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

2024-05-30

海洋强国战略(精选十篇)

海洋强国战略 篇1

恪守职责、不辱使命, 坚持开展海洋发展战略研究

坚持不懈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重大问题研究。2008年, 中央赋予国家海洋局“加强海洋战略研究和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的职责。作为国家海洋局直属的事业单位,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在海洋战略研究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紧密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形势需要, 战略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战略研究工作。2009年, 组织开展了“2010-2020年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专项课题研究, 形成了《2010-2020年中国海洋战略研究——建设中等海洋强国》的研究报告;本课题以全面开展海洋强国建设为主线, 研究未来十年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指导原则、战略任务和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做出了“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为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战略所在以往相关工作的基础上, 深化战略研究工作, 完成了《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路线图研究——2020-2050年》;报告针对海洋重点领域的重大问题, 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主线, 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世情、国情与海情, 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和原则、战略目标和指标、战略领域和发展重点, 构想了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路线图, 提出了把海洋科技工程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的建议。2011年12月20日, 战略所组织召开了“中国海洋发展战略高层论坛”, 来自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交部、国土部、中科院、海军和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者, 围绕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展开讨论, 就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主要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狠抓专项课题和研究任务, 针对海洋热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近年来, 战略所狠抓专项课题和研究任务, 特别是针对海洋热点问题重点开展对策研究。2011年, 针对国际国内的海洋形势和海洋热点问题, 及时完成向中央领导和中央领导机关上报的关于南海热点问题的战略、政策和对策措施等一系列建议报告, 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同时, 在国家海洋局党组和有关业务司的领导和指导下, 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中心, 举全所之力, 研究编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十二五”规划;稳妥组织实施和推进一系列维护海洋权益的专项研究工作,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相关外交斗争中发挥了支撑作用。在服务海洋经济方面, 完成了908专项涉及海洋经济的“海水利用战略和政策研究”“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同时, 深化陆海统筹和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完成了“海陆统筹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报告。

清醒认识海洋事业发展形势,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清机遇与挑战, 加快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提升海洋工作的影响和地位。当今国际海洋的发展处于竞争与合作并存时代, 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 要认真做好理论与基础研究, 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时代, 也是海洋世纪, 海洋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利用海洋通道进入全球经济体系, 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空间。纵观世界发展史, 世界强国的崛起无一不始于海洋, 海洋是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走向海洋”的国家战略是当今海洋强国和地区走向成功的共同经验。

从地理位置看,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周边有多个海上强邻, 面临严峻的海洋安全挑战。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 但所处的海洋地理条件相对不利, 发展空间有限, 需要关注世界海洋, 谋求全球海洋的支撑。从资源环境看, 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有三分之二是西部高原区域, 开发成本高, 生态环境脆弱, 高效国土面积较小, 国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海洋是富饶的资源宝库, 是人类可共享的区域和财富,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陆海兼备的大国, 理应分享较多的海洋利益, 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海洋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当前, 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 沿海地区步入新型工业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海洋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非常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海洋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这是顺应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专章列入, 突出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 从战略高度对“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 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力做好海洋工作必须牢牢遵循的指导方针, 对我国未来拓展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海洋历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走向海洋, 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已成为普遍共识。当今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许多沿海国家把海洋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陆续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和政策。近年来, 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战略争夺不断加剧:2007年, 越南公布国家海洋战略, 内容涵盖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防卫和海洋政治等诸多方面;同年, 日本国会众、参两院审议通过了“海洋基本法”;2009年11月, 英国批准颁布了“英国海洋法”;2010年7月19日, 美国总统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美国海洋工作的最终建议”。由此看出, 各国在把本国主权管辖海域作为“蓝色国土”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和大洋的勘探开发, 向富饶的海洋索取陆地衰竭和缺乏的战略资源, 争夺在海洋上的有利态势和战略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是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最重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全球海洋领域有广泛的战略利益, 同时也还面临着各类严竣的海洋安全威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亟须研究制定一个通盘考虑、贯彻始终、适应国情的海洋发展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只有走向海洋、成为海洋强国, 才有可能分享海洋利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要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海洋的重要性, 认清海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立新的海洋发展观, 研究解决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和政策性的海洋问题。在此基础上, 研究拟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动员全国力量, 全面开展海洋强国建设, 使中国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力量强大的海洋强国, 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 实现以海富国、以海强国, 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为海洋事业发展做好支撑与服务

作为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的科研单位, 战略所2012年的工作仍然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中对海洋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大局, 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加大推动重点工作开展力度,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继续深化细化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2011年工作的基础上, 持续开展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在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路线图”报告的基础上, 开展专题化、精细化研究, 为国家制订海洋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是加强开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研究。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跟踪研究, 发挥决策咨询和服务的重要作用, 认真组织实施各项维权专项的研究工作, 及时提交维权和外交斗争需要的成果, 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法律武器。

三是认真做好海洋立法的研究支撑工作。继续做好“大洋资源勘探开发立法”等立法研究工作, 做好相关专题的研究, 为启动国家立法程序打下扎实的基础, 提供坚实的支撑。

四是继续开展“海洋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围绕年度出现的海洋热点问题, 2012年继续跟踪和开展海洋领域重大和紧迫问题的“海洋专题研究”工作, 为国家海洋局党组和中央决策海洋领域重大和紧迫问题提供参考。

形势与政策《海洋强国战略》 篇2

形势与政策 课程结业论文

海洋强国战略

姓名: tghdfgdf

学号:dfgfd

学院: dfgfdg

专业: dfgfdg

0

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海洋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实国情 太平洋地区 海洋权益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许多国家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在历史上也曾创造过优秀的海洋文明。但自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王朝漠视海洋,疏远海洋,最终沦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现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仅有陆地经济的繁荣是不全面的繁荣,只有陆海经济双繁荣才是最健全的繁荣,也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繁荣。

一、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海洋强国”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中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然而,几千来,受陆地中心文化的影响,海洋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如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方针,这是对海洋重要性的高度肯定,“海洋强国”把海洋的重要性与国家的强大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海洋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

(一)“海洋强国”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资源紧缺的今天,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无疑会为缓解资源紧缺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均关注到了海洋的重要性,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正千方百计地觊觎着本属别人的海洋,中国的海洋权受到空前的挑衅,海洋权事关经济,事关国家的安全。所以说,推行“海洋强国”方针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海洋强国”有着较好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海防的力量,特别是首艘航空母舰的成功航行,为打造中国陆海空一体的海防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海底探测方面,6月22日,“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中国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海洋主权,有能力独立进行海洋资源的探测与开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具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能力:

(1)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2)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越来越高;

(3)海洋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经进入太平洋;

(4)海洋开发规模已经比较大;

(5)已经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海军。

1.二、实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这一目标,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一)认知海洋。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1)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加强深海生物基因研究,提高海洋探测技术研究水平。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和水平。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综合调查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和更新海洋基础数据和资料。

(2)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面向建设海洋强国对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要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海洋人才队伍,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完善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3)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加大海洋文化和海洋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海洋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普及面,凝练和弘扬包括深潜精神、海监精神、极地精神、大洋精神在内的海洋精神。发展公益性海洋文化事业,繁荣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宣传、文化的精品力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二)利用海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做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同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与配合。加强海洋规划、区划的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提高海洋开发利用行为的宏观管理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的空间布局,使规划、区划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着力突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着力突破远洋渔业捕捞技术、海水增养殖技术、耐盐作物培育技术,使科技在海洋开发利用中的贡献率得到持续提升。

(3)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着眼增加我国战略资源储备,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空间,做好大洋资源勘查工作。积极推进南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载人深潜技术发展,使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努力提高深海大洋探采设备国产化水平,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研发,增强深海开发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三)生态海洋。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1)是要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用海,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鼓励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坚持生态用海,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域,维护保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保护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坚持科技用海,提高对海洋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推动海洋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和建设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依法用海,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

(2)是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有效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评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受损严重的海岸线、海岛、海域环境的整治与修复。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管控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除了要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海上防卫力量外,还应形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的管控格局。

(1)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在现有海洋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如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继续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订;促进《南极活动管理条例》、《渤海区域管理法》、《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领海基点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

(2)是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建立有权威、效率高、职能相对集中、权责一致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和海上执法体制,统筹对内行政执法和对外维权执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提高海域和海岛使用、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查处违法行为,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3)是要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完善海监、军方、外交三位一体的海上维权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稳步推进西沙、中沙、南沙等重点岛礁的建设。保障海上通道航行安全,为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提供安全保障。深入开展海洋维权法理和对策研究。不断提升维权执法基地和执法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和海监船的建造。

(五)和谐海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1)是要秉持合作共赢的海洋外交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为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发展之路。

(2)是要深化拓展双边与地区海洋领域合作。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大局。做好南海区域的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推动我国与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在海洋环保、科技、海啸、风暴潮领域的合作,培养海洋领域外国专家,密切我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3)是要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积极参与联合国相关海洋事务,提高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形势。深入参与海洋环保、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国际海洋合作与技术培训,提升我国对国际海洋事务的影响力。

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具体地说,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光明。21世纪20年代,我们有可能成为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美国、俄国之后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强国。但是我们的海洋事业还不很强大,海洋力量还比较弱小,与我们整体国力发展水平相当不适应。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保证出海权,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海洋资源,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有效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同时建设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

(3)由于处于太平洋西岸三个岛链包围之中,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我们就没有安全的出海通道;

(4)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我们的海上近邻日本可能是最重要的潜在威胁;

(5)日本、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的出海安全;

(6)我国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必须拥有安全可靠的海上能源和贸易通道;没有强大海洋力量是不行的;

(7)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人均应该分享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2.5亿平方公里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权利、科学研究权利、其他利用权利等;

(8)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我国海洋争议区多达150余万平方公里。我国与所有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尼等国存在油气和渔业资源争端;同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存在着岛屿归属争议。

参考文献: 《走向海洋》

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版(2008年11月1日)

《新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电子工业出版社

《南海安全战略与强化海洋行政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海洋强国战略振奋民心士气 篇3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海洋强国是塑造和谐海洋的先决条件】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思想观念上很大的变化。过去认为中国是陆地大国,其实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我们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重陆轻海,一方面对海上安全在理念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国防能力还不能满足国防需求,导致长期以来海洋安全成为国防体系的短板。明朝航海家郑和曾经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现在我国海洋问题越来越凸显,资源被掠夺,岛礁被侵占,海洋形势比较严峻。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恰逢其时,既适应时代要求也适应国防的需要,极大地提振了民心士气。

一些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和周边国家总是拿中国海上力量建设说事。其实,不管中国是否出台海洋发展战略,它们都会以此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

面对各方的解读和反响,首先,要向外界做一些解惑释疑的工作: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是立足于维护本国的领海和海上通道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贡献。中国的海上力量不会危及任何国家,反而是塑造和谐海洋的先决条件。海上和平稳定必须是力量平衡的结果,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只会带来海上力量的平衡,对维护海上安全是有益的。

其次,不要因为周边国家说三道四而畏首畏尾。我们制定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是理直气壮的,世界上几乎所有滨海国家的崛起之路都要固边强海,为什么唯独中国一家不能通洋达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大国防观”的提出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符】

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大国防观,主要是从以陆地为主的平面疆界向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立体安全疆界拓展。提出“大国防观”的背景,首先是中国国防的需求——要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符,能满足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在这个大框架内,又制定了一些子战略,包括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网络安全等,这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防需要的。我们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既有长期规划,又有阶段任务——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在信息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些要素构架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系。

而综合国力提升,既是我们的发展动力,也是发展的重要归宿。最后是要实现几代人的强国梦,这是发展国防力量的题中之义。

【军队政协委员应姓軍,要为民】

我是一位军队政协委员,军队政协委员应姓军,要为民。也就是要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鼓与呼。我这几年的提案都是围绕这个主线。

民主协商制是我党我军的一贯优良传统和作风。我注意到,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写出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创新点,将政治协商纳入机制化的框架之内,让决策民主化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和理论依据。这改变了决策的随意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度决策。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决策在监督下产生,让个人置于民主集中制之下,让民意在政治协商中体现,才能保障我们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科学发展。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 篇4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 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0 958亿元, 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 然而我国距离海洋强国的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海洋大国”强

调的是一个国家在海洋自然条件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以及依托自然资源条件的整个海洋产业产值总额的优势, 而“海洋强国”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雄厚、海洋科技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以及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国家。如果说“海洋大国”强调“量”的积累, 那么“海洋强国”所侧重的就是“质”的提升。

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海洋安全和保卫的指导方针, 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法律和海洋技术诸方面的最高策略, 是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经济与军事和近期与长远之间关系的海洋发展原则, 其中也包括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教育、政府的海洋政策及执行力以及国家支持

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能力等。

1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

1.1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现状

海洋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我国海域辽阔, 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海洋资源种类繁多, 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日趋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 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和海洋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全民海洋意识日益增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 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2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 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低, 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国民缺乏海洋意识;海军实力较弱, 保海护商能力不足。

1.3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必须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机也已成熟。首先, 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增强, 有条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我国的海洋力量也在增强, 从事海洋工作的劳动力约400万, 各类海洋船舶约30万艘, 海洋产业的产值从1980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约3 500亿元;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勘探工作已经进入太平洋和南北极地区;已经拥有一支正在壮大的海军。其次,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 也是争夺海洋国土和资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 在被称为“蓝色圈地运动”的海洋权斗争中争取更多的蓝色国土和海洋资源。最后, 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海洋强国, 东出西进, 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翼。这两项战略任务都需要长期谋划, 都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 应该着手谋划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实现两翼齐飞。

2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

2.1 战略思想、原则与战略目标

制定我国海洋强国战略, 必须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坚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固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 把走科技兴海之路、开发和保护海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全面振兴海洋产业, 从而保证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目标预计到21世纪中叶, 以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4的海洋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 使海洋产业能够承载全国人口的1/4乃至更多;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入海洋军事强国之列。到21世纪末, 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以上, 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国。

2.2 海洋军事战略

新的海洋观念产生了新的国土观, 新的国土观导致沿海国家国防观念的更新, 这主要体现在国防的新前线、海防的新使命和国防建设的新思维上。沿海国家的国防前线已经不是海岸线, 也不是领海外侧线, 而是在大陆海岸与岛屿海岸的领海基线以外200~350海里的海面上。世界性围圈海洋的态势, 产生了相邻沿海国家之间海洋国土划分的新问题, 集中体现在海洋资源之争、海区划界之争和岛屿主权之争等方面, 争议以至争夺的趋势明显加剧, 不仅军事活动的强度加大, 而且军事对抗与斗争的强度也趋向加大, 某些海区的军事对抗强度已经远大于陆地。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 必将是为人类承担最大的责任的国家之一, 理应拥有更多的海洋控制权和海洋事务的决策权。因此, 中国应加快增强国家海上力量, 扩大海军实力, 建立一支新、精、高、强的现代化海军。解决台湾问题, 是奠定我国海洋战略的基础;不解决台湾问题, 中国就没有完整、可行和安全的海洋战略。因此,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前提, 是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第一步。

2.3 海洋经济战略

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海洋资源分配上为后代考虑, 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 必须协调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共存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政府宏观控制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个体经济活跃的海洋产业, 如海洋捕捞业中, 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为海洋经济适度快速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 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

从国外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可以看出, 海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 海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海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 最后变成最庞大的产业, 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这种变化趋势在先进的海洋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不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是导致我国海洋经济和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的海洋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必须通过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来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 逐步发展成具有不同特点的港口城市群和海洋产业群, 以促进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4 海洋科技战略

国家应制定以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 执行“科技兴海”规划的方针政策, 实现海洋产业的合理调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发展我国海洋高科技要为实现上述发展方向服务, 有所侧重。一要立足自主创新, 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二要提高实用技术水平, 抓紧技术改造;三要在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的同时,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技术发展体系, 满足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尽快摆脱高新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从海洋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总量来看, 美国最高, 其在海洋技术方面的水平也最高, 日本、英国次之。上述国家都比我国投入的经费高出很多, 这是他们在海洋技术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 也是我国海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 必须通过国家在财政预算中逐年提高用于海洋研究与开发的经费, 促使我国迅速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海洋高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 必须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挖掘人才, 制定政策, 吸引人才, 创造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大环境。

3 结论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篇5

提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认知和利用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加强深海生物基因研究,提高海洋探测技术研究水平。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和水平。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综合调查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和更新海洋基础数据和资料。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面向建设海洋强国对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海洋人才队伍,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完善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加大海洋文化和海洋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海洋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普及面,凝练和弘扬包括深潜精神、海监精神、极地精神、大洋精神在内的海洋精神。发展公益性海洋文化事业,繁荣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宣传、文化的精品力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做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同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与配合。加强海洋规划、区划的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提高海洋开发利用行为的宏观管理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的空间布局,使规划、区划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着力突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着力突破远洋渔业捕捞技术、海水增养殖技术、耐盐作物培育技术,使科技在海洋开发利用中的贡献率得到持续提升。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着眼增加我国战略资源储备,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空间,做好大洋资源勘查工作。积极推进南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载人深潜技术发展,使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努力提高深海大洋探采设备国产化水平,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研发,增强深海开发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综合管控,建设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规划用海,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鼓励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坚持生态用海,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域,维护保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保护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坚持科技用海,提供海洋

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推动海洋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和建设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依法用海,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有效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评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受损严重的海岸线、海岛、海域环境的整治与修复。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综合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除了要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海上防卫力量外,还应形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的管控格局。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在现有海洋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如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继续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订;促进《南极活动管理条例》、《渤海区域管理法》、《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领海基点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建立有权威、效率高、职能相对集中、权责一致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和海上执法体制,统筹对内行政执法和对外维权执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提高海域和海岛使用、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查处违法行为,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完善海监、军方、外交三位一体的海上维权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稳步推进西沙、中沙、南沙等重点岛礁的建设。保障海上通道航行安全,为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提供安全保障。深入开展海洋维权法理和对策研究。不断提升维权执法基地和执法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和海监船的建造。

大力推进和谐海洋建设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秉持合作共赢的海洋外交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为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发展之路。

深化拓展双边与地区海洋领域合作。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大局。做好南海区域的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推动我国与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在海洋环保、科技、海啸、风暴潮领域的合作,培养海洋领域外国专家,密切我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海洋强国战略 篇6

IMO是联合国主管海运事务的专门机构,是制订船舶和海运领域相关规则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由于IMO所制订的国际规则对国际海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组织的秘书长通常被称为“世界海洋总统”。IMO秘书长一职的竞选也因此变得十分激烈,相关国家往往会全力以赴,支持本国候选人竞选。林基泽此次当选IMO秘书长,一方面反映了韩国全面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也得益于其本人丰富的海洋工作经历和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韩国的“海洋强国”之路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国家。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仅仅停留在以渔业为主的低水平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意识。直到上世纪后期,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韩国的海洋意识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在海洋竞争中抢得先机,韩国政府在大力发展造船、海运、水产等海洋产业的同时,开始制订中长期国家海洋战略。

1996年韩国颁布了《海洋水产发展基本法》,并根据该法先后制订了“第一次海洋水产发展规划(2000~2010)”和“第二次海洋水产发展规划(2011~2020)”。这两大规划均被作为海洋水产领域的国家战略付诸实施,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海洋科学技术、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管理、海洋文化和旅游、水产振兴和海运、港口建设、海洋外交和国际合作交流等。为了保证两大规划的落实,韩国又制订了海洋相关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包括“海洋科学技术开发计划”(2004年)、“新再生能源研发战略2030”(2007年)、“海洋生命工程培养基本计划”(2008年)、“绿色技术研究开发综合措施”(2009年)、“第四次海洋环境综合计划”(2011年)、“2020海洋科学技术计划图”(2011年)等。通过制订上述国家总体海洋战略规划和具体发展计划,韩国实现了海洋发展战略的法制化,保证了海洋发展战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2020年步入世界“海洋强国”的计划,韩国在“第二次海洋水产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了三大目标和五大重点推进战略。三大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环境管理;培育新的海洋产业,升级传统海洋产业;适应新的海洋秩序,拓宽海洋发展领域。五大重点推进战略包括:健康安全地利用和管理海洋;开发新的海洋基础技术,创造新的发展动力;扶持高品质海洋文化观光产业;海运港口产业的先进化;强化海洋管辖权,确保海洋领土。

韩国的这些海洋发展规划如果能够顺利实施,那么到2020年,韩国海洋产业的附加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6%,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将达到发达国家的90%,并确立韩国在世界物流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当然,在全球海洋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韩国要顺利实施其海洋战略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国际海洋规则的制订与改革、与周边国家存在的海洋纠纷与冲突、国内造船和海运行业近年面临的严峻下行压力等。在此背景下,林基泽当选IMO新一届秘书长,无疑会对韩国实现“海洋强国”梦产生积极的影响。

后来居上的艰难竞选

林基泽1956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马山,毕业于韩国海洋大学航海专业,其后一直在韩国海洋和港湾部门工作了将近30年。林基泽曾先后在韩国国土海洋部担任船舶技术事务官、海事安全政策官等职务,并曾作为韩国代表团成员多次出席IMO会议,积极参与海事安全和环境保护议题的讨论。2006年他被任命为海事专员,以韩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的身份领导了IMO赋予韩国的各项工作。他自2012年7月起担任韩国釜山港湾公社社长。

2015年3月底,林基泽正式报名参选IMO秘书长。当时,共有来自丹麦、菲律宾、俄罗斯、塞浦路斯、肯尼亚、韩国等六个国家的候选人参与竞选,竞争十分激烈,林基泽是其中最后一位宣布参选的候选人。来自丹麦的候选人是丹麦现任海事局局长,是国际海运行业的一位知名人士。来自塞浦路斯的候选人则拥有连续十年担任IMO海洋保护委员会主任的经历。按惯例,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秘书长一般由来自各大洲的候选人轮流担任,而IMO现任秘书长是日本人关水康司,这对同样来自亚洲的林基泽来说也是一个不利因素。而且在40个拥有投票权的理事国中,有13个来自欧洲。因此,林基泽要想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战胜来自欧洲的候选人可谓困难重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竞争将在丹麦和塞浦路斯候选人之间展开。

但是,林基泽凭借自己在海洋领域近30年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作为韩国海事专员曾在IMO工作的经历,在专业性、经历、贡献度等方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林基泽在第一轮投票中以10∶12落后于丹麦候选人,但在第二轮投票中,林基泽的得票数开始反超,并在第三、第四轮投票中一直保持领先,最终在第五轮投票中以26∶14成功当选。

总统亲自助选,各界寄予厚望

林基泽之所以能够成功当选IMO新一届秘书长,除了他本人长期的海事工作经历和个人能力之外,韩国政府和国民的大力支持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林基泽参选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现任韩国海洋水产部长官俞奇浚不遗余力的支持。俞奇浚在今年3月担任现职之前,曾担任韩国国会外交统一委员会委员长,其外交经验丰富,被称为“外交通”。林基泽宣布参选的消息一出,俞奇浚立即邀请相关国家驻韩国的20多位大使举行恳谈会,请求各国支持韩国候选人。另外,俞奇浚还专程前往新加坡和泰国说明情况,呼吁两国支持林基泽。

为了支持林基泽竞选,韩国海洋水产部和外交部专门建立了部际联系机制,共享信息、密切合作。朴槿惠总统在4月中旬访问南美洲时,亲自向南美洲相关国家首脑说明林基泽竞选IMO秘书长的情况,呼吁各国支持。5月,朴槿惠总统派前海洋水产部长官李柱荣作为总统特使出席尼日利亚新总统的就任仪式,并呼吁尼日利亚支持韩国候选人。

此外,韩国船主协会、韩国船级协会、釜山港湾公社、韩国水协等行业组织成立了“IMO秘书长竞选支援协议会”,通过民间渠道支持林基泽竞选。

林基泽成功当选IMO新一届秘书长的消息传来之后,韩国上下一片欢呼。朴槿惠总统7月8日在青瓦台总统府接见了林基泽,向其表示祝贺。韩国海洋水产部7月9日为林基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俞奇浚长官在内的韩国国会、海洋水产部、外交部、海军本部人员及海洋水产行业团体负责人等共300余人出席。

韩国海洋相关各部门和行业团体纷纷对林基泽当选IMO秘书长后的作为寄予厚望。海洋水产部希望林基泽积极推动IMO与韩国的合作,从而加速推进韩国“海洋强国”梦的实现。韩国船主协会表示,韩国应以此为契机,成为能够快速适应国际海事规则、影响IMO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国际海事先进国。釜山港发展协议会则表示,釜山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打造国际海运和造船中心城市,并尽快制订吸引国际海事机构落户釜山的方案。

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篇7

关键词:海洋,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也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占据海洋发展优势的国家, 必将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和实现海洋经济强国, 就必须深入研究海洋, 在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1 发展海洋经济, 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1 发展海洋经济, 是缓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 陆地空间趋于饱和, 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 具有巨大经济价值, 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海洋正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我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 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目前, 我国对外贸易量的95%通过海运完成, 每年超过1亿吨的进口石油也是通过海上源源不断输入国内。与此同时,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240亿吨左右的石油和大约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对于我国来说, 海上交通线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经济大动脉, 海洋资源也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达18000公里, 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 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发展海洋经济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因此中国要拓展发展新空间, 就必须向海洋进军,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2 发展海洋经济, 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把它作为发展新兴产业, 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海洋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能够有效推动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发展海洋经济, 有利于陆海统筹发展, 有利于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利于在高起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3 发展海洋经济, 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具体要求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尤其“十一五”以来, 全国加快海洋经济建设的步伐。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 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 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预计到“十二五”末海洋生产总值将达74000亿元,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达到13%以上。同时, 海洋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2011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人, 其中新增涉海就业570万人。此外, 我国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已具有重要地位, 海产品产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见, 海洋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 无疑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会。

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划, 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但由于“重总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 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 目前我国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近岸开发, 轻深远海域利用;重空间开发, 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 轻长远发展谋划。从产业布局整体情况看又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产业结构趋同, 传统产业多, 新兴产业少, 高耗能产业多, 低耗能产业少, 其中产业园区的雷同、临港临海产业同质化问题较突出, 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总之, 海洋产业层次不高, 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低, 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尽快予以改变。

2.2 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 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大

我国在海洋技术和装备方面, 基本建立了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和装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深海运载技术研发能力, 初步形成了自主的技术和装备支撑能力。但是,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深海技术和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我国除了深海技术装备整体研制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外, 深远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才刚刚起步, 深海通用基础件技术十分薄弱, 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一片空白, 一系列相对低价但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元器件, 我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严重制约了深海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前沿深海科学领域及涉海核心装备技术方面与海洋强国相比仍然有15年到30年的差距。

2.3 临海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是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海域生态风险日益增大。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如部分海域出现劣四类水质区域, 《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2012年, 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 较2011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此外, 部分海域沉积、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这一系列相继出现的环境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发展。

二是大规模围填海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为扩大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 出现了大量的围填海工程。围填海缓解了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间矛盾,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的转移, 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海岸生态系统退化、滨海潮滩湿地遭到破坏、海岸线急剧缩短、海岸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部分围填海项目经济效益低下, 不能有效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等, 这些问题成为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

因此, 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4 综合性的海洋法律缺失, 海洋维权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海洋在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愈加显现, 海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涉海的法律来维护海洋权益, 但由于这些都是单项法律, 不能有效地进行海洋维权, 缺乏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导致海洋维权形势严峻:我国的海洋利益不断受到侵害, 海洋主权不断受到威胁, 海上运输线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渔民海上作业也常常受到骚扰。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 应加快颁布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3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1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 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和科学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 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各类资源, 逐步扭转和改进当前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其次, 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要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承载能力、已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协调陆海区域功能定位, 发挥主要海洋产业的集聚优势, 带动形成区域海洋产业集群, 最终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

3.2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提高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积极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展海洋经济, 实施海洋人才培养战略, 一是加强海洋传宣力度, 提高未来国家科技人才的海洋意识。要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传宣方式, 加强在高校中的海洋传宣力度, 让更多的高校学子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了解海洋的需求, 了解海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科研部门, 更应该积极走进高校, 宣传自己的人才诉求, 吸收更多优秀的热爱海洋的青年优秀人才投身海洋事业。二是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 并通过兼职 (兼职教授, 兼职研究员) 制度,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海洋科学技术院所和与海洋相关的国立大学兼职。三是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在实施国家海洋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过程中, 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重要力量, 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加大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 积极打造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3.3 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步伐, 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海洋科技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上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事业发展的高度。当今社会海洋事业蓬勃发展, 海洋经济快速增长, 新能源、新技术、新需求、新问题层出不穷, 解决好这些新需求、新问题, 离不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

(1) 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强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 通过国家集中资助, 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推动海洋科技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 要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 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 形成海洋科技研发科研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 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 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要促进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建立联盟, 促进科技产业化, 实现产业化经营。目前, 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 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通过建立联盟, 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 不仅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经营。

3.4 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 维护海洋权益

各沿海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纷纷通过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基本政策、立法等途径, 力争在国际海洋领域中争取更多利益。目前, 我国亟待建立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这样一部法律不仅可以明确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管理原则, 统一规范海洋的总体规划与管理, 海上维权有法可依, 同时, 还能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使社会各界更加充分地认识海洋安全形势, 从而加强海洋安全问题的研究。

3.5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发展节能环保技术, 从源头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海洋生态监控的防控力度和加强生态灾害管理, 建立海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对典型的海洋生态区开展整治和修复,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三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开国际交流与合作, 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提高我国的海洋综合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公报) [R].2003.

[2]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公报) [R].2012.

[3]杨林, 韩彦平, 陈书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3) :17-21.

科技文化力与海洋强国 篇8

1科技力属于文化力

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的, 体现为多种学科门类相互交织的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技术既包括知识及能力形态的技术知识、 构思、技能、 方法, 又包括物质形态的手段、 工具、机器等。

科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科技文化。因为,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 科学、 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图1)。

2海洋科技文化力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

当今时代,海洋大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海洋科技的竞争。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海洋科技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和国家间综合实力较量的焦点之一。海洋科技文化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总体水平和海洋强国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

2.1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文化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2001—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35%,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是当前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经济形态。与此同时,世界海洋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然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海洋高新技术的支撑,要想摆脱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被动局面,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下大力气发展海洋科技, 提升科技文化力。

2.1.1要大力倡导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海洋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的进展,海洋高新技术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完整体系, 渗透到海洋产业的各个部门,使海洋开发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世纪。近年来,海洋科技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优先发展领域,以此为契机,国家海洋局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兴海计划, 提出了按照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发展思路,以提升海洋与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急需的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重点推进新型海洋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环境保护等重大技术研究,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海洋高新技术主要向3个方向发展:1直接用于海洋开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技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海洋深潜技术、 深海矿物开发技术、 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和海洋建筑技术等;2用于监测海洋变化信息的技术,如海洋遥感技术和水声技术等;3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如造船技术、海洋产品加工技术、港口建造技术、海洋环保技术和海洋空间利用技术等。

2.1.2要加快 “数字海洋”的建设

数字海洋是空间地理技术、信息技术、网格技术及信息化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海洋数字信息技术的呼声比较高,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时代的科技敏感和意志取向。 “数字海洋”是运用3S、虚拟和仿真等技术手段构建而成的数字化、可视化的海洋系统,是对真实海洋的模拟重现。 “数字海洋”能够真实客观地表达海洋的现状,重现海洋的变化过程,预测海洋的变化趋势,为海洋综合管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1]。

2.1.3要依靠科技进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随着海洋产业的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依靠科技进步调整海洋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已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科技兴海计划,依靠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科技兴海计划的主要出发点和着力点,以科技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按照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到2015年,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兴海布局合理,海洋产业标准体系较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50% 以上,取得一批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培育3~5个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2.1.4要依靠科技进步做好海洋能源和矿物资源的开发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技术和海底沉积物开发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大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2004年的地质调查表明, 我国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亿~300亿t之间,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宝库。 但是, 自1970年起, 南海周边各国就开始在南沙诸岛开采油气资源,而且周边国家在南海开采油气资源的步子快、 数量大。由于技术、经济等原因,我国在南海石油开采方面的进展不能令人满意。另外,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发现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 ——— “可燃冰” 资源,目前已初步探明我国海域至少有700亿t “可燃冰” 资源, 相当于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一半。这种海洋新能源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重要能源[2]。

2.2建设海洋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文化力

努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管控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 “十二五” 海洋事业发展战略目标,推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持续、 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依靠海洋科技的推动力。

2.2.1发展海洋低碳与循环生产技术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海洋,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明智选择。海洋经济发展要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

2.2.2发展海洋新能源技术

要发展海洋新能源技术, 积极利用潮汐、 波浪、洋流和风力等绿色能源。要组织人力加快可燃冰利用研究,力争在可燃冰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尽快实现可燃冰规模化开发利用。 要进一步发展海洋区域太阳能和原子能利用技术。要加快海洋运输机械动力系统的更新换代工作。目前小型船舶主流动力是单缸柴油机, 既浪费能源又造成严重污染,需要更换新动力机型。

2.2.3发展海洋环保和清污新技术

要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 水陆结合、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陆源污染,做好燃油、原油污染的防控工作。对海上船舶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要引起重视,加强管理。要经济开发清污新技术,出现污染问题做到及时有效处理。

2.2.4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由于新一轮海洋开发的热潮, 海洋生物正面临更为严峻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保护海洋。必须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做好海洋生物保护工作。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继续做好季节性限捕工作, 严厉打击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控制近海区域海水富营养化的趋势。 由此可见, 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海洋能的利用、绿色航运和绿色养殖等都离不开科技进步。

2.3海权维护需要科技文化力

2.3.1要依靠军事科学与技术强身固防

中国海军战略是防御性的,中国不会侵犯他国的海洋权益,但也不允许别人蚕食鲸吞我国的海洋领土。要大力提高 “制海人” 的高科技素质。 海洋军事建设要努力实现 “强兵利器”,加快中国海军武器的现代化建设,以满足中国 “经济安全”、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和军事权益的需要[4]。

一个国家的综合海洋实力是由海上军事力量、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力量组成的,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洋实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军力包括海军军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海洋装备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制海和制空能力。大力提升科技文化力,发展军事科学与技术,是实现建设强大海军战略目标的基础,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3.2要以科技增强经济实力,赢得话语权

国富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固防,固防才能靖海,才谈得上主权的维护和安全的保障。当今国与国的较量和竞争,其实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 军事实力的竞争, 后两者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者[5]。

2.3.3要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建设数字海洋, 为海权维护提供信息保证

要发展海洋信息技术, 加强 “数字海洋” 建设,取得第一手资料, 尤其是岛礁、 岸线、 大陆架、海底、洋流、潮汐、风暴、油气和矿藏等方面的数据,为海权维护提供信息保证。

2.3.4加强海洋法治建设和海洋法研究,为海权维护提供法规保障

海洋法是海权维护的重要依据,加强海洋法治建设和海洋法研究,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依法维权。

2.3.5加强海权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为海权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要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九段线不连续的问题, 使南海划界更准确。为南海维权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要发展远陆岛礁利用技术,包括人工岛建设,提高南海海域岛礁的驻守率和利用率。

3发挥海洋科技文化力的向度

3.1发展深海技术

人类认识海洋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在近一两百年里取得的,而对海底的认识就更晚了。人类对海洋了解不够,而最好奇的是海底。 世界大洋平均水深3 800m,只有透过水层才能看到大洋的真面目。深海中有 “深海风暴” “洋底浊流”,有不用太阳能、不靠光合作用的 “黑暗食物链”,有 “热液生物群” “冷泉动物群”, 有大洋锰结核,海山上有富钴结壳,有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冰”,有大量的油气资源。要开发利用好这些深藏于大洋底部的丰富资源,必须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重点是深海勘探技术、深海采油技术、 深海采矿技术和资源冶炼技术, 为拓展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提供战略性的技术储备。

3.2发展远洋技术

发展远洋技术,主要是远洋渔业技术、远洋运输技术和远洋科考技术。

中国是渔业大国,但海洋渔业的主要区域是近海,远洋捕捞的能力不强,而且作业方式主要是拖网,围网作业能力有待提高。要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变。海洋捕捞业重点发展外海渔业、远洋渔业,调整控制近海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 拓展港口功能,推进市场化, 建立结构合理、 位居世界前列的海运船队,逐步建设海运强国。

3.3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

就21世纪科技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不少科学家预测21世纪可能有重大突破的海洋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和海洋能利用技术、生物生态技术、养殖和病害控制技术、海洋医药生物技术以及海底金属资源开发技术等,凡此种种,将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和原料供应格局。中国的海洋科技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在以前非常薄弱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与世界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比如远洋渔业技术、海洋油气技术和海底沉积物开采技术等。

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应抓好海洋信息产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生物、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水淡化技术。国家强调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洋油气高效利用技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新材料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和高效增养殖技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监测、预报、保护、修复及海上污损事件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发以及高技术应用。优先发展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加强远洋运输、 远洋渔业、海洋科考和地质调查等大型船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海啸、风暴潮和海岸带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开发保障海上生产安全、海洋食品安全和海洋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

3.4发展海洋军事技术

海洋军事力量是大国海洋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马汉认为: “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海上力量是海洋权利自我实现的工具,特别是自人类进入主权国家时代后,情形更是如此。中国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中国是海洋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对海军建设都特别重视。国家强调要加强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研究, 把握趋势、 揭示规律,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我国海军军事变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实现海军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信息化海军、 信息化舰队,打赢信息化海战。为此要发展航母和常规战舰技术、潜艇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远海作战技术,建设数字化海上三维立体作战系统。总之,中国要走自己的海军信息化建设道路,培养和造就适应信息化海军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和领导干部,使中国海军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6]。

3.5发展极地利用技术

极地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区域。极地考察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壮举,在我国海洋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多年来,我国极地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从国家和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应加强极地研究,发展极地技术,包括极地科考技术、极地交通技术和极地利用技术等。当前, 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须尽快发展极地利用技术,进一步加强极地考察站、船等基础设施和支撑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极地战略和科学研究,推动极地考察再创辉煌。

3.6做好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海洋科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又强调基础理论研究,诸如海洋物理研究、海洋化学研究、海洋生物研究、 海洋地质研究和海洋气象研究等,都要具有前瞻性,跟上时代节奏,适应时代要求。

国家要求加强海洋基本理论和基础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学和海洋工程学等学科。推进海洋科学与其他科学之间交叉研究,开拓海洋科学新领域。重点开展中国海及大洋环境变异规律、海洋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生态安全、深部生物圈与海洋极端环境生物、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海洋响应、环渤海地区复合污染、生态退化及其控制修复原理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等研究。围绕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权益问题,开展海洋战略、 区域海洋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海洋科技文化建设,创新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政府投入是保障、重大专项是平台。

4结束语

海洋强国战略 篇9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 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量来源、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海域国土资源是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粮食、能源、工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的重要来源, 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因此, 今后海域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十八大确立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实施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 节约集约、合理配置海域资源, 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保障;坚持“五个用海”, 组织实施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贯彻十八大精神, 2013年海域管理工作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优化海域空间开发格局, 保障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努力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核心就是要深入宣贯和强力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 这是解决我国海域开发中存在问题、促进沿海地区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海洋功能区划, 加强功能和规模的双管双控, 重点强化海域海岸线资源存量管理和精细化配置, 适时适度调节近岸区域的用海方向和规模, 科学引导近海开发, 积极倡导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 坚持“五个用海”, 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 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 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当前, 海域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突出表现是海域空间资源和海岸线利用粗放, 不合理利用现象普遍, 违法违规用海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在海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原则, 对不同区域、不同用海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 提高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海域资源供给方面, 要实行差别化的供给政策, 重点保障国家战略用海需求, 切实保障民生用海, 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用海, 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用海供给, 限制落后用海方式。对海域使用必须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幅降低海域消耗强度, 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 加大海域海岸带整治力度, 打造美丽海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 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 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 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在海洋开发利用不断升温的同时, 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对清洁的海洋环境、优美的滨海生活空间和亲水岸线的要求日益提高, 对健康、安全的海洋食品需求不断增加, 对核电、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安全高度关注。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方针。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是提升海域空间开发和保护质量、维护海域重要功能的必然选择。要在资源条件突出、生态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海域海岸带区域实施重大整治修复工程, 抢救海洋遗迹与景观, 提升海岸品位和价值, 整理海洋空间资源, 改善区域海洋环境质量, 修复海洋生态服务功能, 达到增强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目的。

第四, 优先保障民生, 切实加强养殖用海管理。十八大报告指出,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这是处理沿海地区开发活动相关利益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海洋渔业是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 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居民营养摄入、提高渔民收入、维护沿海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一轮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中, 我们将保护渔业发展作为基本原则, 明确提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传统渔业水域不被挤占、侵占, 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生产的基础和渔民增收的保障, 更是保证渔区稳定的基础, 据此提出到2020年确保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260万公顷的基本目标。

养殖用海管理涉及千家万户, 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 也是海域管理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近年来, 由于养殖用海管理不规范、养殖海域被建设项目侵占、利益补偿不到位等问题, 群众信访不断发生。因此, 在海域管理工作中落实中央三农政策, 全面加强和规范养殖用海管理, 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海洋功能区划管理, 保障渔民养殖生产空间;二是加快养殖用海确权发证工作, 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三是积极落实惠农政策, 对专业渔民减免海域使用金。

第五, 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 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 十八大所规划的生态文明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 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海域管理工作中, 必须建立海域和海岸线开发保护制度, 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 严格控制粗放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完善体现生态价值的海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制订合理的涉海工程占用渔业用海补偿标准, 建立渔业生产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配置海域资源机制,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积极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拍挂, 建立海域使用权交易二级市场。从建设海洋强国的高度, 继续深入开展海洋综合管控能力专题的研究, 全面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海洋强国战略 篇10

1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陆地可用资源的日益枯竭,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显。所以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对于我国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开发海洋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能源方面,我国虽然是石油生产大国但也是石油消耗大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年产量平均增加幅度为4.5%,而消耗量的平均增加幅度已达到7.9%。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口石油至今,原油对外依赖进口的程度逐年加大,2010-2014年中国对原油进口量、依存度见表1。

早在2009年中国发布的能源蓝皮书中就指出了目前中国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洋油田产量仍较低,因此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同时还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对外依存度50%是国际公认的一条警戒线。一旦这一依存度增长过快,能源安全形势将会更为严峻,石油供应问题或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能源经济研究专家表示:“如果一个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就容易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能坚守住61%这一“底线”吗?能源困境如何解决呢?

向深海进军、开发深海石油资源是解决能源危机有效途径。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300 m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 500 m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地球上75%以上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在海底,其中在大洋深处储藏的石油资源约143亿t以上,当今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我国已探明深海原油资源量超过300亿t。其中,东海约为50亿t,南海约为230亿~300亿t,南海原油资源量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其中有一大半的储量分布在中国管辖的海域,是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虽然南海有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可是绝大部分在水深300m以下的水域,在南海必须有深水勘探开采能力,才能完成主要海域的开采工作。由于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长期以来受技术水平所限只能在近海进行,没有高科技的海洋深水装备,对于深海资源的开发只能望洋兴叹。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2011 年我国铜、钴、镍、锰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的37%、28%、40%、64%,其对外依存度则分别高达57%、78%、95%、59%。进入新世纪这些来自陆地矿山的资源也面临着储量减少,发生资源危机在所难免,于是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转向海洋。

锰结核是一种深海海底自生的锰矿产,含有镍、铜、钴、锰等76种元素。据估计,世界大洋锰结核矿的总储量可达30 000亿t。约含锰2 000多亿t、铜50多亿t、镍90多亿t、钴30亿t,相当于陆地矿山中储有铜的50 倍、锰的200 倍、镍的600 倍、钴的3 000倍。如果按目前人们的开采需求量计算,可供人类上万年的开采需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深海资源离不开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是关键。英国、日本、韩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了世界海洋强国。这说明只要拥有了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和先进的科技,就能够在未来的海洋开发中得到能源、资源的占领优势。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代表了海洋科学技术的最前端和制高点,是国家经济实力、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也是国家开发海洋资源整体能力的表现。从这个方面可以说,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前提和基础条件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其发展水平将显著影响海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才能使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1.2 发展深海工程装备制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制定的 《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已通过了国务院审核,其中把海工装备发展列入主要任务,指出要加快自主研发、创新和制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船舶,为造船强国的建设和实施深海战略创造物质条件。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将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确定为重点领域,在“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业不但被确定国家重点扶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还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产业。随着国家开发深海战略的需求,大型工程船舶、深水油气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辅助设施等在内的装备制造规模、数量将快速增长,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热潮将积极带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繁荣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投入达1 200亿元,根据初步完成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投入为2 500亿~3 000亿元,将带动新一轮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热潮。 未来10 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总的来看国内主要海工装备需求分别是自升式平台(JACK-UP)30~4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1座,浮式储油卸油装置(FPSO)大约15艘,市场的价值在90亿~100亿美元左右,辅助类设备大约有50亿美元的市场。估计未来5年国内海工装备市场总需求在1 000亿人民币元左右。

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在2014年接近6万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10%,沿海地区每10人中就有1人从事涉海行业,海洋经济已成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国家已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引入培育壮大的新兴产业,予以支持和鼓励发展。因此,发展深海工程装备制造无疑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 走向深海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把海工装备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角度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列为国家发展方向,体现了海工装备的重要性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将对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需求,亟待发展海工装备,因此我国将迎来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良好机遇。在《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船舶工业要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来谋求发展[4]。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造船方面已成为世界大国。在船舶的研发设计和人才培训方面,我国有一批设计科研实力强的船舶院校和科研单位,如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中国舰船设计院等。造船行业在许多沿海城市已形成了产业化,如大连、上海等。船舶的建造与海工装备的制造有些类似之处,这样给海工装备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时机,“调结构、转方式”适应深海战略发展的需求,把海工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发展壮大。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多年来深海石油作业的核心技术一直由欧美少数国家所掌握,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经达到3 052m。我国在这些方面比较落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还远不能适应国内、国际深海油气开发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主流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不足;新型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仍属空白;基础共性技术整体薄弱;配套设备发展明显滞后等四个方面。[3]我国造船业虽然造船的吨位是世界第一,但几乎100%是没有附加值的船,只是造船的外壳,深海工程装备几乎没有。而韩国和日本造船业几乎包揽了全球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都是高附加值的船,表现出了发达的造船工业技术和很强的竞争力。我国的造船工业无论从科技创新能力、生产效率还是经济效益水平来看差距都十分明显。

3 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实现海洋强国崛起

只有把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才能开发深海资源。因此,除了制造船舶作为传统的主要是水上运输工具外,还要制造深水探测船、探测器和各类海洋油气装备平台及平台供应船等。

进入21 世纪,我国向深海进军的步伐明显加快。走向深海战略2003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打造六艘(五种型号)可在深水海域工作的深海工程装备,分别担负从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察、钻井作业、海底铺管、物资保障等不同职能。这6艘船分别为:1艘“海洋石油720”12缆深水物探船、1艘“海洋石油708”深水地质勘察船、1艘“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1艘“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另外2艘为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组成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的“联合舰队”。[5]这些海工装备均由国内自主研发制造,具备了深海油气开采的基本功能。

尤其“海洋石油981”是2010年由中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其40%由中国海工企业自行设计制造,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深海钻井平台制造技术和配套实力大增。这座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 000m,钻井深度可达10 000m,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2014年5月,“海洋石油981”进入南海深水钻井作业,并顺利完成作业计划。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海有多国争议的海区进行深钻工作,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实际控制的战略意义。随着这批“五型六船”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向深海发展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虽然我国的造船企业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虽然已取得不菲的业绩,但是与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海洋工程配套设备自产率低,每年需要大量的进口。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海洋科技发展做了全面部署,其中把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并提出了海洋技术研究正在有浅海向深海、远洋发展的战略构思。在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专门一章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6]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涉海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的学习研究,将深水海底勘探、资源开发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为重点,积极推动深海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据了解,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牵头编制的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初稿已经完成,预计未来5 年,这一行业市场需求将有30%的增加。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进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设备制造国。[7]

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推出了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未来10年海工装备主攻方向。不但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还明确提出,未来10年,我国船舶工业应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强化创新驱动,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品及其配套设备自主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25年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先国家,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8]这些规划的制定、实施,为我国加快造船强国建设的步伐、维护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所有权、海峡通道管理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回顾历史,历数中国从海洋中吸取的教训,借鉴大国崛起的经验,着眼深海战略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深海工程装备新兴产业与民族复兴及中国崛起密切相关。

摘要:国家的生存与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的支撑。文章通过对我国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的分析报道,阐述了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开发深海资源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大力发展深海工程装备、走向深海大洋维护国家安全与权益、开发深海资源是海洋强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依存度,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51.

[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70-71.

[3]莫景成.海洋工程装备:政策支撑中国海工强势崛起[J].证券导刊,2011(18):10-11.

[4]陈玉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2013-06-10].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

[5]王蔚.海洋石油从浅水到深水的跨越[N].经济参考报,2011-6-16(A1).

[6]宁吉.陆海统筹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海洋战略意义[N].经济日报,2010-10-31(A1).

[7]佚名.船舶十三五规划初稿完成关注海工装备概念[EB/OL].[2015-12-04].中国财经网.http://finance.china.com.cn.

上一篇:机动车保险下一篇:喷射技术