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2024-05-19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精选十篇)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1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所示, 使用者所操作的一切行为都是透过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运作, 此系统所提供的服务除了满足基本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外, 还有远程监控服务及跨系统数据交换。

环境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达到层层把关, 严格要求, 除了让案件必需经过每个工作流程才能根据工作结果产生数据外, 在每个重要工作结束后都必需再经由主管确认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工作流程。在采样、分析及品保里, 如果没有通过审核, 就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

2采样子系统

2.1软件架构

目前实验室作业流程是当主管分派工作给采样人员时, 采样人员就必须填写好数据表格, 依照表格上的工作数据出去工作, 其工作内容分为样品采集及数据检测两部份。

样品采样是指样品无法当场检测出结果, 必须带回实验室分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资料, 因此采样人员只是负责采集样品带回实验室。

数据检测是指使用仪器即可在采样现场取得所需要的数据, 因此采样人员在现在取得数据后必须记录下来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基于以上的作业流程, 我们将采样系统划分为下面几个主要功能: (1) 采样派工:针对尚未派工的案件进行采样派工, 以及针对已派工案件查询工作进度。 (2) 样品编码:采样人员依据样品采集状况进行样品编号调整及制作。如采样人员必须采集4000cc的河川水, 但实验室目前只剩2000cc体积的瓶子, 那么就必须采集两次, 产生两个样品编码。 (3) 窗体下载:打印采样人员工作列表、样品管制列表及样品记录清单等。 (4) 使用设备登录:采样人员必须设定此次采样需要使用到哪些设备。 (5) 数据检视:采样人员现场取得数据后必须登录系统储存, 以产生报表。

3分析及品保审核子系统

3.1软件架构

3.1.1分析派工:主管将分析工作分派给分析人员。

3.1.2运算表管理:负责管理分析公式, 让分析人员在公式的选用及制定上更加容易, 并且利用运算表计算公式, 可让使用者节省了计算复杂公式的时间及产生的错误。

3.1.3数据管理:分析结数据上传至系统储存, 分析主管在检视过数据没有问题后即可让该案件进入品保皆段。

3.1.4品保确认:品保人员确认品保数据是否有问题并将品保数据加进管制图, 再检视管制图是否异常。如异常则重新分析。

4 WSN包含下列组件组成

4.1 NODE

负责监测周遭环境状态取得数据或将仪器所测得的模拟讯号转换成数字讯号并将数据或讯号传送至GATEWAY。传送的资讯包含NODE的型号、种类、NODE所量的温度与湿度和NODE主要的量测数值。

4.2 GATWAY

负责收集NODE的信息, 并透过GATEWAY的无线模组将信息转送至远程的数据转换服务器。每个GATEWAY可以同时接收多个NODE的数据, 但一次只能传送两笔NODE的数据。

4.3数据转换服务器

专门接收GATEWAY传送过来的数据, 并将数据分析出正确数据, 由于此时GATEWAY传送过来的结果是NODE所量测的数字, 因此服务器会根据每个仪器的校正结果转换成正确单位的数值。服务器在分析完数据后便会将数据传送至后台资料库储存。

GATEWAY传送到数据转换服务器的数据是经由仪器的模拟讯号转换所得到的数字讯号, 因此讯号会有突波的情况, 本研究使用移动平均法来进行波形的调整, 使信号经过平滑后不会有突波的状况出现, 照成资料的误判。移动平均法为众多低通滤波器其中之一, 可将信号中较高频的成分滤除, 本研究可让使用者决定采用几点平均, x表示输入, y表示输出, 若以n表示当下取样点, 输出y[n]与x[n]及后几次取样点有关, 在n点时移动平均的表示式为 (4.X) , 其中15为移动窗口大小, 经过此运算后, 即可有效平缓讯号, 确保不会干扰计算浓度之结果。

利用移动平均法取得数值后, 使用牛顿DD算法进行数据校正, 以p H检测仪为例, 目前是以p H4和p H7的标准液来进行校正, 利用检测仪所测得的p H4和p H7检测值来计算线性方程式, 计算方式为使用牛顿DD内插法求得p H4和p H7间的直线方程序, 越多的标准液越能更准确的计算出其线性方程式。在公式 (2) 和公式 (3) 中xk代表标准液的检测值, f (xk) 代表标准液之p H值。

采样人员在采样现场布置完设备后, SENSOPNODE就开始监测周围的环境, NODE会将量测所得到的数据传送至GATEWAY, GATEWAY再将所收集到的NODE信息透过无线网络传送至数据转换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并将数据转换成有效的数据, 转换成功后再将数据送回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储存。

5结语

目前实验室的采样人员作业方式是带着仪器到采样现场进行检测作业, 再将检测所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带回实验室。但这样子的作业方式有很不便的地方, 不仅缺乏实时性, 同时不易于长期监控。可以利用WSN的技术来达成对环境的监测。

摘要:一个完整的LIMS系统必需包九大层面, 其核心为样件管理系统, 向外延伸为八个系统, 分别是管理审查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矫正管理系统、接单派工系统、数据报表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及仪器设备联机系统。但其中最重要的部份为中间层的三大系统接单派工系统、样件管理系统及数据报表管理系统, 本研究将针对这中间层三大系统为核心, 以Web-based为基础架构成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2

基于GIS油田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以大庆油田为例,通过在区域环境安全信息管理与建筑物环境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构建大庆油田环境地理信息系(DOFESIMS),并阐述了其技术结构、数学模型、功能及功能扩展,为区域环境安全信息管理的规划与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在实现对油田环境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对大庆油田污染物排放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并将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展示,以此证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有效解决区域环境安全的信息管理.

作 者:管友海 张媛 王耀 Guan Youhai Zhang Yuan Wang Yao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刊 名:油气田环境保护 ISTIC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OIL & GAS FIELDS年,卷(期):201020(2)分类号:X8关键词:信息管理 环境监测 数据管理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大庆油田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环境噪声;监测管理;环境信息化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环境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及其影响如何度量和评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信息是一个涉及许多领域的综合信息,其内容极为丰富,来源也十分广泛,且各种环境信息之间具有十分强烈的相关性和综合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环境信息化可理解为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将包括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污染源申报登记、污染源分布及源强、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等各方面的环境信息数字化,使环境管理适应于信息经济时代。

1.我国环境噪声污染现状

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来源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在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据统计,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社会生活噪声占47%,工业噪声占8%-10%,建筑施工噪声占5%左右,交通噪声占30%。我国重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在56~58dB(A),处于中等污染水平,约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中。我国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近十年来居高不下,已有3/4以上的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噪声平均值超过70dB(A);低于70Bd(A)的城市比例不到20%。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216亿元,仅北京市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就达15-20亿元。我国各类功能区噪声超标比较普遍。据全国统计,全国反映噪声污染的来信、来访占环境污染投诉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一直高居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的第一位。

2.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初步形成了监测体系,已具备了环境噪声常规监测的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和仪器的不成熟,严重不能够适应日益强化的环境噪声管理的需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监测频次低数据代表性差

我国环境噪声监测频次:道路交通噪声每年监测一次,区域环境噪声46个国家城考城市每年监测一次,其他城市每五年监测一次,功能区噪声每季度监测一次。而噪声的污染水平与人们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春季北方风沙大、南方游人多;夏季人们户外活动频繁,昆虫鸣叫;秋季能流、物流量大;冬季北方采暖噪声源增加。四季的噪声污染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仅靠一年一次的测量尚不足以真实反映一个城市本年度的平均噪声水平。但由于仪器设备和人员数量、素质的限制,目前尚难以大幅度地提高监测频次。各城市由于监测时段不统一,噪声城市间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可比性差。

2.2监测点位多监测设备落后

噪声信号不同于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等化学物质,其空间分布是不连续的。由于受地形地貌、建筑物等的遮挡,噪声信号发生诸如反射、折射、衍射、吸收等波动现象,而使声能量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只有采用多点抽样法测量,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噪声平均污染水平。然而,由于目前使用的监测仪器都是便携式,需要监测人员到现场。如此多的点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繁琐而简单的工作耗费了监测技术人员大量的精力,因而大多数噪声监测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获取阶段,而无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导致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水平的滞后。

3.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3.1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在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环境统计工作已进行了近20年,环境统计软件运行多年,己有多个版本。环境监测有数据传输软件,该软件统一了环境质量监测的数据格式,经过了近10年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还不够。排污申报是开展比较好的工作之一,每次排污申报工作都得到大量数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排污收费管理是各级环保局急需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工作。环境管理所涉及的大量环境信息,除具有时间性和动态性特点外,还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因此,将地理空间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有机结合在一起极为重要。GSI最大特点在于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己陆续开展了各种形式和规模的GSI研究与应用,显示了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用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3.2现代化环境监测技术

我国环境常规和应急监测以人工为主。随着“全国环境信息卫星通讯网络建设”和“环境自动监测网建设”项目的启动,环境监测实现自动化,极大充实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为数据分析、挖掘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决策所需的数据量也不断增长。随着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处理的任务就更加繁重。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要在这样多的数据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有用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数据挖掘技术是为了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数据挖掘是在深层次上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库中发现前所未知的、隐含的知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各种数据库,伴随着数据仓库的建设,21世纪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这些数据库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将对我国的环境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得到全面发展,将对整个环境保护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自然灾害和环境信息,及时、全面地掌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并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将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结合应用,形成国家完整的连续、动态、快速的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体系打下必要的基础。

4.环境噪声监测管理的环境信息化建议

环境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工作,分别对交通及各种噪声源等进行噪声在线自动监测。其目的在于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变化)的变化对仪器传感器的影响进行测试,对不同噪声类型的在线监测进行研究,为编写在线自动监测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及监测方法和标准提供依据。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目前正在进行超标录音、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网络安全性测试等功能的完善。由于噪声是物理污染,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布设监测点位,才可以反映真实的情况。点位的增多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前端仪表,降低单个仪器的成本来降低资金投入。尽快编写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这样才能够使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使信息在空间上得以直观展现,更加直接。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放在GIS的二次开发工作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模型库,对未来噪声情况进行预测,并可以对噪声进行模拟。噪声的预测在噪声改善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城市规划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城市环境噪声预测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不确定性数学的原理,以实测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规律为基础,引用统计分析方法提出的预测方法。通过对噪声随时间变化规律性的研究以及对测点所得的噪声值序列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噪声在时间上进行短期的预测。另一类是根据噪声产生与传播的物理原理所提出的理论计算预测方法,即噪声在空间上的预测。这类方法受噪声源和传播介质的限制大,需要足够多的监测点位和对所测区域的空间范围内全部噪声源、建筑物和边界进行全面了解,而且参数众多,有较为复杂的表达式,因此前期工作比较繁重。但这类以预测为主、实测验证的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和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具有预测、分析、评价、空间查询等功能,是许多国家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我国以往研究多以介绍和分析国外预测评价模型为主,对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环境状况、环境标准的预测模型的研究报道比较少。噪声预测工作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有了噪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减轻,并且数据由抽样式变为全样式,数据量大大增多。目前所获得的数据只能够做简单的处理,有了大量的数据和充裕的时间,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对数据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1]柯瑞荣.试论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内涵[J].学会月刊,2013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4

1系统设计

1.1目标构建

① 有效利用人力和设备资源, 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LIMS系统集业务流程管理、查询统计、检测资源管理、质量保证及控制等多个模块为一体, 使实验室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2]。② 规范实验室的业务流程, 实现仪器校准管理、标准物质管理、人员上岗证管理及库存管理等, 使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更趋规范。③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采用LIMS系统避免了手工抄写与计算误差, 可快速准确地提供数据结果。④ 数据安全、集中式存储和共享。以电子方式安全、集中存储所有实验室数据, 并提供高效、灵活的数据查询能力。⑤ 自动计算与报表自动生成, 为分析决策提供服务。通过LIMS系统可产生大量的报表, 通过直观的图形、报表说明数据结果, 能更方便地为环境管理提供分析决策支持。

1.2结构设计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见图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功能设计涉及整个工作流程和实验室相关资源, 应具有设备、人员、业务流程等管理功能。系统结构需设计为监测业务管理、监测资源管理、查询统计和系统管理等几大模块。其中监测资源管理模块分为实验室人员信息模块、仪器设备信息模块、物料及试剂信息模块。

2系统实现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子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基础软件平台由成熟的商业化软件平台构成, 包括 Microsoft.Net 技术, 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软件平台提供了应用子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架构 (infrastructure) ;应用子系统是针对业务的软件模块, 具有完成与检测相关具体业务的功能。在开发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快速定制开发, 实现与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需求相匹配的应用系统, 包括的功能有监测业务管理、监测资源管理、查询统计和系统管理。

2.1监测业务管理模块

2.1.1 样品登记

样品登记能自动导入采样人员登记的采样信息, 及时将分析任务流转给具备样品分析权限的分析部门。还能自动导入客户从网上登记的送检信息, 能从EXCEL表格中成批导入样品信息。

2.1.2 接受样品, 判断是否正常

分析部门通过系统接受任务, 并判断样品信息是否正常, 不正常则返回监测部门重新登记, 正常则签字确认并接受样品。

2.1.3 样品监管流转

分析部门接受样品后, 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将样品分发给不同实验室分析人员, 并根据优先顺序适当分配调整。分析人员进入系统接受分析任务后, 进行样品制备与分析, 同时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2.1.4 样品分析数据录入

样品分析完成后会产生大量数据, 其中仪器自动分析数据可通过系统与仪器接口直接采集, 自动导入并保存, 不需要人工干预, 其他手工分析方式获得的数据则由分析人员录入。

2.1.5 分析数据验证

样品分析完需进行分析数据审核, 对于一些异常数据、错误数据经系统验证后需复核, 并返回相关分析人员处更改;对于质量控制数据, 系统提供给质量控制部门验证, 确保分析数据正确无误[3]。

2.1.6 分析报告编制与审核

完成分析数据验证后, 系统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并进行电子签名审核和电子归档, 结束样品的所有业务流程。

2.1.7 提供报表

最后系统会自动为用户和流程涉及的各部门提供各类反馈报表, 其中包括相关已完成的信息和数据, 同时给领导提供分析决策报表。

2.2监测资源管理模块

监测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信息管理、仪器设备信息管理及物料、试剂信息管理等模块。

2.2.1 实验室人员信息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实验室人员的姓名、性别、职称等基本信息;对个人技术档案等进行管理, 包括论文、专著、课题与成果、培训和持证情况等。

2.2.2 仪器设备信息管理模块

本模块是实验室信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该模块划分为6个子功能模块:仪器设备管理、低值品管理、易耗品管理、仪器借用管理、出入库管理和仪器维护管理[4]。

(1) 仪器设备管理, 该功能模块是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设备科人员而设。

用户可以从中获得某仪器设备的存放地点、购买日期以及厂家等信息, 还可以检索和统计某种类型仪器设备的总数量、总金额以及报表输出。易耗物品管理与低值品管理的功能与该模块类同。

(2) 仪器借用管理, 该功能模块是为实验室管理人员而设。

如某时间某仪器借给谁, 作何用途等, 只要单击“仪器借用管理”, 输入要检索的字段便知。

(3) 出入仓库管理, 该功能模块是为设备科人员而设。

对应的数据表字段:仪器编号、仪器名称、仪器型号、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厂家、出入库日期、出入方向、部门名称、实验室名称、经手人、备注、审核标志。如某一时间某仪器出库多少、入库多少等, 可从中轻易了解。

(4) 仪器维护管理, 该模块是为实验室管理人员而设。

它是由两个小模块组成:仪器维护与仪器标定。仪器维护模块有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记住每台仪器设备的维修历史等, 便于以后更好地维护它。仪器标定模块有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按时标定仪器仪表 (该功能模块有实时的智能化提醒) , 以保证仪器仪表的测量精度。

2.2.3 物料及试剂信息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实验室人员对试剂申购管理、试剂材料录入和试剂材料的领用。

2.3查询统计模块

本模块能进行各项资源 (包括监测人员、监测方法、监测项目、卫生标准、仪器设备、试剂和标准品等) 的查询统计。能查询追溯到编制、审核、批准等不同阶段的监测报告;能查询到样品信息、原始记录、结果数据、评价结果、最终报告;能进行质控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管理、查询;可支持按样品属性、项目、合格率和工作量等查询统计;能进行仪器设备使用率统计查询;管理部门可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汇总查询;可查询该部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包括出错查询, 并要求打印相关报表功能等。

2.4系统管理功能

本模块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访问控制等模块。

数据库管理模块可定期进行异地数据备份, 具备数据恢复功能[5]。系统访问控制模块有严格的权限控制, 系统权限细分到每个操作界面和每个功能按钮, 可以为每个人员、每个岗位详细设置每一项的应用权限, 权限管理逻辑严密。数据的后步完成将自动锁死前面的数据修改操作, 只有前步操作完成才能进行后面的数据操作, 本人只能修改本人登记的数据。

3结论

当前,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海洋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十分迅速, 而LIMS作为现代的实验室管理工具,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规范质量管理, 保证数据可靠性, 提高环境监测为海洋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6]。虽然目前LIMS在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推进仍然困难重重, 但鉴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LIMS必将成为促使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水平提升、与市场竞争机制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与科学化管理体系接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涛, 邓爱萍.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路[J].江苏科技信息, 2010 (9) :21-23.

[2]沈艺.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8, 18 (4) :4-6.

[3]汤立, 郦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在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 2007, 20 (2) :69-71.

[4]葛照君, 盛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2008 (13) :705-707.

[5]吴志旭, 楼振纲.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化学分析计量, 2006, 15 (5) :50-53.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5

摘要: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的特殊性、周期性和长期性,使其信息量非常庞大。信息管理是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现有的管理方式效率很低。为了高效、准确地管理监测信息,及时分析预报地铁隧道结构的稳定状况,本文结合南京地铁运营期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实例,开发了一套具有变形监测资料存储、预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分析、预测预报及限值预警等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了准确及时快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具有良好的运用和推广前景。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变形监测 信息管理系统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工程。地铁隧道建造在地质复杂、道路狭窄、地下管线密集、交通繁忙的闹市中心,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无论在施工期还是在运营期都要对其结构进行变形监测,以确保主体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

地铁隧道是一狭长的线状地下建构筑物,监测点数量比较大,其周期性和长期性,使数据量非常庞大。面对这些繁杂而又庞大的数据能否管理利用好,关系到监测隧道结构变形和预测预报结构变形工作能否实现和实现的质量。为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原始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监测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存在不直观、不及时、自动化程度较低等缺点,根据地铁隧道结构自身特点研制一套高效率的、使用方便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它与变形监测一样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系统设计思想

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为管理对象,根据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实现对地铁隧道结构变形信息的存储、预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分析监测信息、预测预报及限值预警,为结构分析提供数据资源,以及时反馈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状况,使安全监测管理人员更为方便和高效的管理监测信息,为确保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应满足如下要求: 1.1 提高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与

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满足辅助决策需求 1.2 构建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1.3 为后期自动化监测的开展及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3 系统功能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文档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管理、监测数据分析、信息预警预报和系统管理六大模块,内容不仅涵盖了相关技术规范的所有要求,而且具有地铁隧道自身的特点,全面、标准、专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1 文档管理模块 3.1.1 变形监测资料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根据地铁隧道结构设计、国家相关规范和类似工程的变形监测以及当前地铁所处阶段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3]:垂直位移监测(区间隧道沉降监测和隧道与地下车站沉降差异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区间隧道水平位移监测和隧道相对地下车站水平位移监测);隧道断面收敛变形监测等。

对于不同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项目内容,所用监测方法和仪器也不相同。通常,对于隧道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可通过大地测量或者自动化测量的方法利用精密水准仪、精密全站仪或智能全站仪进行;而对于隧道断面收敛变形监测,则要通过物理量测的方法利用收敛仪(计)进行。

变形监测资料包括历次变形监测的原始数据,监测报告及鉴定报告等。3.1.2 工程概况资料

工程概况资料主要有工程概况、工程特性参数、重要技术资料和安全监测系统档案等。

(1)工程概况:包括地铁地理位置,车站布置,沿线主要建筑物概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结构特性、施工情况等。(2)重要技术资料:主要结构设计文件、图纸,运行设计报告,竣工验收报告,隧道加固改建或观测更新改造专题报告,重要工程图形和图像。(3)变形监测系统档案:主要包括监测仪器运行、维护和历次检查、鉴定记录及报告。

(4)其他资料: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和地震资料等。3.1.3 巡检资料

包括对隧道结构的各个部位和断面的渗漏、变形和裂缝等的日常巡查记录表,隧道安全情况和隧道重大事故报告等。3.2 数据预处理模块

通过不同的方式导入原始监测资料,并对其进行粗差检验,若有粗差则提示警告,以便查找原因返工重测,然后再进行初步处理分析。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不同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决定平差方法的选取。最后对所得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存储至相关数据库。3.2.1 数据导入

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特别迅速,根据监测手段和方式不同,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的接口程序实现系统和观测电子手簿直接相连,自动导入或手工导入。3.2.2 粗差检验

依据相关规范规程应用相应检验粗差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若有粗差则给出提示警告和可能原因,以便查找原因返工重测;若没有粗差则提示检验通过,可进行下一步处理计算。3.2.3 稳定性检验

通过对监测资料的计算分析,应用统计方法(F检验和t检验)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状况进行分析,为平差计算采用何种平差方法提供依据。3.2.4平差计算

根据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稳定性检验结果,对变形监测网相应的选用经典平差、拟稳平差或自由网平差;如果监测资料(如隧道收敛变形监测资料等)无需平差计算的则直接进行相关成果计算。

3.2.5 资料整理入库

根据前述各部分处理计算所得结果,对所得监测成果以及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存储入库。此外,可根据需要对相关监测属性信息进行相关编辑、修改,然后再整理入库。3.3 数据库管理模块

对数据库相关数据进行查询、添加录入、修改和删除,同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报表生成输出。3.3.1 数据查询

根据不同监测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查询方式对测点的属性信息和监测成果进行条件查询和遍历查询,并可根据需要将查询结果以不同的方式输出。3.3.2 数据录入添加

根据实际需要对测点属性数据和监测单位所提供的直接成果数据进行录入添加,同时可对属性数据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添加。3.3.3 数据修改

考虑到操作的规范性,系统只允许对监测点属性进行修改。通过查询所要修改的监测点,对其属性信息进行修改,同时可以动态显示数据库中的监测点属性信息,方便用户及时看到修改结果。3.3.4 数据删除

与数据修改功能相似,通过对数据信息查询后再进行删除,删除前须经确认,然后才能操作,确保准确无误。

3.3.5 报表生成

可根据用户需要,查询相关监测信息,然后以相关的报表形式输出监测信息。3.4 监测数据分析模块

通过应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方式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析过程和方式采用表格和曲线图形方式进行。

3.4.1 监测点稳定性分析

应用相关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指标,结合监测现场实际,对不同类型监测点稳定性进行分析评判。3.4.2 可视化分析

针对监测信息反馈分析的需要,提供可视化的变形监测图形报表,辅助测点稳定性分析评判,以便使用者更直观具体地了解隧道结构整体变形趋势。

以南京地铁西延线垂直位移监测为例,除提供每期沉降量曲线图、沉降速率曲线图、挠度曲线图、相对挠度曲线图外,还可提供任意两期累积沉降量、累积沉降速率、挠度及相对挠度的对比曲线图。3.5 信息预警预报模块

仅仅将监测的信息录入系统中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稳定性分析以及前n期的监测成果模拟监测点的变形曲线,并结合相关资料预报今后的变化趋势。由于影响变形体的因素错综复杂,考虑到系统的通用性,模块提供了回归分析、灰色系统、kalman滤波等传统的模型供选择。

根据系统给出的限值进行预警,提供相关区间段的工程图纸及地质、水文气象资料,便于隧道结构变形情况的进一步分析。3.6 系统管理模块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系统运行和数据操作过程中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必须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主要是指对系统用户的管理及日常使用日志的管理。3.6.1 系统用户管理

为保证监测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安全性,必须对系统的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用户登录系统的过程必须在系统日志中进行登记,包括用户名、登录时间、对系统的操作过程以及在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等。系统管理员定期将系统的用户使用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在征得主管领导的同意后,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用户或提升、降低某些用户的用户使用级别,必要时可以禁止某些用户的使用权力。系统用户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登录管理和用户权限管理两个部分。3.6.2 系统日志及安全管理

本系统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系统日志的检查和备份功能,使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系统日志的查看了解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地处理系统存在的隐患,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3.6.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为了保证管理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经灾难性毁坏后,能正常恢复运行,必须进行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系统采用自动备份与人工备份结合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4 结 语

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设计,各功能模块间具有相对地独立性,便于进行功能扩充,为后期自动化监测的开展及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的建立提供支持和铺垫[4,5]。该系统已在南京地铁中应用,不仅准确及时快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提高了地铁运营的管理水平,而且为地铁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证,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浩,葛修润,邓建辉,丰定祥.隧道施工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10:1684—1686 [2]李元海.地铁施工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应用[J].隧道建设,1996,4:22—26 [3]黄腾,李桂华,孙景领,岳荣花.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工程,2006,6:1—3

输水枢纽工程信息网络监测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输水;信息;监测;分析

0引言

引滦入津工程是一个包括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统,是天津市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工农业用水的惟一可靠水源,已经成为关系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其中的引滦工程尔王庄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管理着引滦输水的枢纽工程,恰恰是这条生命线的心脏,它通过8座泵站、18.5公里的明渠、6.48公里的暗渠、一座库容为453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及17座闸涵,每年向天津市输水7亿立方米左右,是我国北方城市供水泵站装机容量最大、输水功能齐全的水工建筑群体,作用不可替代。

自2002年起,天津市政府利用亚行贷款,开始实施天津市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内容包括新建暗渠工程、沿线水工设施修缮工程、沿线绿化及水土流失治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单项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已通过天津市计划委员会审查并获得批准。随着这项工程的实施,管理处近期即将建成先进、实用的输水枢纽工程信息系统。

输水枢纽工程信息系统是一个集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化测量技术、视频技术、语音交换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将以管理处局域网为中心,下设包括渠库管理所、泵站管理所、滨海管理所等多个分中心局域网在内的分布式信息系统,能够在最先进的通信和网络基础平台的支持下,实时采集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

输水枢纽工程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系统必须长期安全稳定地为输水管理工作服务。一方面,如果系统发生故障。或存储的大量的、宝贵的实时、历史数据被破坏,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系统受到非法登录者的破坏,或获取、修改许多重要数据,那么同样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这两种情况下系统都将严重影响到管理处做出输水调度的正确判断和决策。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仔细地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系统稳定运行和破坏系统安全的各种可能因素,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1信息系统安全分析

网络提供了信息流通的便利渠道,但是同时也给信息的保密和系统正常运行带来了重要的挑战。安全问题是网络面临的敏感而且重要的问题,如何协调系统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灵活性、开放性,是系统分析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信息网络安全的核心是信息的安全。为防止非法用户利用网络系统的安全缺陷进行数据的窃取、伪造和破坏,必须建立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服务体系。计算机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其中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的物理保护以免于被破坏和丢失,逻辑安全是指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及保密性得以保证。

从技术角度来讲,计算机病毒、跨网络攻击、信息泄露、信息载体丢失或被盗等几种主要的安全隐患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

1.1系统环境安全措施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不合要求,超过了产品所规定的标准,如温度高,湿度大,强烈的电磁场干扰,安放计算机系统的台座不稳、震动,粉尘大,电源电流不稳等诸多因素,都能导致计算机系统运行不正常,因此,中心、各分中心计算机网要求建立机房,增加UPS电源等。

1.2计算机系统安全措施

计算机系统中的存贮器,硬盘,CPU和各种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部件,它们的损坏将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或系统性能降低,因此,为保证万无一失,可考虑采取冗余设计等方法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为避免故障发生,对数据库服务器提供双机热备份的高可用方式集群方案,多服务器共享集中的存储设备,当发生故障时数据库和文件系统能互相切换,保证高性能,高可靠性,无单点故障。

本系统采用RAID技术和备份技术保证数据中心数据库的安全:一方面将数据库放到支持RAID5的磁盘阵列上,保证数据不会因为单块磁盘损坏而丢失;另一方面建立数据备份管理机制,各数据库都备份到磁带上。

1.3网络系统安全措施

可以将网络故障归结为接口卡故障、线路故障、网络设备故障三类。解决办法是找出坏的网络卡进行更换。通过线路测试仪检查线路故障并进行修复,更换坏的网络设备。还可通过网管程序实时监视网络设备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找出故障之所在,并进行及时处理。为防止黑客通过互联网络(或电话网络)对系统实施攻击,网络在物理上与Internet分开,采用防火墙、信道加密以及冗余等技术。

1.4软件系统安全措施

选择具有c2级安全的HP UX和Windows 2000 Server作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它们的安全性通过其内置的安全工具来实现。

(1)用户管理

利用OS帐户管理工具能建立完整统一的用户管理策略,规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使用什么资源。

(2)访问控制配合用户帐号管理,建立相应的访问控制机制和完整的审核机制,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动态跟踪监视,及时发现非法侵害企图。

(3)权限控制

包括服务器访问权限、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单与视图访问权限、文档访问权限、文档字段访问权限、区段与字段访问权限控制等多个级别。这些权限控制手段按层次逐渐细化,需要的话可以对Intranet/Internet系统中的每一个数据或设计元素控制访问权限。

(4)备份与恢复

RAID技术并不能保证数据安全,需要有离线备份管理机制。要对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备份和管理。备份能够做到无人值守,灾难恢复。自定备份策略,同时备份系统易于扩展。

用户定期进行数据库的备份,以便当故障发生时,可以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数据库中,使因数据破坏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少停机维护的时间,采用卷管理软件实现在线的卷维护(例如在线扩容)。

1.5防火墙安全措施

信息安全的隐患存在于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过程中。目前,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网络系统中,而其基础协议就存在着不少的安全漏洞。防火墙系统作为基本的网络安全系统,可以设置在公用网络和内部网络之间,或者设置在内部网络的不同网段之间,用以保护核心秘密并抵御外来非法攻击。

本系统设计采用NETSCREEN防火墙系统。

1.6防病毒安全措施

(1)多层病毒防御体系

计算机病毒是网络正常工作的最大威胁。根据统计。50%以上的病毒是通过软盘进入系统,因此对桌面系统的病毒应严加防范;如果服务器被感染,其感染文件将成为病毒感染的源头。它们会迅速从桌面感染发展到整个网络的病毒爆发,因此。基于服务器的病毒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ICSA的报告,电脑

感染病毒的来源有超过20%是通过网络下载文档感染,另外有26%是经电子邮件的附加文档所感染,联/X Interent,很有可能受到来自Interent下载文件的病毒侵害及恶意的Java、AefiveX小程序的威胁。基于以上这些情况,系统可能会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病毒威胁,为了免受病毒所造成的损失。设计应采用多层的病毒防御体系。

本系统采用NAI公司的MeAfee AVD防病毒套件作为整个网络的防病毒工具。在每个台式机上采用McAfec AVD套件中的xrnusSc,an Security Suite反病毒软件,在服务器上采用McAfee AVD套件中的NetShield Security Suite反病毒软件,在网关上采用MeAfee AVD套件中的Intemet Security Suite反病毒软件,应用全面的病毒防御系统,封锁病毒所有可能的进入点,从而保证整个管理信息网络不受病毒的感染。

(2)安全扣扫描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中,另一类重要技术为安全扫描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提供更高安全性的网络。如果说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黑客攻击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本系统采用NAI公司的CyberCop ScanaerNAl网络漏洞扫描产品作为网络安全扫描的软件工具。可进行基于服务器和基于网络的扫描。通过扫描,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还可以根据扫描的结果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在黑客攻击前进行防范。

(3)入侵栓测技术

为了加强主机的安全,还采用了基于操作系统的入侵检测技术,监控主机的系统事件,从中检测出攻击的可疑特征,并给与响应和处理。本系统采用NFR HID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对计算机主机操作系统进行自主地、实时攻击检测与响应,一旦发现对主机的入侵,可马上切断系统用户进程通信和做出各种安全反应。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出现在80年代初期,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其它技术。对关键系统文件和可执行文件进行入侵检测的一个常用方法,是通过定期检查校验和来进行的,以便发现意外的变化。许多产品都监听端口的活动,并在特定端口被访问时向管理员报警。这些技术的结合,必将大幅度提高网络对黑客攻击和错误使用的抵抗力,使设置选项更加灵活,并使安全策略的实施更加有效。

1.7管理制度安全措施

虽然各种技术手段能够大大提高信息系统的安金性和可靠性,然而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还必须借助于管理手段,才能做到双保险,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与系统相关的使用者进行管理约束,如制定机房上机制度,介质拷贝制度,设备定期维护制度,系统授权管理等。

在制定各种制度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增加安全保密意识,并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系统安全。

2网络监测管理分析

输水枢纽工程信息系统是包括光纤传输与交换、智能终端设备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多种通信手段、多种制式、多厂家设备的综合信息网络,智能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复杂。为了解通信设备的运行情况、评估通信质量、满足网络管理的要求,实时地掌握信息网络的运行状态,应该:第一,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网络监测管理系统,实现集中的管理和操作。第二,对相对独立的光纤传输与交换、智能终端设备、数字程控交换等系统分别设立专业专有网元管理系统。

2.1综合网络监测管理系统

(1)系统组成

整个网络是一个网管中心局域网和各级端站互连构成的企业网。网管系统设置于信息中心局域网,通过专用数据传输通道与监测站和分中心局域网联接。网管局域网还设置Web服务器和远程访问功能,并与MIS系统建立网络联接。

(2]网管系统中心

综合网管系统结构是采用客户,服务器计算机网络结构模式(如图l所示)。中心站由服务器、网络交换机、工作站组成,通过终端服务器实现中心站对远端站的数据采集,通过协议转换器实现通信设备通信协议的转换,通过防火墙与MIS系统相连。端站由终端服务器、各种采集设备组成。中心站与端站之间可通过64K,2M,LAN通道相连,通信方式可采用光纤。机房环境采集装置用于环境的监测和空调的遥控,环境监测的内容有门磁、温湿度、烟火、红外以及电压电流。

(3)硬件配制

网管服务器采用UNIX服务器,运行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高。服务器上安装关系型数据库,作为网络数据存储中心和处理中心,具有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的三重作用。

Web 服务器是专门用于监控管理系统本身的维护管理人员使用的应用工作站,配置全套的网管应用界面和系统维护界面。可完成系统的人机联系功能,如画面编辑、数据库定义、报表定义、报表自动生成、召唤打印和定时打印等。也可兼作与MIS网连接的Web服务器。

调度工作站提供给操作人员所有的监控功能,负责整个通信网内各种设备的集中监控、任务调度。调度工作站可配有多台,能同时工作并提供二次开发功能。

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是一个独立操作的多串口设备服务器,专为串口设备与以太网之间的连接而设计,且扩充串口方便,无需关闭电源,具有热插拔功能。终端服务器收集各监测站的信息,通过网络送往前置机,前置机对信息处理后通过网络送往服务器及其他监控工作站。

(4)软件配置

操作软件系统软件运行在网管主服务器上。操作系统采用稳定、可靠的UNIX操作系统,提供C/S和B/S服务方式,还具有远程登录和诊断功能。Web服务器和工作站则采用Windows NT。

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系统和SQL关系数据库系统。实时数据库是系统功能得以完成的基础,其中保存了现场采集来的实时数据,及计算量、控制量等其它信息,常驻计算机内存,实时性高。实时数据库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了交互式人机接口、应用编程接口API和网络报文接口这三类访问接口。网管系统提供配置、查询、管理网络设备历史数据库的软件工具。

网管系统核心平台软件在平台中,色精了系统基础的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数据库管理、历史数据库管理、画面制作及显示、报表制作及打印、告警判别及发布、数据处理及时钟系统等功能。另外,为使平台及平台之上的应用得以顺利运行,平台中还包括了诸如网络通信及进程管理等系统,为方便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的维护,还提供了远程诊断及维护系统。

2.2专业专有网元管理系统

(1)主干通信网络管理

负责管理全系统主干核心节点通信设备、接入节点通信设备、局域网通信设备。具有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策略管理等功能。由主干通信网络网管系统配置软件、硬件设备。

(2)生产调度与程控交换网管理

负责管理全系统内的所有数字程控交换设备,系统由网管中心、阿络节点、网管传输网三部分组成。网管主界面叠加在电子地图上,由程控交换系统配置软件、硬件设备。

(3)供电系统管理

负责管理开关电源、UPS、备用发电机组、蓄电池组等。具有控制与监测功能,能显示运行状态、运行参数和报警信号,可进行编程、整定和修改,并进行事故记录。能控制市电、油机供电自动切换,蓄电池组浮充与备用切换。

(4)服务器系统管理

负责管理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磁带库等数据仓库、数据存储、备份系统设备及运用。网管的作用在于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保障数据的安全,提供最高水准的智能故障恢复。为适合系统的高级整合需求,支持远程控制。

3结束语

试析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及防御 篇7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环境因素和人为疏忽,致使网络信息系统易受自然环境、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因此,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使用者,建设初期经常会因为出现各种故障,导致整个信息网络瘫痪,工作上会造成很大损失和被动。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各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系统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可以归结为3大类:(1)对信息系统设备的威胁;(2)对业务系统处理过程的威胁;(3)对数据存储、传输的威胁。

2 安全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任务,就是不断发现、堵塞系统安全漏洞,预防、发现、制止利用或者针对系统进行的不法活动,预防、处置各种安全事件和事故,提高系统安全系数,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用。

2.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是保护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终端、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确保其安全可用,特别是关注存放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核心网络交换设备的机房的安全防范。由于机房建设初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还在初始阶段,机房内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布局、容量等物理安全策略不够成熟,随着信息系统不断升级,设备增多,会造成机房内部温度、湿度等技术条件下降,甚至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转,例如机房专用空调,由于其外挂机与墙壁间距很小,导致散热不完全,时间过久会造成空调当机,这时机房由于设备过多温度迅速上升,导致硬件被烧坏,业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另外,设备传输线,如光缆、电线等在安装时,由于是裸露在墙体内,很容易被虫鼠咬噬,或是长年墙体开裂出现渗水等情况,造成漏电、短路等现象,会造成机房设备面临突然断电的危险。

2.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是防范和抵御网络资源可能受到的攻击,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保护网内流转的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是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网络安全核心策略之一。尤其是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授权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以及防火墙控制等,尤其要对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做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网络授权控制,要针对业务科室的性质、人员的工作属性进行授权;对于防火墙的控制,主要是策略设置,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对网络端口进行选择性的开放,保证环监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主要是防止数据被偶然地或故意地非法泄露、变更、破坏,或是被非法识别和控制,以确保数据完整、保密和可用。数据安全包括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两方面。尤其是数据存储设备需要异地容灾备份,只是单纯地将数据备份在相应的系统服务器中,会造成服务器存储空间偏低,内存占用和数据冗余过大,系统运行性能下降,影响业务数据在系统内的流转。

2.4 软件安全

软件安全主要是防止由于软件质量缺陷或安全漏洞使信息系统被非法控制,或使之性能下降、拒绝服务、停机。软件安全分为系统软件安全策略和应用软件安全两类。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环境监测业务系统(LIMS)主要是在美国实验室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验室具体业务流程进行开发的系统,由于是“拿来主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磨合、完善和升级,相应会存在很多系统漏洞,因此在受到恶意攻击时会造成系统崩溃,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转。

2.5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是加强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减少恶意攻击、各类故障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和相关制度。在建立健全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设备操作使用规程,信息系统维护制度,网络通讯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制度规程的宣教,在保证系统维护人员熟知的情况下,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促成良好的系统操作氛围,减小人为失误造成的系统风险情况的出现。

2.6 人员管理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人员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信息化观念不强、意识不到位会造成人才发展规划缺失或不足,没有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人才梯队,有些单位甚至只使用兼职人员;其次在信息化进程如此发达的今天,单位在信息化培训工作、普及环保系统信息化技术和意识等方面没有跟上,也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纸空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知识考评和持证上岗制度。

3 安全措施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就是不断发现、堵塞系统安全漏洞,预防、发现、制止利用或者针对系统进行的不法活动,预防、处置各种安全事件和事故,提高系统安全系数,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用。

3.1 物理安全策略到位

(1)严格的机房出入控制,尤其是在对各种不同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严格人员访问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可以部署门警系统、监控系统来杜绝对机房的非法访问。

(2)机房建设中遵循的标准,机房建设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建设标准,如防静电标准、接地标准、湿度控制、抗电磁干扰等标准均是在机房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安全标准,杜绝由于机房建设中的不标准给系统建设带来的安全风险。

(3)电力系统的保护,建立全系统的持续电力供应系统;配备合适功率的UPS电源。

(4)消防系统的建设,为防止由于火灾给系统带来的严重安全损害,在机房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机房消防系统的建设,如机房建筑上的防火措施;设置报警设备和灭火设备;加强防火管理。

(5)物理线路安全保护,对于物理线路的安全保护是保证信息系统持续安全、运行的关键,如建立防电磁泄漏系统、物理线路的备份保护等。

3.2 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主要考虑保证网络设备连接的安全,这需要一组相互重叠的安全系统的使用。

(1)安全的网络设备的使用,在构建系统网络时,在设备选择时尽可能选择一些带安全功能的网络接入设备,如安全路由、支持VLAN的交换机、支持X1509数字证书的路由和交换设备等。

(2)网络隔离系统的建设,对于整个网络区域在根据系统的密级要求划分不同的信任域后,各信任域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隔离系统来保证各信任域的有效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又保证各信任域之间信息的可控交换,如在电子政务的外网与内网、一级中心与下级政府、政府中心与各部门信息中心的接入部分采用防火墙来进行逻辑隔离;而内网与核心网络采用物理线路的隔断、物理隔离卡、GAP等隔离方式。

(3)网络检测系统的建设,网络的安全防御是基础,为提高整个网络对安全攻击的响应、系统的整体安全效率,一般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会增加网络检测系统。一般包括IDS系统、基于网络的安全审计系统、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系统、网页监控系统、非法外联监控系统、防水墙系统等。

(4)容错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对系统容错保护,如建立备份线路来保证由于线路故障引起的网络不通、建立备份设备保证由于单点故障引起的系统服务中断;建立数据的备份体系来保证系统中断后及时的系统恢复等。

(5)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3.3 存取控制策略

存取控制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和识别,对用户利用资源的权限和范围进行核查,是数据保护的前沿屏障。它分为身份认证、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库保护等几个层次。

(1)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的目的是确定系统或网络的访问者是否是合法用户。主要采用3种认证方式:使用口令、使用代表用户身份的物品、使用反映用户生理特征的标志。使用口令是一种最普遍的认证方式,但这种方法的严重弊病就是口令很容易被窃取和破译,并且只能实现用户到系统的单项认证,用户无法对系统进行认证。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征,可以依赖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的验证,如:指纹识别、声音识别、手迹识别、视网膜扫描、笔迹动态辨识等。

存取权限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合法用户越权访问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系统要确定用户对哪些资源享有使用权,可进行何种类型的访问操作。为此,系统要赋予用户不同的权限。

(3)数据库的存取控制

对数据库信息,按存取属性划分的授权有:允许或禁止运行;允许或禁止阅读、检索;允许或禁止写入;允许或禁止修改(增、删、改);允许或禁止清除。

另外防火墙控制策略,数据库控制措施及人员的管理等,因为相关资料太多此文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智勇,黄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2]景东侠,黄存英,李平.网上信息安全防范十技巧.陕西气象,2002.

[3]刘鹏,曹红.环境监测信息化思考.环境保护科学,2010.

[4]沈艺.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8

STARLIMS系统架构融入了标准的WEB方式, 由一个可升级的和可扩展的WEB浏览器客户端应用和一个数据服务器组成。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通过基于超文本转换协议 (HTTP) 标准WEB服务实现。同时, 安全的HTTP (HTTPS) 可以被应用于更安全的环境。

STARLIMS能够采用Windows98/ME/NT/2000等GUI (图形用户界面) 的PC作为客户机通过在设计中引入微软的技术标准和思想, 提供了一个直观、统一的图形用户界面。与传统的B/S系统的用户界面技术HTML相比, STARLIMS的XFD界面技术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用户可以再一个浏览器窗体同时打开多个功能界面进行业务操作, 而不需要打开多个浏览器界面进行功能界面的切换。

2 LIMS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提高不足, 切记估计过高

较多用户对LIMS认识不到位, 过高估计了LIMS的作用。LIMS是工具, 不是具有知识与智能的人, 是由综合系统集成的产物, 支撑它良好运转的有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硬件设备建设等等, 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 都会对LIMS的运行产生影响。是工具, 不是万能的, 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LIMS不是神, 任何把实施LIMS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都可能走向误区。LIMS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化身, 如果没有对这种管理思想的认同, LIMS不能发挥作用。没有管理思想的注入, LIMS不会对管理发生作用。同时, 使用LIMS需要一定的现代技能, 只有将知识注入到LIMS中, 它才能发挥作用, 只有拥有使用LIMS能力的人才能操作应用LIMS, LIMS的使用要求我们也是工具, 只有服从于它的规则, 它才能发挥作用, 当它的规则与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利益需要服从LIMS的既定规则。

2.2 需从实际出发、不要急于求成

实施LIMS肯定能带来好处这一点勿庸置疑, 但是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LIMS从开始实施到使用者完全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 实施之初由于工作方式的变化会带来较大程度的不适应, 可能还会降低效率 (磨合期) , 为迎合LIMS工作流程, 甚至会增加个人工作量, 给个人带来困难, 是抵制使用还是想办法解决是每个实施者需要解决的。因此LIMS从实施开始, 可以设定一个双轨并行的过渡期, 过渡期内鼓励试用LIMS, 为了便于工作正常开展, 允许原有工作方式继续运行一段时间, 在指定时间之前, 将相关业务完全过渡到通过LIMS开展工作。

LIMS在实施之初, 必须做好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也就是用LIMS的管理思想去收集原有信息。而多数企业恰恰在这一点上认识不足, 在信息的初始化阶段就难以进行下去。这说明实施LIMS的程序不对。我们认为, 好的LIMS实施方案, 应该从软环境入手, 即从企业的各级人员的思想转变开始, 然后按照LIMS的管理思想进行企业的制度建设, 最后再依照LIMS规则进行信息的初始化工作。只有在这些基础性工作完成以后, 才能进入到LIMS的实质建设中来, 否则, 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 都将导致LIMS的失败。

2.3 业务流程化要加强提高

成功实施LIMS的前提条件是认同业务流程化。LIMS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体现在流程上而不是过程上。在我国传统思维方式里, 管理是要靠人来管。一切科学技术手段在管理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 不能上升到管理的主体地位。如果中间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不但会影响后面的环节, 也会影响前面的环节。同时流水线还体现着工序的最优化方案, 因此随意更改或删除LIMS子功能, 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 所投入的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甚至造成管理的混乱。LIMS软件蕴涵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一味强调中国国情, 强调个性化和特殊化。不经认真思考就随意改动LIMS的内容, 最后LIMS实施下来, 失去了原有的先进性, 不能实现设计预期的目标。

2.4 过程管理需到位

现有LIMS软件针对固化性的工作和数据分析较为成熟。但环境监测LIMS不仅局限于实验室分析, 而且包括现场监测、不同类型的业务管理, 如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其方案和报告较复杂, 大部分要靠人工完成, 不能做成统一的格式由计算机来处理和自动生成, 部分监测中心承担项目的现场监测的点位、项目、频次均不同, 工作任务变数多, 实际应用LIMS时任务定制繁琐, 降低工作效率。目前的LIMS软件核心模块在于实验室的业务管理、样品管理和分析数据管理等, 这部分技术较为完善和成熟, 而对于环境监测中大量的现场监测过程的管理及数据控制还没有成熟技术和模式, 现场监测的信息进入LIMS主要依赖手工录入。

3 结语

总之, 必须正确认识LIMS系统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相信实施LIMS肯定能为环境监测工作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好服务商, 按照LIMS的要求, 周密计划, 稳步实施。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均采用人工方法、纸质件手工记录方式。导致了信息、数据记录和监测报告的格式与内容不统一、数据处理错误率高、存贮冗余、信息、数据查询费时费力、统计难度大、工作量大、耗时多等大量问题, 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本文对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冯金辉.数字实验室——LIMS未来发展趋势.现代科学仪器, 2012.

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应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化普及越来越广, 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功能不断增强, 在环境预测、环境监测、环境管理、规划决策、环境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管理加入EIS技术、管理资源、资源分析、资源预测以及环境信息, 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信息完备性使得社会资源被高效利用, 推动了社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

一、解析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指的是, 在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 将分散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 实现环境信息加工、存储、利用、维护和采集, 成为环境管理系统最坚实的支撑技术。一般而言, 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辅助决策模块、环境管理模块、基础数据库模块。基础模块占据重要的位置, 它主要由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两大数据库组成, 组建结构复杂, 数据转化程度高。当该系统被运行时, 环境信息系统将会进行高速运转, 提高信息处理速率。空间数据指的是, 单独的空间或者单独的个体, 借助参考对象获得虚拟数据, 方便空间位置拓展和组建, 空间坐标的拓扑结构得到延伸。属性数据是人们熟悉的地理关联词, 它是衡量数据变量的标准, 是评价环境特征的重要参考数据。从发展上看, 属性数据已经成为研究环境专题和分析环境特征的核心内容。环境信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信息内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信息、自然环境信息、污染源信息、环境质量问题。这些信息范围囊括人文信息、自然信息, 范围非常大。掌握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方式, 将提高全社会信息处理速率。

二、信息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是环境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 这两个系统发挥出巨大的功效。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环境管理系统对污染的检测和管理有重要作用, 能够对环境实行长期的监测。环境监测贵在持续性, 该系统具有监测连续性, 针对污染排放源、污染范围监测具有高度精准监测作用, 为人们治理污染源提供了依据。系统进步使得环境监测水平也相应提高。环境同人们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国家提倡环境同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然而实际的发展中, 常常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破坏了可持续发展原则。该系统的功能不仅针对环境污染监测, 而且还延伸到水质、土壤、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等各类环境污染。系统监测范围不断推广, 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地域辽阔,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提倡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些污染问题出现给社会发展造成了阻碍。人们急切处理环境污染, 面对如此广阔的国土, 环境治理没有准确的治理对象, 使得治理工作难以进行。该系统投入使用后, 对一些排放量超标的污染物, 会实现自动报警, 使得人们明确治理范围和治理对象。高效率的环境监测系统, 需要建立起四级网络结构系统, 分别为:污排放单位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级、省中枢级、中央控制级。四个级别的环境监测, 在工作相互监督, 相互促进。实现了环境监测的共享性、准确性、时效性。

三、治理环境效能评价体系

环境监测虽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环境监测, 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来源实行控制和管理。但是, 该系统缺乏精准的模拟计算。没有精准的数据保障, 环境管理缺乏数据分析功能, 最终确立的方案没有理论依据, 收集到的环境信息, 不具有科学性。因此, 需要建立起治理环境效能评价体系, 该体系会模拟环境实际情况, 对综合治理效果做出评价, 使得环境管理有理可依, 有据可行。还可以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提高环境信息系统管理。

(一) 决策支持系统之规划。

实践证明:环境决策和环境规划它们是母系系统中的分支, 这两个决策内容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实行决策的关键参考对象。它涉及到整个社会问题, 有经济问题、资源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等, 综合性非常强。而且, 这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变量的系统问题。实现信息精准度, 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应用系统针对信息分散情况, 能够将环境监测同政府决策相结合, 组成庞大的信息库, 使得系统获得充足的信息支撑。决策技术把数据集成模型, 信息通过转化获得新信息。信息决策系统主要由:知识库系统、人机对话系统、模型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组成。这些系统相互联系, 工作中提高监测质量。系统发展最普遍的现象是:系统的层次结果混乱, 对复杂的信息不能进行整合。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多层次网络信息搭建, 将复杂多变的环境信息组建成资源共享、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联合建设的数据源。随着计算机系统不断强大, 我国信息普及率已经提高, 环境行业具备了网路通讯基础。这为实现网络系统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使得网络监测技术得到推广。

(二) 环境决策协调社会发展。

环境管理对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需要跟上管理要求, 从技术的普及性、技术高效性、技术时效性等等方面入手, 提高技术水平。环境管理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环境容量下, 将科学理论作为发展理念, 运用经济、法律、宣传教育、行政、科学技术等手段, 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管理过程中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经济发展总将环境破坏作为代价, 产生大量的水体污染, 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人类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同时, 也面临了自然灾害问题。因此, 环境管理监测需要协调好发展关系, 控制经济活动范围。使得人类发展在一个可持续发展中状态下进行。从环境管理的内容上看, 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工程实现的功能非常广, 涉及到环保监测监督、环境规划、环境意识、环境控制等等。因此, 要推行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使用, 使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四、环境信息系统与环境管理功能实现

(一) 数据子系统。

GPS是地理数据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空间库和属性库。基础数据库可以给环境提供数据共享, 环境管理是个复杂的工程, 该工程的实现, 需要系统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实现环境管理时, 它的属性和操作系统将融入属性数据和图像属性两个技术, 它是实现数据转化的基础。数据通过图形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得管理更加顺畅, 整合出来的数据会被存入数据库。系统内部主要分为:环境质量数据库、环境背景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三大数据库, 在信息录入时, 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来源, 划分入不同的数据内。数据库分类主要目的为:系统能够实现管理、规划、决策、计划的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建设目标等等。数据库不是单独的个体, 它与环境保护法、环境规则息息相关。图形数据是人们熟悉的地理图形, 这些图形具有参考意义, 主要是针对:填埋场、化工污水处理、寻找污染源、检测点的分布规划、环境管理寻址扥等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数据库中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 明确数据来源。人们知道一些地形图, 主要是由地理图形构造组成, 有的是由系统次级生成。

(二) 对子系统进行分析。

子系统的分析, 它的分析依据是模拟综合系统功能实现程度, 查看子系统发挥作用力大小。需要用到的是地形数学模型, 该模型由主成分以及因子成分两大模型系统组成。地形数学模型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它的组建模型范围非常广, 主要由拓朴分析模型、模糊聚类模型、等值线追踪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以及最优分割模型组成, 这些模型组成了环境管理基础。这些模型融入管理系统时, 与管理中的污染源模型、影响评价模型、水质模拟模型以及污染扩散模型紧密结合, 使得子系统组建更加稳健。

(三) 输出子系统。

输出子系统主要是将信号转化成具体数据, 对城市环境管理有重要作用。该系统输出数据为:大气质量、水体污染等变化影像图形。系统在对信息录入时, 能够根据图形进行区分。例如, 使用到的噪声监测图, 道路会根据该图形分布情况, 制定出应对措施, 帮助道路减少噪音污染。例如:环境质量现状图, 该图形能够帮助环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检测结果准确。

结束语

环境信息被应用到环境管理中, 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当前各项信息管理技术, 已经融入环境管理中。信息管理系统从录入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系统的强大功能, 达到管理指标实现的目的。该技术对我国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环境管理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然, 杨东.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9) .

[2]高骁骁, 韩文霆.基于GIS的作物与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农机化研究, 2013 (3) .

[3]刘举.区域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J].地球农业科学, 2012 (1) .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篇10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 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整体环境全方位管理。它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数据管理 (采集、传输、处理、输出、发布) 报表管理等诸多模块为一体, 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既能满足外部的日常管理要求, 又保证实验室分析数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使用该系统后实验室可以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 对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企业环境监测样品分析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反馈、分析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得以全面贯彻, 要详细调研企业环境监测站, 确定符合企业环境监测站的lims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样品分析业务流程为主线索, 并把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中, 同时围绕分析业务对实验室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管理;运用批量处理程序实现分析计划固定频次样品自动登录, 以减轻员工的工作量;提供方便灵活的质量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为了更好的应对化验室业务流程的变动的需要, 实现业务流程的可定制化。

1.1 分析业务流程管理

在企业环境监测lims系统中, 样品管理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对整个样品全过程 (全生命周期) 的管理, 采用样品状态来控制样品的生命周期、采用文件夹来组织样品、采用工作流程定义来控制样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操作。所设计的工作流程中包括样品的登录、分析结果录入、样品的检查、产品自动判定等、合格证开具、WEB数据发布, 质量统计报表的整个流程非常完整地再现了质检部业务流程中的所有环节, 并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1.2 事务管理

系统要把岗位人员基本情况, 以及上岗资格情况进行管理, 同时也对其培训计划和培训情况进行管理。环境监测站所使用的标准试剂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系统里, 把标准试剂当做一个分析来完成配制和标定过程, 并把标准试剂和分析方法结合, 当计算时系统自动调出标准试剂浓度, 便于标准试剂管理和分析方法的计算。化验分析中经常用到的部分计量器具鉴定信息组态到系统当中, 同化验分析的样品连接, 只要输入相应的计量器具编号和示值, 就可以自动查询校正表进行校正计算。

2 实施LIMS过程中的几重点

2.1 落实岗位责任制是实施工作的前提

lims系统实施工作将持续一段时间, 需要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配合项目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包括业务调研、收集及输入各类基础数据、参加技术培训、系统试运行等。因此, 实验室领导必须明确哪些人配合lims实施工作, 实施过程中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要求每个人需全力配合, 负责人员对系统有的好建议, 汇总整理后, 与项目组人员进行讨论, 待双方统一意见后, 予以采纳。

2.2 制定合理的项目范围是实施工作的必要条件

实验室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哪些工作用lims来管理, 是可以起到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等作用, 而哪些工作不是lims擅长的, 用其它方式会更加有效。因此, 在现场开始安装lims系统之前, 实验室管理者应同LIMS实施人员进行沟通, 确定项目实施范围, 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如果一开始没有明确项目实施范围, 会造成实施过程中随时增加新内容, 破坏系统预先设计好的整体结构, 同时使项目实施进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3 实验室应具有清晰的工作流程是实施工作的基础

实施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工作流程必须要清晰明了, 每个人的工作行为必须要按照制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 否则的话, 工作会在某个环节"卡住", 使流程不能继续, 造成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因此, 在实施LIMS系统之前, 实验室应该制定出各项业务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表单, 使管理工作程序化。

2.4 实验室领导要重视lims是实施工作的保障

实施lims系统是对实验室人工管理模式一次很大的调整, 打破已经熟悉的工作模式, 需要分析人员重新学习新知识, 接受一个新事物,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使用者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在这个时候, 实验室领导要对有抵触心理的人员进行教育, 安排必要的技术培训, 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实验室信息化的重要性, 使其能够逐步适应新的工作模式。

2.5 操作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是实施工作的核心

lims系统是一个信息应用软件系统, 依托生产网和服务器系统, 管理实验室的日常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 实现信息传输与共享, 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有很大区别, 因此, 实验室人员需具备信息化意识, 能够操作计算机来输入和编辑各种数据及文件。若实验室人员普遍尚未接触计算机, 或没有操作计算机的经历, 那么在实施LIMS之前, 应先对实验室人员培训计算机操作和文字编辑的能力, 在工作人员具备了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后, 再考虑实施LIMS, 因此必须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训。

2.6 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改进是实施工作的原则

LIMS管理内容涉及实验室的方方面面, 复杂又琐碎, 系统建设工作往往难以一步到位, 应采取循序渐进策略, 让使用人员逐步了解、逐步消化、逐步掌握。实验室人员往往在用了LIMS系统后, 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延长试运行时间, 在试运行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 并加以改进。

3 企业环境监测LIMS系统应用效益分析

企业环境监测使用实验室信息系统技术带来许多显而易见的效果,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现了检验数据网络化共享、为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和实验室的全面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3.1 应用LIMS系统实施后实验室工作效益

3.1.1 进一步规范管理。

LIMS系统建立严密的工作流程, 根据工作实际组合各类要素, 依照管理规范要求完成实验分析和管理任务, 为实验室管理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优良的自动化运行方案。

3.1.2 提高工作效率。

LIMS系统内部实现了样品自动登录、分析结果自动计算, 多种原始记录自动生成、加快数据传送的速度;通过仪器连接、自动采集检测数据和统计报表、台帐自动生成,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避免人为错误。

3.1.3 完善样品分析过程监控管理。

在样品登录时, lims对每个样品进行唯一标识, 并实施动态跟踪样品分析每个环节在系统中运行过程, 生产部门和管理人员可实时查询分析结果, 提高数据传输的及时性, 为生产调整及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1.4 提高分析数据安全性。

监测分析数据存贮在统一的数据库中, 数据共享得到提高;用户登录系统进行各种数据操作都有相应权限控制, 并存有历史记录, 数据安全性得到保障。

3.1.5 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的管理。

使用lims系统管理lims所涉及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护与校准的管理。将进一步提高lims数据所用的仪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lims所涉及的计量器具校准管理, 保证lims数据所用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并将计量器具的校正与样品业务流程相结合。

3.1.6 对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了推动作用。

lims实施后进一步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 规范监测站的各项日常操作, 提高企业信息的共享, 从而对企业环保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企业环境监测站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环境监测管理水平, 为装置及时提供可靠准确数据, 为企业环保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能提高企业环保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土地开发管理下一篇:科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