。

二、教学体会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先生制”以来,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先生制”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大量知识,而是可以把学的知识教给别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情趣、习惯及能力发生明显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2]

第二,“小先生制”让学生找回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小先生”年龄相仿,思维行为方式相似,沟通更容易,教者乐于帮,被教者乐于接受帮助。对学生来说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来源于知识障碍。以前学生碍于面子或怕被老师批评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在人人都是“小先生”的环境里,学困生也可以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任务,跨越知识的障碍,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不断进取。成为“小先生”的学生学会了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习惯于积累,善于表达,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先生制”有效实施了“因材施教”,真正达到了转化学困生,培养优等生,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小先生制”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人人都是小先生”的氛围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拓宽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知识不仅拓宽了其他同学的视野,也是对英语教材的最好补充,是英语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还会为了不断追求这份“精彩”而不断拓展,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把枯燥乏味的“要我学”变成乐此不疲的“我要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身上蕴含着无限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小孩人小志不小,小孩许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让他们做。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开展“小先生制”教学,能更好地构建一个和谐的英语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小先生制”不仅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更是他对中国教育的期待。我们应该继续认真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小先生制”的形式和做法,汲取其精华,不断落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它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22.

上一篇:移动校友会信息系统下一篇: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