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息

2024-06-22

社区信息(精选十篇)

社区信息 篇1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当前,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体制赋予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越来越多的内容, 党和政府的许多工作都要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得到贯彻落实。社区建设涉及社区管理、服务、文化、安全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个方面, 繁重的日常管理事务和大量信息处理工作,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效能的发挥, 社区服务更是滞后社区的发展。因此, 社区信息化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和手段, 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社区、居民和包括服务商在内的企业、团体搭建互动信息平台, 沟通服务渠道, 使管理更加高效, 服务更加便捷, 社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 我认为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一是提高管理效能, 体现社区基础数据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提升社区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建立社区基础数据采集的统一口径和标准, 在全面摸底、逐户上门的基础上, 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和街道数据中心, 由街道管理采集数据、录入数据, 并做好日常更新维护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数据库还要将市、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利用, 如党建、经济、综合、环境、人口、计生、文体、物业、社区自治、社会保障、综合救助、民间团体、社工服务等信息数据, 实现各部门之间、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重复建设。

二是满足居民需求, 体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社区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就能就近、及时、便利地接受服务、跟踪服务和反馈服务。因此, 承接服务的平台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管理平台不但要实现与民政、社保、卫生、计生、人武、治安、残联、社工管理等管理子系统平台承接, 而且还具备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普及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让社区居民通过多种通信终端、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查询台、数字有线电视等, 在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图书馆, 甚至在家里都能接受“一站服务、一网受理”的综合服务。

三是增强居民参与感, 体现沟通交流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日趋多元化、互动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来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网站已成为发表意见、反映民生的重要媒体, 有的社区已在尝试用网络投票方式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信息网络能够有效拓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治互助能力, 将成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顺应居民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平台, 但社区信息化不光是技术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即不可脱离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谈信息化, 更不能站在技术角度推进社区信息化。社区工作的内容直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社区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社区居民需求, 从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服务出发, 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和服务, 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 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商业服务、居民自我服务等。而单从社区服务来看, 居民的需求上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面需求, 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二是生活层面需求, 是指提供满足居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三是民主互助层面的需求, 这是为满足居民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的需求, 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互助能力, 预防和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强化社区的整合和稳定机制。这三个层面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管理功能基本实现后, 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该是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了解社区服务需求后, 充分体现虚实相辅的特点, 依托互联网 (网站) 、呼叫中心 (电话网) 和社区实际服务网点 (信息点) , 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深化便民服务。如在社区老年服务上, 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环境下, 辅助于社区网上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社区论坛和短信订制等信息化功能, 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又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综上所述, 社区信息化能把早期简单的救急、救济从低级层次有效拓展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社区服务的科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社区信息化重点是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 即使有了相关规划, 也难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推进中, 一方面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又要有社区自身特色。日前,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将抓好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各地较为成功的经验中, 也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点, 而电信运营公司和社区结合是基础平台最有效的建设模式。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话村通”工程在全国基本完成, 特别是江苏省今年已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今天, 通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工作重点也将随之改变, 基础电信公司将在“信息普遍服务”上承担更多的义务, 即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普遍服务。正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所说的, 在解决“用得上”后, 还得解决好“用得好”和“用得起”的问题。毫无疑问, 电信运营公司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主力军, 在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能在开拓信息资源应用、优惠接入资费、提高宽带网络普及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 社区信息化主要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两大基础平台。建设以宽带网、电话网为依托, 政务网为枢纽, 街道为主节点, 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 纵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交换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建成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呼叫中心、互联网站、移动短信等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应具有延展性并集成多个业务, 平台还要让家庭和个人更易于接入和操作复杂的业务。电信运营公司不但在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优势, 其本身就是信息服务商, 能有效利用公共电信网络资源, 依托社区电话网、宽带网及3G网, 整合网站、呼叫中心、短信、E-mail、QQ等优势资源, 共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便民信息等。

推进社区信息化关键是运营模式

众所周知, 社区信息化是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些地方已取得了符合地方特点的探索经验。比如, 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见效较快的“北京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侧重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杭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 侧重于横向整合的“广州模式”;以社区为支点, 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及江苏泰州海陵区“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等模式。无论是政府统一投资的, 还是政府与电信运营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 在信息基础平台维护、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上, 都存在政府不断为运营和系统升级频繁更新所累, 负担不断加重;合作企业重收益, 忽视公益性, 对无利可图的服务业务缺乏积极性;企业开发的业务和服务难以适应社区实际需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选择运营模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涉及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员的资金来源, 以维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长期服务;二是要选择服务接入多元化途径和低的接入资费, 以提高服务能力和降低运营费用。

我国社区建设从组织到实践, 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 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不能照搬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 社区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要靠社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社区调动和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 围绕服务办经济, 办好经济促服务。在信息服务上, 政府只能满足公共和公益信息服务的基本需求, 更高需求的信息服务可以让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来提供。同时我国通信管理部门对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持开放鼓励政策, 社区经济实体, 如成立信息服务公司, 在获得经营许可即开展电信业务经营, 这为街道 (社区) 经济实体参与有偿信息服务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也为社区信息化运营模式提供一个新途径。

具体说, 由社区信息服务公司运营和管理各类平台, 如社区呼叫中心、服务网站、信息服务中心等, 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也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托管。在社区的统一管理下, 通过多途径便捷的平台接入手段, 争取电信运营公司提供较低的平台接入和使用资费, 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子政务和其他基本公共信息及服务, 另一方面又引入教育、娱乐、电子商务等有偿服务信息和业务, 通过获得的收入来维持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同时还可以增添社区就业岗位, 留住社区信息化人才。

社区信访信息 篇2

会议主要研讨如何继续加强信访维稳及迁拆工作后期维稳工作。随着迁拆工作进入后期,矛盾主要集中在施工方的日夜作业造成的扰民,以及对居民日常出行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社区一方面做好居民的安抚工作,做好接访接待工作,另一方面联系相关部门和施工方,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做好沟通与信息的反溃

会议上,社区党委决定继续做好四个“加强”:加强排查化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预防处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发生安全事故;加强治安巡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局面。

为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我花园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的精神,维护社区稳定的发展,现就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如下计划:

一、加强法纪和稳定教育。我们花园社区利用宣传栏、黑板报、人口学校等多种形式,深入社区进行法制《信访条例》的精神,对居民进行价值观、利益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统一思想,明辨的非,正确对待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准确掌握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为强化收集工作,我们利用居民、治安员、协管员做好主处信息收集反馈工作。

三、加强对信访稳定工作,我们成立信访小组。对群众来访,群众提出的问题,需要上级领导解决的我们急时反馈,自己能解决的我们子啊村里直接解决。

四、认真排查群访、越级访、缠访等非法上访,骨干人员,急时上报和上门讲解条件,对上访后上级明确答复不能解决的问题耐心宣传到位,解释清楚。

五、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信访工作人员对信访人员反映的信访问题,必须按规定及时办理,给信访人明确答复。信访人员反映信访问题,在办理过程中不得越级上访,对已明确答复,继续无理缠访闹访,越级上访的人员,急时上报派出所进行法制教育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与发展 篇3

1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

1.1 政务村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本手段。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层政府和农村纷纷建立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服务基层组织建设。河北省唐山市档案局在广大农村开展“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宣讲、利用公开栏展示、计算机查询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村级档案公开。湖北省宜都市收集了全市涉农现行文件7237份,汇集文件209册,供群众免费查阅,同时依托“三网”提供网上在线档案查询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1.2 基层档案信息整合。因为基层农村社区发展涉及档案信息较多且较分散,农村和社区居民利用档案不太方便,为此,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强档案信息整合就是档案信息机构日益重视的工作之一。天津市北辰区档案局加强与天津市档案局和区属各镇、街、村委局的联系,构建信息整合报送机制,资料搜集渠道广,信息可信程度高,内容实用性强,为基层农村和社区居民档案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浙江省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档案局签订开展“就近受理、跨馆出证”的远程协同合作服务项目,实现异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信息的异地利用并当场获取档案证明,从而解决了三地居民档案利用的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1.3 档案下基层。开展送档案下基层是档案部门服务基层最常见的形式。2004年3月,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联合16个涉农部门举办“档案服务三农,现行文件下乡活动”,将两千多份与农民利益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直接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此后又于2007年举办“服务新农村建设送光盘下乡”、“送档案知识下乡”等活动。珠海市档案局(馆)创新举措,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档案进社区”“档案入万家”服务月活动,把档案工作宣传普及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1.4 基层档案信息编研。辽宁省档案局(馆)与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联合协作,精选出省直单位的文件267份110多万字,制作《辽宁省县域经济政策法规性文件汇编》光盘2.5万张,免费面向全省发放。 吉林省梨树县档案局与县涉农部门联合编印了《涉农文件汇编》,传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受到好评。

1.5 基层特色档案建设。随着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档案信息部门要及时适应基层社区的新变化,建立了社区居民生活、就业、健康等常规档案,还形成了大批记录民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开放型社区建设等特色档案,挖掘其利用价值。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猕猴桃种植大户杨声谋建立了300多盒档案,以档案为媒介,培养了10批猕猴桃种植,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河北武强县对当地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况、特长、业绩等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能人档案”。浙江省对全省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83个农民大户已开展建档和档案规范化管理。

1.6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网络服务。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新型的基层社区档案利用网络平台,是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档案利用网络平台一般可借助现有农村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档案信息,还可利用3G手机网络实现基层档案信息的沟通合作。2009年,天津市北辰区启动档案信息“村村通”工程,档案网与党员远程教育网相连接,使农户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终端——电视浏览平台也能在第一时间浏览信息。

1.7 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支持。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档案的内容包括: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材料;文明村组、家庭建设材料;民俗民乐资料;家谱族谱、村史、名人实物材料;重大文化活动材料;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开发文件材料。建立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档案,不仅记录了基层文化活动,且记录了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利用这些档案可实现传承文化,资政育人,倡导文明新风,构筑和谐社会。浙江嘉兴市利用档案资料开展《嘉兴名人展》、建设《馆藏档案陈列室》,免费向市民开放。

2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层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科学开展和多种经济的健康发展,基层档案工作和档案服务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总体上看,基层档案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档案资源建设比较薄弱,基层单位建档率较低,规范化建档程度不高,档案开发利用能力不强。目前,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多归功于政府推动,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开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2.1 持续增强基层档案信息工作的政府推动。政府部门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在制定档案信息工作的宏观政策和总体框架、推动档案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构建基层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国家档案局早在2000年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就将“坚持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写入指导思想。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随后国家档案局大力实施“全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工程”,推进全国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此外,国家档案局2007年与民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2009年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2010年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乡(镇)活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开展,有效推进了全国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和总体项目推进下,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安徽实施“规划先行,多方联动,示范引导,以奖代补,服务促进”五项举措,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现了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共进。扬州各地党委、政府号召开展“争创示范小区”的活动,并明确地将社区建档工作纳入“示范小区”的考核内容之中,对社区档案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对新农村建档试点乡镇档案工作给予财政补贴,积极调动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新农村建档的合力和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2011年浙江宁波市开展“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各地档案工作示范工程及各项基层档案工作专题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2.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做好基层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保证。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交通、社保等多个部门,光靠档案部门一家孤军奋战不可想象。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农技推广站等公益性机构协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基层社区档案索引,推进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积极开展基层社区档案编研工作,提高基层社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2.3 积极开展档案信息服务调查研究,体现基层档案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因其条件限制、对象分散,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为此,需要档案信息机构随时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基层乡镇街道调研,根据基层农村社区的不同地理条件、成员构成、文化心态,对农村或社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保障与服务、生活质量、思想意识等诸多要素作出具体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布局和设想,确立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层次重点和内容重点,切忌贪多求全。面向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重点,如基本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劳动力培训、社保、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等开展专题档案信息服务。

2.4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绝大多数基层社区档案人员的力量非常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因此,首先一定要充实基层档案服务队伍,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身份多样化特点,针对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通过集中面授、IPTV专栏、发放光盘、网络培训、在线交流、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干代训,边干边学,同时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2.5 努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快速传播利用是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一是档案信息机构利用现有政策,如国家档案局的“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农业部与中国移动共同推进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省市资金支持,建立完善基层社区两级档案专用网络,配齐专用设备,加快基层社区两级档案室网络平台建设步伐,为基层群众高效查询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档案信息机构利用自身档案信息化平台优势,积极开发档案管理专用网络终端,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方便档案信息系统的查询和管理。

社区信息 篇4

1 整体规划

只有全面地理解社区信息化, 才能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就目前情况而言, 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工作, 换句话说, 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对社区信息化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不一样的, 出于各自的需求, 其在整体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有自身理解。由于各种外在条件的影响, 使人们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在社区信息化的组成方面, 以及社区信息化的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组成了社区信息化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信息服务方式, 为方便居民的生活提供的便民服务。举个例子来说, 社区便民服务网站、智能呼叫系统和市民求助热线组成了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地针对社区的管理人员, 他们负责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利用城市电子政务专网等数字网络组成的单独内网平台, 方便其日常管理工作, 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其使用对象是主管社区工作的行政部门和社区街道办等。社区文化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面向社区的文化信息服务和社区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 是为了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信息, 同时也是对信息化社区的一种宣传手法, 借此使社区外的人们能够对社区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社区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建设信息化社区涵盖了政治、文化、技术和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来推动信息化社区的发展。

2 建设统一的平台

建设信息化社区, 还要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 平台主要采用Web服务器+客户端的分布式结构进行, 这样使信息化网络将会更加的廉价, 同时提高为居民服务的效率。采用mtromef访问支持, 这样内外部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就能达到很好的沟通, 这也有助于集成电子邮件、各种数据库应用系统以及一代基于Web的协作群体系统等功能, 可为社区信息网路的建设提供一个灵活多用高效的通信平台, 而且该平台管理系统还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可以大量采用诸如Web SERVICE、WEB2.0、O/R MAPPING, AOP、LDAP、SSO等大量在IT领域已经被证明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和架构, 可以轻松集成门禁巡更、楼宇对讲等子系统, 还可以融合到整个数字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使社区管理更为高效, 平台将成为整个社区居民安全保障的技术支撑。

3 建设多元化信息化社区

目前, 社区居民在信息共享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差异, 导致社区信息化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普及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据调查,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覆盖层面比较窄的问题, 服务的程度相对比较低。因此, 需在推进多元化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按类别分层推进。

(1)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 投资方不能只是政府一个方面投入。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初期, 投资主体依然需要地区政府作为主体。但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当社区建设到达了以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时, 则需要以居民需求作为指向标, 广泛开发新的多方面的投资主体, 而为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 则要开发更多的服务主体。

(2) 为整合信息资源, 需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工作, 实现一站式、集成社区式的信息服务。因此, 一定要重点解决服务系统化、信息资源整合化的问题, 从而促进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3) 多元化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需按层次分类别推进。要集中建设基础层面的服务和应用, 并进行统一的管理, 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而在终端应用和服务的方面, 要通过多元化推进的途径。不同类型的服务, 就要针对这种服务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措施, 而在其管理运行和资金投入等问题上, 可适当提出不同的要求。

4 结论

虽然近几年来, 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时间尚短,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我们通过对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理论联系实际, 得出确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从而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还将在实践中围绕管理全覆盖、坚持服务全方位的信息化社区的建设工作, 加强数字社区建设的工作力度, 力争让党和政府的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使广大的居民群众体会到社区信息化所带给他们的新体验和新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也参与到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中, 从而促进社区信息化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社区大众健身信息服务分析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2) .

[2]王凯珍.全面小康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4) .

[3]张迎燕.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7.

社区党建信息 篇5

多年来,xx区xx街道陕鼓社区党总支部以创建文明社区、平安和谐社区、党建示范社区和特色社区文化为主线,全面寻求和探索社区在管理创新和服务民生中的好做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党建工作格局。

1、把组织落实当作首要任务。创新基础在机制,源头在组织。在社区成立之初,陕鼓社区便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社区民事调解委员会、爱国卫生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及警务室等各类工作机构,涵盖了社区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采取了两委交叉任职的方式,克服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形成了有人管事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党员信息库》,对现有的580多名党员进行有效管理,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修订完善了《社区党总支工作职责》、《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居委会工作职责》、《社区民事调解委员会职责》、《社区爱国卫生委员会职责》以及《社区治保委员会职责》等20多项、140多条规章制度,形成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的工作格局。

2、用管理信息工程实现现代化管理。从开始,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即开始探索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企业联网和网上办公。同时,实现了市、区联网,为现代化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建立了《住户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弱势群体信息库》、《社区人口信息库》、《社区志愿者信息库》、《退休人员信息库》、《退休人员健康档案信息库》、《社区重点控制人员信息库》等,为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提供有力抓手。

3、用社会管理创新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按照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中创先争优、在开拓创新中创先争优、在便民利民中创先争优的基本要求,先后出版了《陕鼓社区文化读本》、《居民健康手册》、《企业先锋—优秀党员的风采》、《优良风气创未来》等书籍,先后荣获了省、市、区文明社区、示范社区和党建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同时,注重把创新管理与社区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借助于党务公开、民主选举、公民道德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在过去五年中实现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零发案和民事纠纷零上访的目标,达到了无毒、无赌、无黄、无邪的“四无”目标。

4、用“向上向善”精神塑造社区文化。在工作实践中创新载体,构筑社区文化活动网络,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一是以党员队伍为载体,大力开展社区居民道德评议活动,每年进行文明家庭、文明居民、孝老敬亲模范和文明养狗示范户的评选,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二是以平安创建为载体,营造祥和的居住环境。建立了“居民道德大讲堂”,定期邀请司法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授课,提高居民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三是以骨干带动为载体,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辅导培训、外出参观等方式,培养一大批文化活动骨干,形成具有陕鼓特色的文化活动团队;四是以社区老年大学、文明居民学校为阵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新风气。通过引导居民树立“向上向善”的观念,塑造社区文化建设内涵。

5、用亮点突破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一方面,陕鼓社区党总支依托企业的优势,积极组织离退休员工参加“企业员工互助基金会”,组织成立“企业员工紧急救助体系”,用于员工及其直系亲属的医疗补助、困难补助、助学补助和见义勇为奖励等,成为员工、家属的“护身符”。陕鼓员工(包括退休员工)每人持有一张“紧急救助卡”,卡片上标有持卡人的信息和企业的紧急救助电话,这张小小的卡片被员工们称为“救命卡”,只要员工发生了紧急或者意外事故,不论在任何方位,企业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以全力的帮助。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每年及时督促离退休员工按时交纳会费,协助会员及时办理报销、赔付等事项,力争居民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为解决社区群众办事难的问题,社区成立了生活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办公。把收费、储蓄、日常维修统归一口,设立值班人员,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群众一个电话,问题便能得到及时解决。按照社区民主管理规定,每年由业主委员会对社区服务进行一次测评,以解决管理不足的问题。

社区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采集 ESB XML 中间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了信息系统建设。因发展初期国家没有社区卫生信息化指导标准,现有市场供应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开发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由于在系统标准、系统目标、系统要素、系统功能和系统构成等方面的不一致,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软件跟不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民政、公安、物业、疾控、社保、妇女、儿童保健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需要内容设计软件,各部门信息化软件不能交互,个人基本资料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1]。

从电子健康档案在国外的实践来看,不管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其目的无外乎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便捷,高效,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其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借鉴业内标准和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譬如HL7 v3 RIM参考信息模型,SOA集成等[2]。

该文采用先进的电子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采集技术,整合民政、公安、物业、疾控、社保、妇女、儿童保健等信息系统与健康档案基本信息相关的资料信息,完成电子健康档案基本资料部分的信息采集。解决目前个人基本资料不能共享、各信息化部门不能交互及大量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死档问题。

1 系统设计

根据国家健康档案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架构,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其中一些基本信息反映了个人固有特征,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内容相对稳定、客观性强[3]。

电子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采集系统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牵涉多方面协同工作,其中重点内容就是电子健康档案从其他相关系统获取个人基本信息。

数据采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集成开发环境、管理控制台和后台引擎。

集成开发环境是通信接口的创建界面,开发界面简洁、直观,开发过程大部分的操作都可以拖拽完成,支持Windows运行环境。管理控制台则可以通过Internet Explorer等浏览器,在任何地方对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后台集成引擎,核心为Java32&64位,可以安装在多种操作系统中。保证系统在不同环境中均可高效稳定运行。

数据采集系统按照预先载入的配置文件,通过多种协议和方式从外部系统获取消息,并通过本身预定义的消息格式和消息类型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校验、过滤、映射等),向目标系统发送消息。

所有被数据采集系统接受并处理的消息,都将保存于服务器中,以备再次调阅或再处理;通过监控界面所有的消息通道和被处理的消息都可以被监控,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系统会向指定位置发送错误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系统信息采集功能需要与各外部系统交互,按个人基本信息的信息域和各外部系统间的关联性,定制好交互对象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在外部系统端得到相关信息后,首先转化为HL7标准数据,然后传输到健康档案端,所有采集到的信息整合为个人基本资料信息格式后进行归档。

2 关键技术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是由中间件技术实现,并支持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一组基础架构,支持异构环境中的服务、消息以及基于事件的交互,并且具有适当的服务级别与可管理性。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交互模型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和消息内容路由功能,集成工作流服务。通过数据交换适配器,实现其它各相关信息系统的集成接入。把被集成系统与数据交换平台进行交互的功能组件、数据组件封装成“服务”,屏蔽被集成系统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及其实现方式,以标准的接口方式与互通平台衔接[4]。

基于HL7的数据交换适配器由适配器核心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组成,适配器核心实现消息交换中心的消息交换和对HL7消息的实时监控,并提供将消息分发到应用系统的功能。API为应用系统提供的一套标准的接口,具有足够的扩展性,可以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同时,把与业务无关的通讯配置定义和业务代码进行隔离。

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ESB基础架构,支持异构环境中的服务与消息的基于时间的交互,并且具有适当的服务级别和可管理性。基于XML的数据迁移中间件,通过自定义XML文档的存储与导出,完成电子健康档案基本信息从其他系统到社区医疗服务软件系统的自动采集。

3 结语

该文采用先进的健康档案构建技术与信息采集技术,在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时,实现个人基本信息在各相关外部信息系统的采集,具有一次性部署和自动传输特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相关部门之间,提供一个通用、高效、安全的电子健康档案个人基本资料信息采集系统。

解决了目前居民基本资料不能共享、各信息化部门不能交互及大量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死档问题。将促进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升我国社区卫生管理水平,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濤.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在医院的建设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6):2-16.

[2]卢云,王丹,翟红,等.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实现方式[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3):54-56.

[3]陈刚,白尚旺,党伟超,等.基于HL7 标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J].应用技术,2010(6):88-91.

[4]DONG,Weili SHI,Jing LIU,

社区信息 篇7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信息集成,WebServices,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

1 引言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 其主要建设内容是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然而, 在社区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各部门分别建设本部门的信息系统, 这些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情况既严重浪费了资源, 又无法为社区成员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降低了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效率。而信息集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借助于特定的信息集成机制, 可以将现有社区各类信息系统无缝集成, 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又可以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提供“一站式”入口。

在目前的信息集成机制中, 使用分布式对象技术, 如DOM、CORBA、RMI等虽然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陷, 如对现存系统很难进行复用以及具有平台相关性等, 从系统实现到系统的后期维护都很困难, 因而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1]。Web Services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2 Web Services概述

2.1 Web Services的概念

Web Services或Web服务最早是由惠普于1999年提出的。不同的组织对Web Services有不同的定义。2002年1月于旧金山召开的Web Services会议就“新一代Web Services”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得到的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Web Services应是一种基于组件的软件平台, 是面向服务的Internet应用。通过对Web服务的构建, 人们可以期望得到一个可编程的Internet。国际化标准组织W3C对Web Services的定义如下:Web Services是由URI (Unifoum Resouce Identifier, 统一资源标识符) 标识的软件应用程序, 其接口和绑定可以通过使用XML来进行定义、描述和发现, Web服务通过支持基于Internet的协议使用基于XML的消息与其他软件应用程序直接交互[2]。

Web Services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各种异构平台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的、与语言无关的技术层, 各种不同平台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进行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作为一个应用程序, 它向外部提供一个能够通过Web进行调用的API, 客户端能够用编程的方法通过Web来调用这个应用程序。它适用于通过Web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信, 以及应用程序集成、代码和数据的重用等场合[3]。

2.2 Web Services的体系结构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包含3个角色:服务供应商 (Service Provider) , 服务代理商 (Service Broker) 或称服务注册中心 (Service Registry) 和服务请求者 (Service Requester) 。

(1) 服务提供者 (Service Provider)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这是服务的所有者。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 这是托管访问服务的平台。

(2) 服务请求者 (Service Requestor)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这是要求满足特定功能的用户。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 这是寻找并调用服务, 或启动与服务的交互的应用程序。服务请求者角色可以由浏览器来担当, 由人或无用户界面的程序 (如另一个Web服务) 来控制它。

(3) 服务注册中心 (Service Registry) 。这是可搜索的服务描述注册中心, 服务提供者在此发布他们的服务描述。在静态绑定开发或动态绑定执行期间, 服务请求者查找服务并获得服务的绑定信息 (在服务描述中) 。

2.3 Web Services的关键技术

(1)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是一种由规范定义的元语言, 即用于定义其他语言的语言。它是W3C推荐的Web上的数据表示和交换标准, 和HTML一样是SGML的一个子集。XML是其他Web服务技术的基础, 拥有简单、可扩展、开放和跨平台等特点。

(2) 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 是一种基于XML的协议, 用于远程方法的调用。基于XML的SOAP提供了一个简单、轻量的用于在分散或分布环境中交换结构化和类型信息的机制。它通过提供一个有标准组件的包模型和在模块中进行数据编码的机制, 定义了一个简单的表示应用程序语义的机制, 这使SOAP能够用于从消息传递到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s) 的各种系统。

(3) 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 是一个标准, 用于描述使用SOAP在两个系统间交换的XML数据的结构。在创建新的Web服务时, 用户也可以创建用于描述所交换数据类型的WSDL文档。WSDL以XML为基础, 用于描述可以在Web服务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的SOAP消息。

(4) UDDI。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 and Integration, UDDI) 定义了一套标准的Web服务操作方法, 用于存储、查找有关其他Web服务应用程序方面的信息。UDDI为Web注册表定义了一个基于SOAP的标准接口, 用户可以用UDDI注册表查找特殊类型的Web服务, 或查找由指定机构提供的Web服务。

3 社区信息化集成管理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诸多领域, 其主要建设内容为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社区管理是指围绕现实社区规划和社区发展目标, 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为宗旨, 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 发动社区成员, 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 就地解决本地区的社会问题:一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二是面对社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三是面向辖区单位的“后勤”服务[4]。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则是依托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职能, 缩短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路径, 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 增强政府职能。

为实现以上目标, 社区信息化集成管理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模块:

(1) 社区门户网站集群。通过Internet多种途径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门户网站面向各类社区成员, 主要职能是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对外宣传、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该门户应与社区呼叫中心实现良好协同, 利用网络和电话为用户提供服务。随着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门户网站还可以与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对接, 实现社区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电子商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2)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全面、准确、可靠、及时地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 规范社区工作, 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 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 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含社区概况、社区组织、社区安全、社区文明、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等各项业务处理。对于未涉及的模块, 用户可以进行灵活的系统自定义。同时, 数据一次录入应可被多个部门共享, 避免重复工作。

(3) 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面向街道服务大厅、社区办事窗口的服务流程管理的应用, 是针对目前各种服务业务办理手续烦琐提出的。在传统的服务业务处理中经常发生多次到多个地方递交材料的情况, 这部分应用就是为了简化办事流程, 方便办事人员, 让办事的居民或单位少跑腿, 工作人员多分担。主要包含服务受理、服务监督、服务指南、公共办事查询、服务收费、服务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网上窗口业务、触摸屏查询等功能。

(4) 社区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用于省、市、区、街道、社区等各级行政单位针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分级查询统计, 基础数据的来源就是社区基础信息库。所有的数据通过多种方式上报, 集中存储在省、市、区的数据中心, 这个系统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分级查询服务, 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可作为基础数据管理分析平台。用户可以对各类基础数据进行查询和统计, 如社区基本情况、人口信息/特殊人员情况、党团建设情况、组织机构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等, 同时系统具有自定义功能, 用户可自由定义查询和统计方式以及打印。除具备基本查询和统计功能外, 系统能够提供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决策分析应用, 针对基础数据的累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应用, 并且分析其发展趋势, 为领导决策层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同时, 系统具有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 提供多种标准的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访问接口。

以上各功能模块的建设, 应该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 同时平台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能够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发展将新的功能模块纳入体系结构中。Web Services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借助Web Services技术将各种应用封装成Web服务组件, 依据用户的服务请求按需调用各个组件, 将现有系统和资源的异构性屏蔽掉, 在此基础上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无缝集成服务, 是一种应用分布、服务集中的形式。

4 基于Web Services的社区信息化集成管理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社区信息化集成管理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分为3层:

(1) 访问层: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Web服务层的各项应用, 在Web Services的体系结构中充当服务请求者的角色。用户可以是社区各类成员, 也可以是其他Web服务。

(2) Web服务层:这是整个体系结构的核心层, 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应用层和支撑层两个层次。用户的服务请求被视为各种Web应用, 是对原有各种应用的开发、再利用和重新整合, 其实现依赖于支撑层功能的实现, 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组合、服务安全、服务层管理等, 是Web Services技术的关键部分。Web服务层根据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 按需调用底层各项具体应用, 从而实现系统的集成。

(3) 服务封装层:通过对独立的逻辑应用进行Web服务的封装, 将不同的应用功能转换成Web服务的方式进行发布和调用。服务封装层在整个架构中充当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为用户提供服务。

5 结束语

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在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的初、中级阶段发展后, 将面临向系统对接、应用联动的高级阶段发展的需求。Web Services技术可以为社区信息化的信息集成提供有效途径, 基于Web Services技术构建社区信息化集成管理服务平台, 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又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为上层各类用户屏蔽底层异构性, 提供“一体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1]伍轶明, 宋伟奇, 郭源源.基于SOA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设计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9, 20 (3) :60-65.

[2]W3C Working Group.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Requirements[EB/OL].http://www.w3.org/TR/ws-desc-reqs/, 2002.

[3]任俊彦.基于Web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的集成研究和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2006.

社区体育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 篇8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聚集地, 是政府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便民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的功能不断提高, 居民对文化需求增加, 特别是社区居民体育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城市社区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为了满足社区成员对体育服务的迫切需求, 发挥好信息网络的功能, 是政府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必须运用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社区的体育信息和服务需求, 发挥好社区信息网络的功能, 该文以城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为研究对象, 就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进行探讨, 从而为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2 社区体育信息化研究意义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其中指出:“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 拓宽采集渠道, 加强信息服务, 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 有力地推动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而目前体育信息资源不够畅通, 社区体育缺乏指导服务和有效地信息资源管理的平台来帮助社区居民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社会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 而伴随信息化、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设计和运用社区体育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 信息资源横向共享和纵向汇聚, 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个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和平台, 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 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服务的平台。

社区体育指在社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把社区内全体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得到全面开展, 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区域性特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 构建数字化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2013年初郑州也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3月30日, 《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成功召开, 这也标志着郑州的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社区体育已经成为社区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 成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重要桥梁, 体育的健身性和休闲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认同。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信息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缺乏的因素, 社区体育还处于简单的服务阶段。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不够完善的社区, 体育服务的水平更无从谈起。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 而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往往落后,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的资源, 满足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政府与社区所形成的关系为支援和保障关系, 利用城市社区信息网络的优势, 可以全面普及和推广体育健康知识, 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及时传递社区体育比赛信息, 从而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人文关怀, 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改善。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也应按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建造体育信息传播的站点, 实现网上体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网上保健知识交流、网上体育健康指导等。目标是依靠社区信息网络, 设置体育服务专题栏目, 促进信息畅通,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的情报和咨询服务;网络可以打破社区的界限和距离, 实现资源共享, 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体育活动机会。

3 社区体育信息化框架原理

3.1 社区体育信息应实现模块化管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指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 通过政府支持, 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提供, 最终形成的由多层次、多种类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3].社区体育信息化管理, 可依据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搭建体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软件设计以用户健康需求以及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之间体育需求为核心, 实现体育信息、体育设施、体育比赛等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 从社区管理模式入手,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有效整合体育资源。

3.2 社区体育应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建立动态的个人体质健康档案, 以建档为基础,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为促进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延长居民寿命提供条件。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可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残疾人健康管理及养生健身知识等子系统, 实现各类人群居民健康的动态监测和监管, 并实现数据实时更新, 辅助体育管理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 为其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3.3 社区体育信息化要统一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社区各自为政建立的网络孤岛、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 迫切需要横向、纵向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因此, 体育信息化还需要社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将有线电视作为互联网展示形式的补充, 使社区体育比赛项目的信息公开、查询等通过数字电视, 走进百姓生活中, 能够实现提示信息向特定人员或指定范围发送。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 使社区体育形成一个合力, 形成一个规模, 不断扩大影响, 从而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

社区体育信息管理框架模块设置如下图。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社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尽完善

目前, 社区体育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 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 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 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的时期, 人民群众对于也很关心的体育保健、体育养生、体育资源、体育信息等服务项目, 虽然社区信息网络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突破, 但是真正使社区的服务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还不能完全做到, 当然这会涉及到居民观念的问题、健康意识的问题、也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问题。从当前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来看, 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固定的墙报或传单等信息传递, 网络信息多是一些广告、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 而且网络更新频率不高, 导致居民群众不愿关注社区网络信息。此外, 居民群众喜闻乐见体育信息服务还不够, 一些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还是有局限性的一面。

4.2 专业的体育信息管理员缺乏

社区服务是政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 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加大了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 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 但是由于政府编制、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社区工作者注意还是以社区的日常户籍管理、安全防范、设施维护等相关行政性、常规性工作为主, 而配备专职的网络信息管理员还不能得到解决, 往往出现网络信息无人更新维护、出现技术问题无人处理等现象。另外, 一些社区管理员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来看, 他们的管理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能很好地应对网络信息技术问题, 他们还会利用机会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队伍, 进行广泛的宣传、搜集体育信息, 这样就很好地弥补了体育信息管理员人手不足、不懂技术、搜集和推广体育信息的缺陷。

4.3 体育网络信息的投入不足

随着信息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广大居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随着会提高, 那么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功能就略显滞后, 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 特别是体育网络信息。从已有的网络信息来看, 主要是以体育产品的广告、体育俱乐部宣传等, 即使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网络信息, 但是也都是一些过时的或不适合社区居民锻炼的项目信息。这主要是网络信息还没有得到重视, 网络信息投入还相对较少, 网络配套资源和人才还相对缺乏。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 网络开发商一定要加强体育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德投入, 从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信息需求。

4.4 体育信息的实用性难把握

社区居民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 这样复杂的人群中又必须考虑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体育基础和文化水平等特点提供合理科学的体育信息, 这些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对每个人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 仅仅依靠网络信息很难保证。另外, 网络信息服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媒介, 其效果很难与面对面教授的效果相比。社区中从事体育锻炼人较多, 如何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 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健身项目、活动频率、活动强度, 并对他们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 这是我们当前体育信息服务不足的地方, 也是未来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

4.5 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困境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 体育的竞赛性就会凸现出来, 在社区内部就会有兴起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 这些竞赛活动发展的规律往往是社区内部到社区之间, 再到区域性的比赛。以往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依靠热心人在沟通和协调, 自筹经费进行比赛, 组织形式较为简单。而且社区之间和区域性的比赛由于信息沟通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开展, 这主要是体育信息资料共享不顺畅, 不能使社区内部、社区之间达成很好的沟通。

5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基本途径

5.1 提高社区网络建设标准, 以标准建设

社区信息服务方式由过去以文献、报刊、社区墙报等为载体的静态发布方式发展为以显示屏、网站、数据库等信息手段的智能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直观的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还可以使信息更加快捷、更新的频率更快、信息更新的成本都会降低。标准化的社区信息网络还会吸引大量的赞助商, 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解经费的渠道。当然能够吸引赞助商的就是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 他可以能增加消费群体的数量、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相反, 如果社区信息网络不够完善, 也就不能很好地吸引赞助商。

5.2 规范社区信息化服务

目前多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相对分散, 未能形成合力, 各系统内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协同工作的能力普遍较弱, 这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相对落后。社区实现信息化后, 可以减少对社区管理人员的依赖, 社区居民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体育信息服务。但是, 社区作为一个信息的中枢, 必须规范自身的服务, 认真履行职责, 把各类体育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技术汇总并及时发布, 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才能有更多的人使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5.3 校区合作保障社区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前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往往只是负责一个培训点的培训, 如果实现网络信息化, 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了解某个社区的体育需求, 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目前多数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有体育相关专业, 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校招募培训人才, 既让大学生有一个实践的机会, 有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5.4 探索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新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联络平台, 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居民区的宣传栏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广泛宣传, 普及体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宣传, 使人们能够从社区体育信息上了解健康知识, 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为居民营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兼顾让社区体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的利益, 积极吸收外部资金, 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5.5 整合社区体育资源, 提高特色服务

现有经济条件下, 在社区大规模兴建体育场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 在城市中各个社区可以统一规划, 不同的社区建设不同的体育设施, 然后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可以让居民今天到这个社区游泳、明天到另一个社区打球、后天在本社区练习气功。也可以开放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中有着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错时利用, 这不仅可以弥补对专业指导人才需求的短板, 更可以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 小结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这一阶段, 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 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推广和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社区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来讲, 能使获得的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 使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者更好的为社区体育建设服务, 同时社区体育参与也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刘同众, 戴宏贵.日、美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

[2]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10) .

[3]霍军.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

[4]王凯珍, 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

[5]鲁松涛.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发展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 2011 (7) .

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浅谈 篇9

1 网络社区

社区是社会学领域引进的概念, 是指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共同生活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群体[1], 它表示任何有合作关系的组织形式。社区内部的成员联系紧密, 而隶属于不同社区的成员联系稀疏[1]。社区通常揭示了成员之间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 或者对应相同的功能组。

网络社区是随着网络社区的普及而兴起的一种综合性网络模式。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网络社区, 如QQ群、校友录、足球群、游戏社区等, 它具有虚拟化、聚集化、多元化的特点。网络社区的这些特点, 特别是信息分享、互相合作等非常适合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理念, 可以吸引更多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图书馆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图书馆网络社区还可以用于员工内部交流、发布图书馆内部信息、提供工作动态等[2]。

2 图书馆网络社区功能及特点

与其他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同, 图书馆网络社区应该本着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思想模式, 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 方便用户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资源。同时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互动、交流的平台, 为用户创造学习的机会, 有利于用户获取和传播知识。图书馆网络社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了便于用户更加有效的使用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网络社区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图书馆服务平台。传统的图书馆形式单一, 实际资源利用率低, 只提供关于图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及借阅状态, 用户对图书的实际应用范围了解并不全面。构建图书馆网络社区, 用户既可以通过网络到关于图书比较全面的信息, 例如图书馆藏书地点、借阅状态、图书的应用范围和图书评价, 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社区平台实现与其他用户的互动, 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准确, 快速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图书信息。

(2) 图书馆网络社区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在这个信息库中, 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交流互动, 聚集各种学科的相关信息, 建立关于该学科的公共主页。为用户查找相关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

(3) 图书馆网络社区的建立更有利于增强学术的研究。目前学科交叉特点越来越明显, 这种学术研究既需要课题专业人员, 也需要其他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的协助。图书馆网络社区通过论坛、群组等信息服务模式, 为用户寻找专业人士提供渠道, 用于促进他们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

与其他网络社区相比, 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

(1) 交流。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用户和馆员, 图书馆网络社区能实现用户和用户, 用户和馆员之间的交流, 这也是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区别于传统图书馆仅提供用户和馆员之间交流的单一服务模式。

(2) 引导。图书馆网络社区可以引导用户合理使用图书馆资源, 以学习交流、学术交流为目的, 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特有文化。

(3) 专业性。这是图书馆领域专业性的体现。例如学生到图书馆社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 因此要求学生图书馆社区要有学习资源和学习氛围;高校图书馆社区要体现学术性等。

(4) 知识资源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社区的宗旨就是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 加强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模型

建立图书馆网络社区的目的是使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源, 方便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便于馆员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笔者从用户角度, 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网络社区的特点, 构建了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模型。该模型分为三层, 分别是基础层、应用层和数据资源层。

(1) 基础层。对图书馆网络社区使用者进行分化, 形成读者用户、馆员、以及网站管理者三个群组。读者用户之间通过兴趣、爱好建立联系, 群组之间的成员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和BBS相互交流和互动。馆员和网站管理者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及时对图书馆工作和网站内容进行修改。

(2) 应用层。为了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性, 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图书馆网络社区通过图书馆新闻公告、文献资源讨论和我的图书馆进行整合。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新闻公告了解图书馆基本信息;通过文献资源讨论, 对图书资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用户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资源或者联系紧密的用户记录在我的图书馆中, 方便日后学习和交流。

(3) 数据资源层。图书馆网络社区将图书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结合起来形成图书馆网络社区数据库, 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4 结语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同时网络环境的改变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图书馆应该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 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 以服务用户为目的建立方便用户使用和交流的网络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图书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本文以网络社区为依托, 介绍了图书馆网络社区功能和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模型。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摸索, 进而不断提高图书馆在互联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尼斯[德].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黄少宽, 黄晓斌.网络虚拟社区及其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1) , 109-111

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构想 篇10

1、社区体育研究的背景

在2001 年, 国家民政部就制定和颁布了《全国民政系统信息化2001-2005 年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2006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强调要 “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和系统,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推进社区信息化, 改善社区服务”。2007 年,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民政部共同起草了 《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将社区信息化目标定位于“满足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多重需求”。各地政府也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解读, 社区的基层组织形式被作为政府服务于民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社区信息化是联接政府与社区居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育信息化也肩负着政府与居民联系的重要意义, 同时, 也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社区、社区信息化、社区体育信息化

2、社区的及社区体育的内容

从社会学角度理解, 社区是一种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即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 按照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社区体育则是社区生活方式的一种, 是围绕社区居民健康、卫生、安全等方面, 担负着体育锻炼、健康监测、体育指导、运动娱乐等功能的区域性体育行为。

2.1、社区信息化的概念

社区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构建的信息网络应用平台, 其功能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家庭生活管理等多元化服务与管理的手段, 其作用是整合、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各种信息资源, 改变社区各机构条块分割的状态, 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需求, 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层次, 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

但社区信息化不只是社区网站, 或是社区政务电子化的代名词, 而是富有人性化的组织、管理的手段之一, 要通过信息技术, 汇集整个社区的信息和资源, 构建联通政府、居民、企业等社区全体成员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使之成为沟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桥梁和社区居民相扶相助、 反映诉求、 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的通道。

2.2、社区体育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是服务于居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健康监测的实施与运用, 体育娱乐与休闲等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平台。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我国社区体育信息化开发、建设与应用。

社区体育信息化系统主要分为体育组织与管理信息化、 运动与锻炼信息化、监测与指导服务信息化。并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种形式和综合管理、信息服务与智能化等三大系统。

2.3、社区体育信息化的模式

(1) 社区体育数字化。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意味着人们日常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了, 信息量增大了。社区体育实现数字化, 不仅与社会发展接轨, 与时俱进, 同时, 也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海量的体育信息, 并运用不同的媒介, 以各种方式为居民提供体育方面的知识、信息及指导。因此, 数字化是社区体育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2) 网络化。

云计算、 物联网等越来越贴近生活, 成为日常生活中联系社会、他人的重要方式, 使得网络的概念已经突破了现代人的认知水平, 社区体育实现网络化, 把体育运动、日常锻炼、健康监测和体育信息结合起来, 而且还可以把社区内外不同体育组织、不同兴趣人群聚集一起, 增进沟通、增进交往, 以体会友, 提高生活质量。网络化强调了互动性, 是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3) 智能化。

社区体育实现智能化, 有二个方面, 一是体育运动、全民建设、锻炼训练、体质监测、卫生标准、康复运动等方面进行智能化信息处理, 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科学化, 另一方面, 是对社区内体育体育设施、场馆、器材的合理分配, 合理安排, 指导人们科学的使用器械和场地, 合理的安排时间与锻炼密度, 更好地为社区体育服务, 因此, 智能化是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2.4、社区体育信息化系统

(1) 社区体育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社区体育综合管理是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组成部分, 虽然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是以区划和人口信息为基础, 对社区进行综合管理, 但是, 社区体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体育人口为基础, 根据体育项目、训练方式等不同进行体育人群的划分, 借助于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联接到电子政务网和城市管理网络, 指导和规范社区内体育锻炼行为。

(2)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社区媒介为社区内全体居民和流动人口服务, 内容涉及日常体育生活多类便民体育项目服务和信息服务, 以及慈善捐赠、司法援助、助残救困等公益服务。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中心维护, 主要包括社区内体育新闻、便民体育文摘导航、国内外体育新闻、爱好者热议、体育分类信息、老年体育活动专题、体育圈论坛等。

(3) 全网覆盖, 支撑社区体育智能化。

电信、电视、网络的融合已成发展趋势, 社区体育信息化充分利用手机、电话、电脑、电视、APP等各类信息技术平台和终端, 满足居民对健康、卫生、运动、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要求, 实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处处无死角、服务无极限”, 快捷便利满意的生活服务圈。

3、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化体系配套机制

3.1、社区体育信息化体系完备

(1) 标准化组织。

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组织是指组织架构标准化, 组织流程标准化以及组织的职责要求标准化。 组织架构标准化即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 由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协办, 信息技术单位承办, 负责全部的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运作及推进工作。组织流程标准化是指简化组织流程审批和审核, 直接下放信息化建设权力, 并明确绩效管理的范围和标准。职责标准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是长期的工作, 从建设到维护、更新需要大量工作, 因此, 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齐抓共管, 推动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

(2) 长效规划。

建立社区体育信息化长效规划, 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社区体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 包括内网系统和外网平台, 既连接着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平台, 也联接着社区内的组织与家庭、个人, 信息相通, 内容共享, 涉及面广, 建设周期长。因此, 需要统筹安排, 制定长期有效的规划方案, 调动各方积极性, 进行联合运作, 实现各类传输和资源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共同发展。

(3) 社区体育信息维护管理。

社区体育信息维护管理不仅要对外链接, 辐射政府、社会各方面的信息, 还要搜集录入社区体育人口基础数据, 体育运动偏好与兴趣, 社区地理位置及场地规划, 体育设施完备程度, 体育锻炼指导信息发布等等, 并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更新, 全面反映社区实际情况, 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信息搜集整理录入的队伍, 建立资源库, 实施体育组织与管理, 在社区内, 让部分体育人口参与进来, 实行志愿者制度,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定期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体育信息采集、补充和更新工作, 同时, 要制订严格的社区体育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如信息录入制度和信息审核制度, 及时更新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和网站中的体育信息。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管理。

为了保证社区体育信息化体系的运行, 需要整合与优化社区的信息资源、业务内容和服务流程, 保持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与体育相关的信息数据和信息交换共享, 制定社区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信息系统运行流畅。

(5) 强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系统化管理是要依照导向性、覆盖性和可采性的原则选择, 做到切合实际、方便有效、推进工作。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权衡全局工作导向, 把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社区管理、便民服务、运作机制等与体育信息化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

(6) 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推动社区体育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社区体育信息化主要是在社区基层开展, 社区居民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偏好, 运动方式的选择, 锻炼行为的科学化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掌握, 社区体育指导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指导社区居民选择科学的、合理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同时, 逐步加强“线下线上”结合, 重点体育项目信息化结合, 开展社区体育信息化知识培训和讲座, 让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尽快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学会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提高全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3.2、完善机制, 确保实施

社区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 公益性服务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就业、社区养老、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治安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经营性服务主要包括美容美发、培训教育、文体娱乐、保洁家政、物业管理、商店购物等便民利民性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的信息化是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符合社区整体运营机制的制约, 另一方面, 体育信息化有自身特色的运营机制。

比如, 公益性服务中, 政府要着重做好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服务, 包括路径建设、体育指导员的指派和运动组织与管理等, 而在经营性服务中, 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积极探索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运作新机制。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 研究社区体育信息化是对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的尝试研究, 社区是社会人群区域性聚集的载体, 是体育锻炼的终端, 实现体育知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与时俱进, 同时, 也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社区体育,信息化,大数据

参考文献

[1]李国岳.论社区文化建设对新时期体育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4) .

[2]张安君, 王玉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3]胡斌.信息化与新时期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04) .

上一篇:瞬态热冲击下一篇:电子产品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