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2024-05-14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精选十篇)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门学科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知识更新、知识爆炸势不可挡,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各个高校给学生开设了更多的课程, 致使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在减少。有的学校总学时可占到150~160学时, 这么多的学时可以把电工知识各部分的内容讲解得非常系统、缜密, 重基础、重系统、重应用,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打下较坚实的电工电子知识基础。但现在我们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少, 再加上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素质差异较大, 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初步具备对简单电子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其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我院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和对该课程知识点的不同需求, 把该课程分为“电路与电子技术A”和“电路与电子技术B”两大类, 其中“电路与电子技术A”开设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测量仪器与控制专业, 共计96学时;“电路与电子技术B”开设在安全工程、产品质量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 共计80学时。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 而课时相对较少, 再加上我院授课对象是三本的非电类专业学生,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对电类课程重视不够, 就形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多年来学生不及格率偏高。鉴于此, 我们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应用性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涉及不同专业, 因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知识点要求不同, 教学内容应有选择性, 不应面面俱到, 注意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联系,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三相电路只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才讲。加强各知识点的连贯性, 在很多教材中, 对电路与电子技术中所涉及的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等内容都集中在第一章讲, 等学生学到正弦交流电路时, 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的特性已经忘记了,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把元件内容分到相应章节介绍,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

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 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 所以可略去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 只讲原理的应用。如电路部分的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等, 电子技术部分则重点介绍集成元件应用, 如降低模拟电路部分放大电路的难度, 数字电路部分则不介绍分立元件电路。

我们还制作了一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电子课件, 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演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就能有感性的认识, 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完善考核机制

由于非电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 对所学内容较难掌握理解, 所以学院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同时学生课后还可以借助BB (Blackboard Backpack) 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BB平台上有所有教学内容的课件、录像和自我测试题,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引入后续的内容。课堂上进行提问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内容分阶段测试, 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知识点。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 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平时测试等, 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电路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掌握一些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具有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写预习报告, 实验时教师只讲解注意事项和仪器使用方法,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每次实验时所有学生做同一个实验, 不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有些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好而不敢动手, 而有些学生的能力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所以我院对一些实验进行分层, 每个实验都分为A、B、C三层, C为最基础的实验, 三层次的实验得分不同,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这样做到所有学生都能真正动手, 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院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当然,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我们会继续寻求更切实可行的方法, 使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非电类学生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黄金侠等.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72~74

[2]张晓燕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1) :289~291

[3]杨国华.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6) :70~72

[4]王思民.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5) :201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2

一、设计课题:《简易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二、设计方案及要求。

1.设计目的(1)、掌握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和测试技术。

(2)、了解单片函数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了解内部组成原理。用模拟器件模拟电路。

(3)、学会安装和调试分立元件与集成电路组成的多级电子电路小系统。

2.设计技术指标与要求

(1)、基本要求:

A、电路能输出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等三种波形;

B、输出信号的频率要求可调;

C、拟定测试方案和设计步骤;

D、根据性能指标,计算元件参数,选好元件,设计电路并画出电路图;E、写出设计性报告。

(2)、技术指标

频率范围:100Hz-1KHz,1Kz-10KHz;

输出电压:正弦波Upp≈3 V 幅度连续可调;

三角波Upp≈5 V 幅度连续可调;

方波Upp≈14 V 幅度连续可调.波形特性 :

方波上升时间小于2s;

三角波非线性失真小于1%;

正弦波谐波失真小于3%。

3.设计提示

(1)基本原理

函数发生器的组成函数发生器一般是指能自动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电压波形的电路或者仪器。电路形式可以采用由运放及分离元件构成;也可以采用单片集成函数发生器,本课题设计采用前者。根据用途不同,有产生三种或多种波形的函数发生器,本课题介绍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的方法。

(2)设计方案提示

可通过集成运算放大器与晶体管差分放大器组成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可

以先产生正弦波,然后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变换成方波,再由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成三角波;也可以先产生三角波,在通过微分电路将三角波变换为方波,再将方波变换成正弦波;也可以先产生方波,再通过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换成三角波,再将三角波变化成正弦电路。

三、时间安排

学习简易函数信号发生器原理…………………………1.5天 设计………………………………………………………2.5天 总结与编写设计说明书……………………………………………… 1天

四、设计完成内容

设计说明书(不少于2500字):

1)设计目的、任务

2)设计方案及元件选择

3)总体功能说明、各单元电路图及功能说明、参数选择

五、设计环节考勤:

每天上午8:20-11:50,下午2:00-4:30必须在所安排的设计地点进行设计,由班长负责考勤,老师抽查。

六、设计地点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3

【摘 要】文中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剖析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如何灵活应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个性培养。结合BB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可以实时协助课前和课后学生的疑难问题解答,真正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 BB网络教学平台 QQ群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类学科方向非常重要的一門专业基础实验课,既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电类等工作的基础[1]。近几年我们对该实验课程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14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誉称号。为了使该课程办得更加出色,跟外校接轨,甚至跟世界接轨,我们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一年的摸索,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种比较适合普通院校的翻转课堂模式。下面详细介绍翻转课堂的定义、必备条件,并通过两个实验项目说明如何进行翻转的典型案例及翻转课堂运行的注意事项,与同行一起分享和共勉。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也可以称为翻转教室,但已经不是一个教与学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属于翻转教学里的一种方法。所谓翻转课堂,即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翻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学校授课,课堂之外完成作业。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学生可以利用教学短片在家自学基础知识,用自己的速度吸收,暂停或倒转都不会被禁止,因此吸收效率较好。而到了课堂,利用学生与老师聚在一起的机会,把所谓的作业或问题变成活动,通过分组,对较有变化、困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不论学习速度较快或较慢的同学,都能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较慢的同学有更多问问题的机会,而较快的同学除了可以在先处理完课堂内容后进行自学外,也可以通过“教别人”进行最高效的学习。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实施翻转课堂学习的必备条件

我校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一般分为14个实验项目进行,有70%的实验项目是设计综合性实验。要进行翻转必备的条件是视频、课件和提供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和努力,配合新教材和新仪器(2014年9月全部更新换代)重新拍摄了全部实验项目的视频和更新了所有实验项目的课件,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很好地进行线上线下的衔接。特别是2015年9月北京毕博公司将BB平台研发增添了“移动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手机上实时能看到老师BB平台中的内容如课程视频、课件、预习提示、报告反馈、在线测试、课外科技、学习论坛和通知等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为进行翻转课堂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实验[2]翻转案例详解

(一)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以提问的方式展开)

首先,让同学们观看视频或课件,做好预习报告,在报告中一定要描述做实验时特别要注意的事项。

其次,进实验室后老师不再讲述原理,而是直接进入提问环节(以抢答方式)。以下是老师做的PPT内容(如图1所示):

当完成提问环节后(教师在提问环节也会重点描述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简述原理),开始进行实战,最后以小组成员完成的顺序评定最终的成绩(计算在平时成绩中)。

在实战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学生之间的程度差异还是很大的[3],总有些学生(当然是少数)不会自觉做好预习准备,其实他们在提问环节上根本不懂,学校要求学生是1人/组。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同组学员跟那些不太自觉的同学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辅导,多次后学生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跟着你的节拍,很自觉地做好预习准备,且很期待下一次的实验项目翻转。这样学生们就会完全进入角色,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且是带着思考和兴趣学,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前和课后遇到问题,可通过BB平台和QQ群,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提问,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二)运放线性应用(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整个实验过程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布置任务和验收的作用。当然,选定的实验项目一定要有挑战性,实验项目的设计方案可实现多样化。

以下是老师布置的任务的PPT内容(如图2所示):

每个小组分工比较明确,按照“设计方案→到Multisim仿真→PPT制作→演讲→实战”5个环节进行行,一环套一环,一点都不能马虎。最后由学生自己相互评出最佳方案、最佳PPT和最佳演讲;经老师验收评定出小组完成实战成绩的排序,最终根据以上各部分的成绩评定出最佳团队奖(计算在平时成绩中)。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不少,特别对90后学生缺乏的团队协作精神给予了弥补[4]。且学生为了设计出不同的方案,群策群力。例如13机电1班一共分6个小组进行,当我们看到6个小组的方案都不一样,是何等的喜悦。学生在课程总结中这样描述:通过《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学习,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其中,有同学们辛勤付出的汗水,有团队合作的力量,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建议。看到这些话,老师平时的付出和辛苦跟学生的进步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四、《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调查问卷对翻转课堂的认可

团队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13电子1班和(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13光电2班和13机电1班先后进行了翻转课堂尝试,期末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从问卷调查统计表中的数据反映出翻转课堂相当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评价一次比一次好。13电子1班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时候,视频和课件都是旧版本;而当13机电1班和13光电2班进行翻转时,视频和课件都是新拍摄和新制作的,加上教师们有了第一次翻转的经验,对翻转模式加以改进。从表1中可以看出13机电1班和13光电2班非常满意度的比例远远高于13电子1班。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学生在探究性、主动性和互动性三方面均有大大的提升,完全区别于以往的“通识教育”。

五、《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实验实施翻转课堂的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同行,经过一年翻转课堂的尝试,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一定要把班级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其中成员一定要好中差搭配,不能让学生自己随意组织,每次翻转后及时在BB平台上公布成绩,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翻转的个数不宜过多,13电子1班对14个实验项目的大多数进行翻转,一个学期运行下来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也看到学生在课程总结中这样描述:“翻转课堂”也有弊端,那些主动性不够强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前预习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有些同学基础薄弱,每次做到最后还是不知所措。

基于以上原因,第二次翻转我们就特别留意,翻转的实验项目个数根据班级运行的情况而定,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不同,翻转的个数一定要因班而宜。从表1数据中可看出,13电子1班对翻转的比例未进行调查,而13光电2班和13机电1班对翻转的比例在1/3和1/2之间,过多翻转反而给学生的压力太大。第二次翻转我们认为还是比较满意的,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为0%,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课程不断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改革无止境,深化改革将是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新常态。《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通过翻转课堂的运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忱,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与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更独立,更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更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课题组成员将一如既往地将翻转课堂进行下去,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小丽,潘兰芳,吴霞,等.《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134-135.

[2]吴霞,沈小丽,李敏.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直流电路,学习方法析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21世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紧密结合了使用者的特点, 突出了应用性、针对性, 内容主要包括放大电路基础、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直流稳压源、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与模数转换等。其语言通俗易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电路作为电力学习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直流电路是指电流方向不变的电路, 其中直流电路的电流大小是可以改变的。而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称为恒定电流。电路分析以及设计需要以计算直流电路作为基础, 其具有节点电压、支路电流、戴维南定理、等效电源变换以及叠加定理、回路电流等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直流电路的分析题目作为例子, 把常用的集中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贯穿起来进行解答, 帮助学生加深对直流电路的分析和理解。

但是在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电路分析之前, 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各种方法”的实质。第一, 无论学生采用哪一种方法, 其实质都是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切入, 而采用基尔霍夫定律揭示的规律进行电路分析, 即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基尔霍夫定律之上的。例如支流电路, 它是以支路电流作为未知数 (一般来说, 有多少个支路, 在设置未知数时就应相应设置多少个) , 一般是根据基尔霍夫的电压电流定理, 首先列出几个独立的方程, 并通过联立方程进行求解。而采用回路电流方法, 未知数为每个回路电流, 设置未知数后和方程后, 根据基尔霍夫的电压电流定理进行答案的求解;第二, 不管哪种方法, 都适合于分析任何类型的直流电路, 不同方法只是在解决问题时, 表现为步骤或者繁琐, 或者简洁。例如在同一个电路中, 我们既可以采取节点电流法或回路电流法进行解答, 也可以用支路电流法进行分析, 或者直接使用基尔霍夫定律。第三, 用某些方法进行一些电路分析时, 可能会出现特殊情况。面对这种问题, 就需要做一些特殊的处理。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加以重视, 就很可能在电路分析中出现错误。

一、现以一题多解的方式, 演示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如下图所示, 利用电路参数, 求出Ix的值。

解法1, 利用支路电流法进行求解

解:在下图标出各支电流参考方向。

利用节点1列KCL方程:I+6+Ix=0,

对大回路列KVL方程:24+3I= (5+4) Ix, 由上述两式解得:Ix=0.5A。

解法2, 用节点电压法进行求解

解:解根据节点电压法确定参考点及节点标号, 如下图所示。

对节点l列方程: (1/5+1/3) U1=6+ (4/3) Ix+24/5, 补充一方程:24=5Ix+U1, 由上述两式解得:Ix=0.5A。

解法3, 用回路电流法进行求解

解:根据回路电流法确定两回路lalb, 如下图所示。

对回路la列回路方程:Ia=一6A, 对回路lb列回路方程:5Ia+ (5+3) Ib=24—4Ix,

又因上述方程中多了一未知量则补充一方程:Ia+Ib=Ix, 由上述三式, 解得:Ix=0.5A。

二、启示与体会

一条例题, 可以有6种解法之多。由此可见, 进行电路分析, 只要分析正确, 就可以利用各种解答方法进行解答, 最终得到答案。我们可以从一题多解中看出, 虽然很多方法在直流电路分析中都能进行运用, 但还是有其最简便的方法, 因此, 我们应该学会针对题目, 做具体的分析, 选择最简洁的方法进行解答。

等效变换法可以将电路简化后再进行计算;节点少的电路可以利用节点电压法进行分析;而支路电路法和回路电路法多用在支路少, 或者求各个支路电流的电路中;戴维南定理一般应用在求解电路中的支路电压或电流, 但关于戴维南定理以及叠加定理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及引申,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具体应用时, 一定要在对其他定理理解透彻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 否则会因为概念不清而使自己进行了错误的电路分析。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对直流电路进行分析的各种方法, 才能在解题过程中事半功倍, 避免走弯路。

同时还有几点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是在采用节点电压法进行直流电路的分析时, 如果电路两个节点之间连接了一个理想电压源, 那么, 应该在这两个节点中, 进行选择, 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参考节点。二是我们在进行回路电流法应用时, 如果理想电流源出现在电路当中的一些非公共支路, 则这些非公共支路回路方程较为特殊;如果理想电流源出现在电路公共支路中, 则在应用回路电流法的时候, 应该采用特殊处理方法对电路进行分析。最后, 是在某些电路直流电路中采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分析的话, 解答过程会更加简单, 更加快捷。

三、结束语

作为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 与电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应用基础, 直流电路的教学内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直流电路解题方法的分析, 希望能对计算机和机电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从而对电路分析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清晰的解题思路, 提高对电子技术学习的兴趣, 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艳花.“电工电子”课程中直流电路分析方法诠释与总结[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

[2]雷红华.浅谈中职《电工基础》复杂直流电路的学习[J].才智, 201 (213)

电子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浅谈 篇5

电子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浅谈

本文给出了电子电路课程双语教学的`含义,分析了在该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介绍了我校电子电路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方法,并指出了该课程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作 者:余艳英 何丰 胡文江 Yanying Yu Feng He Wenjiang Hu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35)分类号:G642关键词:电子电路 双语教学 教师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6

关键词:BB平台;电子电路技术基础;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电子电路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这些专业整个知识和能力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能否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和关键。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公式繁多且复杂,给本科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电子电路技术基础作为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中包含《电路原理》,《数字电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三门课共72课时,内容多,时间少,难度大是这门课的首要特点。在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放宽教学要求,缩小知识点范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不断缩减。同时在实验课方面,学时的减少,使得学生的实验项目只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更多的只是模仿,达不到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的要求,从历届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效果较差,挂科率较高。

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和实验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电子电路技术基础的兴趣,巩固和拓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实践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摆脱以往单纯的模仿性实验,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因此作为辅助教学重要手段之一的网络教学BB平台在教改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电子电路课程教学与BB平台相整合,发挥网络教学中内容丰富,操作简便,互动性强,能整合多媒体信息和提供高效学习环境的特点。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互动自学的新型学习教学模式。

一、BB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众所周知,由于课堂学时的压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即使完成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足够的课堂互动时间,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BB平台可以对这个缺陷进行补充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的知识在课堂上讲解,把其他录制成教学录像放在BB平台上,要求学生自学,还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与预习。这样避免了学生由于课堂学习时间不足导致知识点掌握不牢,而课后又找不到相应的学习资料。

同时BB平台提供给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在线答疑和辅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解答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本来就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吃力和厌烦的心理,我们可以提供讨论区,解答区让学生互相提问和答疑,或者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来答疑,老师也可以在学生讨论区参与讨论与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BB平台与虚拟工程训练相结合

实验是电子电路教学中另一重要环节,以往的实验是验证型的,学生惯于模仿性实验,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和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将其中一些实验按照完成一个虚拟工程的过程去管理,由实验方案的设计,元器件的选取,实验的过程,及测试的过程都要求学生按照完成工程的过程去执行。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大量的沟通与交流还有老师对实验全过程的监督。因此,BB平台在这个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需按时上传实验阶段性的结果,如果有问题,可以在实验交流区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可以将对学生实验过程意见的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进行修改和下一步操作。BB平台可以令复杂的实验过程完全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行,学生也可以随时得到解答和帮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利用BB平台进行合理化课程考核

以往电子电路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来源主要为考勤分数加上作业分数,而课堂考勤均为点名,容易出现逃课的现象,而且有些学生即使到了课堂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听课上面。如果改为用BB平台考核,学生在平台上做作业,下载资源,在线听课的次数和时长都会被系统记录,而所做作业的成绩,所提问题,所做回答均会形成统计报告,然后加入到期评成绩中去。这样对学生来说,考核方式更公平合理,这种考核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总结

BB平台在电子电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整合,在教学资源,虛拟实验训练指导和课程考核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学的短处却是网络BB平台教学的长处,我们应善于利用科技进步给我们提供的良好条件去推动电子电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军,王秀敏,肖丙刚,基于BB平台的“随机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35期总186期;70-71

[2] 刘娜,浅谈网络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5527.TM.20121030.1645.001.html

[3] 杨玉强, 腾香, 戴心来, 王秀敏,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 年4月第28卷第2期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7

1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 原来以理论、结构分析为主的内容, 现转变为以维修、检测等实用技能为主。主要针对汽车电路和电子系统维修过程中出现的检测诊断与修复项目, 以工作过程引领课程改革, 以工作典型案例架构课程内容, 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与项目课程的有机结合, 进行《汽车电路和电子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形成“工学结合、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1.2 课程设计思路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总体设计要求,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设计若干个项目情景教学, 从岗位需要出发, 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 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的设计覆盖国产及日、韩、德、美等车系中的典型车辆。每个学习情境都围绕一个工作任务开展, 模拟设置故障现象, 让学生反复操练, 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情境是在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 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2 课程教学模式

2.1 六位一体的教学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以企业实际维修岗位及岗位要求为主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 依照企业维修模式“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设计,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现以照明系统为例说明六步法的实施情况, 具体如图1所示。汽车实训中心为4S维修车间, 教师为4S店维修总监, 学生为4S店维修部的维修工, 将学生分成6个维修小组, 每组5人。其中, 组长1名, 主要负责统筹安排工作;安全员1名, 主要负责维修作业过程中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工作;记录员1名, 主要负责记录数据和作业现场清洁工作;操作员2名, 主要负责故障的诊断与修复工作。小组内分工采取每次任务进行角色轮换制度。

2.2 “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做、考”融为一体。采用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等方式, 交替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 做到“教、学、做、考”一体化, 学中做、做中学;强化教学互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做、考”过程。

在“教、学、做、考”一体化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设置情景, 案例入门→教师示范 (怎样做) 、学生观摩→学生练习, 教师检查、纠正→以考促学, 形成技能, 具体如图2 所示。整个过程采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要围绕“任务”这个主题, 将完成任务作为最终目标, 课堂上把握好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归纳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3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取消传统的按照平时成绩与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的相应比例进行计算的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并将素质考核与操作考核贯穿于整个考核过程中。项目考核主要看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 考核内容尽可能贴近职业岗位要求。考核方案见表1.

4 改革成果

4.1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学习, 每一个任务学生都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过程完全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 从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4.2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合作, 加强了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得到了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 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这得力于在校期间扎实的理论学习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

4.3 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通过课程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 近3 年课题组教师、学生评教都在95 分以上。教师的任务由原来的传授改为指导, 课改后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的汽车维修岗位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 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专任教师带着任务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企业技术人员返聘到学校参加课程改革及教学任务, 校企共同合作,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摘要:在《汽车电路和电子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课程改革中, 采用“工学结合、能力导向”的设计理念, 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 依照企业维修“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位一体的设计模式, 以“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了优化, 取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汽车电路,电子系统,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春明.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唐培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探讨[J].职业, 2008 (2) .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8

1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内容与形成性考核形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 《电路》实验课程设置了8个实验项目: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基本元件伏安特性测试、含源单口网络等效电路及其参数的测定、RC一阶电路响应的研究、RLC二阶电路响应的研究、R、L、C阻抗频率特性、RLC串联带通电路和谐振、综合实验/万用表的设计与装调。八个实验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学习项目的形成性考核由个人评价 (30%) 、小组评价 (30%) 、指导老师评价 (40%) 3部分组成, 其中个人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此项目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这有利于学生成就感的形成和个性化的培养;小组评价由各小组集体讨论后, 对其它小组在平常的学习中相互合作与交流、实验的数据与波形记录、完成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和撰写实验报告等内容进行评价, 小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评价水平;指导老师评价由指导老师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实验项目的过程进行评价。

2 基于实验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2.1 指导老师评价指标

指导老师评价即要体现对学生的器件特性掌握、电路连接、电路调试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还要包括如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文明习惯、组织纪律、报告书写等方面也适当加以量化, 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2 小组评价指标

小组评价标准主要对学生表达能力、团队精神、文明习惯、组织纪律、报告书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 同时对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评价,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个人评价指标

3 结语

基于实验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从分析实验原理、电路连接与调试、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小组汇报到实验报告, 每个步骤或实验项目的完成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系统的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高职电子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 对其它基于实验过程项目化教学的实验课程考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在各考核点的权重分配、考核点设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

参考文献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9

1 电子电路实践课程改革的内容

1.1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为了体现电子技术实践课程的自主学习、知识综合、创新设计、工程实现、研究探索、项目规划、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的宗旨, 拟把电子电路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5个模块20多个实验项目构成, 如图1所示, 每个实验明确局部目标, 每个模块完成阶段目标, 可配合理论教学, 在二年级分阶段性实施教学。实现课程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体系融合、已学与拓展知识融合与课外研学融合的实践。使学生尽早综合运用知识, 尽早接触工程实际, 尽早开展探索研究, 向前覆盖已学知识, 向后拓展未学知识。

1.2 进行实验项目内容的改革

项目内容要突出工程背景、方法多样、综合应用及研究探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其尝试运用电子新技术。

选择具有生活和工程背景的内容, 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用”的乐趣中, 激发兴趣这一原始动力。着重选择实现方法具有多样性, 实验结果具有变化和不确定性, 展示科学研究的研究和探索性, 尽量设计少有现成方案借鉴的项目。

课程内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尽量做到从点到面, 分层次地扩大知识面覆盖率。课程之间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课程都学完后进行综合电路设计, 可以融合模拟电路、数字电路、FPGA、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术方法, 实现跨课程知识融合, 最后完成从单元到系统的综合。

研究项目既然融合了已学的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等知识, 则更需要自学FPGA、PSOC、单片机等拓展技术, 实现已有知识与拓展知识融合。电子电路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 鼓励学生学习电子的新器件、新技术与新方法, 借助于日臻完善的电子电路及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软硬件结合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

课程团队可以组织指导创新大赛、飞思卡尔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研学活动, 完成理论到工程认知的转变和创新。

1.3 实验项目考核要求的改革

通过综合设计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实践过程, 考察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构思、项目计划、组织管理、工程实现、总结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激励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应变、研究探索、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的能力, 如电路方案的合理性;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是否合理;实验表格是否完整等。

督促学生建立实践的观念, 电子电路与系统设计不能纸上谈兵, 解决好原理—仿真—硬件实现的关系, 即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硬件电路布局是否清晰, 连线是否整齐, 是否预留测试接口;仪器使用是否熟练、操作是否规范, 功能与性能指标的完成程度、完成时长等。

考核学生对项目各功能构思的技巧性、自主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参数测试方案的合理性 (包括各关键点的波形及实测数据) 。完成设计的基本要求或提高要求程度如何, 实验原始数据必须当堂找老师进行现场验收并登记, 以保证考核的公正和严谨性。

通过验收作品, 演讲答辩、交流总结等, 考核学生实验总结表达、应变、研究探索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1.4 实践模式的改革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层次化任务驱动、过程化考核激励, 引导学生关注实践过程, 做精做透每一个实验。如专题讲座、技术展示、案例分析、主题讨论、方案论证、质疑讲评等方法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要求、自主设计方案进程、自主构建实验平台、自主展示实践成果, 实现学生自主研学、创新实践过程。

1.5 综合优化实践环境的建设

统筹布局, 集成打造建成多学科交融、软硬件一体、资源丰富、配置合理、充分开放的先进实验教学环境, 满足学生学习、研究、设计、分析、仿真、实验、制作、焊接、测试等不同环节的软硬件需求。

2 课题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精心设计一整套实验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最重要的是, 它应渗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理念, 相对做到科学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融合,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对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显著效果, 有示范性。其中设计的案例应具备的教学思想如下。

2.1 科学性

(1) 案例要体现实验的科学研究目的与实际应用背景。 (2) 案例是精心设计的。 (3) 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定位切合学生实际, 服务于培养目标。 (4) 案例经过教学检验证明可行。

2.2 基础性

(1) 突出经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电路。 (2) 应始于基础, 循序渐进地提升要求。不能讲创新就忽视经典基础内容, 创新始于基础。 (3) 要掌握好涉及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单元电路实验, 应有指标性要求, 训练测量操作与结果分析的规范方法。 (4) 能激励学生对经典实验对象进行适度的探究。

2.3 先进性

(1) 反映新技术和教学改革的可行成果。这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成果。 (2) 合理地运用了新技术手段。实验内容反映并运用新技术, 实验手段与时俱进, 实验教学以多种方式辅助开展。 (3) 强调实验方法。强化实验过程中的方案比较、定性与定量分析。 (4) 采用多元考核。注重实验过程与效果, 有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客观量化的多元考核方式。

2.4 实用性

(1) 应该配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 在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具有可操作性, 能体现学科专业培养特色。 (3) 实验系统与装置应实用、完整、正确, 是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具体展现。

2.5 互动性

(1) 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的生动性, 以拓展知识、引发思考。 (2) 促使学生之间开展探讨、合作, 在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培养上能取得一定育人效果。

2.6 适用性

(1) 具备分等级的评价系统, 能够提供不同定位的需求。 (2) 采用模块分层结构, 适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要求的实验教学需求。 (3) 具有相应的分级评价标准, 考核适用性较强。

2.7 强调特色

(1) 案例是精心设计的, 培养目标是明确的, 能够实现具体教学目的之达成。 (2) 案例设计应服务于该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照搬未必适合该校实际, 要有所创新。 (3) 案例应反映专业培养侧重, 有自身特色。

3 结语

对电子技术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 是针对新世纪能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系统在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体验电路功能实现方法的多样性及根据工程需求进行技术方案选择的过程。使学生尽早综合运用知识、尽早接触工程实际, 熟悉工程实践中应用必要的技术和现代化工具的方法。鼓励学生站在基础、面向未来, 关注电子新技术发展, 尽早开展探索研究。

摘要: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精心设计一整套实验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它应渗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理念, 相对做到科学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融合,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对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显著效果, 有示范性。

关键词:项目实训,电子电路,实践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候艳红.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5 (81) :104, 170.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10

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与设计是一种综合教学各个要素的综合设计,强调系统计划和整套操作,这就要求课程设计必须关注三个基本问题,即课程要素始终处于运动之中; 课程结构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课程功能要素和作用大于要素自身。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与设计,通过对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真正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基本流程

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情境设计。这个过程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它的起点是市场调研,要通过校企双方参加的论证会,对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 重新确定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能力递进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通过多个学习情境来实现。所谓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许多教 师为如何设计情境而绞尽脑汁,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也归至于此。归结为如何选择载体、确定几个单元、完成哪些内容。对于载体的问题对专业课程一 般可选择项目、案例、模块、任务等, 而对于基础课程可以是活动、问题等。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应该把握这样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完成了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就完成了本学习领域的课程,通俗一点讲就是学习了一个情境就学习了一遍本门课程。而多个情境的设计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叠加,而是为了类比、演绎、归纳其中的规律和要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情境的数量应该是大于等于三的,原因在于: 一个不具有对比性,两个具有偶然性,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情境才能完成“信息隐喻、情境类比、意义建构”的进步,就是所谓的“三生万物”。完成的内容要把握三个原则: 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可操作性。可迁移性强调载体内容应具有范例的特征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可替代性强调要有规律性、普适性。可操作性指 的是情境内容设计在教学上要因地制宜,在经济上要开源节流。

同一门课程的载体可能有十几种, 这样情境设计就有十几种可能,因此, 在情境设计上要考虑到教学实施的现实性与经济性,要结合学校实际的软硬件进行设计,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开发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是武威职业学院能源工程系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岗位基本领域课程。

1. 开发思路

以“一条主线 (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 、双科结合 (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课证融通 ( 电子产品装 接工中级 职业资格 证书) ”为思路,以作品为载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进行开发。

2. 行动领域分析

从业人员通过识读电路图,根据电子产品设计要求采购电子元件,判断元件质量,根据装配图正确安装元件、焊接、调试及维修,自觉遵守安全和各种技术规范,对完成的工作进行必要的记录与存档,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和企业6S管理制度。

3. 学习目标

本课程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完成完整作品逐渐培养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达到电子装接工 ( 中级) 水平,为今后取得高级资质打下良好基础。

4. 情境设计

本学习领域课程由六个学习情境组成,以产品作为载体,各学习情境之间呈现递进的关系,符合认知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设计见下表: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小组汇报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学习的过程不仅培养 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6. 考核

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三级抽考 ( 学院、系部、专业) 和结果考核 ( 期末考核) 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期中过程考核又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 期末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认真贯彻“一条主线、三级抽考、实践第一”的教育教学思想。下一步完成教学 资源库的建设,最终可以将课程开发为一门精品课程。

摘要:课程是高职学校的产品,也是高职学校的灵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其难度自然不言而喻。本文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背景,介绍了开发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够给读者以借鉴。

上一篇:升级效率下一篇:心脑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