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

2024-05-30

产品责任(精选十篇)

产品责任 篇1

当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受到侵害时, 往往将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相混淆, 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并未将二者严格区分。实际上,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品缺陷责任是指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提供有缺陷产品导致他人遭受财产、人身损害后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产品瑕疵责任, 是指因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存在瑕疵, 即产品质量不符合明示或默示的质量要求, 生产者或销售者所应承担的责任。

1 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的比较分析

1.1 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我国法律规定承担产品缺陷责任的方式总的来说主要有“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承担产品瑕疵责任的方式, 主要是“三包”制度。“三包”即“包修、包退、包换”。

1.2 免责条件不同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则不须承担赔偿责任: (1) 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 产品投入流通时, 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 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此外, 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也被认为是产品缺陷的免责条件。但是, 对于销售者的免责条件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产品瑕疵的免责条件是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

1.3 诉讼时效不同《产品质量法》第45条规定了产品缺陷责

任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民法通则》中也规定了两种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情形;产品瑕疵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第136条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即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诉讼时效为1年。

1.4 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的竞合

产品缺陷责任和产品瑕疵责任虽有许多不同之处, 但当某一行为同时符合产品缺陷责任和产品瑕疵责任时, 就会发生两种责任的竞合。其救济方式主要规定在我国《合同法》第122条, (1) 即当两种责任发生竞合时, 受害人只能提起产品缺陷责任之诉或产品瑕疵责任之诉。

2 完善我国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

2.1 完善我国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的立法模式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立法模式都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的, 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滞后的立法模式必将阻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国外对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是分开立法的。例如, 美国关于产品缺陷责任法一直以判例法为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加强了产品缺陷责任的立法工作, 美国对产品瑕疵责任分为明示担保责任和默示担保责任。而我国对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采分开立法并将两种责任一起分散规定在各个部门法中的立法模式。为此, 笔者建议, 我国应将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分开立法, 可将产品瑕疵责任的内容从《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抽离出来, 全部归入民法中。对产品缺陷责任可从《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抽离出来, 单独制定一部《产品责任法》。并且针对笼统的规定, 应进行详细而明确的修订, 否则将损害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不利于法律工具价值的实现。国家对生产经营者监督管理的内容, 应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如制定一部专门的《产品质量管理法》。同时, 在制定民法典时可将产品缺陷责任的内容仅作原则性的规定。

2.2 完善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

国外对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通常都采用“消费者合理期待的安全标准”。我国采“不合理危险标准”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双重标准。为此, 笔者建议: (1) 对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应采用一般标准。是否应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删除, 学界颇多争议, 多数学者采一元标准说, 即“应将《产品质量法》第46条有关强制标准的规定删除, 只采用一般标准即可。”采二元标准说的学者认为, “对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 要求同时适用不合理危险标准, 违反任何一项标准均可以认定具有缺陷。”笔者认为, 一元标准说更值得赞同。可以将“不合理危险”作为基本标准加以规定, 但对“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我们不能将它作为基本标准。应对“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 要求同时适用不合理危险标准, 违反任何一项标准均可以认定具有缺陷。” (2) 我国法律应借鉴欧美大多数国家, 将“为使产品符合政府颁布的强制性标准而产生的缺陷”作为生产者的抗辩事由。理由是损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生产者按政府规定的生产标准生产出了产品, 但依然存在缺陷, 造成了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只能说这个生产标准本身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存在缺陷, 因此, 这种损害结果应由政府来承担, 而不应该由生产者承担, 这样做才符合法律的公平公正, 也不会打击生产者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

2.3 完善我国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的赔偿制度

(1) 完善产品瑕疵责任中“三包”赔偿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包”制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但立即废除“三包”制度也不现实。因此, 笔者建议, 我国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条例, 对产品瑕疵赔偿方式只做原则性的规定, 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瑕疵制定不同的责任赔偿方式。 (2) 完善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发生竞合时的赔偿制度。当发生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的竞合时, 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只能选择向生产者求偿产品缺陷责任或产品瑕疵责任其中一种的救济方式。笔者认为, 这样规定对受害人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建议对我国产品缺陷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发生竞合时的赔偿规定应作适当修改, 规定当发生两种责任的竞合时, 消费者既可以请求得到对产品自身损害的赔偿, 同时也可以请求得到由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赔偿。因为无论是产品自身的损失还是由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人身、财产损害都是由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

摘要:产品缺陷责任和产品瑕疵责任是产品质量责任中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国法律并未对二者作出明确的区分, 导致实践中产生很多问题。因此, 明确产品缺陷责任和产品瑕疵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对恰当地处理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侵害案件, 从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品缺陷责任,产品瑕疵责任,产品缺陷

参考文献

①《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 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 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1]杜波.产品侵权责任与产品瑕疵责任辨析[J].载《当代法学》2002年.

[2]谭玲.质量侵权责任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产品责任 篇2

武合讲

《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者应对种子说明、咨询服务、种子包装、种子标签、种子广告和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负责。在实践中,因使用种子发生的纠纷,绝大多数是种子说明、咨询服务、种子包装、种子标签、种子广告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因假劣种子引起的纠纷很少。种子经营者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已经有足够的认识,近来接连发生的被公安部公布的新疆甜菜种子包装案致使某公司及8名责任人被判刑的典型案件和公安部督办的内蒙古向日葵种子说明案致使两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的重大案件等案例,凸显种子经营者对种子说明、咨询服务、种子包装、种子标签、种子广告的质量责任认识不足。为了规范种子说明、咨询服务、种子包装、种子标签、种子广告的行为,提高种子经营者的依法经营和自我保护意识,作者借以下案例,仅对品种说明不规范的民事责任 ,阐明个人观点。

案例简介。春,175户农民购买了丁公司销售的甲公司为生产者、乙公司为生产商、丙公司为经销商的品种名称为“XD29”的玉米杂交种子1010袋,种植1010亩。玉米于成熟期发生倒折倒伏,造成减产。农民以种子公司采用种子标签和宣传单页方式提供的品种说明的内容与审定公告不一致,不符合以品种说明方式表明的“坚韧抗倒”、“棒大高产”、“具有吨粮潜力”、“平均亩产780公斤”、“活杆成活、籽粒外观好、商品性较好、出籽率高、综合抗病性较强”、“适时晚收,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的使用性能,不符合平均亩产780斤的质量状况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种子生产者、生产商、经销商和销售商承担连带责任,按照以品种说明方式明示承诺的平均亩产780斤计算赔偿其损失100万元。种子经营者辩称涉案种子不存在种子质量问题,不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法院以种子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玉米种子不符合在产品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质量状况,产品质量不合格,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由,判决种子经营者按当地当年平均产量与原告实际测产结果之差,赔偿原告实际损失共计315519.75元。种子经营者不服,以未经种子检验机构检验未经判定涉案种子为假劣种子就不应判决承担种子质量赔偿责任为由提出上诉。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品种说明与审定公告不一致,属于不合格产品还是假劣种子。

一、存在品种说明缺陷的玉米种子为不合格产品,种子经营者应当赔偿不合格种子造成的损失。

(一)品种审定公告就是品种标准。

作物品种不同,特征特性也不完全相同,任何一个品种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和适宜种植的区域。品种推广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的原则。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由区域试验鉴定,配套栽培技术由生产试验总结。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品种说明应与审定公告一致。品种审定公告就是品种标准。

(二)存在品种说明缺陷的种子,系不具备明示担保的使用性能的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保障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种子经营者应当提供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这是法律对种子经营者就种子使用性能作出承诺和保证的明示担保条件的具体要求。

种子使用者提供的《田间现场鉴定书》证明的事实是,涉案玉米植株在其他未说明具有坚韧抗倒特性的玉米尚未倒折倒伏的情况下发生了倒折倒伏,产量未达到其以品种说明方式表明的平均亩产780公斤的质量状况。种子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种子,既是不符合明示采用的审定公告中规定的XD29使用性能的不合格种子,又是不具备以品种说明方式明示担保的“坚韧抗倒”、“棒大高产”、“具有吨粮潜力”、“平均亩产780公斤”、“活杆成活、籽粒外观好、商品性较好、出籽率高、综合抗病性较强”、“适时晚收,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的主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等使用性能的不合格种子。

(三)涉案种子系不符合以品种说明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存在指示缺陷的不合格产品。

种子是对生态区域和生产条件要求十分严格的生物商品,存在使用不当造成损失的危险。种子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这既是种子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又是审理种子纠纷案件判断缺陷产品要求种子经营者对种子质量负责的标准。

种子经营者未按照品种审定公告的.内容进行说明,就会产生将种子在不适宜的生态区域或采用不配套的栽培技术种植造成损失的危险。种子经营者对品种的农艺性状和配套栽培技术不正确地说明,属于产品缺陷中的“指示上的缺陷”的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要求。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种子相符。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标准规定:对于主要农作物种子,品种说明应与审定公告一致。种子经营者在种子标签和宣传单页上印制的对玉米种子描述的三项法定内容,都与审定公告不一致。一是“坚韧抗倒”、“棒大高产”、“具有吨粮潜力”、“育种家精品种子”、“平均亩产780公斤”、“株高250cm”、“穗长21cm”、“活杆成活、籽粒外观好、商品性较好、出籽率高、综合抗病性较强”等主要性状;二是“夏播种植和麦垄套”、“适时晚收,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等主要栽培措施;三是“某某省各地种植”等使用条件。涉案种子属于不符合法律、国家标准、审定公告规定的和以品种说明表明的质量状况的存在指示缺陷的不合格种子。

二、《种子法》规定的产品质量和种子质量。

《产品质量法》是规范产品质量监督和行政执法活动的一般法。按照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种子法》等特殊法对产品质量监督和行政执法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特殊法没有规定的,依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执行。

(一)产品质量。

《种子法》规定的种子经营者对品种说明、种子包装、种子标签和种子广告的种子质量负责,属于对产品质量负责。种子包装责任属于制造缺陷的产品责任;种子标签责任因标注项目的违法行为不同而别,既可以是假劣种子责任也可以是非法经营责任还可以是指示缺陷的产品责任;品种说明责任属于指示缺陷的产品责任;种子广告责任既可以是虚假广告责任也可以是指示缺陷责任。前两者属于包装种子质量,后两者属于种子说明质量。经营者的产品质量责任,是普通商品通用的责任,《产品质量法》已经明确规定,《种子法》没必要也没有重复规定。广义的种子质量,包括包装种子的产品质量和种子说明的产品质量。对品种说明质量的判定,适用《种子法》的规定;()对品种说明质量责任的追究,不适用《种子法》的规定。

(二)种子质量。

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以及真实性等是种子特有的种子质量,其他产品不存在,《产品质量法》没有规定。《种子法》第七章种子质量规定的检验标准、检验机构、检验人员、假劣种子,是对种子质量的特别规定。狭义的种子质量,特指假劣种子。对假劣种子的判定和假劣种子行政责任的追究,适用《种子法》的规定,对假劣种子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不适用《种子法》的规定。

三、品种说明缺陷的产品责任,不是种子标签责任。

产品责任预防早打算 篇3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是出在了设计环节。在国内生产商接到订单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发现了设计缺陷,但是迫于對订单的迫切渴望而忽视了潜在问题,最后导致产品出现问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生产的厂家却要承担巨额的赔偿。除OEM厂家外,零件厂家也要承担出口产品责任风险。

在有的产品诉讼案中,产品安全诉讼的潜在相关方包含了材料供应商、部件制造商、终端产品制造商、代理商、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和终端使用者。而其中的前三者都更容易成为案件中的被告,并承担赔偿款。生产商如何更有效地避免损失的发生呢?

对有设计缺陷的产品,如果生产商与采购商能通过协商,使得设计更科学,避免危险发生是最好的。如果国外采购方不接受协商,很可能在出现诉讼后,对方会把供应商交出去当替罪羊,承担赔款责任。此时,这种危险订单还是放弃为好,否则,为了微薄的利润承担巨额索赔的风险显然是赔本赚吆喝。

在对方接受协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合同或者协议中的补充条款来进行产品责任预防。传统的补偿条款一般包括采购商补偿和免除顾客义务等内容,包括可能发生的投诉、责任、成本和其他合理的律师费和诉讼费,而这些诉讼是由于下列原因引起的:第三方对亏损、破坏或者伤者的投诉;由于疏忽,违反合同或者分包商、代理商、员工的误导而导致的财产损失;由于违反合同以及分包商、代理商或者员工的不正确的误导而导致的政府罚款和税收。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免责条款。

此时,作为国内供货商的生产商应该做些什么呢?选择一,按照各项参数要求生产产品,不要只表达关注,必须让采购商承担起责任。选择二,向顾客递交一份书面报告,指出你觉得可能有安全隐患和所关心的内容,如果采购商愿意承担责任(书面)再生产产品。

选择二无疑是处理此问题的最佳答案。如果有这样的书面报告,采购商坚持要求继续生产的可能性将会降低。进一步,如果能说服顾客承担责任(书面),那么供货商就能从责任中解脱出来。

在交涉过程中,尽可能保存一切书面的根据,为以后可能的诉讼保留证据。接触中,双方协议中有不同的或相悖的条款,切记要出具补充条款,否则两张合同(协议)都不能生效。

目前,欧洲、日本、南非、巴西、澳大利亚等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责任法,对违反的处罚也各有不同,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惩罚相当严格。建议国内供货商建立针对产品责任和风险防范的行政管理团队,并强制驱动来确保在国际交易中的万无一失。‘

链接:

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篇4

关键词:产品责任主体,生产者,销售者,第三人

为了更好地使侵权法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地解决产品责任问题, 笔者将在本文中对产品责任中的责任主体的范围进行探讨。

一、产品责任生产者的范围

《产品质量法》 (以下简称产品法) 第二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 用于销售的产品。”通过对该款的解析, 我们可以得知:要成为产品责任中的产品, 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即加工、制作和用于销售。进行产品的加工、制作的主体就是生产者, 将产品进行销售的主体即是销售者。笔者认为生产者应指产品成品的制造商, 还包括把自己置于生产地位的人。

1、产品零部件、原材料的制造商和提供者不是生产者

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下, 某个产品的生产不一定是一个自然人或者法人所能完成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 产品的生产往往由不同的生产商分不同阶段、不同步骤进行, 某些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者是零部件, 某些厂家进行组装, 然后再由某些厂家进行最终的成品生产。比如说, 一台日常用的电脑, 其品牌为联想, 但是其零部件就不见得都是由联想公司生产的, 其显卡有可能是由AMD公司所提供的, 也可能是由NVIDIA公司提供的, 其操作系统亦是由其他公司提供, 毕竟联想公司既没有自己的显卡专利, 亦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那么其他诸如驱动、显示屏等零部件也不一定是联想公司生产的。

笔者之所以认为产品责任的生产者仅仅指产品成品制造商, 而将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制造商和提供者排除在外, 是因为若将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制造商和提供者作为产品责任中生产者:第一, 享有请求权的主体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设备和物力财力精力, 不能准确地找出究竟是产品的哪个部分的缺陷致使侵权行为的发生。因而若是如此, 最终成品制造者和部分制造者之间可能会相互推诿, 这样并不能够一定好的保护被侵权人的利益。第二, 享有请求权的主体由于自身的缺陷, 想要对产品某部分存在缺陷进行举证, 亦是相当困难的。毕竟相比于生产者而言, 享有请求权的主体往往是被侵权人, 被侵权人对产品存在缺陷举证的难度远远大于生产者的举证难度。第三, 原材料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并不属于产品法第2条第2款所称之产品。如某些产品的原材料是一些天然的农、林、牧、渔产品, 该类产品并不属于产品法所称之产品, 若承认了原料提供者和生产者的产品生产者地位, 那么他们便要依据侵权法和产品法承担侵权责任, 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2、把自己置于生产地位的人是生产者

“把自己置于生产者地位的人”是指虽未从事生产活动, 但在产品上标明自己的姓名商号, 或在产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标或其他显著标志而表明自己是该产品的生产者的人, 又称准生产者。该类生产者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己未从事生产活动, 在他人生产的产品上标明自己的具有显著性的标志的产品, 并将该产品作为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主体, 即贴牌生产;另一种是允许他人在他人的产品上标明自己的具有显著性的标志的情形, 即授权他人使用自己的显著性标志。

这两种类型当中, 虽然拥有显著性标志的主体并没有自己直接生产产品, 但是第一种贴牌生产实质上就相当于是将他人生产的产品作为自己的产品, 也就是说, 显著性标志的拥有者是承认了该产品是自己的产品, 因而对自己的产品承担侵权责任是无可厚非的。第二种授权他人使用自己的显著性标志的行为, 他人之所以想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标明别人的显著性标志, 往往是因为该显著性标志在一定区域内或者是全球属于知名品牌, 或者是印有该显著性标志的产品的质量较好, 在广大消费者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总之, 他人要求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明别人的显著性标志, 往往是趋利避害的。在第二种情形当中, 显著性标志的拥有人要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显著性标志, 对该产品的质量作出审查是必要的义务, 只有当该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是其他自己认可的标准时, 才会作出允许他人使用该标志的决定。也就是说, 当标志拥有人在作出允许他人在某产品上使用自己的显著性标志时, 拥有人实际上已经对该产品的产品质量进行了审查, 对外即表现为对该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承诺和担保。因而, 当该产品发生产品侵权时, 授权人即有承担产品责任的义务。

另外, 在司法实务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产品的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批复》 (法释[2002]22号) 中明确规定:“任何将自己的姓名、名称、商标或者可资识别的其他标识体现在产品上, 表示其为产品制造者的企业或个人, 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的‘产品制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本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事故车的商标所有人, 根据受害人的起诉和本案的实际情况, 本案以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海外公司、通用汽车巴西公司为被告并无不当。”

二、销售者的范围

笔者认为, 销售者是指在产品流通过程中除开生产者和最终购买该产品的购买者之外的其他买卖合同当事人。产品的销售者应当包括: (1) 产品批发商; (2) 产品零售商; (3) 以保留所有权等方式销售产品者; (4) 以融资租赁等方式销售产品者; (5) 以易货贸易等方式销售产品者; (6) 以任何其他方式将产品有对价转让给他人者。

三、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不属于产品责任主体

侵权法第44条规定:“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他人损害的,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44条并没有明确规定有过错的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侵权责任, 其规定的仅仅是生产者、销售者在赔偿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是追偿而非侵权责任。而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 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42条规定:“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 造成他人损害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提供者的, 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41条和42条在对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的赔偿责任时明确的将其定性为侵权责任, 并且第45条、46条亦明确规定了侵权责任, 而44条的第三人过错并没有将其定性为侵权责任, 侵权法在该措辞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也就清楚地将生产者、销售者的侵权责任和有过错的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区别开来。因而有过错的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承担的并不是侵权责任, 其并不是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只有生产者和销售者, 不包括诸如销售者、仓储者等第三人, 能够有效的确定责任主体的范围, 对于明确产品责任、保护被侵权人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圣平.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归责事由—以《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章的解释论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0, 5.[1]高圣平.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归责事由—以《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章的解释论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0, 5.

[2]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产品的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批复》 (法释[2002]22号) , 2002, 7.[2]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产品的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批复》 (法释[2002]22号) , 2002, 7.

新华保险产品保险责任 篇5

保险类别(按保险责任):两全保险 适用人群:凡出生满六个月以上、六十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者均可作为被保险人参加本保险。缴费方式:年交,与保险期限相同 保险期限:10年、15年、20年、30年

产品特色:期内身故全残寿险保障,分红增额,满期一次性给付完整的大笔资金,保障家庭生活方方面面,规划特定期限子女教育、养老、购房换新居、二次创业的资金安排。强制积累,规避风险,有效理财。

保险责任:在本合同有效期内,本公司承担下列保险责任:

一、满期生存保险金 被保险人生存至合同期满,本公司按有效保险金额给付满期生存保险金,本合同效力即行终止。

二、身故保险金或全残保险金

1、在本合同生效(或复效)一年内被保险人因疾病导致身故或全残,本公司按本合同初始基本保险金额的10%给付身故保险金或全残保险金,并无息返还所交保险费(不包括被保险人因健康及职业类别等原因所增加的保险费),本合同效力即行终止。本合同生效(或复效)一年后被保险人因疾病导致身故或全残,本公司按有效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全残保险金,本合同效力即行终止。

2、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导致身故或全残,本公司按本合同有效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全残保险金,本合同效力即行终止。保单红利

本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末对该会计年度的分红保险业务进行核算,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际 经营状况,按照保险监管机关的有关规定确定红利分配方案。若确定有红利分配并经保险监管机关认可,本公司将进行红利分配。

本合同的红利分配形式包括年度红利和终了红利。

一、年度红利

年度红利的分配方式为:

保单生效对应日不在“年度红利公布等待期间”的,本公司将在该保单生效对应日的前一生效对应日有效保险金额的基础上,按照最近一次已公布的分红率,在该保单生效对应日增加本合同有效保险金额。

保单生效对应日在“年度红利公布等待期间”的,本公司将在该保单生效对应日的前一生效对应日有效保险金额的基础上,按照最近一次将公布的分红率,在该分红率公布日增加本合同有效保险金额。但在此期间,如发生保险事故或者进行本合同项下的有关变更,涉及分红率时,本公司将适用最近一次已公布的分红率。

保单生效对应日与分红率公布日为同一天的,适用该公布日公布的分红率。

前述“年度红利公布等待期间”指某一会计年度末(分红率核算日)至该分红率公布日的期间(不包括该公布日)。

二、终了红利

终了红利分为三种:

1、满期生存红利 被保险人生存至合同期满,本合同终止。本公司将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满期核算,若确定本合同期满时有红利分配,则将该满期生存红利相应增加保险金额。

2、体恤金

被保险人全残或身故,本合同终止。本公司将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核算,若确定本合同终止时有红利分配,则将该红利以体恤金的形式相应增加保险金额。

3、特别红利

因本条上述两项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本合同非正常终止时,本公司将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核算,若确定本合同终止时有红利分配,则将以特别红利的形式相应增加本合同的现金价值。上述终了红利的数额可能因保单特性(包括保险期限、基本保额、保单经过年度、性别、年龄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尊享人生年金保险(分红型)主险: 每年关爱金,期缴保费的1%

60岁前每两年生存金:保险金额的9%

60岁后每年生存金:保险金额的9%

金帐户(日计息,月复利)按需颔取

附加险住院/意外/意外医疗/重大疾病/定期寿险 风险保障五要素:

一、投保年龄:出生满30天以上、55周岁以下

二、保险期间:至80周岁

三、交费期限:一次性缴、5年、10年缴、20年缴

四、保险责任:

1、关爱年金:犹豫期结束的次日及每年保单生效对应日,按首次交纳的基本责任保费的1%给付关爱年金

2、生存保险金:60周岁前每2年返还基本责任的保险金额的9%给付生存保险金60周岁至80周岁每年返还基本责任的保险金额的9%给付生存保险金

3、身故或全残保险金:所交基本责任保费的105%+累积红利保额现金价值

4、投保人意外身故、全残豁免:投保人18周岁至60周岁之间因意外身故、全残,豁免基本责任的续期保费,合同继续有效

五、保单分红:年度分红+终了红利 ①每年返首期保费的1% ② 60岁前,每两年返保额的9% ③ 60岁后每年返保额9% ④期满丰厚的终了红利 ⑤金帐户 ⑥保费豁免

吉星高照A款两全保险(分红型)条款

] 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因被保险人身故给付的保险金总和不得超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限额,身故给付的保险金额总和约定也不得超过前述限额。

2.2 保险期间本合同的保险期间由您和本公司约定,但须符合本公司当时的投保规定,约定的保险期间将在保险单上载明。保险期间自本合同生效日的零时开始,至期满日的二十四时终止。

2.3

保险责任在本合同保险期间内,本公司承担下列保险责任:

2.3.1满期生存保险金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期间届满,本公司按基本保险金额与累积红利保险金额二者之和给付满期生存保险金,本合同终止。2.3.2身故或身体全残保险金 1.被保险人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一年内因疾病身故或身体全残(详见释义),本公司按以下二者之和给付身故或身体全残保险金,本合同终止。(1)基本保险金额的10%;

(2)本保险实际交纳的保险费。被保险人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一年后因疾病身故或身体全残,本公司按基本保险金额与累积红利保险金额二者之和的二倍给付身故或身体全残保险金,本合同终止。

2.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详见释义)身故或身体全残,本公司按基本保险金额与累积红利保险金额二者之和的二倍给付身故或身体全残保险金,本合同终止。吉祥如意

1.满期生存保险金:基本保额 + 累积红利保额 + 终了红利;

2.身故或全残保险金:合同生效一年内因疾病导致,实际交纳保费的110%;

因意外或合同生效一年后:

18周岁前:(基本保额+累积红利保额)+终了红利,合同终止;

18周岁后:(基本保额+累积红利保额)X2+终了红利;

3.可拥有身故、全残、重疾三重呵护。满期领取,规划强

满期领取生存金,自主规划。福如东海A款

一、新华人寿福如东海A款终身寿险产品介绍

产品全称:新华人寿福如东海A款终身寿险(分红型)产品类型:主险 险种类别:分红险

所属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投保年龄:出生6个月——65周岁 缴费方式:10年、15年、20年、30年 保险期限:终身

二、新华人寿福如东海A款终身寿险产品特色 1.福禄双全

“福如东海A”既有终身保障又有终身分红,具有保障与储蓄积累并重的特点。分期交费,中、前期更多体现寿险保障的功能,交的少,保障高,所谓“福”,爱家体现;后期年老时随着红利保额的不断累积,加之最后的终了红利,对个人和家庭都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谓“禄”,增值积累,老有尊严。2.如日中天

“福如东海A”具有因疾病或意外导致的身故保障,充分体现被保险人作为家庭支柱的责任与爱心,是家庭经济安全的可靠基石。3.东山再起

“福如东海A”特别富含全残保障责任。即便在身体全残的状况下也可能通过保险金给付重建人生,甚至拥有新的谋生途径。4.海纳百川

“福如东海A”作为终身寿险,具有很强的储蓄积累性,分红增额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保值增值特色,可通过减保提前支取现金价值,灵活安排养老、创业、旅游、健康等多重人生计划。

三、新华人寿福如东海A款终身寿险保障责任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本公司承担下列保险责任: 1.被保险人于本合同生效一年内因疾病导致身故或身体全残,本公司按本合同基本保险金额的10%与所缴保险费之和给付身故或全残保险金,本合同效力终止。2.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或合同生效一年后因疾病导致身故或身体全残,本公司按本合同基本保险金额与累积红利保险金额之和给付身故或全残保险金,本合同效力终止。上述“所缴保险费”不包括被保险人因健康及职业类别等原因所增加的保险费。

四、新华人寿福如东海A款终身寿险投保示例

投保人:董太太被保险人:董先生 32岁受益人:女儿 投保金额:10万元缴费期间:20年年缴保费:3600元 董先生拥有的福如东海A款终身寿险(分红型)保单利益:

1.董先生的个人身价在1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参与红利分配,享有年度红利复利增值至终身,合同终止时享有终了红利; 2.当董先生52岁时,个人身价达到10万元+20年复利累积红利保险金额+终了红利;保单缴费已经期满,后期保单增值幅度加大;

3.当董先生62岁时,个人身价达到10万元+30年复利累积红利保险金额+终了红利; 4.当董先生82岁时,个人身价达到10万元+50年复利累积红利保险金额+终了红利;

责任险为产品“闯祸”买单 篇6

而这里所说的责任就是产品责任。由于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标记不明等原因造成消费者、使用者的经济损失,产品制造商都需要承担受害方的赔偿责任。正因为这样,每个制造商其实都承担着产品责任风险。

可能不少企业主会有这样的感受,产品责任风险就好比一把无形的刀子,时刻悬在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大家都在寻找移除这把“刀子”的方法,而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投保产品责任保险。这种方法可让风险转嫁,这样一来,企业所要面临的潜在经济损失就会大大降低,可以说,这是帮助企业稳定发展的一粒定心丸。

实际上,产品责任保险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存在,但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由于法律体系的特殊性,使得企业更为重视责任风险的转嫁。对于大量产品出口北美地区的中国制造商来说,产品责任保险成了必不可少的“防身”之物。而随着国内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不少国内生产企业也开始注重产品责任保险的投保。

产品责任险为企业发展护驾

保险公司企业业务中,产品责任保险是最基本的一项。主要的保险责任是,在保险期限内,由于被保险人(一般指投保企业)所生产、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在承保区域内发生事故,造成使用、消费或操作该产品或商品的人或其他人和人的人身伤害、残疾、死亡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根据保险单的规定,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

很多产品责任纠纷会设计诉讼,因此,产品责任保险也对这部分的费用予以赔偿。我们看到有关条款中载明:“被保险人应付索赔人的诉讼费用以及经济保险人书面同意负责的诉讼及其他费用,保险人亦负责赔偿。”

提供此类保障的美亚保险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过去几年中,他们就为多家投保企业进行了赔偿。例如国内生产的饮水机在加拿大一民宅引发火灾,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最终花费近11万美元结案;国内空调漏电导致消费者触电身亡,赔偿逾80万元人民币等。正是因为企业投保了产品责任保险,所以上述赔款都由保险公司承担,避免了企业的一场经济危机。

需要了解的是,保险公司通常会规定,每次事故中,上述两部分的赔偿金之和不超过每次赔偿限额,而在整个保险期限内,累计的赔偿金额不超过合同约定的赔偿上限。

当然,产品责任保险并不等于将每次事故的全部风险一并承担,诸如产品本身的损失、产品退还回收的损失、对大气、土地及水污染及其他各种污染引起的责任等都不负责赔偿。

疏忽风险亦能规避

从产品责任保险的有关条款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对身体伤害及财产损坏所引发的经济损失予以赔偿,而实际上,还有很多企业风险引起的是非身体伤害及财产所引发的经济损失。例如企业的制造疏忽责任、发货疏忽责任、印刷疏忽责任等等。

所谓制造疏忽责任,就比如企业在制造过程中,由于疏忽导致产品无法正常投入使用,再重新生产延误了交付期,进而导致利润损失。要是生产厂商误将货品发错地址,延误收件人收货,造成经济损失,就属于发货疏忽责任。而在产品上印刷字样出错、底色出错造成购货方经济损失,则是印刷疏忽责任。

这些风险是无法通过基本的产品责任保险来规避的,可行的风险转嫁方式是投保制造商疏忽责任保险。目前苏黎世保险在国内推出了此项业务。

据有关人员介绍,食品、医药、化学、电动工具等产品的产品责任风险比较高,而相对而言,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日用电器等的制造商疏忽风险则较高。苏黎世提供的此款产品可承保由于制造商的疏失所导致的其生产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的第三方的经济损失和索赔费用。其中疏忽是指非故意的疏忽与错误,包括了设计、生产、包装、配送等环节。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产品与服务未达到合同的规定;未能准确提供与产品有关的适用性、性能、质量或用途的说明;未能准确提供与产品关的说明或警告。

我们注意到,这款产品对于身体伤害与财产损坏、罚款或惩罚性的赔偿以及召回与修护费用是不负责赔偿的。这样一来,上述两种产品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而引起的产品召回或修理费用就必须由另外的保险产品来承保,也就是产品召回保险。

召回保险分担企业损失

提起产品召回,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其实,不少生产企业都会遇到类似问题。要减少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你需要召回责任保险。目前美亚保险、大地财险等公司推出了这一业务。

在大地财险产品召回费用保险(涉外版)条款中记者看到,保险责任主要包括了产品召回费用、产品召回费用责任及财产损失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对被保险人支付的或应当承担的产品召回费用予以赔偿。这个金额需要扣减相应免赔额。

值得企业注意的是,由于相同的遗漏、引进或错误导致的产品召回费用、产品召回费用责任以及财产损失责任视为同一次保险事故所造成,自然也就不能超过单次的赔偿上限。

产品侵权损害的赔偿责任 篇7

采用严格责任原则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并存的立法体制, 责任原则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只是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的严格责任表述并不明确, 使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障碍。

1.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对由于生产者的原因造成的产品问题, 举证困难, 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如果明确规定生产者的严格产品责任, 既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又有利于消费者及时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赔偿请求权。它允许生产者以某些法定事由进行抗辩, 但生产者不能以自己无过错而要求免除其产品责任。当发生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时, 只要生产者不能证明存在法定的免责情形, 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三鹿奶粉事件”, 虽然三鹿厂家表明对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并不知情, 是供应商的问题, 却还是不能解释它未对三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的失责。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消费者举证三鹿厂家确实不知情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不管原因为何, 除非三鹿厂家能证明自己存在法定的免责情形, 否则就要承担严格的产品责任。

2.实现社会公正

在产品侵权的损害中, 受害者不应承担风险, 而生产者则是承担责任的适当人选。销售者对自己主张无过错负举证责任, 在产品生产者不明的情形下, 销售者除证明自己无过错外, 还须向受害者指明该产品的生产者或供货者, 如不能指明该产品的生产者或供货者, 即使他已证明自己对缺陷产品的存在无过错, 也不能免责。如果产品设计违反了安全法律法规, 则不需证明其存在缺陷, 可认定直接构成缺陷。这样就免除了受害者举证上的困难, 保护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完善严格产品责任制度的对策

鉴于我国严格产品责任制度出现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完善该制度。

1.完善产品责任赔偿额制度

我国虽主要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但普遍存在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责任赔偿额较低的问题。如果生产者、销售者对缺陷产品致害的赔偿额超过了其可能获得的利润, 他们就不愿继续生产和销售该产品;如果赔偿额远远小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利润, 那么生产者肯定会继续生产, 假冒伪劣商品就会继续泛滥;如果赔偿数额及范围过大, 则会限制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减缓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使得受害者所遭受的全部损害的赔偿数额适当高于克服产品缺陷的成本。为避免产品责任诉讼中出现的不合理赔偿额度所带来的麻烦, 我国应加快完善产品责任赔偿额制度, 制定一个既合理、灵活又方便操作的赔偿额标准, 并规定赔偿额的上限和下限。

2. 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

惩罚性赔偿, 是指超过实际损害的范围判决加害者对受害者予以额外的经济赔偿, 以示对加害者的额外惩罚。惩罚性赔偿仅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适用, 如被告的行为不仅背离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行为准则, 而且该行为属于应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且有充足的事实为依据, 故意的侵权行为可能被课以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的产品侵权责任案中, 仅对有欺诈行为的经营者处以程度轻微的惩罚性损害赔偿, 而消费者获得的赔偿则很有限, 并未从根本上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目前大量生产者不重视产品质量, 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漠不关心, 法律所规定的过低的赔偿额完全未起到威慑和惩罚的作用。生产者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来消除缺陷, 还可能会放任产品缺陷的产生而损害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实行惩罚性赔偿可使生产者无法从恶意生产行为中获取利益, 增加了他们违法生产的风险和成本。在预期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总额超过防止产品缺陷侵权的成本时, 生产者在利益的诱导下, 就会选择加大在产品安全性方面的成本投入, 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安全性的目的。

黄静事件就是因为缺乏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了解所造成的。2006年2月9日, 大学生黄静在北京新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以20900元价格购买了一台华硕V6800V型笔记本电脑, 回家后即发现电脑出现使用异常。经与新人公司联系, 由该公司人员陪同前往华硕电脑北京分公司进行检测。华硕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检测后告诉黄静, 电脑无任何硬件故障, 只需重新安装系统软件。黄静将电脑取回后发现它仍不能正常运行, 再次将该电脑送到华硕北京分公司检测, 并要求新人公司退货。新人公司承诺, 如果有硬件故障可以退货, 如果没有硬件故障则不能退货。黄静在华硕工程师的劝说下, 将电脑取回。回来后发现电脑又出现运行不稳定的情况而且频繁死机。向朋友求助后发现该电脑内部配件被更换成了工程样品处理配件。黄静先后多次与华硕谈判, 并提出索赔500万美元的要求, 以此作为平息事端、进入和解程序的交换条件。如果和解不成, 黄静将会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并将公告于全国媒体。而华硕公司将其作为对企业的勒索告知警方将其逮捕, 造成黄静十个月牢狱之灾。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 在切身利益受到伤害后, 应该依照法律理性维权。而国家也应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对于其生产、销售出的产品存在安全缺陷时依法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收回, 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缺陷产品流入市场后, 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还会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如果某产品首次进入流通时, 由于科技水平所限而未能发现该缺陷, 可依据开发风险的免责事由进行抗辩。但既然现在已发现了产品的缺陷, 仍不予召回, 是不作为的表现, 在行为性质上也转化为故意的侵权行为。由于我国产品归责制度的不健全, 国外的产品对我国的消费者实行“中外有别”的政策, 如德国奔驰、日本丰田等公司在进行全球召回的时候都表明“中国市场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有更多的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 为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保护我国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有必要加快建立并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4. 完善产品责任抗辩条件

产品责任 篇8

去年“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而这却只是多年来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个案, 毒大米、“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瘦肉精、地沟油等等食品安全事件都让消费者谈“食”色变。频频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屡屡曝光, 世界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潜意识地贴上“低质量”的标签, 中国产品的现状不容乐观。引发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例如企业伦理缺失、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 但是归根究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产品责任法的不完善, 约束力不够。

2. 美国产品责任法对我国的借鉴

产品责任即产品缺陷责任, 是指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对因制造、销售或提供的产品有缺陷, 而使他人遭受人身财产损害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产品责任在性质上是一种侵权责任, 受害人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产品责任的构成, 即受损害的消费者要求生产者与销售者负损害赔偿责任要具备下列三个要件:须有缺陷产品;须有人身、财产损害事实;产品缺陷和人身财产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以下笔者将从产品责任的三要件分析美国产品责任法对中国的借鉴:

2.1 关于缺陷产品的借鉴

构成产品责任的首要条件是产品缺陷, 产品缺陷是导致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原因。在美国法中, 产品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与警示缺陷等, 其中产品设计缺陷是最复杂的一种。美国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设计缺陷进行判断的标准有三个:消费者期望标准、风险———效益标准及这两种标准的融合。我国法律对产品缺陷的类型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实质上采用的是消费者期望标准, 由于存在适用产品责任范畴局限、本身含义不明确等不足, 美国的风险———效益标准是很好的借鉴标准。

2.2 关于人身、财产损害方面的借鉴

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指缺陷产品所造成的财产和人身损失以及精神损失, 它是产品责任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损害是任何侵权责任构成中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权利人只有在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诉诸侵权法, 主张救济, 责任人只有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没有损害便没有赔偿。

2.2.1 合理规定产品责任赔偿标准和数额

首先, 考虑到产品责任事故发生后, 往往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精神痛苦, 有必要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及其标准。其次, 为了减少有缺陷产品投放到流通领域的机会, 应该加重对生产者、销售者的处罚, 美国的惩罚性赔偿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当然在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上,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 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 做到既能对生产者形成威慑作用, 又不至于影响其生产能力和继续经营能力。

2.2.2 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

产品责任法保护对象的范围, 直接影响到消费者权益受保护的程度。我国产品责任立法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 除将产品消费者、使用者作为保护对象外, 还应将其它相关受害者如消费者亲人、旁观者等均列为保护对象, 并且加强对受到产品缺陷损害对象的保护程度。

2.3 针对因果关系对于责任方面的借鉴

法律归责原则上要求要有因果关系, 产品责任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产品缺陷与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之间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即产品缺陷是原因, 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是由于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结果, 确定产品责任的因果联系受害人须证明其所受人身或财产损害是由该缺陷产品引起的。

2.3.1 实行严格产品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责任采用的两种制度共存的规定, 显然不利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也不足以威慑缺陷产品的销售者和其他提供者。笔者认为对销售者实行严格责任, 将更加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当然, 考虑到产品缺陷主要产生于制造过程, 在消费者向销售者提起严格产品责任之诉后, 法律应赋予销售者向制造者追偿的权利。

2.3.2 以市场份额补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严格责任有时也会无法解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 因此, 美国的“市场份额说”不失为对严格责任补充的好办法。即所占市场份额越大, 其所获利润越多, 承担的赔偿数额也就越大。不过运用“市场份额说”是要注意其适用范围。

2.3.3 扩大产品责任主体的范围

将缺陷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 应该或能够对缺陷产品承担赔偿责任的所有人都规定为责任主体, 而不仅仅限定于生产者、销售者或供货者、运输者或仓储者, 方能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充分保护, 也能促进设计、制造、销售链条上的所有人更加谨慎小心, 从而减少产品责任事故的发生。

3. 结束语

以上是我国从产品责任的三个要件方面需要向美国产品责任法借鉴的地方, 随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以及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有效地解决产品责任方面的问题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 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曝光, 消费者受到损害现象普遍, 维权困难, 面对我国目前关于产品责任方面的严峻现状, 产品责任法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纵观世界, 当属美国产品责任法最为先进完善, 且有代表性。本文将针对我国具体国情, 借鉴美国的产品责任法, 希望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品责任现状。

关键词:产品责任法,消费者,缺陷产品,精神损害,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刘超, 朱文鹏.企业道德困境的再认识[J].商业现代化, 2008, (9) .

[2]秦小红.我国产品责任法的现状分析[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6, (12) .

关注轻纺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 篇9

一、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

产品安全分析需要分析出产品任何潜在的危害, 包括危害分析和风险分析两方面。所谓危害, 即一个潜在的伤害源, 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的严重度。产品责任是指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法律责任, 指购买者和使用者甚至是旁观者由于购买了带缺陷的产品受到了损失和伤害, 制造商和销售商要对其进行补偿。在欧洲, 产品责任法指:“生产者对于其产品中的缺陷所造成的伤害负有责任”。在中国, 产品质量法中术语“缺陷”意味着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 分销链中的销售商都有责任。产品安全分析和责任防范在当前进出口商品的监管中有着极端重要性。

1、关注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的迫切性。 (1) 产品责任诉讼正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个主要威胁, 对于产品缺陷造成的伤害和补偿, 各个国家一直在调整解决途径, 国外律师代表公民权利在改变法律法规; (2) ISO9000及全面质量管理中没有提出产品安全和责任的防范; (3) 我国出口最大的贸易国———美国是全球最好诉讼的一个国家, 每年超过400种消费品被召回, 欧洲正朝着美国的方向发展, 2009年RAPEX-CHINA通报中国制造召回的商品由2007年的62.11%上升到2009年的69.16%, 玩具和轻纺类产品高居第一、第二。

2、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不力的影响。 (1) 索赔影响利润, 直接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2) 索赔和诉讼能轻易地打垮一个公司; (3) 对产业经营链的代价非常昂贵, 供应商和制造商声誉受损。

二、常州地区出口服装企业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现状

2010年上半年常州局共接受进出口服装21, 585批, 货值6.12亿美元, 与2009年同期相比, 批次增加26.6%, 金额增加24.5%, 出口份额占据常州轻纺的半壁江山。目前本地区的服装企业规模基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产品档次不高, 无一自主品牌出口, 外贸依存度依旧很高, 主要输往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地。从半年的不合格统计数据来分析, 一半以上的不合格原因基本是绳带不符合国外技术法规造成的, 普遍存在出口企业对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的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是样衣不评审。盲目听从客户要求, 不做设计、款式风险分析;二是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生产过程不受控, 质量要求不明确, 质量管理人员对国外技术法规明显掌握不够, 有的企业明知有要求, 却怀着侥幸心理, 安全性和防范意识淡薄;三是降低成本忽视质量。许多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附加值不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原辅材料, 忽视了对其质量的要求;四是“游击队”扰乱服装行业秩序。由于服装企业用工紧张的矛盾日益突显, 工厂大量雇佣“游击队”, 行业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质量隐患。

三、检验监管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关注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

目前, 检验机构实施的分类管理中的监管措施是五种差别化的模式, 针对企业的信用、生产条件、检测能力、人员素质、原材料供应方管理能力、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企业追溯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及其他影响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九大方面, 细化七十个关注要素进行检查、审核、验证、抽查, 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企业关注:

1、设计评审。大部分企业属OEM加工型的企业, 服装设计的三要素面料、款式、颜色基本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标, 一些企业如有设计能力, 基本的目标市场也在国内, 国内消费者对服装产品安全意识的普遍淡漠, 导致设计对流行潮亦步亦趋, 综观一些国内童装, 绳索和束带的设计完全不符合GB/T22704-2008的标准, 机械安全隐患极大, 因此企业在缺乏安全性意识的前期下, 盲目加工客户的订单, 设计评审环节的缺失将在无形中增加被安全问责的风险。

设计评审的目的是防范设计缺陷和生产缺陷, 是产品安全周期中最重要的第一个阶段, 可以花最少的资金和时间来改变, 明确不符合国内外安全标准的产品生产将有可能在责任诉讼中被指过失, 同时要评估企业的设备性能、人员技术能力的准备及材料、检测能力等综合信息。服装企业普遍存在外贸人员或企业老总一人接单洽谈拍板, 往往忽视团队集体策划。有些产品可能有缺陷, 只要设计中有缺陷, 整个生产都是有缺陷的。

加强对客户样品的设计评审是检验机构监督企业的重要一环。目前, 在对产品的各道检验环节都设立了监管关注点, 未延伸到产品的样品评审前期技术工作的检查, 特别是对儿童服装的设计控制, 可参照提高机械安全性的儿童服装设计和生产实施规范BS7907:2007中的第6部分:服装设计、材料及结构要求, 服装设计师应向生产商提供完整的生产技术规范, 检验部门应在提醒企业对产品的面料性能选择、填充物、装饰附件、缝纫线、服装洗水处理手段等方面加以评估, 并加强检查。对接受企业儿童服装报检时, 建议要求企业携带规格、颜色、款式齐全的大货样衣作为监督验证的一种形式。

2、产品风险分析。服装企业在对产品安全性普遍认识不足, 一些三类企业从加工婴幼儿服装到成人服装, 从内衣到羽绒服, 从梭织服装到针织服装, 几乎没有进行过意识风险分析, 只要有微薄的利润就投产, 如果企业能对不同类别服装与输入国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和技术壁垒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担当。

目前, 纺织服装生态安全性监控项目基本来自欧盟指令76/769/EECDE及各次的修订,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安全性能监控体系, 在全球纺织品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广泛应用, 这些被限制使用的物质主要涉及致癌、致突变、对生殖系统有害及致敏等危险物质。日本法规112《含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控制法》, 至2005年已达20种, 与纺织服装有关的涉及阻燃剂、甲醛、抗菌防霉剂, 其中包括有机贡化合物等;欧盟指令94/27/EC和2004/96/EC-镍释放的限制为<0.2/平方厘米/周, 适用在服装的拉链、纽扣和金属标记物及服饰用品上;欧盟指令2004/21/EC在对各成员国检测方法标准统一的情况下, 再次重申以30PPM作为检出限, 适用在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等;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中儿童产品表面涂层中的铅含量到2011年8月14日限定为100PPM等等, 以上列举的各国技术法规已成为产品的绿色壁垒, 防控尤为重要。

大部分服装企业的原辅料都由客户指定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和检验, 但仍有部分安全项目不合格的产品被退回, 因此加强检验部门的抽查检测是防范风险的另一堵屏障, 新分类管理办法中根据轻纺产品的风险特性、质量数据、敏感因子设立了风险等级评价表, 根据企业类别, 在实施的监管措施中, 细化了内在检测的抽查频次, 同时对企业实验室无法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下, 建议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检验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自测、自验, 并主动配合检验部门的抽查, 在日常监管中, 重点加强企业对原材料供应方管理能力的监督, 督促企业及时收集各类国外技术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意识。

3、产品警示标识。产品责任纠纷的原因, 国外保险公司研究了以下问题:2008年消费品问题中产品缺陷9%, 设计缺陷21%, 防护不够26%, 警示不足或没有警示44%。由此可见产品警示标识对于产品安全性的重要程度。产品警示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安全地使用或消费产品, 指出可能导致的危害程度, 指出如何避免危险, 引导人们采取谨慎的操作。产品的警示必须影响到可预测的产品使用, 使用危及的事宜, 贯穿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

日本的消防法对不特定多人数进出的公共建筑中使用的幕、帘、毯等防火性作出了规定, 对人数大量聚集场所使用的地毯、窗帘必须具备一定的阻燃性, 规定2平方米或以上的地毯必须经过日本阻燃协会的测试认证, 并要有防火签。日本《药事法》第68条规定, 不能进行有关疾病治疗的效果、增强身体机能为目的的、暗示有医疗效果的表述。对有关药品、外用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制造、销售、效能效果以及表示等进行了规定, 以确保品质和安全性使用。一般的纺织服装类, 多数的场合下没有得到医药用具的认可。美国警示的标贴采用ANSIZ535.4, 欧洲和国际上引用的ISO3864-2, 美国警示标贴指示语或图标。

监管过程中, 可在前期对产品的使用目的、产品性能与标识进行符合性核查, 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追溯管理制度。例如,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在Georgia Boot公司的自愿合作下召回的金属护头皮靴, 共10, 000双。主要缺陷是该款皮靴上错误地标识了具有防电流性能, 存在导致消费者被电击的危险;远红外线陶瓷纤维内衣, 标识中表示远红外线能消除疲劳, 治疗寒症, 存在没有科学证明, 对治疗表达不予认可, 服装中违反药事法的规定。

4、产品责任预防合同与协议。中国制造召回事件大部分由于本身缺乏产品安全评审体系, 在签订合同与协议时, 必须注意规避各类外部风险, 在合同里包括补偿或者免责条款, 供应商应该补偿和免除买方的下列责任, 包括由于产品缺陷而造成的亏损、成本、破坏、责任和其他不可预料的相关费用;分销商可以补偿和免除制造商的下列责任, 包括亏损、成本、破坏和其他合理的律师费和诉讼费等, 合同的制定要有助于避免公司的疏忽以及外部不受控制的风险。

在监管工作中, 督促企业对各类合同、协议中注重一些免责条款的控制, 也可建议企业聘请律师对风险把关。国外律师已经开始对制造商怠于承担责任进行攻击, 在有美国CPSC, NHTSA机构。在欧洲, 每个国家都成立了警报告知机构, 如欧洲的RAPEX-欧盟快速报警系统。由此可见, 关注轻纺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的迫切性。

提要本文尝试构建作业基础业绩评价体系, 建立标准作业成本并实施作业预算, 将作业成本系统中获取的实际运行数据与标准进行差异分析, 并制定改进计划, 从而达到成本控制、业绩持续改进的目标。

关键词:作业中心;作业成本;业绩评价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企业业绩评价产生的起始阶段, 成本控制便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业绩评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成本控制却始终未脱离企业经营者与理论研究者的视线;同时,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 业绩评价方法不断创新, 成本控制的评价方法也需要改进创新。作业成本法 (ABC) 、作业成本管理 (ABM) 的发展为成本控制创新提供了基础, 本文尝试在ABC、ABM理论框架下建立作业基础业绩评价体系。

二、作业成本法的过程分析观

作业是指组织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耗费资源的活动 (王平心, 2001) , 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既需要投入资源、耗费资源, 又产生一定的效果, 实现活动目的。

将耗费的资源费用先通过资源动因归集到作业, 再通过作业动因归集到作业的产出, 得到相对准确的产出成本信息, 这就是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分配观”, 如图1所示。 (图1) 成本分配观是一种以财务为导向的方法 (王平心, 2001) , 关注成本费用的分摊核算, 相较于传统成本分配方

四、结束语

新的检验监管模式, 其内涵重在对产品质量风险的有效控制。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0对质量控制的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 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安装过程等。因此, 在检验监管中引

作业基础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文/王益甲

法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度。

作业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的发展为准确核算成本提供了新方法, 同时也为企业业务流程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作业成本法的“过程分析观”, 如图1所示。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视为一条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组合而成的作业链, 以“什么引起作业, 业绩如何改善”为分析思路, 关注于作业发生的合理性、作业过程的效率及作业产出的满意度, 为作业业绩计量与评价提供依据, 是作业基础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石。

三、作业基础业绩评价体系

(一) 评价主体。

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是由下列因素有机组成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

导企业关注轻纺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 重在落到实处。检验机构在国家113号令的执行上, 纷纷在探索研究, 如苏州局率先探索了红黄绿黑风险预警系统, 可以对辖区内的企业和商品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实施企业档案库管理, 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追溯, 及时风险预警;风险预警机制将检、地、企三方结合在一个监管服务平台上, 有利于形成联合监管的合力, 共同筑起产品质量安全的铜墙铁壁。在监管工作中引导企业关注质量安全的同时, 采用外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 (王化成、刘俊勇, 2004)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 业绩评价可分为内部业绩评价和外部业绩评价。内部业绩评价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对其自身、企业内部各分部、责任中心、下属各层机构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 它主要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以及内部制定的指标等进行 (陈共荣、万平, 2007) 。作业基础业绩评价的评价主体是企业经营者或企业管理者, 因此作业基础业绩评价属于内部业绩评价。

(二) 评价客体。

作业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单元, 资源的耗费、产品的产出都是经由作业而完成的, 作业执行是否合理、作业执行的效率、作业产出是否满足需求及作业流程安排是否恰当都是影响作业效果乃至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 因此关注这些因素的评价并显得合情合理。在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 出于实施成本等方面的考虑, 往往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作业组合成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的作业中心, 并将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因此, 作业基础业绩评价的评价客体设置为作业中心, 每一个作业中心都是一个责任中心。

部预警和内部预警相结合的方法将大大降低质量风险, 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 检验部门人力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下, 积极尝试控制产品质量风险延伸到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举措上, 逐步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检验监管是检验机构在对企业实施管理时, 发挥检验机构服务与监管双重职能的行为。检验机构在实施检验监管时不仅要体现常规的监督检查、证明文件与产品符合性审查、监督检查等形式, 更要注重引导企业关注产品安全和责任防范意识, 使检验监管工作由企业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接受型, 从而真正从源头降低产品风险发生的几率, 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分类管理,产品安全,防范

参考文献

浅析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 篇10

近年来产品责任事故层出不穷,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 《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行为法》等法律构成了我国产品责任法律体系, 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一、产品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产品责任是由于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而给消费者、用户或者其他人造成人身以及财产损害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产品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 但其又与众不同之处。首先, 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责任, 是法定之债, 不以被害人与侵害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其次, 一般的民事侵权以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前提, 而产品责任只以产品本身对他人造成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事实作为承担赔偿的法律依据, 对产品提供者的主观心态在所不问。

二、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 产品存在缺陷

产品责任属于物件致人损害, 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人的加害行为, 造成损害的原因是存在缺陷的产品, 从这种意义上讲, 缺陷产品就相当于一般侵权行为中的加害行为, 是侵权行为人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 也是受害人主张侵权责任的基础。

(二) 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

产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后果是承担产品责任的必要条件。所谓损害, 是指缺陷产品所造成的被害人权利或利益所处的一种不利状态。产品责任损害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以及精神损害。

(三) 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切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产品责任的因果关系是指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其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 造成的损害后果不是侵权人的直接侵权行为, 而是存在缺陷的产品。

三、产品责任损害赔偿的主体

(一) 权利主体

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是产品责任法的保护对象,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3条规定了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是被侵权人, 它涵盖了所有因产品存在缺陷而权利遭受侵害的人, 不仅仅指产品买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还包括使用人, 甚至旁观者, 还应当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 义务主体

产品责任义务主体是产品责任的承担者, 由于产品从采集原材料到生产加工, 从运输到出售, 最后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要经历多道程序, 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导致产品存在缺陷, 因此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是广泛的, 我国《侵权责任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包括生产者、销售者、运输者、仓储者、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广告的经营者等。

四、产品责任损害赔偿的范围

(一) 人身损害赔偿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4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 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须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须的生活费等费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赔偿的方式、数额、内容、标准做了具体的规定。

(二) 财产损害赔偿

财产损害包括产品自身的损失以及缺陷产品之外所造成的其他财产损失, 我国并没有将产品自身损害与其之外的损害区分开来, 只是笼统的规定,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 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若将产品自身损害纳入侵权责任损害赔偿, 是否有扩大侵权法适用范围的嫌疑。“对于纯经济上损失而言, 法院更倾向于用契约机制来进行保护, 仅在契约法不足以保护的情况下, 才扩展侵权法来进行保护。”[1]

(三) 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的存在是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精神损害是一种真实的损害后果, 具有客观性, 精神损害是指给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创伤与感情痛苦, 其侵害的客体是精神利益, 无法用金钱去衡量, 具有抽象性, 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是人身利益以及特定的财产利益受损, 因此, 具有附属性。我国在产品责任立法领域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仍是空缺, 其依旧将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来处理。实际审理中仍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处理。

五、产品责任的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 《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20条 (A) 款规定:“原告通过明显的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 由于产品销售者对产品使用者、消费者或可能受到产品损害的其他人员的安全采取轻率漠视态度, 致使原告遭受损害的, 原告可能得到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其目的不仅在于惩罚侵权人的不法行为, 还具有对潜在不法行为人警戒的功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 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此条明确确立了产品责任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但是, 其适用条件非常严格, 受到诸多限制。第一、责任主体仍只限于生产者与销售者。第二、主观上要求生产者与销售者“明知”;另外, 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此条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此可见, 对于惩罚性赔偿我国法律并就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对惩罚性赔偿也不做处理。

六、结语

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在实践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平衡受害人与责任人之间的利益, 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其损害赔偿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以及国际间货物买卖的与日俱增, 产品责任立法已出现国际融合的趋势, 我国的法律也应随之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正, 以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不同于一般的侵权损害赔偿, 有其特性。其涉及到人身、财产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以及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我国均未有明确规定。

关键词:产品责任,损害赔偿,惩罚性惩罚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数字时代下的图书营销下一篇:劳动经济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