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与阻力

2024-06-01

动力与阻力(精选八篇)

动力与阻力 篇1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力

(一) 学校层面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是“工厂”, 学生是学校生产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 生产的产品能否顺利地销售给市场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根本因素;对于学校来说, 学生能否找到好工作也是决定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还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学生能否掌握必需的技能对其就业影响重大, 也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技能教育, 但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还需要企业的实操训练。目前, 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操技能岗位。校企合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提供了条件。因此, 对于学校来说, 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 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对学校而言, 校企深度合作将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环境, 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既满足经济发展之需, 又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层面的动力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长足发展必需的人力资源, 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和输出主体, 职业院校若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 或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不足, 可能导致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所需, 学生的“所学”与“所用”存在偏差。如此, 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用人成本随之增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应当做好人力资源的先期投资, 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 将用人需求以建议的形式融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物资、人力支持, 与职业院校一道培养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入职后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岗位, 为企业创造效益, 助推企业发展。对于注重效率的现代企业来说, 参与校企合作, 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三) 国家层面的动力

就国家来说, 校企合作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首先, 从经济方面来讲, 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输送优质劳动者, 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 从社会稳定来讲, 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能够顺利就业, 社会也将趋于稳定。若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流于浅表, 人才培养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输送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市场所需, 就业率低, 势必影响社会安定与健康发展, 这是国家一直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并将其列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的原因。总而言之, 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合适的劳动者, 促进企业发展, 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能够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 国家都具有充分的动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四) 地方层面的动力

在校企合作中, 地方政府也是受益方。培养出什么样的毕业生, 以及培养的毕业生能不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并顺利就业, 既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也反映出地方的综合实力, 包括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社会承载力和容纳力。校企合作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就业率, 这也帮助地方政府赢得社会声誉, 因为它是一个地方实力的综合反映。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增加地方的对外影响力。此外,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一部分是地方企业, 地方企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税收,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能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减少了地方政府在就业方面承载的压力, 减少了地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校企合作能为地方政府带来诸多收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阻力

(一) 来自教师的阻力

校企合作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结合, 能够以多种形式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对于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总体上是表示支持的。但是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偏重企业实践技能教学的情况, 文化基础课教学会受到实践教学的冲击, 文化基础课被边缘化, 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重视, 教师的作用被忽视的后果。如若校企合作冲击了文化基础课, 文化课教师存在的意义被削弱, 文化基础课教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校企合作的不支持和不配合。

(二) 来自学生的阻力

无论哪一种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均希望培养最符合企业岗位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 校企合作就可能将人才培养异化为生产工具的培养。在企业主导、学校协助的校企合作模式下,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可能受挫。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本, 有可能过分强调技能训练, 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若企业存在此类短视行为, 学生的后续发展将得不到保障, 对于这种过分注重技能训练的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 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此外, 部分校企合作中企业要求学生先行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这于企业来说, 是保障人力资源之举, 无可厚非, 但对学生来讲, 有可能对择业造成困扰, 引发学生对校企合作项目的不满, 阻碍校企的深度合作。

(三) 来自企业的阻力

企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若企业的投资行为不能带来利益, 企业会重新思考、调整乃至放弃自己的投资行为。有学者对校企合作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 在校企合作中, 限于法律政策的不完善, 企业切身利益难以保障, 大多数企业存在支出多、回报少、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 70%的企业认为这是阻碍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很多情况下, 校企合作并没有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净收益。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协助职业院校培养学生, 但企业并不一定能收获理想的预期回报。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后续培养仍然需要较大的投入。其次, 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并不一定完全都会到培养他们的企业中去工作, 企业培养的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投入的流失。此外, 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往往需要使用学校的教学用地, 需要向学校付费。对于企业来说, 付给学校的教学用地使用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较大而收益并不确定, 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四) 来自学校的阻力

应该说校企合作不仅帮助职业院校培养了企业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且为学校带来一定的收益。然而, 校企合作也面临着来自学校方面的阻力。学校的阻力主要表现在,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有可能丧失一定的办学主动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如若过于强调自身经济效益的达成, 可能会出现短视行为, 影响职业院校正常的人才培养秩序;若职业院校迁就企业要求而过分重视技能训练, 可能将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异化为企业劳动者的培训。作为办学实体, 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是有限的, 不会为校企合作而不计成本地进行投资。若校企合作进展得不顺利, 职业院校从校企合作中退出也并非不可能。总而言之, 职业院校对于校企合作项目有可能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 会存在消极面。

三、化解校企合作困境的机制

一般而言校企合作面临的阻力大多由利益冲突引起。因此化解阻力的关键在于化解利益冲突。具体来说, 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培育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 须培育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的投入是最大的, 相应地, 企业的收益也将是最大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投入会随着新员工为企业创造利益而收回, 新员工免去了企业后续的大量培训费用, 并能够立刻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 尽管有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为其提供技能培训的企业工作, 企业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但是, 这些掌握了熟练技能的毕业生仍然在本行业工作, 行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也能为企业带来间接利益。因此, 企业要从长远和全局着眼, 不能仅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去决定是否对校企合作进行投入。例如, 在德国的双元制中, 虽然企业培养的学徒最终不一定都在该企业就业, 但是德国的企业仍然普遍愿意提供培训岗位, 因为他们认为, 自己培养的这些学徒尽管不一定为自己工作, 但他们是为整个德国工作的。我国职业教育的各参与主体也要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性和整体性, 尽管部分主体在校企合作中未得到直接回报, 但从总体上看仍会间接受益。

(二) 优化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是为最大限度地推动各方利益的实现。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经济利益是推动和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驱动力, 互利共赢应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准则和出发点, 只有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校企合作才能持续发展”。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不能仅仅看到自身的利益, 也要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 尤其是要考虑学校的利益。学校作为校企合作中重要一方, 其利益必须得到维护,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多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 在因校企合作而获得发展之后, 要向学校投资, 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循环。学校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提供环境, 比如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校企合作应是互利共赢之举, 各方应坦诚合作, 促成预期效果的达成。

(三) 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 学校和企业的目标和理念存在差异。“一般来说, 企业希望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未来稳定的用工来源、技术支持、员工培训、技术引进、科研开发和社会声誉等;学校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 推进教师培养和专业课程建设等。”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企业与学校为各自不同的目标可能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如果得不到控制, 校企合作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因此, 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尤为重要, 建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可以搭建一个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并由政府人员监督以及社会人员参与的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可以是虚拟平台, 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营事务, 当利益冲突时由办公室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利益协调的目标是对校企双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达成新的秩序, 因此,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 打造规范的利益保护机制

除利益协调机制以外, 还需要构建一个规范的利益保护机制以为校企合作中各方利益提供保障。规范的利益保护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所有主体均给予保护。建立规范的利益保护机制可以仿照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管理平台, 与利益协调机制的管理平台不同, 利益保护机制管理平台的组成人员必须由学校和企业之外的人员来担当。由于涉及核心利益, 第三方介入才能保证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是公平公正的。具体来说, 可以由政府出面, 在学校和企业之外成立类似于教育合作委员会的中介机构, 负责处理校企合作中学校或企业利益受损问题。它可以对校企合作中的相关主体进行处罚, 要求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利益受损进行补偿。如果学校或者企业对中介机构的评判存在异议, 可以向中介机构的管理部门如法院申诉。中介机构的管理部门可以赋权中介机构有最终的裁决权。

参考文献

[1]王文瑾.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9) .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王振洪, 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教育研究, 2012 (4) .

[4]王振洪, 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冲突的有效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7) .

摩阻力动力效应研究的论文 篇2

1.分析与讨论

1.1桩侧摩阻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为动力作用下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可见,桩侧负摩阻力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当达到一定深度后,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变为0,并转换成正摩阻力.在本算例中,负摩阻力主要出现在0.35的桩长范围内,该结果与徐兵和曹国福的部分试验结果相同,另外,根据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中性点位置和岩土层参数有关;在正摩阻力阶段,随着深度的增加,桩侧正摩阻力不断增大.该趋势与马平等的试验结果相同,验证了本文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由于桩身沉降小于土体,产生桩周负摩阻力,而桩身压缩变形和桩端沉降又使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桩身中性点上移.正负摩阻力的消长使得桩-土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以至桩和土的相对位移不再发生变化.由于地震动力荷载的作用,桩侧摩阻力不断发生变化,将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分布与无地震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并非无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最小,而是当地震时间为6s时,桩侧的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为最小值,分别为-12.73kPa,101.01kPa;当地震时间为3s时,桩侧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均达到最大值,其中负摩阻力最大值为-31.08kPa,正摩阻力最大值为134.01kPa;其他地震时间内的摩阻力位于3s和6s的摩阻力之间.另外,随着地震的持续进行,桩体和土体均在动力作用情况下发生相应位移,而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随地震历时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中性点位置发生往复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历时在6s时,中性点位置与其他地震历时的中性点位置差别较大.

1.2桩体轴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在中性点以上由于受到负摩阻力的影响,桩体轴力逐渐增大;桩体轴力最大值所在的位置与桩周负摩阻力为0的位置,即中性点处.在中性点以下位置,由于桩体沉降大于土体沉降,因此,桩身受到正摩阻力的影响,轴力减小.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桩体轴力出现反复变化,当地震历时3s时,桩体受到的轴力最大,此时最大的轴力为6665.70kN;而当地震历时6s时,桩体受到的轴力最小,此时最大的轴力为5552.4kN.

1.3桩周土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数值为负值表示位移的方向向下,受到桩体摩阻力的作用,在桩体位置的土体由于作用于桩体的.正摩阻力的反作用力,导致这些位置的沉降较大,如地震历时3s和6s的情况;而由于负摩阻力的作用,导致在中性点以上的土体呈现被撑起的形状,如地震历时10s和20s的情况.由于地震荷载作用,土体沉降量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规律并不单调,这是由于地震波经历过程中,对于土体的压缩和拉伸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引起土体沉降量的减小和增大交替进行.对比无地震作用情况和有地震作用情况,可明显看出,由于地震作用的存在,土体的位移明显增大.另外,由于桩侧摩阻力对于地表沉降产生一定影响,桩体对桩周土体产生向上的摩阻力,引起该部分地表土体沉降受到抑制.在桩侧摩阻力、土体自重以及地震共同作用下,土体发生一定的沉降,最大的沉降量为103.8cm,发生在地震历时15s时.土体沉降随地震历时而不断变化,在地震历时0~10s范围内,地表沉降迅速增大,而在地震历时10~15s时,地震沉降继续增大,但增大的速度明显减慢.当地震历时持续到15~20s时,地表沉降逐渐减小,当地震历时为20s时,地表沉降为91.4cm,仍远大于无地震时的地表沉降22.5cm.

2.结论

1)并非无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和轴力最小,而是当地震时间为6s时,桩侧的摩阻力和轴力为最小值;当地震时间为3s时,桩侧摩阻力和轴力均达到最大值.

2)随着地震的持续进行,桩体和土体均在动力作用情况下发生相应位移,而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随地震历时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中性点位置发生往复变化.

建筑抗震中单桩摩阻力动力效应分析 篇3

关键词:桩;土;负摩阻力;动力效应

中图分类号: TU457文献标识码:A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桩基础被广泛使用\[1-3\],当桩打入土体中时,其将与土体产生相互作用,而由于土和桩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许多学者针对桩土之间的作用模型进行了研究\[4-5\],如Masouleh和Fakharian\[6\]建立了桩土在动力作用下波传播数值模型;袁灯平等\[7\]对比了常用的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沈苾文\[8\]利用荷载传递微分计算方法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徐兵和曹国福\[9\]通过监测计算发现负摩阻力一般出现在0.2~0.4倍桩长范围内.这些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或试验的方法,但对于理论模型,需进行桩土相互作用条件的假设,而不同的研究人员根据各自认识的不同,将会建立不同的假设,因此得到的结果往往只能反映桩土相互作用的某一方面内容.若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则可得到当时条件下的桩土相互影响情况,如变形和应力,却无法进行桩土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研究,从而使现场试验结果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因此,需探寻新的途径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10-13\].该方法借助经典弹塑性力学理论,将实际岩土工程问题划分为大量的微元体弹塑性求解问题,无需对桩侧摩阻力或者桩土相互作用条件进行假设,能够模拟桩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力学和变形特征.在桩打入土体后,若土体的沉降小于桩体的沉降,则土体对桩产生竖直向上的支撑力,即正摩阻力;若土体的沉降大于桩体的沉降,则土体将对桩体产生竖直向下的拉拽力,即负摩阻力.正摩阻力与负摩阻力的分界点称为中性点\[14-16\],以往一般研究静力荷载下桩周的摩阻力分布情况,而动荷载作用下桩周摩阻力将产生往复变化,土体的变形也随时间而变化,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因此,本文以某工程实例欠固结土中桩受力情况为工程背景,拟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历时情况的桩周摩阻力、桩体轴力和土体变形情况.

1模型建立

1.1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

采用拉格朗日元数值计算方法建立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长、宽、高分别为80 m,80 m,80 m,模型共64 000个单元,68 921个节点.分为桩未打入的情况和桩打入后的情况.模型上部为20 m厚的欠固结土,下部为60 m厚的固结土,由于欠固结土的存在将对桩产生负摩阻力.在计算过程中,将桩分为等长的微段,对这些微段进行弹塑性分析,最后通过积分得到桩整体的应力应变响应.在计算桩土接触面的应力和变形时,首先计算各个节点的速度,然后通过差分方法计算对应的应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2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采用MohrCoulomb准则描述岩土体的本构情况,在模型中施加自重应力场,桩顶设置500 t的轴向荷载.由于选取的计算状态是地震来临瞬间模型的反应,因此计算参数仍然选取静参数.数值计算采用如下土体参数:欠固结土容重19.0 kN/m3,变形模量13.5 MPa,泊松比0.42,黏结力25 kPa,内摩擦角15.5°;固结土容重19.3 kN/m3,变形模量30 MPa,泊松比0.39,黏结力30 kPa,内摩擦角19.0°.单桩的设计参数为:桩体混凝土为C25,桩直径1.2 m,桩长45.0 m,弹性模量为25.0 GPa,泊松比为0.2,桩土界面内摩擦角为14°,黏结力为22.5 kPa.将模型的边界条件设置为两个部分,静力边界条件和动力边界条件;在开始动力计算时去除底面静力约束,施加动力黏滞边界,以吸收地震波,同时在侧面也施加动力吸收边界.

根据地微振测试结果,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2(a)所示,场地土卓越周期T为0.238~0.313 s,因此,模型场地土卓越周期采用0.3 s,属二类工程场地,地基阻尼比取0.05,欠固结土取0.1.在x和y方向设置相同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而z轴为x和y向的2/3.利用FLAC3D读入速度时程曲线(如图2(b)所示),对模型底部进行动力加载.

t/s

(a) 加速度时程曲线

t/s

(b) 速度时程曲线

2分析与讨论

2.1桩侧摩阻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3为动力作用下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可见,桩侧负摩阻力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当达到一定深度后,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变为0,并转换成正摩阻力.在本算例中,负摩阻力主要出现在0.35的桩长范围内,该结果与徐兵和曹国福\[9\]的部分试验结果相同,另外,根据文献\[7\]的研究结果可知,中性点位置和岩土层参数有关;在正摩阻力阶段,随着深度的增加,桩侧正摩阻力不断增大.该趋势与马平等\[10\]的试验结果相同,验证了本文数值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由于桩身沉降小于土体,产生桩周负摩阻力,而桩身压缩变形和桩端沉降又使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桩身中性点上移.正负摩阻力的消长使得桩土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以至桩和土的相对位移不再发生变化\[17\].

由于地震动力荷载的作用,桩侧摩阻力不断发生变化,将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分布与无地震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并非无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最小,而是当地震时间为6 s时,桩侧的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为最小值,分别为-12.73 kPa,101.01 kPa;当地震时间为3 s时,桩侧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均达到最大值,其中负摩阻力最大值为-31.08 kPa,正摩阻力最大值为134.01 kPa;其他地震时间内的摩阻力位于3 s和6 s的摩阻力之间.另外,随着地震的持续进行,桩体和土体均在动力作用情况下发生相应位移,而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随地震历时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中性点位置发生往复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历时在6 s时,中性点位置与其他地震历时的中性点位置差别较大.

2.2桩体轴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根据图4可知,在中性点以上由于受到负摩阻力的影响,桩体轴力逐渐增大;对比图4与图3可见,桩体轴力最大值所在的位置与桩周负摩阻力为0的位置,即中性点处.在中性点以下位置,由于桩体沉降大于土体沉降,因此,桩身受到正摩阻力的影响,轴力减小.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桩体轴力出现反复变化,当地震历时3 s时,桩体受到的轴力最大,此时最大的轴力为6 665.70 kN;而当地震历时6 s时,桩体受到的轴力最小,此时最大的轴力为5 552.4 kN.

2.3桩周土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5所示为桩周土体的数值位移云图,数值为负值表示位移的方向向下,受到桩体摩阻力的作用,在桩体位置的土体由于作用于桩体的正摩阻力的反作用力,导致这些位置的沉降较大,如地震历时3 s和6 s的情况;而由于负摩阻力的作用,导致在中性点以上的土体呈现被撑起的形状,如地震历时10 s和20 s的情况.由于地震荷载作用,土体沉降量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规律并不单调,这是由于地震波经历过程中,对于土体的压缩和拉伸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引起土体沉降量的减小和增大交替进行.对比无地震作用情况和有地震作用情况,可明显看出,由于地震作用的存在,土体的位移明显增大.

另外,由于桩侧摩阻力对于地表沉降产生一定影响,如图6所示,桩体对桩周土体产生向上的摩阻力,引起该部分地表土体沉降受到抑制.在桩侧摩阻力、土体自重以及地震共同作用下,土体发生一定的沉降,最大的沉降量为103.8 cm,发生在地震历时15 s时.土体沉降随地震历时而不断变化,在地震历时0~10 s范围内,地表沉降迅速增大,而在地震历时10~15 s时,地震沉降继续增大,但增大的速度明显减慢.当地震历时持续到15~20 s时,地表沉降逐渐减小,当地震历时为20 s时,地表沉降为91.4 cm,仍远大于无地震时的地表沉降22.5 cm.

1) 考虑基本地震烈度,由于地震动力荷载的作用,桩侧摩阻力和轴力均不断变化,并非无地震情况下的摩阻力和轴力最小,而是当地震时间为6 s时,桩侧的摩阻力和轴力为最小值;当地震时间为3 s时,桩侧摩阻力和轴力均达到最大值.

2) 随着地震的持续进行,桩体和土体均在动力作用情况下发生相应位移,而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随地震历时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中性点位置发生往复变化.

3) 由于地震荷载作用,土体的位移明显增大.土体沉降随地震历时而不断变化,在地震历时0~10 s范围内,地表沉降迅速增大;在地震历时10~15 s时,地震沉降继续增大,但增大的速度明显减慢;当地震历时持续到15~20 s时,地表沉降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1]杨庆, 孔纲强, 郑鹏一, 等. 堆载条件下单桩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08, 29(10): 2805-2810.

YANG Qing, KONG Gangqiang, ZHENG Pengyi, et al. Model test study of negative skin friction for single pile under surface load\[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10): 2805-2810.(In Chinese)

\[2\]FAN Zhenhui, WANG Yonghe, XIAO Hongbin, et al. Analytical method of loadtransfer of single pile under expansive soil swelling\[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14: 575-579.

\[3\]CHAU K T, SHEN C Y, GUO X. Nonlinear seismic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s: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FEM analyses\[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9, 29(2): 300-310.

\[4\]AVAEI A, GHOTBI A R, ARYAFAR M. Investigation of pilesoil interaction subjected to lateral loads in layered soils\[J\]. Americ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2008, 1(1): 76-81.

刍议煤炭矿井内通风阻力和通风动力 篇4

通风系统在矿井中, 能起到改善工作环境、稀释有害物质, 调节井内湿度与温度的作用, 在矿井建设设计中,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煤矿开采技术, 相比国外水平, 还有所不足。并且工人施工条件较差, 施工安全性较低。故而, 本文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分析。

1 造成煤炭矿井的通风阻力的原因

煤炭矿井中, 不同的通风流动状态, 会导致不同的通风阻力现象。通常情况下, 引发风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由于井巷壁面与巷内流通空气之间, 会形成摩擦, 从而对空气的正常流通, 形成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被即为摩擦阻力, 这种阻力对矿井通风的影响最为明显。

巷道面积的骤然变化, 以及转角、交汇、分叉等局部位置, 会对流通冲动空气, 产生结构性的阻力, 这种阻力即为局部阻力。

2 降低空气阻力的对策

2.1 降低摩擦阻力

(1) 摩阻系数与矿井结构有关, 为了在不影响矿井整体结构的前提下, 减少其摩阻系数, 应首选针对矿井的支护方式进行改造。在设计过程中, 对钢带、锚索、砌碹等结构, 应确保其质量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 并以光面爆破的方式, 保证井壁的光滑程度与平整度, 使空气流通时, 所受到的摩擦阻力降低。此外, 还需保证支架的整齐, 并对损坏的支架, 及时的采取手段修复。修复时, 需注意修整好底板、两帮等结构, 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摩阻系数。

(2) 由风阻公式可以看出, 巷道风量与摩擦阻力之间, 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风量越大, 所造成的通风阻力也就越大, 而通风效率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 应结合具体的生产特点, 选择最为适宜的通风量。在初期掘进时, 控制局部通风机的风量, 并对主通风机进行调节。使井巷内富裕风量下降。同时, 防止井内风量集中而产生的紊流问题。

(3) 井巷断面周长越长, 则通风的摩擦阻力越大。而井巷断面面积越大, 则通风的摩擦阻力越小。因此, 在对井巷断面进行设计时, 应对周长与面积以及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由于同面积下, 圆形设计, 具有最小周长。因此, 应尽量采取圆形断面。而大巷、斜井等结构, 因考虑其使用的方便性, 故而采用仅次于圆形结构的拱形断面, 从而降低断面周长, 提升通风流畅性。

(4) 巷道越长, 则发生紊流情况的几率就越高, 通风摩擦阻力也就越大。因此, 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 应尽量减少巷道长度。对采空区, 以及废弃管巷, 应及时予以封闭。

2.2 降低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 通常是由井巷内, 局部结构的变化和损坏所引起, 从而导致通风流向、流速发生改变。所以, 应对产生风阻的局部结构, 进行改善和优化, 避免风力冲击现象与涡流现象, 提高风力流动效率。

(1) 保障空气流动的流畅性, 首先应改善井巷结构, 使巷内断面积的变化量尽量降低, 避免出现面积突变现象, 防止风力受到结构性阻碍和冲击。其次, 对于铁风桥, 要对其直径进行控制, 使之尽量减少。设计时, 合理设置调风窗。最后, 对其他产生风阻的局部结构, 也应予以改良。

(2) 对面积不同的两巷道之间, 应采取圆滑连接、光滑过渡的方式。对巷道转弯位置, 需增加弧度过渡结构。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条件下, 尽量减少巷道汇合与分叉的情况。

(3) 生产中备用材料和工具, 应按照生产需求向井巷中运送, 不可将大量材料和工具堆积在井巷内部。日常做好检查工作, 及时清理各种阻力物。

3 提高通风动力的措施

为了保证井巷具有良好的通风状况, 克服各种通风阻力, 因此需要为井巷提供一定的风压。矿井通风的压力来源有两种, 分别是自然风压以及机械风压。

3.1 自然风压的利用

自然风压是矿井所在位置, 由自然环境条件所生成的风压。因此, 在设计时, 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地形环境, 做好充分考虑, 并结合气候规律, 对主通风机进行调整, 达到节能目的。此外, 还可以在你复杂井巷内, 通过钻孔的形式, 构成通风回流, 增加自然风压的利用率。为了应对非常情况, 可有自然风代替通风机进行风力供给。

3.2 调整工况点

采用通风机进行风力供给时, 通过对工况点的调整和优化, 能有效提升通风效率, 并降低电能消耗, 节约生产成本。

所谓工况点, 是指在特定的风阻与转速条件下, 通风机的各项工作参数。当风力无法满足开采需要时, 可采用增风调节方式, 首先减少总风阻, 并对外部漏风位置, 采取封堵措施。而当井巷内富裕风量较高时, 则通过减风调节方式, 避免井内通风紊流。以轴流式机器为例, 可以首先对其进行增阻调节, 而后提高外部漏风量。

而实际工作中, 在无法对风阻进行调整的情况下, 还可以通过改变风机的特性, 从而提升通风效率。仍以轴流风机为例, 对叶片的安装角度, 进行相应的调整, 则能实现风量调整。而通过调整电机转速, 或调整传动比等形式, 都能有效调整风量。对于离心式风机, 可通过安装前导器, 并针对前导器的叶片, 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调整风量的目的。

4 总结

通过提高井壁光滑程度, 改善并优化井内结构, 在保证矿井断面面积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断面周长, 缩短井巷长度等方法, 能有效降低井内通风阻力。而合理的利用自然风压, 并结合开采需要, 对通风机工况点进行调整, 则既能保证经济性, 又能提高通风动力。

摘要:煤矿井内通风, 对煤矿开采施工的安全与效率, 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保障施工安全, 提升开采效率。所以文章针对煤炭矿井内, 通风阻力产生的原因, 和降低空气阻力的对策进行分析。同时, 针对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效果的调整与优化, 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为煤矿行业, 设计与工作人员, 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通风阻力,通风动力,煤炭矿井

参考文献

[1]高存友.煤炭矿井内通风阻力和通风动力的研究[J].民营科技, 2014, 12 (02) :92.

[2]闫幸国.煤矿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研究[J].科技风, 2013, 13 (11) :122.

三亚旅游国际化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篇5

关键词:旅游,动力,阻力,国际化,三亚

一、三亚旅游国际化的动力

1. 强动力

强影响因素中的国际营销和国际旅游企业对于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推动了海南三亚近几年旅游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1) 国际酒店品牌的进入。自1996年以来, 国际酒店品牌万豪、喜来登、假日、希尔顿、凯宾斯基和凯莱等相继登陆三亚。这些国际酒店品牌的进入带动了三亚旅游企业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营销理念等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的管理人员和高服务素质的服务人员, 提升了海南三亚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这些国际品牌酒店利用酒店集团强大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 为三亚开拓国际客源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积极的国际营销。近几年, 海南三亚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旅游展销会, 并到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客源国进行各种促销活动, 直接面向国际旅游运营商进行专业促销, 并邀请这些国际旅游运营商前往三亚考察、踩线, 与国际旅游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 英国旅游运营商MY TRAVEL开通了曼彻斯特至三亚的包机, 将为三亚送来3500多名英国游客。另一方面, 海南三亚举办各种国际性赛事吸引世界的目光, 如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小组总决赛、世界大力士锦标赛和TCL高尔夫精英赛等。

2. 较强动力

较强影响因素中的国家开放政策、3 S资源和旅游产品对于海南三亚吸引国际旅游者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1) 优质的“3S”资源。海南三亚的“3S”资源等级属世界一流。海南三亚全年日照时间为2563个小时, 阳光明媚, 长夏无冬;世界环保组织1999年对48个国家158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显示, 三亚的大气质量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第一;三亚的沙滩和海水质量也完全可以与夏威夷的威基基海滩媲美。正是由于这样优越的资源条件使得国际旅游运营商纷纷把旅游者送到三亚享受阳光、海水和沙滩。

(2) 丰富的旅游产品。近十多年来, 海南三亚依托一流的“3S”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已经形成了一批旅游产品, 如热带滨海观光产品、黎苗风情观光产品、温泉康乐休闲产品、中医理疗产品、海上娱乐产品和高尔夫球等, 形成了21个景区, 3大度假区。众多的旅游产品为国际旅游者度假旅游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目前, 海南三亚的高尔夫球已经吸引近2 0万韩国旅游者来三亚旅游, 海滨浴场和中医理疗成为俄罗斯度假旅游者最喜爱的旅游产品。

3. 一般动力

(1) 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随着国际旅游的不断发展, 度假型、娱乐型、观光型、疗养型和商务型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 而滨海旅游目的地正是这种集度假、娱乐、观光和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 滨海旅游目的地也就成为国际旅游者首选的目的地。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俄罗斯等高纬度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选择到滨海旅游目的地进行度假旅游。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为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2) 好的区位条件。海南三亚地处我国海南省最南端, 是我国大陆出入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 也是东西方海运和航运联系的中心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与东亚、东南亚之间的空中航线和海上航线都要途经三亚的航空领域和海域。同时, 海南三亚是国际重要客源市场日本、俄罗斯和韩国最邻近的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正是由于这种“近邻效应”加上三亚优质的“3 S”资源使得大批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旅游者进入海南三亚度假旅游。

二、三亚旅游国际化的阻力

1. 强阻力

虽然强影响因素如国际营销促进了海南三亚近几年旅游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但国际营销、国际交通条件和目的地旅游企业仍是阻碍海南三亚成为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海南三亚亟待在这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 国际营销问题。近几年, 海南三亚主要通过举办了一些国际性赛事会和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来吸引世界的注意力。但是, 海南三亚国际营销仍存在着手段单一、范围狭窄和缺乏规划等问题, 致使营销效果十分有限, 国际知名度仅限于周边国家, 在欧洲、北美等几大国际客源市场知名度十分低。与此同时, 在国际营销中, 海南三亚也忽视了形象营销, 缺乏具有深刻内涵、强大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宣传口号, 造成海南三亚在国际市场中没有形成鲜明的形象。

(2) 国际交通条件不发达。目前, 海南三亚与主要客源城市之间直飞航班少, 仅香港、俄罗斯和韩国有固定航班, 而大部分国际旅游者进入三亚还是以包机和从其它城市口岸转机等方式为主。海南三亚国际直飞航班较少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凤凰国际机场基础条件落后, 无法适应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二是三亚并非枢纽性城市, 凤凰国际机场没有形成地区性国际航空枢纽的功能。目前, 海南三亚的国际交通条件已经严重制约了旅游国际化进程。例如对于日本市场, 由于三亚与日本之间没有直航, 日本旅游者要进入三亚必须通过海口或广州等地中转。无论在哪个地方中转, 都消耗了旅游者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致使近几年日本客源市场增长缓慢。

(3) 旅游企业实力参差不齐。目前, 海南三亚除了国际品牌酒店、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小洞天旅游区等个别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强外, 其它酒店、景区、旅行社和购物企业无论在经营管理理念、营销手段和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旅游国际化的趋势, 竞争力较弱, 也限制着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进程。

2. 较强阻力

(1) 国家开放政策支持不足。从世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来看, 各滨海旅游目的地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国家开放政策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目前, 国家给予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的政策支持十分少, 海南三亚还无法实现国际游客的自由出入、资金的自由流动和货物的自由通关, 直接影响着海南三亚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

(2) 国际人才储备不够。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熟悉国际市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海南三亚教育基础薄弱、人口规模小, 本地人才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无法达到旅游国际化的要求。国际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海南三亚旅游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3)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目前, 海南三亚滨海旅游资源低水准开发、重复建设严重, 旅游资源的创新设计和再开发明显不足, 造成旅游产品开发千篇一律, 模仿和克隆居多, 缺乏本地特色, 缺乏核心特色旅游产品。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 针对国际游客设计的旅游产品还较少, 海南三亚目前的度假产品只有温泉、高尔夫和海水浴场等有限几种, 游艇、登山、探险、海洋探奇和热带雨林探险等还处于探索期。

(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严格管理, 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破坏。目前, 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沙滩泥化、海水污染、海岸带植被遭到破坏、珊瑚破坏和度假区城市化等。如长期以往, 三亚旅游国际化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 服务设施不完善。目前, 海南三亚旅游交通、信息服务、服务指引系统和社会保障设施等服务设施较为落后, 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无法适应国际旅游者的需求, 影响了国际旅游者的满意度。

3. 一般阻力

(1) 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 海南三亚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 旅游信息服务远不能满足国际旅游发展的需求, 影响了国际旅游者获取目的地信息的方便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也影响了海南三亚知名度的提升。海南三亚旅游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落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和旅游信息实时更新较慢等。

(2) 居民素质较低。由于多种原因, 海南三亚居民整体素质较低, 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造成国际者满意度较低。海南三亚居民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文明和卫生意识较差, 交通意识淡薄, 沙滩兜售、强买强卖、价格欺诈等现象普遍, 缺乏维护城市旅游形象的意识, 缺乏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

(3) 语言环境较差。目前, 国外游客在海南三亚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一旦离开导游就成了“聋子”和“瞎子”。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外语交流能力较差和城市语言标识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这已经使得国际旅游者对于海南三亚的满意度较低。

三、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海南三亚可以考虑如下改良措施:一是积极引入国际旅游企业, 加快目的地国际化;二是改善国际交通条件, 提高交通可进入性;三是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提升核心吸引力;四是加强国际旅游营销, 打造中国式度假品牌;五是加强旅游人才培训, 培养国际人才队伍;六是营造良好度假环境, 提升国际旅游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逢春:三亚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对策[J].经济学家, 2006, (3) :123~124

[2]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 1999, 18 (2) :81~85

[3]王新军:海南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J].旅游学刊, 1996, 11 (4) :13~16

动力与阻力 篇6

宁夏暖泉煤业有限公司煤矿位于韦州矿区中北部, 行政区划属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设计生产能力为0.3Mt/a, 井田可采储量333.73万t, 可采煤层5层, 矿井服务年限7.4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 主斜井用于原煤的提升运输, 副斜井担负提升矸石、掘进煤、运送人员及下放材料任务, 回风斜井主要用于回风。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 采煤工艺为炮采。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回风斜井配备了2台FBCDZ№18/2×75型号的轴流式对旋通风机, 电机功率为2×75k W, 额定风量为16.1~50.9m3/s, 额定静压865~2722Pa, 一台运转, 一台备用。矿井总进风量:2963m3/min, 总回风量:3026m3/min。

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内容及测定方案

2.1 测定方法及测定路线

通风阻力测定方法是:采用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逐点测定法, 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的基点定在副井口, 即将三台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放置在基点处, 同时读取绝对压力值后, 一台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留在基点, 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气压变化值;另两台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用于井下沿预定测定路线逐点测压, 记录测压时间并读取压力变化值, 待全部测定完毕, 重新回到基点, 再次校对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的读数。在井下每设定一个测点, 除了压力之外, 同时测量其他通风相关参数。

主测路线:副井→+1184m大巷→2201S二层运输下山→1201工作面运输巷→回风顺槽→二煤回风石门→回风反上山车场→回风井→风硐。

2.2 测定参数及测定仪器仪表

地面主要测量副井口大气压参数 (Pa) ;主通风机房U型压差计读数 (Pa) ;

井下主要测量各测点的巷道形状、断面 (m2) 、温度 (℃) 、湿度 (%) 、绝对静压 (Pa) 、标高 (m) 和风速 (m/s) 等参数。

2.3 通过计算的主要参数

2.3.1 井下测点密度计算

式中:P为大气压力 (k Pa) , φ为空气湿度 (%) , Psat为在温度td下空气的饱和蒸汽压 (k Pa) (通过查表可得) , td为温度 (℃) 。

2.3.2 井下测点风量计算

式中:S为巷道断面 (m2) , V为测点平均风速 (m/min) 。

2.3.3 井下各段阻力计算

式中:为hi~i+1i, i+1测段通风阻力 (Pa) , Pi、Pi+1为测点空气绝对静压 (Pa) , P'i、P''i+1为分别为读取Pi和Pi+1压力值时, 基点校正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的相应测值 (Pa) , K1、K2分别为井下测量用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与基点校正矿井通风阻力测试仪的校正系数;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3 矿井总阻力计算

通风系统总阻力为根据最大通风路线上, 顺着风流方向各测段通风阻力的累加, 即:

2.3.3 矿井自然风压计算

2.3.3. 1 进、回风井井口标高相同

2.3.3. 1. 1 冬季自然风压H冬

式中:ρ回冬为冬季回风井筒中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ρ进冬为冬季进风井筒中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H为井筒垂深 (m) , G为重力加速度 (9.8m/s2) 。

2.3.3. 1. 2 夏季自然风压H夏

式中:ρ回夏为夏季回风井筒中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ρ进夏为夏季进风井筒中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其余符号同上。

2.3.3. 2 回风井井口高于进风井井口

2.3.3. 2. 1 冬季自然风压H冬

式中:ρ冬为冬季进风井筒侧地表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ρ进冬为冬季进风井筒中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ρ回冬为冬季回风井筒中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Hc为进、回风井井口标高差 (m) , Hj为进风井筒的垂深 (m) , Hh为回风井筒垂深 (m) 。

2.3.3. 2. 2 夏季自然风压H夏

式中ρ夏为夏季进风井筒侧地表湿空气的平均密度 (kg/m3) , 其余符号同上。

2.3.3. 3 回风井井口低于进风井井口

2.3.3. 3. 1 冬季自然风压H冬H冬= (ρ进冬×Hj-ρ冬×Hc-ρ回冬Hh) ×g

式中符号同上。

2.3.3. 3. 2 夏季自然风压H夏

式中符号同上。

2.3.4 巷道摩擦阻力系数计算

式中:Ri~i+1为巷道风阻 (Ns2/m8) ,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标准巷道摩擦阻力系数计算公式:

式中:αs为巷道标准摩擦阻力系数 (Ns2/m4) ,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5 矿井等级孔计算

式中:Q为矿井总回风量 (m3/s) , h为矿井总阻力 (Pa) 。

3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及阻力分布分析

3.1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结果

从该矿通风路线上的阻力分配比例看, 通风系统中存在采区进风段通风阻力所占比例较高, 实测矿井主测路线进风段阻力占总阻力的44.73%, 进风段阻力过高会造成矿井通风不畅、增加通风功耗, 同时对灾变时期的风流控制不利。经分析, 进风段阻力过高主要是由于个别巷道断面偏小、风量较大造成的结果, 如溜煤眼旁的行人通路巷道面积约4.9m2, 巷道倾角约为70°、1201工作面运输巷断面较小 (断面积在6.4m2~4.9m2之间, 且安装有运输皮带) 。

3.2 矿井阻力测定精度验算

检验方法有风量检验法和阻力检验法, 我们在此处采用阻力检验法进行主干线的阻力测定精度检验, 其检验公式为:

式中:ht为矿井总阻力 (Pa) , hs为主通风机风硐入口处测点的相对静压 (Pa) , hN为矿井自然风压 (Pa) , ρc为风硐测点的空气密度 (kg/m3) , υc为风硐测点的风速 (m/s) , ∑hr为主测路线各测段阻力之和 (Pa) 。

通过计算, 该矿主测路线各测段阻力之和∑hr=370.99Pa, 矿井主通风机入风口相对静压hs, 平均值为358.78Pa;计算该矿速压为26.97Pa, 矿井自然风压hN=39.53Pa;

矿井通风总阻力为:ht=358.78-26.97+39.53=371.34Pa

3.4 矿井等级孔计算

矿井主测路线通风阻力为370.99Pa, 总回风量为3028.92m3/min, 即50.48m3/s,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论

通过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可以了解矿井阻力分布情况, 发现阻力较大区段和地点, 可以了解矿井风量的分配状况, 了解矿井通风能力和潜力。所以, 测定报告要对井巷的维修、通风设施的管理、风量的合理调配、通风阻力分布和风压消耗、降阻以及如何满足矿井的生产需要, 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

摘要:测定矿井通风阻力, 主要来验证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测定了解矿井通风总阻力、矿井阻力分布情况以及矿井等级孔等参数, 为矿井通风安全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关键词:暖泉煤矿,通风阻力,阻力分布,矿井等级孔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

[2]MT/T 440-2008.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S].2010.

[3]AQ1028-2006.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S].2006.

国企执行阻力的成因与规避 篇7

一、执行阻力的含义

对于执行阻力, 很多人的理解是静态的和字面上的, 即把执行阻力定义为“员工对于企业已制定战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抵制或敷衍”。很明显, 这种定义没有全面揭示执行阻力的内涵。笔者认为, 除了上述表示的这重含义以外, 执行阻力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几重含义:

第一, 因战略/策略的不当制定所导致的执行受阻, 典型表现是企业制定的战略/策略脱离实际, 使得执行无法“落地”。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企业都有过。1998年底, 实达公司在麦肯锡导引下, 制定并启动了被形容成“千人大换岗”的人力资源再造策略, 这次再造在本质上倡导一种“重效率”而“轻权力”的西方理性管理文化, 没有什么上下级观念, 所有的人不过都是一些管理程序上的环节, 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国家, 一旦要废掉“权力”, 其遇到的组织惯性之大可想而知。实达事先没有充分估量策略的可执行性, 盲目推崇麦肯锡, 从而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据公司内部统计, 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1亿元, 这还不包括高达300万元的咨询费用。

第二, “机械地执行”所导致的执行不力。所谓“机械地执行”, 是指员工主观上想执行, 也确实在行动上“执行”, 但客观上却造成了抵制。这种情况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的: (1) 在战略/策略付诸实施之前, 企业没有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 员工在不理解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阵, 结果导致执行走样, 并造成客观上的执行阻力; (2) 某些战略/策略的执行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但是很多企业考虑到资金问题或人员紧张问题, 并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 结果员工不得不在执行过程中“按老方子吃药”, 大大降低了执行效果; (3) 中国很多企业领导长期以来习惯于指使员工, 并以此作为指标来衡量员工是否忠诚, 结果员工的自主性受到压抑, 无法正常成长。根据哈佛大学教授阿吉瑞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如果企业领导对于员工不能放手或长期操纵, 员工则永远不会成熟;反过来, 不成熟的员工又会导致企业领导更不放心放手, 如此恶性循环, 直至企业衰落。联系到执行阻力, 虽然员工主观上也希望把事情做好, 但是“不成熟”的员工更多的情况下只能“机械地执行”, 因此结果出现背离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第三, 因某些业务流程的不合理设置所导致的执行效率下降。通常来说, 领导做正确的事, 员工正确地做事, 这些都源于企业的流程导向。流程一旦定向, 人们的行动就会步调一致。但是客观地讲, 中国很多企业的流程设计都不是很合理的, 流程不合理, 企业在执行上就不可能步调一致, 结果就会导致执行效率下降。

二、国企执行阻力的成因

相比民营和外资/合资企业而言, 国企在推行执行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执行阻力最大, 这一方面有体制和历史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观念和行动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不排除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1. 国企执行阻力大一定程度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企是实现国家计划的一个核心“单位”———从计划渠道获得资源配置, 又向计划渠道输送资源, 周而复始。在一个以中央政府为顶端的金字塔式的计划体制下, 国家吸收了国企的全部人格, 故在当时从来不将企业称为“法人”, 也无从产生所谓的“法定代表”, 企业机械地生产, 机械地完成任务,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观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国有企业需要转变观念, 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的国企员工不仅在思想上已经牢牢形成了“被动执行”的观念, 而且在人格上也如阿吉瑞斯所言———远没有“成熟”。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企业推行执行文化, 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成为推广过程中的执行阻力。

2. 潜规则的广泛存在强化了国企执行阻力。

潜规则是指明文规定的正式制度背后隐藏的一套不明说的规矩, 是一种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东西。潜规则虽然摆不上桌面, 但在调整关系方面却行之有效。在国企里面,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 潜规则相比外资/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要多得多, 典型表现有:拉帮结派、下属揣摩领导心理并按领导喜好行事、下属抓领导小辫子并相互钳制、信任比能力重要、任职时间比职位重要、在沟通中“曲线”比“直线”距离更短、给面子比给福利更重要等等。这些潜规则的存在严重“中和”了显规则 (正式制度) 的规范作用, 并使显规则下的交易成本增大, 进而强化国企执行阻力。

3. 权力距离大使国企执行阻力增加。

“权力距离”这一概念是由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于国家文化模型中首次提出来的, 用来表示社会承认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等分配的范围, 可以理解为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中国的权力距离本来就很大, 达到了89, 是美国和日本的近3倍, 是中国台湾的近两倍。而在中国国内, 国企内的权力距离也是相对较大的。权力距离大给国企带来的负面后果是造就了一大批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错误地认为, 自己不应该屈尊从事那些具体的工作, 只需站在一旁, 进行一些战略性思考, 用远景目标激励员工就可以了, 那些“简单的”具体工作应该交给手下的员工去做。这个想法使得国企战略职能与执行职能被人为地隔开, 结果导致执行文化无从建立。本来, 执行应是战略的内在组成部分。《执行》作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认为, 执行是战略的基础, 它必须同时成为战略的决定因素。不考虑企业的执行能力, 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战略。但是现在, 即使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执行的重要性, 由于文化的惯性作用, 权力距离在国企很难一下子缩小, 战略与执行相互游离的状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当然, 并不是说这一转变完全不可能, 但很显然这一转变将是十分艰难的, 而伴随着这个艰难的转变过程, 国企执行阻力将会一直存在。

以上是国企执行阻力存在的三个主要成因, 除此之外, 其他如某些国企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当、员工害怕利益受侵犯主动抵制等也是造成国企执行阻力大的诱因。

三、国企如何规避执行阻力

1. 以文本化方法消除潜规则, 减少“可接受”执行阻力。

潜规则在国企之所以大行其道, 原因之一是国企管理规则不健全, 规范化文本太少。显规则不完善, 潜规则的存在就成为一种必然, 当显规则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 潜规则就会凸现, 起到实际的调节作用。从这一点看, 要消除潜规则, 第一, 要以文本化方法完善现有管理规则;第二, 要把原来的潜规则具体化、显性化、延伸化或反面化。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国企员工的支持。对于潜规则, 不能采取打压方式, 打压的结果只会增加潜规则而不是相反, 因为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打听和传播被称之为“隐密”的内容。要对国企管理规则文本化, 最好有外来专家的参与,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在这个问题上, 由于外来的专家没有直接参与企业内部人员的利益冲突, 也就比较有公信力, 因而便于文本化工作的完成;对员工来说, 则可增强结果的可接受性, 大大降低执行阻力。

2. 完善企业制度, 规避“合法”执行阻力。

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可能造就执行阻力。与潜规则带来的执行阻力不同, 企业制度不完善引致的执行阻力是显性的和“合法的”, 因其具有显性的一面, 所以相对更容易识别。但是由于国企积重已久, 再加上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以要真正规避“合法”的执行阻力也非易事, 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情况。从目前的情况看, 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还不是很理想, 典型表现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实践中, 由于董事长是“法定代表人”, 成为公司的“一把手”, 使经理班子和监事会通常都受制于董事会。部分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 使经营层内部的权力失去了有效的制衡。监事会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功能, 而且常常出现主体错位, 被董事会和经理层控制, 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合法”执行阻力之大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状况以规避执行阻力,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 从目前的情况看, 抓住这个重点是关键中的关键。

3. 建立一套独立的执行系统, 隔离执行阻力。

体育纳入高考的动因与阻力 篇8

一、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动因

1. 法律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对我国教育方针的描述中明确提出, 体育是与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法规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规定了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 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体育考试成绩不但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将逐步增加, 而且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2]。可见, 将体育纳入高考, 并非凭空想象, 它是有法律政策依据的。

2. 学生体质下降的客观现实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把学生分数作为对其考核的唯一标准, 于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所有的中心就是文化课的学习, 体育课可有可无, 体育锻炼在他们看来竟然是浪费时间。我国在1979~2010年间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虽然身体形态指标持续好转, 但学生的体能素质低下, 表现在速度、耐力、柔韧、力量以及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超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 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还有一些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疾病竟然也在学生身上出现, 体质健康每况愈下, 国家未来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 没有强健的体魄, 哪来的“少年强”, 没有“少年强”何谈“中国强”!改变学生羸弱体质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3. 体育中考成功的经验借鉴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的中考都把体育作为一个考试科目, 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中考总分。这一做法已得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学校体育的现象看:领导重视了, 运动场上自觉锻炼的学生多了, 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随处可见, 体育课被用来补习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消失了;从体育考试操作的实际看:对考试项目的选取、测试方法的拟订、评分标准的制订、计入中考总分比例的确定等都逐渐趋于成熟, 并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从实施效果看:通过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的比较, 发现初三学生的体质是所有学生中最好的, 尤其是在体能素质方面提高明显, 这也证明了在中考中增加体育科目考试对增强学生体质是有益的。所有这些为在高考中加试考体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 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考试是教育的导向标, 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 指挥棒指向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练到哪儿;高考是集结号, 集结地就是学生竭尽全力、奋不顾身的所向之处。当前, 应试教育还在不断强化, 学校面临“升学率”的压力, 将教学重点全都放在与升学有关的课程上, 学校体育完全被边缘化。面对应试教育和现行高考制度与中学评价方式相捆绑的现实, 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 迫使学校不得不重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为了体育分数不得不加强身体锻炼, 从而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这是体育纳入高考的最直接动因。

二、体育纳入高考的阻力

1. 传统观念

过去那种“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对很多学生、家长影响很大, 他们认为只要读好书就有出息, 以致把自身的体质健康都抛到了脑后。再加上我国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体育从来就没有纳入高考作为考试科目, 如果现在把体育纳入到高考的考试科目中来必然会遭到这些传统观念的强大反对。思想的僵滞是变革的最大阻力, 在21世纪的今天,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的选拔不应单单只是看文化成绩更是综合素质的比较。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将体育纳入高考首先要扫除的思想障碍。

2. 考试的公平性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同样, 教育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学校体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体育师资力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活动经费等方面。不同的地区、不管谁考同样的内容, 用同一种标准, 显然抹煞了地区间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 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 而且体育测试易受气候、场地器材、裁判尺度的掌握等因素影响, 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在完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育考试,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 是平等教育表象下实质性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3. 体育考试成了一种新的“应试”

有人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把体育列为高考科目, 那是不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高考就得考美术音乐?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考就得考电脑操作呢?我们认为不能这样来推理, 因为人的体质健康是人之根本, 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说:“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一旦体育被列为高考科目会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局面, 学生的体质状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变, 且变成了一种新的“应试”。这种说法, 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学校为了升学率、学生为了分数, 体育课可能会变成应对考试的训练课, 这与当前正在推行的新课改相矛盾, 要防止“课改”成为空谈, 并把体育课变成了一种新的“应试课程”。

4. 体育成绩与健康的关联性

把体育纳入高考的初衷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我们知道体质即人体质量, 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 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4], 它涵盖了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更多, 如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 后天的体育锻炼只是其中之一。体育考试成绩好不一定代表其体质好、健康水平高。体育成绩与健康有关联, 但这种关联性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所以想用学生的体育成绩来增进体质促进健康, 在逻辑上值得推敲。

高考加试体育的做法虽然在法律政策上能找到依据, 而且从中考体育的效果来看, 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有积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还会为招生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开启新的思路。但是, 高考改革不可一蹴而就, 把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应首先破除传统观念的影响, 再对高考体育的内容标准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调研, 先试点再推开循序渐进式进行, 让学校、学生有个缓冲期, 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而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 除了运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外, 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政策法规, 并建立强大的监督约束机制, 把体育真正纳入对学校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方面或升学、就业、入伍的必要条件, 防止“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山东高考大变局:体育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N].齐鲁晚报.2012 (3) :1.

[2]教育部:学生体育成绩将与中高考招生录取挂钩[OL].http://www.gov.cn/fwxx/wy/2007-04/2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1990 (5) :65-8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动力与阻力】相关文章:

振动阻力05-11

发展阻力05-24

文化阻力07-01

负摩阻力04-14

船舶阻力总结05-09

阻力特性计算06-09

周期阻力比06-19

通风阻力测试07-02

煤矿通风阻力测定05-26

阻力作文700字05-01

上一篇:施工工艺及流程下一篇:会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