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现状

2024-06-17

水污染现状(精选十篇)

水污染现状 篇1

关键词:水质分析,污染现状,清洁生产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人类如果没有水源的话, 那将如人类没有空气一样的可怕。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水污染现象与水资源的保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之一。本论文在评价全国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对水污染的成因及由水污染引发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并就恢复整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4位, 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2300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银行近年统计的132个国家中居第82位, 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同时, 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北方人均水资源量仅995立方米, 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而西南和南方各省虽然人均水资源量超过3000立方米, 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而且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 产生了水质性缺水。

2 我国水污染现状

2.1 总体概况

近年来,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Ⅰ~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等。与以往相比,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稳定[2]。

2.2 以三大水系为例说明污染趋势

下面通过对三大水系2006年受污染情况进行分析, 说明现阶段我国水质的污染趋势, 2006年, 长江、黄河、珠江等三大水系总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

2.2.1 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10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Ⅰ~Ⅲ类, 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17%和7%。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 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云南昭通段和安徽芜湖段为轻度污染, 其余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与上年相比, 干流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总体属轻度污染, 水质状况与上年持平。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岷江, 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沱江水质轻度污染。

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为优, 6个国控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与上年相比, 水质无明显变化。

2.2.2 黄河水系

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Ⅱ、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0%、25%和2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干流属轻度污染, 水质与上年持平。干流宁夏段、内蒙古包头段、河南三门峡段、山东菏泽段水体为轻度污染;其它河段水质为优或良好。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水质与上年持平。

2.2.3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3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Ⅰ~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2%、15%和3%。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氨氮。珠江干流总体水质良好, 水质与上年持平。广东长洲断面和莲花山断面水质为轻度污染, 其它断面水质均为优或良好。珠江支流总体水质良好, 与上年相比, 水质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由于排放总量大且相对集中, 己对地表水体产生了普遍影响, 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威胁。

3 水污染防治对策

3.1 统一认识, 全民努力

目前, 我国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已达到70%, 但只有30%左右的处理出水达标, 其主要原因是环境设施投资运行费用高, 环保管理水平低等造成。因此, 只有在全民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提高其保护环境和防治水污染的自觉性, 我国的水污染才可从根本上得到防治。

3.2 综合防治

水污染的治理是个系统的大工程, 对水污染的出来需从大方向的角度来衡量与制动, 水污染的防治需从区域开始进行, 对区域的流域进行局部综合的协调与防治, 以达到用最少的资金达到最佳的效果。很长时间以来, 我们对水污染的防治只是着眼于重点的污染地区, 只是对如化工厂废水排放等集中污染的地区进行治疗, 这就起不到防治的效果。其实, 除了这种机制排放废水的化工厂外, 还有很多分散排放污水与废水的情况, 比如农场耕地地表所排放的水体, 其中就充斥着非常多的农药与化肥, 这些都是污染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可是一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 农村人、畜所产生的大量的粪便与尿液, 也都是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 经过渗透后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

3.3 清洁生产

很多实例表明, 人类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染很多是由于人类活动方式不当造成的, 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活动方式而减少废水和污染物质的排放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各国大力推行控制水污染的新战略, 即改变传统的末端处理战略为源头控制战略, 设法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源头防治水污染的产生。

3.4 废水资源化

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传统的出路是排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水体, 考虑到很多地区和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现象, 应大力推行废水的资源化, 即将净化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工业作冷却水、冲洗水;回用于农业及城市绿化作灌溉水;回灌于地下含水层。这样, 不仅开发了新水源, 而且大大减少了排放至天然水体的废水。

3.5 积极开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目前, 由于多种污染源的多重原因, 导致水体污染的处理技术也日益复杂。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对多原因多因素导致的水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 建立更为有效的质量方案是当前水处理的重要课题。

3.6 强化环保管理政策

继续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 加强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环保管理机构, 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 严肃查处违法案件。

4 结论

总之, 对于水污染的防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 水污染的程度促使我们要具有足够的急迫感, 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来应对复杂的水环境污染。同时, 对还没有收到污染的水域要有加强防治的必要手段与规划, 从“防”到“治”两个角度来完成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殷林春, 王作敏, 李晓敏.大辽河水质污染规律及污染趋势分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4. (1) :2.

[2]王丽.小凌河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3. (1) :2~3.

天津水污染治理现状 篇2

姑且不论中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 1/4,也不论中国是联合国 的 13 个最为贫水的国家之一,就单单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而论,海河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 有量只有 321 立方米,与其他几大流域相比是最少的。在海河流域中,天津的占有量更少,年人均只有 160 立方米。属于严重的资源缺水地区。天津本地自产水、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 16.88 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天津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入境水,而入境水是逐年减 少的,而且多次发生供水危机。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到 2010 年将缺水 4 亿立方米,全市缺水将达到 17 亿立方米。今年 1 月~6 月份,天津日用水量已从原先的 220 多万吨,降为 160 万吨,几近底线。

国家为了保障饮水卫生,保护取水源头,制订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88),对取水的水源提出了质量要求。但是,天津市大多数县镇供水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对水源管理仅仅是确立水源保护区,对水源的污染及其防治缺乏了解。因此,了解水污染源,防止水污染产生和进一步恶化是水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天津市的污染来源

(一)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水质和水量因生产品种、工艺和生产规模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另一特点是,除冷却水外,都含有生产原料、中间品和终产品。钢铁厂、焦化厂排出含酚、氰化物等废水;造纸厂排出含大量有机物的废水;化工、化纤、化肥、农药等厂排出含砷、汞、铬、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废水。对水体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二)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指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有机物、肠道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粪便是水中氮的主要来源。由于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水中磷含量大量增加,是水体藻类污染的重要原因。来自医疗单位的污水包括病人的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及各种诊、医疗用物质,是一类特殊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污染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农业污水

农业污水指农牧业生产排出的污水及降水或灌溉水流过农田或经农田渗漏排出的水。农业污水主要含有氮、磷、钾等化肥、农药、粪尿等有机物及人畜肠道病原体等。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四)其他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受雨水淋洗及渗漏会对附近水体或地下水造成污染。

二、天津市水源污染的类型

县镇供水源头主要是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微生物指标、有毒成分等超出了标准。其类型有:

1.细菌和微生物污染。这类污染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特别是以地表水作为取水源头的供水企业,其污染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垃圾及地面径流等。每升生活污水中细菌总数可达几百万个以上,每克粪便中大约就有100多万个,细菌的种类也达百种之多。若只经加氯消毒就供饮用的水源,大肠菌群每升也不会少于千个。

2.有机物污染。这类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农药及有机化学污染造成的。一般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类等都可造成水中有机物含量偏高,水质变差,导致水体污染。水中有机物含量可以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或化学需氧量(COD)来表示。一般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中后就进行化学氧化分解,然后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氧化分解,这个过程会随温度、有机浓度、微生物种类的变化相应发生改变。含氮有机物就被硝化成亚硝酸盐、硝酸盐。溶解氧就是衡量有机污染程度和划分指标等级的依据,污染越严重溶解氧就越少。

3.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指以水库、湖泊为取水源头的污染。在水库与湖泊中由于水流缓慢,在有机物作用下引起藻类、浮游生物的急剧增长。水体富营养化没有统一指标规定。富营养化的水体藻类较多,水体呈绿或棕绿色,且伴有臭味,引起人体感官不适,对水质的净化和处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此外,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污染还包括有毒物污染、化学物质类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三、水源污染的防治方法

水源污染的防治对维护管理水源保护区十分重要。防治污染原则是预防为止,重在管理,主要方法:

1.定期进行水体污染源调查。根据水源污染的类型进行定期调查,要实地观察,收集排污资料,并且将污水排放口的水样委托当地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预测污染发展的趋势。调查时间一般每年一次,规模要大,最好会同卫生防疫、环保部门一起调查,如果水质发生变化则相应增加调查次数。

2.加强水源上游水质监测。监测项目主要选择对水源有影响项目,可以选择反映水的感官性状的如浊度、色度、臭味、肉眼可见物等;反映有机物污染的如溶解氧、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三氮(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反映细菌污染的微生物指标等;富营养化的加上藻类与浮游生物的监测。

3.依法治理污染源。水源污染防治是一项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民心工程,对已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源一定要依法治理,要依据国家颁布的《水法》、《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城市供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紧密依靠当地政府、环保、卫生等部门有效地对污染源进行处理。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水水中的一些巨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使人畜死亡。最危险的是镉,铅等金属物质,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中毒,一旦发现就无法遏止。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

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应该在整治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成为企业主动的自发的自愿的行为。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行政强制执行的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以至杜绝企业弄虚作假、追求形式上的达标和保留实质上的污染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

在通常意义上的引进经济激励措施、奖励达标先进单位、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将水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市场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停产、关闭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的同时创立和新建于环境保护有利的新企业新市场,使水环境整治工作同社会经济其它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环保工作不再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与否定相结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走向环境健康化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利用将在不久的未来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争取利用后进优势,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获得经济的更大发展。

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还应避免将水污染防治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同起来。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到70%的农业大国,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蕾切尔•卡逊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农业污染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对于我国大多数流域污染情况寻根求源的时候都会发现干流和支流沿岸的农药化肥及其它农业废弃物肆意地向水体抛弃是构成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这些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农业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须对水体的毒化问题负责。然而在水环境治理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有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举措,更没有像“零点行动”那样富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治污行为发生。当然并不否定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与农业污染控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15小”企业的治理一定范围内断绝了农业污染物的来源,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还远远不够;也并不否认农业的面源污染较之工业企业通常情况下的点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难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为该问题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而视其不存在。这样只能造成对农业污染的默认,从而使问题扩大化。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水污染现状 篇3

【关键词】水污染;水环境;政府管制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近些年,随着国内推进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仍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1.水污染的现状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全海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在水环境保护的投入越来越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污染程度,但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首先,近些年来国家对水环境保护的投入虽然与日俱增,但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不成正比的,快速增长中的企业污染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水污染的排放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程度上,大部分水体污染程度虽得到初期控制,并没有呈现出好转的迹象,仍有30%以上的水质为劣等或最劣等水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其次,水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国务院已经明令各地区加强对水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并由环保部门与企业、地方政府签订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并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然而,部分水环境监管部门的能力并没有完全满足水环境管理的能力,执法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仍受制于地方发展经济目标的实现,违法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2、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一些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保护,忽视水体特有的生态功能,造成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很多河流成为“断流河”、“排污沟”,水体丧失自净能力。据最新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淮河、辽河、海河开发利用率分别为53%、66%和100%,大大超过流域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枯水期基本没有生态流量,加剧了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的趋势。

2.2水污染防治职责不清

跨省界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谁是责任主体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水污染防治涉及环保、水利、建设、农业、交通、林业、海洋、发展改革、财政等许多部门,由于职能交叉,甚至重叠,实际工作中相互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城、乡水资源管理分割;地表水、地下水管理分割;上游、下游管理分割;河流、海洋管理分割,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管理职能严重分离。

2.3水污染防治相关法规衔接不够

《水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水法》是水环境管理方面最重要、最直接的三部法律法规,但涉及水污染防治的规划编制、核定排污总量、水质监测、信息发布等规定在落实中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如《水法》规定的流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内容与《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内容存在重复;《水法》规定水利部门核定纳污总量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要求环保部门编制排污总量控制计划交叉;环境保护法赋予环保部门监测、发布水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与水法赋予水利部门监测、发布水质公报的职能重叠,实际工作中出现水质数据差距较大,甚至结果截然相反。

2.4政策机制不完善

一是排污费低于污染治理成本,环境污染外部化;二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责任没有落到实处;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环境收费及相关财税政策不利于企业自觉治污,企业内在动力不足;四是市场化治污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化治污企业和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治污市场;五是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还未建立。

3.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水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当前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3.1加强政府环境管制

通过对上文问题的阐述,不论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还是职责不明等问题,都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参与改善的,是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管制的。企业污染高居不下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政府管制的约束,因此,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包括水资源的控制利用必须依靠政府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应建立起以政府环境管制为主导,企业经营配合的环境管理模式。政府应以水污染治理为长期任务,丝毫不能放松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从规划,坚持从投资建设到运行管理的管制和操作。此外,政府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水污染物排放持续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予以整治;对污染严重的水域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实行水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审批新上污染性建设项目。

3.2推动公众积极参与

我国水域广阔,水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单纯依靠政府的控制难免在执行中有许多疏漏,而公众是水资源环境的受众,更了解实际的情况,因此,应鼓励公众多层次参与水污染的治理与监督。公众可以对违反法律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进一步拓展水环境的监督范围。要得到公众的广泛参与,应建立规范的政府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加水污染治理的透明度,要向全社会通报水环境的质量及水质情况,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3.3加快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水污染的控制需要依靠政府的管制和公众的监督,对水污染的治理还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科技的进步必将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来获取水污染治理的高效率、高效益。政府应加强水污染治理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的扶持力度,对治理污水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企业污水处理工艺展开针对性的改进和技术路线的优化。此外,应积极推进污水治理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推进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让污水治理行业在市场中活跃起来,市场的导向作用必将使得污水治理目标更早地实现。

4.结束语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当前加强和改善水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给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及各项措施的研究,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我国来说,加强政府的环境管制与公众参与相协助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促进政府、公众、企业共同为改善水资源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兆先,吕艳丽.关于当前我国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3)

[2]江曙光.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7)

作者简介

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篇4

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源引起水污染

农业方面出现的污染源是多种多样的, 农药和化肥都会成为水污染的始作俑者, 在农业污水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有机质和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非常多, 其次是水中农药和化肥的含量也非常多, 据统计,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在世界居首位, 每年表层土壤流失的数量都在不断的提高, 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农药化肥也进入到江河当中, 这种情况也使得水中单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含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这也使得很多湖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 其富营养化的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 这样也会使得藻类和植物繁殖能力骤然上升, 水的清澈稠度和水中溶解氧的浓度都有了十分明显的下降, 这样也就致使水质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1.2 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城市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 生活污水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洗涤剂和垃圾, 这些物质从化学的角度上来说是无机盐类, 同时在生活污水中, 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含量也非常高, 这样也就使得水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

1.3 工业排污及废弃物引起水体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虽然在排放量方面, 它远不及生活污水, 但是其在污染的危害性上要比生活污水大很多倍, 所以如果这些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 对生态环境就会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工业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废气和废渣, 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得土壤和空气的环境都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如果是大气污染, 最终会以降水的形式污染到水体。

2 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2.1 要对造成水污染的污染源予以严格的控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排污的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相关内容的管理, 对于一些超标的污水, 要经过处理达标之后才能排放, 对于政府而言可以采用一些资金上的措施, 收取排污费用, 同时设立排污的基金, 从而也对企业的排污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 同时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企业排污过程中的压力, 还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提高企业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针对生活污水, 应该采取多项处理措施, 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 通过经济手段对水体污染予以更加有效的控制, 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当今发展情况的一个收费的标准, 同时政府也要在发展中对污水处理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得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污水处理方面还要充分的利用市场竞争的机制, 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成本, 从而促进污水处理企业的健康发展2.3加强对农村污染源的控制,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要积极的对农业灌溉的方式予以改良和创新,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还应该应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对环保工作予以改进和提升, 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更加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将水体污染控制在最低的水平。

2.4 在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力度, 从而也提高了水资源自身的承载力, 湖泊水的污染和河流的防治措施时有着很大的差异的, 所以在措施的力度上也需要不断的增强, 具体来说, 主要的措施有, 控制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排放, 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水量调度和河流湖泊水资源的保护方案,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江河湖泊水自净的能力, 使水质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2.5 加强对饮用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加彻底的处理, 同时还要将一些比较实用的节水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减少城市污水的排放, 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执行预制的方案,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3 结语

总之, 水污染治理过程, 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 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 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 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提高水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云.如皋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与安全保障措施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1) .

[2]何爱玲, 马兴冠, 傅金祥, 孙乾.中国水资源安全忧患及对策[J].辽宁化工, 2009, (12) .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篇5

摘要: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泊,自古以来培育了斑斓的滇西文化,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滇西人民。滇池不仅承担着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也是周围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与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围湖造田的政策,工业的发展,滇池的污染日趋严重。本文就滇池污染的污染现状做出浅显的分析及相应的治理方案。关键字:

水污染 滇池 现状 措施 前言:

从大气化学环境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本来就已经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了,各地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有专业人士曾指出,未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必然是水资源的短缺。滇池作为三大水污染案例之一,可见形势相当严峻。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12.5km,平均水深4.4m,水面积300km2,库容12.9亿m3,素有“五百里滇池”的美誉。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一.滇池污染现状

水体污染从7O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O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人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滇池有2O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人金沙江。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1988-2000年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迅速递增趋势,200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0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二.滇池污染成因

滇池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和对湖区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人类活动产生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直接威胁着滇池水体的水质;是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湖区周边有大量的农业耕地和养殖场。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这些面源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剧了滇池污染的程度。滇池流域有3.2万hm2农田,花卉作为云南省的特色经济产业,种植面积也有很大规模,复种指数高,施肥量大,大量未吸收、未降解化肥随回归水和雨水冲刷进入沟渠和湖泊;流域内农村每年还产生大量周体废物和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河道。滇池地处磷矿区,大量磷质不可避免地进入滇池水体。这也是造成滇池水质富营养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外源污染(伴生于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入湖污染物沉降和积累)之外,内源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滇池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湖底被一层厚厚的底泥所覆盖.它所含有的腐殖质和有机质也成为了水体的污染源之一。据研究滇池底泥仅0.3m深范围内所含的磷就达187446t,是水体中所含磷的500倍。因此当水体中氮磷浓度下降的时候,底泥中的氮磷就会自发向水体中释放出来,成为了新的污染源。近年来随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去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大幅增加。加上昆明城市发展迅速,大量省内外人到昆明发展和居住,由此昆明市人口猛增。外来人口已占昆明市总人口的54%,滇池流域常住人口300多万,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从而造成流人滇池的污水逐年增加,给滇池治理带来更大的压力。滇池是一个半封闭型湖泊,年蒸发量4.55 X 108立方米,没有大江河补给水源,主要靠降水补给,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区。三.滇池综合治理的措施。

2008年初,昆明以“铁腕治污”之势攻坚滇池治理,首先剑指36条入滇河道。并向社会公布实施滇池流域主要河道综合环境控制目标及河(段)长责任制。入湖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一把手对辖区水质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各镇(街道办事处)为人湖河道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根据河道管理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分段管理,成果倒逼,失职问责。滇池“ 五”、“十一五”累计投资46亿元,“十一五”规划的65个项目总投资92.3亿,到2009年累计完成66.5亿,云南省表示自2008年至2010年,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将开展46个项目,估算总投资将达297.84亿元,同时也可采取BOT、BT等方式来融资。在昆明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昆明市为保护滇池,2010年将推行市民河长制,就足昆明市市民都参与治理保护滇池的工作。每个昆明市民每天节约一升水,滇池区域的320万居民就减少320万升污水进入滇池,到2020年,昆明滇池水质将达到四类。四.结语

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篇6

【摘要】“白色革命”之后,“白色污染”问题就悄然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极大关注。塑料制品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尤其是以其价格低廉、质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人们随手丢弃的废弃塑料就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白色污染”问题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合理解决,而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白色污染”问题依旧是比较紧迫而且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白色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白色污染;废旧塑料;治理

一、前言

环境问题始终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而“白色污染”作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始终存在于人们视野之中。“白色污染”不仅带来了“视觉污染”,而且带来了许多难以察觉的“潜在危害”。在我国,“白色污染”是一项长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整合各产业部门的力量,综合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概念与定义

白色垃圾是人们随意丢弃、处理不善的废弃塑料制品,主要包括生活白色垃圾、农业白色垃圾、工业白色垃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白色污染是难于降解、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意义

“白色污染”问题的治理涉及到诸多方面,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在提出治理手段时要善于利用诸多理论工具,如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相关法律法规等。从我国国情考虑,在人口多、人均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防治“白色污染”的道路将是困难重重,因此更需要制定一项长远的,可分步落实的治理方案,这都体现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白色污染”问题的现状

首先,“白色污染”体现在直观的视觉污染。铁路沿线由于乘客与列车员的随手丢弃,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带;城乡结合部由于处理不善,垃圾的随意堆放形成白色污染园,污染大片土地;景区公园等,由于游客的乱扔乱弃及缺乏有效的分类回收管理体系,到处都是破坏景观的白色垃圾。其次,“白色污染”体现在潜在危害方面。“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体现在各个方面:白色垃圾的随意丢弃污染江河湖海;填埋堆放占用土地,破坏土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业生产;焚烧白色垃圾会释放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破坏大气,而残留的有毒物质如二噁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消解。除此之外,白色垃圾会危害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废弃工业塑料、医用塑料的随意丢弃会带来毒素和疾病,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而江河湖海、土壤树林中的白色垃圾不仅会造成动物外伤之外,若被动物误食会对动物造成极大身体伤害,甚至还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被层层积累,危害生态。

五、产生“白色污染”的原因

居民的观念落后,对“白色污染”的认知程度不够,这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一是环保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环保意识淡薄,三是政府引导不够,甚至方向错误,都造成了居民对白色污染的认识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是造成“白色污染”间接原因。治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传统治理模式的不合理、生产销售消费环节把关不严格、产业部门管理不善等。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是运送填埋、堆放在空地及焚烧等,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处理白色垃圾,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增加环境负担。立法不完善,也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与白色污染有所相关,但是缺乏明确规定如何“白色污染”的更为完善的专门法律法规。“限塑令”是从限制使用塑料袋,禁止使用超薄塑料的的角度而发布的一项“通知”,但总体实行效果并不理想。

六、“白色污染”的治理对策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防治“白色污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努力,制定一项长期宣传战略,有利于人们转变观念态度。从当下的忽略、不重视到重视并自觉地承担起防治白色污染的责任。提倡回收利用白色垃圾,实现废旧塑料的资源化。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看,回收利用分为四级,其中一二级不仅能够高效地回收利用废弃塑料,还能避免产生相关污染。而三级回收成本较高,四级回收过程中二次污染严重。因而应尽量实现一二级回收,不提倡三四级回收。而废旧塑料的资源化满足“减量、复用、回收、再生”的原则,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管控,将防治“白色污染”纳入法制化治理轨道。立法越完善,越有利于白色污染的有效治理。不仅要制定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相关行业标准、治理标准等,还要强化执法力度及监督管理制度,才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真正地改善“白色污染”现状。

加强产业部门管理,整合各方力量,化零为整,共同治理。据此各部门宜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资,研制易降解和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各負其责,在塑料生产、流通和退出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而整合各方力量,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优势,以改善现今治理力量分散的现状。

与国际接轨,遵循4R原则,使用绿色包装,提倡绿色化治理。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包装,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能够从源头防治白色污染。研制和生产易降解塑料制品,主要包括光降解、生物降解、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也是绿色化学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的重要体现。

治理“白色污染”需要人们提高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段,尤其是以绿色化学为指导的绿色化治理方案。“白色污染”是个长期问题,在探索解决办法的过程之中应避免过于激进,也不应不重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齐心协力,实事求是地展开治理。治理“白色污染”的过程应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要,不违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宏观目标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探析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 篇7

1 水污染成因以及防治措施

工业大量排放未经彻底处理达标的废水、污水, 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农业的化肥与农药流失以及盲目开矿等举动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据查自上世界末至今十余年期间, 国内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就已经超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大量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到水体, 其中富含的有机物加大了水污染。农业上面对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 使得残留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鉴于水污染的现状通过行政手段对污染源进行管控已是必要之举, 政府部门应制定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落实辖区政府对本辖区的水资源保护负法定的职责。对跨行政区域交界面出入境水质控制目标纳入行政考核体系。通过这种目标考核来对跨境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地方部门应在政府的协调下, 积极联动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导好本地区对地表水的高效合理利用, 保护好地下水资源, 最大限度的控制地下水开采, 力争使水资源的涵养和采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在农村和工业生产中, 积极研发新技术提高其节水能力。工业污染源要进一步增强治理手段, 现如今, 未经严格处理的工业废水给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带来严重污染, 对于重要的水污染源紧抓不放进行综合治理是必须的手段。所有工业废水排出前一定要强制在场内实行预处理, 然后进一步汇入污水处理厂实行集中处理。

2 污染水治理的方法

目前, 对于水污染的治理我们主要采用物化法和生物法以及化学方法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对水质进行改善。

(1) 物化处理。物化法是一种稳定的运行办法并且水质在处理后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非常小, 对处理富氧化的污染水效果很快, 这种办法使用中常有的手段有底泥疏浚法、曝气充氧法、混凝沉淀法和絮凝气浮法以及灭藻法、吸附法等。

(2) 生物处理。生物方法效果好, 而且成本费用低, 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 是目前常用的方式。这种办法与上面提及的物化方法结合, 对富氧化水质处理效果很好。常用的生物法有生物床、微生物修复、植物浮床、人工湿地等。

(3) 化学方法。在大面积的江河湖泊等水域, 由于大量水生植物引起的富氧化水造成水质异味, 污染已经造成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直接使用化学药剂对植物营养物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 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具体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有以下几类:

(1) AA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AO法又称A2O法, 是英文Anaerobic-Anoxic-Oxic第一个字母的简称 (厌氧-缺氧-好氧法) , AAO法是目前在污水处理厂常见的处理方式, 经常用于二级污水处理以及三级污水处理, 在中水回用过程中也经常被使用, 脱氮和除磷效果特别好。这种工艺的应用BOD、SS和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氮和磷都将被去除。达到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活性污泥中存在的菌群主要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组成, 专性厌氧和一般专性好氧菌群工艺过程大部分被淘汰。系统的好氧段, 硝化细菌将入流中的氨氮及由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 通过生物硝化作用, 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 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 成为氮气排入到空气, 这样污水中的氮就被处理;进入厌氧段, 聚磷菌释放磷, 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 聚磷菌超量吸收磷, 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 污水中的磷被处理。

(2) SBR技术。SBR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工艺是间歇曝气法, 也就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 污水的混合、沉淀、排水以及排泥等过程全在一个反应池由设备控制自动完成, 系统的主要特性是运行的时序是间歇式的循环进行。系统投入成本低, 并且沉淀物沉淀迅速, 对污水内的有机物净化速度快。此外, SBR技术可以很好地与其他新技术融合, 形成新的处理技术。如MSBR、CAST、UNITANK、ICEAS等新型SBR反应器都是以SBR技术为基本构架而建立起来的。.

(3) 氧化沟工艺。氧化沟工艺其实也是SBR技术的另一种变形以其封闭沟渠的外形作为连续环状反应器。从原理上讲, 氧化沟工艺属于悬浮生物处理技术;运行的方式上, 又类似于延时曝气技术。投入使用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使得氧化沟工艺在理论和构造上都在不断的前进, 以其低成本、高回报而成为目前国内最受信任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除此之外广大城镇地区应用的“三低一少”技术也有很好的收获, 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蚯蚓生态滤池、生物浮岛和人工水草净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多地区被成功应用。

3 结语

做好水污染的防治, 为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水源, 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后, 由于经济加速行业竞争加剧, 为了片面追求效益, 对水资源的保护有些落后, 近年来恶果频现.水污染治理重在人们意识的改变, 配合以法制手段和新技术不断投入, 三管齐下, 才会有好的效果。

摘要:水资源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 他是人类社会发展延续的必备物质, 更是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 地下, 河流湖泊等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对国内水污染现状进行分析, 内容涵盖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造成的水污染, 通过现状分析, 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特征,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璐倩.我国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J].科技传播, 2013 (13) .

[2]武涌, 柴宏祥.我国城镇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因素与战略[J].给水排水, 2007 (12) .

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8

水污染问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可近几十年来, 我国水质日益恶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水质变坏, 七十年代鱼虾绝代, 八十年代洗不净马桶盖”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 对水污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与城市水污染相比较, 农村水污染更加复杂, 有点多、面广、分散、量小等特点, 且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差, 技术水平低, 环保意识薄弱, 因此治理上难度很大。2014年, 国务院要求编制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核心就是要切实采取行动治理水污染问题, 改善水环境质量。分析农村水污染现状, 研究防治对策, 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2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农村水污染现状

从环境保护部的2012年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 在2012年,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t,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7.6%;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53.8万t,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7.6%;农业源氨氮排放量80.6万t, 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1.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7.0%。农业源基本上占到全国污染的30%以上, 特别是生活以及农业的污水对水体污染严重。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任何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2.2 农村水污染成因

2.2.1 农业生产方式改变, 化肥农药大量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不断改变。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使得化肥农药在种植业中被广泛使用。据权威统计, 我国近20年农业每年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万t, 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 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t以上, 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 其余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这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 使土地板结、酸化, 而且化肥农药中所富含的氮磷等物质还会通过地表径流、渗入等方式进入水体, 严重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水质, 危害饮用水安全[1,2]。同时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以太湖举例, 因生活污水与农田氮磷流失而造成的总氮贡献率为59%, 总磷贡献率为30%。

由于养殖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近年来农村畜禽业发展迅速, 养殖由各家各户分散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但由于多数规模化养殖场缺乏污染防治措施, 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或土壤, 更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2.2 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水污染处理设施

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由于农民依旧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 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生活垃圾随意露天丢弃堆放, 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 农民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重心一直在城市污水的处理上, 对于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 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不适合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适用于农村的小型污水除磷脱氮技术在国内外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广大农村地区缺乏水处理设施, 加上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导致大量的病毒、细菌进入水体, 严重危害饮用水安全[3,6]。

2.2.3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低, 布局缺乏合理规划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但由于多数乡镇企业追求效益优先, 以及乡镇企业本身条件的限制, 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粗放的生产模式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且由于多数乡镇企业布局为紧靠河流或者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 因此对农田以及农村水体造成了更大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小型纸厂以及化工企业对广大农村水域的污染十分突出[4]。以常州金坛市朱林镇朱林村为例, 2012年该村由于稀土厂随意排放废水导致300多亩农田的污染以及农作物的死亡, 给农民身心均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对农业的危害十分严重。

2.2.4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农民的总体受教育水平及素质普遍偏低, 多数农民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 比较看重有形的经济利益, 而对潜在的环境危害不够重视, 因此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且农民往往居住分散, 这为生活污水及垃圾的统一收集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3,6]。

3 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目前关于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的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应与农村的具体环境相适应, 做到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同步进行。针对不同因素做出详细规定, 明确各阶层环境保护的职责权限, 形成专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同时设立严格的奖惩措施, 增强政府及企业人员水污染防治的责任感。

政府在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应该切实发挥积极作用, 提高管理水平。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从源头控制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对水和化肥的利用率。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乡镇企业方面, 政府应做好两手工作:对注意保护环境的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鼓励其引进先进技术;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要求, 限期整改, 并给予相应严厉的处罚。

3.2 加快生活污水管道的铺设及垃圾收集处理工作

由于农村缺乏生活污水的排水管道, 大多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经常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或渗透入地下水体, 影响农村水体水质, 因此加快生活污水管道的铺设, 完成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并集中处理意义重大。同时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垃圾露天乱堆乱放问题严重, 且多数时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建议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 在村中设立垃圾堆放点, 并按距离或人群密集程度摆放垃圾桶, 建立垃圾集中站, 统一集中村中垃圾送至处理厂集中处理, 并逐步实现村民家中垃圾袋装化、分类化、集中化。

3.3 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推广有机肥

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以及管理的不规范, 多数养殖场设施简陋, 仅仅简单设置围栏圈地了事, 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畜禽排泄物污染农村水体, 其中大量的氮磷等化学物严重加剧了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 因此需采取措施, 加快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可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干粪及沼渣生产有机肥、污水和尿液生产沼气、沼液农田综合利用等全过程治理方式治理养殖污染。要做到养殖场不设污水排放口, 所生产的所有废弃物 (粪便、沼渣、沼液及经处理后的污水等) 完全农田综合利用, 并确保有相应的消纳土地。

由于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业生产中化肥与农药大量使用, 且因方式方法问题, 利用率极低。政府应大力发展有机肥厂, 推广使用有机肥。可通过建立示范点的方式来推广有机肥, 例如常州在2012年建成礼嘉片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示范点, 初步形成养殖废弃物收集体系, 对有机肥的推广使用设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3.4 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及加强企业监管

目前多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 盲目引进企业, 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缺乏规划, 多数乡镇企业与居民居住点、污染点等交织在一起, 为方便排污, 紧靠河流, 导致污染严重。在今后农村建设中, 应落实《城乡规划法》, 将乡镇企业布局纳入地区整体规划中, 并强化对企业的监管, 实行污染问责制度。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设定排污标准, 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严格要求, 对排放超标企业可予以停业整顿处理, 违法严重者可予以关停甚至取缔, 杜绝“执法不严”现象[5,6]。

3.5 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农村人口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环境保护的最关键因素, 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由于当下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及素质整体偏低, 环境保护意识极其低下, 甚至没有。政府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多管齐下,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首先, 可以从村干部着手, 对其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在思想上让其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长远意义, 让村干部以身作则, 在村中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其次可以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 引导和规范农民的环保行为,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有益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奖励, 屡教不改的行为可予以相应的惩罚;最后, 可以在学生教育中加强环保方面的教育, 让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并相应去影响大人的行为[3,6]。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农村水污染形式严峻,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针对农村水污染的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不成熟, 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等是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7]由于农村地区是我国管理的基石, 农村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止农村不利局面的恶化, 充分吸取教训, 重视农村水污染问题,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探索出平衡的基点, 建设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指出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乡镇企业的崛起, 农民生活方式以及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 使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农村水环境立法有待完善。通过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 结合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及政策经验, 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以期规范和提高农村水污染治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现状,问题分析,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宁慧, 卜元卿, 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S1) :49~57.

[2]王金龙.浅谈农村水污染问题[J].地下水, 2010, 32 (5) :48~61.

[3]白洋, 刘变叶.简析农村水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1) :2496~2497.

[4]吴德勇.农村水污染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1) :6738~6739.

[5]朱保健, 许迎春, 田义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防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6) :4090~4091.332

[6]周正, 周颖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J].北方环境, 2011, 23 (6) :97~99.

论农村水污染现状及解决对策 篇9

1、污染水危害较大

污染水会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土壤, 直接影响到大部分作物的生长, 从而导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由于农村污水大多富含有机物, 容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使水体发臭发黑, 滋生大量细菌, 影响到地下水水质, 直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会使人引发急性中毒或触发癌症, 也可能引发污水传播的各种疾病等, 污水危害的确不可令人轻视。

2、农村水资源匮乏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国家近年也因为这个原因进行了许多的水利工程。农村由于科技欠发达并且灌溉、饮用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巨大导致农村用水压力较大, 控制农村水污染能够直接缓解这种压力的恶化。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三个代表”以及三农政策的要求下展开的, 同时也是一种对先进思想的实践与延伸, 它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标是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 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等, 而当前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是与这些要求背道而驰的, 是迫切需要改变与整治的。

二、农村水污染的原因及现状

1、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环保意识薄弱的现象, 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衡量中往往趋向于经济利益。从农业生产来说, 要得到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就必须要多施加化肥、农药与有机肥等, 但这些物质只有一小部分被植物本身吸收, 剩余的一部分会通过水流、土壤等途径污染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甚至无法饮用。近年田地使用的化学肥料正在迅速代替农家有机化肥, 这也是近几年水质急剧恶化的原因。

2、乡镇企业的崛起

国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 因为乡镇企业带给一个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与就业岗位是不可否定的。但在这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水质的污染也是巨大的。一些领导职位凸显自己的工作业绩与本乡镇的经济实力甚至为一些高污染行业开启一路“绿灯”。为了创造利润不顾国家政策超标排放的企业不算小数, 这种现象给当地水质的维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与障碍, 高污染企业是目前造成农村整个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农村本身良好的水质不仅没有幸免遇难, 甚至是受其危害最大的

3、各地政府对农村水质保护投工作入不足

虽然国家政策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但在落实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农村范围大, 居住比较散, 不容易达到统一治理的效果。虽然政府在防治水污染这方面的工作是努力的但还是投入不够的, 农村到目前为止没有完善的排水设备, 也没有垃圾处理场所, 只能生活污水乱泼, 各家垃圾集中放置。这就是农村中的生活方式与现状, 不得不承认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时有所欠缺的。

三、对农村污水处理的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的投入

政府要大投资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包括农村的排水网络管道以及将污水集中处理的污水处理站, 加强水质观测措施, 针对已造成的损失及时修复, 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科技。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决农村污水的污染问题, 要认识到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入所能获得的“利润”是不可估量的

2、鼓励村民配合建立管网通道, 实施补助政策

根据在农村建立沼气池的经验说明补助政策还是很有成效的, 要在保证补助资金能够全额发放到村民群众的情况下鼓励村民配合建立排污水专用管网通道, 将污水集中净化处理在利用, 减少污水因乱排导致的污染现象。

3、普及环保知识, 树立居民的主人意识

通过社会舆论、电视媒体、报纸刊物等加大对产少水污染发生的宣传, 同时加强对村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教育, 使其认识到杜绝水污染功在千秋, 利于万代,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要教育各级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能够积极给村民做工作。在村民中进行普及教育, 是村民树立起主人意识, 认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要自己保护, 树立起“我村是我家”, 只有两点结合才能让村民以积极地态度正确的减少水污染。

4、强对乡镇企业监管, 实行污染问责制度

对所有企业重新进行审批, 对排放超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停厂处理以观后效, 对相关干部进行教育, 使其认识到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杜绝“执法不严”的现象, 真正发挥有关部门对企业引到与监督的作用。

5、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关于水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工作, 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完整的水质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 实行责任问责制, 一旦哪里出现问题, 必须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实行公民监督, 彻底杜绝“有法不依”的不良现象, 争取调动各方面力量把污水污染的危害最小化。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农村的整体面貌与生态环境取得的令人可喜的成绩, 但仍有一些问题是目前无法根本解决的。农村水污染就是一个急需处理的问题, 也是能够危害到人们根本利益与整体生活状态的问题。农村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从调查农村水污染现状, 针对农村水污染特点并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一些控制治理水污染的建议。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篇10

1 我国农村污染现状

以往农村生活污水主要为冲厕污水、炊饮污水、洗澡、洗衣污水等,主要污染物为COD、氮和磷,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低于城市污水,水质相对较稳定。近年来,国家加大城市的污染控制,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至城郊和农村,致使原本以单一生活污水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污水,向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的复杂废水型转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规模化养殖业成为提高农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当前城镇人粪尿和养殖牲畜粪尿的处理比例较小,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由人畜粪尿直接排入水体的氮素与磷素超过了农田化肥径流流失水体氮素与磷素的总量,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1]。

与点污染源相比,面污染源由于分散、位置难以确定,因此在治理管理方面较为困难。据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的统计,我国的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等污染严重,符合和优于三类水的河长仅占评价河长的58.7%,比1998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而对24个湖泊的评价中,有11个湖泊水质污染严重,特别是太湖与巢湖水质很差[2]。

2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1 乡镇企业生产废水

由于农村环境容量较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之企业布局不当,技术生产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废水处理设施,使农村水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而许多因污染严重城市工厂企业不断搬迁至农村,使本不乐观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2.2 农业生产废水

据统计,我国年使用化肥4 537万t,使用农药50~60万t。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与化肥的土地面积每年超过2.8亿hm2,由于地表径流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水体,这是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3]。

2.3 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

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达80多亿t,据2005年建设部对全国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96%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及收集系统,80%的村庄垃圾堆放在路边甚至水源地、泄洪槽及水塘边,这严重危害饮用水源安全和影响居民身体健康[4,5]。

2.4 畜禽养殖业废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畜禽牧业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我国畜禽养殖厂多分布在人口集中,水系较为发达地区,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没有废水处理设施,而农村以家庭小型养殖未被统计在内,据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畜禽粪便产量达19亿t,是全年工业废弃物产量的2.4倍[3]。

3 农村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数农村采用明渠或自然沟渠排放生活污水和雨水,虽然污水得到一定的处理,但经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满足不了保护环境的要求,对地表与地下水体还存在污染的隐患。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薄弱。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主要设在城市,对农村生活与农业的管理较小,因此,导致政府对农村的环境管理不力。

(2)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不足。尽管少数靠近城镇的农村建有排水管网,但是我国96%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及收集系统。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是目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

(3)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城市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优先政策,对城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而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加之地方财政收入较少,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明显不足,致使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积极性较低。

4 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的差异较大,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薄弱,大多地区的乡镇经济基础差,农村污水处理不能简单照搬城市的废水处理办法,必须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采取适合本地区经济条件的污水控制措施。

4.1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与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农村环境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做好地域环境规划,建立建全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2 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我国农村居民知识水平较低,环保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村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更低。农村居民是农村环境的建设维护的主体,做好农村的环境治理离不开广大农村居民。

4.3 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目前,制约农村污水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建设资金问题,农村环境的治理需要政府投资,但并不意味政府的全包全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污水处理新路子。

4.4 采取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

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就地处理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建设投入低、运行管理费用少、处理效果好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的废水处理技术[6]。

摘要:根据农村水污染的特点与成因,总结了农村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农村污水治理是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大势所趋,提出加大农村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兆良,诺斯,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12.

[2]冯肃伟,戴星冀.新农村环境建设(城市管理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3-56.

[3]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71-78.

[4]谢良林,黄翔峰,刘佳,等.北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8267-8269.

[5]王晓峰,陈鹏飞.社会主义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选择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9(4):56-58.

上一篇:清代时期下一篇:医学生的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