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的现状

2024-04-15

面源污染的现状(精选8篇)

篇1:面源污染的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1化肥污染——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化肥的广泛施用逐渐取代了农家肥等有机肥料,为了维持农田生产力,在下雨之前农民会加大对农田施肥的力度,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2农药污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虫情发展迅速,虫害的抗药性也开始增强,对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药残留物通过地表径流作用流入河沟渠道,加大了对水体的污染,对以人为主体的整个食物链造成了间接地影响,最终威胁人体健康。3农膜污染——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棚农业的普及,农用塑料膜使用量较大,由于现阶段使用的地膜大都属于不容易分解的普通地膜,地膜会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了土壤中植物根系的生长以及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土壤中废弃的农膜较多时,对土壤的渗透能力会产生影响,造成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使土壤出现板结。4畜禽养殖业污染

一部分养殖点距离居民水源保护地很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5农村居民生活污染

每逢收货时节,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在露天场所就地焚烧,不但浪费了燃料而且会在焚烧秸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烟尘随风飘散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1.国内许多学者对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因果效应持相同的观点: 石辉将由水土流失触发的面源污染定义为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认为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是在土壤侵蚀运移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是以侵蚀过程为基础,并在其上耦合进入水体的污染过程;段淑怀等认为土壤侵蚀与面源污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共生现象,特别是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土壤侵蚀是造成体污染的主要形式;由于径流和泥沙携带大量的养分,因此水土流失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养分流失,杨爱民等认为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形式和运输载体,也是引发水库#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随后,研究人员陆续开展试验,加强了对水土流失产生面源污染形式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 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水溶态的形式存在,通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淋溶携带等途径进入水体;磷肥、农药、重金属等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存在通过土壤流失被土壤颗粒携带进入水体,由于水土流失引起面源污染发生和水体环境恶化的联动效应,所以有关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水土保持领域新的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仍以定性的居多,定量的较少。(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其防控研究综述)

篇2:面源污染的现状

1农田尾水

1.1农田退水的现状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们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通过多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和收益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定式思维和习惯。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却较低,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流入地表水环境引起面源污染问题。较之工业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治理,过量施肥导致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体质量,而且也阻碍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是相对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 的溶解性或非溶解性的污染物,如泥沙、化肥、农药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方式流入受纳水体而造成的面源污染。氮、磷是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据美国环保局调查,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美国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的主要污染源。在瑞典,农业源占流域中氮的来源的60%~87%。在荷兰,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流域污染总量的60%和40%~50%。相比之下,我国作为化肥的生产和应用大国,氮肥的使用居世界之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亦不容乐观。据估计,在我国水体污染中,来自农业源的氮占到了水体污染的81%,磷占到93%。而农田生产中,又以水稻生产中不合理田间肥水管理方式导致的营养流失较大,其中氮肥的损失达30%~70%。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6.18%,种植区域广泛;而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秦岭黄河以南,占到70.19%。因此,由稻田直渗、侧渗、地表径流(含人工排水)等方式所带来的水体污染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南方太湖流域稻季氮素环境排放总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约占总施氮量的30%,其中径流和渗漏分别占到排放总量的25%和18%。而宁夏引黄灌区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大型人工灌区,有大小排水沟200 多条,水稻生产上的大水大肥方式导致氮肥随农田沟渠退水流失进入黄河达到20%~65%;灌溉期排水沟水

质总体为重度污染,劣吁类水质占70.0%。

1.2农田尾水的特点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排放年内变化量较大、路径随机、排放区域广泛等特征,同时,其产流、汇流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对区域内河道、水塘等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为严重,以太湖流域的直湖港为例,2007年全年水体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平均高达8.98 mg·L-1 和0.35 mg·L-1,其主要支流的龙延河近直湖港段,2009 年下半年至2010 年上半年分别平均达7.57 mg·L-1 和0.28 mg·L-1。据统计,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直湖港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到总排放量的56.8%和65.6%。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造成水系堵塞、淤积,更加剧了水体水质的恶化。

农田退水中氮和磷元素含量较高,是导致接受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 一。农田退水的氮、磷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田沟渠退水氮、磷污染发生与水稻整个生长季同步,且与田间施肥和灌溉时间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农田退水中氮、磷浓度指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水质标准。三是农田沟渠退水中氮、磷输出主要形态是氨氮、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灌溉和降雨时,农田沟渠退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相似,氨氮、总氮、可溶性磷和总磷均沿程和随时间呈指数递减变化,硝态氮呈二次多项式曲线变化。四是绝大多数农田退水并没有因其富集氮、磷养分回灌农田,而是自由排放流入地势低洼或下游的池塘、湖泊或河流,成为下游水体的污染源。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是湖泊、河流水质退化的主要贡献者。

1.3农田尾水的处理状况

据调查,我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从2006年的55.7%上升到2013年的99.1%,接近饱和;县城污水处理率从13.6 %上升至82.6 %,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对农村面源污染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导致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显示,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达1068.6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8.06 %;农业源氨氮排放量高达72.6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的31.6 %。因此,农村农田退水的治理将是我国下阶段污水处理的“主战场”。

导致我国农田退水处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粗狂型的生产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化肥农药;2)我国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导致难以实现有效统一的管理;3)长期以来,我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上,对农田退水的危害意识不足,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湖泊、河流水质退化的主要污染源。

2农田退水处理技术

农田退水中所含氮、磷污染物将沿着沟渠流向区域低位的湖泊或河流,是小流域中湖泊或河流水体污染的源。因此,在农田退水进入湖泊或河流之前,高效去除农田退水中过量的氮、磷营养物质成为确保湖泊和河流良好水质的关键。国际上,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通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法3种。从应用趋势和综合环境效益角度,生物-生态方法是水体环境修复中最应推崇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应用于处理农田尾水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生态沟渠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水生植物塘与人工湿地技术等。

2.1生态沟渠技术

生态沟渠是在农田系统中构建成一定的沟渠,是农田非点源污染排放物和收纳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在沟渠中设置辅助性工程设施,如透水坝、拦截坝等,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和吸附,其中包括沟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底泥吸附,以及沟渠辅助物所产生的减缓流速和沉降泥沙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植物是生态拦截沟渠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因此,植物的筛选成为生态沟渠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应筛选根系发达、净化效果好、生长适应能力强、无休眠或短休眠期、经济价值与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其目的在于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应本地环境,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

生态沟渠的显著优点是农田退水在排水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为后续的人工湿地系统减轻了处理负荷,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果。在工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部分农田土质排水沟渠,引入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实现改造,可以节省部分资金。其缺点是由于排水在其中的流速较缓,因此其占地面积较硬质排水沟渠大,受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春夏时节需要种植植物,秋冬季节需要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置。

2.2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将陆生或水生植物移栽到水面的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的河道、水塘、湖泊等水体。生态浮床技术不仅能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也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3种生态浮床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

传统的生态浮床技术除注重净化效率外,更多考虑景观需求,投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因此,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栽培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收获水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了一部

分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因此,在对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当地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构建生态浮床,改善水体水质、修复水体生态,达到因地制宜、节省投资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浮床只能作为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一种“强化”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改善水质的修复目的,但并不是永久性的技术手段,而要持续稳定水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利用构建长效的技术体系。

2.3生态滤池技术

生态滤池(MEEF)是利用水生微生物和人工填料上的生物膜形成的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进行污水净化的一种水处理技术,污水中的颗粒物主要通过人工填料进行过滤,生物膜与微生物主要负责污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这种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实际上是模仿天然的生态系统,利用各种生态关系来进行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是一个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农田尾水处理终端,生态滤池的渗滤介质可以对尾水进流产生滞流作用,为随后的水分蒸腾提供时间,平均可减少33%的径流量,其截流作用对于水量控制的贡献最为突出。在生态滤池中,植被对于保持水流容量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和衰老可用于对抗渗滤系统介质的压缩与堵塞,绝大部分悬浮固体和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被有效去除。相对而言,N和P的去除随着生生态滤池设计结构的变化差异较大,现阶段研究也着重对有利于去除N、P污染的系统重构进行。在Bratieres等人的研究中,上覆植被种类、渗透深度、渗透介质、渗透面积、进流污染浓度作为测试因素,被整合成125种测试组合分别接受最优化测试,结果表明植被选择对于N的去除至关重要,添加有机质对P的去除效率有很大提升。

2.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经过人工适当修整后设围堤和防渗层,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沉降、转化、截滤等作用去除污染物。其有效水深在1-2m,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放氧和水表面的大气复氧而形成一个上部好氧区(距水面0.6m),而塘子底部较深形成了一个底部厌氧区,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兼性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厌氧-缺氧-好氧的一个体系,可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有机物的去除一般包括沉淀和絮凝、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氮在稳定塘内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生物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有机氮、氨氮的吹脱作用、形成生物沉淀以及硝化/反硝化等几种途径,磷元素去除涉及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氧化,菌藻及其他生物吸收无机磷合成新细胞,以及可溶性磷与不可溶性磷之间的转化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其对NH4+-N的去除易受环境温度、pH等因素影响,表现为温度和pH 较高时,硝化/反硝化以及NH4+-N的挥发作用是TN 的主要去除机制,若在冬季低温时,NH4+-N挥发作用则会受到抑制。稳定塘对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吸收和底泥对P的吸附/ 解吸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水力停留时间长、散发臭味、处理效果不稳定等。

稳定塘同时具有调蓄作用,因排水干渠来水包含了降雨形成的流量变化很大的地表径流,若不进行有效调节,将影响水质净化效果,甚至会对处理设施安全造成危害。因此,建设稳定塘净化调蓄系统,可以起到水量调蓄和水质净化的双重作用。

2.5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绝大多数人工湿地由四部分组成:(1)土壤、砂、砾石等透水性基质;(2)芦苇、香蒲等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3)微生物种群;(4)在基质表面流动的水体。人工湿地利用基质的土壤吸附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来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无害化与资源化。

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比较复杂,其主要净化机理除植物对悬浮性污染物的过滤吸附及吸收作用外,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对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在脱氮上,芦苇具有通过茎秆向根系供氧的能力,可在根系附近形成脱氮所必备的好氧和缺氧区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行,强化其净化能力。湿地系统还可以通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不溶性污染物。植物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伏击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部分挺水植物还有抑制藻类生长效应。

篇3:面源污染的现状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目前, 全国农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上限的2倍, 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 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20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至不足1.5%, 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 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 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2010年完成的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 全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在广大农村, 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 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被弃之不用, 既浪费了资源, 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据测算, 田东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00万t以上, 其中用作农村生活燃料、能源、食用菌基料、还田、编织等只占少数, 大部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道路和河沟两侧或在田间直接焚烧。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 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农业生产垃圾难以有效处理。如地膜使用越来越多, 其残留率也越来越高, 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最主要的问题。

2 原因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理念的公众化程度不高。生态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宽容、和谐、互利的文化理念, 而目前大部分农民功利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价值观念较深。这种价值观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表现为不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的价值, 否认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把人类和自然割裂开来。仅仅把自然界视为资源库和垃圾场, 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掠夺, 造成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谐。同时, 传统道德观念中人情世故的思想, 使得发展民众力量进行的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监察等活动很难有效展开。小农意识导致农民整体环保意识的缺失, 缺乏全局观念, 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低, 尤其是当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需放弃一些眼前利益或要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 大多数村民往往会选择放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产品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但是, 不少农民群众在使用农药、化肥后, 随地乱扔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和秧盘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污染农田和水体, 破坏土壤理化性状,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开展清洁田园活动的意义

清洁田园活动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三大任务之一,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是一场在广阔田野上掀起的“绿色革命”, 是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丰富和扩充, 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它将全面改变农民群众陈旧的生活习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迂腐的生态理念, 转变传统生产中不符合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2013年, 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已成为群众评价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尺, 成为当前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大事。

富而思洁, 富而思美。破除陈规陋习, 推广秸秆、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秧盘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农村卫生工程, 也不同于单一的环境整治措施, 而是一项重民生、顺民意、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 一项巩固治理成果、永葆乡村美丽的工程。清洁美化家园, 让乡村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 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自然提高。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创建绿色、生态的重要抓手, 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群众是民心工程, 对发展是环境工程, 对干部是作风工程, 也是一项培养干部作风、磨练干部意志、提升队伍素质的作风工程。推进“清洁田园”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要部署的具体行动。

4 推进清洁田园的对策

4.1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清洁田园活动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 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和“田间地头顺手捡”的自觉行动, 自觉拒绝乱丢生产废弃物的行为。坚持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1,2]。

4.2 提高人口素质

人是清洁田园的主体, 是主动者、实施者。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现清洁田园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是成正比的。清洁田园活动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 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 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教育能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 培养科技、法律人才, 为建设清洁田园提供智力支持。农业部门应向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发放或张贴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资料, 定期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培训, 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垃圾产生量, 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4]。

4.3 集中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行动, 推动清捡垃圾向综合循环利用转变

可采用“户捡、组收、村运、县 (乡) 处理”等为基本模式。从重到轻、由点及面, 从人口密度大区域向人口稀少区域推进, 从规模生产地带向分散生产地带推进, 从村庄周边地块向远离村庄地块推进。提倡人人动手、村村推动, 捡出一片净土, 捡出一片净地, 捡出干部为民服务的好作风、联系群众的好感情, 捡出清洁优美、生态文明的好民风[5]。边远乡村, 根据条件状况可自建简易生产垃圾填埋场, 就地处理;城区附近的村庄, 可将生产垃圾直接运输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 每个乡村选择1~2个村庄开展试点, 逐步推广。试点村至少招聘1名生产垃圾清运员, 常年清运生产垃圾;根据农田的面积和种植农作物情况配置适当数量的生产垃圾箱, 由县政府统一招标定制、发放到位, 实现生产垃圾袋装化, 并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根据农田面积和种植农作物实际情况, 每3.33 hm2水田建1个堆沤池, 规格为每口池容积6 m3;生产垃圾清运方式可采取委托代运或乡镇统一安排清运。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以及标准示范园、重点区域田间地头等要做到没有遗留农药、化肥等包装物, 非用膜季节不存在可随手清捡的塑料薄膜。

4.4 坚持和谐美丽目标, 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一是做足生态文章。通过挖掘和保护生态、经营生态, 多方培育生态理念, 把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 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使清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发挥基层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全面顺利地推开, 必须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员、帮扶员、协调员、管理员的作用, 主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干群矛盾, 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提升“造血”能力。通过清洁田园、美丽乡村的建设, 不仅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 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抓好乡村经济发展, 不断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6]。

4.5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等工作

从源头抓起, 从田间地头抓起, 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 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7]。

4.6 建立活动长效机制,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大力推广产业链条加环、田间生态种养、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农牧结合互利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 重点推广以“三诱” (诱虫灯、黄色诱虫板、性诱剂) 技术为核心, 配套以螨治螨、天敌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 降低农药用量, 减少农药流失。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努力覆盖主要农作物, 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肥料用量和流失。四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扩大应用范围, 尤其要覆盖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

4.7 建立督查、激励和经费保障等制度

农业部门负责牵头, 工商、质监、公安配合开展农业生产污染源头大整治, 加强对重点区域农资市场进行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建立清洁田园激励机制, 对清洁田园做得好的乡镇、村屯, 通过以奖代补和项目安排优先等方式给予支持;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 适当收取垃圾处理费, 主要用于保洁员工资等长效机制建设 (具体收费标准和方式, 各村屯可因地制宜自行商定) ;县财政建立引导资金, 实行“以奖代补”, 以保证清洁田园活动的顺利实施;清洁田园的建设成效纳入县 (乡) 镇、村的年度考评内容[8,9]。

参考文献

[1]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7-12.

[2]广西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深入推进“清洁田园”专项活动的思考[EB/OL]. (2013-05-17) [2014-01-07].http://www.gxny.gov.cn/web/2013-05/380632.htm.

[3]郭会平, 李艳芳, 张素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石家庄生态文化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4) :7641-7642.

[4]郭会平, 杨新燕, 郭惠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构建的若干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2) :56-57.

[5]李伟华, 吴慧.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2) :99-101.

[6]罗贵文, 腾燕媚.百色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13, 28 (1) :81-83.

[7]徐玉莲.青海省湟中县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3 (1) :67-71.

[8]刘宇庆, 刘燕, 杨晓东, 等.扬州市邗江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浅析[J].农学学报, 2013, 3 (1) :41-44.

篇4:面源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水污染;水环境;政府管制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近些年,随着国内推进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仍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1.水污染的现状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全海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在水环境保护的投入越来越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污染程度,但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首先,近些年来国家对水环境保护的投入虽然与日俱增,但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不成正比的,快速增长中的企业污染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水污染的排放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程度上,大部分水体污染程度虽得到初期控制,并没有呈现出好转的迹象,仍有30%以上的水质为劣等或最劣等水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其次,水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国务院已经明令各地区加强对水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并由环保部门与企业、地方政府签订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并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然而,部分水环境监管部门的能力并没有完全满足水环境管理的能力,执法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仍受制于地方发展经济目标的实现,违法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2、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一些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保护,忽视水体特有的生态功能,造成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很多河流成为“断流河”、“排污沟”,水体丧失自净能力。据最新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淮河、辽河、海河开发利用率分别为53%、66%和100%,大大超过流域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枯水期基本没有生态流量,加剧了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的趋势。

2.2水污染防治职责不清

跨省界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谁是责任主体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水污染防治涉及环保、水利、建设、农业、交通、林业、海洋、发展改革、财政等许多部门,由于职能交叉,甚至重叠,实际工作中相互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城、乡水资源管理分割;地表水、地下水管理分割;上游、下游管理分割;河流、海洋管理分割,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管理职能严重分离。

2.3水污染防治相关法规衔接不够

《水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水法》是水环境管理方面最重要、最直接的三部法律法规,但涉及水污染防治的规划编制、核定排污总量、水质监测、信息发布等规定在落实中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如《水法》规定的流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内容与《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内容存在重复;《水法》规定水利部门核定纳污总量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要求环保部门编制排污总量控制计划交叉;环境保护法赋予环保部门监测、发布水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与水法赋予水利部门监测、发布水质公报的职能重叠,实际工作中出现水质数据差距较大,甚至结果截然相反。

2.4政策机制不完善

一是排污费低于污染治理成本,环境污染外部化;二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责任没有落到实处;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环境收费及相关财税政策不利于企业自觉治污,企业内在动力不足;四是市场化治污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化治污企业和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治污市场;五是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还未建立。

3.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水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当前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3.1加强政府环境管制

通过对上文问题的阐述,不论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还是职责不明等问题,都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参与改善的,是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管制的。企业污染高居不下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政府管制的约束,因此,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包括水资源的控制利用必须依靠政府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应建立起以政府环境管制为主导,企业经营配合的环境管理模式。政府应以水污染治理为长期任务,丝毫不能放松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从规划,坚持从投资建设到运行管理的管制和操作。此外,政府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水污染物排放持续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予以整治;对污染严重的水域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实行水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审批新上污染性建设项目。

3.2推动公众积极参与

我国水域广阔,水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单纯依靠政府的控制难免在执行中有许多疏漏,而公众是水资源环境的受众,更了解实际的情况,因此,应鼓励公众多层次参与水污染的治理与监督。公众可以对违反法律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进一步拓展水环境的监督范围。要得到公众的广泛参与,应建立规范的政府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加水污染治理的透明度,要向全社会通报水环境的质量及水质情况,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3.3加快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水污染的控制需要依靠政府的管制和公众的监督,对水污染的治理还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科技的进步必将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来获取水污染治理的高效率、高效益。政府应加强水污染治理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的扶持力度,对治理污水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企业污水处理工艺展开针对性的改进和技术路线的优化。此外,应积极推进污水治理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推进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让污水治理行业在市场中活跃起来,市场的导向作用必将使得污水治理目标更早地实现。

4.结束语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当前加强和改善水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给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及各项措施的研究,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我国来说,加强政府的环境管制与公众参与相协助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促进政府、公众、企业共同为改善水资源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兆先,吕艳丽.关于当前我国水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3)

[2]江曙光.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7)

作者简介

篇5:面源污染的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贡献最大,控制难度最大的污染源.分析了世界上面源污染的危害,总结了前人对面源污染的研究途径,并且客观评价了几种常见的控制面源污染的对策,最后提出了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 者:张劲 李兆华 朱联东 杨芳 赵泉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00926(3)分类号:X5关键词:农业 面源污染 途径 控制对策

篇6:面源污染的现状

2.2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结合国家级生态区创建,通过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如在农业园区推广养殖 + 沼气 + 中职模式的生物链生态工程,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方式和生物防治工程,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等,建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农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首先,为了控制或减少氮肥使用量,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培肥土壤地力,增加硅肥、锌肥等的使用量,推广高浓度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逐步淘汰容易挥发流失的化肥品种,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用农药时要采取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广诱虫灯、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轻环境污染,使用化学防治和非化学防治相协调技术。其次,要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等模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提高其利用率。

另外,要集中收集和卫生填埋农膜,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牧,并且推广“养殖 -沼气池 - 种植”等配套循环发展模式。

★ 食品安全论文

★ 食品安全论文发表

★ 零售商提高食品安全论文

★ 浅谈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论文

★ 浅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论文

★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与建议

★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建议论文

★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论文

★ 市场营销对企业管理的性论文

篇7:面源污染的现状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过度和环境破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现代化建设升级更新,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污染,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恶化让城市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冲击。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与资源现状,研究了防治污染的举措。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保护建设

城市环境污染与资源现状

城市规划的前提取决于经济以及人口的密度,环境问题和巨大的资源压力与之成正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长,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紧张与浪费。

1.1 分析大气的污染成分

目前已知大气存在污染的成分多达100多种,主要是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例如:工业废气,火山爆发等,尤其是人为因素对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在工业生产中污物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工业污染性质繁杂,种类繁多,另外严重的人为污染是交通运输中造成的,例如汽车尾气,它排放集中,直接给人们造成危害,迫使呼吸系统病变,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是重要污染源,再者,各种研发的空气喷雾造成了空气污染,增加了有毒物质。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同样也污染空气,例如:大量的粉尘废气,各种有毒有害的气体,进入空气中造成危害,改变空气质量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1.2 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

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国不适合鱼类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严重污染的已达到了90%,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的水已不适合饮用,甚至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祸首。

1.3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1.4 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根据分贝高低大致可以分为高低两种,低噪音对人体是无害的,在相对的条件下甚至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帮助,但是高强度的噪音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他可以造成人的精神紊乱,情绪急躁,对人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对神经系统,心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等都有影响,有研究显示,在噪音下孕育的孩童体重低下,甚至发育不良。高强度噪音主要来自工厂,交通,高强度喇叭,施工现场,和人群密集的地方。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娱乐场所和商场等消费场所的增加,噪音污染更为严重,俨然发展成了城市污染灾害之一。

防治污染的措施

2.1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业布局;(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3)绿化造林。

2.2 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2.3 固体废物污染的整治措施

对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一般采取填埋,焚烧等。目前,我国大面积能够填埋的土地已经发展到稳步阶段,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妥善处理固体废物达到极限,要缩减填埋场地,避免浪费,尽可能将填埋的气体形成资源。焚烧垃圾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将可燃性的垃圾采取焚烧的方式,尤其东海沿海区域采取此种方式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土地的资源,这也是要求了根据不同地区土地环境的特性来采取不同固体废物处理的方式。

2.4 噪音污染的整治措施

随着我国降噪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领域都采用降噪材料和降噪技术,城市发展造成工业,运输业的规模增大,所以在很多场合中都需要进行降噪技术,考虑经济利益等因素,降噪的可造作性来自:在控制环节,设计环节,工厂车间等进行降噪,通过隔离声源,减少振幅,吸纳声响和消除声响等技术进行噪音污染的城市治理,降低噪声,对于相对空旷的地方和很少人去的工作场所相对能放宽对噪声降低的要求,城市建设中的增加绿化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噪音污染。

结语

总之,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依托,也体现了人们城市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和象征,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非常有必要进行城市污染的问题跟进并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现代环境治理的理论方法,根据现有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寻找污染环境的根源,进行危害治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人类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8:面源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过度使用无机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转基因种子,以及农民在生活中对人畜粪便排泄物、生活垃圾、污水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农业环境的污染,其污染遍及水、土壤、空气,是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河南省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一)土壤污染状况

河南省环境监测部门对省内6种典型农业生产区域的抽样检测显示,除少数有机食品基地使用无机物类农药外,其他农业区域基本使用的都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类农药。具体土壤检测发现,有机磷农药污染依然存在,666检出率是50%—84%,滴滴涕检出率58%—93%,没有超出国家许可范围。但是局部区域发现有机磷农药严重超标,值得注意。另外,多环芳径检出率100%,含量为50.6×10—7%-96.4×10—7%之间,低于欧洲土壤允许标准;强致癌物苯并芘含量值在1.24×10—7%—4.97×10—7%之间,检出率在46%—100%之间,低于俄罗斯土壤允许标准[1]。检测发现,这两种危险物超标的原因主要是污水灌溉造成的。

(二)农村水污染状况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全省地下水进行的调查发现,平原地区60—100米的浅水层大部分水质较差,在调查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内仅有2.2万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水质良好或较好,占调查面积的21%,主要位于靠山的平原地带。85 600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水质较差或很差,占调查面积的79%,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地区。其中,豫北和豫东近4 0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水质极差,呈点状分布,硝酸银、亚硝酸盐、氨氮和某些重金属严重超标[2]。201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省地表水水质量按照21项监测因子评价为中度污染。河流作为农业灌溉的主要来源,河南省境内污染非常严重。河南省环保厅对流经城镇的60多条河流进行调查,发现34条污染,5条断流,很多已经成为臭水沟[3]。

(三)人居环境污染

河南省绝大部分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很大,但卫生条件还有很多方面亟待改善。在饮用水方面,基本依靠水井,喝的是浅层地下水,自来水普及率很低。在卫生厕所方面,主要是原始的旱厕,不环保。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无法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尤其是不可降解垃圾随意丢弃,没有回收处理,使农村几乎陷入废弃的塑料包装袋的包围中。

二、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诱因

目前,农业增产主要靠多上肥料。传统有机肥料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家庭基本不再搞畜牧养殖,造成积肥难的现状,而无机化肥增产效果明显,所以,农民干脆大量施加化肥,省时省力。至于过度施肥造成的土壤恶化和水污染,自然由“悲哀的公地”来承担。而且,由于打工收入远超种地收入,所以,在家庭承包土地上所用的劳动力越少越合乎成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成为当然之举,加之农民种植技术缺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农民就只能凭借感觉来种地,竞相滥施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4]。

(二)小规模化土地耕作限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焕发了活力,但也造成了土地的零散化经营。条块分割的土地家庭承包根本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人均土地少的几分地,多的3—4亩地,按照等级还拆分为不连接的几块地,这样的耕地根本无法投入资金做长期打算,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从产品责任追究上说,农产品出问题可以倒查生产者的责任,但是小农户数量几千万家,就算知道有问题农产品的原产地也无法具体确定责任人,这就造成了即使生产的农产品受到污染也不用怕担责的现实。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014年,河南省有农村人口5 843万人,农户数量为2 073万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4.8%[5]。城镇人口中还有相当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小乡镇,生活环境接近于乡村,可以说河南省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农村。农村居住环境差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短缺,没有自来水、排水系统和环卫机构,垃圾随意倾倒。河南省2012年抽查了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发现现有的248套系统中只有6套在运转,其他基本闲置或废置[6]。目前经济条件好的县乡有能力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困难地区财政资金依靠上级拨款,基本没有能力对农村投资。

(四)污染治理滞后对农业造成的危害

2013年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 250万亩。市场上近30%的大米铅超标,10%镉超标。2014年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15.89万吨,氮氧排放量为1.11万吨。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上,2014年为29.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中的COD含量为38.59万吨,氮氧排放量为6.77万吨[5]。2015年河南省环保厅公布的环境违法案件显示,1—9月份共立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 906起。2016年1—7月河南省共有216人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中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18人被行政拘留[7]。

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解决思路

(一)要采取措施防止农村污染的发生和加重

首先,要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努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平衡施肥技术。要管理好畜牧养殖的污染排放,走养殖、种植相结合道路。对农业秸秆要推广粉碎还田技术,减少浪费。对不可降解塑料农膜要采用新技术进行改造,使其对土壤的危害降低[8]。其次,政府要投入资金,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基础设施的原生状态。居住比较集中、人口较多的乡村要建立污水净化系统,实现达标排放,对不可降解垃圾要实行环保机构回收制度,并可以进行适当收费。

(二)严格管控工业污染,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大部分是一种被动污染,是工业污染向农业领域的转移。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很低。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超标排放污水处以应交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这对排污量大的企业有威慑力,但对排污量小、污水毒害大的企业没有作用。我国刑法第338条规定,排放有害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属于犯罪,但是严重污染环境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说。实践中参照“突发环境事故”的级别标准来确定是否属于严重污染环境,这种参照标准不适合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行为。

(三)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对绿色食品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在市场上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价格都是普通农产品不能比拟的。在目前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农产品有利于提高农业供需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应该在绿色农业上下工夫。只有提升档次,才能使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在全国做大做强。现在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方式多是采用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企业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养殖,达到双赢,此种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申进朝.典型农业区域土壤有机污染状况监测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8):20-23.

[2]河南水污染情况:豫东豫北部分区域水质极差[EB/OL].资讯频道_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9/27/29957611_0.shtml.2016年8月12日访问.

[3]河南公布城市河流水质排名60条河5条断流(图)[EB/OL].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141029/n405558796.shtml2016年8月15日访问.

[4]赵丽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7):186-188.

[5]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EB/OL].河南统计年鉴—/hint/lib/tin/2015 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nj/2015/indexch.htm.

[6]99%的覆盖率为何难挡污水照流?[EB/OL].新华每日电讯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4/01/c_133229375.htm.

[7]河南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事项310件党政纪处分216人[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8/03/c_1119327917.htm.

上一篇:“信息化助力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总结下一篇:斗蛋乐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