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化

2024-07-01

花文化(精选十篇)

花文化 篇1

1 荷花概述

荷花 (Nulumbo nucifera) 是一种多年生的夏季水生花卉, 其叶片呈盾状圆形, 当雨水落入叶上, 立即凝成水珠, 随风飘荡, 饶有情趣。荷花的生命力极强, 无论池塘栽植还是盆碗种养, 只要赖水而生都可生存下来, 且花繁叶茂。“多情明月邀君共, 无主荷花到处开”就是荷花适应性强的写照。

2 荷花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 荷花都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久而久之, 就逐渐形成了情趣盎然的荷花文化。反过来, 洋洋大观的荷文化也给园林应用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下面仅从与园林造景有关的两方面来展示荷花深厚的文化内涵。

2.1 淡淡烟姿醉里看———荷花的欣赏角度与方式

姹紫嫣红的鲜花, 给大自然增添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人们养花种花, 多数是为了欣赏其美质, 所谓花的美质, 应包含色、香、姿等方面。

荷花的花色可称得上是五彩缤纷, 有白色、红色、粉红色、黄色、紫色等。白色使欣赏者感到素雅、清逸、洁净, 有高贵之感;红色使人兴奋、激动、充满活力;紫色使欣赏者感到神秘、平静, 有一种虔诚之感。诚然, 观赏花色很重要, 但也要看整体花美。有诗云:“千朵芙蓉丽, 凌波致。一片霞明媚, 花如醉。”所以欣赏荷花的花色, 应从整体来看, 看荷花的和谐、调和的色彩, 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花香常给人一种如梦如醉的美感。荷花花香应属清新、飘香久远之列[2]。“缕缕幽香有还无, 静塘清涟看丽姝”。荷花的花香妙就妙在若有若无, 似远忽近之间。古人赏荷的诗歌中, 描述荷香的就数不胜数。“月在碧虚中住, 人向乱荷中去。花气杂风凉, 满船香”。更难得的是, 荷花不同于其他名花, 它的叶子也散发出淡淡清香, 正所谓“风吹荷叶十里香”、“其看清凉, 虽莲叶无花时, 亦自香也”。

花姿, 乃花的姿态、形势。花开有时, 花落有声, 乃为自然规律, 花姿常较持久, 花以形势为第1, 得其形势, 自然生动活泼。荷花端庄大方, 天生丽质, 风姿卓绝, 亭亭玉立于水面上。其花姿, 千姿百态, 名副其实, 因而美名颇多, 如有天女散花、金凤出巢、黄飞舞等, 美不胜收。宋杜绗在《雨中荷花》中诗云“翠盖佳人临水立, 鱔粉不匀香汗湿。阵风来碧浪翻, 珍珠零落难收拾”。诗人笔下荷花花姿之美, 令人回味无穷。

荷花除了花以外, 还有硕大、滴翠的荷叶。荷叶之美、之韵, 必是欣赏者在欣赏荷花时不可忘怀的一环。“接天莲叶无穷碧”道出了青钱翠无边、荷海清波翠连天的一望无际的宏大场面, 使欣赏者顿感心旷神怡, 精神为之一振。清代李渔写的更为生动诱人, 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自荷钱出水之日, 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 则又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使我于花之未开, 先穷无穷逸致矣”。可见荷叶亦别有一番神韵、风姿。荷花未开之时, 可先睹荷叶为快。

2.2 荷有正色, 具中之德

我国古人在欣赏外在事物的时候, 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事物的某种特征相比符, 然后又借这些美的事物以寄托情感, 抒发怀抱, 这就是中国美学史上著名的“比德”思想[3]。荷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并形成洋洋大观的荷文化, 是因为荷花身上体现着中华文化“美善合一”的原则。宋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就把荷花比德为君子。文章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仅用百余字就将荷花那在泥不染、洁身自好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被后世誉为“君子之花”[4], 因此, 就成为了善的代表。同时荷花“群葩当令时, 只在花之数日,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 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 则又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是我于花之未开, 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 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 蓬中结实, 亭亭独立, 犹似未开之花, 与翠叶并擎,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因此, 荷花也具有美的特征。于是符合“美善合一”的荷花受到世人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之君子, 追求“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得志, 泽加于民, 不得志, 修身于世”的理想品格。在他们眼里, 荷花的容貌与姿态, 只在其次, 它洁身自好、品性清廉的君子品格反而是他们所追求强调的。

3 荷花在园林中的应用

荷花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由来已久, 中国最早的诗经集《诗经》最早记载了池塘中荷花与蒲草共植的园林景观[5]。现今, 荷花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 无非是大面积的成片栽植以及小面积的点缀栽植, 前者如公园、公共绿地中宽阔的湖塘, 后者如私家庭院等。但无论是湖泊蔚然壮观的荷景, 还是池塘临流照影的莲色, 按照其生长特性和规律, 都反映了荷花的不同景观效果。

3.1 湖塘荷花造景

在广阔的湖塘水面上, 遍植荷花, 能表现出碧叶连天、荷浪翻卷的壮丽景观。如杭州西湖、武汉东湖、承德避暑山庄等。需要指出的是, 大面积的荷花造景, 应与岸边植物相协调, 如沿岸种垂柳、水杉、水松、木芙蓉、竹类等耐湿植物作背景。在古典园林植物的配置中, 荷花与垂柳成为一种传统程式[6],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谭秋水一房山”等都客观而形象地描绘了荷柳的秀色。此外, 还要留出一定的空旷水面点缀其他的水生花卉, 如荇菜、睡莲、香蒲等, 这样荷景才有韵律感。福建农大校园围堰种荷, 岸边以假槟榔等衬托荷花, 景观效果别具一格。

3.2 荷花专类园造景

以荷花造景的专类园,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后经历各代, 全国不少地方都建有以荷花为主的园林水景。其中以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最负盛名。全园在布局上突出了“碧、红、香、凉”的意境美, 即荷叶的碧, 荷花的红, 熏风的香, 环境的凉[7], 种植了西湖红莲、绍兴红莲、粉十八、青莲子等品种, 并留出一定的水域种植睡莲和王莲, 与湖岸的翠竹、垂柳相映, 景色秀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类似“曲院风荷”的专类园层出不穷, 有深圳洪湖公园、三水荷花世界等。特别是深圳洪湖公园, 它以荷花为主题, 兴建了荷花展览馆、荷花碑廊、濂香桥等, 还建了荷花珍品园, 使得专类园的规模越来越大, 游人络绎不绝。

3.3 庭院水池植荷造景

由于荷花的芳容可亲、品性感人, 许多私家庭院都喜欢种植荷花, 因此, 利用小池塘或人工凿池来种荷很普遍, 苏州拙政园以荷花造景的景点就有6个之多, 有“远香堂”、“荷花四面亭”、“芙蓉榭”、“留听阁”等[8]。现代的别墅庭院中植荷, 一般是与其他水生花卉相结合。粉红的荷花与浮水植物如睡莲、荇菜相配, 颜色协调, 相得益彰, 再加上粗犷的芦苇、水葱以及秀丽的落新妇等, 高低错落, 野趣横生, 活生生一幅自然水景图。

4 结语

自古以来, 荷花就是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植物。在盛夏的骄阳下, 荷花显得平和静谧、挺拔优雅, 荷叶更是孩子们在夏日里游戏嬉闹时的一把遮荫碧伞。对于荷花, 人们总是饱含欣赏之情。近年来, 全国各地举办的荷展不胜枚举, 以荷花为主题的专类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赏荷之情的高涨也促进了荷花新品种的选育。广东三水荷花世界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 培育出了四季荷, 让游人四季有荷可赏。笔者相信, 荷花花期的延长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它的园林应用价值, 以荷为主景的水上花园必将吸引人们更多关注的目光。

5 参考文献

摘要:荷花是园林水景中的重要素材, 它在园林水景塑造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从园林应用出发, 阐述了荷花的花文化及其园林应用方式。

关键词:荷花,花文化,园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迪华, DAVORIN GAZVODA, 韩晓晔.奥林匹克公园之荷花:将城市、生态和人的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2 (5) :22-26.

[2]张义君.荷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3]秦惠兰, 黄意明.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徐德嘉, 周武盅.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张行言, 王其超.荷花[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8.

[6]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7]柳骅, 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 2003 (3) :59-62.

梅花和花文化 篇2

摘要:梅花独放天下春,以食名天下,经岁月的洗礼,与人民在生活、文学、等有传统相融合,以其形象特征被赋予了高洁的品质,引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形成自身独特的花文化。

关键词:梅花高洁坚强文化底蕴

绪论

梅原产于中国,梅花独放天下春,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被人们用以比德,畅神,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梅花在我国栽培已有三仟多年的历史了,与人民在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有传统的多方关联,人们对梅花已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一、梅花的发展—---以食而名天下

随着历史的发展,花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便开始赋予自然花卉以某种意义和情感,花卉也就不断的被融入人们的文化与生活,逐渐形成了以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深植于中国固有文化之上的,这就是中国花文化。在花卉这一自然之物已经寄寓了人们特殊的思想和情感,也从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

梅花,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自然被赋予了代表自己的精神特点和时代特征,拥有自己的品格,寄托了人们的浓厚情感。

梅最初是以果而名闻中华。古人以梅代醋,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魏晋南北朝时,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梅的典故。《世说新语》写道:“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望梅止渴”①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作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早期的梅花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都是单纯的5瓣,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中,梅个别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等变异,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专供欣赏的新品种,这就是花梅从果梅中分化而出的来龙去脉。秦汉之际,《蜀都赋》中记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梅已作为城市绿化树种被应用了。

二、独树一帜的梅花----高洁傲骨

梅花具有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的特点。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著名诗人陆游词《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②。象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因此,梅花的代表着高洁 傲骨之风 不畏严寒 坚强美丽 却有德行的人。它不仅是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 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 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三、傲骨梅花----引无数诗画名人竞折腰

魏晋时期之后,有关梅花的诗文逐渐增多,甚至有人邮寄单枝梅花赠友表达“聊赠一支春”的心意。时至宋元,栽培梅花兴盛,形成了一段艺梅的高潮,文学绘画创作的兴盛.花卉本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在被人们赋予了人性和意义之后,它便成了象征人格的意象,象征美的意象。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纵观古代典籍,花的这种象征意蕴更为突出。王安石在《梅花》中有“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名句,王冕在《墨梅》中也赞美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雅淡泊,不与世俗同流的情操。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充分可见梅花凌寒傲世的品质,象征着铁骨铮铮、高洁守道的君子、不畏严寒的雄杰、意志刚强的斗士!

另外,中国的花还象征着美。透过千姿百态的鲜花,吟咏梅花之美,特别是精神之美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晏几道《诉衷情》中赞道:“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更为细致的描绘了梅花的姿态:“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脂腻。香脸半开娇旖旎”。由此可见梅花在飞雪中迎春的飒爽英姿与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此时的梅花,已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象征,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这里,梅花的形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已经合而为一,不可遽分。所以从物我关系来看,则是物我为

一、浑融一体的。梅花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物化,诗人则是梅花的精神、灵魂。至于在具体的描写当中,诗人们各逞特技,发挥想像,创造出了姿态各异、奇象纷呈的梅花形象,更是琳琅满目。

四、梅花的文化内涵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提起梅花,国人无—不联想到红梅赞所颂扬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从外形上说,梅花娇小玲珑,花形多样;从文化内涵上说,我国有关梅花的诗词歌赋比其他所有花的诗词歌赋的总和还婴多。“梅花的暗香和意境为我们打造了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之秘境,从此意义上说,无花能敌。”③

从吃用梅子到赋予梅子文化内涵,我们则需要到《诗经》中寻找答案。在我国古代民间朴素歌谣《诗经》中,梅是体现古人浪漫情怀的最佳佐证。在商朝时期的河南北部,梅子青时,就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时刻。由于母系社会遗风尚存,姑娘会摘青梅(尚未熟透的梅子)扔给她欣赏的小伙子,以示爱意。所以说,中国的情人节比外国人的还要早。

闻香品味识梅花,国人赏花,则动用五官和肺腑,全身心地投入和花儿融为一体,综合地欣赏,注重诗情画意和鸟语花香。因此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人的欣赏是精神性的,深入的,是真正与花的交流。“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诸如此类优美的词句着实把梅花的形、色、味和人格意味娓娓道来,令人爱梅、惜梅,百听不厌,浮想联翩。

国人赏花的资质确保了梅花优良品种得以被众人慧眼识出,而中国人传统的哲学也为梅花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人养花则注重肥料、环境培育等综合性因素,所以能够小规模地培养优秀的品种,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正如中华文化之于世界,中华的花卉在古代千百年来对于世界花卉作出了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贡献。

从古至今,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历史的对梅花本身赋予的更多的内涵,更高的评价。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梅花的欣赏也要与时俱进。梅花从吃食到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体现到现在融入生活,她可以说无处不再,处处融入生活,是生活的一种体现。疏影横斜的梅花可以在庭院中、家庭的盆景中找到归宿,而反映欣欣向荣精神的枝繁花密的梅花则更是大众喜爱的美景。无论从何种欣赏角度看,梅花无疑都是中国的花魁,花文化的秘主。

五、梅花和艺术----完美的融合梅花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绽放的绚烂无比,远非其他花卉所及。在文学领域,便有“诗句中有梅花二家,便觉有清意”之说,“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句句香”之句。许多画家都对梅情有独钟,元代王冕于居住处植梅千株,并自号“梅花屋主”,其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缀疏花点点,再现梅花瘦硬清妍的丽质佳姿,惟妙惟肖,令人称绝。在音乐领域,《梅花三弄》、《咏梅》等古曲的流传至今,歌颂革命烈士江姐的《红梅赞》等等不胜枚举。总之,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见梅花的身影,梅文化是中国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它数千年来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也折射出了中国人高尚的审美情操。

中国的花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花的看法,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从姿态各异的花中,我们能得到感官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花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意义,这是自古以来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更应从这丰富的花文化中细细感悟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灵魂。

总而言之,梅花不仅仅是代表高尚品格的人格,代表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代表高洁正义的道德观念,而且还包涵着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体现。

①《世说新语》 京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作者:刘义庆 ②《陆游诗集》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1997陆游出版社

文化之花怒放高碑店 篇3

这是一个曾经的“三无”村庄。但有一位女公仆,却迎难而上,勇敢地来到这里上任——她就是北京市高碑店乡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

“咱没了地,是摔了泥饭碗,但是如今,我们搞起了文化产业,这是金饭碗。”上任后,她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村里的乡亲们清理河道,想方设法招商引资、以文化带动经济,创造出蜚声国际的文化特色高碑店。

如今,支芬拥有着全国和市级劳模、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多项桂冠。面对多项荣誉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微笑着说,“其实,荣誉并不重要,乡亲们的收入从2001年的人均4050元到2012年的24590元,这才是我高兴的事。”

主政“三无村”

高碑店村自辽代就已建村,元朝时是漕运码头、皇粮商品的集散地,盛极一时。

然而,历史的辉煌没能让它在新时期延续。1993年,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让这个距离东长安街只有8公里,方圆面积仅200多公顷的高碑店村,承担了更多的城市服务保障功能。辖区内的大量集体土地被用来建设重点工程,世代靠地为生的高碑店村,逐渐变成了“农村无农业、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

“高碑店完了,没有希望了。”除了村民们的哀叹,“三无村”面临的困境还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这时,47岁的老党员支芬临危受命。但能否主持好村子的工作?能否得到村民们的一致信任?支芬也在犹豫。

“这个女书记最多干三个月”,这是支芬见到村民后听到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没有让支芬放弃,反而让她更坚定了接管“三无村”的信念。

主政三无村,支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村容村貌。

刚上任时,支芬就立即带领村里的领导班子,来村里实地考察。

但当支芬一行往河边走时,一阵阵的恶臭扑鼻而来,让他们睁不开眼。临近河边一堵两米多高的墙,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身边的人告诉支芬,这条是通惠灌渠,是通惠河的一条小支流,多年来无人管理,为了挡住这条河搭建了这堵墙……河风飘来的臭味,让人不敢说话。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支芬,支芬找到墙体的一个破损处,坚定地说:“翻过去!”随即纵身翻了过去。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但他们的眼光更多的是敬仰。

“我们不能让灌渠两岸的村民长期生活在垃圾堆里。”支芬觉得要发展,如果不改变脏乱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支芬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村里党员和老干部们的支持。

当时的高碑店村,河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河岸还有随意搭建的狗窝、厕所、煤棚子,就凭借一村之力治理灌渠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一是灌渠的管理权在通州水利局,治理工作首先要得他们同意;二是垃圾日久年深很难清理;三是要拆除沿岸村民搭建的房屋,迁墓平坟,涉及到群众的思想工作要做;四是村里无力支付整治灌渠的几百万资金。

尽管如此,支芬还是咬紧了牙,坚定的说了声“干!”

拿到专家做出的治理方案之后,支芬和总党支便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治理灌渠的好处。与此同时,还召开了十几次会议。会上,支芬耐心地和村民们交心,广泛争求村民们的意见,还将治理灌渠的方案和效果图拿给村民看。在拆除违章建筑的时候,支芬还自掏腰包给一个坚决不同意拆迁的村民补偿。

在迁坟这件事情上,刨坟掘墓是村民们的大忌,为了充分表达对死者及家属的尊重,支芬便在村里专门划拨一方土地,统一安葬几百座坟。村里还为各家提供优质的松树苗,组织各家在坟前种松树,以树代墓,缅怀先人。一位曾极力反对迁坟的村民现在很欣慰:“现在看不到遍地的坟头了,一到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我看到了干部们的一片苦心。”

经过几番周折,治理通惠灌渠的工程终于在全村的瞩目下开工了。随着治理的深入,全村上下渐渐拧成了一股绳。经过奋战,治理后的灌渠实现了从“垃圾堆”到花园的变身——1.5公里长的水泥路沿河而建,便道上铺满了光亮整洁的红黄彩砖,河上架起了一座古朴典雅的木桥和一座能通汽车的水泥桥。

灌渠的成功治理在改善了沿河两边村民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为高碑店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支芬不断的探访和摸索下,高碑店村后来又兴起了遛宠物带文明铲的举措。党总支、村委会为每户养宠物的村民都配备了清理宠物粪便的小铁铲,号召村民以举手之劳,来美化村庄环境。全体村民在积极响应的同时还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如今的通惠灌渠,景美、灯亮、路通、岸绿、水清。村民闲暇之余,会坐到河边的石凳上享受生活,每每此时,他们都会把对支芬书记的感谢溢于言表。

走文化新路

为了能尽快找到村子发展的出路,支芬在让村子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还凝结集体的智慧,找寻村子发展的新突破点。

在一次支部会议上,村里的一位老人所讲述的高碑店村的历史,为支芬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高碑店村历史上是漕运码头,大小商家店铺云集,有“高米店”、“高蜜店”之称。支芬立即意识到,这正是自己苦苦找寻的发展突破点。

“既然,七八百年前,高碑店村的老祖宗们也不是以土地为生,而是以商业,我们能否从这个角度挖掘古村历史文化,恢复历史上大小商家大小店铺的繁荣景象呢?”支芬心中有了主意。

从通惠河回来,支芬找到了村子发展的方向:挖掘古村历史文化,恢复历史上商铺繁荣的景象。

散布在村里一条街上的几十家经营古典家具的商户让支芬感觉眼前一亮。她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古家具市场近年来一直挺好,且发展古典家具产业和千年古村的优势非常匹配。它占地不多,村民们也有现成的房子用,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出租房屋很快收益。如果真是这样,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还能提高村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为高碑店村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村里投资100多万,对原有几十家古家具店铺一条街进行了升级改造——整修道路、绿化美化的同时按照明清建筑风格统一改造了门面。

nlc202309040626

支芬来到高碑店村第二年的金秋十月,带领高碑店人请来了众多媒体来村里参加“高碑店村首届古典家具展示会”,古典家具街的知名度被有效地提升了。两个月后,入住家具街的商户便猛增到202家。同年年底,高碑店村成立了古家具公司,使家具街发展更具规模和影响力。

这是文化产业现雏形的标志。同时也体现着她智慧的光芒,这让支芬得到了些许的鼓舞,及时提出了建设古典家具文化村的发展目标。

如果说,古典家具商户打开了市场,让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那么,把家具产业演变为家具文化,为高碑店村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找准了下一步文化发展的方向,支芬领导的高碑店又修建了一个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华夏民俗文化园。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展示和销售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保护基地。

园内建筑采用中国明清古典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共有各类建筑300余间,设有多功能展示大厅。其中传统手工艺品中包括剪纸、泥塑、刺绣、年画、木雕、唐卡、风筝、香包等百余个品种。

华夏民俗文化园自2004年建成后,不仅成为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展示和销售中心,也成为了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播交流中心,目前园区已先后承办了2004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欢聚高碑店主题活动、首届华夏民俗文化节、第六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使节夫人活动日、各国大使闹元宵等许多有影响的重大品牌活动。

2005年启动了“国际民俗旅游接待”项目,将村民的居住性资产变成了经营性资产,先后共接待来自美、英、德、日、韩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

2006年高碑店村被确定为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面对这个发展机遇,支芬带领党总支一班人进一步完善了全村“三街、两区、一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古典家具老街、古典艺术新街、水乡茶楼一条街、国际民俗接待区、医药批发产业区和民俗园进行提升。

目前,新街已经引进了聚仙堂、华夏民俗文化园、科举匾额博物馆、中原文化艺术长廊、徽派宰相府和飞云画院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企业,还引进了老北京的华声天桥市场和暖炉博物馆等项目,使整建后的古典艺术新街成为一张展现京城民俗文化的新名片。

在支芬的带领下,高碑店村以古典家具一条街和华夏民俗文化园为龙头,在通惠河两岸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从困境中走出了一条“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完善保障、构建和谐”的发展之路,全村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现在的高碑店村,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三有村”。

创和谐民风

“高碑店村的农民‘富裕’了,但这不能代表高碑店村的农民就‘富有’了。”支芬说,“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富有者,是文化与文明的结合体。”

为了让村风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高碑店村开办了“人文奥运大讲堂”,普及礼仪、奥运和健康知识,开展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展现群众文明风采,并在奥运会到来之时,作为长安街上的第一个村庄,向世界展现北京人良好的国际形象。

支芬提出,在富裕的同时要伸出友爱之手,帮扶困难群体,把对弱势群体的临时救助变成365天的关怀,形成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

村里还成立了“爱心公益服务站”,为困难家庭发放了“爱心卡”,他们每月都可以在服务站领到各种生活用品。

除了帮扶,支芬还倡导开展“两优工程”,即在就业指导站推行困难群体就业优先工程和困难群体本人及子女参加技能培训优惠工程,使全体村民共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让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同时,村里还多次举办“村歌大联唱”、金秋晚会等文娱活动,成立了村民们非常感兴趣的腰鼓队、舞蹈队、合唱队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感情,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村里的老年高跷队和少年高跷队还先后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参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国外人了解了更多中国文化的同时还提高了高碑店村的知名度。

现如今在地图上,这个方圆面积仅有200多公顷的小村庄,早已名扬四方。

国内外,只要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古典家具艺术的,都知道北京有个高碑店村。这也让高碑店村拥有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北京市文明村、北京市经济百强村、北京市平安村、北京市卫生村、北京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北京市敬老先进村、残疾人工作五好村等多项荣誉。

“看着这一步步走来所取得的成就,心里感觉到踏实。”当记者对支芬的能力表示惊叹时,支芬只是用朴实的语言、谦逊的态度回答记者:“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我当时处在那样的位置,必须把党交给我的事情做好,做的好是应该的,做的不好还应该受到批评……”

现场采访

记者:目前高碑店村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呢?

支芬:高碑店的区域图就像一个宝鼎,通惠河的水源源不断流入宝鼎,这水便是财。而且区域面积大,距离天安门又近,这宝鼎一定要打造成绝世宝鼎。而目前,高碑店用现有的土地形成了三个产业区。一个是以古家具为龙头;一个是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产业区;另一个就是是医药文化产业区。目前已经有一个医药公司,占地18.5万平方米的中医药港也在筹建中。

记者:您当时怎么会有建设文化村思路的呢?

支芬:这应该算是绝处逢生吧!在村子无路可走的时候,有那么一个机遇,抓住了就好了!当时是村子里的一个老人挖出的石碑给了我指点。石碑上记录着高碑店村的历史,曾经这里以商业为主,是盏极一时的漕运码头、皇粮商品的集散地。而如今的村民们没有地,也可以走从前老祖宗的路啊,但是卖粮这样的事情行不通,所以就出现了走文化产业道路的想法。

记者:我听说,村子的建设也不是特别顺利的,也遇到了许多的阻力,费了许多心血。

支芬:其实,也不算是什么阻力,也没有费什么心血。作为干基层工作的人,领会好上级的精神,再联系本村实际,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实在在落到实处。你看我来高碑店干了三件事儿,十年就干了三个活儿。第一是把村子治理干净了,建立长效机制,治脏治乱;第二是整治环境,发展文化产业;第三是组织老百姓翻建房屋。

记者:2002年您刚上任时,曾很有决心的说“不仅是人要来,而且心也要来”,您应该是胸有成竹的吧?

支芬:其实那不是什么豪情壮语。作为一个党员,一个支部书记,领导安排你到哪里工作,你都要全身心。如果是模棱两可的就干脆不去了,否则浪费时间事小,耽误村子的发展事大。

浅析花窗图案纹样之文化涵义 篇4

一、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花窗特点简述

花窗是建筑中窗的一种装饰和美化形式, 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 它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功能的同时有着较好的景观造景、空间组织、文化内涵、装饰构成等方面功能。中国传统人居美学的核心理念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其中包含人文与自然的融通、对接、甚至难分彼此。花窗沟通了外部的自然景观和内部的人文景观, 是人与自然沟通不可或缺的通道, 其设计理念延续了中国水墨画淡雅古朴的情致意蕴, 遵循“虚实互补、虚实相生”的古代哲学思想, “窗虚蕉影玲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花窗纹样风格迥异, 有的素朴似清水芙蓉, 如直棂窗;有的繁复似错彩镂金, 如花纹窗, 总之匠人们的设计精美奇巧、异彩纷呈、疏密有致、图纹杂糅、雕镂镶嵌, 正所谓方寸之间, 别有洞天。窗外的景色与花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方方精美的花窗起到了画框的作用, 让人们在室内也能观赏自然风光, 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人文与自然在此互为表里、相生相伴, 相融相合。无论是明窗、空窗还是漏窗, 总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 看不尽烟锁溪桥的空蒙, 看不尽冰清玉洁的剔透, 看不尽竹影梅风的俊朗。

总的来说, 花窗综合了建筑美 (造型) 、绘画美 (图案) 和音乐美 (材质) , 具有高度移情的作用, 今天当我们看到一朵朵如春水捧出、花团锦簇的花瓣, 仿佛又看到了“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的明媚韶华;看到一桢桢如锦书墨迹般缜密繁复的菱形纹样, 仿佛又听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呢喃缠绵;看到一簇簇鲜活生动的“喜鹊踏枝纹”, 仿佛又感到“落花啼鸟纷纷乱, 涧户山窗寂寂闲”的安逸恬淡;看到一幅幅巧夺天工的“鸳鸯戏荷图”, 仿佛又想起“爱妻唤我早日归, 花窗翠竹梦几回”的情真意切。

二、御柳如丝映九重, 凤凰窗映绣芙蓉——皇家宫殿花窗纹样概览

故宫花窗纹样大致分为三交六椀菱花样式、双交四椀棱花样式、斜方格样式、正方格样式、轱辘钱样式、万字纹样式、步步锦样式等。窗棂即格心部分, 以木棂条组成花纹为主要装饰手段, 花纹的复杂程度依建筑的等级与形制而定, 其中二棂相交称“双交四椀棂花”, 三棂相交称“三交六椀棂花”。在紫禁城的殿宇当中, 凡用三交六椀菱花的隔扇门窗均属最高等级。太和殿中的三交六椀菱花样式图案, 以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成若干的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中间成圆形, 相交之处便为一朵六瓣菱花。且直棂与斜棂相交成大角且直棂与斜棂相交成大角60°, 小角30°之形状, 整个图面形成菱花为实, 圆孔为虚的一种菱花锦图, 三角形、菱形和圆形层层嵌套, 构图纷繁复杂而不失精准, 对称之美, 诠释着“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皇室威严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帝王气魄, 象征国家正统内涵天地, 寓意四方, 国泰民安, 天地之交而生万物。景仁宫的双交四椀样式指由两根木棂条相交并在相交处附加花瓣而成为放射状的菱花图案, 其等级较三交六椀菱花低一等。

三、春窗曙灭九微火, 九微片片飞花琐——苏州园林花窗纹样概览

苏州园林花窗的纹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抽象纹样, 如:方形、万字形、回字、井字、十字、工字、冰裂纹、钱鳞、海棠、如意等;2. 自然风物纹样, 如:石榴、荷花、梅花、葡萄、兰花、竹、葵花等;3. 吉祥瑞兽, 如:有鸟、龙、蝙蝠、蝴蝶、青蛙、金鱼、鲤鱼、仙鹤、等虫鱼鸟兽图案;4. 书房摆设, 如:琴、棋、书、画等;5. 综合纹样, 如:以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为中心, 四周抽象形围绕的窗芯图案。由于苏州园林多为隐逸的居士所建, 很多纹样都寄托着园主人高尚坚贞的情操。

结语

花窗艺术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被历代文人吟咏描摹最多的家具构件, 由众多与窗有关的古诗词可见一斑。花窗的造型多样、图案丰富、做工精良、选材讲究, 符合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标准。由于花窗艺术门类庞杂, 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展开, 只能选取花窗纹样作为切入点。故宫是古代皇家建筑的集大成者, 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苏州园林则代表了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三位一体的明清风雅。二者在建筑史上的地位不容置喙, 这也决定了故宫花窗和苏州园林花窗更为典型, 更具有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故宫花窗图案中的三交六椀菱花样式、双交四椀棱花样式、斜方格样式、正方格样式、轱辘钱样式、万字纹样式、步步锦样式, 以及苏州园林花窗图案中的梅花纹、冰裂纹、荷花纹和四艺纹, 可以基本了解制作中国花窗的精湛技艺及其背后的深远文化涵义。

参考文献

[1]陈鑫.苏州古典园林的洞门花窗的空间审美功能[J].史论空间, 2009.2.

[2]徐华铛, 杨古城.墙体上的精巧构思——浅谈花窗艺术[J].包装世界, 1998.2.

[3]张云.赏析苏州古典园林花窗形神之美[J].安徽农业科学, 2009.8.

[4]郑湘阳.北京皇家园林与苏州私家园林花窗艺术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2.

云南特产文化之花齿轮 篇5

云南的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然而云南的饮食也是五彩缤纷,各色各样。当你来到云南的时候,各式各样的食品让你觉得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市场让你尽享无限的选择空间。对于云南的食品你将言不尽,道不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最有云南特色的产品——花齿轮。

诶!不要想错咯,词花齿轮非彼换齿轮,我所说的花齿轮是猫哆哩的食品。换齿轮是猫哆哩的新产品,大家都称之为适时嘟嘴食品—花齿轮。其形状像齿轮,食品原料是魔芋(一种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可食植物)。

其实花齿轮是猫哆哩的一种新品,和酸角糕相比,二者各有各的特色,只不过酸角糕的没有像花齿轮那样多的果派。

花齿轮系列产品采用魔芋与西番莲、洛神花、玫瑰花及茉莉花的巧妙结合,运用公司独特的保香护色工艺技术,不添加香精、香料及色素,即保存了水果与鲜花原有的天然香味、唯美色泽,又留住了西番莲与鲜花本身丰富的营养价值。满足了现代人追求食品安全、绿色、健康、营养与美味的多重需求。

鲜花柔美的色泽、清新高雅的香味与魔芋合而为一,开袋时花香袭人,品尝时细腻滑嫩,欣赏时晶莹透亮,回味时带给您意境悠远的无尽想象。魔芋与鲜花天然的养生调理功能,更让追求健康和爱美的女士赞叹不已。

魔芋是有益的碱性食物,可有效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其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居果蔬之首,有帮助减肥的功效;又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养生调理的天然良方,对清肠通便、排毒养颜、降脂降压,预防糖尿病等均有良好功效。在民间广为食用,大受百姓欢迎。魔芋花派产品色、香、味俱全的绝佳境界,带给您健康营养、时尚与美的享受。

花齿轮主要分为:魔芋西番莲果派、魔芋玫瑰花果派、魔芋洛神花果派、魔芋茉莉花果派。不同果派,不同味道,让你享受各种选择的空间。

花齿轮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猫哆哩食品生产格局,在公司大胆的猜想与实验下,终于研究出来了将魔芋和各种植物组合在一起这样的产品。其中玫瑰花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那种。魔芋玫瑰花派中的玫瑰花是产自海拔在16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这样的玫瑰话比起日常中所见到的玫瑰花味道更浓,营养价值更高。

洛神花,在曹子建哀婉吟唱的《洛神赋》里,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已让这玫红色绽而不放的花郁郁动人,故事里的女子绝色倾城,与女子同名的花又怎能不令众花自惭。洛神花富含十七种氨基心血管、动脉硬化酸,丰富的维生素C,并有助于减肥。花瓣中略有微酸的味道让洛神花更带上了几许酸楚之美。魔芋中注入洛神花赋予了魔芋洛神花派独特的外观及丰富的营养,魔芋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利于你通便排毒,洛神花所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大量的天然色素以及多种矿物质,有助于解酒保肝,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液浓度和刺激肠壁蠕动。洛神花配魔芋,健康伴你行。

众所周知的茉莉花,其具有素洁、浓郁、清芬、久远特点,象征爱情和友谊的茉莉花早在花茶市场占据大片江山,其利于女性的保健和美容,诸多女性将其视为杯中尤物。魔芋茉莉花派在无味的魔芋中注入香味怡人的茉莉花。其清新的香味好似春天的味道,茉莉花所富含的多种营养及活性成分可,让你享受清静自然,延年益寿、身心健康。

瘦西湖万花园:花海花事花文化 篇6

笔者踏进扬州瘦西湖万花园,方知平时见识短。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万花争妍,要不是见标牌识鲜花,怕是专业人士也难以将这么多品种的花叫出名字。

万花园占地面积500亩,据说总投资约1.8亿元,于2006年9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万花园是依托瘦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打造成以花文化为主题,以古典历史名园为线索,着重恢复完善瘦西湖“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白塔晴云”等景区,挖掘和体现扬州特有的花卉文化,具有花事、博览、观奇、体验、智趣、休闲、教育、生态、娱乐、审美十大功能。万花园强调与瘦西湖沿线景点的融合、衔接、过渡,强调空间的整体性和瘦西湖发展脉络的延续,在塑造群芳竞秀氛围的同时,多方位展示花与国家、花与城市、花与名人、花与诗词、花与民俗、花的寓意等花卉文化。

万紫千红引惊艳

踏进万花园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花木苗圃,一片连着一片,就连道旁岸边、屋前宅后都插植花木苗。园内以各色花卉为主,如人们熟悉的十大名花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各有其园。人们能叫上名字的花卉如桃花、海棠、琼花、绣球花、郁金香等,更多是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名贵鲜花。步入园内,只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香气扑鼻。木本的、草本的、爬藤类的、阴生植物,立植、盆栽各具形态,枝叶摇曳生姿,秀色宜人。引进属优稀品种果类的有泰国象牙芒果、新加坡杨桃,中国台湾红芒、广西紫花芒、高州储良龙眼,增城挂绿、妃子笑等。花不醉人人自醉,为了拍照,真是跨不开脚,迈不开步。

花卉类除传统保留的茶花“十八学士”、“仙种”及各品类的兰花外,还有名贵品种如比利时杜鹃、巴西铁树、韩国仙人树、荷兰郁金香等。中外奇花,各展风姿。园里的花卉随季节设计,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

琼花芍药为市花

到万花园,不能不重点欣赏扬州市花———琼花、芍药。

琼花又称聚八仙、蝴蝶花、牛耳抱珠,忍冬科落叶的半常绿灌木。花大如盘,洁白如玉。聚伞花序生于枝端,周边八朵为萼片发育成的不孕花,中间为两性小花。琼花有“中国千古名花”之称,美丽而传奇,被称为“无双之花”。宋代韩琦有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说明当时是扬州所独有。据说,当年隋炀帝为了一睹琼花的风采,下令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然而在运河开凿成功之后,隋炀帝来扬州的前一天,琼花一夜之间全部凋零,从此在人们心目中显得更加神秘了。世人将能够到扬州一睹琼花的风采视为人生快事,历史上曾出现“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赏花盛况。

芍药是人们熟悉的名花,分布较广,中国、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都有。若说琼花象征着扬州城奇异瑰丽的历史,芍药则象征着扬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事实上,扬州栽种芍药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宋代,扬州芍药逐渐繁盛,成为全国芍药培育生产、交流贸易、观赏研究的中心;到了庆历至熙宁年间(1041—1077),扬州芍药已与洛阳牡丹齐名,名扬天下。现扬州芍药品种有200多个。芍药在扬州当地还被称为“花中之相”之美称。原来宋时,韩琦在扬州任太守,在郡园中种植芍药。有一天,芍药花中最名贵的一种“金带围”突然开了四朵。韩琦立刻邀请了在他家做客的王安石、远道赴任路过此地的陈升之以及在他手下做官的王圭一起赏花,高兴时四人各摘了一朵戴在自己身上。令人称奇的是,这四个人陆续都做了宋朝的宰相,因此扬州的“金带围”就有了“花中之相”的美誉,被称为“宰相之花”。

花香香到心里头

万花园作为瘦西湖风景区的完美延续,不仅有万花之艳,还有许多文化底蕴很深的景点,如“石壁流淙”的水之花,“竹影茶香”的茶之花,“花港观鱼”的鱼之花,“花卉佳话”的美女之花等等,可谓步移景换,四季有花,随处见花。花与园林相得益彰,各个功能区块之间围绕花的主题,既各有特色,又互相呼应,以多种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花卉文化主题,既有大面积的群芳斗艳,又有精品花卉主题景点,还有温室花房的奇花异草,以及田园野趣的乡间景色;既有视觉上的眼福享受,又有嗅觉上的花香扑鼻,还有花文化方面的启迪。万花园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更是休闲文化旅游的胜地!

(责编 冯春富)

引地域文化之水浇语文学习之花 篇7

一、了解当地风俗, 沟通课堂内外

语文教材中, 不少篇目都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教学这些课文, 教师要巧抓时机, 把学生引向对当地风俗民情的感知和了解, 从而深化课内学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学习《社戏》时, 学生非常喜欢孩子们月夜划船去赵庄看戏的精彩情节, 尤其是双喜、阿发这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 简直被学生视为了知己。阅读中,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天真无邪的童趣, 还被江南水乡独特的乡俗风情所迷恋。阅读结束时, 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曾经看戏的情景。甘肃有些农村也常常是几个村子结成一个“会”, 每年开春搞祭祀天地、祈求丰收、公演会戏的活动, 风俗与《社戏》中有点相似。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学习渠道拓宽了, 学生的视野也就扩大了。

二、关注民间技艺, 促进自主探究

精湛的雕刻技艺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之一。今天, 在甘肃的天水陇南一带, 雕漆、根雕、盆景依然很盛行。明末人魏学洢别具慧眼, 发现并记录了精美绝伦的微雕精品———核舟。阅读《核舟记》一文, 学生在感受核舟精美的同时, 也一定会为传统技艺的“妙绝”而感叹, 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当地的雕艺品。这时教师加以点拨, 让学生注意观察最喜爱的雕刻品,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某学生用深情而自豪的语言对祖传的一件木雕工艺品作了说明:“现在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古色古香的老古董却更显珍贵了。我家就有一款古老的木雕……”他从木雕的外形、结构、主题、技艺几方面对自家的“宝物”作了准确的介绍。文末该学生写道:“这‘宝物’是祖辈的智慧与辛劳的结晶!”可以看出, 学生对古老的雕艺品进行了认真观察, 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踏寻名人足迹, 丰厚人文素养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为“诗圣”。公元759年, 他“度陇, 客秦州”一百余天, 留诗一百一十七首。杜甫的足迹为陇原大地增了辉、添了彩, 他的诗篇也深厚了陇右文化的底韵。教学《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石壕吏》) 时, 笔者把杜甫的陇右经历引入到教学中, 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对杜诗的喜爱之情, 也拉近了学生与杜甫之间的距离。接着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同学们跨越千古, 走进安史之乱时的唐王朝, 见到客居秦州的诗人杜甫, 你将会对杜甫说些什么?这一情境引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 使其学习活动超越了时空限制, 也使课堂气氛变得亲切和谐。课后, 笔者布置了实践作业:到南郭寺实地探寻杜甫的足迹, 并以“杜甫在秦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可以写实, 可以想象, 也可以评论。这样就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去观察调查, 去感知思考, 去探寻表达。综合起来看, 这堂课容量大, 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熔于一炉, 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更培养了学生探究开发地域文化的兴趣。

四、领略自然风光, 激发创作欲望

从牡丹和无穷花看中韩文化的差异 篇8

关键词:牡丹,无穷花,中韩文化差异

东洋花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花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独特的审美取向, 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理想追求。通过牡丹和无穷花, 可以揭示中韩两国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的差异, 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一、中国人的牡丹观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 原为陕、川、鲁、豫、藏、云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 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 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栽培牡丹, 牡丹得到历朝历代人民对其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至清朝, 慈禧懿旨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在文艺史上, 以牡丹为素材的作品数量之多, 令其他花卉望尘莫及。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对中国人而言, 牡丹是美的象征。牡丹花大色艳、婀娜多姿、芳香浓郁, 沁人心脾, 而且品种繁多, 张弛有度, 雍容华贵、华丽珍贵。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诗词歌赋反映了牡丹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 唐代李白在《清平调》中美誉“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刘禹锡在《牡丹》中称赞“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素有“国色天香”、“万花之王”的美称。清代的愚叟丘璩在《牡丹荣辱志》里说:“花卉蕃芜于天地间莫牡丹, 其貌正心荏, 茎节带蕊, 耸柳捡旷, 有刚柔克态。远而视之, 疑莫丈夫女子俨衣冠当其前地。”可见牡丹华丽但不妖娆, 富丽端庄、大方脱俗。

牡丹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是公认的花中之王, 身价地位自然不言而喻;牡丹很早就被视为富贵奢华之物, “富贵之花”, 历朝历代都将牡丹作为吉祥的装饰图案。例如, 牡丹配海棠, 寓意“富贵满堂”;牡丹插花瓶中, 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猫、蝶同图, 称作“富贵耄耋”, 这是因为“猫”与“耄”谐音, “蝶”则与“耋”同音, “耄耋”寓意长寿。高贵美丽、雍容典雅的牡丹,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强大, 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祖国不断发展、繁荣富强的憧憬。

牡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传说武则天于大雪纷飞之时饮酒作诗, 写下“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的诏书, 百花慑于此命, 一夜之间绽开齐放, 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 遂将牡丹贬至洛阳, 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 这更激怒了武后, 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 但到第二年春, 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 矢志不移, 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清代赵世学在《牡丹富贵说》中说:“但即牡丹之富贵言之, 其富也, 富而无骄, 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其贵也, 贵而不挟, 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电影《红牡丹》的插曲《牡丹之歌》, 也赞美牡丹高尚品格。牡丹娇而不媚, 艳而不俗,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象征着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正如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而且牡丹在繁华丛中, 仍神态淡然, 心境安然, 自持自守, 不被世俗捧杀捧晕, 自信中散发着平和、宽容及沉稳之气。牡丹之美, 正是映照了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宠辱不惊”的豁达之意, 即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喧嚣纷杂环境中保持淡定从容, 处之泰然。

二、韩国人的无穷花观

无穷花原名“木槿花”, 朝开暮落, 每朵花只开一天, 但从夏天到秋天可持续开新花, 新鲜无比, 因而得名“无穷花”。无穷花可以净化空气, 还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无穷花在韩国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第九卷《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 衣冠带剑, 食兽, 使二大虎在旁, 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 朝生夕死”的记载。这里的“君子国”指的是韩国, “薰花草”指的便是“无穷花”。《古今记》中也有“君子之国地方千里, 多木槿花”的赞美之词。韩半岛自古被称为槿域、槿花鄕、槿原, 近代则有“无穷花东山”或“无穷花三千里锦绣江山”的美誉。

对韩国人而言, 无穷花是美的象征。无穷花茎直立, 分枝多花, 梗较短, 单瓣或重瓣, 呈白、粉红、紫红等色, 花瓣基部为深红色或紫红花纹, 花开时繁花满树, 颇为美丽。无穷花不妖娆, 也不事张扬, 朴素纯洁, 清新脱俗, 淡雅高坚。

无穷花象征着韩民族百折不挠、矢志弥坚的精神。无穷花对土壤要求不严, 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 都奋发图强, 顽强生长。除去冬季, 其任何时节移植或嫁接都很容易存活, 抗害能力很强, 因此, 无穷花也叫做“易生”。无穷花花期长达半年之久, 朝开暮落, 日日不绝。如此每天连续绽放新花是无穷花特有的开花习性, 寓意为“永远绽放、永不凋落”。可以说无穷花是旺盛生命力和意志力的象征。

无穷花是韩民族精神的象征。首先, 无穷花花瓣中央为红色, 寓意“一片丹心”, 象征着浓烈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而且无穷花凋谢时, 不是一片一片香消玉散, 而是一朵一朵地以完整的姿势谢落,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韩民族团结友爱、强大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穷花与太极旗一同见证了韩半岛千百年的刀光剑影和朝鲜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如同韩国的国歌《爱国歌》中唱道:“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 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 保全我们的江山。”

无穷花象征着韩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无穷花根深叶茂, 于地不争, 乐于平凡;于时不争, 不欲争春, 绝非春荣秋谢之辈, 夏秋季节, 清晨开放, 繁花似锦;知短补短, 不断更新, 朝气蓬勃, 永葆活力, 是韩民族勤勉和强韧的最好写照。

其次, 无穷花朴素纯洁, 不骄不躁, 低调宁静, 默默奉献, 是朝鲜半岛儒士们膜拜的“隐士”, 与韩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令天下苍生共同受益的“弘益人间”的精神一脉相连。

三、中韩文化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从中国人的牡丹观和韩国人的无穷花观看, 不但可以反映这个中华民族和韩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还可以发现中韩两民族的文化差异。

首先, 牡丹与无穷花都是美的象征, 但各有千秋。牡丹的美丽, 在其艳而不俗, 镇定自若, 凛然不可侵犯, 美得优雅从容, 雍容华贵, 这正迎合了中国人以硕大弘丽为美的心态。无穷花在烈日骄阳下的坚毅生长, 无穷花的美丽, 没有博杂, 质朴无华, 安静收敛, 朴素纯洁, 清新脱俗, 有着一份坚守和倔强, 有着一份尊严和宁静。无穷花代表着韩国人淡雅、朴素的审美情怀。其次, 牡丹象征着恢弘大气、富贵吉祥、生活荣盛。无穷花不屈不挠, 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牡丹和无穷花都是国家不断发展强大的体现, 都反映了两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渴望国富民强的愿望。而且, 对牡丹和无穷花的偏爱, 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娇艳富丽、热烈外放的牡丹, 符合其王者风范、追求功名、雍容大度的思想观念, 以及富贵不屈、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韩国人性格内敛, 友爱团结, 勤劳坚韧, 所以偏爱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生生不息的无穷花。

中韩两国不同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风貌, 是由于千百年来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国情国势、思想观念造成的。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 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以及多民族的大融合, 造就中华民族的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集富贵、权势的天朝文化在亚洲乃至历史长河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流溢着大国的气派和风采, 雍容华贵的气质。因此, 中国封建社会和绚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的自豪自信, 追求海纳百川之气, 以及安定从容、宠辱不惊的性情。这种雄浑大气表现在许多地方, 比如中国人喜欢看贯通古今、内容宏壮空阔的百科全书;中国的宫殿大多规模宏大、气势庞皇、金碧辉煌, 中国人注重社会对自己的认可, 爱惜羽毛, 讲究体面与排场。体面是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包括个人的品格、荣誉声望、成就及社会地位。例如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丰盛, 认为剩余一些才显得大方、有礼貌, 即使手头并不宽裕也不愿意怠慢客人, 这有时会导致某种程度上的虚荣心理和浪费现象。

与之相反, 韩国不似宏大广袤的中国, 作为半岛国家, 其与中国、日本毗邻而居,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近代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以及南北战争的历史过程中, 战争频繁, 不断遭受邻国侵略, 于夹缝中生存的韩民族时刻感到危机的存在, 从未松懈过, 铸就韩民族外柔内刚、内敛约制的性情, 不屈不挠, 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生生不息、勤恳奋斗的民族精神成功创造了“汉江奇迹”, 帮助韩国跃为“亚洲四小龙”。而且韩民族是单一民族, 韩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非常强烈, 提倡使用和消费国货, 韩国制造的许多产品上都印有“身土不二”的标语, 以号召民众支持民族产业, 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的影视剧中出现的产品几乎都是韩国品牌的, 这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学习。另外, 由于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儒家、佛教和老庄的价值观的浸润下, 形成韩民族精神的精华“弘益人间”的理念。

中国人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 借鉴他民族的长处, 不断发展强大, 重振盛世国威。

参考文献

[1]孟玉璞.牡丹与中国人的审美.牡丹, 2010.

花文化 篇9

关键词:河南沈丘,顾家花馍,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一、顾家花馍的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年间,“沈县” (现沈丘县老城镇) 城南南大门夏湾村有个做馍销售最好的人叫顾维臣,人称顾二别子。顾二别子聪明好学,做馍的手艺精湛,顾家花馍个体玲珑,花样繁多,洁白如玉,久放不裂不霉,即使存放年余,一经蒸馏仍鲜嫩如初,人称“顾家馍”。一时间,顾家馍声名鹊起,顾家人在卖馍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蒸馍技艺,后经世代提纯、锤炼,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有名的风味特产。当地的官宦或商贾都喜以顾家馍馈赠亲友,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都喜用顾家馍作为礼品赠送以示喜庆。据夏湾村人相传,沈县的乡医刘先生有幸在给清康熙皇帝医病时,把随身携带的顾家馍奉上,让皇帝每餐进膳时馏两个顾家馍食之。康熙龙体康复后以为顾家馍是什么药引子,询问方知那是沈县一姓顾的人家做的馍馍,味美可口,且经年储存不坏。康熙龙颜大悦遂传下手谕,顾家馍被选为御用贡品,从此就有了“贡馍”的美誉。时至今日,沈丘周边地区仍保留着这种习俗,谁家的孩子过周岁生日,孩子的姥姥都要买一些顾家花馍送给孩子,庇佑孩子能消灾祛病,聪明健康、茁壮成长。

二、顾家花馍的文化内涵

顾家花馍是中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真实艺术,体现了中原本土的民俗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顾家馍是民间面食,作为食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充饥,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口感美味、造型独特、形态美观,使人们在食用时产生愉快的心情,在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同时也使生命得以维持,味觉、视觉、心理等感官直接得到享受,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其次,顾家花馍是老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其花样造型繁多,不同造型的顾家花馍蕴含着不同的含义,被广泛应用于众多民间习俗活动中。顾家花馍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集于一身,成为人们心目中能够驱邪避灾的保护神和接福送子的吉祥物,寄托着百姓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再次,顾家花馍能够一直传承、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蕴含着生命繁衍的寓意才使它在民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生命繁衍的崇拜是人类从始祖开始就最普遍信仰,顾家花馍的很多造型中经常见到表现生命崇拜的造型,表达了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蕴含着百姓们对生命的美好追求。

三、顾家花馍的造型特征

顾家花馍在造型上充分利用了麦面的可塑性,其主要造型有两种:一是基本造型葫芦状的小白馍,形若葫芦,尖染红点,通体洁白如玉,底部有形似八卦的阴阳纹理,主要用于日常食用,造型工整简洁、不做多余的雕饰,即人们平时称作的“贡馍”。二是花样造型的小花馍,包括植物造型、动物造形、人物造型等。多用于祭祀、祝寿等礼仪活动,运用了概括、提炼、归纳、添加、夸张、变形、重组等艺术处理手法,整体造型精巧别致、生动有趣,蕴含着吉祥的意蕴。馍上涂有各种食用色,其彩绘以勾线和着色相结合,不仅具有淮阳泥泥狗的特征,而且很接近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的色彩。

四、顾家花馍的着色艺术

顾家花馍用色艳丽浓烈、饱满,其着色艺术承袭了传统民间工艺的五行色观念,由青、赤、黄、黑、白 (借麦面材料本身的颜色) 五种颜色组成。着色上,这五种颜色的使用并不是均等的,色彩的运用以意象为据,以丰富的想象自由着色,不受实物本身色彩的限制。顾家花馍的着色所用的原材料大多为从蔬菜水果的花、茎、叶和块根中通过揉搓、温水浸渍的办法提取出来的植物染料。这些天然染料艳而不浮,经久不变。顾家花馍的染色方法有三种,一是蒸熟后点染,刚蒸出来的馍馍易上色,着色要分层进行,先上第一层黄色,等馍晾凉了慢慢上红色,红色点染完毕后,再用细笔蘸绿色或蓝色勾勒花纹,要求快速的勾、点、抹、擦、撒,使各类颜色相配,图案准确、好看。点染时不能把面全部用色彩覆盖,要留出空白,显出面本身的质地,色彩艳丽又不失面的本色者方为上乘佳品。二是上笼前先染一部分,出锅后再染一部分;三是将颜色掺进面里,看起来鲜艳,但透不出面的本色,显得颜色不灵透,没有蒸熟后点染出来的色彩活泼。

现在,精巧灵秀的顾家花馍已不仅仅是顾姓人家生产,还有李、陈、张、岳等50多户家庭作坊进行生产销售。顾家花馍是中原地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家花馍正逐渐走出河南周口这一区域的民俗圈,成为更有艺术魅力的民间艺术品牌,被更多的人们和民间艺术爱好者喜爱。

参考文献

[1]沈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沈丘县地方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花文化 篇10

一、和雅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以建立“厚重·书香”园林式校园环境文化为主体理念, 倡导师生博文精读, 浸润儒雅气度, 构建了附小“四大环境文化”。一是学校主题精神文化, 对校史、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赋、办学思想、校园吉祥物等标语图案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二是校本特色经典文化, 对校门、围墙、楼梯间、走廊、墙柱、消防栓、卫生间、各功能用房等不同地点的文化标语和图案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其内容有经典古诗词赋名句, 经典修身养性格言, 经典教育名句, 立校办学题句, 文明礼仪、安全行为温馨提示语, 等等。三是班队特色文化, 对自命班队名、自定班风、学风、班队“七优星”框、班队特色课表、班队文化栏、班队书吧等文化标识和图案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四是主题式特色文化, 如对不同楼层的文化墙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我们还将逐步考虑对不同楼层的小空间进行精心装饰和布置:如建立钢琴角、陶艺角、爱鸟角、盆艺角、金鱼角、书吧角, 等等。

附小通过美化自然环境, 优化人文环境, 让每一处景点、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株花草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使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初步形成“厚重·书香”园林式校园环境文化, 陶冶师生心灵, 沐浴师生成长。

二、和雅教师团队打造

我校的教师选聘工程坚持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注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附小教师群体具有宽阔的胸怀与包容的心态、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阅历、不懈的追求及创新的意识、不凡的谈吐和超群的气质。“师心温暖工程”坚持服务从心开始, 营造家庭氛围, 激发工作热情;“师德建设工程”坚持追求教育理想, 关注学生需求, 努力开展好“四真诚”、“五心教育”与教师“六知晓”活动;“师能建设工程”坚持教师团队学习型组织建设, “五条通道促成长”。我们引导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名师 (骨干教师) 冲向全国, 学校美誉载入《中国名校录》

三、和雅学生自主成长

我校努力构建学生“立德”教育的“大德育”工作体系, 开展好主题朝会展示、班队“七优星”评比、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和雅学生与德育之星评选、生存锻炼、梦想舞台、特色班队建设等活动, 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信念, 懂文明礼仪, 知荣辱廉耻, 有勤学善思等好品质。附小学生文明有礼、知识丰富、素质全面, 是文明向上的学生群体, 处处显示出和谐向上的积极态势。培养出孩子们谦虚豁达的古朴品格, 塑造学生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四、和雅班级群体培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自主式、系统式、体验式德育模式, 树立“大德育”观念。一是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自”主体性德育模式, 倡导学生自主管理,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二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德育模式。定期开办家长学校, 改革家长会内容和形式, 传播清新、实用的德育理念和方法, 形成优秀的家教文化。三是创建富有特色的主题体验活动。研究形成系列主题活动板块,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三特工程”, 即百名“特色之星”的评选, 班级“特色活动”开展, 学校“特色班级”创建, 内容不断丰富, 形式不断拓展。

五、和雅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课改为主阵地, 以课堂为主渠道, 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终身发展, 减负增效, 提升质量。

近年来, 附小紧紧围绕“课改·质优”这两个基本点治学。狠抓课堂教学改革, 倡导生命课堂、高效课堂和自主课堂;狠抓教研科研工程, 落实教研科研促发展;狠抓教师专业化成长,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狠抓师徒结对青蓝工程, 建立传帮带共同体;狠抓教改“沙龙”活动, 促教改研究之风。坚守一流办学水平, 质量最优, 素质教育质量评估连续17年获区特等奖。

六、和雅社团课程开发

上一篇:二次电源下一篇:模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