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2024-07-03

企业投资战略分析(精选十篇)

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篇1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它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和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系列管理的过程。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具体管理和开发问题,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由于它的难以模仿性(更主要来源于企业独特的发展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异能力的积累)决定了它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管理倾向于由总部控制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企业很大一部分都是作为总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事业部,其必然要接受总部的控制。子公司所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有利于公司总部的全球经营战略的实现。另外,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而从公司总部发展出来的管理政策会倾向于反映投资国的文化信仰、社会价值观、母国的企业文化、全球战略及首席执行官的理念。出于公司全球战略和效益的考虑,母公司更倾向于在东道国尽可能多的采取总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2、公司管理层任用的本土化水平较低

目前在华的欧美跨国公司的中国员工已经超过了其总人数的85%,知名的跨国公司甚至高达92%。虽然这些跨国公司在华的中层及以下的管理人员基本采取本地化策略,但是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在部门总监和中国区总裁这个级别上本土化的程度不高,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都没有选择中国本土的管理人员,通常都是外派人员。还有部门总监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也大多由总部或者地区总部来派遣的。。因为跨国公司毕竟不是在母国经营,其经营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唯有采取人才‘本土化才能提高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同时人力资源本地化可大大降低公司的人力资本。因而,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纷纷采取本地化策略。

3、东道国员工经营管理才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尽管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本土员工比例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主要的决策权,如资金、人事、发展战略等重大权力,仍然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而这些高层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母国外派过来的。他们对所聘用的东道国员工不太信任,对他们的稳定性和忠诚度等方面存在怀疑。因而东道国员工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等管理职能上收到限制,他们的经营管理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

三、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在华投资建厂,寻求对外扩张和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当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后才发现,原有的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商业行为、管理模式和经营之道,到了中国后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更是困难重重。

1、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

由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企业管理者通常把儒家传统思想作为自己的办事原则。长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我国企业管理者独特的决策方式:独断专行以及决策上的民主集中制等。这与国外管理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管理者认为,中国往往以一致同意做决策,不愿意承认个人决策的事实。这种决策方式责任不明确,行动较迟缓,效率较低下,导致决策出了问题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

2.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源本土化存在着诸多沟通问题,如同外派雇员难以适应东道国当地的语言、文化环境一样。本地经理与母国公司之间也存在着交流障碍。由于缺乏母公司政策框架和企业系统工作的经验,也使得其对母公司的经营风格的认识有所偏差,不利于子公司与母公司其他系统保持一致。在那些企业文化不具备内部凝聚力的公司中,东道国可能对本地子公司比对母公司有更高的忠诚度,从而导致公司全球战略在东道国实施的失败。由此可见,如何将本地化策略与其内部控制有效结合,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跨国公司本土员工流动率高的问题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人才流动比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外资企业本身就比较倾向于这种流动性,但这与员工的不适应文化差异和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当地员工在外资企业缺乏主人翁感和归属感,很多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跳槽到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

同时在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外籍员工与本土员工薪酬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数字表明,在美资企业中,如果将雇员的待遇与他们的业绩相比较,美国雇员的待遇往往偏高,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待遇适中,而本地员工的待遇却普遍偏低。面对这种差异确实容易使本地员工感到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工作热情。“为什么同样的职位,同样的工作量,薪水却比外国同事差很多?”这种情绪给企业造成管理困难,导致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阻碍人才本土化的进程。

4、跨国公司本土员工发展问题

跨国公司本土员工不仅关注今天的待遇,更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由于中国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制度仍不完善,这促使他们比其他国家的员工更为注重自己未来的保障和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但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多注重今天的效益,少于关心员工的未来。所以,在和员工签订格式化的协议之后,一旦有问题,立即按章执行,中国员工会感到难以接受,尤其对自身的前途存在忧虑情绪。

5、跨国公司本土员工考核问题

在对企业员工的考核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行标准化和精确化管理,管理模式更注重规范化的定量评估,而我国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更多的是倾向于依靠主观判断,这就使企业的绩效考核在标准的制订上出现矛盾。对于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员工而言,外国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死板,不近人情。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跨国公司的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员工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6、跨国公司本土员工选拔问题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员工选拔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往往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员工的规模,并按照他们对员工的科学评价进行合理配置。跨国公司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套西方模式的选拔体系,利用这套体系选拔员工。,而中国企业往往更看重员工的资历和背景、品行态度,要求德才兼备,稳重大方,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倡导员工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因此,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员工选拔问题亟待合理解决。

四、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策略

1、积极推进以本地化为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主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本土化。在实现本地化的过程中,应该多有效沟通,有效安排人事调动,灵活运用人才。这也是在华任何外资企业向本地化推进的有建设性的举措。积极施行本地化,培养本地化的管理人员,使管理者处于决策者的位置,增强其责任感,不仅能理解和组织实施企业文化,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冲突,因为此时沟通障碍解决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文化冲突慢慢弱化。但本地化并不能完全消除文化冲突,因为仍然有外方管理者,企业的组织文化、管理理念和决策方式依然具有其较大的影响力。实行本地化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更多的熟悉本企业文化的管理者和有利于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资源共享、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文化融合,从而提高综合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中,不仅要树立全球化的人才大局观,而且更应树立实行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2、增进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人力资源本土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在文化层面,只有增进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文化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对于一个外国管理者,在短期内要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存在很大的困难。任何组织的文化都与组织所处的民族地域的文化息息相关,跨国公司为了使自己的组织文化适应中国的环境,尤其是被中国的本土员工接受,努力把组织文化的特质维度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征相结合,从而深刻研究和理解中国员工,这些维度包括创新和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定向(聚焦结果而不是过程的程度),人际导向(注意决策结果对成员影响的程度),团队定向(以团队而非个人工作来组织活动的程度),进取心,稳定性等。其实,中外管理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已经从理论角度研究西方管理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学习型组织研究的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带领研究团队和国学专家南怀瑾先生数度合作,试图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找到优化西方管理的思路,其研究成果对跨国公司外方管理者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有积极作用。如果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能够从内心尊重和包容中国文化,从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化,就能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地制定出中西合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使其发挥积极的管理效应。

3、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竞争机制

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本土员工所面临的不公平,最重要的就是竞争晋升的不公平。本土员工往往不受重视,难以得到公司的青睐。所以要为所有员工营造一个既定的、普遍认同的公平、公开地竞争环境,在可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内实现优胜劣汰。要建立这样的竞争机制,必须首先建立起公平、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科学的绩效评价需要进行工作分析。根据组织需要,决定组织中应该设置哪些工作(岗位),再对每项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得出工作(岗位)描述和任职说明。以此作为标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中优选,给予更多的人以竞争权利和机会。需要强调的是,有了绩效评估结果,应该在收入分配方面加以体现,建立起以贡献为标准的分配机制。在人才使用方面,应取消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建立聘用制。使优者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而将劣者及时淘汰。建立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

4、完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跨国公司应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同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绩效管理既要反映经理人员短期的经济业绩、又要符合企业的长期战略要求。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关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享成果的一种契约,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达到组织及其成员目标的系统活动。其目的是吸引最佳的经营人才,且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另外,跨国公司提供的舒适的工作环境、相对丰厚的薪资、良好的福利保障也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措施,对于这一系列措施的稳固,是使得本土员工具有公平感、安全感、成就感的必要条件。

5、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通过每个员工来实现的,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变管“事”为管“人”。员工不仅期待工资有竞争性,更希望有安全感和预期的成就感。所以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应该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努力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个性、重视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鼓励人的创造、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能仅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管理工作的唯一目标,而应把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作为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调节工作主体——员工的状态和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归属感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员工团队精神和归属感。著名跨国公司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视为宝贵资产。哈佛商学院经典著作指出,企业文化在当代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应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的主流价值体系。跨国公司的高层领导应当通过与员工真诚合作来增加员工对公司的价值观的认同感,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努力培训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得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人才才会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加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要发挥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吸引优秀员工加盟企业,同时利用文化的凝聚力,紧紧团结企业员工。

培养员工归属感有多种形式,建立工会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目前,工会已普遍存在于在华跨国公司及其下属法人公司。全国总工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以来,在华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及其下属法人公司的工会组建率已超过82%。要发挥工会的作用,吸引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建设企业。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公司纷纷对中国展开了第三次投资热潮。这一轮的投资高潮,不只是争夺中国的能源和市场,更是争夺中国的优秀人才。但是大部分在华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人力资议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优秀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的诱因分析 篇2

经过系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优秀企业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里归纳为优秀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九大诱因,分别为:财、业、市、技、牌、誉、略、魂、治。

诱因一:财,即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主要表现在资产良好,拥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且不存在大的财务风险。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资产不良、债台高筑、运营不佳、盈利不足、风险较大的企业,往往会让战略投资者望而却步。

诱因二:业,即企业的主营业务。能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主营业务所在的行业多数是前景光明、市场广阔的行业,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企业主营业务和战略投资者经营业务能够形成业务互补,或者在战略投资者业务布局之内,也是战略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之处。无论是行业内、行业上下游还是金融类战略投资者,对与目标企业的主营业务都是非常看重的。

诱因三:市,即企业的市场范围。能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在市场区域、市场网络、市场规模等方面拥有较强的优势,如在某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分销体系和业务规模。战略投资者对于在区域内或者行业内领先的企业总是最先关注的,这一类企业往往能够在区域市场内做到领先、并且全国布局。

诱因四:技,即企业的技术水平。能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拥有较强的实力,拥有某项技术专利或者拳头产品,能在市场上技压群雄。企业高科技含量的研发项目、全新的高品质产品等对于战略投资者来吸引力都是非常大的。对于非技术型企业来讲,创新的商业模式便成了吸引战略投资者的重要砝码。

诱因五:牌,即企业的品牌形象,

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目标市场上有较强的客户影响力。战略投资者之所以关注企业的品牌形象,原因在于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和战略合作;对于战略投资者来讲,知名企业更能够吸引他们的眼光。

诱因六:誉,即企业的商业信誉。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在市场运作上能够规范运行、诚信交易,无不良记录。做企业就像做人,必须坐得稳、行得正、站得直。战略投资者不会考虑在市场不守法经营、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只能辉煌一时,不能辉煌一世,投资商业信誉不良的企业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诱因七:略,即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拥有较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并且和战略投资者的战略拥有相似性。一般来讲,战略投资者对目标企业进行战略投资之后,会在战略方向和经营思路上进行指导和提升;但是,本身就有清晰、合理的战略方向,并且还拥有可以有效落实的战略保障体系的企业,对于战略投资者来讲,更加具有吸引力。

诱因八:魂,即企业的内部文化。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和战略投资者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如积极、上进、创新、和谐、诚信等等。文化的融合意义重大,很多兼并重组的企业之所以效果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兼容。一个企业的内部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有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做起事情来才能够像模像样。

诱因九:治,即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优秀企业多数在管理决策上能够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效率化。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管理要靠良好的制度来开展,同时拥有优秀的管理者,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率和效益。

以上九大诱因,是战略投资者在选择企业进行投资时考虑的主要方面。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能力,才能在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目光并成功引资。

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篇3

关键词:收购;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

1、绪论

众所周知,我国乳制品企业发展能力巨大,然而婴幼儿奶粉占企业生产的奶粉总量较低。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婴幼儿奶粉消费大国,需求巨大。庞大的市场容量吸引了国际奶粉品牌的进入以及一些乳制品企业进军奶粉市场,使得奶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外奶粉品牌利用自己的品牌、渠道、产品等优势吸引众多消费者,成为婴儿奶粉市场的领军者,加剧奶粉市场的竞争;国内奶粉厂商却深陷质量安全的泥潭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乳行业的整改及国产品牌的建立,因雅士利品牌奶粉属于贴牌奶粉不符合产业政策,其被收购是必然的,而蒙牛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补足奶粉短板,因此在工信部的牵头下,蒙牛乳业以每股3.5港元的现金即总代价124亿港元收购了雅士利51%的股权,成为雅士利第一大股东,成为2013年最大的收购案。

2、文献综述

渠立榕.黄丹(2007)从行业角度对台湾地区食品、电子、钢铁等6个行业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纵向一体化战略影响程度不同,有些行业不适合该战略。

赵伟(2011)以常州广益布厂为研究对象研究近代中国后发棉纺织小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认为该战略能使错过发展黄金期的小企业成为中型企业,能降低成本,是近代中国后发小企业壮大的战略选择。

闫玮(2008)发现不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及社会信誉缺失是中国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的原因,实施这一战略要注意纵向链条的组织问题、定位问题及专业化问题。

田青(2006)以万马集团为例将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进行分类,发现纵向一体化对企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力量,分析影响该战略选择的经济学因素,通过动态分析的方法以示例的形式回答了企业面临发展机会时如何确定发展战略。

关树永(2006)以一典型的国有纺织企业A公司为例,通过SWOT分析并进行战略匹配,发现A公司应选择盈利高、风险低并有行业壁垒的产业链环节,而且因A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低利润区,可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促进企业发展。

3、蒙牛集团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的实证研究

3.1原因分析

蒙牛作为中国乳业巨头之一,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伊利。2012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360多亿,其中80%多来自液态奶,奶粉销售额只达2亿。伊利销售额突破400亿,奶粉产品销售额约50亿元,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八分之一。2008年后我国国产奶粉市场份额达到40%,其中2012年,伊利以21%的市场占有率居于中国奶粉市场第一位。两者在营业额以及奶粉占比上数字的巨大差距是蒙牛加大奶粉产业投入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国家整顿奶粉产业为蒙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蒙牛未来加大奶粉业务的投资力度。

雅士利因属于贴牌产品,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其被收购是必然的。雅士利经过长年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消费群体、品牌形象和渠道资源,在国内奶粉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蒙牛通过收购能弥补在奶粉业务的缺陷,迅速进入市场,而且能利用雅士利的渠道资源、品牌形象等销售原先蒙牛的奶粉产品,缩小与伊利之间的差距,提升蒙牛的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蒙牛采取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还有其他的原因。

(1)范围经济

长期经营使得蒙牛对上游和下游各阶段企业的经营、技术、管理等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蒙牛通过收购一方面向上延伸产业链,迅速进入奶粉市场;另一方面获得了进军奶粉市场协作产业的相关技术与知识,能够带来范围经济,使交易内部化,降低成本与控制损失,增加经济效益。

(2)市场份额

如果蒙牛集团不通过一体化进军奶粉市场,抢在竞争者之前占领市场份额,那么市场份额将会被其他企业所垄断,就会提高蒙牛集团的成本,从而带来损失。

(3)垄断

蒙牛公司通过收购雅士利进行纵向一体化,将雅士利的渠道优势与自身的品牌地位相结合,增加自身竞争力,提升外部企业进入该市场的壁垒。

3.2实施过程

为了弥补奶粉市场的短板,发展奶粉业务,蒙牛打算通过收购进军奶粉市场。此时,国务院于2013年5月31日召开会议,对奶粉质量进行GMP改造,工信部发布《提高乳粉质量水平 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鼓励企业重组兼并。蒙牛借着国家鼓励的东风对雅士利进行收购。

因蒙牛在乳制品行业中的巨头地位加上此次国家鼓励奶粉行业整合的号召,蒙牛获得了较低的贷款利率,最终通过银团贷款利用独家投资的方式收购雅士利。2013年6月17日蒙牛乳业与雅士利联合宣布通过要约收购最终以每股3.5港元的现金即总代价124亿港元收购了雅士利51%的股权,成为雅士利第一大股东。蒙牛这一举措意味着蒙牛获得了逾30亿的奶粉收入,挺进了奶粉业第一梯队,国产奶粉市场进入蒙牛和伊利“两分天下”的局面。

3.3有利与不利影响

蒙牛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具有如下有利影响:

(1)实现“双赢”。将相关行业纳入企业的控制范围之中,形成相互支撑,互相利用彼此的优势整合资源,增加协同效应,利于企业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统筹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节省交易成本,稳定交易关系。通过收购避免了因谈判而带来的协商成本和因监督双方行为而建立的合同成本。另外,将奶粉业务纳入企业能降低市场交易面临的不确定性,保证交易关系的稳定。

虽然纵向一体化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但是该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蒙牛集团带来了一定的不利:①奶粉业务开展、市场建设需要蒙牛有足够资本来支撑,易造成资产过于庞大或企业不堪重负,延长资金链,降低企业的资产效率及灵活性;②经营范围的扩大增加职工数量、职能部门,造成内部组织结构繁杂、臃肿,提高企业的成本和控制损失;③产品增加、业务扩大及市场广阔增加了蒙牛面临来自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竞争冲击的风险。

4、结论

本文以蒙牛收购雅士利实施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蒙牛在奶粉市场上与伊利之间的差距、雅士利在奶粉产业中的地位及蒙牛自身在市场份额、垄断、范围经济的特点,说明其填补奶粉短板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评价蒙牛实施纵向一体化的投资战略的有利与不利影响。综合来看,蒙牛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大于劣势与威胁,而且通过收购能利用雅士利的品牌、技术、资源、渠道等优势,使蒙牛迅速的占有奶粉市场份额,缩小伊利之间的差距,在最短的时间内填补奶粉业短板,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是蒙牛集团的正确选择,它能够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完善产业价值链,推动蒙牛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渠立榕.黄丹.纵向一体化战略绩效实证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

[2] 赵伟.论近代中国后发棉纺织小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以常州广益布厂为例[J].贵州文史丛刊.2011

[3] 闫玮.中国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

[4] 田青.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研究—以万马集团为例[D].浙江大学2006

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篇4

在目前国内风险投资行业大发展的阶段, 获得风险投资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之一。而中小企业怎样才能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呢?本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吸收风险投资的策略。本文首先分析风险投资基金对目标企业的要求, 然后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说明后者正好契合前者的要求, 因此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吸收风险投资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后具体分析其引资策略。

一、风险投资的特点

自1946年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成立以来, 风险投资业在美国得到了空前发展, 为美国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造就了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发展本国的风险投资业来促进技术创新并最终推动经济发展。那么什么是风险投资呢?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 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中的一种股权资本。从这里可以看出风险投资者对以下三点最为重视:

1、首先是创新性, 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 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新技术新产品而言, 要求目标企业不但是在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多数风险投资基金还往往要求企业已经有一些基础, 比如说已经有一定的研发投入, 甚至已经取得一些专利。

2、其次是市场, 即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可能开始做的时候市场还不是很大, 但是在飞速发展。对于以新技术新产品为基础的新兴企业, 尤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当然是重要的, 但是投资人关注的是企业技术或产品的盈利能力, 你的产品必须是市场所需要的。所以只有创业者能向风险投资者说明其技术有极大的市场或极大的市场潜力时候这才会投资。

3、第三是目标企业的竞争力, 前面两点确保了这个新兴的行业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而要把这种高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要求所投资企业在业内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能是技术优势, 技术有较高研发门槛;也可能是一种先入优势, 先入者能够有效地阻碍新进入者, 或者用户并不轻易更换供应商团队。但是各种优势中, 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和团队优势最为关键, 因为只有创业者的团队有凝聚力有开拓能力, 才能把企业的各种优势发挥出来, 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所以说风险投资投的实际上是“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政策上最早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概念是在2009年9月, 温总理召开了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总理提了九大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航空、海洋等, 后来进行了归并和集中, 重新确定了七大产业:节能环保、新型信息产业、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综合目前官方和学界的观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1、创新性, 代表了技术和产业发展新方向。钢铁、纺织、建材、轻工、汽车是传统行业, 而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 动力上是强调新能源的, 主要产业是新型的。

不过这种创新也需要物质基础, 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的, 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都是从现有产业里孕育出来的新产品, 新技术, 新业态。没有基础, 进一步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 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比如新能源方面, 我们可能处于一个突破的边缘。

2、倍增性, 产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未来达到某个临界点后会非常快速地发展。

3、战略性即辐射性, 技术的跨界融合, 能对相关产业进行一系列拉动。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来看, 它不是一般的产业, 应该有利于我们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的策略

结合一、二可以看出, 新兴产业的前两个特点正好契合风险投资的头两条要求, 吸引风险投资具有天然的优势。对于具体企业而言, 在与风险投资基金接触时, 首先要强调行业优势, 然后是强调自身企业在所在行业里的竞争优势。

(一) 强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从宏观层面, 国家大力支持

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决定国家的未来, 必须抓住机遇, 明确重点, 有所作为。2010年2月初国家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 小组成员由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2010年4月24号,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由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将争取在2010年上半年提交到国务院。2010年7月下旬, 权威媒体透露, 目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征求各界意见已近尾声, 预计在2010年三季度内即可正式公布。

也就是说国家会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未来这些行业出现持续快速增长是可期的。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也可能有鼓励措施。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在上海证券报举办的2010“金融资”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认为, 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需要各种各样的股权投资基金。而政府可以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别是高风险领域提供税收优惠。比如对于股权投资基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风险行业领域股权投资的收益可以减免所得税, 或者对该领域的投资可以豁免国有股转持。

2、从市场层面, 资本市场追捧

国家大力支持的态度也影响到证券市场对相关行业股票的追捧。其直接体现是, 2009年创业板开市以来, 市场炒作热情持久不退, 而中小板走势也一直强于主板。对这些股票的炒作已从游资为主到逐渐吸引主流资金的关注。种种迹象显示, 在新兴产业投资上升至战略高度后, 基金对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高估值的容忍度正在增加。而且由于目前A股相关上市公司还比较少, 资金量庞大的公募基金难于展开拳脚, 迫使基金刮起了一波“调研风”。并且基金对新兴行业的研究已经处在一个“往前推”的状态, 也就是说, 不仅要对现有上市公司中的中小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分析, 还会投入相当一部分力量来调研那些待上市的中小企业, 以及对新兴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研究上。

证券市场的这一变化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吸引风险投资是一个很大的助力。我们都知道, 虽然风险投资有多种退出机制, 但是通过目标企业上市, 在二级市场套现, 无疑是利润最高的方式。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对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估值高, 对于风险投资基金而言, 一旦目标企业成功上市, 其将能获得巨大的利润。而对于准备吸收风险投资的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而言, 尤其是对那些相对比较成熟, 比较接近上市的企业, 据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引资条件。

(二) 强调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即使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要说服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你而不是行业内其他企业, 就要表现出相比业内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1、提高创业者的自身素质

风险投资企业通常是通过与创业者进行沟通交流, 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及做背景调查来对创业者进行综合判断及分析的。好的创业者应该有一些基本素质, 如聪明有干劲, 有创业精神, 对成功有不懈的追求, 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直诚实, 性格开朗直率, 处世乐观, 过硬的心理素质等;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团结吸引带领优秀人才共同发展的个人魅力, 并能审时度势适应及应变能力, 创业者以前成功的经验等。另外, 还要从创业队伍的角度去建设, 因为创业成功往往是一群人的协同作战。

2、做好商业计划书

风险投资者在收到企业的商业计划书之后, 评估该企业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值得投资的企业往往有些特点, 除了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有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外, 还需要拥有在市场竞争中领先的技术, 或在成长的市场中有竞争优势的营销网络。更需要既有远见又符合实际的企业经营计划。这个计划要阐明创办企业的价值, 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 明确企业的市场和顾客, 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同时指明创办或发展企业缺少的资金。

商业计划书对外通过对企业的介绍、产品服务的介绍、市场分析、营销战略的安排、风险的分析、财务安排, 回答风险投资企业最为关切的问题。而要能说服风险投资者投资, 必须突出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力。另外商业计划书对于企业经营也有指导作用, 为企业经营决定了比较具体的方向、范围和重点, 使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都明白企业的价值及发展潜力, 从而能够团结起来实施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风险投资企业相信, 一份高质量的商业计划书是其投资实现增值的可预见的途径和执行的行为纲领。

3、与投资者共同面对风险

投资者一般最关心的是风险问题, 企业家如果回避或美化风险, 事情会适得其反。投资风险被描述得越详细, 交代得越清楚, 反而越会获得投资者的信赖, 因为经营者已经考虑过这些风险, 这样投资家投资的时候会更放心一些。

在风险分担方面, 通常需要创业者多承担风险, 这是由于创业企业本身风险比较大, 而且企业是否能实现快速成长取决于创业者及其团队的高效工作, 也就是说最大的风险也是“人”, 因此无论是从风险控制角度还是从激励创业者努力工作角度, 投资人都不愿意承担比创业者更大的风险。

4、善于合作

风险投资企业除了投资之外, 应该还能提供很多其他方面的帮助。因此企业要尽可能地取得他们的帮助, (下转第94页) (上接第92页) 比如说他们对市场的理解, 对企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对管理方面的看法等。在投资创业企业之后, 投资方和企业经营方之间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分歧, 例如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和在资金的投向上, 通常投资者希望企业发展要相对专业化, 而创业者往往满眼看过去都是机会, 每个机会都有可能赚到钱, 诱惑很多。这就需要创业者要善于与风险投资者合作, 既能获得其充分支持, 又能及时协调双方的分歧。

参考文献

[1]史亚荣.试论我国高科技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J].甘肃科技, 2006.

投资是石油企业战略发展的前提 篇5

1油气企业投资管理环境

勘探开发投资作为石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投入,其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对油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优化投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增效、创效,带动油田存量的降本提效,是油气企业低油价下可持续生存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战略举措,但当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低油价、储量资源品位变差,投资风险加剧国内东部老油田多处于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新增油气资源储量品位越来越差,导致油气勘探成本大幅提升,新增储量动用难度加大、老油田开采成本持续高位,2014年低油价以来,多数油田企业处于持续亏损经营的境地,新建产能接替阵地不足和资源品质变差趋势,新上开发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大幅下降,投资风险加剧。如何进一步有效规避投资效益风险、全面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质量和整体效益,成为油气经营者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期需要尽快破解的难题。2)投资规模压减,决策更须审慎油田投资规模连年大幅下降,以及在投资成本的双重挤压下,油田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细致的前期研究和更加可靠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隐患治理等要求更加严格的情况下,给石油企业投资结构优化带来更大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投资规模内,优选项目,使得投资收益和风险之间呈现整体上较好的平衡,成为各油田企业可持续经营亟需解决的首要难题。3)唯项目效益指标的投资优化方法,无法有效支撑投资优化决策管理的需要一般来说,各油田企业普遍采用经济效益比选排序法,即按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常规评价指标(如IRR)从高到低排序的常规方法,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和简便,较为适用于投资宽松的企业经营环境,但往往并不一定是整个油田的最优投资方案,尤其是低油价以来亏损或低效经营的石油企业,用此方法经常出现难以投资决策的困难。

2油田企业投资优化方法

当前普遍在用的经济效益比选排序法局限于一种简单的线性规划思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方法应是一种主动寻求最佳经济回报的方法,属于二维或三维的多维思维,为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结合油田经营实际,本文研究建立了一种多维投资优化决策管理的新方法。以投资组合优化理论为依据,具体构建了基于变量有上下限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改进单纯型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求解方法,系统研究了可行集计算、效益前沿曲线求解、石油公司独资项目优化,提供了能完成当期生产经营目标和企业战略均衡发展所需的最小投资规模的优化方法,及相关投资优化决策管理方案等。1)投资组合优化原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投资组合优化理论是在保持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勘探开发项目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排序选取最优的投资组合[1]。它不只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勘探开发项目,而是针对石油企业所有的勘探开发投资阶段所组成的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个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最终得出收益最大或风险最小的项目最优组合,实现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情况下的风险最小化。投资组合优化思路是,在投资总规模有限定(约束)前提下,首先对单个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综合地质、成本和价格因素等进行风险评价;然后对充满风险的多个投资备选项目,按整体或区域投资收益最大化等目标,确定最佳投资组合。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在风险相同或较低的情形下,选择价值较高的投资组合;或者在价值相同或较高的情况下,选择具有较低风险的投资组合。二是不计风险,选择高效益。2)投资组合优化方法投资组合优化理论是在风险一定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情况下的风险最小化[2]。项目投资收益采用目前通用的财务评价方法,主要是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投资优化的三要素,即决策变量(项目)、约束条件(资金和成本)和目标(收益和风险)。收益用净现值的期望值表示,风险用净现值的方差表示。风险以净现值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计算和评估量化。其中,Markowtiz的均值–方差计算模型如下:其中,PT=(p1,p2,...,pn)是N个投资项目的投资比例向量;ui是N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率向量;(Sij)min为N种投资项目的协方差矩阵;en=(1,1,...,1)为N维全1行向量;u0是供投资者决策的组合投资的期望收益。Markowtiz的均值–方差计算项目风险的.优点是:解决了企业年度勘探、开发及改扩建项目等最优组合,以及年度新区、老区或区域最优投资组合匹配问题[3]。不足是:Markowitz模型不适合油田项目数量较多的投资组合优化。对拟实施项目效益风险的计算,也可以得出,勘探投资效用最高的前提下,年度合理投资规模及产量、工作量等指标,并且可进一步建立在分单位、油藏类型等不同目标和约束条件下的不同投资优化组合模型。

3投资组合优化方法在企业油气投资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油田企业每年归集若干个可供开发的油气田产能建设项目,每个项目都进行了经济评价,计算出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由于油田每年可供使用的资金有限,在一定的投资限额下,对哪些项目进行投资,可使得投资效益最佳或风险最小,构成投资优化问题[4]。以某油田公司为例,有155个待决策的新区、老区产能建设项目,以计划投资总额、开发成本及操作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建立投资组合优化的模型,求解投资优化组合方案。1)单个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①选取主要参数通过油藏评价和开发方案设计确定项目开发指标、投资和成本等评价参数。②选取经济评价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需提供各项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出的财务内部收益率的所有值,包括项目投资、工作量、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利润率的期望值和标准差等。2)单个投资项目开发风险评价①风险因素辩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过程中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②风险评价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根据初期单井产量和油价的分布状况,通过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该次的变量输入值,以此计算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按照同样的方法,重复进行多次模拟。对每次模拟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到风险评价指标的最终特征分布。③风险评价结果风险评价指标选取:期望净现值和净现值方差。3)投资组合优化依据单个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多项目投资组合优化。①确定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反映技术经济和资源条件对项目组合选择的种种限制。年度投资拟200亿元,成本类约束条件为开发成本不能超过50美元/桶,操作成本不能超过30美元/桶。②计算收益和风险极值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总收益和总风险。极值计算是指在不考虑其中一个目标函数的情况下,求另一个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如在不考虑总风险的情况下,求总收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不考虑总收益的情况下,求总风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见表1)。③计算可行组合求解上述4个极值是计算可行组合的前提,可行组合计算采用以下计算方法:第一,将极值下的总收益最大与最小值划分若干区间,分别求解每个区间的总收益值。第二,以总收益值作为约束条件,计算各个总收益值对应的总风险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三,分别以总收益为纵轴,总风险为横轴,将所求得的各值表示在图中,并逐一连接成曲线,该曲线及其内部的所有组合便构成可行组合集,形成可行组合曲线示意图,见图1。图1中阴影部分就是可行组合[5]。对现有预定项目的方案进行组合、优化,即找出比预定方案效用更高的组合方案。图1中左上端标出的红色区域为比现有方案组合更优的方案组合。如图1所示各边界点用坐标(风险值、收益值)标出,4个点分别为代表总收益最大值、最小值和总风险最大值、最小值。④目标优化求解目标优化有2种选择:即风险一定,求收益的最大值;收益一定,求风险的最小值。下面案例给定收益20%,模拟测算求取风险最小值的投资项目组合。计算结果如下:以期望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值为目标,以投资和成本作约束,建立投资组合优化模型。给定组合收益20.06%,求得组合风险最小值3.66,组合投资规模200亿元,开发成本32美元/桶,操作成本29美元/桶,满足约束条件。项目目标优化求解是利用线性数学规划模型求解,即利用该模型求出的项目权重值,作为投资项目优化的依据[6]。项目权重为1表明要投资的项目,权重为0表明不投资或缓投资的项目。同时,根据蒙特卡洛模拟测算出组合收益和组合风险,落在(3.66,20.06)和(4.54,24.62)区间的项目为可行投资优化组合项目,权重值为1;若该项目没有落在该区间为0,继续优化项目方案设计。优化结果:通过投资优化评价将155个待开发项目,按照风险最小值进行组合优化排序,其中98个项目为投资可行项目,57个项目为不投资或缓投资的项目,见表2。

4油田企业投资优化管理策略及建议

4.1建立项目效益风险组合评价机制,提高投资决策质量

结合国际油价和企业经营实际开采成本,优化开发战略布局,优化投资结构和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和投资时机,科学进行年度投资组合优化。建立风险效益组合研究评价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细则和标准,加快培养综合评估人员,进一步提高投资项目决策质量。

4.2多维产业价值链评价,优化投资规模和结构

合理的投资规模和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还不给固定成本带来快速增长的负担。一套好的投资组合方案可以为企业产量结构、成本结构的优化奠定基础。基于对石油产业、油气企业持续发展路径的分析,急需多维度考虑,从油公司与油服公司、从产销储等整个油气产业价值链进行投资组合优化,确保油气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

4.3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投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企业的指标体系也是企业的价值体系。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各评价参数的预测选取、评价决策指标体系的设计,对于投资决策至关重要。正如安淑新[7]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计讨论中指出,国内企业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设计、主观不可计量等方面。对于国有油企随着国家能源改革、油公司改革逐步深入,东部老油田开发形势、现场管理模式以及财务核算精度的变化,各油田企业现有的经济评价投资估算、成本参数预测取值方法已经不适应油公司以管理区为经营核算单位和以专业化、市场化为手段的内部模拟市场运行机制,为此需要强化评价决策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动态优化调整,油气企业亟急需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全过程投资管理优化,突出投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4.4保持上游合理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优化,加速实现国有油企高质量发展

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结构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油价低迷,但它们对上游的投资仍然保持强劲的势头。以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及道达尔等五大石油公司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低油价时期,上游投资占整个产业链投资的比例还在60%~70%,在2014–2015年低油价下,五大石油公司投资规模虽大幅减少、同比下降16.3%,但上游投资占比仍平均高达85.6%。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油气发展事关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国内对外石油依存度持续走高,2018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5%,特别是天然气需求加大[8],预计到2050年我国进口天然气将增至6300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将高达78.5%。从国家能源战略方面,对标和借鉴国际石油公司投资经营的经验,油气企业要做好国内外、常规与非常规油气战略发展布局,适当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合理匹配老油田剩余油气储量投入的同时,需要激励油田企业加大页岩气、煤层气等难动用储量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投资开发力度、降低相关税额。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多维度项目评价比选和投资结构优化,整体优化油气资本投入结构,促进油田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禹六,李清,张锋.经营过程重构(BPR)与系统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6–107.

[2]陈禹六.IDEF建模分析和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20–135.

[3]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26–327.

[4]黄丽华,钱宇,薛华成.企业过程的定义及辩识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1997,12(3):70–81.

[5]王寿欣,蔺楠,覃正.面向业务流程的过程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4):4–9.

[6]乔非,吴启迪,沈荣芳.面向企业过程重建的业务流程模型研究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1):39–46.

[7]安淑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9):11–17.

浅析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竞争战略 篇6

关键词:对外投资企业 竞争 战略 模式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分析

1.政府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经济法律责任

中国政府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论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支持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政府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上应做到以下几点:完善中国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将零散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范性文件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简化海外企业投资的审批程序以及维持公平性,以达到效率性;加强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对于调控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扶持中小企业,调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领域过于集中现状和区域的选择更加合理化,国家应在把握大局和掌握更多经济信息情况,为企业对外投资起到指导作用,消除一部分企业的对外投资的盲目行为,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发挥国家有效的调节作用,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遇到的法律障碍和反倾销事件,国家相应的部门应给予法律支持和国家支持,以避免我国企业在外投资时遇到东道国不平等的待遇。

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1)提高企业的科研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众所周之,技术垄断优势一度成为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国际化之路的重要推力。日美等发达国家知名跨国企业在海外都设有海外研发机构,以支持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往往根据跨国研发机构开发全球化的短缺资源,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适宜的研发环境下,能够多样化企业的技术资源。科技的研究开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谋求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若要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但有自己传统产品的优势,更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2)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加强品牌培育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品牌价值的竞争,优质品牌与同产业其它企业相比,在品牌的影响力,企业销售渠道的拓展,产品的附加利润等各方面都是处在领先地位。当今世界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要重在自己品牌的培育上,不断地提升企业产品的影响力,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的同时,要注重品牌的价值工程,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依托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施行。海尔的国际之路就是典型的全球化品牌培育的典范。

(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本土化战略

在企业“走出去”战略施行的第一步就会遇到企业的本土化问题,无论企业在母国如何成功,对外投资方面,一定要坚持企业产品和管理理念的本土化。因为不同的国家的经济政治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劳工关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企业要首先考虑到管理层面的差异化。中国企业要想在东道国投资成功,首先熟悉东道国的民族文化,在制定产品时要符合东道国消费者特点需求,才能实现利润。再次企业进驻东道国,对于该国在外资以及国外企业的法律制度层面的要求要十分熟悉,做到企业的投资方式和企业雇佣行为,税收等方面符合东道国的法律要求,避免因法律方面的违背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再者对于东道国的劳动者的特点熟悉了解,例如当地的劳工制度,假日休息,劳动者的行为习惯等,以便企业更好地处理劳工关系。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有效竞争战略模式

1.跨国并购资产竞争战略模式

跨国资产并购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更有效地快速进入东道国的市场,因投资创办新企业在东道国,从品牌培养和市场开拓虽然从零开始做起,企业品牌的形象为当地的消费者不熟悉,但是由于当地的品牌竞争较小,在短时间内打开东道国的市场也是存在合理性;跨国并购资产同时也是获得高新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为跨国企业资产的收购,也包括企业品牌文化价值和企业核心技术等软资源在内。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企业内部缺少的技术,获得技术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企业由于发展历程短,国际化程度较低,在跨国并购的大浪潮下并无明显优势。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支持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跨国并购也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

2.海外品牌输出模式

中国企业的自身的资源就包括民族特色产业。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产业以及产品具有同行业的不可模仿的差异性,民族特色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投资输出模式的前提是,中国的民族特色产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并在品牌保护上面做出比较大的努力。这样的投资战略的难度较大,因为在品牌获得认可过程可能是漫长的,需要企业对自我品牌的宣传和品牌的价值维护有区别优势。

3.建立海外营销渠道竞争战略模式

海外營销渠道建立模式符合在中国国内企业产品已经成功占有一定的市场比率。基于拓展市场的需求,企业以对外投资的方式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通信市场几乎被外国的品牌垄断。后来以中兴、华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通信企业打破了这种垄断,在自主创新的支撑下,抢占了一部分国内通信市场。与此同时华为、中兴在国内发展壮大后,也走了国际化的对外投资之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先建立海外营销渠道的方式,与东道国的通信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竞争,成功获取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华民.国际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4-128

[2]李秦阳.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5(9)

[3]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内外动力源研究[M].企业管理,2008(7)

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建设战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一带一路

1 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现状

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资金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这不仅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 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取得这一成果的条件不仅需要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而且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外部环境, 才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 在资金的风险控制、资金的整合管理、区域文化交流、国际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这就制约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总体上看,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表现为对国际宏观背景认识不足, 市场规则不够熟悉。若要提高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份额与效益, 应该从战略方式、投资渠道、投资模式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2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特殊性

我国国有企业整体上的海外投资主要依靠贸易型和资源型投资为主。贸易型直接对外投资主要指的是通过双边贸易或单边贸易方式对海外企业所采取的投资形式。资源型海外投资指的是利用现有资源作为资本媒介所采取的投资方式。而如今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为研发投入、对外承包劳务、农业开发等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宽了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增加了国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开拓了国际贸易市场, 分享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

国有企业的投资以新建企业为主、并购企业为辅, 综合运用资金优势, 实现跨国经营。但是, 我国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另外, 投资方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由国有企业直接投资变为国有企业资本与民间资本一同投资, 实现了国有企业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扩大了资本的世界影响力。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有新建投资, 这也是国有企业最直接的投资形式。跨国并购投资指的是国有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控制企业投资风险, 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种投资方式以品牌并购与股权并购为主。当然, 随着国际间合作的不断加深, 技术壁垒的不断瓦解, 国际间合作成为了新的潮流, 为此以合作联盟的形式进行海外投资已颇为常见, 这样不仅可以获取国际市场的相关情报, 也可以规避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3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分布不合理, 效率偏低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没有实现合理化分工、合理化布局, 没有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因此带来了经济效益偏低的状况。另外, 国有企业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 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除极少数品牌外, 知名度均不高, 加之经营经验匮乏, 文化差异较大, 这就导致了海外投资收益不甚理想。

3.2 海外投资缺乏顶层设计

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宏观管理, 缺乏协调分配, 不能够长久的将投资管理精细化和体系化, 不能够实现资金全面覆盖优势产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顶层设计严重不足, 宏观调控缺乏时效性, 投资信息也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3.3 海外投资专项人才匮乏

海外投资经营与国内企业经营不同, 需要专门的复合型人才去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团队优势在海外投资领域十分重要, 而我国资本积累速度较快, 人才积累速度较慢, 海外投资的专项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带来了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不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做抗衡。

4 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战略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着诸多问题, 不仅制约着我国海外投资的效益,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如何突破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瓶颈, 实现双赢局面是值的我们深思的问题。接下来, 本文将从政府、国有企业、人才培养等三个维度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提出建议, 以期帮助国有企业海外投资,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1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 合理规划布局

要想实现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利益扩大就必须要加强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顶层设计, 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够根据海外投资的需求, 实现具体工作目标, 从而营造出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宏观上有把握, 微观上有抓手的局面。同时政府应合理规划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具体区域具体行业, 实现技术互补、资金互补、效益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

4.2 国有企业应提高认识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就必须要融入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背景。将海外投资作为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迎难而上突破瓶颈, 才能够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企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4.3 人才培养应全面化、系统化、国际化

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精通投资的基本运营, 又要懂得海外企业的管理经验, 还需掌握不同区域国家间的文化差异。目前我们需要培养即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 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还应以国际化为着眼点, 摆脱现有区域文化的困扰, 融入国际文化大背景, 做到即拥有专业技能, 又拥有国际化知识储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俊龙.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2]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大企业风险投资战略动机模式研究 篇8

风险投资资本来源主要有政府、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企业、个人资本等几类,而大企业风险投资是其中非常重要而较为特殊的一类。大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特指有明确主营业务的非金融大企业,为了实现某种的战略性目标,对企业的内部或外部的创业项目进行的风险投资。

大企业风险投资活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比普通风险投资晚大约20年。历史上大企业风险投资随风险投资经历了三次兴亡和衰退的起伏。近年来,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都认识到风险投资模式对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来,特别是Intel、IBM、Cisco、Dell、Lucent等高科技跨国公司更是成为参与风险投资的先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大企业附属风险投资机构不但已经成为世界风险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全球企业巨头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1998年以来,随着风险投资在我国成为热点,许多公司也积极参与风险投资。据2001年统计,沪深两市有300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投资高科技技术产业,先后成立了联想集团风险投资公司、清华紫光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大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至2005年,大约有30多家大型企业设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清科创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占到我国全部风险投资资本31%,成为继外资资本以外比重最大的资本来源(见图1)。

二、大企业风险投资的战略动机

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动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为了追求财务效益为主要目标的财务型风险投资;第二类是配合大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型风险投资。学者普遍认为财务收益应是大企业风险投资较低层次的动机,追求战略回报是大企业风险投资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大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要素。司春林甚至认为大企业风险投资活动带有强烈的战略色彩,可以将大企业风险投资直接称为大企业战略性风险投资。

不同的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战略目标各不相同,综观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动机,其战略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技术窗口作用,迅速获得先进技术;(2)加强在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已有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3)充分利用内部技术平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4)培育战略合作伙伴及获得战略协同效应;(5)传统产业企业实现战略转型。

三、大企业战略性风险投资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大企业风险投资的模式也会不同。对于大企业风险的投资类型的研究,早期的学者大多根据大企业风险投资的目的和同企业主营业务相关性来进行大企业风险投资类型的划分,如:Burgelman风险投资项目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和其与企业主营业务的相关性来建构大企业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型;Chesbrough根据投资目的和同企业运营能力相关程度来构建大企业风险投资类型。这些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于大企业是否应当通过参与风险投资实现业务多元化、进入新业务单元的方式等。同时近年来,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大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从外部来或从内部产生是个关键因素。Birkinshaw and Hill实证发现考虑风险投资项目的来源,内部或外部的不同将对大企业风险投资的绩效有一定影响;Markham指出投资外部或企业内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将影响到资源的分配、管理机制、绩效等方面。

基于上述研究,根据其和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及项目投资方向是内部或者外部, 可以将大企业战略性风险投资分为四种模式:内部优势型、生态系统型、内部触角型、业务转移型, (详见图2) 。

1. 内力增进型:

投资和大企业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来源于大企业内部的项目。采用该种战略模式是为了加强在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已有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一般企业倾向于以内部研发的进行内部技术创新,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采用独立于研发部门的风险投资的方式。

同方股份是典型的引入风险投资进行内部技术创新的范例。同方股份致力于对清华大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以信息技术和能源环境为发展方向,投入的项目多为具备创新型技术,未来具有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龙头企业的潜力,如与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合作的芯片设计业务,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合作的集装箱检测设备业务等。公司采取的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找到一条快速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全资退出以便启动新的投资的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生态协作型:

投资和大企业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来源于大企业外部的项目。该类型的战略目的在于培育战略合作伙伴及获得战略协同效应。大企业通过监测和观察自身产业外围的创业项目,采用少数股权投资、战略联盟或者直接并购的方式来进行风险投资,这是企业进行垂直整合的一种非常有效而又成本相对较低的模式。

目前全球最大的企业风险投资者英特尔是外部投资的最佳案例。英特尔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建立技术生态系统:一个包括新的游戏规则及游戏者的技术系统,这个技术系统包括上下游以及竞争者。英特尔公司认为这都是意义深远的共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特尔此类投资的宗旨是使微处理器有一个很好的产业生态,借此刺激对微处理器的需求。此外,英特尔认识到,在高科技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集成度日益提高,不能单靠突破产业价值链上的某一点,而需要整个产业价值链互相呼应的协同创新。通过在整个技术系统中广泛进行风险投资,英特尔公司得以了解技术系统发展的动态,掌握技术创新的主动权。

国内联想投资也是非常相似的投资形态,全部是投资外部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大IT领域,包括电信网络设备、企业应用软件、IT服务和用于通信设备的半导体芯片设计。联想投资围绕自身较为熟悉的IT领域,是为了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拓展联想集团的业务版图,这些项目是对联想集团产品的补充,有利联想形成一个互补厂商的联合体。

3. 内部探照型:

投资和大企业主营业务相关度低、来源于大企业内部的项目。该类型主要有两个战略目的:一是为母公司开一扇窗口,掌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能够试验不容于现有主营方向内的或者不适合在现有组织框架内发展的、却有机会成长为产业的新趋势或者给企业带来某种竞争优势的新技能或业务。

朗讯科技公司在1997年创立了新风险投资基金(NVG),目的是将那些贝尔实验室开发出的,不符合朗讯现有业务的新技术进行商业化应用。成立后至2001年3月,它评估了300多个商业机会,启动了35项风险投资业务,有40个创投公司及20个战略投资集团已投资了3.5亿美元在这些新创事业的投资组合上,这些项目拥有了高达约百分之六十五的内部报酬率。朗讯集团因为具有创新并运行NVG的远见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4. 业务转移型:

投资和大企业主营业务相关度低、来源于大企业外部的项目类型。这也是一种探索型的企业风险投资,不同的是将方向延伸到企业外部,大企业由此试探和接触不同市场的前景,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结构升级。

鲁冠球创立万向创业投资公司,就是瞄准国家重点支持的创业投资领域,切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万向集团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同其成功投资高科技产业万向硅峰的例子,万向创投的主要目的在于业务的升级和转移。万向的投资实践对于民营企业步入风险投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民营企业与风险投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民营企业走出无自主知识产权、无技术优势、无后续产品的苦境, 又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总结及建议

大企业开展风险投资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国际上大型公司的实践证明,大企业开展风险投资大多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史很短,企业作为一个主体参与风险投资的历史更短,企业比较有规模介人风险投资括动是从1998年以后出现的,2000年左右出现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高潮,但2003年以后随着整个风险投资市场的低迷,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而且国内大多数企业投身风险投资的目标十分盲目,在投资模式和投资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国内大企业风险投资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明确开展风险投资的战略目标。

战略导向是大企业风险投资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大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前一定要分析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对自己介入的新领域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2. 选择适当的风险投资模式。

根据设定的企业战略目标,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上文研究的不同的风险投资模式。

3. 采取合适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包括了组织模式、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退出机制等多方面的具体运作手法,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投资模式,选择合适的运作机制。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内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和战略目标,国内大型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大企业资金成为创业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

摘要:大企业风险投资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总结大企业风险投资的战略动因, 根据其与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及投资方向的不同, 将大企业风险投资分为四类模型, 并提出了我国大企业风险投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企业风险投资,战略动因,投资模式

参考文献

[1]余红胜:大企业创业投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

[2]Hellman.Tomas.A Theory of Corporate Venture Investing[D].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1997, Standford University

[3]司春林:创业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4]Robert A.Burgelman.Designs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Established Firm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4, Volume XXVI No.3

[5]Chesbrough, H.Making Sense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Mar.-Apr:4-11[27]Julian Birkinshaw&Susan A.Hill.Corporate Venturing Performance: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pplicability of Venture Capital Models[R].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2003, BPS:B1

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篇9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 美日欧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使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大动荡和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 我国对外投资机会虽会增多, 但风险加大。如何化危为机, 危中择机, 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 (UNCTAD) 的初步预测, 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 (FDI) 降至1.45万亿美元, 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 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 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 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 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 降至五年来最低, 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 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 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 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 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 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 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 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 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 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 将FDI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 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 危机一过, 需求迅速回升, FDI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 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 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 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 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 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 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 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 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 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 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 到2008年10月22日, 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 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 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 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 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突破, 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 各方面经验较缺乏, 在客观上中国的技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 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近年来, 尽管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近年境外直接投资流向看, 过分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投资, 忽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重生活消费品行业投资, 忽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 忽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由于投资项目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技术和档次较低, 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2.2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发育不成熟, 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和缺位, 产权约束难以到位, 加上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容易造成企业盲目决策或缺乏投资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主体重审批, 轻监管;而国内母公司往往只顾及短期的利润, 同样忽视对境外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监管, 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境外投资者利用东道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不一致的矛盾, 以个人名义用国有资产在国外注册公司, 然后加入该国国籍, 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严重隐患。

2.3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 导致投资经营风险偏高境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 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是, 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 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 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 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 1/3持平, 1/3亏损, 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 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 但忽视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3当前发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 我国经济必将更多更深地嵌入世界经济, 我国企业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积极面对新的挑战, 抓住新的机遇,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抓紧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 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 尽快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企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1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小, 与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2801亿美元, 排在世界第四位, 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 2007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 排在世界首位;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虽然仍将继续存在, 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的政策导向是确定的。在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 还要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现阶段重点投资于三类产业:一是能满足国内短缺要素需求的资源开发产业;二是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 如轻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 并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 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3.2加快培育境外直接投资主体, 构建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 必须抓紧时机构建一批集团化的跨国经营企业, 使其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尤其是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重组, 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 我国共有35家公司入选, 其中港台地区有9家, 内地公司有26家。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 我国应该下大力气, 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 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优越的条件。诚然, 在以大企业为主塑造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群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 精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3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活动舞台的, 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 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为了降低投资风险, 实现预期收益, 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 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 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 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克服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 (01) .

[2]林海.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障碍和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03) .

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的EVA治理 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投资不足,成因,EVA,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规模和速度, 投资是这一过程中的主力军。然而不断提高的企业投资规模却伴随着较低的投资效率, 而大量重复建设、过度投资问题日益突显的背后, 是企业在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等对企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领域却呈现出严重的投资不足 (杨军敏和曹广志等, 2007;刘振和叶忠明等, 2011) 。为此,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由加快速度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而要提高质量和效益, 就要在企业层面解决低效率投资, 鼓励企业加大战略性资源的投资支出, 打造价值创造型企业。为解决这一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对EVA指标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并从2010年开始对所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部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进一步做强主业,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日, 国资委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规定进一步强化业绩考核的价值导向, 绝大多数中央企业经济增加值 (EVA) 考核指标权重提高到50%, 利润总额指标权重下降为20%, 对EVA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EVA指标由于具有考虑股东资本成本、进行会计调整等特点而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投资不足。那么, 投资不足在我国企业中是否真正存在?EVA绩效考核究竟能否真正抑制我国企业的投资不足?其抑制投资不足的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二、我国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分析

(一) 生物制药业分析

生物制药是一种特殊行业, 可以说, 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生物制药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费用的投入, 是决定其企业竞争力、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对企业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 全球十大制药企业的研发强度集中于5%到20%的区间内, 虽然各个公司之间存在差异, 不过从2004年以后, 大体上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到2006年均值已经超过15%的水平。相比之下, 我国虽然是一个生物制药业大国, 但不是生物制药业强国, 在新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处于新药研发能力较低的国家之列。因此, 本文选取生物制药类企业作为案例研究, 通过与国外同类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比, 来说明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存在的投资不足现象。

本文选取沪深A股生物制药类141家上市公司, 考虑到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公司和研发支出异常的上市公司, 最终选取了53家企业;评价指标方面, 采用企业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比值, 作为衡量企业研发投资水平的指标, 该比值的行业均值即表示该类企业研发投资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得出1997年到2011年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研发支出/销售收入行业均值分别为:0.85、0.94、1.05、1.22、1.77。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过去五年研发支出的比重在1%左右波动, 虽然2011年达到1.77%, 但整体而言投资水平偏低。结合该行业研发投资投入大且见效慢的特点,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多以模仿国外的创新药品为主, 自主研发较少, 而且研发技术有限的原因造成。

目前, 绝大多数的跨国医药公司其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5%-20%, 即使是以仿制非专利药为主的印度制药企业, 其比值也接近10%, 而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研发投资水平还不到2%。这说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投资不足现象, 其研发投资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欠缺。研发投资不足限制了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的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导致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只能大量以原料药和仿制药为主, 并只能在低水平、低利润环节参与竞争, 无法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和成长潜力。

(二) 汽车制造业分析

近年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已逐渐步入“汽车社会”, 汽车的产销量迅猛增加。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汽车行业是各种新科技应用的前沿平台, 关系着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其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支出对于整个国民产业群的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与生物制药业类似, 长期以来, 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战略性投资不足问题是我国汽车企业的“顽疾”。

我们选取了我国主板上市的汽车制造业企业共计87家, 仍以企业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作为评价指标, 从研发投入总量和投入水平上与国外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 来反映我国汽车制造业研发投入水平。从2009年到2011年, 我国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值为1.42%、1.78%、1.79%、2.09%。而从2008年到2011年, 日产、丰田、本田三大汽车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基本上维持在4%以上的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行业研发投资水平不足2%, 这说明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存在严重的战略性投资不足, 投资力度大大落后于国外企业。

从总量上来看, 我国汽车制造业研发投入总量也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以2009年为例, 我国汽车行业研发投入总量为67.1亿元, 而丰田的研发投入总量当年为623.6亿元、大众为534.6亿元、通用为390.6亿元。我国企业存在严重的战略性投资不足现象, 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进而严重制约了与国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

三、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的EVA治理

(一) 战略性投资不足的成因

1. 信息不对称。

从信息不对称来看, 投资不足来自债权人和公司潜在股东的逆向选择。Stiglitz和Weiss (1981) 认为, 股东 (现存) 和债权人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公司的融资成本, 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导致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监督增加了成本和困难,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债权人会采用增加利率、信贷配给等方式对公司未来可能产生的资产替代行为进行折现, 债务人采用的方式导致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增加, 从而产生投资不足。

2. 委托代理问题。

从利益相关者的代理冲突来看, 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是投资不足产生的根源之一。Myers (1977) 指出, 当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时, 公司可能拒绝投资那些能够增加公司市场价值、但预期收益大部分属于债权人的项目, 这是因为, 股东和经理人从投资中获取的收益被债权人独占或大部分被债权人获得, 从而导致了公司不愿对该项目投资进行融资。

3. 管理层特征。

管理层的教育背景、学历水平及自信心强弱等与投资不足都有相关性。一个企业管理层的教育背景和学历水平往往与投资不足呈负相关关系, 自信心不足的管理者往往惧怕风险, 不敢进行投资, 也就难于做出科学的决策, 更容易造成投资不足。

4. 融资约束。

融资行为会影响投资决策从而影响资金配置效率, 根据现代公司金融理论, 企业融资因素影响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当企业有好的投资机会而内部资金不足时, 鉴于外部融资成本较高, 或者给定成本下存在的资金配给现象使企业面临融资约束, 理性的企业进行次优选择时, 可能会放弃部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二) 战略性投资不足的EVA治理机制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EVA) 是由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于1982年创立、并注册商标的一个业绩评价指标。1991年贝内特·思特三世在其著作《探寻价值》一书中, 首次系统阐述了EVA的概念及框架, 标志着EVA管理体系的确立。1993年, 学者们给出了EVA的完整概念, 即EVA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使用一定量的资产所创造的经营收益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利润。目前有些研究认为EVA评价对企业过度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刘凤伟和李琦, 2013) 。而EVA评价是否对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有抑制作用也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本文对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的EVA治理机制进行分析。国务院国资委结合我国国情对EVA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其计算公式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 (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 × (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投入比例×股权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投入比例×债务资本成本率× (1-所得税率)

结合EVA对相关会计项目的调整, 其对投资不足的抑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目下的“利息支出”以及无息流动负债中的应付利息项目, 减轻了管理者融资压力, 鼓励企业筹集到投资需要的资金, 给予企业战略性投资以支持。

2. 通过对研发费用项目、在建工程的调整, 鼓励企业加大战略性投资支出数额, 使得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的现象得以抑制。一方面, EVA的会计调整鼓励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 包括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新品牌的营销和广告费用、对员工的培训费用等;另一方面, 现金支出先是被加到资产负债表上, 然后在5至10年内逐年摊销, 促使经营者敢于在短期内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无息流动负债项目, 将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包括在内, 利用EVA薪酬敏感度, 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 有效抑制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进而从根源上治理投资不足。

EVA可以利用薪酬敏感性, 鼓励管理层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决策, 避免战略性投资不足, 从而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 鼓励管理层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使其敢于且乐于“把鸡蛋放入能带来更大收益的大篮子”里, 提高投资效率, 避免战略性投资不足。

四、结论

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转轨和国资委大举推行EVA绩效考核的背景, 结合我国生物制药类企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国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人力等软性资产为主的战略性投资不足现象进行了阐释, 重点探讨了EVA对于投资不足的治理机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战略性投资不足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 加上转轨经济下模糊的产权制度, 导致了我国企业的投资效率呈现出复杂的现象,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导致了投资不足情况下的低效率投资现象。

第二, 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存在巨大危害。微观层面上, 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宏观层面上, 企业战略性投资不足会降低我国经济的创新驱动能力, 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三, EVA可以有效抑制投资不足现象。传统的绩效考核模式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衡量和评价, 对一些能够科学衡量企业价值创造、反映企业业绩经营的非财务指标往往忽略。这就容易造成管理层为了谋取私人利益, 更多地采取短视化行为, 倾向于“把鸡蛋放入小篮子里”, 以突出短期经营业绩, 而忽略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投资。EVA通过对有关会计项目的调整, 剔除了会计失真的不良影响, 激励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 更加重视价值创造, 从而从源头上抑制投资不足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军敏, 曹广志, 徐波.基于研发过程中投资不足问题的动态激励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7, (3) .

[2] .刘振, 叶忠明, 吴琳芳.固定资产投资过度与R&D投资不足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数据.中国会计年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上一篇:视频序列下一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