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崩溃

2024-07-01

精神崩溃(精选十篇)

精神崩溃 篇1

《武昌城》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 其结构和视角都相当独特。方方抛弃了正史的叙述视角, 她想更为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小说的叙述者从两种视角进入武昌战役这一历史事件, 从敌我双方、城内城外双重视点透视这场战争, 试图全方位地展现战争环境下日常现实中的人性状态。这种复调的叙述方式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叙事智慧和现代的文学观念。

在这场战争中, 没有胜利者。城外和城内, 每个人都有血泪斑斑的创痛:无论是攻城将领叶挺, 还是守军司令刘玉春, 无论是普通百姓, 还是底层官兵,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现实苦难中心灵的重负和生命的困顿。方方的叙事没有把情感的天平偏向哪一方, 而是以客观的立场呈现出极端情景中人们可能有的生存现实与精神历程。

作者的审美动机可能只是重新激活历史, 让人们记住历史中那可歌可泣的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昌城》是纯粹的战争小说或历史小说, 作者没有过多地铺陈和渲染战争场面, 也没有强调敌我战略战术的高下优劣, 而是把审美视点指向战争环境下复杂的人性状态和精神信仰的流变历程。作者说:“在这期间的内心活动是相当剧烈而复杂的。我也是试图把这样的一些身处在某件极端事件中人们的心理波动和变化表现出来。”方方的视野是内外兼具的, 但最终抵达的却是人的内心。

小说在人物上体现出作者全新的历史观和人物观。方方没有依照传统的历史观念, 把北洋军阀描写成作恶多端置民于水火的恶魔。作者跳出了脸谱化的写法, 她说:“对于写作者来说, 他只需要站在每个人物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去感同身受地写他们就可以了。”正是这样的观念下, 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性才得以有坚实的根基。当然, 由于小说人物众多, 人物形象单薄的情况不可避免, 但作者对其中几个人物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在写人物时, 方方的文学想象根植于人类的精神成长史。她关注的是人在这场战役中的心灵变化与波动。面对城门外高悬的革命义士陈定一的人头, 作为知识青年, 罗以南不但没有觉醒, 反而选择了避世的生活方式。极端残酷的现实使他畏缩不前, 无法唤醒他沉寂的内心。虽然后来他参加了政治部的宣传工作和对梁克斯的营救活动, 但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是被裹挟进革命洪流中的一滴浪花。在后来的战争中, 他不忍目睹那鲜血淋漓的现实, 曾一度躲进归元寺休养, 思想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梁克斯生死未卜之际写信给他:“未来, 你是能替我战斗的, 我死了你也不可以当和尚。”最后房东儿子以梁克斯遗言作号召, 鼓动他再次参加革命。罗以南患得患失、摇摆不定的形象, 显然是小资产阶级软弱的文化性格的表证。

与罗以南截然不同的是, 梁克斯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 他从未上过战场, 却一再坚持要求参加攻城的恶战, 言语中他比身经百战的莫正奇显得更为镇定。而这种胆量来自他的理想, 他说:“我愿意为我的理想毁灭我的肉身, 燃烧我的灵魂, 所以我不害怕, 我梁克斯从来就是与他人不同的。”在这种革命理想和激情的推动下, 梁克斯再三请战, 但频频遭到反对。正在此时, 敢死队战士二强子临出发前腹泻不止, 无法参加战斗, 而梁克斯乘机压低帽檐, 成功顶替二强子混进敢死队。对表弟梁克斯天真的革命热情, 莫正奇心情沉重, 因为他深知战场声色, 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战场, 而是一场比一场更为残酷的恶仗, 梁克斯的激情怎能阻挡子弹的袭击?万一梁克斯有个三长两短, 他又如何向舅舅交代?作为表哥, 莫正奇深为俗情所困扰。而作为叶挺麾下的猛将, 莫正奇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 不顾军令潜伏到城下, 背回了营长曹渊的遗体。他的信念很明确:“比我的命更重要的是我的良心。”直到最后牺牲, 他留下的两封信, 证明他不仅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 还是一个有情有义坚守承诺的人。

北洋军虽然是革命的对象, 但许多北洋军人服役的初衷, 却并不是为着欺负老百姓或让中国变成更坏。在任何历史阶段, 任何人群中, 都不存在绝对的坏人。小说中的马维甫就是一个无法用日常评判标准去衡量的人。作为北洋军官, 他虽是被革命的对象, 但却是一个人本主义者, 不无理想和悲悯之心。在他看到武昌百姓陷于深重苦难时, 他想营救他们, 而他的军人职业又使他不能随意叛变。他必须保持忠诚, 恪守职责。所以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我们看到, 作为人的良心和作为军人的人格纠结于他内心, 使他的灵魂处于激烈的搏斗和极度的矛盾之中。他既不忍让百姓受战火之苦, 但又不愿毁掉军人的人格。当然, 最后他还是听从良心的召唤, 放弃了军人的职守。所以他只能选择跳楼自杀, 这是他的宿命。正如他所说:“我来到这个世界, 走上这条道路, 我所做的任何选择, 都是毁灭。”他无法逃脱这个“毁灭”的现实。在他看来, 军人的命本不属于自己, 它随时都会落入一场莫名的战事深处, 永不返回。在他心里, 死去的战友袁宗春的影子紧贴着他, 那两粒黑黑的眼珠像两盏灯, 照着他前行的道路。他终会身不由己朝着袁宗春引领的方向尾随而去。之所以选择自杀, 不仅是因为他对上司的背叛, 还有更为深刻而内在的原因。因为那种内心的痛楚与无奈纠结于亲情、友情、爱情之间, 令他身心疲惫。日常生态崩溃后, 困守中的武昌城混乱不堪, 民不聊生。马维甫没有顾及自身安危, 他既要安顿死去朋友的家眷喜云一家, 又要保护自己深爱的表妹洪佩珠。同时, 在情感上, 马维甫苦于身为军人的无奈, 还要面对洪佩珠爱着有理想有热血的青年陈明武的残酷现实。在世俗纠缠中, 小说中多处细节指向马维甫的深层心理意识, 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饱满而有深度。比如小说中关于被杀革命者陈定一悬挂的人头, 喜云和马维甫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喜云说:马叔。为什么砍他的头?为什么还要把头吊在这里?马维甫回身低头, 见喜云正仰面朝上看, 马维甫吓一跳, 说:喜云, 别看, 会做噩梦的。喜云说:不会。在我们村, 我看见土匪把福生哥的脑袋砍下来, 我还看见福生他娘自杀的尸身, 我没做噩梦。喜云说这话时, 脸上没有丝毫惧怕, 十分平静。马维甫心里微吃一惊。喜云说:马叔, 你害怕么?马维甫说:是呀, 我害怕。我害怕死亡。喜云笑了, 说:怎么会?不是天天都有人被打死吗?我们坐船时, 岸上有土匪追船, 枪放的好响, 船帮上一下死了好几个。有个人就死在我弟喜子脚边, 他领着喜子正看风景哩。

这段对话暗示出战争中的日常现实:战争非常态变成了常态。害怕死亡, 可死亡如影而随。面对一个孩童对死亡的习以为常, 马维甫无言以对, 他的内心黯然而悲哀。特别是表妹和喜云母亲被强奸的悲惨现实, 使他的内心处于激烈的困惑和矛盾中。正如小说中青年学生周晋成对马维甫所说的:“我来之前, 本想请您拯救武昌城里的老百姓。现在, 我知道了, 比百姓更需要拯救的是您自己。因为您的良知比百姓的人生处在更加深重的水深火热之中。”在我看来, 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不仅表现在他最后自杀的悲, 更体现在这种内心的搏斗中的“水深火热”状态。作者细致描述了马维甫精神世界的起伏与冲撞, 使人物真实的灵魂状态得以充分展开, 而小说的叙述实现了极端环境中对人心与伦理的拷问, 以及关于人的生存的悲剧性表达。

读完方方的《武昌城》, 掩卷之际, 我想起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两部小说一个写战争, 一个写瘟疫, 皆以非常态的极端事件为框架, 以此透视人的内心质地, 照亮人的生存的可能性空间。相比之下, 迟子建的叙事散发出悲凉之气, 而方方的《武昌城》则彰显出更为知识分子化的理性姿态。

摘要:《武昌城》是湖北作家方方近期推出的历史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文学想象, 重现了北伐战争中一段被遮蔽的历史, 并从敌我双方、城内城外双重视角透视, 试图展现战争环境下复杂的人性状态和精神流变。因此, 在写人物时, 方方更关注人物在战役过程中的心灵变化, 不论是知识青年罗以南、革命乐观主义者梁克斯, 还是北洋军官马维甫, 他们的内心和伦理都在战争这种极端环境中得到考验。

精神崩溃朋友圈说说 篇2

2、那颗心,曾经为他多少次激烈且默默地跳动。是真的真的很爱,才将一颗真心奉上,任由践踏。

3、当女人不再对你流泪,她已经心寒了。当女人不再对你撒娇,她已经没热情了。

4、我不怕所有的枪口都指着我,而让我失望的是你也在其中。

5、我以为我足够坚强,却一天天失望。

6、越来越任性是因为爱得太深。越来越沉默是因为伤得太痛。越来越礼貌是因为失望透顶。

7、请不要敷衍我,因为我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心冷。

8、睹物思人的后半句,永远都是物是人非。

9、脸上的快活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到到。

10、失望只有两种可能:选错了人,或是怀有不该有的期待。

11、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12、我想送给你那一朵握紧在手里的花,还不够完成一个童话,所以看着你浅笑安然,匆匆走过有我的年华。

13、昨天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以及明天你将成为谁。

14、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15、避免失望的办法,就是不寄希望于任何人、任何事。

16、青春赋予你锋芒,请别让他失望。

17、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所有的女人都应该结婚,设法叫她们的丈夫赚钱来养活她们。

18、我们都在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19、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20、不是越长大越孤单,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爱越来越少了。

21、我讨厌有人突然间就不跟我讲话了,还不告诉我原因。

22、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23、接近换来期望、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

24、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刘少奇得知家人遭遇后精神近于崩溃 篇3

起初,刘少奇并不知道这突然发生的一切。他仍然佝偻着身子,手扶着走廊的窗台,拖着被打伤的腿,一步一步地蹭着,蹭到王光美被关押的后院墙根,想听里面的动静。一天夜里,“造反派”突然在刘少奇住的屋子里连夜筑起一堵高墙,不准刘少奇再走出房门半步。

得知妻子和孩子都已被迫离家,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之后,刘少奇的精神近于崩溃。他有糖尿病,“造反派”却故意停了他的药,强迫他改变生活习惯,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彻夜不眠。

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在内蒙古卧轨自杀,长女刘爱琴被关在“牛棚”里遭受毒打,次子刘允若在监狱里患了脊椎结核,被折磨得死去活来。18岁的女儿刘平平被逮捕入狱,后来被驱逐到山东沿海的一个养马场劳动改造。17岁的儿子刘源从监狱出来以后,报名参加上山下乡。6岁的小女儿刘潇潇被保姆赵淑君抚养长大。刘亭亭中学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顺义维尼纶厂,后调到北京仪器仪表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

中共“九大”之后,林彪曾下令判处王光美死刑,要“立即执行”。判决书送到毛泽东手里,他批了“刀下留人”四个字,算是保住王光美一命。但是王光美80岁的老母亲,却惨死狱中。

1969年10月17日,刘少奇被转移到开封。11月12日凌晨6点刘少奇死亡。死时,全身赤裸发臭,嘴鼻变形。

默克尔:欧元崩溃欧洲也将崩溃 篇4

她在德国亚琛举行的一个为波兰总理图斯克颁奖的仪式上表示:“如果欧元崩溃, 不仅是这种货币的失败, 一起崩溃的还将包括欧洲和欧盟的理想。”

默克尔呼吁欧洲国家为维持欧元的稳定而战, 她指出:“多个国家已承诺将保持货币稳定, 我们必须信守承诺”。

近来, 由于市场担心希腊财政危机将扩散至欧元区其他5.75%。此外由于经济复苏, 英国能期待“自动”减少基本赤字;希腊则不能。还有, 英国能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及财政紧缩去消除衰退的影响, 希腊不能。

所有这些表明, 英国面临的是一个危险的调整, 而市场已经对希腊失去信心, 现在已经出现一个死胡同的情况。

克鲁格曼认为, 英国不是希腊,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仍然有自己的货币。

系统崩溃不用愁 篇5

普通内置光驱引导系统

用户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一般都会把启动项放在“HDD-0”选项,从而以最快速度引导计算机,但是,一旦系统崩溃,需要用光驱引导系统,应该怎么设置呢?

1进入BIOS的设置界面

启动计算机,按“DEL”键,进入主板BIOS界面。

2设置基本步骤

选择“Advanced BIOS Features”(高级BIOS功能设定),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页面中选择“Boot Sequence”(引导次序)

按“回车”键,进入“Boot Sequence”界面,有“1st/2nd/3rd Boot Device”选项,(第一/ 第二/ 第三启动设备),此项可让您设置计算机载入操作系统的启动设备的次序,选择“1st Boot Device”

选择“CDROM”,使用光驱来进行系统安装,按ESC键退回到BIOS的主菜单,选择“SAVE & EXIT SETUP”保存并退出BIOS设置环境,放入系统启动光盘,重新启动计算机,就可以实现光盘引导系统了。

根据计算机所安装的启动装置的不同,在“1st/2nd/3rd Boot Device”选项中所出现的可选设备有相应的不同。例如:如果您的系统没有安装软驱,在启动顺序菜单中就不会出现“Floppy”设置。

USB设备引导系统

目前USB设备被大家广泛使用,能够支持的设备也比较多,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现在有很多笔记本电脑厂商为了节省成本或降低机器的重量,不标配内置光驱,所以,许多朋友都为笔记本电脑配备了外置光驱。而最常见的外置光驱,通过USB接口与笔记本相连,那么系统崩溃后,能够启动计算机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1确定设备

首先,要确定一下电脑是否支持USB设备启动,如果不支持那就无法使用了,我们可以通过查看主板BIOS得知是否支持该选项。一般情况下,原厂光驱基本都是可以引导启动并识别光驱的,比如IBM的原厂USB光驱在S和X系列上都可以成功引导并识别光驱。

2基本设置步骤

进入笔记本电脑的主板BIOS界面,选择“Boot”这一选项,在里面找到选择启动顺序的选项进行调解,有一项是关于“USB CDROM”的选项,选中后“保存退出”。将USB光驱与笔记本连接,将启动光盘放入光驱。重新启动计算机,就可以通过外置的USB光驱进行引导系统。

“USB CDROM”选项里还有其他的USB设备选项,例如USB ZIP、USB FDD、USB HDD等等,它是配合着不同设备进行选择使用的。

使用其他接口的启动方式

现在笔记本电脑大都使用的是USB的外置光驱,当然也有其他接口类型的,例如1394和PCMCIA卡等几种接口,下面我们来重点看一下使用这两种接口的启动方式。

首先来看看1394接口,现在使用1394外置光驱的机器也比较多,比如SONY的VX89、SRX99等。

1检查接口

这一步和USB一样,我们都要先对电脑进行检查,看它的BIOS启动设置是否支持1394这种接口类型。

2制作1394启动盘

1394光驱启动时还需要加载专门的启动镜像才可以,使用nero的启动盘刻录工具即可制作1394启动光盘。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制作的多张连续系统恢复光盘,需要在每张光盘上都加入这个启动镜像,否则将出现换盘后不认盘的情况。

3进行设置

这一步和以前介绍的完全一样,进入主板BIOS,启动选择项,在其中选择有关1394的选择项,然后保存并退出,再重新启动就可以了。

最后要来说一下PCMCIA卡了,PCMCIA卡光驱也是用户比较理想的选择。它和1394光驱一样,必须要加载专用启动镜像。你可以使用能够引导的USB软驱或者加载了启动镜像的光盘来引导PCMCIA光驱。这样的话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繁荣与崩溃的一念间 篇6

政府的“利好政策”和“专家”谏言不遗余力地怂恿无知的散户投资者入市,然而寥寥数天他们都被套牢。当贪婪在社会价值取向中处于上风,就会导致悲剧不断上演。

A股的泡沫是负和博弈。它扭曲了资源配置,因此结果是净损失。此外,对于残值的再分配也不是“随机”而行。政府当然总是赢家,它将印花税和国企IPO的收益皆揽入怀中。而且,这些上市的国企很少分红。

我不确信这场始于半年前的泡沫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当前的卖出行为是对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反应。七月信贷大幅萎缩,基于此,“黄世仁”们再次雄起,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事实上在紧缩流动性。像以前一样,政府官员会出面安慰市场情绪。他们会指示国资背景的机构买入。“专家们”也会提供专业的意见专门忽悠大众。他们的行动或许能让市场在下个月暂时向好,但是这次的反弹将不会打破8月4日的记录。

等到第四季度经济再次显现衰退迹象时,这个泡沫才会真正终结。地价将会开始下挫,这会比股市的崩溃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因为地方政府财政实际上严重依赖土地交易。当前始于二月份的“复苏”是因为库存累积和资产市场复苏的意外作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力止于第三季度。当市场第二次探底时,恐慌将会更强烈更彻底。

美国将会在明年第一季度二次探底,它在今年下半年度的经济复苏是因为库存累积和财政刺激政策的效果。

不过美国消费者业已没有借钱消费的心情。当目前增长失去动力之时,美国家庭需求也无法重拾升势。明年第二季度中期时,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会再次触底。但是,那时金融市场将会崩溃。

中国的A股在此次全球股市周期中独领风骚。尽管全球范围内央行都将利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金融危机使绝大多数银行惜贷,只有中国掀起信贷狂潮。流动性先是在大陆股市泛滥,接着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最后流入房市。现在世界各地的股市都跟随A股下跌。

明年春季,一个数额更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会浮出水面。“专家们”又会来传达自己的权威观点。而后一两个月,人们又会入市。这样一个市场运动实为熊市反弹。每一次的峰值都会小于前一个。导致熊市反弹重复出现的原因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

在美联储将利率提升到5%甚至更高时,市场将会最终崩溃。大多数人认为当联储大幅提高利率时,世界经济已经走强,因而,出口会好转,资产市场也可以得到支撑。不幸的是,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刚过去的2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模型——美国借贷,消费;中国放贷,出口——已经完全倒塌。政策制定者们忙于经济刺激而不是结构性改革,试图将增长再拉回来。世界范围内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将会通过大宗商品投机和通胀预期下的工资决定这两个渠道引发通胀。我们不是在另一个繁荣周期之中,而是在格林斯潘泡沫的最后阶段,它将会以滞涨收场。

由于港币采取钉住美元的政策,香港资产市场对联储政策极为敏感。但是在每一个周期中,都会有大量这样的故事:神秘的大陆人携资无数到达本港。当今香港房市中介以搜寻大陆买家而著称,那些夹着小皮包的员工带领大陆客到西九龙看房。在过去这样的故事里支付愚蠢高昂价格购房的大陆买家来自东北。在当前的故事中,湖南人成为了宠儿。我认为这个原因是,湖南人听起来更为神秘。不过,除去刚才这些,香港房市的决定性力量是美联储的利率政策。

香港市场的投机者认为资金成本是短期利率,它目前接近于零。当资金成本是零时,理论上讲资产市场价格是正无穷大。至少就目前市场来说,资产价格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尽管香港经济实质性萎缩的同时房价上涨。当然,短期利率不是资金成本;长期利率才是。对于该问题认识的偏差使得香港成为了毫无意义的投机市场,它的资产价格涨则超涨,跌则超跌。

当美联储升息时,很可能在明年,香港房市就会崩溃。当联储利率升至5%时,有可能在2011年,香港房价将比当前低50%。(摘自:谢国忠搜狐博客2009年8月25日编译:何乐)

点评:尽管中国的实体经济仍在遭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今年上半年以来,随着沪深股市的不断攀升,上证综指已累计上涨超过60%,创出1992年下半年以来最大半年涨幅。股民们已开始相信“解套时刻即将到来”,纷纷再度投身股海。谢国忠是个擅长泼冷水的人,也许他泼的冷水能使狂热情绪稍作冷却。

叶檀:中小城市楼市难逃泡沫崩溃 篇7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核心就是在房地产市场肆无忌惮地使用债务杠杆,用到最后,贫困的购房者可以在第一年内一分不付就买一套房子,而那些生产次贷证券品种的大投行,债务杠杆甚至用到了50倍。一年不付不等于一辈子不付钱白住房,等穷人付不出房款、房价难以上升,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就到头了。

金融泡沫的特点就是债务高杠杆,中国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就是先例。温州炒房团组团到各地以民间一分息融入的资金购入某地房产,房产当年升值的幅度必定在20%以上,而后出售房产或者以房产抵押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进入高利贷、房地产、矿山等高收益领域并不奇怪,这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先兆就是民间高利贷市场崩盘、银行坏帐离奇上升。从有房地产市场化以来,频繁进行的调控,提升了一些中小城市的高利贷市场崩盘的频率。

如果某个中小城市黑灯率高、民间高利贷市场波涛汹涌、同时实体经济又迟迟难以发展,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难逃泡沫崩溃一劫。按此理,扳着手指头就可以算出三四线城市的风险排名。

判断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的论据很简单,如果中国房贷紧缩而房地产市场保持坚挺说明房地产市场受到收入增长的支撑,没有泡沫,起码迄今为止,一二线城市能够禁得起市场的考验。房贷趋紧近一年,一二线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仍在持续上涨,说明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无泡沫。

而三四线城市则岌岌可危,一些小城市增加了房产推销力度,甚至动用政府力量推销,说明此前大量库存未能得到消化,政府为了GDP与地方财政收入大力卖地,却没有考虑到消费能力,这些地方会撑死的。这样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是泡沫风险,而是产能过剩,与政府为了推动GDP上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剩产能没有什么不同。与泡沫崩溃不同的是,这些地方的银行坏帐将因此而上升,不会出现急性泡沫崩溃风险,传染性也不强。

日本出版业“大崩溃”的警示 篇8

畅销书造成泡沫化出版。从行业的发展方式看, 不合时宜、盲目扩张的“泡沫路线”, 是造成日本出版业“大崩溃”并使其长时间无法恢复的主要原因。日本大多数出版社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盲目制造畅销书, 并将出版畅销书作为主要的经营目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 信息媒体多样化, 纸质媒体不再受追捧, 但许多出版社、图书公司等继续盲目地推出新书, 每年出版新书超过6.5万种, 每天出版的新书和杂志达250多种, 结果造成大量的图书退货、积压。 (2) 大量新书的出版, 远远超出了文化消费的承受力, 从而造成新一轮的退货与库存积压。而畅销书的盲目出版, 还带来了图书质量的急剧下降。每年出版的大量图书中, 重复、雷同的书, 自我广告的书, 粗制滥造的书, 甚至是内容低俗的书, 占了相当部分。这些泡沫式的图书, 带来的是虚假的繁荣、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滑坡。

日本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 但日本出版业的状况, 对正处于摸索、改革阶段的我国出版业来说, 具有重要的预警和启示作用。许多迹象显示我国出版业目前也存在库存逐年增加、退货居高不下的问题,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出版机构过于乐观地高估市场, 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对受众预期接受水平、消费能力产生了错误判断。我国人口众多, 市场潜力大, 但读书人口与自然人口间、读书市场与一般市场间的差别却很大。实际上, 目前我国读书人口与人均图书消费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并无明显涨幅。因此对于出版社而言, 真正要做的是如何积极有效地为读书人口提供好的新书品种, 而不应当为讨那些“看过就扔”的“读书速食者”的欢心而制造新书“泡沫”, 步日本出版业盲目扩张的后尘。

出版业知识生产的无序化。20世纪末以来, 日本出版产业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严肃图书与畅销图书的出版机构之间界限不清晰, 大众文艺与严肃出版物在出版与发行过程中杂乱无序, 知识生产与文化商品生产相互混淆, 导致知识生产出现无序化和危机化。具体来说, 日本出版业中三大出版结构严重失衡, 功能单一, 大众出版所占比例过大, 主要提供图书的娱乐功能;另外, 大众出版又存在“重刊轻书”的结构, 如此过分娱乐化的结局之一就是使出版业陷入被其他娱乐媒体和娱乐形式所代替的困境。资源的浪费、信息的泛大众化严重阻碍了日本出版业的前进步伐。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著称的草思社, 在2004年以后, 因实施畅销书战略失效, 陷入了“畅销书症候群”, 亏损22亿日元, 于2008年2月宣布破产倒闭。 (3) 在日本, 诸如此类的事例几乎每月都有发生。这种出版结构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出版机构之间权责不明晰所导致的知识生产茫然无序的问题, 同样也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正处于探索期的中国出版业。

在我国, 大部分出版社尚能明确自己的出版责任, 不盲目跟风, 然而也不能完全避免一些国有出版单位和民营出版机构打着“合作”的旗帜相互混淆和相互利用。1995年, 德国出版巨头贝塔斯曼集团就率先进入上海市场, 自此后, 国内图书发行逐渐呈现出民营出版与国有出版共存的局面。民营的出版公司从国有出版社获取书号后, 自己运作图书出版的全部流程, 而出版社只负责政治把关。2002年后, 由于出版社转制, 实行企业管理, 出版社自负盈亏, 所以部分出版社开始向经济利益妥协, 更多地贩卖书号, 只做政治把关, 却忽视了图书的社会文化标准、道德标准等;大量跟风书、雷同的书、垃圾书、低俗小说、抄袭书涌现。 (4) 日本的教训已明确警示我们, 如果出版社之间无法做到权责明晰, 就很难达到出版业规制上的健全化, 也就很难让出版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规范出版产业, 就要把出版产业纳入知识生产的有序竞争轨道中, 合理调节出版资源, 明晰各出版社的权责, 让出版社各司其职。

虽然日本出版业目前仍处于步履维艰时期, 但各出版社在困境中探索新的出路, 通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措施为出版业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其中一些措施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是有借鉴和启示作用的。

与新媒体融合的出版道路。在电子出版物不断扩张市场份额、纸质的传统出版物仍呈惯性阅读方式的当下, 出版界寻求一种新的、能融合各种媒介的出版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在日本图书市场中, 一个较被人们认同的方法是在传统纸质出版物中附加ID, 读者通过ID可以获取电子版的图书资源, 可采取免费和收费等方式。 (5) 由于电子出版物需要以电脑为物质载体, 人们不能像携带纸质出版物那样方便地、随时随地地阅读出版物, 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 电子出版物是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的, 寻求两者的融合将会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电子图书发展中所遇到的如上所述的困难, 却为手机出版物的兴起带来了生机。2006年, 日本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通过电脑上网的人数, 为了顺应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许多出版社开始从事手机出版业务。

就与新媒体融合的出版道路而言, 日本出版业的成绩至少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一、与新媒体融合的出版道路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之一。二、出版业对于数字出版市场的认识既要与时俱进, 同时更要逐步趋于理性, 减少盲从和跟风心理, 以避免出现冒进倾向。三、数字出版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方面产品开发渠道要多元化;另一方面, 作品应用也要多元化。多元化的开发方式使同一内容在不同载体平台上实现了互动, 尽可能地挖掘出了作品的最大附加值。四、数字出版应更多地从盈利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方面下工夫。

日本出版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由于语言问题, 日本出版业对日本图书出口并不是太积极, 但出版业长久的不景气让一些出版社开始考虑拓展海外市场, 而作为日本出版业支柱之一的漫画担起了“走出去”的重任。日本漫画主要以欧洲市场、美国市场和亚洲市场为出口对象。据不完全统计, 日本漫画已占据中国内地60%以上的市场, 发行总量有几亿册。 (6) 日本的漫画, 以自己国家为中轴, 兼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因素, 是在对各种文化整合、吸收、融合和重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最重要的是, 它在此基础上又较好地发挥出本土文化的特征, 创作出的作品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文化, 也正因为此, 其作品才深受世界范围的读者所喜爱。

日本出版业的“引进来”则体现在翻译书的出版上。日本出版社引进一些外文畅销书的版权, 通过出版这种已经在海外畅销的翻译书获得利润。比如, 2007年7月罗琳女士推出了“哈7”《哈利·波特与死圣》, 并宣布这是该系列书的终结篇。在日本独家翻译、出版和发行“哈利·波特”系列书的静山社, 随即引进了该书的版权。从该书的第一部在日本市场投放以来, 平均每部书的销售收入为100亿日元。这些“引进来”的书都为日本出版业的销售与发行创下了辉煌的成绩。

我国出版业在这方面与日本出版业有着类似的情况, 想拓展海外市场或引进外文书籍, 语言和文化方面都有一定障碍, 但日本出版业的成功可为我们提供借鉴, 找到适合我国出版业的创新点。第一,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的文化出版物都应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文化元素的特点。第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读图时代到来了, 人们更容易把简单性的漫画作为自己阅读的首选, 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集中优势力量, 打开文化消费的缺口, 努力发展我国的漫画出版业。第三, 在国际化的前提下, 出版业还必须保住民族文化之根和民族身份的认同、确证。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日本政府不仅将日本漫画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 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 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通过对漫画产业的扶持, 来营造国家的正面形象。

注释

1 尹天笑:《艰难前行的日本出版业:亮点犹在》, 《国外出版瞭望》, 2008 (9) 。

2 毛峰:《警惕新书泡沫, 预防出版危机》, 《中国出版》, 2005 (2) 。

3 戴铮:《草思社濒临破产凸显日本出版危机》, 《中华读书报》, 2008年3月19日。

4 韩晗、刘璐:《产业规制、出版理念与“无序化”知识生产》, 《中国图书评论》。

5 诸葛蔚东、肖东发:《日本出版业的五大看点》, 《编辑之友》, 2009 (12) 。

浅析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篇9

欧洲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战后几十年来分别受美苏控制而处于畸形稳定状态。1989 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和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开始。

1989 年,震撼性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在东欧国家,其发端之急,来势之猛,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许多政治家和外交家始料不及。二战后苏美各以东西欧为势力范围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特征。东欧剧变开始改变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相互关系,因而对欧洲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一次较为严重而深刻的震撼。因为随着东欧变局的发展,这个地区的国家将不再把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规范在华约组织里,有可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联盟伙伴。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其他东欧国家更有条件与西欧国家发展关系。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传统因素,它们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可以有较多交往。意大利、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五国谋求一种地区性的合作机制,五国外长和首脑为此先后举行了会晤。

面对东欧变局和欧洲力量新的分化组合,东西方一些政治家很快作出了反应。戈尔巴乔夫在1989 年11 月30 日访问意大利时说: “战后时期恰恰正要在欧洲结束。”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1989 年12 月31 日的 《新年文告 》 中说: “欧洲将不再是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所认识的那个欧洲,这是很自然的。昨天,它还依附于两个超级大国,将来,它将像人们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回到它的历史和地理中去。”联邦德国前总理科尔1990 年2 月3 日在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上讲话时说: “我们古老的大陆欧洲又回来了,带着新的力量和自信心。”这些领导人都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把欧洲一分为二的观念和现状需要改变了。就此而言,战后维持欧洲分裂分治的雅尔塔体系开始走向解体了。

然而,东欧剧变仅是欧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第一步,美苏主宰欧洲事务的局面还未彻底改观。面对东欧变局,美苏都想推动欧洲局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变,但又担心失控导致美苏新的对抗,因而急于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为此,美苏两国首脑1989 年12 月在马耳他举行了 “非正式会晤”,讨论了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中互相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讨论了东欧问题并达成默契: 维持欧洲边界现状,防止华约解体; 避免出现东西欧联合排斥美苏的现象。布什担心苏联以武力干预东欧变局,使局势逆转,因此表示并不要求苏联完全放弃东欧,而是要求苏联别像1956 年出兵匈牙利、1968 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干预东欧政局。作为补偿,美国愿给苏联提供经济援助。苏联则表示: 苏联不会用武力干预东欧事态,东欧国家 “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包括选举制度”; 允许东欧同西方加强交流与合作,但不得破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如苏联同联邦德国条约、联邦德国与东欧国家签订的许多协议; 淡化华约与北约的军事性质,在条件成熟时解散这两个组织,但目前东欧各国仍需留在华约组织内; 希望美国对东欧变化保持克制态度,不要施加诱惑,并希望美国做好西欧国家的工作,对东欧采取适当政策,不致导致现行欧洲各国边界的更改。

总之,苏联力图与美国达成双方共同遵循的原则,使东欧事态发展控制在不危及苏联安全利益的范围之内。美国当时正面临着愈来愈强烈的 “欧洲人的欧洲”意识,为了避免自己在东西欧接近过程中被排斥在外,对同苏联一起控制东欧演变和东西欧接近的进程表示了认同。双方在会晤后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美苏进入一个相互合作的新时期。

由上可见,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具有确立冷战后美苏合作关系,尤其是对冷战后欧洲秩序重新调整的性质,它是一次不亚于正式会晤,甚至比正式会晤更有其特殊意义的首脑会晤。但又十分明显,马耳他会晤是在承认东西欧势力范围基础上由美苏支配欧洲事务的讨价还价,它仍然保留着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烙印。1989 年后,随着美苏关系的改善,又出现了合作局面。雅尔塔体系就是经过了大国间合作—冷战—合作的曲折过程。第一次合作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设计与建立,第二次合作则开始了它在欧洲崩溃的历程。

1990 年10 月德国统一和同年11 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 “欧安会”) 巴黎特别首脑会议通过 《新欧洲巴黎宪章》,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第二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它导致了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瓦解。

德国由分区占领到分裂,是战后欧洲雅尔塔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德国的统一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统一以后,以西方世界的第三强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从而结束了美苏分治欧洲的历史,出现了美苏德在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英法德小三角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德国不但能同英法平起平坐,而且还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居中欧的地理条件和众多人口的因素,在谋求欧洲支配地位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诚如美国学者塞尔·沃森所说: “德国的重新统一将打破战后微妙的力量平衡……一个分治的德国曾是战后秩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由于德国的重新统一,北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这样的机构将不得不重新给自己下定义了。”

德国的统一,对于欧洲雅尔塔体系来讲,比东欧其他国家的急剧变化远为重要。德国的统一把东欧剧变的世界意义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给了雅尔塔体系以致命的一击。仅有波兰、匈牙利等国的转向,恐怕还不足以导致全局性的变动,只有德国的变化才在消除东西欧势力范围方面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并使其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这是欧洲雅尔塔体系瓦解过程中的一项最核心的实质内容。

当时国际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德国统一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战后建立在德国分裂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结束了四十多年来由美苏在欧洲实行分治的时代。确切地说,两德的统一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中的产物; 同时,两德的统一又进一步加深加快了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德国的统一结束了以两德为前沿阵地的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垒格局,打破了欧洲旧的力量平衡和安全结构,迫使欧洲国家和美国为建立新的平衡和秩序而共同作出新的努力,以稳定动荡中的欧洲形势,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90 年11 月19 日,欧洲32 个国家及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巴黎,举行特别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确定后雅尔塔体系的欧洲政局走向,并为后雅尔塔格局的国家间关系确立基本准则,开辟新欧洲的未来。会议期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签署了 《欧洲常规裁军条约》 和 《互不侵犯共同宣言》,宣布两个组织不再是敌手,而是新的伙伴。与会34 国还签署了 《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宣告 “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欧洲正从过去的遗产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民主、和平和团结的新时期”。它还提出指导与会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民主、人权、自由、和平、独立自主原则,并声称全面恪守这些原则是建立新欧洲的基础。这次会议是1989 年下半年东欧剧变以来欧洲形势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第一次不以集团对立态势出现的国际会议,它表明欧洲正在结束四十余年来以东西方对垒为特征的历史。 《新欧洲巴黎宪章》则为欧洲新秩序勾画了一个基本轮廓,一个新的欧洲已经呼之欲出了。

总之,德国的统一,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的召开及 《新欧洲巴黎宪章》的问世对当代欧洲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

1991 年上半年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下半年苏联的解体,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最后一步,亦即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的完成。

德国的统一标志着欧洲分裂的消除,象征着战后美苏分治欧洲的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瓦解。然而,从全球看,苏联作为衰落的超级大国,仍然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美苏两强还掌握着对欧洲问题和世界事务的处理权。在欧洲,华沙条约组织并未解散,苏联实力大减,但余威尚在,以致美国的有关研究人员还心有余悸地说: “苏联力量的衰落未必预兆着国际关系和平新纪元的来临,恰恰相反,作为苏联力量衰落的直接后果,冲突还将继续下去。”尼克松此前还在警告西方世界: “苏联较温和的形象并不意味着苏联有较温和的对外政策……除非西方回头和制定出首尾一贯的战略。不然,我们就会挥霍掉讨价还价的力量,并丧失掉苏联事态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性机会。” 从上述言论可以得出,虽然美国在两极体系瓦解过程中得分不少,但还不能说苏联已完全失败。苏联仍然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活动于国际舞台,其作为一 “极” 的作用并未完全消失,雅尔塔体系的崩溃过程并未结束。

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是两极体系在欧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北约对立面的华约,其成员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联合对抗北约的共同军事战略。东欧剧变特别是1990 年东欧国家纷纷举行多党制的大选后,新上台的当权者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各自的国情,陆续调整了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作为华约基础的东欧国家共同的军事战略被各国所摒弃。随着两德统一,华约原重要成员国民主德国不复存在,华约联合部队失去了一支重要力量。在各国要求撤军的呼声下,苏联先后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分别达成撤军协议,苏军的撤返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失去了重要支柱。1991 年2 月,华沙条约组织在布达佩斯开会,通过和签署了一项议定书,宣布从1991 年3 月31 日起中止在华约范围内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解散华约所有的军事机构,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这一决定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中的又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经历了冷战考验、曾经 “坚如磐石”的华约集团彻底崩溃了,它无疑又一次极大地削弱了苏联这一 “极” 的力量,使两极体系的力量对比失衡得几乎不成比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构成了战后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北约、华约是战后欧洲格局的两个支柱,华约的解散在彻底消除两极痕迹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随着两德统一、华约解散,欧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够与西方集团相抗衡的就剩下前华约组织的“盟主”———苏联了。苏联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内乱不已,国势大衰。政治领域出现失控状态,经济由停滞滑向危机,民族矛盾和冲突恶性发展,民族分裂势力活跃,国内政治斗争也日趋白热化,终于导致了1991 年 “八一九事件”。事后,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倾向加强,联盟国家迅速走向解体。到12月25 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几十年来称雄世界,同美争霸的超级大国终于走到尽头了。

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关系和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左右局势的时代彻底终结,标志着以美苏两极为根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彻底崩溃。换言之,苏联的解体为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进程画上了一个醒目的句号。

当梦想遭遇崩溃 篇10

许多失败总会造就一次成功。

近年来,一大批80后、90后加入创业大军,他们中很多人屡败屡战,仍然在执着地坚持着。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正所谓成功之路大多都是相似的,而失败的路各有各的经验和教训。

事实上,一出生就顺风顺水的创业者并不常见,就连雷军、周鸿祎、刘强东这些互联网大佬也都经历过血的教训,不过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跌倒就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总结吸取了不少创业的经验和教训,并重新振作起来。

屡败屡战的成功者

在大学时,雷军读了一本讲述盖茨、乔布斯早年创业传奇的书《硅谷之火》,对他有极大触动——“我深深地被乔布斯的故事所吸引。在武汉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做梦: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每台电脑上,梦想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

于是,他在大四和三位朋友创办了三色公司。可惜的是,这家公司半年就被迫解散了。对此,雷军有了三点反思:一、要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二、要有前瞻的市场意识;三、要有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

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也曾经历过创业的失败。

在南洋理工大学读书时,陈欧凭着一台电脑,搭建起了一款在线游戏平台GG。凭着职业玩家的身份,陈欧邀请了两位从未交手的顶级魔兽高手:WCG冠军Moon和ESWC冠军进行巅峰对决,而对决的平台就是GG。这为他赢得了第一批用户。但随着用户量的增加,并没有资金储备的陈欧日渐窘迫,能拉到的赞助杯水车薪,投资人又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不屑一顾。这让GG的发展举步维艰。此后,陈欧引入一位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并出让了部分股权。随后,这位职业经理人引入其他天使投资人,通过运作,使陈欧手里的股权只剩下30%多,失去了对公司的掌控,最终被排挤出公司。

第二次创业,陈欧在国内成立了一个游戏公司,商业模式模仿美国,在社交游戏中内置广告。但是由于国内市场与美国差别较大,这个公司很快也宣布破产。

这两次创业失败让陈欧有两个收获:一、公司需要有件看的股权组织构架。二、单纯照搬国外模式行不通。

不要轻易说放弃

2003年冬天,在美国读博的王兴向导师请了一个长假,回国创业。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项目之后,王兴发现学生之间的熟人社交是一个可切入的点,于是便着手打造校内网。

在网站界面上,他们抄袭了Facebook,被大家所诟病,但由于Facebook的设计十分人性化,所以相对独立设计界面的竞争对手,校内网的用户体验是最好的。这为他们留住了很多用户。

当时北京地铁不方便,去火车站坐车十分麻烦。所以在放寒假期间,王兴在清华、北大、人大发起了一个注册校内网,免费乘大巴去火车站的活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凑足50人便发车。

为了凑足人数,学生到处宣传,拉老乡注册。更有些男生为了跟一位姑娘认识,不坐火车也要坐大巴去火车站。凭借此举,校内网弄来了8000种子用户,大家开始在这个网站上活跃起来了。

但是,由于初次创业,王兴并没有自己的理论,对互联网的认识并不深入同时缺乏明确的营利模式,资本方并不看好校内网这个项目。最后资金链断裂,内部团队产生争执,王兴只能被迫将其出售。

而这个项目的失败,给了王兴如下启发:

第一、创业团队必须分工明确,CEO必须解放出来,关注整个业界、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第二、快速推广很重要。

第三、不需要盲目的自我创新,快速学习别人的优点。

第四、应该尽早接触资本,放低姿态,做一些妥协。

第五、必须和信任的人一起创业,唯有信任才能在遇到低潮的情况下,让团队坚持稳固。

在做360之前,周鸿祎曾做过一个搜索引擎叫3721,而百度也推出了类似服务。双方竞争激烈相互争夺地盘,于是周鸿祎在3721的客户端中加入了一个模块,专门用来删除百度的客户端。而这个模块,是无法删除的。这也给周鸿祎留下了“流氓软件之父”的称号。

这一错误的开始之后紧接着又是一错误的决策。周鸿祎称当时就觉得百度有了搜索模式比自己更好,而且当时中国互联网也十分低迷,所以他在市场占有率高的情况下,选择把3721卖给雅虎。导致搜索这块10亿美元的市场,最后被百度占领。

对于这些往年经历,周鸿祎称:大家做事情不要只盯对手,一定要盯住用户需求,而且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事业,不要轻易说放弃。

“彻底崩溃”的反思

还有一些人的创业案例,很难用“失败”去定义。

快书包CEO徐智明近日在微博上公开“叫卖”快书包,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创业公司,曾试图成为“网上7·11”,并以“一小时到货”的配送服务被人们所熟知。但眼下,快书包的资金链已接近断裂,徐智明正寻求将快书包出售。

徐智明在博客上撰文称:“快书包2010年上线,到2013年,总共获得了1600万元的投资,加上先期我自己投入的100万元,以1700万元的投入,运营七城市一小时到货的业务,确实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到2014年5月,因为资金紧张,我不得不裁撤了技术团队,希望保住一小时到货的配送队伍,以保持一小时到货业务。但虽然业务在增长,毕竟还达不到盈亏平衡,所余资金,也只够支持配送业务到2014年8月底。到9月初,我不得不在各城市一小时到货业务量均有大幅增长,北京业务已接近单城市盈利的情况下,忍痛裁撤了配送队伍,暂停了一小时到货业务,缩减规模,以待时机。”

与徐智明仍然看好快书包的品牌价值不同,陈年对“彻底崩溃”的凡客反思更为激烈:“现在回想起来,公司越热闹,烧钱混日子的人越多。凡客曾经为了达到年销售额100亿元的目标,倒推需要扩张多少品类、多少SKU(库存量单位),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担这样的业务量。按照一个人管七个人的原则,公司就要有几十位副总、两三百位总监。”

2011年陈年曾经放言:“我希望将来能把LV收购了。”现在,凡客只剩下不到300人,做衬衫的核心团队只有7个人,但业务运转得很顺畅。

凡客的崛起与衰落,令无数人扼腕,但如同现在陈年的反思一样,四年前,凡客跃进、陈年狂热、行业里一片叫好,谁会预料到凡客如过山车一般的跌宕起伏?也没有人想到,就算有雷军的“加持”、雷军、陈年两人在办公室喝酒到天亮的“痛定思痛”,也未能让凡客免于大厦将倾。

上一篇:和谐文化视阈下一篇:催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