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2024-04-08

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共14篇)

篇1: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一、项目说明

【项目名称】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委托单位】司法部社区矫正局

【使用单位】司法部、省司法厅、地市司法局、区县司法局、乡镇街道司法所等近5万个相关单位。

【公司职责】北京中和志远承担了该系统的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客户答疑、升级服务和系统托管服务。

二、系统组成全国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基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设计开发,是全国各级司法部门进行社区矫正业务的平台,本系统能够促进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提高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社区矫正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保证社区矫正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高效管理,并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掌握下级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全国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级别,多层次的系统,系统的用户包括以下五级:司法部用户、省(区、市)司法厅用户、地(市、州)司法局用户、县(市、区)司法局用户、乡镇(街道)司法所用户,如下图所示:

三、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如下图所示:

四、运行情况

该系统已正式运行1年多,全国各地共5万多个相关单位使用。北京中和志远系统服务部通过技术论坛、电话、网上即时交流、现场集中培训等形式为全国用户服务,不定期进行软件的更新升级,得到了各级司法用户的好评,使中央和各级司法部门及时、全面和准确的掌握社区矫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司法所建设工作的动态信息情况,为各级的决策和工作提供了准确 的数据和材料。

篇2: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条 德州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系统)是为提高全市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水平、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有效管控、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和再犯罪、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而建立的管理平台。为规范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管理系统由市司法局、县(市、区)司法局和司法所三级进行分级管理。各级应当落实专职管理人员,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

第三条 县(市、区)司法局及下属各司法所工作人员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名由市局统一设定。登陆密码必须严格保密,密码外泄应立即更换新密码。

第四条 县(市、区)司法局及下属各司法所,应指定专人负责使用管理系统。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操作信息管理系统。

第五条 信息管理系统只用于社区矫正工作或经批准的司法 行政工作的有关内容。

第六条 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在社区服刑人员办理入矫手续的三个工作日内,将其基础信息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基础信息包括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个人简历、主要犯罪事实、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同案犯以及帮教小组、矫正方案等内容。

第七条 司法所工作人员录入社区服刑人员信息时,应上传下列材料:

(一)管制和缓刑:社区服刑人员照片、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

(二)假释:社区服刑人员照片、刑事判决书、假释裁定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

(三)剥夺政治权利:社区服刑人员照片、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刑满释放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

(四)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照片、刑事判决书、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或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

第八条 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如日常报到、集中教育、公益劳动和矫正终止等,应当按照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在信息产生的三个工作日内录入系统。

第九条 严管级、请假外出、新入矫三个月内的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及其他重点人员,应当实施手机定位监控。

县(市、区)司法局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可以将其他人员纳入手机定位监控范围。

第十条 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手机定位监控的,应将其基本信息上报县(市、区)司法局,由社区矫正科统一办理。第十一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手机定位,应由其本人签订接受手机定位监管承诺书,明确监管要求。

第十二条 司法所对实施手机定位监控的社区服刑人员,应每日进行定位监控,抽查人机分离情况,查看其历史轨迹,掌握实时动态。

第十三条 实施手机定位监控的社区服刑人员不按规定开机、有意造成人机分离、接到指令未在1小时内作出回应的,视作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按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罚。

第十四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每日抽查社区服刑人员活动区域和手机使用情况,每周抽查司法所使用管理系统和定位监控情况。

第十五条 实施定位监控的社区服刑人员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经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负责人审批,办理手机定位解除手续:

(一)矫正期满解除社区矫正的;(二)被裁定收监执行的;

(三)涉嫌再犯罪被刑事拘留或逮捕的;

(四)办理迁居手续,到本区、县(市)外居住的;(五)死亡的;

(六)其他原因需要解除定位监控的。

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刑人员相关信息应严格保密。违反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相应的处分。

第十七条 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作为年终先进评选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纸质档案管理,按照《德州市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德州市司法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接受手机定位承诺书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的有关规定,本人在社区服刑期间自愿接受手机定位监督管理,承诺做到以下事项:

1、随身携带手机,杜绝人机分离;

2、手机始终保持通信畅通状态;

3、自觉接受定位监控,收到越界警告后立即返回规定活动区域;

4、接到司法局、司法所或管理系统告知后,在1小时内作出回复;

5、妥善保管手机,及时充电、充足话费;

6、手机出现故障不能及时修复的,应及时向司法所报告,并在2天内修复;

7、手机遗失、人为损坏导致无法继续使用的,由本人重新购置;

8、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

承诺人 年 月 日

篇3: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信息平台

社区矫正作为法律制度的舶来品,是与监禁刑罚相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对于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简言之,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服刑人员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社区矫正档案是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的报到、考核、奖惩、评审鉴定、解除矫正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执法文书及相关记录的总和,是社区矫正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执法的依据[1]24。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司法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以社区服刑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以社区矫正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它需要不断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社区矫正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技术标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来支撑。信息化管理是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和大势所趋,是科学、有效地实施矫正方案的重要条件,其意义在于一下几点。

1.改变存储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重点在于档案实体,在管理手段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已经不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的手工管理,这种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后,一方面信息的录取、提取、保存、更改等更加方便、快捷,还便于与上级司法机关、同级业务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是实现了档案整理工作的数字化、自动化,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降低时间成本,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纸质的档案,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监督管理、帮扶、教育社区服刑人员。如果在档案整理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矫正的效果,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进行。

3.减少破损,有利于保护原始档案。“随着各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广泛应用,无纸化办公得以推进,将纸质文档直接存储为可以机读的数字文档,并与原始纸质文档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库,使档案信息库由传统、单一的以纸质文档为载体转换为纸质文档与数字文档相结合的多形式并存”[2]391。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工作人员与档案的接触,有效防止了部分档案在经常被查询和入档的过程中被破损,使原始档案得以有效保护。

二、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困境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中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1.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第三条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这就意味着目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以县级司法局和乡镇(社区)司法所为主要档案管理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会管理、精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统筹全局工作,由于县级司法行政系统的编制受限,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只是兼职。乡镇司法所更是人员匮乏,正常司法所3人左右,有的甚至就是所长一人,而且司法所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时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维护稳定等内容,档案管理属于“边缘化”业务,应付成为一种常态。档案管理的硬件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很难达到信息化管理的标准。

2.档案管理信息化资金保障不足。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以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这些技术的引进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根据《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中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由各省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但是全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资金投入也不一样。再加上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被忽视,很难有效地保证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理论上讲,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应严格按我国《档案法》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是,《档案法》毕竟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缺乏具体工作的可操作性。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社区矫正尚属新事物,更不可能短期内出台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法律依据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必然造成操作非程序化、非规范化,容易出现混乱局面。如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改造过程中,要经常汇报思想、报告行踪等,社区矫正机构利用电话网络通过视频、语音、指纹等方法实施管理,用手机定位等方法进行踪迹监控,这其中形成的电子档案尚没有规定可循[1]24。

4.档案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不等于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只是简单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到档案的整理、立卷、移交、归档、库房管理等各个环节,而是要把档案信息的数据化、数字化、系统化。这就要求在社区矫正的启动、实施过程、终结记录中都要符合规范的程序和流程,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负责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上仅用来存储档案的数据,缺乏程序化和流程化的管理,未能实现将网络和计算机资源更有效地整合,信息化资源没有被有效开发与利用。

三、加快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树立系统观念,建立档案信息系统来促进信息化建设。

1.加强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是保证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是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知识与技术、信息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来不断提高信息技能,培养一批精业务、通技术、懂管理的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光明思维者”人才以适应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加大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经费投入。经费的投入是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加大经费投入能够完善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硬件水平才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国家应全力保障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经费,将这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安排,同时将严格监管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经费开支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并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应确立依法治档的理念,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为档案信息化工作提供有效法律保障。如可以在将来的《社区矫正法》中结合现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作详细的规定。针对执行档案工作档案、处罚类档案和减刑档案等不同类别档案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管理规范;针对市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不同的管理权限,明确各级矫正机构档案管理的职责分工和要求;针对不同类别的矫正人员在不同阶段的刑罚执行要求,制定相应的档案收集归档的要求特别是要对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中的特殊问题和关键问题[1]25。在涉密方面,基于社区矫正档案内容中很多涉及社区服刑人员的应当受到法律尊重和保护的隐私权,除按法定手续调取,是不应也不宜向外公开的,因此,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应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除此之外,还要维护网域安全,做到档案文献不损坏、不泄密,并保证档案信息畅通。

篇4: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习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進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管控能力,促进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管理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使服刑人员能够得到有收获、有转变有进步的矫正教育,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符合当下社区矫正成为现代法制重要手段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磊.我国社区矫正教育的模式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杨清艳,叶茹娜.矫正教育提升社区矫正质量[J].人民调解,2013,07:37-39.

[3]金碧华.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性化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6-60.

[4]张荣艳.社区矫正教育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92-93.

[5]刘念.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介入困境及专业教育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04:67-74+99.

[6]卓丽华.中外社区矫正比较与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D].四川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杨眉,女,(1988~),江西省铅山县人,法学本科学士,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篇5: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10月21日)

“两院两部”今天联合召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精神,总结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就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刚才,郝赤勇副部长作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成,下午吴部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全国公安机关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两院两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这次会议精神,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下面,我代表公安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国试行社区矫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行社区矫正,是为贯彻落实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而采取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改革,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以来,按照“两院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部署,各试点地区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司法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下,积极探索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年多的试点工作有力地证明,中央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从司法层面看,把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继续监禁的罪犯放到社区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针 对性地对其实施矫正,促进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对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对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率,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公安工作的实践来看,对被判处管制、被剥夺政治权利、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和被暂予监外执行“五种人”继续由公安机关监督、考察的同时,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社会力量的协助下进行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五种人”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强公安机关同有关部门特别是公安派出所同司法所和基层党政组织、社区组织的协作配合,提高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全国公安机关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起来。

二、全面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底数和动态表现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对公安机关加强“五种人”管理工作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公安机关要以全面试行社区矫正为契机,把社区矫正对象作为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纳入到派出所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中,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一要确保“底数清”。要主动向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了解情况,对被判处管制、被剥夺政治权利、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和被暂予监外执行并在社会上服刑罪犯,及时履行法律手续、接收法律文书,按照“一个不漏”的要求,逐 人登记、建档,逐人采集基本信息,防止脱管、漏管。二要做到“情况明”。要将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实有人口管理的重点,全部纳入工作视线,定期进行人户走访,参照重点人口管理的有关要求,全面了解掌握其动态表现,做到“知体貌特征、知主要问题、知活动轨迹、知交往人员、知经济状况”,打牢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三要推进“信息化”。要结合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将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信息录入警务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的全程掌控,提高工作效率。四要实现“无缝衔接”。公安派出所要与司法所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信息共享,既要积极主动地向司法所和社区组织通报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为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矫正工作提供支持,又要依靠司法所和社区组织,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掌握。对“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地和户籍地公安机关也要搞好衔接配合,加强警务协作。

三、积极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预防犯罪的重点领域,尽管其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但公安机关同样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义务。各地公安机关要将社区矫正工作同社区警务工作和建立“大走访”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广泛发动社区基层组织、有关单位及社区群众,共同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工作。一要加强思想教育。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和人格特点,会同司法行政部门,有针对性 地加强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增强其认罪悔罪意识;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强化社区矫正对象行为恶习和犯罪心理的矫正,促使他们形成尊重劳动、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二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借助司法行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工青妇等部门和组织的政策条件,积极帮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生活困难,尽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其顺利回归和融人社会。三要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要关心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及时排查、化解涉及矫正对象的矛盾纠纷,严厉打击侵害社区矫正对象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地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四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积极协助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规定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社区基层组织和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不断丰富社区矫正的形式和内容,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

四、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

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严格监督考察,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职责,也是有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各地公安机关要继续依法认真履行好这一职责,绝不能因为有了司法行政等部门和社区组织的参与而放松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要充分依靠司法行政部门和社区矫正力量,区别社区矫正 对象的不同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考察的方式、方法,增强监督考察的效果。对于思想活跃、外出频繁、人员交往和和社会关系复杂等监督考察难度大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定期见面谈话提醒,密切掌控其现实表现和活动情况;对行为反常、有重新违法犯罪苗头和倾向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及时给予警告,并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和制止其违法犯罪活动;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要依法予以处罚、收监执行或变更强制措施,防止其继续滞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坚决予以打击。

五、大力推动社区矫正试行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要求已经明确,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具体的措施、方法也已经初步形成,进一步关键是要在抓落实、抓深化上狠下工夫。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作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倾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派出所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探索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二要加强协作配合。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同检察院、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建立健全定期联系、会商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社区矫正 工作协调、有序开展。三要加强调查研究。各地公安机关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格局、新要求,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借鉴试点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在继续依法严格履行职责的同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善于发现、培养社区矫正工作的先进典型,积极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篇6:社区矫正信息报告制度

地球村居委会

信息报告制度

为了更好的掌握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保证辖区治安稳定,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对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大事件问题及时向上级综治办汇报。

二、居委会每月对辖区的纠纷调解和矛盾排查工作向街综治办汇报一次,认真填写排查纠纷登记表,无事报平安。

三、社区矫正小组定期向综治办上报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防止重新犯罪。

四、每月汇报综治工作例会情况,对未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共同作好协调解决。

篇7:社区矫正人员信息采集表填表说明

一、基本身份信息

1.是否成年指犯罪时是否成年,当选择未成年时,不能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地详细门牌号、户籍地详细门牌号、个人简历、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姓名用编号代替。2.社区矫正人员编号为16位,编号规则如下:6位区县行政区划编码+6位日期(年月)+4位数字顺序码。其中6位行政区划编码是区县的唯一标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由地市级司法局为区县司法局分配地区时设置,区县司法局也可以登录后自行增加。4位数字顺序码由系统按人员录入顺序自动生成,从0001开始,直到9999结束。3.健康状况:如果填“较差”,则需要填写后面的“具体健康状况”。

4.是否心理健康:如果填“否”,则后面填写“鉴定机构”和“具体心理健康状况”,“鉴定机构”具体的名称要填写规范。5.“政治面貌”指目前的政治面貌,“原政治面貌”:指因犯罪受党(团、会、盟)处分前政治面貌,如果掌握的话要填写。6.“身份证号”作为必填项,如果没有或不清楚,必须选择“不详”。

7.“出生日期”作为必填项,如果没有或不清楚,必须选择“不详”。

8.“有无护照”作为必填项,如果选择了“有”,必须填写“护

照号码”。

9.“有无回乡证”作为必填项,如果选择了“有”,必须填写“回乡证号码”。

10.“有无台胞证”作为必填项,如果选择了“有”,必须填写“台胞证号码”。

11.“是否有传染病史”为必填项,如果选择了“有”,必须选择“具体传染病史”。

12.“联系电话”指可以联系到社区矫正人员的电话。

13.“户籍性质”为必填项,如果选择了“外国籍”、“无国籍”、“港澳台籍”和“其他”,户籍地可以不选择,但是要在户籍地详细门牌号里输入相关户籍内容,选择了“外国籍”的还要用中英文填写。

14.现在有工作单位的,填写现在工作单位情况,现在没工作单位的,填写原工作单位情况。

15.“单位联系电话”指社区矫正人员现工作单位的联系电话。16.如果“就业就学情况”选择了“就业”,必须填写“现工作单位”。

17.“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中的家庭成员指直系亲属。

二、法律文书信息

18.“审判机关名称、判决日期和判决书编号”只写最终生效判决的相关情况。二审维持原判的(一般表述为刑事裁定书),以原判决机关的名称、日期和判决书编号为准;二审改判的

(一般表述为刑事判决书),以二审判决机关的名称、日期和判决书编号为准。

19.“主要犯罪事实”应包括犯罪时间、地点、手段、经过和后果等,一般指判决书后“经审理查明,......的内容。” 20.“交付执行日期”为司法行政机关接到相关部门法律文书的日期。

21.“本次犯罪前的违法犯罪记录”应当填写本次犯罪前违法犯罪受处罚的时间、决定机关及处罚内容。如**年**月**日因****被****公安局决定劳教(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年。

三、刑罚执行信息

22.矫正类别选择管制的,原判刑罚中必须也选择管制,同样如果矫正类别没选管制,原判刑罚中也不能选择;具体罪名按判决书填写。

23.被判处缓刑的,在“原判刑罚”和“矫正类别”中均应填选相应情况。

24.如果在“附加刑”中选择了“剥夺政治权利”,那么“剥夺政治权利期限”、“剥夺政治权利起止日”、“接收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公安机关名称”、“接收人”、“移交日期”必选。

2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情形。

26.原判刑罚中选择“死刑”或“无期”的,原判刑期结束日可以不填写。.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是否共同犯罪”中选“是”的,必须填写“共同犯罪情况”。

28.“禁止令内容、禁止令期限起止日”按生效判决书上载明的填写。

29.“社区矫正人员接收日期”是指社区矫正人员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

30.“接收方式”选择“狱所押送”的要填写“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押送情况”。

31.“报到情况”选择未报到且下落不明的,社区矫正人员接收方式、接收日期、矫正工作信息可以不填,反之必须填写。

四、解除矫正信息

32.“解除/终止矫正原因”中选择相应的原因的,在对应的项目下应填写具体情况。如选择“收监执行”的,“收监执行原因”、“收监执行类型”和“收监执行日期”等项必须填写。33.“解除矫正原因”选择“死亡”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必须填写。

34.选择“发现余罪”和“再犯罪”的,“余罪或再罪有关情况”必须填写。

35.“余罪或再罪有关情况”只填写在社区矫正期间被发现的余罪或再犯罪情况。

篇8: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一、社区矫正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严重制约着检察人员监督权的行使。如检察监督需要的矫正对象的具体信息来自不同部门, 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规范的传递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 造成执行和监督机关没有收到和及时收到监外执行罪犯的相关材料, 使一部分监外罪犯失控, 漏管, 脱管。

(二) 监督方式的事后性

由于社区矫正信息共享问题, 检察机关无法介入减刑, 假释, 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的申报和执行过程, 执行机关也不移送相关资料, 检察机关审查的仅为人民法院的审判书, 其监督方式为事后检察。这很大程度上使社区矫正的实际效用打了折扣。

(三) 监督手段的单一性

对于社区矫正的交付执行采用主要是法院送达判决书, 外地监狱部门邮寄的方式。同时, 检察手段无非是书面检察、实地考察。在实践中, 这种单一的监督方式存在着效果不佳、司法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 措施的不规范性

社区矫正的各个试点都规定了矫正对象的电话报到、思想汇报、请假等一系列制度, 但如何使这一系列制度有效的实施下去, 缺少配套的先进科学的信息记录和追踪系统, 使这些制度很难真正贯彻下去, 滞留于形式。

(五) 矫正对象档案不完备性

矫正对象档案记录是矫正对象的基本资料, 如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等和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前的各方面判决资料及矫正过程中的各方面生活、思想纪律以及申请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归档工作用纸质材料完全不能完备的记录矫正对象的各方面情况, 这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者调取查阅矫正对象的情况。

二、浙江省宁波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概述

(一) “慈溪模式”

为保障共享平台信息的及时准确, 该地于2009年主动联合司法局出台了《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平台管理办法》 (试行) , 要求各镇 (街道) 司法所收到法院送达的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判决书、假释裁定书, 或者监狱作出的暂予监外执行处理决定的, 须在两日内将相关信息上传共享平台。各司法所对矫正人员作出集体学习、劳动、考核等重大管理工作的, 也须在信息平台上即时显示。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实时监控信息平台, 对各乡镇社区矫正信息进行核查, 发现脱管、漏管等问题的, 及时予以督促纠正。

(二) “余姚模式”

为破解社区矫正工作中脱管、漏管、矫正对象底数不清、矫正信息沟通不畅等难题, 该院积极争取当地政法委支持, 于2009年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发“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创建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监督平台。该平台成功运行以来, 已将6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全部纳入矫正管理系统, 并使10余名脱管、漏管对象得到监管。2010初, “余姚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被评为2009年度浙江省检察机关六大创新成果之一。同年4月, 在该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 该院“网络联动、指纹识别、手机定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方式成为全省检察机关推广的新模式。

三、浙江省宁波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作用

(一) 区域监管

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和查看社区服刑人员所在位置, 查看社区服刑人员一段时间内的历史移动轨迹, 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定位, 随机查询单个或多个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 对超出所设定活动范围的社区服刑人员自动显示其越界时间、地点, 及时反馈越界信息, 向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对应的管理工作者发送告警短信, 警告社区服刑人员已经处于越界位置, 并提醒矫正管理人员, 及时处理越界情况。

(二) 信息交互

为社区服刑人员和矫正工作者提供一个方便的沟通平台。矫正工作者可以方便的给社区服刑人员批量发送通知、问候等各类短信。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 随时随地查询当月或者以前的考核奖惩得分情况, 系统在矫正期满前发出警示, 保证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准时解除矫正。

四、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构建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一) 社区矫正信息化急需纳入司法机关的整体化信息管理体系

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是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新时期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司法行政战斗力的重要一环。司法行政工作点多面广, 实现司法行政信息化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统筹性, 更好地发挥司法行政部门作为社会稳定的“减压器”、“减震阀”功能。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矫正的信息化必然要搭建整个司法行政信息化, 两者相辅相成, 在建设司法行政信息管理体系中, 将社区矫正信息化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考虑和建设。

(二)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标准

目前社区矫正信息化以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主, 各地模式大同小异, 应统一规范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哪些内容应当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加以运用和提升, 哪些不适宜通过信息科技手段而必须用其他手段解决, 具体标准是什么, 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意见, 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是统一标准, 便于各地执行和操作, 二是法律强制性和管理教育帮扶工作的人性化都得到彰显, 利于巩固社区矫正改造效果, 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目的任务。

(三) 立法解决手机定位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社区矫正机构通过手机定位对社区服刑人员施行监管控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手机定位的合法性在社会上饱受争议。各地社区矫正机构制定的管理制度层次低, 规范性不强, 现实操作过程中得不到法律保障。建议在新制定《社区矫正法》中应明确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手机定位,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其合法性, 并对其适用范围、对象、时限、权限进行明确界定, 赋予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法利用手机进行定位的权利和社区服刑人员接受手机定位的义务,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法行使职责, 同时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 提高统一规划建设能力, 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面广, 上下关联性和左右互动性强, 省、市是工作指导机构, 县 (区) 和乡镇 (街道) 是具体的工作落实者。笔者认为, 由省一级统一规划, 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是合理的, 一是有利于工作指令和信息上传下达的通畅, 二是能有效与省级社区矫正机构之间协作配合, 三是易于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监所等有关部门协调。更能有效地将监所与社区矫正组织统一纳入规划建设, 实现监所与社区矫正组织的信息互通, 发挥监所在社区矫正前端的教育改造职能, 更好地落实服刑在教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无缝对接, 同时由省级部门统一建设能有效避免市或县 (区) 之间建设标准不一、重复建设的弊病, 有效规避资源浪费。

五、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出现可行性建议

(一) 区域特色, 全国联动, 信息共享

每个地区都创设属于自己地区特色的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平台, 各个地区相互联动, 互帮互助, 实现省际互动。同时也实现局社矫办与各职能部门与派出机构之间信息共享, 有利于形成规范的传递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 使执行和监督机关及时收到和获取监外执行罪犯的相关材料, 避免部分监外罪犯失控, 漏管, 脱管, 也有利于及时追捕失控, 漏管, 脱管的社区矫正对象。

(二) 是双管齐下, 动态管理

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上, 实行跟踪管理, 及时汇报。其次, 加大宣传力度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知晓面, 积极争取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 各乡镇 (街道) 司法所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 做好矫正对象思想工作, 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技能学习。加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对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 尽早掌握应用技能, 并按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步骤, 及时更换和使用新的信息平台。

(三) 制度保障, 规范操作

为保障该项系统正常运行, 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制定相应的有关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平台的相关实施细则和法律规范, 明确社区矫正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报到、人员交接、考核奖惩等环节中的职责, 要求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将信息及时录入系统。

明确违规社区矫正人员的处理标准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 司法局牵头对各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了操作培训,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殿升, 张金桑.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梁彩雯, 苏丽萍.浅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现状以及立法前景[J]经济与法, 2010 (7) .

[3]张慧冰.发挥检察职能探索在社区矫正及镇街检察中的方法途径及防范作用[J].法制与社会, 2010 (6) .

[4]严浩锋.谈检察机关如何加强社区矫正监督工作[J].法治与社会, 2010 (12) .

篇9: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習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进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篇10: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方案

司法局强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全面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监管,切实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效。

一是强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软硬件上下功夫。为适应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需建立高效信息化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建立“一个平台、两套系统”:即社区矫正监管平台、远程监控指挥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监管系统;实现了“七大功能”,即通过互联网数据的自动生成、存储和传输,集合动态监管、视频指挥、应急处置、远程教育、指纹考勤等七大功能,发挥指挥中心信息中枢作用,满足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新需求。同时购置高清摄像头、指纹报到仪、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打印机,电子屏幕和电子腕表,设备配套至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和各司法所,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终端全覆盖。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意识,强化使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各司法所各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专门负责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二是重实用,在提升信息化建设效能上做文章。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操作规程的制定、细化和规范,最大化利用各项信息化设备功能,加大“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实现社矫正管理智能化。开展集中训诫、教育学习同步视频活动,将社区服刑人员指纹报到、思想汇报、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等情况通过视频方式实时传输到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同步监控。各个司法所要开展集中报到同步视频活动,加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震慑力。给每名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表,防止人机分离,24小时实现实时追踪监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每月报到、思想汇报、社区服务、集中教育、请销假等日常管理工作使用指纹考勤管理,避免了假冒替代现象的发生。推行信息化核查日记制,由专职工作人员每日通过社区矫正管理平台,对停留超时、越界警告、关停机警告、轨迹异常、人机分离等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日常管理的情形进行信息化核查,并根据实时定位、轨迹研判等信息化核查手段判断、确认相关事实,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并强化落实。从此通过信息监管平台掌握的事实证据,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纪行为,做出相对应处理。

篇11:社区矫正平台系统

2.1区域监管

2.1.1 自动跟踪定位 2.1.2随机实时定位 2.1.3越界告警显示 2.1.4历史轨迹显示 2.1.5人机分离抽查

随机抽查矫正对象手机是否随身携带,以保障定位的有效性。定位抽查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电话抽查、短信抽查、拍照抽查。2.2信息交互

2.2.1交互方式:内部语音、短信消息、WAP页面浏览。

2.2.2信息类型:通知消息、告警信息、实用信息、个人信息 2.3警示告之 2.3.1越界告警 2.3.2到期警示 2.4档案管理

2.4.1矫正对象信息:矫正对象信息、监控等级、帮困解难、积分查询、矫正对象档案、矫正对象变更、矫正方案、走访等级、综合查询、图片上传。2.4.2层级管理

篇12:社区矫正定位手机管理

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定位手机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用于实施定位监控和实现动态管理的专用通信工具,由司法局、各司法所具体承担定位手机的日常管理,实施专人负责。

(一)司法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人员定位手机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二)区司法局负责指导司法所开展工作,不定期检查和通报定位手机使用情况。

第二条 社区矫正手机的适用范围。社区矫正管理负责人配发社区矫正管理手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配发定位手机(配发数量按各司法所社区矫正人数的30%)。

(一)司法局分包司法所领导、社区矫正股负责人、各司法所社区矫正管理负责人配发社区矫正管理手机。

(二)被判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配发定位手机。

(三)管理手机、定位手机必须专人专用,须随身携带,不得人机分离,确保24小时开机。

第三条 司法局负责管理手机的使用、管理;司法所负责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手机使用管理、配发、核实等工作。

(一)各司法所对配发定位手机的社区服刑人员要及时登记造册、核实信息,确保真实准确。

(二)所配发的定位手机社区服刑人员只有使用权,解矫后手机由司法所收回。

(三)社区矫正管理手机,管理人员只有使用权,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手续由局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四条定位手机管理实行司法所长责任制,各司法所建立定位手机管理台帐,实行领取、使用、归还、损坏赔偿登记制度并签订使用承诺书。

第五条定位手机人为损坏的实行照价赔偿制。第六条定位手机管理情况纳入社区矫正工作考核。第七条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手机使用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应妥善保管定位手机,不得借与他人使用,不得人为有意损坏。如发生手机遗失、出现故障应在12小时内向所属司法所报告,并在2日内由区(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到通信公司申领或检修,相关费用由社区服刑人员承担。

(二)应随身携带定位手机、每天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

(三)未经批准不能擅自离开规定的活动区域或进入判决书明令禁止的场所。

(四)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属司法所拨打电话,汇报思想及活动情况。

(五)不得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不得利用手机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不得利用手机从事诈骗等非法活动。

(六)如遇特殊情况导致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时(手机故障、场所屏蔽、遗失等情况),本人主动、及时向司法所报告原因。

(七)使用过程中,如因个人原因导致配发的手机损坏、遗失,本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八)解除矫正时,本人主动将配发的手机上交司法所。

洛龙区司法局 2014年8月15日

社区矫正定位手机使用承诺书

,男(女),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现从洛龙区司法局 司法所领取定位手机 部(型号),价格 元。

我承诺:

(一)妥善保管定位手机,不借与他人使用。如发生手机遗失、出现故障在12小时内向司法所报告,如因个人原因导致配发的手机损坏、遗失,本人承担产生的相关费用。

(二)随身携带定位手机、每天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

(三)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属司法所拨打电话,汇报思想及活动情况。

(四)不使用定位手机发送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不利用手机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等非法活动。

(五)如遇特殊情况导致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时(手机故障、场所屏蔽、遗失等情况),本人主动向司法所报告原因。

(六)解除矫正时,本人主动将配发的定位手机上交。

篇13: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一社区矫正信息化概述

1. 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社区矫正也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模式发展。社区矫正信息化主要是实现矫正监管工作的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自动化发展, 从而使得社区矫正的运行成本得到降低, 并且提高它的社会效益。社区矫正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发展, 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对社区矫正的信息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 为后面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切实地从工作模式上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率。

社区矫正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 因此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监管工作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来进行, 常见的监管内容和工作内容包含四个方面:首先, 可以对人的行动进行一个实时的跟踪和监管。其次, 社区矫正的信息化模式可以实现及时的信息交互, 并且交互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信息, 也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视频来进行沟通。再次, 利用信息化的系统还可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越界行为或者矫正届满的情况进行警示和告知, 保证矫正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纯粹性。最后, 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监管模式还可以实现被矫正人员电子档案的建立, 形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便于信息的快速查阅和处理。

2. 国外的具体做法

社区矫正是一种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和监禁矫正比起来, 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宽容的特性。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对信息化监管模式的构建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 因此, 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国外, 社区矫正信息化一开始是以监督为主的, 通过让被矫正人员配戴电子传感器, 来实现对被矫正人员行踪的及时跟进, 对他们遵守法律的状况进行监控。如果被矫正人员出现了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要求的行为, 电子传感器就会发出警报。社区矫正中的信息化监管, 一般采用连续信号、程序接触、全球定位等多种技术。由于罪犯自身的危险等级是不一样的, 因此, 在技术的使用上还会进行一个个性化的选择, 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监管目的, 尽快帮助犯罪人重新回到社区的生活当中, 减少监狱监禁的人员数量, 降低行刑的成本, 同时提高社会的效益。

二传统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的弊端

社区矫正在没有进行信息化监管之前, 也会有传统的监管模式, 但是在管理工作方面还是有其弊端和困难的。首先, 司法所是一个行政单位, 人员的编制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作的力量相对于社区矫正的需求来说是远远不足的。因为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不仅仅是社区的矫正工作, 还包含着日常管理和协调的相关工作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其次, 社区矫正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因为社区矫正不同于刑事服刑, 它主要以宽严相济为主要执行的风格。近些年来, 接受社会服刑的人员越来越多, 矫正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增加, 使得社区矫正的监管跟进工作量越来越多, 难度也越来越大。再次, 社区矫正的管理需要不断地更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但是传统的社区矫正模式主要采用谈心、电话沟通、书面汇报等形式, 无法对矫正的对象进行一个量化的考核, 因此对于矫正的效果难以得到一个科学、有说服力的呈现。最后, 在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方面, 没有进行一个有效的规定, 有时候被矫正的对象离开了规定的活动区域也不得而知, 过度依赖于被矫正对象的自觉性, 容易给社会带来危险性和安全隐患。

三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模式的优势

1.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矫正对象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对他们个人信息的一个及时记录, 有助于帮助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一个及时的筛查和统计分析, 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和社会治安稳定的强有力推进。矫正对象的电子信息一般会有个人的基本信息、监护人的信息、犯罪类型和社会危险性评估、矫正措施、矫正监管人员信息等。这些信息一般都是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录入的, 在信息化管理的背景下, 这些信息的录入和保存会更为简便, 并且在信息查阅的环节, 可以快速地实现多组信息的调取和对比, 方便矫正人员更好地为矫正对象制订矫正的措施。

2. 实现禁止令管理

在社区矫正中, 一般都会根据犯罪人员的犯罪原因、性质、手段等各类信息来采取相应的管制方式。在社区矫正的信息管理系统中纳入“禁止令”, 可以及时地记录内容并且和定位功能进行有效的结合, 对被矫正人员的行为做出判断和监控。

3. 实现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是社区矫正的一个重要内容, 信息化的监管系统中, 可以对矫正对象的犯罪信息进行量化的计算和分析, 从而对他们的危险性进行一个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评估, 为相关矫正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4. 实现定位管理

定位管理是社区矫正的一个很关键的节点, 是保证矫正对象的行为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化的监管模式来进行定位管理, 可以对矫正对象的行为和轨迹进行及时的记录, 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对突发的状况进行控制和处理。

5. 实现数据分析和报表的统计

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利用矫正对象的信息和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分析和报表的统计是十分必要的, 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矫正工作和预防工作。

6. 实现信息的交流

信息化监管模式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 方便不同的工作部门之间进行矫正对象的信息沟通, 从而有利于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7. 实现考核的管理

利用信息化监管系统, 可以及时地对矫正对象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考核, 从而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矫正的力度和时长。

四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料录入不完整, 信息不够安全

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录入, 这将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作用性和功能性。有的司法所对于矫正对象的信息录入不够重视, 部分信息存在未进行填写或者漏填的情况, 系统的信息不完整, 失去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本身意义。此外, 很多司法所缺乏专业的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因此不能较好地进行信息的安全管理, 导致信息泄露, 损害了矫正对象的个人权益。

2. 信息系统和政法部门的专网存在脱节

社区矫正本身就是一个司法行为, 因此信息系统应该和政法部门的专网有着联系, 实现信息的对接, 从而促进工作的对接。当前, 社区矫正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和政法部门的专网进行对接的并不多, 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3. 系统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全

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用来作为矫正对象的信息录入和管理, 然后根据信息来为矫正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但是, 很多司法所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认识都不够到位, 只是用了它的跟踪监控这些功能, 使得整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

4. 系统缺乏教育导向功能

社区矫正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教育, 而不是在于惩罚, 但是很多社区的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没有注重教育导向功能, 使得社区的矫正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

五社会矫正信息化监管模式的构建策略

1. 从立法的角度给予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从本质上来说, 属于司法工作的一类, 其信息化监管模式的构建也是为了工作的更好开展。由于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信息是关于矫正对象的个人隐私, 因此需要从立法的角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促进工作的有效进行。

2. 加强信息化监管的制度建设

信息化监管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建设, 从而能保障工作的开展。如果制度建设不完善, 就有可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 泄露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 导致工作的开展违背初衷。在制度建设方面, 相关部门要从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实际来进行监管, 并且细化, 避免走形式和过场。

3. 建立司法行政系统, 实现联合办公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仅是涉及司法所和社区人员, 还会和法院、监狱管理所、公安局、检察院等相关部门有联系。因此, 在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建设上, 应该要实现和这些相关部门的联动办公, 推进信息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和有效互动。在联动办公的建设上, 首先要完善省级和地市级的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的建设, 并且体现不同等级平台的功能。从工作的需求来说, 一般省一级的系统更加偏重于数据的汇总、处理和分析, 而地市一级则应该注重具体业务的开展。通过不同等级平台的建设, 真正意义上推动联动办公的进行, 提高工作的效率, 降低行刑的成本。

4. 凸显系统应用的教育导向功能

社区矫正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引导, 以降低犯罪率, 维护社会的和谐。基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 相关的系统建设也应该凸显其教育导向功能, 通过系统信息化的管理, 来为社区矫正提供方向, 为相关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同时, 通过系统的一些数据也可以为预防犯罪的宣传提供素材, 利用数据来进行教育和宣传会更有说服力。

六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体现了国家司法工作的多样化发展, 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犯罪行为的减少提供帮助。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在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方面, 应该实现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在相关信息化系统构建方面, 应该注重从立法的角度给予保障、加强信息化监管的制度建设、建立司法行政系统实现联合办公和凸显系统应用的教育导向功能, 从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更好开展, 充分发挥它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刚彦、王敬.浅析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5)

[2]程代娣、郑林.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模式新探[J].宿州学院学报, 2014 (4)

篇14:全国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社区矫正;非监禁刑;行刑社会化

社区矫正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轻的罪犯,说明其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较小,再犯的可能性较小。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一、施行社区矫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犯罪人更好的改造和回归社会的需要

首先,社区矫正可以祛除在监狱中执行刑罚的弊端,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符合刑罚教育功能。其次,社区矫正可以使刑罚对罪犯进行“因材施教”,体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结合。再次,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罪犯的再回归社会。

(二)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解决监狱拥挤,节省国家资源的需要

我国监狱人满为患,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过度的增长使监狱爆满,监狱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罪犯的心理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罪犯的改造质量。而社区矫正可以大大减少监狱人口,缓解监狱压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另外监狱人口的减少使财政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从而节省国家资源,这是符合刑罚经济思想的。

(三)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完善我国刑罚执行体系,落实非监禁刑的需要

从刑法典的内容来看,我国非监禁刑的种类比较齐全,机构合理,但基本上都是以公安机关作为主要的执行机关,实际中由于公安机关将打击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且警力有限,对非监禁刑的执行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此次专项监外罪犯专项检查情况来看,监外罪犯脱漏管情况严重;同时公安机关在执行非监禁刑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帮教措施,监外罪犯再犯罪的比率较高。可见现行的非监刑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与刑法确立非监禁刑的目的相违背。而社区矫正是由公、检、法、司、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共同执行,这就能使非监禁刑落到实处。

(四)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建设更好的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及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需要

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更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的矫正,在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上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一课或直接在社会上服刑,把单纯的说教拓展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矫正是吸收社会各种力量来参与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活动,形成政法机关、社会机构、家庭、受害人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合力,强化特殊预防功能。

二、实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非监禁刑适用普遍偏少

就目前来说,在我国由于受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总认为罪犯就应该在高墙和电网的限制下得到惩罚,于是对罪犯苛处刑罚时仍以监禁刑为主体,非监禁刑的适用率低。

(二)社区矫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在我国社区矫正采用的是先试点后立法的方式,使得社区矫正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在没有相关法律支持的情况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践行社区矫正工作就会畏首畏尾,面对当事人的提问有的时候很难做出回答,容易造成尴尬局面。

(三)社区矫正在某些地区出现“赶鸭子上架”的局面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兴的刑罚执行制度,其推广应采取以点到面的方式,但是有些基层社区建设根本不够施行社区矫正的条件,但是为了“面子”、“赶时髦”也盲目效仿或施行。它们的条件不许可,各方面建设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使社区矫正根本不能落到实处,而导致罪犯刑满释放后感觉不到刑罚惩罚性进而重新犯罪,使公众对社区矫正失去信心。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应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行刑法典,统一行刑权限,明确社区矫正的主体

从国外的情况看,刑事裁判的执行大都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和负责,一般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从长远看,制订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并将行刑权集中由司法行政部门行使,应是我国行刑法制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全面、系统地规范行刑权的运作,提升行刑机关的法律地位,加强狱内改造同狱外改造的衔接配合,推动行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行刑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社区矫正操作

在制定《社区矫正法》的同时,要制定每种罪犯和判处每种刑罚的罪犯以专门的矫正方案、实施细则。要首先考虑每个社区的特长及可以矫正罪犯的种类,还应考虑罪犯的特长,然后对罪犯和社区具有针对性的“各就各位”,充分利用社区和罪犯各自的长处和优越条件进行矫正,优势互补。在每个罪犯被判处社区矫正刑之前,要对被告人能否适用这一刑罚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其犯罪原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工作、生活环境及其主观恶性,悔改心理及受害人意见和社区公众的意见做出一个具体的、全面的报告;结合罪犯的改造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对罪犯进行再犯预测。法官在裁判时要主要参照这两份报告,进行社区矫正听证制度,然后具有针对性地判处在某一个特定的社区服刑;然后矫正工作人员根据这个报告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具有针对性的罪犯改造方法,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首先,明确社区矫正属于刑事司法体系,是非监禁刑和暂缓监禁的刑罚执行方式。行刑权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矫正工作是一项执法活动,社区矫正工作者首先是执法人员,其次才是社会工作者,其地位与法院的法官、检察院的检察官同等重要。

其次,在司法部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機构——社区矫正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相应设立分支机构,由市司法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实施,公、检、法各部门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公安机关实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对重新违法犯罪的矫正对象依法及时处理,对违反有关规定脱离监控范围的矫正对象进行抓捕;人民法院依法加大对非监禁刑的适用力度,进一步规范罪犯假释,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和工作程序;人民检察院要充分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监督程序,发现社区矫正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

再次,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由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社团,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可以考虑从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人员中动员一部分人员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后备人才建设来看,可以考虑组织法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力量,在我国法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增设社区矫正专业。要加大社区矫正工作者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培训社区矫正工作者,对参与帮教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之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

(四)加大对社区矫正罪犯监管力度

基层司法所应参照高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加强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监督考察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执行地司法所所要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掌握本辖区内社区矫正罪犯的基本情况。建立社区矫正罪犯考察档案和统计台账,要求法律文书、帮教组织、帮教措施、责任人、保证书齐全,要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切实履行对所辖区域内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考察职责,依靠基层组织、单位保卫部门、治保会等加强对社区矫正罪犯进行经常性的帮教,对不服管理帮教的,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帮助社区矫正罪犯排忧解难,解除家庭、社会的歧视现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创造一个好的改造环境,使其在服刑期间能够遵纪守法、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社区矫正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社区矫正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二是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罪犯重新犯罪进行打击,及时审查批捕,依法提起公诉。三是加大对社区矫正罪犯执行的监督考察力度,促使执行机关严格执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五)落实检察监督保障,增强监督权威

执行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方式,在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的有关立法中,应将一些弹性监督条款改为刚性规范,指定一部统一的、能协调不同执行机关关系的、能有力保证执行公正和高效率的刑事执行法律规范。明确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在检察监督中的法律强制力,从根本上来说权力是一种使人服从的力量,因此权力的背后即具有某种强制力作为保障。

上一篇:《番茄太阳》的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永定二小关工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