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2024-06-07

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篇1

(一) 高中美术教师在学校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比较多, 而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相对较弱, 并且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 在教学中大多是照本宣科, 就教材论教材, 致使学生觉得美术教学比较乏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并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因素。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 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 。这要求教师不仅知识要丰富, 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 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我们主要从注重作品的文化情景来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 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所谓文化情境, 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 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时, 不能单讲技法, 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 教师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 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

(二) 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 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 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 因此, 教学中出现了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 就是只重知识传授, 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因此有的课堂上, 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美术知识, 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到图书馆查资料等。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 如在课前编辑好课件, 教学中就能将课题的知识点, 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 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 引人如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节省了使用传统手段所需用的时间, 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例如, 在讲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美术作品时, 他们的代表作品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就不可能在一课时内对他们的代表作有较全面的观赏和分析, 能欣赏七、八幅作品时间就很紧张了。而现在用多媒体手段, 在课前将选择好的作品图象、文字说明和作品图解分析等素材组合制作成课件。在教学时重点分析每一位作者一、二幅作品后, 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较多地、系统地、连续地、反复地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 (包括教材上因篇幅限制而没有介绍的优秀作品) 。这样, 在一节课中能比较轻松地让学生多欣赏三十余幅作品,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机会和空间。

其次,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 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 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 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三) 改变学生课堂上知识的被动接受现状,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提出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在教《静物装饰画》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在教材中的六幅图中, 哪几个使用了暖色调表现手段?哪几个使用了冷色调表现手段?看谁能准确说出其中一幅图中用那几种色相?每幅图又有什么特点?如果让学生自己绘制静物装饰画看他们将采取哪些方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之前, 这个问题一般是很难回答准确的。然而, 他们却可以凭着以往的知识, 展开丰富的想象, 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常常是老师先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做。这样往往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提出问题, 就给学生留下了空间, 让他们独立思考。

2.创设激励式的讨论与探究的环境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始终是兴致勃勃的。这是提问带来的好处。有些学生成功了, 他们急于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喜悦。但是正如前面所述, 他们的理念是有局限性的, 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 有的能解决, 有的却束手无策。这时讨论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 这样的形式自由且随意, 学生能随心所欲地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并且立即纠正不足。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讨论, 这时教师可以有意地引导学生加以整理、归纳。

3.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 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此,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 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 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 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 实践欲望。同时, 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教师而言, 我们不仅要充分吃透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 思想上要与时俱进, 还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 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 更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正确地去欣赏作品。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况且,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鉴欣赏者是主体, 如果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 仅仅靠我们教师的讲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欣赏课的新课程改革还在逐步推广中, 成功的经验不太多, 我们要走的路也还很长。但是我觉得, 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多研究探索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 应该让学生理解美术文化, 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及爱国热情,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而尽自己一份力量。

摘要: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 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 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不是很乐观, 文章就一些当前存在的教学弊端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随想 篇2

录入者:jyz录入时间:2009-4-9 19:26:03点击数:399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美术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必将肩负起对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究与践行的义务。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曾经有过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太多慰籍与欣喜。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

一、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贫乏

现阶段,美术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书法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等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更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所以大多的高中美术教师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美术院校是在培养杰出的技术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艺术人才的培养。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修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可见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国家规定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担任,而目前从大部分高中学校美术的师资配备来看,都远远不能符合标准。故而,教师的配备就成了制约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是到了不堪其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尚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相对体育、音乐学科来说,美术要求学生的天赋没有那么的高,只要有兴趣,胡乱涂鸦两笔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目标只有一个,“挤过独木桥,走进象牙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兴趣了。沉重的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故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使其乐学、爱学是高中美术教师首要之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欣赏《米罗维纳斯》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在西洋美术史上有三双最美丽的手,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三双手?” 这设疑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大家都“骚动”起来了。紧抓住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的答案心理,屏幕上分别展示三幅作品中手的局部放大图,“下面请同学们猜猜,这三双手分别是谁的呢?”——“圣母玛丽亚、蒙娜丽莎、米罗维纳斯”。“再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这三双手被誉称为西方美术史中最美丽的手呢?”——这三双手性质不同,感受也迥然有异。圣母玛丽亚的手,是一般的手,代表天下母性的手,具有着神圣、慈爱的共性;蒙娜丽莎的手,是个别的手,只属于达芬奇笔下十六世纪意大利贵妇人的手,有着“丰满”、“优雅”、“柔美”的个性;米罗维纳斯的手,则是想象的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灵去想象。虽然维纳斯没有视觉的手,但我们相信,会在每一位站在她面前的观众的心目中,为她创造出一双最美丽的手……。

《米罗维纳斯》是许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冲动”。为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课堂讲解中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作品或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如:从19世纪以来,各国选美的标准均为据米罗维纳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戏言,维纳斯是人类选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的原来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右手拿着苹果呢?还是拿着别的东西?”“左手举多高,伸多远?弯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关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 这么多的复原图中到底哪个复原方案是正确的呢?还是觉得无论哪个方案都没有现在的断臂维纳斯更美、更动人,更接近艺术本质。因为她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创造的绝无仅有的杰作。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是情节性的,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是不太愿听的。此时教师可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各个人物,以“找出叛徒”为任务来进行展开。向学生说明作品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原来传说中耶稣对门徒说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来刻划十二个门徒听了这话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犹大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的夕阳光辉,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稣和犹大,一个崇高,一个卑鄙,对比十分鲜明。在欣赏地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艺术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懂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多媒体手段或问题的设置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以各种新奇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匮乏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组织好高质量的美术活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课与课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少个人风格。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是在背教材和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照本宣科地进行“授惑”。碰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措手无策,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契机。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丽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默视一分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时,忽然有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这种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该假装没听到糊弄过去呢,还是要正面应对学生的“异议”呢?!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深入展开辨析的方法吗?所以,我决定先放下作品,暂不作分析,而是首先从对那个时代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冲破笼罩欧洲中世纪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笼,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变的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时可以把这一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对人类生命的歌颂、对人的本身价值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欣赏这一作品,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开始时认识的偏差,而是带着新的认识、从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他们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强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例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我首先播放一段《寒鸭戏水》乐曲,请学生观看作品,谈谈感受?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画境,由此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总结出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诸多感受。此时进一步分析技法特点,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雪、雾、雨、水、天、云烟……。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画中因为天“寒”,才显得江中人“独”(孤寂);也因为人的“独”(孤寂),才感到江面更“寒”……。画中“计白当黑”的手法给人予无限的遐想空间。继而深入剖析绘画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进一步升华。这时在典雅的古筝乐曲的伴随下,屏幕上作品上方的空白处徐徐出现柳宗元的诗句《江雪》,师生一同咏起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簔立翁,独钓寒江雪……。”此集课美术、音乐、文学、诗歌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整合的特点,师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达到共鸣状态。此课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

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诚然,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美术教师们的青眯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迷恋于此。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课例来看,媒体的操纵者主要还是教师,这样过多使用此种媒体,仍旧没有走出“教师中心”的老路,学生的感受依然没有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发展。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教师因教学理念、审美理想、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高中美术欣赏课应采用以下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策略

如果将美术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课的标准就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丧失。基于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与认识规律,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转化為易被学生接受的形象的通俗的知识。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即差异教育。对于艺术修养好的学生是可以对他们多讲一些专业术语,而对那些艺术修养差的学生则要少讲专业术语,多讲实例。

二、根据学科特征选择教学方法策略

把握学科特征,选择教学方法,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地强调美术的学科特征,如大量地使用美术专业名词、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的美术欣赏课上成学术课。虽然对美术语言阐述的科学、准确,但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曾在教学中用图示阐述法,结果使学生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了解美术语言的特点,还要把握学科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该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目标,注重美术和其他文类学科的联系研究,从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以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欣赏课的学科知识中来。

三、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相结合策略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欣赏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开锁的钥匙。美术欣赏是将基础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注重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如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作品。“像”和“不像”对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信,而对于表现性作品来说则太过于笼统了,特别是19世纪后的意象性作品,因为主观感受和审美理想,才是意象性作品的灵魂所在。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作品,美术欣赏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难以培养的。除了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有关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意识、哲学思想、历史发展及时代精神进行理解。例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时,在不了解作者的艺术个性,不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条件下创作的,那么欣赏者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缚着的人而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审美感受。但如果了解作者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不被恶势力所屈服,富有反抗精神,正直、勇敢的艺术家,作品是在作者为祖国的沦陷而痛苦失望,对宗教皇权统治一切和压制个性深感不满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这件作品象征着作者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渴望,那么欣赏者必然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综上所述只有掌握基础知识,人文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教会学生一些抽象的美术专业术语。

四、由形式深入到内容策略

欣赏美术作品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分析形式形象入手;第2步是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3步是对内蕴的探究与领悟。从这三个步骤看,欣赏作品不仅要看形式、形象,而且要看内容内蕴。美术只是一种语言,艺术家运用了美术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定的形式、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可视性的形式和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展现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教育,既要教学生怎么看、看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看到了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欣赏者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解决的方法,唯有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艺术修养和言语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用准确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完成美术欣赏教育。

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策略

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精神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不可能像数学算式那样呈现1+1=2或物理、化学定律那样得出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变化结果。另外,审美主体对自然事物和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经验进行的,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年龄、性别,而有不同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即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的差异。夜静月明会唤起思乡的情怀,也会感受到幽雅浪漫的情调;惊涛拍浪,可抒发和寄托某种豪情,也可暗示某种躁动不安的情绪。

六、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策略

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优质课竞赛中,对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一票否决,这是错误的。相反,那种因循守旧,在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在美术教育中,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4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 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 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 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因此, 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开展不能只满足于教材内容, 还应补充和延伸课外, 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展教学, 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要防止美术欣赏课变为故事会, 一些教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常常把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甚至作者的私人感情作为讲课的重点, 教师口若悬河,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看似一堂成功的欣赏课, 却与教学重点、目的丝毫无关, 也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对理解美术文化, 形成人文素养毫无作用, 本末倒置。当然美术欣赏也不该是“看图识义”, 如果单纯注意欣赏这一方面, 会导致学生忽略对图像生成规律的认识, 对图像生成方法的学习, 对图像美感的评价。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力图避免的正是这种单一的倾向, 而注重人文性和技术性平衡, 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 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 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 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 是现代教育理念, 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 还需了解所谓的“姐妹艺术”。例如, 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 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 让学生随教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 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例如, 高中欣赏课《中国民间美术》视频欣赏大秧歌表演, 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好, 引出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和作品形式, 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生在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 看课件, 欣赏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 总结民间美术的特点, 学生分组发言: (1)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 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 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应该是民间美术。 (2)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节日活动中, 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3) 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4) 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 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以下几大类: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譬如, 剪纸这一环节, 剪纸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是以纸为加工对象, 以剪刀 (或刻刀) 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欣赏课件剪纸作品, 列举剪纸的种类 (单色, 染色, 套色) , 让学生欣赏课件库淑兰的剪纸, 分析一下陕北“剪纸娘子”库淑兰剪纸的形式和风格是什么?这位自称“剪花娘子”的老人, 1921年生于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的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库淑兰从小生性活泼机敏, 六七岁时随母亲学剪纸作画迄今不止。八十年代初, 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 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后来库淑兰的名字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 走出了山沟沟, 走出了国门, 登上了大雅之堂, 令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之倾慕, 被评价为能与“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的人物。她曾迈动着一双小脚, 走进北京, 出入香港, 震动了艺术殿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的剪纸讲究构图对称, 色彩对比强烈。对造型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分组实践剪纸, 展示。这样, 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知识、民间故事切入,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是美的艺术, 又能把握欣赏课的性质, 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说, 实现师生互动,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 重视讲授法、谈话法, 师生交流是单向的, 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 围绕教材安排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滔滔不绝,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洗耳恭听。

善于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弥补以前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传统美术欣赏的苍白, 这种融合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技术使得许多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 在欣赏过程中, 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 再配上当地音乐,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当然, 它也不是万能的, 无论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评价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的作用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如何合理运用,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篇5

论文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型艺术情操,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基于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关 键 词:美术欣赏 创造个性 创新素质 学习机制 创新教育

(一)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美术欣赏课界定在“欣赏”,不能像初中、小学美术课那样“动手”,而有很大的发挥、创造余地。其教学方法不外乎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授受型”教学法。大量的教材内容,众多的名词术语,古今中外,纭纭流派,所涉五花八门,教者常常不得已而拼命“灌输”,学生也只得“全盘接受”。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受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能学到不少“审美知识”,但毕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审美意识与活动常常建筑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把审美教育局限在几幅插图和几段解说的文字上,势必限制了学生的兴趣扩散,阻碍了学生创造审美兴趣的勃发。因此,我觉得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其时其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内在的审美要求随时随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不以“灌输”为主要手法,而是以“启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而重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创造美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构成了美的实体;而后者是通过若干美学知识构成美的精神,美的理念。美术欣赏所创造的美,不但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能陶冶人,改造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的教学结构常常有异于授受型,并不完全依据预先教学设计,不以是否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是否有效发展的标准来时刻调整课堂结构。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与肯定,当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发生特别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就应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培养,引导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总之,无论教师有多好的教学形式,也要服从创新的内容。

(二)创造性的美术欣赏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创造个性。所谓创造个性,主要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创造性审美心理的人,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审美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对美有执着的追求,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个性越突出,创造力越强。在整个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得具有创新的素质。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能运用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一个创造性的教师,要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以教师的创造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做到教学创新,就必须把握教育科学发展的形式,积极汲取本学科的知识。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教学的特色,巧妙地加以运用,创造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一课时,我着重介绍了“悉尼歌剧院”本来只是一张即兴素描草图,历时17年才完成,突出了“创造是一个过程”的思想;而讲“美国流水别墅”时,则插进了一个小故事:当时的工人在完工时害怕结构支持不住,迟迟不敢拆除支撑平台的模板,还是莱特亲手举斧砍断支撑木。意在说明,任何创新精神都必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是创造的基石。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过程中进行创造教学,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数、理、化的创造教学,是“殊途同归”,而美术欣赏教学却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审美对象,完全可以有,也完全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在讲《现代环境艺术》时,我组织学生以无锡的典型建筑为例,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哪怕是“离经叛道”,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不必固守程序与模式,根据其时其地其人其情其景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机动地采取学生认可的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地学习。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给一张“图纸”,一堆“材料”,让学生按图施工。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蓝图,自己施工。书本不是唯一正确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权威不同的见解。这种思想,这种见解或许目前还不能被承认,但是它却是一种智慧的火花,无数的这样的火花,创新教育才可能有燎原之势。有时学生独立见解的提出,可能引起哄笑,但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不完善的见解,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逆向思维,放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诱导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营养,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美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欣赏,对社会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它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创造教学的过程中,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机制中,教师的一切行为,始终不能离开这个目标。

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能提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见解。美术欣赏,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上了书本就是唯一正确的。学生可以针对书本,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同老师争论。如果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么,创新教学才大有希望,教师要善于启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于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审美创造教学的一般过程。

(三)《美术欣赏》课是书本知识,它是美术实践的认识和经验,是静态的。作为美术欣赏是一种能力,是运用静态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欣赏是一个过程,一种思维方法。欣赏的特点是个性化,这种个性的视角、过程如果具有了独特性、新颖性,这便是创新。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的能力,就如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制工具,这就是能力,一旦打出了火花,并用它点燃了火炬,这就是创造。创造是由于量的堆积而引起质的飞跃。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审美知识就是信息,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学生大脑中的审美信息起码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材料式的——静态信息;一大类是方法式的——动态信息,前者直接或间接从书本获得,后者则从传授或经验中获得。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常常不是由于外因的推动,外因最多是催化剂。审美经验,审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就是创新。离共性越远,离创新越近。美术欣赏课除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之外,参考书指导下的教案,文字众多的教材(文字多到一堂课也难读完),习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结构,太“共性”了,学生的思维就如同磨道里的驴子,虽有快慢之分,却无法摆脱一个圈子。

要解决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少的矛盾,将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把握教材,提供学生思维自由翱翔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要敢于打破教材的束缚,实行教材“重组”。美术知识“重组”,在达到由美术欣赏进而思维创新。

美术欣赏中的创新教育是将创新和创造力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心态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创新和创造的意识教育,是一种创新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的教育。因此,美术欣赏的创新教育更侧重于创造心态的培养和具体创新方法的常规性运用。在授课方法上也应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也同样担当起这个任务。不可否认,目前的应试教育是重理、轻文,无视艺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美育,理所当然地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福楼拜曾由衷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虽然科学主要是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索,而艺术主要是在感情的领域里探索。但是艺术常常给科学插上双翼,予其一个更广阔的天空;科学也常常给艺术注进新的血液,予其更加的勃勃生机。达·芬奇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结合起来,把绘图表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作为科学家,他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领域里,都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他作为工程师和发明家在军事、建筑、水利、土木和机械等方面都有建树。他还是雕塑家和音乐家。甚至是最早的男高音歌唱家。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是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创造者,他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第四位,又是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的文学家,同时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审美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同样是创造力的基础。美术欣赏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多角度、多侧面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创造性复述等;并引导学生猜想、联想、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以及个体的思维独特性,宽容学生离经叛道的异乎常理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是创造美的前提,而美术欣赏则是审美的第一个台阶。那么,“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狄德罗美学论文选》)艺术精神在于求美,人文精神在于求善,科学精神在于求真。美,离不开真与善。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创造力,是在审美实践中的一种创造力。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美和现实美两大领域。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他对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的进步审美理想有重要意义。这样,从一般意义而言,中学美术欣赏课也担负着弘扬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任务,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欣赏创新应该新在让欣赏成为激发创新的动力。

用心

爱心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篇6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内容之浩繁,时间之悠久,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泛泛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人手,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审定外部的形式,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可以结合活虾,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虽然雅拙,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让学生兴奋不已,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利用学生的新奇感,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在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爱美,领悟美的殿堂。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实施 篇7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

不同阶段的人在审美客体、审美形式、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审美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加广泛,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切合了学生对感情真挚奔放的特点,因此,高中美术欣赏在这个阶段有着非常特殊的“软性”作用。

1 让学生了解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普遍认为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相关背景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实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相当的审美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方向,也就失去了有效性。

2 坚持审美评价的主客观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评价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用推测性的语言(“我体验到……”、“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身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归类、比较对照,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3 注重对绘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评价

对绘画作品的评价,作品内容与形式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文同和郑燮的《竹》,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造型、笔墨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郑燮画竹,通过对竹子特征的描绘,引申到对人格精神的追求,侧重于抒情。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印象效果。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元素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4 关注对绘画作品欣赏与形式分析

对绘画作品的评价,还要注意欣赏与形式分析,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凡高的《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的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有的稳重矜持,有的活泼流畅;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比较。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会感到具体、直观而生动。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及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8

1. 储备相应的欣赏知识

美术欣赏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它是通过视觉感知、视觉经验, 运用相关的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一个过程。欣赏美术作品, 学生首先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教师, 在引领学生步入艺术殿堂之时,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与美术欣赏有关的一些知识。否则, 美术欣赏课将流于形式, 学生除了获得浅层次的美感外, 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美术欣赏基本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美术作品的分类

美术作品按不同的标准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对于一名中学生, 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分类即可。美术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即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学生的美术鉴赏以绘画作品鉴赏为主。绘画按功能与材料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 (包括速写) 、水彩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 按内容和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

1.2 美术作品的表达手段。

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点、线、面、色。美术作品的表达手段就是语言元素的组织和实现手段, 也可看成是语法规则。西方油画包括: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中国画包括:笔墨、章法、等。

1.3 美术作品的色彩知识

美术的色彩主要包括三原色, 间色、复色, 相似色 (同类色) , 对比色 (互补色) 、色调、颜色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

2. 选好准确的鉴赏角度

不同的美术作品突出的美点不同, 赏析的角度、侧重的内容也必有所不同。有的作品赏析离不开它的创作背景, 有的作品赏析要侧重于艺术家独特的构思, 有的作品突出点在于画面空间组合的别具匠心, 有的作品突出点是其包含的深刻寓意。对美术作品的赏析, 要有角度, 有重点。如果赏析每幅作品都面面俱到, 势必会影响欣赏的效果。不管我们欣赏的美术作品有着怎样不同的特色和美点, 作为教师, 他都要力求找出每件作品的所有美点, 然后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 然后设计教学。中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 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关注美术作品的基本内容

欣赏美术作品, 映入学生眼帘首先是作品的内容, 如果是人物画作品内容就指作品画着什么人, 在什么地方, 在做什么;如果是风景画, 作品内容就指作品是什么风景。依次类推。例如《开国大典》, 作品的内容就是毛主席和众多国家领导人, 在天安门城楼上, 举行开国大典的宏伟场面。整幅图构图稳定, 人物形象真实逼真, 成功的再现了第一代领导人和开国元勋们的风采。

2.2 关注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优秀的绘画作品, 大都有精典的艺术特色, 从这个角度鉴赏作品, 对指导学生作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蒙娜丽莎》, 该作品形式上, 呈金字塔式的构图;颜色上, 背景的深色衬托了肌肤的明亮, 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皮肤美。这幅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 运用风景作为背景的艺术特色, 对后世的绘画影响深远。

2.3 拓展美术作品的产生背景

有些作品, 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 就无从理解它的内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前安排学生查找资料, 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背景知识。例如:中国古代绘画《韩熙载夜宴图》, 作品的主人公韩熙载为唐末进士, 唐灭亡后, 被南唐后主录用, 但后主对北方人猜忌, 又想启用韩熙载, 于是派画家顾厷中潜入家中, 目识心记, 画成此图。如果不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 纯粹鉴赏作品, 是不能真正把握作品内涵的。

2.4 拓展美术作品的深远意义

有影响的绘画大作, 往往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的作品, 鉴赏了内容和艺术特色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作品的深层意义。比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幅描绘汴梁郊区的风俗画, 规模宏大, 场面繁杂, 运用散点透视, 对后世影响甚远。

3. 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主动参与,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是一个高层次的审美过程, 学生拥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 教师选准了作品的鉴赏角度, 还是远远不够的。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 对于欣赏课的有效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术欣赏中, 学生在观赏美术作品时, 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但学生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如果学生更仅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 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产生欣赏的兴趣。

美术、音乐、文学都属于艺术的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 欣赏美术作品, 特定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 制作融入音乐、文学元素的课件, 让学生在音乐、文学的熏陶中感受、体验绘画作品之美。

欣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想办法钻研, 它和其他课一样可以做得风生水起。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突出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 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美术欣赏,鉴赏角度,欣赏兴趣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编著.《美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乐年主编.《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艺术,美术欣赏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体系下, 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 现已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畴,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有三方面的意义, 这在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参考中有提到, 其一时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二是培养合格高中生的必要措施; 其三促进了普通学校艺术教学体系的完善。学生通过欣赏各种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 体验其内在意义及所涵盖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不断欣赏总结中提高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继承与发扬并重, 要打造活跃新颖的课堂氛围, 不断探索欣赏课教学方式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 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 容易突发奇想, 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者, 是共同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在上课时, 结合学生好奇及积极表现的潜意识心里, 及时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 并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条件来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 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民间艺术作品, 能够认识到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的不同感受, 并且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和情感。首先上课开始我把班级的学生安排成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地方美术组六个组, 让他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找出代表性作品, 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选出本组代表结合本组材料分别介绍, 同时建议学生在课外通过电脑网络或各种书籍查找有关民间美术的资料, 也可进行拍照、收集实物等准备工作, 例如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把老木梳、一对绣花枕头、家具碗盘茶壶等, 这是学生认识民间艺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走向自然去寻找, 带一双发现民间艺术的眼睛, 随时用相机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 由点及面地深入理解民间美术作品。明确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二、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讲究教学艺术, 探索正确方法

教学艺术关系到课堂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在讲授欣赏课时, 教师讲授占用很长的时间, 大部分超过30多分钟, 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 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 这样的课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学得也不轻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有自己的思考:课堂上不能是纯灌输型的行为,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 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 无论是教师的解说、问答都有自己的技巧;在学生讨论分析环节, 学生自由发挥, 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我们应根据每节课内容的欣赏要求,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把音乐、文学、自然等学科引入美术课堂, 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堂内容和知识, 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 要想让学生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 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原理, 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 通过直观感受加强认识。我在上课前常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参考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到收集资料的方法, 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这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 作为制作课件的素材, 尽量使课堂知识容量大些, 知识面广些, 知识点多些。例如在教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时, 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之美。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 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 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下来,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综合知识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 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 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面对一幅绘画作品, 该如何欣赏呢?在课堂中, 我常用比赛、做游戏的方法, 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 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自由的创意联想, 通过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比如我在讲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这一课中, 没有死扣课本内容, 而是开动大脑思维, 力争讲出自己的新意, 首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中的课件资源, 边讲解边提问, 除了名家美术作品欣赏外, 我制作了达芬奇的幻灯片, 讲述了他神奇的一生, 学生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次, 还准备了相关的美术作品, 让学生通过我的讲解, 在教学课件的指引下逐一分析。我提问,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有哪些作品存在着变化统一规律、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 学生情绪高涨, 回答积极踊跃,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留的课下作业是:1挑选出课本中你认为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提高欣赏力。2把你身边的文具盒、书本等学习用品充分利用起来, 摆出不同的造型, 讲出思路, 写上想法, 希望同学们亲自实践操作, 提高动手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要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 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四、增加实践学习, 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实施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 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 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 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 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我们的教学初衷, 主要以加强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为目的。如何提高鉴赏能力, 一是需要增加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 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及其艺术语言, 二是多鉴赏美术作品, 这也是高中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以教师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作成果的尊重。

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美术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教学, 促进自己不断成长。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有对美术作业的评价, 是全部由我们教师实施的评价, 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老师凭借个人的教学经验评判, 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处于一个即盲目又被动的地位, 这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新的课程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 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核心。

总之, 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发挥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同时, 还要尽量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 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相结合, 使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 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 学生从被动的听者变成美术教学的主体, 教师从简单的教授者转变成参与者。高中美术教学欣赏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中美术使得学生在枯燥的高中课程学习中能通过欣赏美来缓解压力和情绪,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所以高中美术欣赏在高中学生生涯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重视美术欣赏教学, 并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一、语言传递, 指导学生

教师用语言传递知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过程中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 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 高中美术欣赏教师也应该巧用, 善用教学语言, 帮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体会美。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上, 教师可以使用形象贴切, 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美术欣赏技能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美欲望, 同时, 学生也应该掌握关于美术欣赏教学一般的知识架构包括美术的基本技法、表达感情和意境, 此外, 美术作品作者的详细介绍以及创作背景, 这些方面对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审美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

例如, 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欣赏梵高的《向日葵》。首先, 美术欣赏老师应对学生讲述《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创作, 接着介绍梵高生平中经历的苦难, 如创作期间他深陷于精神疾病中,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色彩鲜艳、明亮的《向日葵》对梵高来说意味着什么。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向日葵》的创作地点, 同时介绍法国南部的一些典型环境。之后, 美术欣赏老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点, 如日本浮世绘艺术对梵高的影响, 梵高属印象派画家, 并简述“光线”和“色彩”在印象派画家眼中的理解。

二、直接感知, 引导学生

演示法、参观法、比较法这三种方法是教学中直接感知使用较多的方法, 在高中美术欣赏上直接感知方法使用的较多的是比较法和参观法。高中美术欣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不能够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 这个时候教师使用感知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就尤为重要, 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教育体系中的高科技产品来实现感知教育, 比如在多媒体上展示美术作品, 同时播放一些与美术作品相适应的音乐, 帮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的灵魂, 这种方法相对于仅仅生硬的盯着美术作品, 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技巧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高中美术欣赏教师在讲解《现代包装设计》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直接感知美术欣赏的作用, 老师可以把相同的一件东西分别用不同的东西包装起来, 比如用塑料袋、草纸、纸盒子和精美的包装纸, 然后选出一个代表性的学生来挑选礼物, 学生肯定都会选择精美的包装纸的礼物, 事实上所有的礼物都是一样的, 可是换了一种包装技术, 学生的优先选择就变得不一样了。让学生直接的感知美丑之间的差别, 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共鸣, 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能够更好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提升高中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三、情境陶冶, 辅导学生

最好的学习就是引人入胜。让学生在情境之中陶冶, 是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具体来说,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 创设一种艺术的气氛, 让学生在美术作品艺术的氛围之中, 培养审美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取得情感的共鸣和交流, 对于帮助学生加深作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美术欣赏中, 常常出现优秀的古典美术作品, 难以引起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参与到作品欣赏中去。所以, 教师首先就要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锻炼, 先激发学生对古典美术作品的兴趣, 培养一定的古典文学赏析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 引导学生进入古典美术作品欣赏的情境中去。

例如, 高中美术欣赏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格尔尼卡》时, 可能许多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样欣赏这幅世界名作, 这时候,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西班牙被德国空军轰炸战争的短片, 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情景, 感受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痛苦和灾难。然后,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幅画代表的历史意义, 详细解说画中的人物所处的情景, 用情境陶冶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的欣赏美术作品。

四、引导探究, 锻炼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美术教学课程体系也进行着新的改革, 以往老师对学生可能只是简单的讲述美术作品, 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现在新课改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自主欣赏, 并且形成自己的美术欣赏体系。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 例如, 在课外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欣赏一些和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作品有类似风格、范畴或类型的美术作品, 然后, 在下一堂课中, 让学生主动分享,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 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当学生能够完美的欣赏好与上堂课类似的作品, 说明学生的欣赏能力已经有所提高, 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跨领域的作品, 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教授高中生关于美术欣赏知识的时候, 知识框架的设定不是固定呆板的, 而是可以灵活处理的。比如说, 一些难度小的作品, 或者说是贴近高中生的生活, 容易被理解的作品,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赏析, 然后, 在课堂上面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时教师需肯定学生赏析正确的部分, 纠正赏析错误的部分, 再补充说明相关知识。而在欣赏一些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时, 教师就得循序渐进, 从背景知识开始, 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进美术作品的欣赏, 让学生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简化学生对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欣赏的难度。

高中美术欣赏是自主的认识, 事实上就是我们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一个认识过程, 只要其欣赏不偏离大方向太多, 都是能够得到认可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教师可以汲取学生优秀的欣赏意见, 学生也可以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多美术欣赏的启发。对于学校来说, 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不是鸡肋课程, 因为美术欣赏的有效开展,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 有助于学校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对于学生来讲, 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有效的开展高中美术欣赏,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同时, 在很大压力的高中生涯之中, 美术欣赏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说, 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亦是有含金量的课程, 有效开展高中美术欣赏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来说, 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张晓一.对有效开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4 (11) .

上一篇:DNA复制下一篇:细节成就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