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2024-05-23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精选十篇)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2例, 女14例, 年龄4岁~70岁, 平均年龄43岁。致伤原因:塌方砸伤59例, 交通事故伤12例, 锐器伤4例, 挤压伤20例, 坠落伤5例, 打击伤2例, 爆炸伤2例, 其他伤2例。伤后就诊时间30 min~3 h, 主要症状有胸痛、胸憋气短、呼吸困难。开放性胸部创伤8例, 闭合性胸部创伤98例, 5根以上肋骨骨折102例, 其中双侧者86例;形成连枷胸者10例, 血气胸106例, 其中双侧者19例, 张力性血气胸6例;肺挫伤78例, 膈肌破裂10例;合并腹部伤28例, 合并颅脑创伤3例, 四肢骨折及骨盆骨折35例, 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截瘫5例。全组均发生失血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例。

1.2 治疗方法

全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00例, 胸腔穿刺6例, 胸带胸廓外固定15例, 四肢石膏外固定33例, 其他手术34例, 其中行脾切除6例, 肝叶修补4例, 膈肌破裂修补10例。以上患者均采用过吸氧、雾化吸入、口服祛痰药物及静滴安溴索注射液, 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等治疗方法。

1.3 结果

全组治愈104例, 死亡2例, 病死率约为1%.死亡原因:24 h内因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 伤后3 d死于ARDS 1例。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取得患者配合手术及术后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此类创伤常发病突然、病情凶险, 在抢救中几乎10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2]。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以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医疗知识,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 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2.2 体位及对症处理

血压平稳无禁忌证的患者可取半卧位;休克或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 以防血块、呕吐物、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对于肋骨骨折的患者, 予胸带行胸廓外固定, 以限制其呼吸时胸部震动, 外固定可明显减轻疼痛,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应用镇痛、镇静药物。

2.3 呼吸管理

迅速脱去或剪开衣服, 立即清除口腔及咽喉部血块、呕吐物及分泌物, 必要时用舌钳牵拉出后坠的舌根或托起下颌, 使呼吸道通畅, 给予高流量吸氧 (4~6 L/min) , 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3], 应特别注意呼吸深度、频率、有无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等呼吸困难和缺氧表现, 动态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如呼吸表浅、减慢, 血氧饱和度不能纠正及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不易经口腔及鼻腔吸出时, 应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于拟行手术的患者, 在抗休克的同时紧急准备手术。

2.4 循环管理

休克是严重胸部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故早期抗休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快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 应尽量选双上肢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忌在受伤肢体远端输液。用最大套管针选粗大的血管快速输液、输血, 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 在最初30 min内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1 000~1 500 m L, 继之给予胶体液及成分输血, 以保证组织血流灌注及供氧。整个抢救过程中要确保输液畅通, 这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的基本措施。

2.5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可促使肺复张, 改善呼吸困难;对于小的肺组织裂伤及出血, 经过引流可以自行止血、愈合;胸腔闭式引流还可观察血气胸单位时间内的引流量, 可以及时发现活动性的胸腔内出血;还可以防止凝固性血胸的形成, 减少胸腔感染及脓胸的发生。本组共施行胸腔闭式引流100例, 效果良好。引流期间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 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或牵拉脱出, 定时从胸壁向下挤压引流管, 每30 min~1 h挤压1次,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 观察引流管水柱波动情况, 防止血块堵塞。严密观察, 准确记录引流物的性状及引流量, 如术后3 h内每小时超过200 m L或24 h超过1 000 m L, 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血压平稳后取有效半卧位, 便于引流。更换胸腔引流瓶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发生逆行感染。如需搬动患者, 应将2把止血钳交叉夹紧引流管, 妥善放置引流瓶。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鼓励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 给予雾化吸入,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排痰及深呼吸等肺功能锻炼的方法, 对预防缺氧和肺不张起重要作用。

2.6 气管切开的护理

经雾化吸入, 叩背协助咳痰无力的患者排痰, 听诊双肺有大量痰鸣音, 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呼吸频率>30次/min, SpO2<90%, 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时应考虑气管切开。保持室内温度及湿度, 定时紫外线消毒, 吸痰时每吸一次更换1根吸痰管, 吸痰动作要轻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滴液、α糜蛋白酶以湿化气道。每周行痰液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以选择应用抗生素。气管套管口覆盖2~4层湿纱布, 气管套管的内管应每隔1 h~4 h取出清洗并消毒。

3 小结

严重胸部创伤患者伤情重, 变化快, 多存在并发伤。通过对106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体会到护士只有具备娴熟过硬的抢救护理技术、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全面而良好的综合素质, 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伤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各项护理措施, 预防并发症是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救治过程及护理措施。结果 全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00例, 其他手术34例, 治愈104例, 死亡2例, 病死率约为1%, 死亡原因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的呼吸、循环系统护理, 引流管的观察护理, 严重并发症的预防是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关键词:严重胸部创伤,急救,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何鹏.重症胸部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2.

[2]刘又宁, 陈良安, 俞森洋.机械通气与临床[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98.

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支持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急症急救现状,寻求提高抢救成功的对策,降低死亡率,促进创伤急症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急诊科5月~5月期间收治的1673例严重多发伤病的患者从受伤年龄、受伤机制、就诊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研究。结果:受伤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60%);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结论:在创伤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急救意识,准确的判断伤情,科学的应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支持;受伤机制;临床分析

急诊科是一个接诊危急重症的一个科室,对创伤的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急诊急救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在对我院205月~205月急诊急救的1673例创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患者共1673例,均为年5月~年5月在我院急诊急救的创伤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交通事故伤1158例,坠落伤309例,其他伤206例;损伤部位:颅脑586例,四肢及骨盆435例,胸部322例,腹部200例,脊柱及其他部位130例。

1.2 护理措施

1.2.1准确的判断病情 ??损伤性休克常常继发于创伤复合之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应该对患者的伤情进行仔细的观察,主要检查患者的整体情况如:骨折、脱位、烧伤、体位、意识、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方面。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这样医护人员就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把握损伤的程度,掌握急救的重点,确保对创伤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2.2 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赶往救护现场前,救护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仔细检查是否带全急救用品。急救人员应该有良好的供氧意识,这是维护患者生命的关键;其次,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任何开放气道的方法以及对各种吸痰器、球囊面罩呼吸器、氧气、气管插管等器械的操作方法。当遇到颅脑损伤或创伤性休克的伤者时,我们必须确保伤者的气道通畅,对于呼吸道的分泌物、异物应该迅速的清理,清除窒息的危险,同时给予氧气;对于舌后坠的伤者,在需要时可以结合纱布清理,然后放置口咽通气管;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1.2.3 处理伤口 ??患者在受到严重的创伤时常常会有开放性的伤口,需要严格观察出血的状况,针对常出现的症状进行如下分类:①对于活动性出血必须立刻采取措施紧急处理;②创伤面较大的患者应该采用无菌纱布覆盖或者填塞伤口,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③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的患者,应该采用大拇指压迫伤口近端相应动脉或者采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对患者的骨折肢体进行固定;④单纯性头皮出血采用加压包扎止血;⑤开放性颅脑损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帖敷;⑥开放性气胸应该在患者呼气末迅速封闭伤口;⑦张力性气胸应该立即进行胸腔穿刺减压;⑧腹部内脏脱出的患者,禁忌将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加重感染。

1.2.4 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有效循环 。?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如果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标准,对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迅速大量输液,必要的时候还要输血,补充血容量来达到缓解患者休克状态的目的,这样为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1.2.5 监测动态病情 ??在急救后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尿量等,如果发现有异常,应该立即处理;维持上涨而处于平稳的姿势,避免过多的移动;另外对于患者出现的可疑部位还可以进行点式检查,必要时采用辅助检查如:血常规、B超、腹部X线拍片、CT检查等。根据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尽早的诊断,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2.6 心理护理 ??由于创伤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伤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安的情绪,这种时候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和配合。

2 结果

1673例患者中,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其中有效抢救时间为25~60min,说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的和针对性的护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1673例患者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创伤患者占大多数,其中严重创伤的特点有:①伤势严重,常伴有休克和严重的低氧血症;②伤者的生理功能严重混乱,抵抗力逐渐减弱,常常出现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衰竭器官数量越大,患者的死亡率越高;③由于患者创伤涉及的范围广,许多部位的早期症状难以发现,容易被忽略,耽误最佳抢救时间;④治疗难度大,创伤的部位太多,在采取治疗时会相互矛盾。救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及时的采取有效的体格检查。

对于创伤性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时间性、有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以及科学的急救程序在急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要有时间观念,赢得创伤患者的急救“白金10分钟”,医护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急救意识,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②医护人员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抢救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③护士应该及时的报告患者的病情发展,有预见性的提醒医生,预见病情的变化;④科学的运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保证,在抢救护理过程中,应该分清轻重缓急,灵活的执行急救程序,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11期转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篇3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急救;临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40-02

严重创伤是急诊科中的一种常见急症,其具有病情重、病情复杂多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对抢救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就2011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先把护理疗效作以下分析及总结。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10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28.5±2.2岁;坠落伤42例,交通事故伤60例,其他伤18例;损伤部位:骨盆及四肢46例,腹部18例,胸部26例,颅脑30例。

1.2护理方法

1.2.1对患者并且进行准确判断创伤复合伤通常会伴随损伤性休克症状,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应从意识、骨折、脱位、烧伤、无活动性出血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整体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了解其有无病史,以使病情判断更加准确,然后根据患者的受伤程度掌握急救重点,从而使急救过程取得更好效果[1]。

1.2.2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的瞳孔、神志、尿量以及生命体征等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让患者处于平稳姿势,避免过多搬动,对于可疑部位应采用腹部X线拍片、血常规、B超等进行辅助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CT检查。对于多发创伤患者,应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测,有效避免出现漏诊现象。在观察过程中,使用早气管插管对昏迷伤者进行护理。

1.2.3呼吸护理在赶往救护现场前,救护人员应准备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及物品,伤者通常在呼吸方面通常会存在困难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准备好供养设备,此外,救护人员还熟练掌握球囊面罩呼吸器、气管插管器械、吸痰器等用于呼吸护理方面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当遇到创伤休克或颅脑损伤的患者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并给予适当输氧,以使其呼吸道保持畅通[2]。

1.2.4输血护理患者受到严重性创伤后通常会伴有出血性休克症状,此时,为了使患者的血液循环能够达到正常标准,对其进行止血护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其病情的具体情况通过静脉留置针为其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以在必要时为其输血,从而使休克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1.2.5伤口护理当患者受到严重性创伤后其伤口通常会较大,此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活动性出血进行处理。使用压包扎给单纯头皮出血的患者止血;使用明胶海绵贴敷给开放性颅脑损伤止血;使用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或无菌纱布覆盖法给伤口较大的患者止血[3];对于皮肤撕脱、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患者,应先用大拇指压迫其近心端相应动脉或使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对于开放性气胸患者,应在其呼气末对伤口进行迅速封闭。为了使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应给患者服用一定的止痛药物。

1.2.6心理护理创伤是突发而不可预见的,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及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以使他们的情绪尽快稳定,从而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4]。2结果

全部患者中,抢救脱险112例,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为93.33%,有效抢救时间为20-60min,平均(35±5.4)min。由此可知,针对性、连续性及预见性护理方法对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中有着重要意义。3讨论

严重创伤是由单一创伤因素而引起的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出现损伤,而其中至少会有1个部位使患者生命出现危险。严重创伤的特点为:病情严重,伴随严重的低氧血症,容易出现休克现象;创伤部位多,容易导致漏诊;患者生理功能出现严重紊乱,抵抗力下降,易产生感染;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等。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应对患者的进行全身检查,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样才能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抢救[5]。严重创伤者病情复杂而多变,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根据患者瞳孔、神志、尿量以及生命体征等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预见,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护理,以在最大程度上使救治工作更加高效。本研究中,使用针对性、连续性及预见性方法对120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全部患者中,抢救脱险112例,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为93.33%,有效抢救时间为20-60min,平均(35±5.4)min。由此可知,针对性、连续性及预见性方法在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护理中具有良好效果,因此,可把此护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刘静,张宇.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29):121-125.

[2]陆维娣,刘丽.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21-123.

[3]高立群,张英,吴范,等.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4):101-103.

[4]刘华波,于敏.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06):114-116.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观察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98例严重创伤患者, 男74例, 女24例, 年龄2~67岁, 平均年龄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4例, 高处坠落伤21例, 斗殴伤8例, 挤压伤5例。就诊时间为受伤后10 min~1 h。98例中四肢骨折41例, 颅脑损伤21例, 骨折合并腹部损伤19例, 颈椎骨折7例, 肝破裂5例, 大动脉损伤2例, 血气胸3例。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和意识障碍, 其中15例因入院时伤情过重已死亡。

1.2 结果

本组98例严重创伤患者中, 排除入院时已死亡病例15例, 83例严重创伤病例经早期积极抢救, 77例成功脱险, 6例死亡, 抢救成功率92.77%。

2 护理

2.1 及时评估、迅速判断患者伤情:

创伤后的第1 h在临床上被称为“黄金1 h”, 这个阶段现场急救、中途转运、急诊救治情况直接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2]。严重创伤患者发病急、伤情严重而复杂、变化快, 常合并有不同程度休克, 快速准确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首先了解患者受伤时间、方式和部位, 根据患者神志、瞳孔、对光反射、脉搏、呼吸、血压、末梢循环情况、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活动性出血等情况作出初步伤情判断, 明确处理重点, 配合医师进行急救处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创伤患者因呼吸道积血、呕吐物滞留等, 常伴有呼吸道梗阻, 应及时清理,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确保呼吸道通畅, 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提高血氧浓度, 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2.3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

严重创伤患者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是休克和出血, 患者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 快速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创伤休克的重要措施[3]。立即使用留置针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平衡液、代血浆等, 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条件允许者, 可行中心静脉置管, 根据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 快速补液。保留尿管, 准确记录尿量, 检测组织灌注量及肾功能情况。

2.4 处理伤口, 及时控制出血:

严重创伤患者常有开放性骨折、血管损伤, 伴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控制出血, 可根据出血部位, 采用指压或敷料、绷带加压包扎等方式止血, 遇肢体有活动性大出血, 可使用止血带止血。妥善处理骨折:四肢骨折妥善固定, 严禁将未彻底清创的开放性骨折复位;脊柱或骨盆骨折患者搬运中, 使用木板或铲式担架, 最好采取仰卧位, 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避免或减少二次损伤。创伤导致胸部损伤:张力性气胸者应迅速给予胸前穿刺进行减压;开放性气胸者应迅速封闭胸部的伤口[4], 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 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状态。

2.5 动态伤情检测:

严重创伤常因创伤部位不确切, 容易漏诊, 急救人员在抢救同时, 应每10~15 min观察病情变化1次, 并做好记录。颅脑损伤者, 重点观察神志、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 警惕颅内高压、脑疝等危急症状的出现;胸部创伤者, 重点观察气促、发绀、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反常呼吸”、“纵膈摆动”、颈部皮下气肿等, 有无心包填塞的征象, 一旦出现紧急配合医师进行抢救;腹部创伤者, 了解致伤原因、部位、时间, 重点观察腹部体征和血容量不足征象, 警惕脏器损伤, 积极配合医师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抽出不凝血, 考虑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 必要时行床旁B超、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 明确诊断;骨折患者注意搬运方法正确, 避免搬运时损伤软组织、血管、神经, 伤口包扎者, 注意伤口敷料是否干燥, 出血是否停止。

2.6 心理护理:

严重创伤因其发生突然, 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可能导致身体伤残等情况, 患者承受着身体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伤痛, 多数伴有焦虑恐惧心理, 急救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和安慰工作, 及时讲解病情进展, 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权, 并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急救技能, 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稳定他们情绪, 从而理解并积极配合抢救工作。

3 讨论

严重创伤不是创伤部位的简单物理叠加, 而是多种伤情相互作用的结果[5]。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 伤情重变化快, 医护人员必须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 争分夺秒地对创伤患者采取及早、正确规范的抢救措施, 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抢救“黄金时间”。在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要求急救护理人员, 应有精湛的急救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应变能力, 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方法, 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急诊收治的98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和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抢救成功率为92.77%。结论 护士应准确评估病情, 早期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是治疗严重创伤患者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 曾慧.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7 (27) :37.

[2] 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1 (27) :25.

[3] 景炳文.急诊急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118.

[4] 戎燕燕.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10C) :33-34.

严重创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篇5

关键词:严重创伤;呼吸道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6-02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在急救过程中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1]。该项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呼吸道梗阻情况的发生实现有效避免,同时使患者低氧血症得到有效纠正,进一步为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依據。本组抽取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而呼吸道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60例严重创伤患者,男36例、女24例;最小年龄者13岁,最大年龄者76岁;致伤类型:26例为交通伤、12例为坠落伤、4例为挤压伤、6例为打击伤、2例为其他伤;受伤部位:23例为重型颅脑伤合并肢体骨折、12例为胸部伤合并严重创伤性湿肺、3例为高位截瘫、8例为多发肋骨骨折及反常呼吸、14例为颅脑伤合并颌面伤;52例为病发后直接送至医院,另8例为转送入住医院。

1.2方法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

(1)需做好患者的吸氧工作。若患者由于昏迷、舌后坠引发呼吸不通畅,需将患者头偏于一侧,对口腔分泌物清除干净,进一步将患者下颌角抬起,采取面罩给氧措施,每分钟氧流量保持在4升至6升左右。

(2)需做好患者的吸痰工作。保证吸痰管外径的长度,不可长于气管导管或者套管内径的一半。在此项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做到认真、仔细,尤其是在气管切除术之后的十二个小时以内,患者通常分泌物过甚,所以需采取尽早处理措施[2]。在吸痰前,需对患者进行纯氧吸入措施,维持1分钟左右,同时需对氧浓度适当提升,以此使氧饱和度得到有效保证。若患者采取呼吸机,那么在气管插管导管末端上,通常选择三通导管,以此让导管能够和呼吸机相连接,同时还能够和氧气相连接,这样对患者采取气管内吸痰的情况下,便无需停止使用呼吸机,进一步使患者的FiO2不会受到影响。

1.2.2应用呼吸机

(1)若患者为多发性肋骨骨折,通常会有反常呼吸情况发生,因此需做好鼻或口的气管插管措施,并利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以此保证患者呼吸的通畅。

(2)若患者为严重创伤性湿肺,且呼吸频率>每分钟25次,则需及时采取气管切开术,并给予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3]。

(3)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需注重是否有高压或者低压情况显示,若为高压则通常表明通气导管系统梗阻,若低压则通常表明通气导管发生泄漏。对于两方面的问题,均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

(4)若患者采取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需进行吸痰处理措施,并对口腔中的分泌物采取清除措施,同时做好患者体位变换等工作[4]。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双肺呼吸音的测听工作,主要是看对称与否,以此为导管位置的规范调整提供依据。另外,需要对患者的反应进行严密观察,对吸痰效果及呼吸机的工作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1.2.3防窒息

若患者受伤类型为合并颌面部严重创伤,则咽部所存在的分泌物会滞留堆积,这样便极易发生窒息情况[5]。因此,需做好患者咽部分泌物的处理工作,同时采取气管切开术,以此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另外,对于高位截瘫患者,需注意搬动过程中的小心护理,比如头部、颈部及胸部等方面,均需要保持一致性,如果动作不规范,则可能会出现脊髓损伤等情况,从而对患者呼吸造成严重影响。总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为了保障呼吸道的通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吸痰措施,并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对呼吸道梗阻进行尽早解除,以此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依据。

2.结果

60例严重创伤患者,51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好转成功出院;7例经抢救脱离危险,进一步住院观察;另有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8.33%;有效抢救时间为28~65分钟,平均(36.8±1.2)分钟。

3.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病情危急,同时极易引发各类并发症,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王岩[6]等经研究表明,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以此为患者及时抢救争取有利时间。为了探究呼吸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本组抽取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面的呼吸道护理措施,结果表明:60例严重创伤患者,51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好转成功出院;7例经抢救脱离危险,进一步住院观察;另有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8.33%;有效抢救时间为28~65分钟,平均(36.8±1.2)分钟。由此表明,在急救中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呼吸道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抢救争取有效时间,进一步为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依据。

总而言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呼吸道护理措施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血氧饱和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进一步为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素琴.姚建敏.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2,32:11-14.

[2] 樊丰丽.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35:169-170.

[3] 孙爱芝.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应用高级创伤护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4,35:171-172.

[4] 李秀英.严重创伤的急救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05:123-125.

[5] 刘文霞.董旭.张冉.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6-39.

严重创伤患者80例急救及护理 篇6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护理,一体化

创伤指的是机械因素加到人体上引起的器官或者组织发生破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交通业、工业等也在高速发展, 这也增加了意外事故导致的创伤发生率。严重创伤患者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创伤性休克、肾功能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这些临床症状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导致患者死亡性极高[1,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和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3]。现对比观察2013年0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和一体化干预措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0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严重创伤的相关诊断标准[4]。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患者的年龄6~76 (42.5±4.7) 岁。从患者致伤原因分析, 车祸致伤15例, 坠落致伤11例, 爆炸致伤9例, 挤压致伤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给予一体化干预,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患者的年龄在7~79 (43.2±5.1) 岁。从患者致伤原因分析, 车祸致伤14例, 坠落致伤10例, 爆炸致伤10例, 挤压致伤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措施, 救治模式采取分科会诊和分科抢救模式, 按照医嘱, 护理人员进行施护, 主要包括伤者入院时监测其生命体征, 并保持静脉通路开放, 准备好术前所需, 送入手术室或者病房开始抢救;观察组患者采取一体化急救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加强院前急救

急诊科积极配合120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 对院前急救流程不断完善, 使用并保存好现场救护记录单和院内救护记录单, 确保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配备全监护性救护车, 并配有先进救护和监护设备, 利于在事故现场能采取损伤控制性措施;120急诊使用无线终端系统, 救护车出发、接到伤者返程时, 系统能显示时间、派车信息及患者基本信息, 便于医护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缩短急救时间。

1.2.2 明确急救护理方向

护理人员待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 按照之前定制的急救护理流程施护, 主要包括:快速评估并缓和患者的伤情, 检查患者气道、呼吸、循环、出血以及感知觉, 优先处理致命性创伤;采取氧气吸入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做好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抽好配血标本和检验标本,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掌握简单的包扎固定方法,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配合医生协助操作。

1.2.3 分组协助急救护理

由急诊科的专业护理人员组成急救护理小团队, 明确团队成员分工, 待患者进入抢救室之后, 医护人员应分工协助, 团队负责人做好指导工作, 与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做好协调, 保证顺利进行抢救工作。护理人员应各自职责, 做好分工, 协助气道管理、建立静脉通道、收集标本、静脉给药、术前准备以及密切监护等, 并且协助医务人员进行简单包扎固定工作;无缝衔接急诊科和其他科室, 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病情、急救措施、所需物品等, 以利于其他科室做好相关准备, 节省抢救时间。

1.2.4 急救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此时患者多紧张、恐惧, 甚至丧失治愈信心。对于此, 护理人员应通过语言或动作、神情等向患者传达积极向上的意念, 并积极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当端正心态平静面对, 给患者鼓励、打气, 使患者能够树立治愈信心, 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疗效判定

判定两组急救护理方法的效果, 主要分为治愈、显效、无效。若患者经过急救护理, 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能康复出院则为治愈;若患者经过急救护理, 生理功能好转, 则为显效;若患者经过急救护理, 生理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 (74.5±13.5) d, 观察组 (46.5±10.0) d,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救治效果对比分析

对照组:治愈6例, 显效9例, 无效25例, 共抢救有效15例, 救治总有效率为37.5%。观察组:治愈14例, 显效18例, 无效8例, 共抢救有效32例, 救治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救治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救治效果对比, *:P<0.05

3 讨论

严重创伤指的是在不可预料或者不可抗拒的突然作用下, 对人体造成致命或者严重脏器、系统损伤, 这种创伤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国外有研究显示, 在严重创伤后, 患者将面临三个死亡高峰期, 具体为: (1) 第一个死亡高峰期通常多发生于机体创伤后数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 将近50%的患者在此时期死亡, 患者死亡原因多为脑干损伤、大出血等; (2) 第二个死亡高峰期通常多发生于机体创伤后的7h左右, 将近30%的患者在此时期死亡, 患者死亡原因为颅内血肿、脾脏破裂等; (3) 第三个死亡高峰期通常多发生于机体创伤后的数周内, 在此时期死亡的患者多因严重感染、脏器功能衰退所致[5,6]。国内有学者指出, 在伤后的三个死亡高峰期内, 因受创伤部位、急救治疗、治疗条件及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第一个与第三个死亡高峰期内会出现较多的不可控因素。相对而言, 患者在第二个死亡高峰期内的救治效果则与医院急救质量与各环节的抢救速度相关, 可控性较强[7]。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 常规的急救护理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他们的临床症状, 但是达不到理想的急救护理效果[8]。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强调系统化、规划化, 要求护理人员正确、快速评估伤情, 从而采取相应急救护理措施, 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9]。在一体化急救护理过程中, 基本上都在急诊科施行, 省去了多个中间环节, 促进了临床医护人员急救和护理的无缝衔接, 从而提高了急救护理效果, 缩短了急救花费时间, 降低死亡率。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一体化急救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高急救效率。

综上所述, 一体化急救护理措施属于一种衔接紧密、高效快捷的规范化护理体系, 将其用于救治严重创伤患者, 对争取抢救时间与提升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建忠.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救疗效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7) :1095-1096.

[2]尹刚, 李容飞, 刘海恩, 等.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 2015, 17 (2) :117-119.

[3]杨秀华, 谢扬惠.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 (3) :411-412.

[4]张莉.整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14, 35 (21) :4816-4816.

[5]Mercedes Marraco Boncompte, Alfredo Echarri Sucunza, Clint Luise Jean Louis.Comparison of Mortality Due to Severe Multiple Trauma in Two Comprehensive Models of Emergency Care:Atlantic Pyrenees (France) and Navarra (Spain[) J].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1, 37 (2) :189-200.

[6]Nabil Tachfouti, Junaid A.Emergency Trauma Care for Severe Injuries in a Moroccan Region:Conformance to French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s[J].Journal for Healthcare Quality, 2012, 33 (1) :145.

[7]陈彬彬.分析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以及护理措施[J].现代护理, 2012, 12 (8) :181-182.

[8]姚芳.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5) :571-572.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严重创伤患者78例, 其中男72例, 女6例, 年龄6~68岁, 伤后到急诊科就诊时间为伤后1~5h。就诊时呼吸心跳停止6例, 处于濒死状态13例, 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休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54例, 坠落伤9例, 刀刺伤7例, 爆炸伤2例, 砸伤6例。诊断分类:单脏器创伤39例 (脑伤22例, 内脏破裂17例) , 多发伤14例, 复合伤22例, 挤压伤3例。严重程度按创伤指数 (TI) >17分判断为重伤[1] 。78例中抢救脱险69例 (88.46%) , 死亡9例, 急诊抢救室死亡4例, 院前已死亡4例, 1例送手术室抢救无效死亡。

1.2 急救护理措施

1.2.1 快速评估伤情:

严重创伤是一种变化迅速、伤情复杂的动态损伤, 当创伤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时, 护士应简单询问病史, 迅速评估伤情, 一般按ABBCS法进行检查患者。A (airway) :气道有无堵塞, 是否开放;B (breath) :呼吸动度和频率;B (bleeding) :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 (circulate) :脉搏血压, 末梢循环;S (sense) :患者意识情况和刺激反应状态[1] 。对开放性损伤患者应按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包扎、止血、固定及保护处理。 (1) 骨折:四肢开放骨折, 不管有无骨折端外露, 在创口处均用无菌敷料覆盖后、包扎, 再用夹板固定, 发现有关节脱位不必急于复位, 可先用夹板临时固定, 转送骨科后再做处理。 (2) 四肢离断肢体:如完全离断, 可将断面用无菌敷料包扎;未完全离断者, 用敷料包扎后再用夹板临时固定。 (3) 出血:肘、膝关节以下出血伤口可加压包扎止血, 肘、膝关节以上用止血带止血做好标记写明时间。

1.2.2 及时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遵循危重患者“先抢救后治疗”的原则, 最关键的是要抓紧伤后“黄金1h”内的紧急救治[2]。按急救程序VICSO抢救患者:V (Ventilatian) 指通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障碍是多数创伤患者早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清除呼吸道异物, 给予纯氧吸入, 必要时紧急心肺复苏, 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患者有12例行气管插管, 1例行气管切开, 其中8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I (infusion) 指输液抗休克, 防止休克的恶化。严重创伤患者伤势重, 休克发生率高, 病死率高, 伤后6~8h内是第2个死亡高峰, 也是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3]。本组78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输平衡液治疗。输入量1 000~2 000ml。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 抢救休克最关键的是建立静脉通道, 建立2~4条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快速输入, 宜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 采用静脉留置针或配合医师深静脉置管, 以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 是抢救严重创伤的重要措施。液体扩容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 轻、中度休克的患者30min内输入1 000~2 000ml液体, 重度休克15min内输入>2 000ml液体, 其晶体与胶体之比为3∶1。C (control bleeding) 指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有明显的创伤出血, 给予加压包扎、填塞、钳扎等止血。S (supervise) 多功能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心肺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O (operation) 手术。需要马上手术治疗者, 应直接送手术室治疗。

1.2.3 及时协调相关科室间的工作, 缩短处置时间:

严重创伤的患者尤其多发伤和复合伤患者抢救工作涉及的科室范围广, 为使患者的抢救工作不受阻力, 赢得抢救的最好时机, 护士应及时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 在救治患者的同时通知有关科室, 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 使急诊科真正成为生命的绿色通道。尽量缩短急诊B型超声、拍摄X线片、CT等检查的时间。

1.2.4 有针对性地做好术前准备:

危重创伤患者的手术率较高, 在急诊室抢救的同时急救护士应积极做好紧急术前准备, 如配血、备皮、皮试、插胃管、留置尿管等, 为患者入院后尽快手术争取时间, 并联系手术室, 护送患者到手术室。

1.2.5 及时合理的搬动及转运:

在维持好呼吸、循环功能后妥善处理好伤区, 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 快速综合评估病情相对稳定后, 尽快转送相关科室进一步救治。搬运及转送要求动作轻快, 选择合适的搬运方式, 保证伤肢的固定, 受伤部位不被挤压、不负重、不悬空。医护人员陪送过程中须严密观察病情, 特别是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变化、伤肢的出血及血供情况。

2讨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 时间性、准确性、针对性的护理以及科学运用急救程序, 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要有时间观念, 为赢得创伤患者急救“黄金1h”, 护士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 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 (2) 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 护士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保持清醒的头脑, 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 准确性。 (3) 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快, 护士不能单纯被动执行医嘱, 而应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变化。 (4) 科学运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急救工作按VICSO程序, 可避免抢救混乱的局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分清轻重缓急, 灵活、有的放矢地执行急救程序, 对降低病死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2-113.

[2]王一镗.大力加强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1, 10 (2) :77-78.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篇8

关键词:地震灾害,创伤,急救

地震灾害后, 外伤增多,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其特点是伤情重、伤情复杂, 病情变化快, 抢救不及时可造成伤员的死亡, 而地震发生后抢救意外创伤患者, 把病死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 是医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 我们遵循“先抢救在诊断, 边抢救边诊断”的紧急处理原则和急诊手术“抢救生命第一, 保全器官第二, 先止血, 后补救”的原则, 成功的抢救了在地震中受到严重创伤的伤员。此次总结了我野战方舱医院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成功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的经验,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地震灾害后严重创伤患者46例, 其中男20例, 女26例, 年龄7~89岁, 平均 (57.6±5.4) 岁, 就诊时间最短30min, 最长72h。所有患者症状均为严重骨折, 合并肺措裂伤4例、血气胸5例、脾破裂2例。根据病情行外科治疗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全部行外科急诊治疗, 患者经精心救护病情均得到控制, 后转入帐篷继续治疗。

3 急救措施

灾害发生后, 创伤严重, 病情危急, 必须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 准确做好伤情观察和心理护理, 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 本研究在地震灾害的急救护理中应做到一下几点:

3.1 畅通呼吸道

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1],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楚呼吸道异物, 取出假牙、血块, 给予加压大流量面罩吸氧, 窒息严重的患者行气管插管 (本组12例) 和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本组13例) 。严重高原反应9例, 用飞机送患者到后方医院继续救治。

3.2 维持电解质平衡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创伤休克的重要措施[2]。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建立双静脉通道, 采用大号静脉留置针, 快速补液。先输平衡液, 后输胶体液,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观察生命体征,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滴速。

3.3 迅速止血

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 出血快、失血多, 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3]。批量患者伤情复杂, 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 先抢救重患者, 对开放性外伤、活动性出血患者, 先用板固定, 再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3.4 做好监测

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定期抽取血气分析, 监测中心静脉压。根据各指标调整输液滴速和吸氧浓度, 湿化瓶每天用含有效氯的消毒液消毒, 并每天一更换。留置导尿, 准确记录24h尿量, 做好导尿管的护理。

3.5 正确执行医嘱

尊医嘱及时准确的给患者治疗, 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尤其在抢救严重创伤并发高原肺水肿的患者, 要及时给与脱水剂治疗。

3.6 基础护理

严重创伤的伤员要口腔护理, 定时翻身, 预防口腔炎、压疮等并发症。

3.7 手术前准备

本研究90%的伤员有手术指征。当班护士作好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

4 护理

本研究在对患者抢救护理的过程中, 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价值, 同时成功的急救护理经验是实施价值观的重要因素[4], 其中我们护理体会最深的是:

4.1 规范护理程序

在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 我们根据创伤患者多、抢救任务重的特点, 制订了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 三人一组, 即在抢救中一人负责吸氧, 一人负责建立静脉通路、生命体征监测, 一人负责通知手术方舱做好术前准备, 补充物品药品。确保抢救工作有序的进行, 争取抢救时间。

4.2 娴熟的业务技术

在抢救中, 护士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配合医师解除危及伤员生命的突发状况。本组1例患者入院第2天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 呼吸困难, 给予脱水, 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4.3 护理的连续性

方舱医院由前接、门诊、急救方舱、住院部4个部分紧密相连, 护士确保救急4个阶段的连续性、整体性, 从而不断完善急救的组织系统[5]。对突发昏迷的患者, 要在第一时间做好呼吸机、除颤器、气管插管的准备, 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待病情平稳后送住院部治疗。

4.4 心理护理

灾害发生后, 幸存的伤病员面临痛失亲人家园的巨大痛苦, 又面临伤痛、疾病的折磨, 而且地震对人类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创伤性心理反应是非常严重和普遍的[6]。而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变化快、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 有面对肢体伤残、毁容的痛苦, 不但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困惑, 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留下严重创伤。因此, 护士应根据不同伤员的病情, 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工作, 对抢救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 运用沟通交流手段,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 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同时, 护士在伤病员入院初期就做好宣教和指导, 对住院伤员制定确实可行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后转和出院后的伤病员, 通过多渠道进行心理沟通, 从而使伤病员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 树立了战胜疾病, 走向新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喜文, 刘冬焕, 万宝珍, 等.多发伤病人的急救系列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66-167.

[2]张亚桌, 赵文静, 徐凯春, 等.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7) :419.

[3]景炳文.急症急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18.

[4]李远珍, 赵国海.严重创伤的急救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3, 3 (2) :23.

[5]邓军, 胡环秀, 黄漫.护理程序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使用护理杂志, 1999, 15 (6) :38-39.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5~77岁, 平均 (42.6±4.8) 岁, 致伤原因:爆炸伤2例, 挤压伤3例, 摔伤6例, 打架9例, 交通意外20例。另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5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24例, 女11例, 年龄7~79岁, 平均 (43.3±5.2) 岁, 致伤原因:爆炸伤1例, 挤压伤2例, 摔伤7例, 打架6例, 交通意外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分科会诊、分科抢救”模式进行救治, 护理人员常规遵医嘱实施护理, 即在患者入院时, 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开放静脉通路, 做好术前准备, 然后送入住院病房或综合性手术室进行抢救。研究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 具体方法。

1.2.1 制定急救护理程序

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由护理人员按照制订好的急救护理流程, 对患者实施护理。护理流程: (1) 全面、迅速地评估缓和伤情, 进行ABBCS (Airway, 气道;Breathe, 呼吸;Bleeding, 出血;Circulate, 循环;Sense, 感知觉) 检查, 发现致命性创伤, 并进行优先处理; (2)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予以氧气吸入, 配合医师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准备; (3)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并抽好检验标本、配血标本; (4) 予以生命体征监测; (5) 控制出血, 进行简单包扎固定; (6) 进行术前准备或遵医嘱操作。

1.2.2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由急诊专业护士组成急救护理小组, 有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任组长, 组员包括3名抢救护士, 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在患者进入急救室救治后, 医疗组立即与护理组合并, 分工协作, 开放生命绿色通道, 组长负责指导护理工作, 并与其他科室进行协调, 以确保抢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各环节功效可发挥到最大。护理组3名成员分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气道管理, 建立静脉通路、静脉给药、采集标本、术前准备, 对患者进行各种监护, 协助医生做简单的包扎固定。

1.2.3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无缝衔接

创伤患者在进入急诊科救治后, 需实施手术、检查或转相关科室进一步做支持治疗。转诊前, 护理人员要通过电话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 告知相关科室患者的病情、需实施的急救措施、需用到的相关物品等, 从而让相关科室能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对于危重患者, 应尽量在床旁进行B超、X线等辅助检查, 若需要转入CT、B超检查科室, 护理人员要先通知科室做好准备, 在患者送达时能够立即进行检查, 以节省抢救时间。检查后, 要直接将危重患者送入手术室或专科ICU、急诊ICU病房, 以减少科间转诊环节。在将患者送到相关科室后, 急诊科医护人员要与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做好病情交接工作, 确认无误后在绿色通道本上签字。

1.2.4 转运过程中的生命支持与监测

转运作为急诊抢救的延续, 也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伤情严重, 所以在转运途中都必须实施生命体征监测, 不论是院内转运还是院前转运, 都必须保持同等的监护水平, 不得放松, 尤其是气道管理。在转运前, 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 转运过程中配备便携式多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吸痰器、袋装氧气、注射泵、相关药品等。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呼吸、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确保管道顺畅、固定妥善。

1.2.5 加强院前急救

急诊科要与120急救中心加强合作, 完善院前急救流程, 使用院内救护记录单和现场救护记录单, 以确保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工作的无缝隙衔接。配置流动ICU急救车, 车内配备先进的救护、监护设施, 在事故现场也可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深入企业、社区, 开展急救知识宣传, 以提高公众的互救、自救能力。

1.2.6 应用120急诊无线终端系统

在急诊科较为醒目的位置安装120急诊无限终端系统, 在救护车接到伤者后, 系统就能计算出患者预计达到医院的时间, 显示出预计达到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 以便于急诊科人员提前做好相关抢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尿量、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等指标恢复平稳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 (患者从入院到抢救完毕或术毕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所需时间) 及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分为治愈 (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完全康复出院) 、好转 (基本康复, 但有后遗症遗留) 、未愈 (救治后疗效欠佳, 在家属要求下放弃抢救, 自动出院) 、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救治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有效救治时间为 (46.8±10.2) d, 对照组为 (74.6±13.6) d, 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救治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80.0%, 对照组为1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 严重创伤后有3个死亡高峰期[3]。第1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分钟内, 50%左右创伤后死亡均发生在此时期, 多因严重的大出血、脑或脑干损伤等致死;第2个高峰期为伤后6~8 h, 30%的死亡病例均发生在此时期, 多因肝脾破裂、血气胸、颅内血肿等致死;第3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周内, 多因得多器官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致死[4,5]。这3个死亡高峰期中, 第1个和第3个高峰期分别受到受伤部位、现场条件、时间以及前期治疗、整体治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控因素较多, 而第2个高峰期则主要与医院急救速度、急救质量有关, 具有一定的可控性[6]。孙激等[7]指出, 严重创伤后1 h内是降低致残率、挽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间。

例 (%)

一体化急救护理, 将急诊科由以前的环节性分送中心转变为了全程性的救治中心, 从诊断、治疗, 再到护理、康复, 整个过程均在急诊科进行, 省去了多个急救中间环节, 实现了无缝隙链接的急救护理, 从而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的研究组患者, 救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一体化急救护理强调团队协作及急救护理的规范化、系统化, 从而让抢救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迅速、正确地评估患者伤情, 并果断采取处理措施, 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高效快捷、环环相扣的救治体系, 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 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 缩短救治时间,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开始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5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有效抢救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有效救治时间为 (46.8±10.2) d, 对照组为 (74.6±13.6) d, 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80.0%, 对照组为1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高效快捷、环环相扣的救治体系, 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 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 缩短救治时间,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护理,有效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杰果.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应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5 (18) :58.

[2]蔡爱敏, 朱燕.一体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常州, 2012.

[3]黄慧珍.急诊科一体化护理的应用[J].管理学家, 2013, 15 (2) :349.

[4]相玲.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J].健康之路, 2014, 14 (6) :254-255.

[5]陈志会, 韩鹏飞, 刘爽,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3 (5) :287-288.

[6]诸小华, 覃海森, 吴月英, 等.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3, 18 (23) :54-57.

[7]孙激, 屈纪富, 文亮, 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4) :444-445.

创伤严重患者急救护理 篇10

【关键词】创伤患者护理;急救护理;急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3-01

由于严重的创伤患者,其死亡率非常高并且病情多变,所以属于医院急诊科的比较常见的疾病。而紧急护理也是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并且是直接会影响到患者急诊抢救的关键。本研究针对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共收治的216例创伤患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组选取组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共收治的216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共96例,男性患者共120例,患者年龄在18歲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1.7)岁。在发病原因上,因坠落致伤的共35例,交通事故创伤的共128例,其他原因致伤的共53例;创伤的部位上,属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共64例,属于四肢和骨盆损伤的患者共81例,腹部创伤的患者共29例,胸部创伤的患者共26例,属于脊柱和其他部位创伤的患者共16例。

1.2护理方法

1.2.1判断病情诊断时,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以此来辅助判断病情,除了要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还要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意识、体位、烧伤、脱位和骨折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患病史。结合以上几点对患者进行大幅度检查,最终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以后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呼吸道通畅首先,护士应该做好全面的急救准备工作,另外对开放气道等方法要熟练掌握,保证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始终畅通。患者若出现创伤性休克或是颅脑损伤等症状,可以使用纱布来清理呼吸道中存在的异物;出现舌后坠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防止口咽通气管的方法来缓解;若患者出现呼吸骤停等病状,可实行气管插管的治疗方式。

1.2.3处理伤口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和出血程度,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伤口,若患者的伤口较大,那么可采用无菌的纱布来填塞、覆盖或者是包装,之后再使用绷带对患者加压包扎止血。皮肤撕脱伤、四肢开放性骨折以及血管损伤的患者,先要使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再固定肢体;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采用明胶海绵进行贴敷;开放性气胸应该在呼气结束时迅速封闭伤口;头皮出血的患者应采用加压包扎止血的方式;张力性气胸患者应迅速给予患者胸腔穿刺,达到减压的效果。腹部内脏脱出的患者,为了避免加重感染这种状况的放生,不能马上将内脏送回内腔。

1.2.4保持有效循环在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这种情况时,有效循环血量要低于平日里的正常标准,需立即采用静脉留置针建成两条以上的通道,对患者进行大量输液,如有必要,也可对患者进行输血,补充血容量,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

1.2.5动态病情监测医务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尿液、神智、瞳孔等,若发现患者出现异样行为,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理。尽可能的令伤者保持姿势稳定,不要随意移动,重点检查伤患的受伤位置,必要时也可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同时需防止多发创伤患者出现误诊和漏诊等情况。若患者在进行腹腔穿刺时,如果抽到不凝血,那么诊断结果大致为出血休克、腹腔内脏损伤。

1.2.6书写抢救记录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治疗过程中,救援记录十分重要,不仅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还是治疗患者的重要信息依据。要求医护人员在救援结束之后的6小时之内及时完成记录,同时确保其准确性与真实性。

1.2.7心理护理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将治疗情况与病情及时告知患者,多和患者沟通,安抚患者恐惧和紧张等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正面心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

2结果

全部患者中,经抢救脱险的患者共207例,死亡患者共9例,抢救的成功率达95.83%,有效的抢救时间是25分钟至75分钟之间,平均的抢救时间为(39±4.3)分钟。3讨论

严重创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情,通常伴有低氧血症或者是休克等症状,容易令患者的生理失调、免疫力下降,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与感染等情况。因为创伤涉及的部位与系统较多,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出现漏诊等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医护人员多和患者沟通,多多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受伤过程,采取有效的检查等。

单一创伤极易引起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继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创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病情一旦恶化,往往变化迅速,倘若仅仅遵从医生的安排进行施救工作,那么很可能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在急救过程中,护士应熟悉相关的急救操作、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保持平稳的心态、时间观念强,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在急救过程中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护士应严格恪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协调好创伤急救的监护、急诊以及院前等环节,争取实现三者之间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提高医院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1]吴惠琴,叶巧亮,谢立志.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8(07):90.

[2]邓大琼,江小方,杨薇微,庞华容.严重创伤53例临床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0(17):139.

[3]孙益琴.严重复合伤患者的院外急救与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16(05):107.

[4]李江,唐国辉.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95例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6):795.

上一篇:区域科技政策下一篇: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