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法

2024-06-13

矫正法(精选十篇)

矫正法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5月~2007年5月, 我科收治原发性乳头内陷患者161例。其中, 158例为1和2型, 双侧的147例, 单侧11例, 未婚者139例, 已婚者19例, 用吸引器可将乳头吸出。

1.2 方法

采用支架法治疗材料自制, 直径2 cm, 高2 cm的空心圆柱体, (可用5 m L塑料注射器中段截取2cm) , 在一端均匀钻4个小孔, 消毒备用, 消毒乳头区域, 用吸引器将乳头牵出, 在乳头基地“十”字交叉贯穿两根0/3单丝尼龙线, 将丝线的两端分别从圆柱形支架内壁入, 并从对应的小孔穿出至外壁, 在支架顶端打结, 消毒伤口, 外盖无菌纱布, 3 d后拆除纱布, 支架保留3个月, 期间要经常用75%酒精消毒乳头, 并观察乳头血运, 可不必用抗生素。3个月后拆除支架。

2 结果

本组患者153例获得满意疗效, 拆线后乳头凸出, 感觉良好, 术后半年未出现回缩, 外表无疤痕。其中有14例已哺乳, 且无障碍。3例患者半年后出现不同程度回缩, 但较未治疗前减轻, 经再次用本法治疗, 1年后未回缩。2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剧痛, 中止了治疗, 而改用手术整复。

3 讨论

原发性乳头内陷系乳头, 乳晕平滑肌发育不良, 乳头下缺乏组织支撑所致[1]。以往多采用剥开法或基底环扎法治疗, 手术创伤较大, 且易复发, 或感染等, 术后留有疤痕, 不易被患者接受, 采用该法, 使手术简单化、小型化, 复发少, 术后不留疤痕, 易被患者接受。该方法直接用牵拉的外力持续对抗挛缩的平滑肌, 原理上更科学。

对于该组患者中出现的回缩现象, 再次治疗有效, 回顾该病例, 发现她们内陷程度较重, 对于类似病例, 可适当延长牵引的时间, 以期达到满意效果。如果出现回缩, 可重复施治, 而无不良后果。

该组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的比例较小, 一般在术后2天多见, 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 有2例出现剧痛, 考虑是因为该患者内陷程度较重, 用吸引器勉强拉出, 担心牵引力度小, 故缝线拉得较紧, 导致血运障碍, 出现乳头颜色变黑, 水肿所致。对于用吸引器牵拉乳头有困难的, 就可以考虑采用常规手术法, 并注意缝线松紧适度, 术后要密切观察乳头血运和感觉, 出现异常情况即行松解。

该组患者中有14例产后哺乳无障碍, 说明该方法对乳管损伤较小, 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哺乳功能, 还有125例患者未生育, 有待继续观察。

由于乳头内陷的患者多合并有乳头发育不良, 牵引出的乳头有不对称, 高低不平的现象, 可通过缝线的方向和力度来调整, 在该组患者术中, 经过细致的调整, 均达到较满意的外观。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该治疗方法简单, 原理科学、材料易得、效果可靠, 且治疗后无瘢痕, 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TAO HW, XUAN QY.Correction for nipple inversion while reservation the breast fun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esthtie Medicine, 2003, 12 (5) :507508.

[2]SCHWAGER RG, SMITH JW, GRAY GF, et al.Inversion of the human female nipple, with a simple method of treatment[J].Plast Reconstr Surg, 1974, 54 (5) :564.

学习《社区矫正法》心得体会 篇2

2019年1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社区矫正法,并将于2020年7月1日期正式施行。

2003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后来逐步全国推行。十几年的试点施行,累计矫正对象达478万,矫正对象再犯率一直保持在低点,给矫正法的正式施行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与数据支撑。

通过熟读首部社区矫正法后,颇有心得,下面主要讲些自己的看法:

1.社区矫正法明确了因人施教,充分考虑矫正对象的个人因素

社区矫正法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矫正对象的情况确定矫正小组,负责落实相应的矫正方案。矫正小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员会人员,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成。要把矫正小组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抓手,对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管理,组织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理,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社区矫正工作来说,每一个矫正对象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社会经历、家庭关系、学历、性格等都不同,为了体现矫正法“帮”、“教”并重的原则,需要与矫正对象心对心的沟通,充分的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在心理上、工作上进行帮助,在思想上进行正确教育,努力使他们的人生走上正轨,尽可能完全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去。

2.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矫正工作信息化水平

社区矫正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运用手机定位、视频通话等信息化核查方式掌握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又根据第二十九条规定,对不服从管理的五类特定情形的矫正对象,可以按照规定的批准程序和期限,使用电子腕带等不可拆卸的专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的提升不仅使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加便利且安全,也使得矫正对象没有被监视、被特殊对待的画面感,工作人员可以远程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使得矫正对象能够放下心里负担,自由参加社区矫正活动,有助于矫正对象更加容易的融入正常生活之中。

3.开创性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为了调动社会上的各界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工作中来,社区矫正法对此特别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居委会、村委会可以引导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利用社区自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帮扶;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国平那个开择优购买服务、项目委托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心理辅导、社会关系改善等专业化帮扶等。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矫正对象社会环境、心理健康、家庭与社会关系等的诸多调节,是一项复杂而又专业的工作,光靠政府的力量还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为了使矫正对象更快的适应被矫正的实际情况,更稳当的完成心理建设,并突破自己,更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的专业力量来进行帮扶,是一件有益且善的事情。当然引进的社会力量是需要政府专业部门的把关的。

4.明确社区矫正经费的来由

社区矫正法第五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应当按照规定列入社区矫正机构本级政府预算。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调动大量人员进行监督、帮扶等工作,经费是必不可少的,本次矫正法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为矫正工作、活动等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含胸的矫正法 篇3

我是一个含胸的青年,为此十分苦恼,整天闷闷不乐,严重影响了学习。读了贵刊第五期,知道进行运动可以矫正,但我不知进行什么样的运动,如何矫正,请给予介绍。

山东大学李平

一个人的姿势,特别是站立和走路的正确姿势,对显示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很有关系。一个正确的站立和走路姿势,应该是胸挺、背直、步伐有力,而不是驼背弯腰。

形成含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括来说,不外先天性和后天性的两种。属先天性方面,是先天性骨骼所形成,彻底改正比较困难,但还是可以通过特殊健身运动来加以改进。属于后天性的原因就比较多,有些是职业性的,如需要整天弓着背工作,或长期屈背负过重的东西,或从小坐立姿势不正确,来及时改正,久之养成习惯。有些个子高的人,习惯于弓着背和人谈话,久之,也会形成含胸的姿势。有些运动员在锻炼过程中采用的姿势不正确,加上所用重量过重,如,用杠铃做划船运动时,应该是屈身向前,胸挺背平,如把背拱起来,用含胸的姿势做,久之就会形成含胸,又如经常用过大重量采取弓背姿势做硬举,日久也会产生含胸的姿势。更有些女青年因乳房发育,羞于挺胸,男青年挺胸怕人说高傲自大等故意弓背,久之都容易形成含胸。还有一个主要的生理的原因是,胸背部肌肉相比,胸肌较背肌发达,因牵拉引起含胸。另一个生理原因是脊椎发育较差。

矫正的办法,首先在站立坐下时,经常养成挺胸的习惯,再坚持每天或隔天做下列练习。

1,俯卧体上仰:俯卧地上或卧举凳上,全身伸直,两臂在腰后伸直两手互拉,然后两腿不动,上身尽可能的高度离地或凳向上仰起,同时胸部尽量挺起。两臂伸直并用力帮助抬起。仰起时吸气,放下还原时呼气。做8~12次。如能轻易做到12次,可双手加握一哑铃来做。

这不但是矫正含胸的一个很好的运动,同时对发达背阔肌和肱三头肌,也有一定的帮助。

2,直臀上举后拉;屈膝下蹲,两手略狭于两肩宽度握一体操棒或短棍。然后起立,两臂伸直往头上尽高处举起,并平稳用力往后拉,同时胸部尽量向前向上挺起。每次起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可做12-24次。

3,俯卧撑:如能每组正确地做15-18次以上,可将两足垫高,以增加动作难度来加强锻炼效果。

这是一个以锻炼胸大肌为主的运动。同时对发达肱三头肌和肩肌也有一定的帮助,每次身体下降时,尽可能放低,这对含胸的纠正效果更好。

在整个动作进行中,宜始终保持全身挺直姿势。

4,飞鸟遣动:仰卧,两腿弯屈,两臂伸直分握哑铃,手心相对,背部紧贴凳上。吸气,直臂将哑铃往两侧拉下至与肩平,同时胸部尽量挺起,稍停呼气。然后将哑铃回至胸上重做,每组14~16次。

5,仰卧直臂后举:仰卧,两腿弯屈稳踏地面,两臂伸直,两手握铃置于腿侧,手背向上。吸气,两臂上举后拉,至略比头低时还原,呼气,每组做12~15次。

在整个动作进行中,两臂不能弯屈,胸部宜高挺,但腰部不能离开凳子。

矫正法 篇4

一、注重师生交流, 畅通反馈渠道

要顺利实施反馈矫正, 师生间就必须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 常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渠道和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上课前“未雨绸缪”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钻研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编写意图、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还必须研究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能预测到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发挥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作用, 构建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思考, 逐步学会换位思考, 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设计教案。教案编写要以人为本。备课时, 应与同组其他教师共同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并不断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 优化自己的教案。

(二) 教学中“察言观色”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首先, 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 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等外在表现中获取反馈信息, 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及时地调节, 对一些问题及错误及时加以矫正。否则就会出现反馈不及时以至于要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 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其次, 也可通过提问、练习, 板演、分组讨论等环节进行教学反馈与矫正, 这些方式得到的反馈信息具有简洁、及时、准确的特点, 还可暴露思维过程、揭示思维方法, 这样便于有效矫正。最后, 在教学反馈和矫正时, 既要注重情感交流, 还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适时适度的手势, 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 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可以使教师的讲解激情满怀, 且重点突出。

(三) 课堂外“亡羊补牢”

反馈信息, 还可从课后作业、周练、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中获取。首先,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并使其系统化的重要途径, 是课外反馈的主渠道。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尽量做到全批全改, 注意分类统计、分析研究, 并做好记录,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讲评,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 测验和考试所反馈的信息更具有集中性、比较性, 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提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 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多, 教师要注意整理归类, 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得失。最后, 课后反思、小结。下课后, 对上过的内容, 教学流程, 重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 教学效果等进行及时总结梳理, 并适当记录, 这样既便于下节课的教学矫正, 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及教学经验。

二、找准问题实质, 按需“对症”矫正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 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 做好教学问题的矫正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从反馈问题的主体来看, 针对具体问题, 采用个别、集体、自我、相互矫正

1. 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 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

教师在作业批改及试卷评讲时经常会发现, 有些试题错误率很高, 一个班几乎全错了, 还有一些试题只是个别同学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个别同学的问题, 可利用课间或自习课等时间进行个别矫正, 不宜课堂集中矫正;对于大面积、群体性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矫正, 找出错误的原因, 精讲辨析, 理解内涵与外延, 让其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 简单问题自我矫正, 一般性问题相互矫正

在练习及测试评讲时, 如概念、公式、条件等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自我矫正;个人思考有障碍、困难时, 可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共同解决。

(二) 从反馈教学内容来看, 对于概念、规律、方法、技能等应采用不同方法矫正

1. 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 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

物理上有许多相关的物理概念, 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由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 区分不清, 经常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简单化, 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偏向角”、“弦切角”等概念时, 常易出错, 这时应对照几何图形, 引导学生比较概念, 找出其异同点。至于利用两个概念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则属技能性问题, 需要适当练习, 逐步矫正。

2. 规律性问题重点矫正, 方法性问题专题矫正

例如, 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问题, 可先借助带电粒子做类平抛运动进行基本规律的推导, 如加速度、沿电场方向偏移量、速度偏向角等, 再进行推论性规律推导, 如速度偏向角和位移偏向角关系, 不同带电粒子经过同一个加速电场和偏转电场后的轨迹等。由基础到一般, 逐渐深入, 层层推进, 这类规律性问题要重点矫正。在讲解如何处理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时, 一般方法是:定圆心、找半径、画轨迹。而定圆心又有不同方法, 如中垂线法、角平分线法、量取法等等, 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讲解及训练来矫正!

3. 规范性问题渗透矫正, 思路性问题逐步矫正

在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 阅卷人员发现:很多学生因解题不够规范、解题不完整而失分。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注意板书的规范性, 同时要保证每节课至少有一题有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还会发现:对计算题, 很多学生的答卷是空白的, 问其原因, 学生说不会, 无从下手, 没有任何契入点。如果把题目分割, 降低教学起点,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同时缓坡度, 即增密问题台阶, 延缓问题梯度, 给学生向上攀登的脚手架, 学生也能一步步解答。这时教师知道问题出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没有解题思路, 对学生来说是很难跨越的一个障碍,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 在讲解题目时, 要先分析解题思路, 在解完后, 让学生复述解题思路。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学生。

4. 技巧性问题重复巩固, 粗心性问题引导矫正

在高考中, 往往比的是速度和准确度, 在平时测试时, 要强调解题速度, 能在课上测试的决不让学生自由做。在上课时, 可以出一些少而精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平时练习时可对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合理安排时间, 一般来讲, 先易后难;二是平时做练习时要控制时间, 不能养成拖拉的习惯。在平时让学生做练习时,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限制时间做。在每次考试后, 都有不少学生把会作的题算错了, 归为粗心大意。确实人会有粗心的时候, 但基本功扎实的人, 出了错, 会很快发现, 很少因“粗心”而出错。但有些学生出错就不能简单地归纳为粗心, 教师应该及时向其指出错误的真正原因, 即基本功不扎实, 才导致这样的错误。

专题论析

(三) 如果反馈的问题是由学生差异等原因引起的,

我们应该针对其产生的原因, 从学生认知规律, 教育教学规律出发进行合理矫正

1. 区分差异, 分层矫正

不同学生, 由于年龄、基础、智力、兴趣爱好、心理准备和观察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对知识的接受、掌握、理解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矫正时, 应关注、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帮助学生克服观察障碍, 分层设立台阶, 量力而施, 让学生各尽所能, 学有所得。另外, 教学的内容有轻有重, 有主有次。在讲课的时候就应该抓住重点的、反应本质属性的内容, 并加以强调, 区别那些非本质、容易混淆的现象。

2. 频繁问题变式矫正

在平常的教学中, 有些问题学生经常出错, 如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及误差分析实验中, 有伏安、伏阻、安阻等多种方案, 且每种方案又有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比较及误差分析。因此该实验考察范围较广, 学生掌握也较难, 出错较多。对这个实验的有关差错进行矫正时, 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进行矫正。

3. 习惯问题针对性矫正

有句名言“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性。但在平常教学测验中, 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不良习惯, 如画图不用铅笔、直尺, 导致所画的直线不直, 圆形不圆, 虚实不分, 书写不规范, 读题时“一目十行”, 粗枝大叶等等, 对于这些不良习惯的矫正, 要有针对性、注意及时性, 疏堵并重。

矫正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教育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提高行刑效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刑事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服刑期限内,采取监督管理、教育、帮助措施,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第三条 社区矫正适用下列人员: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其中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外服刑的。

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优先适用非监禁刑,实施社区矫正。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生理、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其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第五条 社区矫正遵循惩罚与教育、帮助、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宽严相济和动态管理相适应、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的原则。

第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户籍地司法所接收管理。

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接收管理,户籍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第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迁居的,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转交迁入地司法行政机关接收并管理;

第八条 国家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并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

第九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企事业单位为社区矫正事业募集资金、提供实物及劳务等,对成绩显著者应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十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法实施社区矫正,执行非监禁刑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改造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

第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

第二章 社区矫正专门国家机关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是依法承担社区矫正执行任务的专门国家机关。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支持、配合专门国家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

第十七条 中央、省、设区的市、县(市、区)成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本级司法行政部门。

第十八条 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三)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四)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督促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当依照职能,履行各自职责。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指导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检查、考核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情况,并会同有关专门国家机关共同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监督工作,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组织、招聘、培训、考核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的奖惩制度、表彰先进工作者,惩处违纪违规行为。

第二十一条 监狱管理机关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确办理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审判机关裁定;对确属不宜在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建议,及时收监执行。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刑事被告人、罪犯适用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非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罚措施,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减刑,假释,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等司法奖惩措施。

对于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委托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开展审前调查,并在审判过程中参考吸收审前评估报告建议。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全程监督,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保证社区矫正依法公正实施。

第二十四条 公安部门应当配合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之中,指导村(居)民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低保救助,为特困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和生活帮扶。

第二十六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公共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机构,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进行创业帮扶,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第二十七条 机构编制部门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推动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职能的落实。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专项资金逐年递增,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障。

第二十九条 工会应当推动企业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基地、社区服刑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及帮扶特困人员就业。

第三十条 共青团应当协助司法行政部门面向社会招聘社区矫正志愿者,建立社会化的运作机制,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定期组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制、心理健康等集中教育活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妇联应当参与对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帮助她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动员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友参与进来,防止家庭成员歧视,制止家庭暴力,共同做好维权和教育转化工作。

第三章 社区矫正机构和工作队伍

第三十二条 建立单独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第三十三条 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省辖市可在司法部(厅、局)设立社区矫正局。

社区矫正局设局长一人、副局长若干人,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工作机构和配备其他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和社区矫正警察。

第三十四条 县一级,在县(市、区)司法局内设主管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区矫正科,指导和管理本地的社区矫正工作。

第三十五条 乡镇(街道)依托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社区矫正工作站受县(市、区)司法局统一领导,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 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有专职工作人员抓。

第三十七条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由三支力量组成:一是以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警察为主的专业主导力量;二是以专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三是以社区矫正志愿者为补充的社会力量。

第三十八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职责:

(一)贯彻执行社区矫正工作规定;

(二)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制订矫正方案,开展或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法制教育、公益劳动及心理咨询、心理矫治等活动,实施日常管理;

(三)承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罪、守法、劳动和学习等情况的考核评议事宜,依照规定做好行政奖惩、司法奖惩的材料整理工作;

(四)组织指导志愿者开展社会帮教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五)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社区矫正个案;

(六)依法履行其他职责。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警察职责:协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教育矫正工作,对服刑人员的认罪、学习等情况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建议;协助公安机关抓捕脱逃监控的服刑人员,对重新违法犯罪的服刑人员依法处理;协助检察机关核查纠正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是指经政府公开招聘,专门协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警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的专职人员。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站工作,接受司法所的工作安排、指导和考核。

第四十一条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

(二)遵守法律,品行端正,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三)热爱社区矫正工作,工作责任心强;

(四)具有大专以上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学历;

(五)具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并可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

(六)身体健康,年龄应在40岁以下。

第四十二条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职责:

(一)协助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矫治教育工作;

(二)参与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公益劳动和技能培训;

(三)掌握和记载社区服刑人员现实表现,为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司法奖惩及期满鉴定提供基本依据;

(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志愿者是指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并经司法行政部门和志愿者组织登记,自愿无偿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

第四十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村(居)委员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服刑人员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的人员等。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向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四十五条 社会矫正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专业辅导、咨询,“一帮一”、“多助一”结对帮教等形式,参与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

第四十六条 县(市、区)应当建立公益性、社团性质的社区矫正服务中心,为公民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搭建平台。

第四十七条 中央、省、市一级应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者协会。

社区矫正工作者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及社团章程开展活动。

第四章 社区矫正程序

第一节

矫正衔接

第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对罪犯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的,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和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四十九条 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与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移交手续,并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等法律文书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县级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条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判决、裁定生效前已被羁押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办理移交。判决、裁定生效前未被羁押的,由人民法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在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和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一条 对于裁定假释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假释裁定书送达提请假释的执行机关和承担监所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并在释放罪犯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假释证明书副本、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对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罪犯居住地,并在释放罪犯前一个月将《刑满释放通知书》、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所依据的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二条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罪犯的判决、裁定作出后,以及被假释罪犯、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监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令其按时到司法所报到,由罪犯本人在接受社区矫正告知书上签字。

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或者监狱、看守所释放罪犯之日起,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报到;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报到。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在社区服刑人员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前,应当核实户籍地和经常居住地,并将执行通知书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五十四条 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送达的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五十五条 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送达的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转送乡镇(街道)司法所。

第五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相关法律文书已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予以登记;相关法律文书未送达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待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后再完成本法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五十七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之日,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实行一人一档。

档案内容应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并及时调整充实。

第二节矫正规则

第五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社区矫正监管通知书》,告知其权利义务以及必须遵守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时到司法所报到;

(二)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三)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公益活动;

(四)定期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五)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或者迁居,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六)遵守关于会客的有关规定。

第六十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第五十九条规定外,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第五十九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指定医院接受治疗;

(二)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三)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第六十二条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第五十三九条规定外,不得行使下列权利:

(一)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三)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四)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五)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六)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七)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第六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设区的市的城区、县(市)。

第六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监控网,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管理,随时掌控行踪,及时预警和制止违规、违法行为。

第六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就业、经商、就学、就医、探亲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向司法所提出申请,报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并销假。

第六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不满六个月的,由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暂住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六个月以上、未导致经常居住地变更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暂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管理。

第六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迁居变更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原属司法所报经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五个工作日内到公安派出所迁移户口后,办理社区矫正交接手续,由迁入地司法所进行监管。

第六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登记后,五个工作日内确定监督人,组成监督考察小组,制定矫正个案,落实监管措施。

第六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应当安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

公益劳动时间每月不少于12个小时。

第七十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单位和村(居),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等情况。

第三节

帮扶教育

第七十一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做好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帮助其安置生活。

第七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和基本生活来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济。

第七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和协调社会团体、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的单位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扶、教育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配合做好教育感化工作。

第七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帮扶特困及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就业,并为他们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七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聘请和组织社会专业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第七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公益性活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者为社区(社会)提供服务。

第四节 分类监管

第七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风险评估,分析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特点、日常表现、矫正需求,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对不同犯罪性质、特征、改造表现的服刑人员实行分时、分类、分级管理。

第七十八条 分时管理:根据服刑人员入矫时的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规律,将教育矫正过程按时间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三个阶段。接受矫正后三个月内为入矫教育阶段;解除矫正前三个月内为解矫教育阶段;中间时段为常规教育阶段。

(一)入矫教育阶段,采取从严管理的模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法制和道德教育,以增强服刑人员的罪犯意识、服刑意识,促使其适应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养成自觉接受改造的行为规范。

(二)常规教育阶段,突出思想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思想改造,帮助其矫正行为恶习,培养健康心理,提高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生存能力。

(三)解矫教育阶段,从巩固矫正成果,增强服刑人员的自律意识出发,重点指导服刑人员进行回顾、总结,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第七十九条 分类管理:根据服刑人员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主观恶意程度、社会危害程度,将其划分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经济犯罪与刑事犯罪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教育办法,实行分类矫正。

(一)对过失犯罪等没有犯罪故意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可采用宽管矫正的模式。

(二)对贪污、收贿、挪用公款、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有犯罪故意,但失去条件后无法重新犯罪的职务犯罪类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可采取普管矫正模式。

(三)对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主观故意十分明显,社会危害性大,改造难度大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采取严管矫正模式。

第八十条 分级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表现、犯罪类型、危险程度、性格特点、矫正难度及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结合刑期执行情况、奖惩情况,将服刑人员定为严管、普管和宽管三种级别,实施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一)严管等级:严格限制活动区域,一般不得离开本县(市、区);每周电话报告,每月到司法所报到;按月参加集中教育活动;每周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规定的公益劳动。

(二)普管等级:经批准可在省内范围活动,半月电话报告,二个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并参加集中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可三个月一次性集中完成。

(三)宽管等级:经批准可在省外从事工作、学习等活动;每月电话报告,每季度到司法所报到,参加集中教育活动,一次性完成规定的公益劳动。

第八十一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动态调整管理等级。对改造表现好的从严管等级依次调整为普管、宽管等级;对改造表现较差的,从宽管等级依次调整为普管、严管等级。

对于受到行政奖励或惩戒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下,分别从宽、从严实施监管措施。

第五节

考核奖惩

第八十二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日常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服刑人员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考核内容,着重考核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情况。

考核以加扣分形式予以量化,每月评定一次。

第八十三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对服刑人员的计分考核工作。

司法所决定对服刑人员实施行政奖惩意见,应当在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并报县(市、区)司法局、社矫办批准。符合司法奖惩条件的,另按程序报送司法部门审批。

第八十四条 社区矫正奖励分为行政奖励和司法奖励。

行政奖励种类有:表扬、记功。

司法奖励种类有:减刑、假释。

第八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三个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予以表扬:

(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二)积极参加思想和法制教育,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成绩良好;

(三)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

(四)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八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立功表现之一的,可以记功: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八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重树人生、转好致富、回报社会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考验期的,可以依法缩短相应考验期。

第八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有考验期的,应当依法缩短相应考验期: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八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

第九十条 社区矫正惩戒分为行政惩戒和司法惩戒。

行政惩戒种类有:警告、记过、治安罚款、治安拘留。

司法惩戒种类有: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第九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警告、记过、治安罚款或治安拘留:

(一)未按时到司法所报到登记的;

(二)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故意逃避监督管理或对抗教育的;

(三)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

(四)应当给予行政惩戒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二条 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予以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一)重新犯罪的;

(二)发现余罪漏罪的;

(三)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脱离监管三个月以上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脱离监管三个月以上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或者不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等规定,经过三次教育仍然拒不改正的;

(六)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行为,情节严重的。

(七)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构成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应提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十四条 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间有第九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与原裁判人民法院同级的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

第九十五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后,执行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收监执行。

第九十六条 被撤销缓刑、假释并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下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程序上网追逃。

第九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副本和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书副本应当抄送罪犯居住地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六节

矫正终止

第九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矫正期限为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矫正期限为在监外执行的期间。

第九十九条 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生效裁判认定为有罪、决定数罪并罚的,原社区矫正终止执行。

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生效裁判认定为无罪的,原社区矫正继续执行。

第一百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终止社区矫正。

第一百零一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一个月,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行政机关经评议后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

第一百零二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一个月,由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相关材料,经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终止社区矫正。

第一百零三条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解除管制通知书》、《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由司法行政机关签发。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服刑期满时,由原服刑的监狱、管理机关及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

第一百零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司法行政机关公开宣告。宣告机关应及时书面告知检察机关及司法行政机关。

第一百零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正常死亡的,由医院出具死亡证明,自死亡之日起,终止社区矫正,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死亡的社区服刑人员属于暂予监外执行的,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原关押单位。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由法院作出的,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原审法院。

第一百零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收监执行终止社区矫正的,司法所应当在档案中注明理由、时间,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一百零七条 矫正期满,解除矫正的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第五章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第一百零八条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制定区别于成年人的矫正计划和措施,适合少年犯身心特点。

第一百零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牵头成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组织,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依靠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热心社区矫正事业的民间社团、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共同做好教育保护与行为矫正工作,为未成年服刑人员提供特色服务和全新关怀。

第一百一十条 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司法行政机关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第一百一十一条 全面调查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朋友关系等,分析其不良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计划、明确矫治目标,并根据未成年犯罪性质、特点及改造表现等,实施分类管理,区别矫正。

第一百一十二条 定期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责任教育、亲情教育。

教育矫正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侧重于教育感化,通过情景感染,使未成年服刑人员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影响和情绪的调动;竞赛激励,使未成年服刑人员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感;榜样示范,使未成年服刑人员产生赞赏、仿效情感和行为动机等,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使其转化成长。

第一百一十三条 推行心理咨询和矫治,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掌握自我测评、自我分析的方法,加强情绪控制,主动调整心态,走出心理的阴影。

第一百一十四条 采用“异地矫正”模式,不在辖区内公开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把矫正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的社区分离,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并可在青年志愿者的引导下,接受教育矫正,以防止来自社会的歧视。

第一百一十五条 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控制公益劳动强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项目,如卫生创建、交通秩序维护、帮助孤残儿童及照顾孤寡老人等,按规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第一百一十六条 对家长进行辅导,改造家庭环境,改善教育方式,缓解家庭矛盾,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安身暖心。

第一百一十七条 对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用“递减法”矫正孩子的坏习惯 篇6

分析: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了不能专心的习惯,让他写作业时不要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或是简单的,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为数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被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在父母或老师发现并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家长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嫉恶如仇,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式。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在专家的指导下,这位妈妈改变了教育方法。在鼓励儿子的前提下,她与儿子约法三章,如果儿子写作业时,每小时能把离座次数减到三次以下,就可以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每晚的动画片。每晚的动画片对梓豪非常有吸引力,这一招儿特别管用,第一星期梓豪有三天达到标准,三个星期以后就完全做到了每小时离座三次以内。这时,妈妈表扬了儿子,并鼓励他争取把每小时离座次数减少到两次或一次。坚持三个月以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这个案例道出了矫正坏习惯的真正奥妙!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换了性子急的父母,见孩子学习的时候总站起来,可能会大喝一声:“坐下!学习要专心,不许走来走去!”结果会怎么样呢?家長若盯着孩子,他就忍耐着,等家长一离开,他就非蹦起来不可,可能会比以往次数还要多!梓豪的妈妈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她运用了递减法来帮助儿子改正坏习惯。她不急于一刀斩断坏习惯,因为她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她允许儿子每小时可以站起来三次以内,这就调动了儿子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使孩子内心真正愿意接受妈妈的建议。请大家注意,科学有效的教育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当梓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即写作业每小时离座三次之内,并因此受到妈妈的赞许,还可以坦然地看动画片。此时,他的心里是骄傲的,是快乐的,这种成功的体验激励着他继续进步,使他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所以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具体说来,如果您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那就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他把好的行为多多重现,因为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形成的程度就越牢;如果您想改正孩子的坏习惯,那就鼓励他把坏的行为逐步减少,因为坏习惯只要逐步减少,坏习惯被改正的希望便逐渐增大。

矫正法 篇7

关键词:实验操作,“矫正法”,教学效果,微生物学

当前, 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即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观察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基本技能从而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 我们尝试运用矫正法进行教学, 并与传统实验教学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证明矫正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法 (P<0.01) 。现简要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为2006级护理 (10) 、 (11) 班共133人, 对照组为2006级护理 (12) 、 (13) 班共135人。年龄为16~19岁, 生源均为初中毕业生, 入学成绩、学习兴趣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入学时随机分班。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矫正法教学

对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由教师先进行规范正确的操作方法示教, 再展示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操作, 着重指出错在哪里, 并进行矫正。

以细菌革兰染色涂片标本的制作为例, 其基本步骤为:涂片、干燥、固定。

展示规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取洁净载玻片1张, 滴加少许生理盐水, 用灭菌后的接种环挑取少许菌落涂布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并将其研成一分硬币大小的混浊均匀的菌液, 待自然干燥, 将干燥后的细菌涂片标本面向上以中等速度通过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处3次, 以载玻片触及手背皮肤热而不烫为宜。

展示错误操作方法:滴加生理盐水过多, 涂片后很长时间未能干燥;涂片时取细菌太多, 菌膜太厚, 使涂片中菌液没法分开, 影响染色结果及形态观察 (观察不到单个细菌形态) ;使用酒精火焰固定时间过长, 致标本细菌形态改变, 或固定温度及时间不够, 使标本细菌没被固定, 在染色冲水时被冲掉。

规范正确的操作方法示教和错误操作方法展示后, 让学生分组操作。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教学

对照组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由教师按规范正确的方法边讲边示教, 教师不强调以往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练习后即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本次实验操作的考核:期末再对2组学生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进行考核,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学生革兰染色法实验操作考核成绩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同样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验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 经过统计学处理, u=10.21, P<0.01, 有极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矫正法的实验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2.2 2组学生期末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考核成绩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组期末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 (u=9.44, P<0.01) , 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说明矫正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3 讨论

(1)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空洞、封闭, 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 生搬硬套操作方法, 学习兴趣不高。采用矫正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错误并加以矫正, 使操作方法变得形象, 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了学生操作的规范正确性。

(2)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方法自己做一遍, 实验也就做完了。在此过程中, 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主动性, 缺乏创造性思维, 学习热情低, 实验过程中按图索骥, 不求甚解, 存在“混日子”的思想。矫正法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使学生既能看得见错与对, 又能听得到, 还能自己操作进行比较, 不重犯类似错误, 培养观察问题、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记忆更牢固、持久。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矫正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间, 在我院行唇裂和鼻畸形早期同时修复患儿共58例, 男38例, 女20例。年龄3个月~5岁, 平均1.5岁。均为单侧唇裂, 左侧35例, 右侧13例, 完全性33例, 不完全性1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为进行过术前正畸治疗或唇粘连术。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定点后用0.5%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做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后可以减少术中出血, 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1.2.2 唇裂修复

手术方式采用在传统MillardⅡ式的基础做局部改良设计修复唇裂, 按定点设计并采用按梯度分层切开上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黏膜, 同时形成A、B、C瓣, 并将口轮匝肌浅层与皮肤分离, 完全松解出鼻翼外侧梨状孔及鼻底的肌肉异位附着, 充分游离出肌肉, 以便能够充分减张水平交叉对位作褥式缝合, 可以作为强化患侧人中嵴的形成, C瓣作回切和上提, 术中C瓣还可以视情况旋转到鼻底帮助形成鼻底门槛, 增加鼻底的饱满度, 取消传统Millard术式的鼻翼水平切口。ABC瓣作直线缝合, 唇红可以按缝合后的唇弓形态及唇长、唇高, 做唇红交叉或做V-Y调整。

1.2.3 鼻畸形的矫正

鼻翼畸形的矫正要基于唇部肌肉的解剖位置得以正确复位。手术切口可以从原唇裂切口入路, 不增加新的手术瘢痕, 在分离鼻翼软骨时要避免鼻黏膜的暴露, 以免增加术后瘢痕和感染概率。 (1) 鼻小柱的复位:将C瓣掀开, 用眼科剪紧贴于鼻前棘锐性分离并切断C瓣口轮匝肌与鼻前棘间的异常附着, 达鼻小柱基底深面, 彻底松解鼻小柱, 使向健侧移位的鼻小柱向患侧偏移至中位。 (2) 鼻翼基部的复位:以裂隙患侧的鼻翼基部下方的唇部切口为入路, 剪断患侧鼻翼基部与犁状孔下缘异常附着的肌束和软组织粘连, 使鼻翼基底与上颌骨、唇部间粘连完全松解;将鼻翼软骨和鼻腔侧黏膜分离, 外侧软骨与皮肤稍做分离, 游离和重置下鼻翼软骨。 (3) 鼻大翼软骨复位:沿上述切口自患侧鼻翼基部以眼科剪在鼻翼软骨浅面和内面潜行分离鼻翼、鼻尖及鼻背皮肤, 充分游离鼻翼软骨。软骨与鼻腔黏膜间不得分离。 (4) 缝合悬吊:用5-0可吸收缝合线分3个方向的缝合, 一针缝于鼻小柱弯隆处患侧与健侧鼻中隔作一横形贯穿褥式缝合;使鼻小柱挺直;第二针为鼻尖部患侧和健侧鼻翼软骨的悬吊缝合, 使塌陷的下鼻翼软骨回位并使部分鼻翼皱褶上提回收;最后一针是外侧鼻翼角的缝合塑形, 形成与健侧对称的圆弧形的外鼻翼角, 此处根据形态可缝合1~2针。 (5) 安置鼻膜:术毕根据术前选定的鼻膜型号安置鼻膜, 安放前涂眼药膏于鼻膜, 并于鼻中隔处水平缝合固定, 以便使软骨重新固定并塑形。 (6) 术后护理:唇部伤口每日换药2次, 7d拆线出院, 并交代患儿家长如何佩戴鼻膜, 要求坚持佩戴鼻膜9~12个月。

2 结果

2.1 5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1~24个月随访, 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 动态和静态效果良好, 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将手术效果分为三等, 效果良好50例 (到双侧鼻翼等高、鼻孔基本对称, 鼻小柱居中, 鼻尖抬高) ;效果一般6例 (双侧鼻孔大小高度差异≤0.3cm, 鼻小柱及鼻尖略偏移。鼻翼稍塌陷, 鼻翼基部略低于对侧≤0.2cm) ;效果差2例 (双侧鼻孔大小高度差异≥0.3。鼻小柱及鼻尖偏称明显, 鼻翼塌陷甚至形成皱褶。鼻翼基部明显低于对侧) 。良好率为86.21%。

2.2 58例单侧唇裂患儿鼻小柱高度、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长度、鼻翼口角距、鼻翼唇峰距、唇长术前、术后差值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唇裂鼻畸形通常指与唇裂同时伴发的先天性固有的鼻部软组织和软骨畸形。随着唇裂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及鼻畸形整复术理念的发展日趋成熟, 现今唇裂Ⅰ期修复手术多在患儿出生后的3个月开始进行, 但同期鼻畸形的整复时间也是一直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早期鼻畸形矫正以前认为有这些弊端存在: (1) 打乱了自身的生长, 使鼻部的发育不良; (2) 早期手术留下的瘢痕增加了Ⅱ期整复的难度; (3) 破坏了患儿的鼻翼软骨, 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4) 早期组织量的缺乏和软骨发育不良增加了手术的难度[3]。但近10年来以Byrd、Millard、Green和Salyer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早期鼻矫正术并不会导致鼻的发育不良[4]。

对于0~3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外鼻的动脉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及其分支, 紧靠鼻翼外侧缘走行并分布于外鼻, 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 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因此婴儿唇裂患者采用唇裂外侧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矫正鼻畸形, 不会造成外鼻供血障碍[5]。并且从唇裂切口入路没有增加新的切口, 减少了瘢痕的增生。只要手术过程中紧贴鼻翼软骨的外面分离是不会破坏外鼻的动脉。

以往有很多学者认为, 早期的唇鼻畸形的同期治疗会增加术后鼻部的瘢痕增生, 造成挛缩破坏鼻部软骨的支架, 影响鼻部的发育。但大量动物实验证明, 早期进行鼻翼软骨与皮肤的分离并未影响鼻翼软骨的生长发育, 这可能是因为早期软骨与软骨膜增殖活性比较旺盛, 具有良好的自生修复能力。因而早期对错位的鼻翼软骨与皮肤的分离, 将鼻翼软骨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继续发育, 这也可能是早期矫正鼻畸形的一个重要环节[6]。EI—Hakim等通过大量而严格的测量与评估, 对儿童的鼻中隔及鼻翼软骨切除后重塑并没有对儿童面中部的发育有影响。另一方面鼻翼软骨纤维环和鼻翼软骨肌肉环是外鼻下端最基本的解剖基础。 (1) 由鼻翼软骨内、外脚及穹隆部, 鼻中隔, 小翼软骨和连结小翼软骨与前鼻棘的纤维组织组成的鼻翼软骨纤维环: (2) 由鼻翼软骨的内、外脚及穹隆部与鼻肌的两束肌纤维连结而成的鼻翼软骨肌肉环。唇裂患者由于裂隙的存在, 裂侧鼻孔基底的纤维组织的中断, 导致了鼻翼软骨纤维环的破坏。裂侧鼻肌的小柱部和翼部的发育不良, 又使得鼻翼软骨肌肉环变得不完善[7,8]。

基于以上的观点作者认为早期的鼻畸形矫正是可行的并且对鼻翼软骨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发育是有帮助的, 同时也能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 降低手术的难度。现今早期唇鼻畸形的手术方式很多, 而我院采用改良的Millard术式和在唇裂手术切口的基础上以原手术切口入路对鼻翼软骨进行分离和复位, 经过随访效果满意。在这其中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术后鼻膜的作用, 早期的鼻畸形整复术可以较理想地恢复鼻孔及鼻翼形态, 但这其中由于先天性鼻软骨发育异常、肌动力平衡失调、犁状孔形态异常, 及手术操作的差异、术后瘢痕挛缩等原因, 还可能导致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 所以术后再佩戴鼻保持模 (nasa conformer, nasal splint, nostril retainer) 可有效抵抗唇裂鼻畸形术后瘢痕挛缩, 同时可以引导鼻部发育, 减少继发鼻畸形的发生[5,6,7]。在随访的2例效果不理想的患儿都是由于术后不配合带鼻膜保持器而造成术后恢复不理想[9,10,11]。

通过临床实践, 也证实在婴儿期修复唇裂, 同期矫正鼻畸形是可行的。早期的治疗可以恢复鼻翼软骨正常解剖位置及形态, 有利于鼻部的正常生长发育, 鼻畸形可明显改善, 有利于消除患儿的心理障碍。

摘要:目的 探讨并观察应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并同期矫正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传统MillardⅡ术式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将鼻小柱的皮肤定点由传统的健侧位移至近患侧鼻小柱根部, 根据患侧鼻孔大小及鼻小柱畸形程度作适当调整;不再设计患侧鼻底及鼻翼基部水平切口, 通过充分解剖口轮匝肌对位缝合;同时通过唇裂手术在鼻小柱、鼻翼基部的切口分离患侧鼻翼软骨, 并将鼻翼软骨及皮肤悬吊固定, 矫正鼻翼塌陷, 术后安置合适的鼻膜, 并要求出院继续佩戴鼻膜9至12月。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 采用本法矫正单侧唇裂及鼻畸形患者58例。结果 5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1~24个月随访, 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 动态和静态效果良好, 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改良Millard方法修复单侧唇裂 (完全性及不完全性) 并同时矫正鼻畸形, 是一种综合修复单侧唇裂的良好方法。

矫正法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例单胎臀位孕妇, 年龄18岁~42岁, 平均年龄33岁;第一胎60例, 第二胎65例, 第三胎31例;有剖宫产史12例;孕周30周~34周124例, 35周~38周32例。经B超检查, 无骨盆狭窄, 子宫畸形, 羊水异常, 脐绕颈, 前置胎盘等, 无用药禁忌, 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56例孕妇,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8例, 孕妇排空膀胱, 松解腰带, 平躺于床上, 臀下垫一20 cm~25 cm左右的垫子, 双小腿沿床边自然下垂, 每日早晚各1次 (选择饭后2h~3 h进行) , 每次15 min~20 min, 7 d为1疗程。如果孕妇不能坚持, 可侧卧, 有仰卧位综合征者可左侧卧。治疗组78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 做前30 min口服盐酸沙丁胺醇4, 8 mg (2片) 。矫正过程中, 注意有无心悸, 头晕等不适, 胎动变化异常。如有则立即停止, 来院检查。

1.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疗效判定

经过1周不间断矫正, B超检查确定转为头位为成功;否则, 视为失败。

2 结果

对照组78例成功49例, 成功率为62.8%;治疗组78例, 成功72例, 成功率为92.3%, 2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χ2=8.84, P<0.01) 。

3 讨论

3.1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 而臀位是最常见的异常胎位, 占足月分娩总数的3%~4%[1]。可见, 臀位也是目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寻找简单有效的矫正胎位方法, 对降低剖宫产率和保证妇女生殖系统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国内常用纠正胎位方法:胸膝卧位, 艾灸至阴穴, 外倒转等。胸膝卧位对一般孕妇来说, 时间久了也会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感, 且不易坚持。艾灸至阴穴, 需医生操作。日本医生蒹子和彦等人所创骨盆位自转矫正法, 具有体位较舒适、方便等特点, 但单用效果不理想, 本文成功率62.8%。而联合口服沙丁胺醇, 成功率92.3%,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骨盆位自回转法原理同胸膝卧位, 将臀部垫高20 cm~25 cm, 这种姿势也有利于胎臀退出盆腔, 借助胎儿重心改变, 使胎头与胎背所形成的弧形顺宫底弧面滑动而完成胎位矫正。对于不能坚持或有仰卧位综合征的孕妇, 采取侧卧更有利于子宫血液循环, 利于胎儿供血供氧。

3.3 沙丁胺醇系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可兴奋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β2受体, 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 促使三磷酸腺苷合成环磷腺苷, 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阻止子宫肌收缩蛋白活性, 抑制宫缩[1]。在联合骨盆位自回转法纠正胎位时, 相对扩大了胎儿活动空间, 提高了矫正成功率。本文78例孕妇, 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因此, 口服沙丁胺醇联合骨盆位自回转法矫正臀位效果好、简单、安全、经济,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沙丁胺醇联合骨盆位自回转法矫正臀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6例臀位孕妇随机分为2组各78例, 治疗组采用沙丁胺醇4.8 mg口服联合骨盆位自回转法, 对照组单用骨盆位自回转法。疗程均为1周。结果 治疗组, 成功72例, 治愈率92.3%;对照组成功49例, 治愈率62.8%,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结论 沙丁胺醇联合骨盆位自回转法矫正臀位简单、安全、经济, 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臀位,矫正,沙丁胺醇,骨盆位自回转法

参考文献

矫正法 篇10

大学英语课堂不良行为[1]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如上课早退、逃课、大学课上吃东西、睡觉、玩手机、说闲话等。本人分别对多所大学的300 名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上课玩手机的占35.62%, 说闲话占12.35%, 睡觉占5.3%, 吃东西占8.63%, 早退逃课占8.72%, 做他科作业的占9.38%, 其他的不良行为占20%。对于上述学生非听课不良行为[2]现象, 有的老师理直气壮, 直接数落学生和粗暴地训斥学生, 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我们可以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入幽默这种润滑剂, 来避免良言相劝反而忠言逆耳造成的摩擦。老师通过运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策略调节课堂气氛, 纠正大学课堂不良现象, 可以避免师生赤裸裸的课堂冲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 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3]”从心理学角度剖析, 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这个机制, 不仅可以使当事人从尴尬中解脱, 化烦恼为欢畅, 变痛苦为愉快, 而且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使当事人平息激动情绪, 回归理智, 使彼此在新的基础上重拾默契, 增进感情。

2 诙谐幽默法在纠正大学英语课堂不良行为中的运用

诙谐幽默语言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达的幽默, “它以语言为媒介, 根据特殊的语境, 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 通过影射、讽刺、双关等手法批评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乖谬和不通情理的现象”[4]。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批评中的诙谐幽默法有如下类型:

1) 借题发挥。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借用讲授的问题, 采用移植和类比的手法, 利用简洁准确、风趣幽默的语言, 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或以往在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在英语课上讲解stop doing与stop to do的用法时, 针对课堂上吃东西、睡觉、说闲话、玩手机的学生, 我们老师可以借题发挥, 对睡觉的同学说stop sleeping and stop to learn English;对玩手机的同学说stop playing with mobile phones and stop to learn English;对上课说闲话的同学说stop sleeping and stop to learn English。

2) 以退为进。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似乎不以为然, 故作矜持, 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嗑瓜子, 课堂上发出咯咯的声响, 很显然影响到了老师上课的情绪。这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上课有点累了吧?咱们休息一下吧。”随后, 老师走到嗑瓜子的学生面前说:“你的瓜子太香了, 香飘满堂, 而且唱出优美的节奏。比起老师上课的那把老嗓门好听多了。同学们都想分享一下你的瓜子。”老师于是把该同学的瓜子一一分给学生。之后, 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嗑瓜子的现象了。

3) 巧用广告语和在学生中流行的口头禅。老师平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学生流行的口头禅或广告用语作为处理课堂不良行为的话语不失为一个好对策。好迪洗发水的广告用语“好迪真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于夏天上午的课特别是第二三节课, 很多同学都容易犯困。开始上第二或第三节课时, 老师开始喊起立。学生们说:“老师好!”而这时仍然有学生在睡觉或坐在座位上不起立, 这时老师一改往常做法, 不说“同学们好”, 而说成“同学们真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时课堂一片欢笑声, 那些做不良行为的学生也就自然醒悟了。

4) 巧用影射。影射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下雨天的时候, 老师给一个新生班上英语课, 有学生把雨伞撑开放在座位上挡住了后面的学生听课。英语老师走进教室看到此景并没有直接指责学生, 而是立刻使用幽默的方法让学生停止了这个行为。老师一走上讲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 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新同学来听课 (学生们开始好奇, 东张西望) , 请看第二组第五行。”学生们看后发出阵阵的笑声, 这时那个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行为不当, 立刻把伞折起了。

5) 巧用谐音[5]。谐音, 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 构成语义的变异, 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 使用谐音可增加幽默感, 趣味性,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English这个单词中国人巧用谐音译成中文。五一劳动节快到了, 老师看到英语课堂上诸多不良行为后, 给学生们讲起有关English的幽默笑话: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阴沟里去”, 所以毕业后做了厨师;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因果联系”, 后来成为了哲学家;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英格兰里去”, 后来他出英国留学了;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应该累死”, 后来成为了累死累活的劳动者, 像我这样。同学们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 天天上课睡觉、玩手机、到时是不是像我一样应该累死呢?

3 教师如何善于使用诙谐幽默语

英语教师要善于使用诙谐幽默话语, 首先英语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如具有工作的热情, 关心爱护学生, 扎实的中文知识功底, 灵活应对课堂不良行为的技巧等;其次教师平时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积累幽默的教学方法, 对课堂不良行为的处理能够应对自如。

4 结束语

幽默是一种言语艺术, 它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 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6]。 教师对于大学英语课堂行为不良现象使用诙谐幽默法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思维方式、创造力等因素, 恰当地有针对性使用才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世泰, 邓演平.关于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02) .

[2]郝一双.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李飞.让课堂多些幽默[J].学苑教育, 2012 (04) .

[4]姚晓鸣.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深层结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8) .

[5]梁雯.言语幽默现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13-14

上一篇:院校科研合作下一篇:自我决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