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2024-06-15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精选十篇)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篇1

一、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主要面临的阻碍

1. 高校相关电子商务教学制度的陈旧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相关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制度陈旧, 长期以随意性的教学形式进行, 这些陈旧的教学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各大高校对电子商务教学的要求, 更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简单地拼凑商务和一些技术的课程, 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不系统, 专业的操作能力不精通, 不能够满足一些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专业需求。此外, 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的实验和实践上效果不显著, 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的培养。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片面化, 工科院校通常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这类课程居多, 然而经济管理与金融法律之类的课程就严重不足, 反而经济类的高校就情况相反。

2. 高校电子商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涉及面很广,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比较强, 又因为这个专业成立的时间不长, 所以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老师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专业知识也不够系统与深入。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相关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 所以在组织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验项目开发上存在严重不足。

3. 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随着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许多高校在电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设置上缺少细分, 从而出现了趋同模糊的宽泛化现象, 不能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 导致高校在人才供给上与企业在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可协调的矛盾。在知识的结构上, 大多数高校提出高级的复合型人才,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上面面俱到却只能浅尝辄止, 这就和社会需要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人才存在矛盾。此外, 就业的意向上面, 许多学生毕业更想在电子商务的管理与应用上发展, 这就与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急需操作性的人才存在着矛盾。

二、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共建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电子商务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其实就是指相关企业和高校围绕共同目标, 统筹规划并统一管理各自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将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统一使用, 以此创造出来的财富再进行共同分享,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实体性的合作与创新组织的形式。也就是说共建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电子商务的实体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和高校组建出不同形式联合的实体, 具体表现的形式包括有:共建研究与开发中心, 共建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试验基地, 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或研究所, 以及共建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之类。

2. 高校自建电子商务产业

高校要想能够改善自身的电子商务教学, 可以在学以致用上加强相关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大学自己创办相关的科技产业, 把促进科技发展的成果转化成为现实当中的生产力, 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结合。高校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创办者, 将相关学生输入自己的产业, 在培养相关人才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相关教育改革的发展。

3. 高校电子商务咨询服务点设立

高校电子商务最普遍模式之一就是为许多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对于一些问题咨询进行解答。相关的技术服务部分是由合作的企业或公司为了改进电子产品的结构或是改良生产的工艺流程而进行的, 有的就是询问提高电子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及节约资源能耗保护环境方面与高校进行的合作。为了实现产业的安全操作,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高校进行服务性的指导和具有强针对性的研究, 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水平和针对性, 还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三、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产学研模式下各大高校在电子商务教育上出现的主要的问题, 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之后对于产学研合作下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的模式进行深入的讨论, 获得了当前一些主要的产学研的合作方式, 通过这些改革的方式, 可以有效地改善电子商务教学的教育质量, 促进电子商务专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也可以促进当地企业与高校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

摘要:教育体制上的改革都深刻的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理念。如今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实现一定的变革, 在制度上需要创新,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就将针对各大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普遍情况, 对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上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探讨, 获得一些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电子,商务,产学研,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金泷.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 2010, 11:27-30.

[2]肖久灵.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同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02.

[3]李娜.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实训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电子商务, 2011 (3) :70-71.

[4]汪劲松.坚守大学之本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产业, 2011, (2) :30-31.

产学结合校园电子商务分析 篇2

加强产学结合,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建言建策

一、将我院目前的电子商务实训室改造成综合性实训基地

我院现在正在改建电子商务实训室,这将为电子商务的实习实训提供基本的硬件环境。在实训室建设完成后,我们认为,还需要加强软件建设,实训室除了满足既有的课内实训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校内综合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开展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的实践环境,为电子商务理论教学提供了实习基地。利用校园电子商务,构建校园电子商务实习基地,营造出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使学生能进行的真实商务活动,从而锻炼学习者运用自身的综合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1.校园电子商务为有才华,有想法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我校地处郊区、远离商业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外出购物很不方便。现代大学生脑子灵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也很强,许多学生平时也会兼职卖一些小物品,但这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而校园电子商务正好能迎合这部分人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我系开设了许多与商贸相关的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此外,我院还有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等。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网上开店,进行商务活动,进行自己的专业实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进行商城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会读书的乖孩子,还应该是有远大理想、会做人、能做事、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校园电子商务为专业特长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2.校园电子商务为部分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我们结合学院特点,在传统课程实训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实训分为三大类

 基础性试训实习

 开放性实习实训

 选择性实习实训

针对其中的开放性实习实训,我们提出了校园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新模式。即“创业实训+配送中心”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这种优势,联合各专业人才搭建技术平台,通过这种虚拟网络平台将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聚集在一起,最终将主要客户全定位在本院所在大学城的师生的购物需求。校园内还应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可以考虑给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的机会。这种模式将由在校学生的自主创业建立的虚拟网络平台与一支勤工俭学的配送队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校园电子商务扶持学生无资金创业理念的实现。

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就是把未来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校园电子商务为推动创业大造舆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并且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平台。许多学生想创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校园电子商务为大学生开辟创业新门路。

4.校园电子商务要积极和本地中小企业合作

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现在虽然是网络经济时代,我院地处中部,但本地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观念、技术还并不先进。还在采用传统的商务方式,这很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我们的实训基地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和本地中小企业合作。合作的方式主要有:

 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学生开设网店进行代销

 学生为中小企业分析网站,进行网站优化,提出优化方案

 我院开设商城,欢迎中小企业入驻

 经培训合格的学生为中小企业开展国内贸易、网络营销等服务或直接到

企业实习

 学生为中小企业提出新的经营模式、盈利方案、策划书,企业采用的可

以付给报酬

校园电子商务可以在技术和管理理念上对这些企业进行扶持,让他们实现现代商务经营。我院校园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招商引进的方法,把企业请进来,请中小企业入驻我们的商城,多多益善。对方只需提供产品,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网站建设,商品上架,广告宣传,店铺经营等,为中小企业开拓了市场,提高了产品知名度,让中小企业实现现代商务经营模式。

5.校园电子商务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提供直接案例。

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都在网上进行,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给人纸上谈兵的感觉,只有对电子商务的实际模拟教学才会是最有效的。但校园电子商务来得更具体、更真实一些,校园电子商务能满足《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理论课的实践训练要求,它为学习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所有对电子商务领域知识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次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将原本只在书本上的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在目前的校园电子商务中,解决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实践环节。这样校园电子商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的系统化和高水平发展;锻炼学生的营销意识;考验学生的毅力与韧性,推进校园文化与社会交往的互动,全面培养中国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

6.校园电子商务动作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和技能水平。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的课程,一个新的领域,知识结构复杂,技术性强,属于商务、计算机、管理交叉学科,要办好电子商务专业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只是谈谈商务理论,而应兼顾实践,多参与电子商务实践活动,校园电子商务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参与管理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7.校园电子商务提供二手市场流通学生闲臵物品。

高校的二手交易市场广阔。每年毕业生离校时都要进行旧物交易,并且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也经常会进行一些闲臵物品交易。这些都能在网上二手交易市场中实现。卖主可在网上发布自己要销售的物品信息、售卖价格及联系方式,买主则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若搜索不到也可以在网上发布求购信息。校园电子商务二手交易市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且搜索物品更快更方便,购买商品时所产生的信用及物流配送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开展有校园电子商务,通过发布供求信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二手市场的供求关系,校园电子商务很好地流通了学生的闲臵物品。

(9)校园电子商务一定程度解决电子商务中信用、安全支付与物流配送等难题。

相对来说,目前物流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而电子商务中的安全支付和信用问题也是众多专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但在这种基于校园网及校园卡的校园电子商务系统中,物流和支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高校里,由于校园一般来说就是方圆几平方公里范围。商品的配送相对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一般当天就能够送到购买者手里。物流可以采取买卖双方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共同商讨供货方式。而支付除了现金支付外,还可通过校园网利用校园卡转账功能进行安全、快捷的资金网上支付,这也是校园电子商务系统中解决支付问题的最佳方式。因在同一所高校里,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对方的可信。于是,就更容易促使达成买卖交易。信用机制在校园里是比较稳定安全的。所以,校园电子商务一定程度解决电子商务中信用、安全支付与物流配送的难题。

二、实现校园电子商务的技术保障

实现校园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为配合科研组的研究工作,信息类高职专业教学系部可成立“经贸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设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经营和管理包括网络商城在内的校内实习基地各项教学和经营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产中学,学中产,教师在产学中研究专业应用。技术服务公司除了商城管理中心人员之外,还可招聘学生在商城中以开设店铺形式开展电脑维修、数码创意、软件开发、商务服务(图文编排装订)、职业资格等培训业务。

1.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网络商务理念指导和运营商城店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的商务知识、营销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指导和运营商城店铺。可负责市场调研工作,跟踪校园动态,研究学生消费心理.发掘新的消费市场,帮助拓展公司业务。收集公司内外的各种相关信息,负责信息收集、发布公司对外信息以及与各大传媒交流。如在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活动时,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如发放传单、张贴海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而扩大自己网站的影响力。积极采取优惠的价格策略,低廉的价格是吸引大学生们进行网上消费的主要原因,无论何种商务模式,只有建立完整的客户资料库,才能以客户为中心安排业务流程,才能创建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通过建立类似会员制的环境来主动联络顾客。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从而对电子商务也会有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在学校里就已经充分具有了网站构架、资料库应用等多方面的技术,以及增加了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能力,这使得他们毕业投入就业市场时,就能快速的掌握公司整体的电子商务运作状况,甚至于还可能针对公司现行的营运情况做更高效能的规划,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专业提供技术支持

网站的开设、商城网站的经营,需要后台管理人员对程序、数据库进行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可以提供较硬的软件应用水平,网络专业学生可以在信息安全和网络线路上提供技术支持。软件技术人员维护商城后台程序和数据,管理和推广域名,给网站嵌入后台管理代码,培训商户创建店铺网站。根据业务需要,为商城、学院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开发专门的管理小型信息管理软件。网络技术人员负责商城网站的畅通,信息安全的保障,电子支付的实施,网络布线,保障网络线路的顺畅等技术服务。

3.艺术类专业负责网站网店的美工和网络广告制作

网上商城需要美工制作人员,网上店铺的宣传需要很好的策划和网络广告投入,网上商品的宣传必须有相关实物图片。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摄影摄像知识,图片处理知识,对上架商品进行拍摄和图片加工;可以利用网站建设知识,设计网站;利用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和广告实务知识,设计制作网络广告。为商城的运作添加了飞翔的翅膀。同时,为全面开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成立数码工作室,可开展摄影摄像业务,刻录影集,剪接录像等专业技术服务。在时机成熟时,可开设校园网络广播,由学生设计主持广播节目。

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以负责网站和网店项目的管理

一个成功的商城经营,离不开好的管理,不论是商城经营模式还是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成为商城管理的主力军。信息管理专业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对商城进行规划管理,设计符合本校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各部门各级管理岗位职责,招收各类学生管理员,进行员工培训,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校园电子商务系统与校园卡数据整合后,把所有校内师生都直接以“立足校园,服务师生”为宗旨,采取在线订购.送货上门的交易方式。

根据学校的特殊群体以校园网为依托.参照目前流行的电子购物模式,建立一个适合校园需求特点的专业校园电子商务平台。

三、结语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 产学研一体化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63-02

随着科学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机械制造专业要破常规,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实践和探索产学研与专业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逐渐开创出一条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一、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点

(一)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为既定方针,理论教学与产业实际密切结合,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开展学生专业知识与教师产业研究、学生实习活动与教师教学实践、学校专业建设与社会产业实际互相统一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在校企或社会相关产业企业实习得到的实践经验相互印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产业技能,同时,将实践经验反馈给学校使其进行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的改造升级。

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际是为了将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产业岗位的实践,培养出切合社会实际现实需求,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学校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于做到三个一致。首先,要做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师的教学研究相一致;其次,要做到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实践经验、体会相一致;最后,要做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建设与培育,同社会企业的需求相一致。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其本质上就是为了把学习、实践与就业三者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将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点贯穿一线。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思路就是紧紧抓住社会的需求办好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老师的研究方向、理论实践等,在带给学生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专业技能,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思维,依托产业办好教育工作,同时又利用教育推动产业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就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让学校老师与学生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中共同成长提高。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校产联合,使得专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就是打破以往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单调的教育方式,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生产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建立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机制。

二、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一)主要方式

学校是学生与社会企业的枢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的内在本质和要求,学校教育的开展可以基于这一前提来执行。在机械制造专业,一方面,学校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一体化的教学中,充分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锻炼出理论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的学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机械制造业的实训基地,比如与造纸厂、配件厂合作,按照教学相结合原则,使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企业即是课堂。学生可以在训练营完成理论知识到模拟,再到实战一系列的步骤,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毕业走出课堂就可以与社会“零距离”接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走进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可以让学校在这种新的模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企业也能获得人才。

(二)实践路径

1.建立理论知识与产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做到学以致用

学校应当将注重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模式逐渐转移到学研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来,进行专业基础课类别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传统教育中的比重。教学课程的内容要科学合理,切忌教条空洞,与社会实际脱轨。从教学伊始就树立起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展未来职业规划。学校职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可以通过开展校园职业知识、技能大赛,模拟招聘和学校企业合作“1+1”等方式,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意识,增加相关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课程培养,组织相关职业资质证书的考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模式,做到学有所成教学上要做到协调统一,要实现课堂理论知识与学校学生专业相统一,实践教学与社会职业技能要求相统一。但是前提条件是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凸显实用原则。例如在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学校可以参考引进了江苏杨思学校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了快乐教学、生本教育等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现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既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充分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互统一,让学生学有所成。

3.建设“双师型”“科研型”师资队伍

为了保障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学校应当极具前瞻性地开创“双师型”“科研型”的战略目标,即打造一支强大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教学水平高超,同时又拥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极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争取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让所有在职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专业教师培训班;(2)教师必须到产业基地或集训中心实践和学习;(3)教师要通过对外考察及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生产规则以及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自己的实践教育水平;(4)邀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指导学生的实践课堂教学。

4.开展产学结合实践,提高深化教学教育质量

机械制造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建设好专业与社会产业一致的产业实训基地。产业实训基地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建立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大力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训练基地;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创办校园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将学校的实践教学放在训练场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互相对比参照中摸索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机械制造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了高效的课堂,符合现代职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对于学校教学方面来说,开展新的培养模式,为教学改革积累经验;对于学生来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自己的职业信息,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道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杨.机械制造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34)

[2]钟志贤,孙宝福.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

[3]宋欣颖.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电大理工,2011(1)

【作者简介】农立新,男,壮族,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处副主任。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快速发展,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 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加速, 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仍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 工程教育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得以扭转, 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据统计, 我国的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不少现代企业评价, 国内的毕业生有不少优点, 比如知识面广、独立性强, 思路开阔;但知识泛而不专, 心态相对浮躁, 急功近利, 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较差, 专业功底不扎实, 实践能力较差, 缺乏创新能力;学生从上岗到熟练进行工作需在企业工作3-4年左右。这些负面评价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敲响了警钟, 必须从教学理念、办学机制、师资质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必要的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现实情况,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 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这对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把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继续深化, 提高人才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要。随着教育部、财政部 (教高[2007]1号) 和 (教高[2007]2号) 文件的发布, 一场以“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为主题的质量工程应运而生。

2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在教学方法上, 我国通行的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 这样的工程教育满足不了产业需求是可想而知的。而现代教育方法论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学习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 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学经验, 结合我国工程事业的发展阶段, 改革现有教学落后的现状, 主要举措有以下几点:

2.1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 改革现有教学计划

根据科技发展的特点, 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 调整教学计划, 减少理论学时, 加大实践类课程数量, 将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融入到生动形象的实验和设计互动过程中,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调整现有落后的教学体系, 减少陈旧的知识体系, 加大专业化强、信息先进的报告或课程, 使其更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毕业生的能力更好的匹配现代企业的需求。

2.2 改革现有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逐步开展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使考核方式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和实践能力, 试点课程要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出席情况、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 综合测评后作为最终考核成绩。

2.3 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设立开放性研究课题, 学生与教师组成团队来完成一个项目;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参与企业的课题攻关, 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 完成毕业设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逐步扭转毕业设计教师主导的现状,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项目构思、设计、甚至制作和运作的一个教学环节, 并且密切与工程实际项目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各项综合素质。

实验区出台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考核节点及内容》, 实行三个重要的节点考核, 每次考核时学生都要采用PPT演示的方式, 结合报告、论文、图纸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汇报答辩。三次考核节点为: (1) 开题考核 (第四周末) (20分) ; (2) 中期考核 (第十周末) (30分) ; (3) 结题答辩考核 (第十七周末) (50分) 。通过对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 促使学生在整个学期能够认真和全力以赴地做好毕业设计工作, 并能对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2.4 创造条件, 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4.1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事业发展的希望, 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生力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 是实验区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 创新实验区努力创造条件, 为青年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 对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实行工作量减免;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督促与管理, 促进其快速成长。要求每个青年教师要下到专业或基础实验室指导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指导生产实习, 到企业培训和锻炼, 具备工程师的能力。

2.4.2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助教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实验区进一步加大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助教制度。助教负责日常考勤、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这不但可以锻炼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更能使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工作当中, 对实验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4.3 扩建全面开放的微机室和创新实验室, 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创新实验为手段, 以全过程开放为原则, 创新实验区投资改造扩建了大型微机室和创新实验室, 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学生竞赛活动, 为开展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篇5

徐 昭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在产学合作、校办产业、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尝试与做法。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经在办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机制以及运行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院步入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江西省交通厅,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建设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学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性办学,向找、争、创的主动性办学转变。近三年来,学院为各用人单位培养了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5300余人;各类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非全日制教育等合计21800余人次;产教结合创收3500多万元。学院先后获得“江西省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交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主动服务于专业改革及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高职院校要做到按需育人,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以及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进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改革,广泛听取企业用人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重视企业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按专业大类成立了由院内外人士组成的六个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院外成员为来自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到学院召开研讨会议,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产教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每学年末,各专业都在专业管理委员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研讨新学年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方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为开设新专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直接参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以充分体现。经过与企业的反复磨合,培养出的人才定位准确、贴近社会,上岗后企业反映良好。

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组织生产,是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特点。本着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创造效益的宗旨,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路桥工程系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所”。该所于2002年经建设部、交通部审批,具有公路行业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该设计所主要通过教师带学生从事公路、桥梁 和隧道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旧桥加固工程设计等工作实现对外服务。设计所成立三年多来,已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北等省承接了43条公路、累计1380多公里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有多座大、中型桥梁,总长度达15000多米。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2573万元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设计所承接的50多公里的三清山环山公路和30多公里319国道(黄洋界至宁岗段)的勘察设计和监理任务,这两个路段山高路险,地形复杂,且环保要求高。我院师生不畏艰辛,克服了种种生活困难和技术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勘察设计工作,得到了业主和主管部门的好评。目前,这两条公路已竣工通车。通过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勘测设计,在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凡在勘察设计所工作过的同学,毕业后都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说,设计所为学院路桥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习环境,也为产学研结合开拓了新的途径。

2004年,学院路桥工程系又成功地建立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所”和“江西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目前,两者均运作良好。这两个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校办实体的建立,为学院产学研结合更广泛地开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充分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提出了实施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高等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江西惟一一所汽车专业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了更好地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学院决定将做大做强汽车工程系作为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切入点。通过与多家企业接触,最后确定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该公司为我省交通系统首家上市公司,其成立时注册资本本金为7.54亿人民币,总股本为7.54亿股)。双方约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以股份制的方式运作,共同建设学院的汽车工程系和驾驶培训学校。

合作前期,学院以现有的驾驶培训学校的品牌和现有的资产入股,赣粤公司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共同成立“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学院控股。目前已在学院北面征地100亩,将以学院的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为基础,按照国家一类驾驶培训学校的标准扩建驾校,获得的利益双方按合作协议股权比例分成。合作第二步,组建独立的汽车学院。办学形式从单一的高职学历教育,扩展到汽车新技术知识培训和汽车维修等多种形式。学院和赣粤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投资新建汽车实验大楼,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并以学院的品牌,依托江西交通行业的优势,在南昌市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汽车维修企业,作为学院产教结合、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目前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学院在积极组建“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还努力探索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2004年,信息工程系与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ATA)合作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将职业技术教育IT类课程引入信息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学生实行企业认证,使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紧跟IT行业发展的步伐,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操作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四、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办学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形式,订单式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弥补书本知识不贴近生产实际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同时,订单培养还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才培养的时间缩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对口”就业难的问题。

2006年,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培养该公司在江西省汽车专业维修人员,开展了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尝试。通过协商,双方就丰田公司订单培养人才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性的意向。根据我省汽车后市场实际,双方专业人员制定了“2+1模式”订单教育教学计划(即在学院学习两年,在丰田实训基地实习一年)。丰田公司与学院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并参与学生录取工作,同时为学院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校内建立丰田汽车实验室,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丰田奖学金”,学生毕业后由丰田公司负责安排就业,为丰田公司服务。

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全真的职业实践环境

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这一优势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营造的职业实践环境。

为主动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以大型、高技术企业为主的35个涉及学院所有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这些企业单位均签订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协议书》。对学院而言,这些企业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室”。人才培养计划实行“2.5+0.5”的模式,通过最后一学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加生产实践,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实训,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少同学实习结束后即被企业录用,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深受企方欢迎。

六、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同时,还将有利于教师走出教材课本,密切社会需求知识和专业技能实际,达到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基本基础技能的目的。近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观念创新,树立主动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学院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院依托汽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等对外服务机构。近三年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高新考试站共培训鉴定1051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80余万元。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共完成驾驶培训与考证8863人,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依托管理工程系,学院设立了“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简称ILT)江西地区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为江西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使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同时管理工程系经商务部批准,成为江西省国际货代员考试培训中心,为江西省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工作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取得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

依托成人教育部,学院每年定期对厅局二级单位、重点交通企业及交通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培训市场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积极与全国交通类高校合作(目前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在学院建立了函授教学点),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班、本科和专科函授教育,近三年来共完成非全日制教育(各层次函授教育、各类专业人员培训及干部继续教育等)共计6355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近300万元。

七、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推进教研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撰写论文、编撰论著、开展教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阶梯,是教师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升华和飞跃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科研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加大了鼓励和奖励的力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科研成果显著,使学院的教科研工作迈开了稳健的步伐。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97篇,主编、参编和主审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87部。其中42部教材作为统编教材在全国通用。此外,学院还成功地创办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教师发表论文、交流经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完成省“十五”规划教研课题2个,省教育厅、交通厅、劳动厅重点课题26个,其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的课题9个。主要包括管理工程系与省交通运输管理局、长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交通厅重点课题“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战略研究”,该课题为交通运输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信息工程系与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厅财审处合作,完成了省交通厅重点课题“江西省交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浪潮通软公司联合开发了公路财务核算软件。该软件在省内外公路系统使用,反应良好;路桥工程系与吉安公路局、南昌公路局合作,共同申报了“道路安全审计”和“道路弯道内侧加宽的改进”两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目前正在实施中。2005年学院获批立项省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11个,省教育厅省级人文社科类课题1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5个。通过教科研,特别是通过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和开发课题,大大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问题思考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成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以前相比明显减少。2006年,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率先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并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本文拟就此进行阐述并提出思考性建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还望同仁指点。

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职业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各学校在电子技术方面纷纷推出新的专业,部分学校出于招生和宣传的需要,试图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吸引学生,例如:PLC、智能家居等尖端技术专业,根本没有考虑学校的师资、实训条件和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和什么的岗位,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现在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沿用大专或大学的模式,过多以学科性课程为主,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严重滞后于应用实际。教学内容过多强调系统性、原理性,缺乏紧密联系企业生产要求的典型案例,导致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水平偏低,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3.实训设施薄弱,学生能力培养未能真正落实

有些学校因财力有限,实训设施相对薄弱,实训内容、方法都未能跟上。例如,有的学校家电维修课用到的电视机故障演示板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分立元件的黑白电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按固定的开关来设置故障,学生学完后,只是懂一点点皮毛,对于新型的液晶电视机或负离子彩电等的故障却一点也不懂,更别说维修,所以学生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

教育的重任是要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负责。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八种能力列为我国劳动者对现有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变动所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初步执业技能以及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企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零距离适应,即学生的通用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持续发展技能就是我们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是:电子类企业的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生产工、车间技术员、质检员、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设备维护、电子产品维修等等。因此,明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三、构建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1.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编写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基础课程分为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以上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期)、计算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上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专业模块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可分段开设,第一阶段重点强化基本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从事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的工具使用技能。例如:万用表、毫伏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等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第二阶段以专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的种类、性能、用途、选用和检测方法;用焊接工具熟练焊接元器件的焊接方法。第三阶段以综合运用为主,拓宽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利用电子电路图掌握分立元件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家用电器的故障分析和检修。

要想实现以上课程设置,需要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材。而现在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大部分都是过多强调系统性、原理性,所以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编写一些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以适应现在“校企合作”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而教学质量不变的情况。

2.与企业合作,把学校建在车间

把学校建在车间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个计划可以根据企业每年的高峰期进行安排),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不用购买相应的实训设备,又能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教学,符合实训产教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又可以在生产高峰期利用学生创造价值,这些学生毕业后还会成为企业的后备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对于学生来说,直接参与生产,实现零距离上岗,既学得动手能力又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解决了生活费用问题,可以说这是“多赢”的局面,这种模式突破了在传统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使电子专业与电子企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的诸多问题。

3.为企业提供条件,让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

把车间建在学校是指在学校校园内划出一部分地方,让企业进来建车间,或者把学校一些空的实训室提供给企业做车间,与企业签订合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把企业车间引进学校,既找到合作办学的伙伴,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平时在实验室训练耗材大的问题,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车间的相关管理知识,学校的车间除了上课时间可以学生锻炼之外,课余时间还可以给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节假日时间进行勤工俭学的机会,为贫困学生创造读书机会,解决学校招生难的问题。所以说,这种模式学生能与企业生产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获得“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为以后的顺利顶岗工作作好准备。

四、我校产学结合所取得的效果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

我校的电子专业虽然是省重点专业,但是实验实训资源还是很难实现仿真教学,因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耗材非常大,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亦无力承担如此大的投入,通过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回避这一难点。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专业分别与江门亿都半导体有限公司、世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大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他们在我校也设有生产线,在生产淡季,企业都会派资深的师傅来我校指导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每年企业生产的高峰期,我们也会安排学生去他们公司进行实践。让本专业的学生与企业零接触,让他们在真实的岗位上体验到工作的内涵,提高适应能力。近两年来,从我校电子专业毕业生的跟踪来看,学生普遍以“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能力强”的特色被社会看好,而且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80%以上。

2.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队伍

校企合作下的产学结合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让教师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既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逐步造就一支素质高、实用性强的师资队伍。近三年以来,我校电子专业教师都100%考取了家电电子产品维修技师,其中还有两位教师考取了高级技师。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职学生的基础差,起点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从而导致上课睡觉现象特别严重。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增多,教师近距离面对学生,教学互动性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每年江门市举行的技能竞赛我们专业的学生都会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2008年,我校的李永镇同学参加全国电子产品装配竞赛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五、产学结合实施的问题思考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显重要,它不仅需要“双师”证书型的教师,更需要有着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个别教师的动手能力仍需要加强。

2.与企业合作,必须选择专业对口优秀的企业

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才能令学生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发挥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选择企业时还要考虑企业岗位的安全系数,尽量选择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用人需求大的的企业。

3.协调好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关系

在产学过程中,三者是共赢的,学校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工资还可以提高素质和技术能力。但是企业应该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不能增加学生的强度,更不能当学生是廉价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学生应该与普通工人享受同等待遇。学校也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对学生加强管理,生产过程中避免太多次品或者废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2]唐玉凤,邹立君.职业教育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 篇7

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据统计,中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1 000 多万家,2012 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达到200 万。那么,在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应该是非常看好的。但现实的情况是,电商专业的学生目前处于“尚未毕业,就已失业”的尴尬境地。据教育部2009 调查统计数据,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远低于2009 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47%的就业率。这不仅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学科的发展。

一方面成千上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显然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忽视了市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如何形成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实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了一种基于高校和企业互动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以使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市场的需求,提高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电子商务是由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具有结构多样性、内容综合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子商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同于现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也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从国内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来看,电子商务专业在各高校主要有三种办学模式:以管理为主、以经济商务为主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三种模式,均分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以管理为主和以经济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着重于电子商务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应用和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主要设置在信息学院或计算机学院,着重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管理与维护。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电子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基本框架。但是,为什么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却没有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呢?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笔者通过到对相关企业和高校的调研,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高校电商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太过宽泛,缺少细分,出现趋同化、模糊化、宽泛化的现象,从而导致了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互不协调的矛盾:培养模式上,高校培养同一化与企业需求多样化存在矛盾;知识结构上,高校提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与社会精细化、专业化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在就业意向上,学生想要从事电子商务管理与应用的预期与目前国内企业急需操作性人才的局面存在矛盾。

(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目前各高校关于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体系上,将有关商务和技术的课程简单地拼凑一起,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系统,专业操作不精通,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实用需求。二是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上,效果不足,缺少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课程设置存在片面化倾向。工科院校,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课程为多,经济管理和金融法律类课程不足;而经济类高校则刚好相反。

(三)缺乏实务技能的师资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且成立的时间不长,缺乏实务型师资力量。据统计,现有的师资力量中,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只有1.9%,其余大多数都是毕业于营销、管理、计算机、网络或其他专业的,其掌握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而且,大多数专业教师并没有电子商务的实践和实务经验,在组织学生案例分析、实验和项目开发方面存在不足。

(四)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实践教学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各高校却普遍存在理论讲授为主,老师照本宣科的现象。没有必要的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尽管有些高校也设立了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但其所用的软件往往都比较简单,脱离实际的商业环境。

二、电子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缓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协调的矛盾。下文将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模式与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系统探讨高校与高校互动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关于人才培养方面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位和方向,具有跨学科、难度大、周期长的特征。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设置培养目标和方向,是一个难题。如果目标太过宽泛,则会造成什么都学却都不精的后果,导致专业缺乏竞争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不同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资源,特别是企业资源,进行具体的专业定位。首先,要细分培养方向。从电子商务内容看,可分为信息服务、物流应用、网上贸易和网络营销等专业方向。从行业看,可分为化工电子商务、医药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等专业方向。其次,在细分方向的基础上,规范核心课程。要突出方向性课程,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在管理、商务或技术方面有所侧重。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确立实用、灵活和有效的原则,实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系统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因此,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和优势,通过海量搜寻和精挑细选,找到高价值的视频和文档资料,以增加案例教学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其次,要注重利用当前的互联网资源,例如免费的公共邮箱、SNS、博客、QQ群等互动平台,或者像淘宝、京东、凡客等众多互联网工具,搭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自我实践的兴趣和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各种企业资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队进行策划、研究和实施电子商务项目,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企业实际中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围绕实际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相关岗位所必备的技能和知识,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的训练,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要着力建设教材、案例、课件、题库和优秀作品库等资源建设,重视相关课程的集成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避免简单堆砌和前后重复。

(四)创新实践模式,强化技能培养

除了购买最新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建立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外,还要注重利用校内外资源,创新实践模式,强化技能培养。一方面,校内的设备采购、宣传招生、后勤服务和网络教学逐步实现电子化,为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电子商务实践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

(五)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师资水平

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一要积极引进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中有广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加强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培训,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各种电子商务项目开发和活动,并为教师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三要与相关高校和企业开展师资合作,促使教师了解电子商务各领域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创新实验区产学研结合途径

以上探讨了电子商务专业产学研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那么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哪些呢?

(一)共建电子商务精品课程模式

高校与企业共建精品课程是“高校与企业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实现高校课程建设和企业技术需求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点资源和素材,丰富高校的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校企精品课程能够有效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操作技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具体的做法有:一是高校和企业合作编写精品教材,解决电子商务教材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二是高校和企业共开精品课程,共同将相关课程打造成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举办电子商务竞赛模式

电子商务竞赛应以真实的企业商业问题作为比赛内容,辅以企业资深人士作为企业教官,及业界专家的点评与辅导,让大学生与高校老师在了解企业现实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配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就业。通过大赛,还有助于高校与企业间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远程实践教学方式。

(三)全程培养模式

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展开全程化、全方位和高质量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包括学生刚入大学的教学到大学中期的实践实习乃至最后的毕业设计。因此,全程化培养模式有利于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在社会的适应性。其具体的做法:第一、围绕企业实践构建有特色的教学改革试点。校企可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开设专业试点班。试点班的教学体系建设应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中心。第二,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企业在实际中的电子商务应用,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的实验,以使学生得到更加专业和全面的训练。第三,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理论能力。企业导师则着重向学生介绍电子商务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以及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要求。

(四)人才培养计划模式

校企共同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技术研究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技术、方法和知识,提高了以后就业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做法是:首先,严格筛选优秀学生。通过学生报名、高校推荐、企业面试的方式,由高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出最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由企业精心设计的项目。其次,根据企业需要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对人才的理解和需求,要求学生是否需要具备广泛全面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的中英文沟通和表达能力、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是否勇于面对挑战和参与竞争,是否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体力。这样保证了通过项目中训练出来的学生首先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第三,组成培养通才型的师资队伍。组建一支由资深专家、科研人员、高级经理组成的辅导团队,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指导,分享经验,帮助他们在专业环境中继续学习,掌握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全方位能力。第四,提供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与实践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企业为学生们组织内容丰富的技术讲座等活动,学生们也可以自行组织各种交流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结束语

当前,企业“用工荒”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其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是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特征。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现今企业的需求,从而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矛盾。对于高校而言,应该要清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摸清相关专业的岗位群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技术等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调整、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生产资源和便捷的实习场所进行教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因此本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以使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本研究既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摘要:电子商务专业近几年迅速发展,但却出现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旺、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显然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结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人才培养现状,系统探讨电子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产学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

近年来, 电子商务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势头,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产生了强大需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赢动教育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7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 (1) 。事实上, 为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 教育部就已先后批准了430多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 (2) 。可随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加, 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甚理想。为什么在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够好呢?除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因素外,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 从而产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纵观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理论为导向, 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且培养方式和过程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从人才市场和人才招聘网站上, 我们可以看到, 当前绝大部分企业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设置了“须若干年实践经验”的门槛, 这自然将所有仅经过理论学习而未进行实践锻炼的毕业生挡在了门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将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构建产学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教育思想理论渊源流长。早在公元前6世纪,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相统一的过程, 主张学习与行动相统一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也有一些先驱者提出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如孙中山先生的“以行而求知”、蔡元培先生的“边工边学”、黄炎培先生的“做学合一”和毛泽东主席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从国外来看, 早在18世纪初, 欧洲就产生了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20世纪中期,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也主张“从做中学”。这说明, 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统一, 教育必须要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调与平衡。为此, 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三明治教育”实践, 美国也于同期开展“合作教育”实践, 德国也在此基础上开展“双元制教育”实践。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专业教育基本都实行以学科为主导的专业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通常以学科理论为基础, 根据学科理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专业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施行, 较少考虑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和特点, 从而使得专业教育过于理论化而不能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而产学结合教育思想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进行,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发展, 其实质就是根据产业实践活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人才培养要根植于产业实践的需要, 绝对不能脱离实践发展。

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区别是如何处理理论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关系, 以及理论教育如何与产业实践互动。从培养过程来看, 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 虽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过程也会加入实践环节, 如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但其作用和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例显得相当有限, 辅助角色地位相当明显。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 要从实践中学习, 也要学以致用, 学习与实践相得益彰。从培养结果来看, 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 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征与人才需求

当前之所以会产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征所决定的, 产业发展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层次。

(一)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仍处于发展期

电子商务从20世纪90年代诞生至今, 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目前,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 (1) , 且从使用范围来看, 电子商务已俨然进入全民电商时代。由于目前很多传统产业仍处于在电子商务转型阶段, 且其转型过程尚未完全结束, 电子商务仍处于“电子商务+”的工具范畴, 其产业主体地位尚未明确, 因而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 电子商务产业仍处于发展期, 尚未进入成熟期。通常情况下, 处于发展期的产业对人才需求层次比较高, 但对人才需求标准未明确界定, 经常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作出灵活变化。而作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高校来说, 由于教育体制、无法全面了解产业实践状况等原因, 很难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产业要求的培养模式, 从而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无法协调。

(二) 电子商务产业涵盖范围过于宽广

由于电子商务是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 从产业范围看, 电子商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电子商务几乎包含从运营商、网络服务商、设备提供商和产品生产商等各领域环节。事实上, 作为从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高校来说, 很难对产业范围如此之广、产业链如此复杂的电子商务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因为这牵涉到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 整合学科资源对当前很多高校来说是容易说而不容易做的事。为此, 目前很多高校都只能依托于某一学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而通过该学科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当前各高校学科发展各自为营的情况下, 整合效果很难达到理想化境界, 其结果是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偏向不同的学科方向。这种局面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很难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 从而加剧人才供需矛盾。

(三) 电子商务产业变革速度较快

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 电子商务也迈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电子商务的无国界及7*24小时服务特征决定这种商务形式必然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不断革新, 创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当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相同的生存法则时, 速度将会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谁能根据市场形势快速地推陈出新, 创造适宜于市场需求的经营方式, 谁就能够站稳市场, 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法则使电子商务产业变革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同时大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 即不但要懂得如何经营, 还要擅长于如何快速创新, 而这对于只接受过理论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三、产学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矛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作为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的高校来说, 必须要改变现有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现状, 构建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产学结合教育理念, 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我们提出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产学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如图1所示。

(一) 产

产即产业实践。按照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 个体应该从工作中获取知识, 即从做中学, 主张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极强, 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该强化产业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 电子商务产业实践更加便捷, 学校完全可以利用一些初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大体上讲,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模拟仿真实践, 主要通过利用一些模拟仿真软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交易过程;第二个层次为综合实践实训, 主要通过使用一些综合性任务型实训平台, 如网络营销能力秀、C实习等等, 让学生参与并完成一些任务, 从而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第三个层次为产业经营实践, 主要通过学生创建电子商务经营实体, 真正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实践活动。

(二) 学

学即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学习一些成熟的理论知识, 以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产业实践, 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模式目前已相对成熟, 且教育形式也基本相同。在理论知识教育中, 既要开展专业教育, 又要兼顾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专业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又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有侧重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

(三) “产”与“学”结合

英国“三明治”教育提出“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理论学习”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理论能够较好地强化理论学习成效, 协调理论与实践相向发展。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 且其专业内涵仍不够明确, 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应注重强化“产”的导向作用。与英国“三明治”教育不同, 我们主张电子商务推行“产业实践—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的教育模式, 如此可以让学生首先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理论学习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后将理论知识再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之所以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是由于当前电子商务普及率已非常高, 青年学生对电子商务已不再陌生, 让他们从非常熟悉的实践开始具有先天的认知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产业实践的先期导入, 可以让学生对实践有更多的思考, 从而在理论学习阶段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潘旭华, 尉斌, 张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应 (下转第112页) 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15) :16-19.

[2]瞿辉, 王景河.产业导向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17) :94-96.

[3]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21) :97-99.

[4]武峰.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6, (10) :121-123.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探讨 篇9

一、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意义

目前我国档案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甚至潜藏危机。要改变档案教育困惑局面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倡导和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1. 档案工作的性质要求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档案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重视产学研结合对于发展档案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 档案教育需要产学研结合。

应该说, 档案工作的地位及其影响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档案研究自身的问题。之所以档案专业会出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与档案教育脱离实际, 没有解决好产学研的问题直接相关。要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从档案教育开始。

3. 档案事业发展呼唤产学研结合。

档案蕴涵着丰富的宝藏, 守着档案这个大宝库, 我们的档案界却贫血、挨饿。通过教育科研档案部门的有效结合, 协同努力, 有助于促进改变我国档案管理水平落后的局面, 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影响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主要问题

尽管产学研对档案教育十分重要, 但是, 作为文科类的档案学科来说,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会有诸多困难。

1. 认识不足。

很多人认为, 产学研结合是工科类学校的事, 与档案教育无关;大多数研究者更习惯于书斋式的档案研究方式, 结果使档案研究局限于很窄的圈子里。还有很多档案专业的学生在国家培养了多年之后改行, 这已成为习以为常的现象, 而我们的档案工作却长期处于“老牛拖破车”的境地, 人员老化、人力资源短缺、科研能力弱、水平低、成果少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善。

2. 组织不力。

没有从国家档案事业的大局和提高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的高度出发, 切实把产学研计划作为学校发展和档案事业双赢的重大策略来进行认真的部署和规划, 少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3. 方向不明。

一是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滞后。档案教育成了高高的象牙塔, 学子们远离档案馆 (室) 做着研究, 走入了越来越狭窄的胡同, 而一线的档案馆 (室) 守候着档案财富鲜为人知。二是专业建设没有贴近档案工作实际。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档案界多年来却鲜见实用性的科研成果。这不争的事实让我们不能不从办学的方向上找原因。

4. 机制不畅。

档案教育产学研尚没有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重视不够, 广大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很少, 学生实习的时间短暂, 且难以深入档案工作实际, 横向课题很少, 与其他学科产学研合作的丰富项目和成果相差甚远。

三、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 作为学校来说, 需要从以下途径进行努力:

1. 争取主动出击。

一要积极优化产学研结合的内、外部环境。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 对产学研结合的问题认真研究, 深入思考和讨论档案教育的改革,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产学研给予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二要主动寻求档案业务部门的支持。学校要与档案部门加强联系, 创建合作关系。三是对产学研结合有序地管理。学校要积极引导, 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 开展产学研结合理论研讨和实践活动, 制定产学研结合专业培养计划, 增强为档案事业发展和基层档案部门服务的意识, 积极寻求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

2. 加大教改力度。

深化教学改革要结合档案工作实际, 进一步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档案教育方法, 注重利用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要把开展利用者需求调查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档案专业的师生要主动调研, 深入了解行业、档案部门的人才需求;随时掌握社会需求的变化, 帮助档案界做好提供利用工作。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人才、技术、信息优势, 为档案行业服务, 促进产学研深层次融合。

3. 科研课题引路。

我们需要档案理论研究, 更需要能挖掘档案宝藏, 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性的研究, 讲求研究效果。教学要增加深入接触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环节, 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入档案馆。通过带着问题的研究, 深入了解档案, 在档案实践工作中拓展思路, 拓展毕业论文研究的空间, 努力破解档案难题。讲求档案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 并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教材、课程的转化, 向档案工作行为的转化, 向挖掘档案宝藏的转化, 切实发挥档案科研的社会效益, 使研究为档案事业发展服务。

4. 深入研读史料。

对档案专业的学生明确查阅档案、研读档案的教学要求, 这样做, 一是专业素质的需要。档案专业的学生只有深入到档案案卷的海洋里, 才能懂得档案的浩瀚和深邃, 才能汲取和提炼出档案的精华;也只有对档案的透彻了解, 才会产生档案专业自身的学术自信。二是档案研究的需要。只有接触档案、了解档案, 才有可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可以说, 提出阅读档案史料的要求是改变档案研究范围狭窄, 研究者目光短浅的有效途径。而且研究需要提升研究价值, 搞研究编纂, 更需要广泛阅览大量档案。三是档案业务的需要。通过阅读档案资料, 多元探讨档案, 解决实际问题。读档应该成为档案专业的一门必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5. 创新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们的档案教育及研究者要在实现两个开拓上下工夫。一是开拓研究思路。创新研究理论, 改革研究方法。档案编纂学的研究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 重视档案编研工作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开放思路, 甚至开放研究领域, 与相关专业、学科共同开发档案编研研究课题, 取得档案编纂学理论的新突破。二是开拓研究空间。深入档案工作, 要把档案专业教育的重点放到档案的整理、鉴定、管理、保护和编研上。

6. 教师走出学校。

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实力是连接校企合作的桥梁, 是产学研结合持续长久的动力。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科研, 可以定期派教师去档案馆进行学术研究或实践, 把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作为教师科研考核的重要内容;以“科研搭桥, 教改推动”的方式推动档案教育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从事档案教学的专业教师也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 定期到档案馆或实习基地、基层档案室进行调研和开展课题研究, 使自己所关注的理论更贴近实际。

7. 社会力量支持。

当然, 要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理想目标, 仅有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不够, 作为档案事业管理部门也理应为档案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持和帮助。

(1) 加强宏观规划协调。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加强档案科研的统一规划管理, 协调发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业务部门应着眼于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定期发布档案工作科研课题, 加强和改善对档案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做好重点项目、课题的科研协调和组织工作。

(2) 联合开发档案资源。例如, 档案编研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性质, 档案编研不能只在书斋里进行, 是一定要与档案实体紧密联系的。档案编研对综合性研究具有很强的要求, 而一个好的档案编研成果更须有较高的对档案原始资料的研究和把握。从事档案编研也不例外。

(3) 提供教学研究基地。改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局面, 为学生实习、实验, 教师研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4) 发挥档案学会作用。各级档案学会组织要协同配合。统一部署组织全国性或省级的档案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尽可能吸引和组织大专院校的学生参与档案学术研究活动, 吸收学生参加档案业务活动、研讨会、讲座等, 促进学生加强与一线档案工作者的学术交流, 繁荣档案学术研究, 使学术与档案工作互相促进。

档案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前景是光明的, 不论是学校领导者、教师, 还是档案部门的行政管理者、研究者都必须迈出这一步。

参考文献

[1]韩秋黎.档案编研研究的文献分析与思考[J].兰台世界, 2007 (5) .

[2]杨道玲.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J].档案与建设, 2003 (10) .

[3]孟世恩.再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档案学通讯, 2003 (1) .

产学研相结合的圆梦之歌 篇10

歌之词:高端的科技人才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有一个高端的“绿色精制课题组”, 课题组的成员多是以“80后”的博士后、博士为骨干的团队, 而领队者就是国际著名过程计算流体力学、化学工程工专家、博士生导师卫宏远教授。

对于卫宏远教授其人, 首先介绍他实实在在的学术头衔: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天津市“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BHR流体力学研究中心高级顾问;17和18届国际工业结晶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 并且是我国唯一的当选委员……看到这些头衔, 不知情人若以年龄对衬的话恐怕应在七旬以上, 谁能相信他只是一位“60后”四十多岁的年轻专家。

卫宏远教授是天津大学作为国际著名化学工程专家而引进的杰出人才。1993-1997年间他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化学系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 师从于世界著名化工专家、前英国化工学会 (IChem E) 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Garside教授, 在工业结晶以及过程流体力学计算等领域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在英国BHR流体力学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期间, 卫教授还与欧洲同行合作将研究范围扩至涵盖工业结晶过程、计算流体力学、过程优化放大和流体混合、绿色化工、过程强化等诸多领域, 并在这些领域内取得了广泛认可的成就。

归国后, 卫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与国内外多个著名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承担并顺利完成了近20项重大项目以及成功进行了部分成果的工业转化, 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卫教授又先后承担了一项国家863资源领域的重点项目和两项国家军工863子课题与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承担并完成了多项重大国际合作研发项目, 使得卫教授的研究团队真正成为国际化团队, 站在世界的前沿。不仅如此, 卫教授带领的团队更致力于创新, 积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已成功地在中石化、宝钢、攀钢、中信、中冶焦耐等2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产业化。这些产业化技术不仅具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的特征, 而且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宝钢化工无水氨工艺国产化、攀钢大颗粒工业级硫铵技术、海正药业的新药晶型的开发、中石化己内酰胺中和反应结晶技术集成、六国化工的电子级磷酸技术等, 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并为用户创造出可观的收益;同时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壁垒, 又为国家节约上亿美元的技术引进费用。

卫宏远教授先后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0余篇, 获发明专利8项:“磷铵吸收法生产无水氨方法”、“大颗粒硫铵生产工艺及结晶装置”、“结晶提纯精芴的方法”、“结晶法净化湿法磷酸的方法”、“熔融结晶精制b-甲基萘的方法”、“芴氧化生产9-芴铜的方法”、“美罗培南三水合物晶体的制备方法”、“新美罗培南晶型及其制备方法”, 其中成功实施产业化的就有6项之多。2008年荷兰举办的第17届国际工业结晶会议, 可谓工业结晶界的顶级学术大会。卫教授作为中国唯一当选的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做了大会特邀主题报告。2011和2012年, 卫教授再次当选为18、19届国际工业结晶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

谁能料到, 像卫教授这样的国家顶尖级高科技人才和他新领导的“绿色精制课题组”年轻有为的博士后与博士团队, 单是前来寻求合作的国家大型企业都应接不暇, 竞能分出相当的精力与晨光化工有限公司结缘。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非常的意外!因为“晨光”仅仅是个较小的民营企业。但卫教授有着这样的梦想……用科技支撑中国中小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歌之曲:尖端的科技企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到90年代末改制为民营股份制公司, “晨光”的名称未变, 生产绿色化工产品的目标更没变。他们绿色化工的初始第一步,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抗氧剂1010, 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经过多达千百次的试验, 终于获得成功, 经省部级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 并在当时的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荣获金奖, 同时还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科技成果荣誉称号。接着便是抗氧剂1076生产工艺创新, 采用新型催化剂以避免苯洗、水洗过程产生大量的污水;采用新型的结晶溶剂而一次结晶便达到质量要求, 创新出一条我国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生产1076的清洁工艺路线。产品经齐鲁、天津、大庆、吉林、茂名等多家国内知名大型石化企业在几十万吨级聚烯烃装置上应用实践, 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完全可以替代进口, 从而成为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定点供应商。当时的中石化总公司装备处杨正顺处长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晨光’, 就没有抗氧剂的国产化。”

他们“绿色化工”的第二步, 开发环保节能新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技含量更高的汽油清净剂BDG-1, 它的研制成功, 使我国汽油清净剂资深研制专家、鞠世仁高级工程师有过这样的感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 中石化总公司原总经理盛华仁就曾多次指示应提高我国汽、柴油的质量并提出新的研制课题, 经批准成立由我负责主持的攻关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有关单位的支持, 才取得汽、柴油清净剂两个方面的专利。如若和今天‘晨光’的同类产品相比, 差距相当之大!这里仅用3个数字加以比较就很说明问题:目前国内汽油清净剂流行品牌经中石油兰州评价中心测定, 进气阀沉积物 (IVD) 下降率为52.17%;世界顶尖级品牌则为进气阀沉积物 (IVD) 下降率高达85.417% (BASF评定) , 高出国内产品近33%;而‘晨光’的产品, 也是经过世界最具检测权威的德国BASF实验室 (按CECF-20-A-98方法) 评定, 进气阀沉积物 (IVD) 下降率竞超过世界顶尖级名牌1.621个百分点, 创下了87.038%的最高值!因此, 我还曾与‘晨光’王辰董事长一起应邀与德国BASF公司亚太地区经理、炼化品市场经理等进行多次专业技术交流, 深切感受到国外知名大公司对‘晨光’的高度信任, 他们破例授权将BASF的名牌商标‘快乐跑’允许‘晨光’在产品标识中无偿使用。”

再说他们绿色化工的第三步, 摘取原子经济反应的桂冠。什么是原子经济反应?它与绿色化工的关系怎样?国内外权威专家的观点:绿色化工的理想是实现生态环境与化学和化工生产的协调发展。其主要特征在于采用原子经济反应, 即原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进入到产品的分子中, 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品, 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也不采用有毒、有害原料、催化剂和溶剂, 却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

“晨光”的子公司———天津三农金科技有限公司同有关专家合作, 用原子经济反应生产出高效抗旱保水剂, 在业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产品鉴定委员会7名成员中就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天津大学王静康教授, 中国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专家、南开大学李正名教授, 中国化工合成专家李俊贤教授, 中国精细化工专家、解放军总参五十五研究所吴慰祖研究员。专家们对这个生产新工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俊贤院士称该技术为“原子经济反应的第一颗重磅炸弹”;吴慰祖院士说对生产工艺流程“印象非常深刻”;李正名院士谈“十年前人们评论原子经济反应,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不过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理想化设想, 更有相关实力生产厂家认为是很难实现的天方夜谭。三农金科技有限公司用原子经济反应生产高效抗旱保水剂获得成功, 使概念变为实际, 使理想成为现实”;王静康院士作为鉴定委员会主任面对媒体采访讲道:“我们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有创新意义的, 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化工报》反应最快, 当即在科技创新版头条抢先作了报道:“院士、专家高度评价高效抗旱保水剂绿色工艺, 原子经济反应工业化首获成功。该工艺使参与化学反应的所有原料的原子都被结合到目标产品的分子中, 达成了原子经济反应的核心理念。如今这一世界前沿技术已在中国初步得到成功应用。”文中还引用了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王大全主任的看法:“这是继1991年斯坦福大学托罗斯特教授提出原子经济反应概念之后, 我国首次实现的原子经济反应工业化生产技术。”文中还提到:“据了解, 目前国内外生产农林用抗旱保水剂时, 聚合反应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大多有毒, 而且产品难以降解, 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二次甚至连环污染。而三农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抗旱保水剂则无毒、无害、无污染、可降解, 已成为中国绿色高新精细化工的典范。”为此, 卫宏远教授也高度评价“晨光”是民营科技小企业, 为我国绿色化工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示范性大贡献。

而王辰却说:“我们一个民营科技小企业走过30年的圆梦历程, 多亏了多位卓有成效的专家帮助, 多亏市、区两级科委的支持, 多亏历届政府领导的关怀, 多亏我们区委贾凤山书记从科委一般工作人员时到后来的副县长至到现职一直不间断地热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没有这些, 就没有我们‘晨光’的今天!”

词曲相映的圆梦之歌:产学研相结合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两点,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卫宏远教授实验室, 笔者拜访了刚从外地学术交流活动归来的这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卫教授为人谦恭可敬、待人真诚可亲。为了不过多占用他的宝贵时间, 开门见山地首先问到他这个国家级杰出人才与“晨光”这个民营小企业结缘成因。卫教授非常正重的言道:“可不要小视‘晨光’, 小企业确是为绿色化工作出了大贡献!”接着认真地谈起他与“晨光”董事长王辰一次学术活动后的不解之缘;交往中, 卫教授对王董事长的人格倾心认同;合作中, 卫教授与王董事长关系高度融洽;谈论中卫教授称赞王董事长有前瞻的眼光。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卫教授的团队承担一项国家863资源领域的重点项目时, 卫教授团队急需一个空间较大且生产技术条件完备的中试车间。“晨光”得知后, 非常主动与卫教授团队合作, 愿为国家863项目的完成提供一个有利而良好的条件。卫教授深情地讲到:“通过与王董事长及其企业员工的合作, 他们的企业综合素质之高, 技术实力之强, 以及极大地表现出合作的真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需要的话我们愿意长期做好‘晨光’的科技支撑, 开发一些好的创新产品, 使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我保证一切技术的支持不仅优先, 而且是绝对无偿。”卫教授的真诚着实让局外人都深受感动。

目前, 卫教授与晨光公司的合作项目是开发芴的下游系列产品。而起步的具体项目则是:“弱酸催化生产双酚芴的新工艺。”该项目已评定为天津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委在组织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双酚芴应用领域很宽, 是合成聚碳酸酯、环氧树酯、聚酯或聚醚等产品的重要单体, 广泛应用于制备透明传导膜、取向膜、气体分离膜和光电性能的感光体、光电导体、导电绝缘体与热传递物质、阻燃性热塑性树酯以及光盘、提高温性的防辐射聚合物等。据京、沪有关国际科技咨询公司提供的咨询报告称:2012年全球双酚芴的总产量仅530吨, 未来5年需求是将以5%速度递增;而我国2012年的产量是230吨, 未来5年需求将以10%的速度增长。国内外都有广阔的产品升值空间。

上一篇: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下一篇:环境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